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細奀時代:慈父2.0是辣招煉成

1 : GS(14)@2016-11-08 05:40:22

「我住居屋,佢哋就住豪宅,仲要係自己名,又賺咗幾百萬,點叫得佢哋郁?」好記得幾年前一位在大機構工作的朋友在訴苦,管唔掂靠父幹的下屬,搞到樣樣事都親力親為。另外認識一對夫婦,在公營機構上班,穩穩定定幾萬元月薪,在父母協助之下上了車,於是乎便當正自己人生大贏家,一派活在當下的態度,講究工作及生活要平衡,追求飲飲食食,每兩三個月就去一次日本,唔需要擔憂上車,就唔需要升職加薪,咁辛苦為乜。政府加辣,真正一定發生的現象,是全港一班中產家庭被迫提早分身家,印花稅太貴,要幫仔女上車,層樓惟有直接落仔女名。香港大把有錢人,只要在八九十年代的時候識得諗,自住之外,再買多一層樓投資收租,今時今日就有條件升格做慈父,所以慈父是香港特產之一。送首期畀仔女的風險,好多人都知,尤其是見識過兩位小學雞議員丁蟹式的思想行為,肯定更加驚,但骨肉始終情深,慈父點都要做,頂多是工作幾忙都好,也不可以忽略親子關係,所以宣誓風波的最大社會貢獻,其實是加強了家庭教育。政府公佈加辣的時候搬出一堆數據,指投資客比例大升。英國脫歐只是促成這個現象的短期催化劑,從之前的訪問所見,投資客當中,開始出現慈父2.0,即是送一層樓的首期已經不夠,要送夠兩層,一層自住一層收租,還要扣除供款開支之後,租金收入可以夠子女生活。這班慈父2.0已經接受了子女不成材,放棄事業上的拯救,反而選擇將照顧升級。政府淨係睇數據,而不理解數據背後的成因。慈父2.0送樓收租而唔敢送股票收息,因為港股大市唔識升,還要大把老千股,隨時渣都無。對子女前途絕望,是因為香港整體商界無能力創造價值,形成競爭大而上位機會少。強加辣招,不外乎是政府擺明打劫慈父2.0的荷包。只要一日大環境不變,慈父2.0們依然會買樓,最多當收少幾年租,在仔女幾十年漫長人生中,不算是甚麼。香港樓市之所以有投資需求,就是因為營商環境差,打工又無前途,個個淨係識收租。加辣壓抑需求治標不治本,應該做的是化解這些需求。作為金融中心,市民除咗樓之外,唔識投資,年輕人又唔覺有前途,其實都相當諷刺。解決這些問題,就無人想買咁貴嘅樓,又或者咁貴嘅樓已經不是問題。否則辣招再辣,二世祖一樣中產化。阿飛本欄逢周二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108/198259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394

細奀時代:港股強勢伏味濃

1 : GS(14)@2016-11-29 07:51:53

濠賭股勁升,可是澳門朋友告知,現時在當地要考駕駛的士執照,至少要輪候兩個月,太多賭場職員被裁走,既無特殊技能又無太多低技術職位空缺,唯有揸的士最穩陣。金融股勁升,可是任職私人銀行高層的朋友,正在為明年跑數而徬徨。以前最主要的生意,是借錢給富豪買債券,一年可以套息六、七厘,做得大而又穩穩陣陣。債券爆煲之後此路不通,亦已經無理由再做,贏就贏幾厘,萬一無錢補孖展的話,隨時一鋪輸兩、三成,根本無得追。轉投股票的話,美股炒到咁高又怕爆,暫時比較易賣是ELN,但其實回報偏低,股市爆煲一樣會死。所以左度右度,也不知道應該介紹客戶去做甚麼投資。零售股未算勁升,但相比低位已經好番好多,可是老實的管理層,都會告知經濟只是L型發展,今明兩個季度可能稍好,主因只是之前一年的同期太差,低基數效應而已。美元強勢之下,香港零售復蘇力度只會有限。做嗰行厭嗰行,現時在股市中,識嗰行就會怕嗰行。從上述幾個例子可看,生意依然難做,股市的上升,主要是投資者寄望公司會復蘇,又或者認為最壞的情況已經過去,即使生意未必復蘇,起碼知道底部在那裏有得博,萬一掉轉頭穿底就斬。


長中短線皆難部署

所以近期股市的勁勢,伏味頗濃。今次走勢和脫歐之後大大不同,脫歐升市的動力來自投資者對回報率要求的降低,但今次卻是大家在債市爆煲之後,覺得局住要追番少少股票博復蘇,明知現實環境之中,世界依然極之難撈,於是大家都只係例飛捧場,買得細,還要分得散,唔望發達,只望唔好俾人賴低,有嘢做好過無動作,扮扮忙,起碼算是曾經盡力而為。難怪成交只會一路偏低,沒有美麗故事支撐,基本上只是為投資而投資,風險回報完全不合比例。眼前的風險,就有特朗普政策走數,講就天下無敵,做就五折都未必有力,還未計希拉莉不知會不會反口要求在幾個州分重新點票。看電視新聞訪問途人對深港通的眼法,忽然之間頗有感觸。有八成以上途人對股市不聞不問,電視台煞有介事,其實是帶點諷刺,他們的意見根本一點也不重要。現在的資產市場之所以難睇難玩,是因為價格只是由邊緣的少數交易所決定,成交越縮越細,形成所謂市價根本完全不靠譜。一個浪打埋嚟隨時劇變,價位牛市,成交熊市,長中短線都難以部署。阿飛本欄逢周二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129/1984847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463

細奀時代:樓評無謂睇太多

1 : GS(14)@2016-12-07 07:37:59

香港樓市的發展已經去到價高量低的地步。對於只是擁有一層自住物業的小巿民,樓價起落只是賬面富貴的高低,而在辣招之下,加上收租開始唔夠供,投資客不會加注,但由於重新上車手續費太貴,又未必會減持,他們多數是不買不賣。至於內地人及發展商當然有自己的盤算,所以樓評的讀者基本上是一批心大心細,在上車邊緣準備初次置業的年輕人。想像一下,自己好不容易才儲了一筆首期,為一個關乎一生的財務決定而徬徨,希望參考一下大師的意見,卻見到大師飛完個髮,聽到髮型師睇好就包拗頸要睇淡,轉個頭大師落茶記食個tea,撞到個大陸名人,吹兩句就轉軚話睇番好,會有甚麼感覺。大師買樓如買菜,但自己絕對唔係,容乜易下個星期大師又有奇遇,睇個市大跌,唔通到時又叫我撻定,邊度撻得起?轉軚轉得咁密,又無嚴謹數據支持,過份兒嬉,難怪會惹人反感。


或加深兩代矛盾

「樓神」這種角色,本質上已經犯眾憎。小市民上車難,既得利益者還要指手劃腳,見到自然火都嚟。而且炒樓致富,話就話合法途徑兼且攞命博,可是始終對社會沒有實質貢獻,只是騎劫社會上各階層努力的成果。做生意發達,一定是成功幫助市民解決某一個特定的需要,至於「股神」一樣是搭順風車,卻是揀啱生意,提供資本讓管理層為社會作出貢獻,在深層意義上,都比「樓神」值得尊敬。其實大師近期的言論,說明了兩代香港人為甚麼存在鴻溝。上一代處於資產膨脹期,不必聰敏過人,可能只是基於一些低能的理由,總之一味盲信樓,越買越多叠上去,就成就億萬富豪。這一代上車門檻高,就算上得到都無得炒,頂多一世為層樓做牛做馬。於是你睇唔順佢符碌發達還要扮理財達人,佢又睇唔順你唔努力無去博,邊有偈傾。所以傳媒真的無謂再報太多樓評,惟一作用是加深兩代矛盾。既然真正核心讀者只是準備初次置業的香港年輕人,評論十分簡單,就是一如前輩曹仁超先生所言,關鍵在於是否願意被一間500呎的物業綁死青春。怕樓價再升,一世睇老細面色也無所謂,就不妨去買,如果不甘心一世無得發圍,就唔好孭重磅去跑。香港真正需要的,是能夠擺脫上車的恐懼,勇敢去博開創事業的年輕人。樓評比股評更要低一級,受重視多人睇其實是社會的悲哀。阿飛本欄逢周二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206/1985603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458

細奀時代:財演形象越來越廢

1 : GS(14)@2017-01-05 07:59:38

2016年投資難,股評更難,2017年難度,看來只會進一步提升,因現時股市已經不是好與唔好,抵抑或唔抵的時代,而是信定唔信,like定dislike的時代,用傳統方法去判斷走勢,太過容易錯到七彩。


市場情緒主導大勢

英國脫歐,市場認為全球日本化,低息環境永續,於是債券升、美股升,到特朗普當選,預期經濟復蘇、通脹重臨,債券暴跌但美股又升。債息升、美元升,對大批美國跨國企業其實相當不利,借貸成本回升而海外利潤受壓,如果美股整體是下跌的話,同樣是大條道理,屆時市場評論員的面口肯定和現時大大不同。升抑或跌,不在於基本因素,而是繫於大勢,大勢則由市場情緒所主導。資產價格市價的高低,是由一個很低百分比的部份之買賣來作決定,香港樓市是最好例子,點計都係貴,但由於供應少,只要有少數人接受市價肯去追,已經足夠托住在高位。港股情況同樣差不多,20幾萬億元市值,每日平均成交額不外乎600幾億元。市值攀升但轉手率跌,因經歷過去七年環球量寬,股市兩極化,財富大轉移之後,一批醒目投資者已經上岸,對於手持剩餘的資產一兩成的波動,未必太過在意,只是長期持有,至於不幸買錯衰股,斬倉就太遲,惟有死心痴痴地等。那小量的成交,則由一批職業操盤人所主宰,營造出所謂市場氣氛。他們近期的行徑偏離以往準則,有幾個理由,第一是行家之間競爭越來越激烈,寸步不能讓之下,一定要更加急功近利;第二是平日波動細,大家用槓桿短兵相接,令衍生工具影響力提升,一旦出現突破,便容易激化短期趨勢;第三是社交媒體崛起,接收資訊主要渠道有變,like者越like,人就比以前容易變得偏激,跟紅頂白。由於行動會影響市場走勢,往往自我實現,形成漩渦效應。這種大環境之中,做股評之難,是因為讀者大部份都是業餘投資者,本身有份正職,所以需求和以前一樣,想有隻好股長揸,又或者簡簡單單短炒一下。可是判斷like還是dislike,市場信甚麼不信甚麼,已經並非上一代做一個估值模型那麼簡單,正確的做法是管理好風險之後,trial and error,摸着石頭過河且戰且走,嘗試去摸索市場的口味,但讀者卻未必會明白股市權威已死,一片混沌之下,立場經常要變才是真理的無奈,何況就算明,也不會跟得到,於是股評人形象只會越來越廢。阿飛本欄逢周二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03/198845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196

細奀時代 :殼股塘水滾塘魚

1 : GS(14)@2017-01-18 08:02:47

曾志偉賭過關贏過千萬,是一個馬場勵志故事,相反陸東基金一年贏四成幾,回應卻一致柴台。理由很簡單,曾志偉有得學,陸東的方法就無得跟。有朋友想炒殼股照辦煮碗,筆者就勸他不要浪費時間。近兩年炒到飛天的殼股,有邊隻是有數得計、有路可捉?既然無,還為甚麼要花時間研究,知得越多反而越唔敢買,就算敢買亦唔夠膽坐。反而維持盲毛一條的狀態,一味講個信字,可能會有機會中一兩次大獎。上一代炒殼,還會花些心思編織故事,今時今日這一步已經慳番,直接粗豪地炒供求。跑出來能夠倍升的殼股,大部份根本無人知點解要炒。估值天花板咁高,無故事包裝,貴到你唔敢跟,反而令貨源歸邊,更加容易炒。相反有數得計的三四線,代表容易有外人參與,莊家不是善堂,無理由大幅炒高去派彩,形成越正經就越難炒。深港通開通初期,專家所貼的受惠股無一隻跑出,因為完全捉錯用神,國內資金不會鬆章給外資,他們只會掉轉頭狂炒空殼,挾到入MSCI焗外資追。


變基金自high工具

所以喺香港炒殼股,成為一種扭曲心智的遊戲,有數得計就無得升。無數計純睇貨源是否歸邊,一個平常局外人又如何去搭通天地線?細價股惟有成為基金經理自high的工具,造就一個又一個嘜價天王。由於無路捉,成交就不會多,而貨源歸邊四隻字講完,好難拉長到成為一篇文,所以推介殼股的專欄,已經演變到有八成篇幅風花雪月,剩下的幾十字,多數是吹噓莊家背景實力如何雄厚,和業務前景無關。散戶也不是儍的,貨源歸邊才值得買,一旦多人買就代表貨源不再歸邊,即是又不應該買,就算是索羅斯上身,都無辦法掌握到貨源歸邊的平衡點。細價股的盛世,根本已經跟隨中國經濟增長期結束一早已經落幕,當年中國以製造業食糊,人工低請人易,環保成本可以不理,令大批中小型工業股炒到飛起。今時今日細價股炒風2.0卻完完全全是財技,純粹博中資買殼變身。可是,即使注入資產,也是沒有前景的業務,所以隻隻都是一鋪過,亦帶不起熱潮,何況這種無數得計的環境,除了本地一些基金自high之外,外資根本無興趣參與,永遠塘水滾塘魚。



阿飛本欄逢周二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17/1989899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887

細奀時代:買磚頭好過炒股?

1 : GS(14)@2017-01-26 07:42:33

有時很佩服香港財經版的編輯及記者,因為這個地方的投資者很特別,點樣講一大堆不利因素,價錢又貴一貴,依然大把人去買樓,相反吹到如何天花龍鳳,幾平都好,股票一樣升唔起,和財經版長期想傳遞的訊息剛剛相反。同樣是收租,透過買REITs收股息,會比買樓收租的回報率高出一倍,還要省卻管理上的麻煩,偏偏兩者之間的表現越拉越闊,明顯有一大班有錢人是對於紙上資產完全不信任。REITs尚且如此,其它股票更加不用說。聞股色變,關鍵在於公司管治風險。許多人寧願畀較高價錢,去買一件實物資產回來,例如一個商場,而拒絕去買擁有類似資產公司的股票,就是怕管理層出蠱惑,而形成這種心態的理由,當然是過去受過太多傷害,不能平復。明知危險,如果可以用賠率搭夠其實一樣有吸引力,可惜最有爆發力的科網股及品牌股在香港的選擇都太少,至於中國舊經濟股已經過時,升浪只會一次過,幅度有限,不似上一個黃金十年。科網股及品牌股的特質都是贏家甚少,而中國人近十幾年才追趕營運品牌之道,失敗率高,反而加深了股票危險的固有形象。


須喚起投資者興趣

原本已經衰,這一兩年再加上宏觀因素經常有關鍵變化,去年就有人民幣貶值、英國脫歐及美國大選,上述因素在今年會上演續集之外,還有中美貿易戰以及歐洲連場選舉加入,雖然物業難買更難賣,理論上危險得多,但股市波動太透明,形象底子又差,反而叫人進一步去追樓,覺得可以坐得安心。股市長期一潭死水,中環遲早變成死城。其實我們是需要多一些好人好事,來重新喚起投資者的興趣,單單是股票推介已經不濟事。要有一些成功而又有「我都做得到」意義的故事,類似昔日的亞洲股神東尼,絕對不是隨時準備好危險就跳車那種亡命式短炒,否則小市民照完鏡後一樣走。並不是要刻意隱惡揚善,而是金融市場中的陰暗面,普羅市民已經有相當印象,甚至想像得比實際情況還要差。就是因為有害群之馬,去到無人有興趣買股票這個極端,對於小市民理財而言絕對不是好事,當然類似故事在香港可能無幾多個,但為了幫助港股起死回生,希望傳媒可以循這個方向好好努力。阿飛本欄逢周二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24/1990647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945

細奀時代:票到投時方恨無

1 : GS(14)@2017-02-07 05:14:07

如果將今次特首選戰當作一齣肥皂劇來看待的話,「票到投時方恨無」,會是最好的劇名。香港經歷過幾次特首選舉,從來未試過有一次,角色設定如此成功,在市民心目中反差如此巨大。林鄭月娥強悍冷漠,一意孤行好打得。曾俊華親和溫文,有商有量。至於葉劉及胡官,即使是陪跑,也算是恰如其份的配角。而以香港現時的民情,假如一人一票直選的話,曾俊華的贏面高唱入雲。正正如此,林鄭才更加會贏,這樣遺憾的結局,才會帶出目前選舉委員會制度的不堪。事實上,現時劇情的發展,已經去到帶點荒謬的地步。林鄭唔識嘟八達通,醒五百大元畀乞丐,唔識買廁紙,以至到目前為止,連官方fb網頁都未有,未免是脫節得太過離譜,就算自己唔識,請個人不會太難,一切一切,都似為了加強反派形象而去到最盡。反觀曾俊華,出動到森美,又搞眾籌,以及帶出丁屋居屋化的實質建議,每一着都惹人好感,完全洗脫一個建制中人的形象。守財奴、hea做等等,可以說是已經沾不上邊。筆者自己也希望估錯,也會為曾俊華打氣,妄想在投暗票的機制之下,有部份選委棄暗投明,但現實是泛民擁有300張選委票,更加沒有理由賦予他們造王者的光環,情況殊不樂觀。


泛民料成大輸家

以目前的進展,最需要加強準備的是泛民陣營,估計選舉之後,質疑聲音將會由四方八面而來,為甚麼一方面爭取真普選,另一方面又要參加選委會的遊戲,妄想造王,非驢非馬,前後矛盾,絕對需要一套說法,甚至是完全改頭換面,重新定位,才可以繼續上路,否則隨着今次選戰落幕,泛民的形勢有機會急轉直下,成為最大的輸家。事實上,田北俊、孫明揚等,都先後表達過對選委會制度的不滿,類似聲音在半年後肯定越來越多。當然最簡單的說法,是假如一人一票,曾俊華連閘都入唔到。這一點永遠無人知,自己只知無謂太貫注感情在選情發展之上,反正手上無票,而且反差越大,亦只不過將最終失望的戲劇性放得越大。逼入死路,對泛民而言也是好事,不斷買時間蹉跎歲月,香港卻步不前的日子已經夠,好好歹歹也要有個了結,來一個新方向。



阿飛本欄逢周二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207/1992002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798

細奀時代:炒股要跟中資鬥癲

1 : GS(14)@2017-03-22 00:45:59

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以香港人審慎的性格,北水南下的最終結果,只會是港資在資產市場中被嚴重邊緣化。中資搶地不計成本,賣樓又未建立品牌,條數一定計唔掂,但是否有錢賺只是其次。中資的算盤是走資,不介意付出高成本,為求摸熟香港市場運作的關鍵,逐漸建立品牌。而港資手上項目賣完一個少一個,只會逐漸被逼轉型成為收租佬。在股票市場,中資出手亦凶狠得多,炒高幾倍,再急插三成,升到你唔信,然後貪心一跟又中伏。上落幅度之大,炒慣幾格牛熊證的香港人怎樣會接受得到。至於香港傳統的細價股,莊家寒酸,又無故仔講,慢慢就會被人嫌棄唔夠刺激,流失投機客。目前情況繼續落去,義無反顧的龍頭股會太貴,炒極唔起的衰股無謂買,波動太勁的概念股唔夠膽入市,於是香港股市投資者,處境就會和現時的地產商一樣,有無從入手的問題,惟有穩穩陣陣揸cash等股災。


唔夠膽賭被邊緣化

問題是國內投資者的取態,假如似海航般勇猛,股災出現的機會率便不高。不妨看一看A股市場,一早圍威喂,自己友揸晒,雖然是無力炒上,卻可以像殭屍一樣維持在極度偏貴的水平。相比之下,港股估值至少較低,一旦完成轉莊,由國內人打骰,守住目前水平甚至再高一兩成,其實並非太難。如果只想穩穩陣陣,最終結果一定慢慢沽貨最後成手cash,再尋不到機會入場,無論如何,應該要保持一個貨底,以免一旦真的出現中資話事,大時代2.0的時候後悔莫及無得追,何況就算衰極看來也有個譜。炒股票的態度亦應該改變,計到數好似好抵的香港中小型股可免則免,太過細根本不合中資口味,要炒便要和中資鬥癲,波幅大就惟有炒細啲,又或者走位密啲,當然唔容易贏,但至少會有得炒。太多人是百彈齋主,嫌升得慢,嫌波幅大,嫌唔夠平,如果樣樣合心意,唯一可能是市場當時太驚又或者股票本身有伏。由於今時今日已經好難會太驚,平嘢多數有問題。既然明知中資勢凶夾狠殺到香港,又何妨殺出去博過。唔夠膽賭,就注定被邊緣化。如果想增加勝算,不妨多加研究2015之前的A股走勢,當年未曾大升之前,情況和現時港股差不多,應該有助了解他們的套路。阿飛本欄逢周二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321/1996463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171

細奀時代:中國股票有炒無揸

1 : GS(14)@2017-04-12 22:40:06

由上年中國PPI終於見底轉正數,引證供給側改革收效,再到近期設雄安新區,股票市場反應受落。中國領導人在政策的推行上,的確比前幾年大有進步。假設今次又是一如以往搬出巨型基建計劃,又或者像一帶一路般摸不着邊際,不知如何做起,市場肯定睬你都儍,可是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一點,就威力無窮。搞好全國太難,搞好一個新區簡單得多,亦有深圳及浦東先例可援,而且市場會自動憧憬將同一模式在日後不斷複製,毋須出面投機者也會行自動波,中央出豉油人家主動會出雞,終於由以前大炮打蚊進化到四両撥千斤的境界。中國股票炒政策還有一個明顯優勢,就是政府連貫性強,於是民間資金夠膽跟,不似美國政府四年一屆,無人知特朗普下屆是否留低,如果貿貿然跟風搞化石能源,隨時幾年後血本無歸,美股炒政策是有局限性,能源股曇花一現絕對合理。


爆煲易致長期迷失

不過有利就有弊,在中國的政治環境中,民間資金通常比較短視,準備賺一轉之後逃出海外安居樂業的情況十分普遍,只有極少數生意人是有雄心建立一個商業王國。反而美國話就話一朝天子一朝臣,可是整體經營環境突變的機會低得多,民間資金不會跟政府步伐,卻夠膽自創認為正確的路途,成功的話千秋萬世。所以中國股票估值永遠會比較低,國企步伐跟阿爺,不少時候並非以賺錢為先,民企更加難令人會有信心,太多存心搵快錢走一轉。以前尚有港資作為最後亦是最好的選擇,始終香港人的生意基因依然是細水長流,可是中國經濟格局已經玩得太大,港資保守打法已被邊緣化。中國股票有改善,但依然只是有得炒無得揸的另一個原因,是今次樓市泡沫吹得太大,處處開花升得多而且升得急,可能是壓不住,更可能是索性順水推舟,利用高昂的樓市製造財富效應,改善銀行的信貸質素以及刺激消費,但針無兩頭利,短線的刺激,埋下長期的風險,越來越似當年日本。資產價格和收入脫節太勁,只會窒礙創業,令年輕人透不過氣,爆煲的話就會長期迷失,這個擔心一定長期揮之不去。阿飛本欄逢周二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411/1998629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088

細奀時代:香港繁榮只是假象

1 : GS(14)@2017-05-18 02:05:59

最近中港數據出現背馳的迹象,當中國數據普遍偏弱,香港上季的經濟增長卻超出預期,中港兩地唇齒相依的情況下,應該代表香港的情況只是虛火而已。事實上,近期恒指不斷慢慢升,中資周期股卻未能復勇,和幾個月前大家樂觀地看中國走出經濟低谷,開始回升的看法明顯大有分別。始終中國企業債台高築,科技發展搶走勞工的飯碗,單靠炒起樓市,是不足以令人信服經濟有力真正復蘇。香港經濟之所以好過預期,只是因為整體規模相對細,而且多得中資的支持,出口海外市場復蘇是有幫助,但這方面力度只不過有限。中環人對於中資勢力擴張的感受特別深,甲級寫字樓之所以如此緊張,完全是由於太多中資公司堅持要在中環插旗,而無論經紀、企業融資以至資產管理等等金融業務,都一樣有外資退、中資上的現象。幸好有中資接管,不少中環人才依然可以高薪厚職,享受與工作成果不成比例的人工。


遲早被過橋抽板

這種繁榮很可能只是假象,中資金融機構大展拳腳,可是港股無論在交投以至新股活動的規模上,都不見得特別出色,是不可能承受如此高昂的營運成本,就算是中國式基金運作,也不外乎是賬面富貴,交表面數而已。很明顯中資的盤算,暫時只是在於搶佔市場佔有率,而不計較賺蝕,但幾年後當他們培養出自己的人才接班,合資格申請RO,香港人就註定被過橋抽板。不計成本的攻擊,同樣在樓市發生,短期內樓價上升賬面富貴,的確可能刺激消費,但由於實質現金流沒有改善,作用一定不會長久,反而只會令到一班遲入場置業的業主,因為供樓太過吃力而節衣縮食,還未計港資公司萎縮,中資公司又是請自己友的問題。從中國數據所見,基本面改善有限,香港這種暫借的快樂,看來不會維持得太耐,反而因為遮蓋了癥狀,令香港人延遲面對問題,以現今社會發展的速度,到時發現恐怕已經水浸眼眉。香港人太短視,所以中資的投入,最大的影響只是窒礙對於提高競爭力設施的投資,大家一窩蜂只是顧住賺中資寃大頭這一轉尾水。上一代享受完香港的增長期,又食埋最後的盛宴,卻留下一個爛攤子給下一代承受,怪就只怪香港從來是一個唯利是圖、沒有太大承擔的社會。



阿飛本欄逢周二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516/2002244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2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