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十年办超大网货交易会打通电子商务生态链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826/20090826023725662.html
9月11日至13日,杭州将首次举办以“网货创世纪”为主题的创新型“网货交易会”,旨在帮助中国制造企业构建网货品牌,开拓内外贸多元市场渠道。
此 次网货交易会由阿里巴巴集团联合浙江省经信委、浙江省商务厅及杭州市人民政府在杭州休博园会展中心举办。本届网货交易会举办时间正逢中国领先电子商务企业 阿里巴巴集团成立十周年,亦是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十年。关注电子商务发展的分析师表示,通过网货将彻底打通CbBS的电子商务生态链——C(消费者);小 B(渠道商);大B(制造商)。
“网货”交易吸引10万双眼睛
相比首届,此次交易会规模更大,将有10万多家参观商和来自浙江、江苏、上海、港、澳、台、日本和印度的1200家参展商,估计本届网货交易会观众规模将达20万人。
如今网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网上开店也日益火爆,大批的淘宝卖家开始在网上进货,“这就好比把原本位于阿里巴巴和淘宝网上虚拟世界里的商品又搬到了现实,网货在虚拟与现实中又做了次空间转换,将会非常的有意思。”阿里巴巴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本届网货交易会主要锁定江浙沪地区的优势行业,届时将有数千家的优质参展商展示新奇特产品,包括服装、箱包、鞋帽、玩具、礼品、家居、小家电、消费电子、3C产品等。这些都是江浙中小企业生产的优势产品。
行业区域更加多元化
杭州市政府方面对此次网货交易会极为重视。作为中国电子商务之都,本届网货交易会的举办将具有重要意义,电子商务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变革,网货的出现是一个历史性的标志。
据了解,本届网货交易会专设有日本参展馆和印度馆,为交易会增加了不少国际色彩。
目前,阿里巴巴日本站已经有12万会员。不到一年时间,阿里巴巴日本站已经跃升成为日本最大的B2B电子商务网站之一。同时印度也成为继美国以后阿里巴巴第二大国际市场。
“海外军团的加入将使网货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淘宝上交易的商品更多元化。”市场分析人士表示,阿里巴巴此举不但打通了目前B2B与淘宝的渠道,也使得国内消费者能够真正体会到电子商务带来的便利。(董晖)
專訪ARM全球CEO沃倫·伊斯特 「ARM生態鏈」更適合移動計算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17/1MMDcyXzM2NTQ1MQ.html
全球移動芯片市場約90%的市場份額,高達90倍的市盈率——來自英國的ARM公司憑藉其獨特的「ARM生態系統」,讓芯片巨頭英特爾在新興的移動市場幾乎無地自容。
不僅如此,ARM公司還引來英特爾的傳統盟友微軟的投懷送抱。9月13日,微軟發佈Windows8之際,也宣佈未來將同時支持ARM架構。
與此同時,ARM的董事和一眾高管正遠在中國,首次在這個全球最具增長潛力的移動應用市場,召開其全球董事會。借此,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ARM公司全球CEO沃倫·伊斯特(Warren East)。
「PC是我們不太感興趣的市場」
《21世紀》:ARM最新財報顯示出了很好的成長性,增長主要來自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這種增長是否具有可持續性?
沃 倫·伊斯特:當然。但是要看到這只是未來重要趨勢的一部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市場份額正在逐步提高,他們都是移動計算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我們會看到 還有很多其他不同產品,比如電子書、索尼雙屏手持設備等,這些都可能是未來很好的增長點。但是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是最大的增長。大趨勢就是互聯網的消費。
《21世紀》:你如何評價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的交易?從專利角度看,這起收購能給Android生態系統帶來怎樣的變化?
沃 倫·伊斯特:我不知道谷歌收購的真正意圖是什麼。如果說意圖是為了專利來支持Android系統,那麼這筆交易的意義對ARM來說是非常積極的,對生態系 統也是好事。如果他們是想製造手機,也許會有一些廠商有想法,比如有些可能會轉向微軟的操作系統。但是對ARM來說同樣是好事,企業之間的競爭能夠激發創 新。
這個收購案的影響現在還看不清,也不知道結果是好是壞。我想Android系統仍然會被廣泛使用。ARM將繼續與谷歌進行緊密合作。
《21世紀》:你如何評價目前智能手機領域主流的幾大操作系統?
沃倫·伊斯特:手機操作系統市場很大,目前主流的是4-5個操作系統。我想過了五年後,仍會保持這樣的數量,但是會有一些變化。目前這個市場由美國企業佔據統治地位,但是感覺未來可能會給亞洲市場一些機會。
《21世紀》:關於ARM與微軟的合作,有人認為這是為ARM進軍PC市場掃清了障礙,你們會進入PC領域搶奪英特爾的市場麼?
沃 倫·伊斯特:很顯然,Windows系統中ARM架構的缺失對微軟來說是發展移動市場的一個障礙。更長遠來看,未來電子產品發展的趨勢是「互聯」高於「計 算」,這種趨勢不僅出現在消費產品裡,也會同時出在工業應用方面。這是一個「幾十億規模」的市場。我相信微軟也看到了這樣一個趨勢,也看到了ARM在這個 領域佔有絕對比重和優勢。微軟希望在這個市場裡獲得更多市場份額,合作是很自然的事情。
PC市場是我們不太感興趣的市場。它不會死,但是 也不會再大幅增長。我們沒有一個好的理由是一定要在PC領域要做什麼。ARM架構芯片的出貨量2010年60億片,遠遠高於英特爾在PC市場的出貨量,今 年我們預計出貨量可能達到70億片。PC的發展對我們來說是有益的,但是PC市場本身對我們來說不是最重要的市場。移動計算發展最近幾年發展很快,ARM 有很大優勢。
獨立的ARM對業界更有益
《21世紀》:英特爾最近正在努力研發相關產品試圖搶奪移動計算市場,比如推出「ultrbook」,你對此感到擔心麼?
沃 倫·伊斯特:英特爾對我們當然是很大威脅,因為英特爾是很有能力的公司。但是我們相信,ARM有最好的技術和更好的商業模式。英特爾的商業模式適合PC市 場,但是ARM的業務模式更適合移動計算市場,是帶領整個業界獲利的模式。ARM的商業模式使得製造商有更多選擇。中國前20大設計公司都採用ARM的架 構,獲得了更寬廣的機會。
英特爾看起來總是富有進攻性。這是因為他們擁有更多資源。比如花3億美金做「ultrbook」。但是我們不可 能做這個事。我們更多關注與合作夥伴的互動發展,幫助他們更好製造產品進行競爭。我們的目標也不僅僅在手機,我們關注整個數字世界。我們必須要把錢花在與 更多合作夥伴合作,開發更多市場新產品上。
儘管英特爾花了很多力氣希望說服投資人使得PC和筆記本市場仍有發展,但是從我們的角度來看並不這樣認為。在PC市場有一些小型尺寸的東西推出,比如ultrbook,並不代表任何本質變化。對消費者來說,需要更小更輕更便宜的產品。
《21世紀》:外界傳說十多年來你一直在遊說AMD使用ARM的處理器,結果如何?你這麼做是出於什麼樣的戰略考慮?
沃倫·伊斯特:AMD是大型半導體公司中極少數沒獲授權ARM授權的公司。目前換了管理團隊,但是我們不停討論。AMD的業務是和X86聯繫在一起,他們也一直希望在那個市場獲得成功。但是未來是否會成功,由他們的戰略決定,我們等待他們的態度。
《21世紀》:博通最近以37億美金收購了一家多核公司NETLOGIC,你如何評價這個收購行為?
沃倫·伊斯特:併購經常在發生。對我們來說,小公司被收購通常評價都是積極的。因為這樣可以在兩個公司形成一種協同效應。
《21世紀》:ARM現在在業界紅得發燙,但是規模並不大,適合被併購。你認為ARM有沒有可能成為潛在收購的目標?
沃 倫·伊斯特:可能性一直存在。但是我們相信,ARM的獨立對工業界來說是最好的。因為如果一個公司購買ARM,其他使用ARM技術的公司會有牴觸心理。收 購ARM對任何公司來說,並不會帶來真正戰略上的獲益。收購之後,其他合作夥伴很快就會去尋找一個替代技術。ARM獨立的業務模式可以幫助所有客戶和夥伴 非常便捷地獲得技術,成本更低。
《21世紀》:ARM的芯片功耗低,但也有人批評說計算性能弱,針對此你們有何計劃?現在云計算很熱,有計劃進入服務器市場嗎?
沃 倫·伊斯特:這種說法並不確切。我們並沒有限制產品在性能上有更好的表現。我們之前一直關注於手機市場,手機產品尺寸和電池容量都是固定的。消費者不喜歡 使用的時候一直充電。所以我們設計產品要更多考慮功耗。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的產品不能跑得更快,我們也能跑到2G、2.5G,但是也帶來了功耗的提升,消費 者能否接受是個問題。
云計算是我們很關注的市場,現在我們也在做服務器產品的投資。
《21世紀》:目前對ARM來說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沃倫·伊斯特:挑戰還是很多的,電子世界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我們現在所提供的產品,不但能夠覆蓋MCU,同時還要運用在云計算這類服務裡面,還要跟軟件生態系統進行合作,幫助軟件合作夥伴開發出符合未來需求的軟件。
我們的授權從0.5美金到上百美金,要提供很多不同選擇,每個合作夥伴要求不同,我們要提供多樣化服務,對ARM來說就是要投資、要管理。如何更好管理覆蓋面這麼廣的產品路線圖,是個很大挑戰。
超極本的邏輯:戰爭升級 英特爾重構生態鏈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6/24/228676.html英特爾似乎越來越接近它的消費者。一個極微妙的變化是,在這家傳統意義上的絕對上游公司,如今被提及最多的詞條竟是「用戶體驗」!
這當然是拜移動終端所賜,去年的超極本以及今年的X86架構智能手機,讓它瞬間成了和蘋果、Google一樣酷的公司。在今年的CES和MWC上,英特爾和高通看起來完全是兩個行業的公司。一個五彩斑斕,滿眼都是超極本的各種應用場景;而另一個同樣人頭攢動,但它的展台僅僅是幾塊前沿技術的展板。
這實在是兩家公司的真實寫照啊。英特爾構建的生態鏈使得它不得不去費力地討好消費市場,的確不是它擅長的;而在ARM的蔭蔽下,高通成了各大手機廠商的座上賓,悶聲發著大財。
從某種角度上講,重歸移動芯片領域的英特爾選擇了一條最靠譜卻又最冒險的路徑。ARM和Android天生的適配性,以及各種在移動互聯上的先發優
勢,看起來牢不可摧,英特爾另闢蹊徑肯定不是個壞主意;但即便是相對成熟的ARM陣營,其主導權也掌握在更接近消費需求的蘋果和Google手中,而諸如
超極本這樣一個全新的品類卻是由一個上游廠商推動的,它的可擴展性又如何呢?
英特爾已經「遲到」了兩年,不得不說,一個如此重要的player的缺失是整個產業鏈的遺憾。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不缺技術和資源的英特爾,缺的是時間。
戰爭升級
即使英特爾發佈的代號為 IvyBridge的第三代酷睿處理器以及針對移動終端的Medfield處理器好評如潮,但依然入不了ARM的法眼。
其CEO伊斯特的反話充滿了挑釁:「我試用了英特爾在印度推出的智能手機,這是一款好手機。在瀏覽速度、用戶界面等方面,和2008年的蘋果iPhone3G有些類似。」言下之意,英特爾的智能手機比ARM至少落後了三代。
「英特爾會在智能手機市場上獲得一些份額。不過,我們認為份額不會太大,因為它只是向此領域供應芯片的20家企業中的一家。其他企業都在使用ARM
架構,並且圍繞著我們建立了強大的生態系統,顯然更具優勢。」他甚至開始覬覦英特爾的「大後方」——PC芯片,「PC和智能手機功能越來越相似,芯片基本
相同。我認為我們能獲得這個市場的10%,甚至20%。」
伊斯特的話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因為他此前已經鬆動了所謂的「Wintel聯盟」:微軟將在Windows8中支持Arm架構,順帶著
WindowsPhone平台自然也會選擇高通的芯片。ARM也在試圖推出更多基於Windows系統的平板電腦,這看上去像是要切斷英特爾和PC之間的
「臍帶」。要知道,Wintel聯盟兩家的關係已經遠遠超出合作夥伴的性質。但當ARM架構的芯片組帶來的更低功耗可以輕鬆地讓一部筆記本電腦待機時間長
達3天之時,微軟是否會索性連筆記本芯片也換成ARM授權的廠商了呢?
「我們絕不會讓對方的版本兼容我們的應用程序!」負責軟件業務的英特爾高級副總裁詹瑞妮此前的態度很強硬。但微軟也沒示弱,在它發佈的公告中稱:
「我們認為英特爾的表態從事實和道理上都是有錯誤的。」甚至有媒體稱,Win-dows8將更適配ARM,因為能耗是該平台應用評價維度中極重要的一環。
能耗成了英特爾老生常談,但又不得不面對的尷尬話題,這幾乎封死了英特爾進入移動領域的大門。移動應用不像桌面應用,面臨的資源約束非常嚴酷,尤其
是對能耗的要求,以至於到了如果不能做到省電,系統開發者可以捨棄功能的地步。但從另一個角度講,能耗的差距也意味著有足夠的市場彈性,英特爾有大把的機
會。
在剛剛推出的X86架構的智能手機上,能耗問題得以緩解:待機14天、3G通話8小時,音樂播放45小時,這些參數已經超出了市場大部分基於ARM架構的智能手機。
用戶體驗
但這依然不是英特爾熟悉的領域。如果說PC產業鏈的難度係數是1的話,英特爾中國區總裁楊敘則認為移動終端產業鏈的難度係數至少是5。「PC領域是
非常標準化、橫向化的產業,而到了手機上,完全是垂直整合的。從最底層的芯片開始,整合到上層的軟件,最後才能做成一個服務。這種開發的複雜程度遠遠超出
我們的想像,稍微改一個東西,就要做很多的測試。」
英特爾不得不改變原有的合作方式,從橫向的標準化模式轉向了量身定製。「為了達到最佳的體驗效果,硬件軟件就必須做到最好的垂直整合,這樣的集成是完全不一樣的。」楊敘告訴本報記者。
英特爾看起來遠離消費市場,但實際上為了定義超極本,它做了極其謹慎的前期調研。在英特爾的總部,有一個30多人的團隊,他們的職責就是做前瞻性的
市場調研。在超極本推出之前,他們在全球調研了3萬個用戶,瞭解各種設備在各種場景下的應用瓶頸。「這經歷了一個非常長的醞釀時間,他們會在整理之後的信
息上加上我們的技術,看看能夠實現到什麼程度。」英特爾消費品牌與市場策劃部經理張愛玲稱。
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調研過程,因為時下的用戶體驗已經被放在多個維度的坐標系中,使用場景等因素代替了產品形態對一個產品的定義。正如聯想把台式機和智能家居的營銷團隊放在一起,而超極本和筆記本則共用一個團隊。
英特爾的過程則更複雜。畢竟它無法像OEM廠商那樣把一些個性化的需求轉化成商品,它需要從碎片化的需求中提煉出共性的東西。「所以,英特爾的角色
是給行業提供一個願景和方向,它不可能給出具體的產品。當然更具體的工作就是幫助廠商理清不同硬件架構、不同品類的處理器所帶來的完全不同的體驗。」張愛
玲稱。
這個變化甚至影響到了英特爾產品規劃的過程。首先是反應速度變快,面對著瞬息萬變的需求點入口,英特爾的產品週期大幅縮短。而且正如楊敘所說,高度
定製化的產品成為常態,據英特爾市場部某人士透露,英特爾會為一個擁有足夠需求量的手機設計去改變芯片的形狀,「這在之前是根本不可想像的。」
英特爾對產品的感覺越來越好,它在CES上展出的很多參考設計都被OEM廠商採用,印度手機廠商LAVA前段時間推出的全球第一款X86架構手機就英特爾范兒十足。
這個看似比ARM封閉的生態鏈卻很好地平衡了標準和創新。它對產品的定義大多侷限在產品尺寸和芯片性能上,這使得每家OEM廠商都有足夠的創新空間。
以聯想的Yoga為例,這個在今年CES上獨攬多項大獎的產品被業內當做是第二代超極本的雛形。當英特爾和微軟在兩年多前提出這個產品理念時,並沒有太多的限制。「它們都很強調極簡的設計,而這和我們的出發點完全契合。」聯想消費筆記本及平板電腦業務總經理徐正表示。
有一段時間,聯想的研發人員把自己關在「小黑屋」裡,不停地開會。據徐正回憶,「我們很明確未來的趨勢是跨界,所以就嘗試著去窮盡各種產品形態。」
他們在牆上寫滿了自己的想法,然後一個個去論證和淘汰。「最後實在沒靈感了,就讓每個人說一個物品,而另一個人去聯想它和超極本的聯繫。青蛙、蝴蝶……什
麼動物都有。」最後在至少10個方案裡面,選擇了現在的這個「蝴蝶形」。「其實做270度旋轉毫無意義,當時已有的資源已經足以完成了。而只有360度旋
轉,才能真正實現四種主要的應用場景。」聯想團隊定義的這款產品形態也在今年台北國際電腦展上被大多數廠商採用。
實際上,英特爾已經設計了超極本最基本的演進路徑。第一階段實現輕薄,給沉悶的PC以活力;第二階段加入觸控和插拔、旋轉等設計,促成PC和平板的
平滑結合;而第三階段,就是實現語音、手勢和肢體語言的控制,讓消費者的體驗趨近完美。伴隨著不同的階段,就會有相應的創新需求被加上去。而諸如聯想這樣
的OEM廠商也會有自己的演進路徑,「我們先要把它做得足夠便宜,然後Windows8上市之後,人機交互方式將會極其豐富,再往後,就是如何讓多場景和
多種人機交互更好的融合了。」徐正稱。
產業鏈之惑
所以,英特爾如此在意成本,因為這是超極本和X86架構智能手機的生死線。最新的消息是英特爾將在7月與部分台灣廠商協調成本問題,而它也宣佈了與
TPK宸鴻、達鴻、和鑫光電及勝華科技等四家台灣觸控面板供應商擴大產能3-5倍的協議。英特爾此前曾設立了總值3億美元的基金,用以構建產業鏈,這將在
下半年大規模使用。
其實英特爾和ARM兩個公司本身並不具備可比性。自1992年起,英特爾一直在半導體廠商中排名第一,而ARM根本不算是一個半導體廠商,也就從來
沒有進過排名。英特爾一年的銷售額是幾百億美元,而ARM僅為幾億美元。單獨的ARM顯然沒有辦法與英特爾抗衡,但ARM陣營所積累的勢能卻足以匹敵
X86。
這就是英特爾現在的當務之急,如何爭取更多的合作夥伴,並充分激發它們的積極性。一個堅固的ARM陣營:底層是高通、德州儀器、英偉達等芯片廠家,
中間有三星、蘋果、HTC、亞馬遜等OEM廠商,而上層是蘋果、Google和微軟這樣的OS提供商和龐大的應用開發者群體。這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硬
件+API接口+APP」的產業鏈條,這與時下互聯網最主流的商業模式有異曲同工之處。
而英特爾有什麼?K800是聯想MIDH智能手機研發合作經理王正定義的,「最初經歷了一年多的演進期,那時候的生態系統顯然不夠好。」他所指的生態系統甚至是最底層的硬件生態系統,「配套的成本很高,英特爾的一些元器件電壓很高,它們還是在用PC的角度去思考手機。」
即便是如今英特爾已經聚合了一眾PC廠商,但依然屢屢受到ARM陣營的質疑。「英特爾控制了一切,會讓所有產品都變成一樣的,廠商很難有更多創新,當然你可以用不同的顏色給產品做外殼。」ARM全球總裁布朗如此調侃英特爾。
其實英特爾也曾嘗試過ARM授權的那種商業模式,但事實證明,比起PC或者服務器業務的利潤率,ARM芯片的利潤率實在太低了。甚至ARM陣營裡幾個重量級玩家都不能完全靠自己的ARMCPU賺錢,它們都有利潤率更高的業務:高通有3G,而英偉達有圖形芯片。
「你的平台上最終需要更多的開發者,而對於他們來說,ARM顯然太碎片化了。」張愛玲表示,「這麼多基於ARM的內核,最後出來了不同廠商的芯片,然後是不同OEM廠商的產品。而碎片化讓每一個參與者佔的份額非常小,尤其是開發者,他賺取的商業效益也很低。」
這反而形成了一個極妙的組合,ARM是Android陣營的天堂,而英特爾則是老牌PC廠商的避難所(它們很顯然錯過了移動互聯的第一波)。「業內
有點低估英特爾的號召力了,它們總會認為英特爾在這個生態鏈中,有太多無法掌控的環節。」張愛玲稱。也難怪,尤其是在更新的超極本領域,英特爾甚至需要去
和做轉軸和外殼材料的廠商溝通。
「而你看看我們去年8月開的那個合作夥伴的閉門會議,深圳和台灣各一場。」張愛玲頓了頓,「完全超出我們的想像,它們太需要英特爾了。」但她同樣清楚,市場留給英特爾的緩衝期,時間並不多了。
什麼暴露了雷軍的生態鏈軟肋?
http://www.xcf.cn/jrdd/201407/t20140704_608719.htm6月27日,北京市海淀法院判決小米盒子侵犯樂視《金陵十三釵》、《我是特種兵》,《醫者仁心》、《當婆婆遇上媽》、《男人幫》、《山楂樹之戀》、《宮鎖心玉》等7部影視作品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向樂視網賠償15萬元。
由此,小米和樂視關於內容的大戰拉開帷幕。在判決出來後,小米方面回應稱,小米盒子接入的是iCNTV的平台,節目採集由iCNTV管理,來源合規。
對此,昨日樂視公司發表聲明,要求小米公司面對判決,立即停止侵權行為,依法向樂視進行道歉賠償。樂視聲明稱已取證掌握了小米對樂視另外500多部電影電視劇侵權的證據,近期將會陸續提起訴訟。

於是,我們看到,一方面小米拚命將責任推給iCNTV,而樂視網則不依不饒,乘勝追擊。其實,小米和樂視的大戰已經不是第一次,兩家公司都在走生態鏈的類似路線,但做法卻並不相同。
從樂視來看,專注在娛樂帝國的構建上,形成了「平台+內容+終端+應用」的樂視生態系統,構建了「樂視云視頻平台/樂視商城+樂視網/樂視影業/花兒影視+樂視盒子/超級電視+LetvStore大屏應用商店」的娛樂生態體系,實現了一個從上游內容生產,到內容平台式集納,到CDN傳輸,再到終端設備覆蓋和外部應用輸入的完整生態。
從小米來看,是從MIUI+硬件到生態鏈,走的是以MIUI為紐帶,從硬件擴展生態鏈的路線,目前已經形成了從小米手機到小米盒子,再到小米電視等的佈局。
筆者認為,雷軍的佈局雖然看似完美,但這次與樂視的官司卻暴露出其生態鏈的致命軟肋,那就是內容的短板。從雷軍的佈局來看,從硬件賺錢一定不是最重要的,其互聯網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一定是通過硬件圈來用戶,然後通過內容賺錢。
但是,雷軍的硬件先行戰略卻使得內容方面大大落後,從這次訴訟來看,雖然從本質上來看,其實責任不在小米盒子,而在內容合作方iCNTV,但這也暴露出小米缺乏內容,被迫與其他內容方合作,從而侵犯樂視版權的現實。

事實上,雷軍也看到了自己生態體系的短板,也在謀求彌補。例如前不久,小米花重金拿下迅雷31.8%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就是希望借助迅雷來彌補自己在內容上的短板。不過,迅雷本身已經在視頻行業跌出了第一陣營,盜版的壞名聲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會對雷軍的生態體繫起反作用。iCNTV的事情已經是前車之鑑,如果小米盒子和迅雷合作,再次遇到版權問題怎麼辦?
當然,小米也有翻盤的機會,機會就在MIUI。MIUI是類似於操作系統的東西,而且實現了手機、盒子、電視的打通。換句話說,小米實現了他的所有硬件的連接和互通。這樣,當小米的硬件達到一定數量後,其將能夠掌握扼住用戶入口的關鍵資源。例如,小米MIUI有權決定在小米電視中推哪一個視頻應用,將可以拿這種特權和視頻網站來交換內容使用權。所以,小米一定要重視MIUI的發展。
總而言之,小米的互聯網思維看似美好,但也必須有實打實的東西打基礎。如果小米手機、小米盒子、小米電視上跑的都是其他公司的內容,小米就依然像通信行業的運營商一樣淪為管道工,當小米的硬件也在被中華酷聯拖得利潤下跌的時候,如果內容上也不能彌補,則未來發展前景堪憂。
起底黑暗生態鏈,細數安卓APP五大地下推廣渠道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07/144746.html壟斷是很可怕的事情,不僅僅是商業資源,更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思維方式。當在一個行業內,主流觀點都被壟斷的聲音所引導,這個行業的創新也就會被定向或遏制。很多大公司都會有EVANGELISM這樣的一種職位,翻譯過來就是「福音傳道者」,主要的工作職責也就是引導行業內的聲音、銷售觀念或者趨勢。這種定向和遏制的一大特點,就是把所有行業內的資源都集中到「主渠道」中來,圍繞主渠道打造生態系統。主渠道的優勢不僅僅資源上,更多的是行業方向引導、各種概念引領、話語權、精神優勢等等,於是慢慢出現渠道為王的局面。
互聯網行業從誕生開始,流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圍繞流量的渠道之爭也成為互聯網江湖的主題。百度成功的成為流量入口,圍繞自己的主渠道的地位,打造了上下游的生態系統,與此同時,CPC價格也如下圖遞增:

我們可以想像出國內各行各業都最常見的一種場景:產品商和渠道商一起吃飯,主渠道的人坐在主位,坦然的接受各種朝拜,提攜關係不錯的上下游產業鏈節點。二渠道也總是和人悄悄約好換個場子再聊。也有一些人,自始至終沒能和主渠和二渠說上一句話,甚至連點上個煙的機會都沒有。如果是在傳統行業,估計他會繼續經營關係,找門路,開闢新的合作。
但是在創業者普遍把自由和尊嚴看的比生存還重的互聯網行業裡,他們在咬牙切齒中,決定臥薪嘗膽跨向一條劍走偏鋒的道路。
安卓的主分發渠道
從2009年起,移動互聯網開始在國內火熱。新人琢磨著如何去打造一個顛覆性的創意無限的應用,而有經驗的老手開始複製傳統互聯網的模式,佔據流量入口。由於IOS的封閉性,流量分發渠道主要針對安卓系統手機。而這個時候誰也想不到,安卓流量分發渠道市場能發展到如今的規模: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成為中國互聯網產業中最有意思水最深的領域之一。
我們從用戶需求角度出發,安卓的分發渠道大概可以分成:手機預裝,按需安裝,誘導安裝,靜默安裝,這四種情況。而下面我們大概概括一下這幾種分類方法下的分發手段。
一、手機預裝:
手機預裝就是在用戶購買手機之前的預裝渠道。預裝有相對正規的渠道,比如和手機製造廠商合作,或者和定製運營商合作。不過更多是存在刷機利益鏈中。
刷機利益鏈先從竄貨說,外國賣的手機流通到國內來,叫做竄貨,我們一般稱之為水貨。一個機型的手機水貨和行貨一般會有很大區別,特別是語言。走私商通過一些技術手段,把原來的外文版刷機變成中文版。由於水貨手機的發展越來越快,分工也越來越細,漸漸形成了一批專門做刷機的利益體。國內的app公司為了使自己的應用覆蓋跟廣泛的人群,通常會和一些刷機商合作。
不僅僅是水貨,由於利益驅使,行貨的手機也會被再次安裝應用。在銷售渠道的各個環節:倉儲過程,手機運輸過程中,甚至在各個手機賣場都會被安裝新的應用。各個節點都會被充分利用,搶佔這一入口。這也是一個博弈的過程,之前被安裝上的應用會被下一個環節惡意刷掉。
有朋友可能問,新手機怎麼會被打開刷機呢?我如果告訴你有專用恆溫吹風機吹開密封條,你會相信麼?我們的一個小夥伴從著名的家電銷售企業買過一個手機,技術手段讀取後台日誌分析,發現在購買前一個月內,9次被刷入新的應用。換句話說,這「新」手機至少被打開了9次,可憐的密封條。
二、按需安裝:
按需安裝是安卓分發的最主要的渠道,也是最正常的方式:手機的使用者按照自己的需求選擇app下載使用。由於安卓系統的開放性,程序的任何存放都可以激活分發,所以按需安裝也演變成各種各樣的細分。
目前來說,主要的按需安裝分發渠道有:國內各大第三方市場、Google官方市場、搜索引擎、手機管理工具推薦、巨頭應用推薦、廣告聯盟、移動類廣告(廣告貼、插屏、消息、積分牆等),PC類廣告(廣告平台,大流量CPM、精準CPC等)、SNS平台推廣、內容營銷推廣、各種開發平台應用、新興的wifi渠道、還有傳統互聯網分發手段等等。
另外一個正在快速崛起的渠道是線下渠道,由於主要針對三四線城市或者外來務工人員集中區域,線下渠道針對特定的應用,也在快速的形成小產業鏈。
按需安裝以用戶的需求為出發點,也許很多渠道都會有一定的誘導成分( 積分牆 ),但是也都沒有到誇張或者離譜的地步。
作為安卓分發的主渠道,應用市場也是各大巨頭的戰場,而目前也逐漸進入到寡頭壟斷的局面,以360、百度系、應用寶、小米幾家為代表的寡頭甚至佔據了6成以上的應用市場分發流量。主渠道的特點非常鮮明,流量集中,雖然一些長尾流量也轉移到搜索引擎中,但是供給跟不上app的需求,也推升了流量價格越來越高。
我們跟蹤不同分類的50種應用在安卓主渠道的有效激活價格和有效用戶獲取價格,在過去五年內的變化如下圖:

三、誘導安裝:
誘導安裝是利用一些技術或者宣傳手段,讓用戶對應用的質量和內容產生不合理的預期,而誘導下載使用。例如刷榜,是讓用戶感覺應用質量很好能排名前幾;例如美女類誘導,讓用戶對內容充滿幻想。誘導安裝是一個非常灰色的地帶,不能說完全不合規,但是也充斥著黑市手段。
最早曝光的是刷榜,刷榜在行業內是常態,但是在2010年被媒體曝光後變得出了名:當時著名的曝光點是一家應用的作弊器忘記關,結果刷的流量超過了雅虎。刷榜就是用自己下載應用商店裡自己應用的方式,獲得排名,從而獲得真正的用戶。這個和當年SP的自消費業務類似,後來的刷評論也是一樣的道理。
接下來是山寨應用,由於安卓應用使用java開發,不是原生機器碼所以非常容易反編譯。流水線一樣,批量盜版上千個應用,加入廣告,積少成多,賺取流量,出售流量,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分發渠道。
換殼美女應用也很常見,大家可能會在各大應用市場上看到各種大同小異的美女圖片應用,由於人性所致,美女圖片類應用被下載次數較多。於是渠道開發一個應用,提交上線後,把自家應用換個皮,改名,再提交一次,不停的換皮,改名,於是,每一次短暫的曝光機會都能帶來一些流量,成千上萬聚集,也會有收穫。
另外還有一些成人論壇,或者是傳統網站的一些大流量站群、垃圾站站群、SEO站群等等所有的細微流量聚集的地方,用極其誘惑的廣告語或廣告圖片,讓用戶產生預期,從手機流量導入形成分發渠道。
誘導安裝在目前的安卓分發渠道中佔據了非常大的一環,雖看起來並不如前兩種規模,但由於比較低調隱秘,沒有聚集,再加上分發的應用數沒有相對應的數據宣傳,不過總量不可小覷。
四、靜默安裝:
靜默安裝就是指軟件在安裝時無需用戶的干預,直接會按默認設置進行安裝。
對已經root過的安卓手機來說,應用是可以獲得靜默安裝的權限的。如果你不幸下載了有靜默功能的應用後,在你半夜睡覺的時候,你的手機突然下載了很多應用,然後自動打開,自動聯網,甚至還可以然後自動卸載,一點痕跡都沒有。
或者水平更高一些的,把一些app做成木馬病毒,不僅僅可以自動靜默安裝下載app,還可以有自動去傳播,獲得更多的被控制的手機。比如之前被曝光的一些手電筒應用。
被靜默程序控制的手機一般在黑市上稱為:野雞。而被木馬程序完全控制的,被稱為:肉雞。
不管是野雞還是肉雞,最早,大家都是靠著SP暗扣賺錢的(通過控制短信或者流量接口,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發送短信或者訪問網站,和SP分成),但是慢慢的通過SP賺錢的越來越少了。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野雞和肉雞越來越少?
不對。肉雞越來越多,甚至在國內已經形成了幾個非常大的殭屍網絡(一群被控制的肉雞組成的網絡),但是都不做暗扣了,因為大家找到了更好的商業模式。
我們接下來分析。
五、地下分發渠道
我們看完了目前幾乎所有的分發渠道後,回過頭來繼續分析。哪些是所謂的地下分發渠道呢?其實,地下分發渠道,只指能分發非法app應用的渠道,只要你能把非法的app分發出去,這個渠道就是地下分發。
那哪些應用是非法的app應用呢?
安卓應用的開放性決定app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直接變現,一種是再分發。第一種大家很容易理解了,比如在手機上裝一個遊戲,玩遊戲買道具直接變現。還有另外一種,比如你安裝了一個應用,通過這個應用你還能獲取更多的應用(例如應用市場),這就屬於再分發。再分發應用相當於是渠道佈局。
非法應用也有兩類,針對直接變現的「暗扣黃賭」應用,和針對於再分發的木馬病毒類應用,後者也是靜默渠道的形成過程。
所以分發「暗扣黃賭」和「木馬病毒」類應用的渠道,我們就定義成地下分發。
我們可以從下面圖中看到2010年Q4的地下分發渠道在剛才說的四種渠道中的構成。

幾乎全部的靜默安裝渠道和一部分誘導安裝都可以算是地下分發渠道,由於2010年Q4時監管問題,手機預裝和按需安裝也會有一部分。

但是再對比一下2014年Q2的構成,忽然發現,主力軍靜默安全渠道,忽然間都不分發非法應用了!那他們都在幹什麼呢?
「風投和海龜的錢那是最好騙! 」
從2012年開始,由於資本開始追捧移動互聯網行業,再加上移動應用分發渠道的集中,供給跟不上app的需求,讓移動分發成本飛速增加。
到了2012年中旬,國內主流的安卓cpc激活渠道價格已經到了2-3元每個。而這個時候,靜默渠道開始放棄了暴利的「暗扣黃賭」進入到分發渠道。由於靜默渠道有其獨到的優勢(可以控制手機下載、打開、甚至使用)所以激活率非常高。
C哥在靜默渠道行業沉寂已久,他給TOMsInsight的分析師算過一次帳,在2012年的時候,「暗扣黃賭」類應用裡面最賺錢的暗扣,平均每一個「肉雞」月aurp值大概是在30元左右,除去下游的SP分成和環節成本,他們可以做到10元每月每個「肉雞」。但是如果做靜默激活,非常輕鬆可以一個月超過50元每個「肉雞」。
比「暗扣黃賭」還高5倍的收入,誰還做非法生意呢?
應用app公司慢慢發現大量的用戶雖然激活,但是使用率變現率都為零或者很低,從各個渠道過來的用戶大多無效,所以導致了有效用戶的成本越來越高。
而到了2013年,移動互聯網競爭愈發火熱,再加上91被百度的高估值收購,資本市場的再次追捧,有效用戶成本的獲取價格再次增加。而這個時候,手裡面掌握大量「肉雞」組成的殭屍網絡的C哥,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領域,給app應用做數據。這是什麼意思呢?
控制殭屍網絡,不僅僅用靜默的方式安裝一個app應用,接下來還控制著這台手機,打開應用、使用、關閉、再使用、甚至消費消費。完全模擬一個真實的用戶的行為。這一切都在這個手機的主人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一般都是半夜)發生,而到了早晨,自動卸載掉app,不留痕跡,晚上繼續下載,繼續模擬。
對於app應用製作商來說,後台數據非常漂亮,用戶看上去非常真實,甚至還有一定的消費數據。於是C哥的渠道越來越受業內歡迎,當然這樣的「真實」用戶的成本也越來越高,在一些細分甚至達到幾十塊每個。
「大多數app應用公司的老闆,都不知道自己的數據是假的。還都以為自己的產品很牛逼,投資他們的風投,還以為自己很有眼光,接手的B輪,C輪,繼續炒作,還以為自己撿到了寶貝。其實,風投和海龜創業者的的錢,那是最好騙了,騙到他們幾乎都要快上市了都沒人能發現,而所有的投資,一大半都被我們賺走! 」C哥完全沒顧忌到對面的幾名海龜背景的分析師,非常囂張的喊道。
而「野雞做激活,肉雞做數據」已經成為這個地下分發渠道的核心秘密。
從最新的趨勢看,有一些極其有前瞻性的殭屍網絡商,連做數據這些的業務都不做了,他們沉浮下來,專心去分析用戶行為,對app應用市場進行分析。這也是C哥的方向。
「appannie公司做的事情,我們完全可以好上100倍! 但是我們現在不急著賣數據,等著他們去炒作大數據的概念吧,價格高了再玩。」C哥對現在自己的產業的變現和未來,都極其充滿了信心。
還有一些殭屍網絡商,不做數據,專心去盜取用戶的手機支付等工具用戶名密碼,這是一些小眾和完全違法的產業鏈,隨著國家的嚴打和用戶的警惕心,已經在凋零了。而C哥為代表的新興地下渠道在興起。
總之,主渠道的壟斷,讓地下分發渠道變得極其活躍和水深,利用殭屍網絡,刷出假數據,助長了整個行業的虛假繁榮。而資本的追捧和利益導向,擊鼓傳花般的讓繁榮繼續傳遞。我們不知道在商業上誰是最終受害者,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用戶是,整個行業也是。
給我們的啟示
從人類的發展開始,文明總是最先繁榮在各大流域。歷史上,黃河及沿岸流域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源地,我們稱其為「母親河」。後來經濟發展的集中地,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都是在圍繞渠道產生,渠道,是文明產生的根基。
中文的博大精深,在目前的商業社會,也給與「渠道」已新的含義。但是渠道本身的價值,也在商業競爭和變革中產生了變化。特別是互聯網這樣一個新興的,創新的,代表著未來和趨勢的行業。也許我們應該時不時的思考,創新的真正價值和真正的意義。
正如那句話: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
年流水超30億的YY音樂生態鏈:最大公會年流水6億,將自辦唱片公司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27/145196.html
i黑馬:如今的YY音樂儼然一個小型的“娛樂圈”,年流水超30億元,這里早已不只是性感MM和殺馬特的世界,越來越多專業歌手加入進來。YY平臺上的一些“公會”,年流水動輒5、6億,堪比傳統唱片公司,他們會放出上百名星探四處挖角,並且有意識地“推新人”,做廣告代言,在操作上也越來越像一家唱片公司。
今年的《好聲音》,出現一些來路有些“奇怪”的歌手:比如在網上很有人氣,被稱為“卡布女神”的周深,比如當網絡主播卻不被父親認可的徐劍秋,他們都有一個統一的名字——“網絡主播歌手”。
周深、徐劍秋,猶如的浮在海平面上的“冰山一角”。在他們背後,網絡主播群體已達上百萬,一些收入最高的主播,年流水能達到600-1000萬,比很多二線歌手要高得多。
另一方面,不少線下唱片公司也在努力融入這個金燦燦的互聯網世界。一些唱片公司正在組織歌手“成建制”地入駐平臺,中國好聲音正在謀劃與YY進行合作,很多快男也進入了YY的平臺。
“大部分歌手畢竟不是吳莫愁,可能他們一個月都沒有一場商演,但他們可以在yy上唱歌。”YY音樂在接受采訪時提出,“希望幫助線下的唱片公司變現”,打造一個“能造血的音樂互聯網經濟圈”。
這無疑是互聯網對中國傳統音樂行業的又一次顛覆。
“公會”年流水6億,會長堪比“宋柯”
如今的yy音樂,無疑是一個小型的“娛樂圈”,那麽里面的公會儼然一個個的音樂制作加藝人經紀公司。
今年第二季度,整個yy的在線音樂和娛樂業務的營收為5.164億元,這個數字已經連續3個季度保持同比200%以上的增長。
最近一年以來,YY音樂的營收總額已達14.65億元。根據這個營收數字推算,YY音樂最近四個季度的流水總額達到30億元。
(圖片來自騰訊科技)
在YY音樂平臺上,活躍著一大批“音樂公會”,這些組織類似於線下的唱片公司。娛樂資本論采訪了YY音樂平臺上最大的公會“80年代”,會長青菜自稱,“80年代”一年的流水已經有6億,這一流水數字幾乎可以跟國內任何一家唱片公司相媲美。(負責中國好聲音學員經紀的夢響強音公司,去年營收3.35億元,而幾年前的麥田音樂,年營收不過幾千萬元。)
像“80年代”公會會長青菜這樣的,在yy里面,是一位類似於宋柯一樣的大佬。
青菜告訴記者,目前他們公會已經是完全的公司化運作,並取名為“建業傳媒”。這家全職員工不到100人的公會,旗下一共有幾十個頻道,他們每一個頻道,下面又各有幾十個主播。據青菜介紹,目前“80年代”一共有5000多位主播,他們依據協定不同,都能在每一位主播收到禮物的總額中抽成10-20%。而這樣上了一定規模的協會(即星級協會),在yy里一共有上千個,因此根據yy的數據,yy目前已經聚集了90萬個簽約網絡主播。
最賺主播一年1000萬,徐劍秋曾靠“公會老大”提攜
要想在這片汪洋大海中出位,其難度不亞於很多想一夜成名的小明星、小演員。
在yy里一位頗有知名度的w姓女主播看來,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積極參與公會的活動:“每個月yy都會組織一些賽事,你必須要積極幫公會拉票,這樣公會才會把最好的頻道資源、時段資源給你。”當然,正如現實生活里歌手要和老板搞好關系一樣,主播也需要和公會會長搞好關系。
徐劍秋就告訴記者,他當年在六間房,就多虧了公會家庭的一個“老大”,“當時我們家族經常搞輪麥(一個歌手接一個歌手唱歌喊麥的活動),你如果越早上去,賺的人氣就會越多,當時老大每次都會讓我在前十個上,這也顯示了我在家族的地位。”在w女士看來,這或許也是因為徐劍秋唱功不錯的關系:“會長也希望一開始有人能帶場,所以一般會把唱的最好的、最能熱場子的放在最前面。”而往往在最熱場的時候,底下的粉絲以及土豪就會瘋狂的刷禮物,“一般一刷就是好幾千,這麽一場下來幾十萬就刷出去了。”w告訴記者。
目前,據青菜介紹他們公會最火的有雪兒、安安、土哥雲姐等主播,他們一年流水大概能達到600-1000萬,去掉yy平臺拿到的50%,去掉公會抽取的5%,他們一般也能拿到總額的40-45%。這個收入,已經比很多三線歌手都要高很多了。
尋新聲,“挖角”、“星探”、“魔鬼式訓練”……
面對這麽大的商業蛋糕,不少公會的野心也開始膨脹。
有一些公會,就直接采取了挖角的方式:青菜告訴記者,因為他們公會最大主播最多,而且和主播都是淺層的簽約關系,所以挖人在這個行當是司空見慣的。“很多公會就私下找我的主播,說我給你50萬、100萬,你來我們公會我們的頻道唱歌。”
為了避免這種狀況進一步惡化,“80年代”也開始自己線下尋星的計劃。據悉,目前“80年代”已經找到了近百個星探,他們有些是藝校老師兼職,有些是酒吧錄影棚老板,有些甚至就是全職星探,“他們或者能賺一些錢,或者之後能在這個主播身上抽成10-20%”。
目前,青菜已經招到了30多個年輕漂亮的男女生,並統一安排他們住在廣州的宿舍學習唱歌、喊麥技巧和形體動作,以及更重要的互動技巧。因為這些經紀約都是全約性質的,再加上有線下經紀人和老師看管,如此這般,公會不但能抽成更多,而且也能防止其他公會挖人。
這無疑有點像日韓的星探機制。
不過,青菜卻否認了這種說法,“日韓AKB48還是走的線下互動,我們做的是線上的明星,不過以後肯定也會在當地城市搞握手會。”在青菜的設想中,這種一城一營的模式,將會推廣到全國30-50個城市,“我們打算開分店一樣,目前我們在廣州的營地已經成本平衡了。”
推新人,“聯麥”、“互動”、打造“十二樂坊”……
培訓好了之後,下一步則是通過線上進行打造推廣。
據c介紹,目前公會已經有了一整套的推廣方法,最常見的,就是安排人氣高的歌手去帶新人,通過聯麥、互動,兩人互作暖場表演。而公會也會通過自己頻道核心位置、好的彈窗、以及推薦新人參加官方主辦的賽事等方式,將這些新人打造成明星,“可以理解為傳統公司打榜、路演、參加綜藝節目。”
在這其中,最重要的也許就是黃金頻道的黃金時段,像周深所在的“2080天籟之音”頻道,就是yy上最出名的音樂頻道。在w看來,如果一個新人能在網友最集中的時間段登上了“2080天籟之音”,“當場隨隨便便就有5000人聽你唱歌、送禮。”
不過在青菜看來,這種造星方式仍停留在了線上循環。在未來,他準備將旗下重點歌手打造成一個“類似於女子十二樂坊之類的組合”,然後出唱片、做微電影、音樂會,甚至是廣告代言。目前,“80年代”已經從傳統公司挖到了幾位唱片人才和微電影人才,“現在唱片工業不太景氣,那我希望能用互聯網的方式,去創新這些商業模式。”在他看來,也許傳統明星需要有幾百萬的粉絲才能存活,但他們公會卻意圖走批量路線,“只要有幾千個粉絲支持他,通過互聯網集中在一起,他就會活的很好。”
yy要“幫唱片公司變現”,顛覆音樂圈
其實類似於“80年代”一樣打著線下產業主意的公會已經有了很多,在c看來,這些公會都是一個個的小型音樂公司,而yy想要做的,則是制造一個能造血的音樂互聯網經濟圈。
據c介紹,目前已經有很多傳統傳統音樂公司以成建制的方式,作為一個獨立的公會進駐了yy。“以後比如說中國好聲音,他們就做一個公會,他們又有人氣又有唱功,就把網絡作為表演平臺,可能有些人氣歌手可以去線下賺錢,但大部分歌手畢竟不是吳莫愁,可能他們一個月都沒有一場商演,他們可以在yy唱歌,這樣對粉絲數量要求也沒那麽高。”
因為yy去年曾是《2013快樂男聲》的複活賽區,據c介紹,當時有不少歌手雖然未能複活,但他們就停留在了yy,“可能他就是想著先在這里唱,以後有機會再去參賽”。在c看來,“孵化歌手、幫助普通藝人在互聯網變現、拓寬在線音樂演繹的平臺”,這些都是yy未來的野心所在。
目前,YY娛樂授權在樂視設立直播互動專區,用戶可以在樂視的直播專區內觀看YY娛樂直播表演內容。同時,在其他音樂公司暫時並未註意到這塊藍海時,yy開始利用自己平臺的優勢,打造自己的女子青春偶像組合“1931組合”的步伐,這也是全國首個打通線上和線下的組合,是打造粉絲經濟的一次大膽嘗試。
該篇原文刊於《 新京報》
再執牛耳----樂視造車的生態鏈縱深拓展
二月立春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a21780102v6db.html
當今世界的科技創新技術里,新能源汽車,無疑是執牛耳的領軍者,其代表人物伊隆.馬斯克的創業歷程為眾多關註科技發展的人們耳熟能詳,而特斯拉電動車已經奔馳在世界各大洲的公路上,電動車將逐步取代傳統汽油車的趨勢已經不容置疑,也正因為此
,華爾街給了特斯拉股票難以想象的高估值,馬斯克全部精力集中在電動車的核心技術上,立誌要打造出綜合性能最完美的電動車,而且,在經過一系列的挫折,失敗和各類技術問題反饋之後,不斷更叠的特斯拉新車逐一面世,走向世界,到了中國,也成為科技界各位成功人士的鐘愛玩具,小米總裁雷軍曾拜訪過馬斯克,對其敬佩不已,隨後訂購兩輛,一輛給自己,一輛給他的投資夥伴俞永福;搜狗CEO王小川也對新車贊不絕口,定購一輛;另據報道,首批到中國的特斯拉買主里,IT科技界人士占位最多,比如新浪CEO曹國偉、汽車之家總裁李想、雲遊控股董事會主席兼CEO汪東風、攜程旅行網董事會主席兼CEO梁建章、1號店董事長,聯合創始人於剛、一嗨租車董事長兼CEO章瑞平、獵豹移動CEO傅盛等等,可以說,在科技界,擁有一輛特斯拉,就是沾染了最拉風的科技感,這個崇尚科技潮流的風氣是挺好的,應該向這樣的創新致敬。
可是有一個人比較另類,帶著挑剔的眼光看待新事物:“特斯拉的互聯網體驗做的太不完美了,改進空進很大”,這一語成讖,隨後這位創新界達人就開始了長達一年的奔波布局,從人才引進到自主研發繼而合縱連橫,終於在2014年12月9日宣布:第一個造車的互聯網企業誕生了,正是以互聯網生態鏈體系為核心商業模式的樂視網。
昨天仍在病榻中休養的樂視網CEO賈躍亭發消息稱:移動互聯時代,汽車產業面臨一場巨大革命。潛行一年的SEE計劃複制樂視生態垂直整合的成功模式重新定義汽車,通過完全自主研發,打造最好的互聯網智能電動汽車,建立汽車互聯網生態系統,使中國汽車產業彎道顛覆歐美日韓傳統巨頭,有效解決城市霧霾及交通擁堵,讓人人都能駕駛#超級汽車#呼吸純凈空氣。
這一百多個文字里,打眼的幾個詞分別是:
“移動互聯時代”、“潛行一年”“完全自主研發”、“智能電動汽車”、“汽車互聯網生態系統”、“解決霧霾和擁堵”等等,在逐一解讀這些關鍵詞之前,我想先羅列一些背景資料,中國的電動車產業動向,中國做電動車產業的優勢和迫切性。
按照產銷量排名,中國五大汽車集團分別是:
第一汽車集團、上海汽車集團、東風汽車公司、長安汽車集團、北京汽車工業集團,在這五大汽車集團中,北汽的新能源汽車跑在了前面,一汽、東風、上汽和長安汽車等目前主要力量還是放在在混合動力車上,而北汽卻直接投資控股了目前技術最前沿的純電動車研發團隊Atieva,北汽在新能源電動車上的出位,或許得益於多年來困擾整個京津唐地區的嚴重霧霾,尤其是中心北京,不管是形象還是具體到生活細節,這都是一個無法再回避的問題,北京為解決這個困擾,可以說不遺余力,只要有利於推動這一產業的發展,各個環節都一路開綠燈,銷售方面,以北京為例,國家和北京市財政補貼總額不超過車輛銷售價格的60%,也就是說可能一半的售價是由政府承擔掉了,而且手續很簡單,消費者直接受益,補貼部分由車企直接墊付,之後憑相關證明的材料上報政府財政,獲得補貼。由此可見政府在推動新能源車產業上的決心和力度不容置疑,國內新能源車企業比亞迪的迅速發展也大大受益政府推動,因此現在進入這個行業,至少在政策支持力度上是絕對順風順水的。
北汽的新能源汽車之路,首先從尋找最高技術掌控者入手,沒有高端的核心技術,新能源汽車想彎道超速毫無可能,因此盡快引進核心技術,是中國制造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上快步領先全球同類產業的關鍵之舉。新能源汽車三大核心技術是
電機、電池和電控,這方面目前中國和世界先進還有差距,北汽為此早做準備,2009年成立新能源汽車公司,兩年後具備了產銷能力,接著與日本大洋電機,日本松下成立合資公司,解決了電池和電機的技術儲備問題,隨後從通用汽車手里收購了多年來一直虧損的瑞典薩博整車制造平臺,這一收購案曾在業內評論界受到嘲諷,認為北汽是大齡男青年亂找媳婦,卻不想這只是該大齡男青年新能源產業計劃完整構圖的冰山一角,在電機、電池和整車制造平臺一系列核心技術落定之後,還需要一個整車技術先鋒,2013年,北汽曾加入美國新能源企業菲斯克的競購隊伍,後來落敗中國的萬象集團;然後就開始了和另一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大腕ATIEVA的接觸。
現在知道,特斯拉是伊隆.馬斯克投資收購的一家公司,在馬斯克掌控特斯拉之前,謝家鵬就已經是技術高層,主管系統電池的研發,2009年,謝家鵬因與馬斯克理念不同而離開了特斯拉,自己創建了ATIEVA公司,該公司旗下主要的骨幹都來自特斯拉、通用、大眾的研發專家,除謝家鵬外,公司技術顧問馬丁.艾伯哈德是特斯拉汽車
創始人之一,副總丹尼斯.格雷曾任通用電動汽車VOLT項目核心主管,該車是通用公司新能源電動車的旗艦產品,丹尼斯是全球新能源電動車的領軍人物之一。公司另外多名成員來自豐田、大眾能新能源車團隊,技術人員超過百人,60%以上都是常春藤名校畢業生,目前,全球最著名的三款電動車
TESLA、VOLT和LEAF中,ATIEVA團隊核心成員主導了其中前兩款。
ATIEVA的優勢是研發和系統管理,本來公司目標主要是想做電動車的電池管理系統集成,這是電動車產業誰家都不可回避的核心技術焦點,但因為整體產業未成氣候,業務一直沒能做起來,後來特斯拉火爆起來之後,意識到還是先做整車更符合市場化生存潮流,但此時ATIEVA資金運作上遇到困難,與北汽相遇後,兩相合拍,北汽不僅保證資金的充裕,還把全部資源,包括研發力量等無償提供給雙方合作項目使用,已達到最快效率拿出好產品的目的;2014年1月21日,北汽與ATIEVA簽署了股份認購協議,雙方就從事高端新能源汽車的研發、設計、制造與營銷項目達成協議,北汽認購ATIEVA
的股份占交易完成後全部股份的25.02%,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因此,在今年四月份的博鰲亞洲論壇上,北汽掌門人徐和誼高調宣布:明年年底將會推出超過特斯拉MODELS
的產品。
之後不久,這個合作團隊中出現了互聯網公司樂視網的身影,目前已知樂視控股是ATIEVA
入股的第二大股東。雖然樂視直到今天才正式認可參與新能源車項目,但北汽似乎早已按耐不住,因為純電動車必有很大的異於傳統車的應用,加上互聯網和物聯網功能,以及車聯網的發展趨勢,整體的產業規劃是個巨大的藍海空間,也就是說,北汽能在現在就認識到未來新能源純電動車的價值空間重點在應用上而不是硬件本身,確實是個新青年的頭腦,絕不是有些人嘲笑的謝了頂的大齡男青年!這方面,或許馬斯克的特斯拉還沒有想到那麽遠吧。
中國人雖然追捧特斯拉,但中國政府好像不是很優待它,首先補貼無緣於它,另外特斯拉要能順利落地中國,充電樁和維修站的布局是最大的掣肘,在這一點上讓中國各級政府為一家外國企業處處開綠燈確實有難度,但如果是自己的境內企業,要能拿出與特斯拉相媲美的產品,那不管是補貼還是建充電樁站和維修體系都好說,估計各級政府會不遺余力,那可是政績工程,所以整體上在獲得全社會各項資源的支持上,進入這個產業的先行者是非常討巧的,關鍵是要能拿出好產品。
另外,中國在純電動新能源車上還有一個意外的獨特優勢,簡直如同天賜,馬斯克要想特斯拉真正行銷世界,成本的持續降低是他必須要不斷努力的事情,而純電動車的核心成本之一就是電池,具體的說,是鋰電池技術,這方面馬斯克原來依靠松下為他提供支持,後來意識到重要性,逐漸把電池項目轉為自己掌控,他把這一塊叫做gigafactory,意思是萬億瓦級別的電力,為此他展開大規模的項目融資,而未來如果這個項目要成功,那麽鋰電池最重要的原材料鈷的供應必須充足,可是世界上這個稀有金屬的儲量主要是在非洲的剛果和美洲的古巴,僅剛果一地就占了全球儲量的35%,另外東南亞和菲律賓也有一定儲量,但是比較少,日本的鈷資源主要來自東南亞,顯然是不夠馬斯克的胃口的,只是剛果和古巴,對美國來說是有些吃力的,當然在商言商,政治不是最核心的,只是這兩個地界,中國確實占有一些優勢,尤其是剛果,據說中國商人涉足已經較深,在資源獲取上確實占有一定的優勢,所以如果中國大力發展純電力新能源汽車的話,按照上面的分析,整個華人系,在技術,研發、生產制造和互聯網應用提升乃至資源供應上,都占有了不低的優勢,綜合起來看,現在發力純電力的新能源汽車,和新興產業的代表人物馬斯克並肩戰鬥,去競爭一片新天地,確實不是臆想,在各個方面是有很堅實的支撐的,所以有傳言說伊隆馬斯克覺得最大潛在競爭來自中國,也不是沒有道理。
背景介紹至此,可以回到本文分析的核心樂視網上了,首先,賈總微博提到“潛行一年”,表明樂視這個計劃籌謀了一年,有北汽,Atieva的合作,那麽技術和制造已經落定,政府支持的力度更不用懷疑,資金方面,有北汽這樣的大金主也談不上壓力;關鍵看點在於樂視,北汽和Atieva三方合作後,他們願意以樂視超級電動車為品牌,做領頭人,這很耐人尋味,這個車叫SUPER-ELECTRIC-VEHICLE,中文應該叫超級電動汽車,熟悉樂視的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延續超級電視的取名,樂視的這個新能源車的計劃縮寫是SEE,展開就是SUPER-ELECTRIC-ECOSYSTEM,
這三個詞中,焦點在ECO-SYSTEM上,也就是樂視網最拿手的部分,從去年樂視首次提出構建生態型企業之後,生態二字已經被傳媒用濫,只是真正理解其中含義並貫徹實施的,至今除了原創者還未見有第二家,我相信也正是ECO-SYSTEM的整體構思,讓北汽這個最重要的框架締造者甘心選擇站在幕後,讓技術上如此有優勢的ATIEVA願意迅速接受樂視成為其第二大股東,從“完全自主研發,打造智能電動汽車”這句話看,樂視不僅只是做了參與投資和聯絡的工作,還參與了較為重頭的研發,北汽和Atieva是造純電力新能源車,樂視參與後,著重了智能元素,增厚了互聯網基因,大大提升新型車的各項應用,未來運營和銷售也將偏重互聯網元素,可能不再是簡單的賣車,賣硬件,後期服務將是未來新思維車的重大看點,是具有顛覆性的創新,從了解的信息上看,這款車目前已經不是紙上藍圖,而是進行大半了,明年可以推出成品,樂視的切入,必定增加了誘人的生態型性感思路
,至少按照目前樂視生態的產品架構可以推斷,這車出來後價格上會很有競爭力,因為極可能增加了多種後續服務,加大了產品的盈利長尾效應,沒有這一點,就不能叫做生態性思維了
,樂視生態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無內容,不硬件,超級汽車除了後座娛樂體系之外,還應該會增加其它更多的內容處理,比如移動辦公、車聯網服務、移動信息交互、移動物聯網掌控等等,這也是一個內容的新領域,以上這些創新,可以概括為“汽車互聯網生態系統”的一部分,結合目前常被提及但誰也不知道怎麽具體運作的車聯網體系,提早進入的樂視極有可能成為這個系統的標準制定者,因為車聯網是個大的系統工程,單純靠車尾氣不排汙可以“解決霧霾”,但是解決“擁堵”就需要車聯網體系發揮作用。
人類社會已經開始進入到“移動互聯網時代”,這個趨勢已經毫無疑問,只是現在很多人都自覺不自覺的以為只有手機PAD才代表了移動互聯,其實汽車又何嘗不是一個典型的移動互聯載體呢?而且從其能提供的蓬勃電力,空間,場景以及多人共享的特點上,這個移動載體的可開發空間巨大,現在整體上看,樂視網的短板恰恰是移動,手機樂視肯定是要做的,已經投入不菲,車是移動的另一個重要分支,就是缺乏創新者進去定義罷了,先行者定制標準,優勢更大,如果樂視在手機和汽車上都有了承載的硬件,加上它的內容優勢和生態運作優勢,那麽在移動具有絕對話語權便不在話下,從這個角度看,做樂車不是隨意跨界,和整體樂視生態的關聯性是極大的,是整體樂視生態鏈的再次拓展,廣度和深度都有增加;其次,樂視一貫追求的為樂迷打造極致生活的企業理念,在影視內容,超級電視,紅酒,生態農業,商城等領域逐一展開,後面延續這一思路的各種硬件產品會不斷上市,漸次落定,直到樂視超級汽車上市,可能為這一極致生活理念畫上暫時的句號,車,尤其是一款科技感極高,應用面極廣的新概念車,正是極致生活所追求的極致產品的最好代表。
企業多元化就怕無關聯跨界,因為這涉及成本和收益的最優化問題,如果樂視的超級電動汽車緊緊抓住移動互聯,智能化這個核心,協同樂視生態,放大內容服務的效應,那麽這個產業延伸就是正確的決策,它們最終會彼此協同和反哺。
從目前拿到的各方資料匯總來看,賈布斯冒著延遲手術的風險,頂著國內一幫造謠抹黑份子的壓力,美洲歐洲這麽一大圈密不透風的跑下來,確實是很有重量的一份先行者答卷,和當年率先收版權,之後分銷,推出超級電視,拿下電視劇界重要制作單位花兒影視,簽約中國頂級導演,拿下所有重要體育賽事的做派一樣,這次的超級電動車,又一次大幅超越人們的想象,迅速占領重要制高點,參股該領域如此重要的技術大腕ATIEVA公司,又能讓在其中起到支點作用的北汽集團甘願做綠葉,不能不說,確實很精彩,與之相比,某些學做樂視生態的企業可能真的趕不上趟了,新能源車不像電視,有TCL,有創維,有海信可供隨時挑選合作,也不像內容產業,有優酷土豆,有愛奇異,有迅雷之類的,可以撒錢參股,其實這兩個領域短平快也不會有好效果,但至少能跟,到了超級電動汽車,恐怕就沒機會再跟了,在昨天賈躍亭發布的樂視超級汽車的構想圖中,幾個英文縮寫名詞
標識不同的功能,PIOCC\IISBOM\M-FSWWS
各自代表什麽不得而知,可以肯定新車的操控系統LEOS是樂視主導的,這與正在開發中的樂視手機系統和目前正在使用的超級電視系統將來會有什麽關聯和互動,關註樂視的各方朋友可以持續跟蹤,從這個角度看,未來的樂視手機也絕不是一個簡單的一維操控體系,很可能會與整個樂視生態關聯,這樣的話,將大大提升樂視手機的粘性,也就是說,從現在,超級電視,樂視手機,超級電動車的操控體系就會有關聯性設計和規劃,一旦等各項業務線發展成熟,全部融合之後,所具有的粘附效應將無以複加,硬件的發展總有盡頭,而軟件與服務的深度與廣度是無窮無盡的,樂視再次敢為天下先,為整個大樂視生態拓展了新的領地,真正的踐行了生命不止,創新不停,
值得期待,成為這個新藍海的規則制定者,牢牢占據制高點,這確實是精妙的一步棋,終於把跟風者徹底甩出視線之外,接下來,就要看執行力了,按照過往樂視執行力的表現,我們要多久能看到超級電動汽車和整體樂視生態的互動互聯呢?讓時間給我們一個答案吧!
敢想敢做,造風弄潮,是為中國創造,樂視加油!
雷軍的2015野心:高端手機+智能硬件生態鏈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1/4064211.html

據了解,在產品方面,小米將以手機、電視、路由器為主,而其他智能產品將交由合作夥伴來做。
虎360董事長周鴻祎一條參觀格力的微博,成功讓與格力有著“10億元賭局”之約的小米不淡定了。
在周鴻祎忙著曬與格力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不得不說的故事的當下,小米創始人雷軍昨天(1月15日)直接將美的董事長方洪波拉來給小米新旗艦產品發布會站臺。
“有人認為小米入股美的是有錢、任性,連董大姐也說了很過激的話,但美的真是很值得投資的企業。”在昨天的發布會現場雷軍強調小米要“把敵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即使是格力要求合作也沒問題。

小米發布新品手機 (東方IC圖)
小米生態鏈版圖
昨天一個多小時的小米新品發布會現場,善於介紹產品的“雷布斯”選擇在一開始用了將近20分鐘的時間講小米生態鏈布局。
展示小米生態鏈的合作夥伴成為開場環節,小米空氣凈化器、小米手環、小蟻高清攝像機、iHealth智能血壓儀等智能硬件產品一一亮相。
而這背後是小米“以手機為中心連接所有智能設備”的構想。
據雷軍透露,小米已經陸續投資了25家生態鏈企業,但如今的智能設備有三大痛點:手機連接複雜,每個設備都需要APP,雲服務投入大。而小米希望做的是能用一種優雅的方式解決手機與智能設備的互聯問題。
為此,小米研發了通用智能模塊,並以材料成本價提供給合作夥伴,並且研發通用的控制中心小米智能家庭APP,統一設備連接入口,甚至在MIUI鎖屏界面集成了設備控制中心,此外小米還研發了智能硬件通用雲服務。
“目前小米智能模塊材料成本價是22元,預計一年內能將成本降到15元,兩年內將降到10元。”在雷軍看來,安裝無線模塊後,傳統的電子產品通過手機APP,將實現連接與控制功能。而通過加裝無線連接模塊,預計5~10年的時間,所有的電子產品都可以變為智能設備。
有統計數據顯示,作為小米的合作夥伴,美的每年生產約3億臺電器。
而小米的野心是,美的生產的電器都能連接小米手機。
“有觀點認為小米的生態鏈是封閉的,認為小米什麽都做,這是對小米天大的誤解。”據雷軍透露,小米的生態鏈篤定的原則是“開放、不排他、非獨家”。
據了解,在產品方面,小米將以手機、電視、路由器為主,而其他智能產品將交由合作夥伴來做。
“在初期,小米會以入股的方式來推進生態鏈的建設,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會開放小米的生態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不管是初創公司還是家電巨頭,小米都願意成為其合作夥伴。格力如果想合作,小米也非常歡迎。”雷軍補充道。
還想繼續發燒的小米
2015年一開局,雷軍就頗為得意地曬出了2014年6112萬部手機銷量的成績單。
在這樣的基數面前,新一年的小米手機要做什麽?
在業內以謙遜著稱的雷軍這一次的口氣不小。
在手機紛紛拼測評數據的現在,雷軍這一次的新品手機的介紹方式直接以小米Note旗艦手機如何比iPhone 6 Plus優秀開始。
這款被雷軍視作小米發布的最漂亮手機搭載5.7寸大屏、3000mAh鋰離子電池、光學防抖1300萬像素、金屬邊框、雙面曲面玻璃,目前同時支持移動、聯通4G,雙卡雙待,普通版定價為2299元。
但搭載驍龍801處理器的大屏幕小米Note普通版手機顯然並不能滿足手機發燒友的要求。
這一次,小米罕見地推出了一個頂配版的Note手機。
“我相信小米Note發布之後,一定有聲音說小米不再發燒了。但驍龍801是目前最穩定的處理器,而小米還是會永遠堅持發燒到底的精神。”雷軍在昨日發布會現場介紹,其頂配版搭載驍龍810處理器、4G內存、64GB存儲和2k顯示屏,3月份上市,不過,頂配版3299元並非低定價,被業內認為此舉是小米曲線進軍高端手機市場。
畢竟在此之前,小米手機的用戶群主要是集中在消費能力有限的年輕人群體,在蘋果、三星等高價位手機和傳統國產品牌外,為後者提供了個性化的新的手機品牌選擇。
盡管在三星陷入增長困境的當下,包括華為在內的不少廠商都在積極籌劃瓜分大屏的市場空間。但這一次大膽沖刺高端市場的小米需要直面的問題是高消費人群是否會青睞小米品牌。
(編輯:李燕華)
Ninebot加入小米系生態鏈,收購平衡車鼻祖Segway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15/149625.html
黑馬說:2015年4月15日,Ninebot(納恩博)對外宣布加入小米生態鏈,獲得小米科技領投的8000萬美元A輪融資,並對全球自平衡車開創者Segway(賽格威)進行全資收購。
Ninebot CEO高祿峰表示,4月1日,Ninebot已經與Segway完成《股權購買協議》的簽署。協議生效後,Segway將成為Ninebot的全資子公司。
文 | 本刊記者 余一
Segway成立於2001年,是全球領先的個人電動交通設備提供商。它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智能自動平衡的交通工具。借助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的契機進入中國。
據了解,Segway已申請專利75項,其中包括PCT國際專利2項,44個發明專利、14個實用新型專利和17個外觀專利,進實審專利7個,已授權專利31個,包括3個發明專利,13個實用新型專利和17個外觀專利。
收購後,Ninebot不僅獲得Segway旗下三大產品系列近十款產品的所有權,行業400多項核心專利,還將獲得segway人才、生產線,全球經銷商網絡和供應商體系。
Ninebot在本次發布會上並未透露此次收購金額。
Segway此前幾輪融資金額總額度超過1.5億美元。A輪融資僅8000萬美金的Ninebot能夠收購Segway,恐怕與投資方小米科技、紅杉資本、順為基金和華山資本的支持密切相關。
雷軍表示,他十年前就曾在新浪博客寫過文章推薦過segway,此次Ninebot收購Segway,小米進行了全力支持。這也是小米生態鏈進軍海外的重要一步。
對於強強聯合後的Ninebot下一步要怎麽走的問題,高祿峰稱,要通過平衡車改變大眾5公里內短交通需求。而雷軍認為除了對短交通方式的變革外,希望平衡車還能成為酷且好玩的成年人玩具。
平衡車市場在過去十年中,一直被認為是極客且小眾的市場,即便是Segway全球銷量也僅有1萬臺左右。其中產品定位問題、政策問題、電池續航和安全性問題是制約平衡車市場擴大的重要障礙。
加入小米系,在擅長營銷的小米加持下,Ninebot在大眾市場的營銷上將有巨大提升,但是國內不允許平衡車上路的政策以及電池續航問題和安全性問題的隱憂仍在。Ninebot通過加入小米生態鏈和收購Segway獲得了平衡車市場的領頭人地位,接下來當務之急應該是拓寬市場邊界,從小眾邁向大眾。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余一,由i黑馬編輯,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互聯網家裝要落地,還需整合生態鏈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25/152948.shtml
導讀 : 當下,互聯網家裝仍有三大痛點還未解決:低價策略仍存在定價黑箱;用戶體驗名不符實;全程監理並未完全實現。
2015年以來互聯網家裝概念迅速升溫,大批互聯網企業、建材家居企業、傳統裝修公司、風投等爭相湧入。與之同時,互聯網家裝的模式也層出不窮,既有以齊家網為代表的互聯網家裝平臺,也有美家幫等互聯網家裝團隊,還有京東、天貓等躍躍欲試的家裝O2O。但不管是何種模式,最終都要面臨一個落地的問題。
而要談論互聯網家裝模式該如何落地,不得不提的是,一心想要解決傳統家裝弊病的互聯網方案,在近似草莽式的發展狀態下,本身也存在諸多痛點。為此筆者在一些家裝社區潛水良久,觀察發現不少用戶表示並未體驗到互聯網家裝的省錢省力,更多的是一種怨聲載道的場面。總的來看,痛點有以下幾處。
痛點一:低價策略仍存在定價黑箱。為了吸引消費者或者制造營銷噱頭,不少互聯網家裝平臺推出了X99元一平米的套餐,包含了設計、材料、施工和水電等費用,為了增加可信度往往在套餐下標註各類主材的品牌,甚至連油漆和開關插座的品牌也一一標明。看似價格透明,但主材的使用數量、具體材料的規格和價格依然存在黑箱。不排除一些平臺通過去中介、減少中間渠道來降低成本,甚至不惜犧牲利潤來培養用戶。然而在價格戰一發不可收拾的情況下,貨不對板、質量低劣等問題接連出現。
痛點二:名不符實的用戶體驗。雖然一些互聯網家裝平臺承諾在指定工期內完成裝修工作,但早期的運營模式註定了實際操作的難落地。比如說,很多互聯網家裝為了降低用戶的接受門檻,設置了階段性付款來降低風險。而一旦訂單量飆升,企業開始面臨資金鏈斷裂,供應商的貨款被拖欠,體驗不佳、延期等傳統裝修業的弊病依然存在。
痛點三:全程監理並未完全實現。一些互聯網家裝平臺的模式接近於“互聯網中介”,通過互聯網撮合設計者、供應商和裝修公司,本身最大的作用就是對整個裝修環節的監理。事實上很多用戶反饋在裝修過程中家裝平臺很少和用戶聯系,以至於在裝修出現問題時家裝平臺也並未出面解決。為此,《裝修情報》總編輯沈佳雄一語道出:“互聯網家裝平臺沒法真正管控合作的裝修公司、施工隊或設計師,施工環節有很多不確定的偶然事件。”
其實這些痛點都說明了一個問題,快速發展的互聯網家裝平臺並沒有足夠的能力將項目落地,特別在家裝行業呈現嚴重亂象的情況下。一直以來,互聯網家裝做的只是簡單地資源整合,對供應鏈的控制力不足,也缺少對整個行業的影響,或許在供應商和裝修公司看來,互聯網家裝仍在進行流水式的經營模式,不過是從線下搬到了線上。而要解決互聯網家裝存在的問題,真正形成閉環的家裝服務,筆者認為變革整個生態鏈是一條必經之路。
回顧互聯網的發展歷史,小米在變革生態鏈方面可謂是集大成者。我們不妨先來看下小米在整合供應鏈方面有哪些高明的手段,都互聯網家裝行業來說又有哪些可取之處。
在小米創建之初,采用了和互聯網家裝類似的價格戰策略,卻面臨著供貨量不足的局面,尤其通過自家電商平臺銷售的單一渠道,不可避免的被貼上了饑餓營銷的標簽。而後小米采用的策略是:對關鍵部件的供應商,比如處理器、屏幕、電池等,選擇在巨頭間進行博弈,並不斷扶持國內的中小供應商。對於戰略供應商,小米采取的是緊密合作,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同時統一采購策略型部件,再分發給ODM使用,不同於手機行業內普遍找一家中間公司采購的做法。除此之外,小米和富士康、英華達等代工廠的關系相交甚好,並專門成立了投資機構在最近一年內投資了50多家手機周邊產品,以豐富所謂的小米生態。
互聯網家裝需要的正是小米重塑生態鏈的做法,不久前齊家網CFO陳億律在一次演講中提也到將整合更多供應鏈和服務鏈。誠然,冷暖自知的互聯網家裝玩家,顯然意識到了重塑生態鏈的重要性。在筆者看來,互聯網家裝完全可以複制手機廠商整合供應鏈的方式。
首先要搞定“代工廠”。施工工人類似於手機生態鏈中的代工廠,很多互聯網家裝平臺都在積極籠絡的資源,手段也各不相同。比較典型的是包養“施工隊”的策略,即挑選每個城市最優質的施工老師傅,提供比同行業高10%以上得收入,並采用公司化的管理方式。除此之外,所有工人會統一培訓,並納入統一的系統評價體系。對比來看,類似於小米對英華達們采取的策略,這一點並沒有錯。
然後是“捆綁”供應商。在這一方面,很多平臺選擇了和供應商的戰略聯盟,以配合階段性付款的策略。可從現實來看,供應商翻臉不買賬的案例比比皆是,特別是在選擇性比較自由的情況下,互聯網家裝平臺的吸引力被削弱。筆者認為,與其達成協議上的聯盟,倒不如進行供銷層面的合作。比如說有零售背景的齊家網,以及有電商背景的京東和天貓,可以利用自身優勢投資和結盟更多的建材供應商,最大程度的節約產品成本,並避免在資金鏈斷裂情況下裝修服務被迫滯工的困境。
第三應該布局上下遊產品。互聯網家裝爭奪的不過是成本和效率,這也是供應鏈管理策略的兩條“軍規”。不過,家裝行業的離散度和產業鏈條要遠複雜於手機行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互聯網家裝玩家們似乎並沒有小米那麽幸運,一則家裝是服務而非產品,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人和區域化運作,再加上家裝的消費決策重,在零售行業中相較於其他品類更難以整合。二則對產業鏈抱有野心的絕不止一家,有著強大電商背景的京東和阿里業已布局家裝O2O,都對整合供應鏈忽視耽耽。三則,當前互聯網家裝的主要用戶仍是80後和90後,他們追求個性化對設計風格更加挑剔,互聯網家裝的發展方向必定會因為用戶需求而發生改變,也間接增加了整合產業鏈的成本。
互聯網家裝的不成熟之處在於至今仍有大批的“新貴”出現,比如最近被炒得很熱的“裝了麽”和“美家幫”,柚子裝修、愛空間、蘑菇裝修等也早已斬獲多輪融資,發展模式也大致相同。從目前來看在整個生態鏈上有所動作的還只有京東、阿里和齊家網三家,生態鏈本就是家裝落地的命脈,也將成為互聯網家裝行業洗牌的關鍵。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Alter,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