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內,中國將以1318座摩天大樓總數傲視全球。
中國在建及規劃的摩天大樓投資總額將超過1.7萬億元。
全球第一高樓封頂之時,即是經濟衰退之日——面對「勞倫斯魔咒」,中國能否免疫?
470座摩天大樓已經矗立在中國大地上。這與全球摩天第一大國——美國現有的533座相比,還略有遜色,但勝負正在逆轉。
由「摩天城市網」剛剛發佈的《2012摩天 城市報告》顯示,目前,中國在建摩天大樓還有332座,另有516座已經完成土地拍賣、設計招標或已奠基。而美國在建及規劃的摩天大樓只有30座。這意味 著,未來十年內,中國將以1318座超過152米(約合500英呎)的摩天大樓總數傲視全球。
這份由中國民間「摩天迷」做出的報告還估算,中國在建及規劃的摩天大樓投資總額將超過1.7萬億元。
同時,報告引用「摩天大樓指數」——業界頗具爭議的「勞倫斯魔咒」認為,中國摩天大樓的建設高度和密度具有一定的反經濟週期性。
南方週末邀請雷曼兄弟原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約翰·盧埃林、美國羅格斯大學摩天經濟研究專家傑森·巴爾、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原所長牛鳳瑞、安邦諮詢首席研究員陳功、財經評論員葉檀、摩天城市網主編吳程濤共同把脈中國的「摩天高燒」。
中國能否養起「2.3座美國」
南方週末:中國摩天大樓的數量正在迅猛增長,從全球經驗來看,這是經濟規律使然還是僅僅是一種泡沫?
約翰·盧埃林:摩天大樓的建設驅動力來自快速增長的城市化,來自經濟增長下的巨大需求市場。我不認為中國摩天大樓建設是一個泡沫,除非中國的經濟增長和城市化是一個泡沫。
葉檀:中國摩天熱有泡沫成分,但並非全是泡沫。有些地方,比如北京的金融城商圈和建國門商圈,寫字樓租金增長幅度是全球最高的,而且現在還是供不應求,所以不存在泡沫。但在郊區或小城市等人流量比較少的地方,摩天樓建設根本覆蓋不了成本。
吳程濤:摩天大樓對應經濟基礎為第三產業,以美國為參照坐標,可見中國內地摩天大樓數量已呈泡沫化。2011年,中國第三產業總額為 204983億元人民幣,增長9.4%。而美國為762722億元人民幣,中國以相當於美國26.8%的第三產業總額,支撐起470座、相當於美國88% 規模總量的摩天大樓。至2022年,中國第三產業需按照年均14%的速度增長,才能接近2011年美國的水平。但屆時中國摩天大樓數量將達1318座,為 美國563座的2.3倍。
牛鳳瑞:摩天大樓熱是一個國家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中國摩天樓很多,但考慮到13億人的人口基數,究竟是多了還是少 了還要打個問號。中國的一線城市只有北、上、廣、深,它們建摩天大樓應無異議。但是二三線的天津、重慶、杭州、成都、武漢,都是千萬人口的城市,他們建摩 天大樓過分嗎?恐怕很難說。即便三線城市,十年以後或許會成為二線乃至一線城市,擁有幾座摩天大樓也不過分。
勞倫斯魔咒,巧合還是邏輯
「全球第一高樓封頂之時,即是經濟衰退之日。」1999年,德意志銀行證券的分析師安德魯·勞倫斯在檢視了20世紀摩天大樓與商業週期的關係之後,發現了「摩天大樓指數」這一「百年病態關聯」。
二十世紀,「勞倫斯魔咒」屢屢應驗。如1973年世貿中心、1974年芝加哥西爾斯大廈相繼落成,「滯脹」來襲;1997年吉隆坡雙子塔樓成為世界最高建築,亞洲金融危機爆發。
進入21世紀,「魔咒」再臨,2010年1月,全球第一高樓哈利法塔落成,迪拜危機來臨。
南方週末:「摩天大樓指數」在描述摩天大樓的高度和經濟危機方面屢屢應驗,這僅僅是巧合嗎?
約翰·盧埃林:經濟下滑期,央行往往通過降息來刺激經濟,接著,經濟復甦,企業和銀行利潤增長,對於未來增長的普遍樂觀和建造一座全 球最高摩天樓的想法就開始滋生,於是就融資、制定規劃、開始建設。然而,此時,通貨膨脹已經開始,經濟開始放緩,摩天大樓竣工之時衰退往往如期而至。因 此,「摩天大樓指數」可以預示經濟衰退不僅僅是巧合,其背後是經濟邏輯。
傑森·巴爾:靠觀察世界上最高建築的高度來預言經濟衰退或者金融危機是緣木求魚。「摩天大樓指數」並不能指示最高建築和經濟危機之間 的關聯,事實上,它不是一個「指數」,只是簡單展現全球最高建築建成前後一些重要的經濟事件而已,既非科學,亦難言準確,大多數主流經濟學家都不會對這個 「摩天大樓指數」太感冒。我們對包括哈利法塔在內的全球14座破紀錄的摩天建築進行分析後發現,只有7個案例是摩天大樓竣工後經濟開始下滑,但經濟開始下 滑的時間則晚於大樓落成時間1到54個月不等,建築高度和衰退之間事實上沒有聯繫。
陳功:「勞倫斯魔咒」的說法,如同城市研究領域裡的很多概念一樣,都是建立在經驗主義的基礎之上,因此存在一定的或然性,也就是說,不一定必然出現,也不一定現在就出現。但既然是經驗主義的結論,那麼我們也必須承認和警惕的是,它出現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摩天大樓對應經濟基礎為第三產業,以美國為參照坐標,可見中國內地摩天大樓數量已呈泡沫化。資料來源:2012摩天城市報告/2012摩天城市排行榜(除註明的之外)貨幣單位:元人民幣 (何籽/圖)
獨特的中國摩天熱
「謝天謝地,現在世界上在建的摩天大樓裡還沒有宣稱要超過哈利法塔的。」2012年1月,香港巴克萊資本的諮詢報告曾如是感嘆。
但僅僅過了不到半年,中國長沙就爆出了要建造838米的「遠大天空之城」的消息,這比哈利法塔還要高10米。不僅如此,《2012摩天城市報告》還顯示,當前中國共有10座城市欲建設總高超過美國第一高樓——541.3米紐約新世貿中心的摩天大樓。
由安德魯·勞倫斯領銜完成的巴克萊資本的諮詢報告還提請投資者格外注意中國,「這個最大的摩天泡沫之國集中了全球在建摩天大樓的53%」。而且從現在起到2017年的五年間,超過一半的摩天大樓將出現在內地的二三線城市,這被視作「摩天泡沫的延伸」。
南方週末:考慮到中國的摩天熱潮非同尋常,且摩天大樓與經濟週期之間又存在病態關聯,中國會對「勞倫斯魔咒」免疫嗎?
約翰·盧埃林:摩天大樓與經濟週期有聯繫但並不意味著因果關係,因此,簡單以在建摩天大樓的數量和高度來預言中國經濟即將放緩並不可取。中國的摩天熱潮還有其獨特性,就是地方政府的支持,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泡沫的破裂。
傑森·巴爾: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化帶來了摩天熱,通常是由於信貸寬鬆、對房地產市場的樂觀、政府政策以及開發商之間的競爭。紐約的經 驗是,一輪摩天熱潮從低谷到峰值再到低谷的週期可以持續25年,有時更短,有時更長,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也許會下滑,但是不能用「摩天大樓指數」來預測。如 果說紐約和芝加哥的經驗有什麼可供中國借鑑的話,那就是開發商建造了過多的摩天大樓,接下來的許多年裡摩天大樓的租金會下降,摩天大樓的數量增長會趨緩。
牛鳳瑞:任何一個理論都有其分析方法和理論支撐,更重要的是約束條件是什麼,從什麼前提出發的。中國當下摩天大樓的投資表面來看數額 巨大,但與現在中國每年固定資產投資30萬億的數字相比,仍只是一個小數目,且摩天大樓的投資是分散在三五年內。因此,說摩天大樓會成為宏觀經濟的拐點太 簡單了。此外,我相信摩天大樓的投資者和建設者都會做出謹慎的測算。
葉檀:我們不能根據摩天大樓的封頂來判斷經濟衰退,摩天大樓並不是唯一的指標、準確的指標。我們只能根據摩天樓的使用效率來判斷,樓 高不是問題,使用效率和負債率才是真正的問題。如果我們為了政績工程、面子工程,建很多高樓負債很多,就會像西班牙建高鐵一樣,雖然是好事情但是會出現經 濟崩潰,因為承受不了這樣的成本。
陳功:摩天大樓迅速增加,但中國經濟迄今並未崩潰,這是現實。「勞倫斯魔咒」只是表明了問題的一個側面,它遠遠不是問題的全部,更多 的問題,我們要從社會發展來審視。摩天大樓只是一種城市縮影,官員們認為這是城市現代化的標誌,他們有資源、有權力,但偏偏不懂空間,不理解城市空間。學 者們和設計師更多的關心是設計費和項目費,所以,中國的城市也就淪為了被人肆意擺弄的模型和沙盤。但最終的結果將表現在社會層面上,比如摩天大樓的封閉帶 來的城市空間割裂,荷蘭是最早認識到問題嚴重性的,所以阿姆斯特丹甚至爆破了一些高樓,改建為層數較少的公寓樓,從而掀起了後來著名的「去規劃」運動。要 知道崩潰是一個過程,它不像地震會在猛然間爆發,城市是會慢性中毒的。
從鄙視的角度觀察消費升級,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理解消費升級、更接地氣,也有助於廓清縈繞在消費升級諸多觀點周圍的甜俗的霧霾。(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9月21日《南方周末》)
鄙視可以扛著反汙染與環保的大旗;可以是發燒晉階的動力;也可以是痛苦對價的成果和成就。
苗條鄙視肥胖,法棍鄙視包子,蘋果鄙視安卓,馬拉松鄙視廣場舞,礦泉水鄙視甜可樂,星巴克鄙視保溫杯……盡管並不常見於正式媒體,鄙視卻實際上無處不在。
傳統的鄙視,源自“出身”,所謂“老子英雄兒好漢”,主要表現為上位階層對下位階層的等級優越,多半是外部賦予的、世代繼承的、相對固化的,與自身努力與否關系不大。知識階層興起後,出現了學術、藝術等需要投入大量時間、訓練等人力資本的新領域,一方面挑戰傳統的基於出身的鄙視體系,所謂“肉食者鄙”,一方面將鄙視版圖擴張到精神領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鄙視可以美學化、哲學化。進入現代社會後,鄙視變成了消費需求,也變成了市場供應,鄙視變成了可以交易的消費品如LV、Prada,變成了可以交易的服務如七星賓館三星米其林,變成了生活方式如去拉薩跑全馬。
隨著時代的發展,鄙視也相應地不斷與時俱進。
在當前的消費升級大潮中,鄙視也呈現出新的變化、新的訴求、新的特點,這里列舉——
“反汙染”。作為世界工廠的另一面,水、空氣、食物成了汙染的三大重災區,這些汙染因著中產階層的大量出現及其消費升級而變得異常敏感,對此有人評價說消費升級就是敏感放大。這個敏感不僅成就了礦泉水、進口奶粉、多肉植物、衣物消毒液等等衛生相關品類的爆發;還造就了高度防禦性的深層心理機制。其中,對不講衛生的鄙視成為最為鮮明、最為突出的一點,幾乎成了中產身份的標配。
“小白蔑視”。“發燒”,是消費升級中發展最快的若幹分支之一,對於興趣或偶像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資源,有人稱之為“信徒經濟”。這個信徒經濟的一個核心機制是“等級晉階”,信徒不僅從“皈依”中得到滿足,還同時從對“小白”的蔑視中得到優越滿足,並獲得晉階動力。
“痛苦對價”。減肥、節食、素食、馬拉松、百詞斬、“斷舍離”,“自我管理”是消費升級中長盛不衰且不斷進化的大宗,這是含有“痛苦對價”的“痛並快樂著”。作為痛苦對價的獎勵,一方面是超越的喜悅,對自身的超越、對過去的超越,另一方是對外部世界的優越、對庸常的鄙視、對凡俗的鄙視。在這里,鄙視成了一種成就,鄙視能力的達成成了一種成就等級的標誌。
總結起來,消費升級賦予鄙視以新特點,鄙視成就了消費升級的新變化。鄙視可以扛著反汙染與環保的大旗;可以是發燒晉階的動力;也可以是痛苦對價的成果和成就。
從鄙視的角度觀察消費升級,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理解消費升級、更接地氣,也有助於廓清縈繞在消費升級諸多觀點周圍的甜俗的霧霾。
(作者系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