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明星潛力股 15年成為全球原料藥主要供應商 台耀要做台股的重量級新兵

2010-10-11  TWM




預計明年第一季上市的台耀化學, 是台灣原料藥產業的新明星,前台大教授程正禹從創立至今十五年,已讓台耀取得多家歐美大廠認同,並在今年上半年生技股的獲利排行中名列第七,更是四位生技 專家票選的九大潛力股之一。

撰文‧林宏文

繞過桃園縣蘆竹鄉的鄉間小路,走進台耀化學廠區,一桶桶化學原料排列整齊,六月才完工的辦公大樓,聞得出新裝潢的油漆味,數棟偌大的建築物,讓人感覺好像 來到新竹科學園區。

﹁我們的廠,不僅有國內GMP查廠,歐、美、日大廠都來認證,美國的FDA官員,也來過兩次。﹂創立台耀已十五年的台耀化學執行長程正禹,指著台耀生產線 驕傲地說。在生技業浸淫二十多年,程正禹抓住大商機,毅然辭掉台大教職,專心經營台耀,如今台耀已是他人生最大的成就。

在全球原料藥的競局中,台耀是少數崛起的新明星,也是國內生技製藥業達到國際水平的明證。目前台耀的產品線中,紫外線吸收劑主要提供給荷蘭DSM集團,是 全球三大供應商之一,五年合約會持續到二○一四年。紫外線吸收劑原料最大的市場就是防晒系列產品,在全球暖化日益嚴重下,每年保有兩位數的成長。

持續擴大產品線的布局

此外,在微生素D衍生物部分,目前台耀主要供給學名藥廠,已是全球兩大供應商之一,另外還包括消炎止痛劑、呼吸系統疾病用藥、膽固醇及磷酸鹽吸收劑等,都 已成功開發,未來更預計每年啟動十個新研發計畫,並至少商業化五項新產品,持續保持成長性。

對於台灣原料藥產業的發展,程正禹相當樂觀。他認為,美國占全球醫藥市場近四成,目前歐巴馬政府積極進行醫改,對於學名藥的態度愈來愈開放,也讓原料藥廠 的機會大增,而台灣的價格比日本便宜,品質及技術層次又比中國、印度更好,許多歐美大廠紛紛來台尋找合作夥伴,也讓國內原料藥廠出現一波大成長。

對於正在崛起的中國競爭者,程正禹倒是顯得老神在在,他認為,台灣目前在製劑及原料藥方面還領先大陸業者,但也因為大陸產業逐漸蓬勃發展,可以提供台耀許 多化學原料及中間體,﹁目前大陸業者與我們競爭很少,但合作很多,甚至還要一起合作設廠,進攻中國內需市場。﹂其實,對於歐美大廠外包的趨勢,程正禹很早 就觀察到,早年他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後,到美國杜邦藥物部門服務三年半,其間還到麻省理工學院一年,總計在美國待了十年。當時他就看到,台灣擁有人才、資 金及勤奮的工作態度,未來一定有機會在全球醫藥大餅中占一席之地。

近年EPS達三、四元

因此,當他回到台大教書,課餘時他參與協助多家公司的研發,例如早年旭富製藥與瑞士藥廠進行合資設廠,他就參與旭富的技術開發;後來聯僑生技於一九八四年 成立時,他也參與投資並擔任董事及董事長。

由於參與多家公司的投資與經營,程正禹也逐漸抓到商機,一九九五年,他創立了台耀化學,後來更主導台耀與聯僑的合併,這個合併案也是讓台耀能夠扎根茁壯的 重要布局。

台耀與聯僑的合併,充分發揮互補的作用,聯僑當年替瑞士羅氏藥廠︵Roche︶量產,有豐富的生產經驗;至於台耀則有研發能力及GMP的查廠紀錄,兩者結 合完全互補,因此,雙方○八年正式合併後,台耀的業績也跟著明顯好轉,每年EPS都在三、四元之間。

還有一點很重要,很多公司進行合併後,往往主管會有流失,但兩家公司合併後,幹部幾乎全部留下來。最有趣的是,目前台耀還有一位外籍總經理博彼德,他是當 年瑞士羅氏藥廠的廠長,由於羅氏後來把個人保養品系列賣給荷蘭DSM公司,因此,程正禹便把這位擁有蘇黎世大學物理化學博士學位的瑞士籍專家,延攬到台耀 擔任總經理。

至於台耀其他高階人才,也都有多年合作經驗,例如研發副總魏慶鵬,是當年旭富的研發部主任;業務副總劉善珍不僅是程正禹台大藥學系學生,也是旭富第一位研 究員;至於財務副總羅玉貞則是聯僑多年老臣,而生產、品保、資訊及採購等部門主管,也多有十年以上的老經驗。

不過,台耀的成長也並非一帆風順,創立至今十五年,其間還曾因為虧損而進行減資,一直到最近六年才開始獲利,而這種長時間的煎熬,幾乎也是生技業必經的過 程,與電子製造業相較,生技業的進入門檻更高,燒錢的時間更長,不過一旦切進大客戶,要被換掉的機會也較小,這是投資生技業相當不同之處。

預計於明年第一季股票上市的台耀,屆時又將為生技產業增添一個重量級新兵,不過,程正禹覺得,上市只是手段,維持企業競爭力才是最重要的,﹁在這一行,單 打獨鬥絕對不行,不論是團隊或生意夥伴,我們都要多方合作!﹂看著生產線上揮汗工作的員工,程正禹也發誓,要為台灣生技業再打拚十年!

程正禹 Profile

出生:1953年

現職:台耀化學執行長

學歷: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藥物化學博士

經歷:台大藥學系教授、

聯僑生物科技董事長、

美國杜邦藥物部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96

重量級電商:賣車、賣房

來源: http://xueqiu.com/7847648151/26789642

汽車之家IPO,當天漲幅達76%,搜房網的股價在過去一年的漲幅也超過150%。這兩個網站最近都在玩電商,它們有著哪些共同邏輯?文 | 王海天   如果不是汽車之家上市,垂直網站可能還被人們遺忘在某個角落。垂直網站的模式看起來大多不“性感”,想象空間也貌似有限,但如果看一下收入,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以搜房網和汽車之家為例,搜房網2013年第三季度營收11.23億元,凈利潤5.86億元;汽車之家2013年第三季度營收為3.31億元,運營利潤達到了1.675億元。   除了強勁的營收,認真剖析這兩個網站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發現諸多相似之處:近期汽車之家涉足電商,開始賣車,在“雙11購車節”收獲頗豐;搜房則在12月16日正式發布“搜房金融服務平臺”,希望進一步促成交易。它們都從信息與媒體平臺,涉足服務平臺,對交易環節的涉足又在一步步深入,這會使垂直網站出現更大的想象空間嗎?從媒體到電商,它們怎麽玩?   平均每分鐘產生367萬元的訂購額,每分鐘有24.7輛車被訂購——這是2013年汽車之家“雙11購車節”的戰報,當天汽車之家共完成26.43億元的訂單總額,訂購17776輛車。   基於此,有人把2013年稱為汽車電商元年。一天26億元的銷售額,雖然和天貓350億相去甚遠,但足以讓人震驚,畢竟只是汽車一個品類,且第一次做。   此次購車節,是汽車之家首次涉足電子商務。“以前我們也聯合品牌商、經銷商做過線下的活動。”汽車之家CEO秦致告訴《創業邦》記者,對於26億元的訂單總額他一點也不驚訝,原因是汽車之家以前就做過線下的購車活動,只不過這次放在線上,用互聯網的方式。   線上的電商和傳統的購車節有什麽不同呢?   汽車之家的做法是這樣的:11月初,購車節開始接受用戶預訂,用戶只要交499元訂金,就可以獲得一個購車碼。在“雙11”當天,用戶選擇想要的車型,提交完成後就可以去線下的4S店提車了。和線下購車節相比,線上的模式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輻射”範圍更廣。   在整個過程中,汽車之家充當的是一個平臺角色。如果把汽車之家的電商業務看成是B2C+O2O模式,我們可以在另一個行業找出一家類似的公司——攜程,它通過互聯網和信息化手段,把酒店預訂標準化。攜程的出現使得用戶和商家之家的交易難度大大降低。   在整個業務模式中,汽車之家聚合的是購車者和線下的經銷商,變身平臺。原本消費者購車,必須到4S店看車、砍價。而有了購車節之後,汽車之家已經替消費者完成了和經銷商的“博弈”——把價格降下來。   如果說汽車之家代表的是汽車電商的嘗試,搜房則是對房產電商的證明。   2013年12月16日,搜房網正式發布“搜房金融服務平臺”,踏進互聯網金融領域。搜房網在特定城市將精選的第三方金融產品和服務,通過搜房網提供給搜房會員,以滿足用戶在買房、家居、裝修過程中的需求。   “幾年前我們就在想這個事,但當時不成熟,客觀上不太懂。這幾年隨著我們電商業務的發展,更加靠近交易環節,發現這里面有很多可以做的事。”談到上線互聯網金融業務,搜房網副總裁趙宏強告訴《創業邦》記者,逐漸發現用戶的需求和對交易環節的涉足,使得搜房電商每一步走來都順其自然。   趙宏強所指的電商業務,主要指針對搜房卡會員的新房團購業務、針對經紀人的搜房網店業務以及搜房家居業務。搜房卡會員業務可以類比攜程早期在機場散發的“攜程卡片”,通過這種“免費”模式,攜程獲得了較早一批的會員,建了一個龐大的呼叫中心,這就是最早的鼠標+水泥模式了。用戶註冊“免費”的搜房卡後可以享受積分禮品、搜房合作樓盤的獨家優惠,並且還能參與搜房舉辦的看房團、團購等活動。而所有的商業模式沒有比“免費”更能打動人心了。   通過搜房卡,搜房獲得了龐大的會員(目前已有1500多萬搜房卡用戶)。有了C的基礎,搜房的電商路徑得以快速發展。數字上,也可以佐證搜房電商業務的發展速度:搜房2013年第三季度來自電子商務服務的營收為497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的2560萬美元增長94.2%。   我們從搜房電商中的新房團購業務就可以看出搜房的平臺優勢:點擊進入搜房的淘房幫頁面,可以查看正在進行的團購樓盤;點擊“我要參加”,搜房就會跳出來兩個框,一個是會員登錄,一個是非會員快速預定區。大多數樓盤都會標註“搜房會員,享有××優惠”。這種差異化的運營,幾乎讓“非會員”沒有不成為會員的理由,因為“免費”。   搜房的會員越多,搜房就可以和更多的樓盤“博弈”,就會有更多的“搜房專享”。“一個人去和開發商談,是談不出來的,但利用群體的力量去和開發商合作,力量就體現出來了。互聯網最大的特點就是把小小的需求聚集起來,去和任何一個大的供應商談,這都會有很大的力量。”   談到平臺的能量,趙宏強把它歸功於個體。他認為正是聚合了一個個弱小的個體,才可以和開發商去博弈。搜房做互聯網金融,都是沿用了這個套路。“我們不是為了做金融而做金融,一定是為了方便我們會員,做金融去和銀行談,和新房跟開發商談是一樣的。所有與房、家居相關的問題,搜房都可以解決。”為什麽能延伸到交易?   這兩個網站都延伸到了交易。今天來看,不管是汽車之家的電商還是搜房的金融,在外界看來,好像是一下子跳出來的,但從我們采訪的過程中,兩家的反應都出奇的平靜。解讀這種平靜的原因,我覺得可以用六個字概括:以用戶為導向。   “汽車之家走到今天,都是跟著用戶的變化走。”秦致解釋,從最初的評測、試駕,再到今天的電商,都是用戶推動的結果,而不是“布局”“戰略”。“用戶在這看完評測、報價後,會說你們能不能搞個購車匯啊,那我們就搞。”   從用戶角度出發,秦致的“導向論”不難理解。首先是商品的屬性。汽車可以歸為“標準品”,但汽車和3C數碼有兩個不同之處:複雜性高、商品總額大。複雜性高主要指參數多,購買前需要做相當多的“評估”。汽車之家早期就是做這樣的事情,通過EGC(編輯生成內容)的方式,讓用戶看到比較專業化的內容。隨著專業化EGC的不斷增多,也逐漸帶動了UGC的質量。   可以說,汽車之家早期一直致力於解決用戶的“購買決策”問題,決策問題解決了,下一步是什麽呢?   購買!是的。如果不是汽車行業的特有屬性,汽車之家的電商也沒有存在的必要。就價格透明度而言,汽車比3C、家電要低得多。去4S店,消費者需要和銷售員進行多輪“博弈”。商品總額高,也使得消費者達成交易的時間比一般消費品要長。在這樣的生態鏈下,是否可以誕生一個平臺,讓雙方降低交易成本、增大交易的概率?   從交易環節的兩端看,汽車之家都是再合適不過的平臺了。對於汽車經銷商,汽車之家擁有龐大的用戶數、信息交互的數據,可以把“銷售線索”反饋給經銷商;對於用戶,汽車之家可以把個體的力量聚集到一起,通過平臺的力量去和經銷商“博弈”,效果自然比單個用戶好。搜房網的電商邏輯,和汽車之家有諸多類似。先做一個垂直的門戶,讓消費者獲取專業的房產信息;用戶獲取房產信息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才是購買決策,這一步類似汽車之家的評測。由於房子的客單價和複雜性更高,消費者的決策難度更大。所以,搜房網的看房團、電商業務等不斷誕生,上線互聯網金融,不過是為了更好地促成“購買”。   兩個都邁入電商,是下遊的用戶和廠商一致的選擇。因為平臺的“電商化”可以更好地促成上、下遊交易。全平臺:殊途同歸的未來?   “你可以把我們看成汽車類的大眾點評”。談到未來的商業模式時,秦致這樣比喻汽車後服務市場。從汽車之家的市值看,已經達到28億美元,如果只是純粹的媒體平臺,很難讓投資者看到成長性。   而對於搜房網未來的布局和空間,副總裁趙宏強認為搜房的價值會影響整個產業鏈。“我們希望是連接地產和消費者的平臺。買房前,搜房可以提供信息服務,買房時可以提供貸款服務。未來還可以添加其他的產品,可滿足裝修需求、保險需求等。只要與房、家居相關的,未來都可以在搜房實現。”   從產業角度看,搜房所在的房地產行業更為寬廣,目前房地產市場是中國最大的市場,搜房的價值不僅僅是看房團、淘房幫這樣的新房業務,而是和房子相關的所有業務,如二手房、裝修、家居等。但最大的空間不是這三塊,而是金融。因為和房子相關的業務,幾乎都有貸款的需求。   “互聯網有什麽好處?不就是減少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嘛!會員是我的客戶,開發商是我的客戶,經紀人也是我的客戶。搜房發揮平臺的作用,就是打通產業鏈。”拋開市值不談,我們看到垂直網站引起越來越多的關註。   汽車和房地產這兩個行業具有龐大的規模和市場,讓專業的媒體平臺也可以獲得很好的收入。汽車之家已經連續多年盈利,搜房網在2012年,收入已經超過新浪。除了媒體平臺,由於擁有較高的專業度,汽車之家、搜房還可以更深地介入交易環節,不管是汽車之家的購車節,還是搜房的看房團、金融服務,都是通過平臺的力量來影響產業鏈,不僅提高了交易效率,也減少了雙方的成本。   能夠介入交易環節,除了擁有用戶,和專業度是分不開的。“我們可以紮得非常深,我們在106個城市可以服務我們的客戶。我們不做社交、遊戲,只負責房地產這塊業務。”對於專業化,秦致也表達了一致的觀點:“汽車之家未來只做自己擅長的事情。”搜房和汽車之家的發展路徑,除了自身的運營能力,和所在行業的特殊性有很大關系:決策成本高、商品總額大。由於決策成本高,消費者就需要不斷尋找信息,以便更專業地認知商品,而汽車之家的評測、搜房的樓盤信息和看房團都是在解決這個問題;由於商品總額大,使得消費者對優惠就有一定的需求,而汽車之家的購車節、搜房的團購解決了“優惠”這個問題。    透過搜房汽車之家的電商之路,我們不難發現共同的邏輯:在一個垂直的領域,通過專業化的運營,從而參與到交易環節,進而改造並影響產業鏈。恐怕這才是兩個網站的價值所在。                (文章首發創業邦1月刊,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173

庫克的重量級產品能拯救蘋果的未來嗎?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05/59222.html

蘋果在做什麽?這是很多關心朋友的問題。近日蘋果CEO庫克表示蘋果正在醞釀顛覆性的產品,本文作者小刀馬(微信:daomawuyu)是資深互聯網分析師,他點評分析了蘋果未來可能投入的領域。i黑馬的小夥伴們,你們怎麽看? 庫克表示,蘋果仍在創新方面領先,將推重量級產品。我們比較感興趣的是,蘋果的重量級產品會是什麽?其實無非就是智能手表,智能電視,醫療設備或者汽車電子設備,包括其他的一些汽車外延產品。iWatch和iTV的傳聞都已經爛大街了,無論網上曾經曝光過多少種型號和外形,在最終沒有面世之前,都是臆想。與其說我們關註蘋果下一個重量級產品會是什麽,還不如說我們更關註蘋果的創新思維和未來產品趨勢會如何演變?其實從iPhone 4S之後,蘋果已經鮮有真正創新性產品問世了,iPhone5不過是拉長了尺寸的iPhone 4S,而iPhone5S也不過是一個改變了顏色的號稱土豪金的玩物。真正的創新應用鮮有問世,一度讓市場質疑在喬布斯之後的蘋果還有創新基因嗎?對於庫克來說迎合市場的iPad Mini版的出現讓人們看到的是更多的務實和市場策略,但是創新和對產品近乎苛刻的完美追求卻越來越淡化了,這也是蘋果被質疑遺失創新基因的最終癥結,也是庫克和喬布斯的根本區別包括魅力不同所在。可以看出,庫克是非常務實的,從其屢次飛到中國和中移動接洽,包括為中移動版iPhone的推出親自助陣,都顯現出了蘋果高層的傲慢和偏見已經逐漸淡化。當然很大的一個原因也是三星給蘋果帶來的壓力太大,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變異也驅使蘋果調整自己的策略。當市場和創新達不到統一之後,蘋果的創新意識就容易成為被詬病的焦點,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在蘋果股東大會上,庫克承諾,蘋果公司將開發新款數碼產品,蘋果過去16個月收購了23家公司,這被認為是蘋果在儲備力量。還有一個值得玩味的是,庫克還承諾,蘋果公司將繼續努力維護海外代工廠低薪水工人的權益。這些代工廠往往被形容為現代“血汗工廠”。事實上,蘋果也一直被詬病在代工方面出現過很多關於環保的惡劣影響。既然庫克已經允諾要推出新的創新產品,那麽我們揣測最大的可能是帶有能提示健康狀態的智能手表,其次就是采用iOS系統的智能電視,再次才是和汽車相關的衍生汽車電子產品。目前三星也推出了自己的智能手表,而國內的互聯網企業和手機企業有不少都推出了自己的智能手表產品,包括索尼和耐克也都有自己的智能手表,蘋果如果推出智能手表,除了增加了一些人體健康方面的功能之外,還有什麽新的創新嗎?可以預見的是,在外形方面應該能夠延續蘋果固有的制造工藝和時尚性。對於iTV來說,蘋果也是屢次跳票。雖然蘋果早就推出了Apple TV電視機頂盒,在2013年還有超過10億美元的收益,不過iTV產品還一直沒有露面。是蘋果不想為還是不能為?機頂盒作為一個過渡產品在短期內或許會有一定的生命力,但是最終智能電視和互聯網電視必將取代傳統電視和機頂盒,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後的一種新型智能終端,並成為家庭信息娛樂中心。蘋果最終介入到這個市場也會成為一種必然。還有一個充滿想象力的市場就是汽車市場,一度時間蘋果和特斯拉還有交集,雖然市場傳聞二者合作超過並購的可能,但未來汽車行業會如何植入蘋果元素還有很多的不確定性,以蘋果目前的發展策略,介入到汽車行業還是以衍生產品和汽車電子產品,包括智能系統配置打造汽車駕駛的新體驗。近期市場也傳聞蘋果或將與法拉利、梅賽德斯奔馳和沃爾沃合作,在汽車中整合iOS系統。最新消息顯示,蘋果已經和奔馳達成合作,車載iOS系統CarPlay將集成到新款C級車型上。CarPlay即此前iOS 7發布時提及的iOS in the Car,當iPhone通過CarPlay整合連接至汽車後,Siri可以訪問通訊錄、撥打電話、回複未接來電或收聽語音信息等。當接收信息或通知時,Siri可以讓你通過語音命令回應請求,還可以幫你讀取信息並利用聽寫功能作出回複,或輕松撥打電話,以保證司機直視前方,無需改變視線。據悉,CarPlay目前還無法支持車載娛樂系統,只能選擇單人和MirrorLink(手機與汽車映射)解決方案。當然,無論蘋果還會推出什麽新的重量級產品,將對其在2014年的布局產生更深遠的影響,不過,最終能夠帶來更多收益和創新預期的還是iPhone6產品,如果在智能手機上蘋果不能再次引領潮流的話,那麽蘋果公司會面對來自股東的更多質疑壓力。 相關公司: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作者:小刀馬 | 編輯: | 責編:陸海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154

微信發布重量級接口,創業還需要開發 App 麽?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28/149011.html

黑馬說:微信連續兩周發布重量級接口。首先是讓網頁開發者歡欣鼓舞的 JS SDK,使微信內的 WebView 幾乎可以得到微信 Native App 的所有能力。此外,公眾平臺數據接口,允許開發者獲取詳細、靈活的運營數據。這兩個發布,使這個本來就是入口級的 App 變得更加開放和強大,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微信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該怎樣開發互聯網產品呢?
\文/王瀟  LeanCloud資深工程師
編輯/i黑馬

一、更高效構建 MVP


聽說過「精益創業」的人都知道最小化可行性產品(MVP)的理念 —— 即通過一個最小化、卻可以滿足核心需求的產品來測試市場的反應,MVP 背後的核心原則就是減少成本來測試想法是否滿足用戶需求。形象點的比喻就是,在你決定開發一個自動販賣機在地鐵里賣飲料前,請先站在地鐵里賣一個星期的飲料,看看是否有人買單。

產品經理都懂得,用 MVP 的思路來開發產品是非常見效的,產品可以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收集反饋,持續改進叠代下去。那現在可以怎樣構建一個 MVP 產品呢?答案就是開發一個 Web App。

Web 的涅槃重生

曾經的 Web App 可能會被各種吐槽,比如性能差、本地能力弱等,但最大的一個問題是沒有入口。性能隨著換機不斷提高,本地能力隨著對 HTML5 的支持和各種 App 的 JavaScript SDK 開放接口也變得愈發強大,而最大的入口問題如今被微信解決。換句話說,微信其實是兩個 App,一個是非常強大的聊天軟件,另一個是當今用戶量最大的瀏覽器。

微信自身定位非常好,張小龍給的底線很清楚 ——「非核心業務不要增加客戶端成本」,所以類似購物、彩票、打車、電影票等等業務都是通過 Web 來實現。這樣既利用 Web 開發成本低的特點,也證明 Web 的能力,最重要的是這利用 Web 最大的優勢,就是非常易於分享。從紅包類的應用就能夠看出來這個優勢。

一個公眾號就是一個 App

掃一掃配合微信公眾號,則又使用戶可以通過二維碼、朋友圈分享、好友推薦等入口關註公眾號,這可比安裝一個 App 成本低的多。而公眾號又可以通過自定義菜單、消息推送等方式,以同樣低的成本讓用戶打開自己的 Web App,所以關註一個公眾號就相當於安裝一個 App。

比如:微信中的 Web App 可以獲取用戶基本信息、地理位置、短信驗證等,可以通過這些做匹配告訴用戶附近都有哪些星巴克店或者其他本地服務,用戶去過之後還可以分享給好友,好友加入後雙方都可以有獎勵。類似公眾號中的 Web App 越來越多,相信其他比較大的類微信 App 也會很快加入這場變革中。App 將會越來越不重要,因為所有的功能一個 Web App 都能搞定,並可以集成在類似微信這樣強大的入口內。

二、BAAS 顛覆原有開發方式

隨著去 App 化時代的到來,開發方式也開始變化。越來越多的 BaaS(後端即服務)也開始興起,將已經成型的後端業務做成服務提供給開發者使用,大大提升開發效率降低成本,相當於雲服務的第二代。之前,因為有 AWS (亞馬遜的雲服務)類的雲服務,開發一個產品不需要運維服務器。現在,使用國內比較主流的 LeanCloud 類的 BaaS 服務之後,則基本上不再需要後端開發。

如果想做一個產品,基本上一定會有用戶賬號、數據存儲、短信驗證等功能,之前都是後端開發工程師給出接口,前端(包括 iOS、Android 和 Web 端)調用。可為什麽每次都要大家自己做一套呢,這類業務模塊不可以做成服務麽?這樣後端的數據存儲、服務運維和通用類的業務都可以做成服務提供給用戶,通過控制臺控制,就可以做到無後端開發。

很明顯無後端開發方式最大的受益者,就是 Web App 的開發者。通過相關平臺的 JS SDK 就可以輕松使用平臺的服務,比如在 LeanCloud 上面就有數據存儲、實時通信、發送短信等多種接口。開發者可以快速構建一個產品出來,很快就可以在微信上線,通過社交病毒式的傳播開。

三、結語

這個時代無疑是一個創業者的時代,Web App 與 BaaS 的出現與結合,使開發方式變得越來越簡單、迅速和高效。創業環境、融資環境越來越成熟,很快會有新一代的產品誕生。生產資料的改變,必將帶來新的生產力提升。讓我們拭目以待,接下來無數改變人們生活的公司將會不斷地湧現。
 

本文作者:王瀟  LeanCloud資深工程師
本文不代表本刊觀點與立場。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京東合理估值387億美元~463億美元 已是阿里電商重量級對手?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304/149278.html

i黑馬註:京東2014財報顯示,其活躍用戶已是阿里的29%,交易額上升到阿里的11.45%。京東來自非電子和家電的交易額占比首次突破50%,平臺交易額占比上升到44%。京東的合理估值也相應提升到387億美元~463億美元。這是否意味著,京東已經成為阿里電商在中國的重量級的對手?

 

文/尹生 創業家專欄作者

編輯/王吉偉

 

昨天京東發布了其2014年的財報,顯示阿里巴巴在中國電商業務上終於有了夠重量級的對手,京東年活躍用戶已經是阿里巴巴零售活躍用戶的29%,交易額上升到阿里巴巴的11.45%,交易額和凈營收增長率分別為107%和66%,仍明顯快於阿里,這意味著未來二者的規模差距還會進一步縮小。

 

與此同時,京東在很多方面都顯示出積極的征兆,這將提升其價值中樞:

 

毛利率從2013年的9.8%提升到11.7%,且過去四個季度穩步提升,其中第四季度上升到12.7%。這可能是因為隨著規模增加,其相對供應商的溢價能力有所增強,同時來自非電子與家電產品,以及來自平臺的收入都大幅增加所致,這兩類業務的毛利率都較高。

 

根據財報,2014年非電子與家電產品交易額的占比達到45.9%,而2013年僅為36.8%,其中第四季度該比例首次突破50%,達到50.1%。同時,第四季度來自平臺的交易額已經占到全部交易額的44%,同比增長了217%,這使得來自服務和其他的收入達到10.4億美元,而2013年僅為3.74億美元。

 

總體而言,該公司過去三年交易額增長分別為124%,71.2%,107%,凈收入增長分別為96.2%,67.4%,66%。交易額增幅相比2013年有較大提升,這在一定程度穩定了凈收入的增長,在這個規模水平上做到這點實屬不易。

 

值得註意的是,第四季度來自微信和手機QQ兩個社交網絡渠道的交易額比上一季度增長了兩倍以上,這反映了用戶習慣的建立過程。這個因素加上其旗下主營C2C的拍拍網的發力,使得用戶大幅增加,年活躍用戶達到了9669萬,不過其用戶的購買頻次仍然比阿里巴巴低得多。

 

雖然交易額和收入增長存在不可比的成分,比如合並騰訊相關業務帶來的增加,但其中的很多變化是結構性的,比如非電子和家電產品比重,以及平臺交易比重的上升。這使得它和亞馬遜的可比性也進一步增加——盡管差異仍然很明顯,比如亞馬遜在雲計算、終端和全球化方面的布局。

 

經過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假期,京東與阿里巴巴的差異化部分也更加明顯——由於該公司自營了大部分物流,這讓它不受其他物流公司放假的影響,成為少有的能在假期中保證送貨的電商之一。由於該公司自營業務的部分能更好控制整個流程,這讓它對那些註重質量保證的用戶有很大吸引力。

 

不過,在未來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該公司仍然需要同充滿壓力的成本結構周旋,就像多年來亞馬遜一直所面對的那樣,過去這些年亞馬遜始終在盈虧平衡線附近徘徊。

 

去年京東的凈虧損達到50億元,而2013年的凈虧損為5000萬元,這主要歸因於激勵及與騰訊戰略重組等帶來的一次性費用,但也有其他因素,比如履約成本從5.9%上升為7%,其中最後一個季度為7.5%,高於一年前的6.5%,市場費用從2.3%上升到3.48%,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在三四線城市和縣鎮的擴張所產生的代價。

 

這些因素大多都具有階段性特點,隨著時間推移可能會逐漸改善,尹生真正關心的是代表其精細化運營能力的指標,比如其庫存周轉天數僅從2013年的34.8天,略微下降到34.2天,帳期則從2013年的40.8天,增加到42.2天。

 

又或者像我之前一再認為的,京東相對一體化的模式會面臨一個規模不經濟的臨界點,到了這一點,管理效率的下降將侵蝕該模式的其他優勢,除非它能找到延緩這個臨界點到來的方法。另外一方面,作為亞馬遜的可比公司,目前還看不到像亞馬遜那樣的想象空間,因為它的增長還是局限於中國的,而且在一體化程度上比亞馬遜弱得多。

 

所以,我認為在估值時必須既反映結構性的利好因素,也應該包括這些不確定因素:

 

雖然未來幾年其收入複合增長可能仍然是亞馬遜的1.5甚至兩倍以上,但你必須考慮到它在全球化、管理效率等方面面臨的不確定性,以及在規模不經濟和想象空間問題沒有徹底解決的前提下,它的增長會將它推向更加不確定性的階段,比如平臺業務的增長可能侵蝕它在自營方面建立的速度與質量口碑,因此最多給予其2.5倍的2014年市銷率(亞馬遜目前為2倍),據此其估值大約為463億美元。

 

如果拿阿里巴巴作為參照,則必須將其收入轉化為和阿里巴巴有相對可比性的口徑。我的做法是,將其平臺收入與自營收入區別對待:平臺收入的毛利率很高,和阿里巴巴類似,比如假定其毛利率為60%,這樣就可以算出其自營收入的毛利為15.3億美元,加上10.4億美元的平臺收入,總共是25.7億美元。

 

考慮阿里巴巴目前仍存在一定高估,以及兩家公司都以中國市場為主要市場,業務趨同,也各有優劣勢,可以暫時先不考慮京東比阿里增長快得多的事實,而采取阿里巴巴目前的市銷率作為京東的市銷率,目前阿里的市值為2010億美元,但零售業務只占阿里的85%,給予零售和其他業務同樣的市銷率,則其零售業務估值為1700億美元,對應的京東估值387億美元,大約相當於阿里巴巴市值的19.4%。

 

也就是說,目前京東的合理估值應該介於387億美元~463億美元之間,相比昨天的收盤市值,仍然有3%~23%的空間,相對比較安全,這比我幾個月前給予其的估值中樞也有所提升。風險在於,如果阿里巴巴擠泡沫的進展持續(這方面的內容參照我的上一篇文章《一天蒸掉一個Twitter,阿里去泡沫化或沒完》),勢必壓制其股價。

 

但如果京東在下面任何方面獲得重大進展,都可能提高其確定性,從而提升其估值水平,相反,則會對其估值產生巨大負面影響:在盈利能力上找到結構性解決之道,在拍拍等新業態上獲得突破,上遊一體化的進展,放在社會化大背景下的履行能力的效率競爭力,與騰訊的合作潛力被進一步釋放,精細化運營指標的重大趨勢性改善等。

 

本文作者尹生,前《福布斯》中文版副主編,微信公號價值線(jia-zhi-xian)。若需轉載,請聯系微信heimage0001。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重量級台商告白:中國對台越來越緊縮

2015-03-16  TCW
 
 

 

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攀高,糾結多年的兩岸政經態勢也越來越清楚,然而,夾雜其中的台商,有「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無奈,也有「文革再現」的懼怕,更有對台灣未來的擔憂。

接下來,是一位在中國耕耘二十年的重量級台商老闆,對於習近平統治下中國的第一手觀察,與最深切的告白:

中國,一百年前叫作「東亞病夫」,現在是「大國崛起」,實質上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世界銀行認為二○一四年底中國已成為第一大經濟體),中國富國之後的強兵,是台灣需要戒慎恐懼的。

中國一定會爭取區域霸主的地位,以前亞太地區誰說了算呢?沒有疑問是美國,連日本這個中國崛起前的第二大經濟體,在經濟上是巨人,可是政治上在二戰以後,是被閹割的侏儒,根本就唯美國馬首是瞻,整個東亞沒有疑問就是美國說了算。

現在新的巨人崛起,它理所當然認為這是我家(指亞太地區),我家旁邊,你這個外人老美,在那邊干涉東、干涉西,所以兩強強碰就會帶給很多國家不安。越南暴動,實質是依賴美國抗衡中共,但人家把台灣跟中國畫上等號,所以暴動中是台商受害較多,根本很少燒到陸廠。這就是你台灣的尷尬角色啊!兩強相爭,遭殃的是你台灣人。

對台商待遇天差地遠!以前是各種優惠,現在叫你趕快搬家;要不要轉投資旅館、觀光服務業?否則要收回啦!

中國對台商也是,現在它會客氣的跟你說,以前要給的優惠,中央都有新規定喔,地方沒辦法兌現了,待遇天差地遠;以前是各種優惠,現在都叫你趕快搬家,這個地,我們要留給服務業、金融業用啊!

我二十年前去投資時是一大片農田,荒煙蔓草,我帶動了當時人口十倍的就業機會,但是現在它說不缺工業產值了,你們要不要轉投資旅館、觀光服務業?否則要收回啦!

很多中小企業的老闆,他的身家性命都在這邊(中國),你不得不同情他,正所謂「身在曹營心在漢」,我以前常去台南看一些機械業者,台南搞台獨的一大堆,結果通通都跑到廣東去設廠。

他們嘻皮笑臉跟我說,這邊吃喝嫖賭都很便宜啊!你看我們在台南開一個小機械廠,只有三、五十個人,來到這邊馬上變成三、五百個人。好,這個場景是十年前的。

現在則是「騰籠換鳥」(編按:把產值低、用工人數多的產業移出,換入高附加價值產業),他們那些鳥都通通換掉了,所以現在吃喝玩樂成本也高得很,你去廣東看,(台商)小廠都死光了,跑到越南、柬埔寨去了。

我告訴你,這就是漢武帝威力所及,漢朝國勢強盛,你們這些胡人就麻煩了。我們現在啊!就是胡人對胡人在探討,我們這些胡人該怎麼辦?

未來軟的更軟、硬的更硬!中國根本就不需要動武,光是人民幣、出口政策怎麼樣,就可以把你掐死

我問過一位很重要的台商大老,中國越來越大,萬一越來越強勢、蠻不講理,硬是要跨海來台灣,怎麼辦?他就嘆一口氣,唉!共產黨來了,也不可能就不要高科技啊!

他在政治可能有主張,但因為商業利益,才有了無奈、不得不的樂觀,就算共產黨來,也不可能放火把工廠全燒掉吧?

有些人擔心服貿、貨貿就是關稅同盟,最後(兩岸)經濟融合一體,其實就是政治融為一體、國家融為一體的前兆。好,反服貿的人喊「暫停」,重新思考未來想不想融在一起。

當然也有人講說這是商業行為,不要緊張,可是你要知道只有台灣、香港,跟大陸是同文同種,泰國跟大陸簽服貿,不可能最後泰國融入大陸吧?

現在台灣人正陷入精神跟肉體上的矛盾,你身體被它(中國)束縛住了,精神上老是希望自己選總統,不要受它控制。

習近平上台,對台灣是軟的更軟、硬的更硬,現在中國根本就不需要動武,光是人民幣、出口政策怎麼樣,就可以把你掐死了。我在想,台灣(下屆總統)到底會當選哪一個人,有能力對付這麼詭譎多變的對手?台灣最好能出現一個邱吉爾、李光耀這麼強勢、有遠見的。

我們這兩、三年來的確有感受到氣氛轉變,有些人是真的很有良心,怕社會動亂或是貧富不均,有些人是擔心貪官汙吏遍地橫行,有些人不是,是拿著這個東西唱紅打黑,拿來打擊異己,中國不管是對香港或是台灣都越來越緊縮。

這個就是中國崛起後,印度不安,越南不安,菲律賓不安,日本不安,遙遠的太平洋那端美國也不安,台灣該不該不安?就看著辦吧!

大陸主政者對國家發展的明確方向感,你不得不佩服,感慨台灣的領導人呢?

台灣的未來,我們當然要尋求一個答案,但是有些題目不一定有答案,你怎麼知道台灣永遠會富強下去?你怎麼知道台灣不會變成菲律賓?我們只能在裡面尋求better solution(較佳方案),沒有total solution(面面俱到的方案)。

台灣應該是要先出一個聖君,或者,沒有聖君的話,要出一個良好的國會,如果兩者都沒有,那就沒落啊!沒有人保證台灣(經濟)一定會起來,你如果沒有搞好那就一定下去啊!我們現在的確是憂心忡忡沒錯啊!

台灣人在矛盾對立的社會,你以為只有台灣矛盾對立嗎?不是啦!但台灣要練習在民主制度中尋找答案。


重量級台商告白:中國對台越來越緊縮


2015-03-16  TCW  
 

 

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攀高,糾結多年的兩岸政經態勢也越來越清楚,然而,夾雜其中的台商,有「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無奈,也有「文革再現」的懼怕,更有對台灣未來的擔憂。

接下來,是一位在中國耕耘二十年的重量級台商老闆,對於習近平統治下中國的第一手觀察,與最深切的告白:

中國,一百年前叫作「東亞病夫」,現在是「大國崛起」,實質上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世界銀行認為二○一四年底中國已成為第一大經濟體),中國富國之後的強兵,是台灣需要戒慎恐懼的。

中國一定會爭取區域霸主的地位,以前亞太地區誰說了算呢?沒有疑問是美國,連日本這個中國崛起前的第二大經濟體,在經濟上是巨人,可是政治上在二戰以後,是被閹割的侏儒,根本就唯美國馬首是瞻,整個東亞沒有疑問就是美國說了算。

現在新的巨人崛起,它理所當然認為這是我家(指亞太地區),我家旁邊,你這個外人老美,在那邊干涉東、干涉西,所以兩強強碰就會帶給很多國家不安。越南暴動,實質是依賴美國抗衡中共,但人家把台灣跟中國畫上等號,所以暴動中是台商受害較多,根本很少燒到陸廠。這就是你台灣的尷尬角色啊!兩強相爭,遭殃的是你台灣人。

對台商待遇天差地遠!以前是各種優惠,現在叫你趕快搬家;要不要轉投資旅館、觀光服務業?否則要收回啦!

中國對台商也是,現在它會客氣的跟你說,以前要給的優惠,中央都有新規定喔,地方沒辦法兌現了,待遇天差地遠;以前是各種優惠,現在都叫你趕快搬家,這個地,我們要留給服務業、金融業用啊!

我二十年前去投資時是一大片農田,荒煙蔓草,我帶動了當時人口十倍的就業機會,但是現在它說不缺工業產值了,你們要不要轉投資旅館、觀光服務業?否則要收回啦!

很多中小企業的老闆,他的身家性命都在這邊(中國),你不得不同情他,正所謂「身在曹營心在漢」,我以前常去台南看一些機械業者,台南搞台獨的一大堆,結果通通都跑到廣東去設廠。

他們嘻皮笑臉跟我說,這邊吃喝嫖賭都很便宜啊!你看我們在台南開一個小機械廠,只有三、五十個人,來到這邊馬上變成三、五百個人。好,這個場景是十年前的。

現在則是「騰籠換鳥」(編按:把產值低、用工人數多的產業移出,換入高附加價值產業),他們那些鳥都通通換掉了,所以現在吃喝玩樂成本也高得很,你去廣東看,(台商)小廠都死光了,跑到越南、柬埔寨去了。

我告訴你,這就是漢武帝威力所及,漢朝國勢強盛,你們這些胡人就麻煩了。我們現在啊!就是胡人對胡人在探討,我們這些胡人該怎麼辦?

未來軟的更軟、硬的更硬!中國根本就不需要動武,光是人民幣、出口政策怎麼樣,就可以把你掐死

我問過一位很重要的台商大老,中國越來越大,萬一越來越強勢、蠻不講理,硬是要跨海來台灣,怎麼辦?他就嘆一口氣,唉!共產黨來了,也不可能就不要高科技啊!

他在政治可能有主張,但因為商業利益,才有了無奈、不得不的樂觀,就算共產黨來,也不可能放火把工廠全燒掉吧?

有些人擔心服貿、貨貿就是關稅同盟,最後(兩岸)經濟融合一體,其實就是政治融為一體、國家融為一體的前兆。好,反服貿的人喊「暫停」,重新思考未來想不想融在一起。

當然也有人講說這是商業行為,不要緊張,可是你要知道只有台灣、香港,跟大陸是同文同種,泰國跟大陸簽服貿,不可能最後泰國融入大陸吧?

現在台灣人正陷入精神跟肉體上的矛盾,你身體被它(中國)束縛住了,精神上老是希望自己選總統,不要受它控制。

習近平上台,對台灣是軟的更軟、硬的更硬,現在中國根本就不需要動武,光是人民幣、出口政策怎麼樣,就可以把你掐死了。我在想,台灣(下屆總統)到底會當選哪一個人,有能力對付這麼詭譎多變的對手?台灣最好能出現一個邱吉爾、李光耀這麼強勢、有遠見的。

我們這兩、三年來的確有感受到氣氛轉變,有些人是真的很有良心,怕社會動亂或是貧富不均,有些人是擔心貪官汙吏遍地橫行,有些人不是,是拿著這個東西唱紅打黑,拿來打擊異己,中國不管是對香港或是台灣都越來越緊縮。

這個就是中國崛起後,印度不安,越南不安,菲律賓不安,日本不安,遙遠的太平洋那端美國也不安,台灣該不該不安?就看著辦吧!

大陸主政者對國家發展的明確方向感,你不得不佩服,感慨台灣的領導人呢?

台灣的未來,我們當然要尋求一個答案,但是有些題目不一定有答案,你怎麼知道台灣永遠會富強下去?你怎麼知道台灣不會變成菲律賓?我們只能在裡面尋求better solution(較佳方案),沒有total solution(面面俱到的方案)。

台灣應該是要先出一個聖君,或者,沒有聖君的話,要出一個良好的國會,如果兩者都沒有,那就沒落啊!沒有人保證台灣(經濟)一定會起來,你如果沒有搞好那就一定下去啊!我們現在的確是憂心忡忡沒錯啊!

台灣人在矛盾對立的社會,你以為只有台灣矛盾對立嗎?不是啦!但台灣要練習在民主制度中尋找答案。

 

如何分析消費股:一位8年港股重量級研究員的經驗總結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379

如何分析消費股:一位8年港股重量級研究員的經驗總結
作者:張薇

導讀

長期看,消費領域是能夠穿越牛熊,穿越周期的牛股輩出之地,也是價值投資大佬們最鐘情的領域之一。如何才能挖出消費領域的牛股?本期港股那點事隆重推出一位深耕港股消費股長達8年的重量級資深研究員、格隆匯會員張薇的經驗總結(本文)和消費類公司的分析思路(第二篇)。這兩篇文章絕對可以當作任何行業和公司分析的經典教材,建議每位讀者仔細閱讀。同時,我們也誠摯的祝願她在轉型之後寫出更輝煌的人生篇章。

每天都在拜讀格隆匯的文章,受益良多,在之前的一期里面,轉載了許巍的新歌“第三極”,唱的是藏人虔誠的信仰以及回歸內心的平靜之意境,也由此想到了藏傳佛教里對“上師”的尊崇,我想,格隆匯每天做的事情,談的是投資,但是實質上是類似一個上師,在宣揚信仰,信仰價值投資,信仰勤勞奮鬥,信仰良善,信仰是金子終會發光。所以,會有港股最低迷時的“珍珠白菜價系列”,也有港股啟動前的振奮人心的激揚文字。這是一種堅持,也是一種信念。

我05年在港大畢業,應該比許多當時的內地學生對香港有更直觀的理解,07年以來一直從事賣方港股研究,有8年的消費行業研究經驗。現在,我將轉型買方,在離開券商之際,將過去消費行業的經驗匯總下來。佛說,諸善奉行,其旨不為功利,在港股,我只是一個晚輩,但對於許多新入市的投資者或者研究員,可能對市場的理解又相對快了一步,因此,將這個文稿分享出來,希望能夠對新進入這個市場的朋友有微薄助益。

以下是對消費行業的整體總結,分三部分進行闡述,首先是自上而下的選股方法,然後是具體的細分行業公司,最後是公司分析。這里面更多的是提供一種分析方法和思路,以及研究的流程,它可以被複制到分析任何公司,任何行業。里面有邏輯推理的部分,也有具體的案例,讀來不會那麽的枯燥。

一)自上而下的選股方法

從宏觀的大層面看,當25-44歲人口占比開始下降時,無論是美國還是日本,市場利率都是下行的趨勢,這個在中國也將不會例外,其背後的邏輯是工業經濟轉向服務業經濟,經濟增長的動力由投資拉動轉為創新推動。而當市場利率處於下降趨勢時,同時伴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居民存款會加快流向銀行理財產品,2013年末,銀行理財產品達到10萬億的規模,這個僅占銀行100萬億存款規模的10%,預計以後這個比例還將繼續提升。

因此:1)在實業層面:勞動人口占比下降---》工業經濟轉型服務型經濟---》對資本的需求下降,對勞動的需求提升---》資本價格下降,勞動成本提升---》勞動報酬占比提升---》人均收入提升---》利好居民消費---》按海外經驗,當人均收入達到3000美元時,大眾消費及百貨業態會發展迅速,當人均收入達到7000美元時,服務型消費及購物中心和大型OUTLET的需求將大幅提升---》a.旅遊(對應海昌控股),b.專業體育用品及體育賽事承辦商(對應安踏,智美),c.購物中心(對應銀泰)

2)在金融層面: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實業層面對資本需求下降,利率下行---》居民存款流向高收益銀行理財產品---》以2014年新增6億的理財產品金額為常態作為預測依據,按8號文規定,其中35%配置非標準化產品(貸款類),65%配置債券和股票(一般是60%債券和5%的股票)---》由銀行存款搬家流向股市的金融每年是新增6000億---》每年股市新發行股票不超過5000億---》股票新增供給小於新增需求---》高股息率的股票會被首先配置(理財產品的高期望收益必然導致配置上優先考慮高息股,參考去年國投電力的走勢可以非常明顯的看出來)---》消費行業高派息公司受益---》消費行業股票池里所有股息率超過5%的優質公司都值得重點覆蓋

以上是從宏觀---》行業---》公司自上而下選股的過程。

二)細分板塊分析

選股以後,我們按不同的細分板塊進行闡述,努力找尋在研究中應該把握的最本質的東西:

1)百貨:

首先,要知道一個事物的現狀,必須理解它的歷史,如下:

新中國成立後,逐漸取消私營經濟,各地的供銷社和國有商超成為改革開放前的商品提供平臺---》改革開放後,各地的國有商超各自為政,地方割據,沒有跨區域的百貨公司---》90年代以後,以新世界百貨,百盛為代表的港資百貨公司登陸中國,延續它們在香港的經營方式,以小而精的門店為主,多租賃門店,以聯營銷售為主(二房東角色)---》2000年以後,以銀泰,茂業為代表的民營資本進入百貨公司,它們學習港資百貨的經營方式,但是因為他們自己是做地產起家的,所以也結合了中國人自身的特點,經營的百貨多大面積,且以自有物業為主,也是二房東的角色(回顧剛才上面的宏觀和行業分析,人均收入達到3000美元時,是百貨行業的迅速發展期,這是世界其他國家的經驗證明了的,而我們的銀泰,茂業這個時候開始發力,是不是正好對應這個收入階段,研究需要多思考,多分析,多回顧)----》2012年後,人均收入突破7000美元,購物中心開始興起,百貨增速放緩。

因此,從以上的歷史看,中國百貨行業群雄割據,如美國梅西百貨那樣的強勢的跨區域的百貨公司很少,加上購物中心的沖擊,以及現在電商的沖擊,整體供大於求。加之之前學習港資百貨的經營方式,只懂陳列,不懂商品運營,因此在目前的沖擊下開始逐步轉型。

那麽,目前百貨公司的看點:a)資產值嚴重低估,比如茂業,茂業除開自己持有的A股各上市公司股權的市值僅20億港幣,而它85%的門店都是自有物業,這意味著,幾乎所有的門店都是白送的。

b)積極轉型購物中心及OTO:和茂業類似,銀泰的資產值也被低估,它也是75%的自有門店比例,同時,銀泰是獲得阿里入股的百貨公司,在OTO的進程上遠快於同行。

因此,當它們的市值在NAV之下30%時,都是安全的推薦標的,同時要關註它們的轉型和實際的經營數據,比如同店增速這些。

2)服裝

和百貨行業類似的分析邏輯,從歷史入手:

改革開放後,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輕工和紡織發展迅速---》生產廉價商品出口國外---》部分公司開始自營,銷往國內---》部分公司開始建立品牌---》2000年以後,大眾品牌建立,渠道為王的時代到來---》2012年以後,海淘,電商的沖擊,傳統服裝企業開始受到沖擊(回購一下百貨,都是二房東模式,靠聯營扣點為生,百貨的收入就是服裝公司的銷售成本,因此在電商時代,傳統渠道的價值開始下降,網上銷售直接節約渠道開支,對服裝公司的沖擊很大)

因此,從以上的分析看,和百貨一樣,供大於求。但是,這個時候就需要精選公司。

目前服裝公司的看點:a)行業龍頭,高股息率:比如百麗(60%鞋,40%運動服飾代理),占據中國中高端女鞋30%的市場份額,2萬間門店。比如安踏,國內專業體育服飾的市場占有率第一名,7000多家門店。它們都強大的渠道管控力,完備的供應鏈體系,快速的補單和生產流程,精準的產品定位,渠道建設加品牌營銷,這些都決定了短期內龍頭地位很難撼動,每年維持40%以上的派息率,符合宏觀分析里說的,資金青睞高股息率的公司。

b)低市值,低市盈率的精品公司:比如利邦,23億人民幣的市值,擁有4大男裝品牌,都是源自歐洲可追溯的貴族品牌,在全球有400家門店,所有的過季存貨都已經出清,開始進入新一輪的增長周期。低市值,高品質的品牌,就是安全邊際,巨大的安全邊際。看看A股的海瀾之家吧,在資金出海的當下,就不要說兩地估值的差異,這個鴻溝遲早會被填平,真正的貴族品質,它的光輝,遲早是會被體現的。比如萊爾斯丹,30年悠久歷史的家族企業,在百麗的多次收購要求下都不動心,在中高端女鞋領域做性價比,舒適度和設計感最好的品牌,精準的定位,對品質的追求,5%的股息率,7倍的市盈率,依然是,巨大的安全邊際。

3)其他

神州租車,海昌控股,這些屬於消費板塊的比較稀缺品種的公司,具體歷史發展就不展開分析了,可以參考之前百貨和服裝的分析思路。

它們的看點,在於:增速。神州租車今年進入專車領域,業績1.7倍增長,海昌控股的上海迪斯尼項目和三亞項目,都是巨大的資本投入,這些公司,看點在於增速,而需要持續跟蹤的是項目進展以及實際的經營數據。

三)公司分析思路和邏輯

我不再細說具體的公司業務,僅提供一個分析具體公司的思路。

從歷史出發,理解公司的背景。而為什麽要理解歷史,因為企業的發展具有慣性,企業文化是企業的內在基因,我們需要從它們的發展歷史,知道他們成功的因素來自什麽方面,由此判斷以後可能的方向---》從海外經驗出發,看看國外同行里龍頭公司的發展路徑,如此做是為了借鑒成功的經驗---》結合歷史和海外分析,站在宏觀和行業的大背景下,了解行業的發展歷史,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行業的競爭格局,立足當下,分析公司的業務模式,競爭策略,管控能力以及核心競爭力---》具體的財務分析

比如,以安踏為例,為什麽它的業績能夠是行業第一?為什麽是它?

從歷史分析入手,安踏是做工廠起家,積累了第一桶金後,開始做品牌(由此我們可以推知,公司的成本控制力和生產能力很強)---》安踏是第一家采取分銷商進行銷售的公司(由此我們可以推知,公司很有創新精神,能夠推動行業的發展)---》安踏是第一家在規模做大後在07年時就采用ERP系統監控門店的公司(由此我們可以推知,公司對於渠道的建設和控制真正落到實處)---》安踏是第一家規定分銷商如何進行產品組合和陳列的公司(由此我們可以推知,公司對於終端消費的理解力非常深厚,從源頭上避免了存貨產生的可能)---》生產占優,渠道占有,對終端消費的理解占優,創新占優---)安踏的未來的路徑是???---》我們接下來海外分析,看看美國的耐克,在規模擴張和品牌建立後,開始贊助各大賽事,提升品牌內涵,不斷推出新產品---》安踏的可能方向是,學習耐克,掌控體育資源,立足大眾,提供最優性價比的專業運動服飾---》接下來,財務分析,安踏的ROE,存貨周轉天數,應收款周轉天數,同店增速,等等指標,都優於同行---》因此,無論是實業層面,還是財務層面分析,安踏的行業龍頭,不是浪得虛名。

四)總結
在對宏觀,行業和公司都有深入理解後,我們就知道了大資金會青睞怎樣的公司(回憶一下最初宏觀分析里說的銀行理財資金的配置,以此為例是為了更好的理解自上而下的分析思路,不是僅為了闡述銀行理財資產的配置),然後我們知道了每個行業的本質特點和發展趨勢,最後我們優選符合資金配置需要及行業發展趨勢的優質公司,這樣我們在推薦股票就能夠心中有底,邏輯清晰且重點突出。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未持有該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重量级改革促牛市模式切换:关注增长复苏投资主线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4162

作者:王汉锋

鸡犬升天去伪存真

2015年上半年实际利率在政策宽松背景下逐步下行,继续推高风险偏好,中国内地市场实现股债双牛(参见20141027日年度展望《2015,股债双牛》)。站在2015年年中有如下几大因素在边际上影响我们对未来市场的判断,预计市场整体牛市格局仍将维持,但将从此前的鸡犬升天模式切换到去伪存真模式:

改革与互联网技术在使得资源向优势龙头企业集中。国企改革及无线互联网技术应用等变化都在使资金、市场等资源向经济内的龙头企业集中,上市的龙头无论整合或者转型都具备优势。中国上市企业利润占全国企业利润的比例已经从十年前约4%上升到25%,但相比美国的平均80%左右和日本的40%左右还有很大提高空间;

发行注册制和资本账户加快开放有望逐步启动,这些基本制度的变革将改变股权资产的供求和相应的风险定价模式,导致A股市场目前区分度较低的定价模式在边际上发生改变;

政策依然宽松,但放松节奏最快的阶段可能在过去。市场将从关注政策宽松的阶段转向更加关注复苏信号,企业收入和盈利层面的变化将是衡量可持续性的重要标准。我们预计A股盈利将受增长恢复和利润率提升的双重支持逐步进入加速轨道,2015年全年实现11%左右的增长,2016年在此基础上将再有所加速。

目前代表蓝筹的沪深300指数前向12个月市盈率估值14倍(非金融23倍),在历史均值附近,但中小市值股票估值依然普遍较高。预计市场三季度前期仍将延续盘整模式,随着增长预期的逐步好转下半年后半段可能重拾升势。

重量级改革启动,市场逐步走向成熟

我们认为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推进的重量级改革,包括股票发行注册制、市场互联互通及资本账户开放,这些都是使得中国市场制度迈向真正成熟的制度变革。其对国内和国际的影响虽然是长期和逐渐的,但将从今年下半年有望逐步开始体现。限制更少的供给及更加开放的资金流动将纠正国内因为股权供给和资金相对封闭等限制带来的定价失衡,促进A股市场风险定价能力的提升和成熟,并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

行业配置及投资主题:更加关注增长复苏

我们在2015年的行业配置报告中提出主导今年行业配置的三大因素:周期性放松、结构性改革及无线互联网等全球技术演进。今年上半年后两者主导了行业的超额收益,预计下半年周期性放松效果将逐步显现,从而在行业配置中要给予更多的考量。

我们建议关注两大主线:

1)增长复苏主线:盈利实现较高增长或有望反转的蓝筹,如证券、保险及周期性行业中受益于增长复苏、盈利有望复苏的板块,包括航空、建材等;

2)持续成长主线:长期发展空间大、模式逐渐清晰稳定的龙头成长股,包括医药、互联网多方面应用背景下模式逐渐清晰的龙头、食品饮料等。相对低配缺乏催化剂、估值无优势的石油石化、科技硬件等板块。

建议关注四大主题:国企改革、京津冀、资本账户开放、无线互联网。

(来源:中金金网)

格隆汇声明: 本文为格隆汇转载文章,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16亿中国人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全解析!當臉書資料中心落腳台灣 一百億元重量級投資案 為何引發郝明義批評?

2015-12-14  TWM

繼Google之後,臉書也考慮將亞洲首座資料中心設在台灣,消息一出,引起不小的反彈。高耗能、低人力需求,這些問題雖都是無法否認的事實,但資料中心所扮演的角色與影響,卻可能比你想得更複雜。

當全世界正在關注臉書(Facebook)創辦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將拿出九九%股份(約新台幣一.五兆元),為女兒創辦一家改變人類未來的新公司;同時,另一個消息吸引了台灣人的關注 ─ 臉書亞洲首座資料中心可能落腳台灣。

代價:

耗電超凶加重缺電問題

十二月一日,彰化縣縣長魏明谷透露,臉書考慮投資新台幣一百億元在高鐵彰化站旁設立資料中心。對台灣來說,這是許久不見的重量級投資案,然而卻引起不小的反對聲浪。「別想臉書,想想電從哪裡來?想想空汙吧。」前國策顧問郝明義的一句話,道出不少人的憂慮。

台灣正面臨缺電危機,而不能否認,即使是再節能的設計,以雲端資料中心動輒數十萬台伺服器,每天二十四小時運轉的使用情形來看,這絕對會是一個吃電怪獸。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也承認,「用電(量)一定很高。」在核四停建、綠電又跟不上的情況下,若台灣要快速滿足雲端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恐怕只有加大火力發電規模一途,然而這對於已經生活在空汙指數頻頻「紫爆」的台灣人民來說,情何以堪?

但也不能否認,彰化產業專區這塊土地,即使不是臉書資料中心進駐,也可能會是其他企業,一樣有用電問題;若是半導體等電子產業,可能還多了化學廢水等環境汙染的麻煩。

能源政策本就是台灣亟需解決的難題,面對臉書資料中心是否來台,除了緊盯電力,或許應該思考:「為什麼台灣能成為國際資料中心的首選?」多數人認為,臉書看中的就是台灣低廉的電費。以二○一一年谷歌(Google)來台為例,張善政不否認,便宜的電價確實是谷歌考慮的理由之一,但他也強調,台灣的法治成熟度、人力素質等,也都在評估項目之列。

其實資料中心建置的考量相當複雜。開放知識基金會台灣負責人徐子涵認為,現在最受到關注的電力問題,可能只占資料中心選址評估項目比重的十分之一,「其他十分之九要去找出來,才知道怎麼提升台灣的產業競爭力。」舉例來說,多數人可能都不知道,從全球海纜布建狀況來看,台灣是東北亞與東南亞之間,網路資料傳輸的重要交換點。而當有谷歌等級的國際資料中心在此落腳,就會有更大量資訊必須取道台灣。

「如同麻六甲海峽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新加坡的競爭優勢;巴拿馬海峽,造就了巴拿馬籍註冊輪運的蓬勃。」徐子涵認為,「當大家都在推大數據,當資料的節點與港口都在台灣,不管怎樣,都會有優勢。」

機會:

手握數據可墊高台灣籌碼

另一方面,張善政認為,長遠來看,資料中心設在台灣也確有其必要。曾在谷歌工作的張善政表示,「我看到他們(指谷歌的人)計算,在美國服務亞洲,未來服務品質會出問題。」因為,不論網路技術多進步,距離造成的網路延遲問題,是永遠克服不了的。

張善政同時也指出,台灣有相當大量的谷歌和臉書使用者,但台灣的海纜容量卻相對不足。目前,谷歌在建設一條從台灣連結日本的海纜,以擴大台灣對外頻寬。「他們減輕了台灣海纜的負擔。」張善政說。

再拉到更高的層次來看,「未來什麼才是資訊大國?」張善政認為,過去台灣的科技之島美譽,來自PC供應鏈,但這個時代,最具價值的是數據。

明知資料中心是吃電怪獸、帶動的就業機會有限,德國卻要求雲端公司,必須在本地設資料中心;香港、新加坡更是積極爭取亞馬遜等資料中心設在境內。

他們所想的,不是「希望國際公司來,可以提高地方能見度」,他們想保障的是國家和國民的隱私安全,以及更長遠的產業布局策略。

張善政舉的例子更極端:「如果打仗,很多國家的資料存放在台灣境內,台灣的戰略地位是很高的。」他預期,未來的世界地圖,國家大小將不是以地理上領土呈現,而是該國家掌握的資訊量。「這不是一般網友可以想到的,但在總統和院長層次,這是一定要考慮的。」徐子涵認為,既然台灣已經有谷歌資料中心的先例,應確切檢視這兩年來,谷歌資料中心實際營運數據與周邊效益,做全盤評估與政策規畫,才能為台灣找到更好的方向。

資料中心不可怕,可怕的是台灣不知道自己握有多少籌碼,更缺乏通盤的策略規畫。

要讓臉書資料中心進駐嗎?

這些事必須想一想

——設置資料中心優缺比較

優點

.本地服務反應速度提高

.擴大台灣資訊版圖

.提升台灣國際戰略地位

.帶來硬體建設投資(以谷歌彰濱資料中心為例,至今約投資180億元).強化台灣扮亞洲資訊轉換節點的角色

缺點

.耗電量高(若無法用清淨能源,恐怕加重台灣空氣汙染,並加重台灣缺電問題)

.用水量大

.占地面積大(以谷歌彰濱資料中心為例,占地約15∼20公頃).帶動的就業機會少(以谷歌彰濱資料中心為例,自2013年啟用至今,聘雇人力約60人)

撰文 / 何佩珊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