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快遞業紅火帶動大量就業 菜鳥大數據賦能快遞員

中國已成全球第一快遞大國。作為“新經濟”的代表,2016年快遞超過300億件,快遞業已經連續6年每年增長超過50%。在創造大量就業的同時,大數據正在改變物流業,賦能快遞小哥。

快遞業一枝獨秀背後,大數據平臺菜鳥網絡的物流生態圈極大拉動快遞就業,與合作夥伴一起支撐了全國90%以上的快遞包裹運送。

單量高速增長下,有的快遞員還要加班加點,把包裹盡快用戶手中。這也是物流業發展快、高就業的特征。測算表明,每增加10000個快遞,就可以帶動一個人就業。目前,全國物流從業人員共有200多萬,年均新增的就業崗位約20萬個,相較於十年前已增長近13倍。

菜鳥網絡一直協助快遞合作夥伴改變物流業,通過大數據賦能,讓快遞小哥得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狀況。

目前,菜鳥可以為每個訂單分配最佳快遞員,在最後一公里,通過和快遞公司合作,還可以對要派送的包裹進行分類,實時計算出最優的派送路徑,通過並單和追單實現包裹的批量攬收,降低快遞員的攬收成本,增加快遞員的收入。

菜鳥網絡2016年雙11物流報告顯示,每個包裹送到消費者手上的時間比2015年更加縮短15個小時。同時,2016年雙11,包裹在網點的停留時間再次縮短,比2015年為快遞員節省派件時間16萬個小時。

此外,在快遞最後500米,菜鳥建立的開放網絡有超過4萬個驛站,為消費者提供便利安全的快遞收寄服務的同時,有效縮減快遞員的“派件”等候時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007

阿里大文娛成立三大業務品牌:賦能現場娛樂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919/165205.shtml

阿里大文娛成立三大業務品牌:賦能現場娛樂
朱丹 朱丹

阿里大文娛成立三大業務品牌:賦能現場娛樂

阿里大文娛現場娛樂事業群未來將在用戶觸達、內容生產和商業化三個方向上,為現場娛樂行業賦能。

i黑馬訊 9月19日消息,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以下簡稱“阿里大文娛”)旗下大麥網舉行戰略發布會,宣布成立阿里文娛現場娛樂事業群,包括大麥網、MaiLive和麥座三大業務品牌。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大文娛秘書長、阿里音樂和大麥網CEO張宇(花名語嫣)兼任現場娛樂事業群CEO。

微信圖片_20170919163504

阿里大文娛董事長兼CEO俞永福

阿里大文娛董事長兼CEO俞永福表示,成立現場娛樂事業群將進一步提升大麥服務用戶的能力,創新現場娛樂體驗,把中國現場娛樂的盤子進一步做大。“大麥是阿里大文娛打通線上線下的關鍵環節。”

據悉,阿里大文娛成立一年多以來,圍繞“基礎設施賦能產業升級”這一定位,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優酷通過加大內容投入,在暑期劇集流量市場占比近50%,淘票票躍居中國在線票務平臺NO.1。

在俞永福看來,綜合型文娛集團是大勢所趨,只有在“一個大文娛”的架構下,才有充分的用戶觸達能力、內容生態能力和多元的商業化能力。“我相信整合的大文娛將成為常態,未來業界會有更多的‘某某大文娛’出現”。

發布會上,阿里影業CEO樊路遠、大優酷事業群總裁楊偉東、阿里音樂董事長宋柯、阿里文學CEO黎直前等阿里大文娛高管悉數出席,與俞永福、張宇共同啟動大麥品牌升級LOGO煥新儀式。

大麥煥新,升級現場娛樂事業群

大麥是中國綜合類現場娛樂票務營銷平臺,成立於2004年。大麥業務覆蓋演唱會、話劇、音樂劇、體育賽事等領域。2017年3月,大麥成為阿里巴巴全資子公司,融入阿里大文娛業務布局。

微信圖片_20170919163514

加入阿里大文娛半年後,大麥此次升級為現場娛樂事業群,啟用新品牌形象及定位,提出“去現場、為所愛”的全新Slogan,瞄準了文化娛樂消費升級帶來的現場娛樂這一風口。

據悉,阿里大文娛現場娛樂事業群的業務構架將分為大麥網、MaiLive和麥座,三大子品牌同步發展,為現場娛樂行業提供從內容出品、渠道觸達到落地服務的一站式平臺,打造行業新生態。

“今天,大麥迎來了戰略、品牌上的升級,這不僅意味著我們啟用了全新的品牌形象及定位,也標誌著阿里大文娛對大麥未來發展給予的更大期待。”現場娛樂事業群CEO張宇表示。

三大版塊賦能現場娛樂新生態

阿里大文娛現場娛樂事業群未來將在用戶觸達、內容生產和商業化三個方向上,為現場娛樂行業賦能,票務營銷、內容出品和智慧場館將作為三大業務抓手。

大麥網專註於票務營銷,以全品類覆蓋、全渠道觸達和全鏈路服務,為用戶提供創新的現場娛樂體驗,打造最豐富的現場娛樂信息及購票平臺。同時,將聯動阿里大文娛的生態資源,通過阿里的產品設計思路和技術實力,提升用戶服務能力。

MaiLive將扮演賦能合作夥伴的角色,從扶持創作者、擴展IP價值、C2B定制等方向發力。8月初的首屆天貓“88會員節”,MaiLive助力天貓打造了一場會員專屬的“寵愛無限”全明星演唱會,萬余張門票兩天內售罄,在線直播火爆程度躍居優酷TOP3,成為一場行業標桿式的C2B現場演出。

MaiLive還將攜手優酷、阿里文學、蝦米音樂等推出“尋光計劃”、“聚光計劃”等一系列扶持文化娛樂行業新人才和新IP。

麥座是基於大麥多年的演出場館軟硬件解決方案,融入阿里巴巴的大數據、雲計算等能力,推動傳統演出場館的智能化。未來,阿里大文娛現場娛樂事業群將投入5億元,全面升級麥座系統,強化票務銷售、內容服務、數據服務、金融服務和營銷等五大能力,通過科技的力量改造超過1000+傳統演出場館。

阿里文娛 大麥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642

小店擴張革命中,如何打造一個餐飲賦能平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023/165677.shtml

小店擴張革命中,如何打造一個餐飲賦能平臺?
野草新消費 野草新消費

小店擴張革命中,如何打造一個餐飲賦能平臺?

你要適配線下的商業生態,不可能只長在自己的生意里

本文為【餐飲+新零售】專題第九期,圍繞的話題是:面對餐飲中小商戶線下擴張的趨勢,如何在空間資源整合上打造一個餐飲賦能平臺?

共享之風正在逐步深入各個領域,除了滴滴、摩拜、Airbnb等在交通、住宅領域的共享,餐飲行業的共享也應運而生。開店成本大,易被顛覆,讓共享廚房成為一種可能。

而且,在給小商戶的深層次賦能上,不可回避的是要利用新的技術和工具來打通線上線下,解決從供應端到消費者體驗多層次的問題。於是,新零售在共享空間中的價值也不言而喻。

近日,野草新消費專訪了新興聯合餐飲空間食雲集的創始人吳皓,吳皓是一個o2o老兵,經歷過外賣平臺大戰,轉戰餐飲新零售,從他創立的項目食雲集上,你大概能看到一個從雲端落地到實體業態的餐飲新零售的樣本。

口述 | 吳皓

整理 | 李添晶

是什麽催生了聯合餐飲空間?

1)轉型的思考

我們的核心團隊2012年開始就在做外賣平臺,後來隨著外賣大戰變成純補貼大戰,由資本而非模式驅動時,我們就考慮轉型了。

轉型時我們有一個思考過程,包括研究了很多投資人的布局,嘗試從他們的視野看行業大的板塊變動。我們看到的情況是,這個大版圖在前些年,總共搭進了200億美金不止,而且在持續增長,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人再投了,誰給都不賺錢。

後來我大概想明白了,這個領域里的所有玩家都想做長尾餐飲企業,因為大餐飲企業是沒重點的,去做它的生意非常難。但長尾餐飲企業有兩個重大問題。

一是在餐飲的線下,過去國家沒有重點管制食品安全之前,店鋪可能開在寫字樓、小區或者自己家里,數據主要看線上增長。

二是由於線下餐飲在物理上高度分散,上下遊的交付成本降不下來。比如,一些B2B電商也沒辦法給它們具體補貨,補肯定虧錢,不補又沒有人給它提供服務。

外賣平臺虧錢,可以總結為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物流成本不降反升,人工成本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從2015年後,由於競爭劇烈和消費者的註意力轉移太快,導致大眾類的餐飲企業生命周期縮短,這樣的話,在短生命周期里很難收回成本。

我們當時就想到了零售行業是怎麽解決這個問題的?實際上是因為他們有類似於超市的基礎設施。

我小時候可以找到大米店、油店、零食店,但所有的店是高度分散的,供應鏈上效益非常低下,而且容易出質量問題,用戶體驗不好。後來有了類似超市基礎設施型的商業業態,整個上下遊效率得到匹配,消費品的價格也變得越來越便宜。

我們得出來的結論是:餐飲行業發展了,但適配這個行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沒有跟上。

2)為什麽要做聯合餐飲空間?

雖然現在有很多類似美食城、美食街的商業形態,有些美食城好像具備類似的屬性。但是有兩點問題:

1.絕大多數的美食城沒有連鎖效應,幾乎很少聽到在中國有大的連鎖美食廣場,它的客源高度分散,缺乏整合。

2.過去從來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能夠把線上、線下整合在一起的美食綜合體,像大柵欄完全依靠線下,它並沒有擁有它該有的時代,而是上一個時代的基礎設施。里面很多並不是品牌,你得幫它用現代的網絡、平臺治理。

為什麽在這個時間節點選擇做餐飲空間的線上線下整合,我覺得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這件事情過去太苦,線上相對容易做。最少會用現金流的往往是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的優鮮選擇不會是去做線下的基礎設施類。

其次,線上這塊市場沒有大到一定程度之前,這樣的業態投入產出是不劃算的。

最後,現在無論是寫字樓、園區,還是Shopping mall,它們的商業地產都在調結構,所以就給了這種機會和業態更好的發展空間。

今天,從用戶的使用習慣,商戶對外賣市場的理解,到外賣市場本身的體量來講,都已經達到這個條件了。所以,我覺得現在做這件事情比較合適。

如果問我這是不是一個必然?我覺得基礎設施一定是將來整個社會所共需的。換而言之,我們肯定不會是將來唯一的玩家,但希望自己是最專業、最大的玩家。

聯合餐飲中的共享與新零售

1)餐飲共享中的差異

做聯合餐飲空間,不免讓人想到共享經濟、聯合辦公空間。但其實共享我們自己喊的並不多,共享是一個結果。

我們的業態和共享辦公室業態可以說是相反的。共享辦公室自己提供空間,但相對而言,由於不同入駐項目所處的業態不一樣,它難以整合的是共性需求。

比如有一家做媒體和一家做招工的創業項目,怎麽去共享?它的訴求本身是完全分散的,沒有辦法形成量的聚集。但是當這里所有都是餐飲者的時候,它產生的需求大量都是可重複的,這個時候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共享。

而且,我認為餐飲共享空間產生的化合作用會更加多。餐飲行業非常典型的地方在於,不管它的面積大小,都是從供應鏈的頭部一直做到尾,從原材料、生產、加工、銷售、營銷全部都要做,而零售比它簡單,零售就是訂貨、賣貨。

所以,相對而言,餐飲行業所處的狀態是最糟的,而且它用的人還比別的行業多很多,這也意味著這里邊可以產生更多的集約價值。

沒有一個共性的需求點,理論上不存在共享機會,因為單靠每一個餐飲個體,絕對拿不到最好的價格,或者最好的收入,它的量太小了,但當20家在物理上是一個點的時候,就完全不一樣了。

2)適配線下的商業生態

當然,美國也有類似的共享廚房,我覺得到今天,美國的模式並沒有圈定,主要有兩點原因:

1.從專業性角度來講,中餐的複雜度高於西餐,我們的專業性要比他們強。

2.從消費者家度來講,中國移動化和互聯網化程度高於美國,中國的需求更旺盛。

可以說,食雲集這個項目,主要是基於現實餐飲行業需求產生的,既不是模仿國外,也跟馬雲喊新零售沒有必然聯系。最早我們在南京全鋪在出倉模式上,全城的體系都由外賣組成,當時投放的廚房其實就是倉,然後通過聯系發貨出去。

後來從南京往上海推的時候,我們發現這種模式有問題,它的發展空間有一點限制。

主要因為它要離消費者距離近,結合配送時效等問題,在一線城市一定是在CBD或者說其它的好位置,而好位置掌握在商業地產手上,很多都是靠地產的增值賺錢。你是一個從商者,誰給你好地方?

所以你要適配線下的商業生態,不可能只長在自己的生意里。

我們在做外賣平臺時,就發現很多商家擴張的方式是開店,它還沒有投放運營,就要處理食品監察、環境、裝修、選址等一大堆事,否則店就開不出去。這是他們的訴求,再加上我們後面對行業的觀察。所以,我們就自己決定去做了。

線上線下的融合打法

1)純線上或純線下的問題

剛開始做聯合餐飲空間時,我們第一是要做基礎設施。第二,從去年10月份開始,有大量我們以前純外賣的商戶聯系我們,全都要開線下店。現在外賣平臺就跟淘寶一樣,已經壟斷了,商戶不僅要給平臺基本的保底抽傭,搶占流量也要花費大量費用,這樣算下來線下的流量比線上的流量還便宜。

當然,線下店也在倒閉,或者說他們很艱難,單純開店沒法實現效率提升,它只能獲得一點點利益。現在需要一個新的業態,線上和線下結合,純粹線上或純粹線下都存在一定問題。

所以,我們剛開始做這個空間時,定位就是線上外賣,線下加持。這是一種新的形態,S2b之前是相對破碎的,最多是提供場地,但我們現在從供應鏈等各個環節都提供支持。通過場地聚合商戶,圍繞商戶共性的需求去開發服務,這是我們的底層邏輯。

可以說,我們的模式除了給商戶提供籠統的、微觀層面的效率以外,宏觀層面有一個效率對商戶是至關重要的,叫擴張效率。

餐飲外賣的本質是零售餐飲,它的核心競爭要素是供應鏈,像楊國福這樣的線下店能起來,是因為它的量大,有工廠願意接訂單,之後整個的毛利空間大幅提升,本質上賺的是供應鏈的錢。

但絕大多數的店沒有資源做到那麽大的體量,開到後來就扛不住了,我們能提供給它的,是找好渠道,接入廠商的生產鏈條,讓餐飲項目快速拎包入住。

以前的餐飲店都是一家一家開,現在一下子開這麽多的話,有人可能會懷疑各個條塊能否對接得上?

這就需要新的業態更早的去對接供應鏈了,因為餐飲有兩種:

一種是主要依靠廚師,非標準化的,這不一定適合我們聯合餐飲空間的。一種是零售型餐飲,用新廚師,容易標準化,它就應該用這種方式去做,盡快地去鋪規模,盡早地接供應鏈。

2)線上的打通、接入

餐飲品牌和我們合作後,我們主要會提供線上線下兩個方面的服務。

線上,在商戶進入後,我們會一站式地接入所有的渠道和程序,讓消費者在商戶的程序里直接點商品。比如說,我們研發的智能取貨櫃可以實現自提外賣,同時也幫商戶一站式地接入美團和餓了麽。食雲集實際上是以一個整體去為店家接入服務的。所以,店家可以直接嘗試到金牌商戶的特點,而不再是它原來的個體商戶。

所有這些服務的實現,需要一個強大的後臺。我們團隊之前就是專門做平臺的,有互聯網的基因,包括商戶訂單的後臺管理系統,軟硬件,前臺用戶所使用的系統都由我們自己開發。

為了匹配消費升級,在軟件上消費者能想到的各種需求,我們的APP都支持。比如你不願意排隊,可以在樓上把餐點好,點完之後下來自己拿。從產品角度來講,我們是具有輪換率的,好比一個品牌定期也會更換。

除了技術上的研發投入,我們也很重視數據的轉化。我現在給技術團隊提的第一個要求就是收集數據。現在這個階段,數據應用主要能從以下三個方面為食雲集創造價值:

第一,從用戶體驗的角度來講,數據可以作為反饋,讓消費者通過平臺觀測送餐流程,提高用戶體驗。

第二,從商戶經驗角度來講,它有助於分撿。過去商戶是分散的,沒有辦法匯總管理,但在我們體系里,可以幫你全部匯總完畢,形成一套會員體系,直接分析就行。

第三,從上下遊的角度來講,需要數據去匹配提供給商戶的產品和服務。

3)線下的便利化、標準化

以上說的是線上,在線下,我們會提供一個15-20平米的店鋪,商戶可以拎包入住,共享所有和食品安全相關的設施。比如更衣室、洗碗間、倉庫、消防通道的整體規劃、動態規劃等,這些都由我們來統一設計,商戶只需要進行生產推廣。

消費需求的多樣性和便利性有天然的矛盾,這個問題是時代來解決的,是所有的商家和消費者共同進化的結果,Shopping mall保值的標準化程度越來越高了,但其實消費者還是挺需要的。我們能做的事情是幫助空間內部的商戶,幹的比競爭對手好。

在線下的空間設計,我們也下了功夫,主要是綜合了外賣行業的特點和傳統線下美食廣場的共性之後,研發出來的一個產品。

其中,既有獨立的外賣路線,也有類似盒馬的原料式全覆蓋。比如在後臺,我們有專門的外賣人員取貨通道和自提櫃,目的是為了讓消費者和外賣人員分流,避免外賣人員隨意進入到堂食消費區域時,影響堂食用戶體驗。

這有點像企業綜合服務,但是通常來講,企業服務商追求的東西特別大而全,所以對特定場景的支持就沒有那麽細。我們追求的是特定場景下的服務,普適性可能不夠寬泛,但是專業程度比它要強。

線下除了涉及內部空間的管理,另一塊就落在選址上。我們更偏向於做寫字樓和園區配套的生產,因為客戶對我們的訴求主要是精選和方便。

像一些具有特別優勢的Shopping mall就不符合這兩點,因為消費者在那樣的場景里,對便利性的追求並沒有那麽強,它會導致需求發生變化。寫字樓、園區客流量足,商業變量面積小,面對這種訴求就非常適合。

而且商業地產,如果是大型Shopping mall不一定會喜歡我們,因為它面積太大了,希望的是有100個品牌,每個品牌拿100平米,他就消化掉1萬平米。

那我們600平米里就有20個品牌,對它這種搶地者、後來者,不是一個特別理想的方法。反過來,寫字樓、園區特別喜歡我們的原因,就在於他們本來的商業變量面積就小,追求的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為租戶提供很好的價值,這樣房子會租的更貴。它的邏輯和大型的Shopping  mall是不一樣的。

當然,很多寫字樓和高檔的園區是沒有餐飲服務的,這代表一種機會。食雲集現在有8個站點,推進的主要困難就是概率問題,因為不可能所有的寫字樓和園區都願意讓你進入。傳播上是絕對的難點,現在要做的就是盡快利用業態優勢,把握到人所想要去的地方。

如何給小商家賦能?

現在想入住聯合餐飲空間的商家很多,但是要把這件事情做的可持續,我們在篩選商家上制定了三方面的標準:

第一,要有餐飲行業的從業經驗。我不太接受新手,餐飲除了產品的創意以外,還要具體涉及到供應鏈管理、人員管理等,有經驗的商戶相對來說,更容易合作和管理。

第二,從產品的角度來講,出餐必須要快。我們需要滿足消費者便利性的需求,如果產品標準化程度太低,就不是一個零售生意。

第三,從安全上的考量來說,需要商戶生產具有安全性和規範性。

在篩選商戶後,依托軟硬件設施,食雲集也將從三個點上給小商家賦能:成本、效率、營業額。

在降低成本上,舉兩個例子,如果是小商戶自己和外賣平臺談合作,就要適配小商戶的政策,平臺抽成可能就是18、20個點了,我們作為一個整體去談,成本可能就直接下降3%-5%,什麽都沒幹,就已經比競爭對手有很大優勢了。

關於員工住宿,我們和一些藍領公寓建立了合作,商戶不需要自己再去租房子給員工。在類似所有的環節點上,只要是這些商戶共性的需求點,我們都可以幫助他。

在營業額提高上,我們現在做的就是一個流量入口,會給平臺商戶做各種營銷或者產品推薦。我們的下單通道其實正在幫商戶組建自己的下單體系,商戶流量共享,你可以買這家的水果,同時買另一家的便當,商戶之間是合作共贏的關系。

在人員管理上,我們這種形態雖然一個空間可能會涉及上百號人,但只有6個人是自己的,其中會涉及外賣、餐飲、零售、連鎖、商業地產等環節,但環節多並不代表重。

食雲集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技術,別的服務都會進行外包合作,有專門的供應鏈和地產合作,外賣是跟美團、餓了麽合作,物流人員用的是達達這類企業的人,我們不會把自己做的很重。

此外,我們也會請一些行業專家、技術人員、產品經理幫助解決中間存在的問題,真正的難可能是擴展以後的管理難。

針對這點,食雲集目前商討出兩個維度的解決方案。

首先是用標準化的流程管理商戶,主要包括兩點:一是遍布模塊化,將我們的軟硬件服務模塊變成多個固定模塊,未來拼裝。二是管理連鎖化,摸索行業的最佳實踐標準,之後去學習複制。

其次,盡可能多的構建聯發商戶。他們的店數越多同我們的聯系就越緊密,這會帶來兩個好處:一是運營難度下降,不用額外進行過多新入商戶的培訓。二是商戶在我們體系里面店數越多,數據越大,對接供應鏈就越容易,我們給他提供的服務規模效益也就出來了。

未來的擴展

未來,我們新的業務或者產業鏈布局要看聚合到足夠多的商戶後,會爆發出哪些新的需求點?總的來說,就是圍繞用戶需求,跟著用戶一起走。

在市場擴展上,食雲集還是以一線城市為主,今年可能開到10幾家店,明年再開30、40家店,基於現有的市場,我判斷開三五百家店的問題不大。

而且,中國市場相對國外的差異,也給聯合餐飲空間這種新形態帶來了很大的機會。國外基本上業態都是聚集的,很少有哪個國家像中國線下業態那麽零散,提高業態是未來的一個趨勢,因為這對用戶來講,購物集中;對供應鏈來講,效率集中;對監管角度來講,監管的安全和便利性是比較集中的。

我相信聯合餐飲空間未來會給市場提供重要的評判價值,但你說Shopping  mall是不是這種平臺,它也是。所以,我們只提供了一部分,但不能代表全部。現在餐飲市場太大了,所以即便它不是一個代表全部的業態,也可以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如果問我未來食雲集想做成一家什麽樣的企業?我的願景是做中國最大、最專業的餐飲新零售的場地和服務提供商。

* 本文由野草新消費原創,作者李添晶,編輯張曉軍。加入消費升級VIP群,請加野草君微信(zhangxiaojun2015)。

微信圖片_20171001215159

小店 餐飲 共享廚房 食雲集 新零售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459

阿里京東創業者交鋒,賦能會是便利店競爭下一程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7/1031/165769.shtml

阿里京東創業者交鋒,賦能會是便利店競爭下一程嗎?
瀟湘Lee 瀟湘Lee

阿里京東創業者交鋒,賦能會是便利店競爭下一程嗎?

醉翁之意不僅在酒。

根據iResearch的數據顯示,中國消費者的電商支出正在放緩,預計從2018年開始,線上買家支出的平均年增長率會降至5%以下。而Fung Global Retail and Technology在2017 年1月公布的預測數據顯示,中國零售和C2C電商占有的市場份額在2017年以後將進入穩定時期,2018-2020年三年只會有4個百分點的增長。

在中國電商已經占到世界電商47%份額的情況下,大量的數據和信號表明,電商市場成熟後增長瓶頸凸顯,開始轉向長期低速平穩增長的階段。

另一方面,以便利店為代表的線下零售異軍突起,既有傳統美宜佳、全家、羅森等的快速擴張,也有新晉的便利蜂等品牌在資本聚光燈下興起。根據專業服務於商業地產的RET睿意德數據,便利店零售2017年增速預計達15%,後續將持續上揚,而百貨、超市零售則持續低迷,其中超市零售增速從 十年前的18%一路下跌至3%左右,百貨更是呈現1%左右的負增長。

已經接近天花板的阿里、京東等零售電商巨頭們迫切需要線下突圍的路徑,便利店就順理成章成為了首選。

圍繞“賦能”上演三國殺

與“開店”熱潮相對的是,電商巨頭不可能直接像便利蜂一樣直接去“開店”、做便利店的“增量”,賦能600萬已有的零售小店、運營便利店“存量”以便將之納入帝國版圖就成為最可行的方式。而這種賦能,除了巨頭,一些創業者也加入進來,呈現阿里、京東、創業企業三方角逐的景象。

1、阿里:沿襲天貓精品式布局

阿里在8月28日宣布天貓小店計劃,要在本財年結束(2018年3月)前布局1萬家“天貓小店”。隨著杭州浙江大學玉泉校區的“天貓·維軍超市”改造完成,這一計劃正式開始。蜂擁而入的記者、便利店主和嘗鮮的顧客證明這一概念在布局伊始就贏得了足夠的熱度。

在天貓小店的加盟要求中,面積≥50㎡、質保金10000元、技術服務費3999元/年、月通過阿里產品“零售通”進貨額大於10000元等指標都體現了一定的準入門檻。

而且,天貓還需要對現有服務水平、口碑等進行審核,對門頭設計、貨架擺放、收銀臺等的改造要求都比較高。顯而易見,天貓小店的布局承襲了天貓在全淘寶的精品式路線,線下門店也需要體現一定的“逼格”。

圖:第一家天貓小店的觀感(來源:網絡)

在天貓小店中,“小店”與“天貓”的聯系紐帶,除了門頭,還在於設置了天貓專屬的貨架。這些貨架陳列的商品根據門店位置、消費習慣、大小、資金等狀況由阿里大數據得出,實現“千人千面”,通過零售通上架各種線下便利店少見的天貓商品。“獨特品類”是天貓小店的關鍵詞。

2、京東:風卷殘雲般的粗放式擴張

相對於天貓10000家的目標,劉強東4月10日在其微頭條上公布的便利店計劃顯得更為豪放,要在5年內開到100萬家。

天貓小店計劃布局於2-6線,但目前仍然以二線為主,而從在劉強東的計劃中,京東便利店100萬家中有50%要開在農村,已成型的店面都下沈得比較徹底,已經到達例如四川省江安縣長江北岸四面山鎮這樣的農村地區。其店面加盟形式也比較寬松,沒有硬性指標,資料齊全、10000元保證金即可申請加盟。

與之對應的是,京東便利店的改造也相對“隨性”,一個提示性的標牌就是最顯著的變化。

圖:京東便利店的觀感(來源:網絡)

對比阿里小店與京東便利店,二者風格顯著不同,事實上也反映了擴張方式上的差別:相對於天貓走的精品式路線,京東的線下發展之路更為粗放,風卷殘雲快速布局是當下的主要任務。

這或許與京東的布局區位直接相關,在N線城市甚至農村地區,“逼格” 既無必要也沒有太大價值。在魚龍混雜的零售渠道下,京東便利店與京東聯系的紐帶,正是京東最受消費者稱道的“正品”這個關鍵詞,這或許比“面子”更能夠贏得對應的消費人群。

3、叮大哥:創業企業遺留O2O基因

盡管所有人都認為,社區O2O已經冷得很徹底了,但便利店的熱潮無疑讓社區O2O的思維方式又有了用武之地。

本質上,阿里的零售通、京東的新通路都是在優化運營結構,較少觸及店面的行銷。以“互聯網+便利店”理念對傳統便利店進行賦能的創業品牌“叮大哥”,其“賦能”的方式同阿里、京東就有著明顯不同。在O2O基因下,叮大哥對便利店的賦能,除了店面改造、供貨體系之外,還觸及了消費引流。

叮大哥的功能體系中,有面向店家的供貨商管理系統、采購端等,也有面向消費者的用戶端。通過全網采集線上線下社區便利需求,在線下便利店進行重新定向分配,帶有濃厚的O2O特征。事實上,便利店本就是O2O最好的承載體,叮大哥只是把社區O2O思維中最可取的部分用在了便利店賦能上。

而在開店方式上,創業者身份的叮大哥也呈現綜合化的特點,既有阿里式的精品直營形象店,在店招門頭、貨品陳列、供應鏈等方面全面標準化,也有京東式相對粗獷的合作便利店,只有門頭標識等部分要求。其關鍵詞,是“購與銷”的綜合賦能。

醉翁之意不僅在酒

讓阿里、京東及叮大哥這些“醉翁”爭相對便利店獻殷勤,其想象空間除了占領便利店進行線下零售擴張的“酒”(這也是輿論的普遍關註),更有利用便利店的特殊地位謀求線下零售擴張之外的“山水之間”。

1、社區功能滲透,把零售由“終點”變為“起點”

傳統意義上,零售就是“終點”,商品交易完成後,產業鏈就基本完結。在賦能便利店這件事上,天貓、京東及叮大哥的目標,還有依附於便利店這個實體進行的社區功能滲透,最終把線下銷售作為產業鏈的新起點。

在天貓小店中,除了獲得天貓品牌授權及供應鏈支持,便利店還將根據本身情況接入(或者說必須接入)整個阿里系的生態力量,包括阿里健康、飛豬、農村淘寶、菜鳥驛站、阿里媽媽等業態功能或服務。

在阿里的構想中,未來的天貓小店不僅僅是一個賣貨的場所,還可能承擔郵局、旅行社甚至社區銀行的職責,對所有用戶的銷售服務,都不會是終點,而變成面向社區用戶洞察的新起點,其占領智慧社區的市場意義將遠超零售本身。

京東的布局也非常類似。京東便利店對外號稱“以剛需業態引流,以實物銷售和虛擬代售相結合,提供各種增值服務,使店主們有多元化經營收入”。這種多元化經營,目前觀察,包括了代買、自提、售後的京東線上零售相關業務,以及理財、保險、旅行等非零售的業務。

一方面,店主可以獲得傭金從而使得京東便利店的利潤更高,另一方面,對於京東而言,這種不再局限於零售的業態形式也提供了更多發展的可能。

叮大哥的用戶端則更為直接,依托微信+APP,除了實現線上、線下雙渠道購買,還為便利店籠絡了家政、繳費等便民服務,並有繼續擴展之勢,其目的也是在零售之外賦能便利店成智慧小區服務中心。

模式上的又一次相互靠攏的優化

本來,天貓以B2C的POP模式見長,而京東則以B2C自營商品為主。隨著電商發展即將進入低速平穩期,目前二者的商業模式已經開始接近。

首先是阿里的自營化。天貓超市自不必說,前段時間與網易嚴選極其類似的的淘寶心選業務,也是自營電商的標準模式。究其原因,POP形成的商家之間的松散聯盟(例如天貓商城)穩定性相對較差、不可控,平臺的品控難以直接參與,只能不斷要求聯盟成員自律並配以懲罰措施。最為關鍵的是,其品牌商議價能力遠不如自營模式帶來的話語權。也因此,京東的自營業務已經對阿里造成了空前的威脅,3C品類已經完全淪陷,京東的正品形象也已經遠遠超越天貓。於是,天貓逐漸開啟自營模式利用數據優勢進行反擊。

天貓小店的思路也在於此,在開店方面強力介入,通過零售通前對品牌、後接天貓小店,形成對品牌議價能力,把POP下與品牌的聯盟關系變成如今的客戶采購關系,在議價、品控上取得優勢。菜鳥物流與零售通目前規劃搭建的三級倉配體系首批擁有5個區域倉、200個城市倉、2000個前置倉,如此對標京東物流的規模設置更像是為高頻快消品自營化打基礎。

而京東的POP化理由要相對簡單。在各種標準的GMV統計中,天貓都遠遠領先於京東,GMV這個普通人覺得沒有太大意義的指標,對投資者信心、平臺繁榮度及未來發展動能都具備指導意義。顯然,放大GMV也是BAT變JAT的主要方式,眾人拾柴火焰高,POP模式的GMV“生產能力”相對於自營優勢明顯。京東近些年在自營之外大力推廣的POP開放平臺,目的之一就在於此。

京東便利店目標100萬家的粗獷式擴張之所以看起來與京東的自營形象格格不入,其原因也恰恰在於京東對GMV的熱切渴望,與天貓的強控制精品化小店形成了模式互換。

至於創業者叮大哥,形象店+品牌合作店的雙線布局,結合了阿里的自營夢想與京東的GMV追求,但效果如何只有待市場檢驗,相對於巨頭的遙遙領先,要做大做強在資金等資源方面仍需要較大的投入支持。不過,既然賦能便利店目前並不是成熟的業務領域,什麽可能都還存在。

微信圖片_20171031111159

 

“賦能”的競爭賽點不太一樣

為便利店服務和開便利店的競爭思路並不一樣,分析業內玩家如何取得競爭優勢,必須挖掘“賦能”的關鍵內涵。

1、通過大數據賦能智能鋪貨能力

對線下零售來說,準確匹配到面對的特定消費群體需求,進什麽樣的商品、進多少,快進快出無疑是其核心能力,而這恰恰是大數據分析最擅長的領域。

依靠強有力的後臺,通過大大數據進行智能鋪貨早已是大型連鎖型便利店的標配能力,例如7-11采取不同店面選品差異化,根據地理位置、商圈等影響因素的不同,通過大數據分析對最高高達30%單品進行差異選品,以適配不同消費群體需求,加快商品流轉。

不過,那些數量更多、單獨經營的夫妻店、小商店遠遠落後。這方面,阿里引以為豪的線上消費大數據分析此時有了用武之地,相較於傳統社區商店、街邊店,天貓小店自稱定位於借助阿里零售通平臺的智慧小店,其智慧之處就在於利用阿里大數據輔助門店決定鋪貨種類,夫妻店、小商店也開始享受到“高大上”的大數據技術帶來的便利。

2、最主要的盈利品類不能被遺忘

盡管阿里、京東及叮大哥都強調供貨,並在大數據上有所建樹,但目前便利店零售形態最主要的盈利品牌——煙草及飲料中的前者似乎還不能被整合進供應鏈優化中,商品種類再豐富、再切合消費需求,都只是在起到補充的作用,利潤的增長空間受限。

在煙草專賣的國策下,各地煙草公司成為唯一的批發渠道,最主要的盈利品類無法進行整合,各平臺談起賦能二字難免有點尷尬。不過,在市場經濟的鼓勵下,互聯網供應鏈似乎找到了打入煙草內部的機會。

5月3日,國家煙草專賣局印發煙草行業“互聯網+”行動計劃,明確煙草行業“互聯網+”的行動路線圖。或許,未來在東部省份的阿里/京東/叮大哥賦能的便利店里,隨便就能夠買到平價的雲南煙。能夠貢獻利潤的賦能可能才叫賦能。

3、除了單體,群體亦有必要賦能

我們說中國目前有600萬家小型零售店,對阿里京東叮大哥這些平臺來說,意味著巨大的市場機會,但對單個店家來說,這似乎只是個數字。

除了給單體便利店賦能,通過平臺的整合優勢形成惠及全體參與者的能量也十分重要。一方面,便利店深入的是最基層的社區,作為真正的末梢,整合帶來的消費動能和價值不容小覷,另一方面,與平臺合作的線下零售,為什麽不能像電商平臺上的商家那樣享受平臺優勢帶來的流量呢?只改造店面、供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資源浪費。

例如,承襲O2O基因的叮大哥把服務的終端便利店上線,讓它們擁有專屬線上店鋪及二維碼,針對最近熱銷的大閘蟹,在店鋪簡單張貼大閘蟹海報,通過小店社區拼團的方式,介紹來店消費的客戶掃碼購買大閘蟹,從而將線下的流量轉移到線上,並結合線上原有在微信擴散的拼團,統一發送至陽澄湖大閘蟹供應商,形成“線上+線下”的“超級團”。

最終所有產生的訂單無論是線下還是線上,利潤都和這個小店掛鉤,便利店一方面可以做周邊小區熟客生意,同時也某種程度上在做“全國的生意”。這個團購+O2O+便利店+平臺整合的小案例,恰恰是針對便利店群體賦能的一種體現。實力更強、平臺優勢明顯的阿里、京東沒有理由不想到這一點。

4、正品需求不止在一二線

N線城市、農村地區的供應商渠道極其複雜,一方面層層分銷後,正品的價格變得較高,另一方面也給了假貨充分的操作空間。

而針對便利店的發展,相關評論中有一種主流觀點,認為在N線城市及農村地區,人們只對價格敏感,而不在乎產品的真假。高價的正品、廉價且質量還過得去的假貨中,後者在這些地區更加受歡迎,而且有經銷商熟人關系的加持,京東、天貓越往下沈,打正品這張牌的意義就越小。

事實上,這種觀點還停留在遙遠的過去,沒有看清當下的消費理念進步。21世紀經濟研究院發布的《2016中國農村電商消費趨勢報告》就顯示,消費升級深入到多線城市及農村地區的趨勢十分明顯,74%的區域消費者更關註商品品質,在收入普遍提升、移動互聯網快速普及帶來的信息普及背景下,甚至最普通的農民也對正品有了追求。

未來,下沈領域的便利店假貨、仿貨當道的情況將不複存在,因為對應的消費需求將會消失。而這,可能給了以正品形象深入消費者認知的京東更多機會,也可能是劉強東膽敢設定100萬家京東便利店(其中50%在農村地區)的原因之一。

便利店 新零售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653

騰訊副總裁林松濤:“騰訊不和合作夥伴競爭,而是賦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109/165901.shtml

騰訊副總裁林松濤:“騰訊不和合作夥伴競爭,而是賦能”
朱丹 朱丹

騰訊副總裁林松濤:“騰訊不和合作夥伴競爭,而是賦能”

騰訊希望通過三個一百億和版權保護機制形成“一橫一縱”。

i黑馬訊 11月8日消息,2017騰訊全球合作夥伴大會於四川成都西部博覽中心開幕。騰訊公司副總裁林松濤發表了《開發創想 科技人文》的主題演講。

林松濤從三個領域總結了騰訊的開放體系:從流量開放到能力開放再到生態開放,騰訊構建了技術賦能、生態賦能和產業賦能三大體系。據悉,騰訊開放六年來,合作夥伴總數已超1300萬,創造就業崗位2500萬個,累計總分成超過230億。未來騰訊開放將立足於科技與人文兩大支點持續演進,未來將會著力推動以AI為核心的新科技開放平臺和以泛內容為核心的大內容開放平臺。

以下為林松濤演講內容,經創業家&i黑馬編輯:

騰訊開放平臺已經走過了七個年頭。我見證了它的發展歷程和一個個迸發的創業夢想。與此同時,我也感覺到了肩膀上沈重的責任。

截至目前,騰訊開放平臺合作夥伴總數超過了1300萬,雲集了中國互聯網精英。截止今年上半年,我們與合作夥伴的分成收入超過了230億元。通過開放平臺的合作模式,我們為社會直接或間接創造了超過2500萬個就業崗位。這些數字意味著開放和合作已經成為時代的主要趨勢。

騰訊的開放之路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也在不斷探索和尋找方式。這條路沒有先例,也沒有可借鑒的模式。

騰訊是中國互聯網最大的流量平臺,騰訊的開放之路始自流量開放。但後來我們發現這還不夠,我們開始把自己的能力變成觸角伸出去。此後,騰訊開始踐行“連接一切”的戰略。從這時開始,我們不斷思考如何跟合作夥伴共建生態、如何為合作夥伴賦能……

如今,很多人的生活都離不開微信支付。但如果沒有合作夥伴,微信支付是無法發展到今天的。譬如摩拜單車、滴滴、美團……他們創造了豐富的使用場景。

在一個開放生態里,騰訊可以發揮什麽作用?我們不是要跟合作夥伴競爭,更多的是賦能——技術賦能、生態賦能和產業賦能。

技術賦能

技術賦能方面,我們向合作夥伴提供了非常多的數據、安全、LBS等信息技術服務。

分享一個典型的場景——雲化。騰訊雲的合作夥伴達百萬遍布全球。雲化是時代的趨勢,企業對雲化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未來企業都是在雲端用人工智能處理大數據。騰訊雲打造智慧+的服務體系,為各個垂直領域的企業提供多元化服務。同時,雲也整合了騰訊的基礎能力、基礎服務、安全等。廣點通作為一個社交平臺,它的技術、數據能力等方面幫助合作夥伴觸達客戶。這個產品都一直致力於服務騰訊的合作夥伴。

騰訊的開放戰略在成就別人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余香。

生態賦能

在生態賦能方面,我們會全方位看待創業者在創業中遇到的問題。騰訊會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創業扶植:無論是對早期創業者的孵化、辦公場地、政策落地等需求,還在企業發展階段投融資服務、創始人自我提升需求……

過去幾年,騰訊眾創空間已達到31個。今年眾創空間已經走出大陸,進入臺港澳,未來還將走出國門輻射全球。

未來眾創空間創將迎來兩個升級:一是升級成為智慧小鎮。騰訊目前在建設北京試點和海南生態村。智慧小鎮不僅僅滿足於開發者辦公場地的需求,還全方面覆蓋創業者的整體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子女教育等。

二是眾創空間將在各地會成立文創基地,擁抱內容產業,提供更多的服務便利和支持。

在企業服務方面,除了騰訊企業服務平臺為初創企業在政策落地方面提供支撐之外,微信小程序、企業微信、電子發票等也在不斷為開發者創造新的價值。

三年前,騰訊提出雙百投資計劃——孵化100個項目。今天騰訊實現了這一目標:總體項目估值超過600億,我們投資了超過20個細分賽道的領先者。未來,騰訊雙百計劃將從移動互聯網向內容產業、人工智能產業繼續探索延伸,幫助更多企業成長。

青騰大學創辦了兩年來,共辦了四期,188名學員中有22個獨角獸企業,他們在學期間的市值增長超過150%。

青騰的辦學模式是和長江商學院、清華大學等名校合作,以產學研一體化的方式培養創業者:一方面借助學院雄厚的知識體系和完善的教學體系,另一方面結合騰訊的實戰。騰訊希望青騰不僅僅是課堂,也是社區。青騰的畢業學員都有一個口號——永不畢業。就像創業之路沒有盡頭。青騰學員的平均年齡35歲,他們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精英,在他們身上未來會發生更多奇跡。

產業賦能

在產業賦能方面,騰訊不局限某一個人、某個點,更多的是覆蓋一個產業。在產業領域,騰訊一直致力於推動互聯網+的建設。互聯網+在兩三年前是一個概念,那時互聯網和傳統行業進行了親密接觸,兩三年過去,他們從親密接觸變成了深度融入。

我介紹一下騰訊的進程:第一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指將移動互聯網融入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不管是能力、資源、場景,它們都在深刻影響了我們的生活。以深圳為例,深圳已有23家醫院上線了微信醫保支付,打通資料,用戶帶手機就可以完成整個流程。我們也在醫院使用微信新農合支付,深圳退休人員靠刷臉,與AI技術的結合就可以辦理養老。

在智慧金融領域,今年除夕時拜年紅包在QQ錢包和微信紅包里每秒鐘最高超過了20.8萬元,除夕紅包總額超過了100多億。我們現在在8個城市落地了乘車碼,0.2秒就可以實現乘車、買票支付。前段時間我們在ToB側應用除了理財通還有微寶。微眾銀行是國內首家民營互聯網銀行,微粒貸超過了3000億,為銀行帶了超過160萬用戶,資產管理高達數百億。這是在傳統金融領域很難想像的數字!這一切都是從移動互聯網和科技創新為整個生活帶來的沖擊。

在智慧出行方面,騰訊有車聯網和地圖服務。滴滴在使用騰訊的位置服務,廣汽長安在使用騰訊車聯網的服務。

面向未來,我們相信互聯網技術不是一個傳統產業的競爭者或挑戰者,它將是一個武器、一個技術。如果更多的傳統行業拿起互聯網技術的武器,那將極大的提高其行業效率。

未來我們希望在緯度上做更多產業賦能。騰訊的未來方向除了雲,還有新科技和大內容兩個方向。從行業發展趨勢來看,AI融資額對比5年前,世界範圍內已經實現6倍增長。在近4年到5年內世界上誕生了歷史60%的AI企業。這是新生的態勢!

騰訊在AI方面也在不斷積累,如研究技術的AI lab;未來,騰訊對外AI開放平臺將會把能力開放出來,提供給更多的合作夥伴。

在AI應用場景方面,有醫療AI、社交AI、遊戲AI。我們的絕藝拿下了世界機器人圍棋比賽的冠軍。未來AI對行業沖擊將非常大的。像我們的金融AI、安防AI、零售AI。AI在內容產業方面,以今年7月份的數據為例,用戶在內容上的消費市場在變長。

內容產業方興未艾

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內容產業方興未艾。大家都說消費升級,內容的消費升級來的更快。以電影為例,電影的出品方、拍電影的人的收入在行業占比接近50%;遊戲產業整體來看也是50%,音樂唱片公司也是50%,閱文集團給作者的分成也達50%。文化產業的內容創作者的收入比例也能達到一半水平。但內容資訊創作者(圖文、短視頻)的收入連行業的10%都不到。

這里的問題是版權。電影、音樂、網絡文學因為版權市場的規範和國家立法等,它們迎來了行業井噴。同樣,我們希望在內容資訊領域,不再讓搬運成為主旋律,讓每個創者者的心血得到應有的回報。

騰訊內容平臺希望鏈接更多合作夥伴和外部平臺,一起呼籲行業重視我們內容版權。我們要成立內容聯盟,讓版權得到真正的保護。但內容版權僅靠版權保護是不夠的。我們也思考內容創作者目前的問題在哪里?初創者如何生存?粉絲哪里來?內容誰來看?未來投融資從哪里來?騰訊將牽頭推出舉措。

第一個一百億是“一百億的產業資源”。騰訊將從眾創文創基地開始,跟各地政府、各地合作夥伴和內容服務商合作,匯聚上百億的產業資源投入和支持更多的初創型內容創作者和內容團隊。

第二個一百億是“匯聚騰訊內部的流量資源”,通過內容開放平臺如微信看一看、QQ看點、瀏覽器、快報、新聞,包括騰訊短視頻、Now直播等。這些平臺都是億級流量的平臺,我們希望將這些平臺的流量合理的分布給一些好的內容創作者。騰訊的內容開放平臺會聯動更多重量級的平臺一起打造更好的內容開放平臺和內容生態。

第三個一百億是“一百億資金”。一方面用於版權IP的孵化、內容創作者、MCN、內容服務商的專項投資,更為重要的是作為騰訊內容平臺的收入分成。這個分成不僅僅指具體的廣告曝光的分成,而是在信息流廣告的收入拿出來跟合作夥伴分成。

未來騰訊希望通過三個一百億和版權保護機制形成“一橫一縱”。

今年大會的主題是“開放·創想”,希望我們能夠匯聚科學能力,點亮人文之光,聯手打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2017騰訊全球合作夥伴大會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891

高瓴資本張磊:用科技創新2.0賦能消費產業,鞋王百麗如何起死回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121/167013.shtml

高瓴資本張磊:用科技創新2.0賦能消費產業,鞋王百麗如何起死回生?
野草新消費 野草新消費

高瓴資本張磊:用科技創新2.0賦能消費產業,鞋王百麗如何起死回生?

中國發展問題的關鍵是,讓更多的、已經被留在後面的人搭上科技的便車。

張磊,亞洲最大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高瓴資本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美國耶魯大學校董事會董事,中國人民大學校董事會副董事長,被譽為當代中國價值投資領域的教父級人物。

在近日出席由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舉辦的新年論壇上,張磊講述了從科技創新1.0到科技創新2.0的演變歷程,並以百麗鞋業的投資收購為實際案例,詳解了科技創新2.0如何賦能消費產業。

他認為,雖然科技1.0創造了很多首富,但是這不是解決中國發展問題的關鍵。中國發展問題的關鍵是,讓更多的、已經被留在後面的人搭上科技的便車。

傳統產業,才是科技創新2.0的主題

張磊首先總結了科技創新1.0與科技創新2.0各自的特點。

他說,科技創新1.0的核心特點是“連接”。“百度是連接人與信息,騰訊是連接人與人,阿里巴巴、京東商城是連接人與商品,滴滴打車、摩拜單車、美團是連接人與服務,這些互聯網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特點都是連接。”

張磊指出,科技創新1.0造成的結果是贏家通吃,由於造成連接和贏家通吃,這個過程中很多行業都出現“一將功成萬骨枯”的階段,即出現了一個成功的企業,背後很多的傳統企業都會消失。

“科技創新1.0不是應用科技的發明,也不在於科技部門與傳統企業結合。”張磊說道。他認為,科技創新2.0的主題才是傳統行業,不是互聯網+,而是+互聯網。科技創新2.0旨在使創新更具普惠的精神,幫助普通的人和普通的企業更好地利用科技,使更多人搭上科技的便車。

張磊列舉了高瓴資本從科技賦能傳統消費企業幫助它們進行創新的案例,並指出,高瓴資本投資了大量消費企業,如江小白、孩子王、良品鋪子、Peets咖啡等,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國發展關鍵,讓更多人搭上科技便車

張磊重點剖析了百麗投資收購的案例。他強調,高瓴資本和合作夥伴花了531億港幣收購和投資了百麗這家傳統鞋業品牌,這是2017年香港最大的並購案。

張磊介紹了百麗鞋業亟待創新變革的背景。他說,百麗鞋業占全中國所有非運動鞋銷售額的9.4%,超過了第二名到第九名的總和。運動鞋也是第一名,兩部分加起來有兩萬家門店,十幾萬員工。百麗退市,當年鞋王的輝煌不再。

過去五年,每年公司銷售額都在下降,十幾萬員工在電商和互聯網的沖擊下找不到方向。“高瓴資本收購了百麗以後,重新審視這家傳統企業,用互聯網思維的形式思考可以幫助它做什麽。”

他詳細闡述了高瓴資本幫助百麗改造的具體過程:

“首先,根據市場調查的數據,我們發現百麗的消費受眾是很可觀的。”張磊指出,百麗擁有十幾個品牌、3~4億用戶,每天進店人數400-600萬,按照互聯網語言DAU來衡量,其量級位列中國前十大電商之一。

每天試穿的人數60-100萬,每天購買的人數30萬-50萬,複購率25%。從這樣漏鬥的模型重新回顧公司的發展,他們認為能夠用科技的力量提高效率。

“接著,我們找到了百麗存在的問題。”張磊說,百麗品牌布局廣,低端和中高端目標品牌都具備;其市場占有率也很大,能夠占有百貨商場里三分之一以上鞋櫃。

而它的問題在於以下兩點:一,消費者遠離百貨商場這一銷售渠道,商業模式發生了變化;二,電商的低價沖擊、假貨沖擊,造成了不良影響。這兩點給剛接手百麗的他們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張磊認為,高瓴資本應對挑戰有兩大策略:一是開發終端賦能工具,二是重新定位店長與店員,挖掘其潛力。

“我們采取的策略是開發很多終端賦能工具,從實時的數據中看到每一間店在做什麽,收集整個商圈人流,把庫存協調人員管理系統都帶到公司。”他舉了兩個例子加以說明。

例如,過去百麗的兩萬家店訂貨由店長決定,貨品能不能賣,賣得好與不好大家都是不知道的,存貨的調整過程很痛苦。但現有的大量數據可以幫助分析,為什麽一個SKU放在店里30天都沒有人試穿?說明這個SKU有問題,它不應該放在店里。

又例如,一款高跟鞋在店里一天被試穿30次,但只有一次購買,數據顯示這雙鞋做得很漂亮,但穿起來不舒服。因此他們把各種各樣的SKU拿出來分析,把從來沒有人看和沒有試穿的從庫存里清出去,將很多人試穿卻沒有購買的重新找出原因。張磊強調,“針對銷售過程中的這些問題,通過數據來分析,就能夠大幅度提高效率。”

此外,張磊認為,真正的傳統企業,尤其是以零售為主的傳統企業,店長與店員是巨大的潛力人才庫。

“套用互聯網的話,最好的UI、UE、用戶界面和用戶體驗就是百麗12萬的店長和店員。調動12萬人的潛力,給予他們更多的賦能工具包,使他們能夠有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精力騰出笑容來面對用戶,成為時尚顧問,是最重要的。”

張磊進一步指出,針對店長之間下單成果差異大的情況,高瓴資本也采取了相應的策略,“第一,減少標準方差,大幅度提高平均水平。第二,是把店鋪運營數據全程掃描,來分析店的運營潛力。第三,分析門店的類型,分析歷史數據,了解不同季節、不同時期、不同周邊環境對銷售帶來的影響。”

“通過這些應對策略,百麗從過去五年每年下降到今年出現兩位數的正增長,盈利出現大幅回升,公司士氣也大大提高。”張磊強調,以上案例,旨在與大家分享科技的力量如何幫助傳統企業。

他總結道,“雖然科技1.0創造了很多首富,但是我認為這不是解決中國發展問題的關鍵。中國發展問題的關鍵是,讓更多的、已經被留在後面的人搭上科技的便車。我認為做有尊嚴的工作不是靠收入再分配能夠解決的,而是要用科技、資本作為杠桿。”

本文來自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加入新零售VIP群,咨詢新零售課程請加野草君微信(djsl831)。

640.webp

百麗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320

區塊鏈重塑寵物生態:寵物鏈如何賦能這個千億級大市場?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8/0118/166953.shtml

區塊鏈重塑寵物生態:寵物鏈如何賦能這個千億級大市場?
師天浩 師天浩

區塊鏈重塑寵物生態:寵物鏈如何賦能這個千億級大市場?

基於區塊鏈的信任構建,適用更多垂直領域行業。

2018年初區塊鏈在各領域開花,無論矽谷Facebook、谷歌、微軟還是國內BAT都在加緊區塊鏈的布局。具備“去中心化、信任強化、分布式共識、不可篡改”的四大特點的區塊鏈技術,在金融、文娛、遊戲等多領域已紛紛應用落地,去年區塊鏈創業公司PETs Chain(下文簡稱:寵物鏈)更將觸角延伸到寵物行業。

作為年複合增長率達到49.1%的千億級市場,寵物行業在交易、醫療、用品/食品等方面,由於缺乏有效的規範與監管形成一個個“信息孤島”,年初大火的區塊鏈技術能解決以上困境嗎?它將如何改造這一龐大的寵物生態?區塊鏈的賦能否讓寵物行業從劣幣驅除良幣的畸形中,轉變為良幣驅逐劣幣的良性發展嗎?帶著這些問題我們深入探究寵物行業存在的問題及寵物鏈的運行機制。

千億規模的寵物行業“信息孤島”之困

2017年7月,因“吸貓”81只而欠款70萬的北京姑娘小井在寵物圈走紅,為還清貸款她想到先出售幾只“賽級貓”緩解壓力,未料到幾萬買來的名貓卻只價值幾千。該事件引起公眾大討論,表面看是小井的困境是因“沈溺”吸貓所致,真正的根源卻是因遭到不良貓販的“詐騙”。

圖片2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到2016年,中國寵物行業年複合增長率達到49.1%。2016年,僅寵物犬、貓市場的行業規模就達到1720億元。假如未受到詐騙,小井“投資”的81只貓咪在巨大的市場缺口下整體價值將穩賺不賠。小井的遭遇並非個例,百度搜索“買貓被騙”相關結果達到觸目驚心的462萬個,“買狗被騙”也高達456萬個。

其實寵物交易存在的亂象只是國內寵物行業的冰山一角,在醫療、美容、繁育、用品/食品等方面都呈現著嚴重的信息鴻溝。即使如此,中國的寵物行業仍舊飛速發展,因為相比美國36.5%家庭擁有寵物狗、30.4%家庭擁有寵物貓,中國這一比例僅7%、2%,約為美國的1/8。以此推算,中國寵物行業仍存在至少10年的黃金發展期。

但旺盛的發展勢頭並不能掩蓋行業存在的亂象,類似小井因詐騙損失慘重的例子數不勝數。造成寵物行業黑幕高發的根源,就是因為原有的寵物行業規範和監管技術過於落後,整個寵物生態每個環節都存在程度不一的信息混亂。受行業剛需驅動,寵物鏈將區塊鏈技術引入行業來解決亂象。

那寵物行業“信息孤島”究竟存在哪些亂象?區塊鏈技術又如何重構行業?

寵物行業三大痛點:監管成本過高、信息鏈斷裂、信息不透明

寵物行業作為情感消費經濟在國內發展才剛剛起步,相比歐美等國家成熟的產業鏈,中國寵物行業整個鏈條的上上下下都存在模式落後的問題。總結一下主要體現在三方面:監管成本過高、信息鏈斷裂、信息不透明。

痛點一:監管成本過高。如今中國寵物行業的發展速度位居全球之最,相比整體市場的強大需求,寵物行業整個產業鏈條根本跟不上增速的需求,這造成了國內寵物行業想要克隆歐美等模式構建監管的成本異常高昂。

在缺乏有效的行業規範和監管的大背景下,國內寵物入局機構與企業整體良莠不齊。在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下,以次充好、以假亂真帶來的巨大利益誘惑,部分機構與企業不惜出賣良心鋌而走險,而寵物愛好者群體卻成為最終的買單者。

痛點二:信息鏈斷裂。在寵物購買、配種中最重要的環節是品種信息,因此寵物繁殖信息鏈異常重要。但如今寵物交易中,買方無法獲得幼崽或成年寵物的任何真實繁殖信息,即使賣方提供口頭承諾或相關資料,買方也根本沒有途徑進行核實。這為大量混血、假冒品種提供了生存空間,靠用戶自己辨別完全是天方夜譚。

這造成寵物交易中普遍的不信任感,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對寵物繁殖信息鏈的建立,當每只寵物的信息鏈都可以往上溯源,這一難題將迎刃而解。傳統的信息技術中,由於數據可以輕松修改,導致建立寵物繁殖信息鏈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對於區塊鏈來講,實現卻異常簡單。

痛點三:信息不透明。如果說信息鏈的完善有利於辨別寵物品種,而信息透明則是寵物品質得以保證的基石。除了買到不純或者假冒寵物,購買到不健康或遺傳病寵物也是亂象之一。寵物是情感消費品,市場化後不同的品種價格也不一,一只血統良好的貓狗幼崽動輒幾萬甚至幾十萬已經不是新鮮事。因此購買到存在“隱疾”的寵物對於愛寵一族來說將承受巨大的損失。

但整個寵物醫療行業都存在的信息不透明現象,因此一旦愛寵因疾病死亡,用戶無法分辨是遺傳病所致還是後天醫療中出的問題,因此也就無法追責。況且如今的寵物醫療服務行業收費普遍較貴以及存在亂收費現象,如果以區塊鏈構建一個信息透明的寵物動態資料庫,將會迫使行業的自律,遏制亂收費現象,讓整個行業向著更良性的方向發展。

區塊鏈如何構建信任?實現交易連續性及可溯源性

上文我們透露了寵物行業存在的諸多困境,紛繁複雜的寵物業態中,解決亂象並非沒有規律,只要做到兩條整個行業就會進入到規範路徑上來。首先是實現交易的連續性,其次保證每次交易的可溯源性。簡單來說,就是讓寵物一生都處在信息透明狀態下,任何一環節出問題都能落實到具體責任方。

首先來講信息連續性的重要性。這個連續性主要分為兩塊,一是寵物繁殖鏈的信息連續性,一般上溯一代即解決了品種問題。父母的品種純不純?決定了寵物自身品種的純潔。父母是否存在遺傳病史?父輩信息的透明,每只寵物從一誕生就有了“生物”檔案。二是寵物自身的健康狀況,如疫苗情況、體檢情況、治療情況等。只要這兩塊的信息透明了,寵物交易就不再是黑盒子。

其次是信息的可溯源性的重要性。寵物鏈基於區塊鏈構建的寵物生態,對整個行業上下遊的第三方開放,這一服務覆蓋到寵物從出生到殯葬整個鏈條,任何一環節試圖隱瞞問題都會被輕松發現,平臺會將“害群之馬”清除出這個生態。保證了寵物鏈平臺上機構或企業的純潔性,使得用戶放心的在寵物鏈平臺上消費。

很多人不明白,為何區塊鏈之前寵物行業無法形成這樣的良性機制,因為在舊有的中心化世界里,每個寵物店、寵物醫療店、寵物食品店都擁有獨立的資料體系,店老板或傳統第三方機構可以輕松地在後臺更改相關信息,即使產生糾紛用戶追責,只要店老板“死不認賬”,外人很難搞清楚真相。有了區塊鏈這一“不可篡改”機制的保障,任何一方都無法更改信息,信任機制就這樣簡單的構建了起來。

看似無法規範監管的龐大寵物行業,有了區塊鏈這一信息技術革命的應用,一切亂象就此迎刃而解。

寵物鏈如何從0做起?建“戶籍”+建“生態”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寵物鏈如何從0做起,將利益格局複雜的寵物行業給規範化?如果不了解寵物鏈具體的做法,就不能完全理解區塊鏈對寵物業態的革命。

簡單的來說,寵物鏈通過建“戶籍”+建“生態”完成這一目的。一手建立規則,一手輸出利益。規則用來吸引愛寵人士只在平臺生態內進行從交易、繁殖、醫療到養育整個消費,一手通過帶給參與方的利益,將越來越多的寵物鏈條上上下下的機構或企業吸引到平臺中來,以此形成整個生態的良性發展,直至統一整個市場,實現國內寵物業態的良性重塑。

先來講建“戶籍”寵物鏈首先做的是平臺上寵物的身份構建。第一,寵物鏈引入第三方征信機構,為每個寵物設立一個E-ID身份。一旦該寵物在寵物鏈上擁有了E-ID身份,任何一方都無法進行更改。無論寵物流通多少次數,這一E-ID身份都將伴隨其一生,即使寵物死亡,其後代也可以輕松追溯到該E-ID。第二,用寵物基因人工智能檢測系統,將寵物和E-ID身份完美綁定,杜絕可能發生的“張冠李戴”。

通過寵物身份E-ID,寵物鏈為每個寵物提供了便利的電子化服務。以極低的成本實現政府管理與社會資源的無縫整合,解決了中間環節有人篡改信息的可能性。寵物鏈借力這一機制將和全球政府、機構、公司、個人等形成緊密合作,為寵物提供從出生、醫療、食物、出境、交易、血統追溯等多項服務。這是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的優勢體現,實現了傳統模式需要耗費巨大成本也完成不了的“權威”身份體系。

其次,是建生態寵物鏈一面對接寵物醫療及藥品、寵物美容、寵物食品、寵物用品、寵物書籍、配種繁育、寵物培訓、寵物賽事、寵物殯葬等個人和企業,一方面對接政府及相關機構,實現一個信息共享互通的寵物生態。基於區塊鏈的“不可篡改”特性,寵物流通到任何一環節,相關方都可以輕松提取權限之內“真實”的寵物出生信息、健康狀態、形體特征、性別、毛色、品種、居住及寵物主人信息等,實現全球範圍內的查詢。這一強信任機制,使得寵物生態任何一個環節都受益,即減輕了管理鑒別的成本,又保證了信息的公正性。

也就說,寵物鏈為所有寵物構建一個類似人類“戶籍信息系統”。並且通過和整個生態的共享互通,實現基於“戶籍”之上所有信息的聯通。例如,寵物鏈未來會和全球政府機構進行連接,寵物主帶領寵物出入境就不用被截留。還有與寵物醫療及藥品的信息打通,用戶購買寵物時,就會輕松掌握其疫苗與治療情況等等。

上文集中探討了其基於區塊鏈技術對寵物行業發展最大頑疾“信息孤島”的解決,寵物鏈要做的事情遠不止於此。寵物鏈對寵物行業的應用只是第一步,其基於智能合約、主控合約,通過圖靈編程語言,還可以實現更複雜的商業邏輯支持。

基於區塊鏈的信任構建,還適用更多垂直領域行業:例如金融業、物聯網、智能設備、供應鏈、社交、慈善、數字資產和股權等。

自2017年9月寵物鏈項目正式啟動,如今已上線雲寵商店和寵物狗項目,更多的商業構想將在2018年逐漸上線。相信隨著寵物鏈私募的開始,其巨大的布局將徐徐展開。

區塊鏈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347

金融科技賦能智慧房產,直擊城市管理痛點

如何破解城市化發展難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建設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智慧城市已成為當下重要課題。

通過近十年的智慧城市持續建設,智慧房產領域市場已呈現細分趨勢,其中,建設銀行作為金融機構的代表,正在為多個城市搭建住房租賃監管服務系統;騰訊、阿里等科技公司則也開始進軍房產建設領域,提供智慧社區、房產租賃等平臺搭建科技服務。

值得關註的是,在金融、科技各領風騷的同時,“金融+科技”的綜合性服務異軍突起。近日,第一財經記者獲悉,中國平安與南寧市就智慧城市建設簽署了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其旗下互聯網板塊子公司平安好房同時與南寧市住房保障與房產管理局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這意味著在智慧房產的服務市場上,金融、科技、金融+科技三足鼎力的格局初現。

平安好房CEO崔聿泓在近日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依托集團強大的科技實力、金融智慧和服務積澱,平安好房將得以充分發揮客戶運營、數據管理、科技創新等全方位的資源整合能力,為政府打通房產交易、租賃和公租房運營管理三大領域,打造信息互聯互通的全流程、標準化的智慧房產雲服務,好房有責任、有意願、更有能力為行業賦能。”

“租售同權”時代

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2014年3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進一步明確“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第一次將智慧城市納入國家級戰略規劃,各地智慧城市建設提速。據不完全統計,近十年來,全國提出智慧城市規劃的城市超過300個,年投資額保持在15%以上,並湧現出審批最多跑一次、城市數據資源資產登記等特色亮點應用。

值得註意的是,隨著租售同權政策的提出,智慧房產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延續和組成部分,成為新的市場熱點。去年8月,阿里巴巴宣布與杭州市政府共同推出租賃平臺,隨後京東也宣布與北京市政府達成合作,建行新推住房租賃綜合服務平臺與全國多個省市開展合作。自去年下半年起,平安集團通過旗下平安好房也進入了智慧房產建設領域。

第一財經記者日前獲悉,除南寧外,平安好房智慧房產雲不到半年已經與包括深圳、三亞、石家莊、西藏全區在內全國20多個地市自治區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合作領域包括房產交易、租賃、公租房運營等智慧房產各環節。

與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科技企業相比,平安好房獲得“智慧房產”市場認可更多憑借的是“金融+科技”雙輪驅動和平安集團強大的實力背書。不可忽視的一點是,平安集團近年來在智慧醫保、智慧安防、智慧財政等全方位的智慧城市布局,無疑是給平安好房的智慧房產發展帶來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城市管理痛點亟待突破

“住”是所有城鎮居民面臨的首要民生問題,房產服務效率不高、市場監管手段缺乏已經成為城市管理的痛點,亟待創新突破。

“租房的時候下載過本市的政府住房租賃平臺,但感覺用戶體驗比不上市面上一些專業的房產平臺,而且後續就很少會維護更新,信息通常是滯後的。”一位使用過政府官方租房平臺的市民對記者表示。

市民的直觀感受從側面反映出在房產領域對政府服務和管理的更高訴求。綜合業內人士觀點來看,在房地產生態內,政府在監管和服務中需解決以下幾個痛點。

從便民惠民、強化政府服務職能的角度來看,首先是房屋租賃、交易市場信息不對稱,不同城市和區域之間無法互通,不利於形成大範圍的房產信息網絡;其次,市場上智慧房產機構提供的服務形式大多比較單一,如只針對房屋租賃,或只能提供單純的軟件服務,後期缺乏運營,導致系統維護、信息更新等方面無法及時跟進;此外,服務標準化程度不高,各機構各自為戰,導致部分地區智慧房產建設在質量和成效上差異明顯,不成體系。這些信息、服務方面的斷點都是政府提高便民服務效率的掣肘。

從政府的監管需求來看,首先,市場流通房源信息主要集中在中介、開發商手中,政府對房源的真實性難以有效監管;其次,對中介及經紀人的管理機制尚不健全,難以評估其信用和服務質量;此外,對租賃行為的備案缺乏有效監管,導致信息缺失,造成稅收流失。同時,在房交易中的也存在金融服務缺乏監管,易引起資金風險隱患。不過,隨著各路巨頭的紛紛進入,城市房產管理行業賦能力度大幅提高,房產管理的綜合能力提升未來可期。

金融科技賦能智慧房產

從目前的市場格局來看,這個新的藍海將會引起一場集科技能力、綜合金融能力和服務能力於一體的綜合實力博弈。

不難發現,巨頭切入智慧房產的角度各有側重。據了解,阿里巴巴在杭州市租賃管理平臺建設中主要提供大數據和AI技術支持,而建行作為一家傳統金融機構,在目前租賃平臺的市場占有也不容小覷。公開資料顯示,其租賃平臺服務旨在形成一整套住房租賃服務的金融解決方案,截至今年1月底,在武漢、福州等125個城市與地方政府搭建了住房租賃監管服務系統。

據平安好房首席產品官韋柏松介紹,“二手房交易至少需要17步流程,新房交易至少需要14個流程。平安好房則帶著‘金融+科技’綜合能力的先天基因,在智慧房產雲的優化下,買房者可以將去交易中心的次數從4次減少到1次,同時使交易周期從35天最低降低至5天。這就極大地提升政務效率、也更加便民利民。”

公開數據顯示,平安好房網已經積累了超過2000萬的用戶,並與全國百余家主流開發商和95%以上的頭部市場化公寓運營企業達成深度合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788

互金行業風險多樣,用科技賦能金融監管

隨著“一行兩會”的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強監管已成為金融科技行業的主旋律。

特別是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監管部門多次重拳出擊,整治行業亂象。在此背景下,5月20日,在“2018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行業監管者、從業者圍繞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挑戰、發展機遇展開了一系列討論。

“參與互聯網金融活動的機構要有準入門檻、持牌經營。”原保監會副主席、國務院參事室金融中心研究員、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理事周延禮表示,互聯網企業參與金融市場的活動要有條件,獲批準後才能經營,這樣可以有利於金融監管部門對互聯網金融的經營活動實施有效的監管,確保金融消費者的權益能夠得到充分的保障,促進互聯網金融服務可持續發展。

互金產品風險多樣且隱蔽

“現代金融分為三大部分:最小的一部分是‘一行兩會’發牌照的法人金融機構或者說持牌金融機構;第二個就是由諸多金融產品的發行而引發的金融功能,這是更大的一個圈;最大的一個圈是金融行為,是很難預測、很難計量,而且更加難以監管的。”北京市金融工作局黨組書記、局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霍學文在發言中表示。

霍學文指出,目前金融面臨五大風險。首先,發展金融科技要識別信用風險;第二,是合規風險,現在的非法金融活動是“互聯網+傳銷+線下”三合一。非法金融活動由線上轉到線下的,要在現有網格化的手段上,發動老百姓,有獎舉報,加大獎勵,使其在線下也無法發展;第三,技術風險,包括數據安全風險、隱私保護風險、交易安全風險、身份認證風險;第四,市場風險,主要是過度投機和資產泡沫化;第五,系統性風險,主要是跨時空、跨區域風險。現在互聯網金融全球化明顯,跨越時空、跨越區域的風險越來越大,傳播速度快,小風險聚合起來可以演化成大風險。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催生了新的業態,也帶來新的風險。宜人貸首席執行官方以涵認為,互聯網金融公司隱藏的門檻很高,但是一些打著互金旗號的假金融、野金融公司的龐氏騙局、吸金等非法行為,使得這個行業籠罩了陰影。

互聯網金融交易平臺同樣多種風險並存。周延禮表示,互聯網金融服務涉及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法律合規風險、操作性風險等傳統金融的風險,同時還有市場準入門檻低、高負債率、虛假投資理財、金融傳銷和非法集資等風險。

比如大量的現金貸、P2P平臺存在對投融資雙方資質審查不嚴格和高杠桿比例下的經營等風險。另外,互聯網金融產品銷售過程中的風險也是多樣、隱蔽的。

除了互金產品存在一定風險外,值得註意的是,互聯網金融服務了大量不被傳統金融覆蓋的人群,具有長尾效應。面對新業態催生的新風險,做到風險防範成為當務之急。

如何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風險管控?周延禮建議,監管部門要處理好發展與監管的關系。制定科學的監管規則,鼓勵市場機構發展,同時嚴防金融交易違規風險,確保新金融業態的穩定發展。

科技監管、精準監管

隨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已滲透到金融市場運作的不同環節,技術在降低金融市場的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並提高運作效率等方面已達成共識。然而,技術的發展和運用也可能對金融行業的穩定性造成沖擊。

技術的兩面性決定了可以用技術違規,也可以用技術監管,就看誰走得快。

“金融科技的本質是什麽?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不是以技術來試探金融準入的門檻,以技術來突破金融監管的底線。”霍學文稱,監管部門要按照減量、發展、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做好相關的工作;積極應對新技術的挑戰,發揮新技術的優勢,同時引進更多的外資金融機構,引進更多國際先進技術和先進公司。

目前,監管部門存在數據、算法和計算能力不足的問題。周延禮表示,希望財政部加大對金融監管部門大數據的監管平臺建設投入,從大數據平臺建成一體化的監管工程,使金融監管不僅能夠實現對新金融業態及日常行為的監督和監管,同時也能夠對一些法人機構的資金、資本情況做到實時監管,及時發現重大資金安全問題。

凡普金科創始合夥人、首席執行官董祺認為,技術賦能金融是行業非常重要的方向,而監管則讓整個行業更加健康、可持續地發展。“金融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一個強監管的行業。讓技術去賦能金融,讓市場更加多元化、下沈,是金融科技兩個非常顯著的選擇。”

將技術應用於監管中至關重要。“要發揮科技監管的作用,精準監管,做到監管人員的監管技術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嫻熟地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改進監管方式。在大數據和金融安全監管平臺基礎上,構建數字金融、數字社會的定鞥設計框架。”周延禮表示。

投資者教育至關重要

此前,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許多金融機構甚至類金融機構、準金融機構,這些機構銷售的一些新產品,呈現出風險多樣化、科技化、隱蔽化的特征,且傳播速度很快、超出預期。

“前一段時間很多機構還有一些個人披著區塊鏈的外衣,開展非法的ICO(公開募幣)、進行虛擬貨幣交易等活動,這些都對互聯網安全包括終端的安全、平臺的安全、網絡技術和金融的安全帶來新的挑戰。”周延禮表示。

周延禮認為,由於消費者金融知識、風險識別和承擔風險的能力相對欠缺,容易遭受誤導、欺詐和不公正待遇,社會外部性影響很大。這些問題嚴重影響國家的金融安全,監管部門要加快監管的步伐。

“投資者教育最為重要。”宜信創始人唐寧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對記者表示,投資者金融知識相對欠缺。

唐寧認為,投資者教育是一個高成本且漫長的過程。可以利用科技通過互動、遊戲化、趣味性的方式,進行投資者教育。例如,可以通過幾分鐘的視頻,幫助讓艱難拗口的金融概念簡單通俗化地被理解,這對金融發展非常重要。

在投資者端如何進行有效的保護?道口貸董事長、首席執行官羅川認為,在進行投資者教育,讓其認識到每一種金融活動都是有風險的基礎上,信息披露非常重要。

羅川還指出,需對投資人的適當性做非常嚴謹的能力評測,做強制的分散投資,才能對投資者進行有效的保護。投資者適當性的能力測評,可以使其投資的項目和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分散投資則可以使用戶的投資組合適當分散。這樣發生風險時,不會對他們造成過大損失。

此外,方以涵指出,個人征信領域的投資者教育也非常重要。

此前,行業內個人多頭借貸、過度借貸、騙貸等行為不斷出現。而隨著百行征信的成立,業內分析,這將有助於解決互聯網金融領域的信息分割問題,增加征信有效供給,懲戒不斷失信的消費金融借款人。

“對客戶進行信用教育,讓客戶明白有義務還錢,如果不還錢會受到懲戒,這是我覺得現在非常缺失的事情,也是這個行業健康發展非常重要的環節。”方以涵表示,個人征信體系的建設非常重要,可以促進信用教育,提升投資者的信用意識,共同建立信用社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447

漢能賦能移動能源

你的手機根本不用每天充電,只需在手機外殼上附帶一片薄膜太陽能芯片,就可以讓設備保持續航。

5月28日,在上海SNEC論壇舉辦的全球移動能源大會上,人們看到了這樣的可能性。在大會上,漢能展示了基於薄膜太陽能技術的多項移動能源應用產品,包括漢瓦、漢車、漢傘、漢包、漢紙等,全面覆蓋“住”、“用”、“行”等各種生活場景。傳統產品紛紛變身為“發電體”,實現能源的共享和自由使用。

 

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表示,移動能源的技術已經成熟,核心裝備已經實現國產化,薄膜太陽能是移動能源的核心技術,在近一兩年里研發和量產轉換率不斷提升,已經具備了產業化條件。

不同於其他新能源企業采用的晶矽技術,漢能的產品使用的是薄膜技術,這兩種不同技術路線各有優勢、各有所長。薄膜所做出的產品非常輕、薄、柔、高效,可以任意卷曲等等。

目前漢能已實現了核心裝備的國產化和技術產業化,從2012年到2014年並購美國和德國的4家薄膜技術公司,掌握了全球領先的銅銦鎵硒和砷化鎵技術、高端裝備產線制造技術及研發能力,並著手將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及信息化技術集成於自動化生產系統中。

漢能薄膜發電集團執行董事、副總裁徐曉華稱:“目前其他晶矽企業他們做組件,比較關心產品把電發出來,而漢能更關心我們的產品和什麽樣的終端產品結合,如何去改善人們的生活,它發出來的電要解決什麽問題。相比這些企業來講,我們更多的像一個解決方案的系統供應商,我們更多地關註終端市場的應用。”

今年4月,工信部等六部委,聯合發布的《智能光伏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中明確提出,推動先進光伏產品與消費電子、戶外產品、交通工具、航空航天、軍事國防等結合,鼓勵發展豐富多樣的移動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9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