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社會進步的觀點,假使我今天可以選擇,我不會做這樣的事情(指ECFA相關的預算執行)。」說這話的人,是一位經濟部官員;過去三年,他實際執行因應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產業衝擊的預算。 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想? 三年前,兩岸簽署了ECFA,政府為了降低民間反彈,推出了總額九百五十二億元的「因應貿易自由化產業調整支援方案」(以下簡稱因應方案,該方案不限於兩岸貿易);最近,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也遭到強大阻力,經濟部擬將因應方案加碼到九百八十億元,甚至「不排除加到千億元規模」。 事實上,這個以十年為期的因應方案,實施至今,總計編列的預算約二百億多元,僅占總額兩成多;其次,這筆預算的執行效益恐怕也是個大問號。 我們發現,這套因應方案有兩大騙局。 騙局一:預算灌水有近九成,根本是既有業務魚目混珠 官員們在宣傳ECFA、服貿協議時,不斷提及政府「準備好九百五十二億元」來因應衝擊,好像政府已經拿出一筆「安心錢」,弱勢產業將獲得大筆資金協助。 然而,經濟部早在三年前對立法院的報告中,就開宗明義寫著「本方案措施向為政府持續推動事項」,說白一點,原來,這方案就是把經濟部、勞委會既有的產業、勞工協助措施包裝進來,以免預算總數「不夠看」。估計近九成預算都是既有業務。 為什麼說,政府可能擔心數字不夠看?根據因應方案的規畫,從產業「可能受影響」、「受衝擊」再到最後的「受損害」,共分為三個實施階段。政治大學國貿系教授施文真指出,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規範下,各國可以在產業因開放進口「受損害」時,透過廠商的主動申請、依法定程序認定損害情形後,允許政府採行一定的補救措施(例如,課反傾銷稅等)。但所謂「受衝擊」、「受影響」的用詞和定義,應該是為了這個方案特別設計,不在WTO範圍內,故政府可有較大的自行運作空間。 在九百多億元的金額中,預計花在第一階段「受影響」產業的錢最多,有五百二十四億元;「受衝擊」產業為三百五十三億元;WTO架構下的「受損害」產業救濟經費,則估列七十五億元。顯然,如果只按照一般貿易救濟的做法(即「受損害﹂產業救濟),政府喊出來要救產業的經費還真的會「不夠看」。 三階段措施,卻僅一項實際執行 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主張,外界不要把重點放在錢花得多或少,或者是否拿原有預算充場面,「重點是要給廠商信心,先把一個方案擺在那邊,讓廠商知道有問題的話,有一筆經費在,」他強調如果沒有這個方案,推動自由化的 阻力會更大。 由於目前沒有任何產業符合「受損害」或「受衝擊」的認定標準,因此三年來政府執行這套方案的力氣,都花在「受影響」產業上。哪些是可能受影響的產業?經濟部委託中經院,挑出了毛巾、傘、陶瓷、農藥等十七類共二十二項產品,也就是被認為競爭力較弱的內需型傳產中小企業。 為了要有「新意」,在既有的產業升級、研發輔導措施中,特別標榜「客製化」,例如經濟部技術處行之多年的「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SBIR),就針對前述二十二項產業來申請的廠商,縮短審查時程、補助款加碼一五%。 「協助產業升級轉型的政策,應該要各產業一體適用,不應該先選出一批貿易自由下的輸家,而且三年來都沒有做滾動式檢討,這很奇怪,」一位參與審議因應方案預算的學者說,他認為第一階段要做的事情,本來政府就有在做了,沒必要特別加碼納入,反而形成資源的重複、浪費。 不但原有補助政策加碼,經濟部為了這二十二項產業,另向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申請每年十億元的新計畫經費,主要是「發包」給中衛中心、紡織中心、工研院等半官方機構「認養」輔導特定產業。 「石材中心人力不足,也不比我們懂陶瓷這一行,結果我們還要去教輔導我們的人,」陶瓷公會總幹事游德二說。產業聚落在西部的陶瓷業,與建材業被政府一同交給遠在花蓮的石材中心輔導,目前業者主要感受到的幫助,只有協助建立MIT台灣製造標章。 前述學者表示,政府為了避爭議,通常不會把預算直接交給廠商,因此最好方式就是委託給半官方的財團法人,「他們怎麼做輔導?不外去看工廠、提供諮詢??光是交通費,加起來就可以買好幾部車子。」 游德二認為政府沒有抓到重點,陶瓷業現在最缺的是人才,但勞委會委託學界培訓原有員工,「短期間做完一個case就沒有了,不如撥款給鶯歌高職做持續性的獎學金,例如數位印刷、藝術設計方面,是陶瓷業升級最需要的人才,但現有教育體系卻無法支援。」 騙局二:績效灌水18億信用保證,卻列459億當成績 在政府特設的ECFA專門網站中,因應方案的績效列得洋洋灑灑,不過仔細檢視就讓人滿腹狐疑了。例如其中「因應貿易自由化融資保證方案」,官網上寫著,到今年五月止,共承作七千六百餘件,政府提供保證金額共約四百五十九億元,協助中小企業取得融資五千餘億元。 二十二項弱勢中小型產業,三年就獲得了那麼多的貸款協助? 依據經濟部所提供給立委的因應方案各項經費明細中,「提供中小企業融資信用保證」的預算,三年來,合計只有十八億三千萬元,四百五十九億,數字從哪裡來? 再核對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的年報,原來,ECFA官網恐怕是把二○○九年「振興經濟方案」以來,提供給所有中小企業的專案貸款,也「歸功」因應貿易自由化方案了。 除了預算和績效灌水的問題,站在整體的立場,政府到底該不該花錢「輔導弱勢產業」? 回到一開頭那位經濟部官員,他的感想是,「你今天會變成弱勢產業、變成沒有競爭力,不是因為簽了貿易自由化、在這兩、三年才造成,社會在進步,你如果沒跟上,本來就應該挪出空間給更有附加價值的產業。」 不過,這並不表示政府對於無效益產業的勞工就應該袖手旁觀,「但是,去處理這一塊的應該是社會福利政策,而不是我在做的產業政策,」他說,包括受經濟部委託的研究型財團法人,原來成立的目的並不是要輔導產業,而是要做更高階的研發引導,「結果今天把他們的戰力全部拉到沒有附加價值的工作,對國家也是損失。」 【延伸閱讀】980億安心錢,淪為「芭樂票」? 膨風:87%額度,拿舊業務充數「因應貿易自由化產業調整支援方案」,預算共980億 舊業務匡預算用途:中小企業信用保證、技術研發補助、協助拓展外銷市場、勞工就業訓練等857億(占87%) 新計畫拚輔導用途:推動MIT台灣製造標章、由半官方財團法人認養建材、製藥、紡織等產業輔導計畫等 95億(註1) 服貿再加碼用途:尚在研議、規畫28億 掛蛋:大編預算,等嘸廠商來申請 第1階段→受影響產業選定17類22項進行輔導2010年已編列預算/ 已執行預算(億元):28.5(註2)2011年已編列預算/ 已執行預算(億元):40.9/372012年已編列預算/ 已執行預算(億元):40.7/37.42013年已編列預算/ 已執行預算(億元):35.3總計:145.4 第2階段→受衝擊產業出現進口異常增加時,針對受衝擊的內需產業提供更多輔導2010年已編列預算/ 已執行預算(億元):02011年已編列預算/ 已執行預算(億元):26.5/02012年已編列預算/ 已執行預算(億元):24.2/02013年已編列預算/ 已執行預算(億元):13.5總計:64.2 第3階段→受損害產業由廠商依「貨品進口救濟案件處理辦法」申請損害救濟2010年已編列預算/ 已執行預算(億元):1/02011年已編列預算/ 已執行預算(億元):1/02012年已編列預算/ 已執行預算(億元):1/02013年已編列預算/ 已執行預算(億元):1總計:4 註1:新增措施預計每年10億元,故本表以此推估占總數比率,但預算數已逐年減少註2:ECFA為2010年6月簽訂,本方案該年度預算未循正常程序編列,未知預算執行數資料來源:立委陳其邁辦公室 整理:田習如 |
| ||||||
「農正鮮」長期將灌水豬肉賣給國軍,而農正鮮的前身是台南老字號肉商利民食品,其創辦人的經營理念,竟是「誠信」。 黑心食品流向國軍部隊,爆發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灌水肉」事件,案情並向上延伸出業者透過酒色、金錢管道買通國防部採購人員。《今週刊》追查,涉案的「農正鮮」負責人翟自屏,正是台南老字號肉品加工廠利民食品第二代,由於熟悉肉品加工製程,將一公斤的肉灌水「養胖」成兩公斤,從中暴賺六.五億元。 事實上,去年十月,高雄市政府衛生局接獲民眾檢舉,農正鮮肉品廠的產品疑似混充其他肉品,但當時怎麼驗都驗不出混充肉的情況。 高雄市政府衛生局食品衛生科股長陳月寶說,直到今年四月八日,高雄地檢署指揮衛生局配合前往農正鮮公司稽查,過程中發現操作員竟將保水劑注入肉品,以增加豬肉重量,這才揭發黑心肉商農正鮮製作「灌水豬」的惡質手法。 離譜的是,農正鮮已被國軍副食品供應中心驗出肉品滲水率超標,被裁罰次數高達一百次,雖然每次裁罰二千至三千元,但國防部仍讓農正鮮持續投標,顯然刻意包庇黑心肉商。 本刊追查發現,農正鮮的前身,其實就是以「翟氏路路」品牌在台南成立的老字號肉品加工廠利民食品,生產牛排肉、調理包等。台南肉品商透露,利民食品董事長翟金南,四十二歲自軍中退伍後,七○年代就成立利民食品,隨著事業版圖逐漸擴大,他的長子翟自太︵現改名翟萬達︶、次子翟自屏也跟著參與經營,全盛時期還設有永康廠、安平工業區廠兩座肉品廠,並成立門市部及肉品超級市場,甚至還開起翟氏路路鐵板燒。 二○○○年後,利民食品財務逐漸惡化,並於○五年十月解散。翟自屏則早一步在當年五月成立農正鮮公司,專門經營國軍部隊副食品供應中心的牛、羊肉品生意,由於軍方預算壓得很低,根本沒有廠商願意投標,翟自屏為了獲利,將牛、羊肉填充大量保水劑冷凍販賣,讓重量增加一倍,因為公司設備齊全、生產量體大,他還幫其他肉品加工廠客製化「代工」,每公斤只收費二十元。 翟自屏曾向檢調坦承,肉品如果不加保水劑一定賠錢,為防止被軍方發現,會針對各副食站的訂購種類客製化製作,像訂購肉片、牛柳等,根據不同訂單,混充不同添加物。 「人生第一可貴是生命,第二即是誠信,所以賺錢後一定要回饋社會。」翟自屏的父親翟金南是虔誠的基督徒,他曾說「誠信」是翟氏企業的經營理念,但隨著「灌水肉」罪證確鑿,這句話聽來格外諷刺。 撰文‧梁任瑋 |
本文作者是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首席策略分析師邵宇,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歐洲QE點評:歐洲央行直升機再度撒錢,灌水、改革和套息交易。
1, 歐洲央行宣布維持主要利率水平不變,符合市場預期。德拉吉在隨後新聞發布會上宣布QE,擴大資產購買規模:從3月開始每個月購買600以歐元資產,持續到2016年9月,總規模約1.14萬億歐元。歐元暴跌,黃金大漲。
2, 細節上(a)歐洲央行的購債將基於各國央行在歐洲央行的出資比率。從購債原則來看,是歐洲央行與德國一次相互妥協的結果。德國無疑是出資比例最高的國家,而歐元區經濟相對困難的國家出資比例低,這會造成經濟困難的國家融資成本下降速度低於預期。(b)歐洲央行在額外資產購買中的比例為8%。機構債券比例12%,且分擔風險。剩下資產將不會風險共擔,實際上也符合德國利益。(c)德拉吉同時宣布準備使用OMT,且采取風險共擔方式。從政治上又是一次妥協,是其他國家樂意接受的,在政策上則是火力全開。
3, 鑒於戰後大型經濟體的(國家)債務量和債務率都在不斷攀升,借新還舊是舊常態更是新常態。以及不斷膨脹的央行資產負債表,這次危機中,美聯儲和英國央行擴張了4倍,日本央行擴張了3倍,中國央行和歐洲央行擴張了2倍。幾乎可以確信我們都生活在信用貨幣為基礎的龐式騙局和貨幣幻覺中。
4, 灌水能不能帶來經濟增長,美國和中國的例證是可以的,日本的例子是不可以的,德國則是個反例,也就是說不灌水帶來增長是珍稀的和性價比最高的。貨幣供應和經濟增長之間的缺口是不斷擴大的,也就是說資本市場和資產價格是流動性的蓄水池,只有其中越來越小的一個部分到達了實體經濟,其余都應該是消耗和泡沫。強力QE下短期歐元區的經濟有望提振,但中長期歐元區的經濟仍需各國結構性改革。
5, 灌水與改革,一直被作為對立物,但危機之後所有的經濟體都在叫喊改革與轉型,但不論是歐洲、美國還是日本都是進展有限,經濟表現也各有不同。經驗證據顯示中國名義增長與M2之間是在逐漸拉開,但其間也經歷過1992等大改革過程。所以該灌水還得灌水,該改革的還得改革,灌水都是以時間換空間,能不能換來轉型,不是央行能決定的。
6, 無論如何,第二大儲備貨幣的流動性供給增加了,貌似全球資本市場上的套息交易會再度活躍,這些錢一部分進入歐洲市場、一小部分進入本地實體經濟,一部分去新興市場投機(因此中國市場可能得到熱錢的配置,並且進而短期推高市場,這會使得對沖型的貨幣政策再度糾結,始終不能以自己為主),一部分去美國,再度推高美元和美股。歐元、日元等的流動性寬松是不是可以抵補第一大貨幣流動性供給的減少呢?顯然量級還是不夠,因此市場還是會等待美聯儲的加息時刻。而且跟進的匯率貶值,可能再度突出美元指數,這又會壓制風險偏好。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4樓提及
以前住公屋 大門有個窿比郵差入信 試過比人掟煙頭入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