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同為自由貿易捍衛者,中德需相向而行

剛剛第四次出任德國總理的默克爾又來中國了。

從默克爾2005年首次出任德國總理以來,這已經是她第十一次來華訪問。除了德國大選年之外,她作為總理幾乎每年來中國一次甚至是兩次,全世界現職的重要國家領導人無出其右。

這種聯絡的頻繁,自然反映了中德兩國關系的密切程度。在默克爾第二任總理任期內的2011年,兩國建立了政府磋商機制;在上一任總理任期內的2014年,雙方共同決定將兩國關系提升為全方位戰略夥伴關系;中國從2016年開始取代美國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對象國;2017年,雙方又建立了高級別人文對話機制。中德兩國的交往可謂全方位、多層次、多領域,而且能夠做到超越意識形態和文化傳統的差異,為中國和主要發達國家之間的關系起到了示範作用。

因此,默克爾總理在組成新一屆政府之後出訪中國,將是一趟愉快之旅,中德雙方領導人將就進一步發展和鞏固雙邊關系交流意見,尤其是經貿關系。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陪同默克爾總理出訪的重量級德國經濟界代表團身上清楚地看出來:據中國商務部發言人高峰的介紹,這些企業家所領導的企業銷售額共高達5500億歐元。

但是,形勢喜人的中德經貿往來——僅2017年就驚人地增長了9%——是不是可以高枕無憂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這也是雙方領導人必須交流意見的主要原因。

從國際大環境來看,中德兩國的發展都得益於開放市場和自由貿易,但是這一切突然面臨美國特朗普政府的嚴峻挑戰。對德國來說,美歐關於歐洲鋼鋁產品輸美的爭端懸而未決、貿易戰的陰影揮之不去帶來了相當程度的不確定性,而且特朗普總統多次點名批評德國的貿易盈余和汽車出口。簡而言之,在特朗普所謂的“美國優先”做派之下,作為美國的盟友、自由貿易的受益者和規則的維護者,德國的角色可謂異常尷尬,默克爾總理今年4月訪美空手而回就很能說明問題。因此,德國必須在自由貿易領域尋求廣泛的支持,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支持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聲音,將是對德國的重大支持。

從中德兩國小環境來看,雙邊經貿關系也面臨著一些挑戰,而這些挑戰可能更多是習慣於風險控制的德國人推演出來的。

首先,隨著中國的發展和技術進步,德國經濟界越來越擔心中國從產品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互補性的貿易對象成為挑戰者和直接競爭者。除了對所謂中國不尊重德國企業的知識產權意見連連之外,德國社會尤其在2016年中國美的收購德國工業明星企業庫卡之後,對來自中國的投資充滿警覺,抱怨中國對德國企業沒有對等開放市場,同時不無保護主義色彩地收緊了對外國投資的審查。

其次,德國社會始終存在著某種偏見,即中國的發展可能會對德國乃至西方構成全方位的制度性挑戰,因此呼籲對中國打開“心防”。這種保守的聲音已經在涉華的知識界和智庫產生了影響。我們看到,德國的警惕和防範,與美國特朗普政府對於中國的對外貿易乃至發展戰略的質疑相去不遠。在這種背景下,德國尋求中國反對特朗普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在邏輯上有些自相矛盾。因此,德國如何能夠通過與中國的對話,放下零和思維,共同放眼更大的市場,可能更有意義。

然而特朗普政府對於國際秩序還提出了更大的挑戰。本月8日,特朗普宣布美國退出伊核協議,法國總統和德國總理的華盛頓斡旋均未能扭轉特朗普的決心。而伊朗核協議是國際社會經過多年努力、最終以國際協議的形式落實下來的結果,是維護中東的穩定和防止核武器擴散的有力工具。美國的單方面宣布退出,是否意味著維持國際社會良性運轉的多邊主義規則只不過是廢紙一張,世界將重回“美國優先”的叢林規則時代?再結合伊朗在敘利亞內戰中的作用、敘利亞難民對於德國社會的沖擊等因素,作為伊核協議斡旋者和簽約者的德國不得不行動起來,一方面要與伊朗保持溝通,另一方面要與法、英協調,並爭取俄羅斯和中國的支持,以繼續維持伊核協議的有效性。這也是默克爾總理此次訪華國際議題的重中之重。因為伊核協議危機不僅僅涉及某個具體問題,更是涉及該問題背後的國際行為規範。在這一點上,中國的態度是明確的。同樣,默克爾總理也可能會就敘利亞問題、朝鮮去核問題等國際熱點問題與中方交流意見。

默克爾總理訪華的第二天將前往深圳。在中國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走訪改革開放的前沿和旗幟——深圳,自然具有一番深意。近年來被美國和日本媒體稱為“現象”的深圳,最為清晰地體現了中國經濟是如何在改革開放中從低端重複走向追求卓越,從加工和模仿走向創新和創造,中國社會也隨著改革開放綻放出空前的活力。我們希望默克爾總理可以在深圳感覺到中國在新時期的脈動,也請她把這份中國的開放意誌和創新激情傳達給德國。這樣,默克爾總理才能不虛此行。

(作者系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886

發改委召集專家議人才爭奪戰: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從工業經濟到數字經濟,搶人大戰是必然結果。怎麽搶的問題,有沒有搶得到的問題,搶到以後能不能留住,留住以後能不能做貢獻,這是一系列要思考的。”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楊偉國在國家發改委政研室主辦的“215經濟茶座”上表示。

針對近期各地持續升級的人才爭奪戰,第二期國家發改委“215經濟茶座”匯集多位專家學者,就高質量發展階段如何更好發揮人才第一資源的作用進行討論。

勞動力市場需要多層次人才

近期,全國多地出臺較之前相對寬松的人才落戶政策:安徽省合肥市將主城區落戶條件放寬為就業滿2年、參加城鎮社保滿1年;重慶市不設落戶指標控制、不搞積分排隊,外來人口達到一定就業年限(最長5年)即可直接辦理落戶;陜西省西安市允許全國在校大學生僅憑學生證和身份證即可完成在線落戶;四川省成都市、湖北省武漢市則將大學生落戶年齡限制從35周歲分別放寬到45、40周歲……

逐漸升級的引才戰背後有哪些深層次的原因?國家發改委就業司就業處處長孫中震表示,多地引才政策是強調高質量發展理念和創新驅動落地生根的重要標誌。一二線城市主要面向國際競爭,而國際競爭越來越強調科技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牛犁認為,提高效率、提高以創新為核心的全要素生產率,對於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的需求具有迫切性。從經濟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過程當中,經濟增長背後的要素結構或者增長的動力就包括勞動力的投入等。從人才資源的角度,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來推進高質量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都陽表示,我國人口結構的快速變化,使勞動力從無限供給到衰減的這一變化過程非常迅速;高等教育的迅速擴張導致人才供給結構有所變化,壓低了高技能勞動者的價值;此外,戶籍制度對勞動力市場的配置功能也產生一定影響。

都陽同時強調,運轉良好的勞動力市場需要豐富的多層次的人才。

“勞動力市場就像生態結構一樣,需要豐富的、多層次人的需要,包括所謂的農民工、低技能人,也都是對經濟發展有貢獻的,如果低技能工人加入到城市勞動力市場的話,實際上增強了這個城市勞動力市場的專業化程度。

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對於這一輪引才引智政策,多位參會專家肯定了這一對人才重視的做法。

孫中震表示,本輪政策從落戶到住房到創新激勵,從人才的引進到使用有完整的體系;區域定位上有差別化政策導向;社會效果上營造了重視人才的社會氛圍。

“從對就業的影響看,促進效應和擠出效應並存,吸引人才之後對其他人才有擠出;從區域上看虹吸效應和擴散效應並存,二線城市出臺政策從一線城市吸引更多人才的同時,也分流了三四線城市人才,總體上促進了人才的優化配置。從中長期來看人才政策的出臺有利於人才要素更加均衡配置,有利於通過實現高質量發展來實現高質量就業。”孫中震說。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秘書長李震表示,地方政府引進人才之間的競爭,基本出發點體現了對人才的重視。要鼓勵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通過競爭完善相關政策。加強對政策的總結,對好的做法進行推廣。

都陽認為,“搶人”可以理解為在優化市場環境當中向前邁了一步,終極目標是不希望制度性障礙成為勞動力市場建立的制約。

盡管如此,多位專家提醒,引才引智仍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人才政策要與產業發展相協同。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戰略與規劃研究室主任譚永生表示,不同城市對人才的需求是有梯次的,要做好人才發展和地方城市發展之間的融合。對於人才既不調高胃口,也不做過多承諾。

牛犁表示,要加大產業培育,完善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這樣才能真正把人才留住。而大城市“搶人”對於小城市和縣城的沖擊和影響較突出,這些地區本來就面臨產業結構不足、人口外流的挑戰,怎樣制定規劃應對是應該高度重視的。此外,要避免可能的動機不純,避免導致單一領域扭曲狀況的發展。

孫中震認為,要處理好引進與使用,增量與存量,政府與市場,當前與長遠的關系。“要更多從未來產業定位和發展導向出臺吸引人才政策;要重視引進增量,更要重視盤活存量,通過構建終身學習制度,健全人力資源長效提升的機制;發揮政府作用和市場積極性,把企業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要素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打造人才‘立交橋’,讓不同人才發揮作用,推開產業發展的‘玻璃門’,放開市場準入,讓人才的創新創業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培養創新和敬業精神,提升人力資源的整體素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125

顺势而行风格越来越猖狂-東方日報20150105 王雅媛victoria

1 : GS(14)@2015-01-08 09:23:1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a65540102vcin.html
经历了去年持续几个月的风格大幅转换,笔者相信越来越多投资者,包括笔者自己,都明白到了顺势而行的重要性。市场上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种投资者,一种是长期坚持自己的风格,例如他的风格是专寻找成长股的,那么他很有机会就不去参与这次概念的炒作。而这类人中亦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帮自己做投资的。这类投资者可能以保本金为主要目标,因此不懂的,他们就不去碰。而另一类的则是帮别人做投资的,今年对他们来说是比较难捱的时间,因为一般有风险意识的都会选择不去碰自己不熟的。这种不碰不熟的做法在以往时间都是成功的,因为毕竟一年当中总有些时间,资金是会跑到成长股身上。但是今年基本上九成时间,资金都是选择大盘股。他们的投资理念是没错的,但残酷的是他们并不是为自己投资,他们是在为股东打工,股东看重的不是你的投资理念,而是最后出来的成绩。一年过去,交不出成绩,有耐性的股东可能会再给你一年时间实践你的投资理念。没耐性的股东则可能把资金抽走,去投其它该年成绩好的基金。不过一般讽刺的是风格总是在变,去年好成绩的很有机会就变成今年落后的。



而另一种投资者的风格则是顺势而行的,笔者发现市场上越来越多这种投资者。成功的他们都有一个特征,就是当一只股票上升时,他们本身会十分相信这只股票,并且能很有号召力地叫动身边投资者跟着一起投。但是一旦股价开始不如他们所想,他们就能比任何人都要快沽货。笔者想提醒的是跟着第二种投资者建议买股票时,第一不可以太重视他们看好的理由,大部份时间他们都是自制一个理由去完善自己买入的行为,而往往即使这种理由并不成立,但又不代表股价不升。第二是如果决定了跟从他们的建议,那一定不可以只跟买不跟卖。





王雅媛为持牌人士,并没有持有以上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052

黃國英﹕雞年分散投資 順勢而行

1 : GS(14)@2017-01-30 09:23:33

【明報專訊】新春伊始,謹祝各位投資者今年鮮車怒馬,馳騁市場,無畏風狂雨驟,誓奪碩果纍纍!市場在特朗普上場後,變數頻仍,加正是基金經理「搵食」的時間,絕對沒有理由輕易錯過,謠傳投資界年尾例假休兵,實在是純粹的誤解。

投資非一門科學 是一門藝術

投資者如果沒有堅定信念,往往在重要關口就會猶豫不決,結果一走了之,沒法得到豐碩成果。「遇到半點風雨便退卻」只是逃兵的作風。炒賣其實最難克服的問題是操作一板一眼,沒有變通、沒有變化,這樣很多時就會不適應市場,市場中從來都沒有一帆風順、鵬飛萬里;有的只是驚濤裂岸、驚沙入面,如果克服不了眼前的困難和痛苦,又怎能得到理想的回報?

投資者很多時會把投資當作一門科學,就是你一拳、我一腳,一步一腳印就以為是正確的做法,但實際上投資並不是一門科學而是一門藝術!要懂得隨意、隨緣、隨機應變才有可能捕捉得到豐盛的收穫。現在市場中的散戶極其稀缺,充斥着的都是一些職業賭徒和操盤手。一般的投資者是害怕輸錢,但職業賭徒卻害怕趨勢,贏錢但卻沒有自己的份兒!這才是他們的心中最痛!這也是他們朋輩的壓力!現今市場資訊爆炸,利好利淡的消息遍地開花,任何一個方向的解釋都可以雄辯滔滔。但投資者要注意市場的焦點究竟落在在哪裏,否則吹盡黃沙也見不到真金!找到真金,才能稱霸,這才是致勝之道。

市場充斥職業賭徒 散戶變稀缺

投資者其實任何時間心中都要有條底線,當接觸到底線就要戰略投降。但如果看對方向,那條底線就要提升以配合整體比例,簡單來說就是要有一個「跟隨止蝕盤」,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投資者要分散投資,換句話說也就是要分散攻擊。一個資本可以兵分十路去投資不同的目標,其中當然有勝也有負,勝負互相對冲,最後如果勝的比負的多,就是獲利;負的比勝的多,就是虧損!投資者就是要做到勝率比負率高,這樣就是成功。切不可以為一擊就可必中,這樣的風險實在太大。分散攻擊看起來就好像不很認真,但實際上卻是較為可取,因為自己承受的壓力不必太大,成敗就變成機率的問題。

道瓊斯指數已上破了兩萬點大關,後向大升抑或大挫仍要觀察,個人看法是回調的機會比較大。但大位終究已經破了,現在去猜測頂部、去沽貨肯定不是個好主意,應該密切觀望較為上算。只要投資者雄心不再、交投下降,方向逆轉是極之容易的事;當跟紅頂白的心出現冷卻,大市就會逆轉!炒賣之道在於看風掌舵、隨波逐流才是王道,因此順勢而行是必要的。

不能只顧做大牌 「雞糊都要食」

在市場中投資者有些時候要「食雞糊」,有些時候又要去「做牌」,沒有「食雞糊」來累積利潤又怎會有資本去做大牌?就如創業一樣,並非所有人都是義無反顧、極端勇猛地創業,很多人都是本身原本有一份正職,再用餘下的時間來創業,用正職工作的薪金來作創業的資本,很多人從此就會走上成功之路。並不是不顧一切就可以保證一舉成事,這其實是錯誤的理解、是美麗的誤會。

投資操作其實也要軟硬兼施、長短棍俱備才可以有理想表現,一方面要有高風險投機,另一方面也要有保守投資,這樣的組合基礎才能做到寵辱不驚。投資是一門個人的藝術,可以說每一個投資者都有自己的獨門心法、獨門武器,怎樣把手上的資源發揮得淋漓盡致、瀟灑從容,這才是投資者最需要做到的。

投資市場中炒賣的着眼點看的是價格,並不是價值,除非在一個很長的時間內可以將投資目標的真正價值能充分反映出來,否則短期來說價格還是決定一切!「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就算投資者獨具慧眼、有真知灼見,沒有時間的支援,最後也可能見不到「迦南」這塊應許之地,這可以說是投資者的悲哀,其實也就是取捨之道、存亡之道、成敗之道!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

[黃國英 財經新視野]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925&issue=201701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6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