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積極購併國外能源資產,目的是打造跨區域的綠色超級電網,讓電力的供給將不再受到晝夜、氣候的限制。 中國的國家電網公司是世 界目前最大的電力公 司,近年不停進行海外市場的購併策略.如彭博新聞的報導,該公司正「積極地在競標」澳洲境內的能源資產,希望能將這些資產加到其境外能源資產組合裡。國家電綱目前累計的跨國購併已遍及義大利、巴西及菲律賓。然而,目標不是僅有投資這 簡單。國家電網的董事長劉振亞有個計畫,他相信透過這個計畫,能在二0五0年前暫緩全球暖化、提供百萬工作機會。 他的點子是連接這些電 網,與現有其他電網結合成一個全球性的能源網際網路。這個網路可以從北極的風力發電機,或非洲沙漠的太陽能板汲取電力,再將電源分配到全世界。除了這些優點,劉振亞並指出,這系統能讓世界回歸藍天綠地,使全人類團結成一個「命運共同體」的社群。 挾巨資圖改變電源供應 當然,這是個瘋狂的點子。幸好是由世界最大的電力公司董事長來談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的概念,如果今天是其他人來提出類似的想法,大概沒有辦法引起社會太多關注。此外,國家電網在去年就賺了將近五百億美元,深不見底的口袋,也給了這家公司在操作國際能源議題上具備政治優勢。 去年九月,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公開呼籲建立一個全球性的能源網路前,某些引領國際能源發展趨勢的研究機構——包括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和愛迪生電氣協會等——就已在相關研討會中討論過,如何建立全球能源網路的相關議題。無論這個能源網路最後到底建不建得成,隱含在這個大計畫背後的技術,注定將改變人類製造與傳輸電力的方武。 這個電力「超級電網」的 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的七0年代,當高壓直流供電技術首度被開發出來時。比起採用交流輸電的傳統供電系統,高壓直流在遠距離供電上的電力消耗相對較小。 在北美,高壓直流供電技術迄今仍用得不多。但在發展中國家,如果電力來源距離終端使用者較遠,例如水力發電的水壩,這個技術就十分常見。以中國為例,中國是全世界用電最多的國家,僅在一四年,中國政府就花費了將近六五0億美元的預算來升級高壓電纜,以連接位處偏僻的風力發電與發展快速的沿海城市。 某種程度上看來,電網延伸到跨越國界似乎是種自然演變,隨著時間增加漸漸發展。 大約在十年前,曾有個德國集團提出Desertec的計畫;一個將太陽能發電從非洲傳輸到歐洲的電網。隨後在二一年時,日本軟銀董事長孫正義也提出了「亞洲超級電網」的構想, 要從蒙古的巨型 風力發電廠,供 電到韓國、日 本、中國或俄羅 斯等國家。四月梢早時,國家電 網更正武宣布與 軟銀、韓國電力 公司和羅塞蒂電 力(屬俄羅斯) 等企業一同合 作,以研究跨國 電網系統的可行 性。 上述這些計 畫對風能或太陽 能發電來說都是 利多。但基於計 畫所設想的電網 多屬區域性,因此仍將受限於綠色能源的不確定性。 理論上,若能把兩極與赤道問的綠色能源發電廠都連結起來,這個全球能源的網際網路就能解決這些計畫不確定性的問題。計畫若成功,在全球能源網際網路互聯的情況下,沒有太陽日落的問題;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多雲或晴朗,電力都將源源不絕地運轉。 有障礙難統合、成本高 最大的問題,應是如何管理這個系統。在劉振亞的著作《全球能源網際網路》裡有提到一個概念:在這個系統裡,電力的分配不會採用集中管理分配的模武。正好相反,理想的電網運作方式會像網際網路一樣,智慧性地把電力送到需要的地方。電力的分配隨著地球自轉,自動將電供給白天時用電需求高峰的區域。 技術上,這個願景是可行的。相較過去,現在電力的傳輸都更無遠弗屆,更不用說已接近成熟的智慧電網技術。然而劉的願景仍須面對許多地緣政治阻凝的挑戰。以日本為例,日本的法律就禁止從國外進口電力到國內使用。同樣地,中國也得說服控制極圈的國家,開放國土讓中國能源進駐,這似乎也不易達成。 除此之外,執行上還有成本的問題。為建立起這個全球性的能源網際網路,國家電網預估總花費將超過五十兆美元。計畫裡跨國際的購併時程也必定得耗時數十年以上。在這個短視近利、各國國家主義甚囂塵上的年代,計畫執行的可能性又顯得更遙遠了。 儘管如此,我們沒有理由澆熄劉振亞的熱情。雖然這個超級電網可能永遠無法建成,但區域性電網的未來發展肯定是成長的。例如美國,美國政府才剛開始更新國內的老舊電網,現在正是開始發展互聯電網、主導美洲區域電網開發的奸時機。也許這是少數幾個值得山寨的中國好點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