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眾百貨業股分析 味皇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suc=1百貨同超市相當類似,因此一併分析
3368百盛集團 3308金鷹商貿 825新世界百貨 848茂業國際
1833銀泰百貨 1212崇光百貨 984吉之島 8277物美商業
980聯華超市 1832 時代零售 814京客隆 602佳華百貨
個人認為,無論百貨定超市,賣的東西都一樣,同質性很高,毛利率都一定很低,正確的來說,會因為退貨,高買,破損,過期,積壓,促銷等原因令本來單 個毛利率高的商品的利潤最後降下來,如果10個毛利率20%的商品成功賣出7個而2個退回1個廢棄,毛利率最終會低於5%,如果退回的兩過不能回本就會蝕 死,所以無論百貨定超市,毛利一低就好快比其他人迫死,現在首先由競爭力開始分析
營業額(億港元) 毛利率(%)
百盛集團* 7-30 29-38
金鷹商貿* 4-12 6-54
新世界百貨* 5-16 22-40
茂業國際* 10-17 13-31
銀泰百貨* 3-10 36-57
崇光百貨 13-31 25-37
吉之島 40-48 2.4-7.9
物美商業 17-78 5.9-6.4
聯華超市 100-200 1.5-2.5
時代零售* 22-37 3.6-4.3
京客隆* 36-62 2.0-4.5
佳華百貨* 6-9 8.6-9.8
有*的是最近上市的公司,除左時代零售同京客隆之外毛利率高得異常,崇光百貨雖上市較耐,但它每年都有集資,其超高毛利率令人覺得意識不良
比較合常識的公司中,聯華超市完全是無技術可言的低價戰術,其200億營業額等價於物美商業的78億,先不管百貨業令人驚嚇的擴張速度,這批公司中,吉之島,物美商業,聯華超市,時代零售,京客隆的這樣規模先值得深入研究
其他蚊型公司,如果它們的毛利率魔術不能一直變下去,遲早會比大公司迫死,當然它們主要是賺股東的錢而不是消費者的錢就另計
這類公司我不打算繼續研究
在剔除部分公司之前,先簡單說一下崇光百貨的觀感
崇光百貨在營業額上升18億期間,多左26億長債,新股集資29億,另外可以用6000萬的存貨做到31億營業額,都算是商界的一大奇蹟
現在開始深入分析:
吉之島
營業額5年間由40億升至48億,而回定資產毫無上升,即吉之島完全冇打算擴張,而改為從內容挖潛,毛利率由2.4%升至7.9%就是証明,存貨一直保持在營業額一成左右,因此吉之島係通過改善效率來提升盈利的
盈利由8500萬升至2.8億,股價自然飛升,但是內容挖潛是有限度的,要盈利再升一倍,總不會挖到16%毛利率出來掛?學會有效率的經營對將來擴張有很大幫助,但現在吉之島實在太胸毛大痣,市值24億,盈利有2.8億而且應該保持到,算平,但唔係很好的選擇
物美商業
營業額5年間由17億升至78億,非常恐怖,而毛利率比正常稍高,當係地點有利,問題是固定資產,03年固定資產1.5億11倍對應於17億營業 額,現在固定資產急增至19億,對應78億的營業額,即4倍,咁即係代表一係以前太有效率,一係是現在效率不彰,同比的存貨對應營業額的比率卻由8.1% 跌至6.7%,表現出相反的結果
另外要注意的是佢長期有5億的現金的基礎上,又集資又借錢,令人擔憂
其盈利成長比吉之島更好,考慮到它的財務結構及奇低的派息,我不對其價值作評估
聯華超市
人海戰術一般低水平的作戰沒有好感,而且又係一間派息奇低的公司,公司積存巨額現金,非常姑寒
存貨比營業額為一成,固定資產同營業額亦算成比例,但折舊率高達15%,又一奇景,而且現金流一直高過毛利N倍,而且實際稅率遠高於法定稅率,非常有理在相信公司在壓低盈利數字唔派息,賺到錢收收埋而唔益小股東
這公司的股價低得可怕(可能是真實價值的10%),但這僅指公司受狙擊揮走大股東的時候
時代零售
新上市冇得講,只是存貨水平比同業高得多,真實盈利應該有1.5-2億而不是8400萬
京客隆
存貨比率在同業正常水平,但債務高於同業正常水平,而營運效率低於同業正常水平
相比起黎,京客隆派息很慷慨,因為派曬比優先股股東
稅額增加速食比較搞笑,5年增7倍,而毛利只增加4倍,鄧家失勢嗎?
總括而言,公司經營良好,但財政不好,倒是股價夠平,市盈率估計5倍左右,只要公司唔出事就幾買得過
永安百貨
永安百貨是客串的,由於它有業務有炒樓收租,因此不能直接比較
間接分析其存貨,存貨一直在7000萬左右,用同業的一成存貨水平計算,百貨營業額7-8億左右,規模小得可憐,倒是固定資產有很多,已繳稅項3000萬,香港稅率16.5%,即稅前賺1.8億,當中應包括一d租金收入,因此永安來自百貨的收入應在1億左右
收資產計,永安好平,而佢好似有拆骨的打算,年年都出售資產派息,但永安的業務冇乜前途,唔值得幾多錢
最後總結,暫時所有百貨同超市股,只要要求稍高的人都會覺得買唔過
太平洋百貨關店 百貨業危機來襲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10/2MMDcyXzM2NDE2Mg.html
商業企業的噩夢不期而遇。
9月8日,北京太平洋百貨盈科店的會員紛紛收到發自太平洋百貨的群發短信,消費者被告知,太平洋百貨北京盈科店門店將於10月25日關閉,消費者須儘早對預付卡餘額進行消費,以免受到不必要的損失。
不 僅如此,本報記者瞭解到,除了太平洋百貨盈科店,太平洋百貨的五棵松門店也即將關閉。北京太平洋百貨在國內的母公司台灣遠東控股集團設在上海總部的相關人 士向本報記者證實了關店的消息,但否認了太平洋百貨撤出中國市場的說法,「我們在上半年還在成都開出了一家門店,而且,運營狀況也不錯」。
太平洋百貨盈科店店長陶玉聰被任命為北京地區處理關店事務的新聞發言人,他表示,關閉門店的原因,是物業租賃到期,對方提出的租金大漲,公司不再與盈科中心續簽。
10年前豪言佔據1/4北京市場份額,10年後或面臨敗走京城的命運,太平洋百貨僅是當下商業企業的一個縮影。一家全球知名的零售企業副總裁稱,「用工成本上升,物業租金大漲,供應鏈上游的採購成本上升,商業企業又肩負穩定物價的社會職能,現在企業普遍難做。」
太平洋百貨關店
太平洋百貨關閉北京兩家門店,是近年來,北京百貨業領域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來 自台灣的消息稱,因賣場規劃未盡理想,加以商圈變化、大樓業主欲大幅調高租金,8月18日舉行的太平洋百貨中國公司董事會因此決議結束經營太平洋百貨北京 盈科店。另外,太平洋百貨北京五棵松店成立於2009年,因業主更換頻繁、招商一再延宕,公司董事會也決議與新業主協商終止租約。
太平洋百貨北京地區內部工作人員稱,公司關閉上述兩家門店的決定很突然,截至目前,公司內部還在正常運轉,門店部分也在配合北京市相關部門的要求,做關閉門店之前的相關善後工作。
此前,陶玉聰曾否認太平洋百貨經營不善的說法,他稱,關閉門店的主要原因是物業租金過高,而且,變動幅度較大,所以,決定關閉現址,未來重新尋找新店址。
上述太平洋百貨內部人士證實了這一說法,「雖然我並未接觸到具體的租金變動數據,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10年前,太平洋百貨進駐盈科中心時,物業租金極低。而現在,一個普通商舖進駐的啟動資金都需要100萬元,成本大增,已經影響了正常運營。」
盈科中心物業的底商和網上招租信息顯示,開發商上月底開出的整租太平洋百貨鋪麵價格為28元/月/平方米。該底商整體面積約6.5萬平方米計算,年租金為2184萬元。
針對此事,北京昭邑零商諮詢公司董事長劉暉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盈科百貨的業主原先是華熙樂茂,原本要打造大型購物中心,因此需要引進像太平洋百貨這樣的主力店進駐,而去年華熙樂茂易主,接盤者卓展集團本身就是做百貨出身,根本不需要太平洋百貨這樣的店舖加盟。
太平洋百貨目前在國內的重慶、上海、成都仍擁有約10家門店。對於關閉北京的門店市場,業內分析人士稱,太平洋百貨進入中國市場的1993年,國內百貨業尚處於萌發期,但是,近幾年,隨著百貨業的更新換代,太平洋百貨目前的業態已經不適應北京市場的發展。
上述行業分析人士認為,隨著綜合大型購物中心摩爾業態的發展,消費者已經更趨向於消費、休閒、餐飲、娛樂一體化的這種消費模式。而傳統的百貨賣場由於購物職能單一,並無法有效吸引客流量,會逐漸走向衰落。
然而,北京市場被認為是商業企業必爭的城市市場。太平洋選擇關閉在北京的2家門店,被業界揣測為退出中國市場。不過,來自太平洋百貨的各種消息顯示,該公司暫時並無此種打算。
同時,上述太平洋百貨內部人士說,現在內部也在討論未來在北京市場的佈局問題,不過,內部現在有一種聲音稱,鑑於商業地產的物業租金高企,可能未來會選擇自建物業或者走大型購物中心之路。
傳統百貨業危機
太平洋百貨的關店之舉,擊穿了傳統百貨業並不牢靠的底盤。
兩年前,新世界百貨執行董事鄭志剛曾預言,未來3-5年,百貨業將經歷整合期到調整期乃至平靜期的過渡,當時對百貨業僅是一種前瞻預測,但是,現在看來,行業現狀不幸被其言中。
對 於行業而言,租金上漲是第一問題。前述業內資深人士稱,該行業的物業租金都是一簽10年甚至15年,乃至更長。而10多年前,是中國百貨業乃至商業發展的 早期階段,一般的商業地產項目招商並不簡單,很多商業地產項目都是以低價出租出去的。但是,近幾年,在眾多商業企業面臨租約重簽的時候,就會遇到商業地產 租金暴增的局面,成本大幅上升。
此外,商業企業正失去勞動成本控制優勢。上述知名零售企業副總裁稱,商業企業屬於勞動密集型企業,中國市 場以前擁有勞動力成本優勢。但是,近幾年,伴隨通貨膨脹的宏觀經濟背景,眾多地區都增加了最低工資限制,並且要為所有員工配齊各種保險,這也從一定意義上 增加了企業的負擔。
對於傳統商業企業而言,來自電子商務領域的衝擊更大。前述太平洋百貨內部人士稱,我們也在做一些研究,電子商務對整個 行業的衝擊近幾年比較明顯,而且,尤其是百貨企業的衝擊最為巨大。由於電子商務企業尚處在與傳統渠道爭奪市場的時期,所以,在沒有門店租金成本重壓之下的 電子商務企業,有更低的價格讓利給消費者。
事實上,電子商務企業的衝擊已經使得眾多傳統百貨企業做出調整。在港上市的銀泰百貨等一些百貨公司,也在傳統業務上嫁接了網絡電子商務的服務,以應對不斷增強的電子商務消費趨勢。
上述知名零售企業副總裁稱,通貨膨脹條件下,商業企業被賦予了穩定平抑價格的職能,事實上,用工成本的上升,製造企業成本上升引發的進貨成本的上升,已經逼得商業企業利潤微薄。
全 國人大代表步步高商業連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填,曾做過一個統計,他將24家上市零售企業和13家超市供應商2009年的年報數據做了對比分析。零售企 業代表包括蘇寧電器、步步高等,超市供應商企業包括康師傅、聯合利華、青島啤酒等。結果顯示:11家零售企業2009年的平均淨利潤率僅為3.15%,而 13家供應商企業同期的平均淨利潤率則高達18.96%。
游資進入 鄂武商引領百貨業行情
http://www.eeo.com.cn/2010/0823/178834.shtml經濟觀察網 記者 王玉 鄂武商作為一個百貨行業上市公司,按照慣常思維其盈利預期並無多大想像空間,但現在券商私募都將眼光放在了這個位於華中地區武漢的一個上市公司。
近一個月鄂武商不算小的漲幅,不少私募大資金都參與其中,券商基金的預期是鄂武商未來或許是華中百貨業的翹楚,但在不穩定的市場狀況中,游資的想法是賺點就走。
市場熱點?
「現在參與鄂武商的行情獲利概率還是很大。」其實7月份以來這句話就在一些券商和私募中流傳,也正是這樣在7月底私募不少資金都買入了鄂武商,事實也正是這樣,八月至今,鄂武商漲幅超過20%。
這些私募人士認為鄂武商符合目前市場熱點,在大家看好大消費也炒作大消費的時期,前期漲幅並不大的百貨業也應該有所表現。
其實除了私募大小資金之外,諾安、富國、博時、國海富蘭克林等公募基金公司也早已埋伏裡面,一季度末數據顯示,博時新興成長股票基金更是今年新進入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諾安平衡證券投資基金也在今年一季度加倉186.91萬股。
相比與私募基金,公募基金在尋找買入的理由上可能會更看中基本面一些,一位同樣看好鄂武商的公募基金經理稱鄂武商基本面不錯,鄂武商2009年時大規模調整門店產品結構時他就開始關注鄂武商,同時今年其還新開了一些門店。
「從城市規模、消費能力來看,武漢在中部幾大省中都處於前列,而鄂武商在武漢地區已經是龍頭,去年百貨市場佔有率在武漢地區為第一,超市業務也在前列,鄂武商具備成為大型零售龍頭的潛質。」上述基金經理稱。
而在鄂武商截止今年一季度末的公開信息中,其前十大流通股東中還出現了全國社保110組合的影子。
游資只為階段性收益
雖然券商公募私募都有長期看好鄂武商的理由,但一些私募基金還是想充分發揮游資的「特性」。
鄂武商具備行業吸引力,又有靚麗的營業增長數據,這些都可以保證其在二級市場上的人氣。
鄂武商2010年上半年營業收入51.73 億,同比增長35.80%,歸屬母公司淨利潤1.73 億,同比增長27.07%。光大證券上半年一直都在推薦鄂武商,其對於鄂武商上半年的營業收入增速預測是26.8%,而對于歸屬母公司的淨利潤增速,光大證券的預測是27.1%。
鄂武商在今年4 月入選光大十大金股以來,光大證券之後也長期維持了」買入」評級,數據顯示,鄂武商的實際盈利基本超出了對其最為看好的光大證券的預期。
光大證券唐佳睿認為鄂武商營業收入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是上半年公司新開3 家量販超市,銷售規模擴大(十堰門店10 年正式計入合併報表),收入增加所致。而公司淨利潤增速預計全年將有望超過35%,主要理由是公司量販業務下半年或持續加速擴張(上半年新增3 家,去年同期僅新開一家),這會拉動淨利潤增速持續提升。
但上述買入鄂武商的私募基金人士稱,其當初買入鄂武商的最重要理由就是認為百貨已經有所表現,其持有鄂武商大約兩週,而其收益率已經有差不多20%,他認為如果從長期來講,在相關行業中,穩定性或許還是蘇寧電器更穩定,而如果從業績發展的想像空間看一些好的醫藥類股票可能更具有爆發性。
不過光大證券還是長期看好,光大證券的預測是如果不考慮配股情況,分別上調2010-12 年公司EPS 0.05/0.08/0.09 元至0.65/0.82/1.11 元,以2009 年為基期未來三年CAGR32.9%,認為公司合理價值在24.60 元,對應2011 年主營業務30 倍市盈率,上調六個月目標價至24.60 元。
2015百貨業關店最新名單:零售的“末日”?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125/153965.shtml
導讀 : 2015百貨關店潮最新淪陷名單加長中!誰是殺手?讓這些零售巨頭們難以接受的是,這一切的最大助推者,不是電商,而是他們自己。
i黑馬 王亞奇 1月25日報道
南起東長安街,北至中國美術館,全長約1600米的王府井大街曾經是北京最有名的商業街,承載著老北京幾代人記憶的“新中國第一店”北京市百貨大樓就坐落在這里。幾年前,全國各地來北京的人都會來這個著名的商業品牌里買東西,但隨著近年來電子商務的沖擊和零售行業自身的蕭條,北京市百貨大樓早已成為了一個博物館一樣的存在。
比北京市百貨大樓“名存實亡”的窘境更甚,一波“關店潮”從去年開始已經席卷了整個連鎖零售、商超行業。由於嚴重虧損,萬達百貨於去年中旬宣布將關掉全國約90家百貨門店中的46家;有著外資第一店美譽的百盛商業集團在接連關店風波後於去年初關閉了僅剩的天津門店;沈迷於價格戰的北京華堂在北京一年連關4家門店;美國最大消費電子零售商百思買也在關店後徹底退出中國零售市場……曾經的輝煌和如今的關店尷尬形成鮮明對比外,更讓這些零售巨頭們難以接受的是,這一切最大助推者很可能就是他們自己。
“外界的沖擊是很小的一部分,最核心的原因確實是我們自己做的不夠好,沒有快速的滿足用戶需求,沒有快節奏的跟上市場的變化,百貨的聯營模式現在也已經過時了。”已經成立14年的某老牌百貨負責人張磊(化名)說這些話的時候顯得有些無奈。
在他看來,百貨要轉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怎麽轉,該往哪轉卻沒有人知道。百貨商場一邊跟商戶簽著1-3年的合約,一邊卻沒有標桿成為他們轉型努力的方向,在視投入產出比為生命線的傳統零售行業,沒有看清楚什麽是對的時候誰都不願意輕易去動,寧願這麽溫水煮青蛙地熬著。
當然,善於玩弄資本市場的零售巨頭們已經在行動了。銷售額的連年下降、成本的不斷上漲,亞馬遜、阿里猛追等的互聯網沖擊等都在驅使他們走上自我變革的道路,但在重倉年輕人、信仰互聯網思維這樣一個“諂媚”互聯網和90後的時代,零售業究竟能做多大程度的革新,又能有幾成勝算似乎都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經濟大潮轉身,零售業“廉頗”老矣?
前幾天,張磊剛剛去了位於沈陽的分店,與關店相比他更願意說這里是一次轉型。不過他透露,大波的關店浪潮早在2014年底就開始了,沈陽確實也有些關店的苗頭。
過去十年,在國家政策扶持下,商業地產歷經野蠻生長。根據此前同策咨詢研究部對35個大中城市商業地產供需情況監測結果來看,過半城市面臨著商業面積飽和或過剩的風險。而前兩年盲目跟著國家大趨勢擴張的零售連鎖正在為他們當年的瘋狂買單。
除此以外,國家宏觀經濟環境的不景氣也讓零售業的關店潮成為必然。在今年1月1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5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中,最重要的GDP增速僅為6.9%。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同樣持續下滑,僅為10.7%,這個數據在2013年和2014年分別為15.5%和12.0%,按照這個趨勢,2016年的增速很可能在10%左右。
商業面積不斷增長,房租成本、人工成本高速上揚,但實際銷售和消費的增長卻不斷下滑,這意味著過去經濟發展過快時零售行業產生的開店行為有多瘋狂,後面就會有多艱難。此前包括萬達、家樂福、華堂、樂天瑪特、沃爾瑪等零售巨頭在內的大規模關店行為就是最好的例證。
“經濟發展放緩外,國內人口結構的變化也是導致很多店鋪,尤其是服裝時尚類店面關店的原因之一。”上海萬擎商務咨詢有限公司CEO、電子商務觀察者魯振旺對i黑馬表示。他解釋道,人口結構變化直接導致了90後相對80後下滑了將近30%的人口,這不僅使中國未來的潛在消費增長率有所降低,90後與80後等人群消費觀念的不同,也使達芙妮、李寧、美邦等消費品面臨艱難的調整。
一方面是KA賣場和百貨等銷售的標準化產品物資過剩,另一方面隨著二三線城市小型綜合體的出現和汽車保有量的增加,人們的消費場景和休閑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逛沃爾瑪、萬達百貨不再是一個休閑行為,加上近年來電子商務飛速發展帶來的部分沖擊,零售行業面臨的困境越來越多,但是如何擺脫這些問題卻似乎並沒有人想好。
而在這些宏觀因素之外,為了給這個不怎麽光彩的“潮流”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看起來風生水起的阿里巴巴無疑成為眾矢之的。但是,真的是電子商務殺死了零售業嗎?
誰殺死了知更鳥:死於自殺的零售業
在去年阿里與蘇寧的聯姻中,馬雲陳述了一個“冤屈”的事實:遭遇增長瓶頸的電子商務去年活的也很不爽。
從今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網絡銷售數據來看,2015年全國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0.8%。這一比例與馬雲王健林億元大賭時,馬雲所說的到2020年電商將取代實體零售占市場的50%還相去甚遠。
杜洋是紹興軟意家居用品有限公司的一名職業經理人,在他看來,電商對傳統零售的沖擊主要在3C產品,其他比如家具類的大件實體物品、生鮮食品等,電子商務的滲透率還是非常低的。即便是優衣庫類的品牌服裝,其電商也只占到整體份額的不足5%。
“有些店面本身就該倒了,哪怕沒有電商的沖擊也是要倒的。關鍵還是它們自身選址、招商和經營模式的問題。”杜洋對i黑馬說。
接受采訪前,杜洋剛剛到臺州出差,路過了兩家經常去的紅星美凱龍店。杜洋說,其中一個剛建起來沒有一兩年,現在基本上快倒了,另外一個還可以。而他認為,這是它們開店的地理位置導致的一系列連鎖反應。
此外,杜洋說,實體店的經營策略有時候比選址更為重要。在他的家鄉紹興,有家沃爾瑪前幾年生意非常火爆,去年永輝超市在沃爾瑪對面開店後,沃爾瑪的生意一落千丈。永輝超市把生鮮等吸引人群進去的東西擺在了進門最好的位置,人們進去後感覺這里的東西也比沃爾瑪便宜,所以原先那家火爆的沃爾瑪現在正在進行關店的倒計時。
杜洋認為,綜合來看,傳統零售行業無論賣的是生活用品、大件家具,亦或是鞋子包包,活得好與不好,大部分仍然要歸因於企業自身的內功,剩下的很少一部分原因才與電商或者O2O等有一定的關聯。
對此,從事百貨業的張磊並不否認。在他看來,傳統零售百貨確實存在太多的問題。比如百貨的聯營模式就可能要過時了。這種模式造成了商品的性價比不高,一個產品從工廠到零售店經過了很多層差價,跟行業里一些之前就在做特色自營的百貨相比,聯營的百貨產品並不具備吸引力。但他也坦言,在現在大量關店潮出現的時候,大的百貨店轉做自營已經沒有時間了。
不過,這是不是說聯營這個模式已經完了,其實也很難下定論。比如日本也是聯營+自營的模式,而現在國內王府井百貨等押寶的奧特萊斯,也同樣走的是聯營模式。歸根結底,百貨業的核心問題還是在於自身並沒有為顧客提供高性價比的產品,沒有足夠的特色,自然也就不具備足夠的吸引力。
換言之,當不能將問題完全歸咎於電商時,實體零售業的經營者也就不能靠幻想市場的回暖,或者電商遭遇瓶頸來促使線下零售增長,而應該從自身的經營模式和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上找原因,從而加速轉型以應對新的市場環境和需求。
2016,陣痛延續?
無論如何,租金、人力成本都低,消費者對電商接觸較少時,商超百貨開一家火一家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對於國內外的實體零售行業而言,這個2015年過得沈重且漫長。但更讓人恐慌的是,從上述的各個維度來看,實體業的2016年可能同樣伴隨著煎熬與陣痛。
青島可好便利店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莊續強對i黑馬表示,2016年實體零售業的關店潮仍然會繼續。
除了線上業務外,傳統百貨、商超也受到了同樣是實體的店鋪的挑戰。莊續強的解釋是,消費者產生了新的消費需求,傳統百貨、商超的固有模式一時又難以改變,但小型區域中心類的店鋪拓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很多購物需求被更靈活的購物方式轉移了;其次,當人們感覺到關店潮的時候,整個城市零售的體量實際仍然是在擴大的,無論從哪個城市來看,競爭對手是在不斷增加而非減少的,這些都決定了傳統零售企業們的銷售額在2016年一定會持續下滑。莊續強更表示,即使某些企業因為促銷等手段短期內拉動了銷售,但與此同時利潤也會相對下滑。
對於傳統零售企業經營者來說,他們過去的日子過得太舒服了,只要出租櫃臺,不需要怎麽動腦子每年就可以有穩定的收益。因此,盡管經濟情況不好,去年收租金收一千萬,今年可能只能收八百萬、七百萬,但慣性思維和行業沒有出現成功轉型模式,讓他們仍然不願改變。
而另一方面,即便他們想轉型,舊有的幾十年的經營模式,決定了他們的基因就在那里。換言之,即使他們想要做出京東那樣的物流體驗也沒有人敢打保票,因此,傳統零售業經營者到底能有幾成決心擺脫“舒服”日子,與商家一起提高性價比和服務體驗,也決定著他們的未來能走多遠。
轉型的那些選擇:春天可能尚遠
既然傳統零售企業已無需再討論是否要轉型,而是該討論如何轉型,那麽,他們迄今為止各自做了哪些轉變,結局又如何呢?
早在兩三年前,傳統零售行業已經在向更具生存空間的三四線城市下沈。不過目前來看,這一招已經失效。它們在之前下沈也更多地是基於當時消費的不對稱,但隨著三四線城市資訊的日益發達,京東、阿里等電商的“下鄉”策略開展,以及本土品牌學習能力的增強,知名零售連鎖如果不能根據當地市場做出模式等的調整,加強自身運營能力,反而更容易因為靈活性的缺失而面臨撤場的尷尬。
其次,過去一年中,我們看到不少零售巨頭開始拿起互聯網的武器反攻。一種方式是以王府井百貨(現已更名為王府井集團)為代表,搭建O2O,采取全渠道策略。另一種則是以銀泰阿里、京東永輝超市等為代表,與電商企業入股合作為主。但在i黑馬對魯振旺、張磊、莊續強、杜洋等數位實體零售行業的從業者及電子商務觀察者的走訪中,發現兩種模式的未來仍不確定,尤其是第二種,所有被采訪者都不約而同地對這一模式表達了觀望的態度。
“大的零售連鎖是玩資本市場的,轉型的動作可以支撐他們的股價,但那麽大的投入,是不是能賺錢大家都能感受的到。如果沒有足夠多的分店來分攤成本,投入巨資做線上對小的零售連鎖而言是很難的。即便是巨頭在做,我們目前也並沒有看到太實際的效果。”針對前一種模式,張磊坦言。
那麽與電商企業合作又是否行得通呢?在大部分人看來,線上線下零售的合作是必然的,但一定是在現有的入股之外探索別的合作模式。杜洋就表示,無論是阿里銀泰,還是京東永輝的合作,更多地是電商巨頭自己在設局。在中國,像阿里、京東這樣的巨無霸只有幾個,但是像銀泰永輝這樣的商超百貨卻數不勝數,這一合作模式自身存在偶然性,且目前來看,阿里與銀泰的電商化並沒有達成,磨合過程仍然舉步維艱。
此外,永輝、銀泰等大的零售連鎖具備自複制能力,電商巨頭只要鎖定了行業的前兩名,基本上可以覆蓋到全國各地,不需要跟其他企業合作。因此,大部分被采訪者均對i黑馬表示,入股合作不僅不是大部分零售連鎖的突圍之道,反而會讓它們在未來幾年內,面臨和並購產生的巨無霸型企業競爭的危險。一旦到了那個時候,零售連鎖企業除非是在個性化市場和靈活性上做得非常強,才能有生存空間。如果它們還是保持如今的同質化競爭的話,結果可想而知。
目前來看,百貨、商超們探索到的最靠譜的道路,可能就是向購物中心轉型了。但張磊稱這一轉型其實也並不容易。之所以做不到,一是這類地產的物業一般都比較舊,轉型購物中心需要做餐飲娛樂等休閑體驗類項目,但現在很多百貨是沒有這種業態所需的水電燃氣等條件的,整體改造難,投入也巨大。二是很多企業規模不夠大,尤其對於自持物業的百貨而言,租金成本、人力成本、能源成本,三個核心成本都上漲的話,沒有強大的集團背景、自身又不足夠強的情況下,會活得更艱難。
“我們自持物業還是盈利的,但是利潤也逐漸在下滑。所以即便是現在硬件條件不達標,我們也在探索轉型的新思路,嘗試更好地跟線上結合,以及用新的方式去撬動我們的會員資源。”張磊對i黑馬說到。
鐵打的店鋪,流水的店。無論這波關店潮是傳統零售業的斷臂自救亦或悲情退場,它們正在告訴後來者,想著圈投資人的錢到處開店,賺經銷商的租金,最後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的時代已經遠去了。消費者們正在迎來他們選擇權利的巔峰時刻。傳統零售業要做的,只能是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高性價比和讓消費者願意來玩的地方。
附:近年來國內百貨及商超關店名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