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詠物誌】穆斯林祈禱做啲乜?懶人包一圖睇晒

1 : GS(14)@2018-02-04 23:58:19

Ammar Al Attar的作品Salah系列,一圖解釋了穆斯林每天五次入寺祈禱做甚麼,和意義何在。

【文化籽:詠物誌】民風淳樸的沙迦(Sharjah)像脫下面紗的中東姑娘,讓你窺見真實的伊斯蘭內涵。每天五次,只要回教寺的歌聲響徹大地,沙迦市民便會放下手頭任何工作,如螻蟻走到最近的寺廟虔誠禱告。而沙迦的回教寺特別多,有堂皇宏偉的,也有簡陋親民的,任君選擇,這是我在其他中東國家看不見的。


祈禱是穆斯林定時的義務,絕對是祈禱多過吃飯,他們每天必須在固定時間祈禱五次,分別稱為晨拜、晌拜、晡拜、昏拜和宵拜,日出前便開始祈禱,非常有規律。這次參觀沙迦藝節時忍不住好奇問當地朋友,究竟大家進寺後做甚麼呢?朋友興奮地介紹Ammar Al Attar的作品給我,說那是讓外界了解神秘回教的懶人包,一圖便能解構穆斯林祈禱做啲乜和有甚麼意義,好用過長篇大論的「說明書」。果然有圖有真相。
Ammar本尊在Salah系列作品粉墨登場,拍下自己每天五次祈禱所做的每一個微細動作,再打印並排序出來,外人一眼便清楚。導覽文字他還附加了愛因斯坦的名句:「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腳的,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盲目的。」

叩頭越貼地 和神的關係越親密

Ammar說,穆斯林自小未學曉刷牙前父母或老師已開始教祈禱。「很多時老師只教你怎樣做,不是問為甚麼?我作品就是要問為甚麼?」我看圖索驥,Ammar從每個動作解釋背後的意義。「最初我們開始祈禱是先跟神打招呼,這動作代表神是偉大的,同時代表洗滌你心思,可能你仍在思考工作或者仔女、太太待你不好,統統拋諸腦後,只專注祈禱。」他舉起雙手說。叩頭的意義更大,Ammar解釋指,當你的頭越貼近地下,你和神的關係便越親密。「跪下叩頭代表我們存在,代表我們跟神聯繫,更表達我們放下自我,再把負能量掃走。」1981年出生的Ammar,生於阿聯酋七個酋長國中最小的阿吉曼(Ajman),他是交通部的公務員,同時也是一位攝影和多媒體藝術家,作品不時反映社會真實面,Salah系列是他2015年開始創作的,他拍下自己在公共場所,例如繁忙的街道或十字路口祈禱,並留意路人回應,有系統地研究和審視伊斯蘭教的宗教儀式。他之前也創作過「祈禱室」(Prayer Rooms)系列,抓拍城市所有禱告空間,由宏偉的清真寺、大型購物中心設置的祈禱室、一個人的祈禱室都有,他說是為了記錄空間的美學和目的,不為探求形式。「No prayer is complete without presence.」Ammar引用十三世紀伊斯蘭.蘇菲教重要詩人魯米(Rumi)的詩說。


撰文:鄭天儀攝影:Ron Chiu編輯:謝慧珊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203/2029349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950

【詠物誌】19世紀俄國大師 以畫筆對抗大時代

1 : GS(14)@2018-02-13 03:42:45

Vladimir Makovsky是巡迴展覽畫派豪傑中的風俗畫大師,成名作《銀行危機》可以看出他對草根人物命運的關注與同情,以畫筆對抗社會。

【文化籽:詠物誌】上海遇上近十年最大雪的那天,我冒着大風雪北上去看一個很重要的畫展。那是俄羅斯國立特列恰科夫美術館(The State Tretyakov Gallery)在上海博物館舉行的「巡迴展覽畫派」(The Wanderers)珍品展。Tretyakov Gallery是世界上最著名藝術品收藏機構之一,擁有全球最完整、最重要的巡迴展覽畫派作品,美術館藏量近20萬件。由於是官方交流,又有香港上市公司俄鋁支持,水準極高。除了有國寶級的傑作《無名女郎》,我被深情打動的就是巡迴展覽畫派的一系列風俗畫。


巡迴展覽畫派是俄國繪畫史上幾乎評價最高的學派,它集結了19世紀下半葉俄國一批才華橫溢又追求民主的藝術家,拒絕畫神話和《聖經》題材,甚至退出美院,打破官方學院派的保守僵化思想。他們個個似畫壇翁靜晶,以寫實的筆觸關注民生困境、低端人口、社會矛盾,還以畫筆作武器加以鞭撻;最重要是創作的時候筆觸都飽注深情關懷,畫到草根靈魂深處,繼而引起人們對社會不公的抗爭意識。所以風俗畫當時也有崇高的藝術地位,在各大展會現場,它們總能吸引贊助人的關注。巡迴展覽畫派的豪傑當中,又以Vladimir Makovsky的寫實作品最得我歡心,包括今次有展出、他1881年創作的成名作《銀行危機》(The Collapse of a Bank)。本身是傑出的風俗畫流派大師,Makovsky也是收藏家第二代和心理學家,作品出名幽默又諷刺,擅於表達平凡小人物複雜的內心情感,所以他每幅畫都似精采的短篇故事。《銀行危機》描繪了銀行倒閉眾生相,以灰、棕和藍為主調反映19世紀70至80年代俄國社會充滿戲劇性的真實場面。面對銀行倒閉的大時代,有人資產蒸發了,有人執番身彩甚至賺了一筆。畫家運用了他豐富的劇院導演經驗,畫出人群有喜有悲,不同的心理狀態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困惑、絕望、傷心甚至還有幸災樂禍的。畫面左側,一位老婦人癱坐在椅子上,似乎是受到很大刺激至昏厥了;另外一位老婦情緒極激動,她正對那位漠然觀望人群的警察發怒。在警察身後,銀行職員則是一副事不關己、若無其事的冷漠神態,其中一位口袋裏藏着紙,正欲逃離激怒的人群。在狹窄的空間內,Makovsky有本事把人群角色設計得妥善,畫面和諧而每個人臉上都有戲。《銀行危機》堪稱是Makovsky最著名作品之一。
Makovsky其他作品一樣貼地寫實,而且因應社會變遷他作品風格是越畫越黑暗。他另一張佳作《候診室》描繪病人排隊候診的場面,困乏的病人在冗長的等候過程中互訴病情,或探求建議,這次也有展出讓大家看看Makovsky的功力與細膩觀察力。出身於莫斯科一個藝術愛好者之家的Makovsky,父親Egor Makovsky既是俄國與歐洲油畫著名收藏家,也是莫斯科專業藝術教育體系的創建者之一,他的三名子女都是出名的畫家,家族可謂一門三傑,其中最著名就是Makovsky。Makovsky本身是富二代,但他的畫作從不離地,反而最關注草根,實屬難得。


撰文、攝影:鄭天儀 編輯:施明慧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210/2030054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435

【詠物誌】簡而清自創五人麻雀 4+1的過癮

1 : GS(14)@2018-02-25 02:55:18

五人麻雀由已故鬼才作家簡而清發明,當年還訂製了五角形枱。

【文化籽:詠物誌】農曆新年眨眼過去,油膩品食到滯是宿命,麻雀打幾圈也是年度動作。五個人落場,多出來的一個注定要去煎糕「服侍」四方城中人,心想如果有五人麻雀就發達了。早陣子探訪名媛退休攝影師關玲玲東半山的家,不是親眼看見也不信民間真有五人麻雀,而發明者更是無賭不精、博學多才的香港已故作家簡而清。

獨特的麻雀牌,有五季、百搭和梅蘭菊竹桃五種花。


太年輕的或許已不知道香港曾經有個奇人叫簡而清,除了愛賭馬,他還曾經在亞洲電視開了麻雀節目叫《開枱》,發明並度身訂做五人麻雀枱工具,還寫下玩法傳授這自創新遊戲。以前在網上也偶聞有人打五人麻雀,但從沒有深究箇中樂趣,以為只是噱頭,直到看到眼前那張五邊形麻雀枱。這枱可愛,但度身訂製的麻雀牌更是可愛,一枱花除了梅蘭菊竹還多了第五種桃花,還有五季、鴛鴦、百搭以及心心牌,最無敵的是「免死」一牌,特別牌各有不同功能,令遊戲更刺激。關玲玲說,全盛時期有幾十人在已拆卸的富麗華酒店上五人麻雀課程,最初大家在簡而清家中打,後來人氣漸旺便轉戰關玲玲府上,開足兩枱,有時還會多過十個人參與,「有人手拿着籌碼缽當後備走來走去,誰人輸了便立刻換人,很好笑。」五人麻雀與廣東牌玩法大致相同,難度有一至十級可以按玩家程度調校,也歡迎加辣減辣自行訂立規條。關玲玲形容,真正的腦袋角力是四人麻雀,五人麻雀純粹是大班人好玩。「五人麻雀是橋牌與廣東麻雀的結合,最好玩是食頭糊後牌局仍可繼續,贏家更有權去猜誰吃出二糊,如果猜中更可吞併莊家所有注碼,所以比普通的四人麻雀更刺激。」關玲玲興奮地補充,「因為jackpot錢比食糊派彩還多,大家搶食頭糊只為爭取競猜機會,玩家甚至為了保護jackpot,有糊都忍手不食。」講開麻雀達人,不能不提學貫中西的國學大師梁啟超,他更曾發表「麻雀救國論」,指:「麻雀不能不打,要救國一定要打麻雀。」梁啟超所言,打牌還可以刺激思潮,引發創意。有文章引述梁啟超的朋友嚴范孫回憶,梁啟超也曾發明過五人與三人麻雀的玩法:將東南西北四圈增加為東南西北中五個圈,執到中字的人第一個圈在局外做塘邊鶴。第一圈打完後,執東字者出局換入執中字者,如此類推。這辦法不過是五人輪流上陣的權宜之計,但簡而清發明的五人麻雀才真的是讓五個人都落場的新玩法,真的皆大歡喜。不過,關玲玲指,簡而清去世後,少了他為五人麻雀發揚光大,現在懂得玩五人麻雀的人不多,走一個少一個,而且擁有特別設計的五人麻雀枱和牌的人極少,已成那些年的集體回憶。她期望再次可以召集幾位經過簡氏五人麻專業訓練的同好,能再聚首一堂,玩個通頂。


撰文:鄭天儀攝影:潘志恆編輯:謝慧珊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224/2031317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793

【詠物誌】會生長和呼吸的雕塑

1 : GS(14)@2018-03-06 03:51:27

最近在巴黎重看露天裝置「奴隸生活的地方」,隨着時間流動,發覺它跟三年前(右圖)有所不同,像一座「活體雕塑」。

【文化籽:詠物誌】我常覺得,藝術品有超越性,好的作品有股強大的力量,像植物一樣在觀賞者心中生長開花。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去各地美術館,我不時會重複去看一張畫、一件作品,就像定期探朋友,靜心發現它在不同階段給我不同的感受和啟發。但如果一件作品本身會生長呢?它每段時間甚至每天形態都不同,那種意念就如呼吸般更organic了。


讓我頗震撼的是最近重返巴黎的「LV Foundation」藝術博物館,解構主義建築大師Frank Gehry猶如「冰山」的地標固然流連忘返,但看到Adrián Villar Rojas於2014年創作的露天裝置「Where the Slaves Live」(奴隸生活的地方)更有種久別重逢的驚艷。

活的藝術品

我很記得,這作品在開館時已存在,是一個放滿從世界各地搜集得來小物件的大水管或蓄水池裝置,上面種滿植物。隨着時間流轉,物件與植物在生態系統中交融與互動,產生變化。而兩年後當我重返這裏看到這雕塑,就感受到它與初遇時長相有所不同,和人類每天一呼一吸會長肉會蒼老循環,有種超時空的感覺。這件雕塑作品的題目「奴隸生活的地方」,源自vernaculaire(鄉土)的拉丁語詞verna(意為奴隸),我不知藝術家所指的奴隸是萬物還是甚麼。作品外形頗為神秘,似大水管又似蓄水池,是Adrián Villar Rojas慣用的物料和題材。裝置有若干層,每層放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有機和無機材料,包括泥土、植物、蔬菜、石頭、炭渣、水泥、青草、化石、珊瑚、麵包、水果、衣物甚至動物死屍和鞋履等等,像一個小小的垃圾星球。隨着時間的流轉,有機與無機物不斷互滲變化。兩年下來,蕉皮不見了、植物從破爛的波鞋底夾縫中成長、薯仔變成小樹、雀鳥的羽毛脫了色。而在這個生態系統中,藝術家在雕塑中嵌入了個人痕迹,聯想到人類的存在。人類成為大自然及其演化中不可分割的部份,猶如《涅槃經》所言的:「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人類和大自然一道經歷着從未停止過的嬗變與互相影響。這件雕塑把考古學與科幻合為一體,帶着一種超越時間的色彩不斷生長,像玻璃球裏的小小星球,着痕又不着痕迹地衍生和消滅,生生不息。這作品讓我想起香港藝術家鄭哈雷於2016年的Art Basel也創作過一件作品叫《嚥人島》。畫布背後是水耕循環系統,一個永恒的封閉迴路,沒有天災的「糧食生產」過程。沙律菜在深灰色畫布上長出來,靈感源於李安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以及種植越趨人工化對藝術家帶來的衝擊,探討輪迴、供求、等價交換、糧食危機等社會議題。當時哈雷對我說,沙律菜要被吃掉,整件藝術才算完整。這些「活體雕塑」,迴響自然與歷史之間的對話。


撰文:鄭天儀攝影:鄧鴻欣編輯:彭錦明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303/2032045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381

【詠物誌】文藝之都好污糟 巴黎拱廊擋「甘露」?

1 : GS(14)@2018-03-12 01:55:02

雖然沒有證據顯示,巴黎因街上經常天降「甘露」,令「拱廊街」興起於十八世紀末,但昔日花都屎尿橫飛的確記載在歷史中。拱廊街最後也敵不過百貨公司而式微,剩下不到20條。

【文化籽:詠物誌】巴黎無疑是文藝與浪漫的代名詞,但每次走在花都街上都要打醒24分精神,一不留神隨時會踩到「黃金」,地鐵內的氣味如同公廁,更衍生一句抵死潮語:沒有踩過狗屎的肯定不是巴黎人。當我每次遊走巴黎感嘆徘徊天堂與地獄之間,當地毒舌閨蜜就會一句KO我:「若早生100年,你穿着華麗晚裝去看歌劇,隨時被街上的天降屎尿兜頭淋,C'est la vie。所以後來才有了拱廊(covered passages)出現,為我們購物狂遮風擋雨避『甘露』。」


巴黎名物拱廊(文化界前輩張錦滿賜優雅稱號「樓內胡同」)的出現是否因上述原因查無根據,但巴黎人掟屎尿出街的歷史則狠狠地記載在文獻,而且沿襲幾百年。1372年法律規定,居民將糞便與垃圾扔出窗外之前,必須大叫三聲:「小心有水!」(Gareà eau),(英國人會加多句God bless you)溫馨提示(其實唔多溫馨)路人彈開咪中頭獎。這是當時巴黎人文明的表現,更多人隨便在街上就地解決,就算住在凡爾賽宮的上等王族也是在草坪大小解,寧願每月搬一次家避臭,成件事很不巴黎吧?如此看來,東方「倒夜香」這個工種就「雷鋒」得多,君不見雨果的經典小說《悲慘世界》裏,不但用幾萬字來講巴黎有幾污糟,更以千字文讚揚中國人懂得用糞便施肥將之變黃金,直斥法蘭西人暴殄天物。其實,自十九世紀中葉以後,巴黎才出現清潔和衞生概念。之前巴黎人一直將垃圾、排泄物、廚餘全部扔進塞納河,市民也不流行洗澡,認為毛孔張開就會生病,只狂噴香水辟味。直至1347年發生大瘟疫(黑死病),導致八萬人死亡,整個巴黎消失一半人口,政府才積極處理衞生問題,設立排污和飲用水系統,不妨去「巴黎下水道博物館」(Musée deségouts de Paris)看看巴黎花了逾一個世紀修建、成為全球學習典範的下水道系統歷史。講番始現於十八世紀末巴黎的「拱廊街」或者叫「遮篷走廊」,她們絕對是世界上百貨公司的始祖。這些規模小卻文人氣息豐富的走廊給巴黎人提供了好hea處,因為她們都開闢在建築物群之中,頂上鑲嵌了擋風擋雨又能取光的玻璃,讓大家在驕陽和下雨天也能盡情「鳩嗚」。最輝煌時期,巴黎有成一百五十多條遮蓬走廊,而且部份很有個性,賣古董、藝術書或設計小店,但隨着十九世紀中葉之後,拿破崙三世開始整頓巴黎市容,加上不敵「老佛爺」、「春天」等百貨公司的競爭,遮篷走廊開始式微,就像香港消失的小店,現在巴黎剩下的拱廊不到20條,我每次到巴黎都會去緬懷一番。位於巴黎二區的「Galerie Vivienne」是我的最愛之一,她在1974被列為法國歷史古蹟,曾經進駐裁縫舖、酒莊、賣布店和糖果店等。80年代翻新後更吸引了Jean Paul Gaultier等著名時裝設計師,猶如昔日香港的「百利」和「太平山街」,但最吸引我會定期去探她的,是從1826年起就屹立不倒的老書店「Librairie Jousseaume」。


撰文:鄭天儀攝影:潘志恆編輯:彭錦明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310/2032707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573

【詠物誌】獨眼龍的玻璃心

1 : GS(14)@2018-03-19 04:55:51

77歲的Chihuly特別為香港個展創作了名為「地中海藍色的波斯牆」(Mediterranean Blue Persian Wall)作品。

【文化籽:詠物誌】玻璃是脆弱的,創作玻璃的人,卻往往需要一顆堅牢的心。1976年一次車禍導致左眼失明,但他仍沒有放棄藝術,更成為當代最著名的玻璃藝術家之一。說的是以「獨眼龍」形象深入民心的美國玻璃藝術家Dale Chihuly,現在他的藝術成就已比他臉上的標記更鮮明突出,作品被全世界超過200家博物館收藏,創作力量同幻想會嚇你一跳。創作近半個世紀,他的技巧常讓我驚嘆,漩渦、籃中籃、花卉甚至是無名生物等不同題材創作在世界各地展出,卻幾乎以大自然引力去塑造每一件作品,觀眾別錯過他的玻璃作品的光影,有時它與空間的關係才是舞台主角。


Chihuly玻璃作品通常體積驚人,概念瘋狂,甚至超現實得有點不可思議。最記得好多年前去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看水舞騷《O》,在最出名的Bellagio酒店大堂天花板出現一見難忘的玻璃藝術,藝術家以手工吹製創作出開放式圓盤狀與條文形式的玻璃,原來就是出自他的手筆。何止?他還曾在耶路撒冷七百多年歷史的古堡,打造了大型的玻璃雕塑;在芝加哥Garfield溫室公園創造了一系列的大型玻璃生物;甚至在故鄉Tacoma建造了一座玻璃大橋。來自日本的白石畫廊在中環H Queen's新舖開張,便選擇以Chihuly作處女展的主角,舉辦個展《DALE CHIHULY: CHIHULY Hong Kong》,展現藝術家半世紀以來的大膽創作。穿過日本建築師隈研吾設計的白色迴廊,一下子進入Chihuly色彩繽紛的世界,有種強烈的對比。玻璃裝置與畫作並列,包括他最出名的「籃子」(Basket)能感受到大師的創造力和想像力。白石畫廊主理人白石幸榮解釋:「對我來說玻璃是非常吸引人的媒介,而Chihuly則賦予了它們生命力。」77歲的Chihuly未有來港出席個展開幕,但卻特別為香港個展創作了名為「地中海藍色的波斯牆」(Mediterranean Blue Persian Wall)的作品。他認為,波斯系列的概念很難解釋,對於他而言是一種尋找新形式的過程。瘋狂是我杯茶。Chihuly的玻璃,大多以模具吹出來,復改變其形狀,上釉入窰,概念不時滲入大自然的元素,例如像荷花的玻璃造型,他往往以大力轉動方法令燒熱的玻璃像pizza般向下垂,冷卻後令其出現不同形狀。又好似「吊燈」系列,瘋狂的造型有點像倒吊的八爪魚,卻原來是由無數小型部件組成,其中一件便足足用了30個箱空運來港再組裝,他最興奮是看到組裝後每次出現的差異。1965年畢業於華盛頓大學室內設計和建築系,Chihuly後來卻成為美國玻璃工作室運動的先驅,他與團隊推動了玻璃雕塑的全面發展,增加玻璃藝術的鑑賞和研讀性。每次看Chihuly的作品,都感覺自己像被帶往一個虛擬夢幻的溫室,原來Chihuly的娘親是位園林達人,難怪他的作品如園林狂想曲。


撰文、攝影:鄭天儀編輯:謝慧珊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317/2033394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0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