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眼前機會 切忌仇富自怨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3459
(原載於東周刋10/8)
仇富思想,怨毒沖天。人各有志,誰能阻止?人生定律:拙於思考,必愚;自怨自艾,必頹;缺乏反醒,必墮;憎人富貴,必貧。凡將自身諸種問題,皆以「地產霸權」、官商勾結、無能政府、衰同事、賤老板、狗朋友等合理化,愚、頹、墮三位一體,想成功,難矣!
2003年,太古城3,000蚊呎時,又怨;現在百業興旺,又怨;升,又怨;跌,又怨;好,又怨;壞,又怨。你見過有人怨人怨到發達未? Rich people focus on opportunities. Poor people focus on obstacles. 心神焦點所在,決定了人的命運。只有集中尋找機會,才能發現機會。
英國富豪鄧肯·班納坦(Duncan Bannatyne)的發跡史,可以說明此理。此君出身寒微,讀書不成,當兵揾食,又年少氣盛,差啲掟咗個玩針對的軍官落海,要坐九個月軍監。基本上三十歲前,都是打散工為生。但有意無意之間,累積了幾度板斧:
在海軍服役時,鄧肯學識維修器械;之後揸的士,學識幫人整車;終日滑浪,閒時在沙灘替更賣雪糕。鄧肯的富豪之路,始於一輛待售的殘破二手雪糕車。用了450鎊(計入通脹,約是現今港幣兩萬多元)買下,修妥後不遜新車。人家賣名牌雪糕,易賣利錢卻低。鄧肯沒怨天尤人,而是揭黃頁逐家問價。最終搵到平價批發商,開張大吉。
賣雪糕無門檻,鄧肯如何突圍?他引進來路匙羹,比對手快 一步「筆」好雪糕,快手搶客。此外,米飯班主是細路哥,鄧肯出盡法寶,吸引小孩的注意力:在雪糕球面,用模具加上眼睛和微笑,再用朱古力豆、餅乾等造出不 同面相,改埋不同卡通人物的名字,小孩天真無邪,嘻嘻嘻被氹落叠。鄧肯冧客功夫,實在鬼哭神號:為小朋友拍照,仲叫得出「客仔」大名,客仔幫襯一角幾毫, 感覺仿如上賓。當然不是特異功能,而是當年小孩衣服多繡有名字:有腦加有心!
生意紅火,迅速擴張,轉眼已有雪糕車隊。無牌經營的行家眼紅,偷偷入楔,交足稅項、牌費的鄧肯當然深深不忿,但報官需時,就直接調動兵馬,以三敵一,將「游擊隊」團團圍住,攪到對方雞毛鴨血。
鄧肯另一秘技,是熟讀政府部門的小冊子。孜孜苦讀發現,發現可以申請牌照,獨家在市政公園內賣雪糕。由於無人知曉,標價極低,獨市生意好做,正過印銀紙。鄧肯在回憶錄中笑言,不知為故對手會懶蠢如此,將印鈔機拱手相讓。
幾許風波後,終於賺進第一桶金,以28,000鎊賣出車隊,賺到第一桶金,再碌卡借錢夾叠開第一家老人院,之後上市,現時坐擁三億英鎊身家,不在話下。
眼前不少中線投資機遇:地產股與樓價背馳、本地零售業興旺、收租股及REITs股價或會重估。看一萬遍《地產霸權》,也幫不到閣下由無樓變有樓。性格決定命運,發達先改性格 - 集中於眼前機會。戒怨!

眼前無數的問題 艾薩 Isaac Sofaer
|
|
這些問題不能同時間被解決,我們只好習慣面對。真要等到所有問題得到解決,恒指已不再是二萬三千點,而是十五萬點。
因 天災的來臨,我相信中東及非洲的民主進程比預期早發生。那是超級強勁,卻非常危險。有領導者會把個人安危置於國民所需之後,不過他們的朋友才是最大的障 礙。現在希望這塊絆腳石被移走,達致和平與繁榮的社會,令中東、非洲及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受惠。印尼及菲律賓過去無甚希望,但變幻原是永恒;相比過去三十 年,伊拉克生產及銷售更多石油;好戰又危險的印度,有着沉重及傷痛的歷史,現正經歷極速增長。我預期更多國家的政經地位在未來十年會有轉移,對環球增長及 需求作出貢獻。當世界和平,便錦上添花。不要對報復過分憂慮,即使這個可能性是存在,倒不如花時間去思考一些正面的結果。
宏利的不合理
思 捷環球公布了九個月的銷售數據,報告顯示其亞太及美國的業務有不錯的增長,相比 一○年下半年業績,歐洲業務的負面形勢開始減輕。思捷業務不止於歐洲,但歐元復甦多少有助改善其經營狀況,但實際增長多少,仍要翻閱六月三十日的全年業績 後,才能得到完整的結論。中國神華首季每股盈利有一成六增長,即使營運現金流增加至一百九十億人民幣,淨利潤達一百一十億人民幣。資本及收購開支達一百四 十億人民幣,希望對未來收入作出貢獻。淨現金流增至一百一十億人民幣,股本回報達二成二。
神華生產煤的毛利達三成,能源達五成,即使將來零售價格會被調 整,神華也有能力面對,不像國內其他金屬公司,毛利低、成本高,或會不堪一擊。
對於仍然持有宏利金融(945)的投資者來說,今年首季業績好像不錯,但我 對此有保留。坦白說,我沒有資格去批評。但我看見公司利用對沖工具、仍受害於無條件保險計劃、於汽、油及房地產投機炒賣等等。日本地震後,再投保部門虧損 達一億五千萬元加幣,下一步會如何?宏利每季派息五毫二仙加幣,假如整年的每季盈利可維持,息率約二點八釐,市盈率八倍,但誰能肯定?股東權益比去年同期 下降一成,市賬率一點五倍,我不能接受多過滙豐。它大部分盈利來自美加,為何要持有這間業務複雜的公司?
商品價格勢危
滙控於 墨西哥的附屬公司首季每股核心盈利有近四成增長。滙控公布季息每股九毫美元,今年可能會派發特別股息。當股價達八十五元,派息率達四點一釐。昨天滙控公布 中期業績,下期再作討論。金屬及開採行業將受衝擊,我正作好打算。由於美國聯儲局準備加息,主要價格已開始轉向,但市場普遍未準備好這個事實。近日白銀及 油價的走勢,凸顯了商品價格已走過了頂峰。我預期瑞士法郎及澳幣會受害,而英鎊會向好。自一九八五年起,美元及港幣已貶值五成五,我預期未來五年,他們最 少會收復最少一半失地。金屬及商品價格於今年內會衰退,切勿接火棒。祝君好運!
艾薩 Isaac Sofaer
Tony Measor的好友及舊同事,本身是特許會計師,有逾三十年投資實戰經驗,現於力寶證券負責管理私人客戶的投資戶口,並在Quamnet撰寫艾薩日誌。其 管理的環球投資組合,在91-00年間增長達十四倍。讀者對港股有任何疑問,歡迎致電郵本刊,中英亦可。[email protected]
|
遙遠的奧運.眼前的消費稅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352404相隔56年,東京再次成功申辦夏季奧運會,成為第一個兩度舉辦奧運的亞洲城市。安倍親自到布宜諾斯艾利斯向國際奧委會強調,福島危機不會給2020年東京奧運會造成影響並承諾予以解決後,東京成功擊敗馬德里和伊斯坦堡,獲得2020年奧運會主辦權。分析認為,東京的優勢在於其龐大經濟,東京都政府本身便有45億美元專為奧運基建項目而設的儲備,加上日本與奧運會贊助商有連繫,而且亞洲為國際奧委會提供了一個巨大的市場。
另有分析指出,申奧成功暗示著日本已東山再起,一如1964年東京奧運標誌着日本和平重返國際舞台一樣,2020年的東京奧運將向外界展示,日本如何鯉魚翻身。安倍在一個電視直播的記者會上表示,這是個讓東京和日本發光的好機會,希望把奧運會作為「起爆劑」,令日本走出持續了十五年的通縮,而舉辦奧運會和傷殘奧運會對基建和旅遊等多個範疇都有良好影響,對經濟有「第四支箭」的效果。
市場預料舉辦2020年奧運會可刺激建築及旅遊業,而且可以提振消費信心,正好可配合首相安倍晉三的振興經濟計劃。東京都政府預期,在2013年至2020年期間,申奧成功將為日本帶來約2.96萬億日圓的經濟效益,東京都將佔其中約1.68萬億日圓,而且可為日本帶來15萬個職位。政府亦希望奧運可令外國遊客一年增加3000萬人次,高於去年的836萬人次。
舉辦奧運除了可創造新職位外,亦可提升日本人對前景的信心。信金資產管理公司基金經理藤本洋表示,奧運相關股仍未完全計入成功申奧的因素,儘管他們本來就跑贏大市。短期而言,他說,日本大市將受到申奧成功吸引的買盤及對未來經濟效益的憧憬刺激而造好。然而,2020年奧運始終太遙遠,此刻只能算是概念炒作;市場當前最憂慮的,還是調高消費稅率的潛在負面影響,這令日經指數維持在13300點至14900點波幅上落。
留意日本內閣府最近向上修訂次季經濟增長,剔除物價變動因素後,次季實質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季增長0.9%,以年率計算增長3.8%,高於初步估計的1.2%,這主要受惠於企業資本開支在六季以來首次增長。次季資本開支按季增長1.3%,一反最初估計的下滑0.1%;三井住友資產管理高級經濟師武藤弘明指出,企業正更換舊設備,導致GDP大幅向上修訂。今年首八個月的大型銀行貸款增加2%,是超過四年來最多,意味前景改善促使貸款增加以進行新投資。
然而,隨着愈來愈多正面數據出現,進一步顯示穩固的復甦扎根;市場著眼點卻落在為明年開始調高消費稅率提供合理理據,擔心可能會摧毀結束多年通縮的黃金機會。事實上,一般家庭消費者信心指數從7月的43.6跌至8月的43,是連續第三個月下跌。內閣府亦調低對消費信心的評估,指出信心改善的情況已停滯不前。服務業景氣判斷指數亦從7月的52.3,跌至上月的51.2,是連續第五個月下跌,反映安倍的促進經濟增長政策的正面效應中不乏缺點。
若然1997年歷史重演,消費稅率上調扼殺了日本人稍見好轉的消費欲,則無論2020年奧運是否日本振興經濟行動的第四支箭,已經不再重要。因為7年時間太長,消費稅議題早已是衡量安倍三箭行動成效如何的大限!
【小敗局】實現眾籌:重視眼前目標,切忌好高騖遠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1/57297.html我的第一個眾籌項目就出了岔子。一開始,我們為這款使用超級電容供電的藍牙音箱產品擬定了共8000美元的納稅成本和間接成本,但在距籌款結束還有兩天,目標進度達到了97%的情況下,我卻把成本是多少這件事完全忘了。這件事給我的教訓就是下次啟動眾籌前,我一定會把額外成本做成超大海報掛在我視線所及的地方。
下面來說說這個失誤。
我們90%的規劃都是非常現實的。一個簡單保守的模式能保證一旦事情順利進行,我們不但能收回成本,還能獲取一些利潤。於是我開始想像如果規模達到現在的兩倍甚至十倍是什麼一種情況。而我們的失敗之處就在於忽視了眼前明確的目標而好高騖遠,這是這次眾籌中最大的失誤。我們的目標只有一個,除了達成這個目標,其他都是鏡花水月。
如果你搞清楚了成功是什麼,那麼可以說你的眾籌項目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問題的關鍵在於在明確了目的之後如何進行計劃。
首先,你需要檢視市場情況。4 First Names有一套非常不錯的開源數據可視化工具,能夠讓你直觀地觀察潛在市場的全貌。Kickstarter的數據在這套工具下以漂亮的3D圖表呈現,他們統計了所有的Kickstarter的項目,圖表中的每個點都代表一個項目,圖中明亮的對角線則意味著項目往往都會達成籌款目標。
可視化效果很酷,而更炫的就是它抓取了網站上每個項目的數據。在著手準備之前,我們使用過濾將上述項目縮減成「籌集超過2000美元」的「產品設計」類,得到了2085個結果。我們相當確信的是,我們能在第一天得到來自朋友和家人的2000美元贊助,如果連這一點都無法達成,後面的路也不會好走。
在這份類似產品的名單中,我們使用了簡單的統計學技術來計算我們的資金目標。我們發現,籌款目標在2.5萬到3.5萬美元之間的項目最後有45%都達到了目標,而3.6萬到5萬的目標區間裡只有35%的項目成功。更具體的是,有關音頻的項目中,超過3萬美元的項目最後達成籌款目標的只佔了21%。
考慮到這款產品的定位和媒體爆光度,我們確定了3萬美元的目標,我們認為自己的產品對消費者還是有吸引力的。
目標確定了,接下來就是制定價格。我們使用Facebook與SurveyMonkey進行了一個簡單調查,這一項的花費是20美元。但是下一次我可能會直接使用SurveyMonkey的付費調查而不是Facebook廣告,因為前者能得到更準確的樣本。
我們的調查採用了Van Westendorp價格敏感性分析法:為潛在的客戶展示產品,並讓他們按以下順序給出四個心理價格:
1. 太貴了
2. 太便宜了
3. 有點貴
4. 比較合理
將調查結果繪製成圖表,你得到了一組四條曲線,它告訴我們有多少人不願意購買這款產品,又有多少人對它感興趣。

結果和我們最初猜測的300美元非常相近。那的確是一個合適的定價,因為一旦繼續增加50美元,潛在客戶數量就會減少30%。
調查結果讓我們明確了產品需求曲線的斜率,但沒有參考點。所以我們將12個相關的音頻類眾籌項目放在一起做出了這張圖表,以便瞭解價格區間和相應的支持者的關係。加上此前預計的銷售量,剩下的就是在連續的價格和目標範圍內確定最終的定價了,這最後的定價決定基於我對這款產品長遠的打算。

現在,我們有了統計學上合理的籌資目標以及零售價,以及最可能的銷售量。這款產品的間接成本和單位成本,包括物流費用和8%的分成(3%的刷卡費和5%的網站提成)。於是我們基於這些計算又建立了一個簡單的模型,並依此調整了定價和目標。
在這裡我犯了一個大錯。
我當時的想法是讓定價隨著籌款的進行逐漸提高,而且我現在還認為這是個好主意,雖然這次搞砸了。定價不但要讓消費者相信他們購買的產品值那個價錢,也要表現出一種過了這村沒這店的緊張感。
一開始,我們設置了25個「早起的鳥兒」名額(最優惠的價格/最早發貨),這些名額在第6天全部被認購,這和我想像中的情況差不多,可以說是相當不錯。但當價格隨著第二階段的到來增加了50美元時,無人問津的情況發生了。
問題的原因出在我的胡蘿蔔加大棒定價模式。最初50美元的折扣(胡蘿蔔)對消費者來說確實是個不小的吸引力,但它反過來也對後來的購買者產生了強烈的反作用。如果需求足夠高,第二階段(100個)的銷售順利,也許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但事實恰恰相反,第二階段的銷售數字並沒有增長,反而暗示人們沒必要立即下單,畢竟還剩97個。

在籌款即將面臨失敗的時候,我們在第16天突然得到了一大筆現金投資。於是我們又增加了「早起的鳥兒」的名額。請務必注意,如果你打算做分級定價,一定要確保每個階段之間的差額足夠小!我認為設立一個名義上的「零售價」會促進於中間階段的銷售,但這個度一定要把握好。
從現在來看,其實最難的是網站流量的計劃。我最初以為,只要達到10000點擊率就能達到目標,而結果卻需要接近20000才行。目前的轉換率在0.5%左右,大多數的轉換來自於Facebook和直接訪問的流量,來自我們自己的Facebook專頁的幾乎沒有。
獲得媒體曝光也是一個嚴峻的挑戰。為此我們製造了一些試用機寄給各大媒體(我們也不可能直接要求他們進行報導)。這樣的項目成為「新聞」的時間點只有上線第一天,達成目標的那天以及結束前幾天,上述的時間段一定要把握住。在其他時間,我認為你必須找到產生流量的替代方案。
媒體對我們產品的報導還算不少,大約有30篇文章,但平均下來每篇只能帶來很小的訪問量和銷售量。我很驚訝地發現一些報導的轉化率非常低:比如Digital Trends上的這篇文章得到了650個贊,但同時我們的CrowdSupply頁面只有350個贊。

更幸運的是,我們再一次獲得了一大筆投資,如果沒有它,這個項目早在幾個星期前就無法進行下去了。如果能夠再來一次的話,我肯定不會開放國際購買了(美國以外的支持者實際上非常少),不但能省下一筆錢,還能在定價上有更大的調整空間。
除此之外,這個項目還讓我成為了一名臨時的全職互聯網營銷,實際上我只是想把產品造出來,但是我不知道除了眾籌還有什麼別的方式能籌集到資金。所以無論如何,這也是一個勝利(假設你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達成了目標)。

無線充電深度研究:“近在眼前”的無線之美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936
【重磅!消息稱國務院週三通過新電改方案 有東西讓人眼前一黑】 上兵伐謀zgz
來源: http://xueqiu.com/6078380931/34507352
【重磅!消息稱國務院周三通過新電改方案 有東西讓人眼前一黑】昨日李克強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據《財經》多方求證, 會議“其他事項”中,重頭戲即為新電改方案——該方案獲常務會議原則性通過,將擇機發布。接近決策人士稱,“不要對電改保有太大希望,有讓人眼前一黑的東西”。
新電改將不會對電網企業進行橫向拆分,但明確了電網企業的公共服務屬性、改變了電網“吃差價”的盈利模式。方案最大亮點是提出了網售分開,培育多種售電主體。但整體而言,這是一個讓主張加速市場化改革的人士失望的方案
財經十一人 / 文
中國能源行業今年最大的懸念——“新版電力體制改革方案”終於揭曉。
自從6月1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要求在今年年底前拿出新電改方案之後,該方案即成為業內焦點。而國家發改委也在新年到來前如期交卷。
昨日(12月2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今年第39次常務會議,根據新華社的通稿,此次會議主要討論了“加大金融企業走出去”、“進一步盤活財政存量資金”以及“保障和改善殘疾人民生的措施”等議題,新華社通稿最後稱“會議還研究了其他事項”。
據《財經》記者多方求證得知,本次會議討論的“其他事項”中,重頭戲即為“新電改”方案——該方案獲常務會議原則性通過,將擇機向社會發布。
接近決策層的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新電改方案“並無太大新意”,將不會對電網企業進行橫向拆分,但明確了電網企業的公共服務屬性、改變了電網“吃差價”的盈利模式,最大的亮點在於網售分開,培育多種售電主體。
此前多家媒體報道,新電改方案重點是“四放開、一獨立、一加強”,即輸配以外的經營性電價放開、售電業務放開、增量配電業務放開,公益性和調節性以外的發供電計劃放開,交易平臺獨立,加強規劃。多位業內人士向《財經》記者確認,以上內容出現在了新電改方案中。
不過,這份改革方案可能會令大多數主張電力市場化改革的人士失望。有接近決策的人士稱,“不要對新電改保有太大希望,雖然有新東西,但整體而言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西,卻有讓人眼前一黑的東西”。
據《財經》記者了解,售電業務放開,增量配電業務放開,鼓勵民營資本進入等市場化方向的改革內容雖然不出意料被寫入方案,但“都是原則性的表述,沒有具體的操作方案”。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今年六月曾指出目前的電力體制“調度和輸配電合二為一,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是政企不分的典型體現”。但據《財經》記者了解,新電改方案中沒有“調度獨立”的內容。
此外,業內曾預期,新電改方案將與“深圳電改試點”的模式保持一致,但據了解,新電改方案與深圳模式相距甚遠。
將於2015年1月1日正式推行試點的深圳電改模式,意在通過國際通行的準許收入模式,確定獨立的輸配電價,進而在發電側和銷售側實現電價市場化,電網企業則按照政府核定的輸配電價收取過網費。
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從2013年起已預熱多時,今年6月習近平針對電改的表態使得新電改全面加速,在那次會議上,習要求發改委在今年年底前拿出方案。
上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發端於2002年,以國務院“五號文”為綱領,確定了“廠網分開,輸配分離、主輔分離,競價上網”等四大目標,將原國家電力公司拆分為五大發電集團和兩大電網公司,但此後改革逡巡不前,除“廠網分開”基本實現之外,其他三大目標全部踏空。此後十年,煤電矛盾激烈,新能源發展受阻,電力行業幾乎所有的矛盾都最終指向體制性問題。
2013年新一屆政府組成之後,重啟電改呼聲再起,此間各利益方博弈多日,至今日新電改方案終塵埃落定。但與上一輪改革相比,新電改趨於保守和溫和,改革力度遠遜於“五號文”,改革能否實現成效,依然有待觀察。
@今日話題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141225/220821165969.shtml …
【1984年閱兵】朱軍:那些樂譜 有一半還是在我眼前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632

朱軍(左)與戴向東在部隊合影,朱軍拿的是單簧管。 (戴向東供圖/圖)
朱軍、鄭冰、戴向東:三個從蘭州軍區選拔的文藝兵加入了1984年站在天安門前的那支軍樂隊。
“每一個連線,每一個符點,每一個音符的位置,都記得清清楚楚。”—— 朱軍
1984年,“大閱兵”這個詞語在淡出25年之後,又重新回到了國人的視野中。
這次閱兵有軍樂演奏。一支由1200多人組成的“解放軍聯合軍樂隊”,在當年創造了“全世界最大的軍樂團”世界紀錄。它既是那次閱兵的全程伴奏者,也是受閱部隊和遊行人群每一步伐的直接目擊者。
樂隊中,擠著三個二十出頭的文藝兵,一個打鼓,一個吹圓號,一個吹單簧管。三個人都是從甘肅應調而來,瘦削單純的小夥子。這次閱兵,從不同方向重塑了他們的人生氣質。
“現在閉上眼睛,那些樂譜有一半還是在我眼前,每一個連線,每一個符點,每一個音符的位置,都記得清清楚楚。”三個兵之一,如今的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朱軍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只要能去北京,演奏什麽都行”
1984年春節過後,蘭州軍區五十多位軍樂手被選拔進入蘭州軍區軍樂團。他們在甘肅省蘭州市華林山革命烈士陵園旁的一個處所,接受閱兵訓練。準備6月底赴北京,加入由各軍區抽調人員組成的“解放軍聯合軍樂隊”。
為了確認當年整個軍區有多少戰友一起參加閱兵,如今的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文化館創作室主任鄭冰特地翻出了當年的合影,把人頭挨著數過去,一個也不願落下:一共進京70人——包括55位實際演奏人員、預備隊員、管理員、炊事班和醫生。
在蘭州軍區,懂點軍樂的人幾乎都被選拔了一遍。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的軍樂團剛開始跟外國軍樂團廣泛接觸,熟練掌握管樂和樂曲編配的人才並不多。如今的總參下屬某文工團作曲家戴向東回憶,被選入蘭州軍區軍樂團的五十多人中,甚至有幾個人對軍樂還是“一張白紙”。
在戴向東眼里,從小在部隊文工團長大的朱軍,“帥氣,見多識廣,在舞臺上是‘萬金油’,一臺節目他可以占半臺”。更重要的是,吹單簧管的朱軍是“閱兵世家”。他的父親是蘭州軍區政治部戰鬥歌舞團創團元老之一,是一位單簧管演奏家,曾參加過1959年國慶大閱兵。開國大典的軍樂總指揮羅浪,是他父親的老師。
相比之下,戴向東的特長不太有用武之地,需要現學現賣其他樂器——他最擅長的是二胡和小提琴。進了蘭州軍區軍樂團後,因為有一點小號基礎而被叫去學吹薩克斯,最後在天安門廣場閱兵時,他負責的樂器是大鼓。“當時覺得,只要能去北京,演奏什麽都行,”他說。
比戴向東順利的,是來自高炮旅戰士軍樂隊的圓號手鄭冰,在準備閱兵時,自始至終沒改過樂器。但起初的幾個月,他很提心吊膽,“我才學了3個月圓號,我們高炮旅就選了我一個,也不知道自己怎麽那麽幸運”。
更讓他擔心的是,蘭州軍區軍樂團只有5只圓號的編制,選出來的人卻有7個,在考核中被淘汰的人要去學薩克斯。“剛改革開放的時候,我們都覺得薩克斯是流氓樂器。”他說,為了不“淪落”到學薩克斯,每天晚上別人睡覺以後,或是早晨別人起床之前,他就抱著他的圓號,找個地方悄悄練習。
1984年6月底,70位蘭州軍區戰士向北京進發。北京,在他們眼里是閃閃發光的詞語。“當時北京的大街上,人們買東西還要排隊,如果排隊時有人問我們是什麽部隊,我們說是受閱部隊,人家會讓我們。”朱軍對這個場景津津樂道。
“石油工人沒有壓力出不了油”
“每天早晨6點多鐘起床,早操、早餐、整理內務,8點半進入訓練,至少要到11點半,中午午休,下午2點開始,6點結束——其實也就是部隊的作息。”朱軍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那段集訓生活他現在還歷歷在目。為了適應閱兵時的天氣,戰士們訓練時上身必須穿軍裝、戴軍帽,這麽嚴實的著裝需要一個透氣口——他們下身可以穿為閱兵部隊臨時定制的軍用短褲。
戴向東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解放軍聯合軍樂團在位於海澱清河的二炮文工團隔壁落腳。蘭州軍區的五十多個演奏人員同住一間房,行軍床密密麻麻擠了一屋子,北京的7、8、9月正是酷暑天,屋內悶熱異常。
而室外更是一架大烤爐,教官的訓練思維是“越曬越要站”,“石油工人沒有壓力出不了油”。朱軍有一次訓練中暑的經歷。“站著,突然覺得眼前開始晃動,覺得我可能站不住了。當時對自己的要求是,哪怕有一口氣兒,我也要站著……但有時候事與願違。”他醒來時,發現自己已經被擡到了陰涼的地方,喝了兩口叫“十滴水”的中成藥,就又回去訓練了。“一次就夠了,哪里再敢暈倒啊?暈倒兩三次就被淘汰了!”
一個專業和非專業樂手混雜的千人軍樂隊,要“萬無一失地”演奏21首軍樂曲,這並不容易。為了保證傳到天安門的樂音整齊準確,樂手們必須時時盯著自己面前的分指揮,“音速比光速慢,東頭聽西頭,速度差一秒時間”,朱軍記得,他們“根本不能聽那邊的聲音,只看指揮”。
樂手們也有目光“溜號”的時候,都發生在與步兵方隊和摩托化部隊合練時。1984年,在北京郊區設置了第一個“閱兵村”。鄭冰還記得,第一次到位於沙河機場的閱兵村合練時,幾乎沒人看指揮,都在看方隊的戰友,軍樂團亂套了。“我們從來沒見過這麽大的陣勢、這麽整齊的隊伍,作為軍人特別自豪……也在想,他們咋走出來的?”
“劉玉寶團長說,第一遍合練亂套了很正常,看到這麽整齊威武的軍隊,誰都會看。第二遍咱們就要註意。他喊:部隊帶回,再來一遍!第二遍我們還是走神,還是看,第三遍還是有人在看……但是一次比一次好。”
9月20日零點,全體受閱人員最後一次在天安門廣場合練,把十天之後的流程原原本本預演一遍,一直練到淩晨近五點。鄭冰記得,那天看見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萬里,站在天安門城樓上驗收訓練成果。到這一天,受閱人員名單全部做了最後敲定,只等10月1日。
“那是一種大國領導人的自信”
10月1日這天是以一種疲倦而亢奮的狀態開始的。前夜8點多,整個軍樂團都必須睡下,但他們幾乎都整夜失眠。第二天4點半就吹了起床號。
軍樂團8點之前就抵達天安門廣場,在天安門城樓正對面列隊。打鼓的戴向東在第一排,吹單簧管的朱軍在第二排,奏圓號的鄭冰在第四排。戴向東記得,當時廣場上已經有警察和工作人員在忙碌,但少有交談聲,甚至“閱兵開始前一小時,各個方陣各就各位,但整個廣場都沒聲音了”。
正式閱兵的幾個畫面一直定格在朱軍心里:
閱兵開始前,鄧小平的車開出天安門,從西往東行駛,在國旗旗桿東側與時任北京軍區司令員秦基偉相對——他們的車就停在朱軍正前方20米開外——秦基偉朗聲說道:“軍委主席:慶祝建國35周年受閱部隊列隊完畢,請你檢閱。閱兵總指揮:秦基偉。”鄧小平輕輕揮了一下手,軍樂正式奏起。“那是一種大國領導人的自信。”朱軍如此對南方周末記者形容他當時的感受。
北京大學學生舉著“小平您好”的橫幅在天安門城樓下走過時,綠底黑字、學生們臉上的笑容,軍樂隊都看得清清楚楚。“那真的是一段火熱的歲月”,說起當時的場面,朱軍的語調仿佛沈入一種明快而熱烈的追憶中:“大家的心態都特別積極、陽光和自豪,為祖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
工人方隊走過來的時候,他們演奏的是《咱們工人有力量》,機械部隊經過時,他們的配樂是《摩托化方隊進行曲》。94架戰鬥機飛過後,朱軍看到一枚枚乳白色的中程導彈、遠程導彈和洲際導彈緩緩從長安街的綠蔭下被牽引車帶出,在天安門前駛過時,“每顆導彈都有三輛大車拉著,高度幾乎遮擋了我們看天安門的視線”。
站在第一排的戴向東比朱軍看得更真切——盡管在演奏過程中只能用眼睛的余光瞟一瞟。1966年生於甘肅農家的他,對中國作戰實力的了解來自《地道戰》《地雷戰》這樣的老電影。他說,那天展示的武器對他而言像是“仙人過海”。
鄭冰對一個細節記憶猶新:閱兵前,每個人兜里提前準備了一張小紙條。“一共十排人,你要是受不了要中暑暈倒了,就把紙條悄悄往回傳,後面的醫生會上來給你屁股上打一針”,可是他在記憶中,沒有人往回傳紙條,“辛辛苦苦練了一年,就是想好好表現”。
“薩克斯是非常美的樂器”
1984年國慶過後,聯合軍樂團很快就解散了。朱軍回憶,閱兵剛結束時,各大軍區要成立軍樂團的說法一度流傳,“後來就沒了下文”。那年10月底,參演人員各自回到自己的部隊,各奔前程。
朱軍很快放下了單簧管,成了蘭州軍區政治部戰鬥歌舞團的職業文藝工作者。他的主持才能慢慢被人發現,並且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電視上——從甘肅電視臺到中央電視臺。戰友們逐漸知道了他的新身份:中央電視臺的著名主持人。
他在自傳《我的零點時刻》中對這次閱兵經歷有淡淡一筆:“1984年,憑借著吹單簧管的老本行,我作為軍樂團中的一員參加了建國35周年大閱兵。”
戴向東後來進入了某炮兵部隊,1985年上了兩山輪戰的前線,在那里拉扯起一支臨時演出隊,也初次體驗到戰友犧牲的痛苦。他在戰場上一直待到1987年,之後成為軍旅作曲家。而另一位與他相熟的短笛聲部戰友,退伍後在南京成為一名警察。
鄭冰日後的人生一直與軍樂為伴,但懷有頗多遺憾。那年趕上“百萬大裁軍”,他隨後進入蘭州軍區司令部,之後得到去西北師範大學念作曲專業的機會,畢業後他在蘭州軍區司令部帶起了一支業余軍樂隊,寫了很多歌。可他一直有個遺憾:“全國像我這樣的人多了去了,哪有那麽多專業軍樂團?”
他一直流連在他的軍樂夢中,對廣場閱兵懷有特殊情結,把被檢閱的經歷視為“一生的榮耀”。
鄭冰把這個夢寄托在兒子身上,立誌培養兒子進解放軍軍樂團。兒子5歲學鋼琴,10歲吹黑管,去年正巧趕上解放軍軍樂團每四年一次的招生,可兒子向父親坦承:自己對此不感興趣。鄭冰只能接受這個現實:世界一直在變化。
1984年曾經一度嫌棄薩克斯的他自己,退伍後在區文化館教起了薩克斯,他現在覺得,“薩克斯是非常美的樂器”。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v7d.html
巴菲特的最佳搭檔查理·芒格說:“坐在空頭位置,又看到股價遇到利好大漲,這是一件特別讓人氣憤的事情。人生苦短,遭受這種氣憤太不值當了。”
可不是嗎?股市從2850點晃晃悠悠地爬上來,大多數空倉或輕倉的朋友心里確實不太好受。他們本來觀望等待的理由是:這次是史無前例的股災,既然如此,那麽參照前次2007/2008年金融及經濟危機時期,股市從6124點直瀉而下至1664點,暴跌了73%,而這次只下跌了49%,所以說,遠未到底。“你說呢?”有位朋友問我。
這波股災之後,後市究竟會走到哪里,當下實難預料,只有等到若幹年以後方可知曉。不過,我想簡單地講兩條金融學原理:
1、任何歷史都不會簡單地重演,金融市場在進化過程中不會重複歷史錯誤。
2、股市的本質特征是對宏觀經濟預期的客觀反映,而隨著市場的不斷進化,反映的準確性將會日益提高。
我們不妨對應這兩條金融學原理來思考問題:
1、因為股市不會重複歷史錯誤,所以,你怎可簡單地拿前次股災這把尺來衡量這次股災呢?這次股災所謂的“史無前例”,就目前狀態而言,是指暴跌速度歷史上最快,而不是指跌幅最大。你怎可想當然地以為跌幅也一定會達到70%以上?這豈不是刻舟求劍了?股市永遠是面向未來的,用歷史推演不出將來,它1000天的歷史告訴不了你1001天發生的任何事情,所以說,應對股災或重大變化,你鉆到歷史倉庫里去是翻找不出答案來的,即使翻出來的各種結論往往也是截然相反的,叫人不知所措,解決不了問題。(參見本人小文《股災偶感》)。
2、股市的本質特征是對宏觀經濟預期的客觀反映。那好,對於前次與本次股災,比較兩個時期的宏觀經濟情況,時隔8年,差別巨大,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我們不必一一羅列方方面面的具體情況來作比較分析,只需瞥一眼兩者宏觀經濟的背景即可。前次,2007年股市開始坍塌,正值宏觀經濟發展到了差不多最高之時,而本次股災則是在宏觀經濟非常低迷時期大漲到階段性高位時發生的。兩者宏觀經濟背景完全不同,但股市都對它們作出了預期反映,前次可謂是盛極而衰,而這次則顯然今非昔比吧?既然宏觀經濟大不一樣,你又有什麽理由要求它們走勢必須一樣呢?真是的!關於A股如何反映中國宏觀經濟的問題,參見本人小文《抓住主要矛盾,思考大盤規律》。
現從目前實際走勢(日K、周K、月K等)來看,兩者也確實大不相同:
上證月K
走勢圖:

股市是市場經濟的產物,長期來看也是宏觀經濟的反映,盡管如此,但由於經濟發展的路徑是不確定性的,股市也就是不確定性的,所以說,做股票未必需要預測宏觀經濟。對此芒格曾說:“巴菲特和我不是因為成功預測了宏觀經濟並且依此下註才獲得今天的成功的。”
綜上所述道理,你憑借強烈的主觀意誌來斷定股市走勢,一根筋地做股票,就好比盯著後視鏡開車,如何駛向前方?也正如芒果告誡的:“你要當心過於強烈的意識形態觀念。如果你腦子里只有一個念頭的話那是非常危險的。”
最後,我們回到本文開頭芒格的那段話,他也是告誡人們,不要靠預測去做波段,不然,“人生苦短,遭受(踏空)這種氣憤太不值當了”。
芒格今年90歲了吧?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碳金融 投資機會近在眼前 (5 July 2008)
(News / Report consolidated by www.redmonkey.hk)(節錄自香港經濟日報)
金融世界千變萬化,當曾特首萬水千山,倡議香港進軍「伊斯蘭金融」之際,另一項新興「金融」正悄悄地興起,並且投資機遇近在咫尺,投資者萬萬不能走寶。
筆者要談的是碳金融(carbon finance),首先澄清,是物體燃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不是煤炭。
碳金融由《京都協議書》開始世界銀行估計,2005年碳市場正式成形時,交易總值僅約110億美元,2006年增加至300億美元,去年交易總值更大幅躍升了100%至600億美元,估計2020年碳市場的規模,可達1兆美元。碳市場有多大?去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只約2,500億美元,估計2010年可增加至3,000億美元,碳市場的潛力可見一斑。
2004年,《京都協議書》要求39個工業發達的國家在2012年,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5.2%;2005年,碳證券開始在歐洲的氣候交易所和美國芝加哥的氣候交易所交易,碳市場才開始成氣候。
碳金融(carbon finance)、碳市場(carbon market)、碳信用/積分(carbon credit)隨即興起。許多大型投資銀行、對基金、工業家、公共事業均計劃大舉進軍碳金融,部分投資銀行已在倫敦設立碳證券的交易專櫃,並視之為新的業務增長點,不斷推出衍生投資產品。
碳信用組成市場溫室氣體有許多種類,二氧化碳是最基本的量度單位,排放量以噸計,一個「核證減排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 CER)相當於一噸二氧化碳,又稱一個碳信用/積分(carbon credit)。金屬有貴廉之分,溫室氣體以產生溫室效應的影響而分,雪櫃用以保溫的HFC 23氣體對溫室效應產生巨大影響,減少排放一噸HFC 23,相等於減少排放11,700噸碳的影響,換言之,可得11,700個碳積分。
參與《京都協議書》的國家對本國產生溫室氣體的單位如發電廠實行排放配額制,減排一噸碳,可得一個碳積分,超出限額,則要向其他單位購買,填補超排份額。歐盟對超排一噸碳的罰款為100歐元,目前一個碳信用/積分市價約25歐元。
碳信用/積分是碳市場的交易產品。要取得碳積分,不外兩個途徑,一是減少目前的排放量,二是減少未來排放量。工業國家成本高,更換或改良生產設施成本高,向外採購碳積分相對划算,因此,碳積分多循減少未來排放量一途產生,其中多在發展中國家產生,其來源包括興建水力發電廠、核電廠、減少砍伐林木、廣泛使用節能燈泡、技術更新等等,目前全球有4,000多個減排項目在進行,去年中國「生產」的碳積分佔全球產量的73%。
通過市場機制,西方資金流向效益更大的市場和技術,同時達到控制地球溫室氣體的效果。
碳期貨有市有價雖然中國是碳信用/積分的最大生產國,但碳市場主要在歐洲,因為歐洲是最大消費國(美國沒有加入)。碳市場的主要買家可分五大類:一、由國家支持和委託成立的碳基金(carbon fund),世界銀行目前有8個碳基金,多為西歐國家,主要為本國利益服務,性質類似主權基金;二、歐盟大型排放單位如電力、鋼鐵等企業;三、金融機構,以投資、盈利為目標;四、政府雙邊合作基金,由政府出洽談購買碳積分;五、自願參與減排的企業和個人。
碳金融並不局限於碳市場的交易,還包括減排技術研究、生產、收購的融資,近年西方興起到發展中國家收購「垃圾」的潮流,如收購垃圾堆田區、焚化爐、化糞設施等。收購這些資產後,碳信用/積分轉讓、組合、包裝(與次按產品十分相似)都是碳金融的一部分。目前碳市場以一手市場為主,但二手市場開始盛行。
2005年碳市場開始運作時,碳每單位的收購價在7歐元左右,目前市場價格約在16歐元。芝加哥氣候交易所5月初的交易情況顯示,2008年12月碳期貨價格約25美元,2011年碳期貨約27.37美元,顯示碳的升值趨勢。歐洲和美國芝加哥的氣候市場均允許個人參與碳市場的交易。
張松允 不看眼前 才能贏在未來 期貨天王改掉投資「衝衝衝」毛病
2016-02-08 TCW
|
|
從期貨起家的知名投資人張松允,近年為了健康,不再操盤期貨部位。閒暇時騎腳踏車、到河堤邊散步,從變化快速的競逐中退場,反而讓他找到身心均衡,而且投資獲利更加從容自在。 來到我VIP室的訪客通常會問,為何我總在看動物頻道、整天看獵豹追羚羊?其實,你不覺得貓科動物出手,從最初潛伏、低調,然後加速衝刺,就像股市作手拉抬股價一樣嗎?我認為,非洲草原的獵食過程,就是反映市場弱肉強食本質,是最真實的賽局。也讓我更加洞察市況與自身心理。 當然,我犯過所有散戶會犯的錯,因為專職投資,壓力非常大,天天反胃是「基本的」。以前台股中午十二點收盤,起碼到一點鐘,我才吃得下飯。為了控制壓力,也曾吃安眠藥度日。 還好我有個習慣,不管這天戰果賺賠,我一定會仔細反省,自己究竟哪裡做錯了?哪裡操作可以更理想?所以我比一般投資人醒悟得更早;當我把這個習慣拿來檢視自己的作息,才發現原來自己太求好心切,導致心情患得患失。 改變心態一樣賺錢 這讓我決心從根本的投資態度改起,不過度使用槓桿、嚴格控管資金,結果不僅一樣賺錢,也愈來愈不會緊張。操盤三年後,我發現自己的身心狀態,終於比較平衡了。 但最近這幾年,收盤後就會頭痛,就診才知是長期盯盤、眼壓過高導致頭痛,而且嚴重到接近青光眼的程度。這讓我反省操盤在人生中的分量,我決定再一次改變。畢竟,虧錢還能賺回來,視神經一旦受損,就再也回不來了。 以前外界稱我是期貨天王,現在我閒暇時到河堤邊散散步,或到河濱公園騎腳踏車,不再緊盯盤勢,因為我徹底放下、沒有一塊錢投資期貨。近年來比較重要的戰果,是二○一二年看到全球股市大漲、唯獨陸股原地不動,所以慢慢布局;直到去年陸股爆量噴出,我趁勢減碼,再賺一筆。 年輕的我,追求當下,每天檢討自己的操盤得失,所以有了不錯的成果;如今,我不再講究速度,而把眼光放在更遠的未來,這也是我給投資朋友們的衷心建言:未來很重要。認真設想一家公司、一個產業的未來,就能看出投資趨勢,你唯有設想未來,投資才能贏在未來。 撰文 / 口述•張松允 整理•周岐原 |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