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無用的投資建議每年浪費投資者數十億美元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7776

來自牛津大學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各種養老基金及大型投資者每年花費數十億美元購買的所謂專業投資建議大都是沒用的「廢話」。

報告統計數據顯示,諮詢公司推薦的基金實際表現情況相當一般,甚至明顯低於大盤的表現。這份報告在研究了佔市場九成以上的29個諮詢公司1999至2011年間的表現後,得出在加權平均的基礎上諮詢公司推薦的美國股票型基金要比其他基金收益率每年低1.1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很多機構花錢購買的推薦名單甚至不如自己蒙眼隨便挑來的收益高。

牛津大學研究小組中的一位成員表示,一些諮詢公司的巨大影響力與其實際能力表現並不匹配。另一位成員也稱這些諮詢公司在追逐價值的市場上起不到什麼指引功能。

牛津大學的研究小組表示,2011年以來諮詢公司的投資報告指導了美國13萬億美元的機構資金,約82%的公共養老金贊助人及半數公司合作人為這些投資建議付費,在全球範圍內受其指引的資金達到了25萬億美元。如果數個諮詢公司同時推薦一隻基金那我們可以預期之後對這只基金的追加投資可以達到24億美元。同時這些報告還對投資經理人的任選擁有相當的影響力。

研究小組發現諮詢公司們傾向於優先推薦大型基金,這可能導致一些基金邊際收益下降,也解釋了為何其推薦結果總是表現不盡如人意的原因。

牛津研究小組一位成員說到:「大部分諮詢公司一般不公開自己的推薦業績,也就無法判斷其建議的優劣,而龐大的養老基金的資產配置卻要聽取這些建議,這不太合理,是時候讓這些諮詢公司披露他們的推薦報告了,除非有些專家們覺得自己推薦的基金表現實在拿不上檯面。」

全球最大的諮詢公司之一美世首席投資官Andrew Kirton表示他們會每季度向客戶提交收益表現數據,最新報告顯示他們的所有業務今年增值1.3%,在股市方面增值1.1%。記者同時詢問了翰威特諮詢公司和韜睿惠悅諮詢公司,他們拒絕對此事置評。

報告的最後推測機構投資者們仍將繼續依賴這些投資推薦報告,一方面因為他們已經養成了這種習慣;另一方面他們也需要為自己的決策先立起一面擋箭牌,當投資出現了問題可以推卸責任;亦或是這些機構只顧著照葫蘆畫瓢,壓根沒研究過諮詢公司給的推薦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38

浪費時間的商業計劃書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3713.html

如果你正在寫或者準備寫商業計劃書,請停一停,因為你很有可能在浪費時間。

記得好幾年前我第一次寫商業計劃書的時候,我當時花了整整一個星期把競爭對手分析,市場價值,技術架構,設計草圖,產品規劃,推廣策略等等都寫的非常詳細。我那時每天晚上都逐字逐句的改,確保沒有廢話。後來我把這份商業計劃書,發給近10個投資人。結果見面談的時候發現,大部分投資人大概只草草翻了一下我的計劃書,見面的時候我還得從頭解釋給他們聽。更讓我沮喪的是,當我在解釋產品規劃和前景的時候,整個會議室只有我一個人最激動,在座的投資人都帶著半激動半懷疑的態度在聽。

我後來總結,第一,這些繁忙的投資人,儘管嘴上說讓我發個商業計劃給他們看,其實他們基本沒有時間讀這些長篇累贅的計劃書;第二,在給人解釋新產品的時候,一個可以拿在手上把玩的demo遠遠勝於商業計劃書裡的幾百個字。這就好比沒有看到過輪子的人很難想像出輪子為什麼是圓的。你即使再解釋,別人還是無法完全想像到你憧憬的東西。

寫商業計劃書就好比吸大麻,寫多了就會有幻覺。一個人很容易在紙上沉迷於美好的未來。怎麼看都覺得這是個可以改變世界,顛覆市場的偉大產品。似乎這個產品一上線,大家就一定會來用;然後通過社交媒體的推廣,用戶會自然而然的增長; 活躍度會一直保持很高,6個月到一年之後公司就可以靠廣告來增加收入。好像這一紙計劃加上一筆投資,你就可以創造出一個價值上億的公司。但是現實世界裡,計劃基本跟不上變化。一路上,你會發覺,當初計劃裡8,90%的東西都和現實不一樣。

沒有產品,沒有用戶的商業計劃書,沖其量只是個商業假設。商業假設不值一分錢。即使你運氣好,有人投資你,你也別指望可以獲得好的估值。第一次創業的人更應該動手先做demo。你可以花幾個星期做個小小的demo,發給身邊幾十個朋友用一下,看看哪些人經常會用,哪些人用了幾次就不用了。通過這樣一些小規模的試驗,你很快就會發現你的核心用戶群會是哪些人。在試用期間,你要記得收集數據,比如每天有多少人用,用幾次,用戶增長速度如何,活躍度如何。多少人用你的產品產生了內容,多少人只是來閱讀內容,並不產生內容。有了這些matrix,你就可以慢慢假設,如果按照這樣一個形式,我大概可以要多少錢,在多少時間內,可以成長到什麼程度。有了這些數據,你再去和投資人談,底氣也足了不少。不然你一上來就寫計劃書,那都是在浪費自己和投資人的時間。

現在互聯網創業成本已經越來越低了,寫商業計劃書實在是一件浪費時間浪費感情的事情。10幾年前,你可能聽到不少人憑一份商業計劃書,拿到多少多少投資,今天這樣的神話已經越來越少了。整個世界的創業潮流現在正在向builder的文化轉變。So go build your product first and fuck business pla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100

載廢食材給窮人 貨車司機賺「浪費財」

2013-12-09  TCW
 
 

 

據統計,美國每年丟棄的食物占總產出四○%,政府呼籲民眾「向浪費宣戰」,不過,已經有腦子動得快的新創公司,把這一場社會運動轉變成產值近八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千三百億元)的大生意。

十一月時,《時代》(Time)雜誌報導,食物分享平台「食物牛仔」(Food Cowboy)創辦人高登(Richard Gordon)原為擁有二十五年運貨經驗的司機,他發現,許多店家為了美觀,就拒絕賣相差或表皮受損的新鮮食物,經銷商也以沒時間處置易腐食材為由,乾脆讓司機運到最近的垃圾場丟棄。

高登極不樂見新鮮食材平白浪費,去年與兄長合力搭建食物牛仔,串聯食品商、貨車司機與慈善機構,為廢棄食材找出路。

透過網站配對慈善組織

首先,貨車司機載運的食材若遭商家拒絕,他們可以登入食物牛仔網站,標示自己的位置、即將開往的目的地,以及可捐贈的食物內容,透過食物牛仔將訊息發送給附近的慈善組織與食物銀行等機構,一旦對方決定接收,它就會指引司機將貨物送往最近一處有需求的地點。

交付過程完成後,食物牛仔會抽取每磅十美分的手續費,而司機則因此獲得一定免稅比率的鼓勵金;此外,食物牛仔會提供貨運業者識別標籤,昭示消費者,這家貨運公司關心食物浪費問題,並願意採取行動為需要的民眾奔走。

高登曾呼籲過,司機載送的部分食物被拒絕,雖然無可奈何,但浪費絕對可以避免,解決飢餓之道更將順此而生。他們堅信,只要同心合作,就可以餵飽身邊每一個人。

至今,食物牛仔已經將網絡拓展至德州、佛羅里達、紐約和喬治亞等地,幫助許多弱勢族群,而且,這些成果還引起美國農業部關注,邀請他們參與國家科技創新會議,以自身經驗為食物浪費建立一套可運作的商業模式。

市場調查機構奧緯(Oliver Wyman)統計,每年被丟棄或浪費的食物達三千四百萬噸,食物牛仔的使命除了讓司機在丟棄食物前做出更有意義的選擇,並搭起廢食材與慈善機構的橋樑,從商業角度看,解決食物浪費問題不僅是一場社會運動,更代表一套有利可圖的獲利模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160

專砍浪費的好政策 為何變醫病惡夢?

2014-06-23  TCW  
 

 

二○○八年十月日本東京,一名三十六歲孕婦因腦出血,叫救護車送醫,卻連遭七家醫院拒收,當她輾轉到了第八家醫院,孕婦已經回天乏術。

二○一三年一月日本埼玉縣,一名七十五歲男性在家中不慎跌倒,他打電話叫救護車,但救護人員連續撥打二十五家醫院、三十六通電話,沒有一家醫院肯接收,大約三個小時後,他不幸離世。

上述的日本真實案例,即將在台灣發生。

二○○三年,日本健保制度實施同病同酬的包裹式支付,導致醫院更加控制成本支出,更挑病人。這在日本稱為DPC、台灣稱為DRG的健保支付方式,正讓台灣步上日本的後塵。

何謂DRG?以往政府會訂定各醫院的健保總額支付上限,在該上限內「實支實付」;DRG實施後,健保總額支付制度仍存在,但各疾病有其固定支付價格,意即「同病同酬」。

台灣在四年前就開始實施第一階段DRG,但當時項目較少;今年七月一日起實施第二階段,包括循環、骨骼、妊娠生產、泌尿科、心臟科等,共二百五十四項,十大死因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全部納入其中,因第二階段包括的急重症增加,讓許多重症醫療的名醫跳腳。

官方保守估計第二階段DRG合計將影響約三十四萬人,但以台灣目前有三高疾病患者的年齡層逐漸下降,估計有四百三十萬人罹患高血壓、二百三十萬人罹患糖尿病、兩百萬左右的心臟病患者,這些隱藏性、極可能成為重度病患的三高族群,將成為第二階段DRG上路後,率先受到衝擊的對象。

倘若發生意外,造成骨折、扭傷,須進行脊椎手術、甚至截肢,這些醫療也在第二階段DRG項目內。至於預計第三到第五階段實施的DRG,則包括眼、耳鼻喉、消化、皮膚、內分泌、呼吸系統、神經、新生兒、中毒、燒傷等各式各樣的病症。

意即,全台灣二千三百萬人口就醫,都將受到這健保新支付制度的影響,絕非「他家的事」。

站在健保署的立場,導入DRG是為了降低醫療浪費,控制醫院支出,有其合理性;當初實施DRG前,也廣邀醫院代表討論,政府是在取得醫院同意下推動此支付制度的,健保署不瞭解現在為何有醫師跳出來反對。但我們實地走訪多家醫院,卻聽到迥然不同的聲音。

本刊採訪台灣北、中、南、東部,共十八位橫跨心臟外科、心臟內科、神經外科、一般外科、婦產科、泌尿科、骨科、兒科、急重症等各大領域的專科主治醫生,並實際走訪台大、長庚、馬偕、新光、榮總、彰基等六大醫院急診中心。

許多醫生願意挺身控訴,部分則有顧忌而匿名,但都一致認為:DRG將加速台灣醫療崩壞,重症醫療將進入寒冬。

醫療崩壞將包括:老弱變人球、急診室塞爆、醫院關病床、醫生出走。實地調查發現,在第一階段DRG實施後,健保縮減部分急重症給付,精明的醫院開始挑病人,其中老、弱、殘,更成為部分醫院急著想擺脫的「燙手山芋」。

「當你看到各大醫院急診室人滿為患,病人等不到病床,急重症醫師陸續棄守,我敢說,台灣的情況會越來越像日本,老人、孕婦沒人救這樣的事件,未來在台灣一定會發生,」羅東博愛醫院前外科主治醫師洪浩雲說。

為何救人的健保,卻可能致人於死?

原因很矛盾:想要縮減健保赤字、杜絕醫療浪費的政府,一心想控制醫療成本,卻忽略了醫院經營者與醫生的考慮點大不相同,而醫療現場複雜萬千且糾紛多,用簡單編碼與定額給付把病人與醫療行為規格化,等於鼓勵醫院把可能「不合規格」的病人與醫療行為,排拒在外。

台大醫療照護病房主治醫師蔡宏斌不諱言:「健保總額限制跟DRG制度並用,台灣重症醫療將進入寒冬!」

規定與現場差距多大?舉四個例子來看。

荒謬一:編碼只有一種治療從四千到三百萬元都有

以DRG心臟科最新公佈編碼:12702心臟衰竭及休克,非死亡或病危自動出院者,健保支付定額三萬零八十六元為例,振興醫院心臟科主任級醫師張忠毅說,心衰竭的等級分好多種,輕微的進醫院打強心劑,休息幾天就能回家,但重度的心衰竭,除了要擺主動脈球囊幫浦、擺左心室輔助器以外,也可能是擺葉克膜或是等待換心。

「輕微的心衰竭可能花四千元就可以回家,重度心衰竭可能花三百萬都不夠,怎麼可能定一個簡單的標準,限定這麼複雜的心衰竭?」國內換心權威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任魏崢,對於健保署把影響生死的心臟編碼編得如此簡略,難以置信。在此「同一號碼、同一價格」下,醫院接到病情複雜的病患、或用較昂貴的藥品器材,將導致虧損,反之則獲利。

按健保署說明,一次住院報兩、三個DRG是允許的。但洪浩雲就曾經申報兩個DRG,卻被刪掉其中一個的切身經歷。

荒謬二:一次只能做一個手術申報兩項費用,健保署硬刪一個

一個病人有膽囊結石和慢性膽囊炎,因為闌尾炎住院要開刀,病人問能否同時開兩邊,因為兩個都是DRG,洪浩雲想既然這樣做對病人比較好,不用痛兩次,所以同時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和「腹腔鏡闌尾切除術」。但申報時,健保署質疑膽囊沒發炎為何要切?因此刪掉膽囊切除部分的金額。「明明就是有膽結石的病人,以前就痛過,結果健保署看到你兩個一起申報,就會刪你一個,」他說。

「現在台灣所有醫生的醫療行為,都是按照健保署的條文來做的,制度的調整,包括給付方式及金額多寡,都將改變醫師的醫療行為,影響到醫療的品質。」彰基脊椎外科主任洪瑞國認為。

荒謬三:手術材料用多會賠以陽春品充數,醫療品質大打折扣

第二階段雖然還未正式上路,許多醫院已導入系統試水溫,以脊椎手術來說,多位骨科及神經外科的醫生就發現,在DRG包套支付下,只要做超過兩節、最多三節脊椎手術,就會賠錢。

洪瑞國說,脊椎手術做兩節,需要四根鋼釘,兩節之間放一個椎籠,這樣是最恰當的,也剛剛好符合DRG給的錢,但會來做脊椎手術的以中高齡居多,平均都是三、四節以上有問題,脊椎側彎更是六、七節以上要處理,很難控制在兩節以內。

為了讓成本控制在DRG給付範圍內,他未來可能會漸漸的減少椎籠的使用量,改採用傳統補骨頭的方式進行處理,「補骨頭也是教科書允許的做法,但可能就是效果沒有那麼快、那麼好,」他坦言。

但一位在私人醫院服務的神經外科醫師就沒那麼幸運,他說以後開脊椎,可能三節以上他都要請病人另請高明,若是自己開,可能選擇低價醫材,他很疑惑,健保這樣子規定到底是「要幫民眾還是要害民眾?」

彰基兒科部部長錢建文則看到DRG導致的分次治療,以裝心導管、一次動刀就會開兩邊如髖關節、換膝蓋關節、疝氣、甲狀腺的民眾,權益損害最大。

荒謬四:遷就制度分次治療三條血管堵塞,一次只能打通一條

「如果一次就開兩側,一定會賠錢,因為開兩邊牽涉到麻醉時間要拉長,」洪浩雲說。有醫院甚至叫民眾疝氣先開一邊,十四天後再來開另一邊。

至於心導管,醫院發現導入DRG後,打通一條會賺錢,打通兩、三條就不會賺錢,多打就會賠錢,「如果碰到三條血管都塞住的,可以只打通一條讓他回去嗎? 」錢建文說,本來一次能做好的事情,卻被制度逼得要分兩次,這不僅是醫生麻煩,讓病人多痛,更是醫療資源的浪費。

當醫院想維持獲利,就把DRG的賠錢壓力,轉到醫生身上。

醫學中心心臟外科主任李紹榕說,越來越多醫院會叫醫生寫報告,到會議上解釋,分析你怎麼會把病人做到賠錢,甚至會扣醫生薪水。

一位醫生透露,新北市板橋有家著名醫院,曾想把超過DRG的金額要醫師賠一半、醫院賠一半,後來醫師群起抗議說「不做了」,管理階層才低頭。另一家財團設立的大型醫院也想比照上述「賠錢對半拆」模式,在醫師抗議下一再延宕。

由於DRG的包套支付還包括規定住院天數,已有醫生預期,醫院多收病人住院並不會賺錢,接下來一些財團的醫學中心、各家醫院會開始關床,尤其急重症的病床。

這種情況並非台灣獨有,台大婦產科主治醫師施景中表示,美國實施DRG幾年後,總共倒掉四百五十家醫院,急重症關了二萬二千多張病床,因為急重症越做越虧損。但醫院的病床關、住院天數縮短,病患將湧入急診室,讓急診室變成醫病關係緊張的最大壓力鍋。

當資源變少、風險變大,醫生選擇出走,五大重症科越來越弱勢,婦產科幾乎快滅科,心臟科也岌岌可危。魏崢說,一個優秀的心臟外科醫生養成要二十二年,年輕人想加入的少,中生代醫生開始往大陸跑,未來台灣人生重病,真的會找不到醫生開刀。

在台北市的台大急診中心,沒有正式病床的病人,一個個睡在走道的推床上,有人插著呼吸器、有人腳受傷被固定著,他們大多數是老人家,毫無隱私可言。

鏡頭轉到私人醫學中心的急診室,更是喧鬧如菜市場,前來急診的民眾或坐或臥,沒推床的坐在輪椅、沒輪椅的躺在走道等待治療,甚至有民眾已經坐輪椅等了三天三夜還等不到推床可以躺。

病人爆量、衝突升高急診室變成未來最大戰場

「台大急診室每天至少都有兩百人在等待病床,長庚至少也有兩、三百床在等,就連台大某主治醫師的家人生病送到急診,也是等了四天之後,才勉強搶到一張病床,」一位醫師說。

一名曾是台大醫科榜首的心臟內科醫師透露,因為急診室目前不計入DRG,某些私人醫院把「急診」當「病床」使用,在急診住了七、八天,做了電腦斷層、高價檢查之後,就是不讓病人住進病房。

李紹榕認為,當太多人擠在急診,就會衍生醫療糾紛、暴力,他認為急診是未來最大的戰場。

除了急診室,目前許多醫院在醫生巡病房時,都開始派專科護理師隨時在身旁提醒:「這個病人超標」、「那個病人可能接近超標」,要醫師多注意病人的「花費」。

醫院的電腦系統一打開,病人的「評等」立刻跳出,A、B1是賺錢區,B2、C是賠錢區,一目瞭然。

過去在沒有全民健保之前,常有人因親人生大病要開刀,賣房賣地、傾家蕩產求醫,健保實施後,大幅降低此悲慘情況,因此得到高民意支持度。

健保虧轉盈,是該檢討了重視醫療扭曲現象並改革

但是健保實施十九年下來,原本預定每三年檢討一次的費率,因為選票考量,幾乎沒人敢「漲」,從成本端來管控的DRG制度就應運而生。

二○○九年健保累計總虧損達五百八十二億元,政府開始一連串健保財務改革計畫,二○一○年第一階段DRG實施,加強核刪作業,果然二○一二年健保財務總收支由負轉正,出現盈餘二百一十億元。接著二代健保上路,開始向特定民眾徵收補充保費,補充保費大豐收,二○一三年健保累計總盈餘達到八百五十一億元,創近十年來最高的盈餘。

從虧損到盈餘,健保時空背景已有所轉換,DRG也實施四年,累積許多案例,此時,正是官方可邀集醫院資方、勞方代表,重新檢討DRG的時刻。而這檢討,不只是政府端出漂亮的統計數字,也要重視醫療現場正在發生的扭曲現象。

全民健保,顧名思義,是集眾人之力「濟弱扶傾」的保險制度;但在這制度中的各利害關係人,若都以自保、自利態度出發時,病患將成為最無辜的受害者。我們絕對支持終止醫療浪費,但主張在有限資源下,應優先照顧老弱與急重症病患,而非優先犧牲他們。我們呼籲政府勇敢實施「保大不保小」的改革,別讓全民健保變成「保小不保大」、「小病到處看,大病沒藥醫」的制度。

誰無父母子女,誰能永保健康?呼籲政府重視醫療現況,終止一場即將來臨的醫療人球風暴!

【延伸閱讀】健保新給付制,製造更多醫療人球——「同病同價」DRG制度運作模擬圖一、地區醫院或區域醫院(患有慢性疾病的A先生,因下腹痛前往看診)病患住院天數多,醫院不想賠錢收醫師診斷可能是盲腸炎,但A有糖尿病,研判開刀住院天數可能超過DRG給付天數,醫院軟性勸說請病患到大醫院看診(B先生因車禍送醫)傷患傷處太多,包套給付不夠用

二、醫學中心(門診、急診室爆量,皆須等病床、等開刀)

三、長久下來,醫學中心可能因收太多賠錢病人導致:1、急診塞爆2、開始關病床,病床一床難求3、有錢、有關係才住得到病床4、民眾小病到處看,大病卻沒病房住5、老弱變人球6、醫師爆出走潮整理:張瀞文

【延伸閱讀】患者分4等,醫院最怕B2、C區——DRG給付方式和額度每一種病,DRG會給一個固定的支付金額M,依醫院照顧病人的費用落點,結果各異

●核實申報A區:病人花多少,健保給多少

●醫院賺錢區B1區:病人花的費用低於M,健保也會給M的錢

●醫院賠錢區(超過費用,醫院必須自行吸收)B2區:病人花的費用高於M,健保只會給M的錢C區:病人花的費用高於M,且超過規定上限,健保只會給M加上超過費用的8折整理:張瀞文

【延伸閱讀】認不認命,醫生命運大不同——DRG制度造成的醫療行為改變●A醫生不認命1.不論病患是否為賠錢貨,有危險就收2.健保不支付或部分支付,頻收超標紅單3.產生醫療赤字4.被醫院檢討,寫報告、扣薪水

●B醫生認命1.按醫院規定,挑不讓院所賠錢的病患2.醫院拿到健保定額給付,醫院不賠錢或賺錢3.醫生逃過醫院檢討、安穩度日,屈就DRG規定整理:張瀞文

【延伸閱讀】你的病症,DRG全額埋單嗎?——DRG實施進度與項目明細第1階段實施時間:2010/1/1上路,共164項DRG項目:婦產科(自然產、剖腹產)、骨科(一般骨折)、眼科、心臟外科(心導管、心瓣膜、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一般外科(疝氣、盲腸炎)等*婦產科:分類太簡單,高危險植入性胎盤沒編碼

第2階段實施時間:2014/7/1上路,共254項DRG項目:循環系統(心肌梗塞、冠狀動脈血管支架裝置術、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臟衰竭等)、骨骼肌肉系統(骨折、脊椎手術、肌腱炎、截肢、扭傷等)、妊娠生產(迫切流產、子宮外孕手術)、男性(攝護腺肥大、骨盆手術)及女性生殖系統(腹腔鏡、輸卵管阻塞切開術)等*心臟衰竭:分類太粗糙,輕度、中度、重度差很大

第3至第5階段實施時間:未定DRG項目:眼、耳鼻喉、消化、呼吸系統、腎及尿道、骨髓、神經、新生兒、血液及造血器官等整理:張瀞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381

創業黃金法則:不要在這幾方面浪費資金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4-11-14/876162.html

商業的黃金法則:增加股東價值。

投資的黃金法則:低買高賣。

大多數企業家都知道這些黃金法則。在很大程度上,這些法則是(或應該是)顯而易見和不證自明的。它們是“法則”,因為它們為企業宗旨,目標和決策奠定了基礎。

但是,還有另一個被許多企業家,特別是創業企業家所忽視的重要的黃金法則。這是一條我最近才從南卡羅來納州企業孵化器Startup.sc的創始人,麥克·施羅爾(Mike Schroll)的一封電子郵件中深刻認識到的,遵循這條黃金法則,我目前正在努力開發自己的創業計劃。上個星期的某一個晚上我工作到很晚,我的收件箱收到了一條回複消息,並帶有一條他的只有一句話的留言:

“我懷疑你是否能用較少的資本實現你的目標。”

毋庸置疑,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是顯而易見的。所有的企業當然都應該努力嘗試花更少的錢做更多的事。但是,當我開始反複審視這條投資建議時,我的確註意到,我為籌集資金設定了一個明顯偏高的“理想化”目標。我有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或者說是BHAG(大膽的目標),但是在擁有目標的同時,我也正在危險地靠近一個許多企業家都會落入的陷阱。

我自以為準確地估計了需要多少錢才能成功。這種方式的問題在於,成功需要擁有“充分的”資金量是一種謬論。事實上,如果你有一個獨特的,專有的和革命性的創意,以及合適的資金量,那麽,就很有可能獲得成功。但是,我們大多數人沒有這種理念,我們所擁有的僅僅是一個創意,而且,投資者有許多的投資選擇,並且,通常都想要將投資風險轉嫁到許多創業企業身上。

投資者最終想要看到的以及你需要考慮的是,實現以下兩個目標所需要的資金量:

1.將你的理念推向市場。

2.盡快發展你的客戶群。

因為資本是稀缺的,所以,將啟動資金用在任何其他地方都將被視為浪費。例如:

非關鍵人員

成功唯一的關鍵就是,啟動創業企業所需要的專業人才。聘用工程師和程序員都價格不菲,但是從開發對路的最小可行性產品和原型方面來說,他們是絕對物有所值的。而不應該被考慮的是創建者的豐厚薪水。

除非你是大名鼎鼎的並且廣受歡迎的創始人(大部分創始人不是),投資者實際上並不想讓寶貴的啟動資金裝進你的口袋。你要準備好為展示你的承諾投入時間和汗水,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獲得投資。

為花錢而花錢的市場營銷和廣告

贏得客戶的成本是投資者重點考慮的因素。如果你的策略是為了花錢而只在廣告上投入資金,那麽你就需要重新審視您的策略。估算銷售預算的收益是至關重要的,並且,雖然沒有辦法做到精確,但是,展示出你對其重要性的批判性思考和理解會讓你顯得更加可信。

辦公室等日常費用

不應該將寶貴的啟動資金浪費在辦公室,家具,桌上足球桌和咖啡吧等事情上,除非這些東西對於留住關鍵人才來說至關重要。除非你是廣受歡迎的創始人,與現有的風險資本家具有非常鐵的的關系,否則,就請準備依靠自己的努力,通過開發和創建好的產品來引導自身走上正軌。

其他費用

企業啟動所需要的其他費用,包括從法律費到會計費到水電費再到照管房屋清潔服務費等其他費用,均需要保持在絕對最低限度。

作為創始人,坐在熱烘烘的辦公室或拿著Clorox (高樂士)去洗手間?如果你的資金不是用於創建產品和贏得客戶,那麽這些資金就是被浪費掉了。

雖然這個理念可能是顯而易見的,但我還是親自對無數企業家說過,因為這些企業家在設想推廣他們的創意時存在著完全的誤解。他們中的很多人相信,他們需要谷歌式的辦公室,不受限制的假期和充分的福利,然而在現實中,粗糙簡陋的桌子、互聯網和企業家雄心勃勃堅定不移的承諾才真正是你所需要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294

中國“浪費”了6.8萬億美元投資?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297

四萬億,微刺激,GDP,產能過剩,鬼城

發改委及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的研究人員認為,“鬼城”、“空城”、廢棄的高速公路和到處束之高閣的煉鋼廠正是政府刺激和過度施工建設的惡果,也是2009年以來中國浪費了6.8萬億美元投資的體現。這是中國政府研究人士對此前大規模刺激成效的最新質疑。

英國《金融時報》援引上述機構研究人員Xu Ce和Wang Yuan的報告稱,僅2009-2013年,就有將近半數對中國經濟的投資屬於“無效投資”。這類投資大多直接流入了鋼鐵和汽車制造業,這類產業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得到的政府支持最多。報告認為,大量投資浪費源於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近乎毫無遠見的政府投資規劃和扭曲的官員激勵機制。報告寫道:

“(近些年)投資效率急劇下滑,全球金融危機以後變得格外明顯,產生了許多過度投資和浪費。”

《金融時報》還提及,總部位於中國的新興市場咨詢機構Emerging Advisors Group創始人Jonathan Anderson預計,過去五年,中國約有1萬億美元因為疏於監管和投資冒進而白白浪費,“可能相當於5%的年度GDP打了水漂”。

對於中國政府2009年以來大手筆刺激的功過,國內外一直存在爭議。今年7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在《求是》雜誌上的發表文章,題為《撥開中國經濟悲觀論的霧霾》。文章指出,以往的增長源泉已經式微,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從勞動力和資本投入驅動型,轉向主要依靠創新和生產率提高驅動型。

文章寫道:

“在人口紅利消失、制造業比較優勢減弱,從而供給因素制約投資需求的情況下,刺激性政策除了通過補貼等方式保護落後產能,並不會對競爭性的實體經濟產生推動作用。由於基礎設施需求是由實體經濟派生出來的,在實體經濟沒有更大投資需求的情況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需求也是不足的。所以,刺激性政策除了制造新的產能過剩之外,只會把流動性引向房地產、股市、海外資產等,最終推動經濟泡沫。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泡沫經濟破裂以及此後的長期經濟停滯就是一個例證。”

針對今年經濟增長持續放緩、有低於官方年度增長目標7.5%的風險,中國政府從4月初開始推出一系列“微刺激”政策,比如加大對棚戶區改造的支持、加快鐵路建設,並鼓勵基礎設施項目引入民資。5月30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加大“定向降準”措施力度,對發放“三農”、小微企業等符合結構調整需要、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實體經濟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銀行業金融機構適當降低準備金率,在“穩投資”的同時實行“定向寬松”。

投資效率問題已引起中國決策層重視。遠且不說,昨日華爾街見聞的文章還提到,除了加快基建項目投資,“如何促進有效投資”一直是最近兩個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關註的重點。10月以來,國務院常務會議共召開七次,其中三次都以投資為主要議題,或修訂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以促進有效投資,或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

前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在講話中也對刺激政策有一番評論:

“刺激政策本身是一個中性詞,我們現在有點負面化了。如果增長下滑得過快,該刺激的還是要刺激。”

劉世錦認為,在目前這個轉型期,刺激的目的是為了托底,不要讓它下滑的過快,而不是為了提高。

上述華爾街見聞文章還提到,雖然今年年底發改委密集批複大量基建項目,但一些分析人士預計,大部分基建項目應該是為明年穩增長“預熱”,明年才會真正開工,因為明年經濟增速還會繼續下滑。

國務院參事夏斌在今年9月的講話中預計,未來兩年,中國經濟增長有可能下滑到6%以下。如果中央政府沒有事先的政策幹預,中國經濟陷入嚴重蕭條和中等收入陷阱,是完全可能發生的大概率事件。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174

上市公司調研:一種浪費時光的旅行 揚韜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945f010102vawo.html

有不少人熱衷於上市公司調研,尤其是賣方研究員,還動輒發動幾十上百人一起去某家公司調研。看到這種消息,常啞然失笑,無話可說。更有一種神人,以去公司調研多少為榮。還有的人,組織一群人出錢去公司調研。這種行為怎麽說呢,有點過時了。去上市公司調研,如今早已淪為一種浪費時光的旅行。

中國最早去上市公司調研的,大約是我。1995年底到1996年初,大行情還沒有開始,在極端低迷的市況下,我去了石家莊調研華北制藥(600812),並在1996年初的行情中獲利。1996年中,我又去了彩虹股份(600707)調研,因為當時公司老總持倉很多,想“坐莊”,結果後來被深圳一家機構打上去漲了很多。關於這兩次調研的細節,我的著作《億元之路》里有詳細的描述,這里不贅言。

問題是,很多人隨後都發現了去公司調研的有利可圖,於是蜂擁而去。尤其是2006年股改後兩年達到頂峰,基金經理和研究員只要去開會,就能獲得內幕信息,就能得到紅包,還能拿到一筆可觀的好處費。隨後,證監會開始打擊內幕交易,上市公司的董秘開始不敢亂說話,漸漸的,去公司調研已經變成雞肋——你去,基本得不到什麽信息;你不去,得到的信息也並不少。

這里,存在一種調研悖論:如果你去了,能獲得更多非公開的信息,則調研是有收獲的;如果你去了,沒有得到任何非公開信息,則調研是失敗的。但是,如果你有收獲,就說明公司信息披露不合規,是非法的。如果你調研有收獲並據此去操作,就構成內幕交易,涉嫌犯罪。

既然如此,現在去調研,還有什麽意義呢?

我最後一次調研上市公司,是2006年去歲寶熱電(600864)和好當家(600467)。當時歲寶熱電持有大量民生銀行的股票,股價甚至低於持股的市值。我去溝通一下,想了解公司是否打算出售獲利。後來的結果,是股價上漲10倍多,當然我並沒賺那麽多。去好當家,是想看看海參養殖的安全性,結論是不容樂觀。所以回頭獲利後,我就從來沒有碰過海洋養殖的股票。

從那以後,我就不再去公司調研,因為覺得根本沒用。幾乎所有股票的交易信息,都可以搜集到並分析出來。公司是否出利好消息、出消息的真正意圖,完全可以從公開信息中找到答案。甚至於公司的未來可能的行為,也完全可以猜測出來。

2008年股市最低迷的時候,我曾出擊攀鋼釩鈦的權證;2010年7月,股市表現不佳的時候,我曾出擊恒星科技。這兩次交易,都曾持倉達到市值的20%以上,算是重倉交易了。但所有信息我完全是根據各種渠道推斷出來的,甚至沒有給上市公司打一個電話。最後獲利都很豐厚。其中,恒星科技在股價上漲150%後,我們全部出貨了,因為按照價值判斷已經到頭了。沒想到後來澤熙介入,股價又翻一番,那個錢不是我該賺的,也就不後悔了。

後來我聽說,由於恒星科技股價漲幅很大,證監會的人曾去把恒星科技所有持重倉的賬戶調取查閱,分析其中的過程是否有內幕交易。我聞此消息,心底坦蕩。相反,那些根據內幕交易操作的人,不知道要費多少功夫去擺平了。

如今,上市公司的董秘學會了規範,學會了守口如瓶。只要不是關系非常鐵,人家根本不會說實話。見了董秘不見董事長,也基本沒啥用。但你就算見了董事長,也會面臨前述的悖論——你是否有勇氣和信心接受內幕交易的質疑呢?

而且,最為重要的是:如果公司大股東希望股價上漲,那麽,無論是誰去調研,所有的人都會給你說利好消息,吹噓自己多牛,所以10多年前,上百人組團去銀廣夏調研,結果集體被騙。如果大股東希望股價下跌,自己低位增持,那麽,無論你關系多麽鐵,他們也只會說公司不好,讓你小心。以後如果漲上去,他們有各種托辭來解釋。

所以,如果功夫夠了,不去調研,炒股也賺錢;如果功夫不夠深,去調研就是花錢買罪受。對賣方研究員而言,調研無異於借助公款的旅遊,對自己有益,對研究機構而言基本沒啥用。

順便說一句,巴菲特投資的早期,還去公司調研。最近50年,他去哪里調研過麽?誰能告訴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125

希臘新財長:除了減計債務 談別的都是浪費時間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655

greece1

希臘新總理Alexis Tsipras周二公布了新內閣成員名單,雅典大學經濟學教授Yanis Varoufakis被任命為財政部長,將負責公共支出和稅收,未來將在歐元區財政會議上代表希臘出席。

現年53歲的Varoufakis將成為希臘與國際債權人談判的關鍵人物。在Varoufakis看來,他相信歐洲願意就減計債務進行談判——談別的都是浪費時間。

對於歐洲“三駕馬車”在歐債危機期間為希臘提供的2400億歐元救助貸款,Varoufakis在接受彭博新聞社采訪時稱,“問題就在該救助項目並非真正的‘救助’,它是一種延伸和偽裝,一個惡性循環,一個債務緊縮性的陷阱”,會破壞希臘的社會經濟。

“這並非敲詐,我們只是想結束似乎永無止境的希臘危機。”Varoufakis對CNBC的Michelle Caruso-Cabrera表示,“這是你羞辱完一個國家、剝奪其所有希望後得到的必然結果。”

在提及歐元區成員國身份並非必要後,Varoufakis總結道:“破產無法通過借更多債來解決。說得誇張一點,我如何能直視德國和芬蘭納稅人的雙眼,告訴他們我其實還不了之前借的錢,但又要求他們再多借給我一些,好讓我還給歐洲央行?”

據英國《金融時報》,希臘新總理Tsipras將希臘內閣成員從20人減少到10人,僅國防部長來自右翼“獨立希臘人黨”,這意味著希臘政府將主要受極左翼黨Syriza領導人Tsipras控制,希臘退出歐元區風險增加。受此影響,歐股大跌,希臘股市再度重挫,跌幅3.7%。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479

七年級公務員自爆:我那浪費青春的工作

2015-03-23 TCW
 
 

 

曾幾何時,「考公務員」變成年輕人的熱門選項,眾多國立大學畢業生、碩博士生都加入報考行列,讓窄門越來越擠。

據考選部統計,二○○八年金融風暴後,公職報考人數急升,二○一二年甚至逼近八十萬人報考,創歷史新高,其後僅小幅下修;全考科綜合錄取率則在二○一三年創下新低,去年統計尚未出爐。好不容易搶到鐵飯碗,這群年輕人卻並未「從此王子與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本刊採訪十位一九八○年後出生的新世代公務員,他們分布於中央、地方、各部會局處和國營事業等處,從他們眼中,公部門的諸多荒謬,正考驗他們有限的青春,並邀請擅長人事行政與績效管理、曾任台北市府市政顧問的淡江大學公共行政系副教授黃一?,針對亂象提出解方。

亂象1新人做到死,考績就是注定拿乙!解方:考績應依職等高低做分層評比

採訪過程中,許多年輕公務員對新人考績總拿乙一事,感到憤恨不平。

一位在地方政府社會局服務的公務員表示:「現在的公務體系,上面的長官,都是以前大家印象中的公務員,很多陋習無法改過來。反而新人能力比較好,但一開始考績就是乙,大部分都是這樣,雖然新人業務最重,但不管你做得多好,考績都是乙。很多比你老的,明明能力更差,卻拿甲。」

亂象2不適任公務員,免做事照領薪,也拿他沒轍!解方:仿效不適任教師退場制度,研擬公務員退場機制

一位已離開行政院轄下附屬委員會的前公務員認為,現行缺乏不適任公務員退場機制,讓勞逸不均更嚴重。他回憶:「之前有個三十幾歲的人,寒窗苦讀終於考上,但從職前訓練就跟大家互動不好,後來發現他精神狀況異常,會突然到同仁背後大吼或潑水,或尾隨女同仁。」「主管怕如果處分,會被報復或申訴,想說反正他的薪水也不是我出的,就算了。正常來說,那只是職前訓練,可以不要用這個人,結果他們想說,不然調單位,果然,後來他也會騷擾其他人,業務能力也不正常,變成不用做事。他可能一輩子不會升官,但照領錢。」

亂象3長官有交代,聽婉君(網軍)就對了!解方:訂定施政績效計畫與行動方案,並規畫政務官養成體系

一位在中央部會的公務員認為,政府怕挨罵,竟直接明示聽網友意見行政就好, 實在很「瞎」:「之前參加訓練,一個高層顧問,在簡報上寫『現在政府做什麼都會有人罵,所以什麼事都不要想:『我們要做什麼?』而是跟隨有影響力的人,例如柯P或網路名人,他們覺得什麼事情是對的,我們就去做。』你不覺得這樣很瞎嗎?你今天長長久久做好一件事,網友自然看得到,你越是去盲目追隨他們的腳步,越會被罵說你們在搞什麼。」

亂象4新進人員訓練,老鳥教菜鳥作弊取巧!解方:訓練時加強品行、精神狀態等訓練與篩選,減少專業科目,降低分數思維

公務員考上高考後要進行五週基礎訓練,一名在五院服務的公務員認為,訓練已變相為「陋習養成班」。

「我覺得那很像公務員陋習養成班。每一組結訓時,要上台報告,接受其他組提問,結果各小組瞞著考官,先讓要報告的小組知道,其他組會問什麼問題,讓他們去找答案,變成照劇本走,Q&A從頭到尾都是假的。輔導員會教我們這樣做,他們可能是退休的公務員,就我所知幾乎全國都是這樣。(訓練時)我們都在上創意思考課程,結果實際上這麼僵化。」

亂象5工作年復一年,做完也不會有鼓勵!解方:考選時加強性向測驗,選適才而非天才

年輕人低薪,公務員成為大家搶破頭的鐵飯碗,卻有一位曾在新北市政府服務的公務員,因不想「浪費青春」,毅然辭職。

他認為自己的工作可有可無:「工作實在太無聊了,缺乏成就感,事情做完,長官會覺得這是你該做的,不會有鼓勵。我會感覺這件事,是不是我來做都沒差。而且每個活動都辦過了,業務都差不多,年復一年,我覺得天啊!我要在那環境一直待下去,青春就浪費在這裡。趁我還年輕,二十幾歲還可以去看看別的領域。」

亂象6業務很忙,研習淪為打發時間或免費旅遊!解方:研習課程針對單位「客製化」切合需求

目前法令規定,公務人員每年至少需有四十小時以上的研習時數,雖然立意良善,但看在基層人員的眼中,執行卻大有問題。

一位在國立大學服務的公務員透露:「當然學習時數很重要,但大家都有業務要忙,不可能有那麼多時間去累積時數。有人會在網路上數位研習,變成一邊工作,一邊讓課程在螢幕上跑,有點好笑。或例如有些單位會辦兩天一夜研習,就會有一批人每次都會參加,因為那等於旅遊,是不用繳費的。」

亂象7老鳥拗新人做事,倚老賣老說「這是你的事」!解方:遇缺不補,主管積極運用現有工友與技工

一位曾在不同地方政府工作過的公務員觀察,無論在哪,勞逸不均的情況總是很明顯。「新進人員進去,就是撿別人最不想要的工作,其他人相對資深,就可以找輕鬆的工作。通常公務員還好,但老工友或職工,他們通常年資十幾、二十年,知道如何偷懶、刁難新人,會拗說『你幫我做,這是你的業務』,但那根本是他的業務,你把報表交給他,他也只是轉手交給別人,他只須交代別人做事、欺負新人或替代役。」

亂象8民代拚服務,開心到你、苦到公務員!解方:建立與民代聯絡的單一窗口,降低干擾

在十位接受採訪的公務員中,有不只一位受訪者提到民代關切,會影響工作節奏,並產生莫大的壓力。

一位在直轄市社會局工作的公務員認為:「議員都要做選民服務,但他們只是從表象上看到這個人有困難,就會pass到他覺得應該要負責的地方,不管實際狀況如何,我們就會有要回覆的壓力。特別是社工科,他們本來就有要服務的個案,又要應付這種臨時性的交辦事項,非常耗費工作能量。」

診斷》終結勞逸不均,三招打開考績法的結針

對這些亂象,黃一?認為,許多公部門勞逸不均,是「公務人員考績法」這個「結」打住了,要改善可從三方面著手:一,在現行甲、乙、丙等第外,增加優等,讓認真公務員能有被看見、獎勵的機會,否則再努力,頂多和七五%的人一樣拿甲,缺乏向上動力。

二,打考績時,應以職等劃分,做為比較依據,讓資深的公務員與同職等的人相比,新進公務員則與新進公務員相比,打破新進人員拿乙的亂象。

三,應改革數十年來不變、全國一體適用的考績評比項目,讓各機關能針對不能職務,制定評比項目,使項目跟該員工的職能相符,發揮評等效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76

鼓勵浪費?

有道是看做什麼比聽說什麼來得有意思,香港政府最有趣的便是努力鼓勵市民浪費電力!

《能源效益條例 有利達致多贏》

1) 如文中所言如果大家努力省電後果是什麼?便是在利潤管制/保證下電力公司收入"不足"可要求加電費!市民努力省電的後果便是大家攬埋一齊畀多點而不是新左報所說的"多贏"!

(這制度追源溯始是港英年代搞出來,不過已回歸十幾年、多次更新也是如此鳥樣便賴不得人了吧...)

2) 政府回水的其中一個途徑便是津貼電費,不是鼓勵人多用是什麼?

(這個可完全是清廉權加曾俊華想出來的。)


香港政府未必存心鼓勵市民浪費能源,但其政策卻是非常有效地鼓勵人如是做...(帝國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圖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2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