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高盛:一些歐元區經濟體已然“日本化”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795

對於歐元區是否會經歷三重衰退,經濟學家看法不一。由於數據並未進入明確的通縮定義,並且歐洲股市表現強勁,因此大多數人相信歐洲不會步日本後塵。但是高盛近期卻表示,一些歐元區經濟體已經在經歷日本式經濟停滯(Stagnation),股市表現可能令人失望。

高盛表示:

早在三年之前,我們就曾經警告過一些全球主要的經濟體可能會面臨長時間的經濟停滯。當時德國、加拿大、法國、意大利、新西蘭和葡萄牙在正在經歷停滯;而奧地利、澳大利亞。比利時、日本甚至是美國則在觀察名單上。

進入2014年之後,全球經濟增長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包括美國、歐元區、日本和中國在內的主要經濟體都下調了GDP增長預期。

時至今日,我們認為新西蘭已經成功擺脫了停滯泥潭,美國、英國和日本的狀況也有所好轉,但是歐元區第一大經濟體德國依然增長乏力。在全球發達經濟體中,大約有三分之二正在進入經濟停滯,而其中大部分出現在西歐國家,比如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比利時和法國。

過去10年以來,歐元區的平均GDP增長僅有0.8%,過去5年的平均增長率則為0.7%。與之相對應的,日本在1992-2003年間的平均GDP增長率則為0.9%。更為關鍵的是,意大利這樣的主要經濟體的增長更為低迷。

那些經歷經濟停滯的歐元區國家的經濟增長不僅低於本國二戰後平均增長水平,同時和經濟規模相當的發展中國家相比也相形見絀。

而從投資角度而言,根據歷史統計來看,在那些經歷經濟停滯的國家,股市的收益率都相對較低,債市的表現則會比較理想。歐元區國家過去幾年平均的股市收益率為-1.4%,遠低於8%的平均水平;而債市市盈率則為3.7%,高於平均水平3%。

雖然全球化使得風險資產的聯動性更為顯著,但是股市疲軟還是經濟停滯較為明顯的現象之一。因此對於那些考慮買入歐元區國家股票的投資者而言,可能需要三思而後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596

貨幣戰爭引擎轟鳴 全球出口經濟體磨刀霍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037

出口增長疲弱使得全球出口經濟體進一步承壓,《華爾街日報》認為,為提振經濟,各大出口國或將削弱本國貨幣,貨幣戰爭一觸即發。

對全球經濟而言,出口增長無法達到預期目標是普遍存在的問題。貿易順差居世界首位的德國,去年出口增長僅0.9%,其金融危機前的年均增長在8%以上。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去年的出口增長降至8.6%,而此前十年中國出口年均增長20%。

即便是經濟不那麽依賴出口的國家,如美國,出口增長停滯也是限制其今年經濟發展的因素之一,隨著美元持續堅挺,其出口增長疲軟的趨勢或將不斷惡化。

國際貿易組織(WTO)最近下調了對全球貿易增長的預期,預計明年國際貿易增長4%,此前預期為5.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預計將於周二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期,IMF主席拉加德上周表示,

“全球經濟比我們預計的更糟糕。風險在於世界陷入了低增長困境。”

華爾街日報》認為,經濟複蘇乏力使得決策者開始貶值本國貨幣,以保證本國出口商品的價格更具競爭力。隨著高層財政官員看低本幣匯率,全球貨幣戰爭警報聲已經響起。這種針鋒相對的貨幣貶值將提振本國出口短期增長,代價是其他國家遭受損失。

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此前稱贊了歐元的下跌,向投資者暗示歐元疲弱是歐洲央行政策的核心目標之一。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提及,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上周五也重申,他認為日元疲弱並未給日本整體經濟帶來負面影響。

除了貨幣戰,從基礎設施投資到養老金法律改革,再到簽訂貿易協定推進貿易自由化,全球主要經濟體為了複蘇經濟煞費苦心。據《華爾街日報》,美國去年就計劃完善泛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再將十幾個國家納入協定範圍,但最快要明年才能取得進展。美歐之間的貿易對話也仍在早期階段。

而與上述深層經濟改革會遇到政治阻力不同,貨幣貶值實施起來更容易。這樣一來,在全球出口經濟體磨刀霍霍之際,貨幣戰爭更有可能成為刺激經濟增長的先行手段。(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035

新興經濟體“新常態”:經濟步入“慢增長”時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325

伴隨著中國經濟放緩、東歐表現不穩以及拉美地區經濟差強人意,曾經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新興經濟體正處於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谷。

這為全球經濟的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當前油價處於四年低位,歐元區發動機德國經濟萎縮。

根據研究公司凱投宏觀整理的19個大型新興經濟體的數據顯示,8月這些地區的工業產出和第二季度消費者支出雙雙跌至2009年以來最低水平。8月出口增長也大幅下滑。

英國《金融時報》提到,這些趨勢正在強化人們的一種感覺,即較慢的增長正成為全球一些最具活力經濟體的長期特征。“這是新的常態,”凱投宏觀首席新興市場經濟學家Neil Shearing對其表示。“就本十年剩余時間而言,只能這樣了。這是能夠達到的最佳狀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首席經濟學家Olivier Blanchard上周公開表示,中期來看,新興經濟體的前景出現了相當重大的變化。

該機構的總裁拉加德認為,巴西和俄羅斯等國家出現了明顯的經濟放緩,美聯儲結束QE將引發新興經濟體的震蕩。

稍早前,IMF下調了世界經濟增速預期,受歐元區、俄羅斯以及巴西經濟增長疲軟預期的影響,其對2015年經濟增長率的預測下調了0.2個百分點至3.8%。亞洲新興國家今明兩年的GDP增長預期則分別降至6.5%和6.6%。

下周,中國將公布第三季度的GDP數據,高盛在其預測報告中預計,

三季度GDP增速將從二季度的7.5%降至約7.1%。隱含的環比增幅為7.8%,略高於二季度。環比增速的提高主要得益於6 月份經濟顯著加速增長,為三季度帶來了較高的起步水平。

根據Now-Casting公司的模型,巴西今年的GDP增長或滑向0.3%,遠低於2013年的2.5%。(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791

德國10月經濟景氣指數創兩年新低 歐洲最大經濟體面臨衰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384

德國投資者信心跌到近兩年來的最低水平,歐洲最大經濟體或將行至衰退邊緣。

德國10月ZEW經濟景氣指數跌至-3.6,遠低於預期及前值。

近期的一系列數據顯示,德國經濟表現不佳。這反過來影響了國內對經濟前景的信心。

位於德國曼海姆的歐洲經濟研究中心(ZEW)主席Clemens Fuest稱:“地緣政治緊張和歐元區部分國家疲軟的經濟發展是市場持續不確定的根源。” 

德國二季度GDP環比收縮0.2%;8月出口額萎縮5.8%,創2009年1月以來最大跌幅;8月季調後工業產出月率大幅下跌,為5年半最糟糕表現;8月德國制造業訂單大跌5.7%,跌幅創下2009年以來之最。

華爾街見聞此前提及,市場預期德國經濟增長前景可能急劇惡化,令歐元區面臨三底衰退風險。德國政府將把今明年年度經濟增長率預測均調低至1.25%,此前預測為2014年增長1.8%,2015年增長2.0%。

如果歐元區增長發動機熄火,歐洲央行必須追加更多刺激對抗經濟下滑。

據華爾街見聞實時新聞:

德國10月ZEW經濟景氣指數-3.6,預期0.0,前值6.9。
德國10月ZEW經濟現況指數3.2,預期15.0,前值25.4。

歐元區10月ZEW經濟景氣指數4.1,前值14.2。

不及預期的德國和歐元區ZEW經濟景氣指數公布後,歐元快速下滑。

eu,w_640

德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至0.856%,創下歷史新低。

德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934

全球最“痛苦”的十五大經濟體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770

2013-05-17T191920Z_1508669660_GM1E95I08WS01_RTRMADP_3_VENEZUELA-ECONOMY-640x426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曾說過,通貨膨脹是一種可能摧毀社會經濟的疾病。如果再加上失業率攀升的話,人民所能感受到的就倆字:痛苦。

彭博社編制的2015年痛苦指數(misery index for 2015)顯示,今年委內瑞拉、阿根廷、南非、烏克蘭和希臘五國人民對這種痛苦的感觸最深。(痛苦指數編制公式:失業率+CPI變化=痛苦)

就烏克蘭而言,戰爭將造成更大的經濟“傷亡”。調查顯示,與親俄武裝分子間的緊張局勢將延長該國的失業狀況,通脹率也不會大幅下降。於是,“兩面挨打”的烏克蘭就成為彭博調查的51個經濟體中第四痛苦的國家。

-1x-1

家庭收入增長無法跟上物價增長更增添了烏克蘭人民的痛苦。在彭博調查的國家中,今年人均GDP 8494美元的烏克蘭僅僅險勝菲律賓。

調查數據還顯示,烏克蘭今年的失業率很可能由2014年三季度的8.9%升至9.5%。預計2015年通脹率為17.5%,去年12月時為24.9%。

今年的預測表明,相較於2014年,烏克蘭的“痛苦指數”排名已經有所下降,至少戰勝了去年的南非和阿根廷。

委內瑞拉、阿根廷和南非成為2015年最“痛苦”的國家。相較於去年的排在前四,今年它們直接包攬了前三。

調查預計委內瑞拉今年通脹高達78.5%,四倍於烏克蘭。華爾街見聞介紹過,由於油價下跌且國內經濟面臨崩潰,大基本商品嚴重短缺的委內瑞拉不得不接受鄰國提出的緩解措施:以石油換衛生紙。

歐債危機爆發五年之後,“歐豬五國”(PIIGS)中的四個仍然名列”痛苦指數”前茅:第五的希臘、第六的西班牙、第十的葡萄牙和第十一的意大利。盡管預測顯示,這幾個國家的人均收入水平高於其他被調查的國家。(愛爾蘭排在第十六,但高達48,787美元的人均GDP遠高於31,079美元的51個國家的平均水平。)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066

全球最“幸福”的15大經濟體:中國大陸第七、美國第八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821

昨天,華爾街見聞介紹了全球最“痛苦”的十五大經濟體。那麽,全球最“幸福”的經濟體都有哪些呢?

根據彭博新聞社編撰的“痛苦指數”,在最“幸福”國家和地區排名中,泰國、瑞士、日本占據前三,中國大陸第七,美國第八。

QQ截圖20150304145027

並不富裕的泰國成為最不“痛苦”的國家可能有些意外,這部分歸因於其異常低的失業率。目前,泰國失業率降至1%下方,並且尚未引發通脹。但是,需要註意的是,去年5月份,泰國發生政變。泰國想達到發達國家生活水平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瑞士超過其它發達國家成為全球最“幸福”的國度。彭博預計,瑞士今年失業率僅為3.3%,價格將下降0.9%,這使其成為最“幸福”的國家之一。對於一個已經富裕的國家而言,這是一個極好消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2015年人均GDP預測顯示,瑞士排名第四。

日本從20世紀90年底以來就開始對抗通縮。目前,日本通縮才僅僅開始消退,今年通脹率可能達到1%。在失業率方面,日本也取得了進展:日本失業率有望從去年的3.6%進一步下降至3.5%。

中國今年相對低的通脹和失業率使其成為全球第七“幸福”的國家,較一年前上升兩位。中國1月CPI通脹同比上升已經跌破1%,只上漲0.8%,且創2009年1月以來新低。瑞穗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稱,今年物價走勢不容樂觀,預計全年CPI漲幅或在1.6%左右。內需疲軟仍然持續;美元走強與全球需求疲軟之下,全球大宗商品市場進入寒冬;產能過剩局面仍然持續等原因使中國經濟今年面臨的通縮風險不容小覷。

美國仍然高企的失業率使其撤出最“幸福”國家的爭奪戰。此外,IMF預計,美國今年人均GDP也將落後於挪威和香港。據華爾街見聞文章,美國1月份官方公布的失業率(U3)和廣義失業率(U6)都在上升。高盛預計廣義失業率將在2016年第一季度或略晚時候升至9%。(註:U3是官方公布的失業率並包含國際勞工組織(ILO)的定義,即無工作者但於過去4周內積極尋找工作。U6是包括U3,還要加上不再準備找工作的人和零時勞工,即潛在的失業人員。)

彭博“痛苦指數”調查整體排名如下:

-1x-1 (1)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410

牽動歐亞66國、全球6成人口的中國征戰大夢 看懂新絲路經濟體

2015-04-13  TWM
 
 

 

兩條線,畫出中國的大夢。

一條從中國內陸畫出,橫跨中亞沙漠,直抵歐洲,一條從海岸出發,繞過印度洋,駛向非洲,並編織成一場21世紀最劇力萬鈞的國際政經權謀大戲,這場看似狂妄的大戲,中國要全世界陪它一起玩下去。

這場大戲,牽動的全球政經實力更迭、資金挪移,甚至產業洗牌,你我很難置身於外……。

製作人.謝富旭 撰文.楊卓翰 研究員.張佳婷這是已故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改革開放以來,最大膽的經濟轉骨行動。上次,中國打開自己的大門;這次,中國要邁入別國的大門。人民幣當先鋒,數以百家的國企擔任主力部隊,「一帶一路」就是中國經濟企圖「國際化」的最高戰略指導方針。

「一帶一路」到底是什麼?從去年十月,這四個字開始出現在新聞媒體上。直到最近,投資人才恍然醒悟,原來中國A股中的基礎建設族群狂飆,背後最重要的故事就是「一帶一路」!

習近平的大夢……

新絲路經濟體成形 GDP達二十一兆美元兩條路,一條往海線、一條走陸線,貫穿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歐洲。數萬公里的高速鐵路和航道,將橫跨沙漠與大海,把六十六個國家、四十四億的人口、總共二十一兆美元的GDP(國內生產毛額),像一只布袋般,全部串連收攏起來,形成一個占據地表六成人口的「絲綢之路經濟體」。

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在今年三月二十八日,拿著這兩條線,告訴全世界:「我要把它們全部連起來!」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外交部、商務部,在那一天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一帶一路」經濟藍圖正式出爐。

習近平敢做夢,但也有自知之明,他知道這個夢,光靠中國十兆美元規模的經濟體,還無法實現。根據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估計,「一帶一路」涉及投資金額約八九○○億美元;僅一五年的投資金額,就將高達六四○億美元,足夠蓋一百座台北大巨蛋球場。

為了打造這場別人不敢做的夢,中國邀集全球其他國家,創立跨國銀行一起投資。近日在台灣引爆爭議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簡稱亞投行),就是這個計畫中的一環。

亞投行是中國主導,準備籌資一千億美元,由中國出資五百億美元,透過發債投資一帶一路經濟圈的鐵路、公路、港口等建設。消息一出,全球譁然。

三月三十一日,亞投行創始會員國申請的最後期限。就在台灣還在為了申請加入亞投行爭執不休時,全球其他五十個國家,除了日本及美國,早就爭先恐後遞出申請。就連美國二戰後的長期盟友英國都「倒戈」加入,為的就是求一張「一帶一路」的門票。

背後的盤算……

擺脫經濟成長泥淖 把產能輸出開發中國家為什麼習近平敢做這一場夢?為什麼從中國到歐洲,全世界都為這場夢而瘋狂?再多根的中國基礎建設股漲停板,都說不盡全球投資人對這個計畫有多興奮。因為,這不但是未來十年影響中國經濟最重要的計畫,也是影響全球經濟政局最重要的變數,更是投資人不可錯過的投資機會。

「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的計畫又深又廣,它的影響絕對不能小覷。」法國巴黎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陳興動分析。而這個龐大計畫的起點,其實來自於中國陷入泥淖的經濟。

經過農業、工業發展,邁入服務業時代的中國,過去靠著「鐵公機」(鐵路、公路、機場)創造高速經濟成長的模式,已走到了盡頭。四年來,中國鋼鐵、機械的產能利用率掉了三十個百分點,工業和設備的固定投資,也在衰退。

隨著中國的經濟轉型,曾經撐起中國經濟一片天的工業之火,漸漸熄了。中國一座又一座冒著黑煙的工廠,煉出來的鋼、製造出來的石化產品,沒人要,價格暴跌,產能過剩。

但是,就在中國的隔壁,廣大的中亞及東歐,基礎建設卻還百廢待舉,連一條像樣的公路都沒有。煉了三十年的鋼,累積了三十年的功,中國自然想在它們身上發揮。於是,從二○○八年金融海嘯後,中國就想透過亞洲開發銀行和世界銀行,增加對中亞的開發。

不過,一九六六年成立的亞洲開發銀行,就是由日本和美國兩兄弟主導,兩國各占一二%的投票權,整個東協加起來的聲音,都沒有這兩國大聲。

美國駐亞洲開發銀行前任特使陳天宗指出,北京不滿日本一直拖延改革,不讓其他國家在亞銀有更多發言權。亞銀一四年在亞洲的貸款總額只有二二○億美元,遠低於亞洲地區的開發需求。更別說美國占主導權的IMF(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各國不斷呼籲的改革一直遲遲未發生。所以,中國才「自立門戶」,籌備自己的銀行,包括早先與金磚五國成立的「新發展銀行」、中國與哈薩克成立的「絲路基金」,以及最近的亞投行、「一帶一路」戰略,也隨著資金逐漸到位而成形。

而且,中國的籌資方式,還比傳統的開發銀行更開放。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向媒體解釋,去年十一月六日成立的絲路基金,初始資本額為四百億美元,而且,「絲路基金不同於以往模式,是採類似私募的方式投資,而且投資期限比一般私募基金更長,一般投資頂多設定十五年投資期。」

一石三鳥的謀略……

終極目的:人民幣國際化和自由貿易港隨著亞投行等一連串的籌資受到各國追捧,全世界都在看,中國的「一帶一路」究竟能否成功。雖然中國建立「一帶一路」,一方面是著眼於輸出中國的過剩產能,澳盛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接受《今周刊》專訪時指出,更重要的是,帶起亞洲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建設,從市場需求面,拉動中國和其他參與國家的經濟。「一帶一路,主要投資中國以外的地方。雖然對國內沒有直接影響,但是幫助周邊開發中國家工業化及城市化,未來對中國、甚至其他國家的商品需求就會變強。」他舉例,最近一年來鐵礦石價格下降了將近五○%,傷害的不只是中國,盛產原物料的澳洲受創更深,「如果說一帶一路的港口、鐵路工程讓新興市場對原物料需求提升,那麼對澳洲也是有幫助的。」這正是「一帶一路」對於中國及世界經濟更重要的影響。一如美國第二次大戰後推出的「馬歇爾計畫」,幫助歐洲重建,「美國的得利,絕不僅只從建設投資中獲利。更重要的是,加深歐洲對美國商品的依賴程度。」劉利剛說。如今,中國如法炮製,推出中國版的馬歇爾計畫,目的也在此。

這個需求的成長空間有多大?若看絲綢之路經濟體的人口,占全球比重多達六二%,但實際的GDP占全球比重卻不到三成。若計畫啟動後接下來的二十年,新絲路經濟體的國民收入往世界平均移動,保守估計,每年的成長率將有一○%。這麼大的成長,正是各國對亞投行趨之若鶩的原因。

「一帶一路」除了直接拉抬基礎建設工程、能源、交通和通信等產業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也將兩個過去的政策融合到計畫中,那就是「自由貿易區」和「人民幣國際化」。這兩項政策影響國際的情勢,可能更甚一帶一路的基礎建設。

為了建立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打算將福建、天津、廣東以及正在規畫的江蘇連雲港,打造成自由貿易區,而且每一個園區的幅地,動輒上百平方公里,都比擴建之後的上海自由貿易區還要大。光是這些自貿區總面積一二四六平方公里,就相當於四.六個台北市,直接挑戰香港與新加坡貿易中心的地位。

透過大規模的資金借貸,北京也準備加速人民幣的國際化。陳興動指出,周小川日前要求IMF的特別提款權(SDR,可換取外匯的記帳單位)必須要加入人民幣,作為國際儲備資產和記帳的單位之一。而透過與世界越來越深化的貿易,人民幣已經是去年第五大國際貨幣。

中國人自己做夢,還把夢分享給其他人。英國之所以會倒戈,正是瞄準倫敦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夢想。「中國也表示,亞投行將會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在亞投行的資金操作中,會員國將自然而然地吸納人民幣作為外匯存底的部位。人民幣也會因此加速國際化的腳步。」陳興動預測。

砸錢的風險……

滲透影響力踢鐵板,斯里蘭卡、希臘不賞臉不過,劉利剛提醒投資人,現在的A股因「一帶一路」而起的熱潮,在他眼裡,「有點太早熟了(pre-matured),一帶一路還要很多年才能看到實際的需求出來。投資人追捧這些題材時,還是要多加小心。」耶魯大學金融經濟學教授陳志武,對於「一帶一路」則抱著根本懷疑的態度。他觀察,「在中國的大學,專門研究阿富汗、巴基斯坦這些國家,特別少。」「我擔心的是,中國透過一帶一路、亞投行去投資,這些國家當然會歡迎。送錢來,有誰不要?但是能有什麼效果?沒人真的知道。」「例如中國在非洲投資很重,但是中國企業仍無法融入當地生活,中國人還是住在一起,關起門來吃自己的飯。相較於美國企業則不同,會主動投入當地生活,例如企業成立愛滋病的醫療團等,」陳志武觀察,「所以中國要靠錢來滲透影響力,還是有難度。」的確,「一帶一路」上的關鍵國家斯里蘭卡,才在習近平拜訪後,腳跟一走,當地新任政府馬上在三月初,暫停中國在可倫坡港(Colombo)總額十五億美元的投資案,重新審查合約。

無獨有偶,希臘激進左翼聯盟,在新政府宣誓就職當天,就暫停希臘最大港比雷埃夫斯港口(Piraeus)的中國中遠集團股權交易合約。顯然,對於中國的大夢,不是每個國家都照單全收。

雖然「一帶一路」受到了零星的挫折,中國這次透過亞投行測試自己的國際影響力,還是贏足了面子。反觀另一個世界強權美國,在亞投行的攻防戰中,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國際局勢變了……

英、法、德掀骨牌效應,美國跳腳早在亞投行向美國盟友拉關係時,白宮就發出聲明,表示對於亞投行的組織標準存疑,「恐怕沒有辦法達到世界銀行及IMF的標準。」但是,隨著亞投行多邊臨時祕書處祕書長金立群的暗盤操作下,英國首先在三月十二日倒戈,宣布加入亞投行。

這一舉動,讓美國大為光火,白宮在英國加入後一天,罕見地發表聲明:「英國成為第一個尋求加入亞投行的主要西方國家,我們擔心對中國不斷妥協的趨勢,這不是應對崛起強權的最佳方式。」英國的加入,固然有自己的利益考量,更造成骨牌效應,德國、義大利、法國隨後在同一天宣布加入,盧森堡、澳洲等國也陸續上鉤。美國對於亞洲、甚至盟友的影響力,在中國一攪局後,證明了脆弱。

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兼系主任劉德海觀察:「在外交上,中國採用了不一樣的戰略和手法。美國擅長的是建立軍事聯盟、提倡貿易自由聯盟;但是中國則用另一種方式建立關係。」「美國也想透過TPP(跨太平洋經濟戰略夥伴)貿易協定來提升影響力。中國是更務實,透過實質投資,施展它在外交政治的影響力。」劉利剛指出:「一帶一路,就是給所有參與國家,具體的經濟好處。中國、美國是用不同的模式競爭,哪種模式最有力?」美國這次的失利,就是最好的答案。

至於美國不斷強調的「西方標準」,劉利剛也質疑:「難道由美國主導的現行制度就是最好的?」他以亞洲開發銀行的被動與組織僵化為例:「從布列敦森林會議後,亞銀及IMF成立過了半個世紀,卻沒有把最好的東西帶進開發中國家。」因此,這次美國其實是輸給了自己的外交政策盲點。

無論「一帶一路」是否能夠像中國所說的,創造共贏美景,這次中國的戰略,的確撼動了美洲、歐洲、亞洲三極的政治平衡。劉德海指出:「代表了過去西方世界價值的美國,現在已經被中國邊緣化,外交政策在亞洲更難使得上力。」

台灣如何因應……

考量全盤戰略,在政治、經濟中間找平衡點中國在做的,是一個連美國都怕的夢。如果連「老大哥」美國都難力挽狂瀾,台灣面對一帶一路及亞投行,我們的國際關係又該怎麼辦?劉德海認為:「台灣沒有選擇,必須要加入。面對政治與經濟的霸權,連美國都有辦法邊緣化,台灣很難迴避。」其實這場「一帶一路」及亞投行的政治角力,台灣曾有過機會及籌碼。無奈,我們自己丟了發球權。

知情人士透露,早在去年十月,台灣的政府官員就在北京和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見面。當時,樓繼偉也明確表示歡迎台灣加入亞投行。環球經濟社社長林建山也表示,就是在那時受邀參加外交部國際組織司討論參加亞投行的會議,「政府其實很早就知道這件事,也都有討論。」但知情人士指出,因為國民黨去年底選舉失利,這件事「就忘了,當作沒發生過」。

「在三月十二日英國表態加入亞投行、引起各國積極加入之前,台灣是有談判籌碼的。」知情人士評論:「像韓國在加入時,就下了『亞投行總部要設在首爾以及副總裁是韓國籍』的附帶條件。台灣如果能及早討論,做好準備,就不用像現在一樣,匆忙趕在最後一天加入,連方式和名稱都隨人擺布。」財政部政務次長張璠表示:「財政部在十月就將亞投行相關資訊提供給行政院,也不斷整合各部會的意見。」但是,考慮到國際因素,直到英國宣布加入,「我們才正式把這件事端出來。各部會已經善盡職責,國際情勢的改變,並非我們可以控制。」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副教授林泰和也表示,加入亞投行雖然對台灣是好事,但也認為,台灣一介小島,面對中國的經濟主導權越來越強勢,「政治獨立性的削弱就是必然。這件事不只發生在台灣,整個亞太地區都有這樣的疑慮。」在「一帶一路」的大夢之下,林泰和認為:「台灣必須在政治、經濟中間,找到一個巧妙的平衡點。」然而,環顧我們的政治對話,台灣卻處在藍營「照單全收」與綠營「杯葛到底」的兩極,要找到平衡點,台灣需要更全盤的國際戰略。這不但是二○一六年總統候選人即將面對的難題,也是全台灣兩千三百萬人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分鐘透視「一帶一路」

中國在3月28日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的概念,就是一條「陸上絲綢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合成「一帶」與「一路」,建立起完整的經濟圈。

涵蓋了66國、44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62.5% 建設每年預估用掉5億噸的水泥,是台灣25年的水泥產量規畫的油管年運量5800億噸,是全中東地區原油年產量的一半規畫新建的高鐵長5.9萬公里,通28國,超過地球上現有高鐵總長除了高鐵,

能源、海路也是重點建設

中哈原油管道二期

連結哈薩克與中國新疆,能源絲路的主要部分。

中俄原油管道復線

從俄羅斯連接黑龍江大慶,中國四大能源戰略通道之一。

中亞天然氣管道D線

土庫曼斯坦至新疆,被稱為世界管道建設難度最高的工程。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

從黑龍江一路跨至上海市,還能透過支線輸氣到日本、韓國。

泰國克拉地峽運河

全長400公里,鑿通太平洋與印度洋,建成後將取代新加坡的麻六甲海峽。

新蘇伊士運河

將是西亞及北非運河走廊的重要中心。

資料來源:中國國務院、華泰證券、法國巴黎銀行 整理:楊卓翰「一帶一路」投資潮來了!

從基建、交通到能源都是商機金脈籌錢!

亞投行:1000億美元目標資金,現已有51國申請加入,預計今年年底定案新發展銀行:1000億美元目標資金,舊稱「金磚銀行」,預計2016年開始運作絲路基金:400億美元由中國出資,現已開始運作投資建設!

鐵路:800億美元;興建海參崴高鐵、中泰鐵路、中緬鐵路等28國高鐵公路:200億美元;北京至莫斯科歐亞高速運輸走廊等油氣管:130億美元;中哈、中俄、中亞原油管機場:180億美元;上海、廣州、廈門等機場擴建國外港口:270億美元;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希臘等港口運河:290億美元;泰國克拉地峽、新蘇伊士運河等自由貿易區:融合廣東、福建、天津、連雲港自貿區,並擴大上海自貿區帶動商機!

基礎建設需求旺:基建工程、機械出口、電力與通信設備、農業、能源開發、油氣設備、高鐵、旅遊、港口等產業,預估投資金額逾1500億美元創造新市場:新絲路經濟體人口占全球6成,但GDP只占29.5%,商品及服務的需求成長空間大貿易更便捷:中國與新絲路經濟體的貿易額將從2014年的1.1兆美元,在2020年時增加至2.5兆美元,年增率14% 人民幣國際化:透過大型工程的國際借貸,加速人民幣國際化

整理:楊卓翰

經濟大師怎麼看「一帶一路」?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學家

馬丁.沃夫

世界銀行及亞洲開發銀行,對於投資亞洲開發中國家相當沒有效率。因此,中國創立亞投行,透過國際金融機構來進行投資,絕對是好事。美國阻礙盟國加入亞投行,舉動實在愚蠢。

世界銀行前副總裁

林毅夫

我覺得貿易最大的瓶頸,就是基礎設施的發展,「一帶一路」可創造互贏。因為發達國家的需求,就是開發中國家經濟的增長。通過貿易,大家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

春華資本董事長

胡祖六

我相信亞投行最終會成功,但是亞洲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地區,亞投行及「一帶一路」的戰略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很多障礙,所以應建立一支專業、高水平的國際型人才隊伍,來面對挑戰。

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

樊綱

經過三十多年的對外開放,中國累積了巨額外匯,對外投資是必然之路。但是,當中國對全球金融格局的增量改革,結構發生改變,爭議也會隨之而來,這是中國和新興市場無法迴避的議題。

澳盛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

劉利剛

中國長期目標,應該是輸出自己在工業化階段累積的經驗和資本。如果只是藉「一帶一路」單純輸出本國的低端產能,各國抵制的力量就會快速增長,計畫就很難長期走下去。

耶魯大學金融經濟學系教授

陳志武

「一帶一路」和中國要降低經濟對投資依賴度的目標,背道而馳。現在中國家戶和企業總負債,是GDP的2.84倍。如果投入新投資,又會推升中國負債率到高峰,反而可能排擠對服務業和民生的投資,因此我對實際效果存疑。

水泥業龍頭怎麼看「一帶一路」?

辜成允:雖然看不到牛肉,

但別低估中國的執行力

「一帶一路」對台泥董事長辜成允而言,是一塊聞得到香氣、卻仍看不到肉塊蹤影的牛肉。他說:「我不敢奢望『一帶一路』會掀起類似十幾年前中國風起雲湧的基建潮,但也不會小看中國『行政指導』的執行力!」辜成允透露,確實已經有中國國內一線的水泥廠配合政府政策,遠赴新絲路經濟體投資。有的採整廠輸出,有的則以採購併方式在國外開疆闢土。台泥目前則是採取觀望姿態,重心依然擺在中國市場。因為台泥布局較深的雲南、廣西、廣東以及四川等地區,「城鎮化」才是目前看得到又吃得到的牛肉。

對「一帶一路」基建商機抱持審慎樂觀態度的辜成允,也並非沒有期待。他舉例,雲南與廣西是串起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接點,地方政府如要興建連接東南亞的交通建設以及其他公共工程,在「一帶一路」的政策大旗庇蔭下,不管是獲得中央的資金奧援或籌資上可望利便許多,「這才是未來的商機所在!」(許秀惠採訪、楊卓翰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696

美聯儲一旦加息 新興亞洲經濟體誰最受傷?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27596.html

美聯儲一旦加息 新興亞洲經濟體誰最受傷?

一財網 薛皎 2015-06-04 21:52:00

6月4日,彭博發布最新研究報告,對於新興亞洲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和金融風險等十個指標進行了分析評估。得出的結論為,菲律賓和印度在面臨外部沖擊時彈性最大,而中國香港以及泰國受到的影響則較為明顯。

自去年10月底宣布退出量化寬松政策(QE)以來,美聯儲(Fed)對待的加息的態度一直撲朔迷離,盡管時不時就有美聯儲官員站出來發表對於加息或早或晚的看法,但每一次仍會引起市場高度重視。

在美國近期經濟疲弱的表現下,6月3日,美聯儲“鷹派”代表——聖路易斯聯儲主席詹姆斯·布拉德(James Bullard)對於近期加息的信心也有所動搖,"我認為在經濟看來有一些疲軟的時候,說要正常化利率是很困難的,6月份不適合加息。”

但他同時期待,美國經濟數據可以在今年剩余時間有所改善,令美聯儲開始開啟政策正常化進程。此前,美聯儲主席耶倫也曾明確表示,美國這一輪加息將在今年啟動。

不可避免的,一旦美聯儲步入加息軌道,新興經濟體將受到明顯沖擊。彭博經濟學家陳世淵認為,根據以往經驗,美國加息對於亞洲經濟體將會帶來十分深遠的影響。

那麽,當美聯儲在年底前加息已經成為大概率事件,亞洲哪些國家和地區最易受到沖擊?

6月4日,彭博發布最新研究報告,對於新興亞洲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和金融風險等十個指標進行了分析評估。得出的結論為,菲律賓和印度在面臨外部沖擊時彈性最大,而中國香港以及泰國受到的影響則較為明顯。

報告指出,菲律賓經濟增長穩健,資金流動穩定,且外債較低。同時,菲律賓的杠桿率也是十個進行評估的經濟體中最低的。“這個國家的主要弱點來自公共部門,2014年菲律賓公共部門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債務由境外債權人持有。” 陳世淵說道。

此外,印度受外部沖擊的可能性也比較小,因為印度GDP增長依然穩健、外債低、且經濟杠桿化並不嚴重,而印度的風險主要在於經常項目赤字、股市的潛在資產泡沫、以及炙熱的房地產業。

泰國作為最易受到美聯儲加息“牽連”的代表之一,主要問題出在國內市場。彭博報告稱,泰國的民間信貸水平很高,2013年末時占GDP之比在154%左右,並帶動了房地產市場的繁榮,導致泰國房價在過去一年里實際增長15%左右。同時,負通脹率也拖累了泰國經濟。

值得註意的是,陳世淵分析稱,中國作為亞洲最大經濟體和主要增長引擎或許並不像一些人預期中那樣易受沖擊。“高額外匯儲備、較低的外債、以及境外投資者所持有公共債務水平較低,這些都減少了外部沖擊對中國的影響。”

中國經濟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從人民幣匯率方面已經有所體現。過去1年,亞洲貨幣對美元普遍走軟,而人民幣是唯一的例外。根據彭博的分析,外部風險較高國家的貨幣跌幅最重,印尼和馬來西亞分別排在第七和第八位,過去1年里,這兩個國家的貨幣對美元貶值最為嚴重。此外,過去1年亞洲地區的主權債收益率也普遍下跌,主要原因在於降息以及外部風險因素尚未被消化。

“這些數據還可以幫助我們將今天的易受沖擊程度與2013年下半年‘減債恐慌’時期的情況做對比。”陳世淵說道。與當時比較來看,如今亞洲國家和地區普遍經濟增長較慢,且金融壓力較大。不過,較低的通脹環境則為放松政策來抵禦外部沖擊提供了空間,而且大多數國家較為強勁的經常賬戶將有助於度過這一輪美聯儲利率正常化的調整周期。

彭博經濟部門的亞洲易受沖擊度排名由十項指標組成:今年GDP增幅較上年的變化、通貨膨脹率、經常項目余額、資金流的波動(包括投資組合和其他投資)、外匯儲備與外債之比、外債占GDP之比、民間信貸占GDP之比、境外投資者所持有公債比例、實際房價上漲和股價上漲。這些指標旨在衡量在一旦出現諸如美聯儲加息之類的外部沖擊,經濟體自身以及對外的脆弱程度。這些國家和地區按照每一項指標分別排名,並將各個排名匯總,得出整體易受沖擊度分值。低數字表明這個國家或地區不太容易受到外部沖擊,而數字高則意味著容易受到沖擊。

 

編輯:呂值渺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414

美聯儲加息在即,新興經濟體即將裸泳?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6510.html

美聯儲加息在即,新興經濟體即將裸泳?

一財網 後歆桐 2015-12-16 16:42:00

美聯儲2015年最後一次議息會議千呼萬喚今晚來,目前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將漸進加息,這意味著持續了十年的全球寬松環境即將縮緊。

美聯儲2015年最後一次議息會議千呼萬喚今晚來,目前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將漸進加息,這意味著持續了十年的全球寬松環境即將縮緊。此前,世界銀行(World Bank)曾發出警告,受美聯儲加息和本土經濟疲弱雙重影響,新型經濟體可能面臨“完美風暴”。近日,巴西、南非陸續“受難”。退潮之下,新興經濟體是否即將“裸泳”?

新興經濟體債務違約風險不斷加劇

在美聯儲量化寬松期間,新興市場的債務不斷積累,其中不乏以美元計價的外債,這無疑增加了新興經濟體在面對美聯儲加息時的脆弱性。

BIS的最新季報顯示,,過去六年中,新興經濟體迅速積累以美元計價的外債,截止2015年第二季度,以美元計價的外債總共為9.8萬億,其中3.3萬億流向了新興經濟體,超過總額的三分之一。這些外債主要以銀行貸款和美元債券形式產生。

該報告同時顯示出新興市場第三季度的美元計價債券規模降至15億美元,較上季度銳減98%。雖然BIS將此歸結於季節性因素,但其也承認,“對新興市場基本面因素、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和債務負擔加重的擔憂與日俱增可能產生了影響。”BIS並警告,美聯儲貨幣政策的收緊可能促使貸款人索債的意願和借貸人還債的壓力上升,提升借貸成本,新興經濟體將會出現負面溢出效應。

無獨有偶,IMF也在11月發布的報告中對新興經濟體債務違約的風險表示關切。報告指出,新興市場經濟體目前面臨著信貸成本上升、銀行收益增長放緩、信貸增長減速、經濟表現薄弱等風險。這些潛在脆弱性會對新興市場產生嚴重的經濟影響。

在IMF看來,最大的15個新興市場經濟體在2009-2014年所獲得的高速增長“利用了銀行貸款促進公司信貸擴張、高收益和低違約。這種信貸繁榮,加上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和外幣借款,可能導致金融體系風險積累—過度投資引起產能過剩,公司現金流惡化,違約風險上升,最終出現銀行資本損失”。

根據其統計,新興市場企業債務負擔目前已經上升至18萬億美元,是2004年水平的四倍。截至2014年底,中國、泰國、土耳其、巴西和印度尼西亞的信貸缺口都高於10%,其提醒,這種信貸繁榮和信貸缺口往往是嚴重壞債周期的前兆。

事實上,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債務違約之殤從最近受難的“脆弱五國”(巴西、南非、印度、土耳其和印尼)成員巴西和南非身上可見一斑。

在2005年至2014年間,巴西私人部門債務占GDP比重快速上升至93%。相對的,去年巴西經濟增長僅為0.1%,今年以來GDP更是連續三個季度出現萎縮,而通脹率同比已經上漲超過10%,使得標普在今年9月,將其主權信用評級降至垃圾級。

南非的情況也十分類似,在南非主權信用評級被調降至接近垃圾級後僅僅一周,投資者對南非經濟和債務的擔憂加劇,促使其債券和外匯市場崩盤,十年期國債收益率飆升至10.18%,創2008年7月以來新高。

目前新興經濟體普遍面臨這類債務違約風險。惠譽在本月初的報告中警告稱,在其報告覆蓋的7個大型新興市場國家中,私人部門債務占GDP的比重將在年底達到77%,超過了政府債務的水平。“過去的金融危機顯示,私人部門債務常常會轉移至國家的資產負債表上,在受到壓力的情況下,可能會給主權信用評級帶來壓力”,報告指出,從而“使得經濟和金融系統面臨下行風險”。

新興經濟體貨幣面臨貶值壓力

正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另一個困擾新興經濟體的問題為資本流出—貨幣貶值—資本進一步流出的惡性循環。

從2014年起,美聯儲加息的預期使得此前流向新興經濟體的資金不斷回流。國際金融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Finance)本月發布的最新資金流向監測報告顯示,2015年新興經濟體平均每月的資本流入僅為57億美元,而2010年至2014年期間,該數值始終保持在220億。今年第三季度的資金流入情況更為2008年來最差。

在IIF看來,美聯儲即將進入加息周期,而新興經濟體自身的經濟數據又乏善可陳,可能使資本流出的情況更加嚴重。安邦咨詢的數據也顯示,近一年來從15個新興市場國家流出的資金已近8000億美元,超過了金融危機爆發之後的資金流出。

伴隨美聯儲加息預期以及隨之而來的資本流出,新興經濟體貨幣屢遭劫難,新興市場貨幣指數從2014年起不斷下探。在24種交易最為廣泛的新興經濟體貨幣中,20種出現不同程度的貶值。印度盧比、南非蘭特、巴西雷亞爾、馬來西亞林吉特等今年來也紛紛創下十幾年來的新低。

在經歷了今年8月的風波後,人民幣兌美元匯價從上周起再次持續貶值,根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數據,今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4626,為連續第8日下跌。截至目前,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創下4年新低。

貨幣貶值也消耗著新興經濟體的外匯儲備。根據IMF的數據,2014年新興市場國家的外匯儲備總額出現了1995年以來的首個年度下降。截止今年9月,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韓國、印尼的外匯儲備減少分別達到43%、17%、16%、15%和10%。中國上周發布的最新11月外儲數據顯示,11月外儲單月下降870億美元,為歷史上單月第三大的降幅。

動蕩的匯市更使得新興經濟體的債務問題越發棘手。

匯豐銀行在本周的研報中將匯市稱為新興經濟體2016年的“阿喀琉斯之踵”。“大幅度的貨幣貶值以及伴隨而來的避險情緒,會進一步提高政府、企業、居民的借貸成本。”其稱。但其也表示,貨幣大幅度貶值的風險目前還是可控的,新興經濟體的央行可以通過降低政策利率來對沖外部緊縮環境。

IMF在10 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中也指出,新興市場匯率大幅貶值有可能給資產負債表帶來不利影響。一個值得註意的潛在壓力點是新興市場公司的離岸外幣借款。其建議新興經濟體積累大量儲備緩沖,在更大程度上利用外部股權融資,在岸貸款更多地采用本幣計值,以緩解風險。

此外,有別於通常情況,此次美聯儲雖然計劃啟動加息進程,但美國本土複蘇有限,全球需求依舊疲軟,在此背景下,貨幣貶值未必能給新興經濟體的外貿出口、經常性賬戶和外匯儲備帶來多大福音。

而根據海通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姜超的觀點,歷次加息受影響最嚴重的往往是外債高、外儲少的經濟體。“從當前從外債余額占外匯儲備的比重看,馬來西亞、阿根廷、智利、印尼、俄羅斯等國均在100%以上,其中俄羅斯受到經濟制裁,融資途徑有限,未來會面臨更大的沖擊,值得高度警惕。”他稱。

其也認為匯率將是新興經濟體16年最大的主題之一。他表示,“現在全世界的利率都是一條水平線。所以所有的貨幣政策的波動都體現在匯率上。”在他看來,當前僅僅依靠高額的外貿順差和外匯儲備,已不足以讓新興經濟體貨幣保持強勢。除了關註經常賬戶外,新興經濟體必須關註資本賬戶變動。他建議新興經濟體政府或央行采取主動行為,釋放信號,並以更加成熟健全的資本市場吸引“說服”市場。

新興經濟體即將裸泳?

如同所有對財經事件的預測一般,對於後加息時代的新興經濟體展望,經濟學家和分析師們意見分歧。

看好新興經濟體2016年表現的經濟學家和分析師依舊不在少數。

德銀在其2016年第一季度展望中,對於亞洲新興經濟體明年的發展表現出極為樂觀的態度。其認為,亞洲的債務問題不難解決,資本流出整體可控,匯市與1997年時不能同日而語,貨幣不存在繼續大幅度貶值基礎,由外貿下降帶來的經常性賬戶減少也應被視為參與金融體系的必然結果,而流動性僅僅是個術語,將之留給專家擔心即可。

凱投宏觀資深全球經濟學家Andrew Kenningham指出,新興經濟體的前景比很多人想象得要好。中國可以避免硬著陸,而由於更強大的資產負債表和浮動匯率制,新興經濟體也不會像過去那樣容易受到美國緊縮政策的影響。目前比美聯儲加息對其影響更大的兩個因素—中國經濟放緩和大宗商品價格低迷在明年可能都會有所改善。

部分經濟學家認為美聯儲加息預期以及趨勢已經在前期消化多時,因此影響有限。彭博亞洲首席經濟學家歐樂鷹和經濟學家陳世淵近日就撰文表示,“美聯儲加息已是眾所周知,因此似乎不太可能發生資金急速流出的局面。”

亦有分析師出於經濟發展的規律判斷,新興經濟體疲弱至一定程度後必將反彈。

Pictet Wealth Management亞洲市場首席投資官Bhaskar Laxminarayan預計新興經濟體將在2016年第二季度複蘇。“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之間的差距如此之大,到一定程度必然會觸發一些資金回流。”他表示。

高盛亞太區首席策略師Timothy Moe也持類似觀點。他稱,“短期之內我們對於新興經濟體依舊持有比較謹慎的態度,但我們預計明年下半年新興經濟體的股市、債市等有機會觸底反彈,我們或獎擇機介入。”

IMF分析也指,“外部條件正變得更為困難。短期內,新興市場依然可能受到大宗商品價格進一步下跌和美元大幅升值的影響,這會使一些國家的公司資產負債表進一步承受壓力”。但其也認為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增長在2016 年將回升,這主要是因為 2015 年處於經濟困境的國家(包括巴西、俄羅斯,以及拉美和中東的一些國家)衰退程度減輕或經濟狀況部分實現正常化,發達經濟體的經濟活動加快回升帶來的溢出效應。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一度十分悲觀的瑞銀也空轉多,在上周五新發布的2016年投資展望中,其全球首席投資官Mark Haefele寫道:“我們預期新興市場經濟盈利增長將為2%至6%,因為美聯儲在其加息路徑上依舊會保持謹慎。我們也認為新興經濟體的美元債務是可控的,雖然2000年中期那種輝煌很難再現,但新興市場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

對於新興經濟體前景較為悲觀的包括花旗、美銀美林等。

花旗在其最新一期的投資周報中繼續對新興經濟體維持負面判斷。其認為此次加息與2004年有著天壤之別,一則中國經濟減速,二則美聯儲加息力度預期將不足,從而使美元進一步走強,新興經濟體貨幣和大宗商品繼續承壓。在新興經濟體各市場中,花旗依舊相對看好債市,認為債市可以跑贏其他資產類別,並且相對具有防禦性。

安邦咨詢研究團隊尤其擔憂新興經濟體中的“短板”以及由此帶來的溢出效應。其稱,明年的一個重大風險點是巴西經濟,這個曾經的“金磚國家”成員國,目前正遭受高通脹、低增長、高失業率、債務高企、消費低迷、貨幣貶值的“最壞組合”。“巴西經濟如果在明年發生危機,將毫不令人奇怪。值得警惕的是,巴西經濟危機可能把整個南美洲拖下水,這對於在南美諸國有大量投資和融資的中國來說,意味著重大潛在風險。”

編輯:於艦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294

前7月中企對外直接投資增61.8% 對發達經濟體投資增長迅速

中國商務部1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7月,中國境內投資者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同比增長61.8%。同期,中企對外投資區域相對集中,對發達國家和地區增長迅速。

8月17日,在商務部例行發布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介紹,今年前7個月,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56個國家和地區的5465家境外企業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投資額6732.4億元人民幣(折合1027.5億美元)。

沈丹陽說,今年以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一直保持較快增長,對外投資額已超利用外資額,成為資本凈輸出國。

商務部數據顯示,7月當月對外直接投資額138.9億美元,環比下降9.5%,這是今年4月單月對外投資額達到199.9億美元的峰值後,連續第三個月單月投資額相對4月峰值走低。

沈丹陽介紹,我國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投資合作穩步推進,增長潛力大。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至今年7月,我國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投資累計已達511億美元,占同期我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12%;我國企業在相關國家建設的經貿合作區達52個,累計投資156億美元,為東道國創造了9億美元的稅收和近7萬個就業崗位。

從對外直接投資方式看,並購成為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大型並購項目多。1-7月,中國企業共實施海外並購項目459個,涉及63個國家和地區,涵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服務及制造業等15個行業,實際交易金額543億美元,占同期對外投資總額的52.8%。

沈丹陽說,今年前7個月並購實際交易金額已超過2015年全年總額,實際並購金額在10億美元以上的項目達12個,主要有收購巴西朱比亞水電站和伊利亞水電站30年經營權等。

從投資區域看,我國對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的投資流量增長迅速,增幅分別達到210%、200.6%和74.3%。中國內地對中國香港、東盟、歐盟、澳大利亞、美國、俄羅斯和日本7個主要經濟體的投資達750.9億美元,占同期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73.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7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