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棉花糖的故事 蔡東豪Tony Tsoi

2014-11-13 NM
 
 

 

對「棉花糖實驗」一直感興趣,知道實驗負責人Walter Mischel教授出版自傳式新書,立即買下。棉花糖實驗是六十年代在史丹福大學進行的心理實驗,內容相當簡單,但結果卻毫不簡單。實驗是給六歲小孩一個選擇,送小孩一粒棉花糖,如果小孩不吃眼前的棉花糖,願意等十五分鐘,可得到兩粒棉花糖。解釋完實驗規則,大人離去,讓小孩獨自作抉擇,面前這粒美味的棉花糖,吃定不吃……

這個實驗所有人都可在家中嘗試,實驗重點是自制能力。棉花糖實驗成為史上最出名的心理實驗之一,因為它的發現震撼:願意等第二粒棉花糖的小孩,長大後較健康及事業成就較大。想知道小孩長大後變成一個怎樣的人,小時候的自制能力是很好的預測基礎。欠缺自制能力的小孩,父母不用擔心,Walter Mischel教授提出另一個重要發現,自制能力不是與生俱來,而是有得學。有人認為自制能力是人生中最重要質素之一,能否掌握「延遲快樂」(delayed gratification),會影響一個人的健康、事業、婚姻。我把範圍縮窄一點,我認為投資是關於延遲快樂。棉花糖實驗投資版本可從儲蓄開始着想,儲蓄就是懲罰現在的自己,放棄眼前快樂,把眼光放到將來。不吃眼前的棉花糖,將來可能有兩粒或更多,有些人願意等,但更多人選擇即時享樂。以自己為例,假如小時候參加棉花糖實驗,我是即食派,人生其中一個遺憾,是沒有早一點開始儲蓄。或者,社會上瀰漫的消費氣氛難以抵抗,排山倒海的私人貸款和信用咭宣傳,鼓吹透支未來,延遲快樂太不合時宜。延遲快樂在股票投資上更難做到,散戶最常見的投資狀態,是「贏粒糖,輸間廠」。買入的股票股價升兩成,便心思思想沽貨,散戶腦裡在想,是這兩成利潤帶來的即時快樂。買入的股票股價下跌兩成,散戶死守不放,甚至假裝沒事發生,因為不肯面對即時痛苦,所有感受都是以現在行先。

其實不只是散戶,專業投資者也難抵抗延遲快樂的引誘。專業投資者須面對客戶的期望,及同業之間競爭,長線投資很多時是不可能的奢侈品,爭取短線成績是行業現實。我接觸過的成功專業投資者,全部有一套經過時間考驗的投資方式,講求的是紀律,投資是一個細水長流過程。專業投資者累積成績,過程中,涉及一個又一個延遲快樂的決定,只有少數人做得到。大部分所謂專業投資者不肯延遲快樂,或者良好意願敵不過殘酷現實,淪為炒家。Walter Mischel教授認為延遲快樂不是與生俱來的性格,而是可以學習的技巧。看棉花糖實驗影片,一定令看者忍俊不禁,小孩怎能抵抗面前棉花糖的引誘?成功把快樂延遲的小孩,出盡法寶,有的閉上眼睛,有的強迫自己望向其他位置,有的坐在自己手上,面部露出痛苦表情。分散注意力和強迫自己不觸摸眼前棉花糖,都是非常有效的方法,重點是小孩會想辦法,嘗試等第二粒棉花糖。Walter Mischel教授認為延遲快樂猶如身體肌肉,愈運動得多,便變得愈堅實,愈經得起考驗。我們的情緒其實常在一個「冰與火」衝擊狀態,火是立即想去做的衝動,冰是說服自己放棄即時快樂的冷靜,衝擊之下誰勝出,決定能否延遲快樂。我們須學習的,是在適當時壓抑火及放大冰的感覺,小孩不望棉花糖和坐在自己手上,等於改變外部環境,正是上佳招數。投資者如果想學習不吃眼前棉花糖,我認為應該向小孩學習,相信外部環境多於自己。外面太多誘惑,自己定力有限,不如改信自己以外的東西。如果閣下很想投資股票,自認不是出色投資者,一個我認為很好的方法,是自動轉賬買盈富基金(2800)。首先計算自己每月可以投資多少錢在股票,然後跟銀行作出安排,據知很多銀行提供這種服務。對於散戶,我想不到有比盈富基金更合適的股票,每月不多想,不問消息,不問價位自動買入,當作另類儲蓄,假以時日,這項投資就是一粒美味棉花糖。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017

中聯辦原來好近糖糖的屋企

1 : GS(14)@2012-02-14 22:40:31

http://www.locpg.gov.cn/jgjj/lxfs/


中聯辦地址:香港干諾道西160號
總機:(852)28314333
中聯辦信訪處電話:(852)28314333轉
經濟部企管二處電話:(852)23087983
港島工作部地址:香港干諾道中200號信德中心西座3209室
電話:(852)21057888
九龍工作部地址:香港九龍九龍塘約道6號
電話:(852)23361106

新界工作部地址:香港新界沙田小瀝源源順圍28號都會廣場R1—R4
電話:(852)26990166
2 : GS(14)@2012-02-14 22:40:51

http://www.rthk.org.hk/rthk/news ... 20214_55_818486.htm
屋 宇 署 今 早 未 能 進 入 唐 英 年 約 道 住 宅 視 察
2012-02-14 HKT 15:25
屋 宇 署 今 早 派 人 到 行 政 長 官 參 選 人 唐 英 年 在 九 龍 塘 約 道 5A 及 7 號 的 住 宅 視 察 , 但 未 能 進 入 屋 內 。

屋 宇 署 表 示 已 按 照 一 貫 處 理 程 序 留 下 資 料 , 請 業 主 或 住 户 盡 快 與 署 方 聯 絡 , 安 排 時 間 入 內 視 察 。
3 : GS(14)@2012-02-14 22:45:57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20214/News/ec_gag1.htm


九龍塘約道7號施工時(左),地盤挖了一個大坑,據專業教育學院建造工程系系主任陳子明估計,大坑最少有兩層樓深。雖然專業人士認為7號屋地基挖得頗深,但唐英年昨晚在商台《左右大局》說,是工人「挖深鰦」。2004年時,唐英年仍是7號屋業主。(地政總署高空拍攝圖片)



約道7號(左)及5A號(右)中間分隔牆有一個出入口(紅框示),成為通道之一,另一通道於7號屋泳池旁,可沿樓梯直接進入5A號屋,可見兩屋相連。(地政總署高空拍攝圖片)
放大

質疑唐找不法承建商僭建

何仲怡指控是唐英年自找不法承建商起地庫,「好勁喎!他們關埋房門做埋這種事,我也不知道。地庫相信集中在屋的中間,那是他自己的事,關我什麼事?你找我幫你起樓,只是起上面,大哥(唐英年)你自己卻搞這樣的地庫出來。你到底做了什揦?之後發生什麼事,我們無能為力。」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建造工程系系主任陳子明則表示,僭建地庫相對僭建一兩塊玻璃嚴重得多,若僭建物對公眾構成危險,應加快處理。他又說,若有專業人士參與僭建地庫,可受「釘牌」處分。

律師:交假圖則可囚14年

執業大律師陸偉雄表示,任何業主若在興建大屋期間,在知情下指使註冊建築師向政府呈交虛假的圖則,一干人等即屬可能涉嫌「串謀詐騙」的嚴重刑事罪行,罪成最高可判入獄14年,「如果政府官員串謀欺騙屋宇署,不僅是誠信有問題,是誠信破產」。

陸偉雄說,如果警方介入調查,發現有人入假圖紙起樓,業主只能在一種極端情下脫罪,「比如說建築師、承建商知道業主對紅酒有濃烈興趣,於是瞞住業主在其大屋地底,偷偷僭建大酒窖,而業主是毫不知情的」。但陸說此舉匪夷所思,「挖地庫會危及大屋安全,有無承建商和建築師會瞞住業主幫他挖酒窖?」

測量師:僭建地庫危及泥土結構

測量師學會建築測量組主席何鉅業說,僭建地庫或危及本身和鄰居物業的地下泥土結構安全,相對僭建一兩塊玻璃,潛在危險明顯大得多。他表示,地庫若於結構、走火、防火、通風都符合規格,確是可以興建得好安全,但未經評估前,無人可以判斷,只要地庫兩面的擋土牆出現問題,潛在危險便很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732

陳家廚坊:糖的毒害

1 : GS(14)@2012-04-03 21:38:53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index/38065/20120403/74900
之前電視上有一則新聞,說美國某大學教授研究的結果,顯示糖的毒害等於煙酒,建議政府向糖徵稅,以控制人們對糖的消耗。這個消息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的教授Professor Lustig在《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文章 《The Toxic Truth About Sugar》(我翻譯為《糖—毒害的真相》),文內指出美國人平均每天食用22茶匙糖和糖精,而二十歲以下的青年吃糖更高達每天34茶匙。糖是引致癡肥、糖尿病和高血壓的很大成因,對人體的毒害其實並不低於煙酒,所以建議政府應該用徵稅的方法去減低人們對糖的用量。
其實徵稅並不是有效的控制辦法,試想如果糖製品價格提高了,要吃糖的人可能因此減少在其他方面,比如蔬菜和水果的消費,而引致對健康不良的效果。
過量吃糖其實是一個社會現象,在西方社會尤其普遍,一日三餐都離不了糖,包括咖啡紅茶、果醬、甜餅、donut、穀類食品(cereal)、 葡萄酒等,還包括隨時吃蛋糕西餅和零食,美國很多人更是全日汽水不離手,各種食物都含有糖或糖精。要解決過量吃糖的問題,必須從改變飲食習慣着手,只有均衡飲食,才能解決過量吃糖帶來的各種健康問題。

電郵:[email protected]

方曉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587

彩虹糖的迷思點解每包黃色味最多?

1 : GS(14)@2016-11-16 04:54:03

Skittles果汁糖有紅、黃、綠、橙和紫色,有網民覺得黃色糖果總是最多的,有人貼出一段生產過程的短片,似乎可以解答這個問題呢。有網民在社交網上載一張圖片,他買來一包派對包裝的Skittles,將不同顏色的糖果並列點算,果然發現黃色糖果是最多的。這張相片引來熱烈討論,有人回應時上載一段Skittles工廠的包裝影片,眼利心細的網民隨即找到答案。從影片看到,生產線上紅、黃、綠、橙和紫色糖果分別在輸送帶上運送,然後各色糖果會在另一端混合,但只要細心一看就發現,原來有零星的黃色果汁糖混入其他顏色糖果的輸送器中,由此推論,包裝內就會出現較多黃色糖。有網民就另有見解,認為是製造商訂得較多黃色染料,「橙色是黃色和紅色染料的混合(沒有另購橙色染料),因為一開始就是黃色染料佔最多,可能就製作多點黃色……我想有些顏色較便宜,結果他們用多一點」。有網民指不單是Skittles,其他果汁糖都出現類似情況,「黃色或檸檬味經常多過其他口味,我想這是一種物理定律之類的」。不過有人就認為,顏色多寡只是純粹巧合。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15/1983454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5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