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焦點的戲劇性變遷
http://www.infzm.com/content/84897
在近30年時間裡,收入分配問題一直與中國改革相伴相生。
據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宋曉梧回憶,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步,是從打破大鍋飯、鐵飯碗的「平均主義」收入分配製度入手的。從那時起,收入分配一直就是熱點問題,但不同時期焦點也不同。
1996年,國務院曾召開常務會議研究討論收入分配問題,時任國家計委副主任王春正在會上做了報告,宋曉梧參加了該次會議,他回憶,那次會議已經提到了行政性壟斷行業的收入過高問題。
當時中國的收入分配問題面臨的主要矛盾,集中在轉軌時期的國民收入超分配和國有資產流失等。當時廣泛流傳的學者追問是,僅用了短短十幾年時間,中國如何就從平均主義盛行走到了貧富差距懸殊?
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1993年曾借調到當時掛靠在國家計委的國務院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辦公室。他回憶說,當時國務院成立這個辦公室的主要任務有三項:限制國有企業中工資侵蝕利潤的現象;解決「國民收入超分配」問題;擬定新的《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改革方案》。
當時的背景是,1993年放開民營經濟之前,國民經濟的主體是國有企業。1980年代國有企業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實行「利改稅、撥改貸」之後,所有者缺位和預算軟約束的體制弊端暴露無遺,造成一方面國有企業普遍虧損,另一方面企業工資收入極高。1990年,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佔比高達53.4%,創下歷史的高點。
「當時很多官員都請客送禮想下海進企業,北京機關事業單位的當時都非常羨慕首鋼公司員工,」楊宜勇說,「他們對象都好找些。」
由於國有企業的利潤不斷下降,政府的財政收入成了無源之水,導致中央財政陷入嚴重危機,以至於兩次向地方「化緣」。直至1994年「分稅制」改革後,中央財政收入佔國民收入的比重才開始穩步上升。
進入到新世紀以來,收入分配不均的矛盾與1990年代相比,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
一方面初次分配中,政府財政收入在分稅制和土地財政模式下迅速擺脫羸弱窘境,以年均20%、超過GDP增速一倍的速度連續10年增長,公務員和政府官員重新成為「公眾眼中最幸福職業」。
另一方面,「工資侵蝕利潤」的局面已被人遺忘。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勞動者報酬佔GDP比重從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同期企業盈餘佔比則提高了10個百分點。
最為神奇的「逆轉」,發生在1990年代一度難以為繼的國有企業身上。
1998年朱鎔基出任國務院總理後,國有企業進行下崗分流、抓大放小等戰略性調整,逐漸退至電網電力、石油化工、金融、電信、民航等行業。隨著中國經濟「黃金十年」的到來,國有企業在這些領域借助特許經營、准入壁壘、價格管制等行政性壟斷,迅速崛起。壟斷性暴利行業成為收入差距矛盾新的焦點。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從2003年到2011年,國有企業營業收入從10.73萬億元增長到39.25萬億元,淨利潤從3262.3億元增長到1.94萬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7.6%、25.2%。
與這個過程同步的是,2001年之後,全國收入分配的基尼係數超過0.45這條國際「紅燈警戒線」。
2007年,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執行院長李實組織的全國居民收入調查發現基尼係數已介於0.48-0.49之間,接近兩極分化的臨界點0.5。城鄉收入差距則接近3.3倍。到現在,他估計情況跟2007年時差不多,約為0.48。
按照國際慣例,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起飛過程中,收入分配狀況會隨經濟發展過程而呈一條倒U形的「庫茲涅茨曲線」,即在農業社會向工業文明轉變的經濟增長早期階段,收入差距會迅速擴大,爾後是短暫的穩定期,然後在增長的後期階段會逐漸縮小。
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近30年間,收入分配差距之大遠超其他發展中國家,且其擴大趨勢還看不到止步的苗頭。
於是,對壟斷行業進行限制,和通過二次分配來調節收入差距,成為新的改革焦點。
2010年7月,在一次收入問題研討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經濟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高輝清曾指出,「在經濟起飛階段,一些國家收入差距沒有擴大,最後這些國家成了發達國家。而另一些在此階段沒有解決好收入差距問題的國家,到頭來一直是發展中國家。」
伯克希爾一季度利潤飆升50%,龐大現金成焦點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496受益於保險業務收益及集團整體的增長,伯克希爾哈撒韋的一季度業績同比激增超過50%。
伯克希爾A股的股價在昨日收於160,294美元/股的歷史最高價,而漂亮的財報也為即將於週六召開的年度股東大會增輝。
在股東大會上巴菲特與芒格將回答來自股東、記者和分析師的問題,而問題可能集中在伯克希爾準備如何處理不斷增加的現金,伯克希爾的現金已從年初的420億美元大幅增加至440億美元。巴菲特今年初搞定了280億美元收購番茄醬製造商亨氏的交易,但也表示仍然繼續準備再做一筆200億美元的大交易。
巴菲特在他那份被廣為閱讀的致股東信中表示:「芒格和我都已經再度穿起了裝備準備獵象。」
伯克希爾本週宣佈其將掏出20億美元收購以色列公司International Metalworking Cos剩餘20%的股份,這是其在1996年收購80%股份時所支付的40億美元的一半。
然而,FT認為,此類交易對於龐然大物伯克希爾所擁有的現金儲備而言還是太小了。
伯克希爾自1967年以來就再也沒有分過紅,這意味著82歲的巴菲特必須不斷的尋求新的投資。
伯克希爾一季度淨收益達到49億美元,同比漲幅超過50%。對於業績貢獻最大的板塊來自保險業務9.01億美元的利潤,而去年同期其保險業務利潤為5400萬美元。利潤的增長包含包括與瑞士再保險旗下公司的合約修改帶來的一次性收益2.55億美元。
伯克希爾一季度的總收入達到439億美元,去年同期為381億美元。
在今年的大會上,巴菲特還首次邀請了看空伯克希爾的對沖基金經理Doug Kass參會來挑戰自己。
今日的會議將是巴菲特的公司與其支持者的一場盛宴,在今年的致投資者信中,巴菲特寫到:
美國蘊含這大量機會。如果你是一個CEO,你有龐大能轉圈的項目但受困於短期的困難,打電話來伯克希爾吧,讓我們幫你。
深度解讀夏普樂視事件的背後焦點----堺工廠 二月立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a21780101ienf.html2013年5月27日,在樂視網超級電視發佈會後20天,夏普中國投資公司突然發佈聲明,撇清和樂視網就超級電視的合作關係,一時間是飛沙走石,狂風大作,好不熱鬧,各方說辭不一,事件雙方裡,樂視網有點激動,夏普則在聲明後幾乎再無動靜,被動接受採訪,說話也比較低調婉轉,整件事只是歡喜了媒體。
鼓噪之後,各方靜下來,漸漸的理性的聲音會多起來,樂視網所稱謂的眾籌營銷,除了在營銷上開放互動,在整個電視產品的細節認知上也早早來個眾籌人肉解構,徹底透明,非常難得,目前借夏普中國的聲明事件正在操演這一過程,因為液晶面板佔據電視大部分的成本,消費者因此將對超級電視乃至智能電視產業更加熟悉,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局,想必傳統電視產業想設計這樣的「局」來宣傳自己的產品怕也是不能夠的,因為這個局設計不出來,好玩的故事,都是天作之合,今天讓我也來做一點這方面的普及工作,進一步瞭解面板,模組和智能電視整機的方方面面,也搞清楚樂視、富士康、夏普與SDP之間的點點滴滴。
首先來看看台灣《商業週刊》記者團2012年8月實地考察大阪堺工廠後的報導節選:
2012年8月10日,《商業週刊》採訪團隊來到日本大阪的堺市,一窺原本是大阪的驕傲,之後卻被稱為「毒瘤」的堺工廠。
這裡,是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反擊三星電子的最新大本營。
在距離日本大阪市10分鐘車程的堺市,有著一座全世界最先進、造價最昂貴,達48億美元,連三星也比不上的,世界上唯一一座液晶面板10代廠(SDP,SakaiDisplay Product,簡稱堺工廠)。
一個月前,郭台銘出資新台幣252億元,正式取得這座最先進面板廠37.61%的股權,郭台銘也將此工廠更名為「SakaiInternational Corp.」,獨立為一家公司。
堺工廠,曾經是夏普高世代面板技術的驕傲,5年前造價新台幣1450億元,為何現在郭台銘能夠僅以新台幣252億元,將近1/6的價格,買下3成多的股權?
因為,堺工廠,現在已經成為夏普營運最大的一顆毒瘤。
根據夏普最新財測數字顯示,光是液晶面板部門,2012會計年度就得面對營業虧損1050億日元的窘況。一位面板業人士透露,夏普其實早在2011年底就開出1億美元的公司債,遍尋全球面板廠入股,但是所有面板廠都因看到這個大洞而婉拒,原因是,「堺工廠是最大的包袱。」郭台銘為了打敗三星,不僅大膽自掏腰包,質押鴻海3700萬股票拿下堺工廠37.61%股權。還在股東會上發下豪語,「以夏普的技術基礎,加上鴻海的實力,不出兩年,我們絕對會是世界第一。」郭台銘在2012年5月,接受日經BP社專訪時更表明,「我的期望是,兩年以內超過盈虧平衡點,第3年實現盈利,第4至5年實現股票上市。8月5日,當鴻海宣佈將與夏普重新議價時,郭台銘公開表示,堺工廠將在2014年回台上市,對照3個月前的說法,郭台銘要讓堺工廠上市籌資的計劃,顯然已經大幅提前2至3年。因為,細算堺工廠這本帳,多少讓人怵目驚心。堺工廠每年攤提達新台幣290億元(編按:以5年折舊計算),而且根據夏普新公佈的財測,2012年液晶面板部門預計營業虧損約新台幣400億元,很大一部分的虧損是來自於堺工廠。未來,若堺工廠持續虧損下去,將影響鴻海集團股價,郭台銘也得不斷承受投資虧損以及質押股票的壓力。
究竟郭台銘到底看上堺工廠哪裡一點?《商業週刊》記者走訪位於大阪府第二大城:堺,一解疑問。
解密一:堺工廠廠區液晶面板上下游產業群聚,大阪政府力挺十代線,開專屬公路運面板
走進堺工廠的廠區,左手邊會看到生產面板上游材料玻璃的康寧公司,康寧的對面是彩色濾光片廠「大日本印刷與凸版印刷」,隔壁則是「SDP」辦公大樓,後面則有夏普的太陽能事業部與關西電廠合作開發太陽能發電的工廠,夏普的能源研究所也位於此。
走出廠區,一旁緊鄰的便是生產光學檢測設備的「旭興產株式會社」,面板模塊出廠後隨即運到車程10分鐘的堺港,即可送往日本龜山等地組裝。
參觀過的人形容,工廠裡幾乎是全自動,人力需求極少,製作一片10代面板至少經過300道工序。前段工序中,為免損傷幾乎都用機器手臂,在無塵室會看到,機器手臂舉起面積有兩張桌球大小,薄如信用卡的玻璃依序移動到下個工序。
從堺工廠5樓參觀走道往下看無塵室,一台台3米高,如網球場大小的蝕刻機器,整整齊齊排列,約有200米長,蝕刻後再送往檢驗,確認每片分佈至少有100萬個晶體管的面板完美無瑕後才放行。
這裡擁有全球最頂尖的面板生產技術,鮮有對外開放。僅在2009年10月量產時,對少數媒體開放參觀。
夏普是日本發展液晶技術的先驅,全球第一座6代廠、8代廠,都出自夏普之手。2007年底是LCD產業豐收年,夏普旗下的一座6代廠與8代廠早已經不夠用。夏普當時的社長(現任會長)片山干雄決定再次領先業界興建10代廠,主攻60至80英吋液晶電視。
選中「堺」,是因為其距離大阪僅10分鐘車程,一旁又有堺港可運輸面板,距離機場僅有30分鐘,路海空都方便。大阪政府不僅要原本的地主新日本製鐵讓出土地,還在堺市北方為夏普填海造地,開了一條高架道路連接到堺港,專門讓夏普運送面板。
隨後大阪市政府廣泛徵文為新園區命名,最後「匠町」這個命名勝出,取義代表大阪工藝水平的頂峰,今天,夏普10代廠的地址就是匠町一番地(匠町一號)。
解密二:高層無法掌握市場動向零件商抱怨,產品規劃只做3個月
然而,堺工廠一量產,就從天之驕子變成了賠錢貨。
2009年,日本數碼電視換機潮一過,銷量在兩年內對砍了一半以上,由3000萬台掉到1000萬台,這讓45%營收來自日本的夏普高層傻眼。
從1990年代起就擔任夏普半導體技術諮詢顧問的大阪大學榮譽教授濱口智尋無奈地說,「夏普的高層根本無法預測未來需求。」
一位與夏普做了10多年生意的日本零組件供應商形容,和夏普做生意非常頭痛,他說,其它客人可以拿出半個月到一年的產品規劃討論,按進度走,唯有夏普只知道3個月後的產品規格,再長一點就說不出來,「根本沒有人可以拍板定案。」
他說,「夏普面板的客戶就是夏普,」有8成的面板都賣給自己品牌,再加上主要市場在日本,對於外界的狀況一點都不瞭解。
缺乏產品出海口,在堺市,從大學教授到出租車司機都知道,堺工廠的產能利用率只有兩、三成,注定賠錢。
解密三:鴻海人馬進駐主導產能利用率,已從3成提升到6成
郭台銘入主堺工廠,指派鴻海內部負責日本廠商遊戲機及筆記型計算機業務部的總經理林忠正,擔任堺工廠的鴻海負責人。
郭台銘的算盤是希望利用鴻海垂直整合能力,壓低60英吋電視價格,創造需求。
現在堺工廠的產能利用率已經從2012年3月的30%,提升到50%到60%左右,離郭台銘預定年底達到獲利的產能利用率80%還有點距離。研究機構奧維諮詢平板產業事業部副總經理李秋緯說,以面板成本佔整機成本的7成來計算,鴻海將60英吋電視賣新台幣4萬元,還是有小賺新台幣2000多元。
其實郭台銘最難的挑戰不是財務問題,而是企業文化的差異。
長期供應夏普零件的供應商表示,「我們常不知道誰是決策者。」夏普內部有過多重迭的組織以及複雜的黨派之分,光是決定要不要用零部件,就可以拖到要出貨3個月前才商定。
位於堺工廠辦公大樓裡,原本寫著「Sharp DisplayProduct」早已卸下「Sharp」字樣,改成「Sakai(堺)」,員工名片左上角由紅色的Sharp字樣改印上藍色的「SDP」,正式宣告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入主全球唯一一座10代線液晶工廠。
郭台銘能快速換掉夏普10代廠的名字,換掉員工名片上的字樣,但是能否以同樣速度換掉夏普人的保守心態,才是未來最大的考驗。
上述報導來自台灣記者的實地考察,這篇文章裡,讀者可以獲得幾個重要的信息:
1. 堺工廠是日本夏普巔峰時期所孕育,承蒙日本大阪市府鼎力相助,產業配套全面,液晶面板投資史上創紀錄的企業。
2. 堺工廠從開始截至目前乃至未來較長時段內,始終是液晶面板技術的全球頂峰企業。
3.堺工廠因投資巨大,產能開工不足成為夏普的財務黑洞,為求解困夏普不得已出讓股權,鴻海郭台銘適時入股,旨在拓展堺工廠開工率,打造自有品牌,並籌備未來三年的上市融資計劃。
4.夏普株式會社仍持有堺工廠37%的股權,堺工廠改名,但堺工廠產品是否有使用夏普商標的權利,文中沒有說明,而且5月29日搜狐家電頻道向夏普中國相關人員求證這一問題時,也未得到夏普中國的明確答覆;但從樂視超級電視工程機上翻拍的照片所知,其面板背後仍有夏普商標的LOGO。(見下圖)

5.從60英吋電視賣新台幣4萬元,還是有小賺新台幣2000多元的結論來分析,將之換成人民幣是8164元,和408元,而美國2012年底開售的60吋鴻海電視則在千元美金上下,加上各項稅,合人民幣7000左右,可推定郭台銘在全球走的都是低價跑量的路線,當然相比之下,樂視超級電視性能高出很多,諸如3D,魔音系統,杜比+DTS,以及UI操作系統和內容提供等等。都是其他地區同類價格沒有的。
6.夏普是一個優秀的技術先鋒,但同時是一個糟糕的商業活動者,更是一個對未來把控幾乎無知的老人!在上述報導中,台灣記者所瞭解的事實已經可以窺視一二,而近幾年來,夏普在中國的商業活動中也是昏招連連,最典型莫過於前幾年的夏普「台灣屏」事件,2006年10月,夏普「台灣屏」事件引發了嚴重的品牌危機。國內媒體爆出夏普在中國銷售的部分液晶電視並非自產,而是偷樑換柱採用了價廉的台灣屏,涉嫌虛假宣傳。在三星、索尼等廠家紛紛坦誠自家產品使用台灣屏之後,夏普仍然抵死不認,聲稱「就算是台灣或其他地方生產,也是夏普屏」,並繼續在各賣場宣稱「採用原裝夏普屏,但此事已經被各大媒體抽絲剝繭,搞得清清楚楚,死硬的結果是製造了品牌信任度的下降;
而發生在最近的夏普樂視事件,又一次佐證夏普這個老者真的是徹底糊塗了;首先夏普仍然是堺工廠的大股東,與堺工廠利益休戚相關,郭台銘給堺工廠開出的藥方是對路的,只有產能最大程度的釋放,才能拯救堺工廠,低價路線在全世界都展開的,樂視網主導超級電視以後,走了超高性價比的超低價路線,這一點估計在發佈會前夏普都未曾預料到,因此對於發佈會上,能不能使用夏普商標,怎麼界定堺工廠與夏普的關係等等,都很含混,這對一般的中國大中型企業來說可能意義不大,但對行走世界多年的老夏普來說,沒有這個意識是不可想像的,也就是說,樂視網在發佈會上說與夏普合作,使用堺工廠面板,並未失當,即便夏普會後要澄清,也完全可以在措辭上更理性客觀,提醒消費者,堺工廠SDP已經更名,S不再是夏普,而是SAKAI,夏普是控股方之一,更重要的,是要向公眾說明堺工廠SDP 是否還有夏普商標的使用權,這一點,才是這個事件的最核心,最焦點;
可是20天後夏普中國的聲明陰陽怪氣,「所謂超級電視」這樣的措辭,上過小學的中國人都聽的出來裡面有什麼味道,但實際上這紙聲明太不專業,首先一個問題就是它代表誰?僅僅代表夏普中國自己的話,樂視從頭至尾沒和它有過交集,何談合作?任誰都不能接受一個從未打過交道的人上來衝你吐口水吧;其次,如果它代表夏普總部,但行文落款沒有一絲這方面的痕跡,雖然後來它說發表前是徵得夏普總部同意的,如此,這就更加凸顯夏普總部的「昏」了,難道夏普在堺工廠沒有利益嗎?還是在利益權衡下,非要在自己的孩子裡踩死一個?
實際上這紙聲明後面最關鍵的問題老夏(總部)和小夏(中國)沒說出來,就是「sharp」這個商標使用權堺工廠SDP是否還擁有,如果有,夏普中國投資發此聲明就是笑話,自打嘴巴;如果沒有,那麼這個聲明讓老夏也就是夏普株式會社發才更得當,但是如此一來,他又怎麼解釋產品從面板到模組都是實實在在的夏普製造,因為樂視澄清公告說的很清楚,面板和模組都由SDP派至南京夏普負責並供給富士康廠區生產,而且,產品上還是印有夏普字樣的標籤!
至此,這個事件的核心,公平的講不是樂視的問題,甚至媒體說其發佈會用詞不嚴謹也算不上,樂視在這件事上的問題就是事發後有些措辭失當,根本問題在於夏普,最好的最技術的堺工廠因為產能開工率不足,故而轉讓股權失去了經營權,中低檔技術下的面板產能和市場又不得不維持,原以為堺工廠在郭台銘手裡可以發力恢復產能,可是後來發現高檔的堺工廠產品打市場走的路線極可能成為衝擊自己目前現有產能和市場的最主力,如此的矛盾與自相殘殺確實讓孱弱的老夏普老眼昏花,遂出此招數,其實整個事件中感覺夏普中國投資也很憋屈,頭腦清醒的人自己想一想,在整個事件中,夏普中國這顆蔥,插在哪裡算是合適的?
至於中國多數媒體的表現,將有專文敘述,這裡不展開了,這樣一個非常值得挖掘的新聞眼,結合日本整體經濟能力的多年不振,本來是可以大有深度的文章可做,在新世紀裡,中日技術與商業能力的真正較量面前,他們幾乎一邊倒的站到了日本企業這一方,不論在道德上還是在技術能力上,使勁兒踩碾本土企業,更是藉機把氓民文化好好發揮了一番,真的讓我對這個國家的某些問題看得更清楚了些。
當然,實際的客觀效果是大大免費宣傳了超級電視,打嘴仗其實意義為零,真刀真槍的時刻是掏錢的那一刻,7500元買到十代屏,高通專門對電視開發的芯片,3D,魔音系統,智能互動UI和海量內容支持的極致體驗產品,將比最能忽悠的腦白金更具殺傷力;
本事件中,堺工廠SDP是核心,它的商業性得失與未來進展,前面已經講完了,它的產品與產能,在超級電視的認知普及上,還需要再說幾句,因為有文章指出說擁有夏普最好技術的十代線面板並不等於就擁有好的畫質,這話性質上不錯,但量級上是一種含混表達。
堺工廠的十代線生產的產品叫液晶面板,專業的叫法是OPENCELL,指的是玻璃基板灌入液晶原料,並且貼合上濾光片、偏光片等材料後的製品,技術含量極高,自動化程度極高,是在無塵環境中由機器完成。
然後是液晶模組,則是下游企業的產品,是將OpenCell與PCB電路、驅動、背光板、外框等周邊零部件進行組裝而成(業內稱為LCM)。LCM的組裝主要依靠人力,自動化程度相對較低。
因此,高端彩電中,面板在性能的重要性上佔據第一,成本佔比自然也是第一,往往達到60-70%;相對而言,模組的重要性相對低一些,但在對畫質的影響上,已經不再是質的問題,而只是量的問題了,從樂視網近期發表的聲明看,即便是模組,也是南京夏普工廠與富士康聯手打造,而且富士康在上游收購堺工廠之前,已經陸續買下索尼位於墨西哥、斯洛伐克等地的工廠,主要從事下游液晶電視組裝;可見郭台銘是全產業鏈打造,所入手的工廠,起點都不低,可以說,在硬件製造這一環節上,由於樂視團隊從研發之初就堅持打造極致產品的思路,因此在合作與供應商選擇上,就是高起點篩選,目的就是凸顯超高性價比,因此有些媒體從超級電視的價格上來揣測其硬件品質,顯然是不夠瞭解樂視一貫的思維,因為其目的就是要吸引用戶,在硬件性價比上玩這種含糊,對於其後期野心的擴張沒有絲毫益處,截至目前,樂視在宣傳上唯一的短板是自己參與研發的部分,這一百多項的專利技術,是不是有選擇的告知公眾,畢竟,採購和代工雖然重要,但是作為集大成的整合者,自身的技術實力更加甚之,否則怎麼解釋絕對控股的優勢呢,作為樂視網多種產品的使用者,對其技術實力有體會,超級電視應該更全面的有重點傾向的介紹自己,自然就達到眾人拾材火焰高的狀態了。
盛大文學今天的三步好棋:重啟IPO、碾壓競爭者、篡改輿論焦點!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875.html引入外部資本:重啟IPO之路
盛大文學原本定於今年4月IPO的進程因受到耽擱。近期,騰訊、百度等多家互聯網公司紛紛強化推出自己的網絡文學業務,這一領域的競爭無疑正在加劇。而應對這種競爭,如果盛大文學能搶先上市,將會獲得市場以及資本的先機。
邱文友在接受i黑馬訪問時表示,「如果時機得當,盛大文學將可能在3-6個月之內考慮赴美IPO」。
盛大文學此次一改以前直接從盛大集團內部注資的作風,引入外部資本高盛巨額融資,其目的不外乎兩點:
1.依靠高盛注入資金,重新獲得穩定的市場估值,在「吳文輝團隊出走」事件之後重振外界對盛大文學的信心。
2.高盛擁有強大的背景,豐富的上市經驗,以及美國資本市場的高度認可,它將能為盛大文學赴美IPO提供強大的支持
有報導指出,這一交易上個月已經完成。這也是去年5月,Orbis旗下基金向盛大文學投資1500萬美元獲取1.875%股份後,最新的一次資本運作。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盛大文學的估值約8億美元,而這一次盛大文學的估值近6億美元。
盛大網絡總裁、盛大文學董事長邱文友表示,「透過此次融資及戰略合作,盛大文學將獲得高附加價值的資源及戰略合作夥伴。本次的融資除了加強我們的資本實力,也為盛大文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其實盛大集團並不缺錢,此次引入高盛,不外乎就是用外部資方的認可來重振盛大文學的估值,以及重拾上半年以來因為內亂而喪失的信心和業內第一的霸氣。
如果盛大文學真的想3至6個月之內重啟IPO之路,那麼引入高盛的投資是一步非常有用的戰略。
盛大文學的未來戰略方向:開放平台+移動互聯網自有分銷平台
開放平台戰略:強化內容
盛大文學董事、首席執行官侯小強則表示:「借助於此次機遇,盛大文學將秉持開放策略,讓更多作家、內容加入盛大文學平台、讓作家在發展中獲得更大收益;在移動互聯網端,將進一步加大技術投入,積極進行新商業模式探索,打造絕對領先的移動互聯網閱讀軍團。」
盛大文學開放戰略,一個舉措是平台開放,將以盛大文學旗下起點中文網作為開放承載平台,讓作者自主上架銷售,包括自主決定上架、自主站內站外促銷並同樣享有分成和獎勵。而這只是「開放」的第一步,未來,盛大文學平台還將向整個文學行業開放,接受各個出版社的非獨家授權作品,面向更加多元化的內容,享有流量變現支持。
另一舉措則針對作者收益,此次盛大文學重塑起點中文網作者收益模式,連載訂閱銷售收入將通過「分成+獎勵」的形式,100%返還作者。
在新開放戰略的實施下,盛大文學將有機會吸引更多優秀作者、作品加入盛大文學,強化其內容領導地位。
移動戰略:發展移動互聯網自有分銷平台
據介紹,近年來,盛大文學在移動領域成績突出,2011年已成為三大移動運營商閱讀基地最大的內容提供商,2012年來自中國移動手機閱讀基地年度總訪問用戶數近1.5億,較2011年翻了一倍。自有移動互聯網端,日活躍用戶數已經超過500萬,月活躍用戶數超過3000萬,來自於自有移動渠道的收入已經超過PC端收入。包括起點中文網在內的自有移動互聯網渠道今年第一季度各項數據與去年全年持平,從今年四月到現在,收入更進一步實現了倍增。
在新移動戰略的佈局下,盛大文學將對旗下各移動端產品進行戰略重組,提升閱讀體驗、提升付費便捷性,同時將通過內容發現與推薦引擎、為用戶找到圖書,為圖書找到用戶,將移動渠道打造成絕對領先的移動互聯網閱讀軍團。
盛大文學利用高盛注資「一石三鳥」
此次引入高盛的1.1億美元資金,盛大文學可謂「一石三鳥」。
一,獲得大量的資金注入,重振估值,確保赴美IPO計劃重新啟動
二,制定平台化和移動策略,重新進入市場碾壓新入競爭者,確保其產業第一寶座。同時,兩個策略也將在未來IPO時,讓資方市場看到「美好的前景」
三,讓盛大文學從「吳文輝團隊出走」的話題中脫困,讓輿論焦點重回到盛大文學的估值,以及發展戰略等問題的討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