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踩着舞步去上班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i90h.html

-讀書筆記(Tap Dancing to Work)

這個讀書筆記主要是寫給自己看的,相當於學生複習功課。

(1) 巴菲特說,他每天踩著舞步去上班,因為他開心。他只跟他喜歡,尊敬,和仰慕的人們打交道。I tap dance to work.I do business with people I like, respect and admire. (He leads anunhurried, unhassled, largely unscheduledlife.) 

(2)有人說,"我很討厭我現在的工作。我準備只干十年。然後,我就。。。"。對此,巴菲特說,"這種話就像等到老了再做愛一樣奇怪"。Thatis a little like saving up sex for your old age.

(3) 巴菲特引用某人的話說,投資者的不幸都是由於他們不能安安靜靜的等待。... All men's misfortunesspring from the single cause that they are unable to stay quietlyin one room.

(4)巴菲特認為,企業向投行徵求配股和併購的意見,投資者向經紀人徵求股票買賣的建議,就像問理髮師,"我應該理髮了嗎?" Do notask the barber whether you need a haircut.

(5)巴菲特認為,上市公司用自己本來就低估的股票作為貨幣(對價)收購別的企業,簡直不可理喻。

(6)巴菲特認為,不要見上市公司管理層。見他們有害。你會被他們的忽悠所影響。我怎麼發現中國石油這只股票的投資機會的?潛心研讀。Weread - that's about it.

(7) 巴菲特說,如果企業處境困難,不要指望能幹的管理層扭轉乾坤。只投資傻瓜也能管理的企業,因為遲早傻瓜會來當政的。Wehave not learned how to solve difficult problems. What we havelearned is to avoid them. I want to be in businesses so good thateven a dummy can make money....someday a fool will (come to run thebusiness).

(8) 巴菲特認為,資金最緊張的時候就是投資的最好時候。The best time to buy assets may be whenit is hardest to raise money.

(9)巴菲特認為,買便宜貨你好像佔了便宜,但是它的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如果你需要持有很長時間才能變現,你的持有成本就會要你的命。時間是好公司的朋友,爛公司的敵人。Anyinitial advantage you secure will be quickly eroded by the lowreturns that the business earns... Time is the friend of thewonderful business, the enemy of the mediocre.

(10)巴菲特發現了"機構通病"。(一)企業轉向很困難。(二)企業只要賬上還有錢,就有人想方設法把它花掉。(三)很多投資項目本來很愚蠢,但是企業內部策劃部總能找到採納的理由。(四)大家都愛學同行。

(11) 巴菲特認為,投資的要訣是,買的東西好,價格合適。何時賣不重要,因為你本來就留足了空間。Never count onmaking a good sale. Have the purchase price be so attractive thateven a mediocre sale gives good results.

(12) 

怎樣發現好企業?巴菲特說,你碰到時就會知道。不要算到小數點後面兩位。The truthis, you know them when you see them.

(13)投資者一定要控制風險,不能把種子燒掉了。巴菲特在他的公司的牆上有個帖子:You only need to get richonce. (你只需要發一次財。)

(14)巴菲特說,投資者不應該關注某個行業未來會怎樣改變社會,怎樣高速增長。重要的是,投資對象(企業)究竟有無持續的競爭優勢。

(15)上個世紀,道瓊斯指數從66點漲到11497點。100年漲了174倍。但是,平均每年的複合增長率是多少。你猜猜吧。只有5.3%!現在投資者所期望的年回報率總是太高,結果當然只有失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871

微信的「買路錢」 「請踩著別人的肩膀而不是屍體前進」

http://www.infzm.com/content/89579

微信收費事件已經釀成了一場網絡風暴,人們擔心自己是否需要為微信付費,並且紛紛譴責三大具有壟斷地位的電信運營商利慾熏心。

事實上,這是運營商向微信收費,而非微信向用戶收費。運營商發難,拿出的理由是個技術問題,但背景卻是微信日益對其形成威脅。

微信確實過多佔用了信令通道,使落後的電信網絡不堪負累。但收費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升級網絡才是電信運營商們應該採取的行動。

「再見,微信!在工信部、運營商雙重壓力下,小馬哥最終沒能頂住,微信收費終於要開始……」

從2013年3月中旬開始,關於微信將要向用戶收費的傳聞先後出現了三個不同版本,迅速擴散,然後又一一被微信團隊、騰訊公司闢謠。

消息流傳的時候,網民們一邊表示如果收費就不再使用微信,一邊將矛頭對準了電信運營商和工信部。儘管,三大電信運營商和工信部,從頭到尾就沒有提過要向用戶收費。

但到了3月3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的表態讓微信收費一事浮出水面。當日,工信部部長苗圩在參加第二屆「嶺南論壇」時表示,微信有收費可能,但不會大幅度收費。工信部正在協調運營商向微信收費一事,他們會考慮運營商的合理要求。

主管部門的介入,讓網絡民意沸騰起來。在微博、微信朋友圈裡,網友們轉發微信收費的消息,表示「若微信收費將不會繼續使用」;《京華時報》發表評論《微信收費叫不醒裝睡的壟斷者》稱,即使對微信運營方收費,而對用戶暫時免費,「最終也難以避免騰訊通過其他途徑把成本分攤給用戶」。

4月5日-7日中午12點30分,《瞭望》週刊社旗下系列刊物就「微信類OTT服務是否該收費」進行了一個新浪微博網上調查,一共3923人參與的調查結果顯示:71%的參與投票者認為「都不應該收費,畢竟騰訊還未從微信盈利」。

「一個從業三十年的技術專家,居然打不過一個毛孩子。到工信部打官司,實在是下下招。」一位接近中國移動的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儘管有懲罰騰訊對電信運營商語音、短信業務侵蝕的嫌疑,但信令衝擊影響通信網絡安全也是事實,中國移動其實並不完全被動。

4月7日,中國移動業務支撐系統部副經理寧宇撰文質問,《誰把黑鍋扣在中國移動的頭上》。中國移動高層先後5次就OTT問題表態都強調共贏合作,從未涉及對用戶的收費問題,但互聯網圈和媒體一擁而上對中國移動進行缺席審判,一致認定是因為移動互聯網砸了中國移動的飯碗,所以中國移動夥同工信部對騰訊下黑手。

2G網絡,架不住智能手機

在電信運營商和OTT(Over The Top,繞開電信運營商、基於互聯網提供的服務)之爭中,OTT佔用信令資源,是被電信運營商拿出來為收費辯解的核心問題。

2012年12月5日,中國移動總經理李躍在「中國移動全球開發者大會」上率先拋出信令問題,稱「騰訊QQ佔用運營商信令資源非常大,原來的一些機制不太適合傳統運營商的網絡設計」。

此後運營商一直沒有從技術上解釋清楚信令問題。南方週末記者向中國移動新聞發言人核實信令問題,得到的回覆是「OTT業務的運行需要持續佔用通信網絡信令資源,容易造成通信網絡擁塞,不僅影響基礎通信業務的質量,也給基礎通信網絡的安全運行帶來隱患」。

2013年4月9日晚8點45分,微信團隊在微博上發佈消息,稱正在啟動2.5G網優計劃,和運營商運維部門共同探討信令解決方案。微信團隊認為,從本質上說,信令問題是上一代的2G網絡不能支持智能手機時代的App長期聯網特性而產生。

拋開晦澀的通信術語,不妨把無線網絡傳輸想像成公路運輸。無線頻譜資源是有限的,即公路總數是有限的,同一時間裡一條路上只能跑一輛車,由控制中心根據收到的發車請求自動分配道路。當你打開微信編輯好一條信息按下發送鍵,相當於向道路控制中心發出了請求(信令),中心根據各條道路的忙閒情況,為你分配一條通道(信道),相應的內容以數字形式從信道傳輸完畢,這一通道又可以騰出來跑別的車輛了。

網頁瀏覽、FTP、視頻點播等數據業務的上路請求不多,一旦上路運輸量很大,視頻點播動輒幾兆;微信上路請求很多,但每次運輸量很小,一個笑臉、一個字,只有兩個字節而已。控制中心收費是以運輸量(流量)來計算的,如果說視頻點播是大貨車,微信就像是小三輪。

小三輪運輸量小不說,還總是要保持在線,不斷發出上路請求佔用通道(心跳信號),尤其在2G、2.5G網絡裡,語音和數據共用信道,微信類OTT應用影響到其他業務,這就是運營商意見之所在。

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2月,全國移動電話用戶總數約11.3億戶,其中3G移動電話用戶只有約2.6億戶,還有8億多2G用戶(主要是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跑在GSM網絡上。

GSM是2G時代最主要的移動通信標準,其設計理念始於1990年代初,主要為語音通話服務,雖然也有後續演進,但只是針對新業務做的修補,真正在設計之初就將數據業務納入考慮的,要到3G網絡。

一位來自海外知名通信行業解決方案供應商的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OTT帶來的問題是兩個方面,一個是保持在線的心跳報文,另一個是更有殺傷力的業務報文。心跳是個顯性問題,電信運營商和OTT可以協商,將心跳頻次可約定為雙方都可接受範圍,但由用戶發出的業務報文是無法控制和限制的。GSM無法預料到現下OTT的威力,無法實現支持7億用戶基礎通訊業務的同時,還能滿足6(信令):1(業務)的微信業務。

其實,OTT帶來的信令問題,從手機QQ時代就存在了,2010年李躍曾專程去深圳協調此事,有知悉此事的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騰訊為手機QQ向中國移動補交過一筆信令費。南方週末記者向騰訊公司公關部門求證,他們沒有回應這個問題。

另一個令電信運營商不爽的問題是,其自身的語音通話、短信、彩信業務受到來自OTT的極大衝擊,並日漸有被替代之勢。於是,中國移動計劃把飛信和飛聊合併,升級為融合通信產品,而中國電信也計劃於近期推出「翼信」產品,對微信展開攻勢。這是佔用信令資源這個技術問題背後不可忽略的商業背景。

網絡升級,還是收費?

運營商向公眾拋出了技術問題,但並沒有給出相應的技術解釋,更不用說技術解決方案。

倒是騰訊先發聲。2013年3月31日,騰訊董事長馬化騰在深圳舉行的IT領袖峰會上表示,微信對信令的佔用更多的是在2G、2.5G網絡上,在3G網絡應該遊刃有餘。4月7日,騰訊總裁劉熾平在博鰲論壇上也表示,在中國2G、2.5G的網絡上心跳確實是一個更嚴重的問題,3G/4G上這個問題更容易解決。

上述通信行業解決方案供應商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介紹,3G有針對短包低速率業務的特別信道設計,不會佔用過多系統資源,GSM沒有這個機制。從理論上講,4G信道容量相對巨大,載頻資源是GSM的100倍(200KHz vs 20MHz),再加上3G用戶目前不飽和,所以還看不出問題。

3G並不一定能保證不出事。2012年1月25日,日本電信運營商DoCoMo出現WCDMA網絡癱瘓,就是因為VoIP發出的信令太過頻繁。而在2008年iPhone3G剛問世的時候,AT&T也出現過類似問題。

在海外,GSM已經陸續開始退網。歐洲、美洲3G網絡展開比中國至少早5年。

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加起來至少八億GSM用戶,這樣一張大網,「目前看,真正退網過渡到3G/4G,至少還需10年。」上述人士認為。

正視GSM網絡存在的客觀現實,是解決運營商和OTT之爭的前提。顯然,收費並不能從技術上徹底解決問題,所以運營商提出的收費一說,受到普遍質疑。其中,來自中國計算機學會的聲明對此進行了全面反擊。

4月6日,成立於1962年的中國計算機學會就「微信收費」事件發表聲明,反對三大國有基礎電信運營企業在未經有關法律程序的情況下試圖增加收費名目。如果開啟對微信的收費,則所有中國增值電信業務(如電子郵件、網絡遊戲、網上交易、搜索等)都可能被強制收取所謂的「信令費」或其他名目的費用,這顯然不妥。

學會認為,在全球僅有的數例「信令風暴」事件後,國外基礎電信運營商均通過技術創新、加強自身基礎建設解決,而不是通過收取「信令費」的方式解決。

這項聲明指出,對微信收費涉嫌雙重收費;以「信令」造成基礎電信網絡癱瘓為藉口而收費沒有依據;對微信收費本質上是壟斷企業和民營企業之間的利益之爭;建議國家加強對電信領域壟斷行為的監管,盡快開放電信市場。

重訂規則?

儘管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要在市場競爭當中,企業間「一對一」地談判形成一個定價,堅決反對佔據壟斷的地位串通定價;但是主管部門介入,已經被想當然地貼上了政治標籤。這時,運營商和微信之爭,已經明確地從技術之爭轉到商務層面——收費。

前述通信行業解決方案供應商的人士認為,此舉不是為了補齊運營商在業務上的損失,就算有十個騰訊也補不回來。中國移動這幾年TD手機的滲透率不高、網絡建設也不全面,移動還是靠GSM維持。而GSM已經進入生命週期的晚期,再追加大幅投資既無法根本滿足用戶的數據業務需求,也不划算。TDS靠不上,所以中國移動近幾年的重點是WiFi分流和TDD/LTE的推廣。

以中國移動為代表的電信運營商的目標,是要建立新秩序,要讓大家認清楚「管道」不可濫用。利潤分配的規則要重新制定。

但2010年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通過的網絡中立原則,就要求運營商網絡服務管理透明,不得屏蔽合法內容,不得進行不合理歧視。這被認為是解決運營商和服務購買者爭端的法則。

按照這一中立原則,電信運營商只負責按流量付費,不管你跑的是視頻還是微信,都不能以信令為由再收費。

而中國移動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楊景在微博上稱,「要把微信建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移動互聯網業務,優化與基礎通信網絡的契約關係應該是它的基點之一。傳統上簡單、互不相關的中立模式是不可持續的。」

「結果可以預料,收費會是象徵性的,但一定會發生。」上述接近中移動的人士表示。

一位ID號為「我和小寶的互聯網生活」的網友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請踩著別人的肩膀而不是屍體前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64

潛行20年,“土政策”5年溫州樂清:農房買賣踩著紅線走鋼絲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5923

在溫州,土地是重要的資產和融資工具,因此催生出突破現有制度的勇氣和智慧。圖為一個小區的業主在等待十年後終於拿到土地證。 (CFP/圖)

2014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通知,引導農村土地有序流轉。自十八屆三中全會後土地改革成為熱點以來,最為敏感的農村土地流轉於是成為焦點中的焦點。

許多地方都一直在或明或暗地探索各種形式的農地流轉,溫州樂清的農房買賣試驗就是其中之一。

過去二十余年間,在一個市場經濟最深入骨髓的地域,農民、金融機構、司法機關、地方政府等,合力形成一種踩了政策紅線,但更適合當地經濟現實的農村土地“土政策”。現在,他們正渴望搭上改革快車,讓潛行多年的買賣陽光化。南方周末記者數度前往溫州,撬開了這個“只做不說”的中國故事。

“如果只是勒著小腿,絆了走路,也就忍了;農村土地制度的一些條條框框,都卡到我們嗓子眼了,不得不冒點風險去突破。”2014年10月29日晚飯時間,談及5年前悄然開始的農房買賣試驗,樂清市農辦副主任蔡永固忽然放下筷子,雙手在自己脖子上用力比劃起來。

樂清,隸屬於溫州地區,是中國市場經濟發育最早的地區之一,溫州模式的主要發源地。

當地地少人多,逼出了改革開放後最早一批出去闖世界的大小商人。許多至今還是農民身份的商人,早就將自家農房視為資金來源的一部分,抵押與轉讓在那里都已經存在多年。當地金融機構歡迎,司法機關亦有或明或暗的支持。

但樂清不斷上漲的融資需求和建設擴張,漸漸被扼住咽喉——2000年以來,中央層面對農村土地制度不斷明確化,這也就意味著原本模糊的空間日益收窄。比如,2008年住建部《房屋登記辦法》,明確規定“農房不得跨村買賣”。

2009年,樂清市政府決心介入這些潛行經年的交易,對本市範圍內農業戶口之間的農房買賣,予以產權登記。

5年過去了,這項起初“只做不說”的地方試驗或將陽光化:

2013年10月,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推進農地改革;一個月後,樂清農房試驗經新華社內參報道後,中農辦的調研組到了;兩個月後,中央高層的肯定性批示下來了;2014年8月,樂清申報農業部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除了農房的跨村抵押和轉讓,還希望能試行宅基地從分配、管理到退出的一系列市場化機制。

“既然已經在水面下,做得還好,不如浮上來,陽光化。”蔡永固說。

宣紙、毛筆、小楷,直至今日,在樂清民間仍能見到這種用古老方式記錄的農房買賣,充滿著民間契約精神。 (南方周末記者 王小喬/圖)

有證沒證,農房買賣都早已發生

出樂清城區,沿104國道向東南15公里左右,就是占中國低壓電器市場三分之一強的柳市鎮。鎮中心一條不足50米長的小道“安平路”上,開了近十家房產中介。

“國有商品房、集體產權證的農房、沒證的缺證的,什麽房子都做。”其中一家“柳市房產”的總經理鄭巨敏1990年代末就入行了,是當地最早的一批。

這麽多年下來,鄭巨敏經手的國有商品房並不多,“兩三成吧”。繁華程度不輸樂清市區的柳市,因為建制為鎮,城市建設用地指標遠遠滿足不了建設和居住的需求,大量農房進入市場。“柳市房產”租的就是一處六層“單間式”農房的一樓底層商鋪。

無證農房的交易倒是占了近一半,鄭巨敏為此設計了專門的格式合同,條款註明“待日後可辦理房產證時,甲方無條件有責任協助乙方辦證義務”。

導致無證的原因五花八門,常見的一種是農民在舊房改造時“少批多建”,也就是違章建築。2014年4月南方周末記者在樂清采訪時,距離鎮中心不遠的西凰嶼村就在小規模翻建,一位村民正在自己的宅基地上蓋房,計劃蓋八層,但能批下來的只有五層,“拿不到證也能賣出去租出去,肯定有人要,便宜點就是了。”

這也是“單間式”農房。顧名思義,就是占地面積很小、每層一到兩間房,一直往上蓋到八九層,遠望像一根柱子。現在,相鄰幾戶村民往往將宅基地“拼”起來,模仿商品房蓋成一梯兩戶,可以蓋得更高,樓梯等公攤面積也更小。

各種產權的房子也交錯生長在柳市鎮上,甚至同一個小區內。比西凰嶼村再遠一點的長道坦村內,有一個“紅星花園”,A、B兩幢都是16層高,外觀房型一模一樣。A幢是商品房,B幢的產權證就是集體性質的;一個賣七八千元,一個賣五六千元。

“對比北京,這里的商品房和小產權房的價差要小得多,這就是產權的硬度啊。”與南方周末記者同行的北京大學教授周其仁認為,這說明因為存在經年,當地民俗相對更認可這種產權殘缺的房產。

如今,這幾種不同產權的房產究竟各占多少,沒有權威數據。蔡永固倒是覺得無證農房的買賣沒有鄭巨敏說得那麽多,尤其是2009年樂清明確為全市範圍內農業戶口間的農房買賣辦證之後。不過他也確認私下的跨村農房買賣早就發生了,“政府現在只是介入辦證,為交易提供一種產權保障。”

樂清市柳市鎮“紅星花園”,同一個小區,一模一樣兩幢樓,一幢蓋在國有土地上,另一幢蓋在集體土地上。 (南方周末記者 王小喬/圖)

一停再停,擋不住的農房抵押

其實早從1986年起,樂清就曾開始為農房辦理產權登記。按照樂清市住建局產權科何科長的說法,“縣里沒多少國有土地,早些年如果只管國有的房產,幾乎沒什麽工作可做。”

時至今日,已在1993年升級為縣級市的樂清,市區範圍內仍有不少集體性質的土地。比如與蔡永固吃晚飯的飯店,距離市政府不到10分鐘車程,也是一處農房。

早些年經過登記的農房均可轉讓和抵押,對受讓方也沒有限制。這與樂清的現實有關:

樂清現有戶籍人口128萬,其中農業人口就有116萬,占了九成;與此同時,這片1223平方公里不大的土地上,人均土地面積只有0.32畝,近九成農民早已不再務農。

因為人均三分地的窘境而棄農從商的樂清人,在尋求做生意的本錢時,自然而然地將農房視為可變現的財產。抵押比轉讓更方便,給農村信用社打一張借條,壓一本房產證,簽一個抵押清單,就能貸出房子市價的五六成出來。

“市場有這個需求,為什麽不做?”樂清農商行一位相關部門的負責人聽行里的老人說起,至少從1998年起,其前身農信社就開始發展農房抵押業務了。“我們主要做集鎮上的房子,資產很安全,壞賬處置時,總有其它村里或者山上的農民來買。”

據不完全統計,2004年時,樂清金融機構的農房抵押貸款余額已近數十億元。但就在此時,這樁生意戛然而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28號)發布,這份近年來國務院出臺的關於土地管理規格最高的文件,盡管只提及了“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禁止城鎮居民在農村購置宅基地”,依然導致樂清暫停了農民住房抵押和轉讓。

中農辦的樂清農房調研報告記錄了這一次暫停後的轉機——因為農房抵押已成規模,且不斷有新的農戶申請相關貸款,2005年4月樂清市人民法院會同國土資源局發布會議紀要,明確了農民住房抵押拍賣後,如受讓人是該市戶籍農民,國土部門可辦理集體土地使用權變更手續。

在樂清農商行人士看來,這就解決了抵押的前置條件——抵押物可以售賣以保障債權人的權利,還產生了一條很智慧的“地隨房走”——1995年頒布的擔保法禁止將宅基地使用權作為抵押物,“那我們就地隨房走,就是只登記房產,不登記土地,不違法,到現在都在這麽做。當然,可能要補交一部分稅費,並得到國土部門的認可。”

樂清農房抵押業務隨後在2007年達到史上最高峰,全市貸款余額50億元左右,其中樂清農商行占了大頭,二十余億元。

“如果沒有農房抵押,樂清農村經濟的發展不會這麽好。六十多萬人來樂清打工做生意,樂清出去的有四十多萬,擔保難、融資難的問題都可以解決。”前述樂清農商行人士說,他們也是受益者,這塊業務成為其在當地抗衡國有四大行的一個重要砝碼。

蔡永固也覺得,“這個房子銀行願意給他抵押貸款,老百姓做生意有資金需求;政府什麽都不用做,老百姓的財產就增加了,為什麽要阻止?”

因年代久遠,加之系統更換、口徑不同,樂清住建局只統計到了農房所有權、抵押登記的一部分,但依然可以窺見農房抵押之盛:在2008年當地農房買賣再次被叫停之前,樂清農房所有權登記不過14020件,抵押登記就有5577件,占到四成。

 

2014年4月,樂清市柳市鎮西凰嶼村,農房拆舊建新進行中,圖中前方不遠就是村民將宅基地聯合起來蓋的“聯建房”。 (南方周末記者 王小喬/圖)

法院同盟軍

如果沒有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自2000年以來與相關部門的持續溝通,樂清農房抵押轉讓第一次暫停後,轉機不會這麽快出現。

“多虧他一直在主導推這個事情。”蔡永固等多位當地人士都分別提到同一位關鍵人物,溫州中院一位副院長,盡管名字他們都已經記不清楚。

“都說法院執行難,涉及到農房這塊又特別特別難。沒辦法,我們只能去研究法律、去跟住建國土部門溝通,看能不能找到解決辦法。”當南方周末記者輾轉確認並找到這位副院長於偉時,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道出原委。

2000年,於偉從樂清法院院長調任溫州中院副院長,主管執行局的工作至2009年。執行債務糾紛案件時,城市的好辦,有房子的直接拍賣,農村的房子就卡住了,住建和國土部門都說不能過戶。棄農經商在溫州又很普遍,類似債務糾紛成了執行工作的老大難,“積累了少說上萬件”。

住建和國土部門的理由是,農房特別是房子下面的宅基地,諸多法律法規規定不能賣,再說一個人只有一次分配權,你賣了他住哪兒呢?

不過,周其仁教授指出,即使是在1962年頒發的“人民公社60條”(正是這一文件,規定將農村宅基地收歸集體所有,不得買賣和出租)中,也承認農民的房子是其私人財產,是可以買賣和轉讓的,當時並沒有規定受讓方要受戶口和地域的限制。

但現實中,因為種種原因,漸漸演變成為了農房不允許跨村買賣,2008年住建部更是對此進行了明文規定。

於偉和同事們查來查去,也沒有找到一條明確禁止農房買賣的法律。“倒是有土地管理法第62條規定農村村民出賣、出租住房後,再申請宅基地不予批準,但這句話反推回去,是不是說可以買賣呢?”

秉持著“非禁即入”的法律精神,於偉和同事們開始慢慢地去磨,先是讓住建部門接受法院處置農房的轉讓登記;隨後在2005年中院和溫州國土資源局出了會議紀要,在涉及農房抵押拍賣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處置上,達成了默契。

但此時,房與地是分離的,產權還是殘缺。

磨到2007年4月,“關於協助人民法院辦理集體土地使用權變更登記暫行規定”終於解決了這個問題。溫州國土局接受司法處置的集體土地使用權變更登記,但受讓人必須是同一個縣(市、區)內具有農業戶口的人員。也就是說,司法處置農房的買賣雙方必須都是樂清市內的農民,或者是溫州同一個區內的農民。

自此,溫州全境的跨村農房買賣,至少多了司法處置這樣一個出口,盡管這個出口依然有條件限制。

於偉始終認為農房是農民的合法財產之一,是農民走向市場的要素之一:“很多觀念是擔心農民會因此丟掉唯一的住房,流離失所;我的理解是只要他自願走向市場,那肯定是有所準備的,你不能說城市居民抗風險能力就強,農民的就弱,然後給他一種特殊保護,他的房子就不能抵押不能賣。這是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也不符合改革方向的。”

積壓的執行老大難問題解決了,附帶著給農房抵押提供了條件,於偉自己也覺得,算是主管執行局期間“參與推動得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情了”。

地方政府出手

農房抵押與買賣就此在當地迎來繁榮,但更大的危機也悄然襲來。

2008年,就在溫州法院逐步解決了農村債務執行難問題,樂清農房抵押達到歷史高點的第二年,住建部頒布了《房屋登記辦法》,其中規定:“申請農村村民住房所有權轉移登記,受讓人不屬於房屋所在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房屋登記機構應當不予辦理”。簡單地說,就是明確了農房不許跨村買賣。辦法出臺之後,小產權房正在各大城市“野蠻生長”起來。

消息傳到溫州,金融機構強烈反彈,尤其是在溫州民營經濟最發達的樂清。

幾十億的資金已經用農房做抵押貸出去了,要是不能跨村賣了,將來壞賬了怎麽辦?法院的會議紀要還作不作數?包括樂清農商行在內的金融機構及其主管部門紛紛向樂清、溫州市政府打報告,力陳其間的金融風險和對民營經濟的影響。

跨村買賣之所以有著現實需要,在於樂清早在1990年代就已經自然形成了柳市、虹橋、大荊、城關四個鎮為中心的四大經濟片區,農民身份的商人們一直在向所在片區的經濟中心聚集。

“這條法規真的不適合我們這些民營經濟發展比較快、城鎮化融合比較早、人口流動比較大、土地資源又比較緊缺的地方。”蔡永固直言。

如何在地方遭遇的現實市場和中央法律法規的限制之間找到妥協或者平衡,就這麽擺在了樂清乃至溫州市政府的面前。

於偉記得《房屋登記辦法》出來後,當年曾跟著溫州市政府組織的一個考察小組去過紹興新昌。原本是想就農房買賣和抵押去“取經”,結果對方說“就是從你們溫州的金融機構和法院學來的啊”。

回來後沒多久,溫州市組織了一次專題會議,以會議紀要的方式規定,為解決更多的農民個人融資難的問題,選定甌海區、龍灣區試點農房抵押,其它各縣(市)的試點方案,由政府批準後實施。

樂清迅速落實了會議紀要的精神,允許農房抵押,樂清[2009]2號文規定“債務人無力償還時允許法院處置抵押的農房,相關部門要配合辦證工作”。

進一步的,2009年7月,樂清市委(2009)4號文件又悄然放開了農房跨村交易——“對持有集體土地使用權證和房產證的農村房產,允許在市域範圍內農業戶籍人口間轉讓。”

根據樂清市住建局提供的數據,從新政開始後到2014年7月,總共為44864套農房做了產權登記,5111套農房做了買賣登記,7539套農房做了抵押登記。

“拿個盔甲過來”

樂清的現實,是當地政府頂著違法風險去試驗地方土政策的背景。

但對於這項試驗,樂清市政府最初幾年的態度是,只做不說。直至今日,當南方周末記者問及2009年的文件時,仍有政府官員表示,“我們沒有這份文件”。

涉及農村土地政策,稍有風吹草動即會引發外界的高度關註,以及應該往哪里走的爭論。2013年8月,溫州農村產權服務中心掛牌半年後出臺的一項辦法,就曾戲劇性地引爆輿論熱點,而後緊急辟謠。

這項《農村產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劃定了12類未來可在該所交易的農村產權,其中包括了農村房屋所有權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具體細則尚待進一步研究制定”。

溫州農村產權服務中心總經理董文立深知茲事體大,反反複複跟法制辦、國土局等相關部門溝通,最後特意在這兩塊產權前面加上了“依法可以交易”幾個字。不過,這份文件還是引發了大量媒體報道,並被普遍解讀為“農村土地政策有所突破,溫州農房可在市域範圍內交易”。

緊接著,溫州市政府緊急辟謠,表示農房仍然僅限於本村內交易。

不過,這一次,樂清農房試驗沒有“躺槍”,也沒有停步。

兩個多月後,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慎重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寫進了全會決定。隨後,樂清迎來了調研組,並獲得高層批示,樂清相關政府官員感覺,是時候“拿個盔甲過來,讓幹部也安全點”。

蔡永固開始著手申請試點:先是向省里申請農房抵押轉讓試點,2014年8月又進一步申報了國家農業部的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除了農房的跨村抵押和轉讓,還希望新批宅基地也可以跨村做調劑,可以有償配給、有償選位、有償退出等等,也就是在宅基地從分配、管理到退出整個流程上提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創新機制。

最新的消息是,由國土資源部、農業部等參與制定的土地改革總體方案已成型並提交審議,有望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推出。

樂清正渴望著能搭上這一趟改革快車。

鏈接 樂清市有關農房買賣的規定:

農民住房抵押或轉讓需同時滿足4個條件:

一是農戶擁有房屋所有權證及集體土地使用權證;

二是農戶出具非唯一住房確認書;

三是農戶出具不再申請宅基地承諾書;

四是村集體同意並出具非唯一住房證明。

同時,規定受讓方必須是該市農業戶籍的農民。

農民住房轉讓需繳納契稅、營業稅等稅費(總稅率約6.3%),還要向農民所在村繳納基礎設施配套費,每宗0.5-1.2萬元不等。

——摘自中農辦《浙江樂清市農房跨村交易情況的調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278

80歲踩著高跟鞋也要去創業,她說創業需要不安分的基因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103/159594.shtml

80歲踩著高跟鞋也要去創業,她說創業需要不安分的基因
黑馬哥黑馬哥

80歲踩著高跟鞋也要去創業,她說創業需要不安分的基因

創業本身是因人而異的,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創業,創業真的是需要骨子里有不安分的基因。

她說:創業是需要基因的,即使到了80歲,我也要穿著高跟鞋去創業。

小編說:因為一個美國夢,90年代初她將膜技術引入中國,與央企合作並成功實現技術引進、孵化落地。2001年她創立CNC公司,2006年與西門子合作;2011年吳紅梅再次創業,建立賽諾水務,五年後的今天,賽諾水務與天壕環境並購重組,對接資本平臺。十幾年間三次成功創業並華麗轉身,這在迄今為止的中國水務史上還屬絕無僅有。一位美麗智慧的女人,尤其在最近短短十年間,在一個如此專業的領域兩次成功創業,如此巧合的大手筆是偶然還是必然?如此任性的華麗轉身,如何做到?

640

10月28日,2016環保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在環保之都宜興舉行。賽諾水務董事長吳紅梅第二次作為黑馬大賽創業導師出席,並現場分享了自己的創業和人生體驗,一起來聽聽環保女神怎麽說。

創業需要不安分的基因

到一個從來沒去過的地方去看看

做了兩屆環保創業大賽導師,我最大的感受是能感受到一種激情,年輕人都懷著夢想想要成功。中國環保的明天需要各位年輕的創業者去努力。我也從年輕時代走來,而且一直是在路上,我80歲的時候仍然會穿著高跟鞋繼續去創業。大家都在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我看來,創業本身是因人而異的,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創業,創業真的是需要骨子里有不安分的基因。如果沒有這個不安分的基因,我認為你就不太適合創業。所謂骨子里的不安分基因是什麽?就是你得有一種擔當,你想到一個你從來沒去過的地方,你想去看看。

創業好比蹦極

跳下來的瞬間需要勇氣,卻不會後悔

我想分享一件事情,最近我做了一次旅行。過去20多年,我特別想幹的一件事兒就是要去蹦極,可能這也是很多人想要去幹的事情。就在20多天前,在新西蘭136米高的懸崖上,我的這個願望實現了。我那天跳了兩次,第一次跳的時候很緊張,忽略了很多風景,後來我說我要再跳一次。第二次我一個人站在136米高空,全身被綁著跳下的時候,突然發現,跳下的一瞬間我可以睜開眼睛了,全程可能不到一分鐘的時間,我看到的卻是從來沒有看到過的美到心碎的風景。懸崖底下全部是水,清澈湛藍、深不見底,非常漂亮。後來我又嘗試了一次5000米高空跳傘,從5500到1100米的時候,人是自由落體,眼前的風景也是超乎想象的瞬息萬變的美。

其實,無論是蹦極還是跳傘,跳的一瞬間真的得需要勇氣。然而,一旦跳下來,周圍美到心碎的風景讓你一定不會後悔當初的決定。創業也是需要勇氣的,哪怕下面是深淵,我們都得接受。因為這是我們人生的一次旅行,需要我們在不斷地超越自我,不斷地有自己的夢想,然後就朝著夢想去做。我覺得人終究會有彌留之際,一個人只有在彌留之際才會回想自己一生做過什麽。我想我們應該做一些非常有意義,與眾不同的事情,讓自己的今天會比昨天過得更好。

641

創業需要擔當

所有的錢投的是人

我在家里是大姐,對於我來講,一直要鼓勵弟弟妹妹,失敗不要緊,我們還有機會,可以從頭再來。我跟我的創業團隊也說,投資人坐在這里,其實他們沒有看到你的企業財務報告,首先看的是你這個創始人。你帶領的是什麽樣的團隊?你的團隊帶給你的,你傳遞給團隊的是什麽?你準備帶領你的團隊去什麽地方?你把你投資的資金會帶到哪?這才是非常重要的。

賽諾每年都有一個很大的變化,在成立四年半的時候,賽諾在海外融了三次資,有三輪投資人進入賽諾,一年半又在中國重組。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最核心一條,除了要有一張漂亮的企業財務報告,最核心的是團隊和團隊的創始人。所有的錢投的是人,投資人對你的信任是第一重要。而在你對別人信任,別人對你信任的過程中,如何才能讓大家信任你?這是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

創始人需要守住底線和風險

作為一個創始人,尤其是董事長,你要守住公司的底線和風險,這是你對所有人負責的態度。在這一過程中,再去判斷你是不是需要錢?需要什麽類型的錢?什麽階段需要錢?什麽階段不需要錢?你的企業應該不應該要錢?做到什麽程度要錢?因為企業和企業是不一樣的,但是我相信經過宜興黑馬大賽的企業,經過了幾輪比賽和交流,腦子里已經有了一個金字塔:我把企業帶到哪?那時候企業應該是什麽架構?反過來今天需要補位的是什麽?是人,還是資金?缺的是首席科學家,還是核心知識產權?還是如何跟政府對接?當你知道你的願景時,你一定能看到現在每一年的變化。

一切剛開始

我們一起在路上

參加2016環保創業創新大賽,只是創業者的一個起點。一切剛剛開始,我跟你們一樣都在路上。希望在這個舞臺上,能見到更多的朋友,我也能成為其中一員,大家一塊攜手前行。我也很開心把我在路上的一些經驗,正在看到和看過的風景,在這里與大家一起分享。

創業創業者不安分基因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017

全新DGC時代踩著PGC和UGC屍體而來,BAT+頭條將迎新一輪內容大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07/162451.shtml

全新DGC時代踩著PGC和UGC屍體而來,BAT+頭條將迎新一輪內容大戰
刺猬公社刺猬公社

全新DGC時代踩著PGC和UGC屍體而來,BAT+頭條將迎新一輪內容大戰

傳媒、市場調查公司、版權等概念即將被重新定義。

本文由刺猬公社(微信ID:ciweigongshe)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水當當。

格拉斯在《鐵皮鼓》里有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表達:“我們要去的地方,一般很有規律,並且令人愉快。”

但生活中與確定預期相伴的往往是意料之外。你無法選擇歷史,但歷史會在不經意之間選擇你。“有大需要時來,始能成大事業”,歷史的牛鼻繩往往牽在勢能高者手中。

上周五(3月31日)收市之後,權威消息披露,新一輪紅旗插中了冀中腹地——雄安。

一個原本供應了北京六成鹹鴨蛋的老區,突然被宣布將變為一個麒麟之所在。節後一開盤,30多只雄安概念股齊刷刷無量漲停,帶動大盤重拾漲勢,順利收出了一個老鴨頭。

11

除了股市、房市,利益格局重新洗牌布局。在傳播領域,受益者自然有騰訊,朋友圈和微信群活躍度大增,但還不止如此。

雄安新聞里的一股DGC清流

受益者其實還有阿里旗下的高德地圖。後者宣布,雄安新區設立之後,雄縣出行關註熱度增長1807%。

此新聞雖堙沒在眾生炒房的喧囂之中,但媒體從業者卻不能不關註這一條簡訊。

這雖然不是傳媒跨越PGC(專業生產內容,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和UGC(用戶生產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進入DGC(數據生產內容,Data Generated Content)時代的肇始,但確是DGC類資訊再一次刷出了存在感。

突發熱點事件發生之後,傳統的PGC類媒體依然會手工特派專業記者采寫三真實類資訊:事實真實(專業詞叫“永遠無限逼近”)、邏輯真實(專業詞叫“立場”)、情緒真實(專業詞叫“導向”)的新聞資訊。

這些資訊在官方已披露的幹貨事實之下,雖然無法形成新的“斷言”,仍然在以極強的專業主義精神不斷進行“渲染”和“重複”,所有采訪皆靠人肉來完成。

22

而以UGC+算法匹配為主的平臺,除了分發PGC內容以外,大量產自“民間高手”,基於“情緒真實”而反映了“事實真實”的段子、網文,足不出戶便可誕生,生產成本最小,傳播量不可小覷,但其只是披了一層熱點資訊的假殼,本質上依然屬於草根娛樂產業的一部分。

例如,前幾日被刷屏的一個段子:

33

新的傳媒形態則屬於第三種——DGC。與UGC相反的是,這是一種基於“事實真實”,反映“邏輯真實”和“情緒真實”的一種媒體形態。

與PGC和UGC不同的是,這樣的新聞產生自大數據。高德並未有一個員工在前方生產資訊,但所有驅車前往雄安地區使用高德導航的的“新人”,均參與到了信息的采集當中。從披露的制圖來看,目前高德只展示了初步訊息。

44

理論上講,當你所掌握的數據足夠真實和豐富,DGC所產生的內容就足夠準確。

事實上,DGC最近一次大發神威是在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這一事件中。

不管最終美國主流PGC媒體多麽力挺希拉里,但中國浙江金華一家橡膠工藝美術廠老板,在5月份接受《天下網商》的采訪中已表示,特朗普的面具訂單已超過50萬張,遙遙領先希拉里。他大膽預測特朗普將是最後贏家,並主動加大了特朗普的面具生產。

美國社交媒體和阿里速賣通的搜索數據對金華橡膠廠老板的“斷言”,也起到了旁證的作用。

再往遠處溯源,2008年2月,馬雲在員工大會上宣布“冬天來了,我們需要準備過冬”。六個月後,美國房利美和房地美股價暴跌,金融危機開始。基於阿里巴巴外貿平臺上國際買賣雙方交易數據的“鏡射”,馬雲提前6個月判斷了這一趨勢的到來。

彼時,大數據還只能在大趨勢研判上給予佐證,但隨著又一個十年過去,在線數據的實時性、顆粒度與往昔又不可同日而語。

在線數據的商業顛覆機會

未來三十年被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判斷為“互聯網與傳統產業高度結合的三十年”,而數據作為一種“新能源”,具備兩種新特性:非自然界誕生和越用越多。

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在新出版的《在線》一書中,於上述判斷的立論基礎之上“補了一刀”,將數據分為“在線”和“不在線”。他認為,數據不在乎有多“大”,真正有意思的是——數據變得實時在線了。

這種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結合,遲早也會刮至文化傳媒領域。事實上這一天已經悄然來臨。傳媒、市場調查公司、版權等概念即將被重新定義。

在阿里巴巴旗下淘寶大學3月舉辦的數據特訓營上,王堅博士提到,Hulu與YouTube的區別其實不是有沒有版權的區別,而是拿離線內容做來源,還是在線內容做來源的區別。這種離線產生的社會價值和影響力一定會大打折扣。

這種在線和離線的折扣有多大?不妨再舉個例子。

雄安概念股崛起之時,哪些是被股民和大戶機構認同的真正雄安概念股,哪些是被大資金“試盤”拉出的假陽線,相信除了離線時觀看交易龍虎榜以外,東方財富、同花順、大智慧搜索框里的大數據都價值不菲。這個領域里的DGC內容,未來有望在這些掌握大數據的平臺方產生。

而傳統的證券類媒體在這個領域里則暫時看不到有新的機會。

國有PGC媒體的新機遇

未來,國有PGC傳媒機構的機會在哪里?

除了體制上和激勵機制上能夠有所創新以外,數據最豐富的正是政府和國有機構。可以想見,傳統PGC媒體中新的“改革先鋒”已經不太可能在內容創新、PGC報道模式創新等領域里誕生。

如果有,也一定是個“DGC英雄”。就看誰能夠率先與國有機構和政府合作,在協同數據方完成在線化過程中,第一次基於在線數據,生產出“事實真實”的民生和服務類實用資訊,財經類資訊,甚至娛樂資訊。

事實上這樣的改革先鋒苗頭業已看到。剝離傳統媒體業務的浙報傳媒在“大數據交換中心”的項目中或許就存在著這樣的機會。

尼爾森艾瑞們的危機

不僅僅是媒體。

可以想見,尼爾森、艾瑞除了存在的品牌價值之外,這些原本基於離線數據分析的市場調查公司的商業邏輯根基,在互聯網巨頭們的快速叠代和沖擊下,正在面臨著重塑,其傳統優勢不複存在。

相信巨頭們現今真正依靠和相信的,反而是自身所掌握和擁有的在線數據。上述市場調研公司,往往更多的價值來自於與他們進行的報告“合作”,僅僅存在品牌背書的優勢。

被改變、叠代和重塑的固然還有一長串的名單。但互聯網巨頭們,誰又不是身處叠代與反叠代之中?

BAT+頭條將迎DGC四國大戰

PGC時代,互聯網企業享盡了傳統媒體的內容紅利。騰訊依靠高頻客戶端的彈框超越三大門戶,百度基於主動搜索行為習慣,壟斷了巨大的流量入口進行內容的分發。

在UGC+算法時代,誕生了新貴今日頭條,不僅完勝百度,也打得目前的老大騰訊踉蹌,後者對今日頭條投資未果之後,懟了大量資源,上線天天快報以制衡之。

阿里則通過收購的UC瀏覽器進行了戰略跟隨。在這期間,你也能看到知乎等UGC時代的曇花。

在這場競爭中,今日頭條拿走的恰恰是百度的用戶份額和騰訊的廣告份額。李彥宏2月給內部員工的一封長信中,指出內容分發、連接服務、金融創新和人工智能是百度的四個“新時代”,這是李首次將內容分發被放在首位,高於去年高喊的人工智能。

他直言:“內容分發是我們的核心,我們之所以能夠存在,我們之所以很多業務能夠做的起來,是因為我們有內容分發這樣一個堅強的大盤,這個道理大家一定要明白。”

道理明白雖晚,卻已很難做到“天塌不驚”。除了人事頻繁更叠的人工智能看上去還有一些優勢以外,內容分發,遭遇強敵今日頭條,連接服務早已是騰訊的天下,金融創新由於自身商業生態當中缺乏用戶賬戶體系和深度適配場景,並無確定性抓手。

今日頭條輕輕的那麽一個“下拉”動作為什麽會對百度形成這麽大的叠代效應?因為用戶從主動到被動的行為邏輯發生了本質變化。

以往用戶前往谷歌和百度搜索框時,往往知道自己需要檢索的是什麽樣的內容,而去今日頭條“下拉”時,用戶其實是基於算法的一種被動信息接受。後者的黏性和頻率大幅度高於前者的用戶行為邏輯。

而當後者數據積累和用戶黏性到達一定程度之時,今日頭條只要在上邊也加一個主動搜索框。試想一下,“貼吧”之後鮮有創新的百度的未來會在哪里?

其實,微博也必須直面頭條的競爭。今日頭條上的大V號流量往往高於微博上同名大V號的流量。因為前者是基於內容的分發邏輯,後者依然是基於粉絲關註的展示邏輯。雖然後者目前商業價值更大,但前者的前期分發效率更高。

對百度、騰訊、阿里來說,DGC時代在資訊領域里的新一輪競爭已經悄然展開。這一次,誰會更有機會?還會不會有新的強人和強人所創立的巨頭誕生?

BAT+內容大戰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5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