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本網的計劃是我們的tag search和維基,現在經他們改良後,就變成他們網站上面的站內搜尋及股票百科。
我們的心血不容白費,就這樣抄過去,真是無話可說,也覺得又高興又憤怒。
我對這個網站表現極不滿之情。只憑財力和知名人力量是不能壓倒我們的,我們有的是創新智慧,必定持續回報給大家,給出獨立思考的資訊,使大家避免受部分財演的影響。
我們仍需大量幫手的網友以對抗這個資本霸權的侵襲,希望大家多多協助!
|
||||||
近年走紅的演藝圈哥倆好「阿 Ken與納豆」,沒有「靠爸」,也不是一夕「暴紅」,兩人從月薪兩萬五千元的演藝基層工作做起,一路被王偉忠、邰智源等演藝圈大哥磨練、調教。 八 年後,耐罵的他們,成就了B咖翻紅傳奇。 撰文‧林讓均 「什麼?傷到心坎兒裡的一句話?沒有耶!我很快就會忘記 被罵的事,從小就如此!」接受本刊專訪時,納豆(本名林郁智)一開始就擺出令人好氣又好笑的招牌無辜表情。「連老師都經常受不了,會罵我說:『我不是昨天 才罵過你!你怎麼又犯了!』我只好對老師講:『可是,我就是忘了啊!』」「對對對,真的沒有什麼話會傷到他!他就是前門挨罵,咻一聲,罵的話就從後門溜 掉,簡直就跟『穿堂煞』沒兩樣啊!」一旁的阿Ken(本名林暐恆)點頭稱是。 從二○○五年的情境喜劇「住左邊住右邊」開始,扮演壽司攤師徒 的阿Ken和納豆一路崛起,成為現今最紅火的諧星拍檔。「Ken豆合體」後搞笑、模仿一把罩,他們也從「全民最大黨」(前身是「全民亂講」、「全民大悶 鍋」)系列的陪襯小咖,變成橫跨主持、舞台劇、電影的挑樑要角。 雖然還不是大哥級,但他們在兩岸演藝圈的露臉機會,卻比許多A咖大哥、大姊 都來得多,近兩年的年收入更是竄破千萬元,年薪翻轉三十三倍!其實,入行八年的Ken豆因為外表不是非常出色,也沒有「靠爸」(明星父親撐腰)光環,剛開 始表演時,耗了一整天拍VCR,價碼也才一千五百元,月薪最多兩萬五千元。 兩人都是從nobody做起,所以被上頭罵的經驗相當豐富,阿 Ken和納豆直說,工作以來簡直是被「罵翻了」!但也因為懂得轉化情緒,把責罵變成激勵,阿Ken與納豆靠著「耐罵」,逐步掙得演藝圈一席之地。 阿 Ken: 前輩罵我,是幫我灌頂加持頂著加拿大UBC大學戲劇系的高學歷,阿Ken回台後卻從幕後人員開始做起,當過攝影助理、麥克風助理、 道具。「剛開始進入演藝圈,還真的有嚇到,因為被罵時連一句話都沒機會解釋。」阿Ken說,當攝影助理時曾因為副導去上廁所,他幫忙記錄時間,卻被攝影師 用六字經幹譙,只因為「這不是你的工作,你這麼愛幫別人,你去跟他好啦!」當場被罵得一愣一愣的阿Ken,這才明白台灣演藝圈有強烈的「師徒」文化,而且 組別之間分工嚴明,新人根本不能有「逾矩」的空間。後來,阿Ken進入「全民大悶鍋」演出,科班出身的他也因為不適應模仿秀的現場表演形態,難免引來類似 「不是學表演的嗎?怎麼這樣都不會演啊?」的調侃,讓他壓力大到一度懷疑自己不是吃這行飯的料。 當時,阿Ken在「全民大悶鍋」中的前幾個 角色,都是跟在邰智源身邊演跟班,而同樣擁有美國紐約理工學院大眾傳播碩士高學歷的邰智源,工作上素以「龜毛」出名,往往在節目收工後,還把阿Ken留下 來「訓示」,一一對過他演的每一個眼神、動作。 「那時邰哥經常罵我『你把這角色演成四腳蛇,再演下去就變蜈蚣啦!』一開始我還聽不懂,他更 火,直接罵說『你不知道畫蛇添足是什麼意思嗎?』」阿Ken笑說,直到現在他還是會被邰哥追著問:「你演這是什麼?這個爛梗你也敢拿出來?」為了想出一個 讓邰哥也會笑的好梗,還是新手的他特別央求編劇,在前一天半夜先給他腳本初稿,然後約朋友到咖啡廳想笑點,一想就到凌晨兩、三點。甚至,他還會幫每個模仿 的角色設定內在個性。 例如,阿Ken開始被觀眾注意的第一個角色,就是站在國台辦「張名清」旁的小紅,他就設定成一個年過四十、未婚、沒談 過戀愛的女祕書,強調女性主義,卻又渴望男人霸氣的愛情,有點暗戀「張名清」,但是最愛金城武。 「那時邰哥就會考我,金城武放屁,小紅會是 什麼表情?這是一種明明很臭,但因為是最愛的人放的屁,所以偏偏又想聞的表情!」說著說著,阿Ken臉上露出一種扭曲的怪異笑容,當場演起了內心戲。 慢 慢地,阿Ken從只是在大哥們身邊搭檔的配角,開始可以配合台詞馬上反應表情,成為節目中不可或缺的綠葉,就誠如師父邰智源說過的,「該賤的時候就很賤, 該收也收得很好。」阿Ken說,他也曾經被罵到想說「明天不要來了」,但現在回想起來,好幾次錄完影、卸完妝,他沮喪地走到地下室準備開車回家時,邰哥都 會叫住阿Ken,告訴他應該怎麼表演,常常講到大家都走光了。「所以說,在職場上有前輩罵你,真的是一種幸運,有灌頂加持的作用!」對於這位他曾經嚴格雕 琢、一手調教出的徒弟,高標準的邰智源難得顯露出滿意,但他私下卻讚譽說,「表演就像是做豆花一樣,做老了變豆腐,做嫩了又變豆漿!現在阿Ken算是成角 了,做得出豆花啦!」 納豆: 被欺負,就當作是節目效果相較於阿Ken老被前輩指導,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還未畢業、就從兒童舞台 劇開始做起的納豆,在表演上就是屬於「渾然天成」的好笑。剛開始進入「全民」團隊時,大哥、大姊可以使喚他,後來連陳漢典這些學弟妹也在節目上欺負他,但 納豆知道這一切都是為了「節目效果」。 在大哥、大姊眼中,納豆不僅是「天生的藝人」,性格上還有一種讓人佩服的天生豁達。如果有人批評他表 演、主持得不好他仍然不氣餒。納豆的邏輯是這樣的:這場活動做垮了,下一場主持得很好,一切也就補回來了,這樣不就平衡了? 前一陣子網友認 為「大學生了沒」醜化南部妹,在臉書上發動拒看活動,上網留言澄清的納豆也馬上被群起圍攻、要求道歉,納豆二話不說,馬上就說了對不起。「如果罵我的人可 以好過一點,那我說『對不起』又有什麼關係呢?」納豆說,反正在一片罵聲中,還是可以找到幾位網友的貼心話,就會再度感到開心。 工作上被 罵、被欺負都是為了「戲」,真的讓納豆在意的是對他私生活的批評,例如幾年前的酒駕事件、時有耳聞的把妹風波等。「酒駕都是五年前的事了,到現在還會被拿 出來罵;還有,站在我身邊的異性卻都被傳是女朋友,然後罵我很花心,這會不會太over(超過)!」納豆說,即使健忘、樂觀如他,面對批評,也難免有灰心 的時候。 一言一行都有人盯著瞧,身處演藝圈本來就很容易受公眾批評,納豆又是超級注重倫理的「偉忠幫」(金星娛樂)旗下藝人,加上王偉忠罵 人的氣勢和狠勁,在演藝圈無人能出其右,這也讓「被偉忠哥罵」成為納豆心中最怕的事。 「偉忠哥罵人時那種雷霆萬鈞的氣勢,如果用武器來形 容,應該就是『核彈』了吧!」被罵經驗豐富的納豆舉了個妙喻,但是對付這位核彈級的「罵人武器」,納豆的反應更妙。 五年前,納豆被警方抓到 酒駕,此事一經媒體披露,納豆馬上被叫進辦公室,相當注重藝人形象的王偉忠劈頭就是一陣咆哮,大吼:「×的,你到底把我當成你什麼人啊?」被嚇到只有力氣 吐出一句話的納豆說:「你你你,你是創造我的人,是我爸啊……。」對於納豆這種「半路認爸爸」的怪招,讓王偉忠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真沒想到納豆會來這 招,胡亂撒嬌一通,當下我就沒轍啦!」事隔多年再回想,王偉忠仍然好氣又好笑,他說納豆的外型長得太討喜、太無害,看來就是一個「會走路的胖胖小沙發」, 面對責罵時,即使納豆像泥鰍一樣左閃右躲,也叫人很難生氣。 很少被偉忠哥罵的阿Ken對於這種獅子型的怒吼,則是另外一種應對方式。阿 Ken剛出道時,曾經因為演對手戲的大哥漏講台詞,讓他無法接下去演,這時只聽到一聲「卡!」的巨響,接下來就是王偉忠一連串痛罵:「搞什麼?怎麼演的 啊!兩天前給的腳本,是我,兩分鐘就背好啦!」 面對老闆怒吼 先道歉,再想自己做了什麼努力這時,身為後輩的阿Ken為了讓偉 忠哥息怒,先是當著大家的面鞠躬、道歉,然後再拜託忘詞的大哥「幫忙」,請他千萬記得講那一句台詞,才順利度過這場風暴。 「有時候長官罵 你,是在罵你給別人看,這時候你就要硬著頭皮吃下來,給對方、長官一個面子,做個橋讓尷尬的情況過去。」阿Ken說,抓到這種做人的「眉角」,問題才能順 利解決,你在老闆心目中的表現也才會加分。 至於像是偉忠哥大發雷霆的場景,到底應不應該跳出來為夥伴(同事)滅火?阿Ken說得看狀況,如 果是上述這種嚴肅的事,就「各人造業各人擔」;而奉「安全第一」為座右銘的納豆,通常則是默默開溜,惹得阿Ken頻罵他是「當漢奸的最佳人選」! 「人 生就是安全第一啊!而且我不適合『事前防曬』,我都走『事後療癒』路線,因為我本身就是個『蘆薈』啊!」納豆解釋說,之所以不出手相救,真的是因為自己的 標靶更大,深怕一出聲長官反而罵得更凶,倒不如趁著夥伴被罵時,幫他訂餐廳和KTV包廂,再一起吃燒肉、喝啤酒,然後唱歌吐悶氣。 「人都有 情緒,所以被罵時不需要感到委屈,重點是被罵了之後,你做了什麼努力!」習慣把責難先「吞下來」,再慢慢回去沉思的阿Ken,其實就像珍珠貝,總是正面迎 戰痛苦,把尖銳的沙粒包覆起來,而後以時間將之化成珍珠,讓痛苦滋養他的成長。 曾被陶晶瑩形容為「沒有深層悲傷」的納豆,雖然表面上說「被 罵後就去吃燒肉,隔天就好啦」,其實他對自己的錯誤也會很真誠地懺悔,因為錯了就是錯了,不用辯解,改就對了! 對於「被罵」,阿Ken與納 豆的因應方式各有巧妙,但同樣地,他們都很「耐罵」,就算被罵也可以苦中作樂、汲取教訓,就因為這種抗壓力特強的人格特質,才成就了阿Ken與納豆的B咖 翻紅傳奇! (精采影音內容請上今周刊官網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 阿 Ken(林暐恆) 出生:1978年 現職:節目主持人、戲劇演員學歷:紐約Lee Strasberg戲劇學院、加拿大UBC大學戲劇系人都有情緒,所以被罵不需要感到委屈,重點是被罵之後,你做了什麼努力! 罵 不倒的本領:認真自省 事件:剛出道時,有人罵他高學歷、科班出身,戲卻演不好。 應對:把節目錄起來一遍一遍看,提前要到腳本 想梗,下節目後再與前輩們檢討演出。 納豆(林郁智) 出生:1981年 現職:節目 主持人、戲劇演員學歷: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凡事還是「安全第一」比較好,被責罵時,沒有必要強出頭! 罵不倒的本領:詼諧應對 事 件:某一場沒有主持好或表演好,因此遭受前輩責罵。 應對:不要沉溺在負面情緒中,因為下一場活動如果表演得好,分數就補回來了。 耐 罵3撇步 納豆 1. 被罵的時候,想著更美好的事情。 2. 提醒自己要活在當下、朝向未來! 3. 情緒歸零再出發。 阿Ken 1. 第一時間先吞下來。 2. 把責難打包,再仔細思考究竟錯在哪裡。 3. 找出方向去努力。 |
|
||||||
管理學理論有「先進者(first mover)優勢」,指先進入市場的廠商,因具備規模經濟效應、品牌忠誠度高的消費者等優勢,建立起難以撼動的競爭優勢。對此,後進廠商該如何思考突破之道? 當老二,若完全跟隨模仿市場的老大,雖能搭順風車,但沒有超越對手的一天;但要創新,完全走不同的路,若稍有成效,可能會被更具資源的老大仿效並超越,稀 釋差異化效果。這是許多市場「後進者(second mover)」,常碰到的兩難。一九八八年,全家便利商店在台成立,進入市場時間晚了第一名的7-Eleven十年。 但是在金融海嘯之後,全家邁開展店步伐,二○○八年至二○一一年,全台店鋪數淨成長率達二一%,和7-Eleven的市占率差距拉近六個百分點。以下是全家便利商店董事長兼執行長潘進丁,與台大工商管理學系教授朱文儀,就後進者抉擇進行對談,摘要如下。 台大工商管理學系教授朱文儀問(以下簡稱朱)︰管理學有一派認為,市場先進者可以享有很長期的優勢,後進者只要錯過進入市場的最佳時機,就難應付這些挑戰。 另一派則發現,贏家經常不是第一個進入市場的,蘋果(Apple)的iPhone、iPod、iPad,嚴格說,都不是市場第一個出現的創新產品(編按: 二○一○年初蘋果發表iPad,但宏?皉郎b二○○二年底,即推出觸控平板筆電)。全家是第二波進入台灣便利商店產業的系統,你認為在這個行業,先進者的 優勢大不大? 看顧客而非緊盯同業!別人做什麼就跟,無法超越對手 全家便利商店董事長兼執行長潘進丁答(以下簡稱潘)︰每個產業都有不同的形態,智慧型手機或電腦屬集中式產業,靠「量」建立優勢的機會比較大,當它靠一個創新變成「領先者」,後面的廠商要超越,可能得靠更多的資源才能追上。 但,便利商店是一個分散式的產業(fragmental industry),一來,它店的分布很分散;其次,這是一個由產品組合形成的業態,就像汽車,每部車都有方向盤、引擎、輪胎等,但是組出來可能是轎車, 也可能是休旅車,便利商店的零件就是食品、日用品、出版品等。 因為是業態的競爭,我們行業的先進者優勢不像科技業那樣明顯。 朱︰高科技行業,可能靠一個標準或規格,一家廠商通吃市場,當市場第二名沒有意義;但是,零售服務業的業態沒有標準規格,所以並不存在「一家通吃」? 潘︰流通業比較不是贏家通吃。便利商店發展歷史比台灣久的日本,去年發生三一一大地震,內需市場規模不增,但是,便利商店卻是流通業的最大贏家,7-Eleven、羅森(Lawson)和全家(Family Mart)三大系統,營收、獲利都創新高,超市和百貨公司等大型店則持續衰退。因為,便利商店正和流通業的其他業態競爭。 例如,便利商店也做很多外食生意,從市場規模來看,如果把日本的流通業加上外食市場,規模大概有一百六十兆日圓,至於日本便利商店總產值差不多九兆六千億日圓,只占六%而已,台灣這個比較數字僅一.四%。從日本經驗看,不管先進者或後進者,大家都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況且,只看同業的話,策略上就是緊貼著它,它做什麼我就做什麼,那永遠沒有超越對手的機會,但如果我看的是消費者,就可以跳脫先進者和後進者的框架。我常對同仁說,看同業不如看顧客! 朱︰這樣看,可能根本不存在老大、老二的競爭問題,但卻會找不到策略重點,畢竟,還是要面對同業競爭,如店鋪數多寡的比較。 看策略而非比誰搶先!模仿永遠都在,實驗不必怕失敗 潘︰店鋪數領先,確實有優勢,除可接收更多過去不是便利商店的客人移轉(switching),我們做過很多調查,消費者選擇便利商店最大的原因,第一名永遠是地點便利性,店鋪數多,就能貼近顧客,否則做更多廣告和行銷,客人還是找不到我們的店。 因此,金融海嘯後我們提出三年增五百家店的展店計畫,開出○六年起進行業態創新實驗的新形態店,因應服務內容增加,過去二十坪的標準店型擴大為四十、五十坪大店,進到全家還沒填補的空白地區開店,對手若要跟進,要考量既有店的折舊攤提,代價比我大。 朱︰策略聽來很棒,但(你採取)任何新策略,同業很快會知道,對手若採取同樣動作,會不會抵消掉你的創新? 潘︰有學者說過,零售業其實有個輪子不斷在滾動(wheel of retailing),沒有持續的創新,這個輪子就會滾到後面去。後面的模仿永遠存在,你不可能只靠單一創新,維持很長一段時間的優勢,因此,除店型創新,同時還要想商品內容的創新。 舉例來說,我們過去銷售線上遊戲點數卡,曾採虛擬商品方式,販賣一組序號,除解決商品庫存問題,因這個銷售機制有專利保護,形成了長達三年對手的跨入障 礙。烤地瓜也是,要找到通過認證、有生產履歷,且能大量供應的地瓜廠商,台灣目前大概只有一家。當然,創新也可能遭遇失敗,我們曾和日商合資蓋日式手工甜 點工廠,當時認為台灣,特別是女性,有這樣的需求,但最後成績和預期有差距,這個工廠後來轉型做本土甜品,這就是繳學費啦! 朱︰但與其繳學費,後進者不如讓先進者教育消費者,再搭順風車,例如全家也曾跟進7-Eleven賣鮮食、咖啡? 看模式而非完全複製!繞過別人冤枉路,成本肯定較低 潘:一個是創新(innovation),一個是追隨(benchmarking),兩者都運用。我們看到同業的創新具參考價值,會做商品組合,因它剛繳 完學費,我可繞過它走的冤枉路,直接用它的優點,成本一定較低。但你一直看同業也不會成長,靠的還是顧客,所以我們還是會回頭看顧客,用不一樣的策略(來 滿足顧客)。 以咖啡來說,對手推自有品牌(指7-Eleven的City Cafe),但我們和伯朗咖啡合作,它是台灣最大咖啡進口商,本身做罐裝咖啡,也有連鎖店品牌,怕砸了伯朗招牌,絕對不敢用不好的咖啡豆給全家顧客,這樣策略聯盟也縮短追隨的學習時間。 朱:新的點子誰都有,你可能也很鼓勵公司內部提出創意,一個創新你可以容忍最大的實驗時間大概多久? 潘:我覺得在一年內都還OK啦,因為一年內,如果嘗試的店鋪數很少,對公司績效的影響還是很有限的。 朱:創新經常要扮演披荊斬棘的角色,但消費者印象中,做最好的經常反而是第二家,你們哪些創新,是後來被別人發揚光大的?如果這樣,創新為何還是非做不可? 潘:便利商店代收業務,全家是最早在陳水扁當台北市長時和市政府簽約,從代收路邊停車費開始,年菜預購當年也是我們第一個推出,但領先者有規模優勢,後來 在這些服務的聲量都大過我們。雖然如此,若只是跟隨不做創新,不但沒有超越競爭對手的一天,也無法建立顧客忠誠度,因顧客永遠希望店裡能提供新刺激和新鮮 感。 回到業態競爭,除講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我們也談顧客需求鏈(demand chain),就是顧客需要的東西,從市場中找出一個概念,例如便利、樂活,再將之產品化,這是便利商店長久經營非常重要的一環,你有什麼功力引起消費者 共鳴,選擇你的產品,需要人才、團隊,更要不斷、不斷創新。 【延伸閱讀】台灣名師觀點拿先進者當參考坐標,找出小藍海 在國內便利商店產業,全家身為市場後進者,卻是目前資產成長率、營收成長率與店面成長率第一的品牌。回頭看,它當然也搭先進者的順風車,例如推出鮮食商 品、現磨咖啡以及集點促銷等,但它也必須不斷根據消費者的生活形態演變,去思考新的業態與經營理念,做為究竟要創新,或是跟隨先進者的參考坐標。而後進者 的策略,也和先進者有所不同;和伯朗以共同品牌(co-brand)的方式,借力使力賣咖啡,即是典型後進者所採取的差異化策略,跟隨過程中,仍見創新企 圖。 不同於高科技產業,零售服務業的創新,模仿障礙極低,宛如一場馬拉松賽跑。先進者開發出來的商品和服務藍海,除非有專利保護,或掌握特殊供應鏈(例如烤番 薯),否則,藍海很可能快速變紅海。後進者或市場老二,在資源與規模相對有限的情況下,必須找出每一個小小的藍海,以力圖在不斷的「創新——跟隨——創 新」的過程中成長;透過概念店和少數門市,全家也建立了創新實驗的避險機制,使它能在一群後進品牌中,取得明顯的領先地位。口述:台大工商管理學系教授朱 文儀 【延伸閱讀】2008年至2011年 全家店鋪數成長率達21%2008年至2011年,全家店鋪數成長率達21%,同期,全台超商的店鋪數平均成長率僅6%。 【延伸閱讀】2011年底7-Eleven以外 3家超商店鋪市占率合計近51%2011年底,7-Eleven以外的全家、萊爾富、OK三家策略聯盟系統的超商店鋪市占率首度過半,合計近51%。 |
前不久鬧得沸沸揚揚的「宜家壓榨代工廠」事件,又有了新動向——已經與宜家斷絕了合作關係的數家代工廠「自立門戶」,與多方投資人聯合投資開辦了嘉宜美家居連鎖商超。嘉宜美的第一家分店已於9月16日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對外營業。
昨日(9月19日),嘉宜美投資創辦者之一的曹躍偉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證實了近期外界的一些說法:「今後一定時間內,嘉宜美將學習宜家模式,並籌劃未來3年在全國範圍內擴張至200家店。」
他稱,從長期來看,嘉宜美將通過差別化、本土化的方式與宜家家居競爭。無論在銷售價格和銷售渠道上,嘉宜美都會比宜家更有優勢。目前已有不少宜家代工廠轉投嘉宜美。
嘉宜美執行董事李俊明則向記者透露,在發展初期,嘉宜美將先避開宜家,在宜家並未涉及的城市內迅速佈局。
至於後期是否會進軍宜家目前已經進駐的城市,還要看前期的「造化」。
部分代工廠「投靠」嘉宜美
不少宜家前代工廠參與投資、供貨的嘉宜美品牌開張,迅速引起了業內的廣泛關注。
據《華夏時報》報導,由云南省嘉宜美投資有限公司投資的第一家嘉宜美家居連鎖商超已經裝修一新,藍色的基調、商場內的產品擺設以及部分已經上架的家居產品,與宜家商場幾乎沒有任何差別。
李俊明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創立嘉宜美品牌的投資人有不少是宜家之前的代工廠,耐力木業董事局主席曹躍偉就是其中之一。目前的投資人由國內家居零售商、製造供應商、商業地產開發商等三方力量組成。
事實上,與投資人相比,嘉宜美的供貨商與宜家的關聯更為密切。「嘉宜美的供貨商跟我們一樣,都是宜家的前代工廠。」曹躍偉告訴記者,「目前有十幾家宜家前代工廠為嘉宜美供貨。」
這正是創立嘉宜美的初衷之一,李俊明坦言,在宜家苛扣代工廠利潤之後,各家代工廠都需要「活路」。
中投顧問建材行業研究員鄒明曉表示,我國家具賣場普遍偏向高端市場,中低端市場空間大,是宜家能夠立足的重要原因。
有業內人士則進一步指出,宜家在歐洲以低廉價格迅速佔領市場。然而在中國,宜家不僅失去了價格優勢,而且產品質量屢遭詬病。在此形勢下,宜家卻依舊擁有不小的市場,原因就在於宜家對產品有統一的設計標準,符合一部分消費者的需要。
對此,李俊明稱,創立嘉宜美的另一個原因正是由於看到了目前家具行業的現狀是「兩頭大中間小」,即需求、製造數量龐大,但品牌渠道商則很稀缺。這是宜家能夠在中國成功的原因,也是目前整個行業存在的商機。
李 俊明表示,在發展之初,嘉宜美將學習宜家的經營模式和產品線組合。「今後我們的產品設計也是走簡約和時尚的路線,並把握統一的設計風格。我們有專門的設計 部門,並和國內外優秀的設計機構保持良好的關係,這是我們的一大優勢所在。」他稱,由於宜家在中國的擴張速度較慢,他們將先通過迅速擴張的模式在宜家尚未 佈局的城市開業,從而搶佔市場份額。然後針對不同客戶,推出產品的個性化設計服務。
「宜家北歐式的產品不一定適合本土,我們將推出比宜家更適合中國人的產品。」曹躍偉說。
不僅如此,嘉宜美還在銷售渠道上給宜家施加了壓力。由於之前都是站在同一條戰線上的「戰友」,因此,嘉宜美與供貨商的關係非常密切。「將來,還會有更多宜家目前的代工廠轉投到我們這裡來。」曹躍偉信心十足地表示。
但對於代工廠的具體名稱、「投靠」嘉宜美的代工廠數量,曹躍偉則表示不便透露:「因為部分代工廠仍在為宜家提供產品。」但曹躍偉說,相比「老東家」宜家,嘉宜美將對旗下代工廠採用更高的收購價,但產品的售價將會更低。
宜家聲稱做好競爭準備
對宜家模式知根知底的代工廠創立了「新版宜家」,是否會對宜家的市場份額和供貨渠道造成衝擊?
對此,宜家方面稱做好了競爭的準備。但當記者問起具體的應對措施,宜家方面僅表示將繼續堅持在華的採購模式,拒絕評論個別商家的策略。
中投顧問建材行業研究員鄒明曉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嘉宜美的開業對宜家的經營和市場份額造成影響和衝擊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嘉宜美與宜家進行 同質化競爭,它們的產品類似、目標市場相同;同時,嘉宜美在價格和渠道方面佔有優勢,這會對宜家的銷售和採購造成一定壓力;另外,作為本土企業,嘉宜美對 中國市場更加瞭解。
前不久,商務部和中國建築材料流通協會聯合發佈了全國建材家居景氣指數BHI。該指數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 建材家居賣場銷售額累計為5539.3億元,同比下降7.66%。小品牌撤場嚴重、出租率下降、招商遇困成為目前家居業的普遍現象。日前,就連全球最大的 家居建材零售商家得寶也宣佈關閉在華所有門店。
家居業寒潮愈演愈烈,不少家居建材賣場面臨窘境,同時面臨家居行業巨頭宜家的競爭,這不禁 讓人對嘉宜美品牌的前景產生了質疑。對此,李俊明表示,家居業遭遇寒流,主要原因在於行業的利潤分配不均,銷售商往往過度追求利潤最大化,剝奪了代工廠的 正常利潤,並侵害了消費者利益。他坦言,目前大部分家居賣場都在「打折」,但打折並不是讓利的表現,而是說明銷售商的利潤太高。
從長期來看,取得的效果往往不是擴大銷售業績,而是讓消費者認為整個行業定價不透明。
此外,銷售商過度擴大利潤,還壓榨了代工廠的合理利潤。行業需要合理分配利潤,讓上游代工廠能夠長期運營,也讓消費者能夠對整個行業產生信任感,這樣才能使整個行業健康發展,李俊明補充道。
從智能手機、自動駕駛汽車到醫療機器人,人工智能革命已經到來。人工智能讓互聯網搜索更加靈敏;將文本從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在擁擠的交通中推薦最暢通的線路;幫助識別信用卡詐騙……雖然很多時候我們甚至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但我們的生活卻因它悄悄改變。
在美國硅谷,尼古拉斯·亞寧早上起來準備去上班,到公司需要40分鐘車程。這位在Google工作的技術員走向他的Lexus汽車。汽車即將駛上加 州擁擠的高速路,此時他的「司機」———汽車開始掌控大局。亞寧的這輛車是Google正在實驗的自動駕駛汽車,安裝有複雜的人工智能技術,使得他可以放 鬆地坐在駕駛座上充當乘客。
在馬薩諸塞州貝德福特的iRobot公司,一名參觀者看著5英呎高的機器人愛娃小心翼翼地行走在大廳裡,躲避著周圍的障礙物———包括人類。今年年 底它將開始自己的第一份真正工作———遠程醫療助手,讓數千英里之外的專家通過安裝在它「頭」上的視頻屏幕給醫院的病人看病。當醫生準備看望下一位病人 時,他只需點擊電腦地圖上的新位置。愛娃根據地圖找到並趕往下一個病房,它還會自己乘坐電梯。
在華盛頓普爾曼,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者們正在給「智能」房間安裝上感應器,使之能夠根據需要自動調節房間的光線,監控住戶的一切活動,包括他們每 天睡眠多少小時,鍛鍊多少分鐘。聽上去有點像是被監禁,但事實上,倡導者們認為這樣的技術就像一個富有愛心的保姆:智能房屋可以幫助老年人,尤其是有身體 或智力障礙的老人過上獨立的生活。
從今年夏天在火星登陸的好奇號太空探測器,到儀表盤能夠與人對話的汽車,再到智能手機,人工智能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有時候以一種顯而易見的方 式,更多的時候,我們甚至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人工智能讓互聯網搜索更加靈敏;將文本從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在擁擠的交通中推薦最暢通的線路;幫助 識別信用卡詐騙;告訴駕駛員什麼時候越過了道路中央的分道線。
甚至連烤面包機也即將加入人工智能革命。你可以將一個面包放進去,用智能手機拍張照片,手機將把所有需要的信息傳送給烤面包機,指導它如何將面包烤得恰到好處。
從某個方面說,人工智能幾乎無處不在,從控制數碼相機的光圈和快門速度的智能感應器,到乾衣機中的溫度和濕度探測器,再到汽車中的自動泊車功能。更複雜的應用還在源源不斷地走出實驗室。
「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世界,」iR obot的董事長兼創始人克林·安格爾說。過去10年,他的公司推出了多款智能產品,其中包括著名的Room ba吸塵器。
今天的人工智能最讓人覺得驚訝的地方反而是它的不起眼。也許是因為科幻故事中的智能機器人———比如《星球大戰》中喋喋不休的C-3PO、《魔鬼終 結者》中的邪惡終結者———把人們的期望值抬得太高,也許是因為人類的天性決定他們的「驚訝」很快消失。「今天讓人們目瞪口呆的技術,18個月後就已成為 明日黃花,」舊金山D iscernA nalytics公司的未來學家保羅·薩福說,「我們的期望值是一個不停移動的目標。」如果新款iPhone中的語音識別程序Siri早30年出現,「它 肯定是讓人驚嘆的重大突破,」薩福說,「但可惜Siri出現的時候,我們早就對類似的技術習以為常。新技術從魔術變得讓人熟視無睹只需要兩秒鐘。」
從某個角度說,人類對人工智能的追求是一個巨大的失敗。英國數學家阿蘭·圖靈在上世紀50年代提出用於檢測機器智力的測試方法———看一台電腦是否 能在簡單對話中讓人類以為它是另一個真人。圖靈測試聽上去非常簡單:電腦甚至不必真像人類一樣思考,它只需要假扮人類。然而60多年過去了,依然沒有人工 智能程序能夠通過圖靈測試(雖然今年夏天有機器差一點就成功了,但依然還是差一點)。
創造模仿人類思維的機器智慧將是巨大的科學成就,還能幫助人類更好地瞭解自己的思維過程。但是,即使是該領域的專家們也不敢承諾什麼時候成功,甚至無法保證一定成功。
「我們距離真正像人的人工智能依然遙遠,我們甚至還沒有找到一條通往這個目標的道路因為我們甚至對人的智能的起源和人類解決問題的方式都沒有足夠的瞭解,」密歇根大學的心理學和計算機學教授羅伯特·林賽說。
「人腦是一個巨大的謎題,」麻省理工學院的人工智能和計算機教授帕特里克·溫斯頓補充說,「其中的一些機制我們還無法理解。」
然而,在最近幾年,人工智能的定義逐漸被拓寬。「10年前,如果你問我,沃森(在智力問答比賽中擊敗所有人類對手的計算機)是否具有智能,我可能會回答沒有,因為它缺少某種關鍵的東西,」溫斯頓說。但現在,他會回答,「沃森顯然是具有智力的。至少是某個方面的智力。」
人工智能必須模仿人類思考過程的思想已經被放棄。「創造模仿人類的人工智能,歸根結底是盲目的效仿,」薩福說,「是用新的技術去模仿舊的東西。」
像iRobot創始人安格爾這樣的企業家們並不在意今天越來越聰明的裝置究竟是否代表「真正的」人工智能,他們也不關心他們的機器人什麼時候,究竟 能不能具有自我意識。今年Roomba迎來10歲生日,從這款吸塵機器人開始,iRobot創造了一系列的實用機器人,在家裡或在戰場上替代人們做沉悶、 骯髒、危險的工作。其中有清潔地板和水槽的機器,也有在戰場用於偵查和拆卸炸彈的軍用機器人。
雖然機器人特別能夠引起人的興趣,尤其是當它們具有與人類相仿的外表的時候,但它們只代表了人工智能可見的部分。另外兩項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語音識別和自動駕駛汽車———則會從根本上改變我們使用技術的方式。
在1986年的科幻影片《星際迷航4:回家之旅》中23世紀星際飛船「企業號」的設計師斯科蒂試圖與一台20世紀的電腦對話。
斯科蒂:「電腦?電腦?」
他拿起一個電腦鼠標試圖與之對話。
斯科蒂:「喂,哈囉,電腦!」
沉默
20世紀的科學家:「用鍵盤。」
斯科蒂:「鍵盤?真古怪!」
理解我們的語言,通過觀察我們的姿勢表情猜測我們所想所需的計算機一直是人工智能的追求。新款蘋果手機中裝備的具有人工智能的「個人助理」Siri因為出色的工作引起廣泛關注,雖然它也經常因為一些滑稽的錯誤而備受嘲笑。
蘋果的Siri和其他具有人工智能的語音識別軟件———比如Google的語音搜索———顯然是重要,不僅因為它們現在能幹什麼———比如打電話, 安排約會———而在於它們預示了什麼。Siri對人類語言的識別水平也許僅僅相當於幼稚園的孩童,但仍然遙遙領先於早期的語音識別程序。「Siri很重 要,」薩福說。它朝著能夠與我們語音互動的裝置又邁進一步。我們正在用技術創造越來越人性化的裝置。很快與人類語音交流將成為各種機器的標準配置……事實 上,有一天,不能語音互動的裝置反而被視為反常。
Siri的開發者,SR I International的諾曼·溫納斯基和比爾·馬克認為,Siri是創造終極「個人虛擬助手」的第一步。去年,兩人在技術博客TechCrunch 上發表文章說,「Siri不僅需要識別語音,還需要瞭解自然的語言、前後文、邏輯……我們還只是看到了冰山的一角。」在不遠的將來,個人虛擬助手將變得更 加有用。它們可以幫助人類安排假期、購物、選擇醫保方案,甚至幫你駕駛汽車。
能夠自動駕駛的汽車已經進入公路測試階段。「我認為這是發展的必然,」人工智能專家林賽說,人工智能駕駛的汽車有諸多的優勢,比如它們不會因為一邊開車一邊補妝而分心。
當Google的亞寧乘坐自動駕駛汽車的時候,他不會打電話,或是閱讀自己喜歡的博客,或是打一個盹。在汽車從他的家開往Google總部的路上, 他一直忙著分析並監督汽車收集的數據。「由於汽車自動駕駛,作為一名純粹的乘客感覺當然要放鬆很多,少了很多壓力,」他說,「時間似乎也過得更快。」
曾經是科幻題材的自動駕駛汽車可能很快就會進入人們的車庫。KPM G顧問公司和汽車研究中心共同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預計,自動駕駛汽車將於2019年開始銷售。Google公司自動駕駛汽車也許是最廣為人知的,很多大汽 車製造商,比如福特、奧迪、本田和豐田,也都在自動駕駛汽車的研究上投入巨資。
Google的自動駕駛汽車裝備有掃瞄儀、雷達、激光、GPS、攝像機和軟件組成的複雜系統。在開始測試之前,一個人必須手動駕駛汽車沿著要測試的 路線走一圈,創造這條線路———包括交通信號燈和其他障礙物———的詳細地圖。這些信息被下載到汽車的內置軟件。當轉換為自動駕駛模式時,車上的各種監視 設備監視路況,將數據傳回電腦,軟件據之做出必要的速度和方向調整。如有必要,人可以隨時接管方向盤;在公路測劃開始後的近兩年時間裡,Google的自 動駕駛車隊累計行駛了超過30萬英里,沒有發生一次事故。
雖然現在還無法知道公眾能否很快接受自動汽車;如果出現故障將會發生什麼,但KPMG報告的作者們對這一技術竭力推崇。他們列舉的優勢包括:縮短交 通時間,增加生產力,更重要的是還能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今年年初,在西班牙巴塞羅那汽車世界大會上,福特汽車公司的董事長比爾·福特在演講中說,裝備有 人工智能的汽車在未來至關重要。他說,「如果什麼都不做,我們將面臨『全球大塞車』———沒有盡頭的交通堵塞,白白浪費時間、能源和資源,甚至會阻礙商業 發展,危害人們的健康。」
不久前,哥倫比亞大學的帕特夏琳·廷特查科在一份研究報告中估計,能夠與其他汽車相互溝通的自動駕駛汽車可以讓我們的高速公路流量增加273%.
剩下的挑戰依然艱巨。一輛真正自動化的汽車必須像人類駕駛者一樣思考、反應。比如,當人開車時看到道路上出現一個球,人類會判斷附近有小孩,必須減 速。目前,人工智能還不具備這樣的推理能力。但技術正在一步步向這個目標接近。新款汽車已經具備了幾年前的汽車所不具備的自動功能———包括自動平行泊 車、車道漂移警告信號、巡航控制調整。
立法者們也注意到新的技術。今年年初,內華達州頒發了全美國第一張自動駕駛汽車執照,而加州立法機構最近也批准在公共道路上進行自動駕駛汽車的最終測試。佛羅里達正在考慮類似立法。
「很難說,自動駕駛汽車大眾化要等到什麼時候,」亞寧說,在乘坐自動駕駛汽車時,一路上有很多人對他豎起大拇指,「但令人激動的是,這顯然是汽車發展的正確方向。」
第一眼看上去,華盛頓州立大學(WSU )的學生公寓和其他大學宿舍並沒有什麼不同:稀少的家具、一台筆記本電腦隨意擺放在沙發上,角落裡放著電視和D V D播放器,一本學生生存手冊裡塞滿了各種商品優惠券。
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一些不同之處。靠近廚房的牆壁上的電燈開關閃爍著藍白光。在冰箱、食櫥門、微波爐上安裝有特殊感應器。水槽下裝有流量檢測儀。
這一切都是華盛頓州立大學的CA SA S智能房屋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利用人工智能讓房屋更高效節能,幫助改善住戶的生活。該項目開始於2006年,負責人是機電工程和計算機學院教授戴安·庫 克。這裡的智能房屋有40至50個移動或熱能感應器,不同於美國其他一些類似項目,並沒有安裝攝像機或麥克風。
運動感應器讓研究者瞭解人在房屋中的位置。他們收集居住者的生活習慣信息。一旦系統熟悉了某個人在房屋中的活動,可以判斷某一習慣性的活動是否發生———比如服藥、鍛鍊。知道某天的時間和這個時間居住者通常的活動,「通常就足以判斷此人現在在幹什麼。」
WSU智能房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協助老年人生活。隨著嬰兒潮一代步入老年,國家醫療系統面臨巨大危機。庫克的研究意圖找到一種方法,讓老年人——— 尤其是患有老年痴呆症和輕微行動障礙的老人———能夠延長獨立生活的時間,同時減少看護人員的負擔。西雅圖一個大型的輔助看護結構也在20個老年公寓進行 智能房屋技術研究。智能房屋也能通過監督人們的活動,獲得關於居住者健康狀況的線索。「如果能夠開發出一種悄悄地持續觀察人類活動的技術,我們也許能夠發 覺被觀察者自己也未察覺的變化,」WSU心理學教授莫琳·施密特-艾齊科姆說。
在不久的將來,感應器似乎將會變得無處不在。在韓國首都首爾的旁邊,一座名叫松島的智能城市正在建設中,計劃2017年竣工。松島將密佈感應器,用於監控一切,比如水和能源的使用,垃圾的處理,甚至還可以指導城市交通。
很多可能會覺得,這樣無所不在的監督系統讓人感到害怕不安,但具有人工智能的機器人或其他裝置也可以成為可愛的伴侶,尤其是孤獨的老年人的伴侶。人 們已經對具有人工智能的裝置產生了某種情感。「我們愛我們的電腦;我們愛我們的手機。這些裝置讓我們感受到了人的氣息,」上月蘋果公司的另一位創始人史蒂 夫·沃茲尼亞克在帕洛阿爾托的一個論壇上說。
新影片《機器人與弗蘭克》講述了發生在不久的將來的故事:一位老人得到了一個機器人,最初他對它極其排斥。但是「慢慢地,兩」人「的關係在悄悄變 化、互相影響。」影評網站Film journal.com點評,「自《虎豹小霸王》(ButchCassidyandtheSundanceKid)以來,還沒有那一部影片將男人之間的友 誼描繪得如此富有意義且幽默有趣……完美的夥伴關係是這部影片的靈魂。」(來源: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並非所有人工智能技術都會帶來幸福結果。除了個人隱私受侵犯的擔憂之外,人工智能還可能導致大批人失業,尤其是對於不需要太多技術的行業。有一則笑話說,「一座現代化的紡織廠只僱傭一個人和一條狗———人的工作是喂狗。狗讓人遠離機器。」
「我們正在經歷的所謂的『不創造新工作的經濟復甦』就是機器智能提高的結果,這些新誕生的公司從一開始就不需要人類工人,」未來學家薩福說。 Facebook已經成長為一家資產數十億的公司,但卻只有幾十個僱員,早幾年,對於這樣規模的公司是無法想像的。另一位未來學家托馬斯·弗雷預言,到 2030年,超過20億個工作將會消失———但他又補充說,新技術將為那些有能力的人創造眾多新的工作。
分析者已經注意到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對於高技術和高學歷人才,還有那些低級的服務性工作比如廚師、美容師、家政助理或保安的需求依然強勁。但在製造 行業,藍領工人不斷被機器人取代。亞馬遜網站最近購買了用機器人承擔倉庫內搬運工作的K ivaSystem s,大幅減少了對人工的需要。
人工智能同樣開始侵入非製造業領域。《與機器賽跑》一書作者埃裡克·布林約爾松和安德魯·麥克菲說,「人工智能革命對於白領工作的威脅正如機械化革 命對於藍領工作。」律師們可以用智能程序取代助手研究案件。《福布斯》雜誌用一款叫N arrativeScience的智能軟件代替記者撰寫關於公司盈利的報導。稅務籌劃軟件和旅行網站也代替了從前人做的工作。從銀行、航空公司到有線電視 公司,眾多企業都將它們大部分的客戶服務工作交給了自動服務亭或語音識別系統。薩福說,「當我們等待機器聰明到能夠與我們進行長時間有意義對話的時候,機 器已經聰明到能夠消滅或搶走人類的工作。」
我們不得不承認人工智能已經長足進展,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實在是了不起。讓人難以置信,」人工智能專家林賽說,「它(好奇號) 絕對代表了智慧。」在地球上除了人類沒有其他生物能夠做到它所做的。但是與此同時,「不同於人類宇航員,它並不理解自己在幹什麼。」
機器最終能否出現真正類似人類的智慧,包括自我意識(在科幻影片《2001:太空漫遊》中,計算機霍爾的自我意識覺醒最終導致它「精神」崩潰。) 「我認為,我們已經通過了圖林測試,只是還不知道而已。」佛羅里達人與機器認知研究所的高級科學家帕特·海耶斯不久前在接受英國《電信報》採訪時說。想一 想,他說,在1950年,當圖靈提出他的測試方法時,任何人與Siri對話都會大吃一驚,「他們絕對無法想像自己是在和機器對話。」
但也有人認為,人工智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依然將處於原始階段。「常識並不那麼尋常。它需要相當程度的對世界的瞭解,」iR obot的安格爾說,「我們將看到越來越多的和人類互動的機器人。但它們距離近似人類水平的智能還很遙遠。這個距離不是5年,不是10年。而是非常非常 遠。」
麻省理工學院的溫斯頓自詡技術樂觀主義者,即使他也表現得很謹慎。他說,「預言未來很容易———但要預言未來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卻很難。」今天,人 工智能大量依靠「大數據」技術———迅速廉價地處理海量的信息,在堆積如山的信息中搜索,判斷有意義的聯繫。但這種方式和人類邏輯相距遙遠。溫斯頓說,長 期目標是設法將這種「大數據」方式與初級的邏輯推理相結合。
溫斯頓認為,今天的人工智能研究所處的階段相當於1950年D N A結構發現3年前的生物學。「當時人人都很悲觀,大家都在說,我們可能永遠都琢磨不透啦,」他說,然後雙螺旋結構橫空出世。「在之後的50年裡,生物學取 得了難以想像的進步。」溫斯頓補充說,人工智能也需要這樣一兩個重大突破……
| ||||||
美東時間十月二十五日早上十點,微軟(Microsoft)執行長鮑默爾(Steve Ballmer)將站上紐約十五街的發表會舞台,宣布微軟Windows 8(簡稱Win8)正式開賣。這一刻,微軟將再次成為全球高科技產業的焦點。 然而,這次微軟的發表會,卻處處是蘋果(Apple)的影子。 過去微軟推新產品,常拚命送搶鮮版軟體,只怕用戶不了解新功能。這一次,微軟卻對部分產品功能保密到家,一面模仿蘋果上市前高度保密做法,一面強力宣傳,創造出一種新的行銷方式。 模仿,正是這次Win8上市大戰中的關鍵字。過去,微軟最為人批評的是,讓這家公司賺大錢的產品,很少是自己原創的:微軟起家的MS DOS系統是買來的、賺大錢的Word作業系統也不是微軟原創,而微軟的視窗作業系統,和蘋果的圖形介面高度類似。 微軟不擅長當創新者,卻擅長貼近市場,每一次大戰,微軟會模仿原本市場領導者的長處,把模仿學來的專長,磨得更符合市場需要,靠著貼近市場的執行力,微軟把一度如日中天的網景(Netscape)、索尼(Sony)等強敵,一一逐出市場。 三大跡象走向軟硬整合的系統 這一次,Win8上市恐怕是微軟有史以來最全面的模仿,微軟在產品上市前,一再打破自己三十七年來的經營模式,要複製蘋果軟硬整合的商業模式。 跡象一:推出音樂服務。十月十六日,微軟音樂服務Xbox Music正式上線,微軟宣稱,資料庫裡有三千萬首歌,比蘋果的二千六百萬首歌還多。美國《財星》雜誌(Fortune)評論,「這個音樂服務整合美國三大線上音樂服務iTunes、Spotify和Pandora最具特色的服務。」 跡象二:開設實體商店。微軟靠賣軟體獲利,從硬體廠商身上賺取權利金才是微軟的主要營收來源。今年,微軟卻跟蘋果一樣,開起實體商店,根據美國媒體報導,店員的責任不只是銷售,而是扮演專家角色提供服務。 Win8開賣後,微軟將在店內提供一種稱為「白手套」(White Glove)服務,店員先為客戶分析微軟各種硬體產品差異,客戶購買後,店員再幫客戶做第一次開機,申請微軟帳號,確認客戶第一次使用沒有問題。 跡象三:首次設計PC硬體。微軟為PC設計程式三十七年,今年首次推出自己設計的PC硬體,還打破Wintel(微軟+英特爾)架構,和英特爾死對頭安謀(ARM)合作推出新PC,即使明知新開發出來的產品,無法使用原有的微軟程式,還是照樣投資大錢開發。 兩大策略搶奪對手的市占率 現在,蘋果有的線上程式商店、多點觸控螢幕、整合式的雲端服務,從內容、硬體到軟體,微軟幾乎通通都有。微軟證明,蘋果過去十幾年經營出的軟硬整合生態系統(Eco System),並不是無法超越的天險,「只要資源夠,複製生態系統並不是不可能。」蘇格蘭皇家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首席分析師王萬里觀察。 抄產品容易,一整個生態系要怎麼抄? 王萬里觀察,微軟要建立和蘋果相似的生態系,第一,就是要衝大使用者數量。新產品上市初期,不論是用低價補貼還是強勢行銷,微軟都必須盡快在平板和手機領域累積夠多用戶,才能吸引程式開發者和硬體廠商繼續支持。 微軟的優勢就在於擁有十二億PC用戶,用戶數仍大於蘋果和Google,若能吸引這群人改用微軟平板電腦和手機,微軟還有三分天下的本錢。 第二,找出對手生態系弱點。王萬里觀察,「二○○六年,諾基亞(Nokia)和摩托羅拉(Motorola)相加,市占率曾一度達五二%。」他分析,領導廠商主導力量太強,會讓生態系裡的其他合作夥伴,像電信公司,想扶植其他競爭者。「現在,三星(Samsung)加蘋果,已經占有四三%市場,離頂點已經不遠,」他指出,蘋果對電信業者過去作風強勢,如果微軟以低姿態切入,就有可能畫下一塊大餅。 台大商研所教授郭瑞祥卻認為,微軟現在所處的環境比過去更複雜,「不同的使用者情境,需求不一樣,光靠抄並不能決勝。」更何況,微軟在平板和手機市場沒有作業系統優勢,光靠模仿已經不夠。 「微軟現有的優勢,還是在企業端。」資誠管理顧問執行董事劉鏡清分析,現在市場上還沒有主打企業需求,能用來工作、打報告的平板電腦,微軟的模仿策略,雖然可以瓜分注重娛樂的使用者,但要保護微軟長期最重要的企業用戶,勢必要推出針對企業用戶的特殊服務。 不管微軟如何出招,在平板電腦和手機市場裡,微軟短期難再找回霸主地位,蘇格蘭皇家銀行在報告中估計,到二○一五年,微軟在平板電腦的市占率約為二四%,蘋果仍高達六成,微軟很難大勝,卻不得不戰。 十月二十五日,微軟將揭開最後的底牌,究竟是微軟貼近市場的執行力技高一籌,還是蘋果、Google的創新能力最終勝出,在這次Win8發表會之後,微軟的考驗將正式開始。 【延伸閱讀】微軟靠模仿,一手建立科技帝國 微軟產品:MS-DOS模仿對象:QDOS模仿方式:IBM急需PC作業系統,微軟買下QDOS後,依IBM需求修改,掌握PC作業系統主導權 微軟產品:Windows模仿對象:蘋果電腦模仿方式:蘋果曾控告微軟使用介面抄襲,雙方還為使用者介面的「樣貌和感覺」打過法律大戰 微軟產品:IE瀏覽器模仿對象:Netscape模仿方式:微軟砸20億美元購併相關技術,打造IE附在作業系統中,Netscape因此退出市場 微軟產品:Xbox模仿對象:Sony模仿方式:推出和Sony PS2類似的電視遊樂器,價格更低、規格更好,瓜分Sony獨占的市場 整理:林宏達 |
| ||||||
強國要有強大的海洋經濟,中國已把遠洋漁業當成是第十二個五年規畫,目標是成為國際海域上的新興勢力。 今年六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喊出中國要發展海洋經濟:建造大規模船隊、研發遠洋漁業技術、鼓勵企業發展遠洋漁業;接著,包括廣東、浙江、福建等三個沿海省分,紛紛祭出了海洋經濟政策。 砸錢造大船,每三艘補貼一艘 第一是,砸大錢造新船。海銘峇里水產董事長陳媽興說,中國是每造三艘補貼一艘,因此包括共產黨的黨企、地方政府企業與民企,紛紛投入造大型的遠洋漁船,現在福建與浙江的船公司,每家旗下動輒有上百艘的漁船船隊,單一規模超越台灣任何一家公司。 而且他們建造的是大型漁船,總噸位一千噸以上的大型美式圍網漁船,或三百、五百噸級以上的大型遠洋鮪延繩釣漁船。相較於台灣被限制漁船總數與規模,中國很快就會在數量、規模上,壓過日本、美國與台灣。 為了增加誘因,中國政府還祭出稅制、貸款優惠,甚至直接推出免徵企業所得稅的優惠。再如浙江省,他們還把遠洋性金槍魚(鮪魚)圍網捕撈、超低溫保鮮關鍵技術,列為國家研究計畫,由政府、大學與企業共同投入研究。 透過漁業投資,挺進亞非海域捕魚 此外,中國也學小琉球船長的模式,透過漁業合作的方式跟非洲、太平洋島國合作,替當地國家政府投資興建基礎設施,取得在當地捕魚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台灣年輕人願意上船的越來越少,中國人則是前仆後繼的上船當船員、當船長。陳媽興預期,未來五至十年,海洋將是中國漁船的天下。 面對中國在三大洋崛起,台灣應該做好準備與區隔,否則一年產值新台幣四百億元的遠洋漁業,將會被中國取代。 | ||||||
短視頻市場教育
福布斯雜誌在預測2014年社交媒體趨勢時指出Twitter Vine和Instagram視頻分享功能等微視頻應用的興起,實時視頻分享日益流行。
而這種趨勢在國內也顯露出來,騰訊推出微視、新浪秒拍,大家都在佈局。而微視則是這裡面最強勢的,憑藉騰訊社交關係鏈,微視給人不少想像空間。
先說說為何是8秒視頻。騰訊方面的解釋是,根據研究,8秒視頻相當於短信的70個字和微博的140個字。主要點在於他們的出發點是一樣的:這是人腦在瞬時能夠接受和處理的信息量,這樣的限制能夠讓人記得住。而這是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內容。
說到這裡,如何讓用戶用好8秒視頻,而後作為一種自然的社交方式去表現,這是需要多種手段、多種方式來培育的。
騰訊微博事業部總經理兼微視總負責人邢宏宇在之前接受採訪時候表示:「8秒如果橫過來放,代表一種無窮大的符號,也即內容創意的無限性,這也是微視最突出的特點。」這就是在強調內容。
在明星方面的投入,范冰冰、林志穎、何炅、謝娜、安以軒、莫文蔚等明星,另外還找來了長腿歐巴李敏鎬當「帶鹽」人,在春節前就火了一把。不過明星僅僅是前期吸引用戶來瞭解這個產品的第一步。UGC的視頻作為社交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從微視前期的一些策划來看,市場教育效果還不錯。在微視上有不少一些可模仿的內容。比如模仿《可愛頌》那種手指舞,還有像《媽媽再打我一次》的活動,這就有點像當年微博的XX體,也需要一定的時間來累計與沉澱。
另外微視的爆發節點也在於4G的普及。在人們的印象中視頻的流量是很大的,因此如果沒有足夠的流量用戶對於視頻是有一定顧忌的。
從這點上說,微視在人們的心目中的費流量的形象需要不斷的教育。在中國目前網絡環境下,8秒視頻壓縮的流量相當於幾張圖片的流量,但是用戶對此卻沒有真正的感知。
媒體、媒體人攻堅
另外在意見領袖上,微視在媒體人的教育與投入上也是一個關鍵點。這也是這次兩會的投入關鍵。官方給到的資料顯示包括人民網、新華社、廣州日報、中國政府網、中國新聞網、美國僑報網、台灣中天電視台等數十家傳統媒體入駐微視,並通過它來進行新聞報導兩會。
以中新網為例。通過與微視深度合作,不僅在微視中開設官微,更是將微視重點內容放到兩會特別節目《兩會尚書房》讓更多網民參與到討論中來。此外,包括CCTV1《今日說法》、CCTV4《今日關注》、《中國新聞》等欄目也都大量的採用了用戶在微視上的內容。
不少記者更是微視的重度用戶,通過微視讓報導鮮活起來,獲得不錯的效果。中國新聞網視頻記者讓寶奎在其微視上很活躍,他的微視內容不僅包括會議實時報導,更包含了趙本山被圍堵、漂亮的兩會服務員等等兩會花絮,這些花絮讓兩會報導更加生動有趣,受到不少粉絲的追捧。
看起來很眼熟吧?當年微博中,記者媒體的精英圈層對於微博的引爆起到一個蠻重要的作用,微視如法炮製作用如何?現在看來效果還可以。
大事件節點爆發
對於社交化媒體而言,只有到了一個關鍵節點才能真正實現爆發,而這個節點恰恰是一些大事件。新浪當年推出微博時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敢公佈數據,因為那時候的沒有到關鍵節點,而2010年,作為微博元年,宜黃事件、我爸是李剛等事件讓微博成為當紅炸子雞,迅速走紅。
這裡說一些題外話,作為一個媒體,新浪的成長和壯大很多時候都基於大事件的作用,98年的世界盃、2011年動車事件都是新浪到達一個顛覆的時間點。作為媒體,大事件的推動作用不言而喻。
而微視作為下一代社交語言,也需要一個節點,而大事件一定是一個很好的節點。說到這個,不知道今年的世界盃會不會是這樣一個節點。試想一個事件,動態視頻和簡單的圖文相比,哪個的衝擊力更強?
隨著微視頻應用的興起,我們看到實時視頻分享日益流行。大家都在積極佈局與教育:此前Vine甚至還沒有推出產品就已經被Twitter收購了,相對於300億市值被顛覆,這筆買賣很划算(對,Twitter最近的市值正是300億美金)。當這款應用發佈時,只用了一天就飆升到AppStore排行榜的前列。而Facebook更是坐不住,通過Instagram推出視頻分享功能。
在國內,微視能否快速撬動市場,形成壁壘,這將成為騰訊面臨的一大挑戰。
本帖最後由 WENBEN 於 2015-5-20 15:06 編輯 複星模仿巴菲特 打造屬自己的世界地圖 作者:項男 5月初,複星國際在港交所披露的文件顯示,將以18.4億美元的價格買斷美國保險公司Ironshore全部權益。 這只是複星收購海外保險公司的一瞥。近兩年,複星在海外收購多間保險公司,希望複制巴菲特“產業+保險+投資”的業務模式,用保險資金撬動其他產業。 近日,複星國際副董事長兼CEO梁信軍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專訪時,詳解複星收購海外保險公司的邏輯。 梁信軍表示,“這些海外保險資產要符合的一個很重要條件是,與複星業務保持協調,彼此產生協同效益,並對複興的投資和產業布局要有利。”目前,複星逾1/3的總資產為保險業務。 時代周報記者獨家獲悉,因為保險資產的擴大,今年年初,複星專門針對保險業務成立了一個名為“保險集團”的部門,複星執行董事兼總裁汪群斌擔任該部門的負責人。“原有的建制不能滿足集團業務發展的需要,所以更改了以前的建制。”複星集團辦公室的相關負責人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目前在國際市場上,複星海外收購的保險機構大部分屬於資質或者業績並不理想的保險公司,與巴菲特投資的保險公司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會面臨很多潛在的風險,比如兌付危機、資金鏈斷裂等。” 收購只是最初的步驟,往後的種種風險,對複星的掌舵者來說或許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全球保險版圖 複星與保險的故事還得從2007年說起。那一年,複星初次試水保險業,入股了出現償付危機的永安保險。 在沈寂5年之後,複星2012年開始大動作進入保險業。當年從大地財險挖來蔣明執掌永安,還帶來中層幹部十余人;9月,複星與美國保德信金融集團合資成立複星保德信人壽,占股50%;12月,與世界銀行集團旗下公司在香港合資成立鼎睿再保險公司,占比85%。 至此,複星坐擁三張保險牌照“壽險+財險+再保險”,基本囊括保險主要領域。 之後,複星開始布局海外保險業務。2014年5月,複星完成在公司20多年歷史上最大一筆收購,即葡萄牙保險集團(包括Fidelidade、Multicare及Cares等三家保險公司)80%股權的收購,並在2015年初股權增持至85%。 8月,又斥資4.64億美元收購特種險公司Ironshore,以及專註於勞工險的美國財險公司MIG。近日,複星國際在港交所披露的文件顯示,將以18.4億美元的價格買斷美國保險公司Ironshore全部權益,並將子公司Mettlesome Investment 2並入Ironshore。 這一系列的海外保險資產收購蘊含了複星“自有”的邏輯。梁信軍向記者解釋道,這些海外保險公司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收購的成本低、管理層穩定、在細分行業處於領先地位、在某個區域內市場份額處於領先地位等。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這些海外保險資產的資金要與複星業務保持協調。“也就是說,這些保險金進來以後如何與複星現有產業產生協同效益。”複星國際CEO助理王晨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成本低是指許多西方保險公司估值十分具有吸引力,僅相當於賬面價值的1倍左右,而相比之下中國保險公司則達到了2.4倍。 沈萌告訴記者,目前在國際市場上,複星海外收購的保險機構大部分都是屬於資質或者業績並不理想的保險公司,與巴菲特投資的保險公司有很大的差距。 比如,作為葡萄牙2011年救助方案的一部分,Caixa被出售給複星,這些資產的吸引力並不大。 梁信軍說,複星之所以收購海外保險公司,是因為遇到了機會。比如Caixa,剛好葡萄牙陷入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接受了歐盟IMF救助條款,必須履行出售國有資產、實行私有化的義務。 “但複星在國內沒有這樣的機會控股保險公司,沒有人願意出售,複星持有新華保險和平安二級市場股份,但不可能控股。”梁信軍談得最多的還是機會。 專設“保險集團” 這些收購的完成,意味著複星3000億元資產里面,30%-40%的資產是來自於保險。不僅如此,複星在2014年業績說明會上透露的目標是:今年計劃大手筆投資至少24億美元收購歐洲、美國等地的五家保險公司。 近日,複星國際停牌,擬額外發行2億美元的新股,集資額最多增至12億美元。此次募集資金將用於一般公司用途,以及未來潛在的保險並購活動。消息稱,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馬雲,以及騰訊董事長馬化騰均有參與複星配股。 “這次募資與複星今年繼續在海外收購保險公司有很大的關系。”華泰證券某保險業分析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複星海外並購動作不斷,存在一定的資本金需求。 時代周報記者獨家獲悉,因為保險資產的擴大,今年年初,複星專門針對保險業務成立了一個名為“保險集團”的部門,複星集團總裁汪群斌兼任保險集團總裁,足見複星對保險業務的重視。汪群斌同時還出任複星保德信人壽董事長、鼎睿再保險董事長和複地集團董事長。 複星國際內部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今年年初,成立了一個保險集團建制,一個專門的部門。該部門是在保險資產不斷擴大的情況下成立的,原有的建制不能滿足集團業務發展的需要,所以更改了以前的建制。 上述人士告訴記者,以前保險業務分配在多個部門里,分頭管理。“以前複星有一個金融集團部門,這個部門下面有保險、證券、銀行等業務。保險公司沒有一個專門的機構來管,現在單獨拎出來一個部門。” 複星國際品牌部負責人告訴時代周報記者,保險業在複星的地位非常重要,成立專門的部門是為了能更好執行保險業務的戰略和規劃,對於保險投資業務起到孵化器的作用。 上述保險業分析師分析稱,保險已成為複星最重要的業務板塊,投資項目的資金基本都來自保險公司,用保險資金撬動其他產業。 另外,複星在歐洲亦有成立專門的辦事處,選擇可供投資或者收購的保險標的。王晨說,在歐洲有成立一些部門、辦事處,比如在里斯本、倫敦、法國、德國等地方都有辦事處,還專門成立了伊比利亞投資部,負責該地區的投資業務。 複制巴菲特模式 複星一直將發展保險業視為其投資能力對接長期優質資本的絕佳途徑。保險平臺最大的優勢即在於,能源源不斷提供充沛的現金量。 “首先要用自有資金收購第一家保險公司,接下來自有資金再聯合已經收購的保險公司資金,這樣的話有連鎖反應,收購的保險公司越多,可以調動的資金就越多,規模也會很大。”沈萌說。 複星集團的當家人郭廣昌毫不諱言,要在中國用5-10年的時間,複制巴菲特“產業+保險+投資”的業務模式。 梁信軍說,2007年的時候就確定了巴菲特模式,一個典型的用保險資金做投資的公司。複星也對標過很多國際上的大公司,比如美國的通用電氣、香港和記黃埔、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覺得巴菲特模式最適合。 一般理解,所謂巴菲特模式是,以保險集團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為平臺,利用保險業務提供的大量現金流,為巴菲特輸送了源源不斷的投資資本。這也使得巴菲特的賺錢效應,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 複星希望通過保險公司獲取現金流,尤其是壽險公司,兼具金融投資性質及巨大的現金流,可以為向投資轉型的複星,帶來中長期優質資本,以提升複星未來的複合增長率。 據王晨介紹,Ironshore和MIG這兩筆交割完成之後,按照目前的市價來算,意味著複星多了70億美元的投資資金。另據數據顯示,2014年複星保險板塊的權益可供投資資產達到798.1億元,同比增加1335.6%。 保險已成為複星最重要的業務板塊,並對複星整體營運和盈利方式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根據複星國際公布的2014年年報,在整個集團中,複星保險業務板塊的營業收入達到78.68億元,同比增長2742.3%,占集團總收入的12.7%;來自保險業務的歸屬於母公司股東之利潤人民幣11.49億元,同比上升119.4%,已占集團凈利潤的16.8%。 複星保險業務凈利潤暴漲的秘密就在於,此前收購的葡萄牙保險提供的投資綜合收益率就高達8.4%,國內的複星保德信從2.2%收益率達到8.7%,永安財險從5.4%達到12.6%。 梁信軍還表示,去年由於保險金的加入,客觀上快速拉低了複星的資本使用成本。“保險公司浮存的資金成本比在海外融資的成本還低,因為這個資金沒有利息、沒有期限。”沈萌表示,按照巴菲特的理解,這是幾乎沒有成本的資金。 海外收購潛藏風險 複星從保險金中獲益匪淺,但大規模收購也面臨不少風險。 據時代周報記者梳理,複星這些收購的一大特點是地域跨度很大。複星即將收購的5家公司中,除了有一家是以色列公司外,還可能會收購西班牙的一家保險公司。 “在短短的兩三年時間里,出現了如此多大手筆的收購,如何整合這些資產是一個大的難題,而且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以及法律法規都相差很大。”上述保險業分析師稱。 沈萌說,由於複星收購的並非優良資產,會有很多潛在的風險。假如出現兌付危機,或者現金流斷裂,非但不能給複星帶來現金支持,還會消耗複星本身的資金。複星在進入歐美等陌生的國際保險市場時,還會遇到監管、利率、社保政策調整等諸多變數。 對於風險防範,王晨表示,在收購之前,複星就會做好盡職調查,有自己的財務和法務人員,有自己的團隊,不找第三方,並且所有項目都有投資決策委員會,“會考慮法律、財務等風險,以及對人力資源進行調查,希望管理層能夠留任,會派人去約每個管理層成員”。 但或許正是因為投資並購不找中介機構代理的做法,複星被不少市場人士詬病。根據外媒統計,在複星國際完成的10起最大的並購中,投資銀行僅有4次收到財務顧問費。在複星完成的交易中,有些交易不免存在較大的缺陷與潛在風險。 另外,從歐洲保險公司本身的運營風險來看,壽險公司受周期性的波動的影響比較大。如2007-2009年歐洲壽險公司的市值蒸發了70%。 如何管理這些海外資產也是一個難題。梁信軍說,複星很少派人過去,很多海外公司甚至沒有派人過去。 沈萌向記者分析稱,如果介入所收購保險公司的經營,複星業務鏈會拉得非常長,經營壓力會很大。梁信軍也反複強調,複星是投資,不做運營。 專訪複星集團CEO梁信軍:“複星不投機” 時代周報記者 項男 發自廣州 時代周報:保險公司的吸引力體現在哪些方面?為什麽采用巴菲特的發展模式? 梁信軍:2007年的時候複星就確定了巴菲特模式,一個典型的用保險資金做投資的公司。複星也對標過很多國際上的大公司,比如美國的通用電氣、香港的和記黃埔、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最終覺得巴菲特最適合。 複星要做一個投資集團,奉行的是價值投資,不是投機,價值投資需要有穩定的資金來源。國際上很多投資公司以基金模式來做投資,比如黑石、凱雷都是典型的私募基金。但基金有一個問題,要退出,而保險不存在贖回的問題。資金來源穩定,這就是複星為什麽做保險的原因。 時代周報:複星所收購的海外保險公司有哪些共同特點? 梁信軍:首先收購價格不能太高,此前曾遇到價格高最後退出交易的情況;保險金成本低,有的保險公司所賣的保單每年4%成本,並且到期年限20年,說明客戶穩定;在細分行業處於領先地位,可以是財險、壽險、巨災險;在某個區域內市場份額處於領先地位,比如葡萄牙那間保險公司在葡語市場內份額第一。 另外,還要考慮與複星國際的協調,這些保險金進來以後如何與複星現有產業協同發展,這是要考慮的。對投資和產業布局要有利,比如像拓展美國業務,肯定收購美國保險公司更好。 時代周報:你曾說過“現在是海外投資金融機構尤其是保險公司的絕佳時機”,為什麽這樣說? 梁信軍:一方面,價格便宜。美國自從實行QE以來實行的是零利率政策,歐洲是負利率,整個市場的收益率很低,成本也很低,現在買是最便宜的;另一方面是,償二代對保險公司的資本金有更為嚴格的要求,很多保險公司不合標準,只能通過出售資本或者增資擴股補充資本金,所以有很多機會。 時代周報:複星如何管理海外的保險公司? 梁信軍:葡萄牙的保險公司就派了一個CFO過去,都是這樣的,很多海外公司甚至沒有派人過去。因為在收購之前,複星就會做好盡職調查,做好全方面的準備工作,並且管理層要認同複星的價值,不會出現大規模的高管變動。而且複星是一個投資公司,不做運營。 時代周報:能否透露,下一步打算收購哪些保險公司? 梁信軍:都在看還在談,名字不方便透露。 來源:時代周報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
http://xueqiu.com/1830611415/46281788
先说一下我投资复星的心路历程…持有复星国际3年多,第一重仓股,收益率4倍左右
我
自己是12年初买入的复星国际(港股上市公司00656),成本大概在4.2-4.3左右,是第一重仓股,大概30%多,持有了3年左右,目前收益率是4
倍左右(这几年是对复星的持有策略是,不卖,不卖,不卖,在港股通开市第一天,还增持了复星国际)。我觉得如果你持有一家公司3年多,还占30%多比例,
你还对研究工作有巨大兴趣,你不把这公司研究个底朝天,基本是不可能的。
当
时买入复星时,可以说是遇到巨大反对声音,比如很多人就跟我说“千万不要被郭广昌骗了”(如果,没有这么大反对声音,股价也不会那么低,所以感谢这些声
音…)。当时找了大量复星的人和复星的同行调研,这时如果你仔细看一下反对声音,会发现普遍二级市场对复星评价很低,但是产业投资者和同业者对复星评级很
高,比如一些国内的顶级医药公司。就行业投资和行业研究来说,产投实力比二级市场强很多,换句话说,复星得到了高手玩家的认可,而得不到大众投资者的认
可。(我有个经验,如果你说要投什么行业,你得到了一片反对声音,这主意要么很可能就特别糟,要么这主意就特别好)
如
果你仔细研究复星的每个业务,和研究复星的发展史。你会发现这家公司其实发展速度对平均水平非常非常快,而且面对一些重大问题时,处理的速度和质量极高
(比如钢铁业务下滑,扭转早期不重视互联网投资)。而这时如果你再仔细研究一下其他的投资集团,比如伯克希尔,凯雷,KKR,惠理,和一些普通私募基金的
发展史。你会发现复星发展路线虽然被说的逼格很低,没有伯克希尔的保险业务那么强。但是复星是在针对自己的面临的现实环境,选了能选择的最好的发展路线。(这里边需要注意的是,是研究伯克希尔的发展史,不是仅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或语录。要看伯克希尔具体投资案例怎么做的,怎么融的资,巴菲特,芒格,索科尔都是什么角色)
持有一家公司的关键是弄清楚到底你在持有什么,以及你不持有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而持有只是形式,长期持有的关键高质量的研究做支撑,而不是凭借着热血和一厢情愿。
然后,说说我对复星这几年发展的理解,总的来说是一句话:复星并非简单模仿伯克希尔,而是走出自己的路线
如果奥尼尔希望在NBA取得乔丹那样的成就,他也许可以做到,但他不能模仿NBA的巨星乔丹,因为两人的身体禀赋和性格完全不一样。而复星这几年的成功源于找到合适自己的路线,而并非对巴菲特单纯的模仿。
中
国商业环境的特点是,一旦一个事情有人做,并且效果大好,会出现大量模仿者。这个情况也出现在这几年的巴菲特身上,当巴菲特投资方式奏效后,出现大量模仿
者,最典型的特点就是现在国内一些质量极高的上市公司,出现了极其高的估值,因价格太高,这些公司长期投资回报下降极快。如果一家投资公司希望在这个过程
中崛起,最少得去寻找这些被追捧以外的机会。
2014年底,复星的业务结构图
复星集团所属的行业是投资行业,对标公司是伯克希尔,凯雷,KKR这样的投资公司。对于投资公司来说,最大的特点就是投资端,和融资端的实力。伯克希尔会成为现在全球最好的投资公司,取决于以下几点
(1) 在融资端上,在美国保险行业极其分散的时候,并购大量保险公司,获取低成本浮存金(巴菲特和芒格买入的第一个有浮存金的公司,实际应该是蓝带印花公司)
(2) 有巴菲特,芒格组成极其之强的精英投资团队
(3) 建立全新的投资和投后管理系统。把投资权高度集中化,经营权高度分散化。
(4) 在美国高速成长期时诞生,当时没有什么全球大型投资集团
(5) 当时没有那么多人搞价值投资
而复星面临的情况是
(1) 中国保险行业是市场集中度最高的金融业态,一上来就是几家已经成型且市占率很高的公司。早期的复星别被人并购就不错了,不要说去并购人家了
(2) 中国同样处于高速成长期中,但是中国已经有了大量投资公司,而像凯雷,红杉这样的投资集团也很早进入中国
(3) 很多人在搞价值投资,所以很多标的价格比巴菲特当年买入时,贵了很多
如
果深入研究一下伯克希尔的崛起过程,你回发现很多伯克希尔崛起的条件,复星都不具备了。复星并不是想不想模仿伯克希尔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复制伯克希尔的问
题。某种程度上,一家公司的融资模式会决定他的投资模式,他能融到什么样的钱,才能做什么样的投资。巴菲特正是因为拿到保险资金这样的超长线资金,才能做
的了长期投资。
复星在这样的情况下,做了如下调整
(1) 投资权未高度集中化,建立各个行业投资团队。
(2) 复星核心是找到了国内在境外上市的资产,和全球化带来的低估机会
(3) 投资全球愿意到中国扩展业务的公司,并从业务拓展中获利
(4) 依靠全面和庞大的投资团队,买入境外低估值保险公司
(5) 把握住了国有企业重组
昨
天的优点并不是一定是今天的优点,一个对他起了至关重要的致胜因素未必对你也适用。伯克希尔的崛起,也是在格雷厄姆投资管理公司基础上,做了创新,吸收了
芒格和费雪这些人的优点,最终发展壮大,而并非是巴菲特对他老师格雷厄姆的模仿。复星也同样如此,而作为复星之后的投资集团很大概率也会同样如此。
复星的结构的变迁:从2007年上市到2015年
复星在这8年里,可以说是大变化。复星在这8年里结构变迁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07年上市到2011年:
当
时主要业务是钢铁,地产,医药,铁矿四大业务板块,再加上投资。而这个时候,复星开始的境外投资。而复星在07年上市后,资金情况得到了大量扩充,主要投
资了分众传媒,club med, folie
follie,民生银行H等等。更重要的是,这个时间段里复星大量的吸收了从高盛,GE,凯雷这些大公司人才,组建高水平的投资团队。
第二阶段是2012-2013年,这时,复星开始做资管业务,自己做基金,资管业务本身是一个把融资过渡到保险的过渡性业务。
而
第三阶段是,2014到现在,因为欧洲股市处于低点,且复星境外投资团队以及培养成功。复星开始并购境外保险公司,拿到境外低成本投资。而这个时候典型的
特点是,无论是从获取的可投资资金,资金的成本,业务绩效,保险业务都超过了资管业务。保险业务的重要性提升,而资管业务重要性降低。
下面给大家看这张表,这张表能更好说明这个变化
【1】在14年复星的报表里,复星医药,复星地产,南京钢铁,海南矿业4个板块统计口径有些变化。变成了健康,地产开发和销售,钢铁,资源板块,主要是加入了一些新公司参与并表,但加入并表的公司的利润影响并不大。
【2】14年的运营板块增加了快乐时尚的业务的利润14年大约在4.7亿左右。
从这个表中,大家可以看到,复星保险业务利润明显提升,利润占比从之前的0提升到现在的16.6%。未来对保险的并购增加,保险利润占比会越来越高。而资管业务作为复星在12-13年过渡时期的业务,目前利润也来越高,但未来复星的保险业务比重会是第一位
另外一个变化是,复星这8年在不断调整运营业务的结构,简单说,就是要提高有希望的业务比例,比如医药,降低慢速或衰退业务的比例,比如钢铁和矿业。
总的来说,复星过去这8年里,主要的变化体现在
(1) 找效率更高,且安全系数更高的融资杠杆(从借债投资,到资管,到保险资金)
(2) 立以行业为核心,可以进行全球配置的投资团队
(3) 把公司资产逐步从落后的产能上,调整到有发展潜力的产能上(钢铁资产占比降低,医药资产占比提升)
未来不出意外,这三部分会得到继续的强化。而如何可以更好的进化投资决策流程和激励制度,以及如何更高质量的拿到大项目,将在是为了复星发展的重点。
最后,想和大家说说复星国际的管理层
在对一家投资公司的评估里,核心股东和管理人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正是因为有巴菲特这样的顶级管理层在,才会有如今2万亿人民币市值的伯克希尔
投
资是看人,这句话经常被说起。但实际上上市公司的老板,都是净值在5亿或10亿以上的人(某种意义上,这些人早就实现财务自由了,而且是质量极高财务自
由,那么这些人为什么要拼命去经营公司呢?)。所以,实际上研究人,就是要研究这些5亿或10亿以上的人对公司经营是什么看法(这也是芒格非常愿意看自传
的重要原因)。我自己研究公司时,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在这些财务高度自由的人里边,最终把企业发展成为超大型公司的人里,一个稍普遍的规律是,这些人真的
很喜欢他们的行业,他们的表现和足球场上的梅西和C罗对足球的热爱,或乔丹对篮球的热爱没有太大区别。
知道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对复星管理层评价非常高,虽然我自己也在弄基金公司,但毫不夸张,我每次都说,复星是对我投资生涯里除了巴菲特外,最重要的老师,我的很多投资打发源于在研究复星发展史和投资案例中获得的灵感和启迪。
但我还是建议,对复星有兴趣的投资者,要擦聊自己眼睛,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虽然巴菲特是我最重磅的偶像,但是我仍然要自己思考他说的那些东西对不对,而不是全盘接受。
关于复星业务更详细的介绍,大家有兴趣,可以看我之前写的介绍复星的文章,里边很多内容很详细,而且还有关系复星医药的介绍。这里不再花篇幅介绍。
2013年复星年报分析,进击的复星
http://xueqiu.com/1830611415/29617035
2012年复星国际年报分析笔记(复星的投资哲学)
http://xueqiu.com/1830611415/25019810
2013年1H复星国际半年报分析笔记(介绍复星的投资系统和复星和伯克希尔的区别)
http://xueqiu.com/1830611415/25019810
复星医药分析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