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斯林格(Hartmut Esslinger),青蛙設計公司創始人,曾為蘋果、路易·威登、漢莎航空、奧林巴斯、SAP、三星、索尼等公司負責發展全球化的設計戰略。1990 年,他成為《商業週刊》的封面人物,被譽為是自1930年以來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工業設計師、「高科技設計領域的首位超級明星」。
1、最近聽到什麼有趣觀點?
聽說有種新技術可以用機器製造出肉類,這種機器要四萬刀,之後用倆禮拜就能「生產」出嘗起來像牛肉、豬肉、羊肉的肉類。
2、「我20多年前做事情的經驗現在已經不適用了。崇尚簡約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怎麼理解你說的這句話?
在現在這個世界,想變得簡單越來越難了。因為人們老想要看起來「內容多多」的東西,像那些搞金融的人,他們老想把東西弄得越複雜越好。
3、「用戶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那麼設計師怎麼知道?
就是觀察別人,然後提出設想,在市場上求證—這是最快最可行的辦法,可以及時改變方向。而更好的設計師要揣想未來,為人們提供新的「日常用品」。
4、你年輕時說,「拒絕成為飢餓的藝術家」,為什麼這麼說?
我不是藝術家。我為別人創造產品,藝術家為「自己」而創造。設計師是商業的一部分。我們是群解決問題的人,面對的是現實的問題,不然人們就會因為坐了他們設計的汽車而受傷、死掉。
5、你怎麼形容喬布斯這個人?
瘋狂,但以一種好的方式;他只想要成功,而不是為了錢。有員工提出想「用更便宜的方式做事」,喬布斯就解僱了他,他總這樣。
6、怎麼能面對不喜歡的case,或者價值觀不同的case,也依然保證較高的設計質量?
你是說那種誤入歧途的設計嗎?我們不接這種玩意兒,乾脆不做。如果不錯的人做出了差勁的產品,那麼問題一定在那些「不錯」的人。而真正有創造力的人,應該站在高位,去做別人沒有勇氣去做的設計。勇氣是很重要的,勇氣。
7、你覺得喬布斯應該是這個時代的偶像嗎?
不,對年輕人來說,其實最難的挑戰是做自己,而非做喬布斯。我認為,喬布斯在傳記裡那種特別強烈的性格其實被過度報導了。他創立公司時才21歲,而他
慢慢雇了一堆比他年長的人為他幹事,他還老愛瘋狂地講些未來啊之類的東西,所以他需要一點權威,而不是被當成幼兒園的孩子—擁有一堆不切實際的幻想。這是
他與年長者相處的方式,但絕對不該是榜樣。真正的領導者所需要的,是抓住核心,讓自己的公司有競爭力;同時也作出妥協,獎勵你的員工,你的消費者。
8、你還是不喜歡Facebook嗎?
嗯,我覺得扎克伯格對人性的看法有點兒naive,他覺得人際交往就是建立網上的村落。你有意大利的、美國的朋友……但是這其實不是朋友,只是接觸(contact)。他不瞭解真正的人際關係是什麼樣的。你不去好的餐館,就不知道好的食物什麼樣。
9、覺得中國怎麼才能出一個像蘋果或者LV那樣的世界性品牌?
那些抄襲蘋果設計的人的時薪是60刀,而為抄襲事件訴訟的律師的時薪是500刀。對沒有創新意識的國家來說,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在律師費而不是在設計上呢?這很蠢。我的建議是,原創,創新。
10、什麼是你早年深信不疑,但是現在深表懷疑的事?
我們不是生而平等的,但是我們生來享有同樣的權利。
2014年12月24日,廣東省清遠市,元旦前夕,英德監獄舉行“陽光獄園 情伴新生”開放日活動,邀請社會各界代表和服刑人員家屬走進高墻,感受公開公正、規範文明的執法程序和工作環節。 (CFP/圖)
在民間流傳的一些犯罪故事中,“罪犯入獄”是普通版結局,而“罪犯”服刑後行善是美好版結局。多數人覺得,只要有一座聖潔的監獄,社會就和諧穩定。但這可能只是我們的願景。那麽,監獄到底在社會上扮演什麽角色?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監獄是個神馬玩意兒?
在普通人眼中,監獄是一個遙遠的存在。最著名的監獄形象,大概要數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的監獄。那個充滿著陰沈、冷酷、暴戾的監獄,曾讓人毛骨悚然。在2014年,哈爾濱發生越獄事件,三個獄警被殺,舉國震驚。這個事件再次攪起了社會對於監獄的畏懼與好奇——在收容社會罪惡的高墻之內到底是啥樣子?
最近,有一位大學生來信南方周末編輯部,信中講述了他的同學因搶劫和盜竊兩度入獄。此外,他又聽聞一個因同時強奸三名女性而入獄的的士司機,出獄後再強奸兩名女性,後來私了。他在信中寫道“監獄的教育功能在這些事件中似乎並沒有起到作用,甚至加重了犯罪的性質。由此看來,監獄似乎成了暫時關押犯罪分子的地方,甚至有些閉關修煉的意思。當然這可能只是少數情況,可是聽起來也讓人害怕。
那麽,現在問題來了。監獄到底是個神馬玩意兒?“知道”邀請了幾位在監獄工作的某君跟你談談。
絕大多數服刑人員入監獄前文化水平只有初中和小學,不良習氣積重難返的他們又怎能因為坐了幾年牢就脫胎換骨,能和接受過十幾年教育的人搶飯碗?而監獄從事的改造習性和靈魂的工作,遠比普通教育機構填鴨要困難和複雜,成效自然也不會立竿見影。我想一句被用爛了的話可以概括上面的全面內容,就是:就業問題(犯罪問題)需要全社會形成合力。
一個出租車司機可以同時強奸2~3名女性,有三種情況:要麽都是幼女,監護人的缺位某程度上促成了犯罪;要麽都是無任何安全自衛和團結意識的成年女性,她們個人能力和安全教育的缺失促成了犯罪;要麽就是該司機吹牛,你還天真地信了,作為一個成年人居然還感到怕怕的,而不是規勸,呵斥或者舉報他。當然你有一句說對了,重新犯罪的確是少數情況啦。
前些年,中央提出了以降低重新犯罪率作為監獄工作“首要標準”。實際上,監獄也一直在努力通過職業技能和學歷文化“雙證”教育、心理矯治、分類教育等提高罪犯刑釋後就業能力、降低重新犯罪率。為了達到目標,我省監獄民警中國家三級以上心理咨詢師占民警總數的22%。根據數年的跟蹤調查,本省籍刑釋人員刑釋後就業率比捕前提高了13.4%,重新犯罪率為4.54%。這和美國百分之三四十的重新犯罪率相比,你就知道我們的工作成績是足以自信的。
當然,重新犯罪的原因很多。把降低重新犯罪率作為監獄一個部門的工作標準是否合適,需要檢討反思。再看看探索節目對美國重刑犯監獄的報道,其獄內黑幫和兇殺案經常發生,而在我國獄內黑幫是不存在的,發生獄內案件是極少數。這也足以讓我們自豪。
2013年10月16日,在江西省豫章監獄,一位母親隔窗叮囑正在服刑的兒子天涼註意保暖。 (新華社 陳子夏/圖)
這位大學生朋友的觀點實際上是低估了人性的複雜,也太拔高了監獄的功用和能力。
罪犯在監獄服刑,是一個漫長、複雜、艱辛的“人的再社會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環境與氛圍的健康,家庭、社會的聯合幫教,回歸社會時能受到社會接納,以及服刑人員自我激勵這幾大因素缺一不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再社會化”的效果都會大打折扣,甚至幹脆出現“變本加厲”的情況。
監獄生活只是服刑人員一生中相對短暫的一個階段,何況監獄的工作基本以管理為主,教育相對弱勢,而且,這里的受教育者大多惡習很深,而教育者卻常常不具備特殊教育的專業素質。再說,即使大家公認某位服刑人員沒有改造好,但再具社會責任感的監獄也不可能“違法”將其繼續羈押。
此外,罪犯們可能會受到“破窗效應”的影響:一旦接受過法律的懲罰,一部分人反而失去對法律的敬畏,甚至幹脆“破罐破摔”。再者,監獄集中收押,難免會“交叉感染”,甚至因“身邊人都犯過法”而出現“罪錯感削弱、自我認同感加強”的情況,這就為出獄後再犯罪埋下了情感、價值觀和技能的伏筆。
總之,監獄是無法獨自承擔“改造成為守法的公民”的任務的。加大“服刑人員改好”的籌碼,有賴於國家的法治建設、精神文明精神、社會管理、教育、青少年犯罪預防等基礎性問題的解決;需要全社會多角度共同參與,形成合力;也需要對監獄的管理教育模式進行改革,增強教育投入,凸顯教育職能,提高“再社會化”教育的科學性、可行性和專業性。
一個罪犯從出生到入獄的時間內,有家長、老師、朋友的教育和影響,仍沒有阻止他邁向犯罪的道路,監獄又如何在短時間內讓他徹底地悔過自新呢?況且,對於罪犯的改造更不是監獄一家所能完成的。即使罪犯已經被全方位改造好,但他們面對陌生的環境、周圍人的歧視時,該如何去正確面對?特別對於一些盜竊、搶劫之類的罪犯來說,他們沒有技能和社會的理解,更容易走向再犯罪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