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談分賬比例爭鬥(二字雜談) 郭曉平

http://xueqiu.com/1531393579/22474152
網上傳出分賬比例提高時,我在去北海的路上。忙了幾天,沉下心來寫篇短文記錄。

影院不可放的2%

兩個點,上游上嘴唇下嘴唇一碰就出來了。兩個點對於影院是一個什麼概念?

 大家都知道,分賬前兩大項之處:5%的專資,大於3.3%的營業稅(姑且按3.3算),用於分賬的是票房的91.7%;按照2011年的行情,上游43%,院線影院57%;實際算下來就是:上游39.43%,院線影院52.27%;

調整後上游45%,院線影院55%。實際上游:41.265%,院線影院50.435%;上游多收入1.835%個點。

 五大發行方提高比例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還建議此2點從影院方面想辦法,這點需要分三類來說。

第一類:院線和影院一家

以萬達、星美、金逸、大地為主。

這兩個點羊毛出在羊身上,影院和院線一家。

2011年金逸放映業務毛利9.65%,少這1.835個點,就是7.815%,低於上交國家的 8.3% 零點五個點;純為國家做貢獻。

第二類:以加盟為主的院線

以上海聯合、南方新幹線、新影聯為主。

有通知,有建議,兩個點可以從影院要。有自投影院,損失是有的,但不至於那麼大。

第三類:全產業鏈的影院投資公司

以華誼、博納等公司為主。

左手出,右手進。進大於出,小團隊利益服從集體利益。

第四類:其他民營影院

其他民營影院,兩個點自己承擔。票房好的,壓力可以推給院線,院線代表發言;票房不好的,自己無話語權。

可預測結局

趨勢一:分賬比例提升不可逆;

去年張偉平鬧的時候,筆者曾預測今年會按這個比例走。

事實來的晚了一些,但最終還是會走到這一步,分賬比例的提高是不可逆轉的。原因如下:

1.行業內容為王,上遊說了算;

2.影院是盤散沙,院線各懷鬼胎;大院線在努力做全產業,小院線還有上游示好,帳是可以算清楚的。

趨勢二:票價上揚

2個點的壓力來了,緩解壓力的唯一途徑,提昇平均票價,轉嫁壓力。

影院是服務周邊固定人群的,提高2個點票價,不會造成觀眾的減少(事實將會證明)。

趨勢三:國產中小影片生存空間縮小

分賬比例上調,脅迫影院必須追求更高利潤,情面和利潤面前,更容易選擇利潤。

總結:

 提升分賬比例,對於整體市場是利好的。優勝劣汰,先從淘汰劣片開始。願這兩個點,成為攪活市場競爭力的一隻鯰魚。在野蠻調控中尋找平衡,促進行業的相互瞭解,這是主要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02

用KPI管理 人治與法治比例如何拿捏?

2013-01-28  TCW
 
 

 

}隨著企業規模成長,勢必導入KPI(Key Performance Index,關鍵績效指標)管理,以提升管理階層的經營效率。

然而,KPI使用錯誤將造成大難,甚至被業界戲稱為「扼殺績效指數(killing performance index)」,就連著有《再造企業:經營革命宣言》的管理學大師麥可‧哈默(Michael Hammer)都直指,KPI最易發生七大誤用,例如KPI訂得太瑣碎等。

「衡量的藝術」是企業領導者必修的一堂課。唯KPI是從,如同嚴格法治,主管的管理能力不進反退,追求KPI數字,也易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弊病,但若實行人治,授權主管有調整KPI權力,又擔心企業內部績效衡量不公平,怎麼做才好?

成立逾百年的企業巨人IBM公司,二○一一年被《財星》(Fortune)雜誌評為「最佳領導力企業第一名」,也是五百大企業中,員工人數第二大企業,其如何活用KPI領導分布全球一百七十多國的公司、約四十三萬名員工,卻又不掉進數字陷阱?

我們邀請到,台灣IBM公司總經理黃慧珠與政治大學商學院IMBA教授李瑞華對談,IBM如何從人治與法治找出一條KPI管理之道。

政治大學商學院IMBA教授李瑞華(以下簡稱李):隨著規模成長,企業原本由人治,最後必須引入KPI實行法治,但是死板遵守KPI,最後將導致「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等弊病。IBM怎麼使用KPI之餘,還可避免其副作用?

訂指標,不光上面說了算須形成共識、參照其他依據評估

台灣IBM公司總經理黃慧珠(以下簡稱黃):你講得很好,死板的KPI最容易「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例如要求離職率不能太高,這太簡單啦,只要不好的部屬也留著就好。

所以企業對KPI的設計,最重要是要有它的目的性,這個KPI的設計要符合業務發展的策略。

一開始設KPI時,我們會與員工溝通(編按:年初每位員工在了解公司的績效目標與具體KPI後,訂立自己的個人業務承諾),即便KPI都是從上面下來,仍然非常重視溝通,討論設的對不對?合不合理?彼此建立共識後,在做的過程隨時去檢視(有無達成的)落差在哪裡?

雖是溝通,但這些KPI是有界線的,不是胡亂設。有段時間業績很難做時,真的有人給自己的績效其中一項是,只要高爾夫球打進九十桿以上,就可加薪二%,這一定會被HR(人資部)發現,你的績效也會因此被壓下去。

再者是KPI設立要有周延性與平衡性。KPI只是我們管理體系的重要參考,不會是全部。

例如對人的處置,我們做評價時就分兩種,第一是fact base(事實依據),你根據哪些KPI,與記錄在系統的實際數據;第二,他是team base(同事依據),根據你的參與程度,同事給你回饋與評價,最後,我們不只跟台灣比,而是放在與中國同職級的看相對性。

打考績,不必360度衡量採團隊討論,避免人為因素干擾

李:你提到team base與fact base的平衡,可避免全靠法治的偏差,問題是涉及人也會有誤差,例如企業做三百六十度衡量,可能善於經營人際關係者獲得較好的評分,或產生「買票」行為?

黃:IBM沒有做三百六十度評估,那會有副作用。以前IBM曾讓下屬給主管打分數,主管還真不敢處理低績效部屬,但我們現在的team base不是底下人給上面人打分數,而是基於團隊討論,約二十、三十人一個group(團體),例如我認為誰績效好、績效差,必須在討論的過程中,彼此互相幫助、了解。

問的問題也要與策略目標符合,不是問「這個人好不好相處?」這就是問「關係」,而是問「這個人對你實際產生的價值貢獻多不多?」問題也要與經營目標連結。

再把超級極端評價拿掉,據我判斷,這些feedback(回饋),滿反映真實。

李:KPI包含兩塊,一塊是衡量what,這是量化,具體的績效數字設立相對容易,一塊是衡量how,這是質化衡量過程,通常how很難測量, IBM怎麼衡量這塊?

黃:舉個例,我們領導力指標有一項,你有沒有幫助同事成功?你單純這樣問,員工一定會說「有」,但我們分第一等到第五等,在不損己的情況,你幫了別人,大概是第三到四等,但如果犧牲自己、成全大我,例如把我的愛將送給別人,那就是第五等,這也可以很清楚衡量。

李:你們的KPI不僵化,還有量化和質化,但你會遇到一個棘手的問題,幫公司賺進大把鈔票、業績第一名者,萬一綜合質、量化的績效低於業績第二名,最後大獎給了第二名,你怎麼跟業績第一名的員工解釋,他會接受嗎?

給第一,不是看誰最會賺得視質化和量化指標,綜合考評

黃:這就是溝通,永遠都要做事前溝通,在IBM,我們對performance(績效)跟KPI的定義不會是單一的,永遠是多緯度的。不同緯度裡怎麼調配比例,中間又有彈性,像有一年我扛很大的事業部,成績很好,但是得到award(獎勵)的不是我,得到大獎是產出相對小,但是很創新的部門,這你沒話講,因為公司就是要鼓勵創新行為,一早就列在領導力的KPI之中。

李:你可能有這樣的心胸,但是大多數部屬會覺得我是第一戰將,做了這麼多業績,(獎項)竟然是給新興部門,搞不好第一戰將還會離職?

黃:其實用hard index(硬指標)不可能百分之百做到公平,真的沒有。太多可能變數,KPI的評量有系統的制度化設計,也有很人性的溝通跟理解的built-up(建立),設立KPI時企業與員工要有共識,得出來的結果,主管要很有勇氣下判斷。

這件事情,講容易做很難,如果你部門有兩個表現很好的員工,但是你只能給一個人第一名評價。平時你拍拍他們肩膀跟他們說,「欸,兄弟你做得好!」但是,到最後,(沒拿到大獎者會問)為何他不是一而是二?

有些主管會安慰說,你做得也很好,今年先給他,明年換你啦!或者他老婆剛生孩子,今年先給他,這些都不是很好的主管。你要認真想想為什麼是給他二,不是一?要針對他不足之處跟他straight talk(直接告知),這才是真的幫他,IBM對主管的養成非常注重這一點。

靠法治,其實這是假公平不花時間溝通,最終只是一人治

李:你不斷強調「溝通」,其實「主管不偷懶」是做KPI管理很重要的關鍵,只講量化指標簡單,數字算出來,大家都沒話說,我稱為「簡單邏輯」,其實這是「假公平」。企業要根據當時的策略目的,調配質量KPI(各自)的比例,加入主管的判斷,我稱此為「混沌邏輯」,這得依賴主管花時間溝通,其實(管理起來)比較累。領導者都知道不能用簡單邏輯,但願意花時間在此的人不多。

黃:我待過本地公司,也待過外商公司,大家都認為IBM非常依賴管理在運作,也許抽走某一個人,企業依舊運作得下去,所以會覺得IBM不是人治是法治。

但是我感覺很多時候IBM是人治,反而是國內企業偏法治,因為老闆為了嚴格掌控,訂了嚴格的KPI,主管因為壓力大,或想當好人,不願下決定做溝通,你以為他人治,但是他是一人治,底下人都沒在治。IBM看似用法治,但是其實是每個人都很有自己的想法,有能力去做人治。

李:這跟我的實務觀察很一致,隨企業規模成長,為有效管理會漸漸引入KPI等法治工具,希望藉此擺脫人治,但管理的難處必須依賴人的判斷,無法百分百法治,最重要的是在發展過程中要找出道治,就是以企業文化與價值形成共識,就可以降低人治帶來的弊病。

【延伸閱讀】IBM會將每件銷售案子鍵入客戶關係管理系統,至少設下8道關卡,有助監控案子進展時間與成功機率。管理學大師麥可‧哈默曾為文提醒,企業做KPI管理時易犯7大致命錯誤,包含訂得太瑣碎、沒連結企業策略、太空洞等。

【延伸閱讀】台灣名師觀點只重視目標,恐陷入簡單邏輯

IBM能將KPI管理做好,第一是有健康的文化,能用健康的心態跟行為去溝通,第二是認識到KPI只是衡量績效的指標之一,必須依據策略,保持評量的彈性、不僵化。

KPI 的管理如同去醫院做健康檢查,單僅依靠數據判斷病情的醫生絕對不是好醫師,好醫生還會參照病狀、病徵與長年經驗綜合判斷。但是,企業領導者常犯單純以數據經營企業的毛病。

我建議企業做KPI 管理時注意兩點:第一,了解設立KPI目的,目的比較宏觀偉大與抽象,目標則是具體達到目的的方法,企業設定KPI只重視目標管理,例如每年要成長30%,忽略了目標管理背後,要有目的管理,例如成長的意義到底為了什麼。所以常見企業設立KPI時往往只見目標不見目的,導致目標達到了,目的卻沒有達到。

第二,學著用混沌邏輯,一般都僅把KPI當成量化指標,掉進所謂簡單邏輯思維,面對人的問題其實應該用混沌邏輯,多數企業為什麼沒辦法做到混沌邏輯,就是因為混沌,所以不好解釋,為了省事不溝通,看似很公平的評估方式,卻是最錯誤的方法。

口述:政治大學商學院IMBA教授李瑞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632

股票比例如何分配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4/blog-post_11.html
有blog友問及有關個別股份分配問題, 問止凡覺得個別股份佔全部股票多少百分比才算多, 或同一個類股份應該佔多少百分比? 他個人覺得可以參考恆指的分配比例, 最大的匯控都只佔恆指大約15%, 個人資產組合中的個股都應該佔差不多的比例吧。


好慚愧, 我並沒有好科學地去研究這個比例問題, 認為這全憑個人感覺, 結果亦因人而異。其實這視乎每個人對持股的信心, 始終就算如何分散, 亦都是股票組合, 風險未必分散得很理想, 到底資產可以如何分配呢? 我認為可以參考富爸爸作者對資產控制及瞭解的程度作操作。

大家看看城中富豪甚至全球富豪的買股心得, 他們的資產大多集中在最有控制權的一家或數家公司身上, 好像李嘉誠先生的長實及和黃, 李兆基先生的恆基, Bill Gate的微軟, 你跟他們說什麼每隻股票只佔15%之類的說話, 恐怕他們都不適用。

最核心的問題是他們能對所擁有的資產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權, 亦十分認識及瞭解所持有的資產, 所以就算他們把所有資產集中在同一隻股票上也風險不大。我這裡說的「風險」並不是指投資產品推銷人經常說的「波幅」, 而是損失的機會。只有對資產的控制及瞭解, 才能真正減少投資風險。

作為小股東去投資股票, 其實某程度上有點「假手於人」, 於是才出現很多投資顧問建議的「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中」、「買入不同類型的股票以作分散風險」之類的說話。因而出現個股或個別行業佔投資組合的比例為多少。

換個角度想, 如果投資擴至不同組合, 並能控制, 例如有物業及生意, 這個時候, 回看股票投資, 感覺上比較有條件更集中某幾支股票吧。例如如果有三層樓收租, 市值共800萬, 每月收租2萬多, 另加50萬股票, 把全數50萬買入其中一隻內銀股, 我認為不過份。

所以股票比例實在因人而異, 不同人有不同財政處境, 對不同資產有不同控制能力及瞭解, 所以比例亦不盡相同, 很難一概而論。不少投資顧問都會在這類題目有些意見及理論, 例如用100減去個人年齡去定投資股市及債券的比例等等, 我總是聽不進耳, 可能我聽不懂, 為何80多歲的李嘉誠及巴菲特不是只投資10多%的股票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537

少陽談黃金比例看周期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196149

今年以來,我們(本人)一直以牛市走勢格局作投資部署與應市策略的基礎,然而,這個假設在7月正受到嚴峻的考驗,只要恒指本月以陰燭收於20800點水平以下,24個月移動平均線逐步變成阻力,那麼,19426點這個上半年低點,將很大可能會最終被下破,從而確認進入熊市走勢格局。

除了我們對恒指走勢判斷的更新外,林少陽亦在613日及14日行文,以Fibonacci分析港股身處的周期階段。林氏承認,港股目前似乎仍然身處07年以來的調整周期,多於一個新經濟周期的開始。投資者需要對此刻的調整,有合理保守的心理準備。『……以下是幾幅自2007年恒指創出歷史新高以來的斐波那契(Fibonacci)黃金比例圖。

Picture

圖一給我的啟示為,雖然我們(林少陽)很希望一個新經濟周期的出現,但從黃金比例的分割可以看出,直至目前為止,我們仍然處於後2007年的股市(以及其反映之中國經濟)調整周期之中。究竟是巧合還是恰到好處,今年130日的收市高位23,822點,剛好與2007年收市新高與2008年收市新低的0.618黃金比率,相距只是62點,誤差只是0.26%。假如我們不是吹毛求疵的話,其實201010月中至20115月底那段上落市,亦剛好是在0.618黃金比率上下1,000點橫行。

而周二(611日)收市價21,355點,剛好是2007-2008年這不平凡的一年,為我們過去五年劃出的框架內上下波幅的中間位置(21,327點)只差27點,誤差只是0.13%。然而,今次已是自4月初以來第二次測試這個支持位,從商品外匯以及外圍股市的表現看,加上早前本欄提出的多隻恒指及國指認沽期權於21,000點及10,000點重倉對賭,港股最終還是在周三(612日)守不住。

Picture 

圖二乃自2008年港股見底至2010年見頂之後的表現,斐波那契分割比率再次告訴大家,我們不單並未走出20072008年那個跌市的框框,我們甚至仍然受制於2008-2010年間的波幅。由於我們已明顯跌破2010年與2011年高低點之間的0.618黃金比率,不過昨日恒指於即市低點20,653點獲得支持,與0.5倍黃金比率的差距,只是46點。究竟調整是否已經足夠,我們暫時無從考究,不過昨日(613日)的跌勢實在頗急,因此對於有耐性的投資者而言,昨日是其中一個值得選擇性吸納的日子。

Picture 

從圖三可見,我們看來已第二次明顯跌破2010年與2011年高低點之間的0.618黃金比率。本欄早前向《經濟一周》提出20,000點這個瞎猜的全年低點預測,剛好就在0.50.382比率之間的中軸位置,亦恰好是圖四恒指由1625023822點之間調整的50% 

究竟,恒指最終會否跌至20,000點或以下,然後很聽話地反彈?往往只有事後才知。……事實上,未來永遠不確定,可更重要的是,港股調整究竟幅度有幾深,指數的波幅範圍在哪,未必跟閣下的投資表現有直接的關係。反而,閣下持倉究竟有幾多是處於泡沫狀態,意義其實更大。

Picture 

事實上,由本欄於2月初提出市況過熱警告開始,港股一直都只是以橫行代替單邊跌市,個別行業於期內仍能逆市上升,可見整體市場氣氛,直至最近為止,仍然未受破壞。然而,隨著周二端午假期前的21,400點的最後防線亦遭衝破後,整體市況已出現一次較深的調整。

對投資者而言,現在才調整投資組合打守勢波,恐怕已經太遲。反而,投資者不妨待今次市況調整,重整投資組合,或乘機逐步增持值得長線看好的股份。』

相關舊文:回顧6月展望7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615

萬達集團 重構「黃金比例」:哥不玩房地產了!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5035.html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一家大型商場,業態分佈通常分為購物、餐飲和娛樂三大板塊,其中,由於服飾毛利較高,因此購物板塊以往是重中之重,購物中心給服飾品牌的地理位置通常較好,收取租金和營業額分成也較高;而餐飲由於毛利率遠低於服飾,以前通常連20%業態佔比都不到;KTV、電影院等娛樂業態在以往更只是點綴甚至不佈局。按此計算,業界傳統的「黃金比例」是購物、餐飲、娛樂各為52:18:30的業態分配。

「可現在消費走低、房地產『輸血』也不是持久之計,加上網店對實體店的衝擊,原本是重點的服飾毛利驟減,所以減少服飾面積而增加能聚集人氣的餐飲和電影院等娛樂業態佔比是趨勢。」上海商學院教授周勇表示。

地產「養」商業已過時?

萬達廣場是典型的集合了商場、酒店和辦公樓等要素的綜合體樣本。此前,地產給百貨業態「供血」功不可沒,2011年,萬達百貨40家店年收入僅69億元。中國經營連鎖協會發佈的「2011中國連鎖百強榜單」顯示,百盛集團當年門店數52家,營收達164億元;廣百股份也以29家門店的規模實現總營收93億元。

「目前房地產政策不穩定,住宅交易越來越不好做,所以更多業者投向商業地產,並且必須要有專業管理團隊將商業真正做好,而不是純粹靠賣樓養活所有人。」周勇認為。

根據萬達集團信息,其已經調整策略,弱化純房地產業務,加強商業零售和文化產業板塊。萬達商業地產公司今年上半年收入567.2億元,完成全年目標的41.5%、上半年目標的112.6%,同比增長15%;上半年現金回款395.2億元,完成全年目標的39.6%、上半年目標的112.1%,同比增長25.6%;上半年施工面積3728.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3.6%;其中新開工面積1106.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96.6%;竣工面積476.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55.2%。

剛在上海開發了iapm商場的新鴻基則認為,商業地產必須要做出特色,使自身租金和營業收益價值有所體現,並非純粹靠售賣樓盤過活。「上海環貿iapm一樓租金約為60元/天/平方米,該項目的業績目標是希望達到一年租金收入約6億元。」新鴻基地產租務總經理馮秀炎說。

重構「黃金比例」

在一家購物中心做服飾生意的張小姐表示,她以前一天營業額可達8萬元,如今卻只有一半的業績。由於電商衝擊,現在很多客人只把實體店當「試衣間」。儘管一件衣服的售價可能是成本價的10倍,但鑑於銷售量下滑,加之商場租金和人工昂貴——比如有些商場每天每平方米租金可達30多元,因此張小姐的服飾店可能會「挪地方」。

相反,以往毛利遠低於服飾的餐飲因能聚集人氣而變得「吃香」起來。在南京新百新街口店內的外婆家餐廳,到下午2點還是人頭攢動,據其內部人士透露,該店一天營業額可達8萬~10萬元,一天要翻檯8次才能滿足眾多客人的需求,足見人氣極旺。

「我們研究過,一個客人只有在商場內停留3小時以上,其購物的可能性才最大,因此必須要延長客人停留時間以促進消費,所以餐飲和娛樂業態變得很重要。」金鷹商貿董事長王恆透露。

於是,購物、餐飲、娛樂各為52:18:30的「黃金比例」被打破,現在逐漸演變成各佔三分之一,甚至餐飲佔40%的格局。

根據戴德梁行統計,目前,在休閒娛樂、餐飲方面的業態佔比,天河城、正佳廣場、太古匯、中華廣場分別為48%、53%、43%、48%。

杭州銀泰城在業態上,服飾、名品、主力店的比例約佔42%,餐飲和配套的比例則高達58%。上海日月光中心由原本電子產品、餐飲、百貨各佔三分之一的比例向餐飲、娛樂傾斜,其調整後的餐飲和娛樂業在日月光中心的比重上升到60%。萬達方面則坦言,目前以宜興萬達廣場為樣本的新一代萬達購物中心項目會逐漸「去服飾化」,加大餐飲和其他新型娛樂業態招商。

除了提升餐飲和娛樂的比例,為吸引客源,各商場對新娛樂業態的引入也是煞費苦心。「但這一定要注意分寸,以前江蘇省一家購物商場為吸引人氣,居然在店內引入動物園,結果由於動物的衛生清理等問題反而導致客流減少。」一位在南京新百工作多年的資深人士坦言。

35640-131022235339
 

用電商戰電商

購物中心之所以大費周章調整業態,打破「黃金比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電商對實體零售業的衝擊。為了擺脫「試衣間」命運,不少實體業者選擇在做大體量後也投資電商,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TESCO、麥德龍這些賣場起家的零售商其實都已涉足商業地產,並試水開發在線業務以補短板。目前有30%左右自持物業並配合一定招商的大潤發也開始進軍電商,高鑫零售(大潤發和歐尚合併的上市公司)執行董事兼大潤發中國董事長黃明端向記者透露,已投資1億元成立上海飛牛集達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其中,康成投資(中國)出資65%,中國台灣最大購物網站PChome創始人之一——謝振豐旗下香港公司Excellent First Limiterd出資35%,未來,在電商公司還將實行員工股權激勵機制。

此外,O2O(Online To Offline,線上線下融合)是實體業者的又一大籌碼。

「其實線上和線下有很大一部分客戶群是重疊的,假如我們多開拓一條線上渠道,那麼我們就多一個機會抓住消費者。除了我們自身的實體購物商場、銀泰網之外,我們還可以與對手競合,即O2O,借力在線網購商資源來推廣我們實體商場貨品。」銀泰商業集團CEO陳曉東表示,O2O是完善消費者體驗和模式創新的需求,日前銀泰已與天貓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探索中國商業的O2O融合發展。

「區別於B2C、B2B、C2C等電子商務模式,O2O即把線上的消費者帶到實體商店中去,在線支付線下商品、服務,再到線下去享受服務。通過打折、提供信息、服務預訂等方式,把線下商店的消息推送給互聯網用戶,從而將他們轉換為線下客戶。在此模式下,線下服務就可以用線上來攬客,消費者可以通過線上來篩選服務,還可以在線支付、點評。該模式最重要的特點是,推廣效果可查,每筆交易可跟蹤。O2O實現了用戶行為可追蹤、可衡量、可預測,讓企業跨時間、跨地域接單,為三高一低——高人力成本、高房租、高稅費、低利潤的傳統行業帶來了低成本推廣、運營的新方法。」上海商情信息中心研究部主任韓姍月如是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347

上海頒佈「滬七條」 二套房首付比例提至七成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874

繼深圳與北京出台地方調控措施後,上海也頒佈「滬七條」對房地產市場進行調控。

據上海房管局11月8日消息,上海市房管局發佈《進一步嚴格執行國家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相關措施》。《措施》共七條,從房價調控目標責任制、增加住房用地供應、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差別化住房信貸和住房稅收政策、住房限購、和加強監管七個方面對房地產市場進行調控。 

在《措施》第四條中,上海房產局明確表示,對於居民家庭向商業銀行貸款購買第二套住房的,其首付款比例從不得低於60%提高至不得低於70%及以上。

《措施》第六條則規定,調整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購房繳納稅收或社保費年限,從能提供自購房之日起算的前2年內在本市累計繳納1年以上,調整為能提供自購房之日起算的前3年內在本市累計繳納2年以上。這也意味著,外來人口在滬購房的門檻被提高了。

而在上海「滬七條」對二套房首付提出七成要求之前,北京和深圳已施行有日。

南方週末網此前報導,11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宣佈,11月6日起,第二套住房貸款首付比例由現行的不低於六成調高至不低於七成。繼續暫停發放家庭購買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貸款。

而據瞭解,安北京現行政策,當前如果購房人屬於「賣小買大」,在名下房產已出售的情況下購買二套房,首付六成、貸款利率上調1.1倍。如果購房人在名下已有一套房產的情況下購買二套房,首付七成、貸款利率上調1.1倍。

據《京華時報》11月7日報導,央行營管部透露,目前北京關於二套房的房貸政策未變,依然是名下無房再買二套首付六成、名下有房再買二套首付七成。

對於上海新出台的的「滬七條」,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微博評論,滬七條與此前出爐的深圳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深八條」與北京房地產調控政策「京七條」性質類似,以重申和強調既有政策為主,同時增加個別新政。

楊紅旭稱,上海新政中有新意的地方在於將二套房貸首付由六成提至七成(與深圳和北京一樣),和將外地人購房門檻提高,連續納稅紀錄由1年增至2年。

楊紅旭表示,上述新加碼的兩條,力度不大,市場不會立即由熱轉冷。不過,上述政策會抑制少量本地改善需求和外地剛需,而新出台政策對民眾的心理影響大於實際影響,少數需求將觀望一下。

國家統計局近期公佈的數據顯示,70個大中城市中,9月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有65個,最高漲幅為1.9%。同比上漲的城市有69個,上漲超過10%的城市為15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城市漲幅均超過20%。一路飆升的房價或為引發各地調控的原因所在。

楊紅旭預測,明年房地產市場可能會小幅降溫,廣州也會對調控政策進行跟進。

而據前述《京華時報》報導,中原地產市場研究部總監張大偉分析指出,「北京、深圳收緊調控的舉措將影響其他城市,預計很可能在最近全國一二線城市價格上漲較快的區域出現一波調控收緊政策」,張大偉認為,市場已經到了必須出台長效機制的時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165

中國男女比例失衡推升經常賬戶盈餘?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4406

本月舉行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放寬了實施四十年左右的獨生子女政策,上週衛計委宣佈,全國不會統一啟動實施「單獨」兩孩政策,將由各地區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具體時間

但我們都知道,中國的人口問題絕不是放開生育一招就能擺平的。

最明顯的一點就是中國的男女性別比例失衡現象。
去年12月24日國家計生委聯合發佈的《2012-2013年中國男女婚戀觀調研報告》,70後、80後、90後非婚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共計多出2315萬。

70後非婚男女比例為206︰100,80後和90後的這一比例分別為136︰100和110︰100。

而美國私人經濟研究機構全國經濟研究所(NBER)最近發佈的一份報告認為,性別比例失調是中國儲蓄率高的一個原因。

徵婚市場的女性人數比男性少,女性也變得更挑剔。

《非誠勿擾》裡馬諾那句「寧願坐在寶馬車裡哭,也不願意坐在自行車上笑」早已傳遍大江南北。

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穩定的收入也不再能保證男士在相親的戰場上無往不利。房產幾乎成為「標配」。

NBER報告認為,這種性別失衡導致年輕男士和他們的父母增加儲蓄:

這種失衡已導致年輕男士、特別是他們的父母提高了儲蓄率,目的是為了在婚嫁市場的競爭中處於更有利的地位。

失衡也促使企業存款增加,因為越來越多的父母發現兒子尚未結婚,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創業。

而得到銀行貸款有一定難度,新生代企業家和小公司就必須自己的存款為公司運營和開拓發展提供資金。

NBER2011年和2013年的兩份預測報告顯示,三分之一的經常賬戶盈餘都要歸功於這種男女性別失衡產生的儲蓄動力。

而且,部分源於這類因素的盈餘也不會很快消失。

當然,獨生子女政策鬆動的決定可能改變今後中國人口的性別比例,這一比例恢復正常後,父母也會感到為兒子結婚籌備資金的壓力減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668

【師兄幫幫我】初創期企業有哪些融資方式?如何估算股份比例及價值?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8/57218.html

以下是一位初創企業創業者面臨著融資及估值的疑問,安全寶創始人馬傑給出了極其乾貨的解答。

【初創企業創業者 劉家銘】

問:

初創期,有那些融資方式可以參考?比如有人想入股,如何估算股份比例以及價值?


【黑馬師兄】安全寶 創始人 馬傑

答:

籌資方式主流就那麼幾種:自籌、家人朋友的種子投資、貸款、風險投資機構的天使投資。

自籌永遠是第一件事情,先開始很重要,好歹也代表你對這件事情的決心嘛。你自己砸鍋賣鐵了,對風投也是一個信心。(雖然你砸完以後他們也還是可能不認)。

家人朋友的種子投資,在國外比較常見,國內也正在興起,也有不少專業做種子投資的個人,比如徐小平老師。各種政府的種子基金,白拿的可以,入股的就要十分謹慎。

貸款的方式,在國內貸款就算了,你要是搞得定也不會來問這個問題了。這個方式在國外比較流行,因為如果對自己做的事情有信心的話,貸款是不用損失股份的。

經過了一定的早期準備,尋找風投的天使投資是最目前看來最靠譜的方式,也是我最鼓勵的方式。因為看到了太多不靠譜的創業想法,經過風投的過濾,靠譜係數會大大上升。面對他們的折磨,也是強迫你把事情梳理清楚。(當然你會說這些傻13風投看不懂你的天才計劃,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大多數時候他們還是靠譜的)。

估值:今天下午我主持了一個圓桌討論,高原資本的涂鴻川正好回答了這個問題。(他是誰?就是投資360的那個傢伙)他答案的精髓就是,沒有人知道一家新的科技型公司的價值。對這個答案很沮喪嗎?錯,這才是show出你的夢想,贏得資金的大好機會。雖說沒有定價的標準方法,但是投資公司會參考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規模和行業走向:你所要從事的領域的市場規模大你才可能做大,投資關心的可複製性必須有大市場做支撐。行業處於上升期或者井噴期,那就是雷布斯說的,豬在風口上都可以飛。

2,團隊:一個好的團隊,可以把一個一般的想法做成。一個不夠好的團隊,是不可能把好想法做成的。各方面人員的均衡搭配,特別是主要幾個合夥人的素質和能力決定了團隊價值。

3,商業模式:一個簡單清晰的商業模式會讓你增值不少。曲折的商業模式成功幾率太低。

4,核心競爭力:放在了最後不是最不重要,而是最難回答。你到底比別人哪兒強,為什麼你做比別人做成功幾率大?你如何快速發展?你如何阻止抄襲?想清楚核心競爭力才能回答這一系列不太好回答的問題。

如果你可以在以上4各方面給出不錯的答案,那麼恭喜你,你基本上可以獲得融資了,而且估值會不錯哦!融資會問你很多問題,但這4條是核心的核心。

最後說一下比例:種子階段沒什麼固定規則,大家靠談。但是一般專業種子投資,都會比較友好的只佔10%左右,不會特別高。天使階段,也是靠談,但是參考比例在15%-30%之間,20%是非常常見的比例。

再說一遍,早期沒法清晰的估算公司價值,所以算算最少要花多少錢,然後反過來按比例算出公司估值,也是一種方法。看看哪家風投接受你的估值就OK了。記住,錢比你想像的要值錢,idea比你想像的要不值錢。能拿到錢就好,不要太糾結估值,立刻開始最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221

次貸泡沫再度逼近?低門檻企業債比例已超危機前兩倍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275

所謂次級貸款,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機構將放貸貸給還款能力差的貸款人,這些人無法嘗貸最終導致整個系統崩潰,從而引發了2008年次貸危機。

華爾街見聞曾報導,美國正在形成新的次貸熱潮。一種評級接近垃圾、僅受輕度監管的「低門檻企業債」正在華爾街蔓延。之所以稱為低門檻債券,是因為發行債券時對抵押、償還週期和收入水平的限制比較低。這種貸款往往是貸給已經有很多負債的公司,投資者則常抱有投機心理。

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一共發行的6444億企業債中,有2933.5億為低門檻企業債,幾乎接近50%。

2013年一共发行的6444亿企业债中,有2933.5亿为精简版企业债,几乎接近50%。

金融危機後,精簡版企業債的比例逐年上升,已經超過了危機前的兩倍。

金融危机后,精简版企业债的比例逐年上升,已经超过了危机前的两倍。

2013年美國企業的槓槓率也超過危機前水平,創下歷史新高。

2013年美国企业的杠杠率也超过危机前水平,创下历史新高。

逐月來看,今年12月的精簡版貸款最低,這是否說明市場已經針對美聯儲縮減QE做了適當調整呢?

逐月来看,今年12月的精简版贷款最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49

大摩153名員工升職MD,女性比例破紀錄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2867

周四,摩根士丹利將153名員工提升為董事總經理(Managing Director),相比於去年144個升職的名額有所上升。 摩根士丹利發言人 Wesley McDade Morgan 告訴WSJ,新升任的董事總經理中包括41位女性,占總數的27%,創該公司歷史新高。 摩根士丹利總部位於紐約。在本次升職中,證券業務部門(包括交易和投資銀行部門)占到了新董事總經理中的72席。 新升職名額中有98人在美國工作,占總數的64%。34%在歐洲、中東或非洲工作。21%在亞洲工作。 周四,摩根士丹利還向部分資深銀行家現金支付了2012年被遞延的獎金。 消息人士告訴彭博,在薪酬超過35萬美元、獎金超過5萬美元的員工中,至少有一半員工的獎金被延遲。 摩根士丹利定於本周五報告第四季度盈利狀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1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