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流动性陷阱”考:中国央行真的必须动用核武器吗?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642

5月的经济和金融数据已全面披露,依旧是好坏相生,我们也要逐渐适应经济数据的这种“新常态”。虽然数据很庞杂,但希望我们能尽量把线索讲清楚。

我们在5月中旬的报告中率先提出:中国经济迎来中期拐点并进入大型“L”底,很高兴这个结论引起越来越多的讨论。

本篇的研究,将延续上述报告的工作。本篇更重要的工作,是讨论近期同行们新近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中国已出现流动性陷阱

我们的结论是:无论是从经济周期讲,还是从流动性的内在结构讲,中国都不存在所谓“流动性陷阱”问题,似乎也不用央行搬出核武器来对付。

我们存在的是实际上是“流动性阻塞”,它主要是公共部门盈利能力(财政盈余)的恶化与股市的存款逆流运动共同引发的。作为共同的根源,改革的延宕应当为它负责。

 L底:我们应该告别崩盘论了 

先看几个核心指标:

工 业增加值同比6.1%,虽然弱,但已连续两个月反弹,通用设备继续反弹至2.7%,专用设备继续反弹至3.1%,说明设备利用率的反弹是明确的。生产端的 触底也是比较明确的。上游资源行业也发生了明显的反弹,除了石油基本都出现明显反弹,煤炭从上月同比-3.8%到+0.9%,有色从-1.8%到 0.8%,黑色从+2.6%到+3.4%。所以,我们不妨推测,资源行业的供给收缩(也就是所谓去产能)短期可能会暂时停歇了。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累计同比-11.4%,上月是-12%,累计放缓,同时单月同比从9.3%回升到10%,结构很清晰,公共部门仍然疲软,私人部门继续回升,房地产投资从40.2%回升到2.7%,制造业投资从49%回升到10.2%。内需和外需都在起作用。

私人部门在内生需求带动下的企稳,最好的证据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个涵盖消费品和耐用投资品的指标,从名义增速上月10%企稳到10.1%,实际增速则从9.9%10.2%,值得注意的是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6.7%回稳6.8%。这个指标是社消持续恶化最大的负面因素,看起来暂时止住了崩溃的步伐。建材同比增速15%,显然受到房地产中期结构性反弹的支持。 

唯一的问题是政府投资。基建投资从415.9%继续下滑到13.1%。显然,地方政府的供给问题仍然是供应链周期的核心问题。抓住这个牛鼻子,就比较容易去解释金融数据结构上的问题,即所谓货币传导机制仍然不畅的问题。 

M2同比增速从上月10.1%回升到10.8%,略好转,可能与外汇占款有关;不过看看M132.9%43.7%54.7%,这说明私人部门的日常商业活动的回暖是持续的。社融看就比较鲜明,5月社融1.2万亿,环比增加了超15%,止住了今年以来的持续下滑,贷款新增了9008亿,同比约增长300亿,环比约增加2000亿,都是利好数据。不过新增中长期贷款同比萎缩了约900亿,而票据融资新增2233亿,同比增加700亿。

票据一枝独秀,而表内贷款持续萎靡,隐含的,也正是这一组结构:私人部门需求已经企稳反弹,而地方政府信用供给紧箍咒迟迟未能解开。跟踪我们报告的朋友可能理解我们关于中国经济系统模式“公共产权租赁制"的阐述,地方政府主要不是需求方,而是供给方,这种供给是双重的——商品和信用。在市场最大的供给方没有正式入场的时候,私人部门缺乏高质量抵押品,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因此票据的膨胀,既是私人部门信贷需求回升的证据,也是商业银行在优质抵押品缺乏条件下冲量的表现。

这些数据指标都指向一个结论:中国经济内生动能已经企稳。这与我们在之前报告中所出的中期触底并进入大型L底,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真的掉到流动性陷阱里去了吗? 

有一个现象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5月新增各项存款高达3.23万亿,而新增贷款9008亿,那么新增存贷比达到了3.59,这一指标在20147月的极低位置大幅上扬,按照目前趋势还有可能继续升高,甚至很可能创出次贷危机以来的新高。它显然是耐人寻味的。


季节是一个因素。一般说来,5月份出现存款大增有季节性的因素,5月份是国有企业利润和税收核算的月份,往往会使企业存款和财政存款上升。但是贷款在5月份并没有显著的恶化规律。所以主要原因不在于此。

目前逐渐展开的一种论断是,中国出现了“流动性陷阱”现象。那么,新增存贷比的异常波动,可能就类似于200710月之后的信贷需求突然断崖的场景。这当然非常吓人。不过,从我们的供应链周期理论来看,可能并非如此。

200710月之后,中国的需求端突然崩盘,叠加生产端的衰退,从而导致了信贷需求的断崖式下跌。但是20147月以来,虽然生产端仍在衰退,一直到我们所说的4月份才触底,但实际上,中国需求端从20148月份就开始复苏,一直持续到现在。这个结构与200710月后并不相同。


再看美国出现流动性陷阱的时期,出现的是生产端、需求端和库存端同步崩盘的结构。这种结构中国目前并没有出现。


另一方面,虽然存贷比上升,但全社会真实利率却居高不下。下图计算的是中国长期实际利率水平。我们从这里也可见到这一次与2007年不同,2007年的实际利率正处于大幅下行阶段。相反,这一次更类似于20057月份。


所以,我们不认为,中国出现了“流动性陷阱”。信贷的疲软,固然与生产端需求削减有关,但不能由此被定义为“流动性陷阱”。在此前《QE还是EQ》报告中,我们实际上阐述了对流动性陷阱这个命题的看法,即它并不等价于“利率趋近于0而货币宽松无用”这一特殊形式,它的本质是货币政策在内外部均衡上同时失效。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都在大型泡沫破灭(大型经济危机)中经历过这种痛苦。

但是,中国显然不同,中国只存在“中型经济危机”,这是我们在3月份提出的命题,而且我们已进入中型经济危机的晚期,并将随着大型“L”底的展开,在年内结束。中国不存在失业率失控、汇率失控、资产泡沫破灭同时存在而货币政策无能为力的现象。

我们认为,折衷的办法是把这种场景唤作流动性阻塞。问题的核心是,谁阻塞了流动性?

央行的核武器能否解开地方的紧箍咒? 

我们认为第一个梗塞是财政体系。

值得研究的是,今年1-4月份以来大幅增长的财政支出为何没有产生明显的效果?


在目前的财政纪律管理下,地方政府有效支出水平可能要大打折扣。由于财政乘数的下降,要维系GDP增速7%,公共开支增速需要维系在15%左右。但是考虑到预算内财政收入大幅下滑到个位数,土地出让金持续两位数下滑(一般一级市场滞后二级市场半年左右,故恐怕需要到年底,地产商才会积极拿地),而本年度财政赤字率红线在2.3%。因此地方政府不会轻易去干赔本赚吆喝的事情。5月公共财政收入增速5%,低位徘徊,而公共支出则从4月的33%大幅下滑到2.6%。一直到五月份之前,不少地方上马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是实际上是唱空城计,克强指数的失效就是证据。


乐观的信号是,5月底以来,地方项目开工率开始回升。这得益于1万亿的债务置换、约束地方招商引资的62号文实质性废除、项目审批的加速。

如何预算硬化基础上,很好的改善公共部门的供给能力,现在是攸关国运的一个大型实验。实际上,我们的财税体制改革、货币发行制度改革和产权改革,都将最终聚焦于这一点。

市场普遍寄希望于央行能做得更多,一言以蔽之,要求中央银行加快推进实质QE(如将PSL推广于商业银行,同时实施卖短买长的扭曲操作),不过既然中国不存在流动性陷阱,则没有必要动用核武器。单方面让央行过于早熟恐怕无助于解决问题,央行把长端利率压低,也很难推动商业银行修复风险偏好,因为问题源头在于,由于房地产景气度的下降,地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率已经系统性恶化。

进一步讲,实际上是公共资产的流动性问题,公共资产只有与私人部门资产相融合,才能在产业升级的基础上改革盈利模式和提升收益率。既然产权改革(混改)实质性推进的条件尚不具备,那么,财政部门可能需要花更多心思去改造PPP模式。

从交易成本最小的角度来讲,财政部门、中央银行和住建部都有动力继续推动房地产结构性的反弹持续下去。受制于大环境,央行将继续围绕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实施宽松,但宽松的斜率将放缓。

从今年开始,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恐怕要实质性的加入一项:商业银行长端息差。央行一根扁担两个筐,左边是商业银行长端利差,右边是中美长端无风险利差。央行需要同时兼顾两边。原则上,在商业银行混业化和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市场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之前,国内名义利率下调的空间是有限的。

这将迫使央行从准备金率及定向量宽工具下手。

大牛市中的存款逆流运动 

上面,我们讲到,新增存贷比异常上升与全社会真实利率的高企并存的局面,类似于20057月份。


20057月和20147月两个时点而言,从供应链周期来说,都处于需求端复苏上升期,库存端的去化阶段,换句话说,都是新周期的酝酿期。而不同在于,前者同时伴随着生产端的见底复苏,而本次生产端的触底要到2014年二季度。这很简单,2005年是中国工业化加速期,而现在已经是成熟期之后的调整期,从结构调整的意义上讲,是去工业化的开端。这是不同历史阶段的类似的两个供应链周期。

有趣的是,这两个阶段,中国都出现了世界级的大牛市,而200710月之后是世界级大熊市。这进一步说明,当下中国并未出现流动性陷阱

同时说明的是,就20057月和20147月启动的两次转型,都具有世界性的意义,中国股市的崛起同时也是全球大类资产结构性调整的产物。A股大牛市与国内利率水平的关系是非常特殊的。大牛市不但不来自于真实利率的下降,反而加剧了真实利率的抬升。这种挑战常识的关系,必须放到全球大类资产的框架下才能看得清楚。中国的边界革命、全球的大类资产革命与长波周期中的货币革命,是三位一体同时发生的,我们称之为三维革命。这是个重要的课题,但不是本篇的核心命题,一些局部阐述,可以关注我们不久前发表于《南方人物周刊》的《牛市逻辑》一文。

不过我们这里着重要谈的是,新增贷存比攀升、大牛市与实际利率高企三者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除了财政体系是流动性不畅的一个梗塞外,股票市场是否是另一个?

我们很难证明直接融资就比间接融资更为高效,全球也没有这样的镜鉴。相反,在大类资产框架下,金融资产价格水平(可简称FPI)与实物商品价格水平(CPI/PPI)之间存在置换效应。只要股市的流动性没有迅速导入到企业账户,并转化为资本支出和工资,那么就相当于从经济系统中把相应的供给和需求同时抽离出去,FPI相当于在做空CPI/PPI

证 券市场本质上是存款的跨口径跨代际的转换游戏。从存款上看,一般的,股票的“储蓄搬家”,就是把居民存款通过证券保证金通道转换为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但是 同业存款却并没有有效的通过信贷市场重新转换为居民存款和企业存款。这就导致流动性淤积在货币市场,造成我们现在的短端利率低迷的幻境。

我们看到5月居民存款下降了4413亿,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长1.9万亿。这是标准的存款搬家。不过我们发现,主要的问题其实不是居民储蓄搬家,而是企业存款搬家。


统计显示,上一轮大牛市是标准的居民存款向企业部门转移的过程,但是本领域内却截然不同,居民储蓄在总存款中的占比并未下降而有小幅上升,企业存款却从35%大幅下滑了5个百分点。这当中固然有季节性因素(年末年初企业支付薪酬),不过这种下滑幅度仍然是不正常。

我们还一直跟踪中国A股绝对景气指数=A股流通市值/投资性存量货币),然后我们计算了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的存款比值。发现这二者能很好的拟合。大体上,存款从居民部门向企业部门的转移,是与牛市同步展开的,二者之间应当存在正反馈效应。


不过,这一轮也表现的比较奇特。企业居民存款比大幅的滞后于A股绝对景气指数。2002-2005年,中国的企业持续进行资本积累,间接的影响了股市流动性,这是股市长期走熊的一个原因。而2011-2014年间,中国企业似乎一直在进行资本消耗,这个过程到现在也没有结束。

这说明,本轮牛市进行到现在,企业存款的搬家可能比居民储蓄搬家更为严重。而进入股市的流动性并未有效的集中到企业账户,直接融资额显然不足。而上市公司融资之后,并未将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用于分配,譬如说通过兼并收购,将财富转移到个人手中。

这 样,居民存款不断集中(不过也实现了代际转移),由于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大量沉淀于金融市场而不是消费市场或资本品市场。而这又进一步的支持了上市公司 融资,反过来又加强了财富的转移性集中。并且,银行的结构化融资产品,源源不断的提供着杠杆。商业银行的杠杆效应,某种程度上替代了实体经济中投资的乘数 效应。

因此,资本市场上演的,实际上是高净值财富人群(或明或暗的企业股东)、上市公司与商业银行之间自我强化的复利运动。因此,本轮牛市不是大妈间的游戏。

显然,企业部门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的,源源不断的资本消耗行动,本质上是一种存款逆流,也是一种巧妙的货币空转。它很可能也是实际融资利率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

这不仅是一个滚雪球的运行,也是一个反身性运动。由于当局忌惮于直接大幅降息对银行信贷的破坏性、股市飙升对金融系统稳定性和一揽子改革计划的扰动越来越强,因而更倾向于加快和放大直接融资。其最终结果是,直接融资扩大将进一步推动上述存款逆流,长期利率水平更难下降。

当 然,如果央行对此作壁上观,那么利率的不稳定甚或是上行,总有一天会反噬牛市。如果将金融体系稳定作为头号要务,那么央行在长期利率上的作为就是不稳定 (矛盾)和有限度的。如果当局同时积极推进地方投资的扩张及股市直接融资,如上所述,二者又会产生流动性争夺而做多利率。

扁担的另一头,则是欧美债市的系统性重估的到来,这将逐渐垫高全球的无风险利率水平。我们之前所谈到的滞胀问题,相信货币当局也会看到。

简单的总结 

总之,无论是从经济基本面讲,还是从流动性的内在结构讲,中国都不存在所谓“流动性陷阱”问题,似乎也不用央行搬出核武器来对付。

我 们存在的是实际上是“流动性阻塞”,它主要是公共部门盈利能力(财政盈余)的恶化与股市的存款逆流运动共同引发的。由于全面改革的滞后,这两个“梗阻”目 前基本上是“分而治之”。从而造成,企业部门的存款及与之挂钩的财政存款,相对向居民部门集中。这严重的削弱了经济系统的有效供给能力,当然,也为当局后 续出台消费刺激政策提供了条件。

这似乎也从结构上,提供了对“克强不可能三角”(股市繁荣、债市稳定及经济复苏三者不可兼得)的一个说明。

这种趋势目前只是隐隐约约看到影子,譬如在地方债务置换过程中,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间围绕利率的追求背离。随着经济L底的展开,及通胀水平的提升,可能会更加明显。

最后大胆做一个推测:

上述两个“梗阻”要协同处理,必然需要基于实体融合的,信贷大规模参与的公共化改革,这一步恐怕需要历史倒逼:

国库空虚之日,改革落实之时。

(本文为MFI中国经济研究系列之二。作者为MFI首席经济学家江勋、研究员金淳筠、研究员李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384

用大數據告訴你如何用好期權這個“核武器”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222/154358.shtml

導讀 : 創業浪潮越來越來演化為人才戰,除了高薪福利,員工期權是其中的核武器。

聲明1:本系列所有數據來自於2007-2015年近100個真實融資案例,主要由創業者自行提供,覆蓋主流的幾十個基金及近百家公司。本系列的分析不針對任何基金及公司,也不單獨紕漏任何基金及公司的信息;目的在於提供冰冷的數據,以及數據的統計信息。同時案例數量在不斷快速擴充中,如出現數據擴充導致結論改變的情況,會盡快更新文章。

聲明2:本系列的寫作不嚴格依照投資協議(SPA)或者框架協議(Termsheet)的順序,會按照讀者的反饋,優先提供大家最關註的問題。

———————————————————————————————————

創業浪潮越來越來演化為人才戰,除了高薪福利,員工期權是其中的核武器。員工期權,標準說法為員工期權池ESOP,一般為預留的期權池,在公司發展過程中不斷頒發給有突出表現的員工或用來吸引高質量新員工入夥。所以本文討論的員工期權,不包括在創業初期贈與給或分配給創業合夥人或者重要員工的股份。

隨著創業環境的複雜,員工期權又演化出兩種新情況:大公司分拆某部門單獨創業並給與創業團隊的員工期權(在本文中稱之為“大公司創業期權”);融資過程中將員工期權授予投資基金合夥人,作為其擔任董事的酬勞(在本文中稱之為“董事期權”)。在本文中也會一並討論這兩種特例。

一、標準的員工期權

下圖展示了在每次融資過程中,公司估值與員工期權的關系。

員工期權的均值為6.83%,中位值為7.55%,最大值為20.00%,最小值為0.00%。

很顯然的道理,員工期權越大,跟著老大幹在公司成功後員工的利益越大,公司也越有潛力在發展過程中吸引更多的優秀員工。很明顯的規律,公司估值越高,員工期權(%)所占的百分比越低。理由比較簡單,公司估值越高,往往是經歷了越多輪的融資或者越多投資額的融資,員工期權也就被等比例得被稀釋得越厲害。這里對公司估值進行了自然數取對數,是因為公司每輪融資的估值增長基本為幾何級數。最後的相關系數R=-0.63,考慮到樣本數量,呈現了一定可信度的負相關性,所以規律基本成立。

阻礙相關系數R更高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在每一輪的融資過程中,大概有接近10%的投資人要求公司對員工期權進行調整,100%的情況都是要求在融資額到賬前提高員工期權的比例。也就是在每一輪融資的時候對員工期權進行了修正,使其部分偏離了規律,這也解釋了員工期權在10%左右的區間數據點特別多的原因。投資人這麽要求的主要原因如下:

為公司發展著想,希望公司有足夠的員工期權激勵現有員工以及吸引新員工。特別是考慮到創始人在公司早期發放期權經驗不足,略顯隨意地很快將期權發完,剩余不多,需要補充子彈。從基金的利益出發,在自己的投資進入前,創始人及之前輪的投資人將員工期權增加,基金的股份避免了稀釋,變向得降低了自己這一輪的估值

二、大公司創業期權

這個情況下,往往是大公司拿出核心資源(包括:流量、品牌、人員、現金等)並從現有公司中拆分團隊開展一個新業務或者大力擴張一個老業務,考慮到業務的創新性以及不確定性,需要極大得激勵團隊。經典案例是:百度做奇藝,百度做愛樂活,58做58到家,中糧做我買網等等。

因為該業務對大公司的重要性以及大公司貢獻核心資源而避免了創業的冷啟動,大公司一般選擇控股,而給與整個團隊(包括CEO及創始高管團隊)一個較大的股份作為員工期權,區間一般在10-30%左右,均值在12.5%,這種公司的起步估值往往在500Mn$以上。

三、董事期權

董事期權只出現在個別基金以及早年間,區間分布在0.5%-3.0%,均值為1.12%。創業者授予投資基金的合夥人董事期權的邏輯一般為:希望合夥人作為董事,能夠提供更多更增值的一些服務,促進企業的發展。這一部分董事期權對於基金的激勵很大,理由如下:

是一種增加股份及降低估值的辦法,堤內損失堤外補投資基金內LP和GP的利益分成,對於董事期權往往有特例的照顧,所以投資基金獲取董事期權的利益更大

但是隨著創業者和投資人的博弈天平逐漸向創業者傾斜,以及LP/GP合同的修改,這部分董事期權在近兩三年基本消失。

文章來源於知乎專欄:數據冰山,同時歡迎關註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數據冰山

標簽 期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221

互聯網公司的這些核武器你值得擁有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11/155127.shtml

導讀 : 每家創業公司的情況都不同所擁有的核武器也有不同,需要找到適合你的核武器才是最重要的要不就適得其反。

pYYBAFXXUaGAF1zNAAJ667RAZCQ521_b_副本

今天我們所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互聯網公司都是從槍林彈雨中血拼出來的,他們能夠脫穎而出必然在創意點子或者推廣上面擁有一件核武器。

第一個想出創意點子的公司不一定能夠笑到最後,應該說現在活下來的99%的互聯網公司都不是第一個原創的,更多的都是在已有的基礎上做了一些很小的創新,在推廣上用了核武器。對於眾多的中小創業者來說創新的成本和風險太高承擔不了,如果我們在推廣過程中使用某些核武器會讓項目更加容易成功。

第一個核武器:勵誌軟文

事實證明寫得了一手好文章確實要為企業的傳播省不少錢並且效果還不錯,特別是在初創時期資金吃緊的時候這是相當好使的一個武器,但也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憋出這樣的大招出來。

我相信很多朋友都看過《我為什麽辭職賣肉夾饃》、《我碩士畢業為什麽要去賣米粉》、《對不起,我只過1%的生活》,很多朋友都是從這里知道了那個賣肉夾饃的西少爺、賣米粉的伏牛堂,還有快看漫畫APP。軟文的故事情節都能夠引起人的強烈共鳴,投放的時間節點也是恰當好處,在朋友圈都刷得非常火爆。

從此以後各種“我為什麽”都出來了,每個人都只過1%的生活了。

文人能夠揮筆潑墨武將也可以馳騁沙場,各有各的優勢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操作。

第二個核武器:段子手CEO

我覺得互聯網公司的CEO都應該要學一點段子,即使先天不善言談為了公司也得要鍛煉一下。

當下PR費用高的嚇人,如果創始人能夠有自帶IP的號召力不光可以為公司省錢甚至還可以為公司賺錢,這不楊元慶這麽內向性格的CEO都開始出來講段子了,至於董小姐早在兩年前就開始轉型了,到現在幹脆廣告代言人的錢都省了自己上反而效果更好。

我很喜歡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聽馬雲和老羅演講,明明知道是雞湯段子還是喜歡關註或許這是所有互聯網人的通病,估計這個病也治不好。

至今我的QQ簽名還是5年前(好多年沒有去打理QQ了)那句帶有濃濃雞湯味道的“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在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老羅的一次演講效果估計趕得上一次分眾的廣告投放了。

第三個核武器:低價

這個核武器很多人都不敢用,原因很簡單對於創業公司來說不敢做低價因為沒有錢來燒,畢竟像小米這類靠性價比來取勝還能夠活下來的公司不多。

在小米發布米1的時候,當時的配置是采用雙核1.5G的主頻,Adreno 220圖形芯片,1GB的RAM,4GB的ROM,並支持32GB MicroSD,800萬像素,電池為1930mAh,4英寸屏,按照當時智能手機的手機的定價小米1是1999元,瞬間碾壓競爭對手。

再說說另外一家創業公司名字叫做拼好貨,相信還有不少朋友在上面買過水果。

我詳細對比了其中的幾款產品價格低到無法拒絕,那創業公司豈不是要虧得褲子都沒得穿,其實並沒有。

想象一下場景,我發現了一個5塊錢的榴蓮第一個動作就是買單第二個動作就是告訴我的另外一個喜歡吃榴蓮的朋友,即使我們在天南海北都沒有問題,而對用戶雙方來說都是受益的。

拼好貨盈利的法則在於獲得用戶下單,至於拼團成功與否靠抽獎決定。拼好貨的日訂單量高峰期達到了100萬單,比第2名到第5名的訂單總量還多。

低價絕不是意味著虧本賣東西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效率從而降低成本讓用戶能夠得到更實惠的產品。

第四個核武器:紅包

紅包在中國本來就是一個自帶流量的熱詞,如果仔細研究滴滴出行的推廣變化就可以看得出紅包在滴滴爆發式的推廣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功勞。

相信很多人第一次去下載滴滴打車是因為瘋狂的補貼,不光可以免費坐出租車有的甚至還能夠賺錢,第一波燒錢完了之後就是瘋狂的代金券但是總感覺欠缺了點什麽,總不能說我每次都是把代金券分享給朋友吧,道理是這樣但是缺乏了一點趣味性。

經過微信紅包的教育滴滴終於憋出了大招通過紅包的形式來發放代金券,可以明顯的感覺到朋友圈分享的頻率增加了,直到現在滴滴紅包還保留著只是換了不同形式的券。

同樣的玩法也被用在餓了麽、美團、微票兒等等。

所以紅包是創業者的必修課,基於紅包這個熱詞還會有更多更有趣的玩法。

終極核武器:免費

免費是互聯網最成功的商業模式,看一下全球的互聯網巨頭就知道了,蘋果是個奇葩。如果有一天某人跟你說他們的產品免費那有可能是一家偉大的公司當然也可能是一家騙子公司。從人性的角度上來說任何人都不會排斥免費所以就有了一個和全球的用戶一次接觸的機會,如果產品還能夠做到讓用戶滿意那必然就要誕生一個偉大的公司了。

每家創業公司的情況都不同所擁有的核武器也有不同,需要找到適合你的核武器才是最重要的要不就適得其反。

但是這些核武器僅僅是能夠幫我們打勝仗的其中一個環節,如果我們的產品不夠痛點、服務做不到位即使擁有核武器也沒什麽用。

並不是說擁有了核武器就勝利了,如果要取得全面的勝利不僅需要核武器還需要擁有遠程導彈、近程導彈。

拿到互聯網公司來說不僅擁有了一件核武器,更多的我們看到了他們夜以繼日的來完善產品和服務,前一陣支付寶大樓燈火通明的圖片刷爆了朋友圈不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麽。

創業的路上還需要不斷的修煉自己和團隊準備隨時待命,有時候就是某一件事情就成為了轉折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196

安倍反對美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

美國《華盛頓郵報》15日援引美國政府高官的話報道稱,有關奧巴馬政府正在探討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向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傳達了反對意見,稱“對朝鮮的威懾力將因此減弱”。

在一系列核政策的調整中,奧巴馬政府考慮出臺不發動先發制人核攻擊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但由於政府高官和日韓等盟國對此表示擔憂,許多人認為修改政策的可能性很低。

據該報稱,安倍向哈里斯直接表達了擔憂,稱若美國政府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將影響針對持續進行核開發的朝鮮等國的核威懾力,地區紛爭的風險將上升。

該報未披露日美上述交流的時間等具體細節,但哈里斯在日本逗留的7月26日曾在首相官邸與安倍舉行了會談。

奧巴馬政府力爭使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呼籲禁止核試驗的決議等,但《華盛頓郵報》稱,由於盟國的擔憂,奧巴馬政府內部未出現推動出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的趨勢。

圍繞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廣島市長松井一實和長崎市長田上富久本月聯名向安倍等人提交了請願書,要求推動這一政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616

日媒稱奧巴馬政府決定放棄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近日據多名美國政府相關人士透露,奧巴馬政府決定不發表作為核政策調整一環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宣言。

據共同社24日報道,主要原因是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在總統大選中獲勝,即使發表宣言,政策能否繼續實施也存在不確定性。此外擔心核威懾力被削弱的日本等盟國以及政府內部的反對意見也不容忽視。

報道稱,5月實現了對核爆地廣島的歷史性訪問的奧巴馬為維持邁向“無核武世界”的聲勢而推進了有關政策的調整,但面臨與俄羅斯對立激化和朝鮮強行實施核試驗等問題。實施大膽的核裁軍變得困難。

還有分析指出,候任總統特朗普曾發表可被理解為允許日韓兩國擁有核武器的言論,對核裁軍的關註較低。奧巴馬廢除核武的努力未果就將於明年1月結束總統任期。

共同社報道稱,奧巴馬政府決定不發表“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宣言。

相關人士指出:“(不首先使用的)政策轉變需要與盟國進行磋商,但已沒有足夠的時間。”據悉,奧巴馬因盟國反對而對“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變得消極也是原因之一,在政權末期從根本上改變政策被認為很困難。

奧巴馬政府考慮向下屆政府提交削減核武器“現代化預算”的建議書等,但由於特朗普承諾將擴大軍事開支,對此也出現了慎重意見。

作為推進核裁軍與核不擴散措施的一環,奧巴馬政府制定了要求停止爆炸性核試驗的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案並於9月獲得通過。此外,還曾考慮延長與俄羅斯簽訂的《新削減戰略核武器條約》(新START)的有效期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685

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 要求朝鮮放棄核武器和導彈計劃

11月3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譴責朝鮮9月9日進行核試驗,要求朝鮮放棄核武器和導彈計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638

美英法帶頭抵制禁止核武器會談,稱無助世界和平丨視點

3月27日,聯合國舉辦禁止核武器條約會談,超過100個國家到場出席會議。而美國、法國以及英國在內的近40個國家拒絕參與會談。

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尼基·黑利在記者會上表示,拒絕出席聯合國大會的40個國家並非不願意禁止核武器,只是不願意出席會談。她還表示,當下無法保證在允許壞人擁有核武器,而試圖維護和平與安全的好人沒有核武器的情況下,能夠保護本國人民的安全。

此外,法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弗朗索瓦·德拉特表示,考慮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以及這些武器的運送手段,聯合國禁止核武器的條約與當前的環境不符。同時,他還稱為了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法國將繼續遏制核武器。

英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馬修·里克羅夫特表示,英國不會參加此次禁止核武器條約會談。因為他們認為,此次會談不會對全球核武器裁減有任何實質性意義,會談內容不會有任何作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326

新一代人工智能從“五胡亂華”開始,世界等待中國巨頭手中“核武器”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24/164273.shtml

新一代人工智能從“五胡亂華”開始,世界等待中國巨頭手中“核武器”
摩爾金融精選 摩爾金融精選

新一代人工智能從“五胡亂華”開始,世界等待中國巨頭手中“核武器”

不應該讓機器像人,而是要讓機器有像人一樣學習的能力。機器也不應該成為人的對手,機器和人合作才有未來。

來源 | 摩爾金融精選(ID: moerjinrong)

作者 | 摩小君

7月20日國務院正式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戰略規劃。規劃指出:到2020年人工智能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到2030年,中國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智能經濟、智能社會取得明顯成效,為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和經濟強國奠定重要基礎,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0萬億元。

人工智能正在成為新的產業風口,百度、阿里,騰訊等IT巨頭都將人工智能視為下一次技術革命的突破點,並投重金加速布局。 

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百度董事會副主席陸奇表示:人工智能將會成為中國和百度的機遇,百度將會成為人工智能平臺。

騰訊也在行動:騰訊旗下的雲計算公司騰訊雲近期在深圳舉行騰訊雲+未來峰會上,發布戰略產品“智能雲”,宣布開放騰訊在計算機視覺、智能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的三大核心能力。

展開布局的還有聯想:在近日舉行的聯想2017全球創新科技大會(Tech World)上,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表示,“人工智能讓這個問號不再存在,新世界會成為現實。而聯想的使命就是要做人工智能的使能者、推動者。”

京東創始人劉強東透露,京東已在北京開建無人倉,預計明年雙十一之前建成,用AI和機器人實現整個倉儲的無人操作。

對於人工智能的未來,阿里馬雲近期表示,不應該讓機器像人,而是要讓機器有像人一樣學習的能力。機器也不應該成為人的對手,機器和人合作才有未來。

一、要聞精選:《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印發

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將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生活、改變世界。為搶抓人工智能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構築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先發優勢,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要求,制定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7月20日,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要求到2020年人工智能產業成為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智能醫療、智慧城市、智能農業、國防建設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5萬億元。

1、遠景規劃,相關產業的發展機會

《規劃》指出,要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新興產業,加快人工智能關鍵技術轉化應用,促進技術集成與商業模式創新,推動重點領域智能產品創新,積極培育人工智能新興業態,布局產業鏈高端,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工智能產業集群。這些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或將是下一步爆發的重點領域,對應的A股投資概念股也必將有較好的表現,人工智能新興產業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1)智能軟硬件。開發面向人工智能的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開發工具等關鍵基礎軟件,突破圖形處理器等核心硬件,研究圖像識別、語音識別、機器翻譯、智能交互、知識處理、控制決策等智能系統解決方案,培育壯大面向人工智能應用的基礎軟硬件產業。

2)智能機器人。攻克智能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專用傳感器,完善智能機器人硬件接口標準、軟件接口協議標準以及安全使用標準。研制智能工業機器人、智能服務機器人,實現大規模應用並進入國際市場。研制和推廣空間機器人、海洋機器人、極地機器人等特種智能機器人。建立智能機器人標準體系和安全規則。

3)智能運載工具。發展自動駕駛汽車和軌道交通系統,加強車載感知、自動駕駛、車聯網、物聯網等技術集成和配套,開發交通智能感知系統,形成我國自主的自動駕駛平臺技術體系和產品總成能力,探索自動駕駛汽車共享模式。發展消費類和商用類無人機、無人船,建立試驗鑒定、測試、競技等專業化服務體系,完善空域、水域管理措施。

4)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突破高性能軟件建模、內容拍攝生成、增強現實與人機交互、集成環境與工具等關鍵技術,研制虛擬顯示器件、光學器件、高性能真三維顯示器、開發引擎等產品,建立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的技術、產品、服務標準和評價體系,推動重點行業融合應用。

5)智能終端。加快智能終端核心技術和產品研發,發展新一代智能手機、車載智能終端等移動智能終端產品和設備,鼓勵開發智能手表、智能耳機、智能眼鏡等可穿戴終端產品,拓展產品形態和應用服務。

6)物聯網基礎器件。發展支撐新一代物聯網的高靈敏度、高可靠性智能傳感器件和芯片,攻克射頻識別、近距離機器通信等物聯網核心技術和低功耗處理器等關鍵器件。

通過人工智能產業技術的發展,推動人工智能與各行業融合創新,在制造、農業、物流、金融、商務、家居等重點行業和領域開展人工智能應用試點示範,推動人工智能規模化應用,全面提升產業發展智能化水平。到2030年,人工智能在生產生活、社會治理、國防建設各方面應用的廣度深度極大拓展,形成涵蓋核心技術、關鍵系統、支撐平臺和智能應用的完備產業鏈和高端產業群,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0萬億元。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智能經濟、智能社會取得明顯成效,為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和經濟強國奠定重要基礎,人工智能產業競爭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2、現實機會、相關產業的發展現狀

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金額已成爆發式增長態勢,且未來運算能力、數據量以及算法等勢必進一步提升。近年來人工智能發展飛速,諸如AlphaGo、Master和Libratus等人工智能機器人不斷在各個領域擊敗人類,引發人們高度關註。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已進入產業化快速發展階段,不僅在智力競賽領域,與此同時無人駕駛、語音識別和圖像識別等也已逐步邁入大規模應用階段,人工智能將進一步與傳統產業相結合,利用大數據分析、算法等技術實現更成熟的人工交互機制,投資機會正逐步顯現。

我國發展人工智能具有良好基礎。國家部署了智能制造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印發實施了“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從科技研發、應用推廣和產業發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例如,科技部通過“863”、“973”等一系列科技支撐計劃,支持了智能計算機系統、智能機器人、自動信息處理技術的進步發展;下一步,將在深度學習關鍵技術、跨界融合的信息技術、人機協同的操作和控制、群體智能和開放研究方面下力氣。經過多年的持續積累,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國際科技論文發表量和發明專利授權量已居世界第二,部分領域核心關鍵技術實現重要突破。語音識別、視覺識別技術世界領先,自適應自主學習、直覺感知、綜合推理、混合智能和群體智能等初步具備跨越發展的能力,中文信息處理、智能監控、生物特征識別、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無人駕駛逐步進入實際應用,人工智能創新創業日益活躍,一批龍頭骨幹企業加速成長,在國際上獲得廣泛關註和認可。加速積累的技術能力與海量的數據資源、巨大的應用需求、開放的市場環境有機結合,形成了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獨特優勢。

45.webp

二、投資機會:人工智能投資機會全攻略

1、規劃出臺,二級市場表現活躍

國務院出臺《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消息由來已久,市場上對7月20日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已經有所反應。二級市場上,7月20日,人工智能概念板塊表現較為活躍,其板塊整體上漲0.8%。一方面,板塊內共有13只概念股呈現大單資金凈流入狀態,累計吸金1.99億元。其中,按資金量大小排序如下,科大訊飛(9877.58萬元)、佳都科技(4110.94萬元)、東方明珠(2528.67萬元)、思創醫惠(1144.16萬元)和東方國信(1071.75萬元)等個股大單資金凈流入均超1000萬元。另一方面,有23只相關股票當日股價實現上漲,在可交易的43只概念股中,占比逾五成。其中,佳都科技漲幅居首,達到9.48%,科大訊飛緊隨其後,漲幅也達8.86%,另外,賽為智能、京山輕機、思創醫惠、東方網力、川大智勝、科大智能、神思電子、三豐智能和香江控股等個股漲幅也均超1%。

從中報預期來看,市場對人工智能板塊的認可是有基礎的。業績方面,截至昨日,在公布中報業績預告的36家公司中,29家公司業績預喜,占比八成。其中,漢王科技、京山輕機、紫光股份、梅泰諾、深大通和賽為智能等公司預計2017年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長**。在人工智能行業中報業績亮麗的背景下,龍頭股也受到了機構的紮堆看好是必然事件。統計顯示,在47只概念股中,有29只個股近30日內獲得機構給予“買入”或“增持”等看好評級,其中,科大訊飛、思創醫惠、海康威視、同花順、東方國信、東方網力、高新興、東軟集團等8只龍頭股期間機構看好評級家數均在5家及以上。可以這樣說,市場對二級市場上相關股票的投資機會還是非常看好的。下圖是人工智能相關股票2017年中報業績的增長情況:

46.webp

2、人工智能,應重點布局長期投資價值

從16年的《“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到17年的人工智能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具體重大工程支持項目披露,再到如今《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正式印發,國家對人工智能驅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的目標更為明確、更為細化,目光也更為長遠。預計未來無論是多渠道的資金支持、還是相關法律法規、標準體系的建立等,都將不斷落地,以新一代IT技術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是大趨勢,這也是“十三五”規劃中強調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的印證。因此,人工智能作為當前最具戰略性挑戰性的前沿技術領域,隨著頂層設計框架搭建完成,產業發展有望持續提速。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內人工智能在各個行業的應用將逐步落地,對於人工智能概念股的布局,應重點考慮其長期投資價值。

從技術體系來看,人工智能的五個關鍵技術包括機器人和自動化載具、計算機視覺、語言、虛擬智能體、機器學習。其中一些涉及到處理來自外部世界的信息,比如計算機視覺和語言;一些則是關於對信息的學習,比如機器學習;還有一些涉及到根據信息采取行動,比如機器人、自動汽車和虛擬智能體。機器學習以及其子領域深度學習是目前人工智能領域許多最新進展的核心,吸引到大量的投資,目前約有60%的投資都來自於該行業。在AI技術與數據經濟新引擎的驅動下,計算機板塊中期內生成長前景光明,很多機構已經給出了維持整體“強於大市”評級。對於AI的投資策略,首先應該長期看好BAT的投資機會,例如,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領頭羊,百度較早布局人工智能,在機器翻譯、語音識別、圖像識別、雲計算、自動駕駛、大數據等人工智能領域都有所涉及,不同於其他家的垂直領域布局,百度是唯一一家在AI所有領域均有布局的企業。目前,國內幾大科技公司對人工智能的布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領域,具體請看下圖:

47.webp

而對於A股,結合目前的市場環境,應當認為目前還是偏主題的投資機會,建議從兩個維度選擇投資標的:1)技術優勢明確,數據優勢壁壘深厚,變現產品形態明確但仍在探索商業模式,**:科大訊飛、四維圖新、華宇軟件等;2)技術特點明確,行業成長空間較大,變現產品有望加速成長,**:同花順、恒生電子、東軟集團、中科創達、啟明星辰、思創醫惠等;目前,市場上比較認可的人工智能收益股票主要有以下幾個:

網宿科技:發展人工智能產業離不開智能化基礎設施,國務院關於人工智能的頂層設計規劃已經明確,接下來圍繞人工智能的各大產業鏈將迎來快速發展,中國非常有可能借助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先發優勢,發展成為人工智能大國。人工智能的背後是海量高頻實時的數據傳輸和計算,這些需要在邊緣完成,因此構築高效廣泛的邊緣計算網絡正當其時。網宿科技正在加快布局邊緣計算網絡,打造人工智能社會重要的網絡基礎設施。

海康威視:海康威視則是圖像識別和視頻識別方面的領軍企業。就在7月14日上午,海康威視與浙江大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成立“視覺智能計算聯合研究中心”,聯合開展智能視覺、深度學習等方面的前沿技術研究,共同致力於推進科研成果的產業化進程。

科大訊飛:A股人工智能龍頭,發展人工智能也離不開語音識別。科大訊飛語音識別技術已經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其語音識別和理解的準確率均達到了世界第一。目前,訊飛開放平臺全面開放了語音合成、語音識別、語音喚醒、人臉識別、麥克風陣列等10多項核心能力,旨在構建全新移動互聯網語音及交互生態。

佳都科技:重點布局人臉識別技術,公司的人臉識別算法具有建模速度快等特點,已將其應用於智能安防。在人工智能的視覺領域,佳都科技已經掌握動態人臉識別核心算法,該技術突破了靜態人臉識別的限制,人臉識別準確率從20%提升到了70%以上。與此同時,以動態人臉識別技術為核心的“視頻雲+大數據”平臺形成了實戰能力。

保千里:公司以精密光機電+仿生智能算法為核心競爭優勢,推出了一系列以視像智能硬件為載體的平臺型產品。在人工智能的應用領域,保千里深耕汽車視像領域多年,擁有“毫米波雷達技術+車規級智能駕駛平臺技術+車內以太網技術”等多項關鍵技術。值得註意的是,保千里聘請了中國指揮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為公司首席科學家,使公司研發優勢進一步放大。另外,保千里在2016年9月入股創新工場,利用創新工場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技術和資源,加強技術、人才交流和共享,推進自身戰略布局。

賽為智能:公司主營智慧產業整體系統解決方案,是國內最專業的智慧城市投資、建設、運營綜合服務商,擁有智慧城市行業“三甲” 證書。

熙菱信息:區域安防龍頭,中標安防大單。熙菱信息作為新疆第一家以安防業務為核心的計算機上市公司,具備較強的本地渠道資源及項目交付能力。

東方明珠:IPTV方面,公司牌照優勢突出,為目前兩家IPTV全國內容服務牌照運營商之一,截至2016年底,IPTV有效用戶數達3200萬,保持B2B市場中的領先優勢;OTT方面,公司是全國七個互聯網電視播控平臺運營商之一,截至2016年底,公司OTT用戶超1980萬戶。

川大智勝:公司具有全套軍工資質,是軍航空管主要系統和服務供應商之一,2016 年公司承新簽軍工合同額較上年度增長84%。“十三五” 期間,國內空管系統整體投資規模預計將達到數百億元。公司作為國內主要的空管產品和服務供應商之一,市場占有率居國內廠商前列。

華中數控:公司與阿里雲達成戰略合作布局智能制造等有望受益。

全誌科技:致力於為人工智能提供基礎計算平臺、SoC+完整解決方案等。

3、實戰操盤、重點關註龍頭科大訊飛的走勢

在實戰操盤方面,我認為人工智能的龍頭股科大訊飛的表現具有非常強烈的指導意義。在人工智能的聽覺領域,科大訊飛已占有中文語音技術市場70%以上市場份額,是當之無愧的明星公司。目前,訊飛開放平臺全面開放業界最領先的語音合成、語音識別、語音喚醒、人臉識別、麥克風陣列等10多項核心能力,旨在構建全新移動互聯網語音及交互生態。

48.webp

從技術形態來看,科大訊飛第一波強勢上漲突破前期高點,然後回調後再次突破前期高點,一浪高過一浪,強勢特征非常明顯。該股的走勢,對於整個人工智能板塊走勢來看,具有風險標的重大意義。從某種角度來看,科大訊飛的表現,對投資其他個股,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三、重點分享:精選幾個重點分享的受益股

因為人工智能概念屬於熱門概念,已經炒作很久,伴隨著相關個股的上漲,風險也不斷累積,因此,結合個股的技術走勢,本文將重點分享以下幾個受益股給大家。

科大訊飛(002230):這只票重點分享給大家,是因為這是人工智能當前公認的龍頭概念股。雖然該股目前已經上漲很多,但是在股市,強者恒強的票多不勝數,對於該類票,每次回調都是買入的機會。從基本面來看,科大訊飛重視源頭技術,拓展行業賽道,構建核心優勢。公司在源頭技術和行業賽道上的核心優勢已經形成。在教育業務上,公司正在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實現因材施教,教育業務面向百億市場,漸入收獲期。掌握國內頂級醫學專家資源,AI+醫療邁向認知智能。公司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領域的落地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用感知智能的語音識別技術解決門診電子病歷的問題;第二個層面是用認知智能的訊飛超腦技術實現對病癥的機器輔助診斷,並提供個性化診療方案。公檢法應用快速突破,有望成為新增長點。車載前裝語音翹楚地位難撼動,2018年將有眾多搭載車型推出。研發與渠道大規模投入接近尾聲,業績有望迎來拐點。

川大智勝(002253):技術面,該股二次觸底後,技術形態有望實現反轉,具有較強的參與價值。基本面,一方面,空管業務維持增長,厚積薄發潛力無限。

2016年期間公司航空及空管業務實現收入1.49億元,同比增長31.23%,維持了主業的高速增長。“十三五” 期間,國內空管系統整體投資規模預計將達到數百億元。公司作為國內主要的空管產品和服務供應商之一,市場占有率居國內廠商前列。2017年,空管業務有望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另一方面,圖像識別實現突破,智能交通迅速增長。公司2016年圖形圖像業務實現收入4280.82萬元,同比增長4.96%;智能交通產品業務實現收入2885.60萬元,同比增長44.75%。自2015年起,公司著力於開發新一代車輛號牌和類型智能識別技術,識別正確率可達99.60%,在行業中占據技術領先位置。總體來說,川大智勝業績穩定增長,公司2016年全年實現營業總收入3.16億元,同比增長20.94%;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889.10萬元,同比增長16.40%,該公司具備較好的投資價值。

科大智能(300222):目前,在整個人工智能概念股中,該股走勢較好,被市場所認可,具備較好的投資價值。該公司是智能自動化行業龍頭,布局“人工智能+健康”領域。一方面,工業自動化強勢增長,公司業務包括工業自動化、電力自動化、新能源等,前兩項為公司主營業務,2016年業績實現**:據公司年報稱2016年營收為17.34億(102.12%),歸母凈利潤為2.77億(102.46%),實現**增長。另一方面,外延式並購擴張,實現智能化領域產業鏈布局:公司在2016年實施外延式並購擴張,並於上半年成功並購冠致工業自動化和華曉精密100%的股權,控股了杭州新余宏機械(收購)和上海三渠智能科技(投資設立),成功投資參股深圳力子機器人,鞏固公司在工業生產智能化和機器人應用領域內的市場地位。最後,切入“人工智能+健康”領域,未來發展潛力較大:公司公告稱於2016年12月27日,公司與複旦大學就共建智能機器人聯合實驗室事項在上海市共同簽署了合作協議,該實驗室未來將成為醫療診斷機器人、健康關懷顧問機器人技術研發與產業化基地,推動服務機器人在醫療、康複、健康等領域的應用,有利於拓展和延伸公司智能機器人業務產業鏈。此外,公司2017年3月發布公告稱擬投資建設科大智能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產業基地,實施主體為公司的全資子公司科大智能機器人。

49.webp_meitu_6

賽為智能(300044):該公司境內外同布局,打造全產業鏈智能企業。公司主營智慧產業整體系統解決方案,是國內最專業的智慧城市投資、建設、運營綜合服務商,擁有智慧城市行業“三甲” 證書,承接大型、綜合性項目能力強:目前公司已構建智慧城市頂層設計與規範,智慧城市建設與運維、智慧城軌、智慧建築、智慧鐵路、智慧水利、智慧產業設備、海工裝備研發等一系列產業體系。隨著建築產業升級轉型,以及綠色建築概念普及,新建綠色建築占比的提高,智慧建築作為綠色建築的重要細分行業,公司是智能建築第一梯隊企業,將在行業規模的快速增長中首先受益。積極延伸產業鏈,擴張市場空間:公司成立智慧交通事業部,積極拓展智慧交通業務領域範圍,提升市場競爭力。在智慧交通大數據平臺系統、城市動態交通誘導系統等產品的推動下,通過項目建設、PPP合作運營等模式,為公司創造營收增量。賽為智能近日發布2017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預計2017年上半年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310.69萬元至5071.40萬元,上年同期為2535.70萬元,同比增長70%至100%。

人工智能 投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1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