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骠悍的通胀无需解释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article/11969/

经过反复分析,我认为M1、M2、油价、美元指数是影响中国CPI的最重要因素。这四个因素可以解释高达82%的中国CPI变化。当然,还有一些“无形之手”的因素根本无法解释,骠悍的通胀无需解释。    下面就是通过回归对CPI所做的拟合,非常接近:  

骠悍的通胀无需解释

   根据我的统计模型估计,11月份CPI为4.85%左右,PPI为5.07%左右。  

骠悍的通胀无需解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09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展翔海事:無需塗漆的高速性鋁合金系列船舶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6/28/228890.html

以下為現場文字實錄:

企業介紹:

展翔海事:各位投資專家、各位嘉賓大家下午好,我來自展翔海事(大連)有限責任公司的苗偉明。我對鋁合金多功能高速採購項目做介紹。展翔海事專門從 事新型高性能船舶研發、設計、建造和技術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系國內新型鋁合金高性能船舶設計和研發技術水平領先、產品結構齊全的傳統企業。

我們公司產品分四大類,第一鋁合金多功能高速工作船,主要針對海上鑽井平台等提供服務的輔助船隻。第二是鋁合金高速客貨運輸船。第三是鋁合金高速巡邏艇。最後是豪華遊艇。鋁合金最大的特點是輕,輕了以後就具有高速性,機動靈活,鋁合金船是不用塗漆的。

主要的市場情況,可能有些同志會質疑,以前沒有聽說過鋁合金船,其實國際上已經大量應用,只是國際上說這個船而沒有強調用鋁合金。這是美國海軍97 米HSV快速運兵艦。美國海軍127米瀕海戰鬥艦,也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船。37米長的船,最大特點是多功能性,可以運載50人,作為鑽井平台工人上下 班,二層甲板之上有一個消防,發生火災的時候會有一個救援作用,同時還可以擔負油田守護的作用。

全球約有近千座海上可移動鑽井裝備,鋁合金多功能高速工作船在國外被廣泛應用於海洋油氣開發工程上,國際市場認可成熟產品。我剛剛介紹的船,37米 這條船,平均每天租金是5000美金,所以說市場需求非常廣。這是我國海上原油油氣勘探平台的分佈圖,我們大家知道,我們在東海包括南海等等,包括前一段 時間我們剛剛在黃岩島和菲律賓發生的事件,我們在「十二五」期間將會有重大投入。

這是我們公司團隊情況介紹,我們公司成立時間比較短,2009年1月份註冊成立,我們用了兩年時間已經拿到國家兩個國家級項目。這個船是我們工信部的項目。

最後是商業模式,依託產品研發,接單建造產生利潤。單船建造成本2490萬,市場銷售價格是500萬美元,相比傳統船舶3%—5%的利潤,我們這個利潤率已經非常高了。

謝謝。

嘉賓點評:

主持人:您這兒上面寫的數字,2011年120是指120萬是嗎?

展翔海事:是。我的企業有一個比較大的特點。08年年底是全球性金融危機,當時原油跌了很多,我們專注於搞研發,研發我們投入比較大,現在我們已經 完成22—55米的項目,國家863項目,量身訂作對中國開發南海設計打造的船,863項目不同其他的項目,是國家認定這個產品是急需要產業化馬上就能應 用的項目,所以才給你863項目。我們11年863項目一共是三家,一家是燒油化汽的船,第二個就是我們展翔海事,海洋支持多功能船,第三個就是武漢理工 智能挖爪。

劉冬秋:造船這幾年在中國的發展雖然行業有波動,但是眾多企業實力還是很好的。你從設計的角度,真正在操作過程中有哪些體現?你收的設計費還是拿過來生產組裝外包出去?

展翔海事:第一個問題說到了我們鋁合金船核心技術在哪裡呢?我們863拿的是60米的,工信部的是112米的,小船大家都能造,也都能設計,但是大 船不是說誰都能幹的。第二個問題,我們不是一個設計公司,我們建造走的模式是嫁接,我們現在已經選定兩家合作單位,其中一家已經簽了意向合同。

劉冬秋:除了船體本身的設計,動力也是你們做的?

展翔海事:是,核心價值在這兒。

劉冬秋:市場定位還是很好的,剛才提到的中國還有投資是大塊頭,大方向還是看好的。第二在細分市場裡面門檻還是很高的,造船還是很複雜的,特別是新 興的產品需要很高的門檻要求的行業。而且咱們這邊現在也完成了一些和國家大的部委對靠,靠政府支持。如果河下有客戶這邊有一個更好的緊密合作,我相信你發 展會比較快。

主持人:謝謝劉總,市場是好的,技術門檻也比較高,而且一些相關的資源整合的也不錯,接下來就是看在客戶這塊如何進行進一步的合作。

展翔海事:其實我們現在需要的是投資一條船,希望各位投資人第一到我們這兒來作東,做我們的股東。

(根據現場演講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36

銀行無需擔心壞賬問題的四大理由 流水白菜

http://xueqiu.com/2340719306/22304981
銀行的三季報估計壞賬率又會出奇的低,世界最低那樣的低。估計又有些人表示反對。有些人不相信銀行說的,這很正常,因為銀行會調節利潤。銀行確實調節利潤了,去年很多銀行賺了很多錢,把一些利潤藏在報表裡,用來抵禦這兩年可能會出現的資產問題。這是一。

有些人喜歡說銀行暴利。這是真實的,很少有銀行集體性的ROE年年在20左右。錢賺多了,能承受壞賬的能力就高。這是二。

些人拿借舊還新說事。以地方債為例,地方政府每年賺錢的速度遠遠高於貸款利息,他現在還不起過幾年或許就能還。這是三。中國貨幣高速發行,對於一切資產對於一切借款人,都是天然的大便宜。

第四,銀行既然躺著都能賺大錢,因此理論上,銀行在貸款中,就會儘量少冒風險。國外的銀行為什麼老是出問題,因為不冒風險賺不到足夠的錢;而國內的銀行為什麼可以連續多年壞賬率最低,就在於銀行已經賺夠了,有足夠的選擇權。認為風險的事情,大多時候躲得遠遠的。

未來的銀行面對利率市場化,面對金融脫媒,面對貨幣的正常發行,因此,風險是未來的,在全方位的變革之後。這輪銀行的資產質量不用擔心,目前呈現銀行的資產質量問題,性質是主要是經濟下行週期中的,區域性的,局部行業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570

新聞業無需救世主


2013-08-12  NCW  
 

 

Amazon創始人貝索斯2.5億美元買下《華盛頓郵報》 ,人們又一輪爭論。但談報業命運已經沒有意義了,報業將死問題只是何時死; 真正重要的是專業新聞媒體的命運,新聞永存但將如何存在?

互聯網普及和新媒體形態興起,挑戰專業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這個挑戰的關鍵不是傳統媒體怎麼轉型,也不是未來的專業新聞媒體如何自如運用新媒體技術建立可持續商業模式。正常社會對專業新聞報道有永恒的需求,不正常社會尤其如此。只要需求常在,或遲或早,新聞工作者能創造出商業可持續的內容生產方式。

關鍵在於,競爭圖景徹底變了。

互聯網普及,那麼第一步就是全國新聞工作者彼此競爭,前互聯網時代一兩家報紙壟斷本地市場的情況結束。第二步是全世界新聞工作者在最重要的新聞上彼此競爭,正如這一兩年《紐約時報》 《華爾街日報》 《金融時報》 、彭博在中國拼盡全力。全世界最好的記者隨時出現在彼此的後院。

社會化媒體興起,意味著新聞業外的專業人士也加入了新聞競爭。在任何一個特定時刻,總有一些專業人士,對特定事情的瞭解比新聞工作者更準確及時深入。他們不是新聞工作者,但社會化媒體賦予他們傳播力。

新聞業從藍海變成紅海,競爭無處不在,傳播只需要一個轉發鍵,競爭必會加速趨向贏家通吃。這才是根本性的挑戰。新聞工作者必須反思並重建核心競爭力,與全體同行競爭,與專業人士競爭。

只有一流的新聞工作者才能生存。一流只是生存的前提,平庸是通向消亡的門票。前面是新聞工作者的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取決于你是一個什麼樣的新聞工作者。新聞業無需救世主,極其需要自救。 本期值班主編 王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653

高盛Blankfein:高盛無需大變革,「小」投行才要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389

高盛總裁Blankfein表示,「小」(weaker)投行可能需要進行「大幅戰略變革」,但高盛能通過戰略性調整來應對,比如削減紅利,無需徹底改變。

Blankfein並沒有對他所稱的「小」對手指名道姓,不過摩根士丹利、瑞銀都在縮減固定收益部門規模。

此前華爾街見聞報導,當前整個銀行業的固定收益部門都不景氣,瑞銀正計劃逐步退出固定收益交易業務。瑞銀在2017年之前要削減1000億瑞郎的風險資產,其中800億瑞郎來自固定收益部門。而大摩也表示,由於固定收益部門表現不佳,為實現可觀的利潤將不得不縮減該部門的規模。

Blankfein說:

「艱難的運營環境可能導致管理團隊過度反應。不過,當你有強勁的業務和優厚的匯報紀錄,反應過度就成了最危險的事情。」

類似於提高資本金要求等監管規定令銀行的利潤承壓,下滑的交易量已經令整個金融板塊投資者擔憂。高盛三季度固定收益部門營收下降47%,比其他大投行固定收益部門營收跌幅更大,加劇了市場擔憂,後者認為高盛並沒有採取足夠措施應對這一改變。

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雷曼兄弟、貝爾斯登和美林證券倒閉後,高盛和大摩應對危機後世界的方式大相逕庭。Blankfein強調了高盛在多個行業中的領先地位。

「高盛今年在股票上的回報率為10.4%,領先大部分對手。」

今年稍早在參加美銀美林的會議上,Blankfein告知投資者,他將嚴格控制成本,包括分紅在內。因高盛削減紅利基金,該行三季度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從二季度的43%下降至35%。

「今年分紅減少,但在更好的時代會增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086

ECB執委:歐元貶值明顯,或無需進一步刺激措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483

歐洲央行執委會委員Ignazio Visco在澳洲出席G20財長會議上表示,過去三個月歐元大幅貶值之後,歐洲央行可能不再需要采取更多的刺激計劃。Visco認為歐洲央行出乎市場預料計的降息幅度和負利率措施已經足以讓歐元貶值。他同時強調,歐洲央行不會為歐元設立固定的利率目標。

自6月初以來歐洲央行執行負利率以來,歐元對美元已經下跌6%。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曾表示將通過購買ABS和資產擔保債券的方式將歐洲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擴大1萬億歐元,從而達到拉升通脹和提振經濟的作用。20140921_EUR1_0

對於TLTRO,Visco表示市場對於TLTRO有一些誤解,第一輪反響平淡並不說明TLTRO完全失敗。12月舉行第二輪的表現才更為重要,歐洲央行認為相當一部分國家的銀行將在12月才會開始借貸。不過對於意大利銀行業而言,歐洲央行的措施正是我們所希望見到的。

Visco強調TLTRO將是擴大歐洲央行資產負債表的主要構成,而ABS和資產擔保債券所占比例可能相對較小。不過央行正在考慮增加ABS及資產擔保債券所的規模。”

Visco認為歐元區目前並沒有處於通縮狀態,而是一種極度低通脹的情況。並且這種低通脹在歐元區而言是全面性,而非一兩個國家的特例。他最後總結道:歐洲央行所做的措施皆在提振歐元區的通脹,以達到央行長期2%的目標水平。(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850

政府無需再給出租車當保姆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7211

部分城市交管部門關於“專車”的表態 (李伯根/圖)

壟斷是遲早要破的,應該把專車引進來,成為公共交通的組成部分或重要補充,沖擊一下原有秩序。目前的喧囂,是政府和企業都有意識地運用媒體工具達到自身目的的表現。

在我看來,目前聲勢浩大的專車非法營運整治活動,可能宣傳多於實際動作。交通部門查處應用軟件上的黑車並廣而告之,很大程度上是行業管理部門迫於出租車集團的壓力而必須擺出的姿態。

因為這樣做,首先可以安撫壟斷行業,其次為即將推出的官方電召車造勢,再次,試探社會的反應,觀望上級、群眾和相關利益集團的態度。

實際上,體制內部已經有許多人意識到了壟斷的弊端,也贊成嘗試著以互聯網改革傳統行業,只是怎麽改還不知道。現在既然有企業來做了,那麽我們且看他如何做,且看社會反響如何,且看原有利益集團如何,且看我們能否安撫他們而不必扼殺新事物。所以,除非政府為了強推官方電召車而認定“專車”全部違法、必須打擊,否則,大家也就做做樣子,交差了事。

而專車軟件公司,很希望社會關註自己的業務,打廣告不說,贏得群眾支持還能向政府施壓,為專車業務合法化爭取更大可能。所以,目前的喧囂是政府和企業都有意識地運用媒體工具達到自身目的的表現。

專車的問題關鍵不是合不合法,而是社會經濟發展向壟斷行業要市場,以前也想要,也想沖進來,但沒有互聯網這個足以規避監管的交易空間和高效拆分又組合法律關系的手段,企業實力也沒有這麽強大。現在這兩樣都有了,我有錢、有空間、非典型違法,你還在思考我就搶了你壟斷行業的市場,而且越長越大。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政府以行政管制去扼殺,在長期來看是沒有用的。

所以我認為,專車作為有一定公共服務特點的產業,應當在政府的引導下規範,應當遵守一定的規則,例如法律責任設定、基本交易規則、糾紛處理渠道等,畢竟對關系到人身安全和出行秩序的交通行業設定一定的遊戲規則還是必要的。

但關鍵是,遵守這個遊戲規則的,我就要允許你進來做,不能再故步自封死守壟斷制度。壟斷是遲早要破的,應該把專車引進來,成為公共交通的組成部分或至少是重要補充部分,沖擊一下原有秩序。

改革應當樹立這樣一個榜樣:公共產品領域,政府定規則,放開準入;質優價廉者長久生存,有利可圖,但非暴利;無法以市場化生存者,淘汰出局。畢竟群眾只關心是否享受到了充足的、合理的出行服務,至於哪家賺錢哪家虧,他們不會關心。政府也無需當保姆一樣考慮,否則只會越來越累,受制於不思進取的原有利益集團,錯失轉型發展良機。

(作者系東部省會城市交通管理部門公務人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784

海通:暴跌後政策打補丁 無需慌亂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333

海通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荀玉根認為,昨天股指跌幅超出預期,主要是因為杠桿交易放大了利空。由於目前市場杠桿率不到1.5倍,股市發生集體“踩踏”的概率很小。而且昨天晚間管理層的及時糾偏也將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所以投資者無需慌亂出逃。昨天,證監會否認監管層正在聯合打壓股市。

1、股指大幅下跌,源於杠桿交易放大利空

海通指出,由於上周五兩會聯合釋放利空,周一股市下跌早有預期,但跌幅之大超出預期,主要是因為杠桿交易擴大市場了波動。

截止1月16日,融資余額達1.1萬億,較14年 6月末的4035億有顯著增長,融資交易占市場成交的24.1%,較6月末增長10個百分點。此外,傘形信托通過銀行理財配資等提升交易杠桿的方式發展迅猛,此類杠桿資金推算在萬億以上。

杠桿交易的運用使得市場更敏感,生怕踏空或被套,利好預期下恐慌性大漲,利空預期下恐慌性殺跌。

05-07年、08年底-09年兩輪牛市中上證綜指單日振幅5%以上共30次,占比5%,而本次11月21日降息後市場加速上漲以來,上證綜指單日振幅5%以上3次,占比12%。

2、不用恐慌,暫難引發融資平倉的踩踏

海通進一步指出,目前市場的杠桿率不到1.5倍,暴跌引發“踩踏”概率小。

根據相關規定,客戶使用現金融資杠桿率可以達到2倍,使用標的券融資杠桿率可以到1.4-1.7倍,而當客戶資產負債比降至130%時將引發強制平倉。由於客戶信用賬戶內保證金融資比例一般低於上限,且部分持倉非兩融標的,因此目前市場兩融客戶的平均杠桿率不到1.5倍。

如果要觸及130%的強制平倉線,其股票市值的下跌幅度要達到57%,這意味著其所持股票還要經歷5個以上跌停才能引發強制平倉,發生概率極小。

此外,預計目前傘形信托的規模大約在萬億,杠桿率一般在3-4倍,當產品凈值下跌至0.8-0.85時會引發強制平倉,相對兩融而言傘形信托的強制平倉壓力會更大,但考慮到期倉位和持倉集中度會相對較低,單日跌停引發強制平倉的概率不大。

50萬以內及違規展期客戶占比小,對市場影響有限。證監會1月16日通報中強調賬戶資產要在50萬以上,而且融資到期後不得違規展期。14年末,資產50萬以內賬戶數量占比95.96%,資產占比12.39%,盡管賬戶占比較高,但資產規模占比相對較小,其中開展兩融業務的資金占比就更小,對市場影響不大。

根據草根調研,目前市場展期的兩融賬戶比例大約3%-4%。並且,對於此類違規操作,證監會的處理意見還沒有公布,不排除進行新老劃斷而非強制平倉的處理辦法,預計總體對市場影響有限。

3、政策或糾偏,無需慌亂出逃

海通還認為,管理層的及時糾偏也將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類似錢荒,監管層態度微妙變化。19日市場大跌後,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回答記者采訪時指出“你所提到的幾方面的情況,被市場解讀為監管部門聯合打壓股市,這與事實不符”、“對證券公司開立融資融券信用賬戶時證券資產低於50萬的客戶,繼續按證監會原有政策和規定執行,不因為這一資產門檻而強行平倉”。

這說明政策信號已經微妙變化,政策背景上,119市場大跌與13年6月錢荒類似,政策如微調會改變市場情緒。2005年來牛市和震蕩市中,上證綜指單日跌幅超5%的情況共有12次,其中有9次發生在中級調整期間,有3次是短期行為,如06年6月7日、07年2月27日、14年12月9日。

從歷史經驗看,中期調整通常需要比較強的多因素共振,貨幣政策從嚴、地產政策從嚴、基本面持續差,是較常見的誘導因素。海通認為,目前融資從嚴單一因素本身難引發中級調整,不過杠桿交易讓市場波動加大,但情緒的變化會受政策信號影響。

持有金融,無需慌亂出逃。上周五政策出臺後,利空金融股是共識,但1月19日金融股幾乎集體跌停,尤其是券商股開盤跌停,實際上第一天賣出機會很小,問題是第二天是否要賣出?海通建議繼續持有,第一,短期市場情緒極度悲觀,但管理層態度已微妙變化,觀察後續政策是否微調。13年6月錢荒後,央行防水之後股市上漲,6月跌幅居前的資金敏感性行業,如地產、非銀、銀行,第一波反彈均居前。

第二,展望未來,可能利多因素包括:降準降息、地產政策進一步松、短期打新資金解禁、歐元區量化,可能利空因素包括:宏微觀數據不佳、美國議息會議幹擾流動性、俄羅斯、希臘事件惡化。對比看,融資從嚴後,春節前利空因素出現概率偏低,反而利多因素出現概率更高,金融股受益。風格上,13年的創業板一枝獨秀難現,更可能均衡化,符合政策方向的互聯網金融、信息安全更優,主題方面,關註“一號文”和“京津冀”。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142

銀粉無需擔憂降息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ch6.html

    本人寫的小文屬於“小眾產品”,況且大都像似空談,水平又低,所以大多數人是不太要看的。但昨天小文《由牛刀文章引出的資產定價問題》發出之後,點擊量比平時多了不少,並有好幾個朋友來討論交流,這有點出乎意料!看來,金融學的“預期收益及風險”這一有關資產定價的基本原理還是為許多朋友所理解並認可的吧?今天,就不妨接著這一主題思想,結合剛剛頒布的降準降息政策的話題,再延伸閑聊一下。

    昨晚,幾個朋友剛聽到降準降息消息,遂來議論。有的說,這將推動股市上漲,因為釋放了流動性。也有的說,這對銀行股不利,因為這會造成銀行營收減少,致使銀行股下跌。

    對於第一種貨幣政策左右股市的說法,我始終是不太贊同的(參見本篇“附錄”,即本人2015年1月11日的小文《股市不由貨幣政策決定》)。我們回頭查看一下歷次降息降準頒布之後股市的表現,即可發現,既有漲也有跌。這說明,調息政策並非能夠主導股市運行的。倘若降息真能推高股市,那麽就拿較近的2012年來說吧,當年連續2次降息,怎麽股市還是照樣一路走熊呢?可見,貨幣政策決定不了股票的價值,流動性也就不成其為股市漲跌的主要因素。

    接下來著重聊一下第二種說法的問題。

    就連不少銀粉也都認為,這次降準降息,由於直接致使銀行利息收入減少,恐怕會立即導致銀行股下跌。這個看法是把營收或利潤當作是股票價值的關鍵因素了,很多人也都這麽認為的,於是乎,炒股票也就變成是炒業績了。可有趣的是,為什麽銀行業績以前也一直很好,但其股價就是長期低迷不漲呢?這你如何解釋?所以,只用預期營收或盈利來衡量銀行價值,進而以此來估值其股票價值似乎不太靠譜。

    其實,一個公司的價值並不是由其營收多少決定的,而是由它的能力決定的,進而才決定了這個公司股票的價值。因此,倘若我們立足於公司的能力來看問題的話,許多問題或許就能想明白了。我這里所說的能力不是指簡單的營收或盈利能力,而是指抵禦風險的能力和創新發展的能力。

    我們不妨回顧一下銀行股這6、7年以來的歷程。前期大部分時間段里,銀行業績也都非常出色,但它們的股票卻都萎靡不振。竊以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銀行業績好是得益於“壟斷”,而壟斷本來應該說是一種“天然優勢”,但其股票怎麽不作反映呢?深入思考發覺,雖然銀行因為盤踞壟斷地位而得利,但同時也始終承擔了非市場化因素的風險。比如,許多貸款都是由政府部門指定的,貸款利息又只能按照央行的規定,低息貸給那些落後產業,過剩產業、泡沫產業(比如,房地產業)、等等,而又得不到應有的風險溢價回報,於是乎,面臨市場波動,風險大大增加,而抵禦風險的能力則相對減弱。(所以,不要熬不得人家銀行業賺了多少多少錢,也要想想人家承擔了許多許多不該承擔的風險!賺錢並不容易!)還有,銀行業許多方面的制度與機制僵化,壓制了創新發展的能力。比如,作為金融業最基礎的利率市場化改革仍然難以深化進行。總之,由於受制於客觀環境,銀行業的抵禦風險的能力和創新發展的能力始終受到很大影響,而這兩種能力才是決定公司真正價值的主要因素。(對銀行股進行價值投資,不妨從這兩個能力方面來思考,或許有利於尋找到更好的銀行股標的吧?)

    盡管如此,但銀行業努力與時俱進,特別是在習李新政領導下,市場化進程加快,在與同類行業的競爭中,進一步改革創新,不斷推出適時對路的各種新產品,整合各路資源,增加資產證券化手段,增加了許多中介服務項目,等等,顯著提高了創新發展的能力與抵禦以及轉移風險的能力……結果,得到了市場認可,提高了其估值水平,自2012年末開始在(貸款)利率市場化推動下走出一波不小的行情之後,這次又掀起了更為波瀾壯闊的走勢!有人認為,這是估值修複。竊以為,不宜同日而語,因為這不單單是由業績推動的,而更是由能力提高而推動的,性質有點不一樣。

    據上之理,我們料想,降息盡管會造成銀行業的營收或盈利暫時減少,但並不會降低其能力,而公司及其股票的價值取決於能力,所以說,銀粉們無需擔憂降息會造成銀行股怎樣。說不定,明天銀行股就漲給你看呢!


附:                                                           股市不由貨幣政策決定

    上周,股市差點攻破2009年8月份的大反彈高點3478點。有朋友把這個前期高點稱之為“四萬億頂點”,意思是,當時為了扭轉金融及經濟危機,政府毅然決然地投放了4萬億貨幣,於是乎,股市因資金充足而掀起了一輪小牛市,從1664點強勢漲到了這個“四萬億頂點”3478點。許多朋友也同樣認為,這次股市走勢波瀾壯闊,也是因為降準降息和貨幣增發推動的。總而言之,大家普遍認為,股市行情主要是由貨幣政策決定的,因為股市上漲是靠錢堆上去的嘛。

    對於這個觀點,我是一直不太贊同的。

    既然有朋友拿“四萬億”作為股市一個走勢“里程標誌”,我們也就不妨拿“四萬億”這個事例來說明問題吧。當時,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上證指數這年10月份跌至1664點,隨後開始起漲;而“四萬億”計劃則是11月份頒布的,可第二個月股市不但沒漲,反而下跌了;跨入2009年,連續上漲了7個多月,於8月份創出大反彈新高3478點,走了9個多月的小牛市。而在這大半年里,“四萬億”計劃遠遠沒有落實到位,也沒足夠的證據表明已經釋放的部分貨幣主要都流入了股市,那麽就在這麽短時間內,股市並非與“四萬億”資金發生直接聯系,怎麽上漲得這麽厲害呢?我們接著再看,隨著後幾年里“四萬億”計劃陸續落實,貨幣不斷增發,M2連年大增,可是股市不但沒有隨著寬松的貨幣政策上漲,反而步入了漫漫熊途,到了2013年6月,M2從2008年47.5萬億元增加到了105萬億元以上,而股市連跌4年,竟然跌到了“鴉片底”1849點!

    由此可見,貨幣政策是調節供求關系的,而過分的寬松貨幣政策不但沒有促進股市穩健發展,反而變成是壓制股市的一股力量了。這也是“通脹無牛市”的一個實例吧?

    所以說,貨幣政策決定股市走勢的觀點顯然是不對的。其實,金融資產定價不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而是由“預期收益及風險”所決定。錢堆高股市是結果而不是原因,其原因在於市場預期及風險的評判。關於這個觀點,請參見本篇“附錄”,即本人2012年7月29日寫的小文《小侃“預期收益與風險”》。

    既然通脹無牛市,那麽通縮會不會有利於股市呢?哎!這或許倒是有點道理的呢。(參見本人2014年5月14日的小文《通縮有利於催生牛市》)

    這次大盤上漲了一年半,有人認為這是無風險利率下降推動的。對於這個說法,我也覺得並不正確。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也就是貨幣政策決定股市了,這顯然與前面所述相悖,不可成立。竊以為,那是市場對通縮將要見底作出了預期,同時也對經濟結構調整作出了預期,相信經濟效率將會提高,從而促使整個經濟體價值提升,於是乎,股市早在2013年就已做出了反應,即從“鴉片底”1849點開始上漲走牛(若按中小盤,還要提前半年多時間了呢)。至於“無風險利率下降”則是滯後動作,它是刺激經濟的一項政策措施,當然也是經濟發展的需要,只不過這時正好與股市動向吻合而已。但我們不能簡單地以為,同時發生在某個時段的兩個事件必然就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其實,無風險利率下降是為了提振低迷的經濟,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是個結果,通縮才是其原因,而股市比它更早地發現了這個要求。

    當然,股市是個典型的複雜性適應系統,即便對於它已經發生的重大走向或走勢,也都難以及時找到幾條真正的理由來作準確解釋。盡管如此,但市場對“通縮見底和經濟向好”這兩個預期則是推動股市上行的一個原因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1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