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沒事別想不開去創業公司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725/157636.shtml

沒事別想不開去創業公司
Spenser Spenser

沒事別想不開去創業公司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押上自己所有的時間和機會籌碼,自己創業或加入創業公司,這是不是一步好棋,很難說。

文丨Spenser(Linkedin專欄作者

最近身邊朋友換工作的越來越多了,有的已經從體制內辭職,有的在傳統高大上公司遞交辭呈的路上。他們想出來創業,或是加入創業公司。

我不知道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但這就是中國這些年的現實。舊經濟在摧枯拉朽般節節敗退,新經濟如雨後春筍般向著太陽。顛覆太大,反轉太快,按照竇文濤的口頭禪--這是要變天啊。

1.webp

媒體大肆鼓吹著大眾已經被點燃的神經,什麽“創業點亮人生,時代為你燃燈”,blablabla。

天確實變了,但是這天是不是為你變的,很難說。就像一線城市繁華的夜景,和你有沒有關系,很難說。押上自己所有的時間和機會籌碼,自己創業或加入創業公司,是不是一步好棋,也很難說。

創業公司不是想進就能進的,不僅是行業門檻,還要有更高的職場素質要求,你確定你行麽?

比如不能做到以下幾點的,我個人認為不適合去創業公司。

2.webp

1. 不能All in 的不要來創業公司

我自己是寧波人,我們那一片,選擇做生意的,比選擇走仕途的要多。在我們那里有一句著名的口號--“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

創業,一定要有All in (全部投入)的身心狀態。

我理解的All in 的狀態是:平日和周末是沒有差別的,上班和下班是沒有界線的。別人周日晚在電視前看綜藝節目,你在電腦前和客戶焦頭爛額,都要習慣。

而且最重要的是,你要享受這種All in的狀態。

為什麽渴望下班?為什麽期待周末?因為你覺得工作是為老板的業績,時間賣給了公司,不屬於自己,沒有歸屬感,只有下班後和周末的時間才由自己支配。當你覺得這份事業是自己的夢想,時間都用在為自己成就的時候,你才會享受這個過程。你不會數著點下班想著去哪里玩,而只會抱怨為什麽時間永遠不夠用,因為你知道,所有的時間,都是在為自己賣命。

你要告別文藝小資的生活,比如一下午的美好時光,只負責慵懶;告別任性的來一段說走就走的旅行,詩和遠方;你要開始明白,在創業公司,工作就是生活,要不然你幹嘛來創業公司啊。

除了主觀意願外,客觀上創業公司也必須保持這種All in 的狀態。

創業公司和大企業不一樣,和事業單位也不一樣,創業公司每一天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一只眼睛看著外面商業環境的變化,隨時準備調整戰略戰術適應市場,另一只眼睛盯著內部的團隊,隨時要調整和救火。

3.webp

2. 玻璃心的不要來創業公司。

創業公司在成為獨角獸公司前,在未進入大眾的視野前,在獲得市場的認可前,都是脆弱的。本身創業公司能活下來的比例就不高,能混得好的就更少。創業公司在起步發展階段,沒法做你的個人名片背書。在有名的大公司,在外界你就是甲方啊,你說我們要招聘了,簡歷下一秒就收到手軟看不過來;你出門和其它公司談合作,公司Title就是溢價的籌碼。但是創業公司不是啊,十年前誰知道阿里巴巴會是今天這樣,三年前多少人預見滴滴打車是現在的規模。創業公司就是這樣,你空有一個好故事好前景,人家不信啊。所以,不管別人怎麽看,你只能相信自己的判斷,用自己的左手溫暖右手。

加入創業公司,說明你多半是個愛冒險,愛折騰,不甘平庸的野心家,你無法預見五年後的自己會是什麽樣。別說五年了,兩年後的樣子都不知道。但這就是創業公司啊,有未來無限美好的想象空間,A輪B輪C輪IPO,然後突然身價就不一樣了。但也不保證第二天就觸礁沈亡,除了經驗和能力,沒有實現商業變現的可能。

人生的大起大落,會在創業公司重複上演,心情也經常會像坐過山車一樣。這種感覺怎麽形容呢?

請讓我引用杜紹斐的原話:

“每一個自媒體人或者說正在創業的人,都在這樣的狀態下反複,每晚睡前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馬上要完蛋了,第二天早上又覺得自己太牛逼了,世界都是我的了。”

是的,我們經常是這樣神經質的。上一刻都被自己感動了,下一刻又覺得自己被掏空了。

比如你辛辛苦苦培養的人終於養到可以分擔你壓力的時候,卻被別的大公司兩倍薪水挖走了;比如你發現大公司的辦公室政治,創業公司一樣也有;比如你和別人談情懷談夢想談未來的估值,別人卻和你談薪水談期權談福利待遇。

拜托,我們是創業公司。

你會覺得這個世界對你一點也不友好,商業怎麽這麽邪惡,人心怎麽這麽世俗。

所以馮唐才能寫出那麽血腥現實的文字--“世界這麽多兇狠,他人心里那麽多地獄,內心沒有一點混蛋,如何走得下去。”

職場作家和全職作家,見識,內心,段位,果然還是不一樣的。

所以,如果沒有自帶雞血,沒有大心臟,沒有一刻篤定的心,不要來創業公司,不然你會很折磨,很焦慮,很沒有安全感。現實每天都是錘子,玻璃心的,早就被碎成渣了。

4.webp

3. 沒有快速成長能力的不要來創業公司

一個成熟的公司,每個人都是這個公司系統體系里的螺絲釘,安插在被需要的位置。一切按照流程走,不犯錯,不犯渾,到一個階段學習一個階段需要的知識內容,一步步的晉升。而創業公司不一樣,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發展速度是第一位的,慢了就等於失敗了。所以加入創業公司的員工,也就需要不斷的更新自己。尤其在初期階段,身兼數職是標配,今天要站臺,給投資人講故事,給新人畫大餅,明天要管後勤,什麽財務行政一堆瑣事,看到哪個崗位缺人了恨不得肉身貼上去。所謂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很多人在創業公司待不下去,並不是因為其它原因,而是現在的公司已經不是你剛進來時候的公司了,你原有的能力已經不再匹配目前的職位。公司在野蠻生長,你卻在歲月靜好,怪誰呢。

張泉靈從主持人蛻變為投資人,成長速度已經很快了,卻還是覺得自己走得太慢。也經常會有朋友勸我:慢慢來,不要太急,你太焦慮了。但我心里知道,和別人比起來,其實我已經慢成龜了。

但話說回來,這難道不是在創業公司最大的魅力麽,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給你撕裂般的成長。接的住,世界就是你的,接不住,不要走這趟渾水。

怎麽說呢,創業有創業的樂趣,穩定有穩定的好處,很多人口口聲聲說要辭職創業,其實只是對現狀不滿的說辭罷了,不要套上創業的帽子。而且話又說回來,創業並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把事情做到極致的態度,一種哪怕全世界都嘲笑,只篤定自己的信仰。這兩點做到了,你就是在創業。

5.webp 

對了,還有一點--

創業時常是一個人的夜路,膽小者勿入。

創業 創業者 創業公司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112

所以說,沒事不要找律師

在世上各類職業中,這世上理直氣壯按時間收費的只有兩種人:律師和技師。(此句特別鳴謝韓老濕)

 

舉個例子,在每單成功的IPO身後,金融狗們看著是風光,但除非企業上市成功,否則所有的工作都是白搭;而律師卻是有巨額保底收益的第三方服務方了,按照港股一單IPO大概500萬港幣的費用(不包成功上市的哦),他們用紮實的專業知識和辛勤的勞動付出,實力演繹了——時間就是金錢


 

為什麽要找律師?

 

因為金融業提供的是各類無形產品,都是以文件形式向投資者呈現,幾個億的生意全靠白紙黑字,這風險區區一只金融狗扛得起麽?


 

所以香港的招股書啊,設立基金需要用的私人配售備忘錄(基金說明書,簡稱PPM)等文件,都要經律師之手。防的就是萬一出事、需要上法院時候,當年文件上的每個字,都是保護你的金鐘罩。


所以比記者更喜歡負面新聞的,應該就是各家律所了。每當跨國企業出事的時候,就是各大律所partner爭前恐後去拿deal的時候:比如上市公司被沽空機構唱空了,趕快成為人家的第三方獨立法律顧問,或者代表廣大投資者來個集體訴訟什麽。

 

律師們需要幫公司重新瀏覽所有的文件、往來電郵、資產項目,瑕疵、風險都要重新考慮,這得調動多少的律師,花費多少時間。每個股市黑天鵝,都是拿到deal的律師的A5000點啊。

 


所謂做好事可以沒有律師,但做了壞事,絕對不能沒有律師still律師是不打包票解決事情的)!


Billable hour——世上最貴的時間


衡量金融狗靠P&L;go big or go home是種常態,不開張時候關燈吃面,行情來了一單就夠吃三年;衡量律師就靠billable hour,這里奉獻五分鐘,那里付出半小時,用billable hour演繹出中國的古話: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根據Wiki的數據,總部位於倫敦和芝加哥的律所DLA Piper2014/15年度的topline達到16.26億英鎊,而Freshfields Bruckhaus Deringer則是Magic circle(英國頂級律所)利潤最高的,平均每個equity partner帶來了137萬英鎊的收入,每個律師幫公司賺了24.7萬英鎊,律所的凈利潤率是46%

 

律師中呢,partner負責維護客戶關系,把活兒拉回來,再分配給下面的各級律師,這還沒算他們自己要幹的活兒;由於律師每個月的工資是固定的,所以簡單算術就能算出來律所每年breakeven需要多少小時,賺到錢又需要多小時。

 

根據Yale法學院數據,美國所associate每年的保底billable hour區間約為1700-2300小時,按照每小時500美金的收費(partner每小時約1000美金的收費),一個associate每年為公司貢獻8.5萬至11.5萬美元。

 

Billable hour和盈利三張表一樣,都是能推出來的。Associate要想每年達到2200小時,假設他們從早八點工作到晚八點,12個小時;減去午飯和晚飯的2小時,再減去1小時的廁所、喝咖啡、抽煙、休息時間,減去半小時的內部會議;那麽一天可bill的時間是8.5小時,一周五個工作日便是42.5小時

 

假設一年律師放三周假期、兩周公共假日,不請病假,那一年47周,便可得出1997billable hour;意味著律師還要每個月加兩個周六的班144小時),bill2141小時;最後差的那60小時,就靠一到十月再多加六個周末的班60小時),終於得出了2201小時(算的我有種被掏空的感覺)。


 

所以律所的賺錢程度,和旗下律師的苦逼程度,一般是成正比的(突然有點不敢想象在DLA Piper做律師是種什麽樣的體驗)!如果再算上律師的通勤時間,給媽媽、老婆什麽打電話的私人時間,每年工作時間約有3058個小時!所以,不像金融狗,律師通常都會給人一種工作勤懇的感覺,那是因為工作時間真的得長,苦逼的時候真的很!苦!逼!


 

小律師們就是這麽活在矛盾中的:一方面身體告訴他們,最近實在忙的有點吃不消,不想這麽忙;但理智和職業精神又告訴他們,不忙的時候就會受到billable hour的考核壓力和律所生意不好的壓力;好在律所的job security比投行高,生意不好律師也不怎麽會裁員,最多鼓勵律師多休無薪假。


 

Under billing VS Over Billing


不是所有的Billable hour都能變成利潤,律師的利潤等於billable hour*hourly rate*recovery rate,因為客戶有時候不一定會付所有的billable hour。這里就存在under billingover billing兩個實際操作問題。

 

比如律所業務時忙時閑,客戶暑假、聖誕多放假,律師們可能天天坐在office,也沒有活可以bill,那就意味著他們需要在其他時間把兩千多個小時給補回來。

 

並且律師們還有很多其他的地方需要花時間,比如:整理自己的資料庫,這know how的時間不能省;要去找客戶做BD,做presentation,這也省不了;有些還要保持一定的媒體知名度,給媒體做采訪、寫文章;一些美國所還要求律師每年都有幾十個小時的pro bono(不收錢、不記時間的案子)。
 

最懵逼的一種情況就是:盡管律所都有系統給律師記工分,但律師必須自己寫下來每天不同時間分別做了項目的,否則口說無憑、賬單發出去,客戶不會買單的;假設說那天律師一下子做到了晚上三四點,累的七葷八素,忘記寫那段時間幹了啥,過了兩三天才想起來忘寫narrative,又不能瞎寫給客戶,那一晚就算是白幹了呢


各大律所對律師under billing是非常深惡痛絕的:有大清早組織律師開會(這樣不會妨礙他們的billable hour),由大領導分組給大家傳達填寫billable hour的重要性的;有超過若幹billable hour沒記下來,律師就要自己飛去美國總部,找財務討要工資和獎金的!

 

如果一個律師最終的billable hour不達標,輕則收不到獎金;重則被裁員,難以在圈內混下去,這種情況中最慘的是想幹活,但偏偏老板拉不回來項目、或者沒工作給你幹。


 

所以也有律所瞎寫自己billable hour,搞得跟做假賬一樣,結果被客戶告上法庭的,請參見法律圈八卦網站Above the law的報道(好巧哦,又是收入最多的DLA)。


沒事不要總找律師


雖然律師很苦逼,對客戶要求必須有求必應,但金融狗也好,公司狗也罷,千萬不要覺得自己高高在上,有事沒事懶起來就丟給律師去做,因為:

 

律師回郵件是需要花時間和senior討論、和打字的,bill0.1小時妥妥的;


接你電話是需要花時間的,所以別廢話,律師的通話時間是要bill的;


沒事不要找上一堆律師開會,人家是按照會議時長乘以出席會議的律師人數來杠桿bill的;


自己能填的文書工作、複印什麽也別丟給律師,這依然屬於服務時間,是要bill進去的;


在香港請個tier 1的律所,如果可以自己帶領第三方團隊的,就千萬別讓律師去lead,因為他們指揮這個指揮那個也要bill的;


特別不要覺得自己作為老板什麽,做事對接一定要講究身份匹配,partner級別的律師不是不聯系你,是人家的rate真的很高(跟你講半小時就要收你500美元),怕你們收到賬單太驚悚。

 

香港曾經出現過,內地國字號企業不了解情況,讓律所做了很多服務,結果收到幾百萬的律師費,然後不願意付律師費,然後被律所告了,最後還是要付律師費的曲折故事。

 

所以為了減少以上情況,香港一些大律所現在也開始給律師們培訓了,要求他們學好二不政策

 

不主動給客戶打電話——以防bill了客戶,客戶說這是你打給我、不算時間;


不拒絕客戶找你——客戶打來問完問題,趕緊補一句:哎,我們剛好有個問題也想問你們。

 

Bug就是,這樣多少降低處理事情的效率和速度嘍!

 

如何優(mian)雅(fei)的請律師幹活


非要錦囊妙計的話,只能告訴你們,律師的billable hour是從簽訂服務協議開始,到deal結束的,所以簽協議之前、完成deal之後問問題,他們都是不收費的;至於律師會不會好好回答你,或者少bill一點你的時間,那真的只能看你和律師的關系了。

 

只能說,沒事不要找律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209

美國能源信息署署長:誰當總統都沒事 傳統能源仍是主力

新當選的美國總統特朗普今天已經正式在白宮亮相了。

根據競選期間的表態,這位新總統對於能源政策的主張和現任總統奧巴馬以及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大相徑庭。他反對奧巴馬政府的清潔能源計劃,希望撤銷《巴黎協議》關於限制全球碳排放的協議;並且認為,美國應該追求所有形式的能源,包括增加化石能源(比如離岸油氣開采)和可再生能源的產量,對於各項能源不應有偏好。

11月8日,即大選投票正式拉開的前一日,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署長亞當·西耶米斯基(Adam Sieminski)在上海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回應說,不管誰當選新總統都不會對美國能源領域帶來太大的影響。雖然總統會為能源政策劃定一個大致的走向,但他們在競選期間提到上任後要出臺的政策都需要通過一系列的步驟才能成為現實,比如擬定新法規要先獲得眾議院的同意。另外,比如能源資源開采作業的許可和管控權都掌握在各州政府的手上,並非完全取決於總統。

成立於1977年的EIA隸屬於美國能源部,是總部設在華盛頓但不受政府影響的能源信息數據統計和獨立分析機構,向公眾提供能源數據資料、分析、預測及信息產品說明等信息。

在大選臨近的重要時刻訪問中國並非西耶米斯基有意做出的選擇,他表示,自己已經提前投了票。他還多次強調,不管誰當總統都不會影響EIA的工作。

傳統化石能源仍是主力

根據EIA的預測,從現在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將成為增速最快的能源資源,預計年增幅為2.6%。但即使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在世界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依然不超過20%。

EIA最近發布的《短期能源展望》稱,2016和2017年可再生能源(非水力)的發電量預計占8%和9%,核電和水力發電的份額不會有太大改變。

根據EIA統計,2016上半年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991年以來最低水平,較2015年下降2.7%。而2016年整年的排放預計將增長1.5%,2017年的增長為0.7%。

西耶米斯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傳統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氣和煤炭)仍然是能源供給的主力軍。因此對中國投資者來說,除了太陽能和風能這些可再生能源外,傳統能源領域仍然蘊藏不少商機。

具體來說,作為交通領域石油的理想燃料,到2040年,石油在全球能源消費中大約三分之一的占比還將繼續保持;而天然氣和核電的增長率相似,“核能所占比例僅為4%,預測到2040年這一比例會提高到6%”。

隨著鉆井活動和基礎設施建設強度的增加,EIA預計美國天然氣的產量將在今年11月開始上升。2016年天然氣的市場生產量預計為平均773億立方英尺/天,同比2015年下降1.4億立方英尺/天,但2017年的預測數據將比2016年高出2.9億立方英尺/天。

煤炭去年降10% 明年將增3%

根據EIA發布的《短期能源展望》報告,2016年天然氣發電量預計將占美國電力總發電量的34%,而煤炭發電占到30%。2017年,天然氣和煤炭發電量預測將分別占到總發電量的大約33%和31%,天然氣的價格也將上漲。

EIA最新發布的2015年煤炭報告稱,美國2015年煤炭產量下降到8.97億萬短噸(897MMst),降幅超過10%,為1986年以來的最低生產水平。三大主要產煤地區(阿巴拉契煤田、內陸煤田和西部煤田)的產量均出現了下降,煤炭相關的發電、工業及其他消費的降幅也達到13%。

2015年美國從事煤炭行業的人數約為6.6萬人,同比下降了12%,是美國能源資料協會(EIA)自1978年統計數據以來的最低水平。根據最新數據,這股下降趨勢已延續到2016年:截至到2016年10月29日,美國今年的煤炭產量為6.07億萬短噸(607MMst),同比下降20%。

EIA認為,產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天然氣行業競爭加劇以及州及聯邦政府實行了更為嚴格的環境法規。

但這種下降並不會持續。該報告稱,2016年10月份的煤炭產量為7300萬短噸(73MMst),為2015年10月以來的最高月產量,預計2017年煤炭產量將增長3%。

2017年油價將升至50美元/桶

自2014年6月以來,國際油價持續下跌。截至11月10日收盤時,紐約商品交易所12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下跌0.61美元,收於每桶44.66美元,跌幅為1.35%。2017年1月交貨的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下跌0.52美元,收於每桶45.84美元,跌幅為1.12%。

國際能源署周四發布的報告顯示,預計2017年非OPEC國家的原油日產量將增加50萬桶,比上一次的預測增加11萬桶。與此同時,OPEC原油產量將創歷史新高,10月原油產量觸及3383萬桶/日的紀錄高點。如果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不減產,2017年的油市有可能還會維持供應過剩局面,因全球產油商都在加速供應而需求增長下滑。

EIA最新發布的報告也顯示,2015年美國原油產量平均為940萬桶/天,預計2016年和2017年分別為880萬桶/天和870萬桶/天,2017年的預測數據比上月發布的短期能源展望高出了10萬桶/天,也就是超出了市場預期。

盡管美國的原油供應還在增加,但西耶米斯基認為,全球原油供應正在減少,整體的需求也正在改善。“到明年中期,我們認為全球原油庫存會降低,這將對油價形成支撐,讓油價出現小幅上升,回到50美元/桶左右。長期來看,油價還會繼續上漲,但短期內不會回歸至2012年~2014年的價格水平。”他表示。

根據EIA的《短期能源展望》報告,預計2016和2017年全球石油庫存規模預計平均將分別為80萬桶/天和50萬桶/天;與此同時,布倫特原油在2016年第四季度和2017年第一季度的價格將達到48美元/桶。而2016年及2017年布魯特原油的預計價格將分別為40美元/桶和51美元/桶。(實習生王筱麗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210

有關CRS的四個誤解:莫以為賬戶余額100萬美元以下就沒事

包括中國在內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聯手打擊利用海外金融賬戶逃避稅行為,為了獲取居民海外金融賬戶情況,各國正在推進實現金融賬戶涉稅信息自動交換,“統一報告標準”(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簡稱“CRS”)是其重要一部分,主要規定了金融機構識別、收集和報送非居民個人和機構賬戶信息的相關要求和程序。

近日中國出臺了《非居民金融賬戶涉稅信息盡職調查管理辦法》(下稱《辦法》),這就是中國版的CRS。第一財經記者發現,外界對CRS有以下四個誤解:

誤解一:我的金融賬戶信息將被交換到國外

《辦法》出臺後,有人擔心自己在銀行的賬戶信息是否也在這次金融機構盡職調查範圍,並被交換到其他國家。其實,絕大多數中國人不用擔心這一問題。

此次《辦法》收集金融賬戶涉稅信息針對的是“非居民”,即中國稅收居民以外的個人、企業和其他組織(以下統稱“企業”),但不包括政府機構、國際組織、中央銀行、金融機構或者在證券市場上市交易的公司及其關聯機構。

簡單說,這個《辦法》跟中國普通老百姓沒太大關系,唯一的影響是以後金融機構開戶時,需要聲明文件中勾選下“中國稅收居民”。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是“中國稅收居民”?

根據我國稅法,中國稅收居民個人是指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滿一年的個人(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是指因戶籍、家庭、經濟利益關系而在中國境內習慣性居住)。

國家稅務總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賬戶持有人為中國稅收居民個人的,金融機構不會收集和報送相關賬戶信息,也不會交換給其他國家(地區)。

誤解二:100萬美元以上賬戶才被收集

一些媒體報道讓人誤解,只有非居民金融賬戶超過100萬美元,才會被銀行等金融機構收集涉稅信息,這包括賬戶持有人名稱、納稅人識別號、地址、賬號、賬戶余額或價值、利息、股息以及出售金融資產(不包括實物資產)的收入等信息。

其實,這是個誤解,100萬美元以下的非居民金融賬戶涉稅信息也會被收集,只是100萬美元以上的金融賬戶優先收集而已。

以中國版CRS為例,對個人而言,截至2017年6月30日之前,如果你的賬戶余額超過100萬美元,你的涉稅信息將在今年底之前被收集交給稅務機關。而賬戶余額低於等於100萬美元,則在明年底之前收集完。

中國將賬戶余額100萬美元作為高凈值人群和低凈值人群的分界線,顯然高凈值人群是涉稅信息收集重點對象。

誤解三:中國2018年將與其他100多個國家實現信息互換

目前包括中國在內有100個國家(地區)承諾實施CRS,進行金融賬戶涉稅信息互換。而中國首次對外交換信息的時間為2018年9月,有人認為明年9月份,在這100個國家(地區)有金融賬戶的中國人涉稅信息將被中國稅務機關獲取。

其實這是一個誤解。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財稅政策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李旭紅表示,中國稅收居民在CRS參與國(地區)的金融賬戶信息並不一定會被收集和交換到中國稅務機關,因為進行信息交換需要達到的條件有:既是CRS參與國(地區),並且與中國達成雙邊或多邊的金融賬戶信息自動交換匹配關系。

不過,中國與這100個CRS參與國真正實現金融賬戶信息互換是遲早的事。

稅務總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將與盡可能多的國家(地區)建立信息交換夥伴關系。

目前承諾實施CRS的國家(地區)包括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主要發達國家,也包括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百慕大等避稅地,也包括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新加坡等地。

誤解四:涉稅信息交換將會增加稅負

不少擁有海外賬戶的中國居民擔心,CRS會增加自身稅負。

國家稅務總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金融賬戶涉稅信息自動交換是各國(地區)之間加強跨境稅源管理的一種手段,不會增加納稅人本應履行的納稅義務。交換的信息是來源於境外的第三方信息,主要用於各國開展風險評估,並非直接用於征稅。

但是對評估列為高風險的納稅人,稅務機關將有針對性地開展稅務檢查並采取相應後續管理措施。依法誠信申報納稅的納稅人無須擔心因信息交換而增加稅收負擔。

因此,目的在於利用海外賬戶來進行逃避稅的中國人將面臨嚴格監管,甚至被要求補繳稅款。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026

發信向舊部道別 科米:我沒事

1 : GS(14)@2017-05-13 01:56:13

遭總統特朗普請食「無情雞」的科米,向昔日下屬等發信道別,勸勉手足別受事件影響工作,更指自己「沒事」。科米前日向部份FBI人員及朋友發信,指自己一直相信總統有權以任何理由、甚至是「莫須有」罪名將FBI局長革職,因此不打算花時間深究此決定或行動方式是否正確,「一切已經結束,我沒事」。


下周二到國會作證

他又指,越動盪的時代,美國人就越應該視FBI為「真才實幹、誠信和獨立的磐石」,而造就這種堅強的正是FBI內部人才的品性和質素,因此希望一眾舊部可「繼續按我們的價值觀生活,繼續進行保衞美國人和堅守憲法的任務」。科米直言,離開這群正直、「承諾只作正確事」的同僚是非常困難的事,最後更以「能與你們共事,是我人生最大喜悅之一,感謝你送我這份禮物」作結。參議院情報委員會已邀請科米下周二到國會作證。科米遭解僱後,FBI局長的職務由副局長麥凱布暫代,但麥凱布與克林頓夫婦關係密切,料正式晉升為局長機會微。特朗普正物色局長人選,有指可能與他關係密切的新澤西州州長克里斯蒂(Chris Christie)、紐約市警察局長凱利(Ray Kelly)和眾院情報委員會前主席羅杰斯(Mike Rogers),料可獲跨黨派支持的候補就有FBI前副局長皮斯托爾(John Pistole)。美國有線新聞網絡/英國《泰晤士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512/200189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571

周顯﹕「有事」也可變「沒事」

1 : GS(14)@2017-05-26 23:49:09

【明報專訊】由於我持有香港國際建設(0687),因此特別留意郭文貴和海航事件。那天和一位長期居住在內地的朋友在大坑的Niku Niku吃燒肉吹水,他的高見是:「海航肯定沒事,王岐山也肯定沒事……如果他們有事,豈非代表郭文貴所言是真?因此,就算他們本來有事,現在也變成沒事了。」

我回想自己對於中國文化和中國政治的認識,也覺得他講得沒錯。現時香港國際建設也已經回升到微有利潤,因此我坐得很舒服,不介意繼續持有它。

笨人難學別人平買貴賣

日前同一位朋友打牌,打到一半,吃飯吹水時,他說剛賣了一間日本酒店,賺了兩億元。我問他持有了多久,以及成本多少?他回答說,持有了1年,成本是兩億,即賺了一個開。如果是普通的笨人,當然很羡慕,但我是行家,馬上追問細節;原來他在日本經營了很久,1年Office和出糧,都幾千萬元支出:「摩根史丹利最勁嗰team人,成team畀我撬了過來。」

怪不得,1年支出8位數字,執靚包裝間酒店,以及找平貨買、找下家接貨,都有最好的人才負責,咁捨得點豉油,1年賺過億元,是合理回報啫。

在做deal的世界,就是有很多笨人,看見別人買平貨、賣貴貨,以為自己也可以做到,好像有一位名人,居然同我說:「我咁有名,你搵人送隻殼畀我,到時股價上升,他賺了股價,豈不是雙贏局面?」

查實在2003年,的確有人送過一隻殼給他,但當時的殼價是1000萬元,現在的殼價是3.5億元,又點同呀?總之是,各有前因莫羡人,如果大家以為,在傳媒眼中見到的deal就是交易的全部,看不到幕後的運作,未免太笨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412&issue=201705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946

【嫁到花蓮】港女開港式咖啡廳 地震後「好恐懼但沒事的!」

1 : GS(14)@2018-03-11 23:43:38

Mandy移居花蓮四年,已育有一女。

一click免費下載《籽想去東京》旅遊指南:http://bit.ly/2rSv4c4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


一個女生願意放棄香港的家庭及事業,跟隨在工作假期時認識的先生到異地生活。看似是每位「Long-D」異地戀人的終章,但今次的主角Mandy從香港搬到花蓮,卻只因不忍丈夫在香港人多車多,連走路都要掩着嘴巴。訪問結束一個月,花蓮發生7級大地震,這位香港女生卻仍笑着說大家加油就行。
Mandy跟丈夫子凱由當初澳洲工作假期認識,工作假期結束,兩人各自回香港及台灣。令Mandy願意放棄香港一切,源自男朋友的一個小舉動。


Mandy的咖啡廳拍攝到地震一刻。(受訪者提供)

咖啡廳以售賣港式小食為主。

連招牌也與「香港」有關聯。



她說:「我先生當時住旺角的一家酒店,他送了我上車,我在車上看到他回酒店的途中,他是全程用手提起衣服掩着自己的嘴巴、蓋着鼻,即是他覺得空氣很差。」就是因為這個觀察,Mandy隨即想:「嘩,不好吧,這麼辛苦。」就決定為丈夫放棄香港一切。來到花蓮四年,Mandy與先生的「結晶品」除了近2歲的女兒,還有這家賣港式小食的咖啡廳。「我很喜歡食雞蛋仔的,我也對咖啡奶茶十分想念。不想這麼想念的話就自己落手落腳做吧;不想這麼想念凍檸茶的話就自己去做。」她不敢說做的東西不是適合每個人的口味,但最基本卻要讓客人感受到是一個香港人用心製作,這才令她放心。


小店環境。

不少顧客均愛在坐在窗邊位置。

Mandy於震後表示:「香港人加油。」


震後市內情況。(受訪者提供)


花蓮距離城市化程度較台北高雄等低,做咖啡廳的成本又會否更低?她指出這個鋪位租出去的話價值台幣15,000,但因商用牌照對水、電的收取價錢為家用的兩倍,故即使她的咖啡廳只開星期五、六、日三天而已,也要台幣4,000元左右(約1,000港元)。「震的很恐怖呀!我們剛剛走了上天台。」她哭說着。訪問結束後一個月,花蓮就發生大地震。上述這對話內容源自記者與Mandy於地震發生後當刻的錄音對話。她事後形容,整個環境都令人非常震撼。「特別見到雲翠大樓倒了心很酸,知道那間統帥酒店倒了心也很不舒服。因為那間統帥酒店我個多月前才去過食自助餐,倒了的雲翠大樓下面的火鍋店也是上個月才吃完。」平時常到訪的景觀、餐廳,一次地震卻全消失了。


Mandy最後更鼓勵大家,「我香港人在花蓮會加油,地震是很恐懼很可怕,但沒事的,大家加油就行了。花蓮人加油!香港人加油!」製作:步遊台灣—港仔的圖文之旅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306/2032318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4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