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死在小確幸假想中的小店老店(2017/6/22)

2017-06-22 NM

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曾是世界的輕工業重鎮;港商甚至發展出一套讓勞工承包手作生產的制度。早一代人集體回憶中的「穿膠花」,可謂今天「將閒置資源極大化」的共享經濟的先行者。

在這種高度有彈性的生產模式之下,香港也出現了相應的零售市場環境。廠商將部分產品外銷,也有部分在本地出售。當年還未有大型連鎖店;高級的貨品和進口貨在百貨公司出售,其他的就透過各種小店和小販出售。這種分銷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賴廠商和各小店小販的關係網。不同產品行業,各自發展出一個由生產到批發到零售的網絡,這就是大多數人所認識香港的生產價值鏈。

八十年代,生產外移,價值鏈的結構也漸漸出現變化。左派一直恨之入骨的全球化,使零售業變得資本密集,愈來愈多的連鎖店,透過資本操作來減低成本,結果卻令到許多低收入家庭本來負擔不起的日用品,像冷氣和微波爐等,價格愈來愈便宜。過去廿年,國際貿易在物流和資訊技術的進步下,令市場變化愈來愈大;像阿里巴巴,就是大陸廠商向世界各地零售商批發的平台,漸漸變成向消費者直銷的平台。

大批量生產賺錢產品,已經是紅海式的割喉競爭;薄利多銷的背後全是資本密集的操作,是連鎖店的世界。但與此同時,微生產革命,卻為小店開拓了新的生存空間;只不過今天小店的銷售渠道,不可能再單純依賴傳統的實體店鋪,賣的產品也不可以是簡單的大批量生產商品。就算是小本經營,在今天要成功,也要走 Online-to-offline(O2O)的策略。更正確一點說,愈是小本經營,就愈要利用新的競爭環境,尋找生存定位。應運而生者,有王維基的網購平台;大陸資金的網購平台,最近也進軍了香港市場;主打有本地貨的,則有「士多」和「土炮」等。

「我不管世界怎樣變。我只是希望停留在三、四十年前那樣;簡單地買賣消費者要的日常生活所需?為什麼政府不可以回購領展,然後讓我們用低廉的價錢租鋪,讓我們繼續營運下去?」將小店老店消失,全部推說是租金貴,是捉錯用神。真正應該問的問題是:「為何別人有能力負擔更高的租金?」事實上,過去廿年,也有人可以像賣米線的譚仔般,由一間鋪發展成上十億價值的企業。順帶一提,有資料顯示,譚仔和同類食肆,生意收入最高的鋪頭,正是位於領展商場當中。市場的公義,就是讓做對了決定的人,得到回報。另一邊廂,市場也是淘汰的過程;被淘汰的人,最大錯誤就是將對未來的預期,建立在錯誤的假設之上;假設市場不會變,正是個致命的錯誤。說白了,就算政府免租將所謂的老店小店保育下來,最終也只是門面功夫,另類博物館,對幫助基層市民,真正意義委實不大。事實上,世界各地的政府,都會扶持某些行業和企業,結果卻衍生出各種既得利益和「殭屍企業」,要永遠靠吸別人的血來續命。不願意進步的社會,才是對我們的下一代最不公平的社會。

李兆富,筆名利世民,時事評論作家、出版人。作者Facebook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007

【西遊記】我們死在過份按本子辦事

1 : GS(14)@2017-02-05 10:40:23

【文化籽:西遊記】選擇題:新正頭,如果要入戲院看電影,在講求意頭的前設下,你會揀A)一套不太好看的喜劇?還是B)一套好好看的悲劇?笑片唔好笑,本身就很悲劇,只會讓人憤怒得想到處找人開年;反正都是悲劇,倒不如揀套不會期望好笑的寫實片啦。於是,我放棄了《西遊伏妖篇》,看了英國片《我,不低頭》(I,Daniel Blake)。有看過Michael Douglas套《怒火風暴》(Falling Down)嗎?你太年輕,聽都未聽過?你對三年前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無定向喪心病狂》(Wild Tales)又有沒有印象?《我,不低頭》是有點相似,減了激烈,格外悲涼。你有沒有試過在急症室等幾個鐘都未睇到醫生,等到,醫生就見你兩分鐘隨便講兩句打發你走?你有沒有試過致電政府部門,按鍵按了一個鐘也未搵到真人回應,到真人回應,他回應你想查詢的事情與本部門無關,請你致電另一部門,到你花費九牛二虎之力找到另一部門,另一部門又推說你應該找另一個另一部門?你有沒有試過踩上任何一個政府乜署物署辦公室,發現沒有事先約見便不可以見,想約見,必須上網申請或者先填九十幾份form,而閣下,是盲的?如果你有試過,看《我,不低頭》,或多或少會有點共鳴。在《怒火風暴》,主角被社會殘酷迫害到拎起棒球棍,再拎槍,再拎迫擊炮;在《無定向喪心病狂》,其中一個主角被官僚制度迫害到放炸彈;在《我,不低頭》,社會更殘酷,官僚更僵化,主角卻無力反擊,最激進,只是在政府機構的外牆塗鴉。最貼近現實。現實就是專門欺負手無寸鐵的善良好人。《我,不低頭》的主角是個阿伯,有病,被醫生制止開工,想自給自足都不可能,被迫申請失業津貼。又申請唔到,因為負責核實資格的「專業人士」,按本子辦事,認為手軟腳軟有分加,心臟隨時停頓就連一分都無。阿伯只好不斷找途徑上訴,然後不斷被玩弄。用完全機械性的方法處理人的問題,是制度,是程序,對,也是玩弄。這不是個別案例。這是常態。電影另一副線,是一位帶住兩個子女的單親媽媽,在倫敦被逼遷,輾轉之下被安排到北部城市紐卡素定居。人生路不熟,申請綜援時遲到,立即被拒諸門外,即使當事人嗌晒救命猛話無錢開飯,一樣無補於事。她是個好人,情願自己捱餓捱凍,也煮一道意粉給幫助自己度過難關的陌路人。因為她覺得這是做人最基本的禮儀。講禮儀無法制止別人的白眼。結果,她等不到政府救濟,還是要靠出賣自己來維護子女尊嚴。這是一個把好人逼到發瘋的世界。想好好生存,只可以把自己變壞,像阿伯的鄰居,從中國工廠偷運名牌波鞋來街頭販賣,簡直有種官逼民反的味道。好人沒有好報。電影中,還有另一個好人。當阿伯前往申請津貼時,現場由保安到職員到主任,全部也鐵板一塊,一味話要阿伯跟足程序行事,完全沒有出心出力解決問題的打算。只打算將問題推走。除了一個肯抽少少時間稍為人性化的阿姐。她一主動協助阿伯處理文件,問題還未解決,已經即時被上司捉走照肺。罪名是不按本子辦事。你叫人怎樣做好人?看到這一幕,我看到一個熟悉的死局。就似活在一間老化了的大公司,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久而久之,無論高層中層抑或低層,都只會約定俗成,所謂的按本子辦事。即使,個本子,已經明顯地跟不上現實轉變,也不會出現一個強人來改革或創新。因為,在制度之內,做一個強人,會被視為搞事,會被排斥,會被唾棄。像電影中的阿伯,在大樓內鬧爆班官僚時,無人附和,因為人人也怕被牽連;只有離開大樓後,在外牆搞破壞時,才會換到街外人的一連串無關痛癢的歡呼聲和打氣聲援。電影贏了康城金棕櫚,卻無緣角逐奧斯卡,注定讓《星聲夢裡人》(La La Land)一枝獨秀吧。我開始懷念去年有一套《焦點追擊》(Spotlight)負責關懷社會。



《我,不低頭》充份體現社會的殘酷及官僚的僵化。

《我,不低頭》呈現了現實的悲涼。

《我,不低頭》(I,Daniel Blake)電影海報


撰文:方俊傑

觀塘長大,壹仔打滾,偏愛西片、西劇、中日韓美女。利物浦悲慘球迷,非西人一個。facebook專頁:方俊傑



編輯:梁浩維美術:利英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203/199158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331

加國遇難者死在未婚夫懷中

1 : GS(14)@2017-06-10 12:40:41

倫敦橋恐襲首名身份獲確認的死者是30歲加拿大籍女子阿奇博爾德(Christine Archibald,圖左),她生前曾在加國露宿者之家工作,其後移居歐洲與未婚夫生活。來自卑詩省的阿奇博爾德當晚在倫敦橋上被貨車撞倒,最終死在同行未婚夫費格森(Tyler Ferguson,圖右)懷中。費格森胞姊在社交網站facebook上指弟弟失去一生摯愛,在電話中痛哭。加國總理杜魯多為國民在恐襲身亡感心碎。阿奇博爾德的家屬對「失去美麗、至愛的女兒和姊妹」表示哀悼,指她心胸廣闊得可包容每一個人,堅信人人都有其價值、值得被尊重,因而選擇任職露宿者之家,又認為她不會理解奪去她性命的殘酷冷血。恐襲一共造成7死48傷,當中不乏外國人。法國外交部確認一名男性公民遇難,7人受傷1人失蹤;4名傷者來自澳洲,32歲新西蘭籍男子道林(Oliver Dowling)被刺中面部後一直昏迷。英國國民保健署(NHS)指仍有36名傷者留院,其中21人危殆。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06/2004585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6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