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4-17 18:01 編輯 市值逼近萬億!四張圖看清“中國神車”有多牛 作者:江金澤 本周五,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再度漲停,兩者合並市值接近萬億人民幣,超過了全球絕大部分交通設備制造商的市值,有投資者調侃稱,合並成立的“中國中車”應改名叫“中國神車”。 南北車合並市值由一年前的1624億元人民幣翻了六倍,本周五收盤達到9668億元,而同期滬深300指數的漲幅僅為108%。 市值變化 ![]() 南北車合並市值按美元計價達到了1610億美元,超過美國波音公司和通用汽車公司的市值之和,但還不及全球最大交通設備生產商——日本豐田: 市值排名 ![]() 南北車的市盈率更是“傲視群雄”,以2014年總市值除以合並利潤得出了89倍的市盈率,是通用汽車的近十倍,是德國西門子的五倍有余: 市盈率排名 \ ![]() 盡管南北車市值和市盈率都碾壓絕大部分同行,但2014年361.9億美元的營收並算不上亮眼,還不及通用汽車的四分之一: 營收排名 ![]() 但是考慮到中國“一帶一路”等項目的天量投資金額,以及密集出臺的促進高端產業設備出口的政策,合並後成立的“中國中車”未來成績值得期待。海通證券在上月末的一份報告中預計“中國中車”2015、16、17年營收可以分別達到2350億、2697億、3110億元人民幣,較2014年營收分別增長5%、20%、39%。 來源:華爾街見聞 |
A股中國南車(601766.SH)、中國北車(601766.SH)近日的狀況簡直比坐過山車還刺激,從今年3月初開始,股價狂飆上漲,一度被譽為“中國神車”,到4月20日突然急轉直下,股價從漲停奔向跌停,單日市值蒸發超過1000億元。圖為10月28日,一列北車生產的380BL高鐵動車組列車行駛在膠濟鐵路青島段。 (新華社 黃傑顯/圖)
A股中國南車(601766.SH)、中國北車(601766.SH)近日的狀況簡直比坐過山車還刺激,從去年12月底開始,股價狂飆上漲,累計漲幅已逾400%,一度被譽為“中國神車”。但到4月20日卻突然急轉直下,以漲停價開盤後隨即出現巨幅震蕩,到21日,兩公司股價雙雙被封在跌停板,單日市值合計蒸發超過1000億元。
據證券時報網介紹,從去年12月31日南北車宣布合並複牌以來至今年4月20日,中國南車漲幅為510%,中國北車累計漲幅為483%。
在12月31日-今年4月3日的重組第一波行情中,南車的累計漲幅為192%,北車的漲幅為185%。
4月3日,中國南車、中國北車合並的重大資產重組事項獲證監會無條件審核通過,拉開了南北車合並的第二波主升行情。值得一提的是,從4月7日到17日,9個交易日里,中國南車、中國北車雙雙收出7個漲停,累計漲幅分別達到111.18%和108.9%。
4月20日,中國南車和北車盤中最高見39.47元和42.31元,此時,兩車合並市值高達10635.14億元,超過了全球絕大部分交通設備制造商的市值。有投資者調侃:兩車合並成立的“中國中車”應改名叫“中國神車”。
但事情往往物極必反,就在散戶為“中國神車”股價再創新高歡呼時,4月20日兩公司股價卻出現巨幅震蕩,盤中振幅超過18%。4月21日雙雙跌停,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分別報收31.84元和33.85元。
與此同時,港股的南北車股價也出現了暴跌,中國南車H股下跌12.31%,中國北車H股下跌12.90%。南北兩車A+H股市值合計蒸發達1038億元。
截至4月22日收盤,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當日股價分別下跌4.96%和5.79%。
據《新京報》介紹,2014年的年報顯示,中國南車2014年凈利潤為53.15億元,同比增長27.61%,基本每股收益0.39元。中國北車2014年實現凈利潤54.92億元,同比增長33.03%,每股收益為0.48元。
以4月21日收盤價計算,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的市盈率分別為81.6倍和70.8倍。
這一估值水平已經遠遠超過所處滬市主板的21.78倍的估值,也幾乎接近於創業板的90余倍的估值。有機構分析測算,南北車所處的市場交通運輸板塊的平均市盈率僅為35倍左右。
一位私募人士告訴記者,即便有一帶一路所帶來的業績提升預期,南北車的股價也已透支未來幾年的空間,合並之後的“中國中車”有可能成為第二個中石油。投資者應該謹慎抄底,因此機構的持股成本非常低,即便在目前的股價上腰斬,仍有巨大的獲利空間。
不要著急,不要著急!休息,休息一會兒!
繼2015年4月16日、17日、23日之後,中國證券市場監管當局面對多達1億的股民,終於按捺不住於28日第四次發出了風險告誡。這一次好心似乎起了作用。
這是2015年4月的最後一個交易周。此前一天,以中石油、中石化“兩桶油”漲停為標誌,裹挾著不能證實卻也無法證偽的央企大重組傳聞,上證綜指一度摸到4572.39點高位,並最終報收於4527.40點。“我們距死亡只差兩米”,一家南方都市媒體給關於尼泊爾大地震的頭版次條新聞擬出了這樣的標題,而在其版面上相距十公分上方的當日頂格,正是股市指數。
小小文字遊戲怎敵得過現實中潑天的涼水?無論是國資委晚間的緊急辟謠——再次聲稱所謂112家央企壓縮至四五十家不實;還是中石油一季度慘烈的財報出爐——61.5億元人民幣的當季凈利同比大降82%,較6年前同一季度創下的187.74億歷史最差又跌去了126億元,更遑論2012年一季度最拉風的391.53億元了,這些才是最恰當的清涼油。更重要的,人們堅信“兩桶油”漲停就如同鄭少秋之於港股從來百試不爽的“丁蟹效應”。4月28日,上證綜指終於下挫1.13%,回到了4476點。
其實,當全球油價一直在50至60美元低位徘徊之際,沒有人期待“兩桶油”的業績會給出逆反的表現。而如果僅僅是因為合並的風議,那麽2月末借著《華爾街日報》莫衷一是的“中國政府經濟顧問們”之口,也已給過兩家石油巨頭3%-5%的日間升幅紅利。即便是揣摩上意得心應手的專家們,在反複強調“過去分拆央企是提升市場競爭力,現在大整合是因為目標變了”,可誰又會相信這個說法呢?
有分析人士明確指出,就如同一度甚為高調的城鎮化改革事實上已轉變調性不再大張旗鼓,國企特別是央企的混改絕不可能再現20年前那一幕,錢可以進來,資產卻不許出去;共同喝湯可以,大塊夾肉沒戲;特別在競爭性領域內,未來是民進國更進,擁有核心競爭力完成央企間或央企與地方國企間合縱連橫的新巨人們,才可能成為真正贏家。很顯然,“兩桶油”未必會在這個區間內。
誰在?南車、北車抑或說“中國神車”在,或者說這也是迄今為止股市三大泡沫——並購泡沫、科技創新泡沫、經濟下行量寬泡沫——下完成此輪大漲的股票中,唯一同時受到上述特征全覆蓋且有可能完成商業邏輯和業績雙重兌現的案例。雖然在經歷4月21日單日蒸發1038億元市值後,4月27日和28日,兩公司股價仍在持續下行,關於其相加總市值超越波音公司的噱頭也不再有人提及。
邏輯又是什麽?從去年10月的坊間傳言到去年12月31日公司確認,再到今年3月5日國資委原則通過,兩車合並當然是最大的助推火箭。然而還有幾個不容忽視的因素。首先,從2013年開始醞釀的這波行情,原本就一直由“並購”擔綱主角,無論是藍色光標,還是華誼兄弟,甚至到上市前的阿里,均以此迅速釋放自己的價值,無限放大PE值,南、北車不過以各自的央企身份背書以及在國內軌道交通領域內的控制力將泡沫吹至了高潮。
其二,2014年南北車財報均相當漂亮,南車方面的營業利潤同比增40.7%至71.3億元,北車也同比增29.7%至66.1億元。但更值得關切的是南北車新簽訂的訂單分別提振18%和14.7%。其中海外訂單分別同比上揚69%和73%。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市場的期許可以理解,但真正的題眼並不在這。瞧,各地穩增長上報十三五規劃期間軌道投資的總量是7萬億元,中央允可了2.7萬億且還有得商量,其中頭兩年仍將確保在年均8000億。兵合一家的“中國神車”看中的就是這塊“紅燒肉”啊。何況南北一家親後,20.96%的毛利在消弭競價因素後,只會是看升期權。
這樣就值得股價翻四倍麽?至少機構投資者不會這麽單純。3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推出了2025中國制造規劃,裝備制造業“走出去”的底線是消化過剩產能,頂線是幫助實現人民幣國際化,而中間件則是對標大洋彼岸美國的“制造業複興計劃”,每一家都另有明確的“創新令箭”。
而在這場國家級工業競賽中,“中國神車”就要充分利用自身在電氣傳動、工業控制和自動化技術優勢,在海工領域確立地位。4月15日,南車宣布以12億元代價收購全球第二大深海機器人供應商英國的SMD公司100%股權。這家年收7600萬英鎊的企業,在深洋3000米下鋪設光纖、平行挖掘,以及遙控無人潛水器上具備獨特能力。據悉,從2001年開始,中國已在東北太平洋和西南印度洋公開海域海底取得了近9萬平方公里、三種礦產開采權。問題是,中國能實現經濟化運作的海上油田開采水深只在300米。
這下,第二個創新泡沫也順利達成,至於量寬泡沫優先顧及央企恐怕已是路人皆知了。
如果邏輯與業績可以雙重兌現,股市自然會提前予以嘉獎。問題是,早早封神會否透支明天?而把同一故事又擊鼓傳花般應用於每一家中字頭企業,以“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所謂想象力,捆綁上“股市上漲是國家層面戰略意誌”的自我暗示,結果又會如何?
心旌搖蕩和心驚肉跳,從來只是一線之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