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福布斯中文網總編周健工:技術決定媒體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8195.html

來源:i黑馬

口述:周健工(福布斯中文網總編)

整理:鄧超

當人們在探討怎樣理解新媒體時,我就立刻想到了一個人,這個人曾預言了互聯網的存在,是一位對媒體研究得很深的加拿大學者,他便是麥克盧漢。他曾寫過一本書,叫《媒介即訊息》。「媒體即信息」的這個觀點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一種是文科生的理解,文科生喜歡談內容;另外一種是理科生的理解,他們彼此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樣的。比如現在很多門戶,你說它是不是媒體?麥克盧漢是一個標準的文科生,他一直讀到博士,就是進行文化研究。他的這句話著名到什麼程度呢?很多人說喬布斯的很多想法的根源是在哪裡?最近有些人在整理一些東西,其中有一本書,他寫的叫《Medium Is The Message》——可見麥克盧漢對西方人、對美國人理解媒體,影響力是非常大的。

「媒體即信息」闡述的其實技術和內容關係的問題。媒體就是技術,他舉了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把燈泡關上,它是一個環境;如果把燈泡打開,它是另外一種環境。關上燈後你可以閱讀嗎?可以看電影嗎?與所有視覺相關的都沒有了。但當你把燈泡打開的時候,它就造就了一個新的環境。所以他說了一句引起巨大爭議的話:燈光就是媒體。爭議雖大,但他就是從這種思維出發,推導出了很多預言,比如電腦作為一種研究與溝通的工具,可以提高檢索能力,淘汰大眾圖書館,進行知識管理,並且可以迅速把數據變成商品。他在80年代寫過一本書,就提到過類似安卓的內容,這就是一個很大的預言。

麥克盧漢實際就是按照技術來對媒體進行分類的,他認為媒體的歷史就是技術的歷史,這點毫無疑問。隨著技術發展得速度越來越快,媒體的進化也越來越快。你看Linkedin 、Pinterest、Youtube——技術決定了媒體。

為什麼說移動端可以算作獨立的媒體?簡單地看,移動互聯網無非是互聯網在PC之外的延伸,但它也有自己的特點,比如可以準確地檢測用戶、有內製的支付功能等等。這就又牽扯到媒體和內容的關係,有人說媒體怎麼能和內容分開呢?我覺得從技術決定論的角度看,那就是先有技術,實現了技術上的突破,有了新的傳播的方式,然後再用這個技術來傳播信息,內容也就隨之改變。我做媒體做了二十多年,看到的現象就是內容總是跟在媒體的後面改變,而媒體總是跟著技術在改變,所以在整個價值鏈上,技術環節上創造的價值最多,而媒體創造的價值是第二。反而是內容,現在已經是批量化了,實行免費的供應,它在價值鏈上是很低的。

但是有一個規律不能忽視,內容的變化雖然有滯後性,但是它最終能實現和媒體內容的結合,只有當他們最終結合的時候,媒體內容的價值才會顯現出來。也就是說技術一直在突破、在引領,內容在後面跟著跑,最終技術把所有的都搭建可以用來傳播內容時,我稱之為已經被重新定義了的內容。什麼是內容?我的理解就是內容、用戶、媒體間發生互動的結果,這個結果不管是什麼,你都可以稱之為內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584

華爾街吐槽福布斯“30 under 30”:上榜者是白癡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485

本周福布斯公布的2014年金融業“30 under 30”名單引發了讀者的高度關註,但華爾街一如既往的對此不遺余力地表示不屑,極盡嘲諷之能事。BI編輯整理了近日來不斷收到的華爾街對名單的回應,並對此做了點評(名字被隱去): ***就是個白癡,讀的法律學院,現在才第一年做associate,在銀行里連前線業務部門都算不上。 不對。說真的,這些人是誰TM評出來的? 比特幣新貴?!!?? 這就是我從來不讀這些東西的原因……在我印象里,除了***和***,大多數都是白領罪犯。 那不就是被Kinder Morgan CEO臭罵的Hedgeye的小子嗎? 就到這里吧。誠然,在華爾街,成功通常會被贊頌。如果你很棒,人們就會談論你。如果你在一家體面的公司(不是鍋爐房里的白領罪犯)管理著一筆數目可觀的資產,那麽你就是大佬。 但是,華爾街還有一條根深蒂固的觀念:即使你和Larry Summers一起寫論文,即使你了解重大交易的每一個細節,你的貢獻遠遠比不上那些直接操作或拍板巨額交易的人。 無論是對是錯,這種觀念就在那里,這就是華爾街的評判方式。 在華爾街,你應該殺掉對手,然後吃掉它。而且你應該殺掉大家夥。如果你不去殺戮,那麽你什麽都吃不到。 但事實是,那些“後臺支持部門”的孩子們什麽都殺不了。他們可能對銀行的運作至關重要,但他們手上不管錢。 此外,華爾街看中的是實實在在的錢,但比特幣卻不是——它還只是個實驗。或許比特幣終將迎來它的時代,但至少不是現在。 然而,這並不是說福布斯的評判不值得人們尊敬。評審委員會中包括基金公司SkyBridge Capital的創始人Anthony Scaramucci,風投家、Accel Partner的合夥人Jim Breyer,以及獵頭公司Glocap的CEO Adam Zoia。 而且,一些重量級選手也榜上有名,比如Greenoaks資本創始人Neil Mehta,以及1.15億美元規模投資公司的24歲創始人Sam Barnett等人。 所以,我們很難說這張名單不好。 問題是,華爾街是一個等級森嚴的地方,每個人都明白自己的位置。在這里,來自小公司的家夥被稱為“pikers”;在這里,後臺辦公室的人無論是地位還是待遇都遠不及前臺辦公室的人;在這里,人們被區隔為不同類別,比如交易員、來自對沖基金的家夥、分析師等等。 但如果你很優秀,要衡量你有多優秀也不難,用錢就行了。這就是華爾街的“規矩”。 或者,你們只是羨慕嫉妒恨罷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157

複星再出手 目標鎖定福布斯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2671

據FT報道,中國投資公司複星國際正在競購國際商業、富豪排行雜誌《福布斯》可能涉及金額4.75億美元。 複星國際擁有福布斯中文版,並且經營良好。 在家族控股企業福布斯啟動出售後,有18個潛在買家報價。目前買家已縮減至6家。 福布斯這家百年老店之所以要“打烊”,與紙媒整體衰落的大環境不無關系。 美聯社稱,與其他紙媒一樣,福布斯傳媒也在經歷著廣告商和讀者從傳統打印媒體撤離的陣痛。 去年11月,福布斯傳媒總裁兼CEOMike Perlis宣布了出售消息。 但在經營層面,Perlis卻稱,2013年是“福布斯傳媒”公司財務表現最好的一年,這得益於數碼電子業務以及內容授權等業務的營收增長。而在過去幾年,福布斯網站的獨立訪問用戶數量已從1200萬增加到2600萬。 話雖如此,華爾街日報認為,福布斯傳媒要想賣出一個好價錢,可能要指望外國投資者。 而在第一輪競購中,報價從3.5億美元到4.75億美元不等,Time Inc.報價2億-3億美元,被淘汰。 中國最大民營企業複星國際最近海外收購動作頻繁。複星此前以10億歐元買下葡萄牙保險公司Caixa Seguros80%股權,而現在正接洽收購旅遊度假公司Club Med。 據華爾街見聞報道,去年複星國際以7.25億美元從第一大通手中接手曼哈頓廣場。 據華爾街實時見聞,標準普爾評級服務今日宣布,將中國綜合企業集團複星國際有限公司(複星國際)“BB+”的長期企業信用評級和“cnBBB”的大中華區信用體系長期評級列入負面信用觀察名單。 參與競標的企業包括另一家中國公司G2匯鯨資本(G2 Wale Capital Group)。福布斯和該公司共同擁有Forbes Private Capital Group,後者是一家同時在美國和其它國家開展業務的金融顧問公司。 參與競購的企業還有在新加坡註冊的印度企業Spice Global和德國出版企業Axel Springer。 Axel Springer擁有福布斯俄語版和波蘭語版授權,這也是大家預計Axel Springer進入競標的原因。 進入第二輪競標的6位買主,有的是出於戰略考慮,有的是單純的買家。 《福布斯》雜誌是全球老牌商業雜誌,由蘇格蘭人BC Forbes於1917年創建,現由其後代持有。福布斯雜誌創立的“富豪排行榜”每年吸引著全球的目光,各界名流也一直以能上“福布斯排行榜”為榮。該雜誌目前的董事長兼總編為66歲的SteveForbes,也是BC Forbes的孫子。 2006年,私募股權公司Elevation曾購得福布斯公司45%的股權。Elevation的一個合夥人是U2主唱Bono。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205

齊夫家族—福布斯三兄弟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401/t20140124_546344.htm
齊夫家族堪稱家族傳承轉型的傑出代表。難能可貴的不僅是家族第二代小齊夫能夠捨棄自己多年全心投入的公司,支持兒子創辦齊夫兄弟投資公司,而且齊夫兄弟通過長期耐心地與一些頂尖基金經理合作,保持了良好的投資回報,三人如今均名列美國福布斯富豪榜前100名。

  王翔 楊颿/文

  這是一個一度擁有《個人電腦》(PC Magazine)、《人車志》(Car And Driver)、喜達屋集團(威斯汀酒店和喜來登酒店的母公司,HOT.NYSE)部分股權的家族。這也是一個歷經3代、將一個小合夥企業變成出版界巨頭再全面轉為投資企業的傳奇家族。如今這個家族第3代的3個兄弟都名列美國福布斯富豪榜前100名,《福布斯》評估他們每個人擁有44億美元的資產,這讓他們的共有資產達到132億美元,和默多克擁有的資產相當。

  「哲學家」接管家族出版社

  1927年,猶太人老威廉·齊夫(William Ziff)和他的合夥人伯納德·戴維斯共同出資成立了齊夫戴維斯公司(Ziff-Davis)。這是一家主營雜誌出版的公司,其主營業務也很簡單—出版航空飛行的雜誌《Popular Aviation》(後更名為《FLYING》,至今仍在出版)。老齊夫是公司的主要出資人,作為一戰飛行員和一名作家,他一生熱衷於飛行和寫作,主要興趣並不在所創立的這家雜誌本身,公司的運營管理主要由戴維斯負責。

  就這樣,齊夫戴維斯公司走過了30年並發展為一家綜合性的出版公司。其在發展的前十年間增長迅速,規模增長了32倍,但由於老齊夫並未投入他所有的精力來經營,公司到上世紀50年代初還處於虧損狀態。1953年老齊夫因為突發心臟病去世,他所持的股權全部留給了24歲的兒子小威廉·齊夫(William Ziff Jr.)。

  小齊夫當時在西德學習哲學並在學術界有著很好的前景,不過出乎所有家族成員的意料,他決定回國接管父親的事業。和父親的志不在公司完全相反,小齊夫立刻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公司的經營管理中。他有想法也有野心,接手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買斷了戴維斯手中的股權,這讓他得以全資控制整個公司,從而發揮自己的策略和才能。

  小齊夫隨後將公司的重心轉移到細分雜誌上,並通過一系列激進的針對利基雜誌業務的收購逐步完成了在這一行業的佈局。他的策略是通過出版專注於非常狹窄的興趣點的雜誌來收取廣告費用,這個策略簡單而有效,當時電視的逐漸普及對傳統的雜誌廣告業務產生了很大的衝擊,而小齊夫出版的雜誌因為專注並能提供給讀者在其他地方很難找到的信息而持續地受到小眾讀者的歡迎,同時也為公司帶來了大量的廣告收入,雜誌的廣告版面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齊夫戴維斯公司出版的著名雜誌包括《個人電腦》和《人車志》等。

  1969年,小齊夫成立了齊夫通信公司,齊夫戴維斯則成為了該公司的一個部門,齊夫通信公司之後還將業務擴展至數據庫業務。同年,他未雨綢繆地將所有股權以信託的形式轉移給了家族的第三代,他的三個孩子共得到90%的股份,其餘的給了他的三個外甥。雖然股權轉移給了後代,但因他們年紀還小,所以公司仍然是小齊夫的一言堂,他的管理風格屢次被外界批評為獨裁,不過公司持續的盈利還是讓別人無話可說。

  出售傳媒帝國

  按照正常的發展,小齊夫應該培養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家族企業中得到全方位的鍛鍊並最終接班,不過小齊夫卻在1984年宣佈要將旗下的24份雜誌業務出售。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是因為他被告知患有前列腺癌並將不久於人世,當時他的3個孩子的年齡分別為14歲、18歲和20歲,孩子們顯然還不具備足夠的能力來接班。為了保護家族的未來,小齊夫決定簡化他的資產。他將消費雜誌和商業雜誌分別賣給了兩個買家,兩筆交易的總價值超過7億美元,後來的傳媒大亨默多克作為其中一個買家出價3.5億美元買下了商業雜誌部門。另外,小齊夫留下了電腦雜誌部門和數據庫部門,一來這兩塊還處於發展的早期,賣不出好價錢,二來小齊夫比較看好這兩塊業務,留下來可以讓後代專心地經營。

  老天跟小齊夫開了一個大玩笑,在賣掉旗下大部分業務之後,他卻沒有死,並在1984-1987年間通過治療得到了康復。在他治療期間,公司處於持續虧損狀態,這也證明了在公司對他高度依賴的情況下,將整個公司留給後代是不明智的。1987年,小齊夫剛康復便立刻回到公司主持工作,他的回歸讓公司又一次地進入高速成長期。他將公司的業務進一步精簡為出版電腦雜誌,並佈局了和電腦行業相關的展會和互聯網業務。

  1993年,齊夫通信公司的營業收入超過10億美元。當外界都認為小齊夫會帶領他的三個兒子將公司發展得更大時,小齊夫出人意料地宣佈了退休,這一決定也讓外界認定小齊夫不是要賣公司便是要讓公司上市。果然,一年以後,小齊夫宣佈將出售齊夫通信公司所有的業務。這立刻吸引來了眾多重量級的買家,最後,當時KKR的主要競爭對手—福斯特曼·利特爾公司(Forstmann Little & Co.)以1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齊夫出版公司(主要是電腦雜誌),孫正義的軟銀先是出資2億美元購買了齊夫展會公司,後來又在18個月後出資21億美元從福斯特曼·利特爾公司手中買下了之前沒有買到的齊夫出版公司,加拿大的湯姆森出版集團(如今的湯姆森路透的前身)出資5億美元購買了齊夫信息公司(附圖)。所有的交易加在一起讓小齊夫進賬21億美元現金,加上1984年賣掉的雜誌業務以及其他一些資產,外界估計齊夫家族共擁有40億美元的資產,這個數字可以讓他們排到當年福布斯富豪榜的第15名。

  後來外界得知,小齊夫原本並不想將家族企業全部賣掉。他讓兒子成為公司的副董事長,並開發了雜誌以外的電腦和互聯網業務,希望三個兒子能接他的班管理家族企業。不過1990年的一次家庭聚會為4年後小齊夫決定賣出家族企業埋下了種子。在那次聚會上,小齊夫的大兒子德克(Dirk Ziff)提出了他對家族財富管理方式上的擔憂,雖然當時家族企業的年收入已超過10億美元,但德克仍然認為這種模式過於單一。小齊夫當時沒有意識到,三個兒子可能不願意繼續從事家族已經經營了整整兩代的出版事業,所以他對德克說:「既然你表示了擔憂,那你就做一個管理的戰略計劃給我看看。」

  幾週後,德克向父親提出了一份計劃,其主要內容是通過選擇各種各樣的頂級投資家來分散家族財富的投資。小齊夫回憶說他很喜歡那份提議,隨後他給了德克5億美元讓他按照自己的思路來投資。於是德克和他的兩個兄弟羅伯特·齊夫(Robert Ziff)、丹尼爾·齊夫(Daniel Ziff)一起建立了齊夫兄弟投資公司(Ziff Brothers Investments),1994年賣掉家族企業的資金全部注入了這家公司,時至今日,三個兄弟的大部分財富都和這家投資公司綁在一起。

  轉型為投資巨頭

  德克一開始並不認識任何頂級的投資經理,但他還是通過齊夫家族的名聲以及自己的勤奮努力逐漸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家族投資機構網絡。齊夫兄弟公司對外並不披露任何信息,德克的原始目的是要將公司打造成一個強大、分散、秘密的投資集團。齊夫家族一直對該公司的運作守口如瓶,不過外界還是能知道公司的投資理念以及一些大的投資方向和結果。

  早期的德克通過一個高盛的朋友介紹認識了理查德·雷恩沃特(Richard Rainwater)。雷恩沃特是德克尊崇並希望找到的投資經理,但雷恩沃特已經在為另一個大家族管理財富並已功成名就。雖然不能將雷恩沃特招致麾下,德克還是和他一起參與了一些在亞洲的投資並通過他極大地拓展了自己急需的關係網。另外,他從雷恩沃特身上學到了一個讓他印象深刻的投資理念:「投資界,就像網球界,真正賺錢的就只有那些少數的頂級玩家。除非你找到這些玩家,否則就不要參與其中。」

  另一個德克早期結識的重要人物是理查德·派瑞(Richard Perry)。派瑞當時在高盛為羅伯特·魯賓工作並準備自己創業。派瑞後來創立的派瑞投資公司(Perry Capital)參與過諸如為格雷澤家族收購曼聯提供貸款、收購紐約巴尼斯精品連鎖店等著名項目。齊夫家族是否有參與上述投資外界不得而知,但派瑞為德克介紹了許多當時華爾街的精英,這其中包括日後成為齊夫兄弟公司第一任CEO的丹尼爾·斯登。斯登是雷恩沃特的門徒,德克和斯登認識以後很快就成為好朋友,德克相信斯登能成為他們家族的雷恩沃特。

  斯登隨後和齊夫三兄弟一起引入一些頂級的投資家成為齊夫兄弟公司旗下基金的合夥人,其中包括著名的丹尼爾·奧克(Daniel Och)和巴裡·斯特恩裡希特(Barry Sternlicht)。另外齊夫家族確定投資或合作過的投資者有威廉·阿克曼(William Ackman)、勞倫斯·皮金(Lawrence Pidgeon)、Harlan Korenvaes、愛德華·蘭伯特(Edward Lampert)和邁克爾·瓦拉諾斯(Michael Vranos)。

  齊夫兄弟公司的投資以耐心著稱,他們鼓勵所投的經理做長期的思考和投資。例如在投資皮金的公司後,他們給了皮金整整一年來做前期準備而沒有要求他做過一筆投資。皮金是掌管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旗下保險公司蓋可(Geico)投資管理業務的盧·辛普森(Lou Simpson)的得意門生,他1995年設立了CBM投資公司,2005年被高盛選為「9個你很難投資到的投資巫師」中的一個並成為其旗下一款大型FOF的投資目標,遺憾的是皮金2012年只有49歲時因病去世。

  齊夫家族選中的另外兩個基金經理也出現在這個9人名單中:理查德·派瑞和愛德華·蘭伯特(Edward Lampert)。他們兩個2005年時分別管理著自己規模超過100億美元的投資公司。愛德華·蘭伯特如今已成為億萬富翁,身家29億美元(2013年福布斯數據)。有數據顯示,蘭伯特1988-2005年間的投資年化收益率為25%,他的投資策略是打包購買然後分拆出售,他現在還是西爾斯公司(Sears,SHLD.NSDQ)的CEO。

  還有三個著名的基金經理也是齊夫家族早期的投資對象或合作夥伴。丹尼爾·奧克1994年用齊夫家族提供的1億美元創立了奧克·齊夫資本管理公司(OZM.NYSE),該公司2007年上市,齊夫家族持有10%的股份。如今該公司管理著330億美元的資產,是一家專注於機構投資者的大型另類資產管理公司,該公司主要產品為對沖基金。另一個齊夫家族早期投資過的著名對沖基金經理是威廉·阿克曼,如今他掌管著自己創立的潘興資本管理公司。

  巴裡·斯特恩裡希特是喜達屋集團的創始人,喜達屋這個名字是巴裡在洗澡時想出來的,齊夫家族為巴裡提供了6000萬美元的創始資金並和巴裡共同合作了收購威斯汀酒店的項目。喜達屋集團如今是全球最大的飯店及娛樂休閒集團之一,旗下有包括瑞吉(St.Regis)、威斯汀(Westin)以及喜來登(Sheraton)在內的多個品牌。齊夫家族至少一度持有該集團5%的股份。

  看看這個並不完整的清單,我們可以確定地說,德克當年立下的目標已成功達到了。齊夫家族雖然論名氣不是家喻戶曉,但確實堪稱家族傳承轉型方面的傑出代表。

  簡單總結一下齊夫家族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以下幾個特點。  


  一、父輩的深思熟慮。小齊夫一直在思考傳承問題。在看到兒子的投資計劃後,他捨棄了自己多年全心投入的公司,支持兒子創辦投資公司,確實難能可貴。如果沒有父親對此問題的反覆思量,兒子即使交出再優秀的提案,還是很難得到首肯。有的父輩雖然事業優秀,但在傳承問題如不未雨綢繆,很容易因倉促決策造成失誤。

  二、只和頂尖投資人合作。齊夫兄弟投資那些頂尖基金經理的時候,他們有的還處於職業生涯的早期,雖然其中有優勝劣汰的可能性,但如此高的成功率應該還要歸功於齊夫兄弟為投資所設立的高標準,以及只和頂尖人員合作的習慣。

  三、長期耐心的投資。齊夫兄弟希望他們所投資的基金經理能在一個較長的週期內達到優秀的業績,這從他們給皮金一年時間來設立公司便可以看出。另外,他們還和一些所欣賞的基金經理簽訂長達5年的排他協議,也就是說,5年內這個基金經理只能管理齊夫家族的資產。在投資領域上,其投資涉及選股、地產、購併、對沖基金等各個方面。這所有的一切,說明幾兄弟並不急功近利,對投資回報看得很長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29

買下福布斯的人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2559

福布斯賣出的價格,引起一輪爭議。接盤的華人財團如此神秘,更令人好奇。

繼五年前《商業週刊》被布隆伯格以數百萬美元收入囊中之後,同列美國三大主流商業雜誌的《福布斯》也將控股權易手於華人財團。

2014年7月18日,福布斯公司公告稱,已將《福布斯》雜誌所屬的福布斯媒體公司大部分股權賣給了一家來自香港的財團——本匯鯨媒體投資有限公司(Integrated Whale Media Investments,以下簡稱本匯鯨)。

福布斯傳媒成立於1917年,以跟蹤研究全球億萬富翁而著稱,其股權一直掌握在福布斯家族手中。

巧的是,在此兩天前,默多克旗下21世紀福克斯對《財富》雜誌所屬的時代華納也開出了800億美元的整體收購報價。

當然,比起在2010年《華盛頓郵報》以1美元價格出售、目前已經三度易主的《新聞週刊》,這些財經雜誌還不算太難堪。2013年,《華盛頓郵報》本身也以2.5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

與先後陷入困境的同行相比,《福布斯》稱得上賣了個好價錢——4.75億美元。這是《福布斯》自有出售意向以來,所得到的最高報價。

媒體不免紛紛猜測,以巨資買下《福布斯》的華人財團究竟是什麼意圖?華人財團的背後究竟是誰?

 《福布斯》值多少錢?

「它就像是一條吃自己尾巴的蛇。」

福布斯沒有對外披露具體金額和股份,但CNBC記者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稱,此次交易規模為4.75億美元。

4.57億美元,本匯鯨得到的是什麼呢?

一份式微的雜誌(《福布斯》、《福布斯亞洲》和《福布斯生活》)、數字化產品Forbes.com,以及過去四年已經不斷被稀釋的福布斯品牌,「對一個美國投資人來說,哪怕是以這次成交價格一半的錢來收購,都難以想像。」曾任《華爾街日報》記者的雷恩·圖姆(Ryan Chittum)在《哥倫比亞新聞評論》網站撰文稱。

2013年11月,福布斯剛發佈出售意向之後,美國時代公司曾報價1.75億美元,不過在第一輪競購中就出局了。公開信息顯示,在2014年1月進行的第二輪競購中,買家們的報價從3.8億美元到4.75億美元不等。

在美國媒體同行看來,福布斯並不值這個價錢。

「福布斯已經把內容生產外包給非記者,他們正在以各種主題取代真正意義上的新聞。實際上就是眾籌。它就像是一條吃自己尾巴的蛇。」《廣告週刊》(Adweek)專職作者、科技博客PandoDaily的作者艾琳·格里菲斯(Erin Griffith)指出。

圖姆指出,4年前,福布斯聘請劉易斯·德沃金(Lewis DVorkin)擔任首席產品官,他為福布斯引入了一個新模式,即作者以他們帶來的流量、特別是重複訪問量作為支付稿酬標準。比起諸如要遵循最少報酬法的傳統模式,這一新模式讓福布斯擁有了一支規模更大且穩定的作家隊伍。它可以說是新聞眾籌,作者成為了Forbes.com上的房客,而福布斯在他們帶來的內容基礎上得以大幅削減支出。

福布斯只有40名全職記者,但是有1200名作者,每天可以生產約400篇內容。其中400名是「付酬的自由撰稿人」,他們被要求每月至少發佈文章5次,並要與文後網友的評論互動。其中有60人每年從福布斯獲得4.5萬美元的報酬,這意味著,在1200名作者中,85%的人拿不到這麼多。如果再加上那些拿不到稿酬的作者,這一比例高達95%。

圖姆認為,福布斯這一做法實際上是在用它的品牌為作者提供報酬,但是當你做得過了,就是在稀釋品牌。與其他主流出版物相比,福布斯更大程度地模糊了新聞內容和市場/公關內容的邊界線。由市場主管和顧問們寫的成片垃圾文章,第一眼很難把它們和專職記者的報導區分開來。

在其網站上閱讀最多的文章居然會是諸如「你不該吃的6大維生素」之類的文章,這確實能夠增加點擊量和參與度,但這一做法對新聞來說是可怕的。不過,自2010年以來,Forbes.com獨立訪問量增加了三倍,公司整體廣告年收入增加了1300萬美元。

2014年1月,媒體分析師肯·多科特(Ken Doctor)獲得了德意志銀行關於福布斯傳媒公司出售的備忘錄,這份文件對福布斯媒體公司的估值為4億美元。多科特在哈佛大學尼曼新聞實驗室發表文章稱,財務數據顯示,福布斯的估值達不到4億美元。

在多科特看來,雜誌的估值通常為其EBITDA(即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的利潤)的5至6倍。但是福布斯想要的是數字媒體,而非雜誌的估值,這一數字高達10倍甚至更多。如果收購價格是4億美元,這一估值是其2012年1500萬美元利潤的26倍多。即使是更合理的2億美元估值,也已經是其收益的13倍。

多科特認為,願意為福布斯出高價的那些非美國公司,看中的是福布斯無形的品牌價值。假如以4億美元估值成交,那麼其全球品牌的價值佔到了這個交易價格的一半。

多科特文章發表半年後,福布斯媒體公司的最終成交價格為4.75億美元,而且買下的只是福布斯媒體公司絕大部分股權(63%)。換言之,福布斯品牌價值在這次交易價格中的比例遠不止一半。

隱秘的華人財團

「在公司現有的房地產、金融服務等業務領域,我們已經與本匯鯨的管理團隊成員開展合作。」

福布斯公告中表示,本匯鯨是一家位於香港、新成立的投資機構,由國際投資者們組成,香港投資公司本匯資產管理(亞洲)有限公司(Integrated Asset Management (Asia) Limited,以下簡稱本匯資產)和華碩電腦聯席創始人謝偉琦牽頭。

有意思的是,目前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公司註冊處尚不能查詢到本匯鯨的登記資料,外界也就無從得知這一財團中的「國際投資者們」都有哪些人。

福布斯公告披露,本匯資產的創始人是任德章。公開資料顯示,任德章今年53歲,1995年任德章與妻子王勤勤、妻弟王達偉共同創辦豐臨針織有限公司,2011年更名為豐臨集團在港上市。2014年6月,任德章辭去豐臨集團主席兼執行董事職務。

除了實業,任德章還有著「香港股神」的稱號。

1996年,本匯資產在英屬維京群島註冊成立,由任德章100%持有。2007年,本匯資產和任德章因未及時向香港聯交所及廣東南粵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披露股份分配及出售而導致的權益變動,受到香港證監會檢控並受罰。

2006年,一家名叫 Marvel Bonus Holdings Limited的公司出價3600萬美元收購香港通訊公司潤迅通信(0989.hk)18億新股。本匯資產和一家註冊地也在維京群島的Shanghai Assets Ltd各持有Marvel Bonus公司50%的股權,Shanghai Assets Ltd的所有人丁鵬云,隨後成為潤迅集團主席。2013年,任德章和丁鵬云從潤迅退出,將手中的股票以2.44億元人民幣賣給了美成集團。

公開資料顯示,任德章和丁鵬云兩人在多項投資中如影隨形。2009年,任德章和丁鵬云一同出現考察深圳足球隊,又共同投資香港寰亞傳媒集團(8075.hk),隨後持續拋售。2012年,丁鵬云成為香港上市公司中國信貸(08207.hk)的主席,此後任德章持有中國信貸14%的股份。不過,在2014年5月,任德章將中國信貸全部股份轉讓,再兩個月後,丁鵬云辭去中國信貸主席職位。

丁鵬云和任德章先後辭去上市公司職務後12天,任德章和謝偉琦共同發起本匯鯨收購福布斯傳媒。這一次,丁鵬云並未出現。

福布斯公司總裁及首席執行官麥克·佩裡斯(Mike Perlis)在公告中表示,福布斯將公司最好的歷史遺產與新注入的資源、能力和技術相結合,借此促進福布斯傳媒的全球發展,並且透露「在公司現有的房地產、金融服務等業務領域,我們已經與本匯鯨的管理團隊成員開展合作」。這一說法透露了有關本匯鯨背後投資者們的蛛絲馬跡。

在進入福布斯第二輪競購名單中,有一家中國公司——G2匯鯨投資集團(G2 Whale Capital Group,以下簡稱G2匯鯨),和本匯鯨一樣,G2匯鯨名字裡也有「匯鯨」二字。據其官網介紹,它是美國G2投資集團和一家叫做「匯鯨資本集團」的公司在中國的合資公司。

其實早在2010年5月,福布斯就開始組建私人資本集團,與福布斯家族有著良好關係的托德·莫利(Todd Morley)成為項目負責人,他是紐約一家投行的聯合創始人,管理著近百億美元資產。

莫利成立了G2投資集團,與福布斯媒體旗下的福布斯金融服務部門共同擁有福布斯私人資本集團。G2為全球客戶提供投資管理、投資顧問及其他金融財務服務,而福布斯私人資本集團則依託龐大的私人投資網絡,致力為環球名門望族及機構投資者開拓投資機遇。

匯鯨資本還和福布斯傳媒集團合作成立了「福布斯全球資產發展集團(Forbes Financial Centers Development limited)」。查詢其官網信息顯示,福布斯全球資產發展集團和G2匯鯨資本集團的香港、深圳、紐約辦公地址一致。

G2匯鯨公司官網介紹,匯鯨資本「是一間著眼於中港中型成長企業的投資控股公司」。G2匯鯨合夥人黃兆華(Sammy Wong)是匯鯨資本的創始人之一。在匯鯨期間,他發掘出數起投資交易,並為零售、科技、媒體、電信行業的大範圍投資組合公司提供了業務整合,尤其是企業投資和運營兩方面。

除此之外,找不到匯鯨資本和黃兆華的公開資料。南方週末記者查詢廣東、上海、北京等地工商部門,香港公司註冊處,都沒有匯鯨資本的信息。

南方週末記者聯繫G2匯鯨公司求證其與本匯鯨是否有關聯,G2匯鯨市場部負責人Kemmy Kchan郵件回覆稱:我們不方便發言。

網絡招聘信息顯示,一家叫做巨鯨投資顧問(深圳)有限公司,辦公地址和G2匯鯨一致。其公司介紹提到,「巨鯨同時隸屬於G2匯鯨和福布斯兩個財富集團,這對結合使之擁有全球知名企業和財富家族的網絡關係,其中包括:福布斯家族、古根漢姆家族、南風集團、麗晶酒店、台灣新光集團等等。」

工商資料顯示,巨鯨投資顧問(深圳)有限公司成立於2006年,註冊資本10萬元,為港資獨資企業,法定代表人黃造宏,投資人為巨鯨控股有限公司。

香港公司註冊處資料顯示,巨鯨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於2006年1月17日,2007年10月更名為權威廣告(中國)有限公司(CONVEY ADVERTISING (CHINA) LIMITED)。

權威廣告公司於1986年在香港成立,主營戶外廣告牌。2007年7月,新華財經媒體(Nasdaq:XFML)通過收購Good Speed控股有限公司的全部股份,獲得了權威廣告的全部控股權。

資本為何愛媒體

「他們入股媒體不是看中收益,而是話語權」

任德章在福布斯的公告中表示,「我們投資的是福布斯品牌、歷史、家族參與和一致成功幫助公司轉型的管理團隊」。福布斯樹立了一個等同於成功的品牌,有一個讓人尊敬的使命,在全球成熟市場和新興市場有著全球化吸引力。

任德章表示,福布斯傳媒的未來計劃將額外包含互聯網和社交網絡擴展項目,而他們要做的就是「在適當的戰略和財務支持的基礎上,尋找各種新途徑釋放福布斯品牌的隱藏價值」。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吳非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在海外收購媒體的,不會是企業,因為現在還沒有哪一家中國企業知道該如何管理海外媒體。

「對那些既非傳媒公司、又非美國企業的興致勃勃的競購者來說,收購一家媒體不僅僅是錢的問題,同樣還關乎權力。」媒體分析師多科特在尼曼新聞實驗室的文章中寫道,「這是一種戰利品式的收購。」

收購事小,整合事大。媒體界併購不乏慘痛教訓。1981年,默多克的新聞集團收購了英國《泰晤士報》,著名報人哈囉德·埃文斯(Harold Evans)受邀擔任該報主編。一年後,默多克打破了保持報紙編輯獨立性的承諾,因為多次抵制默多克對報紙採編業務的干涉,埃文斯被迫辭職。

埃文斯之後赴美執掌《大西洋月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紐約每日新聞報》等媒體。2013年,埃文斯出版了《底線:默多克與〈泰晤士報〉之爭背後的新聞自由》一書,回顧了這段併購案。

此後在默多克對道瓊斯的收購中,類似的劇情再次發生。

在香港,2014年初也上演了一出媒體與資本的衝突。創辦於1959年的《明報》,1992年易主為香港人于品海,1995年轉由馬來西亞媒體大亨張曉卿掌控。2014年初,香港《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的職位變動,公司管理層和採編人員之間產生分歧,隨後劉遭不明人士持刀砍殺。

福布斯的新主人卻並不打算馬上介入福布斯媒體的經營管理。史蒂夫·福布斯將留任集團主席和主編的職務,而首席執行官麥克·佩裡斯亦會繼續領導集團的管理團隊處理集團事務。

史蒂夫·福布斯在公告中表示,「我們的新合作夥伴尊重福布斯的品牌和價值,支持我們長久以來的使命——通過高質量的、獨立的商業新聞報導來倡導企業家精神和自由市場資本主義。他們堅持讓福布斯家族繼續參與運營,就是他們承諾要堅持我們的主張,最好的一個證明。」

彭博社報導稱,福布斯的出售,「標誌著美國媒體王朝的持續衰落」。不過,即使傳統媒體每況愈下,近年資本對知名媒體資產的興趣有增無減。2013年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出價2.5億美元收購了《華盛頓郵報》;美國職棒大聯盟球隊波士頓紅襪的老闆約翰·亨利(John Henry)以7000萬美元的價格從紐約時報公司收購了《波士頓環球報》。

媒體分析師多科特認為,2013年,IAC公司把《新聞週刊》賣給了美國數字新聞公司IBT傳媒,當時新聞週刊幾乎處於輓歌狀態,但IBT還是看到了其價值,2014年宣佈要恢復紙版。如果純粹從收入來估值,貝索斯買下《華盛頓郵報》「估值過高」,但是他很清楚2.5億美元買下郵報這一品牌,「簡直可以說是偷」。

近年,中國也出現了大型國企入股媒體的案例。2014年初,國家電網公司5000萬投資21世紀報系旗下21世紀網後,又將1.6億元投給了第一財經集團,並獲得一個董事席位。

吳非認為,在海外,紙媒江河日下,富豪們收購紙媒是在「撿便宜」。可是在中國情況不太一樣,隨著經濟調整,紙媒廣告營收也開始下滑,部分大企業正好迫切需要擁有媒體話語權,「他們入股媒體不是看中收益,而是話語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303

福布斯和資本遊戲 2分之1自旋

來源: http://xueqiu.com/9132408460/32144166

我依稀記得費雪在<Common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里說,太多人把分散做的太過度。他說,你想想幾乎所有富豪都是靠持有一家公司的股權致富的。另一邊,我也記得Jason在<IntelligentInvestor>的註疏部分說到大多數人在富豪榜上呆不住,也是因為他們自信心過甚、持股過於集中。我以往寫過的博客里,戴爾、喬布斯都有隨著好運壞運坐著雲霄飛車的經歷。總的說來,他們的運氣不壞,並未經過徹底的破產,只是相對的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個數年罷了(戴爾的消失剛剛開始,幾年後應該可以強勢回歸)。畢竟徹底破產還能重回榜單的概率本就不大。不過,我們要真去“墳墓”里挖挖,或許也能找到一堆被遺忘的人物。順著雷曼、安然、LTCM、WasteManagement這樣的企業倒閉案查下去多半會找到一大把。我找了幾個,見下表。另外,國內有書《大敗局》、兩本中提到了不少我們耳熟能詳的品牌背後的倒黴孩子。


表1:那些倒黴孩子們

表中我們看到的五個人有一共性,即倒黴前運氣很好,如其中三個日本人分別是在90年代日本房地產高峰期和2000年科技股泡沫時身價暴漲。另外兩人也是碰上了長達20年的建築業牛市和大宗產品牛市。

人們對富豪的看法,尤其是通過媒體呈現出來時,很有些兩極分化。其一是認為富豪能力非凡, 這從傳記脫銷可見一斑,此外便是認為他們運氣太好或賺的都是臟錢。說個我自認最貼切的比喻:我們可以參看天上的星星,離城市遠的得能看到成百上千顆吧(離中國遠點就數不清了)。這些星星里有的著實很亮,是某個河外星系里無數顆恒星燃燒、黑洞壓力制造的光亮的總和,或是超新星爆炸的光亮。但他們“運氣”可能太差、離地球太遠,所以肉眼幾乎看不到。若用哈勃望遠鏡朝天空純黑的那塊望去(即以本銀河系吸積盤為直角的方向),就能看到這些暗淡的點。不過相比於另外上千億個我們看不到的銀河系,他們又“運氣”好的多,至少還有暗淡的點可以被看到。天上的星星,最亮的如金星(啟明星)本就無光,卻因為離我們太近而與其他的恒星、銀河系混為一談,統稱為星星。你或許會這個比喻理解為能發光發亮的人多若繁星,但他們未必近水樓臺;反之光彩奪目的也難免有幾個只是反射了別人的光亮。不過我關註的是它很好的詮釋了大數法則下的必然—只要你有足夠大的樣本,那麽任何形式的排行榜上出現的多不可能是擁有正常人生的正常人。地球上的人口雖然達不到10的23字方,但靠運氣逆天起家或許也有可能?

沿著這個思路,我們繼續追問:那麽運氣需要逆天到何種程度才能上富豪榜呢?這極大程度上取決於玩法。如果你去買雙色福利彩票,我在去年《Kelly,彩票和正態》里計算過,中頭獎的概率是2000萬之一。頭獎的獎金額是500萬,顯然以此法幾乎不可能賺到1000萬以上(兩次中獎的概率低於一除以地球人口,雖然事實上有連續中頭獎的案例)。換個方法。押註買股票,十年不動翻100倍的概率大約是一千分之一。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找到2000萬個這樣的癡守20年的玩家,其中出現十來個億萬富翁不是怪事。不過這個概率還是太低,不會有多少人為這渺茫的概率投入20年。

以上兩例讓我們找到了點方向,即尋找確定性更大的玩法,再通過一些手法放大收益。比如,隨機選一個年份賭未來10年樓市長牛,贏的概率大概是50%。這個概率雖然遠大於之前說的2000萬分之一和千分之一,但賠率太小。以一個杠桿房產投機者的玩法去賭,賭對的回報大約在10年10倍,賭輸的話一般只是拼命還貸罷了。至於放大收益的手法嘛,可以學DonaldTrump拼命加杠桿,贏了他收著,輸了就申請破產,3-5年後又可卷土重來,50%的概率總有一次輪到他。更甚者通過企業投資,輸了就申請企業破產,回頭換個殼子重借重賭。同樣的概率,如果以開發商方式,利用更便宜的杠桿(期房預付)、更低廉的地價來玩,回報率或許可以再高數倍。這是提高了賠率,當然也可以老老實實的整合資源,蓋些好房子,通過創造附加值來確保在賭對了未來10年時每年有額外的8-10%的凈資產回報,而賭錯了10年時也能有近於利息的回報。這樣雖然未能提高賠率,卻把輸的概率從50%降到了近乎為零。當然,這里就涉及到為什麽會有人願意買期房、為什麽別人不能來蓋房子和你競爭的問題。歐洲國家有不少個體戶、通過蓋房或翻修轉賣獲取與前面所說開發商類似的風險回報比。也是因此,那里很多房產開發商利潤並不怎樣,哪怕曾經經過10年牛市。

在我看來還有比做開發商更迅速的玩法,即做債券或貨幣基金。我在《非典型性基金AmerCap》一文中提到AmerCap的15年平均回報率與國債利息差不多(<4%),但初創10年成長了2000倍。它賭對了的是那10年未出現金融危機,這個概率也大約在50%。在這安全的十年里,它通過投資垃圾債、巧用杠桿獲得較高的收益率(14%),之後再以此收益率作誘年年發行新股得以高速擴張。至於為什麽在08-09年虧損超過60%後它仍然健在,我想有兩個原因:/1/該基金協議要求每年贖回不得超過10%,投資者在看到14%的回報率時哪想到這點?這不能不說也是一種玩法/2/好了傷疤忘了疼。

以上這些例子,總結起來無非兩句:/1/玩法的花樣越多、越複雜、越沒有道德,就越可以提高賠率,這是無所謂預測能力的;/2/其創造的附加價值是賭錯時的安全氣墊。判斷一個人、或一家公司是賭徒與否,就看它在逆境中的利潤率。那些在順境中突飛猛進,逆境中瀕臨破產者,我們可知其花樣多過價值創造。從美國的歷史上市公司數據看,這樣的無附加值賭徒並不多(取決於標準的嚴格程度)。在確保創造附加價值的基礎上,第一點的花樣性、複雜性,都可以簡稱為“資本主義”。而資本主義,的確是沒啥道德可言的。

像格雷厄姆這樣深諳資本主義卻知道適可而止的人,不在少數,甚至可能是絕大多數。之所以說適可而止者是大多數,是因為人多是知道厭倦的。那些打怪升級不分日夜,一碗泡面永遠吃不厭的人、總是少數。從這個角度說,富豪多是資本遊戲成癮者。當然,他們的成癮有各種各樣的契機,有因其聰明才智或運氣促成的良性循環,有小社交圈提供的外部刺激,所以我們也會時不時看到悄然身退的富豪,如RenaissanceTechnologies的老總JamesSimons在數年的基金業績低谷後,決定回去大學教數學。(他的交易早在92年就已經全自動化,所以教書並不需要退休。)

這周文章的提綱與富豪沒有半點關系,本是要談產品或顧客過度集中的企業的一些案例、或故事。卻不想一時手滑,寫了以上評述,只好將原話題留待他日。

----

既然說到富豪榜,我想起去年做過的一個統計。人們通常可以通過榜單中產業的分布看出一個時代的特點,比如在90年代日本房產企業的占比和2000年代美國科技公司的占比。所以我不禁要問如今美國富豪榜上占比最大的行業是什麽。通過統計2013年美國福布斯400,我得出的結果頗有些意思,見表2:

400人中,


表2:美國福布斯富豪400中的產業分布

這里用的名詞不是我發明的,粗看似乎很難分清區別,但實際劃分明確。如資產管理代表的公募基金的創始人,而投資代表的是家族基金等。如果我們剔除酒店和石油這類產業分散不足的實體投資,其他類型的投資共82人,占榜單總人數的20.5%。從這個角度說,如今的美國已經從2000年代科技為王變成了投資為王。

我們知道、在投資活動中,較沒有技術含量的是杠桿收購;業績好但有明顯的局部壟斷優勢的是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規模大但是附加價值小的是公募基金。不難看出,表中人數多少的順序也呈現了於此相關的規律,即附加價值越小、出現富豪人數越少。雖然,我們對一些對沖基金經理的水平(如Paulson)和人品(如Cohen)頗有些懷疑,不過這個排列順序與我經常提到的財富分配的知識金字塔理念在大方向上吻合。阻礙這個進程發展的最大元兇,在我看來,是知識分子自己—他們多半無法保有對資本遊戲的持久熱情。這倒並不一定是壞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767

2014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出爐:互聯網企業迎來黃金時代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028/147260.html

i黑馬: 今天,福布斯中國富豪榜正式對外揭榜,一時間引發熱議。榜單最大的亮點是,在前10強中有5位富豪均來自互聯網公司,其中,前三甲更是不出所料的被BAT大佬占據,排序依次是:阿里巴巴馬雲、百度李彥宏和騰訊馬化騰。盡管在今年的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中國億萬富豪(billionaires,即10億美元)人數從一年前的168人增至今年的242人,排位競爭可謂相當激烈,但互聯網企業家驚人的業績增速實在是其他行業的玩家無法企及,看著這份榜單上赤裸裸”的數字,不禁令人感慨屬於互聯網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
 
\馬雲在今年首次摘得中國首富桂冠。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不久前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進行破紀錄的首次公開募股(IPO),使馬雲贏得全世界的矚目,其凈資產也從去年的71億美元飆升至今年的195億美元。
 
李彥宏排名第二,凈資產從去年的111億美元增至今年的147億美元。現年45歲的李彥宏是中國第一大搜索引擎百度的董事長。納斯達克上市的百度股票在今年屢創新高。通過收購與內部拓展,百度鞏固了無線業務,正致力於基於語音和圖片識別的下一代搜索技術。
 
馬化騰的財富從去年的102億美元增至今年的144億美元,排名也從去年的第五升至第三。借助網絡遊戲創造的豐厚利潤,馬化騰將騰訊公司打造成了一家科技巨頭,進而又通過即時消息等各種免費服務來推廣其遊戲。騰訊的即時通信服務微信吸引了近4.4億用戶。過去一年中,該公司還入股物流企業華南城和電子商務公司京東商城,加深在電子商務領域的涉足。
 
與此同時,隨著京東商城於今年5月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這家在線購物網站的董事長兼CEO劉強東也以71億美元的凈資產攀升至榜單第十位。
 
福布斯雜誌社高級編輯、福布斯亞洲上海分社社長範魯賢(Russell Flannery)表示:“中國互聯網企業家的財富開始趕超諸如保羅•艾倫(Paul Allen)、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楊致遠(Jerry Yang)和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等美國科技界的標誌人物。”作為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制榜人的範魯賢稱:“這告訴我們,在一個電子商務與移動服務將更為普及的時代,中國即便一時超越不了美國,也將與美國角逐這個時代新創財富的很大一部分。”
 
其他值得一提的上榜富豪包括:可再生能源企業家李河君,其凈資產從去年的109億美元增長至今年的130億美元,排名第五。他的漢能控股專註於薄膜太陽能技術等替代能源。與此同時,小米智能手機神話的締造者雷軍也度過了一個豐收年,以91億美元凈資產實現財富大突破,奪得榜單第八席。
 
而中國傳統行業的富豪,比如房地產業,則度過了頗具挑戰性的一年。在中國房地產開發商步履維艱的這一年,去年的首富、大連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排名下滑三個位次,降至第四名。其凈資產從141億美元縮水至132億美元。飲料企業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的名次也有下滑,雖然其凈資產保持在110億美元不變。
 
躋身中國富豪榜前400名,財富門檻從去年的6億美元提升至今年的7億美元。
 
以下是2014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的十大富豪
 
\本富豪榜在編制過程中采用了來自富豪家族及個人、證券交易所、分析師、非公開數據庫和其他來源的持股情況及財務信息。凈資產數據根據10月10日收盤價及匯率計算得出。非上市公司的財富則是根據財務比率及與相似上市公司進行比較而得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817

福布斯中美IT富豪榜發布 中國首富還是這三個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22/147895.html

i黑馬:去年國內T首富也是馬雲、李彥宏、馬化騰,只是名次調換了下。前年是李彥宏、馬化騰,多了個富士康的郭臺銘,馬雲排到了第七名。但一跟美國相比,中國還是有點差距的,比如前者財富總數是中國的4.6倍。也不擔心,咱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腳步,幾乎能超過美國了。

“美國IT富豪的財富總數達中國的4.6倍,但中國移動互聯網潛力遠超美國。”昨日,《福布斯》中文版發布2014中美IT互聯網富豪榜。美國有46位IT富豪上榜,財富總值31116億人民幣;中國有34位IT富豪上榜,財富總值6723億人民幣。比爾·蓋茨以個人財富4953億人民幣摘得美國IT富豪榜首;中國IT首富是個人財富為1193億元的馬雲。江蘇IT首富是蘇寧雲商張近東,另有2位蘇寧人士上榜。
 
個人排名
 
中國IT首富前三甲無懸念 馬雲、李彥宏、馬化騰

 
2014福布斯中美IT富豪榜,分別出自福布斯2014年的中國400富豪榜和美國400富豪榜。其中,福布斯2014中國400富豪榜中,有34位富豪來自於IT互聯網行業,財富總值達6723億人民幣,占到400位富豪財富總值的16.2%。 這些IT富豪中的前三甲,同時也囊括了2014中國富豪榜前三甲,他們是:阿里巴巴馬雲(1193億元)、百度李彥宏(900億元)和騰訊馬化騰(881億元)。
 
在福布斯2014美國富豪榜中,有46位來自於IT互聯網行業,財富總值達31116億人民幣,占到400位美國富豪財富總值的22.3%。其中,美國IT富豪前三位是:微軟的比爾·蓋茨(4953億元)、甲骨文的拉里·埃里森(2965億元)、Facebook的馬克·紮克伯格(2117億元)。美國IT富豪中,個人財富超1000億元人民幣的有12位。
 
在中國IT富豪中,江蘇首富是蘇寧雲商張近東,個人財富為195.8億元,與史玉柱父女並列第八位。此外,蘇寧雲商的蔔揚和陳金鳳分別以55.7億元和49.6億元個人財富上榜,位居第26和27位。
 
總體實力
 
美IT富豪財富達中國4.6倍 中國移動互聯網潛力遠超美國

 
榜單制作方認為,IT互聯網行業正主導著美國與中國創業創新與創富,並對兩國IT富豪進行對比:中國的優勢領域在電商、遊戲等與消費和娛樂相關領域,社交正在趕上;中國與美國的差距在軟件及其對經濟整體效率的提升方面;美國的IT互聯網公司多數都是國際化和全球化,而中國公司基本仍然吃“人口紅利”。
 
從財富絕對值看,美國IT互聯網富豪的財富總數達到中國的4.6倍,這說明中國在高科技領域與美國仍有不小的差距。但另一方面,中國已擁有全球第一大電子商務經濟。截至2013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規模已達10萬億元。阿里巴巴構建了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企業,其市值超過Amazon(傑夫·貝索斯,美國富豪榜第15名,299億美元)和eBay的市值之和。
 
此外,在移動和社交領域,中國公司潛力巨大。截至2014上半年,騰訊旗下微信與WeChat的合並月活躍賬戶數達到4.38億。微信的美國對手whatsapp 2014年被美國社交網絡巨頭Facebook以220億美元成功收購。中國移動互聯網潛力遠超美國,中國手機用戶已超美國人口的兩倍,移動互聯網領域將會有希望產生明星創業者。
 
中美IT富豪榜對比表
 
IT企業富豪人數  財富總值
 
中國  34人      6,723
 
美國  46人      31,116
 
註:按1美元兌6.1元人民幣換算。單位:億人民幣(下同)
 
2014福布斯
 
中國IT富豪前十
 
排名 2014財富 姓名  財富來源
 
1    1193.4   馬雲   阿里巴巴
 
2    899.6    李彥宏 百度
 
3    881.3    馬化騰 騰訊
 
4    556.9     雷軍  小米科技
 
5    434.5    劉強東 京東商城
 
6    318.2    張誌東 騰訊
 
 
7    299.9     丁磊  網易
 
8    195.8    張近東 蘇寧雲商
 
8    195.8    史玉柱父女   巨人集團
 
10   137.7    李仲初家族  石基信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236

福布斯中文網:大眾點評新一輪融資超8億美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495

福布斯中文網今日從投資圈獲悉,大眾點評即將完成規模逾8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本輪融資對象包括現有投資人、戰略投資者以及一些大型基金機構。

O2O行業本月高額單輪融資頻頻發生。12月9日,滴滴打車宣布,公司獲得新一輪超過7億美元的融資,由淡馬錫、DST、騰訊領投。本周一,多家媒體稱美團完成新一輪7億美元的融資,領投方為紅杉資本中國基金,盡管當天下午紅杉中國表示,他們並沒有領投本輪融資。

福布斯中文網稱,這些融資案意味著2015年將是O2O行業各家跑馬圈地的一年,競爭態勢將趨於白熱化。

本月早些時候,大眾點評宣布戰略入股餐飲管理軟件供應商食為天信息,投資後在食為天信息的持股占比將超過10%。

大眾點評首席戰略官姜躍平表示:此次戰略投資食為天信息,將做到線上攬客即能線下達成交易。即大眾點評通過核銷、訂座、點菜、預訂、外賣、驗券、CRM等自身的線上數據與食為天信息完善的線下數據系統實現互通。

華爾街見聞網站今年2月介紹過,騰訊正式宣布以4億美元戰略入股大眾點評網,占股20%,雙方將共同打造中國最大的O2O生態圈。此外,據彭博商業周刊,騰訊內部匿名人士透露,協議中還有一個5%的option(選擇權),即騰訊在一年內有權按照大眾點評在海外上市後的IPO價格增持5%的股份。

“點評要獨立發展,一定會獨立IPO”,大眾點評創始人兼CEO張濤在騰訊入股當天的活動現場稱,盡管確切時間點尚不方便披露。

在騰訊戰略入股之前,大眾點評已完成四輪融資:2006年紅杉資本的首輪100萬美金投資;2007年Google帶來的400萬美金投資;2011年4月摯信資本、紅杉資本、啟明創投和光速創投1億美金的投資;以及在2012年紅杉資本等機構追加的第四輪融資6000萬美元。

業界普遍的觀點認為,騰訊此次收購大眾點評網是為了彌補線上、線下(O2O)戰略的短板。根據騰訊的O2O路線圖:依托微信、手機QQ等社交鏈來實現快速 滲透,占領線上互聯網入口,獲得海量流量;在微信支付推出之後,建立了自己線上線下的交易閉環系統,激活現金流;通過這樣的布局,騰訊希望將線上龐大的用 戶資源引入到線下最終實現消費。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008

《福布斯》沒寫的十個30歲以下創業者:每一個都可以單挑福榜上的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307/149297.html

 

\黑馬哥:《福布斯》又照例發布了新一年的“30歲以下30位創業者”排名,不過這一年的爭議是如此之大,因為很多本該上榜的人並沒有上榜。

例如“影響一代性觀念的90後”馬佳佳,“長得最帥的極客”施凱文,火遍中國的“囂張90後”余佳文等等。

就讓我們來細數一下,被《福布斯》遺漏的年輕創業者TOP 10吧,他們每一個都不比《福布斯》上的那30位差一星半點。

TOP 10、孟兵,西少爺肉夾饃創始人

26歲

\去年最火的餐飲品牌不是來自傳統餐飲,而是由一位年輕的互聯網人孟兵創造。

先後在騰訊、百度工作時,孟兵年薪達30萬元,這在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里,算是十分可觀的收入,但在孟兵看來,更關鍵的是他收獲了“學會用互聯網思維創業”的財富,他說“我用互聯網思維顛覆了肉夾饃”。

孟兵最開始創業做了一家名為‘奇點兄弟’的互聯網公司,後來才開始下定決心做肉夾饃。敲定做肉夾饃,第一是自己喜歡吃家鄉的肉夾饃,第二是“看到了在消費體驗和商業規則被重塑的今天,餐飲這一位於互聯網側面的傳統行業,擁有廣闊的商業機會”。

最早開業的位於北京五道口網易大廈旁的西少爺肉夾饃店,自開業以來,便經常排著幾十米的長隊。這家店還創下過100天銷售20萬個肉夾饃的紀錄。

成就:★★★

潛力:★★★

TOP 9、許妙成,趣火星CEO

23歲

\許妙成是趣火星的創始人,趣火星是“年輕智能硬件愛好者社群”模式的新興創業公司。據業內人士透露,他先用“趣火星”這個有趣味的智能硬件垂直媒體制造影響力,然後在各地發展各地“智能硬件”愛好者社群“火星人俱樂部”,目前已經深入北上廣深,甚至二三線城市,依靠微信組織起數千的智能硬件愛好者,定期在合作的咖啡館舉行“無處不科技”的智能硬件愛好者線下聚會,玩樂各種智能硬件。

“我要把智能硬件推廣進大眾群體,讓科技更有趣”,這就是許妙成的創業初心。92年水瓶座的許妙成,踩在智能硬件的風口,讓一切看起來很美妙。

成就:★★

潛力:★★★★

TOP 8、溫成輝,禮物說CEO

22歲

\阿里和京東似乎已經吞噬了整個電商市場,逐漸死亡的那些垂直電商似乎只在證明一句話“垂直電商沒戲”。

但是,93年出生的溫城輝似乎在打破這一魔咒,他創造的禮物說上線不到三個月,用戶數就飆升到100多萬,如今交易額已經突破數千萬。

禮物說的定位是禮物電商導購平臺,以推薦禮物攻略為核心,收羅時下潮流的禮物和送禮物的方法,為用戶呈現熱門的禮物攻略。禮物說的分類主要從“對象”“個性”“場合”三個維度劃分,采用OGC(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職業生產內容)的方式將精選內容集中到送禮的場景中,幫助用戶給戀人、家人、朋友、同事制造生日、節日、紀念日帶來驚喜。

93年的溫敏是這個榜單中年級最小的創業者,但是已經摸爬滾打三年的他已經是一位創業老兵。

成就:★★

潛力:★★★★☆

TOP 7、余佳文 超級課程表創始人

25歲

\2014年11月22日,央視一套一檔名為《青年中國說》的欄目里播出了一段一名90後CEO的演講,其出位言論如,“明年發一個億給員工”、“員工工資自己開”、“上下班時間自己掌控”、“鼓勵員工用打架解決問題”等充滿爭議,引起微信朋友圈的瘋狂轉載。這個人就是廣州周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產品超級課程表CEO余佳文。

火過一遍,充滿爭議,公眾對余佳文已有充分認知,本榜單不過分贅述。

成就:★★★

潛力:★★★☆

6.劉靖康,V直播創始人

24歲

\劉靖康,曾經在互聯網紅極一時,因為在2012年他曾根據視頻中幾秒的聲音破解了360董事長周鴻祎的手機號。而這一破解也被周鴻祎在微博證實,隨後李開複在微博發聲邀請劉靖康加入創新工場。

91年生的劉靖康已經做了多年黑客,他曾經破解過學校的教學系統,並把學校7000多人的臉整合出一張“標準臉”,在學校人送外號標準哥。

如今他創建了自己的公司“V直播”,為商業公司提供在線視頻直播服務。V直播有著劉靖康獨特的極客基因,在直播中融合了虛擬現實,智能硬件等多種最新技術。

成就:★★

潛力:★★★★☆

TOP 5、杜夢傑 追夢網創始人

26歲

\作為90後創業者範例,杜夢傑有著典型的時代特征,喜歡在微信曬心情與自拍,也有敢想敢做類似遊學七國的舉動。2011年創辦眾籌平臺追夢網之前,2010年杜夢傑懷揣眾籌募得的6萬余元,成功實現了從印度、尼泊爾、巴林、阿聯酋到阿富汗的遊學夢想。追夢網對自己的定位“年輕人文化創意消費眾籌平臺”。

眾籌的始祖kickstarter於2009年在美國成立,到目前國內的眾籌平臺已數不勝數,杜夢傑希望“專註年輕人的眾籌”,京東和淘寶等巨頭相繼在2014年入局眾籌行業,擺在杜夢傑面前的路並不平坦。

成就:★★★

潛力:★★★☆

TOP 4、郭列 臉萌創始人

26歲

\曾經,你的朋友圈是不是也被臉萌給刷屏了?2014年,一款名為“臉萌”的手機“拼臉”軟件爆火,在幾天之內占領了朋友圈頭像的半壁江山郭列出生於1989年,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後,加入騰訊,2013年創業,2013年底做了臉萌,2014年6月,臉萌做到了APP排行榜第一。郭列的身上有眾多標簽,準90後、騰訊前員工、臉萌CEO。如果要評一個“最有影響力的30歲以下創業者”,相信郭列也很難輸給福榜中的30位。

臉萌一度爆紅,盡管郭列自己說“一夜爆紅是走狗屎運了”,但你不可否認,他確實“非常紅過”。

成就:★★★★

潛力:★★★★☆

TOP 3、施凱文 Jing.FM & Blink 創始人

\有“IT圈的金城武”之稱的施凱文現年27歲,但已經是個連續創業者。2005年開唱片公司,2008年創辦Koocu音樂網,2010年創辦Saylikes音樂網,2012年Jing.fm上線。前不久,他正式從Jing退出,又開始了全新的創業項目瞬時社交應用Blink。之前有媒體發文章報道Blink《50天,1600萬美金A輪融資,1億美金估值,每天10萬張照片上傳量》,這種事只有靠刷臉才能做到吧?

Blink想打造的是輕量級和簡單、無拘束,施凱文想借此營造的是一種可以輕松到無目的性、無壓力的聊天狀態。施凱文的新項目賭的是未來的新社交方式,但一點是確定的,創始人確實帥。

成就:★★★

潛力:★★★★☆

TOP 2、馬佳佳 Powerful情趣用品 & high 女性社區 創始人

\馬佳佳沒有入選“30位30歲以下的創業者”榜單,還是比較令人意外的。這個曾經的“90後創業者代表”,曾經因為其創業項目是情趣用品,以及其誇張的言論尺度和個人的獨特ID定位火遍互聯網半邊天。但Powerful情趣用品店創業項目最終還是走向了不溫不火,據悉該項目已經宣告失敗。在短暫的停歇之後,一向“大尺度”馬佳佳又開始了自己的新創業項目——女性社區App“High”。在產品還未上線前,High就拿下了千萬天使投資。為了宣告這款新應用的誕生,馬佳佳與其團隊策劃了一場自稱“全球最屌的發布會”,並請來了陳升、留幾手、左小祖咒以及資本圈的各界人士站臺,馬佳佳的個人影響力可見一斑。

“High的目標用戶是:受美國文化影響長大的新一代女孩,既不乖巧,又不野模。既不奶茶,也不潘霜霜的艾瑪沃特森女孩。”馬佳佳這樣描述著自己的創業項目,從目前情況來看,High社區內容基本上也是大尺度風格,馬佳佳不缺話題。堪稱“最具話題的30歲以下創業者”。

成就:★★★

潛力:★★★★★

TOP 1、張旭豪,餓了麽CEO

30歲

\1985年出生的張旭豪如今剛滿30歲,不過他已經創業7年。如今最成功的O2O外賣餐飲公司“餓了麽”由張旭豪和小夥伴們在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宿舍中創立,經過7載,已經成為一家估值超過20億美金的O2O公司——他們在兩個月前獲得了互聯網巨頭騰訊領投的3.5億美金的投資。

張旭豪喜歡用遊戲的方式去管理公司,如今5000人的O2O團隊管理得有條不紊。他是人工智能的倡導者,因為他認為“只要數據足夠,只要建立模型讓機器去判斷相關業務決策就好,不需要人的管理”。張旭豪崇尚的是全自動化治理公司,而非人治,所以餓了麽是O2O公司中“動作最快的大胖子”。

成就:★★★★☆

潛力:★★★★★

--------------------------------------

本文作者 韋物主義(微信公共賬號:weiwuzy),創新商業觀察者。轉載請註明。

本文為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heimage0001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感興趣,請加微信heimage0001,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