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從藝龍三季報看在線旅遊:競爭加劇 砸錢搶市場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699

從藝龍三季報看在線旅遊:競爭加劇 砸錢搶市場
作者:霍博華





截止目前,已經有兩家在線旅遊企業公司了Q3財報。

基本數字

北京時間11月13日早間消息,藝龍(NasdaqONG)今天發布了截至9月30日的2014財年第三季度未經審計財報。財報顯示,藝龍第三季度總營收為人民幣3.235億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幣3.160億元增長2%;凈營收為人民幣3.015億元(約合491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幣2.969億元(約合4850萬美元)增長2%;凈虧損為人民幣5830萬元,較去年同期的凈虧損人民幣5040萬元有所擴大。

點評:藝龍在旅遊行業中OTA的地位如上圖所示,但是由於僅僅專註於酒店一個細分行業,正在被其他的OTA企業進行彎道超車。隨著消費者對於旅遊需求的日益增多,能夠提供一站式平臺的企業正在以更快的營收增速爭搶市場份額,藝龍在在線旅遊交出如此答卷的同時,並不好看。

酒店預定

藝龍第三季度來自酒店預訂業務的總營收較去年同期同比增長6%,主要是由於酒店客房間夜數量的增加,但被酒店每間夜傭金的減少所部分抵消。第三季度藝龍的酒店客房間夜數量約為940萬,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22%。

點評:其實這是不少上市旅遊企業長期以來被認為利潤最高的命脈。但即使如此,也還是一直沒有玩好一件事,即通過燒錢搶下更多的酒店市場份額以後,如何營銷給自己的客戶是個關鍵問題。

任何商業都有其一致性在於,貨屯了,賣出才算完成了商業閉環。在這方面,尤其是在線旅遊企業來說,最初的消費者定位尤其關鍵。

管中窺豹,藝龍Q3其實早就完成了中國酒店的基本覆蓋。而對於尚在燒錢拼搶所謂酒店份額的企業來說,Q3帶來的壓力會更大。

機票預訂業務

藝龍第三季度來自機票預訂業務的總營收較去年同期同比減少24%,主要是由於每張機票所獲得傭金和預訂的機票數量的減少。第三季度預訂的機票數量約為83萬張,較去年同期同比減少4%。每張機票所獲得傭金較去年同期減少了21%,主要是由於從2014年7月起,國內主要航空公司的國內航線基礎傭金從3%降至2%。機票預訂業務營收占總營收的比例從去年同期的11%降至2014年第三季度的8%。

點評:對於仍在以機票為主要營收模式的企業來說,影響會更大一些。

亮點:

只說糙點不說亮點是不負責任的。

藝龍移動客戶端應用的累計下載量超過了1億的里程碑。第三季度,藝龍移動客戶端酒店客房間夜數量在藝龍自有品牌下間夜數量的占比達到了48%, 第三季度通過藝龍預訂的酒店客房間夜數量約為940萬間夜,同比增長了22%。

點評:藝龍的酒店消費增量維持了不錯的增幅,不過價格戰因素的存在,使得對於酒店客房間夜傭金的控制帶來很大壓力。但這不失藝龍仍為中國在線旅遊份額中的一顆重要棋子。

現金與虧損

我很喜歡把現金和虧損放在一起說,是因為這樣對於股票投資很有幫助。

藝龍第三季度凈虧損為人民幣5,830萬元,而去年同期凈虧損為人民幣5,040萬元,合美元826萬。

截至2014年9月30日,藝龍持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短期投資和受限制資金共計人民幣19億元(折合3.15億美元),其中90%為持有人民幣,10%為持有美元。

這意味著藝龍還可以獨立存貨很久,而藝龍當前的總市值為6.23億美金。盡管藝龍的虧損還在擴大,但相對於賬單上的3.15億美金來說,恐怕沒有誰能說這是一個落寞的企業。

缺點:關鍵因素仍在於,這是一家外國企業控股的在中國發展企業。

(獵鷹投資 微信公共號:Hawk_Fun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877

張忠謀砸錢拚環保 不惜公開台積電禁地

2015-04-20   TWM
 
 

 

四月九日,一向視廠房為禁地的台積電,竟破天荒敞開大門,讓媒體一窺廠房的水處理設施。在台灣鬧水荒,環保團體屢屢抗議之時,台積電用實際行動爭取大眾支持。

這次開放的廠房位在中科。台積電在中科的擴建計畫已經在二月通過環評大會審查,但環團再度於四月初提出撤銷環評的行政訴願,讓台積電繃緊神經,惟恐一耽擱,就影響到十奈米製程的進度。而十奈米是台積電與三星競爭中,絕不能落後的關鍵戰役。

台積電宣布,不以目前廢水回收率已達到八七%為滿足,計畫進一步將汙水再利用。「中科汙水處理廠一天就有九萬噸的汙水,目前全數排放,如果可以把這九萬噸中,四到五成的汙水處理後再利用,也不無小補。」台積電十二吋廠廠務資深處長莊子壽透露。

其實廢水回收處理的成本不低,同樣一度水,自來水公司賣十二元,經過處理再利用的成本就要三十六元,更遑論本該無法再使用的廢水廠汙水。

莊子壽說,台積電每年花在環保的投資達一百億元,建置一條產線的汙水處理成本就高達一.五億元。這些行動能否換來環保團體的支持?台積電上下都戰戰兢兢。

(周品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681

O2O砸錢就能贏?錯!交易量才是關鍵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30/149751.html

黑馬說:想必各位對不久前接二連三爆出的O2O天價融資記憶猶新,哪家融的錢最多,似乎就能在競爭中穩操勝券。不過,這篇文章對此提出了質疑——“今天的融資額度不能代表明天的交易量,而今天的交易量,才能贏來明天的融資額度。”這句感覺很有哲理的話,其實道出了O2O競爭的本質,就算你砸再多錢,如果用戶不買賬,那又有什麽用處呢?

文 | 立十聰
編輯 | 王冀

融資浮雲

2014年是中國眾多企業轉型的大年,通過深度擁抱互聯網、貫通線上與線下的 O2O戰略布局逐漸清晰。而這一概念的爆紅,離不開資本市場的助力,企業也樂於放話“搶頭條”,一時間各路天價融資的消息紛紛占據各大版面。

然而,巨額融資是否真的能“一腳定江山”,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去年12月初,出行O2O代表之一的滴滴打車宣布獲得新一輪超過7億美元融資。按照滴滴方面的表述,本輪融資將成為中國互聯網非上市公司中最大的單筆融資之一。但是很快,滴滴就感受到了來自國際打車龍頭企業“Uber”的深深惡意:與滴滴高調燒錢的模式不同,Uber以其獨有的高效算法和運營策略形成了個性化的服務方式,口碑的擴散顯然更加具有沖擊力。

無獨有偶,在教育類O2O軟件“跟誰學”宣布獲得天價A輪融資之後,立刻有消息質疑其融資實情和運營狀況,其創始人陳向東更被傳言“變賣家產”。無論是實情還是躺槍,這至少說明了融資帶來的“光環效應”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那麽,既然融資是浮雲,真正定乾坤的又是什麽呢?毫無疑問是“交易量”。
 
交易為王

誰都想在O2O領域分一杯羹,激烈的同質化競爭必然會產生優勝劣汰的效應。真正想在這場O2O的風雲廝殺中成就霸業的企業,必須認識到“交易為王”——今天的融資額度不能代表明天的交易量,而今天的交易量,才能贏來明天的融資額度。而達成交易,不是將買賣雙方引入平臺就可以,還需要為交易的達成做大量工作。

Uber的算法核心是 travelling-salesman problem,就是研究怎麽能把無數個移動的點用最短的線串起來,再加上其能夠通過後臺統計全城的人流和車流。這一獨有的高效算法、大數據庫再加上成熟的運營策略,帶給滴滴、快的很大壓力,並直接促成了滴滴、快的合並以對抗新來者。Uber在簽約司機數遠不及滴滴的情況下,有效交易量不可小覷,且運營效率遠大於滴滴、快的。可見,不是誰占有的初始資源多誰就能勝出,因為互聯網是開放的,資源始終處於一個流動的狀態,對於所有平臺來說都不是獨占的。

在K12教育行業的O2O領域,也有更為鮮明的例子。“決勝網”、“跟誰學”相繼獲得高額融資,但其教師人均帶課量卻遠不及“瘋狂老師”(146課時/師,上線4個月)。根據其目前公布的資料和相關人士的解讀,“瘋狂老師”達成高交易量的關鍵是在於高效的後端數據處理(通過對家長、學生的行為分析匹配最合適的老師)、強大的人工助教團隊(信息匹配成功率達95%以上),以及線下的高端體驗中心,讓家長、老師首次接觸時更容易建立信任,從而促成交易。

不論是“Uber”還是“瘋狂老師”,都精心考量每個環節,才成就了高交易量。而這,正是其它同質化產品所缺失的。

融資量與交易量相比,前者更多的是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而後者的核心則落在用戶體驗上。對於O2O領域來說,考量用戶真實需求、解決行業痛點才是用戶高頻停留的關鍵。融資浮雲,交易為王,真正帶動行業起飛的風口必定不是來自投資大腕的資金,而是用戶的極致體驗。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立十聰,編輯王冀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本刊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690

國泰君安顧頡:唯一有效的救市措施是砸錢出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0712.html

國泰君安顧頡:唯一有效的救市措施是砸錢出來

和訊網 2015-07-04 16:02:00

幾個月之間次序完全顛倒,歷史就是這麽吊詭。國家拿錢出來買單的確對準了前面說的核心問題:有毒資產和杠桿,拿錢買走股票,把杠桿解掉。

造成A股這場危機的原因是什麽?其實就一句話:有毒資產加杠桿。有毒資產就是極高估值的股票,縱觀全世界金融危機都是這個原因概莫能外。那麽危機怎麽化解?看看金融史,也只有一個辦法,去杠桿,資產消毒(就這次A股而言,股票價格跌到合理甚至低估的位置就是消毒),這就是最終的結局,其它不要報幻想。

現在大家驚恐的是,股價的太快了,(2001年到2005和08年的熊市總體跌幅遠超過此次,但因為時間較長,杠桿較少,感覺沒有此次恐怖)這就是沒有註意到現在A股市場的本質特點已經發生變化了,帶了這麽大的杠桿的股市已經不是一個現貨市場了,現在A股已經是一個期貨市場了。而且是那麽多毫無經驗的人在玩期貨,這是多麽可怕的事情。那些1:3,1:5的融資不就是已經自我做成了個股期貨了嗎?大家去看看期貨市場一旦趨勢形成,有不是暴跌的嗎?

這個周末大家都在討論的是國家會不會救市,證監會能力範圍內的救市這兩周一直不斷在進行著,但從市場表現看明顯沒什麽效果,為什麽沒效果?還是我說的那個根本原因,杠桿還在不在?有毒資產的毒被消幹凈了嗎?這兩個問題現在都還大大的存在,救市的政策怎麽可能有效?所以大家也別批評證監會這幾天的救市措施的好壞了,大錯已經鑄就,註定要有人買單。

那麽國家層面的呢?這是目前大家最期盼的。

就國家層面而言,財政部降個印花稅什麽的肯定沒用,現在唯一有效的就是直接砸錢出來,現在已經不是“俠之大者,為國接盤”了,現在是要求國家當大俠,為民接盤了,

幾個月之間次序完全顛倒,歷史就是這麽吊詭。國家拿錢出來買單的確對準了前面說的核心問題:有毒資產和杠桿,拿錢買走股票,把杠桿解掉。且不說這個需要多大的資金量(要解掉杠桿,並改變市場預期,讓其它資金也進入,沒有幾千億甚至更大級別的資金是無效的,就像上周拉兩桶油的做法沒有作用一樣)但是在目前點位這樣做可能嗎?

這個問題要分幾個層面討論,一是政府的底線是什麽?我們都知道是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的金融風險,我們縱觀改革開放之後的歷史,每次政府出手都是在有重要的金融機構發生危機之後,也就是出現了系統性、區域性的危機的苗頭之後,而從來沒有前提過,其實美國又何嘗不是如此?一樣是在雷曼倒閉之後才國家砸錢進場購買有毒資產。因為如果只是預期將出現金融風險,就動用終極武器,政府進場,我覺得這個決策是非常難下的,中外皆同。原因我後面再說。那麽另一個問題就是政府會認為什麽是金融風險的苗頭?炒股虧損,杠桿爆倉,買的私募公募產品虧了錢,範圍很大,數量很多,以及可能情況會越來越嚴重,那麽政府會不會就認為這是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苗頭?因為沒有標準答案,我也無法判斷,唯一可循的先例就是2008年九月市場在1800附近宣布的匯金增持。但是如果危及了金融機構的安全,或者就像以前一樣,已經有金融機構出現大問題了,那肯定就可以確認是出現了系統性區域性危機的苗頭了,政府就肯定要出重手了。這里再說一下,為什麽政府很難在危機發生前出手呢,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博弈論中經典的“道德風險”問題,試想如果政府在上證綜指從去年以來還漲幅80%,創業板指數還漲幅近一倍的情況下,就入場購買有毒資產,這會不會引發更強烈的博弈呢?以後怎麽辦呢?這個問題政府在做決策的時候肯定會考慮的。具體的博弈過程,大家可以參看《大而不倒》以及保爾森的回憶錄《峭壁邊緣》。

政府入市還有一個技術性問題,像上周拉兩桶油和四大行是沒用的,還是說到問題的核心:有毒資產和杠桿,這些問題不在兩桶油和四大行里面,拉這些股票,相當於隔壁房間著火了,我們卻拼命往另一間房子澆水,澆再多的水也無助那個著火房間的火勢。所以,即使要砸錢,怎麽砸也是個技術含量很高的活,政府最好請專業人士一起謀劃,以免浪費珍貴的子彈。

2015年的A股市場註定是要被濃墨重彩的寫入金融史了。把這次災難歸咎於外資做空、期指做空這些陰謀論不值一哂,真正該反思的是我們跛腳的創新(就拿兩融而言,融資過度發展而融券可以忽略不計,本來一對平衡的力量,現在變成了單邊的力量,嚴重的助漲助跌)、監管的滯後,以及為什麽這麽多專業人士非專業人士一起創造出了埋葬市場自身的那些極度高估的股票?這時候我們不得不又想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除了寫《國富論》之外更重要的是寫了《道德情操錄》,而我們敬仰巴菲特也絕不僅僅是在於他能獲得持續穩定的收益率,而在於其收益率背後反映的能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的價值觀。

本文作者:國泰君安副總裁

編輯:張瑜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662

美加叢蓓明 砸錢買考古題版權 切入多角經營 一個拚字 她讓50年老牌補習班轉骨

2015-07-06  TWM

「用教育改變人生,用努力實現希望。」國內留學補習班龍頭美加,半個世紀以來,成就了超過五十萬學子的海外留學、遊學夢想。從南陽街的第一家補習班,幾經轉型迎戰同業競爭,第二代接班人叢蓓明,扮演了關鍵角色。

撰文•賴若函

對四、五年級生來說,當年若想出國留學,幾乎都得先到美加文教報到,「美加」儼然就是出國留學夢的代名詞。鼎盛時期,不到兩個留學生中,就有一位是透過美加補習語言考試,拿到出國留學的入門證。然而在同業競爭益形劇烈及大環境的趨勢變動下,美加盛極而衰,幾度遇到經營危機。關鍵時刻,人在美國工作的叢蓓明決定從父親叢樹朗手中接下棒子,挑戰艱難的任務。

美加是創辦人叢樹朗和陳上春夫婦在五十年前創立。當時,想要留學的人,不像現在有很多管道通過托福考試,拿到入學許可。叢樹朗夫婦拿出畢生積蓄,投入語言補習班事業,送留學生出國的人數之多,讓美加首創和航空公司談包機,一包就是八年。

包機八年 送留學生出國但是,一九九四年,突如其來的著作權問題,打亂了美加一向穩健成長的步調。

叢蓓明說:「那時幾乎要開天窗。」原來,美加建立精準的猜題題庫,讓主辦考試的ETS(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非常頭痛。當時考題被納入版權保護中,被禁止使用在課堂上作為教材,讓以考古題為教材的美加面臨營運衝擊。

當時人在美國工作的叢蓓明,便負責協調取得考古題版權。一開始,ETS對美加完全不假辭色,認為補習班就是在「破解」考題,讓學生取巧考試。ETS不肯見叢蓓明,她鍥而不捨每天打電話、寫信、甚至數度到美國ETS總部拜訪,最後透過留在美國當教授的前美加學生才突破,ETS慢慢相信美加其實也有教育、引導台灣學生出國學習方向的功能,最後美加以一年上千萬台幣的代價,買到考古題版權。

「我前半生都沒想過自己會接下美加的棒子。」叢蓓明十四歲時就到美國當小留學生,一路取得杜克大學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碩士學位,在美國從事人人稱羨的行銷工作,但後來卻放下回台灣,主因還是不捨身體狀況不佳的父親。

而在當時,美加又面臨另一個挑戰。原來美加經營僅限留學語言考試,不含代辦、遊學等市場;此外,叢樹朗比較古板的帶班方式,漸漸在以消費者為導向的市場顯得不合時宜,甚至有人在BBS抗議補習班不放颱風假、不准在教室吃東西、不准遲到等規定,這讓美加的學生人數以每年掉落一成的速度下滑。

看見父親一手建立的美加陷入困境,讓叢蓓明開始思考是否要接棒。她先從新業務遊學團開始介入,當她越深入了解經營體系,就越感受到美加可以在教育上貢獻更多,最終決定在九八年,把美國的工作辭掉,回台成為新任總經理。

她重新思考美加的下一步,首先就是要改變「傳統」的形象,開啟多角化的經營。叢蓓明形容,初期父親未全面放手,兩人共事幾乎是天天吵架,加上身旁的下屬都是從小看她長大的前輩,很難叫得動,這讓叢蓓明燃起一股「跟你拚了!」的鬥志,很多事情乾脆自己來。

明星效應 免費打響招牌她先把一樓重新裝潢整修,建立年輕化的明亮空間,進行教育訓練,加強員工對學生的服務專業,在遊學團的經營上,不若坊間許多遊學團「玩」大於「學」,叢蓓明親自和母校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談妥課程,要求每天都要有回家作業,聽說讀寫全面加強,延續她父親「嚴格」的堅持,反倒成為市場上的一個特色。

父親看見叢蓓明的熱情,最終決定在二○○○年將美加全部業務交棒給叢蓓明。「她非常認真,非常看重細節,為了做好事情,半夜也在和國外聯繫。」叢樹朗看見女兒的衝勁、拚勁,跟他當年創業時如出一轍,讓他感動又心疼。

跟隨叢蓓明多年的祕書Rita認為,叢蓓明是一位沒有架子的主管,出差也從不計較飯店等級、排場,每件事情都事必躬親,也很有創新的想法。像叢蓓明把「明星代言」和遊學結合,找來有進修意願的當紅明星,親自送出國,包括蔡依林、小S、林心如、李冰冰等人,完全不花代言費,就一舉打響美加遊學招牌。

因為少子化,文教業整體市場仍在萎縮中,台北市補教協會總幹事張浩然觀察,美加深耕多年,才能在同業如登峰、來欣紛紛熄燈時,保有一定市占率,和哈佛成為市場上碩果僅存的兩家留遊學補習班。去年美加更正式進軍中國與當地學校合作,大膽地走出台灣。

原本沒有接班計畫的叢蓓明,經過十多年第一線的經營管理,在教育路上奠定自己的價值。「看見很多學生因著遊學,改變了人生,這是我工作的最大意義。」

美加文教

成立:1964年

總經理:叢蓓明(圖)

主要業務:留學語言考試、留學代辦、遊學團、英語進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636

別人只想賣光門票,Lamigo卻砸錢辦趴、開網路電視台 中職最小咖 五年變全台最會賺球隊



2015-10-12  TCW

你或許想不到,一支棒球隊,也能跨足旅行社業務,還開綜藝節目,邀請綜藝天王吳宗憲主持比賽。

四年前的七月中旬,桃園國際棒球場地主那米哥桃猿隊(Lamigo Monkeys),迎戰興農牛,看臺上球迷三三兩兩,進場看球人數不到一千四百人。

如今同樣場地,氣氛完全不同。

九月十八日,雖然是週五上班日,不到傍晚六點,上班族、學生、家長帶著小孩,人潮陸續湧進球場,等待六點半的開球儀式。

「我們歡迎『小小鼓手』呂岳駿。」時間一到,廣播響起,現場歡聲雷動。不久前才以一支網路廣告暴紅的八歲視障小鼓手呂岳駿,在阿公陪同下,緩緩走上投手丘,唱起台語老歌《愛拚才會贏》,近五千名觀眾跟著大聲唱。

看似球場,卻上演素人演唱會。

這顛覆大眾對職業運動的認知,球賽不是球賽,也可以變成一場老少咸宜的「秀」。隔天下午,球場辦起烏克麗麗派對,更吸引超過一萬人進場。

高人氣的幕後推手,是隱身在看臺觀眾席邊三十六歲的桃猿隊領隊兼總經理劉玠廷。

別人節流,它拚開源

短短三年,把大錢坑變聚寶盆

他是La new董事長劉保佑之子,接手球隊領隊三年,卻寫下中華職棒成立二十六年來,最成功的轉型故事。

過去沒人想過,經營球隊可能賺錢。

中職成立王今共爆發五次假球案,平均每場看球人數從一九九二年全盛時期的近七千人,下滑到一九九七年只剩兩千人。之後,即便陰霾逐漸散去,買票看球人數仍不見明顯回升,不堪虧損的兄弟飯店、興農集團接連退出經營。

對企業來說,養球隊不只沒有加分,還得背負罵名,彷彿跌進一個大錢坑。「共體時艱」是每支球隊領隊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大家沒賺錢,只會更省,怎麼可能花錢投資?」資深球評曾文誠感慨。

為什麼桃猿隊能在大家眼中的小市場裡,玩出大生意?

況且,桃猿隊的母企業La new資本額只有八億九千萬元,是中職四隊中的最小咖。比起統一獅隊背後的統一集團,資本額逾五百六十八億元,義大犀牛隊的義聯集團,資本額加總上看八百 億元,La new連兩大咖的百分之二都不到,遑論中信兄弟隊的中國信託金控,資本額超過一千六百億元,La new只有其千分之五!

這場實力懸殊百倍、千倍的比賽,桃猿隊急起直追,五年來,年營收成長近兩倍,無論是成長率或是營收規模,均居四隊之冠,今年總營收估計達二億九千萬元。

天生劣勢,反而促使劉玠廷不斷跨界,闖出一條路。

「一直以來我們真的離安樂太遠,我們公司比起(其他球隊母企業)是小企業,有什麼資格停止前進?」劉玠廷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直言。

要進步,球隊戰績是核心能力。今年球季上半季桃猿隊奪冠,日前也拿下全年勝率第一,確定打進總冠軍賽。但打好比賽只是基本,唯有在核心能力上找尋跨界的可能,才能異軍突起。

帶球迷出國看球,鞏固死忠基本盤

首先是跨產業。當別人抱怨收入銳減,拚命節流;他想的卻是如何異業結合,大舉開源。

今年八月,桃猿隊和Lanew旗下的那米哥旅行社、日本職棒羅德隊合作,於明年農曆新年舉辦四天三夜石垣一島之旅,找球迷一起出國看球。消息一出,便在網路上引起激烈討論,不少網友認為團費近三萬七千元太貴,幾乎沒人認為會成功。

連劉玠廷都說,「賣之前我們也『剉』得要死啊,賣三萬六千九百八十(元),有人要去嗎?」沒想到,開賣當天一百個名額,竟然十分鐘售罄。

但是,即便名額秒殺一空,冬天出團,台灣沒有班機直飛、必須跟華航包機,等於獨自把所有機位吃下來,少賣一個位置就是賠,還得帶啦啦隊、球員一起出團,包辦所有費用,計算下來,利潤只有一成多,並不好賺。

不過,開辦旅行團,著眼點並非當下獲利,而是凝聚球迷向心力,延續更多話題和商機。

「運動行銷最重要的就是增加和球迷間的『情感連結』。」La new熊(二0一一年北遷桃園,改名為桃猿隊)前任領隊、崇越科技運動事業處副總經理陳杰成觀察,這樣做雖然當下賺不多,卻能把自己和球迷綁更緊,做大基本盤。

例如日本職棒廣島鯉魚隊也曾包下新幹線車廂,帶一千三百名球迷到廣島看比賽,讓球迷眾在一起,增加旅程中購買周邊商品的可能性,培養和球隊「一起旅遊」的習慣。

「Lamigo這個品牌可以不只是棒球,」劉玠廷說,「怎樣給他們(粉絲)好的商品,畢竟球隊不可能一直贏球,我們還是要走進消費者生活中。」接下來,桃猿隊計畫再舉辦春訓、秋訓,複製同樣模式。

球隊也結合桃園一百五十間小型商家組成「應猿店」,在門口放置吉祥物立牌,每逢週末主題派對,老闆、店員換上桃猿隊球衣,提供球迷食衣住行各項優惠,營造在地居民認同感。

找蔡阿嘎、吳宗憲吸引非球迷客群再來則是跨載具。當別人擔心球迷不進場看球,他卻透過網路新科技吸引非球迷,把市場做大。

「(中信)兄弟輸一分,蔡阿嘎就送球迷吃一百片雞排?」這是今年三月開播的網路電視Lamigo TV,透過手機、平板,就能看到吳宗憲等藝人和球評徐展元一起主持球賽,主持人常邊吃東西、邊聊天,即時和網友互動。開播至今,總點閱次數破三千六百萬 次。今年九月最高同時在線收看人數近七萬人,比起九月底播出的電視金鐘獎頒獎典禮,同時最高在線收看人數六萬二千人還多。

「這是電競的模式,市面上有什麼素材,我們都會想,它可以怎樣為棒球所用?」做為四隊中最年輕的領隊,劉玠廷切身感受到年輕人接受資訊的方式改變,當他們不再守在電視前看球賽,遑論花錢進球場,所有球隊都面臨球迷老化危機。

他把腦筋動到行動裝置上,打破轉播球賽就得正經八百限制,邀請當紅藝人上節目,把想看藝人搞笑、表演的人也拉進來看比賽。

義大犀牛行銷協理高偉凱表示,過去操盤行銷策略的大多是球隊資深主管,棒球界出身,不一定了解年輕人喜好,認為只要戰績好,球迷就會進場,但現實是「現在休閒娛樂那麼多,為什麼人家一定要看棒球?」

桃猿隊行銷團隊成員年輕,熟悉新科技、社群,平日其他球隊比賽,進場人數兩千多人,桃猿隊卻達四、五千人,開拓一群過去不看球的新球迷。

爸爸觀賽、媽媽逛街、小孩玩水球最後是跨族群。當別人認為,男性才是買票進場看球的主顧;他卻把心力放在過去沒人注意的親子市場。

他把球場當百貨公司經營,裡頭有美食街、潮店和親子遊樂區,不像其他球場只是擺攤、賣便當,同時滿足男女老少需求,「我們就是做一個平台,把所有元素集合在一起,過去人家覺得不可能發生的,現在居然發生了,它的魅力就會出來。」劉玠廷說。

FOX Sports美國職棒球評王雲慶分析,票價打折或免費能衝高人氣,但如何讓球迷再進場,而非只是被低價吸引的一次性消費,打造「無可取代的體驗」很重要。桃猿隊便想到一個「三贏」的商業模式。

如果你看過球賽,一定對球員球衣上貼滿的各種企業標誌,並不陌生。這是過去企業贊助球隊最常見的方式,但對企業來說,貼球衣只是單向宣傳,無法評估成效;對球隊來說,雖然賺到錢,卻影響原本球衣設計;而球迷,誰會希望自己支持的球員,變成人體廣告看板?

桃猿隊把贊助和派對結合,把球場變成一個讓球迷玩到、看到、吃到,企業全方位打廣告的平台。比起三年前,贊助企業數量也因此成長三倍,去年創造約兩千萬元收益。

今年七月,該隊和雪豹科技合作主辦「CM Jump豹趴」,不只為贊助企業量身打造球衣,還讓球員穿著上場比賽,當球迷每拍一張照、上傳臉書,都等於替企業打廣告。如果一家人進場看球,孩子可以參 加場外的水球大賽,雪豹科技也在場內擺攤,免費提供手機包膜、安裝掃毒軟體服務,滿足爸媽需求。

創新點子,也曾搞砸行銷可玩花樣,但須從核心出發

「如果原本的贊助方式是陸軍,企業日是海軍,Lamigo TV就是空軍,幫企業做一個陸、海、空軍的整合。」劉玠廷舉例,像網路電視上,球評播報時常吃的巧克力,其實也是企業置入產品。

三大跨界,帶動球票以外各項收入成長,例如光周邊商品收入,就從二0。一一年占總營收近一一%,翻倍到今年的二三%。

不過,成功背後並非沒有失敗經驗。桃猿隊副領隊浦韋青回憶,去年七月行銷團隊注意到時尚界流行豹紋元素,推出一款全豹紋的球衣,想吸引女性球迷埋單,並請辣妹熱舞團在球場跟啦啦隊「尬舞」,卻引起網友批評。

「球衣全部都是豹紋,反而看不出來跟球隊、棒球的關聯性,加上找舞團進行PK賽,其實男性球迷比較喜歡,女生感覺不好,跟我們的初衷有落差。」浦韋青說。 之後,行銷團隊掌握關鍵,還是要從棒球為核心出發,太前衛,球迷不見得認同。球衣數量也控制在五百件左右,一次賣完不再推出,避免庫存。

劉玠廷說,接領隊三年來,也曾因為做法和其他球隊不同,被批評「球不好好打,搞那麼多有的沒有的幹嘛?」但他相信,唯有不斷嘗試,才可能突破資源不足的局 限,而非等著被淘汰,「我們沒有包袱嘛,過去這麼少人在看(球),又何必擁抱過去的習慣?當然要放膽去做,我們只能一直試、一直試,最後總會試到一個中 的。」

就在本刊截稿前,桃猿隊公布十月底的職棒總冠軍賽,桃園主場最佳區域門票票價為一千五百八十元,票價不但創四隊新高,也是台灣職棒票價新高。

縱使經濟不景氣,球迷仍願意用史上最高票價,支持球隊的努力。可見滿場觀眾的歡呼,絕對不會來自低票價,而是讓人們喊出「Wow!」的驚喜。

26年來最成功因為沒有過去包袱,才能放膽去衝,

36歲桃猿隊總經理劉玠廷這一試,試出了中職史上轉型奇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582

你在電腦看到的廣告,0.1秒後現身手機 它的「追眼球」技術 聯發科砸錢挺


2015-11-09  TCW

成立才三年的沛星,靠著幫企業精準投放廣告,去年至今營收翻六倍,Ikea、雅詩蘭黛都是它客戶。

廣告追著我們眼球跑的時代,真的來臨了!

十一月三日,包括曾投資Google、YouTube等網站的矽谷知名創投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日本最大創投集富亞洲(JAFCO Asia)、聯發科創投等五家機構宣布,將投資沛星互動科技(以下簡稱沛星)新台幣七億五千萬元。

沛星主要業務是「廣告需求方平台」(Demand Side Platform,簡稱DSP,見小辭典),協助企業精準投放廣告。在台灣提供類似服務的業者逾十家,成立十年的老牌廣告公司,或有法國版Google之稱的線上廣告公司Criteo都是對手。

電通安吉斯集團旗下數位媒體代理商安布思沛(iProspect)總經理蔡秀麗形容,DSP競爭者眾,沛星成立三年卻後來居上,去年至今營收增六倍,關鍵 在於早同業一步看見「跨螢幕」趨勢,「很多業者P C 到mobile(手機)轉不過去,都被洗下來了。」蔡秀麗說。

使用沛星服務的企業,其目標消費者在電腦看過一則化妝品廣告,接著打開手機,只要〇.一秒,人工智慧程式便再次投放一樣的廣告,快到讓人無法警覺,立即勾起購買欲。

顛覆!不賣廣告版位

只賣消費者跨平台目光

「一開始,我們只能做到一秒、〇.五秒……,後來每天、每天挑戰,就像考試解題一樣,最後才達到〇.一秒,」沛星互動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游直翰說。

這種讓廣告在對的時間、地點,跟著消費者眼球跑的技術,全亞洲只有沛星能做到。

目前,沛星客戶逾五百家,遍布日本、東南亞、印度,不乏宜家家居(lkea)、雅詩蘭黛等品牌。

沛星能贏,勝在它改變廣告業多年的邏輯:它讓企業主買的不是固定的廣告版位,而是消費者。

過去企業下廣告,偏好傳統媒體,近年則開始往數位媒體轉移,購買網站廣告版位,在固定時間曝光,吸引消費者。

但他們怱略了,台灣逾二五%的消費者擁有至少四種終端裝置,使用行為越來越複雜,像早上通勤時間是手機使用高峰,晚上則是電視或電腦,未來還可能有智慧手表、汽車等,消費者的目光,早就不只停留在一種裝置上。

當廣告業人才以行銷與業務為主,競爭的是創意時,沛星創始團隊成員卻有五到十年的人工智慧研究背景,公司逾五成員工是工程師、近三成博士學歷。游直翰則從事人工智慧研究十五年。就讀史丹佛大學碩士班時,師承有「Google無人車之父」稱號的特倫(Sebastian Thrun),投入自動駕駛系統開發,之後繼續攻讀哈佛博上班。

哈佛畢業後,他和沛

星技術長蘇家永湊足新

台幣一百五十萬元,投入遊戲開發,但三年內推出的三款遊戲、五款人工智慧運算平台,全都失敗、無人埋單。

創新!預測購物行為

讓上班族逛網拍交易激增

直到他發現,許多做電腦遊戲的廠商,因為趨勢往手機轉移,轉型太慢,流失消費者,因此看到商機,成立沛星,決定把人工智慧運用在廣告業,開發跨螢幕解決方案,才終於打中市場。

游直翰帶領沛星用新崛起的技術,做跨界生意,一炮而紅。

「與其說它是一家做D S P 的廣告公司,倒不如說它是一家科技公司。」宏盟媒體集團數位行銷總經理陳宗斯觀察。

你或許有這樣的經驗。當你還在用電腦搜尋旅遊資訊,點進訂房網站準備訂飯店,卻因為工作,不得已停止動作,但下一分鐘,你拿起手機點開App,卻發現螢幕跳出同樣的訂房網站廣告,甚至,打開平板、登入臉書,都有廣告提醒你,訂房之餘,還可以到哪些店家消費……。

為了預測消費者需求與行

為,沛星的工程師每天只做一件事:不斷修改演算法,讓程式自動分析、學習消費者行為,做到比消費者還了解自己。要做到這點,沛星在全球十一個國家成立據點,分析從十億支裝置蒐集來的數據。

沛星把大多數支出投入研

發,不像台灣多數業者向國外廠商買現成軟體。成立三年,累積跨國消費者行為資料,變成同業最難超越的競爭門檻。

台灣網購女裝龍頭品牌OB 嚴選(以下簡稱OB)面對各國平價服飾競爭,便找上沛星合作。透過沛星的人工智慧系統分析,可以得知,OB的消費者常在上班時間,用手機、平板逛拍賣,下 班回家,則改用電腦購物。因此,系統自動找出曾透過手機、平板兩種裝置,點選同一則O B廣告的人,選在晚上,於電腦瀏覽的網站上投放廣告,讓消費者馬上看到促銷訊息,點選購買。

以OB和沛星合作的迪士尼系列服飾廣告為例,三小時內完成點選廣告、下單購買的訂單量,是十二小時下單量的十倍,大幅帶動商品銷售速度。

創業三年就贏得國際資金青睞,游直翰卻坦承,這是他過去六年來,歷經八次失敗,唯一的成功經驗。當別人把他的失敗看成挫折,但若沒有定在市場前面的勇氣,他也不會看到,把人工智慧用在廣告業的可能性。或許,有時及早從失敗中得到收穫,也是另一種成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944

把熟客變金礦 克萊亞扛住20年招牌 升級拚突圍》不怕快時尚進逼 砸錢辦頂級飯店招待秀

2016-01-04  TWM

面對快時尚與網購的步步進逼,國內外服飾品牌正經歷一波大洗牌,高單價的國內設計師女裝品牌克萊亞,在服飾業不景氣時,卻勇於投資客人,讓VVIP心甘情願買單。

我們創業二十年來,從沒有虧過錢,從第一季就開始賺錢。」國內設計師服飾品牌克萊亞(KERAIA)總經理林志杰這麼說。他可能不知道,這句話,恐怕會羨煞一票紡織業上市櫃公司的老闆。

相較於紡織大廠力麗的設計品牌FN.ICE,以及成衣大廠聚陽自創的網路品牌fisso,近兩年相繼以關門認虧收場,克萊亞規模雖不大,直營的街邊店加上百貨櫃點約四十五家,卻是一個年年穩定獲利,且擁有一群死忠顧客的服飾品牌。

當然,林志杰並非是為了自我肯定,相反地,是強調品牌轉型的急切必要;對於經營服飾品牌的業者來說,近年來的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

克萊亞設計總監蔡麗玉指出,「以前百貨公司一層樓通常給服裝品牌十五個櫃位,現在有一半以上都變成餐飲、娛樂及快時尚品牌,誰能留下來,就是一場淘汰賽。」即使留下來了,也要面對網購與快時尚興起之後的市場口味變化。

「這是一個天天都要決策的行業,親力親為才能經營好。」林志杰每天早上九點進辦公室,十點半前一定讀完所有店面的報表,依銷售狀況調整商品與決定追加數量,管到每一塊用布都得由他簽名才能通過。

大器投資,貴婦感動力挺「親力親為」聽起來老生常談,卻是台灣上游紡織業一直無法「打品牌」的關鍵。紡拓會祕書長黃偉基指出,做布料與成衣代工的廠商,習 慣「一貨櫃、一貨櫃」地出貨;但是做品牌與零售通路的業者,是「一件、一件」地賣衣服給消費者,「做品牌,每一位客人都要花工夫經營。」經營熟客,是克萊 亞至今仍能扛住招牌的祕訣。

二○一五年九月,克萊亞包下台北文華東方酒店百來間客房,招待春夏季「單筆消費滿二十萬元」的VVIP(重要貴賓)顧客住宿一晚,同時觀賞時尚秀,座上賓包括了嘉裕集團大中華區副總經理溫筱鴻、三立主播陳雅琳等人。

在國際快時尚與電商購物步步進逼的景況下,克萊亞是少數敢大器投資客人的台灣品牌,更因此讓一五年的營業額成長近一成,上看五億元。

事實上,早在一○年,克萊亞就開始策略性地鎖定高檔客群,當年九月在礁溪老爺酒店舉辦第一場VIP住宿招待秀,五年內辦了四場大活動,也邀請百貨通路與經 銷代理商參與,「很多貴婦雖然愛穿進口品牌,但也感動於台灣品牌願意投資,只要口碑做出來,她們就會繼續跟隨。」林志杰說。

然而,強攻高端客戶的作法,如今也已面臨挑戰。紡拓會紡織品設計處副處長江夏碧觀察,「網購和快時尚不只影響國內品牌,也影響進口品牌,中高端品牌其實已 大幅減少。」除了市場面臨新的競爭之外,產能,也是一大問題。克萊亞原本就有高級宴會訂製服、都會時尚與時尚休閒三種風格的女裝;其中,訂製服由設計師出 身的蔡麗玉一手打造,是品牌的根本核心,但近年來逐漸在生產上遇到瓶頸,她嘆道:「手藝嫻熟的師傅越來越難找,原本合作的老師傅幾乎都超過六十歲,只能一 件、兩件在家裡製作。」擴充產能,通吃年輕族群為了突破困境,克萊亞參加工業局的產業輔導計畫,與紡拓會進行合作。事實上,國內成衣市場的打版、製衣工藝 斷層問題早已浮現,紡拓會前幾年便設立小型打樣中心,同時也會媒介衛星工廠,協助國內業者穩定產能。

「原本交期約要兩個月,這兩年在紡拓會幫忙下,縮短至一個月,產能也增加。」蔡麗玉說。

但,產能增加只解決了部分問題,江夏碧認為,克萊亞在台灣經過了二十年市場考驗,「體質已經很穩定,下一步應該要跨入海外市場,同時拓展年輕客群。」為 此,紡拓會派出服裝設計背景的同仁,與克萊亞團隊一同開發三十五歲以下的年輕商品,加強門市內的產品區隔,「這也是為了進軍國際做準備。」江夏碧表示,克 萊亞布局年輕商品的策略,已提高了單點年平均營業額約一千萬元。

在紡拓會協助下,克萊亞一四年進駐了中國廣州王府井百貨,另在深圳與珠海成立專門店,但到異鄉做生意並不容易,林志杰說:「中國景氣真的很差,內需極度緊縮,一五年就沒繼續拓點。」在不熟悉的地盤,克萊亞選擇審慎以對。

「做品牌就像挖礦,想往深處挖,旁邊必須鞏固坑洞才行。」這是林志杰、蔡麗玉夫妻檔二十年來的心得,篤信基督教的兩人,從《聖經》中取了「克萊亞」一詞,意為「在一片平坦之地中的突出」,能不能將「突出」延伸至對岸,就看他們怎麼鞏固新的礦坑了。

撰文 / 鄧 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67

想給全世界供電 中國的能源互聯網大夢 海外砸錢購併 孫正義也來談合作

2016-04-18  TWM

中國正積極購併國外能源資產,目的是打造跨區域的綠色超級電網,讓電力的供給將不再受到晝夜、氣候的限制。

中國的國家電網公司是世

界目前最大的電力公

司,近年不停進行海外市場的購併策略.如彭博新聞的報導,該公司正「積極地在競標」澳洲境內的能源資產,希望能將這些資產加到其境外能源資產組合裡。國家電綱目前累計的跨國購併已遍及義大利、巴西及菲律賓。然而,目標不是僅有投資這 簡單。國家電網的董事長劉振亞有個計畫,他相信透過這個計畫,能在二0五0年前暫緩全球暖化、提供百萬工作機會。

他的點子是連接這些電

網,與現有其他電網結合成一個全球性的能源網際網路。這個網路可以從北極的風力發電機,或非洲沙漠的太陽能板汲取電力,再將電源分配到全世界。除了這些優點,劉振亞並指出,這系統能讓世界回歸藍天綠地,使全人類團結成一個「命運共同體」的社群。

挾巨資圖改變電源供應

當然,這是個瘋狂的點子。幸好是由世界最大的電力公司董事長來談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的概念,如果今天是其他人來提出類似的想法,大概沒有辦法引起社會太多關注。此外,國家電網在去年就賺了將近五百億美元,深不見底的口袋,也給了這家公司在操作國際能源議題上具備政治優勢。

去年九月,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公開呼籲建立一個全球性的能源網路前,某些引領國際能源發展趨勢的研究機構——包括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和愛迪生電氣協會等——就已在相關研討會中討論過,如何建立全球能源網路的相關議題。無論這個能源網路最後到底建不建得成,隱含在這個大計畫背後的技術,注定將改變人類製造與傳輸電力的方武。

這個電力「超級電網」的

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的七0年代,當高壓直流供電技術首度被開發出來時。比起採用交流輸電的傳統供電系統,高壓直流在遠距離供電上的電力消耗相對較小。

在北美,高壓直流供電技術迄今仍用得不多。但在發展中國家,如果電力來源距離終端使用者較遠,例如水力發電的水壩,這個技術就十分常見。以中國為例,中國是全世界用電最多的國家,僅在一四年,中國政府就花費了將近六五0億美元的預算來升級高壓電纜,以連接位處偏僻的風力發電與發展快速的沿海城市。

某種程度上看來,電網延伸到跨越國界似乎是種自然演變,隨著時間增加漸漸發展。

大約在十年前,曾有個德國集團提出Desertec的計畫;一個將太陽能發電從非洲傳輸到歐洲的電網。隨後在二一年時,日本軟銀董事長孫正義也提出了「亞洲超級電網」的構想,

要從蒙古的巨型

風力發電廠,供

電到韓國、日

本、中國或俄羅

斯等國家。四月梢早時,國家電

網更正武宣布與

軟銀、韓國電力

公司和羅塞蒂電

力(屬俄羅斯)

等企業一同合

作,以研究跨國

電網系統的可行

性。

上述這些計

畫對風能或太陽

能發電來說都是

利多。但基於計

畫所設想的電網

多屬區域性,因此仍將受限於綠色能源的不確定性。

理論上,若能把兩極與赤道問的綠色能源發電廠都連結起來,這個全球能源的網際網路就能解決這些計畫不確定性的問題。計畫若成功,在全球能源網際網路互聯的情況下,沒有太陽日落的問題;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多雲或晴朗,電力都將源源不絕地運轉。

有障礙難統合、成本高

最大的問題,應是如何管理這個系統。在劉振亞的著作《全球能源網際網路》裡有提到一個概念:在這個系統裡,電力的分配不會採用集中管理分配的模武。正好相反,理想的電網運作方式會像網際網路一樣,智慧性地把電力送到需要的地方。電力的分配隨著地球自轉,自動將電供給白天時用電需求高峰的區域。

技術上,這個願景是可行的。相較過去,現在電力的傳輸都更無遠弗屆,更不用說已接近成熟的智慧電網技術。然而劉的願景仍須面對許多地緣政治阻凝的挑戰。以日本為例,日本的法律就禁止從國外進口電力到國內使用。同樣地,中國也得說服控制極圈的國家,開放國土讓中國能源進駐,這似乎也不易達成。

除此之外,執行上還有成本的問題。為建立起這個全球性的能源網際網路,國家電網預估總花費將超過五十兆美元。計畫裡跨國際的購併時程也必定得耗時數十年以上。在這個短視近利、各國國家主義甚囂塵上的年代,計畫執行的可能性又顯得更遙遠了。

儘管如此,我們沒有理由澆熄劉振亞的熱情。雖然這個超級電網可能永遠無法建成,但區域性電網的未來發展肯定是成長的。例如美國,美國政府才剛開始更新國內的老舊電網,現在正是開始發展互聯電網、主導美洲區域電網開發的奸時機。也許這是少數幾個值得山寨的中國好點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91

投資百老匯?也許只是富豪在砸錢粉飾門面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6325.html

對投資者而言,轟動百老匯的音樂劇無異於一臺ATM取款機。

北京時間6月13日20點,音樂劇界的奧斯卡——美國百老匯托尼獎70周年頒獎典禮將首次在中國轉播。在今年5月由美國戲劇協會揭曉的提名名單中,怪才林-曼努爾-米蘭達一手打造、以美國開國元勛為主角的音樂劇《漢密爾頓》一舉摘下16項提名。作為托尼獎的大熱門,對於該劇的投資者而言,《漢密爾頓》無異於一臺ATM自動取款機。

音樂劇《漢密爾頓》

不為人知的音樂劇投資回報

不過,千金易得,爆款難求。即使在音樂劇發展極為成熟的美國百老匯,這依然是一項高風險的投資。

事實上,百老匯運作模式類似於私募股權投資和房屋租賃。首先,投資者將資金投入音樂劇,然後隨著門票的銷售,每隔幾周就可收到回報。其中的核心在於,音樂劇演出的周期越長,投資者就可以獲得越多回報。

根據百老匯音樂劇行業官方網站“THE BROADWAY LEAGUE”統計的數據,截至2015年5月22日,百老匯演出時間最長的前10大音樂劇包括:《劇院魅影》(11782場、1988年演出至今)、《芝加哥》(8107場,1996年演出至今)、《獅子王》(7705場,1997年演出至今)、《貓》(7485場,1982年至2000年)、《悲慘世界》(6680場,1987年至2003年)、《平步青雲》(6137場,1974年至1990年)、《加爾各答風情畫》(5959場,1976年至1989年)、《媽媽咪呀》(5758場,2001年至2015年)、《美女與野獸》(5461場,1994年至2007年)、《女巫前傳》(5238場,2003年至今)。

不過,要想成功預測未來的《劇院魅影》,僅憑個人品味是完全不夠的。一臺匯聚頂級明星的劇目可以在17周之內突然閉幕;而小成本、類似兒童節目“芝麻街”的《Q大道》(Avenue Q)卻可以長盛不衰。在開演12年之後,《Q大道》已經為初始投資者帶來了8倍的回報。

但百老匯的整體投資回報率實際上也無人知曉。據美國彭博社報道,劇目的制作類似於一家私人公司,並不會公開披露財務狀況。一些劇目在回收成本後會開辦一場新聞發布會以示慶賀。基於此,在經驗豐富的百老匯投資人看來,只有大約20%~25%的音樂劇最終可以收回成本,但百老匯整體的投資回報依然不得而知。

高成本和高投資門檻

高昂的制作成本帶來了高風險。一場典型的音樂劇可以耗費700萬至1500萬美元。例如,2011年至2014年上演的《蜘蛛俠——終結黑暗》就總計耗費7500萬美元——這包括初始投資、讓劇目上演的成本、以及每周的運營費用。

因此,傳統的音樂劇制片人、導演並不願意向一群人眾籌,其目標投資者往往是有能力投下重金的群體。在法律上,美國政府也會限制此類高風險投資的準入。“夠格”投資者的標準通常是:凈資產超過100萬美元,或個人年收入超過20萬美元、夫妻年收入超過30萬美元。

如何預測下一個爆款?

不過,爆款帶來的造富效應仍然吸引著投資者的持續湧入。“一句關於百老匯的古老諺語非常中肯——你不能借此謀生,但你可以大賺一筆。”2015年托尼獎最佳音樂劇《悲喜交加》的制片人Kimberly Loren Eaton表示。

但預測下一個爆款劇目無疑非常困難。由於音樂劇的回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演出的生命周期,一個傳統法則是:匯聚頂級明星是劇目回本的保證,但同時投資回報卻存在上限——因為一旦明星演員回歸好萊塢,這個劇目就可能終止演出。相反,以普通音樂人作為演員的劇目可能面臨更高的風險,但卻有可能保持數十年的持續盈利。

不過,演出的長周期也並不能與盈利的長周期相對等。有時,劇院的上座率只能覆蓋劇目的成本,無法為投資者帶來任何收益。而在一場音樂劇收回成本之後,投資者就需要與制片人五五分賬。在許多情況下,音樂劇堅持演出的目標就是熬到托尼獎頒獎的那一刻。贏得大獎或在現場直播中的出現難忘瞬間的音樂劇往往會一票難求。同時,國內和國際巡演也是一個穩定的現金流來源,但這通常也需要投資者追加投入。

因此,審慎分析為數不多的歷史事實就尤為重要。2015年托尼獎得主《悲喜交加》(Fun Home)和今年的大熱門《漢密爾頓》在正式登陸百老匯之前,這兩部劇都曾在紐約外百老匯的“公共劇院”獲得如潮好評。音樂劇導演和制片人以往劇目的回報數據也是投資者的重要參考。

“關系”生意

許多音樂劇的投資者並非僅追求財務上的回報。有些投資者只是熱衷於與百老匯的傳奇人物會面;或為自己的朋友和生意夥伴提供劇場中的最佳座位;抑或作為“其他制片人”之一走上托尼獎的領獎臺、分享這一榮耀的時刻。例如,據美國彭博社報道,2014年托尼獎最佳音樂劇得主《愛與謀殺的紳士指南》(A Gentleman's Guide to Love and Murder)就有超過30個制片人。更重要的是,對於建立人脈關系而言,投資音樂劇也是進入紐約當地圈子的極佳渠道。

甚至對於音樂劇投資本身,“關系”也是最核心的門檻之一。近年來,盡管偶有音樂劇眾籌模式出現,但在當下的美國,這個古老的行業仍然用古老的方式進行融資——完全的面對面或打電話。“這是一個100%的關系生意。”《 The Visit》、《Peter and the Starcatcher》的制片人Rich Affannato表示,“除非你認識人,否則也不會有渠道投資於下一部爆款音樂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2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