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15/2NMDAwMDIwNTg2NQ.html
10月20日,黄光裕家族代表邹晓春对本报记者称,“我们正在和贝恩、陈晓等进行多方谈判,寻求达成一揽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解决方案”。这个“一揽子计划”,包括国美今后的经营发展战略、创始大股东在董事会的合理席位、非上市门店的统一经营等多个问题。
10月28日,因谈判进展不顺,黄光裕家族再次发出了两个明确的信号:陈晓应该离开,国美可能分裂。“特别股东大会之后,创始大股东的诉求没有改变。如果在合理的时间内,协商没有进一步明确的进展,创始大股东将会考虑终止非上市业务的托管,并再次提议召开特别股东大会。”
12天后,11月10日,贝恩、陈晓与黄光裕家族达成“暂时和解”。但国美电器大股东称,获得两个董事会席位,仅仅是一个“开端”。
《21世纪》:此前,大股东称,将寻求“一揽子”解决方案。不过,11月10日的公告仅涉及最为关键的“董事会席位”问题,目前双方的整个谈判处于怎样一个阶段?并且,黄燕虹将出任“非执行董事”,而不是大股东之前提名的“执行董事”,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大股东:谅解备忘录指出,董事会同意为大股东增加两个席位。我们认为,这一架构奠定了建设性的基础。创始大股东认为,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关 于一揽子方案,有了“良好开端”之后,在董事会新框架之下,创始股东原意与相关各方继续努力,使企业更好地发展和实现全体股东利益最大化。创始股东一直致 力于在国美电器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的前提下,通过精细化管理持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股东参与董事会后,将会以积极的态度协商解决现在和将来可能出现的 问题。我们希望,国美电器将坚持正确的战略发展方向,保持行业领导地位。
关于董事问题,提名委员会对两位提名董事“是否合资格和资历作为执 行董事和非执行董事加盟国美董事会”进行了评估,认为两位提名董事符合董事任职资格,有能力胜任董事职位,并认为,通过扩大董事会及给予大股东适当的董事 代表席位,可以让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能够充分地在董事会层面建设性地讨论,并在决策上达成一致。
《21世纪》:按照国美电器11月10日的公告,董事会仅表示“同意以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形式,对两名大股东提名董事进行任命,而非直接任命”。这种操作是流程使然,还是因为其它原因?
大股东:董事会从11人增加到13人,需要修改公司章程,因此需要召开股东大会。在股东大会上,也会就两名董事人选进行投票。
《21世纪》:9月,贝恩已提出了“将董事会扩大至13人”的方案,但是,按照大股东最近一次发言,更倾向于替换两名董事。大股东为什么最终还是接受了“增加董事”的方案?
大股东:不管“增加董事”还是“替换董事”,只要有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有利于国美的长远发展,都是可取的。
创始股东和公司现董事会均希望,从公司的整体利益出发开展工作。这次公司董事会“无条件”增加创始股东提名的两个董事席位,将有助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有利于国美电器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我们认为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21世纪》:非上市门店去留,也并未在公告中提及。就这个问题,目前双方的谈判进展如何?是搁置了,还是需要续谈,大股东的态度如何?
大股东:对于非上市业务,在新的董事会框架下,创始股东将会通过与董事会积极协商的方法来解决公司目前和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创始股东无意“目前”解除非上市门店的托管协议。
《21世纪》:陈晓的离任,也一直是大股东所坚持的。我们了解到,此前,贝恩曾提出了让陈晓再留任1年的方案。对于这一问题,大股东目前的态度如何?
大股东:对于这个问题,创始股东目前不作评论。
註:首先感謝農夫,由於不能轉載,我就直接粘貼過來了。
李寧,戰略在哪?
裁員、削減成本、扮演狠角色……只有這些還是不夠的。
文|CBN記者 趙軼佳 實習記者 郭蘇妍
2012年年初,細心的李寧公司員工發現,辦公室中的一扇閘門悄悄地消失了。原先,只有擁有權限的高層管理者才擁有刷開那道安全閘門的權限,進入把握這家公司方向的「掌舵」區域。
這被員工們視為公司終於要掀起風暴般調整的標誌性信號之一。
幾乎同一時間,李寧公司CEO張志勇史無前例地在2012年的新年致辭中檢討了自己之前的錯誤。在這封信中,他仍在強調「Make the change」,但又不得不承認「這架在飛行中不斷修理的飛機遇到了空前的挑戰」。
這家體育裝備供應商在3年前進行了一場巨大的戰略轉型。那時,受益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營銷攻勢,它正表現出良好的上升勢頭,中國國內銷售額首次 超過了阿迪達斯,但張志勇和李寧公司這個時候犯了第一個判斷上的錯誤,過於強調體育精神和冠軍效應帶來的收益,避開基數更大、外延更廣的籃球、足球運動, 把羽毛球作為最核心。2010年6月,他的第二個戰略更為激進,把目標消費人群轉向「90後」年輕人,Slogan由「一切皆有可能」 (Anything is possible)更改為「做出改變」(Make the change),並決定向對手的大本營—歐美市場發起挑戰。
現在看來,重塑品牌是最為失敗的一次戰略佈局。它為對手創造了機會。中國已經成為耐克全球最大的市場,而它正和阿迪達斯一樣,對李寧的優勢市場二三線 城市發起衝擊。來自本土品牌安踏、匹克等對手的威脅也越來越明顯,安踏在2010年的淨利潤首超李寧,匹克收入規模尚小,但淨利潤率一直保持著雙位數增 長。
在體育用品市場整體疲軟的狀態下,李寧的表現更為糟糕。它在今年1月發佈了業績預估:受訂單增長乏力和回收部分經銷商庫存影響,集團2011年收入預 計較2010年下降6%至7%,淨利潤會從2010年的11.7%下降到約3.7%至4.7%,這意味著這家公司2011年的淨利潤有可能會較前一年跌去 近半。
這樣糟糕的業績讓這家公司的CEO張志勇像是坐在了一個火山口上。他和董事長李寧無疑都面對著董事會和投資人巨大的壓力。過去幾年,即使情況再糟糕, 在公司年會上,張志勇都會把未來目標作為致辭的主要內容,而這次,他意外地羅列了公司存在的種種問題,開始進行「回顧和反思」,並強調「當責和效率」。
他在這封致員工的信中說道,過去近兩年,他一直試圖在短期內找到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方法,在戰術上不斷嘗試,期望能夠快速好轉,「但結果難以樂觀。」
一切都預示著,這家公司到了必須做出改變的時刻。
2月初,李寧公司宣佈進行裁員,公司作出組織結構優化和人員調整,打算把人力成本佔集團銷售額的比重降低0.5個百分點。
3月底,裁員行動已經臨近尾聲。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李寧公司在職員工告訴《第一財經週刊(微博)》,這次裁員規模不小,更是觸及公司中高層:首席營銷官及品牌營銷總監、互動營銷總監,戰略總監、IT部門總監、人力資源部門總監、南區銷售總監……都已紛紛「被離職」。
撤去那道天然代表等級觀念的閘門,像是在宣告公司將去掉部門之中過多的層級,並且加強不同部門之間的溝通,避免過去部門之間的「掐架」,造成人力和溝通的成本過高。(評語:無效的過多中層往往降低公司效率,增加公司無效成本)
董事長李寧對公司的現狀感到擔憂。一年前的年會上,他發表了一通令人印象深刻的講話。這位公司的創立者花了頗長的時間指出了公司存在的問題:一定要停 止在專業體育和運動時尚之間的搖擺,專注於體育。他還提出,要把資源從各個子品牌收回來,而集中投入到李寧這個核心品牌上。
但一年過去了,公司的情況卻並沒有明顯的起色。按照張志勇的描述,公司經歷的都還是簡單的、治標不治本的變化,如果仍然是在沿用以前的習慣和框架,只 能慢慢改良。但激烈的市場競爭和資本市場已經不容許它再溫和下去—2011年年初到12月,李寧公司的股價已經跌去61.5%。
很大程度上,這與李寧本人的性格、他作為創始人賦予公司的風格有關。不止一名前李寧公司員工告訴《第一財經週刊》,李寧先生極富魅力,為人非常仗義, 但是性格比較溫和,「不急功近利」。一位員工提到,2008年作為奧運主會場點火火炬手的時候,李寧穿的是李寧公司的運動鞋,但是,顧及到北京奧運會贊助 商阿迪達斯的利益和奧組委的相關規定,李寧不得不遮住了鞋上的Lining標誌。開幕式後,他甚至發短信叮囑時任市場營銷系統副總經理的方世偉,不希望公 司在火炬手這件事情上做過多的渲染。
張志勇也是一派講究中庸的儒家風範,希望通過完善的制度完成公司變革,絕不會撕破臉當面指責別人的錯誤。李寧、張志勇兩位的性格,在企業面臨困境時,沒法推行任何重大改革。
整個公司的風格也因此變得越來越溫和,甚至有些迂腐,尤其同本土競爭對手安踏、匹克相比,後兩者無論是在戰略的制定還是執行上,都更具進攻性。
李寧需要一個「狠角色」來協助治理公司,糾正張志勇提出的戰略失誤。在2011年年底以前,他本人就開始與TPG(美國得克薩斯州太平洋(6.86,0.12,1.78%)投資集團)、GIC(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資有限公司)接洽。TPG被認為是在零售行業具有豐富經驗的私募基金,曾投資過物美商業、達芙妮、中國時尚休閒服飾等,尤其是2009年,TPG曾成功幫助達芙妮脫困轉型。
春節過後的2月初,李寧公司宣佈將以股權交易的形式引入TPG作為戰略投資者,同時還能獲得TPG 7.5億元的投資,緩解資金吃緊的境況。消息放出的兩天內,李寧公司的股價上漲了21%。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李寧公司前管理層認為TPG「能做一些李寧本人沒法做的事情」,也可能會促使公司「更加無情一點」。
對李寧來說,這實在是無奈之舉。雖然直到今年年初,張志勇在董事會的支持率還在70%以上,但從業務上說,張志勇個人能力已不足以扭轉公司目前的頹 勢,而且性格上也不適合引領劇烈的變革。不過短時間內,李寧很難找到更適合的CEO人選,「張志勇畢竟在李寧公司工作了10多年」,那些履歷光鮮、來了又 去的職業經理人已經讓李寧吃了不少苦頭,何況他們對公司的瞭解也不夠。
表面上看起來,還是張志勇在主導目前動盪的變革局面,但裁員的建議和方案都是TPG在幕後推動促成。(評語:TPG的幕後推手很好,從投資角度出發+專業素養可能是比較好的良方)
TPG對總部員工裁員提出的比例高達30%,如果按照總部人數2000多人計算,被裁員工將達600人,其中包括一些在李寧公司工作了好多年甚至10年以上的老員工。(評語:在一個已經出現管理糜爛的公司,最好的辦法就是使用管理屠夫,迅速砍掉臃腫無效機構及人員,梳理管理流程,降低成本,再降低成本,激活組織活力)
這樣的指令讓原人力資源總監覺得下不了手—無論從個人感情還是實際業務操作層面,她都備感壓力。她跟董事會進行了一番激烈爭執,董事會連夜開會,第二 天便宣佈與她解約。其實,她作為替罪羊的身份早已顯露。李寧公司一位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週刊》說,張志勇在新年致辭中總結了公司企業文化上的許多問題, 「明顯是指向她」。
這個舉動讓李寧公司內部氣氛驟然改變,如行船亮起了即將駛入暴風驟雨的信號。
裁員是從財務角度調整公司業績最直接的舉措。這家公司的確面臨財務上的巨大壓力。一家為李寧提供生產代工的公司告訴《第一財經週刊》,原本李寧付款週 期是30天,但現在已經延長到120天。這並不是個案,另一位李寧的合作夥伴也提到,與之談妥的合同款項的付款也延後了。
而眼下,李寧公司又迫切需要資金。從2009年開始出現庫存危機至今,2011年李寧的庫存壓力爬到頂峰,公開數據顯示,2011年年末,李寧的產品庫存相比2010年同期增加了2億元。
為了緩解經銷商的壓貨壓力,提升其進新貨的能力,李寧公司去年表示將從經銷商那裡回購總額達3億的存貨,這一比例大約是2010年李寧總銷售額的 6%。這些被回購來的存貨,一部分將被放到李寧的工廠店出售,另一部分則在網上出售。李寧的工廠店是2010年下半年起開始設立的,不斷攀升的存貨是發展 工廠店最主要的動力之一。
與此同時,李寧內部的人力和運營成本也高得驚人。德意志銀行的研究報告稱,儘管李寧公司2011年收入預計比2010年下降6%至7%,但整體費用,包括經銷成本和行政開支,卻預計同比增加7%至8%。
張志勇認為這導致了公司內部人浮於事—不計入零售部門,李寧公司為品牌服務的員工人數超過1300人;公司的成本中心高達700多個,而過多的職位細 分使管理成本升高,效率卻在降低。這種情況在安踏的對比之下顯得尤為扎眼:安踏的銷售業績已經和李寧平起平坐,但其總部的人數僅為其幾分之一。
總監級別的中層管理者成了裁員重點。一位李寧公司在職員工把他們的角色描述為「傳聲筒」—他們要耗費很多時間開會,但做的最多的事情卻只是向下傳達高 層指令,無法形成自發的管理思路。公司形成了一種現象:高層總是給人感覺能力不夠,中層只負責傳達,而到了底層執行層則總是覺得缺人、缺資源、缺經費。
李寧公司希望把國外市場收入對公司貢獻比例提升至20%,並在2010年試水美國市場,但是至今並不成功。一位國際業務總監因此「被離職」,因為在品 牌力不足的情況下,他能想到的唯一提升銷量完成考核指標的辦法,就是將在國內標價幾百元人民幣的運動鞋以9.9美元的價格甩賣給美國當地經銷商。這名總監 被召回談話,對他的「指控」是領著高薪,每月來回都坐商務艙,錢沒少花,卻沒給公司帶來什麼真正有價值的思路和主意,只是為了應付老闆制定的銷售指標。
這家公司決定不再對這樣的管理層過於寬容。
同樣,公司內部充斥著不少懶散的老員工,習慣彼此間稱兄道弟,認準公司不會對自己下手,越來越缺乏責任感。有一次,一個負責門店運營的管理者把門店內 鞋托的方向給設計錯了。按道理,鞋托的方向必須有個傾斜方向,才能放置樣鞋,樣鞋一般展示的是左腳那隻;但那一次,所有鞋托的傾斜方向都錯了,只能放右腳 的鞋。原本那批樣鞋浪費了不說,還耽誤了上新品的時間。「出了這麼大一個問題,最多就是內部檢討一下,大不了罰點錢。」這些人現在成了裁員的重點對象。
那些之前高薪聘請的外部職業經理人現在看起來也物非所值,他們並沒有帶給公司管理和文化真正的改變。用高薪聘請來自跨國公司的職業經理人是李寧的想 法,他作為創始人,一直在致力於「去家族化」,試圖擺脫自己對公司和品牌的影響—儘管這很難,2008年的奧運會反而加深了這一影響。
但這個做法卻屢屢受挫。那些外來的職業經理人總是被認為與李寧的文化和價值觀格格不入。他們帶來的耐克、阿迪達斯的模式及改革沒有在李寧得到認同。幾 年前,一名外來高級經理人試圖推翻李寧現有的設計,認為運動服不應該都是黑白灰,而欲加入更多色彩,注入更多休閒風,這個被認為「走得太遠」的改革最終沒 有執行,這位高管也就此離去。這樣的故事在過去幾年發生了許多次,他們除了被認為「經驗不足」外,其高薪也造成了很多李寧老員工心理上的不滿。
張志勇否定了公司對外部高級人員多年較大比例的直接使用的做法,認為這是對現有人員的一種衝擊。他認為正是這一點造成了公司內部文化的缺失。
這場重新反思的運動把李寧公司既有的文化翻了個底朝天。更多的怪現象不斷被發掘出來,你甚至很難相信其中一些現象會發生在一家完全要「自食其力」的民營上市公司身上,以為自己穿越時光來到了一家1980年代的中國國有企業。
公司的管理一度似乎陷入了一種無序狀態。比如,即便公司的伙食不錯,大家還是熱衷於開車出去覓食,而且所有餐費都由公司承擔,「只要你寫上『業務交 流』,根本沒有人查這筆錢的用處」。甚至還出現了去外地出差而不用填寫任何申請單的現象,「誰也不知道這個人上哪兒去了」。不同部門的員工到同一個目的地 出差,訂的航班即便只相差十幾分鐘,也不將行程合併到一起,他們分別預訂兩部負責接送的採購車,每部得花上400元。
就在前不久,一位級別並不高的品牌部員工因為收受回扣被內部查處,直至被公司起訴。從2011年至今,像這樣因為拿回扣被公司辭退的員工,有三四例。「級別非常低的人也能操縱很多資源,這很可怕。」一名在職員工說。
你能從許多小細節看到這家公司的高昂管理成本從何而來。產品部門的人每個季度都要上北歐出差考察,每次出差的人數都不少,而其中有很多溝通和學習本可 以用互聯網、視頻電話等其它方式來替代。更誇張的例子是2011年倫敦舉辦羽毛球世錦賽時,很多與此有關無關的人員都前去出差;而2011年廣東亞運會、 2009年廈門市運動會舉行時,連財務部門員工都跟著同行,因為「沒什麼機會出差,也要出去看看」。
那位受訪的在職員工提到,過去年景好的時候,一些員工出差甚至會帶上家屬一塊出國。現在,這一行為已經被嚴格制止—今年倫敦奧運會,李寧已經開始嚴控前去考察的人數。
在「當責」的問題上,IT和HR成了被指責的焦點。這兩個部門把許多工作外包給外部合作機構,公司裡有10多個會議系統,這些系統常常被外包人員「一 訂就一週」。但這些外部顧問似乎沒有解決什麼問題,比如IT部門沒有給一些門店及時安裝和總部對接的終端系統,導致不能及時看到終端的銷售數據,經常需要 人工對證。
李寧公司現在要求各級管理層「按照自己的能力擔當責任,直接決策」,來削減越來越高昂的外部中介管理成本。
在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李寧公司除了人員規模迅速膨脹之外,公司層級設置也不再扁平化。以市場部為例,過去,首席營銷官(CMO)下級是品牌傳播總 監,下面還設有門店設計總監,陳列總監和視覺總監,另外還有互動營銷總監、戶外活動營銷總監等頭銜,而每位總監下面還帶著龐大的經理隊伍。這些總監級別的 部門正在被合併或取消,李寧公司希望通過削減職位層級的做法來提升溝通效率。
這涉及到一場大規模的組織架構調整。李寧公司的多個部門正在進行重組,比如HR部門被打散成針對市場部、產品部等不同部門的不同單元—「BUHR」。 以採購部門為例,當採購部需要招聘員工時,HR部門中對接採購部的BUHR負責聯繫獵頭公司,並在招聘過程中讓採購部參與進來。產品總監開始負責起生產工 作。從2011年底開始,產品部除了負責產品的規劃、開發和設計,還管理產品的生產線,目的是降低設計和生產部門間的溝通成本。
部門間溝通的不暢對公司銷售形成了威脅。在消費品行業,一款新品從研發設計到最終進入市場,需要各部門間通力配合。但長期以來,李寧的銷售部和產品部 都缺乏一個協調機制,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場看問題,都認為自己才真正主導市場—前者往往根據銷售經驗判斷產品是否好賣,而後者則認為自己設計出的好產品沒有 被及時推上市場。一個配合不暢的例子就是李寧公司在2008年推出的一款「囧鞋」,它曾在幾個一線城市賣到脫銷,網上價格被炒到幾倍以上,但最終還是因訂 單預測問題而錯過了大量上市銷售的機會。李寧公司認為通過改革可以消除部門間「掐架」的狀況。
雖然很捨得在總部人力上投資,李寧終端門店員工的收入卻處於行業一般水平,比阿迪達斯、耐克門店員工都低,導致一些有經驗的導購離開,直接影響終端銷 售。在零售經驗上,李寧本就不如競爭對手。一位曾參與李寧供應鏈整合項目的人士告訴《第一財經週刊》,李寧對於終端門店員工的培訓並沒有那麼重視,有些門 店管理甚至非常混亂:產品海報常年不換,庫存監控也不嚴格,很多門店的銷售情況也不能及時反饋至總部。
李寧公司並非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2006年,它就啟動了供應鏈整合項目,試圖提高終端銷售,但卻遲遲執行不到位,其主要精力仍撲在店面擴張上。「原本制定的目標是每年單店增長在30%左右,但實際只有10%。」上述人士說。
一旦將門店單店的問題解決,李寧公司才能在門店擴張受到耐克、阿迪達斯下沉的威脅時,進一步提高銷售收入。這才是實質性的成長所在,而不僅僅只停留在 成本削減。「李寧一直信奉輕資產,實質上瓶頸在於如何解決終端費用上漲對產品贏利能力和管理能力提高的要求。李寧在這方面的變革有一定舉動,但還不夠清 晰。」鞋服行業觀察者馬崗告訴《第一財經週刊》。
張向都現在的工作時間是從早上8點直到晚上8點。作為公司原董事長助理、李寧的元老人物之一,他被放到前線穩定軍心,臨時擔當CMO一職,並為奧運會的推廣負責。
即將到來的2012年倫敦奧運會對李寧公司而言,是一場爬出最低谷後的試兵場。「李寧公司將借助2012年倫敦奧運契機,把李寧品牌的最獨特的資產—贊助的五支國家金牌隊,更好地跟中國消費者進行連接,有效提升品牌形象。」李寧公司在給予《第一財經週刊》的回覆中說。
這家公司面臨的挑戰遠不止改善管理細節這麼簡單。
早在2008年的時候,李寧就做出了一個多品牌的產品線佈局:戶外(Aigle)、超市品牌(Z-do)、乒乓球品牌(dhs)、運動時尚 (Lotto),為了進入羽毛球市場,李寧公司還併購了專業品牌Kason。不過,過於分散的戰線分化了李寧的市場投入,執行不力更增加了運營成本。這些 品牌在3年多的時間,只有Aigle品牌受益於行業增長,出現盈利增長跡象。這也是創始人李寧告誡公司必須重回李寧主品牌的原因。
李寧公司對品牌的重塑並沒有取得成功。2010年,它在更換標誌和口號的同時,重新定位了顧客群體,把目標鎖定為「90後」。此前根據調查,它有50%的消費者年齡為35至40歲。
經過多年的海外取經和努力,這家公司在設計和品牌形象上還無法深入年輕消費者之心。在對手耐克用無拘無束的品牌形象吸引年輕群體時,李寧反而在強調標準化,希望他們與自己一起「Make the change」。
李寧公司的內部人士認為,李寧的品牌塑造問題在於目前還不具備講好故事的能力—比如為一名運動員講述一個完整故事、傳遞關於體育的成功與榮耀信息的能力。而只有提高講故事的能力,才能為李寧品牌注入真正的內涵。當李寧產品漲價時,顧客才會心甘情願為那部分溢價埋單。
它在這個能力真正得到提升之前,就急於把自己推向對品牌形象最為敏感的年輕顧客群體的做法並不明智。「在全球的運動市場,很少有品牌用年齡做品牌區隔的。」關鍵之道體育諮詢公司CEO張慶說。
現在,這家公司希望衝破之前的框架進行一次大改革。在經過一次殘酷的裁員和成本擠壓之後,CEO張志勇希望這架修理後的飛機能保持在正確的航線上。他對全體員工稱,要像一名新來的CEO一樣尋找感覺,「如果我們所有的管理者沒有任何的包袱,重新來一次,要如何做呢?」
李寧公司成本的「包袱」似乎被卸掉了,市場還會再給它一次重新來過的機會嗎?
榮令睿博客
讓我們來看看,什麼樣的公司能讓我們眼前一亮。在關注於此時,我們同樣也要探討,哪些是我們期望極力避開的企業。查理和我要尋找的公司是
一家真正偉大的公司必須要有一道「護城河」來保護投資獲得很好的回報。但資本主義的「動力學」使得,任何能賺去高額回報的生意「城堡」,都會受到競爭者重複不斷的攻擊。因此,一道難以踰越的屏障,比如成為低成本提供者,象蓋可保險(CEICO)或好事多超市(Costco),或者擁有像可口可樂、吉利、美國運通這樣曉譽世界的強大品牌,才是企業獲得持續成功的根本。商業史中充斥著「羅馬煙火筒」(Roman Candle)般光彩炫目的公司,它們所謂的「長溝深塹」最終被證明只是幻覺,很快就被對手跨越。
我們對「持續性」的評判標準,使我們排除了許多處在發展迅速,且變化不斷行業裡的公司。儘管資本主義的「創造性的破壞」對社會發展很有利,但它排除了投資的確定性。一道需要不斷重複開挖的「護城河」,最終根本就等於沒有護城河。
另外,這個標準也排除那些依靠某個偉大的管理者才能成功的企業。當然,一個令對手恐懼的
我們要尋找的生意,是在穩定行業中,具有長期競爭優勢的公司。如果它的成長迅速,更好。但是即使沒有成長,那樣的生意也是值得的。我們只需簡單地把這些生意中獲得的可觀收益,去購買別處類似的企業。這裡沒有什麼規定說,錢是哪兒掙來的,你就必須花在哪兒。事實上,這樣的做法通常是一個錯誤:真正偉大的生意,不但能從有形資產中獲得巨大回報,而且在任何持續期內,不用拿出收益中的很大一部分再投資,以維持其高回報率。
一個出色的生意,讓我們來看看這種夢幻般生意的原型——我們擁有的喜詩糖果公司(See』sCandy)。盒裝巧克力業的經營,一點不會讓人興奮:在美國,人均的消費量非常低而且沒有增長。許多名噪一時的品牌都已消失,並且在過去
1972
我們用
去年喜詩糖果的銷售是
一個公司為滿足它的成長,對資本的需求是否有大幅增長,正好證實它,是否能成為一項滿意的投資。順著回到我們的例子,當一個用
一個良好的生意,但不出色生意的例子是我們擁有的飛安公司(FlightSafty)。這家公司為它的消費者創造利益,就如同其他我知道的類似公司一樣。它同樣擁有一項持久的競爭優勢:參加飛行訓練,如果選擇其他公司,而不是它這家頂尖的飛機訓練公司,就像在一次外科手術前,對價格斤斤計較。
當然,這項生意如果要增長,需要將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再投入。當我們1996
因此,如果僅僅計算經濟回報,飛安公司是一個良好的,但絕非超乎尋常的業務。它那種高投入高產出的經歷正是許多公司面臨的。例如,投資公用事業公司,我們巨大的投入在以很快的速度貶值。從現在開始的十年裡,我們可以從這個生意裡掙到相當多的錢,但是我們需要投入數十億美元才能實現它。
現在讓我們來說說糟糕的生意,比較差的生意是那種收入增長雖然迅速,但需要巨大投資來維持增長,
航空公司從它開出第一個航班開始,對資本的需求就是貪得無厭的。投資者在本應對它避而遠之的時候,往往受到公司成長的吸引,將錢源源不斷地投入這個無底洞。就是我,也很慚愧地加入這場愚蠢的活動,1989
總結,對這三類「儲蓄存款賬戶」的看法。出色的賬戶,能逐年帶來異乎尋常高收益率增長;良好的賬戶,能帶來有吸引力回報率,掙到的錢也在增加;最後,那些糟糕的賬戶,既給不了足夠的收益率,又需要你為那些令人失望的回報繼續投入。
===========================================
巴菲特的經典論述,值得再次學習。「買什麼」應該在「花多少錢買」的前面。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1-23 13:06 編輯 【協同通信】“協”良好衛星資源,“同”民用大發展 分析師:程成 摘要: 手握稀缺衛星通信帶寬資源,市場需求旺盛 公司從Thaicom購買協同1號12Gbps帶寬,合同期限9.5年,每年支付800萬美元。另一方面,中國電信租用公司1.7Gbps帶寬網絡,每年付給公司2360萬美元,公司依此每年保證凈利潤1.12億港元,為業績增厚之鋪墊。 船舶等重點行業通信先行,2015年開始裝備 公司衛星通信重要客戶來自於船舶等特殊市場。我國共有106萬艘漁船,31.6萬遠洋漁船,對衛星通信有一定需求。我們保守認為公司帶寬能夠為最多5萬艘漁船提供通信服務(保證通信質量的前提下),預計公司2015財年(4月1日起)能夠和1萬艘漁船簽訂協議,“終端收入+話費收入”合計4.4億港幣,按照40%的凈利潤率估計,凈利潤估計1.76億左右。 中期看點:4G衛星通信需求大、協同2號發射 鄧普頓等投資公司看好公司4G衛星通信網絡的建設和運營,公司的三個地面站(北京、上海、廣州,成本合約3000萬美元)已經陸續改造。而牌照方面,股東中信集團和合作夥伴中國電信各有一張(全國共三張)。而需求端來看,中國電信潛在衛星電話客戶400萬個,對應帶寬需求400G,隨著協同2號的發射(已籌資39億),公司可能獲得中國1/4的客戶資源,收入不可估量. 與上海北鬥合作,共享客戶資源 公司與上海北鬥平臺公司是戰略合作夥伴,公司設備具有“GPS+北鬥+通信”功能,優於單純北鬥的導航設備,在很多點上能找到合作契合點。在漁船管理方面,5萬艘上海北鬥的客戶可能會有部分安裝公司的設備,形成一定的替代(具體分成協議還未達成),雙方並非是競爭關系。 投資建議:當前被低估,後期業績超預期概率大,重點關註 公司傳統業務保持穩定增長(2014年30%左右增速,對應凈利潤0.6億港元),協同一號衛星相關業務呈爆發性增長。公司衛星資源稀缺且通過轉售形成每年固定1.12個億港元凈利潤,為業績增厚做好鋪墊。短期來看,漁船業務開拓形成1.76億港元凈利潤;而2015-2016年,4G衛星通信成為增長點。總體看點如下:1、鄧普頓(成本0.68HKD)、淡馬錫投資入股;2、預計公司2015財年凈利潤0.6+1.12+1.76=3.48億港元,且未來繼續保持高增長;3、協同2號發射已籌資39億,與長城集團簽署協議。綜上,我們認為公司中期合理市值3.48*20倍PE=69.6億港元,對應股價1.08HKD,建議重點關註。 公司獲多家戰略投資者看好,映證公司價值所在。 除大股東王浙安12月16日增持公司股權後占比39.34%,前十大股東中有多位戰略投資者。其中,UBS、鄧普頓資產管理公司、明石投資、淡馬錫控股以及中信集團,在各自協議完成的情況下,持股比例分為為6%、5.5%、5.1%以及10%。鄧普頓、淡馬錫均為國際知名投資者,投資業績不俗。 風險提示 1、漁船市場的開拓慢於預期;2、協同2號發射失敗的風險;3、我國未來通信衛星研發能力大幅提升,生產出可以與協同系列衛星競爭的產品。 正文: 公司基本情況介紹 公司簡介及歷史沿革 公司於2001年11月在香港成立,主營為專用通信網絡方案的設計與研發,包括系統、設備及相關技術。 2003年,完成Citone集群通信系統研發,客戶主要為政府機構、警察、軍隊、國家安全部門、政府應急辦; 2006年,公司開始研發Witone數字集群通信系統; 2007年,公司地面移動衛星高速通信系統、地面窄帶數字移動衛星通信系統成功投入市場,並開始研發Ditone數字集群通信系統; 2008年,Witone數字集群通信系統開發完成,並組建實驗網。同時,集團正式引入地面寬帶移動衛星系統業務; 2009年,公司開始代銷以色列RAYSAT公司衛星通信產品,正式步入通信衛星行業。 2012年,集團於香港主板上市,證券代碼1613.HK; 2013年,公司收購IPSTAR在中國(包括香港及澳門)於服務期內的頻寬容量及頻寬容量服務業務,並將IPSTAR-1衛星改名為“協同一號”。 ![]() 股東持股情況 公司持股情況較為清晰,大股東王澤安最近增持後持有公司39.34%的股份。值得註意的是公司引入了較多“誌存高遠”的戰略投資者:鄧普頓資產管理公司、明石投資、淡馬錫控股以及中信集團,在各自協議完成的情況下,持股比例分為為6%、5.5%、5.1%以及10%。 ![]() 公司戰略投資者情況簡要介紹: 1、明石投資旗下北鬥產業基金,受總參的指導成立,專門投資於我國衛星事業,包括不限於北鬥衛星系統、通信衛星系統; 2、Thaicom,協同一號的所有者,現階段擁有3可通信衛星,是全亞洲最大的衛星通信運營商,未來給公司的海外市場提供無限想象; 3、鄧普頓資管,2014年10月10日以0.68港元入股公司,是世界著名的價值投資者,投資成功案例不計其數。 ![]() 公司業務介紹 公司2013財年財報顯示,公司全年實現收入1.74億港元,較去年同比增長58.7%。業務分部收入從高至低依此為數字集群系統、協同一號業務、地面移動衛星、系統技術以及其他配件及組件業務,分別占到了總收入的47.7%、27.2%、14.3%、9.4%以及1.4%。 ![]() 傳統業務 數字集群通信系統 為了滿足政府機構和商業企業對公共安全及應急通信的需求,集團開發了Citone,Witone及Ditone數字集群移動通信系統。根據客戶要求的不同,集團提供一系列可在直通網路,轉信網絡,單基站集群網絡,單區域多重基站網絡及多區域網絡下運行的數字集群系統的核心組件。 ![]() 數字集群系統能夠使得不同用戶之間實現有效通信,包括多名呼叫方之間的群組通信等。另外,集團提供的組件具有防水,防爆和節能設計,使得系統可以在惡劣或者緊急狀況下使用。 應用方面,系統使用者應用一組特定的無線通信通道(頻率資源)。系統提供指揮調度,數據傳輸,短消息發送及靜態圖片傳輸的功能,具有快速傳輸,網絡穩定,優先通信,高度安全及可靠的特點。 地面移動衛星通信 公司提供具備不同衛星天線模式的不同地面移動衛星系統,包括地面移動低速衛星傳輸系統,地面移動衛星高速通信系統及地面機動高速數位衛星系統。 ![]() 地面移動低速衛星傳輸系統:包括低速衛星天線調度中心,數據管理軟件,網絡管理中心,GPS及用戶顯示終端。公司提供的核心組件為低速衛星天線終端設施,可安裝至用戶的車輛上。該系統支持多衛星運行,並擁有數據傳輸,廣播及定位管理功能。該產品體積小,易於安裝,一般用於低速移動數據通信機位置確認服務。 地面移動衛星高速通信系統:主要包括地面衛星天線,衛星發射機及衛星接收器。公司提供的核心組件包括采購自美國供應商及以色列衛星天線供應商的衛星天線。該系統易於安裝,操作簡單。能夠為有關車輛與控制中心之間傳輸數據,語音及視頻提供廣泛地域覆蓋。地面移動衛星高速通信天線可以安裝在車輛及船舶等移動物體上。 地面機動高速數位衛星系統:地面機動高速數位衛星系統包括地面衛星天線,衛星發射機,衛星接收器。該系統的核心組件包括采購自美國衛星天線供應商的地面衛星天線,可以安裝在用戶的車輛上。其功能與特點與地面移動衛星高速通信系統類似,唯獨在靜態模式下有所區別。 系統技術與其他產品 公司系統技術業務收入包括客戶對非獨家或獨家使用若幹技術專業知識及技術支付的特許費。這些技術包括移動通信系統聲碼技術,DQPSK調制技術,神經網絡技術和移動通信GMSK軟解調技術等。 系統技術的另一部分收入來源於集團憑借自身研發能力按成本向客戶提供系統技術。一些客戶會委托集團進行研發設計,並按項目支付委聘費用。這部分技術包括數字集群安全技術,電子轉杯熱設計數據庫,TCR-155/B基站分類改造項目等。 公司的其他產品包括可能為專用通信系統提供若幹電子配件及組件,如衛星天線的配套發電機,手持終端等。 我們認為:公司傳統業務今年較去年會相應增長30%左右,根據2014財年中報的份額,預計全年傳統業務收入2.08億元(=1.6*(1+30%)),對應凈利潤0.62億港元(凈利率按30%計算) 協同一號相關業務 業務背景:協同通信集團於2013年3月29日與Thaicom Public Company Limited附屬公司IPSTAR Company Limited訂立正式協議,收購IPSTAR在中國(包括香港及澳門)於服務期內的頻寬容量及頻寬容量服務與寬帶互聯網連接傳輸及其他應用方案的使用權,並正式冠名為“協同一號”。 集團收購的資產包括:(1)該衛星在中國的總頻寬容量,即7,598.5MHz;及(2)使用權,估值總額不少於5.33億美元(約41.308億港元)。 ![]() 協同一號衛星:IPSTAR-1是一枚三軸穩定靜止(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使用Ku波段頻譜為用戶提供通信服務,其擁有84個點波束、8個擴增波束及3個成形波束,可用作雙向通信,並有7個寬覆蓋波束,用作廣播。服務地區覆蓋亞太區。該衛星采用Ka波段與網關進行通信。該衛星的載荷包括三種鏈路服務:前向鏈路、返回鏈路及廣播鏈路。前向鏈路為用戶提供網關之間互連,用於窄播服務。返回鏈路提供用戶與網關之間的互連。廣播鏈路提供由網關上行鏈路至區域廣播範圍的廣播服務。 業務增長點:通過為客戶提供衛星鏈路連接服務,增加現有衛星通信產品的銷售;通過 IPSTAR的高性能及價格優勢為集團吸引新客戶,包括電信運營商和政府部門等,開展衛星帶寬租賃業務。 業務模式:IPSTAR業務為中國的限制業務。協同通信集團選擇了中電信衛星作為業務夥伴。中電信衛星通過經營及管理網關在中國進行IPSTAR業務並收取相關服務費。協同通信集團需要向中電信衛星提供頻寬容量及頻寬容量服務,並根據協議向中電信衛星收取費用。另外,集團也與IPSTAR訂立了收入分成協議,集團在協議期內獲得的收入與IPSTAR攤分,並與賣方共同承擔業務風險。 公司衛星通信看點 協同一號,穩定盈利之利器 公司於2013年獲得了泰國通信衛星IPSTAR在中國(包括香港及澳門)於服務期內的頻寬容量及頻寬容量服務以及寬帶互聯網連接傳輸及其他應用方案的使用權。該顆衛星帶寬共45G,公司獲得了中國地區合計12G的帶寬使用權,並將其命名為“協同一號”。該衛星2005年由泰國方面發射,是一顆Ka/Ku雙波段的衛星。協同一號通信效率較高,通過Ka波段將信號傳輸至北京、上海以及廣州的地面站,再由通過Ku波段將信號傳輸給用戶,以解決Ka/Ku波段各自在通信上的缺陷。 ![]() 公司為獲得協同1號12G衛星通信帶寬使用權,共支付8000萬美元(約合6.2億港元,相對於其他衛星通信寬帶租用,成本只有十分之一),年均支付約800萬美元。該顆衛星2014年報廢,預計還有9.5年使用時間。值得註意的是,公司將其中1.7G帶寬轉租給中國電信,並收取其588萬美元/季度的使用費,一年合計2352萬美元,完全覆蓋了公司的使用權費用。 我們預計:僅轉售收入每年就能保證(2360-800)*6*1.2=1.12億港元,貢獻凈利1.12億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電信做為公司的合作夥伴是中國唯一擁有衛星電話牌照的運營商,其經營的1349號段為國內通信號碼號段。未來雙方還將合作衛星通信應用於4G的事項。同時,公司與以色列Gilat Network(國際著名的衛星應用領軍企業)談判,雙方希望共同開發衛星通信應用於4G的領域。 附:擁有衛星落地運營牌照的公司: 1、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衛通公司 2、中信集團-中信網通公司 3、中國電信-中國電信衛通公司 ![]() 船舶通信先行,未來市場空間廣闊 對於產品收益的落實,公司方面表示最看好船舶領域的應用。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中國擁有漁船106萬艘,占到世界的四分之一以上。其中,31.6萬(500噸級別以上,1000萬造價,牌照600萬)遠洋漁船,市場空間相對於其他市場更廣闊; 漁民需求較強,一般遠洋捕撈出海時間在3個月以上,漁民如若有包月上網的途徑,則可以排解遠洋的不適。 導航系統需要形成回路,以及時反饋漁船位置信息,從而保證漁船的安全和高效管理; 技術上只能應用衛星通信,現在一般的傳統通信基站的覆蓋範圍為6KM,無法滿足人員通信需求。 ![]() 對於該塊市場,空間不可小覷:公司未來的盈利模式以“終端+月費“的形式實現,具體的方式是每艘漁船購買終端一部(18000元)+每月衛星通信話費2000元。對於一艘40人左右的漁船(500噸以上),人均成本才50元/月,衛星通信頻道通過終端接受後可以應用Wi-Fi實現全船發放。 另外,公司衛星通信落地後將與中國電信組網,中國電信收取公司所得通話費用的14%,Thaicom收取8%,剩余78%歸公司所有。衛星通信具有高毛利率的特點,因為行業具有的一定的壟斷性質,亞洲衛星通信公司的凈利率都保持在45%左右。 依據上述條件,可以推算: 保守估計2015年,公司在該塊市場漁船安裝率為1萬艘,在僅計算遠洋漁船的情況下: 終端銷售收入=10000*18,000=180,000,000 衛星通信話費=10000*2000*12*(1-14%-8%)=187,200,000 2015年,該塊業務收入可達到3.67(1.8+1.87)億元(4.4港元),終端銷售穩定後(市場空間仍然巨大,我們只是保守估計,預計每年將至少增加1萬臺),可以每年獲得4.4億港元左右的收入,折合凈利約1.76億港元。(考慮到未來可能的拓寬渠道帶來的價格部分下降,按40%的凈利率進行估計,亞洲衛星、亞太衛星的凈利率均高於45%)。 另外,公司與上海北鬥已經達成戰略協議,未來將拖過上海北鬥拓展自己的漁船業務,並給與對方一定的分成。現階段,上海北鬥已經裝備漁船5萬艘,公司產品因為是GPS+北鬥+通信功能,所以相對於單純的北鬥系統效果更佳優異,所以未來公司的產品可能通過形成替代上海北鬥裝備的漁船而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協同二號,或再造一個協同 因為協同一號給公司帶來的收入頗豐,且光是遠洋漁船所需的帶寬就在30G左右,所以公司考慮在2020年協同一號報廢前與Thaicom共同發射“協同二號“衛星。公司現已經與長城集團簽訂協議,共同探討“協同二號”的前期技術論證、發射總體規劃以及結構規劃。 中信銀行為此次公司衛星發射授信25億元,公司股權融資14億,預計協同二號仍將采用Ka/Ku雙頻段,且具備帶寬達到100G的能力。 我們認為未來隨著公司帶寬的加大,可能將其產品應用於石油化工行業、應急指揮領域、傳統通信領域、野外探測領域以及交通設備Wi-Fi提供等。 石油化工行業 石油化工以及電力行業的信息化一直走在我國各行業的前端,對於石油行業的衛星通信主要用於:位置監控、軌跡查詢、實時通信以及信息鏈路反饋。另一方面,衛星通信還可以配合集群通信形成多手段的解決方案。 ![]() 應急指揮領域 該款領域可以與集群通信形成替代,彌補公司近期在集群通信領域銷售額的下滑。 主要應用方向是:應急通信、為集群通信提供信號源、現場指揮用信號,另外圖像及視頻采集是衛星通信的一大優勢。 ![]() 該塊業務我們預計未來將主要以政府訂單為主。因為公司在專網集群通信領域已有渠道,所以未來銷售渠道並不存在很大的問題。 衛星通信4G領域 衛星通信因為成本高,所以一般只用於傳統通信手段無法覆蓋或者穩定性不好的條件之下。但是隨著我國衛星事業的發展、衛星成本的下降以及通信衛星帶寬的提高,衛星通信將更多的應用在傳統通信領域中安全性、優先級需求高的客戶至上。 ![]() 對於中國電信而言,其衛星通信的潛在客戶為400萬人,對應衛星通信帶寬400G。公司未來目標是將其客貨拓展到四分之一,也即是100萬人,對應100G的帶寬,未來該塊收入不可估量。 風險提示 1、漁船市場的開拓慢於預期;2、協同2號發射失敗的風險;3、我國未來通信衛星研發能力大幅提升,生產處可以替代協同系列衛星的產品。 投資建議 公司傳統業務保持穩定增長(今年30%左右增速,對應凈利潤0.6億港元),協同一號衛星相關業務呈爆發性增長。公司衛星資源稀缺且通過轉售形成每年固定1.12個億港元凈利潤,為業績增厚做好鋪墊。短期來看,漁船業務開拓形成1.76億港元凈利潤;而2015-2016年,4G衛星通信成為增長點。總體看點如下:1、鄧普頓(成本0.68HKD)、淡馬錫投資入股;2、預計公司2015財年凈利潤0.6+1.12+1.76=3.48億港元,且未來繼續保持高增長;3、協同2號發射已籌資39億,與長城集團簽署協議。綜上,我們認為公司中期合理市值3.48*20倍PE=69.6億港元,對應股價1.08HKD,建議重點關註。 (來自國信通信) |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4-9 10:21 編輯 TCL多媒體(1070)15年一季度LCD電視出貨量表現良好 作者:候捷 一季度LCD電視銷量表現良好:15年第一季度LCD銷量同比增長8.8%至416萬臺,其中智能電視銷量大幅度增長63%至117萬臺。按地區來看,國內LCD銷量同比增長20.5%至217萬臺,海外則同比減少1.6%至199萬臺。智能電視激活用戶數量同比增長46.4%至102萬臺,截止三月底累積總激活用戶量為777萬臺。 智能電視銷量增速提升:一季度國內智能電視機銷量增長迅猛,同比增長52%至102萬臺,而去年一季度的同比增速只有24%。而智能電視在公司國內新增LCD電視銷量占比愈發提高,一季度占比達到47%,最新三月份的占比則達到51.5%,符合目前智能電視替代傳統非智能電視的發展趨勢。我們預計未來智能電視機的滲透率有望繼續提升。 授出購股權,激勵管理層:公司在3月9日發公告,向有資格承受人授予共計4926萬股股份,約占當時已發行股本的3.7%(約為擴大後股本的3.6%)。行使價為4.6港元,相當於當日的收市價。在上述購股權中,管理層獲授予可認購約1482萬股股份,其中李東生、薄連明和郝義作為核心管理層分別獲得300萬、600萬和367萬股股份。該購股權和年度業績目標掛鉤,只有在達到業績目標的情況下,才可以在2017年1月份行使部分購股權。購股權的授出意在將管理層利益與公司掛鉤,激勵管理層及公司員工更好完成工作,從而一齊分享公司的成長所帶來的紅利。 近期多項政策利好房地產複蘇:今年以來政策已經出臺多項政策刺激處於疲軟的樓市,除了已經實行的降準降息,三月份五部委聯合發通知,將首套房首付比例最低降至20%,二套房最低降至40%,而財政部和稅務總局也聯合發文,將售房免征營業稅的門檻從5年下調至2年。此次刺激力度超出市場預期,考慮到今年仍有幾次降息降準的預期和政府救樓市意圖明顯,作為和房地產相關性較高的黑電產業有望受益房地產複蘇。 提升目標價9.1港元,維持買入評級:用一個季度的銷量數字來判斷全年的走勢為時尚早,但是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公司目前處於良好複蘇的態勢。我們預計一季度的產品ASP、毛利率和費用率將會釋放改善的信號,但真正發力預計將會在下半年,其中包括下半年將增加服務的收入。綜合我們對公司今年業績大幅改善的預期和近期資金南下有望提升整體行業估值,我們提升公司未來12個月的目標價為9.1港元,較目前價格有25.8%的上漲空間,為2016年每股預測收益16.5倍市盈率,維持買入評級。 ![]() ![]() ![]() 來源:第一上海財經 (註: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看法,僅供參考) |
新能源行業:中國光伏產品出口保持良好態勢 作者:孫勝權 ![]() 3月全社會發電量下降3.7% 事件:國家統計局本周三發布的經濟資料顯示,2015年3月份全社會完成發電量4511億千瓦時,下降3.7%。這是自去年8月份同比增速為-2.2%之後,發電量資料再次出現負增長,也同時為五年余以來發電量同比增速的新低值。 評論:今年1-2月發電量同比增速為1.9%,而3月份資料下降幅度之大超出普遍預期。發電量負增長反映出中國經濟形勢不佳,而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亦構成不利影響。中國對新能源發電的電價補貼資金主要來自於傳統能源的附加收費,而新能源發電近年來發展非常迅速,需要補貼的金額也快速增加,僅2014年新增裝機可能就需要130億元/年的補貼,同時近期火電上網電價下調亦增加了需要補貼的額度。電力需求長期疲軟將影響補貼資金來源。 中國光伏產品出口保持良好態勢 事件: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CCCME)公布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晶體矽太陽能電池與光伏元件出口總價值高達144億美元,較2013年增長17.3%。在出口總價值中,亞洲占比鄦高,達54.5%,價值為78.6億美元,較2013年激增42.7%;歐洲占比僅為18.8%,價值27.1億美元,下降15.9%。2015年1-2月,中國太陽能電池與元件總出口額增長15個百分點至26.0億美元。 評論:中國是光伏制造和應用大國,每年生產的光伏產品大約有三分之二用於出口。雖然近年來飽受貿易爭端的不利影響,但中國光伏產業仍然保持了較快的發展,而今年前兩個月的出口資料也顯示出行業較好的發展態勢。 本周多晶矽原料跌幅縮小 自去年12月份以來,光伏產品出現連續下跌,本周多晶矽原料/多晶矽片/電池片/電池模組價格變化幅度分別為-0.42%/-0.24%/-0.34%/-0.68%,自上年12月初價格高點以來,各種產品累計變化幅度-19.0%/-6.8%/-9.2%/-6.6%。本周多晶矽價格本周下跌幅繼續減小,而下遊產品價格仍小幅下跌,預計光伏產品價格自5月份開始複蘇。 ![]() ![]() 光伏發電行業 光伏級多晶矽原料在4月15日的現貨價格16.68美元,周環比下跌7美分,環比下跌已經連續21周,近兩周跌幅縮小 6英寸多晶矽片現貨價格為0.82美元,周環比下跌0.2美分;每瓦多晶矽電池片價格為0.295美元,周環比下跌0.1美分;模組價格0.58美元,周環比下跌0.4美分,自去年12月份以來,光伏產品價格維持弱勢 多晶矽原料2015年2月進口7558噸,月環比下降18.8%和年同比增長34.9%,環比降幅較大的原因是2月僅有28天,且為中國農歷新年,工作天數減少;2015年以來,自韓國進口的多晶矽占比大幅增加,目前已接近美國、德國兩國的總和 ![]() ![]() 風力發電行業 1-2月風電設鄠累計發電285億千瓦小時,年同比增長22.0%,增幅比上年同期增加5.3個百分點;風力發電量占社會發電量的比例為3.3%,比去年同期增加0.4個百分點 1-2月全國風電設鄠平均利用小時629小時,同比下降39小時;1-2月份風電設鄠平均利用小時302小時,比上年同期增加2小時,反映出在電力總體需求不足的情況下,風電獲得了優先上網的權利 ![]() 根據中國風能協會統計,2014年中國風電整機出貨量23.2GW,同比增長44.2%,累計裝機容量114.6GW,同比增長25.4%。其中,行業龍頭金風科技雖然出貨量也有所增長,但市場份額有明顯下降,市占率由2013年的23.31%下降到2014年的18.99%,而其他前十名廠商除了華銳風電外,市場份額都有所增長。前十名的市場份額總和有所提高,由2013年的77.77%上升到2014年的80.13%。 新增裝機排名前十位的都是央企級能源企業,前十總占比72.2%。華電集團取代國電集團,成為新增裝機鄦多的企業。Top10的市場份額從2011至2014年分別為75.7%、75.0%、73.7%和72.2% ![]() 來源:交易國際證券 |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5-12 11:18 編輯 生物醫藥行業:業績增長態勢良好,持續關註改革和創新 作者:劉生平 摘要: 行業營收增速下滑,盈利水平提升,醫療服務、醫療器械等細分。行業業績良好。2014醫藥行業營收同比增長13.57%,營業利潤同比增長17.71%,增速有所放緩,今年一季度營收增速放緩至12.87%,利潤增速提升至20.7%。細分行業運行數據來看:醫療服務、醫療器械、生物制品增速持續高於行業平均增速;中藥板塊增速放緩;化學原料藥板塊增速回落,化學制劑板塊增速回升。 醫藥上市公司業績增長態勢良好,盈利能力提升。從成長性、盈利能力、資產質量和費用控制等方面分析醫藥行業上市公司2014年度運行情況。從成長性來看,上市公司整體的營收增速保持在15%左右,受益於行業政策、產業布局以及醫療體制改革推進,各子行業表現出較好的業績增長態勢。從盈利能力來看,前幾年盈利能力下滑的趨勢有望繼續反轉,其中醫療服務子行業盈利能力表現突出。從資產質量方面來看,2014年流動比例和速動比例延續了小幅回落的態勢,而資產負債率小幅下降但仍在歷史高位,這與13年以來醫藥板塊並購重組事件頻繁有關。從費用控制來看,由於招標延後,除化學制劑外各細分行業的銷售費用率均在2014年有一定的回落。總體來說,醫藥上市公司2014年運行數據良好,今年藥品招標提速將推動各子行業業績持續向好。 行業估值企穩回升,建議布局改革創新和跨界轉型個股。醫藥行業估值在上半年呈現企穩回升態勢。我們認為隨著下半年醫藥招標的推進和行業政策的利好,醫藥行業指數有望持續震蕩上行。從投資標的選擇來看,我們建議布局兩類個股:一類是以改革創新為主題的個股;另一類是跨界轉型類的上市公司。 第一部分:醫藥制造業行業簡析 一、全行業分析 2014年全年醫藥行業實現營業收入6846.36億元,同比增長13.57%;實現營業利潤633.86億,同比增長17.71%,行業處在低速增長區間,但利潤增速繼續高於營收增速,表明行業盈利能力得到提升。2015年一季度醫藥行業實現營業收入1836.74億元,同比增長12.87%;實現利潤總額183.40億,同比增長20.7%。環比來看,今年一季度較去年四季度相比,季度營業收入增幅繼續回落,但營業利潤的增幅大幅上升,進一步表明行業的盈利能力持續改善。 ![]() 2014年全年銷售毛利率為29.81%,為三年來最高,同比提升0.07個百分點,銷售凈利率為8.18%,同比提升0.13個百分點。2015年一季度銷售毛利率為29.42%,銷售凈利率為8.66%,均為2012年以來的最高水平。2014年全年銷售費用率、管理費用率和財務費用率分別為12.98%、6.73%、0.92%,銷售費用率降低0.3個百分點,財務費用率提升0.11個百分點,管理費用率基本持平。2015年一季度銷售費用率同比繼續下降至12.14%,管理費用率和財務費用率分別為6.46%和0.97%,同比均略有提升。 ![]() 隨著目前中國醫藥行業已經進入整體轉型升級時期,加上新版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MP)和新版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範(GSP)的推行,在政策推動下整個生物醫藥行業並購重組不斷升溫。2014年全年生物醫藥行業共發生重組並購244起,交易金額達727億。 ![]() 二、子行業分析: 從子行業2009年以來的銷售收入增速數據來看,醫藥各子行業分別呈現出不同的增長速度。首先醫療服務行業近年來一直維持高於行業增速的態勢發展,除2012年增速低於整個行業的平均增速,僅有個位數的增長,不過增速一路提升,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增速為35.42%,其中在2010年還出現了高達50.51%的同比增長。其次中藥行業自2010年以來一直保持高於行業平均增速的增長態勢,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增速為18.87%。化學制劑子行業增速一直是在以略低於行業平均水平前行,這主要與該子行業發展相對成熟,競爭比較激烈有關。而化學原料藥這個子行業則表現出明顯的周期性,增速相對於全行業平均水平來說極不穩定,不過經歷了2009年低谷之後,目前收入增速也已經回複至14.88%。 第二部分:醫藥行業上市公司年報及一季報簡析 一、醫藥行業上市公司成長性分析 從2010年-2015年一季度醫藥上市公司營收增速圖來看,整體醫藥行業營業收入增速保持在15%左右,近年來增速中樞不斷下行到13%左右。細分行業中,以化學原料藥周期性最強。化學制劑行業由於近年來的醫藥招標價格連續下降和仿制藥激烈的競爭而使得行業增速低於整體行業平均增速。除原料藥和化學制劑兩個細分行業外,醫藥商業、中藥、醫療器械、生物制品以及醫療服務均表現出較好的業績增長勢頭。尤其是醫療服務和醫療器械領域保持了20%以上的營收行業增速,遠高於整體醫藥生物上市公司的營收增速。這樣的趨勢是與行業政策、產業布局以及醫療體制改革推進等分不開的。 我們結合各子行業2010年-2015年一季度營業利潤增速圖來看,化學原料藥由於原料藥價格的每年均價下降而造成毛利率降低,從而使得其子行業營業利潤一直較低。而以中藥和醫療服務兩個子板塊的營業利潤增速表現最為穩健,且一直保持在20%左右,高於醫藥生物整體營業利潤增速。醫療器械則由於有出口器械占比較多而造成營業利潤和收入增速趨勢不同步。 ![]() 從下圖中可以看到醫藥行業存在較為明顯的季節性。一般說來,三、四季度均屬於醫藥公司旺季。尤其是四季度屬於醫藥公司結算季度,沖業績的現象較為普遍,因此環比增速也體現得較為明顯。但是2013年三季度業績環比出現下滑,這是由於2013年下半年反商業賄賂而使得醫藥行業業績受到影響。 從2014年的營收增速數據來看,各細分行業中化學原料藥和化學制劑大幅低於行業平均增速,中藥行業增速略低於行業增速。其他子行業營收同比增速均高於行業增速。其中以醫療服務、醫療器械和生物制品三個子板塊表現較好,均在20%以上的營收同比增速。 ![]() 二、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從近五年(2010-2014年)的數據來看,醫藥行業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有所下滑,凈資產收益率從2010年的13.62%逐年下滑到2014年的10.95%。營業利潤率也從2010年的10.71%逐年下降到了2013年的9.06%,2014年有所企穩,為9.29%。分行業看,醫療服務的凈資產收益率和營業利潤率在2012年以來持續提升,中藥行業波動不大,維持相對穩定,而其他子行業均呈現下滑趨勢,造成了整體醫藥行業的盈利能力下滑。銷售毛利率基本穩定維持在29%上下。 其中,我們註意到化學制藥行業的凈資產收益率降幅最大。這和2011年開始的抗生素限用以及盲目擴張造成的產能過剩有直接聯系。 從近兩年(2013-2015Q1)單季度的數據,盈利能力代表性最強的凈資產收益率數據來看,2015年一季度的凈資產收益率2.91%,同比下滑0.03個百分點,表現依然乏力,而營業利潤率提升顯著,以生物制品最為突出。 ![]() 從各子行業的角度來看,生物制品和中藥依然是毛利率較高的子行業。醫療服務的毛利率從2012年一季度的高位逐季回落,2015年一季度已降至31.55%。化學制藥的毛利率從2013年突破40%以後,2015年一季度小幅回落至39.32%。毛利率最低的醫藥商業已緩升至12.34%。 在營業利潤率方面,除了生物制品波動較大,各個子行業的營業利潤率基本都在一季度明顯反轉提升,其後逐個季度下滑,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 ![]() 三、上市公司資產質量分析 從上市公司流動比例和速動比例來看,2011年是近三年的高點,2014年繼續回落。而資產負債率呈現相反的走勢,經歷了2011年的低點之後,2013年上升到43%,已接近了2009年的45%,2014年仍處在42.4%的高位。這與2013年以來醫藥板塊並購重組事件愈發頻繁有關。 ![]() 而我們對流動負債和非流動負債的分析可以發現,2010以來年醫藥行業上市公司的流動負債占總債務比例持續下降,而非流動的負債率持續上升,長債可以克服短期的現金流壓力,在經濟運行不好時,少借短債換成長債可以減輕企業的財務支付壓力。 四、上市公司銷售分析 對於醫藥類企業來說,我們認為最重要的莫過於銷售及研發,而在中國目前的市場環境里,銷售甚至更重於研發,因此我們重點將銷售相關數據提出來做一簡單的分析,通過五年的數據分析,我們可以從下圖中看到,醫藥行業上市公司的銷售費用率從2011年的低點開始迅速上升,2014年有所回落。其中,醫療服務的降幅最大,主要是標的公司的大部分新建醫院已渡過市場培育期,其次是醫療器械、中藥、生物制品,只有化學制藥依然在上升,受新基藥目錄出臺的影響,大量藥企把銷售網絡覆蓋到基層市場,以應對招標,在2011年以來,銷售費用率提升顯著,2014年應該已達到高點,2015年有望企穩回落。相比之下,其他幾個行業的銷售費用率水平比較穩定,大部分控制在合理水平。 ![]() 存貨周轉天數與應收賬款周轉天數 從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存貨周轉天數和應收帳款周轉天數自2010年以來都一直呈現上升的趨勢,說明醫藥行業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從單季度的數值來看,考慮到醫藥行業的銷售有一定季節性,年報的應收帳款周轉天數是全年的低點,但是一季度同比上升的趨勢還是非常明顯,尤其是2015年一季度大幅提升,這讓我們愈發關註醫藥企業的風險控制,從存貨和應收賬款的變化情況能夠幫助我們評估醫藥企業的生產銷售管控能力。 ![]() 從細分子行業來看,中藥行業的存貨周轉天數快速增長,在2015年一季度達到了217天。相反,醫療服務的存貨周轉天數從2014年一季度開始持續下降,2015年一季度僅為57天,存貨周轉效率較高。 從應收賬款周轉天數的數據來看,醫藥行業各主要子行業2015年一季度相較於2013年和2014年同期都有明顯的上升,但是值得關註的是中藥行業仍處在最低的水平。 綜上所述,從營運質量來分析,中藥和醫療服務表現最佳,仍然是我們看好的投資板塊。 ![]() 估值與漲跌幅分析 從醫藥行業歷史估值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出醫藥行業的估值在11年末隨著大盤的下跌到最低點到達最低點後,並沒有繼續跟隨大盤持續低迷而下跌,反而背離大盤在長達兩年時間里逐漸提高估值,截至5月5日預測市盈率已經為52.41倍,接近5年來最高。自2011年起醫藥/滬深300的比例在一路提升,進入2014年四季度醫藥行業估值略有回調,2015年一季度後又迅速提升並在一季度末有所回落。短期內雖然大盤無法反彈並持續低迷,醫藥行業可能有逐漸走低的趨勢但有望在年中有所表現。 ![]() 從半年周期的漲跌幅榜來看,漲幅居前的既有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各種題材概念股也包含醫療服務/器械相關的白馬股,而跌幅居前的同樣包含一些業績不達預期的中小個股,這可能因為在整個經濟低迷的條件下醫藥行業有下行的趨勢有關。很多中小企業經營業績一般,卻依靠不同的概念炒作下獲得社會資金的青睞,因此漲幅較大。 ![]() 五、行業推薦綜 上分析,我們列表如下,從全行業的角度來分看,各領域均保持穩定增長,但是在盈利能力方面,生物制品還是最強的。而從上市公司的角度來說,一季度化學原料藥、化學制劑和中藥板塊銷售毛利率和凈利率保持平穩;而醫療服務由於投資趨於理性而使得毛利率營業利潤率有所下降。而醫療服務和醫療器械雖然銷售毛利率和利潤率有所下降,但都是擴張初期市場鋪開的必然結果,其代表的是未來產業布局和投資的方向。另外,中藥和生物制品在一季度表現較為平穩,而且在低價藥目錄以及生物仿制藥鼓勵政策的不斷出臺,我們預計這兩個板塊的關註熱度將逐步提升。隨著近期藥價改革落地,有望帶來血制品行業的業績彈性。因此,我們推薦中藥、生物制品、醫療服務和醫療器械等板塊。
![]() 來源:國聯證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