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蓮花”登陸粵東沿海 臺風應急響應提升為Ⅱ級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3193.html

“蓮花”登陸粵東沿海 臺風應急響應提升為Ⅱ級

一財網 章軻 2015-07-09 14:35:00

“蓮花” 將於今日上午在廣東汕頭到汕尾一帶沿海登陸,登陸強度為臺風級(12級),“燦鴻”將可能於10日夜間至11日上午登陸浙閩一帶沿海靠近,登陸強度可達強臺風級或超強臺風級(14-16級)。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剛剛從中國氣象局應急辦獲悉,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7月9日上午簽署命令,提升重大氣象災害(臺風)應急響應為Ⅱ級。

“蓮花”、“燦鴻”恐登陸我國

中央氣象臺7月9日06時發布臺風橙色預警:今年第10號臺風“蓮花”已於昨天晚上8點鐘加強為臺風,9日早晨5點鐘其中心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東南方大約105公里的南海東北部海面上,預計,“蓮花” 將以每小時15-20公里的速度向北偏西方向移動,將於今日上午在廣東汕頭到汕尾一帶沿海登陸,登陸強度為臺風級(12級)。

另外,今年第9號臺風“燦鴻”的中心9日早晨5點鐘位於我國釣魚島東偏南方大約76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預計,“燦鴻”將以每小時2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動,強度繼續加強,然後逐漸向浙閩一帶沿海靠近,並有可能於10日夜間至11日上午登陸上述沿海地區,登陸強度可達強臺風級或超強臺風級(14-16級)。

根據上述情況,中國氣象局提升重大氣象災害(臺風)Ⅲ級應急響應為Ⅱ級應急響應。廣東、福建、江西、浙江及可能受影響的省級氣象局根據實際研判調整相應應急響應級別。各單位要嚴格按照氣象災害Ⅱ級應急響應工作流程做好相關工作,每日16時前報告有關應急響應情況。

連日來,太平洋上的“臺風三兄弟”成為公眾關註焦點。今年第10號臺風“蓮花”、第9號臺風“燦鴻”以及第11號臺風“浪卡”,一度在洋面上從西至東一字排開,從衛星雲圖上看來,蔚為壯觀。

根據中央氣象臺預報,除了“浪卡”不大可能影響我國之外,“蓮花”、“燦鴻”都有可能登陸我國。

中國氣象局臺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正研級高工高拴柱對記者表示,“燦鴻”與2006年的“桑美”確有相似之處。

高拴柱說,兩者第一個相似之處在於,這兩次“三臺風共存”的時間都比較長。“三臺風共存”的情況並不罕見,平均每年會出現1.5次。然而,這種現象的持續時間一般不會太久,共存時間不足24小時的情況接近這一現象總數的五成。在2006年,“桑美”“寶霞”“瑪利亞”共存時間接近70小時,而此次“燦鴻”“蓮花”“浪卡”共存時間超過5天。

高拴柱說,“燦鴻”的路徑發展情況與“桑美”類似。在2006版的“臺風三兄弟”中,“桑美”生成後向西北方向移動,直撲閩北浙南沿岸,最終在浙江省蒼南縣馬站鎮登陸;而“燦鴻”在生成之後,也基本向西北方向移動,有可能於10日夜間至11日上午登陸浙閩一帶沿海地區。

高拴柱說,“燦鴻”與“桑美”都屬於三臺風中位置相對居中;強度方面,都比位置相對偏西、更先影響我國的臺風要強。在2006年,“桑美”的強度遠勝於位置偏西的“寶霞”,因而在“寶霞”登陸臺灣之後,兩者產生了“藤原效應”。今年,“燦鴻”的能量也強過西側的“蓮花”,兩者亦存在出現“藤原效應”的可能性。

“燦鴻”與其他兩臺風距離更遠

高拴柱說,不過,“燦鴻”與“桑美”的不同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是2006年“桑美”與其他兩個臺風之間的距離更近,基本在2000公里以內。而“燦鴻”與“蓮花”“浪卡”之間的距離均超過2500公里。

通常來說,當兩個臺風相距1000至1500公里以內時,一個臺風的外圍環流就會對另一個臺風的路徑產生影響。而且臺風越強、距離越近,對另一方產生的影響就越大。也就是說,目前情況下,還不會出現類似兩個臺風繞著相連軸線,互相作反時針方向旋轉的“藤原效應”。但高拴柱也指出,與2006年的情形類似,“燦鴻”的移動速度較快,“蓮花”則移動緩慢。

今年情形與2006年的不同還在於,這次三臺風之間緯度南北相差不大,因而出現“一字排開”的景象。而在2006年,三臺風基本呈現“三角形站位”。

高拴柱說,相較於“桑美”從生成之後就迅速增強、快速移動,“燦鴻”的生命歷程顯然要曲折一些。6月30日“燦鴻”生成,在強度達到臺風級之後,7月3日,曾減弱為熱帶風暴級。7月5日,從雲圖上看,“燦鴻”臺風中心進行重組,“力量”再次增強。

高拴柱說,臺風的這種發展變化過程並不罕見。“臺風生成初期,如果自身結構不好,便容易受到高低空切變系統的影響,導致結構出現分散的狀況。不過,‘燦鴻’重組之後結構較為穩定,強度也在穩定增強。”

那麽,既然“桑美”與“燦鴻”確實存在諸多相似之處,是否意味著“燦鴻”登陸時的破壞力將不遜於前者?高拴柱說,“燦鴻”整個生命期的強度極值很可能與“桑美”相當,破壞力大小更多取決於其登陸時的強度。2006年,“桑美”登陸時,恰處於其強度最強之時。“燦鴻”如果在登陸前夕能量有所消耗,那麽“威力”便會“打折”。

高拴柱說,“燦鴻”登陸華東以後,預計影響持續時間較長,風雨影響範圍也可能比“桑美”更廣。目前來看,對“燦鴻”登陸時的強度要有充分準備。如果能充分吸取防禦“桑美”臺風時的經驗、教訓,確保相關防禦措施及時、得當,就能將臺風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

 

 

編輯:李秀中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352

廣東就業穩但空間格局有變:珠三角增、粵東西北降

“穩就業”是下半年的一項重要工作。第一經濟大省廣東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廣東就業形勢保持穩定態勢,就業結構不斷向中高端優化。不過,在珠三角就業增加的同時,粵東西北呈現下降的態勢。

珠三角中高端化

廣東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全省“四上”企業就業人員2193.94萬人,同比增加35.83萬人,同比增長1.7%,增幅同比回落1.4個百分點,但比一季度提高0.1個百分點。

“四上”企業是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資質的建築業及全部房地產開發經營企業,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部分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

數據顯示,6月末,廣東全省納入“四上”企業統計範圍的16個行業門類中,有13個行業增員,3個行業減員。其中,建築業增員最多,同比增加19.55萬人;其次是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加18.85萬人;第三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12.06萬人。制造業減員最多,同比減少51.91萬人。

制造業的用工量為何不斷減少?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在近年來用工荒的情況下,制造業也在不斷升級,絕大多數企業積極開展機器換人,以求達到減員增效的目標。

例如,在“世界工廠”東莞,密布著大量的紡織業、汽車用品、玩具以及五金用品制造企業等制造業,過去集聚了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不過,現在,即便是很小的廠房里,五金制造行業也都用上了自動化生產設備,也有不少紡織廠使用了自動化程度較高的紡織設備。

目前東莞制造業現況是能用設備替代、且回收周期在一年半以內的工序,幾乎都采用機器人換人,當然,現在要實現整線自動化的還不多。不過從目前的趨勢來看,自動化仍是東莞制造業的基礎。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稅系教授林江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制造業人口的減少,除了與機器換人、自動化後對工人的需求減少有關外,隨著珠三角等地土地、勞動力等各種成本的不斷上升,有部分企業轉移到內地或者東南亞地區,留在珠三角的生產規模減小,也就不需要那麽多工人。

另一方面,近年來珠三角產業結構本身發生了很大變化,二產比重逐漸下降,三產逐漸成為主導,對用工的需求快速上升。數據顯示,上半年廣東三產占比達到了54%。 6月末,“四上”企業第二產業就業人員1529.64萬人,同比減少36.40萬人,下降2.3%;第三產業就業人員664.29萬人,同比增加72.23萬人,增長12.2%。

林江說,珠三角近幾年的三產比重不斷提高。尤其是珠三角地區新經濟快速發展,大量的就業人員從制造業轉向了物流配送等第三產業。三產所增加的用工需求超過二產減少的部分。

隨著近幾年廣東尤其是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的成效不斷顯現,廣東就業結構也在向中高端優化。數據顯示,6月末,廣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就業人員為1328.19萬人,就業結構向中高端行業方向發展。上半年,高新技術制造業就業人員占規模以上制造業就業人員比重為29.7%,占比同比提高1.0個百分點;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汽車制造業等三大支柱行業就業人員占規模以上制造業就業人員比重為41.5%,占比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肖鷂飛說,廣東尤其是珠三角的轉型升級起步較早,也較早體現出成效。比如珠江西岸的裝備制造業、家電業的智能化成效明顯,以美的為代表的家電業的智能化走在全國前列。而在東岸,東莞的智能手機產業發展迅速,集中了華為、OPPO和vivo等手機巨頭,轉型成效十分明顯。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分析,現在新一輪的發展過程中,工業4.0、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在廣東尤其是珠三角的發展空間很大。除了產業基礎之外,珠三角地區還擁有良好的氣候、生活環境、便捷的軌道交通,珠三角形成的一小時生活圈,有利於吸引高端制造業所需的高素質人才,因此,高端制造業在珠三角擁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以廣州為例,近兩年來,廣州吸引了包括富士康、思科、GE等大項目先後落戶,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產業,產業發展帶動人口增長。從廣州各區的情況來看,黃埔區的去年常住人口增長最快,這是因為,黃埔區建設國家級產城融合示範區之下,聚集了大量的高新技術產業,也聚集了一批人口。

就業人口向珠三角集聚

在產業升級的同時,廣東的就業空間結構也發生了巨變。在珠三角的就業大幅增加的同時,粵東西北的就業都出現了下降的態勢,這也與近幾年人口向大都市和城市群集聚的態勢相吻合。

數據顯示,6月末,珠三角地區的“四上”企業就業人員為1869.69萬人,占全省“四上”企業就業人員的85.2%;東翼、西翼和山區分別為136.94萬、81.93萬和105.37萬人,分別占6.2%、3.7%和4.8%。從就業人員數量變化情況看,珠三角增員,同比增加73.49萬人,同比增長4.1%;東翼、西翼和山區均減員,同比分別減少23.61萬、7.74萬和6.31萬人,同比分別下降14.7%、8.6%和5.6%,東翼減幅最大。

粵東地區減幅比較大的一大原因在於,粵東地區的產業以紡織服裝、玩具等產業為主,這些產業在招工難的情況下,大幅采取機器換人,以達到減員增效的目的,用工總量也隨之下降。

另一方面,對粵東西北地區來說,2008年“雙轉移”後,珠三角部分產業轉移到粵東西北,一些重化大項目也落地於此,因此粵東西北一度出現增速高於珠三角的局面。但在第一輪的產業轉移之後,東西北後續的產業沒有跟上,面臨著後續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

“這也說明區域之間發展的不均衡狀況仍在持續。”林江說,未來要縮小粵東西北與珠三角之間的差距,仍需要加倍努力。

專家認為,未來要通過軌道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通過產業園區的共建等方式,來實現產業在珠三角和東西北的合理分工,打造珠三角總部+東西北制造業基地的模式,當前廣東提出的打造大珠三角經濟區,也就是要讓珠三角和東西北之間更加緊密協作。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胥會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139

珠三角增速領跑廣東,與粵東西北差距拉大

廣東的區域發展失衡一直是一大難題。

廣東省統計局日前發布的上半年各地市經濟情況顯示,上半年珠三角與粵東西北之間的差距擴大,粵西粵北的增速較低。

從經濟總量看,上半年深圳、廣州兩市地區生產總值均在1萬億元以上,分別達11009.38 億元和10652.98 億元,這也是廣深兩市首次半年突破萬億大關;佛山、東莞的地區生產總值總量分別為4475.98 億元和3868.60 億元。廣深佛莞四市之和達到了30007億元,占全省比重達65%。

目前廣東各地市間經濟總量差距較大,經濟總量最小的雲浮市(398.65億元)只有經濟總量最大的深圳市的3.6%。

從增長速度看,21個地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在1.0%—8.7%之間,增幅差達7.7個百分點,處於近年以來較高水平。其中,增速最高的是珠海增長8.7%;其次是汕尾和深圳,分別增長8.2%和8.0%;增速排在後三位的是雲浮、清遠和陽江,分別增長1.0%、2.3%和3.6%。全部來自粵西、粵北。

分區域看,上半年珠三角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2%,保持全省領先地位;東西兩翼基本平穩,東翼增長6.1%,西翼增長5.6%;山區有所放緩,增長3.9%。

廣東省統計局指出,部分地市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速處於近年低位。從2013年來各季度累計經濟增速看,雲浮、陽江、揭陽等地市增速處於各季度累計增速的最低位,且進一步提升壓力較大。

此間的一大背景是,2008年後,廣東推出產業、勞動力“雙轉移戰略”,廣東欠發達區域高速崛起,連續6年增速超過珠三角。不過2015年後,粵東西北GDP增速、財政收入增速都落後於珠三角。從區域GDP增速變異系數看,區域增速差異在長期縮窄後有所擴大。今年則繼續延續擴大的態勢。

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差距的擴大,一方面是近幾年廣東尤其是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的成效不斷顯現,無論是珠江西岸的裝備制造業、家電業的智能化,還是東岸的智能手機等產業的發展都十分突出。數據顯示,上半年珠三角地區工業增長7.5%,分別高於東翼、西翼、山區1.6個、4.6個和3.6個百分點,有力支撐了珠三角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稅系教授林江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近幾年珠三角地區新經濟快速發展,尤其是電商的發展進一步突破地理空間的制約和地方貿易壁壘,珠三角的制造業優勢進一步凸顯。

另一方面,2008年後,珠三角部分產業轉移到粵東西北,一些重化大項目也落地於此,因此粵東西北一度出現增速高於珠三角的局面。但在第一輪的產業轉移之後,東西北後續的產業沒有跟上,面臨著後續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

廣東省統計局分析,粵東西北地區工業拉動作用減弱。上半年東翼、西翼、山區工業分別增長5.9%、2.9%和3.9%,增幅均低於珠三角(7.5%)。與去年同期相比,工業的拉動率分別下降0.3個、1.5個和0.3個百分點,制約了這些地區整體經濟提升。

廣東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說,2008年後,珠三角下決心進行產業轉型升級,成效十分明顯。相比之下,轉移到粵東西北地區的產業有不少出現了產能過剩等問題。“產業轉移是梯度的轉移,不可能珠三角新興產業剛發展起來,又要轉移過去了,所以也有個發展周期的問題。”

林江說,目前廣東區域發展的不均衡狀況仍在持續。未來要縮小粵東西北與珠三角之間的差距,仍需要加倍努力。

廣東省統計局分析,以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為重點,加快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全面實施以功能區為引領的區域發展新戰略,形成由珠三角核心區、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構成的發展新格局,立足各區域功能定位,差異化布局交通基礎設施、產業園區和產業項目,因地制宜發展各具特色的城市,有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一核一帶一區,即將區域發展格局明確為三大板塊:推動珠三角核心區優化發展;把粵東、粵西打造成新增長極,與珠三角城市串珠成鏈形成沿海經濟帶;把粵北山區建設成為生態發展區,以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為引領,在高水平保護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這其中,粵東粵西沿海的地理條件優越,擁有很多天然優良港灣,而且平原較多,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彭澎說,未來要促進粵東粵西的發展,很重要的一點是加快補足交通基礎設施的短板,尤其是加快建設通往粵東、粵西的高鐵,才能實現珠三角和東西兩翼的合理分工,促進產業的合理梯度分配。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汪時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2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