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伯格談甲午戰爭啟示 xuyk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uy16.html

本博按:對於伯格(德國教授,軍事評論家)的觀點究竟怎樣,我們不予評論,但他看問題和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值得稱讚。近日,我國在東海和黃海大規模軍演,以及公佈「核武器使用三原則」(一、核武或核設施遭襲;二、航母、核潛艇遭襲;三、本土重要設施、水利工程或居民聚居地遭襲。如果中國上述目標遭受外國武裝襲擊,中國將依據上述三原則,對發動襲擊的國家、軍隊或武裝分子首先使用核武器進行打擊),是否恰巧與伯格的思路有點一致?

 

中國人並沒有真正瞭解甲午戰爭啟示 

那小兵

 

那小兵:伯格教授,非常高興能再次採訪您,您的中國粉絲們期待您能針對甲午戰爭進行分析,並且探討甲午戰爭對於目前中國海洋戰略發展啟示作用。

伯格:上次我讀了劉亞洲將軍的《甲午祭》和恩格爾教授對此的評價,借此機會講一些我不同的看法。就如我在《德國專家談釣魚島戰略》中曾說過的,恐懼本身就是恐懼的根源,這導致中國論壇圈子中的悲觀基調。這表現在幾個方面:一,一談到甲午戰爭就把責任推卸給慈禧太后,說是建頤和園導致了甲午戰爭失敗,其實這是漢人習慣把失敗推卸給滿清的一貫作風,請問如果沒有建頤和園就能打贏嗎?二,一談到甲午失敗就說是政治制度失敗所造成的,我不否定政治制度因素很重要,但俄國不是也被日本打敗了嗎?美國珍珠港那次不是也被日本打敗了嗎?蘇聯不是早在二戰開始前就在張鼓峰擊敗日本進攻了嗎?戰爭完全不等於政治;三,一談到甲午失敗就說是清軍怕死,把罪責歸咎於投降派,歷史事實卻不是如此,甲午海戰中清軍很英勇。這些誤導讓中國人一直無法找到甲午戰爭失敗真相。在談及甲午戰爭失敗原因之前,我稍稍提一下一個基本軍事概念,它叫著「打擊邊際效率,這是指在特定時間和特定條件下,無論是單兵、單艦、單艦隊的戰鬥力都是成拋物線的,在兩軍力量基本差別不大時,如何通過合理配置戰鬥力資源是最重要的,在中國早就是有田忌賽馬的故事說明這點。順便用足球做個例子,德國對阿根廷,你說德國贏了就是德國如何如何社會科技發達,如何訓練有素,但這都不能解釋阿根廷同樣有機會戰勝德國隊,如果阿根廷贏了,你會不會說阿根廷培訓更強,技術更好?中國人討論軍事喜歡成王敗寇那套,無限上綱,太片面,結果總是得出沒有邏輯性的結論。我要說的是,兩軍實力基本相等時輸贏具有極大偶然性。更進一步來講,中國隊難道不會贏德國隊嗎?中國隊靠場上與德國比賽當然無法贏,但如果修改一下規則,讓兩隊用罰點球方式決定輸贏,那麼中國隊打贏德國隊的機會就大大提升了。因此,我們有必要針對甲午海戰本身的戰術博弈展開更深入的探討,尤其在如何把握戰術制高點格局上思考。另外,我這裡需要釐清一個概念,甲午戰爭甲午海戰是兩個不同概念,當時中日兩個陸軍差距很大,但海軍實力相當,混淆兩者必然導致我們無法認清海戰失敗原因。海軍打仗如同兩個武士在獨木橋相遇,基本上都是騎在棺材上,根本沒有退路,輸贏都憑實力和戰術運用,要精確分析戰術,探討中不必過分借題發揮,那會造成焦點模糊。

 

那小兵: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時間上相去不遠,這兩場戰爭有怎樣的可比性?

伯格:這兩場海戰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中俄兩國在開戰前都預計可於輕易擊敗日本,兩個都缺乏對日本的海軍情報,也沒有精密的戰鬥預案。從「打擊邊際效率來衡量,中俄兩國海軍都沒有發揮出最好水平,主要是在隊形上無法應對日本海軍的T隊形戰鬥模式,當時中國海軍採用了字隊形,顯然,從整個艦隊看,日軍可以最大限度發揮側面火炮的火力,也可以同時用更多火炮射擊,單位時間內可以射出更多砲彈,而且日軍的快速炮本身發火頻率就高,戰鬥力發揮的很好。同時,橫隊形如同一隊移動馬隊,造成清軍難以瞄準,前置點現在點難以把握,而日艦面對的是迎面而來的敵艦,瞄準效率比較高。清軍不能集中火力,無法形成編隊集中射擊,最終無法擊沉任何一艘日艦,而自己損失巨大。清軍的魚雷也沒有發揮作用,這與訓練方針有關。那時中國軍隊喜歡搞幾個高級武器,但不捨得用,擺著看,魚雷就是其中之一。同樣,在日俄戰爭中,日軍與波羅的海艦隊相遇,東鄉下令各艦依次向左舷回頭150度,搶佔了有利進攻位置。特別要指出,日艦隊每分鐘可以齊發340發砲彈,而俄國艦隊只能發134發,而甲午海戰中清軍當時只能每分鐘齊發23發砲彈,日軍可齊發232發。不同的是,俄國陸軍對日軍造成了巨大傷亡,發揮了俄國陸軍的以守為攻的戰術,導致日本耗盡了從《馬關條約》所得的賠償金,俄國在談判中依然十分自信,迫使日本放棄原先索求的條件,最後達成妥協。相比之下,滿清在甲午海戰失利後顯得慌亂,沒能積極調動陸軍抗敵,其實後來陸軍越做越強,主要因為習慣了日軍的打法。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用」打擊邊際效率「原理說明一點,如果中國艦隊集中火力打擊日本旗艦就有可能與日本至少打平手。更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為何俄國紅軍能夠迅速打敗白軍?為何蘇聯紅軍在三十年代被芬蘭打得落花流水卻能狠狠擊敗日軍?為何蘇聯紅軍可以擊敗希特勒後沒有時間恢復實力就馬上擊敗日軍?最主要的是蘇軍武器有突破性發展,火力少上全面壓倒了日軍,有了優勢火力就必然會有要將領,而不是相反,其他都是次要的。我們不妨比較一下朝鮮與韓國,前者GDP不到後者的四十分之一,卻因為先軍政策保持了強大火力,導致韓國不得不依賴美軍維繫自身安全。

 

那小兵:您一向熱心支持中國對釣魚島展開維權鬥爭,從「邊際打擊效率原理看,未來中日之爭是否有取勝把握?

伯格:我認為不但要為中日之爭掌握制勝優勢,而且要為中國成為世界領袖進行鋪墊。當今中國知識界一談到甲午戰爭教訓就說如何如何要學習美國,好像十分理性,但其實在心理上已經輸了銳氣。中國當今面臨一個潛在問題:物質上強大的中國卻是精神上的跟風者。這導致中國社會的碎片化,各類意識形態相互鬥爭不已,因此在對外關係中形成了一種惰性,導致周邊國家群起而圍攻。這些國家相信美國人大衛.雷克的說法,從1846到1982年的各類戰爭中,民主國家戰勝佔80%,失敗之佔19%。60年代非民主國家勝利佔多數,而70年代後卻每戰皆輸,這讓很多人把中國戰敗看成了政治制度的一種必然代價。我記得著名軍事學家馬漢(Alfred Mahan)曾說過:集中戰力是海軍戰爭的支配原則(Predominate Principle),不管戰術戰略都脫離不了,絕對不能分散艦隊。這無疑是對甲午海戰最好的經驗總結。回過頭來看現代戰爭,60年代有華沙條約集團,有中蘇之間的戰略默契,但後來這些都被西方瓦解了,美國一枝獨秀,80年代後當然只有美國總是勝利一方。如今人們說要中國韜晦,但美國人不見得會認為中國韜晦,人家只看你物質規模膨脹就害怕,你不能因此不發展吧?中國要繼續發展必然會被打壓,不會因為你怕就不打壓的。與其怕被打壓不如轉守為攻,集中力量對付日本,這樣可以一箭三雕:一是可以迴避直接針對美國,在輿論上無法戰勝美國,在軍力上尚無把握戰勝美國,如果選擇針事事針對美國固然可以解氣,但並無實際得分,反而顯得自己不爭氣;二是迴避與南海小國糾纏不休,與小國糾纏會損害自我形象,也無法爭出個名堂來,不如推遲解決時間;三是咬住日本,堅守釣魚島做釘子戶,既可以聯合韓國和俄國,也可以讓美國有苦難言,甚至讓國內左派右派一致對外,達成中國對外政策一致共識,乃至威懾台獨勢力。這個策略從「打擊邊際效率原理來說就是掌握戰術時空主動權,雖然我們不能回到120年前,但我們可以如今向日本展示戰勝他們的絕對優勢,這是中國目前可以做到的。目前美國總是說釣魚島管理權歸日本,主權讓中日兩國自己談,這導致美國掌握了主導地位,中國必須通過建立收回管理權時間表加以應對,把主導權拿回來。中國以往戰略錯誤就是總跟著美國思路走,要改變這點就必須主動選擇博弈方式,爭取主導權。至今中國對於台灣沒有收回時間表,對於釣魚島也沒有收回時間表,無法形成談判籌碼,這些弊病都可以通過對日本集中打壓力度消除。

 

那小兵:中國軍迷們多在關心如果中日再戰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俄國人也寫過這方面的文章,德國專家會如何看?

伯格:如果我們孤立地考慮中日兩國之間再發生一場戰爭,那麼我們很可能會忽略了戰爭對於中國走向世界領袖地位的作用。中國要行動,但不需要盲動,首先要搞清楚中國要得到什麼。三十五年前,中國人敢說GDP超過日本嗎?那是中國人連信用卡都沒有見過,看到日本彩電都算是夢想成真了,但大家對日本羨慕之餘忘記了日本人對中國的恐懼,戰爭博弈最怕看不到自己的相對優勢。我認為,目前中國打敗日本不是問題,俄國專家說中國武器系統有缺陷,那也沒有錯,武器重要,但戰術運用更重要,越共不就是在美國飛機轟炸下打贏戰爭的嗎?如果說中國必須按照日本預想模式與他們到釣魚島打一場局部戰爭,那麼中國武器系統的缺陷就必然暴露出來了,這就像當年甲午海戰那樣,把自己的隊形完全暴露在日本炮口下一樣。毛澤東說過,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中國當然要選擇自己優勢方式出擊,這就是提高打擊邊際效率的關鍵。安培利用釣魚島拉動軍國主義勢力復活,中國何嘗不可以利用釣魚島打擊日本右派氣焰,採用圍城打援方式長期消耗日本右派銳氣。把從越南撤回的981井台運往釣魚島開鑽,不是為了石油,而是搭建釣魚島海域邊界線上的永久崗哨台,反客為主,天天登島,日本人敢動就消滅他們,來一股消滅一股,來一群消滅一群,直到他們把臉丟盡。就怕他們自己不敢來。如今中國專家們依然用老舊的「全面戰爭」概念解讀未來中日戰爭,這誤解了現代戰爭的觀念,未來戰爭就是用99%的後備力量支持1%的交戰接觸面,通過一點牽動全世界關注,就如當今以色列與哈馬斯之間那樣有決心耗下去。這是一種真正有效的以戰止戰模式,一是讓美國屈服而退出攪局釣魚島的角色,二是讓美國重新管住日本這幫右派,三是讓俄羅斯和歐盟看看中國的決心和戰鬥力。何時打,何時不打,完全掌握在中國人手中,以此揚名立萬,讓全球知道中國不是阿根廷把馬島丟了,中國在那裡丟掉的就會在那裡撿回來,甲午戰爭丟失的尊嚴120年後依然可以撿回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426

說史140912甲午風雲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9/12/%E8%AA%AA%E5%8F%B2140912%E7%94%B2%E5%8D%88%E9%A2%A8%E9%9B%B2/

說史140912

甲午風雲:120年前的那一個甲午

撰稿人:黑白子

 

「征東之事不可有,征東之誌不可無。」—–     李鴻章

 

公元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日明治二十七年,歲次甲午。

這一年的夏天,一場本來發生在朝鮮內部的民亂,竟然把兩位看似無關的東亞近鄰,中國和日本牽扯入局,觸發了近代第一次中日之戰,史稱「甲午戰爭」。

 

部署多年的日本,在接近九個月的連番海陸戰事全面報捷,包括將當時號稱亞洲最強的北洋艦隊殲滅。 清廷囿於形勢,逼不得已透過美國尋求和解,並派遣全權大臣 李鴻章赴日談判,簽署了《馬關條約》,賠款二億兩白銀,割讓 遼東半島、臺灣及澎湖列島。***

 

戰勝國的光環,令到從不受世人重視的小國日本,一躍而成為亞洲強權;並於十多年間躋身世界列強之林。

甲午一役,日本並不是單靠戰場上的軍力取得勝利。 明治維新後,日本厲兵秣馬,積極尋找擴張機會,並以清廷為假想敵。 多年來,大批細作潛伏中國,勘察山川形勝,刺探情報。 待得戰機成熟,開啟釁端前夕,外相 陸奧宗光為了蒙蔽列強耳目,極盡狡獪之能事,翻雲覆雨,掩飾舉兵意圖。 及至海陸兩軍連戰皆捷,大本營又能見好即收,速勝速結。來到談判桌前,首相 伊藤博文早已洞悉清廷底牌,故又寸步不讓,以極其強硬的姿態逼令李鴻章屈膝就範。

《孫子兵法》「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此之謂也。

 

至於戰敗的中方,對日本亟欲一戰的決心後知後覺, 調兵遣將屢失先機。而李鴻章又昧於國際形勢,錯判列強的利害關係,一廂情願地以為英俄等國必會制止事態惡化。 清季文臣武將多顢頇昏聵,海軍戰術落伍,炮彈質量欠佳;陸軍派系紛紜,各自為戰,甚或不戰而逃,亦屬尋常。 到敗局已定,清廷仍懵然不覺敵手已成功破解密碼,妄圖於尊俎間討價還價,減少賠款,其境況有若甕中之鼈。 毫不誇張地說,這場對日之戰,中國真是一敗塗地。

 

日本列島,孤懸海外,資源匱乏,此乃宿命。要改變現狀,惟一出路只能透過征服與殖民,掠奪所需。 1876年日本憑炮艦外交逼迫 朝鮮李朝簽訂《江華條約》,是近代日本以優越立場與外國訂定的首份不平等條約。 此後,日本商人利用免除關稅特權,向朝鮮出口英製棉織品,同時以極廉價格大量收購當地的大米。這種強暴的商業活動,固然引來朝鮮人的不滿,而且很快就觸碰到該國的核心形勢— 朝鮮乃清朝屬國— 此一政治現實。

 

要將朝鮮轉變為「自由之邦」,日本曾企圖藉1882年的「壬午兵變」和1884年的「甲申政變」,建立一個親日的政權,但均無功而還。

明治政府估計,若此刻對清宣戰,勝算缺缺。以 伊藤博文為首的日本內閣決意伺機而動,在1885年4月先行與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規定兩國自朝鮮撤兵,今後派兵時必須事先向對方通報。 《天津條約》的簽訂,表面上緩和了中日圍繞朝鮮問題的劍拔弩張。 實際上,日本軍部製作了《清國征討策案》,奮發整軍經武,靜待開戰時機。

 

與此同時,世界形勢在19世紀80年代亦發生巨變。 德國和美國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憑著重工業發展和金融資本集中等經濟成果,瓦解了世紀初英國唯我獨尊的國際格局。 世界正步入列強割據,瓜分殖民地的「帝國主義時代」。***

 

傳統的殖民霸主英國,首先要應對沙俄的崛起。 角力舞臺由阿富汗波及東亞。 90年代伊始,沙俄獲得法國的資本援助,建設西伯利亞鐵路。怎樣確保自身在東亞地區的利益,成為倫敦的重大課題。 恰在此節骨眼上,朝鮮 東學黨於1894年起事,日本人逮住此千載良機,在沒有半點朕兆的情況下挑起了甲午戰爭。 陸奧宗光在他的回憶錄《蹇蹇錄》中美其名曰:「日本政府在外交上雖然常立於被動的地位,但一旦有事時在軍事上便要制敵機先。」***

 

而事實是,當李朝在6月1日決意向清朝借兵平亂,日本駐朝鮮代理公使 杉村濬同日即令書記生代他拜訪清廷 “駐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 袁世凱,詢問中國何不代為戡亂,日方將樂觀其成,別無他意。 這一招請君入甕果然奏效,袁世凱信之不疑,即電稟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

6月6日,李鴻章請準派北洋數營兵馬開拔東行。早於清廷決定借兵前四天,即6月2日,日本內閣已通過出兵朝鮮。 料事不明的清政府,至此完全墜入日人彀中,一步步按照對方的藍圖,踏向戰爭邊緣。

 

日軍470名先遣部隊在6月10日進入漢城,不單李朝政府大吃一驚,沙俄與英國亦隨即要求外務省作出解釋。 成竹在胸的陸奧對沙俄施用穩字訣,對英國則全力拉攏到自己一邊。

沙俄決誌擴張遠東的政策,日本知之甚詳,料想雙方將來會為爭奪地區的利益而起衝突。惟事分輕重緩急,日本在開戰前最緊要的是,必先力爭穩住這名怨鄰,不容其從中作梗。 陸奧信誓旦旦保證,日本派兵純為保護僑民和使館,當然亦有「監視中國行動之意」。

然而民亂平定後,日本仍遲遲未有撤兵跡象,於是沙俄再「忠告」明治政府,小心要付上嚴重責任。陸奧這個時候祭出王牌:「日本毫無奪取朝鮮內政的意圖,其目的係在真正保衛朝鮮實際脫離中國而獨立。」 對於早已有意染指朝鮮的沙俄而言,倘能借日本之手拆去中國「宗主國」這道障礙,如此大的餌誘,又焉能不怦然心動呢?

 

英國是遠東勢力最大的殖民者,致力維護及擴大區域既得利益和優勢地位,是其當然的外交方針。 對於沙俄南擴的野心,英國不會視若無睹,給予對方任何縫隙。 中日因朝鮮亂局陷於對峙,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為了防範遠東地區的衝突,造就沙俄坐享漁人之利,英國曾主動出面調解。

 

開戰前,日本很畏懼列強的介入。不過,對於英國的想法和憂慮,陸奧其實掌握得相當清楚。他先透過不同的渠道,散播中方會一心一意求助於沙俄的謠言,以增加英國對清廷的戒懼和疑心。 接下來,陸奧授意駐英德公使 青木周藏到英國外交部遊說,建議英日應當合力阻止俄國人南下。 隨後,青木更向英國外交部呈遞了一份長篇備忘錄,闡述中國無力與沙俄抗衡。 反之,「如果日本參與保護朝鮮,問題就完全不同了……由英國人幫助建起來的日本海軍,等裝備上威力巨大的維多利亞型戰艦建成(尚在英國建造),將在太平洋上獨霸一方。」

日本人鼓其如簧之舌,使英國人相信能夠緩衝沙俄南犯的,不可能是中國這扶不起的阿鬥。 7月16日,日英簽訂《通商航海條約》,日本不再懼怕英國的介入了。

 

《蹇蹇錄》又提到:「德法兩國公使,起初表面上謂日清兩國之爭議早日妥議,對維護東洋和平為上策。但與我(陸奧)個人私下談時,皆謂要使清國古來之迷夢覺醒,必須有人予以痛擊。

 

此時此刻,俄國終於明白中了日本緩兵之計。礙於遠東的兵力不足和外交上孤立無援,沙俄亦打消了幹預的念頭。 李鴻章的最後寄託破滅,他一直維護的政治資本—北洋艦隊,終於要迎來喪師黃海的悲慘結局。

清朝自1864年平定太平天國後銳意改革,師法泰西,推動洋務運動。 經過三十年中學西用,滿以為能擺脫羸弱,體態一新。 然而甲午之役,令這個末代王朝在毫無心理準備下,承受為一蕞爾島國所敗的巨大屈辱,與 “同光中興” 氣象比較,落差巨大。 經歷過兩次鴉片戰爭的失利,仍然能一貫地對儒教文化的優越不曾動搖過的「中華」自信,在甲午戰敗後,不得不由「古來之迷夢中覺醒」。

 

 

〈附錄〉甲午戰爭大事記

1894年2月,東學黨中堅領袖 全琫準在朝鮮 全羅道的古阜郡亮出「驅逐倭夷」、「消滅權貴(閔氏一派)」的旗號,勢力迅速發展超過萬人,更於5月底占領了全羅道首府 全州。

6月1日,閔氏政權要求袁世凱派兵平亂。

6月2日,日本內閣通過出兵朝鮮的決定,是為「六二出兵」。

6月7日,清廷根據《天津條約》向日本通報將出兵朝鮮。

6月10日,470名日本先遣部隊進入漢城,李朝政府大吃一驚,急忙於翌日與東學黨簽署《全州和約》。

6月15日,失去出兵理由的日清兩國,進行現地交涉,達成同時撤軍的協議。

6月23日,日本外相 陸奧宗光指示駐朝鮮公使 大鳥圭介「無論採取什麼手段,都要制造開戰藉口」。

7月7日,日本駐華代理公使 小村壽太郎赴總理衙門談判,商討兩國從朝鮮撤兵問題。總理各國事務大臣、慶親王 奕劻大喜過望。

7月14日,日本政府向總理衙門遞交強硬照會,指責清政府「惟主撤兵之言」,是「有意滋事」。還聲稱:「嗣後因此即有不測之變,我政府不任其責!」中日談判破裂。

7月20日,大鳥向朝鮮政府照會「亟令清軍退出境外……事關緊急,務須迅速施行」,「倘若延不示覆,本公使自有所決意行事」。

7月23日淩晨,日軍攻破王城,驅逐閔氏一派,扶植開化派 金宏集為首的親日政權。

7月25日上午,日艦 吉野、秋津洲、浪速,在豐島海面炮擊中國軍艦 濟遠、廣乙。受雇運兵的英船 高陞號,為日艦擊沈。歷時將近九個月的甲午戰爭,由此拉開序幕。

8月1日,日本發佈宣戰詔書。

9月16日,平壤陸戰,以清軍潰敗撤兵結束。

9月17日,北洋艦隊折戟黃海。

10月25日,旅順陷落,日軍屠城。***

1895年2月,3日日軍攻陷威海衛,11日水師提督 丁汝昌自殺,17日北洋艦隊投降。

4月17日,李鴻章於日本下關(馬關)春帆樓簽署《馬關條約》

 

 

參考書籍:

《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作者:菊池秀明

《蹇蹇錄》(中譯書名:《甲午戰爭外交秘錄》)作者:陸奧宗光  譯者:陳鵬仁

《甲午戰爭新講》作者:戚其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705

王毅警告安倍 勿望甲午戰爭重演 「2014不是1894」若開戰自取滅亡

1 : GS(14)@2014-03-09 12:39:2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40309/18650319

                              

                                【兩會聚焦】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昨在全國兩會記者會上,回應早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中日關係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英德關係相提並論,暗喻日中衝突在所難免;王毅稱,「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批安倍比喻荒謬,警告日本不要期待1894年甲午戰爭重演,否則將自取滅亡。王告誡日本,「與其拿一戰前德國做文章,不如以二戰後德國作榜樣」,籲日方要反省歷史。                                  

              

                                       

                全國人大、政協兩會昨按預定議程舉行外交部記者會。儘管昨凌晨發生大馬飛北京的航班墜機,150多名國人遭遇奪命特大空難事故,王毅仍如期開會,回應中日關係等重要問題後,才宣告空難消息,匆匆結束記者會回去處理。其中日本《朝日新聞》記者問中日關係問題時,特別提到安倍晉三早前把現時的中日關係,比作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和英國的關係。                                                    

              

                                                                                                                        
            ■昨《朝日新聞》記者提問,惹王毅重提甲午戰爭警告日本。            ■儘管發生特大空難,但兩會外交部記者會昨仍如期舉行。新華社            ■去年底安倍晉三(中)參拜靖國神社,加劇中日矛盾。資料圖片


                                             

「新仇舊恨一起報」

                王毅神色凝重地回應指:「有人將現在的中日關係與一戰前的英德關係相提並論,我想強調的是,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與其拿一戰前的德國來做文章,不如以二戰後的德國來作榜樣。」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至1918年)前,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和以英國為代表的協約國,兩大陣營因殖民地和軍備之爭最終爆發戰爭;此戰逾1,000萬人喪生。
王毅提到1894年,是指甲午年(1894年)清朝與大日本國因爭奪朝鮮半島而爆發的一場戰爭,此戰清朝大敗,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馬關條約》,中方向日本賠償白銀二億両,並將台灣等地割讓給日本。甲午戰爭被視為是繼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再遭列強欺辱的例證,是中國近代史的恥辱。
今年是甲午戰爭120周年,中日關係緊張,中國軍方不少鷹派學者不時拿此說事,接受內地媒體採訪時異口同聲稱,日本若敢在東海挑起事端,中國決不會重蹈覆轍,而會對日本「新仇舊恨一起報」。中國外長王毅昨出此言,可見北京對120年前敗戰仍耿耿於懷。                                                    

              

              ■近年內地多次發生反日大示威。圖為2012年9月東莞反日示威現場。資料圖片

                                             

成立「全球應急呼叫中心」

                王毅在會上還透露,外交部將在年內建成領事保護與服務「全球應急呼叫中心」24小時電話熱線,今後中國公民不管走到世界哪個角落,「一旦遇到危難,能在第一時間與祖國取得聯繫。」近年內地公民出國旅遊成風,輿論一直籲中國駐外使領館加強對本國公民在外國的領事保護。外交部曾稱,港澳台護照在外國可同樣享受中國外交部的領事保護。
鳳凰網/新浪網                                                        
2 : GS(14)@2014-03-09 12:39:4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40309/18650321


中共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前日參加河南省人大代表團分組討論時,幽默風趣,妙語連珠,還自爆他做副總理時,很多官員追他「要項目要錢」,做紀委書記後「都不找他了」,甚至躲猶不及,見他也不理。
河南省全國人大代表范海濤稱,當日他特意去跟王岐山搭話,兩人聊了半小時。「他(王岐山)說,他當副總理管經濟時,很多人找他,都是想要項目、要政策、要錢啊;現在他當紀委書記,都不找他了。別人跟他說話,語速都慢了,有些話還不敢跟他說,見他也不理他。」
自稱二月河粉絲

王岐山還自爆是河南作家二月河的粉絲,二月河寫的「帝王系列」他都認真看了,稱對二月河的了解比二月河對他了解還多。王稱,「看了他的書,就能讀懂他。知音是甚麼,知音是通過聽音樂就能聽懂作曲人想要表達甚麼」。他與二月河的相交已久,他主政海南時,曾親邀對方去海南交流文化問題。而與會的二月河對此十分感慨,當場大讚王主掌的中紀委「雷霆反腐、四野震動」,稱當年沒想到王會做這麼大的官。
《鄭州晚報》
3 : GS(14)@2014-03-09 12:39:5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40309/18650323


兩會召開前,東莞因被央視踢爆色情氾濫而成焦點,全國人大代表、東莞市長袁寶成兩會開幕日被記者追問時,只用「嘿嘿」作答。前日他接受內媒採訪作正式回應,稱自己「從來沒承認過東莞是『性都』」,東莞也從來沒有靠黃賭毒發展經濟。
稱東莞從不靠黃賭毒

袁寶成稱,東莞現正在「刮骨療毒」,涉黃事一直在處理,很多案件還在偵查,已處理一些幹部,但還有些案還不宜公佈,「以後某個時間自然會公佈,讓大家知道涉黃問題是怎麼發生的,涉及到誰,以及保護傘、利益鏈等等」。袁稱事件發生後引起社會各方議論,但「東莞從來沒有靠這些來發展經濟,東莞是世界製造名城,製造業的世界排名是非常靠前的」。
他又為前兩天被追訪時只回應「嘿嘿」解辯,稱那天「記者太多了」,又感謝記者「讓我出了名,成為某時某刻的新聞人物」,「我想說明一下,那天我對記者們講了三句話,第一句是謝謝你。因為大家關注東莞,無論是批評還是監督,哪怕是罵兩句,實際上是出於愛護東莞,所以我要謝謝記者」。
北京《新京報》
4 : GS(14)@2014-03-09 12:40:0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40309/18650325


全國政協委員、央視前名嘴崔永元因要在兩會追究轉基因問題,傳遭中宣部封殺,甚至不能再任河南電視台節目《成語英雄》第二季的評委;他發起的公益基金亦傳遭當局調查。崔本人暫未就此作回應。
崔永元因反對推廣轉基因,與竭力鼓吹轉基因的網絡打假名人方舟子發生矛盾,被對方告上法院。崔在兩會開幕時曾宣稱,本次與會他將針對轉基因問題追打當局,但後來不再談此事。前日他在微博貼出一則記者的短訊,稱「收到禁令」不能報道,對此表示「非常抱歉」。崔又貼文稱:「反思了一下,主要犯了兩個錯誤:一是不該提審計轉基因幾百億經費,二是不該提轉基因濫種。這些問題太真了,應該提農業部領導注意身體不要太累的提案。唉,後悔呀!」
方舟子向中央舉報

有報道指,崔被方舟子和中科院士何祚庥、左派學者司馬南聯名向中央舉報,並得到某政治局委員批示,因而被封殺,不能在電視台發表反轉基因言論;方舟子同時舉報崔永元發起的公益基金會,指基金會黑幕重重。
網易
5 : Louis(1212)@2014-03-09 16:18:36

王毅:主權領土寸土必保

促日認真清算過去 效二戰後德國



【明報專訊】針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曾將目前中日關係比作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英國與德國關係,外交部長王毅昨日於「兩會」記者會上強調,2014不是1914(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2014更不是1894(甲午戰爭爆發),與其拿一戰前的德國來做文章,不如以二戰後的德國來做榜樣。他同時再度敦促日本「認真清算過去,不再出爾反爾」。

2014不是1914更不是1894

隨美國重返亞太策略的推進,中國與菲律賓、越南、日本等國都就主權及領土問題產生多次爭端,備受外界關注。王毅昨日就「中國的外交政策和對外關係」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他表示,過去一年中國的外交是主動、進取的,而目前中國周邊形勢總體向好,也是穩定的。

但他也承認,近年中國確實同一些國家存在的領土和海洋權益爭議。王毅表示,中國願意在尊重歷史事實和國際法基礎上,堅持透過平等協商談判,以和平方式妥善處理,絕不會以大壓小,也絕不接受「以小取鬧」。同時他再次明確強調,在涉及領土和主權的問題上,「不是我們的,一分不要;該是我們的,寸土必保!」


王毅在回應日本《朝日新聞》記者有關中日外交困境的提問時稱,目前中日關係的局面是中方不願看到的,但近來日本領導人的一系列言行背離了中日復交精神,破壞了中日關係的根基。他再次強調,在歷史和領土原則問題上,沒有妥協餘地。

「歷史領土原則無妥協餘地」

今年1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瑞士達沃斯論壇上,曾將目前的中日關係比作一戰前的英德關係,王毅昨日回應稱,「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與其拿一戰前的德國來做文章,不如以二戰後的德國來作榜樣」。同時他也向日方喊話,只有認真清算過去,不再出爾反爾,才能走出僵局,開闢未來;並希望日本的領導人能懂得這些基本道理,能尊重人類良知和國際公理底線。

除此以外,在持續逾90分鐘的記者會上,王毅還就中國與美國、拉美、歐洲以及非洲的雙邊、多邊關係答記者問。他同時透露,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將於今年內首訪非洲,以再次深化中非兄弟關係。

辦好外交需有底氣骨氣大氣

而在回顧自己擔任外長一年的工作時,他表示,感覺到要辦好新時期的中國外交,必須要有底氣、有骨氣,還要大氣;他承諾,面對每年逾1億中國人出境遊、兩萬多駐外企業,外交部將在年內建成領事保護與服務全球應急24小時呼叫中心,以供國人在國外遇到危難時可第一時間與祖國聯繫。

明報記者 黃振豪、陳子凌、何曉勤、毛婷婷、果蕾、蔡志郁、陳洛明、林迎 北京直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3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