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今年年初,幾乎所有市場參與者都認為從債市到股市的「大轉換」時代已經來臨。當時,市場情緒偏好於風險資產;經濟數據超預期的好,投資者大量拋售手中的國債,國債的收益率節節走高;
但人們從沒有想到,「大轉換」理論失效的是如此之快;從下圖美國30年期國債收益率的走向可以看出,債券市場正朝著相反的方向前進;
PIMCO在日本央行大寬鬆政策下,增持美國10年期國債;緊跟PIMCO步伐,投資巨頭貝萊德公司也在4月初大舉購買美國30年期國債;市場參與者似乎如達成共識一樣,紛紛將投資的重點轉向美國國債市場.
Brean Capital交易員Russ Certo表示,在我從事交易的20年裡,大家普遍看跌債券是比較常見的,但在看漲上達成一致確實比較常見;
Certo指出儘管美國國債的價值較過去而言已經升高,但相對於其他國家同期國債收益率而言,價值的升幅卻不那麼大;比如美國30年國債收益率2.87%,但德國,日本,加拿大三國同期的國債收益率分別是2.17%,1.61%,以及2.34%;
Certo認為投資者湧向債市的原因如下:
第一,投資者認為美國經濟增長將放緩;
債券是一種較好的避險投資。當經濟增速減緩時,債券也就順理成章成了投資熱點;許多投資這都認為2013年美國經濟增長將放緩;
另外,上週花旗的經濟意外指數變為負值;從以往來看,在該指數變為負值之後,通常會持續走低一段時間;這意味著未來的經濟數據將遠遠低於預期;
哈佛經濟學家Carmen Reinhart和 Kenneth Rogoff發現,公共債務與GDP比例超過90%的國家的增長率中位數比其他國家低1%。美國的債務比重正在逐漸增加,這將最終減緩美國經濟增速;
第二,投資者普遍認為投資機構的債券持倉量較低;
隨著美聯儲的資產購買規模的擴大,投資機構想大量持有國債將會變得越來越難;因此現在要做的就是搶在美聯儲之前購買國債;
如果問一批近年來畢業的大學生——他們目前在哪裡工作的話,有相當一部分人會回答說:「在一家初創公司工作。」「初創公司」曾經是一個指代小企業的行業術語,但現在卻讓人聯想到一種令人興奮的具有企業家精神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受過大學教育的年輕人正在選擇這種生活方式。
目前,Y世代(Generation Y,又稱千禧世代,通常指在1980年代初至2000年代初期間出生的年輕人——譯者注)有47%在員工人數少於100人的公司工作。對於千禧世代而言,創業研究是受歡迎程度排名第三的專業,千禧世代攻讀創業專業的比例是其他幾個世代的1.82倍。據紐約市經濟發展局(New York C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Corp)公佈的數據顯示,僅在紐約市,自2007年以來就有82家初創公司獲得了超過1,000萬美元的融資,而紐約州勞動廳(New York State Department of Labor)指出,過去五年以來高科技就業人數增長了10%。
在移動支付初創公司Venmo擔任安卓應用開發員的羅恩·夏皮羅(Ron Shapiro)說:「常春藤聯盟院校的許多大學畢業生最終進入銀行業和諮詢業,而且許多人最終喜歡這些行業,但我沒發現有許多人像我那樣興奮地談論自己目前在哪裡工作。」他今年5月份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在《福布斯》雜誌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德勤會計師事務所(Deloitte)首席執行官(CEO)巴裡·薩爾茲博格(Barry Salzberg)引用了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一位在校本科生所說的話,這位大學生把投身於金融業和諮詢業的決定稱作為「一個浪費才智的悲劇」。
薩爾茲博格解釋說:「千禧世代想要知道,如果他們加入貴公司的話,那麼他們將會如何在世界中產生一個積極的影響。」
我曾交談過的許多近屆畢業生都選擇去初創公司工作,因為他們覺得這樣做會讓他們能夠為公司做出有意義的貢獻,同時也能看到最終結果——這是諮詢顧問很少有機會做到的事情。他們還指出初創公司不按職位等級劃分的組織結構,許多人表示,這使他們能夠非常迅速地學會涉及範圍廣泛的一系列技能,而不是像入門級金融職位那樣只允許專門負責一個領域。然而,最重要的是,他們提到自己希望能產生影響,以及渴望在他們及其他人的生活中創造價值。
夏皮羅解釋說:「我認為,能夠在一家你覺得正在對世界產生一定影響的公司工作,會讓你為之感到興奮。你能夠成為對世界產生一定影響那個故事的一部分。」
現在,許多受過大學教育的20多歲年輕人都在初創公司的生活選擇上留條後路,而夏皮羅只是其中的一員。有些人,比如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校友、優質設計交易網站Consignd聯合創始人剛畢業就創辦了公司。其他人,比如凱特琳·斯特蘭德貝格(Caitlin Strandberg),先在精明的CEO手下做學徒,然後跳槽從事其他業務領域。
斯特蘭德貝格說:「大學畢業後,只要你擁有強烈的進取心以及真正願意提升自身價值的話,那麼你就可以做自己在21歲時沒有理由做的很多事情。」她是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2010屆畢業生,先在設計初創公司Behance和個人理財網站LearnVest工作,然後加盟風投公司——飛橋資本合夥公司(Flybridge Capital Partners)。
電子商務網站Consignd聯合創始人蓋布里埃爾·弗雷特曼 (Gabriel Flateman)是布朗大學2012屆畢業生,他說:「有許多因素——其中許多是技術突破,使得現在幾個小孩加上一個創業構想就能有望實現創業目標。」
梅賽德斯·本特(Mercedes Bent)是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2010屆畢業生。他目前是紐約創業培訓機構General Assembly的產品經理,該公司在全球八個地方為學生開設有關移動開發和網站設計等熱門主題的一系列課程。他說:「能夠對許多不同的行業進行調查是General Assembly真正吸引我的地方。」本特曾在高盛(Goldman Sachs)工作過兩年,然後在2012年突然轉行——跳槽到General Assembly。
本特說:「跳槽到一個薪酬較低而且不太穩定的工作似乎根本不像跳崖般落差巨大。」
斯特蘭德貝格回憶說:「在2010年,幾乎沒有這麼多人在談論進入初創公司。我是在不到一年前才開始聽到『初創公司就業熱』這個詞的,那時我才真正開始注意到各大高校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創新實驗室上。」
據《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許多大學正在增加對創業精神的支持力度——紐約已推出或正在形成之中的高校創業孵化器已達13家,而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今年夏天開始實施其第一項創業加速器計劃。
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2005屆畢業生阿維·米爾曼(Avi Millman)是旅遊初創公司Stray Boots創始人,該公司已銷售了10萬份遊覽服務。他說:「在申請我們公司工作崗位的人當中,有許多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我認為現在我們正在經歷創業精神有點渲染化的進程。」
斯特蘭德貝格認為,千禧世代必然會被初創公司所吸引。
斯特蘭德貝格說:「我們都是隨著互聯網和電子郵件的發展而長大的,我們在即時通訊平台上學會了鍵盤輸入——對於我們而言,為科技所吸引完全合乎常情,因為科技一直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然而,按照記錄來看,在所有初創公司當中,有75%是以失敗告終。許多初創公司的員工面臨一個不確定的未來,而且這種生活方式自身存在諸多不利因素。
本特說:「我認為,許多人肯定會去[初創公司]工作,因為他們認為初創公司富有吸引力,而且令人嚮往。但我經常在儲藏室裡接聽電話,因為公司沒有會議室。」
《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指出,初創公司支付的平均工資往往會比市場標準低30%。
米爾曼回憶說:「當我們最初創辦公司時,我和我的聯合創始人都搬回各自父母家去住。朋友們相繼結婚了,而你沒有錢與女孩約會——這是一種壓力。」
信不信由你,自己當老闆也面臨自身的諸多挑戰。
Consign聯合創始人尼爾·帕瑞克(Neil Parikh)說:「我認為,對於一家初創公司而言,最困難的事情,就是早上醒來,沒有人告訴你該做什麼事情。「
「但是,一年之後,我們是否想要像我們的朋友那樣——只是影響力有限的銀行高級職員呢?在這裡,我們今天可以創建一家未來員工人數將達到5,000人的公司。」
出於對美國經濟複蘇的信心,2014年大量資金湧入追蹤美國資產的ETF,這與歐洲的情況截然相反。
金融數據提供商Markit的數據顯示,國際資本流入美國ETF的資金規模相當於這些基金初始資產規模的50%,這是200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ETF能像股票一樣交易,但是其追蹤的是一籃子證券,這種資產通常被投資者用來下註經濟基本面而非個股。這類資產最近幾年快速發展,2014年增長了16%至2.7萬億美元。
在全球經濟疲軟的當下,美國經濟一枝獨秀,標普屢創新高,美元一度刷新近九年高點。
華爾街見聞曾報道,美國第三季度實際GDP按年率計算增長5.0%,高於經濟學家普遍預測的4.3%,為2003年第三季度以來的最強增長,這樣強勁的數據表明美國確實已經步入了經濟加速增長的康莊大道。
而目前歐元依然在與通縮陰影苦苦鬥爭,歐元區第三季度GDP增長0.8%,11月通脹水平徘徊在0.3%的低水平。2013年資金流向追蹤歐洲資產的ETF的資金僅相當於基金管理資產規模的16%。
此外,俄羅斯ETF也有大量的資本流入。英國金融時報引述Markit的分析師稱,無論關於烏克蘭危機或者油價的消息有多糟糕,投資者都在增加對俄羅斯的資金敞口。
印度也受到投資者熱捧,而德國卻面臨資金流出的壓力。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目前猜測美國今年加息無望,伴隨著全球央行紛紛放寬貨幣政策,投資者們開始轉向投資亞洲市場,低成本資金大批湧入亞洲。
在全球流動性不斷擴張、需求疲弱、低通脹且美元升值的背景下,市場對美聯儲偏寬松的預期明顯升溫。這可能給回報率較高的新興市場帶來顯著提振。投資者之前將資金撤出亞洲市場,因為擔心美國國債等低風險美國證券的收益率上升將削弱新興市場投資工具的吸引力。
例如,在印尼近期的國債拍賣中,海外投資者需求激增,導致5年期國債收益率較年初下降了近1個百分點。此外據興業證券觀察,流動性已經開始明顯流入韓國、臺灣等基本面較好的經濟體。
興業證券認為,在全球流動性不斷擴張的背景下,資金的避險模式將難以為繼,如果人民幣幣值能保持穩定,那麽中國就能受益於全球固定收益市場的再配置。
國際金融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的數據顯示,投資者今年1月向新興市場股市和債市投入180億美元。
根據彭博統計數據,印度成為外資最青睞的金融市場,年初至今流入該國股市、債市的資金共71.5億美元:
華爾街日報報道稱,分析師認為亞洲市場受到青睞是因在歐洲和拉美部分地區面臨政治難題之際,亞洲政府能提供更強的穩定性。此外從印度到中國再到澳大利亞的一系列亞洲央行也已經采取了前瞻性措施,通過放松貨幣政策提振經濟。
瑞士私人銀行Lombard Odier亞洲首席投資官Jean-Louis Nakamura說,隨著資金流出美國,亞洲新興市場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Lombard Odier在全球範圍內管理著2380億美元資產。該行賣出了美國和日本股票,並將資金重新投向亞洲新興市場股票以及亞洲公司發行的美元計價公司債券。
Nakamura表示,美聯儲冒險加息、甚至只是小幅加息的難度越來越大。他說,一旦加息美國金融市場將成為全球流動性的黑洞。美國債券收益率的上升將吸引來自全球的資金,進而推高美元並且有損美國出口。
根據美聯儲聲明中的表態,美聯儲可能最快於今年年中開始加息,但押註央行政策的聯邦基金期貨走勢表明,投資者和交易員們認為美聯儲直至今年很晚時候、或者明年才會加息的可能性正在上升。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 Group)的數據表明,總體來說交易員們認為今年7月份加息的可能性為31%,而明年1月份加息的可能性為86%。
東方匯理資產管理公司(Amundi)全球研究、分析和策略負責人Philippe Ithurbide表示,他預計美聯儲未來一年不會收緊政策,原因有幾個,包括圍繞通縮和油價持續下跌的諸多問題。該公司管理著超過1萬億美元的資產。根據這樣的預期,他表示,相比美國股市,該公司更看好歐元區股市,同時也看好亞洲的新興市場。
匯豐控股(HSBC Holdings PLC)的分析師周四表示,2015年他們最看好的新興市場債券是印度和印尼的債券,因為這兩個國家的貨幣波動得沒有那麽劇烈。
ING Investment Management新興市場和亞洲債務負責人Peter Sengelmann預計美聯儲將於2015年加息,但承認美聯儲可能推遲首次加息。他指出,無論美聯儲何時開始加息,它都將謹慎推進。該公司管理著2040億美元資產。
Sengelmann表示,他的基金看好以美元計價的亞洲債券,減持對美國國債更加敏感的市場。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滬港通開通已有2年,在此基礎上,深港通的開通進入最後的倒計時。內陸與香港的資本市場的互動進一步加強,資金南下成為一大趨勢。在瑞銀證券“展望深港通啟動與2017年A股市場” 媒體電話會上,首席策略分析師高挺預計,借助滬港通和深港通,南下流向香港的資金今年或將達到1600億元人民幣的規模。對於A股市場而言,滬深300明年或將上漲至3750點,有10%的上揚空間。
南下資金穩超北上
資金南下成為今年的一大趨勢。“今年1至4月,南下資金每天凈流入6億元人民幣左右,5月之後到現在日均已經跳升到16億元。從6億到16億,這是一個階段性的上升。”高挺說:“估計通過滬港通和深港通,南下流向香港的資金今年或將達到1600億元人幣民的規模。”
隨著深港通的開通、滬港通也取消總額限制,散戶投資港股的熱情加劇。那麽,投資港股的主力,是散戶還是機構?
高挺認為,主要以保險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為主。他解釋,1600億元的投資規模中,將有900多億到1000億左右的資金來自於機構投資者,這其中又以保險機構為主。保險公司並不追求短期盈利,多以長期資產配置為目的,因此,他們在香港市場的資金配置將是比較穩健的,不會呈現大幅震蕩。另一投資主力將是公募基金。當前,與滬港通和深港通相關的公募基金產品已有三十六七只了。僅從資金流向上看,應該對香港資本市場有一個正面的推動。
值得註意的是,資金南下將呈現持續的態勢。高挺解釋,這主要反映出內地投資者多元化投資意願比較強烈。同時,內地機構投資也有配置需求,內地諸多保險公司都持有豐碩的人民幣資產,且海外市場占比低,在人民幣貶值的背景下,有較強的多元化分散投資意願。
瑞銀證券方面表示,與南下資金相比,通過滬港通和深港通北上的資金量則較為平穩。5月之前,平均每天大約5億元人民幣,5月之後基本上未出現大的波動。那麽,未來北上的資金是否會搭乘深港通,有一個大的飛躍?
“資金北上實際反映出的還是海外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前景的判斷,最近這兩年,我感覺海外投資者對於中國的經濟、金融系統和銀行壞賬等存有擔憂。即使中國推行QFII已有多年,但A股整體外資比例很低,占比在流動市場上約為3%。因此從短期看,搭乘深港通,資金北上,應該不會對整體市場產生較大的影響。其總量上會較為平淡,在結構上將有所偏重,譬如他們更偏向消費、醫藥等領域的投資。”高挺說。
深港通開通在即。在人民幣貶值趨勢下意義重大。高挺認為,深圳市場和上海市場,其體量相差不大,在與香港資本市場對接中,原來僅是通過滬港通與上證所聯通,如今通過深港通,與深交所打通。這樣一來,內地的整個A股市場均與國際資本市場相連接。其次,當前人民幣貶值承壓,市場各方擔憂各種資本流出的管制或將加強,但深港通的開通向市場發出一個強烈的信號———盡管從短期而言,通過滬港通和深港通到香港投資是一種資金外流,但監管層對此並不擔憂,持續推動我國資本市場的開放。
A股明年被看好
相較而言,深港通更加利好香港資本市場。而又將對明年A股構成何種影響?
“2017年我們對A股基本持正面看法,將滬深300的目標設定在3750點,與現在相比將有約10%的上升空間。”高挺說:“這主要基於對A股盈利增長的判斷得出的。 今年A股的盈利增長約為7%,尤其是三季度以來其增長勢頭較為穩健, 我們判斷明年A股的盈利增長約為6%。”
在板塊方面,未來需要警惕材料類板塊。今年,煤炭、鋼鐵和化工出現一個大反轉,如果此三類行業的價格不出現陡然下跌重現去年年末的狀況,其業績影響將在未來湧現。但需要主要的是,周期性板塊其特征是價格漲帶動股票上漲,呈現周期性上漲和下跌。同時,行政性的調控產量可持續性並不強,因此對於材料類板塊不能掉以輕心,可能在未來一到三個月內,此板塊的價格將會見底。
主題方面,看好中國消費和股息收益率比較高的股票。同時,看好基礎設施投資,尤其是以PPP形式帶動的投資收益的板塊。高挺說,此外看好受益於人民幣貶值的企業。過去,人民幣貶值通常給A股帶來負面影響,但現在市場對這一影響的敏感度降低,能更為全面地認知人民幣貶值的背後原因,同時央行也能對其有較好的調控。從海外市場來看,日元貶值時其股市呈現上漲態勢,而英鎊貶值時,英國股市也呈現上漲態勢。人民幣貶值,對出口類企業和跨國公司有裨益。
企業家們在首屆中澳企業家峰會上舉行圓桌會談。(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4月6日《南方周末》)
中國在2013-2014財年超過美國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外資來源國,2014年至2015年,澳大利亞批準了460億澳元的中國投資,幾乎是排名第二的美國的兩倍。
一位與會的中國投資者從中國視角出發,將中國企業出海的原因概括為三點:消費升級,品牌、技術升級以及全球資產配置。
她認為,像澳大利亞這種教育和旅遊資源豐富的地方,未來一定是農業的衍生點,“今天不來,明天也得來”。
“在男人們關心投資、收購、兼並的時候,女性和媽媽們在關心我們吃什麽,能給我們的孩子提供什麽樣的食物。”北京阿卡控股董事長江宇虹說。
2017年3月26日至3月28日,江宇虹等100位中國企業家抵達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首府悉尼,參加了首屆中澳企業家峰會。他們與另外100名來自澳洲的企業家匯聚一堂,從會議室談到晚宴,又從晚宴談上了郵輪。
中國已經連續8年成為澳大利亞的第一大貿易夥伴。此外,中國在2013-2014財年也超過美國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外資來源國,2014年至2015年,澳大利亞批準了460億澳元的中國投資,幾乎是排名第二的美國的兩倍。
為什麽中國資本會湧向澳大利亞?一位與會的中國投資者從中國視角出發,將中國企業出海的原因概括為三點:消費升級,品牌、技術升級以及全球資產配置。
江宇虹曾擔任美國戴爾公司大中華區高管,從沒想過有一天會從事農業。6年前,出於對市場的敏感,她發現周圍的中產階級正在成長,他們希望找到品質更高更安全的食物。
從2011年開始,她一邊孕育生命,一邊開始創業,從有機農場開始做起。目前她已有6家有機農場沿著高鐵線鋪開,圍繞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
之所以來到澳大利亞尋求合作,江宇虹說,是因為中國種植業發達,有機農場生產的都是蔬菜,而澳大利亞的畜牧業發達,能夠向中國家庭提供綠色有機的肉、牛奶還有雞蛋,就像國外很多家庭每周收到的營養盒子,里面什麽都有。
更重要的是,江宇虹希望把中間的經銷商打掉,把澳洲的農場和中國的消費者直接聯系在一起。通過在農場安裝攝像頭等IT技術,可以讓中國的消費者知道農場所發生的一切,比如消費者眾籌的是哪頭奶牛,它是怎麽下奶的,有沒有被投餵抗生素等等。
阿卡的目標客戶是中國正在成長的中產階級,據江宇虹介紹,阿卡的客戶已涵蓋30萬中國家庭,按一個家庭四口人計算,阿卡的客戶實際上是120萬人。而市場需求的增長是巨大的,不是45度角,而是60度。
2016年7月,《經濟學人》雜誌的一篇文章說,中國的中產階級(家庭年收入在7.66萬-28.6萬人民幣之間)人數從1990年代的幾乎為零,增長到今日的2.25億。
江宇虹在會後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她可能會參股澳大利亞的一些農場,這麽做並不是像購買酒莊一樣出於財務目的,而是希望能夠“給澳洲的牧場裝上攝像頭”。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是為了布局正在到來的風口——中國中產階級的衍生需求。江宇虹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實際上很多人不知道,目前阿卡的利潤有一半都是衍生需求。阿卡做的是高品質農業,客群是中產階級以上,這個群體除了吃喝,很自然的訴求還在於教育等服務領域,比如一個家庭周末去到了農場,家長們就會提出能否給孩子在農場上課,讓孩子們認識《詩經》《楚辭》當中的本草。
“賣農產品的毛利率可能只有20%,但是賣課程可以高達60%。”江宇虹說,“除了老師沒有別的成本了。”江宇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她曾參與撰寫農業“十三五”規劃,當時就把多產業融合寫了進去。她認為,像澳大利亞這種教育和旅遊資源豐富的地方,未來一定是農業的衍生點,“今天不來,明天也得來”。
利世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中子考察澳大利亞酒莊。(資料圖/圖)
他也是為即將到來的2019年提前布局,那個時候中澳之間將是零關稅。
“中國的中產階級不得了,拉動了世界經濟。”利世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中子向南方周末記者感嘆,他的微信名叫“中國之子”。
李中子早年曾在美國攻讀國際政治博士,後來成為美國通用、福特汽車的配件生產貿易商,十幾年前他回到中國,投資了二十余家企業。如今,他又再次走向海外。
李中子認為,中國企業家和以前不同了,資金和產能都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所以走出來尋求更多的機會,向先進的國家學習技術、理念,已是大勢所趨。而中國企業家到澳洲來投資,或多或少都是對準大陸的角度,不管是在礦業、農業,還是旅遊、高科技領域,都是為了學習先進技術,學完了以後,再服務運用到中國,因為“中國的市場更大”。
中澳企業家峰會結束後,李中子將繼續前往澳大利亞南部的阿德萊德等地考察紅酒產業。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他的想法很簡單,更多是想學習調研,把澳大利亞的紅酒產業帶回中國。
“所謂產業就不光是種葡萄,不光是釀酒。”李中子想學習的是,酒莊在澳大利亞是如何與旅遊、酒店經營以及金融業掛鉤的,如何變成一個綜合性的產業。比如生產、貿易、文化旅遊帶動酒店業,紅酒產業如何做期貨和眾籌,紅酒品牌怎麽打造,“是一個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
與此同時,李中子正在北京八達嶺長城附近開發一個紅酒酒莊項目,預計占地5000畝。他正在和地方政府河北懷來縣商量,希望打造一個國際紅酒特色小鎮,把國際先進酒莊直接展現在國人面前,不需要到澳大利亞就能看到澳大利亞的酒莊長什麽樣。
他是在操作一個房地產項目時偶然發現,那里有一個幾十萬畝的葡萄莊園,名叫沙城,中國11%的葡萄酒產能出自那里。“但在中國沒有一個這樣的產業,紅酒都還非常非常年輕。”李中子說。
中國與澳大利亞在2016年正式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也為李中子的項目帶來了機會。澳大利亞貿易與投資部原部長安德魯·羅布在會上發言時稱,澳大利亞過去紅酒出口中國有15%的關稅,協議簽訂後,降到了5%。兩年之後,中國和澳大利亞的關稅將變成零,而美國的紅酒出口中國仍有非常高的關稅。經濟數據表明,中國正在變成澳大利亞最大的一個紅酒市場。
安德魯·羅布還表示,2016年中國與澳大利亞正式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時候,大多數的發達國家非常驚訝,他們過去認為中國不可能簽署一個世界級的貿易協定。而中澳簽署之後,關稅頃刻下降,澳洲商品出口獲得了迅猛的增長,比如牛奶的出口翻了一倍,龍蝦的出口翻了三倍。
“歐美如果還是那麽高的關稅,根本沒辦法跟澳大利亞競爭。”李中子說,他也是為即將到來的2019年提前布局,那個時候中澳之間將是零關稅。
李中子是為了產業和技術升級,購買海外品牌和技術,再帶回中國市場進行嫁接。但現在更多的中國企業已經開始在澳大利亞參與國際競爭。
澳大利亞京緯投資的總監錢京瑉曾在中國外經貿部工作。來澳大利亞留學後,她就留了下來,開始為當地的大型上市公司做並購投資。
據她觀察,中國企業在澳大利亞的投資偏好正在發生一些變化。比如過去中國的國企大多喜歡投資礦產以及在當地開銀行,私企則比較傾向於房地產,農業則廣受歡迎。而現在,中國企業開始參與到更廣泛的國際競爭中,比如她曾經作為顧問,幫助中交建收購了澳大利亞最大的一家基礎設施建設商,這家公司在修建鐵路等方面的技術能力很強。
錢京瑉認為,這意味著,中國資本或將直接參與澳大利亞基礎設施建設。澳大利亞地緣廣闊,需要建設公路、鐵路以及高鐵的地方還有很多,這也是中國互聯網巨頭希望看到的。
隨著中國開發商的到來,悉尼的市區開始建起了高層住宅。
9個小時的飛行,兩三個小時的時差,環境天然無汙染,澳大利亞因此成為不少中國人首選的移民地。澳大利亞貿易與投資部原部長安德魯·羅布說,現在已有5%的澳大利亞公民在說中文,也就是說澳大利亞已有100萬中國移民。
隨著中國企業的到來,有些中國移民的生活也隨之改變。
趙恒敏在20年前跟隨父母從香港移民澳大利亞,他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當時香港和現在的內地一樣,在進行大量的海外投資。他剛來澳洲的時候,一個初中只有幾個中國面孔,而現在任何一個學校都有中國學生群體,甚至有的比澳大利亞本地人還多。
趙恒敏一直在澳大利亞做律師,他明顯感覺到中國變開放了。還記得早些年的時候,他剛畢業不久,在一家律所打工,律所位於悉尼市區的一座A級寫字樓里,能看到悉尼歌劇院等景觀。不少中國企業來他所在的律所參觀學習,每當這個時候,他就會被老板叫去當翻譯,可當時中國來的企業家都是和景觀合影留念,但拍完照什麽生意都沒留下。“那個時候,中國企業沒有能力來投資,一個是沒錢,另外錢也出不來,我都跟老板說不要浪費時間。”
而現在,趙恒敏所有的客戶都是中國房地產開發商。“我是澳大利亞房地產律師行業里唯一的華人。”趙恒敏很自豪地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他和中國企業的交流沒有語言障礙,容易相互信任,另一方面,他的同學又全都是澳大利亞人,他比任何從中國來的律師都要熟悉澳大利亞的政策環境。
澳大利亞人喜歡居住在距離市區較遠的別墅里,而隨著中國開發商的到來,悉尼的市區開始建起了高層住宅。趙恒敏解釋,因為這樣比較符合中國人的居住習慣,中國人工作比較忙碌,沒有時間打掃太大的房子。
Kan夫婦就剛剛在墨爾本的市區中心買了一套公寓。Kan夫婦來自上海,他們非常年輕,一個80後,一個90後。如今,他們在墨爾本共同創立了一家名叫“MelMel”的IT咨詢公司,主要提供咨詢、設計服務。針對的客戶正是來澳大利亞發展的中國企業,以及想要拓展澳大利亞華人市場的澳大利亞企業。
此次中澳企業家峰會的LOGO就是Kan夫婦設計的。LOGO是由點和線連接而成,Kan的太太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些點都是中國企業系列峰會去過的國家,可以把中間的那個點看作是中國。
在中澳企業家峰會晚宴上,海富集團執行總裁、中外企業家峰會系列組委會主席董斌致祝酒詞,他引用了《老子》里的一句話來形容中澳關系——合抱之木,生於毫末。隨後,在座的兩百余位中澳企業家共同舉起了手中的茅臺。
“共享汽車”是互聯網出行中競爭最為集中的戰場之一。“共享汽車”模式出現時間較晚,市場整體格局未定,尚未出現類似“滴滴”的行業領頭羊。有分析指出,“共享汽車+智能網聯+自動駕駛”將成為未來的主要出行方式之一。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布局。在社會資本對共享汽車展開一輪狂歡之後,今年初,多家行業大鱷級別的主機廠掀起新一輪投資熱潮。
1月7日,一汽轎車發布公告稱,將與摩拜出行聯手布局共享出行領域。1月17日,由吉利汽車組建的新能源汽車共享出行服務平臺曹操專車,獲多家金融機構投資,完成A輪10億元融資。1月19~20日,在2018電動汽車百人會上,寶馬宣布,將繼續推進在華的共享汽車業務,並在成都上線共享汽車服務。2018年開年僅一月余,共享汽車市場再現投資熱潮。
■ 主機廠與IT企業“相愛相殺”
縱覽目前市面上的共享汽車投資方,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汽車主機廠、經銷商;另外一類則是移動互聯網企業。前者代表平臺(括號內為主要投資方)主要有:綠狗(北汽)、環球車享(上海汽車城、上汽)、e享天開(上汽)、微公交(吉利、康迪)、泛濫生活(力帆)、知豆(吉利、新大洋)、易開(奇瑞)、特來電等。與之相對的是,途歌、蘇打、UCAR、悟空、友友、一度、宜維等最早一批進入共享汽車領域的平臺,均采用分時租賃模式在市場上運營,多為移動互聯網公司創建。此外,還有傳統租賃運營商,如首汽集團推出的Gofun等,總體數量少於前述兩大類別。
汽車主機廠、經銷商擁有車輛資源和渠道優勢,通過建立分時租賃平臺,一方面可為用車消費者節省購車資金,同時還可以為自家產品及品牌做免費推廣。此外,據知情者透露,此舉有利於解決產品庫存問題,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方面,還可獲得國家補貼等資金支持。相比而言,互聯網企業在成本上不占優勢,但其在運營、管理模式、數據及用戶方面的實力明顯優於前者。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汽車制造商和互聯網企業開始通過利用對方優勢資源,從最初的互相競爭發展到如今的互補合作。
■ 想賺錢還得先“燒錢”
2017年下半年,滴滴出行上線“分分租”,美團推出“美團租車”,兩家具有相當實力的互聯網公司開始布局共享汽車市場。越來越多的資本和企業湧入共享汽車領域,業內開始出現不同意見的聲音。有觀點認為,共享汽車如果無法解決停車難、成本高的問題,湧入這一領域的企業只能充當“炮灰”的角色;不同觀點則認為,共享汽車和網約車一樣,盈利只是時間問題,同時也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先“占坑”了解市場,適時再向其他細分市場拓展。
2017年,上汽和上海汽車城共同出資成立環球車享(EVCARD)。經過近兩年在上海市場的摸索,他們發現共享汽車盈利並非遙不可及。“以EVCARD目前的經營情況來看,我們能走過盈虧平衡點。目前問題主要在於我們的定價過低,如果在用戶可接受範圍內適當提價,即每小時費用增加0.2元,每天用車時間增加一小時,今年EVCARD就能度過盈虧點。再過一兩年時間,入不敷出的現象即可解決。”上海汽車城董事長榮文偉說,“中國比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共享經濟,如果找到方法的話,共享經濟在中國會比在任何國家成長得快、發展得好。”
作為摩拜汽車的投資企業之一,蔚來資本執行總監管羽凡對共享汽車市場作出了自己的判斷。他預測,到2030年,消費者出行將達到14350億次,其中共享汽車銷量將超過非私人購車數量,汽車銷量總數將開始下降。對於未來幾年的發展,環球車享總經理曹光宇分析,2020年,共享平臺中的每輛車每天的服務單次將超過10次,接近出租車總體服務量的50%~70%。根據環球車享的分析,共享汽車“燒錢”狀態屬於階段性結果。但無法忽視的是,有望盈利的共享汽車平臺,大多是規模性企業,背後不但有強大的技術、資金支持,在獲取停車資源方面也擁有一定優勢。有分析指出,那些規模較小、資金有限的平臺很可能無法挺過虧損的“寒冬”,如2017年倒下的EZZY共享汽車,再一次給火熱的分時租賃行業敲響了警鐘。
■ 代表汽車產業未來趨勢
有分析指出,目前分時租賃平臺正處在發展的瓶頸期,除了分時租賃企業需要開源節流以外,還需要其他技術的突破,如自動駕駛技術等。“我們有兩個觀點,第一個,無人駕駛技術在未來10年左右的時間里,會有一定市場規模比例的應用;第二,無人駕駛一旦出現,分時租賃上的應用將是先期導入的領域。”曹光宇說。
普華永道思略特合夥人彭波同意曹光宇的觀點。他認為,共享汽車將為新興技術提供最快速的應用場景。彭波說:“共享汽車將作為未來在電動汽車及自動駕駛技術的重要應用場景,會給出行領域帶來一個巨大的轉變。目前市場上存在的所有出行模式,包括拼車、經營型租賃、網約車、分時租賃等,經過未來十余年的發展,將全部統一到“分時租賃+無人駕駛”這個應用場景或商業模式上。”
除盈利模式、未來發展方向外,缺乏行業規範也是分時租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交通運輸部交通幹部管理學院教授張柱庭,從管理部門的角度對共享汽車企業的發展提出了建議。他認為,首先應鼓勵分時租賃平臺采購新能源汽車並予以獎勵,這不僅僅意味著財政補貼,對培養消費者出行習慣也有促進作用;其次,政府還應進一步研究公共資源占用城市道路和給新能源汽車提供場地的問題;最後,可以借鑒《德國共享汽車法》,如規定允許共享汽車以減免費用的方式占用城市道路。張柱庭最後表示,分時租賃將成未來出行方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目前看尚未出現替代傳統出行方式的可能性,但隨著技術的發展,未來仍具有可觀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