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吳曉求評“萬科”:公司治理核心是均衡 不是誰錢多就聽誰的

“萬科之戰”愈演愈烈,市場討論中“挺王派”與“挺姚派”勢均力敵。在7月8日下午舉行的“中國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表示,萬科事件當中各方對公司治理的理解出現了重大偏差,無論管理團隊還是大股東。

在他看來,管理人團隊無權拒絕誰成為公司股東,但大股東也不可以無視其他人的權利。“市場上有錢說了算的’土豪’思想很嚴重,”吳曉求表示,沒有證據證明內部人控制與大股東控制孰優孰劣,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利益均衡,是在公司治理框架下的互相妥協。

應勇於“自我揭醜”

“萬科之戰”反映出中國資本市場參與者對公司治理內涵的理解偏差。吳曉求認為,在股市危機過去一年之後,“市場規則的核心內涵是什麽”應該受到重視。

資本市場當中,公司治理制度是一項重要市場規則。近期萬科事件當中,公司治理問題也是市場關註焦點。在吳曉求看來,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利益均衡機制,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忽視其他一方的利益。

“公司治理需要平衡各方利益,任何一方不可以利用現在掌控的權力,讓公司治理的其他方受到損害,一切都在妥協中進行。”吳曉求表示,上市公司由大股東好,還是內部人控制好,目前是沒有定義的。美國有很多公司都是內部人控制,這當中沒有誰優誰劣。

在他看來,對市場規則反思不足,只是對去年股市危機反思不足的一個方面。“反思不是說揭自己的醜,況且揭自己的醜也不是不可。”吳曉求分析,反思不夠主要因為兩個方面,一是研究者素養、信心、意誌力不足,很多人還是希望說好話;二是環境欠缺,必須給予方便的環境,讓研究者獲取充分的信息,否則未來的完善就是臆斷。

股市危機過去一年,監管層對此仍然“談虎色變”。吳曉求認為,應該正視波動,波動實際上是一種風險的釋放。“股市波動是一種常態,不應該過於敏感。”他表示,中國這樣一個大的、不斷開放的國家,金融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實際上,金融改革的最終目的,就是建立一種金融風險有序釋放的機制,而不是消滅風險,市場和制度應該提供風險管理的手段和工具。

“金融波動中,股市波動是能夠接受的,但是銀行流動性危機、貨幣大幅貶值這樣的波動是不可接受的。”他認為,只要不是欺詐等原因造成的問題,正常的股市波動是可以接受的。而且,金融市場越來越發達的國家,未來會出現資產價格大幅波動的現象,這實際上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沖國家大的風險。

反思五大問題

沒有充分的反思,就沒有明確的經驗可供借鑒,在未來決策時將很大程度上靠臆斷。吳曉求認為,從市場的根本問題上來看,有五個問題必須進行反思。

第一,資本市場的靈魂究竟是什麽?他認為,資本市場的靈魂是透明度。一切法律、監管,都是為了維護市場的透明度。資本市場是整個金融現代體系里面要求最高的金融制度安排,透明度是要對市場公開,是“點對多”的模式,透明度是資本市場公平、公正的來源和起點。所以,這是最重要的。

“我認為劉士余主席正確理解了這些問題,現在他推動的一些工作我認為是有價值的。”吳曉求稱。

第二,資本市場到底要做什麽?吳曉求表示,解決“中國經濟走出低迷”這樣的問題,股市做不了,沒有那麽大的功能。資本市場應該聚焦於自身最重要的功能,一是風險定價的機制,這是金融結構升級到今天最重要的進步。此前市場主要的功能是融資功能,但是隨著市場的發展,風險定價功能逐步提升起來;二是財富管理機制,市場不是資金池,本質是資產池。

“所以,融資不是股市最核心的功能,財富管理才是更核心的功能。”吳曉求認為,資本市場成為居民資產配置重要的方式,而不是只是去買黃金、買房子。

第三,監管的職責到底是什麽?吳曉求認為,此前我們賦予監管層太多職責,又要其監管,又要其推進市場發展。如果把推動市場發展演變成“推動指數增長”這就有問題,指數增長與監管者沒有關系。

在他看來,監管最核心的職責就是兩條。一方面,市場監管的核心,是保證市場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依據法律打擊違法違規行為,特別是內幕交易、信息披露違法、市場操縱三大違法行為。

第四,市場成長的邏輯是什麽?在他看來,市場成長的邏輯,不是外生變量決定的,而是內部變量決定的。雖然實體經濟與市場成長沒有高度的對應關系,但是有內在的邏輯關系。市場上漲的基礎一定是實體經濟的繁榮。

第五,市場規則的核心內涵是什麽?吳曉求表示,年初的熔斷機制啟動又停下來,這說明沒有理解規則的內涵。不是所有境外市場的規則都可以引入中國市場,熔斷機制的本質是信息披露窗口,我們沒有這個機制。再比如公司治理制度,市場各方的理解也存在較大偏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7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