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博按:對於伯格(德國教授,軍事評論家)的觀點究竟怎樣,我們不予評論,但他看問題和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值得稱讚。近日,我國在東海和黃海大規模軍演,以及公佈「核武器使用三原則」(一、核武或核設施遭襲;二、航母、核潛艇遭襲;三、本土重要設施、水利工程或居民聚居地遭襲。如果中國上述目標遭受外國武裝襲擊,中國將依據上述三原則,對發動襲擊的國家、軍隊或武裝分子首先使用核武器進行打擊),是否恰巧與伯格的思路有點一致?
中國人並沒有真正瞭解甲午戰爭啟示
那小兵
那小兵:伯格教授,非常高興能再次採訪您,您的中國粉絲們期待您能針對甲午戰爭進行分析,並且探討甲午戰爭對於目前中國海洋戰略發展啟示作用。
伯格:上次我讀了劉亞洲將軍的《甲午祭》和恩格爾教授對此的評價,借此機會講一些我不同的看法。就如我在《德國專家談釣魚島戰略》中曾說過的,恐懼本身就是恐懼的根源,這導致中國論壇圈子中的悲觀基調。這表現在幾個方面:一,一談到甲午戰爭就把責任推卸給慈禧太后,說是建頤和園導致了甲午戰爭失敗,其實這是漢人習慣把失敗推卸給滿清的一貫作風,請問如果沒有建頤和園就能打贏嗎?二,一談到甲午失敗就說是政治制度失敗所造成的,我不否定政治制度因素很重要,但俄國不是也被日本打敗了嗎?美國珍珠港那次不是也被日本打敗了嗎?蘇聯不是早在二戰開始前就在張鼓峰擊敗日本進攻了嗎?戰爭完全不等於政治;三,一談到甲午失敗就說是清軍怕死,把罪責歸咎於投降派,歷史事實卻不是如此,甲午海戰中清軍很英勇。這些誤導讓中國人一直無法找到甲午戰爭失敗真相。在談及甲午戰爭失敗原因之前,我稍稍提一下一個基本軍事概念,它叫著「打擊邊際效率」,這是指在特定時間和特定條件下,無論是單兵、單艦、單艦隊的戰鬥力都是成拋物線的,在兩軍力量基本差別不大時,如何通過合理配置戰鬥力資源是最重要的,在中國早就是有田忌賽馬的故事說明這點。順便用足球做個例子,德國對阿根廷,你說德國贏了就是德國如何如何社會科技發達,如何訓練有素,但這都不能解釋阿根廷同樣有機會戰勝德國隊,如果阿根廷贏了,你會不會說阿根廷培訓更強,技術更好?中國人討論軍事喜歡成王敗寇那套,無限上綱,太片面,結果總是得出沒有邏輯性的結論。我要說的是,兩軍實力基本相等時輸贏具有極大偶然性。更進一步來講,中國隊難道不會贏德國隊嗎?中國隊靠場上與德國比賽當然無法贏,但如果修改一下規則,讓兩隊用罰點球方式決定輸贏,那麼中國隊打贏德國隊的機會就大大提升了。因此,我們有必要針對甲午海戰本身的戰術博弈展開更深入的探討,尤其在如何把握戰術制高點格局上思考。另外,我這裡需要釐清一個概念,「甲午戰爭」與「甲午海戰」是兩個不同概念,當時中日兩個陸軍差距很大,但海軍實力相當,混淆兩者必然導致我們無法認清海戰失敗原因。海軍打仗如同兩個武士在獨木橋相遇,基本上都是騎在棺材上,根本沒有退路,輸贏都憑實力和戰術運用,要精確分析戰術,探討中不必過分借題發揮,那會造成焦點模糊。
那小兵: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時間上相去不遠,這兩場戰爭有怎樣的可比性?
伯格:這兩場海戰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中俄兩國在開戰前都預計可於輕易擊敗日本,兩個都缺乏對日本的海軍情報,也沒有精密的戰鬥預案。從「打擊邊際效率」來衡量,中俄兩國海軍都沒有發揮出最好水平,主要是在隊形上無法應對日本海軍的T隊形戰鬥模式,當時中國海軍採用了「人」字隊形,顯然,從整個艦隊看,日軍可以最大限度發揮側面火炮的火力,也可以同時用更多火炮射擊,單位時間內可以射出更多砲彈,而且日軍的快速炮本身發火頻率就高,戰鬥力發揮的很好。同時,橫隊形如同一隊移動馬隊,造成清軍難以瞄準,「前置點」和「現在點」難以把握,而日艦面對的是迎面而來的敵艦,瞄準效率比較高。清軍不能集中火力,無法形成編隊集中射擊,最終無法擊沉任何一艘日艦,而自己損失巨大。清軍的魚雷也沒有發揮作用,這與訓練方針有關。那時中國軍隊喜歡搞幾個高級武器,但不捨得用,擺著看,魚雷就是其中之一。同樣,在日俄戰爭中,日軍與波羅的海艦隊相遇,東鄉下令各艦依次向左舷回頭150度,搶佔了有利進攻位置。特別要指出,日艦隊每分鐘可以齊發340發砲彈,而俄國艦隊只能發134發,而甲午海戰中清軍當時只能每分鐘齊發23發砲彈,日軍可齊發232發。不同的是,俄國陸軍對日軍造成了巨大傷亡,發揮了俄國陸軍的以守為攻的戰術,導致日本耗盡了從《馬關條約》所得的賠償金,俄國在談判中依然十分自信,迫使日本放棄原先索求的條件,最後達成妥協。相比之下,滿清在甲午海戰失利後顯得慌亂,沒能積極調動陸軍抗敵,其實後來陸軍越做越強,主要因為習慣了日軍的打法。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用」打擊邊際效率「原理說明一點,如果中國艦隊集中火力打擊日本旗艦就有可能與日本至少打平手。更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為何俄國紅軍能夠迅速打敗白軍?為何蘇聯紅軍在三十年代被芬蘭打得落花流水卻能狠狠擊敗日軍?為何蘇聯紅軍可以擊敗希特勒後沒有時間恢復實力就馬上擊敗日軍?最主要的是蘇軍武器有突破性發展,火力少上全面壓倒了日軍,有了優勢火力就必然會有要將領,而不是相反,其他都是次要的。我們不妨比較一下朝鮮與韓國,前者GDP不到後者的四十分之一,卻因為先軍政策保持了強大火力,導致韓國不得不依賴美軍維繫自身安全。
那小兵:您一向熱心支持中國對釣魚島展開維權鬥爭,從「邊際打擊效率」原理看,未來中日之爭是否有取勝把握?
伯格:我認為不但要為中日之爭掌握制勝優勢,而且要為中國成為世界領袖進行鋪墊。當今中國知識界一談到甲午戰爭教訓就說如何如何要學習美國,好像十分理性,但其實在心理上已經輸了銳氣。中國當今面臨一個潛在問題:物質上強大的中國卻是精神上的跟風者。這導致中國社會的碎片化,各類意識形態相互鬥爭不已,因此在對外關係中形成了一種惰性,導致周邊國家群起而圍攻。這些國家相信美國人大衛.雷克的說法,從1846到1982年的各類戰爭中,民主國家戰勝佔80%,失敗之佔19%。60年代非民主國家勝利佔多數,而70年代後卻每戰皆輸,這讓很多人把中國戰敗看成了政治制度的一種必然代價。我記得著名軍事學家馬漢(Alfred
那小兵:中國軍迷們多在關心如果中日再戰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俄國人也寫過這方面的文章,德國專家會如何看?
伯格:如果我們孤立地考慮中日兩國之間再發生一場戰爭,那麼我們很可能會忽略了戰爭對於中國走向世界領袖地位的作用。中國要行動,但不需要盲動,首先要搞清楚中國要得到什麼。三十五年前,中國人敢說GDP超過日本嗎?那是中國人連信用卡都沒有見過,看到日本彩電都算是夢想成真了,但大家對日本羨慕之餘忘記了日本人對中國的恐懼,戰爭博弈最怕看不到自己的相對優勢。我認為,目前中國打敗日本不是問題,俄國專家說中國武器系統有缺陷,那也沒有錯,武器重要,但戰術運用更重要,越共不就是在美國飛機轟炸下打贏戰爭的嗎?如果說中國必須按照日本預想模式與他們到釣魚島打一場局部戰爭,那麼中國武器系統的缺陷就必然暴露出來了,這就像當年甲午海戰那樣,把自己的隊形完全暴露在日本炮口下一樣。毛澤東說過,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中國當然要選擇自己優勢方式出擊,這就是提高打擊邊際效率的關鍵。安培利用釣魚島拉動軍國主義勢力復活,中國何嘗不可以利用釣魚島打擊日本右派氣焰,採用圍城打援方式長期消耗日本右派銳氣。把從越南撤回的981井台運往釣魚島開鑽,不是為了石油,而是搭建釣魚島海域邊界線上的永久崗哨台,反客為主,天天登島,日本人敢動就消滅他們,來一股消滅一股,來一群消滅一群,直到他們把臉丟盡。就怕他們自己不敢來。如今中國專家們依然用老舊的「全面戰爭」概念解讀未來中日戰爭,這誤解了現代戰爭的觀念,未來戰爭就是用99%的後備力量支持1%的交戰接觸面,通過一點牽動全世界關注,就如當今以色列與哈馬斯之間那樣有決心耗下去。這是一種真正有效的「以戰止戰」模式,一是讓美國屈服而退出攪局釣魚島的角色,二是讓美國重新管住日本這幫右派,三是讓俄羅斯和歐盟看看中國的決心和戰鬥力。何時打,何時不打,完全掌握在中國人手中,以此揚名立萬,讓全球知道中國不是阿根廷把馬島丟了,中國在那裡丟掉的就會在那裡撿回來,甲午戰爭丟失的尊嚴120年後依然可以撿回來!
說史140912
甲午風雲:120年前的那一個甲午
撰稿人:黑白子
「征東之事不可有,征東之誌不可無。」—– 李鴻章
公元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日明治二十七年,歲次甲午。
這一年的夏天,一場本來發生在朝鮮內部的民亂,竟然把兩位看似無關的東亞近鄰,中國和日本牽扯入局,觸發了近代第一次中日之戰,史稱「甲午戰爭」。
部署多年的日本,在接近九個月的連番海陸戰事全面報捷,包括將當時號稱亞洲最強的北洋艦隊殲滅。 清廷囿於形勢,逼不得已透過美國尋求和解,並派遣全權大臣 李鴻章赴日談判,簽署了《馬關條約》,賠款二億兩白銀,割讓 遼東半島、臺灣及澎湖列島。***
戰勝國的光環,令到從不受世人重視的小國日本,一躍而成為亞洲強權;並於十多年間躋身世界列強之林。
甲午一役,日本並不是單靠戰場上的軍力取得勝利。 明治維新後,日本厲兵秣馬,積極尋找擴張機會,並以清廷為假想敵。 多年來,大批細作潛伏中國,勘察山川形勝,刺探情報。 待得戰機成熟,開啟釁端前夕,外相 陸奧宗光為了蒙蔽列強耳目,極盡狡獪之能事,翻雲覆雨,掩飾舉兵意圖。 及至海陸兩軍連戰皆捷,大本營又能見好即收,速勝速結。來到談判桌前,首相 伊藤博文早已洞悉清廷底牌,故又寸步不讓,以極其強硬的姿態逼令李鴻章屈膝就範。
《孫子兵法》「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此之謂也。
至於戰敗的中方,對日本亟欲一戰的決心後知後覺, 調兵遣將屢失先機。而李鴻章又昧於國際形勢,錯判列強的利害關係,一廂情願地以為英俄等國必會制止事態惡化。 清季文臣武將多顢頇昏聵,海軍戰術落伍,炮彈質量欠佳;陸軍派系紛紜,各自為戰,甚或不戰而逃,亦屬尋常。 到敗局已定,清廷仍懵然不覺敵手已成功破解密碼,妄圖於尊俎間討價還價,減少賠款,其境況有若甕中之鼈。 毫不誇張地說,這場對日之戰,中國真是一敗塗地。
日本列島,孤懸海外,資源匱乏,此乃宿命。要改變現狀,惟一出路只能透過征服與殖民,掠奪所需。 1876年日本憑炮艦外交逼迫 朝鮮李朝簽訂《江華條約》,是近代日本以優越立場與外國訂定的首份不平等條約。 此後,日本商人利用免除關稅特權,向朝鮮出口英製棉織品,同時以極廉價格大量收購當地的大米。這種強暴的商業活動,固然引來朝鮮人的不滿,而且很快就觸碰到該國的核心形勢— 朝鮮乃清朝屬國— 此一政治現實。
要將朝鮮轉變為「自由之邦」,日本曾企圖藉1882年的「壬午兵變」和1884年的「甲申政變」,建立一個親日的政權,但均無功而還。
明治政府估計,若此刻對清宣戰,勝算缺缺。以 伊藤博文為首的日本內閣決意伺機而動,在1885年4月先行與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規定兩國自朝鮮撤兵,今後派兵時必須事先向對方通報。 《天津條約》的簽訂,表面上緩和了中日圍繞朝鮮問題的劍拔弩張。 實際上,日本軍部製作了《清國征討策案》,奮發整軍經武,靜待開戰時機。
與此同時,世界形勢在19世紀80年代亦發生巨變。 德國和美國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憑著重工業發展和金融資本集中等經濟成果,瓦解了世紀初英國唯我獨尊的國際格局。 世界正步入列強割據,瓜分殖民地的「帝國主義時代」。***
傳統的殖民霸主英國,首先要應對沙俄的崛起。 角力舞臺由阿富汗波及東亞。 90年代伊始,沙俄獲得法國的資本援助,建設西伯利亞鐵路。怎樣確保自身在東亞地區的利益,成為倫敦的重大課題。 恰在此節骨眼上,朝鮮 東學黨於1894年起事,日本人逮住此千載良機,在沒有半點朕兆的情況下挑起了甲午戰爭。 陸奧宗光在他的回憶錄《蹇蹇錄》中美其名曰:「日本政府在外交上雖然常立於被動的地位,但一旦有事時在軍事上便要制敵機先。」***
而事實是,當李朝在6月1日決意向清朝借兵平亂,日本駐朝鮮代理公使 杉村濬同日即令書記生代他拜訪清廷 “駐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 袁世凱,詢問中國何不代為戡亂,日方將樂觀其成,別無他意。 這一招請君入甕果然奏效,袁世凱信之不疑,即電稟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
6月6日,李鴻章請準派北洋數營兵馬開拔東行。早於清廷決定借兵前四天,即6月2日,日本內閣已通過出兵朝鮮。 料事不明的清政府,至此完全墜入日人彀中,一步步按照對方的藍圖,踏向戰爭邊緣。
日軍470名先遣部隊在6月10日進入漢城,不單李朝政府大吃一驚,沙俄與英國亦隨即要求外務省作出解釋。 成竹在胸的陸奧對沙俄施用穩字訣,對英國則全力拉攏到自己一邊。
沙俄決誌擴張遠東的政策,日本知之甚詳,料想雙方將來會為爭奪地區的利益而起衝突。惟事分輕重緩急,日本在開戰前最緊要的是,必先力爭穩住這名怨鄰,不容其從中作梗。 陸奧信誓旦旦保證,日本派兵純為保護僑民和使館,當然亦有「監視中國行動之意」。
然而民亂平定後,日本仍遲遲未有撤兵跡象,於是沙俄再「忠告」明治政府,小心要付上嚴重責任。陸奧這個時候祭出王牌:「日本毫無奪取朝鮮內政的意圖,其目的係在真正保衛朝鮮實際脫離中國而獨立。」 對於早已有意染指朝鮮的沙俄而言,倘能借日本之手拆去中國「宗主國」這道障礙,如此大的餌誘,又焉能不怦然心動呢?
英國是遠東勢力最大的殖民者,致力維護及擴大區域既得利益和優勢地位,是其當然的外交方針。 對於沙俄南擴的野心,英國不會視若無睹,給予對方任何縫隙。 中日因朝鮮亂局陷於對峙,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為了防範遠東地區的衝突,造就沙俄坐享漁人之利,英國曾主動出面調解。
開戰前,日本很畏懼列強的介入。不過,對於英國的想法和憂慮,陸奧其實掌握得相當清楚。他先透過不同的渠道,散播中方會一心一意求助於沙俄的謠言,以增加英國對清廷的戒懼和疑心。 接下來,陸奧授意駐英德公使 青木周藏到英國外交部遊說,建議英日應當合力阻止俄國人南下。 隨後,青木更向英國外交部呈遞了一份長篇備忘錄,闡述中國無力與沙俄抗衡。 反之,「如果日本參與保護朝鮮,問題就完全不同了……由英國人幫助建起來的日本海軍,等裝備上威力巨大的維多利亞型戰艦建成(尚在英國建造),將在太平洋上獨霸一方。」
日本人鼓其如簧之舌,使英國人相信能夠緩衝沙俄南犯的,不可能是中國這扶不起的阿鬥。 7月16日,日英簽訂《通商航海條約》,日本不再懼怕英國的介入了。
《蹇蹇錄》又提到:「德法兩國公使,起初表面上謂日清兩國之爭議早日妥議,對維護東洋和平為上策。但與我(陸奧)個人私下談時,皆謂要使清國古來之迷夢覺醒,必須有人予以痛擊。」
此時此刻,俄國終於明白中了日本緩兵之計。礙於遠東的兵力不足和外交上孤立無援,沙俄亦打消了幹預的念頭。 李鴻章的最後寄託破滅,他一直維護的政治資本—北洋艦隊,終於要迎來喪師黃海的悲慘結局。
清朝自1864年平定太平天國後銳意改革,師法泰西,推動洋務運動。 經過三十年中學西用,滿以為能擺脫羸弱,體態一新。 然而甲午之役,令這個末代王朝在毫無心理準備下,承受為一蕞爾島國所敗的巨大屈辱,與 “同光中興” 氣象比較,落差巨大。 經歷過兩次鴉片戰爭的失利,仍然能一貫地對儒教文化的優越不曾動搖過的「中華」自信,在甲午戰敗後,不得不由「古來之迷夢中覺醒」。
〈附錄〉甲午戰爭大事記
1894年2月,東學黨中堅領袖 全琫準在朝鮮 全羅道的古阜郡亮出「驅逐倭夷」、「消滅權貴(閔氏一派)」的旗號,勢力迅速發展超過萬人,更於5月底占領了全羅道首府 全州。
6月1日,閔氏政權要求袁世凱派兵平亂。
6月2日,日本內閣通過出兵朝鮮的決定,是為「六二出兵」。
6月7日,清廷根據《天津條約》向日本通報將出兵朝鮮。
6月10日,470名日本先遣部隊進入漢城,李朝政府大吃一驚,急忙於翌日與東學黨簽署《全州和約》。
6月15日,失去出兵理由的日清兩國,進行現地交涉,達成同時撤軍的協議。
6月23日,日本外相 陸奧宗光指示駐朝鮮公使 大鳥圭介「無論採取什麼手段,都要制造開戰藉口」。
7月7日,日本駐華代理公使 小村壽太郎赴總理衙門談判,商討兩國從朝鮮撤兵問題。總理各國事務大臣、慶親王 奕劻大喜過望。
7月14日,日本政府向總理衙門遞交強硬照會,指責清政府「惟主撤兵之言」,是「有意滋事」。還聲稱:「嗣後因此即有不測之變,我政府不任其責!」中日談判破裂。
7月20日,大鳥向朝鮮政府照會「亟令清軍退出境外……事關緊急,務須迅速施行」,「倘若延不示覆,本公使自有所決意行事」。
7月23日淩晨,日軍攻破王城,驅逐閔氏一派,扶植開化派 金宏集為首的親日政權。
7月25日上午,日艦 吉野、秋津洲、浪速,在豐島海面炮擊中國軍艦 濟遠、廣乙。受雇運兵的英船 高陞號,為日艦擊沈。歷時將近九個月的甲午戰爭,由此拉開序幕。
8月1日,日本發佈宣戰詔書。
9月16日,平壤陸戰,以清軍潰敗撤兵結束。
9月17日,北洋艦隊折戟黃海。
10月25日,旅順陷落,日軍屠城。***
1895年2月,3日日軍攻陷威海衛,11日水師提督 丁汝昌自殺,17日北洋艦隊投降。
4月17日,李鴻章於日本下關(馬關)春帆樓簽署《馬關條約》。
參考書籍:
《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作者:菊池秀明
《蹇蹇錄》(中譯書名:《甲午戰爭外交秘錄》)作者:陸奧宗光 譯者:陳鵬仁
《甲午戰爭新講》作者:戚其章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