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遠洋宣佈今年上半年業績虧損48.7億元,中海集運虧損12.81億元,中海發展虧損4.95億元。 更嚴重的是長航鳳凰,其虧損4.46億元的同時已資不抵債。中外運長航集團旗下另一家公司,長航油運已經因為連續虧損而ST,今年半年報仍無力轉盈,虧損 達到6.46億元,被逼到了退市關口。
中遠集團董事長魏家福亦承認現已在考慮如何避免走向退市這一步。他坦承已經寫了多封信件給國務院敦促救市。中國船東協會副會長張守國也表示行業也與國家部委密切溝通當前難題。
「股民和市民需要習慣,央企也可以破產,也可以倒閉。」9月2日,交通部水運科學研究所副院長賈大山認為,即使國家出手救市也會極為有限,應敦促企業做內部體制機制的改革,增強造血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又是一輪巨虧時
所有公司的解釋都是:「市場不好,真的非常不好。」
中海發展的虧損頗為令人錯愕,這家風格謹慎低調的公司一直以低成本運營聞名,因此即使遭遇08年金融危機,中遠錄入過百億虧損,其他航運公司一概虧損,但是唯有中海發展仍能保持盈利狀態。此番告虧,破了該公司自2002年來不虧之身。
比中遠和中海境地更慘淡的是中外運長航集團,旗下上市公司長航鳳凰上半年實現營業總收入11.05億元,同比減少9.62%,實現淨利潤-4.46億元,同比下降49.13%。同時,長航鳳凰已經資不抵債,資產負債率達到102.46%。
該集團旗下另一家公司長航油運更危險,因為連續兩年虧損早就被ST,今年半年報仍無力轉盈,虧損達到6.46億元,若在未來幾個月內沒法扭虧為盈,很可能成為第一隻被勒令退市的央企股票。
「通過經營扭虧為盈,幾乎沒有誰能做到!」一家航運企業高管透露。
中遠總經理姜立軍指出,2012年上半年,波羅的海乾散貨運價指數(BDI)平均值為943點,比去年同期下跌了31.3%。值得注意的是,讓中遠巨虧105億元的2011年,BDI全年均值尚有1549點。由此可見,中遠的痛苦深淵,絕不會停留在虧損48.7億元。
而 此前金融危機中讓中海發展避免虧損的國內沿海散貨運輸,今年遭遇前所未有的量價兩低迷,中海發展方面指出,受煤炭需求緊縮、水電增加,進口煤炭增加、煤炭 庫存偏高以及新增運力高位增長等多重不利因素影響,上半年沿海散貨綜合運價指數CBFI均值為1133點,同比下降21.5%,華南、華東兩條主流煤炭航 線市場運價同比下降超過30%。
與此同時,新加坡380CST燃油價格同比上升11.5%,提高了各航運公司的成本。更可怕的是接連而至的交船壓力。據相關機構預計,下半年集裝箱新船交付量約為69萬TEU,下半年干散貨新船交付546艘、4568.8萬載重噸。
要 在供需失衡的市場中獲取利潤,往往需要領頭企業做出表率。比如,提倡控制運力並漲價。集裝箱運輸市場的運力亦嚴重過剩,約佔市場份額15%的馬士基航運在 今年年初帶頭漲價,其後幾乎所有集裝箱航運公司跟隨。一連數月的漲價效應讓集裝箱航運市場扭轉了第一季度的大額虧損局面,在第二季度收入了大量現金流。
中 海集運董秘葉宇芒表示,雖然中海集運的虧損達12.8億,但中報收錄的漲價效應只是在5、6兩個月份,其後7、8月份的漲價已經將虧損額大幅拉低,料全年 扭虧的可能性極大。可是中遠集裝箱公司總經理萬敏卻認為下半年形勢不太樂觀,目前漲價的勢頭已經回落,而且航運公司之間也有了分化,8月份短短幾個星期, 亞歐線的運價已經從1700美元掉至1250美元每標箱,後市很難樂觀。
可是,干散貨與油輪市場卻完全看不到扭虧的曙光。作為擁有全球最大干散貨船隊的中遠,尷尬地發現自己儘管擁有船隊規模卻沒有相應的話語權。
中 遠集團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由於干散貨市場的貨主多為壟斷企業,如淡水河谷等礦山,或各國大鋼鐵廠等,還有煤炭電力公司,近幾年貨主開始延伸上下游,大量 介入自建船隊,國內寶鋼、首鋼等公司都已經組建了自己的船隊,其規模甚至不弱於三大航運企業沿海運力。在貨主掌控運力之後,船公司對運價的決定便失去話語 權。
上述人士向記者透露,干散貨市場目前發生的市場結構重大調整,很可能會影響未來幹散貨市場的格局。中遠已開始適量減少散貨船隊規模。
中 遠散貨運輸集團總經理許遵武表示,截至2012年6月30日,中國遠洋運營的干散貨船舶共357艘,3243萬載重噸,較運力高峰期已經減少近百艘。其中 租入船舶130艘,比上季度減少了17艘,該公司準備在下半年和明年再度減少數十艘租賃船舶,將運力收窄,提升效益。「即使沒有世界第一大船隊的名號也沒 關係,要效益不要規模」,中遠集團董事長魏家福說。
救市呼籲浮出水面
即使盡力提升經營效 益,干散貨扭虧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魏家福表示,如果今年再度虧損,中遠將被打上ST的標誌,明年也不見得能盈利,明年仍是干散貨運力交付的高峰期,供 求壓力巨大。按照魏家福44年的航運經驗,航運虧盈週期大致相同,既然2000年開始的航運牛市於2007年結束,則這輪低迷至少要延續到2014年方見 曙光。
可是,中國遠洋明年若再虧損的話,就要被勒令退市了。與之同命運的,還有中海集運、長航鳳凰和長航油運等。
魏家福聲稱已經向國務院寫了數封信請求救市,其內情他並未披露。有證券業人士透露,對於航運企業目前的退市風險,化解之道有幾點。一是國家財稅扶 持,比如減稅或注資。其二是各公司做股權融資,像中遠中海的負債率尚比較低,可以做相應的融資。其三是做資產出售或置換,以換取資金填補虧損窟窿。
第三個措施已經在長航鳳凰上試行,8月29日,長航鳳凰公告為了緩解財務困難,減輕資金風險和償債壓力,決定以零元向上海長航國際海運有限公司、中國長江航運有限責任公司等轉讓13艘船舶資產及相關債務。
向政府要求救市的呼籲則被中國船東協會所證實。協會副會長張守國向記者透露,已經聯合其他航企多次向國務院、交通部呼籲救市,並提請了救市措施。因尚在商討階段,不方便透露具體內情。
本 報記者獲悉,接近交通部的人士曾透露建議內情為:推進企業進行戰略性重組,鼓勵支持航運企業與上下游產業的企業之間相互交叉持股,進行戰略投資,或從資本 的角度進行多元化重組。另外在國家層面建立貨載保留制度,大宗戰略物資要給予國輪優先承運權。還有研究有利於航運業健康發展的稅收政策。
其中很可能會督促航運企業與鋼鐵企業、能源企業通過戰略投資交叉持股,做好主營,資本經營適當多元化,而不鼓勵能源、鋼鐵企業自己搞航運。
但 是,也有不少聲音表示反對。一位航運業人士向記者表示,如果國家要救市,需要準備大量的現金,僅上述五家企業,今年上半年已經虧損了近80億元,全年預計 窟窿會超過200億,其他航運公司更是難以統計。而當前除了航運業困難,鋼鐵、造船、汽車等無一不是困難大戶,國家也不能厚此薄彼,如此算來,救市資金將 是天文數字。所以,「這個頭,不好開,開了就是無底洞」。
有證券業市場人士也擔心此例一開,養成央企和國企一虧損就伸手要錢的習慣,而並不因危機做真正改革,提升盈利能力。
全球航運虧聲一片中,並非沒有業績報盈者。
東方海外貨櫃公司今年上半年的淨利潤達到1.167億美元,馬士基集團盈利21億美金。馬士基的盈利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危機急速的反應,包括其架構和人事安排上,均在過去數年中有重大調整。
交通部水運科學研究所副院長賈大山認為,國家在考慮給航運企業救市之時,除了打強心針,更注重考慮其「身體康健的自我恢復能力」,沒有應變能力的公司,即使是央企,也可以被拋棄。
| ||||||
日前,德勤全球礦業負責人Jeremy South悄悄從北京飛到台灣,拜訪中鋼與中油等公司,探詢投資或收購礦場的意願。他表示,「現在除了前三大礦業公司,全世界兩百多家中型礦場,上千家小型礦場都希望找人入股,甚至出售」,擺明「只要有興趣,其他都好談」的態度。 這段期間來台灣兜售礦場的,「扣掉重複的,差不多有十家礦場,」中鋼執行副總李慶超說。今年初,全球礦業需求緊縮,全球第二大礦業公司力拓(Rio Tinto)去年出現有史以來首次虧損,第三大礦業公司淡水河谷(Vale S.A),去年也交出十年來第一張虧損的成績單,全球最大的礦業公司必和必拓(BHP Billiton)日子也不好過,去年下半年,必和必拓淨利下滑五八%。 虧損的關鍵之一,就是中國買氣下降,採礦成本卻大幅上升,連帶的礦業投資交易跟著銳減。去年,中國礦業的購併案數目,僅三十八個,創下五年來新低。中國不買,國際礦業公司只好找台灣救命。過去,在國際礦場投資案中,台灣只能算是小咖,如今躍居重要地位,也算不景氣中意外的收穫。 |
黑龍江省四大煤城之一雙鴨山市,一次礦山事故的救援現場。該市目前已被列為資源枯竭城市。 (CFP/圖)
歷經十年,龍煤集團試圖通過破產重組,挽救行將資源枯竭的黑龍江省四大煤城,卻連自己也一步步被拖進虧損泥淖之中。
當一省最大國有企業出了問題,政府無法置之不理,只能出手相救。只是,“真正困擾龍煤的,並不是資源枯竭,而是老國企的體制在作祟。”
民國三年,湖南獵人曹鳳陽最早在鶴崗發現煤田。與很多煤城一樣,鶴崗先有煤礦,之後才有城市。
1945年,鶴崗礦務局成立,鶴崗建市的時間要比這晚上半年。到了1985年,鶴崗礦務局達到鼎盛,產量躍居全國第四。
在鶴崗這個一百多萬人口的城市里,煤礦工業是絕對的經濟支柱。它占到鶴崗市財政收入的50%到60%。從事礦業工作的人,占到總人口的80%。換句話說,八十多萬人的生活來源,就壓在了煤炭資源上了。
鶴崗的每一個人都與煤礦有著沾親帶故的聯系。煤礦的效益好,全家都能過上好日子。一旦煤礦風光不再,整個城市都會受影響。
2011年底,鶴崗被列為資源枯竭型城市。2014年上半年,鶴崗的GDP增幅為-22.7%,這個以煤炭產業為支撐的地區,經濟出現了極速下滑。
在鶴崗,煤礦企業周邊積聚著幾片平房區。
55歲的李仁貴就住在鶴崗市興隆選煤廠旁邊的那片平房,他已經在這住了快三十年。
不足20平方米的房子已經多年沒有粉刷過,被雨水浸濕已經發黑的墻體就用幾張報紙糊上。就連上個公共廁所也得走上五分鐘。
十年前,他的腿在一次井下作業時被砸斷了。病痛一直伴隨著他,一到陰天下雨,他連下炕的力氣都沒有。
現在,不到1000元的退休金勉強維持著李仁貴的生活。李仁貴還不是這個城市最貧困的,因為,當地城鎮居民平均每月可支配收入也不過是1000元。
就在李仁貴家的馬路對面,一排排嶄新的棚改小區拔地而起,據說兩萬多人都搬進了新樓。但李仁貴不知道自己要排到猴年馬月才能住上新樓。
30歲的馬強,就住在李仁貴仰望的那片樓房里,他已經在煤礦工作了六年。2013年開始,工資總是遲到幾個月,因為還要養活老婆孩子,馬強平時也幫朋友的公司畫圖紙賺些外快。
馬強會維修采礦設備,算是有手藝的。幾年前,他也曾到山西的礦上招工,當時,給他開出的工錢是6500塊,相當於在鶴崗的5倍。
幹了一個月,馬強還是回來了。他還是舍不得這個鐵飯碗,況且家人托關系送了五萬塊才上了編制。
二十年前,鶴崗礦務局還是中央直接管理,進入市場經濟不久的鶴崗一度處境十分艱難。1999年上半年,虧損了1.4億元,這在當時是個天文數字。
隨後不久,鶴崗礦務局就被下放到地方,改制為鶴崗礦業集團有限公司。一並改制的還有雞西、雙鴨山和七臺河——黑龍江省的四大煤城。
除了雞西,其他三個城市目前都已經被列入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名單。
2004年,黑龍江在全省層面組建龍煤集團,四大煤礦集團的資產劃轉到了龍煤集團。其中18個國有煤礦的破產改制工作,龍煤集團其實從1999年就開始介入,清產核資核銷了54億元的資產。
煤礦破產改制後的遺留問題,卻比當初測算的高很多。截至2013年末,龍煤集團下屬18個破產礦的實際費用支出,已經超出核定補貼資金31.52億元。
“由省政府牽頭積極向國家爭取政策支持,解決歷史上18個政策性破產礦的經常性費用、離退休管理機構經費及統籌項目外養老金、醫療保險、企業辦社會等資金缺口”,還是被龍煤集團列進2014年的工作中。
時刻困擾著龍煤集團的還有資源的枯竭,整合四大煤城的十年中,原煤產量始終維持在5200萬噸到5400萬噸的核定產能,幾乎沒有新增產能。
而龍煤集團的42個煤礦,均屬於高瓦斯礦井,其中有19個煤礦存在沖擊地壓隱患,安全生產的成本要比山西、內蒙古高很多。再加上龍煤所屬煤礦礦井嚴重老化,近半數的煤礦開采在50年以上,采深超過700米以上的占65%。
張磊在鶴崗當地的小煤礦跑銷售,這段時間,他在內蒙古、吉林跑了半個多月後徹底絕望了。“內蒙古開采的大塊精煤運到鶴崗才300塊,但在這挖出一噸煤的成本就要400多塊。”他說。
於是,這個東北最大煤炭企業在去年全年凈虧損23.4億元後,今年一季度的凈利潤也再次破了虧損紀錄,虧了16.22億元。
即便如此,還要養活24萬的員工,人工成本占到總成本的48%。“這還不包括離退休的職工,我們都不敢統計這些數字。”黑龍江省國資委的人士說。
山西最大的煤炭企業——晉能集團,員工也有23.5萬人,產值卻是龍煤的一倍多。
此外,龍煤集團每年還要補貼16.3億元,承擔四個煤城供水、供熱、供燃氣、公共醫療、社保和退管機構等辦社會職能。
“如果鶴崗沒錢修公路,一定會向龍煤伸手要錢。龍煤不得不給。”一位龍煤集團的中層稱。
2013年9月5日,中債資信評估有限責任公司將龍煤集團的主體信用等級評為AA-,評級展望為負面。評級報告指出,在行業持續低迷背景下其虧損幅度將進一步擴大,財務風險有所加大。
在煤炭市場不斷惡化的情況下,龍煤通過自身扭虧為盈已經幾無可能。當一個省最大國有企業出了問題,政府無法置之不理。
2014年5月5日,黑龍江省長陸昊就龍煤當前遇到的困難、問題以及下一步改革發展措施進行專題研究。一個多月後,決定安排30億元緩解龍煤集團流動資金困難。
幫助龍煤走出困境的措施還包括,7月底前,將“三供一業”(供水、供電、供熱及物業)和42所醫院全部移交所在地政府。不過,截至9月初,地方政府和龍煤還在測算移交補償,沒有正式推進。
“畢竟是國有資產,移交也要跟地方政府談條件。”上述國資委人士稱,國企承擔“三供一業”,意味著國企職工可以喝免費的水,冬天還不用交取暖費,真正的阻力是在這。
2014年上半年的養老金可以緩交;歷史遺留的爭議稅款,稅務部門不能強行征收;省里還把多個新勘探出的礦井劃給了龍煤。
到了7月29日,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長嚴天科率國家六部委來了,針對煤礦關閉破產、獨立工礦區改造搬遷、采煤沈陷區治理、煤礦安全改造、產業升級項目等問題開展調研。
龍煤自身也列出了扭虧為盈的時間表:到2017年,省內外煤炭產量穩定在6000萬噸,240萬千瓦低熱值煤發電項目全部開工建設,為大慶石化配套的120萬噸甲醇項目投入運行,礦區轉型初具規模;到2019年,外埠委托承包煤礦形成3000萬噸規模,180萬噸甲醇轉60萬噸烯烴項目建成投產,240萬千瓦低熱值煤發電項目全部建成發電。
“真正困擾龍煤的,不是資源枯竭,而是老國企的體制在作祟。”一位在龍煤工作多年的老員工如此感慨。
在鶴崗,大礦屬於龍煤集團,地方政府會將年產量在幾十萬噸的小礦進行資產評估,再通過公開招標,外包給個體老板。個體老板在買斷區域性煤炭資源的經營權後,每年向政府上繳地稅。
大礦的工程師把資源圖紙私下賣給個體煤礦老板在當地已經是公開的秘密。“煤質好的地方,已經被小礦先挖走了,大礦只剩下最難采的地方。”領導們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有利於煤礦結構轉型的一些措施,比如延長煤化工產業鏈的計劃,也不是近一兩年才提出的,但從集團再到各大煤城,執行就要大打折扣。
一個百萬噸的煤礦,要是在山西,一般是有幾百名員工;但在龍煤,就要多達上千人。馬強所在的部門有30名工人,領導就有18個。
龍煤集團的經營狀況惡化之後,也出臺了不少精簡人員的文件。“裁員嚷嚷了好多年,國企職工哪個領導敢裁。”馬強說。
即便是已經關停的煤礦,職工多被安排到三產部門,幾乎沒有直接辭退的。畢竟國企要承擔穩定就業的責任,裁員甚至會引發社會問題。
從山西幹了一個月回來的馬強,總感覺跟這里格格不入。龍煤也是績效工資,超額完成的部分應該是有獎金的,但這錢總被領導找各種理由扣下了。從這之後,馬強也和同事們一樣,完成了規定的任務,就聊天混日子。
“省領導來基層座談,礦上的領導好也不說,壞也不說。好像只要說了,就要擔責任。”龍煤的一名職工道。
馬強至今都記得,一個很有能力的礦長,在礦井關停之後,想要帶著手下的幾十名礦工到外省承包煤礦。但龍煤要求脫離組織關系才能走,而且承包只能是個人行為。這位礦長一氣之下去了陜西,再也沒有回來。
(應采訪對象要求,馬強為化名)
當智能、共享這些新概念,逐漸滲入行動科技時,傳統汽車產業即將跨入策略管理大師波特(Michael Portcr)著作《競爭策略》中描述的「互補力」(complementary)時代。傳統馬力、速度、省油已不是車廠重點,誰能在既有基礎上,拉幫結黨、互補有無,才能掌握這場典範轉移最核心的競爭力。 當典範轉移,第一個受衝擊的對象,就是傳統車廠。今年初,全球第三大車廠通用執行長芭拉(MaryBarra)就警告:傳統車廠各自為政、靠石油及機械稱霸的美好舊時光,已經到了盡頭,未來,汽車產業將進入資訊連結、綠能、電子控制的新世界。轉型契機僅五到十年。 時間緊迫,這場仗怎麼打?二月,世界經濟論壇未來汽車與個人運輸全球議程委員會,歸納出未來車三大趨勢:輕量化、電動化、智能化,前兩者屬硬體範疇,傳統車廠仍有著力點;智能化則是最終決勝點。 拚減重,車體用碳纖維材料 輕量化,聚焦高強度輕量化材料、先進成型技術,在不影響性能和售價的前提下,實現減重目標。 BMW二00九年結合碳纖維大廠西格里(SGL)設立合資企業,在自動車計畫中導入碳纖維複合材料,算是傳統車廠的第一個里程碑。隨後,福斯、豐田、通用等全球主要汽車集團也一一跟進。 碳纖維複合材料的優勢,除了減輕車身與底盤重量達四成,抗壓力更是鋼材的七倍以上。但目前無法大規模導入,除了成本天價之外,整合物理、化工、機械、材料、自動控制等學門障礙高,只能小批量產,也因此,業界專刊《汽車新聞》(Automotive News)指出,誰能突破前述限制,誰就有機會領先。 拚節能,蘋果也做新電池 電動化議題,最受囑目的焦點,當然是特斯拉(Tesla)。以房車款Model S為例,內裝六千至七千顆業界標準型號18650鋰電池,電力滿格時續航力可破四百公里,不過,占總成本三成以上的高門檻,且耐撞力低,以致電解液外溢起火等,是它無法順利擴大市占的障礙。 鋰電池的物理限制有待突破,另一方面,業界已看到新產品取代的機會,明日之星是固態鋰電池,容量、安全性都遠優於當前液態鋰電池,德國零件大廠博世(Bosch)、蘋果、豐田都搶進研發。 拚結盟,車廠最想找優步 最後是智能化。今年來,傳統車廠領悟到,未來車真正競爭者其實是那些不會製造汽車的「門外漢」,他們徹底重構人類與車的關係,一些以往想不到的跨業結盟一一湧出。以共乘服務來說,檯面上有四大金剛:優步、Lyft、Gett和滴滴出行。 優步是車廠打造未來汽車過程中,最想結盟的對象,不僅與Google、福特、富豪等國際企業成立自駕車聯盟,也在全球各地區市場找戰友,聯手搶進叫車服務,像美國的臉書、台灣的宏達電、中國的支付寶、日本的豐田等。 強勢崛起的Lyft,是優步在美國最大對手。去年獲中國滴滴出行投資一億美元,雙方共享用戶:隨後與馬來西亞Grab Taxi、印度Ola Cabs結盟;今年初更獲通用加碼五億美元,並肩展開自駕共享服務實驗。Gett是成立在以色列的初創企業,卻走紅於歐洲市場,今年五月獲福斯投資三億美元,被福斯執行長穆勒(Matthias Muller)定位成助攻二一。二五年成為全球最大行動服務提供商」幕後推手。 滴滴出行是最晚成立、用戶規模最大的叫車服務商,已在中國擁有三億用戶,幾乎壟斷市場。今年五月中得到蘋果投資十億美元,不僅是自家史上最大筆投資額,也是蘋果的中國投資處女作,被解讀為聯手騰訊和阿里巴巴的重要策略。 其餘未能與叫車服務商掛鉤的車廠,並非無動於衷,而是自力發展,像BMW就與DriveNow、戴姆勒結盟成立Gar2Go;二順特也在測試自家的汽車共享服務。 若說美國是自駕車革命先鋒,中國則被視為進入障礙超高的最大市場,長安汽車攜手百度、上海汽車搭載阿里巴巴,外來者很難插手。這也是八月一日優步將中國分公司賣給滴滴出行的主因:與其殺價你死我活,不如優雅退場。儘管中國車業的製造技術處於劣勢,但畢竟硬體是配角,智能化進程若能與國際對手並駕齊驅,競爭力仍有可為。 不管結果如何,在未來車成形前,勢必有一場亂鬥,誰能最快找到最佳夥伴,展現強大互補力,才能拿到下一世代行動科技的鑰匙。 |
6樓提及
我可以幫手,請指教吧
8樓提及
愛莫難助
只登爛果新聞 我記得我俾dc兄質問過
所以我依家都費事再登
5樓提及
咁大家是咪唔想睇他個欄,唔睇就唔貼啦
10樓提及5樓提及
咁大家是咪唔想睇他個欄,唔睇就唔貼啦
我當自己係QC, 覺得好既文章, 或者要論討既先貼.
12樓提及
錢志健的OK…好似每週星期五…佢IMONEY好似都有主場…
林少陽的每週星期三.
職場星期一至五…星期六佢又話多左個尃欄…
13樓提及
反應真冷淡...
17樓提及
SOURCE自己搵?定你提供?
19樓提及
ok,我試試
6樓提及
我可以幫手,請指教吧
22樓提及
如果你地唔戎意我不定時上網 就我入O羅 幫到手出聲就得架啦 我岩岩先見到呢個POST咋
21樓提及6樓提及
我可以幫手,請指教吧
你可否幫手入蔡生那一版?
24樓提及21樓提及6樓提及
我可以幫手,請指教吧
你可否幫手入蔡生那一版?
ok,每日貼到茶樓就可以了嗎?應該不是日日有
23樓提及我已家盡量keep住日日入21世紀經濟 同經濟觀察家[呢份就一星期出一次} 不過我有時睇完 我會miss左入 因為佢地個網有時要按入去先有其他內文 甘我睇完份報紙再上網就keep唔到段段都上載 sorry 同埋我想問下如果重複左會唔會有提示架22樓提及
如果你地唔戎意我不定時上網 就我入O羅 幫到手出聲就得架啦 我岩岩先見到呢個POST咋
要日日都入...唉
25樓提及24樓提及21樓提及6樓提及
我可以幫手,請指教吧
你可否幫手入蔡生那一版?
ok,每日貼到茶樓就可以了嗎?應該不是日日有
我剛叫人入了,我還有其他的,你幫我貼爽報的蔡東豪、胡孟青和李兆富好嗎?
http://www.sharpdaily.hk/main/fin/20120907
貼在這個區
http://realforum.zkiz.com/viewforum.php?fid=206
星期一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