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在線比較引擎的逆襲!FindTheBest流量飆升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8/07/230801.html

《紐約時報》網站近日刊載署名為史蒂夫·羅爾(Steve Lohr)的博客文章稱,2010年上線的在線比較引擎FindTheBest.com已經在最初的發展階段中取得了緩慢而穩定的進展。文章指出,在過去 一年時間裡,這個對比搜索引擎的流量取得了強勁的增長,原因之一是最近幾個月時間裡已經有數十個內容發佈網站與其達成了白標合作關係。

以下是這篇文章的全文:

凱文·奧康納(Kevin O'Connor)回憶道,當他數年以前奔波往返於潛在的風險投資者之間的時候,他所面臨的基本上都是懷疑的目光。他想要構建一個在線比較引擎,但並非為 單一的產品或服務(比如說旅遊或是餐飲行業等)而構建。他所希望的是,這個引擎將可覆蓋數以百計的主題和產品,從律師到養老院,從智能手機到狗飼料,諸如 此類。

一些揮之不去的問題是:你能在許多領域中作出良好的對比嗎?你怎麼才能獲得數據,然後將這些數據組合到一起,並有效地將其呈現出來?

奧康納最終說服了風險投資公司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KPCB)對他的這個想法進行投資,這家公司投入了600萬美元的資金。這家公司作出這種押注的部分原因在於看中了奧康納的想法,另一部分原 因在在於奧康納的團隊以及他本人。奧康納曾是廣告網絡公司Doubleclick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這家公司已經在2007年被谷歌以31億美元的價格 收購。奧康納自己也為這個想法投入了一部分資金。

這個名為FindTheBest.com的網站在2010年上線,在最初的發展階段中取得了緩慢而穩定的進展。這個網站向消費者承諾稱,它可以提供 「沒有偏見的、由數據驅動的比較」意見。這是一個混合的搜索引擎,混合了數據過濾算法和人力管理方式。產品和服務的類別是由人做出定義的,設計信息呈現的 方式,判定哪些對比材料——或是屬性——對用戶來說是最有意義的。

「算法是非常棒的,我們在能夠使用算法的時候都會使用。」奧康納說道。「但是,有許多事情是算法無法做到的。」

FindTheBest並非谷歌的直接競爭對手。但是,所有小生境搜索和推薦工具所面臨的挑戰都是雙重的:它們能交付除了谷歌服務所能提供的信息以 外的足夠價值,從而讓用戶注意到它們,進而創造流量嗎?它們是否能夠賺到足夠多的錢,從而建立一項大規模的、可以持續的業務呢?

與Kayak(關注旅遊產品和服務)或是Yelp(關注餐飲和購物)等其他專門的搜索服務相比,FindTheBest所關注的焦點有很大不同。在 過去一年時間裡,這個對比搜索引擎的流量取得了強勁的增長,其月度獨立用戶訪問量已經達到了1000萬人左右,遠遠高於去年同期的220萬人。

推動FindTheBest流量大幅增長的因素之一是,最近幾個月時間裡已經有數十個內容發佈網站與其達成了白標(white label)合作關係。FindTheBest的技術能在各個網站上提供產品特定產品的對比功能,其中包括Golf Digest(高爾夫球袋)、SKI(滑雪運動)、TechCrunch(智能手機)、Minyanville(網絡券商)和Lifescript(肥力 診所)等。

FindTheBest目前正在拓展與內容發佈站點之間的白標合作關係,本週開始利用一項名為廣告主「購買意向網絡」的服務來認真地尋求從事廣告業務。「我們確實必須首先建立技術平台和吸引受眾,隨後才能開始出售任何東西。」奧康納說道。

奧康納指出,對廣告主來說,FindTheBest的吸引力在於其對比服務的用戶都是優質的潛在顧客,這些用戶之所以尋求獲得比較信息,目的就是存 有想要購買產品或服務的想法,而不僅僅是瀏覽。他進一步指出,有較高比例的FindTheBest用戶會採取某種行動——比如說點進一家廣告主的網站來填 寫在線表格,從而進行購買活動等——這一百分比大約為12%到15%。

奧康納稱,FindTheBest是「一家消費者倡導組織」。他還補充稱:「作為回報,我們所獲得的消費者的購買意向信息。我們絕對可以推動(消費者的購買)決定。」他指出,這是一個能夠推動消費者決定的搜索引擎,應該可以要求獲得較高的廣告費率和營銷費。

FindTheBest的對比引擎正日益被專門網站改採用。舉例來說,本週Golf Digest雜誌的網站將會增加一種新的高爾夫球場尋找功能,這個網站將FindTheBest的技術與其編輯推薦名單的鏈接結合到了一起。這本雜誌在過 去多年時間裡一直都在編纂這種編輯推薦名單(舉例來說,自1966年以來,Golf Digest就開始對1000名專門小組成員進行調查,來創造一份高爾夫球場「100強」的名單,這份名單會每兩年更新一次)。

高爾夫球場尋找功能可基於多種標準執行,如位置、公共和私人球場等。點擊一個高爾夫球場的頁面,用戶就能看到一張地圖、球場特性的列表介紹、附近的 球場、與這個球場相關的旅行Twittr消息以及一種用於預約休息時間的工具等。這種球場尋找功能帶有「由FindTheBest提供支持」的標 籤,Golf Digest與這家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西南海岸城市聖巴拉拉(Santa Barbara)的創業公司將會分成來自於這項功能的收入。

Golf Digest擁有自己的高爾夫球場數據庫,但這本雜誌對FindTheBest所能做到的事情感到印象深刻。「他們的技術非常好,並非我們能趕得上的。」 Golf Digest的品牌編輯鮑勃·卡爾尼(Bob Carney)說道。「在我們與其進行電話會議的幾週時間裡,他們就能做出改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796

大買家的逆襲:世界頂級上市公司八年前想投資藍標,現在卻被藍標控股19.8%!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452.html

藍色光標2013年4月底宣佈收購英國上市公司Huntsworth約19.8%股權後,Huntsworth公司CEO Peter Chadlington勛爵接受了《創業家》專訪。他在1974年創立宣偉公關,後宣偉與萬博合併,成為全球最大公關公司。

《創業家》:八年前以前是您對投資藍色光標感興趣,現在是藍色光標投資Huntsworth了。

勛爵:在中國,公關十年前才開始起步;而在歐洲,公關存在多年、在解決生意問題上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如今,Huntsworth遭遇股票市場低迷,歐元貿易區很多公司也有類似遭遇。所以,藍色光標投資並與我們合作,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難得機遇,會幫助我們解決很多生意上的問題。

《創業家》:您是否考慮過藍色光標以外的其他公司來投資Huntsworth?

答:我和趙文權在過去八年裡建立起了很好的個人交情,以及生意上的合作夥伴關係,這些年我們一直商談潛在的合作機會。這比選擇其他從沒打過交道,或者對高管層根本就不瞭解的公司進行合作,要有利得多。

《創業家》:聽說您們本來打算讓藍色光標多買一些股份?以後會考慮讓藍色光標控股嗎?

勛爵:藍色光標可以自由地決定到底購買我們多少股票。如果他們想多買,可以在股票市場上多買,但是,他們購買的數量不能超過另外的控股方。

《創業家》:除了價格,談判過程中還有過什麼爭執嗎?

勛爵:在價格談判過程中,雙方都是開誠布公的,談得很直接。我們通過不同的方式也做了一些讓步,直到雙方對這個價格都滿意,這方面並沒有太大問題。實際上,我們不是競爭對手,而是戰略上的合作夥伴,是並肩合作的兄弟關係。趙文權在歐洲範圍內沒有開展什麼生意,他只在北美有小規模的生意,我們在中國的經營也很有限,所以非常容易談攏。

只有一種情況會導致問題的產生,那就是你施加壓力、要在短時間促成某個事情。我們從來不給施壓,從來不倉促達成某個協議。和中國打交道這些年,我們知道我們想要的東西是什麼,也知道得到它的正確途徑是什麼。

我們的商談會持續到今年10月,我們要在合理經營與約束機制等多方面達成一致。

《創業家》:一家中國公司投資你們,內部有反對聲音嗎?

勛爵:為什麼會有反對的聲音呢?Huntsworth沒有一個員工反對和藍色光標合作。大家都認為,歐盟和英國的經濟發展在短期內很難有轉機。作為一個擁有1750名員工的首席執行官,我肩負著建立不斷創造利潤、並且壯大公司市場的責任。

《創業家》:您覺得藍色光標會成為中國的WPP嗎?您是全球公關行業非常知名的人了,趙文權將來會和您一樣知名,進入全球公關名人堂嗎?

勛爵:藍色光標肯定會成為中國的WPP, 這對他們來說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趙文權也會成為比我更出色、更有名氣的人物。他很有經營頭腦,已經擁有強大的行業人脈和網絡平台;況且他還很年輕,可以在這個圈子裡繼續打拚二三十年。



熟悉趙文權的人都知道,他的口頭禪是「這個、這個」。和英國老牌廣告集團Huntsworth談判,對方見到藍標方面不停「這個」,一度認為是神秘切口,便將藍標入股案命名為「Project Jigger」(這個項目)。

要知道,過去藍標說要做「中國的WPP」,業界有很多人半信半疑。然而,拿下Huntsworth的19.8%股權後,藍標已在國際併購市場上樹立起重要的里程碑。

對於併購,趙文權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論。他更看好買「人」的項目,表示以後對資源的併購會更加謹慎。

《創業家》:收購Huntsworth之後,你認為藍標處在什麼位置上?

趙文權:我說過三個目標,第一個市值過百億,第二個收入過百億,第三個就是要收購一個世界級品牌;第一個做到了,Huntsworth項目之後第三個也做到了。

第二階段,我們的新戰略叫十年十倍,希望在2012年大概二十億收入的基礎上,用八到十年時間增加十倍,達到兩百億元左右收入的規模。

(收購)博傑之後,我們對資源型企業會更加慎重,會更多關注通過自己專業服務能力去獲取收益的企業類型。另外,數字營銷業務希望未來在兩百億裡至少佔到50%,第二個就是希望在未來的盤子裡頭大概有30%左右來自海外市場。

《創業家》:什麼樣的公司是你認為值得收購的目標?

趙文權:第一,我們不太喜歡一些綜合性的公司,什麼都做,每年可能也賺一些錢,但是真的靠什麼賺錢,好像說不太清楚。我們喜歡的公司,是在某個特定的行業領域或者服務領域,有自己的專長,確實有門檻。

第二就是團隊一定要務實,大家對未來有一些共同的願景。有些人說干得很累,想把公司賣了,過幾年就退休,這種公司通常我們不會碰。我們跟每一個人說,希望這個公司還是你的,你還是總經理,還是CEO,甚至還是董事長,帶著這個公司繼續往前走。我們不太喜歡忽悠的,我們這個行業本身做傳播,做溝通,有些人就變成一種性格特質,會比較虛。

第三,我們還有一些其他指標,比如成長性,至少每年15%、20%這樣的成長性。

《創業家》:收購專業服務能力的企業,也就是「買人」,有什麼好處?

趙文權:在我們行業公司分兩種,一種靠資源賺錢,就是擁有這個資源,然後出售資源獲得收入和利潤;還有一種公司,沒有資源,通過提供專業服務、提供能力來獲取收入和利潤。

我們相對喜歡後者,藍色光標就是典型的這種公司。這種公司獲得收入和利潤是很難的,是一點一滴,一個客戶、一個客戶,一點東西、一點東西攢起來的,它是相對穩定的結構;丟掉任何一點東西,哪怕丟了一兩個大客戶,可能都不會產生本質性影響。只要能力還在,你始終還可以把它拿回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292

落難貴族SONY 如何重新擦亮招牌?巨人的逆襲

2013-07-08  TWM
 
 

 

曾經叱吒風雲的索尼集團,失去了往日榮光,不僅被蘋果、三星遠遠拋在後面,集團更連續四年虧損,第一品牌蒙塵。

社長平井一夫啟動集團再造,裁員一萬人、賣掉總部大樓,靠一支智慧型手機背水一戰。

SONY,能不能重返榮耀?

製作人‧李洵穎 撰文‧李洵穎、顏雅娟、黃家慧有一則寓言是這麼說的:一頭驢子背著鹽要過河,但河床太滑,滑了一跤,跌到水裡,於是背上的鹽溶化了。

驢子從水裡爬起來,感到身上輕鬆了許多,驢子非常高興。

後來有一回,驢子背的是棉花,以為再跌到水裡,可以像上次一樣輕鬆;於是當牠走到河邊的時候,便故意跌在水裡。可是棉花吸了水,驢子非但無法站起來,而且一直往下沉,直到淹死。

這頭驢子盲目仿照先前過河的經驗,沒想到外在條件已經不一樣了。用同樣的方式過河,先前的成功經驗反而害了自己。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面對不斷變化的外界環境和條件,個人或企業必須適時調整;否則,一味沿用之前成功的作法,非但不能達成目的,還會招致更大的失敗。

超過六十年的老字號日本企業──索尼(SONY)集團,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索尼沉浸在過往的光榮中,以致面臨產業環境劇變時,無法順利度過,差點像上述的驢子一樣滅頂。

試著回想,不過十年前的光景,當我們要為家裡添購電視機時,心中的第一品牌必是索尼,「因為它的色彩最漂亮,品質最好!」曾幾何時,當液晶電視崛起,索尼並未與時俱進,逐漸被其他品牌取代;曾幾何時,五星級飯店的液晶電視悄悄從日系品牌換成韓系的三星、樂金。

從前,人人隨手一台隨身聽,但曾幾何時,已悄悄被智慧型手機取代了;而五歲小孩夢想的生日禮物,早已從掌上型遊戲機PSP變成iPad;書桌上放的筆記型電腦,吸引目光的不再是索尼的「VAIO」,而是缺了一口的蘋果標誌。

不知不覺中,曾經引領全球消費性電子產業潮流的索尼,漸漸從你我家中客廳、書房、臥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蘋果、三星、樂金。

曾經輝煌的索尼帝國,竟成了連年虧損、落在泥淖中的落難貴族。

○八到一一年,索尼累計虧損八五六○億日圓(約新台幣二五七八億元),這些金額可以建二十一座東京的晴空塔,或將近五座台北一○一大樓。

不僅逼得掌管索尼研發部門的近藤哲二郎出走;甚至,大批技術人員遭三星、樂金等競爭對手挖走,在在重擊索尼,也重擊日本人的信心。

大家都想問,索尼到底怎麼了?

衰敗肇因一:

受金融海嘯、日圓升值重創 被對手超越索尼一路走來起伏不斷,近四年的連續虧損,不免讓人聯想起○三年攪亂全球金融秩序的「索尼衝擊」。當年四月底,索尼揭露上一年度財報後,營運成果跌破眾人眼鏡;光二○○二年會計年度第四季(即○三年一月到三月)就虧損了十億美元,讓索尼股價兩天內跌掉二五%,市值也同時蒸發了四千億日圓;連帶拖累日股,跌到二十年來的最低點七千六百點。

當時的索尼除了電影和遊戲兩個部門仍維持獲利外,其餘電子產品皆面臨同業競爭壓力而表現不振。

「搞什麼!」「索尼不行了!」當時索尼面臨排山倒海而來的抨擊,但在斯金格(Howard Stringer)於○五年接下會長後,把心力聚焦在電子、遊戲、娛樂產業,用裁員等一連串大規模的改革政策,讓索尼逐步擺脫困境;甚至在○七年會計年度,創下索尼史上最高營業額和淨利紀錄,金額分別為八兆八七一四億日圓和三六九四億日圓。

但是美好榮景卻不長久,索尼害怕的往事再度上演。

就在索尼衝向巔峰的隔年,在○八年金融海嘯以及日圓升值的雙重衝擊下,索尼獲利嚴重衰退。據索尼內部員工透露:「那時候的索尼『外強中乾』,官僚化的組織作風、各部門營運鬆散的問題一直存在!」所以一旦大環境驟變,索尼就撐不住了。

尤其,電子產業版圖大轉移,更讓索尼難擋狂潮。○七年蘋果推出iPhone引領智慧型手機狂潮;全球電視戰場主客易位,開始由三星、樂金等韓系廠商制訂遊戲規則;PC領域又有惠普(HP)、戴爾(Dell)、聯想三大巨頭駐守;在數位相機市場,則須與老牌光學廠尼康(Nikon)、佳能(Canon)硬碰硬卡位。以上種種,讓總是習慣引領潮流的索尼亂了手腳。

索尼前任會長兼社長出井伸之在他的著作《迷惑與決斷》提及,索尼曾想要收購蘋果。他的想法是買下蘋果後,將索尼所開發的電腦、手機等產品全部掛上蘋果的品牌;這是在一九九五年開發VAIO之前的事。

但是,索尼當時並沒有多餘資金,將這個構想付諸實現。後來,蘋果反而先後在iPod、iPhone、MacBook等產品領先索尼。若再以目前的市值來看,蘋果相當於至少十七個索尼的規模。

失之交臂,導致索尼只能眼睜睜看著蘋果興起,徒呼負負。

衰敗肇因二:

內部向心力差 彌漫「報喜不報憂」氣氛在索尼工作了四十年的前常務董事土井利忠感慨地說:「日本企業這些年出現衰退,最大的原因就是失去老一輩優良的精神。」猶記得七○年代的石油危機,索尼工廠被迫停工,工廠員工在家等待上班通知,但心繫公司的索尼人寢食難安,主動回到公司幫忙做一些義務活,與公司同舟共濟度過難關。然而這種精神,在今天的索尼已蕩然無存。

據索尼內部員工透露,幾年前索尼外派到海外分公司的某位日籍主管,因受不了當地一位不斷上諫的協理,想盡方法把那名協理換掉,再從日本換來一名言聽計從的乖乖牌,整個公司充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逃避心態。而該位日籍主管,在結束外派三年愉悅的生活後,回到日本旋即離開索尼集團。「高階主管之間對立嚴重,內部本位主義太重、互相傾軋,什麼事都做不成。」一位已經離職的索尼資深人士透露。

其中,由於索尼前兩任會長出井伸之和斯金格大力培育在美國的內容業務,引發內部工程師的高度不滿。他們認為,斯金格對海外投入的資源過多,反而甚少關注索尼的根基──消費電子業務。

「基層員工幾乎感受不到斯金格會長的存在。」一名研發工程師說。再加上索尼遲遲未能推出創新產品,也讓索尼的老工程師對斯金格抱怨與日俱增。一○年前後,索尼日本總部高階主管不斷爆出離職潮,公司士氣低落、人心惶惶。「那時候大家都想跳船,若有好的機會,十之八九都是選擇離開。」一名索尼離職員工表示。

由於斯金格過度樂觀,不僅拒絕接觸外界批評的報導,在一一年十二月公司經營層所提出的中期經營計畫,更因為預測得太樂觀,而被外部董事駁回,整個公司彌漫著「報喜不報憂」的風氣。

衰敗肇因三:

行銷資源大縮水 通路被對手攻占現實是殘酷的,隨著索尼的品牌光環不如以往,索尼員工面對通路商時,立刻矮了競爭對手一截。根據台灣索尼內部負責市場銷售員工回憶:「以前全國、燦坤等經銷商都會提供一大塊展示區給索尼產品,但慢慢的,索尼的區域愈來愈小,都讓三星、樂金給占據了。」隨著廣告行銷資源大幅緊縮,索尼越來越難維持消費者心中高貴的品牌形象。短短幾年,蘋果迅速取代索尼,成為當今年輕人眼中的3C「潮牌」。

不願具名的前索尼員工指出,自從索尼跌入虧損困境以來,各地區市場所分配到的行銷預算開始大幅縮減。其中,被視為拖垮集團營運的電視產品,甚至裁掉了一半以上的預算;後來連數位相機、筆記型電腦的行銷資源也都跟著「陽春」起來,無論是電視廣告、店頭改裝次數都明顯減少,削弱了品牌露臉的力道。

「過去索尼招待經銷商出國參加會議,一帶就是四、五十人,有時候還分成兩團,聲勢浩大地踏過美國、法國、土耳其等國家。但現在根本就不可能!」內部員工指出,為了縮減支出,就連員工的出差機會都少了許多。

索尼在一一年會計年度創下史上虧損新高,金額達四五六七億日圓。連台灣索尼內部也開始爆發出走潮,不少在公司工作超過十年的老員工,紛紛跳槽。不久前,台灣索尼祭出資深員工優退方案,希望縮減人事成本,又刺激一次離職大震盪。索尼前員工感慨地指出:「過去以來,公司內部管理是很鬆散的,就像是一盤散沙。」經歷幾十年的輝煌時代後,擺在索尼眼前的兩難抉擇就是:要不等死,要不痛苦地尋求重生。

重生關鍵一:

平井一夫接棒 啟動裁員、撙節大改革一二年四月,在索尼風雨飄搖之際,平井一夫正式接下集團社長棒子。在東京索尼總部的記者會中,他拿出約四十頁的說明資料,慎重地向全球宣布索尼振興計畫,再三強調一定要完成改革。透過日本媒體鏡頭播送,平井一夫語重心長地說:「身為社長,我明白事情的嚴重性,索尼應該改變。」「當務之急是在重塑電視產業的同時,強化自身核心產業,並轉虧為盈。」當時,索尼處於營運谷底,臨危受命接下索尼集團掌舵手的平井一夫,最頭痛的是消費性電子事業部門這個燙手山芋。因為消費性電子事業部門旗下的「家庭娛樂與音響」,在一二年是全索尼虧損最多的業務,而且已連虧九年,虧損原因來自於電視產品的銷售不佳。

日本管理教父谷川和廣曾說:「日本電子企業過度投入資金擴大產能,最終卻變成了身上的包袱,在快魚吃慢魚的時代陷入被動處境。」為了擺脫尾大不掉的虧損部門,剛就任的平井一夫重新給公司把脈,確立了以「數位影像、遊戲、行動終端」為核心的新戰略方向。

同時,平井一夫宣布整個索尼將預計裁員一萬人,花費約七五○億日圓用於產業重組,大刀闊斧撙節支出;並喊出「一個索尼(One SONY)」改造計畫,作為集團的改革方向。除了融合各項產品外,還包括整合子公司、節省開銷等。

為了舒緩人力成本及日圓高漲的壓力,過去一年,平井一夫出售化工產品業務、整頓行動通訊部門,還解散與夏普(Sharp)及三星共組的液晶面板合資企業,改從市場採購面板以取得更好價格,把重心退守到自己擅長的領域。

重生關鍵二:

處分海內外不動產 帶來巨額現金收入平井一夫表示,索尼最大的問題是行動過於緩慢,必須更快速地將決策轉化為執行。他對索尼新管理層的要求:「同一個索尼,同一個管理層(One SONY, One Management)。」他很明白,只要改革,公司內部就會有爭論;一旦做出決策後,就要立即執行。

自此之後,索尼集團開始走向另一個新世代。

一二年十月,索尼宣布再裁員兩千人,並關閉位於日本的一家鏡頭工廠;今年一月,索尼把樓高三十七層的美國紐約總部,以十一億美元出售予由紐約房地產公司Chetrit Group為首的財團。三月,索尼的東京總部大樓也以十一億美元賣出。

自去年四月就任社長後,平井一夫造訪了超過三十個國家據點,不斷向集團員工強調「索尼一定要改變」的改革決心。

很多人不知道,受美式教育長大的平井一夫,也有嚴謹的一面。根據親近索尼總部的人士透露,平井一夫每天在上班前兩小時起床,一個小時用來檢查電子郵件、上網看新聞;另一小時則用來盥洗準備上班。若是出差旅行,對紀律高度要求的他,會要求飯店必須在設定起床時間之後三十分鐘,準時將早餐送到房間。

台灣索尼內部員工也指出,平井一夫上任以來,「集團要發揮最大的綜效」不斷灌輸在各地區員工身上。原本,索尼在台灣區分為行動通訊、索尼電子以及索尼娛樂三大塊,各自負責不同產品銷售;但從去年開始,集團各部門負責人,從每季固定聚餐,改為每周都有業務合作會議,藉以加強橫向合作。台灣索尼行動通訊總經理林志遠表示:「我們這部門感受最明顯,由於智慧型手機內含的技術最多,裡面的鏡頭模組是數位影像部門設計的,使用者介面與隨身聽一模一樣,可以看到索尼集團動起來了!」經過一年的改革,平井一夫讓索尼成功止血。從○四年以來連續虧損的電視部門,經平井一夫大動作改革,一二年度赤字已經從上一年度的一四八○億日圓減少了一半。「雖然距離獲利還有好一段路要走,但至少是個好的開始,」台灣供應鏈業者分析。

重生關鍵三:

回歸產品基本面 加強新興市場銷售在平井一夫的帶領下,索尼要走的路愈來愈清楚。今年元月中旬,在索尼總部舉辦的供應商會議中,平井一夫對著台下電子零件廠商和貿易商不斷強調製造的附加價值。「請各位盡量提出能提升附加價值的建議,一起製造讓人感動的產品。」這次會議,讓台下的某家零件商社社長放心不少:「以前馬上就談到價格,這一次不談價格!」「到去年為止,社長談的都是索尼影業的電影,現在我覺得索尼回到產品製造商了。」負責電視部門的業務執行董事今村昌志自信地說:「接下來,就是加強產品競爭力,在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均衡銷售,預定一三年度正式轉虧為盈。」在一連串改革後,外界似乎重拾對索尼的信心。今年初旗艦智慧型手機Xperia Z需求強勁,以及日圓貶值將提振企業獲利的樂觀氛圍帶動下,索尼股價從去年十一月中旬至今已翻漲逾一○○%。在截至今年三月底的會計年度中,靠著投資及出售大樓,成功讓去年度擺脫赤字。不過,今年度將成為索尼能否踏穩復甦之路的關鍵。

由於過去「索尼愛立信」(Sony Ericsson )品牌還在的時代,索尼一直不肯拿出全力,深怕被愛立信偷學商業機密;但從去年二月,索尼自愛立信手中買回所有持股,並改名為索尼行動通訊,等於將手機業務全部收歸索尼所有。至此,索尼智慧型手機開始嶄露復甦跡象。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統計,一二年第四季索尼成功擠進全球前五大智慧型手機品牌之列,單季銷售量達九百八十萬支,較去年增長超過五○%。

「索尼的防水手機算是打出知名度了,電視廣告、店頭海報又開始多了起來!」台灣電信通路業者指出。

綜觀索尼種種產品線,數位相機市場料被智慧型手機持續侵占,難以支撐獲利;以往的台柱家用遊戲機、掌上型遊戲機市場也可能急速萎縮。目前看來,索尼要復甦,還是得靠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來爭取高市占率。

平井一夫在今年初說道:「雖然目前索尼尚未完全恢復,但正處在復甦的道路上。」曾經有作家如此描述索尼品牌價值:即使一把火燒了索尼,它仍然可以憑藉「索尼」這個品牌再站起來。

出井伸之早在○七年便預言,索尼為了要走向二十一世紀,須進行企業結構改革;然而接下來該面對的課題,應是競爭力要達到怎樣的水準?以及在眾多競爭對手中,索尼應該可以扮演怎樣的角色?他認為,這些都是索尼未來辛苦的地方,同樣也是接下來日本所要面對的問題。

在首相安倍晉三祭出「三箭」的經濟振興政策後,全日本最大的電子公司──索尼是否能夠振作,將是日本經濟體是否再起的重要指標。

電子巨人誤判形勢 被三星、蘋果打趴索尼曾經是三星模仿的典範,也是賈伯斯心目中的英雄,但自2008年後,索尼反而被三星、蘋果超越。

索尼、三星近年股價漲跌幅與大事紀由盛轉衰 節節敗退 力挽狂瀾 甦醒奮起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索尼 宣布全球裁員1萬6千人2008年首度虧損 卡帶式隨身聽停產手機首季全球市占率從第5名下跌至第9名電視全年全球市占率大跌(僅11.2%)2011年淨損達4567億日圓,為五年來新高 平井一夫接掌索尼

宣布全球裁員1萬人

股價跌至32年來低點

推出高解析度4K2K大電視出售美國紐約曼哈頓總部大樓推出Xperia Z系列手機發布2012年財報,近5年來首度轉虧為盈手機首季市占率上升至全球第8名三星 手機在美國市占率第一 市值首度超越半導體龍頭英特爾營業額超越惠普,成為全球營收第一大科技廠商 三星電視成為全球龍頭(全年市占率約2成5)奪得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占龍頭拿下全球DRAM龍頭(市占率逾5成) 推出Galaxy S4 手機首季市占率維持全球第一註:股價漲跌幅以2008年為基準比較

整理:黃家慧

索尼小檔案

創辦者: 井深大、盛田昭夫成立: 1946年,前身為東經通信工業株式會社;1958年更名為索尼(SONY)

會長暨社長:平井一夫

企業版圖: 影像產品、遊戲通訊、家庭娛樂、音響、儀器、電影、音樂及金融服務2012年營運: 營收新台幣2兆484億元;營業利益693億元

一分鐘看索尼興衰

榮耀:

1979年隨身聽問世,風靡全球;1994年推出Play Station遊戲機打敗任天堂、SEGA;橫跨電子3C、遊戲、金融、娛樂領域的日本電子產品巨人(《彭博商業周刊》2001年世界1000大企業排名第49名)。

誤判:

錯估液晶電視情勢,將電視龍頭寶座拱手讓給夏普;堅持冷門手機作業系統Symbian,錯失智慧型手機市場;蘋果興起,iPod、iPhone取代隨身聽。

轉機:

2011年創下虧損最高紀錄;2012年靠出售大樓資產,才停止連續四年虧損窘境。

整理:黃家慧

奮起之路首要解決3C虧損──索尼三大業務2012年會計年度營運表現 單位:日圓

消費電子

行動通訊

由盈轉虧

營收:1兆2576億

營業虧損:971億

遊戲

獲利急縮

營收:7070億

營業利益:17億

其他

虧損

營收:2兆5737億

營業利益:虧損389億

娛樂事業

電影

營收:7327億

營業利益:478億

音樂

營收:4417億

營業利益:372億

金融事業

營收:1兆77億

營業利益:1458億

資料來源:《東洋經濟週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940

【每日一黑馬】福昕:一款「小軟件」的逆襲之路 用戶超2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305.html

【導讀】全球用戶超過2億,間接用戶超過7.5億;年收入近1億元,其中九成來自海外;獲得亞馬遜戰略投資;與國際巨頭Adobe短兵相接……本土PDF廠商福昕軟件正創造著看似逆襲的勵志故事,而這背後又有什麼樣的故事?

2001年,在硅谷闖蕩多年的熊雨前回國創業,在福州軟件園成立福昕軟件公司,主要承接項目做終端仿真等小產品。但隨著計算機世界瞬息萬變,終端很快沒有了市場。至2003年,福昕月銷售額下滑到2000美元,熊雨前不得不考慮轉型,「當時我想不能再做項目了,要做產品,還要做市場需求比較大的產品。

技術出身的熊雨前將目光投向了PDF編輯器,「PDF代碼有很強的描述性,我對這個很感興趣。」此外,熊雨前在美國通過開發小軟件賺錢的經歷也讓他意識到,在軟件領域只要有足夠的智慧和創意,就能小投資,高回報。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為了全面把握PDF技術,熊雨前曾向「PDF軟件之王」Adobe申請過技術授權,但後者提出的條件卻很苛刻,「每賣出去一份產品,上交Adobe 5美元,先交5萬美元押金。」這促使熊雨前決定自己開發PDF技術,主要開發解析和顯示的技術,並於2004年順利推出福昕PDF閱讀器。

此後,福昕一直處於虧損狀態,「依靠之前在美國做過的一個共享軟件積攢下一些錢,後來我把在美國的房子也賣了,就這麼熬著」。熊雨前卻充滿希望,因為福昕PDF閱讀器雖然沒有Adobe的軟件功能齊全,但速度快卻讓其獲得好評如潮,產品下載量很快突破百萬級別。

從2C到2B

前期,2C的定位也讓熊雨前吃盡了苦頭,因為很少有個人用戶花錢消費。因此熊於2008年開始將重點放在2B領域,主要的收費模式就是技術授權加上在線銷售。

而真正給熊雨前帶來信心的是Intel的單子,「單子也不大,大概100萬人民幣,最開始是一個部門在用,後來全公司用。」在這筆交易中,熊雨前看重的不是有多少收入,而是軟件的水平有了提高,因為企業用戶都是集中管理的,所有的應用必須符合一定的規範。

2010年,熊雨前又得到了一根強心劑——和微軟合作。相對於其他客戶,熊更傾向於將微軟看做是自己的重要合作夥伴,因為後者沒有給他一分錢,但會幫他做推薦。此後,福昕的勢頭一發不可收,2011年8月和亞馬遜達成結盟,並獲得其戰略投資。其實亞馬遜的Kindle一直都是Adobe的大客戶,但Adobe打開PDF速度慢被用戶廣為詬病,這也促使其尋覓替代方案。在熊雨前看來,和微軟及亞馬遜的合作讓福昕成為PDF軟件領域全球第二的公司。

目前,福昕的收入接近1億元,其中九成來自海外。熊雨前介紹,目前國內主要以市場培育為主,「整個通用產品市場很有限,並且正版化很難,國內的軟件做出來的基本上都不是賣的。」

逆襲巨頭

不同於很多創業者極力避讓巨頭,面對Adobe這位行業巨人,熊雨前認為福昕可以逆襲Adobe,在回母校中科大的演講中,他表示,「谷歌超越雅虎,Facebook替代MySpace,在計算機的世界裡,小企業逆襲巨頭,並非不可能。」

在熊雨前看來,儘管福昕晚了Adobe十年,但十年裡操作系統和互聯網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有後發優勢,可以與Adobe進行差異化競爭。比如,福昕注重PDF引擎等的優化,而Adobe因為是PDF標準的創立者,反而對此有負擔,他們不捨得在新的版本去掉一些舊的功能,同時執著對PostScript(一種頁面描述編程語言)和印刷技術的支持,所以體積越來越龐大,速度越來越慢,而這些恰恰是福昕軟件的競爭優勢。

此外,熊雨前認為移動互聯網、云計算也許是逆襲Adobe的一個重要機會,因為福昕的底層具有跨平台的特點,目前是唯一一家在ios、安卓、win8各移動平台都有客戶端的PDF廠商。熊雨前認為,云端文檔和數據交互應用、文檔的安全管理,幾乎在同一起跑線上。目前福昕有近300人分佈在全球,熊雨前已經將開發力量轉向移動和云,這些都可以看出福昕逆襲的決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504

草根的逆襲!怎樣能有6億粉絲?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7/57718.html

在互聯網上,有一群和大佬完全不一樣的人,一群真正的草根。雖然他們在江湖上無名無萬,但卻個個身藏絕技,動輒掌握數百萬粉絲,有的甚至幾千萬上億。這群神秘牛人在“社會化營銷”中扮演了重要作用。但是即便是最牛的公關公司,都可能從來不知道他們到底在把廣告費付給具體的誰。而更讓人好奇的是,他們是如何獲得這麽多粉絲的?跟著i黑馬來看一下。什麽是"牛微"?微博粉絲100萬、微信訂閱20萬是最低門檻。從滿足這個條件的報名參加的1000多人中,籌委會說他們挑選了最有影響力的100多人(粉絲加在一起達6億)。這個神秘百人會 - 牛微聯盟 - 從全國各地飛抵上海,齊聚自貿區,開兩天閉門會議,共商如何最大化這6億粉絲的商業價值。“牛微聯盟”有多牛?成立大會上有一個環節,主持人邀請了一些只在傳說中聽過的“草根大號”上臺分享。臺上站了七個人,這七個人從左到右依次分享了自己的“絕技”:第一個人能不花錢把一條視頻推到優酷視頻的前兩名;第二個人擁有很多非常特殊的QQ號,加一起價值3000萬元人民幣;第三個人私人微信通訊錄好友(不是公共號)63萬;第四個人坐擁1000萬騰迅微博聽眾;第五個人擁有全球200多個地方的粉絲會;第六個人看似柔弱小女子,但QQ空間人氣到達6億;第七個人微信公共號最多時達2000多萬訂閱用戶。我腦海里浮現四個字:華山論劍!組委會都是從哪里找到這群“我從來沒有聽說過的牛人”的呢?一家傳統媒體的代表禁不住感嘆,100人,6億粉絲,齊聚自貿區,這必將成為中國移動互聯網史上的重要事件。真不容易。楊冪就算有1億粉絲,我都不驚嘆。她本來就很有名,微博微信,不過是她聚攏粉絲的工具。粉絲數量的多少,只是管理效率的問題。但是這些站在臺上的草根大號們,他們毫無名氣,更沒有後臺,從零做到上千萬,真不容易。“牛微聯盟”發起人周群超的分享讓我更是感觸:無它,唯勤奮爾。周群超自己管理了100多個微博賬號,最小的賬號也有幾十萬粉絲,加在一起粉絲共有3000多萬。他說,他每天要花10多小時的時間,不斷收集整理有趣的內容,分享給他的聽眾。如果有一天沒有分享,就會有人給他留言:都十點了,怎麽還沒有發內容呢?你不發我們就不睡覺了!就是靠著他非常勤奮地服務這些粉絲,才能從最一開始的零,慢慢積累到今天的3000萬。每天十小時,一個人,服務粉絲3000萬。他們的商業模式很簡單:1)找到一個定位;2)專註經營內容;3)慢慢積累粉絲;4)承接廣告盈利。雖然說這6億粉絲必然有很多重複,但是去重之後的覆蓋面,也相當可觀。好的時候,一個新浪微博百萬粉絲的大號,能收入每月10萬。差的時候,一個10萬粉絲的騰訊微博號每條廣告只能得10元。他們普遍不善言辭,是典型的宅男、宅女。他們可以來自最偏遠最落後的西部山區,只要有一臺電腦,就可以默默耕耘,等待收獲。運營這些賬號,僅僅默默耕耘還是不夠的。他們所有人都是“寄生”在微博、微信上的草根。微博、微信任何一點點的政策調整,如果被他們迅速能抓到一個機會,就可能一夜之間瘋狂漲粉,但也很可能第二天醒來,被瘋狂掉粉,或者封掉賬號。各種變化,就像野火一樣不斷燃燒這片草原,等野火過後,草根們就在夾縫中尋找新的機會探出頭來,繼續耕耘。這就是草根的力量。面對他們,我新浪微博、騰訊微博、微信加一起才140萬左右的粉絲,不值一提。敏銳、勤奮,成就他們的生命力。但是,這種微博、微信上很獨特的“草根大號”現象,將何去何從?他們會慢慢正規化,成為社會化營銷的主體嗎?他們會慢慢從複制粘貼,成為原創自媒體嗎?他們能承擔起傳統企業擁抱互聯網大潮下,幫助企業運營“粉絲經濟”的中堅力量嗎?具體來說,他們能幫那些傳統企業,我提供咨詢服務的客戶,貢獻多大價值呢?我在我的分享里對大家說:你們最大的競爭力,不是粉絲的數量,而是運營力。這種因為草根出身,所以唯有從用戶出發的能力,是未來C2B模式中的稀缺能力。聚沙可以成塔,一群牛人聚在一起,在遵守中國法律的前提下,好好運營,一定能為傳統企業互聯網化,做出可觀的貢獻,並因此獲益。這次探訪,讓我更加深信:高手在民間,而一切神奇,都來自不懈的耕耘。請服務好這6億粉絲,這是一切的本源。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劉潤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609

《城市畫報》的逆襲:紙媒如何利用微信盈利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29/144515.html
從內容生產能力的不足到盈利途徑的缺失再到發行不到位乃至內容價值的喪失危機,城市畫報在新媒體運營上不斷探索,試圖用微信解決以上難題,而正是一個個針對傳統雜誌媒體困境的微信解決方案構成了城市畫報新媒體的運作模式。事實證明,一個傳統雜誌媒體可以通過微信實現更多的價值。

城市畫報微信運營已近兩年,有一些值得驕傲的案例,也有了贏利產品。

兩年的探索中,沒有新媒體內容創作經驗和人力,我們選擇將內容開放,讓用戶參與創作;沒有盈利途徑,就探索出「午休狂拍」的拍賣模式,向品牌收取資源,轉化為獨特的產品與讀者進行交易;實體雜誌缺乏在網上接觸讀者的機會,傳統雜誌如何突破書報亭直接到達讀者手裡,通過微信服務號實現;發行量日漸下降,付費閱讀的內容似乎失去了原有價值,我們就做跨界合作,提高雜誌產品的附加值,嘗試刺激銷售……當解決的辦法越來越多,我們發現,這逐漸構成了城市畫報新媒體的運作模式。

一、微信訂閱號:運作出雜誌以外的產品和盈利模式

城市畫報微信訂閱開通時間比較早,在運營和用戶量上也做出了一些成績和值得參考的案例,開創了國內首家媒體獨立運營的微信產品。

1.專題策劃,內容眾包

由於微信採編人力有限,新媒體的內容發佈頻次也相對較快,我們將內容開放給用戶參與創作。而新媒體編輯的工作從碼字,轉變成專題策劃和徵稿活動策劃。一個好的專題,可以為微信號帶來持續大量的優質稿件。

過去一年,我們跟財經雜誌記者王宇個人建立起良好的內容合作關係,她創作的《25歲》系列文章在城市畫報微信號上的平均打開量超過30%。2014年年初,我們策劃了一個「人在國外」的專題,徵集國外留學、國外生活、國外職場等方面內容,也收穫了大量的稿件,並認識到一群分佈在世界各地的優質作者。通過一個個專題的策劃,我們收穫了大量優質的稿件,同時也積累了大量優質的作者資源。即使沒有強大的編輯人力,新媒體平台上我們依然具備持續的內容創作能力。

此外,為了豐富城市畫報微信號內容的多元性,與一系列內容網站達成合作,如中國三明治、騰訊大家、硅發佈等媒體。在專題策劃之外,補充更多人文、藝術、歷史、科技等專業領域的內容。

2.獨立產品運營,創造對消費者的業務

雜誌在微信上,大多數的盈利都來自於廣告營收,甚至是與硬廣、品牌活動捆綁的新媒體廣告業務。而針對城市畫報新媒體來說,一開始就希望微信可以成為獨立於雜誌之外的產品,它有獨立的內容,有獨立的盈利模式,能夠承擔起運營團隊費用的同時,能為報社帶來非廣告的收益。

於是,經過大半年的摸索,我們運作出一個叫「午休狂拍」的微信拍賣產品,定位是「拍賣一種生活方式」,與雜誌定位相呼應。將雜誌專題、品牌活動積累到的資源在新媒體平台上找到一個重新整合變現的方式。

一方面,品牌提供獨特的產品和服務作為拍賣品,同時獲得宣傳推廣的機會;另一方面,普通用戶可以在城市畫報的微信裡競價,獲取得到產品和服務體驗的機會。這個產品的盈利模式是面向用戶的,跟傳統廣告收益大有不同。

而且隨著拍賣頻次的增加,拍賣品品類更加多元化,我們看到每個月穩定上升的收益情況,平均每期拍賣的成交價也相當高,達到2487元。截至5月31日,午休狂拍共進行了174期,創造了900多個獨特生活方式體驗名額。隨著用戶量增加,品類選擇上的調整,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良好的上升空間。

與此同時,每一期午休狂拍都經過精心的策劃,城市畫報的微信號也不會因為發佈「廣告」,而傷害到用戶體驗。這是我們暫時摸索到最友好的盈利模式。

3.微信垂直的內容,鎖定垂直人群,創造廣告價值

在微信平台上,也依然開放面向品牌的廣告宣傳業務。城市畫報微信號的定位,跟雜誌的定位幾乎一致,都是關注城市青年的生存狀態和城市生活。在表達方式上,新媒體的內容更貼近互聯網的語言和快節奏閱讀的需求,在微信平台上的傳播力也相當驚豔。因此,在內容策劃上,得到很多品牌客戶認可和模仿,也因此而獲得了更多廣告合作機會。

城市生活類內容,與很多品牌活動可以無縫對接。譬如,城市畫報雜誌做過一期馬拉松文化,我們在微信上重新整理髮布,因此吸引到寶馬的注意,他們在贊助武漢馬拉松活動的同時,選了城市畫報微信作為活動直播的首家媒體微信。

因為微信內容一直關注城市年輕群體,也因此而聚集了年輕的城市群體。當一些帶有年輕符號的產品和品牌(如OPPO、岡本、茵曼)發現自己的受眾群體正在傳播城市畫報微信發佈的內容,城市畫報的微信就有了跟品牌合作的機會,產生了獨立的廣告價值。

二、微信服務號:成為嫁接雜誌與讀者間的互聯網橋樑

雜誌要轉型,可能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聚攏讀者群,建立社區,盤活粉絲經濟。尤其是在羅輯思維、陳坤等成功案例出現之後,再一次證明在微信平台上做粉絲經濟的可能。城市畫報於2013年12月31日正式將微信服務號投入使用,打通微信支付,接入口袋通(較成熟的微信商城平台)店舖,在解決所有技術問題之後開始謀劃《城市畫報》的粉絲經濟。

在接下來的半年時間裡,在微信服務號上建立並完善城畫粉絲福利社(Chance & Change

Club,簡稱CC俱樂部),推出了各種各樣的一年/半年雜誌套餐,嘗試了兩次和其他行業領域的跨界合作,給予粉絲許多線上線下的福利。

我們的戰略是,讓讀者訂閱等同於用戶註冊,通過讀者訂閱雜誌積累用戶,配套推出粉絲福利社區,整合雜誌自身資源,拓展處線上線下的多種可能性。

1.讀者訂閱=用戶註冊

傳統的發行渠道,使得雜誌難以直接面對它的讀者群體。讀者在書店、報刊亭支付購買雜誌,雜誌卻並不能清楚地知道這位讀者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愛好……後來有了互聯網,雜誌通過開通官網、博客、微博,讓讀者有了進一步接近雜誌的可能,卻依舊無法獲得用戶信息。再後來有了淘寶,雜誌可以獲取用戶信息,卻無法積累成數據並有效使用這些信息。

雜誌探索轉型的第一點,便是緊跟互聯網轉型的方向。互聯網為雜誌提供了什麼樣的可能,我們就要朝著這個方向去轉。就像淘寶革新了物流渠道,我們就第一時間使用淘寶建立另一條發行渠道;微信成為新的生活方式,我們就第一時間在新的生活方式裡直面我們一直想要接觸的讀者群。

而在微信上做雜誌訂閱的好處在於,讀者訂閱雜誌就等同於用戶註冊,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得到用戶信息,積累用戶數據,甚至可以用「訂閱雜誌套餐成為會員-發送本人照片-製作贈送專屬頭像」的福利互動,在很短時間內輕鬆知道《城市畫報》的讀者們都長什麼樣——這樣的信息獲取方式在過去是無法想像的。

截至2014年6月6日,《城市畫報》服務號共有關注粉絲超過4.22萬人,完成支付訂單超過1000起,積累福利社會員超過600名。

2.細分人群+制定套餐+跨界合作

《城市畫報》倡導的是新鮮生活方式,口號是「跳起來夠得著的生活」,這些概念對於一本生活類雜誌來說宏偉而有格調,但放在互聯網環境中就變得不夠垂直,甚至會影響用戶聚集的效率。對此,我們在訂閱號上的做法是通過今日主編和設置欄目來細分內容實現內容的垂直化,而在服務號上的做法則是打包套餐。

一個看《城市畫報》的人,可能是陳綺貞的粉絲,可能是村上春樹的追隨者,可能喜歡背包旅行,可能中意手工設計……一本雜誌涵蓋的範圍太廣,以至於每一個品類都可以劃分出來做成垂直內容,吸引對應的細分讀者群。通過資源置換合作,我們在微信服務號上推出適合不同細分讀者群的打包套餐,例如為「書蟲」群體準備的「雜誌+編輯推薦書」套餐,為「背包客」群體準備的「雜誌+台灣旅行手機使用權」套餐,為「趣玩族」群體準備的「創意產品大禮包」。

跨界合作是另一個在微信服務號上的成功嘗試。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搭配5月28日出街的《城市畫報》352期雜誌,出售雜誌專題「茶青年新浪潮」中報導的三種茶品。「雜誌+茶品」的組合推出不到十日,所有庫存幾乎售空。

對讀者來說,他們能在閱讀雜誌的基礎之上,還能「品嚐」雜誌;對於雜誌來說,我們完全打破了和讀者之間每個月24元(2期雜誌的價格)的交易關係,創造出一條全新的盈利模式。

3.福利社區,回到線下

讀者通過線上支付訂閱雜誌套餐成為粉絲福利社的會員,我們再通過資源整合提供給會員線下的福利體驗,這樣才完成了《城市畫報》微信服務號會員福利的O2O閉環。

4月11日,《城市畫報》微信服務號粉絲福利社第一次舉行大型線下會員活動,50名會員通過微信報名的方式參與到話劇《淡水小鎮》的廣州綵排見面會《城市畫報》專場中。剛剛下班匆匆趕來的白領、背書包戴黑框眼鏡的大學生、挽著手一起前來的情侶……CC俱樂部的會員們以一枚特製的城畫徽章為入場證明,終於在這裡和雜誌相見。

會員PIPI說:「從高中開始看城畫已經有5、6年,在微信上看到並報名參加這個活動,可以和我喜歡的雜誌一起看一場我喜歡的話劇,很期待!」會員S說:「大家應該都很喜歡看電影、聽音樂、看話劇這種調性的活動,我已經買了明天正式演出的門票,還有城畫會員價。」

會員的福利活動走到線下,讓雜誌可以真正面對粉絲,也讓粉絲真正接觸到雜誌,碰撞出更多的可能性。

生存在微信這個生態系統裡,我們都看到自媒體產生優質內容的能力並不比我們低,而在用戶量上依然沒有優越感和安全感。值得慶幸的是,我們探索出「午休狂拍」這個一啟動就有營收的項目,以及在服務號上實現了跟原有雜誌銷售業務相結合的套餐銷售模式,幫助城市畫報在新媒體領域創造了更多媒體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580

屌絲的逆襲&透明的底牌

來源: http://xueqiu.com/2552920054/32685831

本文為神農投資總經理陳宇先生在第十屆北京國際金融博覽會雪球論壇演講全文,已經陳總審閱。    #金博會雪球論壇#

   @神農陳宇 :雪球財經的各位同事,在座的各位球友,大家好。非常高興可以跟大家分享。了解我的朋友大家知道我有兩個工作履歷,以前是在0024招商地產任董事會秘書,到2007年,之後在重陽投資。回京以後創立的神農投資,一直從事基金管理工作。

    今天這個場合講什麽,我特別考慮了一下。我想還是給大家講故事。我今天的打扮,大家看出來了,就是專門來講故事的。講三個故事給大家。

    第一個故事很應景,可以說我接觸的,也是直接參與資本運作的第一個上市公司的故事。在2001年11月,我成為了招商地產的董事會秘書。那個時候的股市市場氣氛和今天還頗為相似,其核心特征就是莊股橫行。我趕巧在莊股橫行的尾聲的時候出任了這家公司的董秘。

    當時的招商地產有一個非常屌絲的名字,叫做蛇口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我在12月份擔任的董秘。

    這張圖片是非常美的,0024已經屌絲逆襲,搖身一變為招寶萬金,著名的房地產上市公司。這張圖片是現在蛇口的太資廣場。經過十三年以後,這家上市公司也成功逆襲了。

    我當董秘的時候,就是這個圖形開始的那一天。在102塊錢那一個月,我辭職了。我們今天講的故事就是圍繞著公司從底下一直上去的過程。

    我們看一下上市公司的公告。在2001年,這家上市公司的總股本只有4億7,A股的總市值只有33億。我去的時候,我當董秘,拿到股東名冊一看只有三家公募基金,現在都不太知名了,當時只拿了100多萬股,其他的股東名冊上全是散戶。當時股價是11塊錢,我去了以後就發行可轉債。最近招商地產又發布公告,要發布一次80億的可轉債,我預祝它成功。

    很不幸,02年轉債發行失敗,2003年,可轉債轉配股。因為2002年的市場太差了。2003年,我們已經決定要加強上市公司的投資者關系。將來上市公司是要融資的,是需要錢的。要想融資怎麽辦呢?就必須有群眾基礎。要做好群眾基礎,就要做好投資者關系。在7月份,我們舉辦了國內上市公司的首家分析師年會。同年,2003年,大股東也增持了17%的股權。

    從公告可以看到,公司陸續在深圳、上海、北京和蛇口以外的深圳區域參與拍賣土地,並開始資產運作,開始置出資產,出售了招商石化的股權。這一年,我們的股價並沒有什麽變化。過了兩年,還是11塊錢,股票的市值也沒有變化,還是36億。在這個時候,博時、安信、安順已經開始買進了,增加到四五百萬股。凈利潤也沒有太大的升幅。

    2004年,股票更名為招商地產,土地儲備激增,上市公司強烈表示要全力以赴向全國發展,成為全國性的房地產公司。與此同時,博時基金開始加倉到1000萬股。如果有老股民的話,可能有印象,2003年,是五朵金花,當年長安汽車被爆炒,博時基金因為投資長安汽車非常成功,成為當年的基金王中王。

    在同年年底,開分析師年會,券商的分析師年會不邀請上市公司,我主動要求報名參加。我就講了一個問題,我就問他們有沒有發現房地產上市公司的經營在快速上漲。未來有可能出現持續的爆發性增長階段。但是,股價卻一直沒漲,還跌了。市值縮水到30億,是不是很好的機會。肖華聽進去了。回去以後他們就買到1000萬股。在1月1號給我打電話,問我有沒有興趣到博時基金去。1月1號上午我就到了博時基金。公募基金的基金經理很勤奮,休假的時候全部到場,我又把這個故事跟他們說了一遍。之後招商地產狂漲,基本翻番。社保基金進入流通前十。

    2005年,開始股改,大股東宣布增持5%。大股東在前面已經增持了,這次是大股東二次增持。我特意寫了一份報告,建議所有的上市公司高管全面增持招商地產的股票。包括我在內,那個時候也沒多少錢,獎金都買了招地的股票,我買了2萬股,成本是6塊錢左右。後來漲到每股102塊錢。這一年,公司在區外大幅度擴張,凈利潤開始爬坡。從4億2增長到5億6。很有意思的事情,凈利潤只增長了1億,但市值去從30億漲到了110億,大幅度增長了70億。與此同時,社保開始排名在前十名,數量不斷增加,持股數達到1000萬的級別。

    2007年,向大股東非公開發明股票,股票躥升,凈利潤從5億漲到11億,A股市值漲到360億,最高時達到630億。A、B股市值加起來有將近800億。股價年內最高102塊。凈利潤增長了7億左右的水平,市值增長了整整600億。

    再看一下這個故事。在我們入職的階段,2001年,股市暴跌。一家公司的凈利潤沒怎麽增長,而它的土地儲備和行業未來的趨勢在增強的情況下,股價會一直不漲。在股價一直不漲的過程中,善於基本面挖掘的投資人開始逐步買入。從公告可以明確看出有兩類,一類是內幕知情者,無論是大股東,還是上市公司高管,都在一路增持,我們是6塊附近買的。大股東在這個水平線上不斷增持。公募基金也被我們請進來了。社保不斷的增加。之後,上市公司的利潤如期的開始增長,剛好牛市來臨。這個時候,投資人一路追買。最近有一點小苗頭,緊接著開始出現類似於無腦蒙面買入階段。

    當大幕落下以後,上市公司的凈利潤雖然還在高位,但股價會出現這樣可怕的下跌。很不幸的是,公募基金最後也完全沒有脫身。到2007年末的時候,廣發、華夏和鵬華還分別持有3000萬、800萬和600萬股,尤其是廣發持有3000萬股。從高點的100塊錢一股,35個億,跌到年中,一半腰斬,就折掉了18個億,我印象中是基金經理下崗。

    給大家講這個屌絲逆襲的故事,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公開信息。我發現很多人非常喜歡看K線,聽小消息,但忽略公開信息。以我當董秘這麽多年的親身體會,公開信息的含金量非常高。大家從企業的年報持續公開的信息披露當中可以很切實地捕捉到這個上市公司的發展態勢,以及內心動機的驅動,都想賺錢。不要忽視這一點。

    到了今天,當年估價暴漲一下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最終招商地產的凈利潤確實漲到了40億,但市值還在280億的水平上。現在應該是6、7倍的市盈率。這就是股市的特點。人性會被遠期的遠景所放大。大家看到這個實例要有所思考。

    下面講第二個故事,我把它叫做透明的底牌。回顧一下股改的時候。

    我想問大家,股改的時候,哪家股票或者是權證漲得最好?2006年、2007年,誰賺得錢最多?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答案。

    2005年4月29日,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於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尚福林主席在上證報公開發表言論說“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們印象很清楚,十年前的事,沒有想到大家開始都不相信。大家都不相信黨,不相信主席,覺得事情越糟越砸了,股市還跌了。

    在4月29號發布以後,6月10號,中國股改第一股三一重工就推出了。當時股改方案非常慷慨,每10股送3.5股派8元現金。我在當天專門飛到長沙,自費考察,場面非常熱烈,李谷一獻歌。門口是特警和警犬。獻歌完了以後,還有九人鼓樂演奏。當然了,99%的投資人通過了這個股改方案。三一重工在股改方案停牌前一天的收盤價,到2011年,漲了38倍。即便是到2007年6月24日的頂點上,漲了18倍。我為什麽舉這個例子?大家現在睜大眼睛看,總是有吃螃蟹的人。當一個重大的政策,趨勢性的改變發生的時候,大部分平庸的人是躊躇的、猶豫的、害怕的,不敢嘗試的。但是,總有非常睿智的人,通常是上市公司里管理機制非常靈活、決策相當準確、行動力強的公司把握這個機會。三一重工,大牛股、好公司,第一個螃蟹,馬上就做。雖然股改的代價很高,但很快,股價賺18倍。

    我們接下來看下一個是誰捕捉到這個機會。過了4個月以後,萬科作為A+H的股改第一股推出了股改方案,這個方案是創新性的,是宋認沽權證,而且只送9個月的認沽權證。百慕大認沽權證,很有意思。自打它停牌,到2007年頂點,萬科漲了16倍。很有意思,都是牛逼的人幹牛逼的事。

    萬科的這個股改方案是非常有意思的。他們這個團隊光研究這個股改方案,出的報告據說有上百頁,各種報告測試,最後推出了這個方案。大家都知道萬科的股權結構,大股東沒拿多少,管理層又不希望別人進來,沒得送。那個時候,大股東又不願意買。於是就出了一個絕招,認沽權證。我們現在都知道萬科的業績會越來越好,而且是爆發式增長。出一個認沽權證,就是廢紙一張。可是在那個時點,廢紙一張送給投資人,投資人還滿心歡喜。這就是優秀的管理團隊算計資本市場的典型戰例,非常好,大家都很滿意。

    在學習了萬科的方案以後,我就設想了一個方案,招商地產,先10%攤薄,送3份認購權證加兩份認沽,認沽行權價格為前20天的均價。公司管理層明確知道這個行業爆發式增長,我們都買了股票,我們確認明年、後年的凈利潤增長是翻番再翻番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完全敢於發行認購權證。而投資人不知道,或者是投資人猶豫和害怕。這個時候,認購權證出來了以後,價格會非常低,但杠桿非常強。我10塊錢的時候發認購權證,如果1塊錢1份證,將來一股股價漲100塊錢,一個權證就可以漲幾十倍。公司員工就可以放心得買,又不用交稅。上市公司還能融資,而且大股東不花錢。這是一個非常完美的方案,但沒有實行。最後老老實實的送了2股,這就是國有企業的特點,不如民營企業的動作快。

    最牛逼的方案終於出臺了,五糧液這家上市公司出臺了方案。送認購和認沽,跟我的設計方案是一模一樣的。這是認購權證上市頭幾天的走勢,1塊7開盤,打到1塊2。當時我急忙下單,1塊2滿倉都買了。當天就漲到1塊5收盤。我們看它的股改方案,設計得非常好。

    與此相對應,茅臺股的方案和萬科是一樣的,而且更老實,每10股送14.75的現金,再送股,再送認沽權證。五糧液和它的同行卻送了認購權證。這是投資人行為學講的,茅臺絕對是一家負責任的好的上市公司,而五糧液是一個某種程度上的聰明人。可是,當一群有想法的又有能力的人站在想把股票炒高賺錢的角度的時候,聰明人就變成大好人。

    權證上市了以後,我猜測可能為了使更多的人能夠便宜買入,五糧液在8號公告了低於預期的年報。在茅臺凈利潤上漲36%的同比情況下,五糧液的凈利潤還較上年同期減少。我們那個時候都知道茅臺和五糧液在酒市場根本沒有大的區別,後來才有的,居然還減少了。股價壓在那里,而權證基本沒有上漲,漲了百分之幾十而已。僅僅過了13天,季報出來以後,就開始恢複性增長,五糧液開始恢複增長32%。又過了一個月,五糧液啟動全面收購旗下原來大家認為關連交易跑冒滴漏的資產,啟動整體上市。到了年底,五糧液恢複了凈利潤大幅度增長47%,同年茅臺還是老老實實的增長30%,這就是上市公司的動機驅動下的特質。

    看一看五糧液認購權證是怎麽漲的。從上市當天最低價格1.2元,一直漲到51元。在短短的兩年時間里,高點漲了43倍。這個例子,鮮血淋漓的告訴大家,要想賺錢不是那麽難,好好讀上市公司公告,好好想上市公司公告背後利益的驅動。

    希望大家多看公告。後面這個例子是拍電影《一九四二》的華誼兄弟,也是我們買的。現實騰訊入股,後來有高管17塊錢左右在減,減了以後,不就就授予高管14塊錢的認購權證。17塊錢高拋了以後,等於底下又買進來了,是明確的買入信號。接著股價就跌到12塊錢,因為《一九四二》很失敗。過去三年,電影行業的複合增長是40%,華誼兄弟占比25%,是龍頭老大。與此同時,排片上看,華誼兄弟還有《十二生肖》和《西遊降魔》,在12塊錢這個點,我們全力買入,三分之一都是我們買的。之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漲了將近7倍。

    我只是想說,十幾年以來,我的親身經歷可以看到,華爾街的遊戲周而複始,人性永不變。中國股市總有機會,只不過是隔一段時間才發生。用心的去讀上市公司的公告,可以看到透明的底牌。

    謝謝大家!

    主持人:謝謝陳總的發言。下面有10分鐘的問答環節。

    提問:我是經常關註您的微博,看您是太極拳的愛好者。我的問題是您怎麽從太極拳里悟到了和股市的關系。

    陳宇:太極有一本書,是陳鑫在一百年前寫的《太極拳圖說》,這是本地道的武功秘籍,講究的是五陰五陽,陰陽和合。對於純陽無陰、或者是純陰無陽,用在股市上的說法是極端看多和看空的,是非常忌諱的。大多數時候,太極拳都是在以一種看似很柔和勻速的速度在運動,只有在它發現對手重心失去了,露出顯著破綻的時候,突然之間的加速。我們在投資的時候也是這樣,大機會,五年、十年總有。大部分的投資人會消散你的註意力,在追漲殺跌這種小事情上。同時,還容易犯要麽是死多,要麽是死空這樣的事。柔和一點,在真正的大機會上,非常安全的時候,兩條腿跳上去幹。

    提問:您現在公司的投研體系和風險控制的情況,能不能大概介紹一下。

    陳宇:我們的投研體系在目前的狀態下是跟彼德林奇的思路有一點相似。每一個投資人的投研體系都要和自身的資源和能力、特點相匹配。巴菲特這個人是數學成績非常好、家庭背景非常好,性格比較內向、不太善於和別人打交道的人。他采取的是類PE類的深入的長期持有的、重倉集中買入的投資策略和研究體系。他只在他的能力圈里幹。彼德林奇是一個沒有任何家庭背景,早年喪父,靠給別人當球童掙一點小費,他大學期間上的主要課程都是歷史和哲學系的。這就使他的能力結構和人脈資源上完全和巴菲特不一樣。他要幹的是公募。因此,他采取的是強邏輯分散持倉的做法,這一點和王亞偉是相像的。我們的投研體制的配置也是和這個思路一脈相承的。

    提問:上市公司的行業還是很重要的,如何識別社會大趨勢。

    陳宇:每次做投資,關鍵是要抓住當時的時代主流。我們回溯看過去十幾年里股票漲得好的,三個方向是最主要的,一個方向是老百姓的錢去哪兒了,老百姓的錢在過去十幾年里主要買房了。所以房地產上市公司以及房地產相關的產業鏈上的上市公司都是狂漲的。二是政府的錢幹嘛去了?都去做基建了,鐵公雞上下一條線的,全部漲得非常好。老外的錢幹嘛了呢?過去主要是買低端制造業的產成品,在相互公開的完全競爭下,沒有太大的毛利。在產業鏈上有定價權的,包括港口、集裝箱、中國船舶,都是暴漲的,包括上遊的有色、資源類的產品都是暴漲。

    最近這些年,完全變了。最近幾年漲得最好的股票和過去十年漲得最好的股票,完全不同的行業。我們看到新的時代到來了。新的時代,老百姓不再花錢買房了。我們這些人不買了,買夠了,大眾的消費在升級。在未來十年,看得清楚的,老百姓的錢會主要花在和健康相關的領域。這是一條主線。

    第二條主線,政府的錢花到哪兒去了?已經不強調GDP了,政府的錢主要花在維系執政和國家安全上。今年的軍工股暴漲。去年網絡安全股暴漲。再往前推一點,大華股份和海康威士漲了幾十倍。所以我們看到新的時代,政府的錢主要花在維系執政和國土安全上。所以安全。

    第三,老外的錢買什麽?老外在買我們的襪子嗎?不再買了,現在買越南人和柬埔寨人的襪子,比我們更便宜。老外買我們的電子類的、信息化的產品。為什麽要買這些產品?當然,還包括高鐵。是因為只有中國才有現在全球爆發的最大的消費品市場,只有中國才能夠一口氣幹上萬公里的高鐵。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口氣賣掉幾千萬部的小米,一口氣建上萬公里的高鐵,這就具有了產業中的規模優勢。規模優勢在產業升級的時候最為重要。因為只有規模優勢,才有研發優勢。德國人為什麽要把技術賣給我們?日本人為什麽要把技術賣給我們?就是因為他們沒辦法進行研發的再投入了。中國人把他們的技術買進來,建一萬公里,銷售收入10%,再投入研發,兩年之內就把他們幹死了。我們現在要看到這三條主線,大家去做就夠了,做一個電商,做個安全,再做個電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473

暴富后的哀伤-一个屌丝的逆袭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710/150944.shtml


这是一个29岁在网络行业一夜暴富后的奇妙历险记。他的整个路径是从来自农村的穷学生,到某个互联网公司的苦逼程 序员,直到随着公司上市一夜暴富成为千万富翁,到无所事事享受人生的退休者,再到寻求再一次暴富的冒险者,这个人是代表这样一群人,里面有我有你有他,每 个经历过这一切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实际上这篇文章讲述的是,这群蒙查查的幸运儿在造富过程被高度浓缩后,面对突如其来的财富所呈现的惶恐、挣扎、沉 沦、堕落,当然承受这一切的不仅仅是他们,还有他们周围的旁观者,这一切构成了这个有趣的摩登时代。


前言


全球化和互联网,在拉近世界距离的同时,也缩短了中国人从穷到富的过程,把这个过去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漫长财富累计过程,浓缩到了3-5年的时间。我有钱了这件事已经从一个小概率事件变成一个人人哥伦布的群体狂欢。


暴富来的如此不怀好意,我们却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 来承担这笔早到的财富。在与突如其来的财富的遭遇战中,很多人败得丢盔卸甲。如何应对财富是个非常严肃的话题,也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如同火车提速一 样,从绿皮车到直达快车我们已经惊叹了,现在进入了高铁时代,速度眩晕所带来的种种不适已经让我们阵阵心悸难以承受。当无法驾驭自己的内心时,人是痛苦和 疯狂的。


互联网行业因为他的特殊性,是最近十几年产生一夜暴富 的最优行业,它的制造富翁的速度、频率和数量超出了其他所有行业,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行业的财富制造不仅仅是企业所有者,也就是老板1个人或几个人的造 富,而是包括企业创始人在内的不同财富层级的集体造富,也把中国的富翁阶层的年龄大幅拉低10几岁。从最初的网络泡沫阶段,一个人只要有梦想,有一纸计划 书(哪怕是写在餐巾纸上)就能马上获得百万美金级的投资,纸面身家就要千万美金;到之后的SP年代,似乎有一个通道就能月入百万,最后还能以千万美金的价 钱卖给澳洲电信等公司;更多的是企业IPO成了中概股批量制造亿万富翁千万富翁百万富翁。


作为一个互联网行业的亲历者,这十几年看遍了互联网行业的风起云涌,也看到了很多人从一文不名到一夜暴富,但更多时候我对很多人从穷到富的过程充满了怜悯,对他们选择了从富到俗,而不是从富到贵从贵到雅的路径感到深深的遗憾,虽然他们的路本来有机会可以走得更有意思。


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个29岁在网络行业一夜暴富后的奇妙 历险记。他的整个路径是从来自农村的穷学生,到某个互联网公司的苦逼程序员,直到随着公司上市一夜暴富成为千万富翁,到无所事事享受人生的退休者,再到寻 求再一次暴富的冒险者,这个人是代表这样一群人,里面有我有你有他,每个经历过这一切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实际上这篇文章讲述的是,这群蒙查查的幸运 儿在造富过程被高度浓缩后,面对突如其来的财富所呈现的惶恐、挣扎、沉沦、堕落,当然承受这一切的不仅仅是他们,还有他们周围的旁观者,这一切构成了这个 有趣的摩登时代。


没钱到有钱,继续苦逼还是退休享受?


雷洛,某名牌大学研究生毕业在某互联网公司公司工作4年后,把大笔期权套现后成为千万富翁,在29岁之时成功退休,圆了他30岁之前退休的梦想。


出身偏远地区农村的雷洛,在县城里不仅仅是骄傲更是神话:第一个名牌大学的本硕,第一个在30岁前成为千万富翁。据他奶奶说他整个家族过去几十年也没看到,更别提赚到了千万财富。


雷洛对于过去和金钱的回忆都是痛苦不堪的,一直到本科毕业他都每天在食堂窗口前纠结,班上女同学对他的印象就是从不参加集体活动,也没见过他送过谁礼物,甚至和女朋友吃饭都是西化的AA制,直到他研一寒假被师兄介绍进入了某互联网公司实习,他的经济状况才有所好转。


这个公司是1个海归回国后成立的,据说他是因为当时太 太的一句不回来就离婚所逼迫回来的。公司最初的成员都是他的校友,就窝在学校周围一个宾馆的几个小房间里。雷洛第一次去这个公司面试时,见到这个场面确实 有点犹豫,因为他怕干了活但领不到工资,直到介绍他来的师兄信誓旦旦的人格担保后他才把心放回肚子里。值得注意的是在面试的过程中,他被老板的满嘴大词震 撼住了,直到他走回宿舍都没回过神来,一直到今天他都记住了这样一段话:年轻人不要把眼前的工资看得很重,我们现在就是要拼命干活不要考虑太多,等到公司 上市以后,给你的这些股票期权值很多钱,到那时你至少是百万富翁,美元的。你就可以和硅谷那些人一样,30岁前退休去享受生活。说到这,老板随手拿起桌上 的一串钥匙说,到了那时,这串钥匙能打开的是美国硅谷的一栋别墅和门前的一辆副驾坐着美女的宝马,这一切在雷洛的眼里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但又充满了无穷的 诱惑力,看着长相清秀嗓音柔柔的老板,他决定赌一把。


雷洛为了那栋别墅那辆宝马,和30岁以前就能退休享受 人生的梦想在这家公司努力工作起来,那段时间对雷洛来说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每天早上9点上班后一直干到晚上11点,回到家睡一觉早上爬起来又回到公司继 续干,而且一个月总有10天以上是在公司的地板上睡的,而且这不仅仅是他一个人这样,而是整个公司都这样,这个梦如同鸡血一样让每个人都处于亢奋状态。


夜深人静的时候,雷洛有时也会暗自琢磨,现在每天如驴 一般,每个月却只拿到了仅仅够生活的那点钱,虽然不用住在阴暗的地下室但也仅仅是住在60年代老楼的小房间内,奖赏自己的是宿舍楼下的烧烤摊。很长一段时 间他都对能不能拿到1000万,那串钥匙能不能打开别墅宝马心存怀疑,总想和老板谈谈,能否先多给点钱少给点期权,但每次走到老板门前又回去了,直到在这 家公司实习2年工作4年后,这家公司终于上市了。


有一段时间,公司会议室每天都有很多不认识的西装革履 满嘴洋词的男男女女,有了解内情的同事说,这些人是投行律师审计券商,是帮公司上市的。最后老板们不见了一个月,据说去美国路演了。上市当天,公司所有人 都在办公室等着,公司前台旁立了一个大幅宣传板,上来刻着XX(公司名)人民很行,让人乍一看以为是XX(公司名)人民银行。确实,很行和银行能代表这个 公司上市后的表现,从27块美金一下子到了100块美金,堪比印钞机。


雷洛在毕业的4年后真的拿到了人生中第一个1000 万,这一切好像是一场梦,那么不真实。从喧闹的办公室出来,在家楼下的小烧烤摊,喝了2瓶啤酒吃了1串大腰子2个肉筋5个肉串后,上楼坐在床上看着四周, 他拿起了健身棒发疯似的开始砸电脑电视柜子和所有的物品,直到筋疲力尽,这时他才有了真实的存在感,他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推开窗,看着烧烤摊的小老板夫 妻,他大声喊着,我是千万富翁了,别了,大腰子。再见了,肉筋肉串。以后我要顿顿吃龙虾吃鲍鱼吃鱼翅。关上窗子时,他的脸上满是泪水。


从很多衡量的指标来看,雷洛成功了。但这个成功来得太 他妈的匆忙了,他真的没有做好准备,过去那些给自己打气的话其实他并不十分相信,但如今一切成真,他真的有点迷茫和惶恐。现在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 雅虎财经看公司的股价,然后去交易网站看自己的账面财富,并小心翼翼的一点一点的交易,看到那些股票变成钱存进他的账户,这个感觉真爽啊。不过他总担心屏 幕上的账户里忽然之间少了几个零或者只剩下一个1,他也经常做噩梦,梦里的场景大多是钱没了,那些别墅和宝马飞了,这些让他落下病根,一直到很久以后,他 都每天看雅虎财经,看自己的账户数那些零,。


每天他的包里都带着至少10万块钱,不然他心里不踏 实,没有千万富翁的存在感,他每个晚上都要吃大餐,即使随随便便的一个工作餐他也要公务招待标准的四菜一汤。有一次下班后他坐地铁到了东方新天地,从王府 井这端走到东单那端,地上一层和地下一层他走了个遍,里面的东西他都能买得起,包括车行里最贵的那辆奥迪。


有钱了,他开始怀疑人生和工作的意义,尤其是每个月的工资仅仅是他全部财富的千分之一,是每天继续的在这家公司苦逼的写代码,还是退休(这可是当年加入这家公司时,老板和前辈经常激励他努力工作的话语体系,你要努力工作,公司上市后,你拿到一笔钱后就可以退休了)?


享受后的迷茫,退休后的焦虑


退休后,雷洛每天都在自由的享受人生,他以为这样的状态会一直下去,和他很多的同事一样。可过了第1年后他就开始惶恐了,他发现与整个社会脱节了,他陷入了深深的焦虑。


每天在继续苦逼写代码还是退休享受生活的纠结中渡过了 3个月后,尤其是与新来的顶头上司(这老兄是公司上市后来的,也许工资比雷洛高,但总体财富绝对比雷洛少的多,因为他没有享受到上市红利)的一次微不足道 的冲突下,他决定辞职了,而且走的极为坚决,当老板发邮件询问时(这时他的老板已经是百亿身家,已经没有时间和他们面谈了),雷洛的回答是,我要去拿那串 钥匙去住别墅和开宝马了。


雷洛真的退休了。雷洛退休后第一件事是买了一辆宝马三 系的敞篷车(他在学校里看到外面的土大款就是开这样的车来学校泡妞的,尤其是他一直暗恋的姑娘就是经常出了校门坐上这样的车扬长而去第二天早上风尘仆仆的 赶回上课,让他很受刺激),买了一套大房子(虽然不是在硅谷,他已经很满意了),每天他住大房子睡到自然醒开宝马3行驶在理性的四环路上。


他跑到丽江住了一个月,什么都不想,每天坐在四方街的 咖啡馆晒太阳,可惜的是他一直没有那些传说的美妙艳遇,之后他又去了澳大利亚去看袋鼠,骑行了一个月,有钱的感觉真爽,退休生活很美好。他圆了过去所有累 计的梦,回到了北京,继续每天睡到自然醒,吃好的喝好的,四处游玩的退休人生,这样的日子过了大半年,他忽然发现这样的生活也会让人感到灰常的无聊,虽然 过去很忙很草根,但似乎很充实很满足,现在虽然看到什么就能买到什么而且还能买得起,但幸福感却没有过去多。这样的退休生活,他有点腻了。他开始想改变这 种与世隔绝的退休生活,开始重新入世。


他开始重新回到原来的圈子里,与过去的同学同事吃饭喝 茶。他发现与他有同样一夜暴富经历这些朋友们,有一些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一样,拿到钱就退休了,开始去享受生活,但现在也有同样的焦虑,有些开始做一些小的 投资,比如眼镜店,美容美发,餐馆等等,这些投资看起来都是和过去没有任何关联,完全是低端跨界,但这些都是他们过去认为可以赚钱的,不过等到真正做下来 发现生意似乎都是马马虎虎的,有些更是亏损到底。当然还有一小部分人继续在行业内发展,有些在原公司更多的是到了一些略小的公司做更高的职位,还是一如既 往的忙,似乎永远都没有下班的时间,聚会时最晚到的都是他们。


混了一段时间,他有点受刺激,因为他现在恶俗的只剩钱 了,虽然有了24小时热水的家,但过去的那些苦逼下的上进心没了。而且长期的退休生活,现在的他与社会严重脱节,比较尴尬的是每次出去参加朋友聚会都不知 道如何介绍自己。最后他和其他那些暴富的朋友们一样给自己贴了一个天使投资人的标签,虽然他一直也没有投过什么项目,但大家知道他有钱,有兴趣有实力投项 目就可以。


他的很多前同事找到他,希望大家一起看项目投项目,但 他看了几个以后发现这些项目都太SB了,SB到他这个退休几年的人都看出不靠谱,他更焦虑了,这种焦虑感让他充满了无力,他似乎对女人也提不起精神,似乎 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没有成就感没有存在感,他怀念起激情燃烧的岁月。怎么办呢,是回到某互联网公司做总监,或者找一个大型公司工作,还自己挑头当老大去 创业复制过去的暴富神话?


他的一个朋友说过,千万别沾资本,只要你沾上资本你就 上瘾就不会去做其他事。确实,他不能忍受自己为了工资工作,因为这不是他这个阶段需要做的事,而且也提不起他的任何精神,他更希望能够重现某互联网公司时 的荣耀,拼命工作几年后忽然千万财富进袋。当然,他更希望能够有机会自己去带领一群人创造一个奇迹复制暴富神话,让一群人如他一样成为百万富翁,美元的那 种。


重启暴富路,梦破再轮回


重出江湖做什么呢,于是展开了请益之旅,经过了20多个行业会议60多个饭局130多个咖啡后他给自己的定位是天使投资人+创业公司CEO,选定的创业方向是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社交网络。在几次战略转型和产品调整,又与无数个VC开了无数的会后,雷洛又暴富了,这次他连续3次拿了累计4500万美金,他纸面财富已经超过9500万美金,在这个过程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雷洛过去没有创业的经验,即使在某互联网公司做总监也 没有特别多的管理经验,似乎只会和大家伙一起写程序。所以在创办公司的过程中遇到了他认为的千辛万苦,尤其是办理营业执照的过程更是让他充满了挫败感,原 来他没有自己认为的那么强悍,创办一个公司不是想象中的这么简单的,他发现面对那些来面试的小伙子们,他真的讲不出很有吸引力的那串钥匙这样的故事。


他开始思考当年暴富的那笔钱和他的能力和付出匹配吗?他第一次反思财富获取的真正原因,他抓起电话与朋友们交流,发现他们经过这几年后反思都有同感。原来不劳而获是痛苦的,付出比收获小也是痛苦的,这怎么了?


后来,他创业了,搭建了最初的班子,有原来的同事有介 绍来的师弟师妹,10几个人如同当年某互联网公司初创一样,在华清嘉园里热火朝天的干起来了。这些新创公司的小绵羊们都很羡慕雷洛的传奇经历,也期望着沾 染雷洛的好运气,幻想着与和雷洛一起创造一个新某互联网公司,也能如雷洛般在30岁前财务自由幸福人生。


雷洛自己拿了100万创业,哦,是人民币。,虽然他也 标榜自己是天使投资人,并且与一些朋友联合投了一些公司,但他坚信互联网的资本路径,就是千万别用自己的钱创业,然后获取大资本投入来快速推进公司发展。 于是他开始去寻找天使投资,并希望之后A轮,B轮,C轮直到IPO。


过去的同事朋友是他主要融资的对象,他前同事老万成为 了他的天使,这个老兄在和雷洛同事之前有过几份不成功的职业经历,后来到了这家公司后,因为他的阅历与当时某互联网公司的学生氛围不一致,所以他确实发挥 了很多作用,上市前离去后又有了几个不成功的职业经历,又投了几个诸如美容美发,会所饭馆之类的生意,现在也是天使投资人,因为过去共同的背景,老万投了 雷洛。


在创业的过程中,雷洛似乎找到了存在感,回到了熟悉的 环境,但他似乎又遇到了非常多的问题,例如内部管理问题,与万白的关系问题,这些都是他不擅长的。雷洛开始频繁参加创业大赛,获取人脉寻求资源,在这些交 往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人,创业几次但一贫如洗的高总,从杜克大学博士回来的杨总,他看到了太多的关于人和财富的关系和故事,他不习惯这种场面,他像个外人 一样有时想笑和手足无措,但又想融入进去。


在几次公司战略转型和产品调整后,雷洛的公司似乎好 了,因为他跟上了移动互联网的这个快车,他的APP用户数已经突破了100万,他们开发的软件已经口碑相传,但似乎不知道怎么赚钱,VC看的多走的也多。 FA范小姐成为了他融资的帮手,范小姐的名言是,自己融资顶多是画个妆,但如果你是柴禾妞怎么化妆都不行,我们FA最大的本事是隆胸,胸大了就吸引人了, 当然变性手术我们不干。他的公司在范小姐的隆胸下,似乎盈利模式出来了。


整个融资过程堪比《人民文学》刊登的非虚构性小说《相亲记》,美元基金人民币基金轮换见,各种问题,各种与财富相关的碰撞,最后融到钱了。雷洛兄一下子又遭遇了一场暴富。


他周围的一些朋友这个阶段也都比赛式的都拿到了融资, 最多的是1亿1千万美金,在这场纸面暴富下,上帝又来考验人性了。公司同事,合作伙伴,天使投资人,原有股东,客户等等都发生了变化,而变化最大的还是雷 洛和他的这些融了资的朋友,如果他以前是绿皮车换成动车的话,现在无疑做上了高铁。这种加速度让他们真的是迷茫不知所措


爱丽丝梦游仙境。雷洛失败了,他被开除了,他的账面财富一夜之间也挥发的干干净净,他在酒吧反思的过程中,宛如穿越回到了过去,又一路走来一切只是梦一场,他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怜悯,也对周围与他有同样经历,或正在这条路上前行的朋友们心怀悲悯和包容。


雷洛公司的产品被新出来的公司一夜之间打败了,没有用 户的网站是悲哀的,雷洛被开除了,他的投资人们认为他的缺点足以阻碍他成为一个好的CEO,认为现在这一切都是他造成的,他们希望找到新的能够挽救公司的 CEO。他被开除的场面也是充满了戏剧效果,被约到VC公司谈话接待他的只是2个刚毕业的MBA,而他的公司此时却是由VC的合伙人们召开大会,对他批 判,他赶回公司,办公室进不去手机电脑被上缴。


雷洛又回到了过去的退休状态,他的公司似乎再也没有好 消息,不断的裁员账面资金不断的减少,直到关门大吉,他的账面财富也挥发的干干净净。他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每天他都躲在水临天玥里喝酒,这个酒吧他从 09年就开始每天来,这个酒吧的粤语歌唱的很是地道,以前他都是和商务伙伴一起喝酒听歌指点江山,如今他头低垂到裤裆,神情恍惚,只有他过去的助理偶尔会 在下班后过来看他一下。


他周围的那些拿了融资还在暴富路上狂奔的朋友,还在继续享受纸面财富带来的荣耀,接受采访,出席会议,参加饭局,当然他们还在承受着背后所积聚的无穷压力。而那些已经暴富的朋友们,还在夜总会歌舞厅里狂欢,或者按部就班的过着退休或者半退休的生活。


雷洛在酒吧买醉,他在穿越中回到过去,重新看到了穷,看到了富,他似乎做了一场梦,他悲悯的看待这一切,他用心的和过去做一个完结说拜拜,生活还在继续,他想要重新的找到自己的价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545

魯蛇的逆襲 林大涵

2015-12-21  TWM

從政大民族系念到台大圖資系,兩家大學,他都沒領到畢業證書;二十四歲加入台灣最大群眾募資平台Flying V,最終遭解雇。在世俗眼光,二十八歲的群眾募資公司「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是個標準的魯蛇。

當時失業的他,曾在家默默流淚,差點就要離開他喜愛的群募世界;但一年後,在親友鼓勵下,他收拾落寞,重返群募舞台。

過去一年,所有台灣團隊的群眾募資總額,高達六成是來自貝殼放大承接的專案;包括今年最夯的金萱字體,或是總集資金額四千五百萬元的Flux 3D印表機。一年內,五十二件集資案、近十萬人贊助、近三億元募資金額,成功率高達九四%。

一年前的魯蛇,如今成募資高手,林大涵自剖:「自己不是很有決心做某件事的人,更多時候是外力因素,只是自己沒有說不的機會,就往前衝了。」貝殼放大也從單純顧問服務,跨足影片製作、工商業設計,並擁有資訊工程部門,成為募資統包平台。現在林大涵還要前進美國,推出私募股權平台「天使放大」。對他來說,「貝殼放大」的天花板還很遠,魯蛇的逆襲正要開始。

撰文 / 何佩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395

三月的逆襲——葉倫給全球金融市場喘息機會

2016-03-28  TWM

美國經濟復甦未如預期樂觀,聯準會決定維持利率不變,給了國際金融市場喘息機會,若葉倫六月宣布升息,恐怕又會促使美元轉強,這段全球金融市場的「中場休息」,有多久呢?

三月十七日,全世界金融市場都睜大眼睛注意著美國聯準會(Fed)的議息大會,結果揭曉,聯準會決定維持利率政策不變,最重要的是,市場預期聯準會今年可能加息四次,如今減為兩次,市場對聯準會轉為鴿派也表達歡迎之意,也造成三月風險性資產價格顯著上揚。

葉倫搖身變鴿派,一個是美國自身的考量,聯準會打倒昨日之我,主要原因為美國實體經濟復甦的實況未如原先預期樂觀,聯準會預測二○一六年美國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由去年底二.四%降至二.二%,一七年GDP成長再降到二.一%,聯準會預告美國經濟成長動能不足。

美元急升 造成原物料生產國股市慘跌另一方面,美國的通膨也未如預期上揚,今年個人消費支出(PCE)可能只成長一.二%,而不是去年底預估的一.六%,這表示在全球面臨通縮壓力下,美國很難獨善其身。美國經濟動能表現比預期弱,通膨也沒有預期理想,更重要的是日本二月二十九日加入負利率,三月歐洲央行(ECB)再加碼貨幣寬鬆,聯準會只得面對現實,減輕國際社會對聯準會激進加息的疑慮,而葉倫暫緩升息,也給了國際金融市場喘息的空間。

一六年一開年,大家都在討論黑天鵝,全球金融市場風聲鶴唳,其中,人民幣在年初急貶,中國股市暴跌,熔斷機制上路三天即喊停,中國彷彿成了一六年全球最大的黑天鵝。後來,證監會主席肖鋼職位由劉士餘替代,人民銀行也重申人民幣不再貶值,逐漸穩住情勢。

今年前兩個月,中國股災又讓中國股民頭皮發麻,尤其是本益比超高的創業板,在一六年前兩個月,跌幅居然超過三成;但是,三月出現大轉機,跌深的深滬股市展開大進擊,成為全球最亮眼的市場之一。

中國股市尚未完全收回一六年失土;但三月大進擊,至少已穩住年初以來風聲鶴唳的頹勢。

美國聯準會不升息,給了全球喘息調整的空間,這其中最關鍵的美元,去年底美元指數一度大漲到一○○.五點,造成全球多數貨幣兌美元大幅貶值。原物料價格急跌,原物料生產國的貨幣、匯率貶值,股市慘跌。

例如,生產石油的俄羅斯盧布一度貶值到八十五.九六五兌一美元,去年六月我到莫斯科考察時,在俄羅斯街頭換過五十三比一美元的盧布,一年不到,盧布的貶值可說是十分嚇人。另一個也是大宗物資生產國的巴西,巴西里拉最慘貶值到四.二四四兌一美元,加拿大幣也急貶到一.四六八,還有礦業生產國如南非的南非幣一度急貶到十七.四三七,澳幣也急貶到○.六八二。美元大漲,原物料生產國貨幣急跌,股市進一步重挫,形成股匯市雙跌景象。

今年元月,原油價格直挫,紐約油價最低跌到每桶二十六.三九美元,北海布蘭特原油跌到二十七.一美元。油價慘跌,進一步重傷到貸款給產油國及頁岩油氣廠的金融機構,甚至,中東主權基金因產油國財政困窘,被迫出售各國股票,銀行股跌勢拖累指數,主權基金減碼,更使全球股市籠罩在巨大賣壓中;直到沙烏地阿拉伯與俄羅斯承諾凍產,頁岩油商也答應減產,油價終於止住跌勢。如今北海油來到四十.五四美元,紐約油價也到四十.三六美元,油價回到較合理價格,今年以來,紐約輕原油上漲六.四八%,出現難得的漲勢。

另方面,中國在兩會宣布對鋼鐵及煤產業進行減產或重組產能,使得跌到暗無天日的原物料價格止住跌勢,三月二十一日,鐵礦石每噸價格漲到五十五.七四美元,今年已大漲三成。

中國重組鋼鐵產能,也促使紐約熱軋鋼捲今年拉出六.九一%的漲幅。最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年只跌不漲的煤礦價格也止跌了,遼寧大連焦炭報價持續反彈,今年上揚一三.六五%,已是十分難能可貴的漲幅;其他如馬來西亞棕櫚油今年上漲九.八%,東京橡膠今年上漲一二.五二%,這是美元貶值的效應。

日本宣布負利率 台股成了外資避風港美元指數在去年十二月最高拉升到一○○.五一點,元月美元指數漲幅是○.八五%,美元微漲,全球金融市場黑天鵝滿天飛,恐慌指數(VIX)也上升到二十七.六點,二月美元指數下滑一.三八三,貶值一.三九%;三月美元指數大跌二.六八一,貶值了二.七三%。

美元下跌也給了全世界空間,三月以來全球主要國家貨幣都相對美元升值,大家最關注的新台幣,在三月一度升值到三十二.三四九,台幣三月升值○.九七一角,升幅是二.九%,在日圓宣布負利率以來,台灣股市成了外資避風港,到三月十七日為止,外資淨匯入金額達三十七.五億美元,根據金管會統計,外資幾乎天天淨匯入,累計餘額已高達一九八○億美元。

外資不斷匯入台灣,一方面是看準了央行彭總裁一向「以穩定勝於一切」的考量,台幣會升,但不會大升,再加上台灣股市蟄伏多年,股息殖利率特高,因此,外資今年在全球淨買超股市的金額大約七十億美元,台股居然占了將近四十億美元,台股難得一見的成為大吸金市場。

最主要的原因是台積電,去年台積電大賺三○六五.七億元新台幣,每股純益(EPS)一一.八二元,台積電配發六元現金股息,以台積電是國際級大企業,股息殖利率至少還有三.七五%,外資今年來不停買超台積電,到三月二十一日止,已買超台積電三十八萬張,若以每股平均一五○元的均價買進,至少已斥資五七○億元。

台幣趨升,也讓央行對台灣出口衰退,經濟基本面下滑感受到沉重壓力,預料三月二十四日的央行理事會可能降息一碼或兩碼;不過,降息顯然已非救市主流,甚至可能是反效果,像日本宣布負利率之後,日經指數最多重挫三○二八點,日圓不貶反升,一度急升到一一一.○六,今年日本銀行動作奇大,但是,卻讓日本經濟更加雪上加霜,今年元月,日經指數下跌七.九六%,二月又跌八.五一%,三月全球股市急彈,但日經指數只小幅反彈四.三六%,最近全球匯市急漲,日圓一度升值到一一一.○六兌一美元,顯然負利率未能挽救日本經濟,反而是暴露更多弱點。

歐洲央行今年又祭出寬鬆貨幣大動作,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預告今年歐洲央行不再降息,但最近又改口,而歐洲今年經濟仍表現疲弱,德國股市元月大跌八.八%,二月再跌三.○九%,三月反彈四.四%,但仍是弱勢。法國股市元月下跌四.七五%,二月又跌一.四四%,三月只小幅上揚一.七一%,這個現象可以看出,寬鬆力道愈大的國家,經濟的表現往往不如預期。所以,台灣中央銀行這次若真降息,只是告訴大家,台灣經濟基本面很吃緊而已。

俄羅斯、巴西 股市表現亮眼全球實體經濟仍有賴減產效益,今年堪稱是敗部復活的兩匹黑馬,一是俄羅斯,一是巴西。油價止跌反彈,俄羅斯反映最強烈,盧布在三月強升九.八四六,升值一二.八九%。盧布從最慘的八十五.八六五回升到六十六.五。除了貨幣升值外,俄羅斯股市三月上揚一四.九三%,如果從最低點起算,俄羅斯股市最大漲幅高達四七.三七%,表現亮眼是全球股市之冠。

另一個股匯雙漲的市場是巴西,儘管前總統魯拉涉貪事件鬧得滿城風雨,總統羅賽芙也面臨被推倒下台的命運;但是巴西里拉從最慘的四.二四四兌一美元升值到三.六一,跌跌不休的里拉反彈一六%,巴西股市三月以來已大漲八三七七.七點,漲幅達一九.五八%;假如從最低點三七○四六.○六點起算,漲到五一三七○.一九點,巴西股市最大漲幅高達三八.二六%。

其他表現出色的原物料生產國,如南非,南非幣從一七.四三七回升到一五.一九,南非股市三月大漲四四○九點,漲幅達八.八三%。而鐵礦石與煤礦反彈的最大受益者澳洲,澳幣已從○.六八二彈升到○.七六,澳洲股市三月以來上漲二七七.五點,漲幅達五.七一%。

這個情況可以看出,美國聯準會暫不升息,讓美元回貶,美元回跌也紓解了新興國家資金出走的壓力,今年以來,紛紛出現股匯雙漲的現象。像東協市場表現就很亮眼,印尼股市今年連續三個月都上漲,印尼盾從一四七九三升值到一三一七五,菲律賓股市從六○八四.二八點回升到七四一二.三三點,已大漲二一.八四%,泰國、馬來西亞股市今年都出現領先全球市場的漲勢,這可以看出,美國不升息是給新興國家喘一口氣的機會。

另一個是防止全球匯市的貨幣戰爭,今年元月,全球原物料生產國匯價頻創新低,中國人民幣也一度急跌到六.六二八,美元適度回貶,也讓全球貨幣戰的硝煙味大減,大家也鬆了一口氣,一五年中國外匯存底流失四八三○億美元,若加計外貿順差,淨流出資金恐怕在一.一兆美元以上,資金出走,也是造成中國股市下跌的主因之一。

若六月升息 將促使美元轉強另一個是商品價格回穩,油價、鐵礦石、燃煤等不再探底,最具代表性的是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DI)從二九○點彈升到三九五點,三月彈升二○.○二%,這是原物料反彈的重要訊號,這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商品指數(CRB)從最低的一五五點彈升到一七七.六八點,貴金屬價格如鎳、鋅、鋁等都有顯著的反彈。

原來可能是淡淡的三月天,現在反而出現花團錦簇的榮景,在全球七兆美元債券進入負殖利率狀態下,資金被迫轉往風險性資產,全球股市再度出現資金行情的舞動。

但這場資金行情盛宴何時會結束?美國升息仍是一個重要訊號,下一個點是四月,若四月未升,六月美國恐怕會按表操課宣布升息,當全球股市又漲到一個相對高點,葉倫若六月宣布升息,恐怕又會促使美元轉強,全球資金市場轉向,葉倫給全球金融市場的「中場休息」時間有多長?

這是大家必須緊緊盯住的焦點。

撰文 / 謝金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0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