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碳金融 投資機會近在眼前 (5 July 2008)

(News / Report consolidated by www.redmonkey.hk)

(節錄自香港經濟日報)

金融世界千變萬化,當曾特首萬水千山,倡議香港進軍「伊斯蘭金融」之際,另一項新興「金融」正悄悄地興起,並且投資機遇近在咫尺,投資者萬萬不能走寶。

筆者要談的是碳金融(carbon finance),首先澄清,是物體燃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不是煤炭。

碳金融由《京都協議書》開始

世界銀行估計,2005年碳市場正式成形時,交易總值僅約110億美元,2006年增加至300億美元,去年交易總值更大幅躍升了100%至600億美元,估計2020年碳市場的規模,可達1兆美元。碳市場有多大?去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只約2,500億美元,估計2010年可增加至3,000億美元,碳市場的潛力可見一斑。

2004年,《京都協議書》要求39個工業發達的國家在2012年,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5.2%;2005年,碳證券開始在歐洲的氣候交易所和美國芝加哥的氣候交易所交易,碳市場才開始成氣候。

碳金融(carbon finance)、碳市場(carbon market)、碳信用/積分(carbon credit)隨即興起。許多大型投資銀行、對基金、工業家、公共事業均計劃大舉進軍碳金融,部分投資銀行已在倫敦設立碳證券的交易專櫃,並視之為新的業務增長點,不斷推出衍生投資產品。

碳信用組成市場

溫室氣體有許多種類,二氧化碳是最基本的量度單位,排放量以噸計,一個「核證減排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 CER)相當於一噸二氧化碳,又稱一個碳信用/積分(carbon credit)。金屬有貴廉之分,溫室氣體以產生溫室效應的影響而分,雪櫃用以保溫的HFC 23氣體對溫室效應產生巨大影響,減少排放一噸HFC 23,相等於減少排放11,700噸碳的影響,換言之,可得11,700個碳積分。

參與《京都協議書》的國家對本國產生溫室氣體的單位如發電廠實行排放配額制,減排一噸碳,可得一個碳積分,超出限額,則要向其他單位購買,填補超排份額。歐盟對超排一噸碳的罰款為100歐元,目前一個碳信用/積分市價約25歐元。

碳信用/積分是碳市場的交易產品。要取得碳積分,不外兩個途徑,一是減少目前的排放量,二是減少未來排放量。工業國家成本高,更換或改良生產設施成本高,向外採購碳積分相對划算,因此,碳積分多循減少未來排放量一途產生,其中多在發展中國家產生,其來源包括興建水力發電廠、核電廠、減少砍伐林木、廣泛使用節能燈泡、技術更新等等,目前全球有4,000多個減排項目在進行,去年中國「生產」的碳積分佔全球產量的73%。

通過市場機制,西方資金流向效益更大的市場和技術,同時達到控制地球溫室氣體的效果。

碳期貨有市有價

雖然中國是碳信用/積分的最大生產國,但碳市場主要在歐洲,因為歐洲是最大消費國(美國沒有加入)。碳市場的主要買家可分五大類:一、由國家支持和委託成立的碳基金(carbon fund),世界銀行目前有8個碳基金,多為西歐國家,主要為本國利益服務,性質類似主權基金;二、歐盟大型排放單位如電力、鋼鐵等企業;三、金融機構,以投資、盈利為目標;四、政府雙邊合作基金,由政府出洽談購買碳積分;五、自願參與減排的企業和個人。

碳金融並不局限於碳市場的交易,還包括減排技術研究、生產、收購的融資,近年西方興起到發展中國家收購「垃圾」的潮流,如收購垃圾堆田區、焚化爐、化糞設施等。收購這些資產後,碳信用/積分轉讓、組合、包裝(與次按產品十分相似)都是碳金融的一部分。目前碳市場以一手市場為主,但二手市場開始盛行。

2005年碳市場開始運作時,碳每單位的收購價在7歐元左右,目前市場價格約在16歐元。芝加哥氣候交易所5月初的交易情況顯示,2008年12月碳期貨價格約25美元,2011年碳期貨約27.37美元,顯示碳的升值趨勢。歐洲和美國芝加哥的氣候市場均允許個人參與碳市場的交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4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