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從二十萬錄影帶小店到一百四十億最賺錢電視王國 三立張榮華:只要是對的方向 我就會堅持下去!

2012-7-30  TWM




從本土劇、偶像劇到推動「華劇」,三立電視總經理張榮華一直站在浪頭上,他憑藉三立戲劇王國和收視第一的招牌,大舉進軍海外市場,企圖掀起亞洲市場「華劇」潮流。這一關,將是張榮華闖蕩電視圈三十年的最大挑戰。

撰文‧鄭淳予

「我說要做華劇,市場都等著看,等我今年再砸下五億元在三重蓋高畫直攝影棚,大家才相信三立是玩真的!」張榮華沉穩的口氣,聽得出他下定的決心,不容外界懷疑。所以,當他接下來說,今年已陸續投入八億到十億元籌拍華人電視劇︵簡稱華劇︶,似乎也就理所當然。

「原先的偶像劇每周播出一集九十分鐘,劇本由兩個人寫,劇組大概三、四十個人就可以開工,沒有工作的壓力。但﹃華劇﹄每天都要播,目前正播出的八點檔、九 點檔,算算一年就要五百二十集。」四十部偶像劇 叫好又叫座張榮華一邊算、一邊用手指比著。為了投入這樣大規模的計畫,他砸下五億元,在新北市三重區蓋占地百坪的攝影棚,每部的製作費都上看億元。張榮華 做華劇重質也重量,要讓「華劇」像韓劇一樣,引領市場風潮,形成「華流」。

「『華劇』就是台灣自製的國語連續劇!」張榮華斬釘截鐵地說,雖然台灣偶像劇已興盛十年餘,但他認為:「量還太少!我們要趁著大陸時裝劇還沒做出市場之前,先建立起自己的觀眾群!」張榮華的眼神中閃爍著光芒。

張榮華的口氣很大,但他敢這樣說,憑藉的是三立這十二年來,在戲劇累積的實力與能量,還有他說的:「堅持,是要下定決心。」在三立電視台內,有一條走廊掛 滿三立從二○○一年以來拍攝的四十部偶像劇海報。無論是打破台灣偶像劇最高收視紀錄的﹁命中注定我愛你﹂,或是和知名導演王小棣合作的﹁波麗士大人﹂,還 是描述都會愛情也反映社會現象的﹁敗犬女王﹂、創造經典對白「回不去了」的﹁犀利人妻﹂,以及今年年初的﹁小資女孩向前衝﹂,每一部都是叫座又引起話題的 發燒片。

張榮華在這條長廊上徐徐而行,光是賣這些偶像劇的海內外版權費,三立每年都能多九億元的營收,一一年,三立每股稅後純益二十四元,市值粗估達一四○億元,是國內最賺錢的電視台,但他並不以此自滿。

從錄影帶店起家 闖下半片江山同為「資深電視人」,王偉忠和張榮華只差了一歲,兩人幾乎同時進入電視圈,王偉忠形容他是「三十年不變!」「他給我的第一印象到今天都還是一 樣,習慣性地兩手插在口袋、笑容看起來很像小孩、有點靦腆、頭有點低,但是很仔細聽你講話,這個模樣到今天都沒有變過。」誠如王偉忠所言,張榮華的形象不 僅始終如一,回顧他的「戲夢人生」,更不難發現,他一路上都在為更前瞻的目標努力。

時光倒回三十年前,張榮華剛退伍不久,就投入二十萬元,和姊夫林崑海(現任三立董事長)一起頂下朋友的錄影帶出租店。他進口韓國的大型盤帶,自己買機器、開模,生產空白錄影帶,也兼做拷貝節目的「服務」;這正是「三立影視有限公司」──「三立電視」最早的雛形。

「拷貝這種事沒有難度,大家都會做。」儘管生意好做,但彷彿「家庭工廠」的工作讓他毫無成就感。相對於無趣的拷貝工作,張榮華平日最喜歡看餐廳秀,總是被 主持人豬哥亮逗得捧腹大笑的他,興起了「拍片」的靈感。因為是常客,餐廳老闆欣然接受張榮華「錄一場、付︵餐廳)五萬︵元︶」的要求。回想起這個古靈精怪 的鬼點子,張榮華笑說,「後來,連豬哥亮都租到自己被偷拍的餐廳秀,餐廳向我反映不能再拍了。」張榮華看似碰到軟釘子,卻有了新的念頭:「偷拍的品質差, 燈光暗、收音效果又不好,不如自己來拍!」一九八五年,王偉忠形容,那是一個「所有人都被電視吸引,但都離電視台很遙遠的年代」。張榮華卻在南台灣靠著拍 攝﹁豬哥亮歌廳秀﹂錄影帶節目闖下半片江山。他在中影搭起舞台,不僅自己設計節目腳本、打上最好的燈光、架最好的HiFi音響、找最好的美術指導及當紅的 導播,還不顧「海董」反對,動用公司一半以上的資產,替豬哥亮清償債務,只為簽下他的主持合約。

「我做事有一個原則,不懂的就找最專業的來做!」事隔多年,張榮華對於這段往事仍然自豪。「豬哥亮歌廳秀」在五年內一共出品了七百多集,不僅讓豬哥亮成為家喻戶曉的藝人,還捧紅了余天、陳美鳳等數十名藝人。

面對劇變想新招 引爆「點唱秀」風潮然而,張榮華打造出來的這片榮景,卻因為豬哥亮被楊登魁挖角,戛然驟止。節目無以為繼,張榮華還得忍痛裁員,五十多人的公司,一夕之間 只剩下五個人。當年在三立影視擔任燈光助理的莊文信回憶:「那天張總進來辦公室,臉色凝重地向大家宣布,豬哥亮走了,公司經營不下去,不得不裁員。但我永 遠記得,他向大家保證,只要公司站起來,他一定會把每個人都請回來!」突如其來的劇變,並未擊垮張榮華,他思考如何幫公司找一條新的出路。「楊老闆砸大錢 為﹃豬哥亮俱樂部﹄做了更豪華的舞台,我就搭一個茶寮,找主持人在台上講笑話、接受現場觀眾點歌。」這個節目就是後來引領「點唱秀」節目互動風潮的﹁三立 五虎將.金牌點唱秀﹂,讓余天、賀一航、澎恰恰、陽帆、李登才等幾位主持人躥紅。張榮華對員工們的諾言在一個月後就兌現,當年被裁掉的莊文信,後來一路跟 隨著張榮華,現在已是三立電視的執行副總。

八○年代,在錄影帶市場站穩腳跟的他,緊接面臨的是「第四台」席捲而來,張榮華知道,自己不站上浪頭,就是被潮流淹沒。所以他調整腳步,一方面將過去的錄影帶版權賣給電視台,一方面也開始拍攝「專屬於電視頻道播放」的新節目。

他興奮地說:「我記得很清楚,那時我拍了﹃歡樂大滿貫﹄,還有﹃新人歌唱排行榜﹄,開創了最早的歌唱選秀節目!」更重要的是,這兩個節目的價碼太高,覓不到買家;他索性為了這兩個節目,申請成立頻道,「三立綜藝台」於焉誕生。

自製節目、相信專業

堅持追求高品質

張榮華大膽跨出這一步,成為他職場生涯的重要轉折,「三立」從此跨入頻道事業。鑄劍十年,就為了這時一展鋒芒,「我們從自製節目起家,不僅累積了人才經 驗,也長期了解消費者口味。」張榮華「相信專業」,他對於信賴的員工,幾乎採取絕對授權。過去曾為三立拍了多部戲劇的導演馮凱,去年拍攝首部電影作品﹁陣 頭﹂時,就獲得張榮華大力支持。「凱哥,你籌不到的錢,我全包了!」張榮華拍胸脯的形象,深深留在馮凱心中。

「張總找我拍華劇,我說我想當成電影規格拍,他更是完全支持。」馮凱說,後來他為三立拍了第一部華劇﹁真愛找麻煩﹂,光是一集的製作成本就超過一百二十萬 元,全劇八十四集的總製作費用足足超過一億元。「這樣追求高品質的決心,和絕對的授權,業界幾乎沒有第二人。」三立資深副總張正芬也提到,張總每年尾牙除 了年終獎金之外,還會另外頒發「三立菁英獎」等特別獎項。「去年曾國城領到這個獎,就在台上感動得泣不成聲。」領導三立成為最賺錢電視台,張榮華並不滿 足,他發牢騷:「我們沒有受到肯定(指未拿到金鐘獎)。」但問到競爭對手,他鬥志高昂地說:「若郭台強、王雪紅這些大老闆都投入這個(內容)產業,那會更 好。我當然不想輸,王雪紅也不會想輸!」就像以往無數次的轉折,張榮華毫不猶豫的改變,這次,他喊出邁向國際舞台創造「華流」,不僅是國內電視圈的創舉, 也是張榮華個人生涯的一大挑戰,成功與否,我們拭目以待。

張榮華

出生:1956年

現職:三立電視台總經理

經歷:三立影視有限公司創辦人成績:台灣最大影視內容提供者家庭:已婚,育有二子引領風潮!

—— 華劇VS.偶像劇比較

華劇 偶像劇

播出時間 每周一至五 周末播出長度 一集60分鐘(含廣告) 一集90分鐘(含廣告)播出集數 約80集 20集內容走向 主題多元 多為愛情主題三立首部作 2011年12月「真愛找麻煩」 2001年10月「薰衣草」三立製作數 第3部2012/6/27上檔 40部收視代表作 「真愛找麻煩」收視率4.3 「命中注定我愛你」收視率10.9 從錄影帶店老闆到電視大亨—— 張榮華與三立大事紀

時間 重要記事

1983.05 和林崑海、張秀共同集資300萬元,成立三立影視有限公司,專做錄影帶出租業務,之後,發行豬哥亮餐廳秀現場側拍錄影帶。

1985 自製拍攝餐廳秀錄影帶「豬哥亮歌廳秀」,共拍攝700集。

1992 豬哥亮合約到期,自製點唱秀錄影帶節目「三立五虎將.金牌點唱秀」造成轟動,捧紅多位主持人;自製拍攝「新人歌唱排行榜」和「歡樂大滿貫」;成立三立綜藝台。

1995.09 三立都會台開播,最有代表性的節目即為偶像劇。

1998.03 成立三立新聞台。

2000.05 三立台灣台推出首部本土連續劇「阿扁與阿珍」。

2001.10 三立都會台自製第一齣偶像劇「薰衣草」。

2003.07 三立台灣台八點檔連續劇「台灣霹靂火」創下有線電視15.72收視率。

2009.11 三立從「我在159號」人才招募培育計畫出發,成立「數位敘事工場」,持續培訓編劇、表演等人才2011.10 於東京國際影視節宣布「華人電視劇」計畫,三立將斥資10元億打造「華人電視劇」。

2011.12 首部八點檔華劇「真愛找麻煩」開播。

2012.06 首部九點檔華劇「我們發財了」開播。

55部

40部原創偶像劇、15部本土劇,三立成為全台灣自製戲劇節目最多的電視台。

收視率15.72

「台灣霹靂火」創下台灣收視率最高的鄉土劇。

收視率

13.64

「命中注定我愛你」創下收視率最高的偶像劇,賣出15個國家地區的海外版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537

複雜累進稅還是單一稅——個稅改革方向辨析c

http://www.infzm.com/content/79215

累進稅最高邊際稅率越低,越是傾向於單一稅,由於對經濟的扭曲變小了,稅基反而越大,富人繳納的稅在整個繳納結構中比重反而更高。

簡單、有效率和公平的稅制乃是自由與繁榮之基。中國應該就單一稅展開一個廣泛而深入的公共討論,這也是切實的公民訓練和公民成長。

人人都關心政府「以看得見的方式」從自己的口袋裡掏走了多少錢,因此,個人所得稅時不時會成為熱門話題,每次調個稅起征點的時候如此,每年召開全國 兩會的時候也如此。以2011年為例,個稅徵收額為6054億元,佔稅收總額的比例為6.7%,比國內企業面臨的稅種如增值稅(佔比27%)、企業所得稅 (18.7%)、營業稅(15.2%)和國內消費稅(7.7%)等都要低,但民眾對個稅關注與參與的熱度顯然要遠高於企業稅。

這一次個稅改革又一次成為熱門話題的契機是財政部科研所副所長劉尚希的一篇文章。2012年7月20日,劉尚希撰文,提出按家庭徵收累進的個稅在中 國不可行的兩點理由:一是中國當前流動人口達到兩億多人,出現了「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空巢老人」、「夫妻分離」等大量跨越時空的家庭結構,按家 庭來課徵個稅將使成本高到難以實施的地步。二是中國法治環境不佳,針對各個家庭的各種扣減、抵免、優惠無疑也會變形走樣。稅收腐敗無法避免,吃虧的最終是 普通老百姓。

劉尚希反對家庭累進個稅的理由,是訴諸中國的特殊性。不過,如果有一天,人口自由遷徙、社保福利隨人走且征稽人員和納稅人都能嚴守法律,那家庭累進個稅就可行了嗎?

放眼全世界,個稅征稽主要有兩種模式:累進稅和單一稅。前一種模式以美國為典型,後一種模式正在東歐諸國崛起,有向世界擴散的趨勢。我們從實證和理論上考察一下哪一種更為可取。

迷宮式的美國聯邦個稅制度

累進(Progressive)稅的鼓吹者為進步主義者(Progressives),即左翼,其主要動機為財富再分配:對富人適用更高的邊際稅 率,可「劫富濟貧」,降低由低到高排列的收入坡度,使得財富分配更「平等」。自20世紀30年代富蘭克林·羅斯福上台以來,在民主黨統治之下,美國聯邦個 稅最高稅率一路上漲,1944年達到駭人聽聞的94%。里根把最高稅率從上任初的70%逐步降到離任前的28%,目前為35%。

美國稅制,以複雜凌亂著稱於世。最新版本的《聯邦國內稅法》(The Internal Revenue Code),分10個子題(Subtitle),共有9834節。第一子題即為《所得稅法》,共有1564節,印出來有近1500頁;相配套的《聯邦稅 則》(Federal Tax Regulations)第一大塊是所得稅法的實施細則,印出來就更厚了,超過6000頁,令人抓狂的是,每年都有一定程度的更新!

就聯邦個稅而言,申報主體分為四種:單身;聯合申報的已婚夫婦或有資格的寡婦(鰥夫);單獨申報的已婚者;一家之主。邊際稅率為10%至35%,共 六檔,稅率適用的應納稅收入範圍每年隨通脹調整,以夫婦聯合申報為例,2012年10%稅率的為0至17400美元,比2011年的上限17000美元多 了400美元,考慮不可謂不周全。

扣除設計就像迷宮一樣。第一種是免徵,如購買國債、州債和市政債獲得的利息,不計入總收入。第二種為調劑(Adjustments),可扣除的項目 包括撫養費、多種退休及保健儲蓄計劃的繳費、某些學生貸款利息等,性質上是與獲得收入直接相關的成本費用,總收入減去調劑稱為調劑後總收入。

第三種為扣減(Deductions),分為兩部分。(一)為個人免徵額,2012年為每人3800美元,比2011年多了100美元。(二)可在 兩種方式中任選其一。一種是標準扣減,2012年,單身、聯合申報的已婚夫婦、單獨申報的已婚者和一家之主分別為5950、11900、5950和 8700美元,分別比2011年增加了150、300、150和200美元。另一種是分項扣減,如超過調劑後總收入7.5%的醫療支出、按揭利息、慈善捐 獻等,可以看出,這些都是具體的支出,要獲得扣減,有種種條件和限制。

此外,還有稅款抵免(Tax Credits)。調劑後總收入減去個人免徵額與標準扣減或分項扣減,為應納稅收入(Taxable Income),對此逐級適用不同的邊際稅率,得出應納稅額。但未必就要繳納那麼多稅,往往可以少繳一些或獲得退稅,即稅款抵免。抵免分為兩種。一種是不 退錢的,如對老人或殘障人士的抵免,最高額度為1125美元,如果應納稅額為1000美元,那125美元也不會退給你。另一種是退錢的,如勞動所得抵免 (Earned Income Credit),低收入者可申請,如果3個及以上子女,最高額度可達5751美元(2011年),又如子女抵免(Child Credit),最高額度為每個子女1000美元。稅款抵免有非常具體的條件和限制。

以上是整個迷宮的簡圖。所得稅是美國聯邦歲入的大頭。以2011年為例,聯邦歲入為2.3萬億美元,其中,個人所得稅為1.0915萬億,佔比 47.4%;公司所得稅為1811億,佔比7.9%;社保稅為8188億,佔比35.6%。個人所得稅和社保稅可視為對個人徵收的稅,合起來佔聯邦歲入的 83%,剩餘的17%為公司所得稅、關稅和消費稅等。這樣的歲入結構,與中國相比,在個人稅和企業稅的輕重關係上完全顛倒了過來。

複雜稅制的社會成本

複雜個稅稅制製造了磚頭一樣厚、天書一樣難讀的聯邦個稅稅法和實施細則,裡面包含著紛繁複雜的扣除種類和稅款抵免項目,每一種扣除和抵免項目又有不 同的具體條件和限制。而且,不斷積累越來越多的臨時性稅收激勵條款,每一種又有不同的具體規定和廢止日期。對此,稅務人員有壓力,納稅人就更痛苦了。

由此帶來的第一塊社會成本:徵收與稽查的行政成本。聯邦個稅的徵收機構為美國國內稅務署(Internal Revenue Service,簡稱IRS),它發行480種稅務表格,其中聯邦個人所得稅申報所用的就是著名的1040表格。它還發行數百種稅務表格填寫指導書,指導 納稅人如何填對、不要填錯這些表格,全部印出來足有幾英呎厚。

IRS大約有11.5萬員工,其中,稅務稽查人員佔4萬人,超過1/3,其職責是隨機、武斷、「有罪推定」、沒有任何理由地查納稅人有沒有逃稅,被 查者要騰出時間來積極配合。這些稅務人員的薪水福利和公務支出是千億美元數量級的。複雜的稅制創造了更多的公職,全是非生產性的,由全體納稅人出錢供養, 屬交易費用。

第二塊社會成本是每個納稅人都要支付的合規成本(Compliance Costs)。對納稅人來說,最低限度是如何填對1040表格,更高的需要是如何保證自己用盡每一種扣除和稅款抵免項目,最高的需求是如何合理利用個稅稅 則,適當安排自己的資產、調整自己的收入來源,以最大限度實現避稅和合法逃稅。

對單身人士和收入一般的家庭來說,分項扣減太複雜,就選擇標準扣減了。家庭收入狀況比較簡單的,可選擇1040EZ(EZ即Easy,簡單)或 1040A表格,根據IRS估算,兩者填寫的平均時間分別為2小時和8小時。有學習能力的,買一本《某某年1040表格報稅大辭典》,研習一番,應該能少 繳一些稅。

對收入比較高的家庭來說,選擇分項扣減才能最大限度避稅。當然要用最全的1040主表,根據IRS估算,填寫此表平均時間68小時,有錢人的時間價 值高,得請專業人士打理。避稅在美國是一個龐大的產業,在十餘年前即有10萬稅務律師,20萬稅務會計師,超過10萬人的避稅投資顧問和經紀人。現在這個 數字翻番了。這些人的收入對社會來說,是非生產性的交易費用。

20世紀中葉,正是美國聯邦個稅稅率驚人地高的時代。在影片《肖申克的救贖》中,主角銀行家安迪蒙冤入獄。一位獄警繼承了一大筆錢,要繳納一大筆稅,安迪幫他想出了一項避稅辦法,把這筆錢贈送配偶即可免稅。此後,安迪成為獄警們免費的公用稅務會計。

據估計,大致每個美國人每年要支付相當於納稅額20%的合規成本。那意味著,2011年聯邦歲入的合規成本約為4600億美元,其中,聯邦個稅的合規成本為約2200億。

第三塊社會成本為稅收對經濟活動的扭曲導致的效率損失。平均而言,聯邦政府每從公民手裡拿走一美元,社會財富大約少創造0.3美元。那意味 著,2011年聯邦歲入導致的效率損失約為6900億美元,其中,聯邦個稅導致的效率損失為約3300億。考慮到累進稅的本質是累進地懲罰勤勞、累進地懲 罰財富的創造,比單一稅會有額外的效率損失。

美國聯邦個稅是複雜累進稅制,上面分析了其「複雜」導致兩種看得見的交易費用:稅務部門更多的行政成本,納稅人更多的合規成本,及一種看不見的社會 成本:效率損失——如納稅人不願幹那麼多活了,又如為了符合各類扣除和稅款抵免的要求,不可避免會有一些過度消費,這和商場購買多少錢額外打折對消費者的 吸引力是一樣的。這三種社會成本每年即有五六千億美元之巨。

累進必複雜

複雜與累進也有關係。累進稅設立之初雖然就要比單一稅複雜,但總體也比較簡單,反映了窮人財富再分配的訴求。隨著時間推移,在利益集團的遊說和政治 黨派的博弈下,越來越體貼入微,照顧到各種利益訴求,自然越來要複雜。窮人有了勞務所得抵扣,富人也可捐贈藝術品少繳稅。這簡直就是「破窗效應」的生動例 子:有累進稅設立相當於打碎了第一塊玻璃,給所有人暗示打碎玻璃不會有人管的,窗戶也就越來越千瘡百孔,累進稅制也就越來越複雜。

富人的一美元效用較低?

第一塊玻璃是如何打碎的呢,累進稅最初為何要設立?

第一個理由是功利主義的(Utilitarianism,更好的翻譯應為效用主義)。功利主義認為,富人一美元的效用要比窮人的低,舉的例子是5美元富人都懶得撿,但那可是窮人的一餐飯;因此,為「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起見,當向富人徵收更高稅率的稅,補貼窮人,這樣,社會總效用就會增加。

問題是,把這樣的邏輯推到盡頭,那社會總效用最大的情形是:所有人再分配後的收入完全一樣。功利主義者說:甲年收入100萬美元,乙10萬美元,甲 比乙富,甲最後10萬美元的效用要比乙10萬美元要低,言下之意要不斷抽甲的稅補貼乙,直到兩人收入最後一美元的邊際效用相等,即甲要給乙45萬美元。可 如果甲有一筆實業投資,少了這十萬美元不成呢?事實上效用是某物給某人帶來的滿足感,是個人主觀的認定,人與人之間不能比較、加總和平均,因為不可能找到 任何客觀的尺度。

高收入人士不在乎被多抽稅?

第二個理由是說,天賦異稟或能力強的人,掙的錢基本上都是天賦或能力的回報,即租金(Rent),理論上,拿走一部分租金、只要不全部拿走是不會改變其供應行為的,例如邁克爾·傑克遜和貓王收入高得嚇人,用累進稅抽掉其一部分收入,他們是不會少唱歌的。

就邁克爾·傑克遜和貓王而言,他們收入是高,不過別只看到賊吃肉,看不到賊挨打,看看中國每年報考藝術類院校的人有多少,但這些人中有幾個成為萬眾 矚目的明星?明星的收入,一塊是天賦帶來的租金,另一塊就是高概率失敗的風險補償,對大部分明星來說,後一塊才是主要的,如果對其征高稅率,看得見的供應 是不會改變的,但看不見的供應一定會改變,以後走演藝道路的人必然減少。

累進稅累進地破壞稅基

這個問題有更一般性的視角。高收入人士,在天賦之外,必然要投入成本學習、教育和培訓,成本包括學費和為此放棄的工作機會。人接受更高更好的教育的 基本理由是:未來能有比現在能找到的工作更好的職業選擇、更高的收入機會,即讓未來有更多更好的選擇(Option),本質上就是買入一項看漲期權 (Call option)。

看漲期權是你現在出一個價,讓你獲得一項權利:在將來某個時候以某個固定的價格(行權價格) 買入某項資產,只有在未來到期價格高於行權價格時候,你才會實際買入,否則就作廢。你現在出1元錢買入1個期權,允許你一年後以10元的價格買入1股股 票,那當一年後股票漲成12元,你行權,就賺了2元,回報率100%,無需投入更多的錢直接買入股票,可見期權可以以小博大。

以期權觀之,你現在支付的教育成本就是期權價格,將來能找到更好工作的收入是到期價格(假如預期年平均收入10萬美元),不深造你能找到的工作收入是行權價格(假如5萬,到期價格與行權價格的差10萬-5萬)越高,這個看漲期權價格也就越高,你也就越有意願投入更多的教育成本。

我們在市場上可以觀察到:越是較少需要專業知識和技能、替代性高的工作,如文員,供給者就越多,平均工資也越低,工資的波動率(同一工作的工資差別)也越低;而對專業知識和能力要求越高、替代性低的工作,供給就越少,平均工資也越高,工資的波動率也越高。

累進稅的效果是:(一)無論看絕對數值還是相對比例,高收入職業的平均工資比低收入工作下降更多更厲害;(二)大幅度降低高收入職業工資的波動率、將工資的差異拉平,兩者都會降低「工作期權」的價格,從而降低你對教育的投入。

第一種效果好理解,降低了你嚮往的工作和你現在有能力得到工作之間的收入差額,期權價格當然下降,如果征單一稅這兩種工作的收入分別為10萬和5萬,征累進稅後這兩種工作的收入分別為7萬和5萬,前一種情形下你可能會去讀MBA,後一種你就未必了。

第二種效果舉個例子就明白了,假定一種股票現價和一年後行權價格都是100元,一年後股價有50%的概率為120元和50%的概率為80元,則到期 平均價格為100元,你有50%的概率賺120-100元、50%的概率賺0元,意味著期權價格為10元;如果讓波動率上升,一年後股價有50%的概率為 200元和50%的概率為0元,則到期平均價格仍為100元,但你有50%的概率賺200-100元、50%的概率賺0元,意味著期權價格為50元。其他 條件不變,波動率越高,期權價格越高,這就是累進稅降低高收入波動率,導致教育投入意願下降的原因。

這是說,高收入者對累進稅是非常敏感的,累進稅相當於累進地懲罰勤奮、累進地懲罰財富的創造,相應地,也就是累進地削減、破壞稅基和自由與繁榮的根 基。歐洲的某麥肯錫新入職員工只比他在超市當搬運工的小學同學工資高一倍,始發於美國的2007年金融危機歐洲的遭遇比美國還慘,豈是偶然的?另外,就財 產性收入而言,高邊際稅率會促使納稅人把財產從生產性投資轉向免所得稅的政府債券上,這也會削減稅基。

稅率降低,富人反而繳稅更多

這一論斷從美國聯邦個稅邊際稅率變化的歷史中得到了印證。里根在第一個任期將最高邊際稅率從70%降為50%,在第二個任期的1986年,進一步降 為28%,在聯邦個稅的繳納結構上,最富裕的1%、5%和10%承擔的份額,反而分別由1981年的17.9%、35.4%和48.2%,上升為1990 年的25.6%、44%和55.7%,低收入階層的承擔份額也相應下降。克林頓的1993年增稅,將最高稅率從31%提到39.6%,與民粹的政客宣傳的 讓富人多出錢相反,富人承擔的份額卻連連下降。

上述史實充分說明,累進稅最高邊際稅率越低,越是傾向於單一稅,由於對經濟的扭曲變小了,稅基反而越大,富人繳納的稅在整個繳納結構中比重反而更高。這意味著即使僅僅出於讓政府增收或讓富人多繳稅的目的,30%至40%的最高邊際稅率仍有大幅降低的空間。

單一稅的優越性

所謂單一稅率(Flat Tax Rate),又譯統一稅率、均一稅率,是對所有納稅人的收入按同一稅率收稅的方案,在理論與實踐上也有兩種方案,第一種是沒有任何扣除或稅款抵免的原始版本,第二種是容許固定免徵額度的修正版本。

早在1962年,米爾頓·弗裡德曼即提出以第一種單一稅代替累進稅的建議。其後,胡佛研究所的經濟學家羅伯特·霍爾和拉布什卡提出第二種單一稅方 案:為個人所得設立統一的高免徵額,然後對所有人的所有收入適用同一稅率。他們1995年方案為四口之家的免徵額為25500美元,然後對所有個人和企業 適用19%的單一稅率。計算表明,這樣即可使聯邦政府的歲入由累進稅轉為單一稅後保持持平。

單一稅與美國現行的複雜累進稅制相比,優勢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它簡單,很容易被瞭解,也不會有複雜稅制下的種種漏洞,一旦採用,將節省大量征稽的行 政成本、納稅人的合規成本,減少效率損失。其次它均一,生產力高的人士就有意願在邊際上多工作一些,也有意願將積累的財富用於生產性投資,為成為「高富 帥」或「白富美」,莘莘學子有意願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相當於以等於教育成本的價格買入「工作看漲期權」,這些才是財富創造的引擎。

一個好的稅制應是簡單的,應使包括征稽成本和合規成本在內的交易費用儘量低,應使效率損失儘量低(當然,稅收導致效率損失是不可避免的)。

有證據顯示:一個不高於20%的單一稅是最理想的。根據描述稅率與稅收關係的拉弗曲線,隨著稅率上升,稅基減少,由於稅率增加的正面效應超過了稅基 減少的負面效應,政府收入也隨之增加至一個最高點。如果稅率再上升,由於稅基減少的負面效應超過了稅率增加的正面效應,政府收入反而下降了。所以,拉弗曲 線就像一個倒扣的碗。1997年,美國聯邦資本收益稅稅率從28%降為20%,有人認為,未來四年的稅收總額會低於根據原稅率估計的2090億美元。結果 實際稅收為3720億美元。稅率降低之後,政府收入反而驚人增加,這意味著20%的稅率更接近給政府帶來最大收入的最佳稅率。

單一稅正成為世界潮流

美國朝野普遍認識到現行聯邦稅收系統過於複雜,有改革的共識,即要向一個更平滑的稅制演化,但有很多不同的具體方案。2005年,布什總統任上,聯 邦稅改總統顧問團批評說:現行稅制極端複雜,需要詳細的簿記、冗長的指示和龐雜的表格,等於是懲罰工作,打擊儲蓄和投資,阻遏了美國商業的競爭力。致力於 推動稅改的民間組織提出了種種不同的單一稅方案。

在歐洲的英國、德國和法國,單一稅也是熱門話題。不過讓羅伯特·霍爾和拉布什卡的方案大有用武之地的地方不是美國和西歐,而是東歐轉型國家。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些國家紛紛採用單一稅。立陶宛現行單一稅率為24%(之前為27%); 愛沙尼亞則從26%一路降到了現在的18%;斯洛伐克為19%;羅馬尼亞為16%;烏克蘭為15%;俄羅斯為13%;阿爾巴尼亞和保加利亞為10%。現在 大概有二十多個國家已實行單一稅,普遍是對個人所得和公司所得實行統一的稅率,有更多的國家正在就此話題展開激烈的公共討論。

不得不說,在美國這樣推行複雜累進稅遷延日久的國家,要轉為單一稅,不容易。因為依附於現行稅制,有一個食物鏈,形成龐大的既得利益者。一個是稅務 系統,政府機構的權力和影響力往往取決於其預算規模和人員規模,單一稅將大大縮減對稅務征稽人員的需求,斷別人豐厚的生計,人家會拚命維護;另一個是避稅 產業,上百萬的稅務律師、稅務會計師等,所以,當你聽到富裕的稅務律師大談現行稅制如何讓富人出血、如何周全地考慮到了窮人的利益,別感動得以為他們是社 會良心。很可能,這些人嘴裡談道義,心裡想生意。

對東歐轉型國家就容易多了。在以前計劃經濟體系裡,國家徵稅沒有意義,因為所有人都是政府的僱員,政府想給你多少就多少,犯不著欲奪先予。這些國家 在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沒有先前的累進稅包袱,反而能推行簡單的單一稅,給經濟發展奠定好的規則框架。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一些國家已成為初等發達國家, 單一稅功不可沒。

中國應施行單一稅

中國現行的是以個人為納稅單位的累進稅,最高邊際稅率為45%。過去的所謂個稅改革,基本就是調免徵額度,目前為3500元每月。前些年引入了年收 入超過12萬元個人申報,有越來越複雜的趨勢,稅務律師也正成為熱門行業。若將「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稅收模式」的個稅改革目標逐步轉向以家庭為單位征 稽,必將使個稅制度更加複雜。

累進稅征稽的社會成本本來就高,且有自動日趨複雜的機制,再加上劉尚希提出的中國兩個特殊性,我們能輕易和不加反思地引進家庭累進個稅嗎?全社會需要好好思考:是走美歐的老路(人家也在求變),還是走同為轉型國家的東歐的新路?要美歐模式,還是要正日益成為世界模式的東歐模式?

簡單、有效率和公平的稅制乃是自由與繁榮之基。中國應該就單一稅展開一個廣泛而深入的公共討論,這也是切實的公民訓練和公民成長。

作者為媒體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718

關於未來幾年投資方向的思考 韋震宇

http://xueqiu.com/6624609532/22434661
關於未來幾年投資方向的思考,希望和大家探討。先說幾個大趨勢:一、互聯網;二、老齡化;三、人力成本上升;四、消費升級;五、環保;六、反腐。暫時想到的就這些,歡迎補充。
       為什麼把互聯網放在第一位?因為這種趨勢是顛覆性,包括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影響力巨大。例如有人現在還看好蘇寧(很不幸我也投過),說管理層優秀、採購優勢、渠道優勢等等,卻沒有看到由於互聯網帶來的價格透明化,會成為消滅零售商利潤的利劍。零售商會存在,但是很苦逼。零售行業也面臨人力成本上升的問題。還有銀行業(很不幸我還持倉招商銀行),還在討論地方債、不良率、利率市場化等等,其實這個都不會成為問題,如果沒有互聯網的話。很不幸,銀行現在面臨著的問題是金融脫媒的威脅,而互聯網就是金融脫媒的平台。銀行只有一條路,依附互聯網發展,否則死的很難看。馬蔚華和馬明哲看的還是很清楚的,但是能否革自己的命就是另一回事了。如果哪天政府給支付寶發銀行牌照,那麼我就清倉招商銀行。互聯網對社會制度和思想的影響也很巨大,這點不多贅述。
       第二點是老齡化趨勢,也個趨勢從現在開始,將會持續二十到三十年。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很大,有時候即使有些沒有用的藥也能讓不少老年人追捧。從這點看,服務老年人健康的企業將會有巨大發展,特別是產品價格不受管制的企業。所以醫藥和醫療服務的上市公司會出現大公司是個大概率事件。例如,東阿阿膠就是很好的投資標的。當然東阿阿膠有自身的一些問題,這個不展開。由於看好這個產業,我還持倉復星醫藥。
       第三、人力成本上升,從我接觸看,80後特別是90後,已經不願意任勞任怨的賣苦力了,所以工廠難招人,但是還有大把人失業。博弈的結果是提高工資。那些人力密集型的企業將會面臨著虧損甚至倒閉的風險,只有規模足夠大,才能運用規模優勢取得利潤。即使沒有重稅,一些人力密集型的中小企業倒閉也是正常現象,是人力成本上升時的陣痛。所以人力密集型的公司就不要投了。
       第四,消費升級,由於過去十年的繁榮,不管是不是泡沫,確實催生了一大批具有較強消費能力的人。這些人開始重視品牌,而在未來能牢牢抓住消費者,豎立起自己品牌優勢的企業,也會發展迅速。只不過品牌豎立並不那麼容易,選擇這類上市公司需要慎重。我傾向於富安娜。
       第五,環保。未來十年會加大環保投入,一如以前投入鐵路、公路等等一樣。所以,這個行業會出牛股。不過以後落馬的環保官員估計也不會少,就像過去十年間的交通系統官員一樣,呵呵。
       第六,反腐,把反腐放在最後,是實在對這個事情沒有什麼信心。只是把它作為一個很大的變量放在這兒。如果反腐力度真的大,那麼房價會不會跌?小轎車會不會難賣?奢侈品會不會受到影響?從最近的表態看,概率還是挺大的。雖然不少人唱多茅台,但是我還是謹慎看空茅台(我持有茅台股票,不排除今後拋掉),因為大家預期發生變化後,會出現像過去銀行面臨的尷尬一樣,利潤在快速增長,市盈率一再降低。還有房價,如果反腐力度大,不少人要拋掉房子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718

實價登錄不便民 改版方向與政策唱反調

2012-11-26  TWM
 
 

 

內政部不動產實價交易查詢網近日改版,地政司將總價、單價及門牌欄位,由文字檔改成不能複製的圖片檔;且有房仲業者反映,只要連續讀上十五頁,許多圖檔就會「打叉叉」,無法閱讀重要資訊。一次改版,似乎反倒讓實價登錄資訊和大眾愈離愈遠。

十一月八日行政院會進行「政府資料開放推動策略」報告後,政務委員張善政表示,政府資料開放給民間運用,可衍出新興營運服務,「內政部的不動產實價登錄網站,民間加以加值應用開發實價登錄地圖網站,就是一例。」但不到十天,內政部的作法就完全否定了張善政的舉例。十一月十六日公布的第二波不動產實價交易資訊,地政司索性將文字檔全部改為圖檔,目的就是要防堵網友大量下載資料、占據頻寬,並改寫成google地圖版的實價查詢。

另外,不少「重度使用者」反映,只要上線查詢八分鐘、查滿十筆,就會被強制退出。內政部解釋,有需要查詢大量資料的民眾可以向地政司購買,一個月分的資料要兩千元,相關業者表示:「這些民間提供的資料,政府卻拿來賣錢,讓人傻眼。」

(梁任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66

公司方向半年就大改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12/blog-post_6.html
今年6月止凡在這裡剛討論過citibank不停開分行, 增加成本搶市佔率, 借citibank這個動作討論一下成本控制問題。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6/blog-post_06.html

今天看到這個報導。

【am730訊】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指將裁員1.1萬人,佔整體員工人數約4%,而第四季度涉及有關支出約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而預期每年可節省成本11億美元(約85.8億港元)。花旗香港拒透露所涉員工人數,並指明年上半年將整合6間分行。


在6月的文章中的討論, 拿了很多RoE, 及增加成本與增加盈利的比率之類的概念, 說明盲目增加成本不是好事, 事隔半年, 今天citibank的方向好像有了改變, 不知是否CEO被換掉了呢?

這是美國公司的作風, 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 總之要有盈利, 決定天天在改變都不要緊, 下屬及每個部門做什麼也可以, 只要不犯法, 總之要交數。

交數? 一定要從正途追求盈利嗎? 未必, 事實上還有很多方法, 例如先做醜盤數再做好。又可以把成本轉移到另一個部門, 最後哪個部份「食」了最多成本, 主管自然被炒掉。見今年條數好好, 幾個月的盈利就已經到額, 主管自然留一手, 跟客戶說留些合約到來年才生效之類。炒炒賣賣的就最好「跟大隊」, 大市炒什麼就炒什麼, 賺的是你高明, 蝕的是市場的錯。

總之美國公司員工及部門為交數可以無所不用其技, 但對公司長遠是否好事呢? 誰管? 反正CEO也只是三兩年合約, 最重要是股價會升, 花紅自然和味, 誰管這家公司能否在30年後升值100倍呢?

所以一直都說, 數字是重要, 但不是最重要, 一家公司管理層的能力、作風及制度才是最重要。可惜, 這些多數隻能到非常時期非常事件才可以看得出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613

#能力圈# 繼續反思學習研究未來投資的方向 javendeng

xueqiu.com/6928185699/22721641
作為一個業餘投資者,面對著越來越多的投資標的(自己的自選股票已經接近五十個了),什麼行業都有,感覺自己的精力和能力完全的不夠用,是時候反思和理清一下自己的能力圈在哪裡了。

準備先篩選行業,然後每個行業挑選三個左右企業進行深入觀察和研究。

考慮的因素包括:

1. 行業或企業商業模式不能太複雜

2. 作為業餘投資者能夠接觸或則最好參與到這些行業

3. 產品的受眾夠多

4. 有定價權

基於這些,我最後確定了選擇的兩個準則:a,公司產品的消費者必須是所有人;b,行業進入的門檻夠高。

看歷年的五百強,除了一些壟斷天然資源的公司以外,多數最偉大的企業都是做大眾消費品德。未來中國發展開始逐漸轉變成投資和消費兩駕馬車拉動,中國人消費能力的上升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中國人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種族;另外從實際生活中觀察看,民眾是最沒有議價權的群體,這種下游最好剝削;而作為大眾消費者一員,我也最容易去感受和評價產品。但多數大眾消費品都比較低端,競爭非常激烈,這時就要看行業和企業的護城河了。

逐個行業看看,然後逐步排除和篩選出自己覺得可以研究的行業,粗略選幾個知名度高的企業。

A.之前略有觀察過的自認為好的大眾消費類行業:

- 零售銀行,候選公司:招商銀行,民生銀行,農業銀行,興業銀行
強調零售銀行當然是考慮了上面提到的因素。另外這幾年媒體大眾總說銀行各種手續費很多,其實比較國外銀行,國內的費用是很低的了。不過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煤加速將會給零售銀行帶來一定挑戰。看未來一兩年哪家可以率先跑出來了。
把券商都排除在外,因為炒股畢竟不是人人合適,而且看國外,零售銀行基本都可以經營股票經紀業務,其網點和聲譽的優勢是純券商沒法比的;另外國內券商眾多,競爭激烈,但又不完全市場化,受政策困擾很大,今年投行業務真是杯具啊。

- 保險,候選公司:平安,中國人壽
自己也算半個在保險行業的人,目前中國人的保險意識仍然非常薄弱,而保險公司管理特別是銷售經紀團隊素質提高的空間也還很大,消費的升級和人口的老化絕對少不了保險行業的加速發展。中國的保險公司管理雖然不如外資,但勝在產品夠靈活,對市場反應夠快。伴隨中國二級市場投資回暖,國內險資有機會快速突圍。個人覺得未來幾年會比銀行要好。

- 地產,候選公司:保利,招商,萬科
純商業地產如萬達之流當然就排除了,這個行業分析的人夠多,自己應該不用花太多精力在公司分析了,看看行業覺著可以買,然後就挑那幾個龍頭就好了。

- 醫療服務和醫療設備,候選:通策醫療,戴維醫療,魚躍醫療,三諾生物
這是我最看好的行業,原因:中國人口基數夠多,醫療基礎設施夠弱;環境雖然在惡化,但平均壽命在增長,各種疾病發生的概率都在年輕化;人口結構老化,醫療消費將進一步升級。成長股最有可能在這個行業,可惜目前這個行業的標的都有點貴。但既然是成長股,貴點也是可以買的吧,哈!
首看好醫療服務,未來公立醫院改革應該會加速。對比香港,公立醫院只佔少數,中產以上人群多數是用私家醫院,收費超貴(所以香港醫療險是賣得最好的,這也是我看好國內保險的原因之一,哈)。我個人每次去醫院都有一種任人魚肉的感覺,木有任何話事權啊。。。
很多人說愛爾眼科不錯,我沒看過,不過自己覺得眼科手術這種非常重要的高風險手術,愛爾的護城河還不夠。多數人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還是會首選公立醫院吧;而通策路線就有點不同,他沒有強調通策自己這個品牌,而主要通過收購公立醫院來擴大連鎖,無疑有著先天的優勢。
醫療設備當然也是基本考慮大眾消費型,如制氧機,血糖儀之流。心臟支架這類,一是怕黑天鵝一出就是致命的,而是這類高端設備,國外還是先進很多。人是最怕死的,性命攸關問題常常不惜金錢用進口的,我父親做心臟手術親身感受,哈!
醫藥類基本被我排除掉了,因為太難懂了。不光是產品專業性太強(尤其是西藥),研發一個新產品的成本也特別大,而且常常醫藥公司的商業模式也有點複雜,還容易出黑天鵝,比如環境污染,藥品污染,研發失敗等。

- 零售,候選公司:蘇寧
零售業受電商衝擊太大了,未來零售的發展應該是線下只有體驗,購買都在線上了,所以零售百貨類我都看不到前景,只有轉型中的蘇寧可以觀察下了。

- 汽車,候選公司:上汽,一汽,江鈴,比亞迪
汽車看的還是不多,只對自家用車的上汽通用有點好感,一汽看重組,江鈴是因為研究B股時選出來的一個貌似還可以的標的,比亞迪電動車觀察觀察。

- 食品飲料,候選公司:伊利,雙匯,湯臣倍健
競爭最激烈的行業,黑天鵝最多的行業,只能選龍頭,看品牌了。看好消費升級,龍頭市佔率會進一步提高。

- 酒類,候選公司:青島啤酒,伊力特,順鑫農業
塑化劑和反腐禁酒令,受傷深的是一些高端酒類,中低端的,因為沒有送禮和講排場的因素,該怎麼喝的還會怎麼喝。

- 服裝,候選公司:李寧
除了李寧,其他國內品牌我都覺得差異難以分辨,忠誠度差,無法形成好的護城河!李寧前幾年品牌經營得比較好,在我們這群常運動的人圈子裡口碑還是挺好的,這兩年遭遇危機,搞不好就是撿便宜的好時候,觀察!

- 家電,候選公司:海爾,TCL
競爭激烈,品牌是最深的護城河,目前只看好海爾。TCL的工業設計看起來越來越有功力,觀察。

- 泛IT,候選公司:騰訊,中科金財,聯通,電信,移動
自己身處的行業。感覺IT的進入門檻越來越低了,不管是企業還是人才,所以只有平台型或者大眾消費型才能成為真正的好IT公司。云計算,大數據的發展不光會改變了IT行業格局,還將改變幾乎所有行業的商業模式,包括金融,傳媒等。運營商將最大收益於移動互聯網時代,而且有天然的國家保護網。其他移動互聯公司中興應該是碰到行業天花板了,3g到4g通信設備的投入遠沒有以前多,所以中興華為都轉做消費了,但手機終端競爭太大了,連小米魅族之流都敢賠血本走蘋果路線,只有google/apple這些掌握平台的企業才真正有話事權。
A股裡看起來中科金財還挺美好,在我剛開始觀察它的時候,它就撒歡開跑了,追也不敢追,不知道能跑多快多高 。
美股還沒去開通,不然選擇多很多了,比如新浪,360,google。但想著港股和A股標的已經夠多了,自己資金也就那麼一點,就算了。

B.瞭解不多但應該是大眾消費類的待研究的好行業:

- 傳媒娛樂,候選公司:華誼兄弟,光線傳媒
感覺這個行業應該也是成長股最集中的行業,馬斯洛第三層次需求正在中國最大程度地膨脹,需要好好看看哪些有機會跑出大牛來!目前整體都偏貴。

- 供水供氣,候選公司:華潤燃氣,崑崙能源
這應該也是個好行業,有著天然的門檻,卻擁有最廣泛的消費人群

- 農林漁牧,候選公司:基本沒看過,待定,感覺應該還是有好的面向大眾的公司在裡面。

- 建築建材,候選公司:北新建材,金螳螂
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大眾消費型公司,瞭解的不多,先看看

C.是大眾消費類但競爭過於激勵的行業,可以排除在研究範圍外:

- 酒店,家具行業,區域性,品牌居多,沒有太多護城河!

- 旅遊,多數缺乏擴張能力!

- 電力,基本沒研究過,貌似多是發電公司,而沒有真正面向消費者的電網,暫時排除。

初步篩完行業,可以就把原來自選股裡的什麼三一重工,中信證券,保利協鑫,山東黃金,國電南瑞,天士力的都幹掉了,看起來清新很多了!

其他行業肯定也很多好公司大牛股,不過,我篩完的這些裡面也有足夠多吧。

下一步,就是按自己預定的一些財務指標進一步在這些行業裡篩出心目中的好公司來放入深度觀察池了,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15

重啓 電力改革 新一輪電力體制市場化改革方向已定, 國家電網有望一拆為五

2013-03-28  NCW
 
 

 

◎ 本刊記者 蒲俊 于寧 文

電價的秘密 P58

不能半途而廢

——專訪電監會前副主席邵秉仁 P59 停滯十年的電力體制改革即將重啓,改革的決心來自中國新一屆政府的最高決策層。

2012年上半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克強曾就電力改革批示,強調要保證能源長期穩定供應,電力市場化改革是必然選擇,並要求有關部門認真研究頂層設計和重點推進方案。此後,多份有關如何重啓電力體制改革的研究報告出台,分別來自國務院研究室、國家能源局規劃司、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下稱電監會)市場監管部等。

2012年年中,李克強再次對其中一份呼籲啓動第二輪電力改革以解決當前能源領域突出矛盾的報告做出批示,明確提出重啓電改,報告轉至相關部門。

據財新記者瞭解,2013年兩會前,在有關新一輪機構改革方案的討論中已涉及到電力體制改革。接近方案設計者的消息人士透露,大能源部或能源委的方案雖然沒有出現在最後的機構改革方案中,但決策者正醞釀通過分拆壟斷的國家電網公司,推動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初步設計是將國家電網公司一拆為五,改革有望在全國“兩會”之後啓動。

2012年是中國開展電力改革的十周年。2002年,在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的推動下,國務院發佈《中國電力體制改革方案》 (業內簡稱五號文件) ,啓動了以市場化為方向的改革。2003年走出第一步,通過對國家電力公司分拆重組,成立了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以及中電投、華能等五大發電公司。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應運而生。

改革只走出了第一步。擬議中的主輔分離以及東北電力市場和直購電等試點陷入僵局,電改舉步不前,原本計劃進一步完成輸配分開的國家電網公司坐大,在金融、電建、礦業等多個領域和海外大力擴張,逐漸成為鉗制電力市場形成的最大障礙。

藉十周年之機,各方再度發出改革之聲。中國電力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小琳亦在2012年初公開表示,應抓住當前有利時機,加快推進電力體制改革,當務之急是理順價格機制,將發電環節 的競爭和經濟效應,傳導到消費端。

在一年的討論之後,盡管對具體改革路徑尚有爭議,但改革的最終目標——破除垂直一體化的壟斷結構,在發電和售電環節實現有效競爭,同時對 具有自然壟斷屬性的輸、配電網絡嚴格監管,已成各界基本共識。這也是世界各國進行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共同原則。

2013年3月10日,國務院機構改革啓動,其中包括重新組建國家能源局的內容。根據方案,電監會將併入國家能源局,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管理。

監管機構重組為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帶來變數。電監會成立原本是中國推行電力市場化改革的舉措之一,但因電改止步不前,電監會蹉跎十年,用電監會第一任副主席邵秉仁的話說, 處於“無市場可監管”的狀態。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邵秉仁表示,此次機構改革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新的監管機構應承擔起重新發動和推進電力體制改革的任務,推動中國電力市場形成。

對中國來說,繼續推進和深化壟斷 行業以及國企改革,是有效釋放“改革紅利”的突破口。十年前實現廠網分開,在發電側引入競爭,曾大幅度降低發電設備和裝機的造價,但隨後電改停滯,中國電力市場遲遲未能形成,政府不得不繼續對上網電價和終端銷售電價實行行政管制,企業失去了繼續提升盈利水平和投資效率的動力。而電網在買電和售電環節的壟斷進一步扭曲了電價體系,導致中國工商業企業實際電價遠高于名義電價(詳見輔文“電價的秘密” ) 。

從各國電力改革的經驗來看,如果下一步電力體制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中國的實際電價水平有望下降,中國製造的整體競爭力將得到提升。

但多位電力業內人士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前提是中國能夠完成國家電網拆分,並且在拆分之後管住壟斷 環節——輸電——的價格和投資成本,並在發電與售電側充分引入競爭。管住電網從一年多來的討論和各方公開表態來看,管住電網已成為電力業內的

基本改革共識

得到李克強批示的報告出自國務院研究室研究員範必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專家景春梅,全稱為《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思考》 。

報告稱,近幾年煤電矛盾不斷加劇,出現發電企業頻現虧損,工商企業用電負擔沉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受制約,電力普遍服務不到位等問題。能源領域的突出矛盾,反映出“現行電力體制已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節 能減排和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的重大障礙” 。應抓緊啓動第二輪電力體制改革。

從一年多來的討論和各方公開表態來看,管住電網已成為電力業內的基本改革共識。

電監會副主席王禹民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表示,在政企分開、廠網分開已經實現的基礎上,電力體制改革的節點已落在電網領域,應改變電網統購統銷的運行體制,堅持市場化原則,以出台獨立輸配電價為切入點,統籌推進輸配電體制改革。

中電國際董事長李小琳在今年的政協提案中指出,雖然發電市場實現市場化,但購售電仍單一壟斷,電廠賣電、用戶買電都還沒有選擇權和議價權。如能逐步放開,則更加有利於廣大電力消費者和生產者自主調節、節能和創新能力的發揮,更加有利於新能源和智能電網等新興生產力的成長。

“輸電電價、配電電價需要獨立,拖了太久。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劉樹傑,在2012年召開的電改十周年座談會上直言, “確定電網成本現在沒人做,電網公司的成本結構根本不適用于監管,成本里什麼都有,這是制度問題。 ”在另一份也在業內發生很大影響的報告中,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副司長何勇健認為,中國電力體制目前“最突出、最緊要的矛盾”是, “由於電網企業擁有獨家買賣電的特權,加之所有電價均由政府管制,使電力市場中兩個最重要的主體,即發電企業(生產者)和電力用戶 (消費者) 被制度性 ‘隔離’ 了,不能直接‘見面’進行市場交易” 。

電網的壟斷權從何而來,又如何打破?在何勇健看來,電網的特權來自自然壟斷與行政壟斷權力的交織結合, “電網企業在電力規劃、投資、價格、市場准入等方面有較大決策權或影響力,由於監管不力,電網借助自然壟斷擴張市場控制力” 。

輸配電環節的規模效應和網絡經濟特徵,決定了其自然壟斷特性——一個區域只有一個輸/ 配電網最為經濟。而這樣的環節需要進行嚴格監管,包括對定價環節進行約束,對電網企業的投資定額、造價及標準進行審批,使其投資成本維持在合理水平,並保證非歧視性的進入和使用電網措施。

但現實是,電網的投資與擴張近十年來完全處於失控的局面。

國網築高壟斷的十年

“要把賬算清楚,哪些能入賬,成

本的透明是要做的”

2002年五號文件要求電網企業實行主輔分離,目的即在於主輔分離後,能對電網企業的成本看得更清楚,在此基礎上確定合理的過網費標準。但實際上,主輔分離延宕數年,直至2011年9月,國網與中國電建和中國能建才簽訂主輔分離協議,將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中省級(區域)公司所屬的勘測設計、火電和水電施工、電力修造企業等輔業單位分離,產權目前已移交。據接近電監會的業內人士透露,最後剝離的施工輔業主要集中在發電領域,送變電相關並未剝離,國網內部也仍保留著部分設計部門。

國網還收購電力設備製造企業,進軍礦 業、金融板塊及在海外展開巨額投資。

其壟斷程度和控制力不僅沒有削弱,還得到了加強。

國家電網控股的公司共58家,其中包括5大區域電網、26家省級電力公司。除此外,一類是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國網北京經濟技術研究院、國網能源研究院、國網智能電網研究院、南瑞集團有限公司等研究機構。二是直流建設分公司、交流建設分公司等建設管理單位。

三是許繼集團、平高集團、山東電工電氣集團有限公司這類設備供應商,相繼被整合進中國電力技術裝備有限公司,該公司業務橫跨裝備研發、設計、生產與製造,電力工程總承包,電力技術咨詢。國網新源控股有限公司還擁有規模不小的發電裝機規模。

國網旗下還包括魯能集團、英大國際控股集團等多元化投資企業。2008年魯能私有化受阻,國資委要求撤回交易,重新劃歸國網。此前魯能橫跨地產、新能源及煤炭礦產投資,英大控股擁有多個金融牌照, 資產包括證券、 信托、 保險、期貨、投資等業務。上述兩家公司的資本金分別達到200億元。國網在這些電網之外的資本金投資超過600億元。

國 網 總 經 理 劉 振 亞 曾 表 示,“十二五”發展目標是把國家電網公司建成以電網業務為核心,金融、直屬產業和國際業務全面發展的世界一流能源集團。

國網的年收入高達1.8萬億元,非主業資產的收入占比不到1%,利潤占比近5%,2011年在1004億元的毛利中有47 億元來自其他收入——包括承包境外工程和境內國際招標工程、電力設備進出口業務以及發電業務等。

2010年2月,國家電網收購許繼、平高集團獲國資委批准,引起爭議,批評者稱這違背電改初衷。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曾公開表示,國家電網集標準制定、設備製造、招標和採購等多重角色為一身,無益于公平、公正的競爭機制,也無益于中國電氣製造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等於是國網畫了一張餅,然後自己把餅吃了,留給別人一些餅渣。 ”一位熟悉設備行業的人士如此評價。

除輔業外,國家電網還積極布局海外。2007年12月,國網公司牽頭兩家當地企業以39.05億美元競得菲律賓電網25年經營權; 2010年,國網公司收購Elecnor SA 等七家巴西輸電公司股權,總價約17億美元;2012年2月,國網公司以3.87億歐元價格收購葡萄牙國家能源網公司(REN)25% 股份;2012年年末,國網公司以約5億美元收購南澳大利亞輸電網公司ElectraNet41%股權。

劉振亞2012年11月上旬曾表示,目前國網海外投資已超50億美元,總資產 達80億美元以上 ;國網公司計劃2020年前在國外投入300億 -500億美元。

國網的投資能力來自于其主業帶來 的強大現金流,年經營性淨現金流在2000億元以上。

當年參與五號文件設計的一位專家認為,問題倒不在於國網的這些主業之外的投資是否盈利,而是國網作為一家公用事業企業,應優先從事國內農村電網改造、無電地區電網改造等。國網的四處擴張一方面干擾了監管,使得政府難以核實其資產和成本,準確確定過網費價格,從而阻礙電力市場形成 ;另一方面國網的這些投資也影響了其提供普遍服務。 “有錢投資海外,卻沒錢投資農網改造,每年哭窮向國家伸手。現在農網改造每年國家財政都要出20% 的資本金,大概百億元左右。 ”前述專家如此描述電網投資失控下的怪現狀。

即便認為走出去本身無可厚非的業內人士,也向財新記者分析將輸配電網成本收益與上述投資行為分開十分必要, “要把賬算清楚,哪些能入賬,成本的透明是要做的。 ”

“世界上最好的電網”

中國電網運行的安全性,實際上建立在留出了很高的安全裕度的基礎上,可以說是為了安全過度投資前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曾稱讚中國的電網在世界上是“最好的電網” 。

他的依據是 : “其他國家發生了若干次大停電,但中國沒有,中國整個網架結構非常清晰。我想這是由於中國有市場經濟和改革的動力,也有當年計劃經濟比較合理的規劃因素在裡面。 ”電監會的一位官員則提出了對電網效率的不同看法。 “同樣的電壓等級,輸電能力是多少,同樣的線路,別人輸100,我們輸50,我們號稱是全世界第一了,這個第一是什麼?”國家能源局的一位官員也認為,安全和效率之間應建立平衡,中國電網運行的安全性實際上建立在留出了很高的安全裕度的基礎上,可以說是為了安全過度投資。 “500千伏的線路輸送能力還沒充分發揮,就非要修750千伏的超高壓線路和更高電壓等級的特高壓線路,這從投資上說是浪費。 ”他表示。

2006年的《電力監管年度報告》曾明確指出, “現有500千伏交流線路輸電能力未能充分發揮。目前我國發電裝機容量為美國的1/2,但超高壓電網總規模已接近美國,電網輸電能力和利用率存在較大差距。輸送能力發揮不足,部分線路利用率偏低。 ”電壓等級並非越高越好,而應配合相應的發電能力和用電需求。每條線路設計時都會有一個經濟輸送功率,是經過各種經濟技術比較後,最合適的一個輸送功率。但根據西北電監局2009年的統計數據,在從220千伏、330千伏到750千伏的不同電壓等級中,大部分線路在實際運行時的平均功率均未達到經濟輸送功率的一半,約三分之一線路連經濟輸送功率的30% 都沒達到。原電力規劃設計總院規劃處長、國家電網建設公司顧問丁功揚告訴財新記者,西北的750KV 線路實際輸送功率大打折扣,“不講經濟性” 。

“一個巨大壟斷的公司,國家是根本無法監管的,控制的資源太大,誰跟它都不是對手。這個體制的形成,好處是能夠集中所有的資源,這是犧牲其他的代價換來的。 ”一位投行人士認為。

對於電網企業,受管制的電價為其低利潤率提供了理由,但巨大現金流帶來的投資衝動,以及投資過程中大量隱藏的為個人和小集體輸送利益的關聯交易,則完全與公用事業的宗旨背道而馳。

作為全球最大的電網公司,國家電網2012年售電量32539億度,收入18855億元,淨資產收益率約4.66%,資產負債率57.62%,在世界500強中名列第七。近兩年發改委多次上調電價,國網的盈利能力有所提高,但運營效率未真正提高(參見輔文“電價的秘密” ) 。

中國的電價相比很多國家並不低。

根據2010年國際能源署發佈的電力行業統計數據,韓國居民電價最低,僅為 0.077美元 /度, 工業用電價格只有0.058 美元; 法國居民電價0.159美元,工業電價為0.107美元,英國分別為0.206美元和0.135美元,日本為0.228美元和0.158 美元。這些國家人均收入都數倍于中國,即使電價超過中國1倍,相對電價仍然只有中國的幾分之一。而且這些國家的工業電價僅為居民電價的三分之二,而中國正相反,占整個用電需求75% 的工業電價高出居民電價一半甚至1倍。

在發達國家中,美國電價最為便宜,其市場充分競爭,擁有數百家發電企業、電網公司以及售電公司。據美國能源信息中心(EIA) 統計,2011年居民電價為11美分 / 度(約0.74元人民幣) ,商業用電為10.23美分, 工業用電為6.82美分 (約0.43元人民幣) ,平均電價9.9美分。

中國電監會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平均售電價格是0.58元,但商業用電是0.81元,非居民用電是0.74元,非普工業用電是0.77元。根據財新記者此前的調查,一些城市和地區的工商業用電實際價格在1元以上。

南網上市實驗

南方電網上市準備近三年,未能正

式啓動

對於現行電力體制的問題,各界已有基本共識,但是,在具體改革路徑上分歧仍然存在。目前呼聲較高的是拆分電網,打破壟斷,同時實行輸配分開和調度獨立。也有人擔心對電網組織結構、資產 和人員配置進行大“手術”震動過大,技術上有一定操作難度;還有人擔心分離後將增加電力交易環節,使內部矛盾外部化,加大管理和交易成本 ;還會因分離後彼此職責不清帶來電力安全等重大隱患。

這些爭議,早在2002年中國電力體制改革方案出台前的論證過程中就曾發生過。

各國電網的改革路徑不完全一致,改革徹底的國家將輸電、配電、售電分開,調度獨立,使壟斷範圍縮小,增加透明度,有利於監管 ;同時售電環節放開,用戶可直接對接發電,輸配部分類似高速公路,僅收取過路費,輸配電價按照成本加成受到政府嚴格監管。

當時有部分意見認為中國應是一張大網,有利於電網建設 ;另一部分意見認為輸配應該分開,或按六大區域電網格局及相互聯繫,分成三大區域電網公司。最終各方在五號文件中達成妥協,形成國家電網公司和南方電網公司。

五號文件的起草過程中,原本將區 域電網公司明確為股份制公司,但最終未明確寫入2002年的電力體制改革文件,區域網公司和省網公司的地位界定亦未明確,這給後來的諸多變化留下了伏筆。

南方電網包括了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和海南五省(區)的電網業務,其成立有推動西電東送的含義。廣東電網並非央屬資產,是廣東省省屬國有資產。

南方電網成立後,西電東送電量從2002 年的202億千瓦時增加到2012年的1243 億千瓦時,增長了5倍,對廣東及西部三省的經濟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廣東電網和南方電網曾先後啓動上市步驟。廣東省最早啓動廠網分開,組建了粵電發電集團公司和廣東電網公司,並啓動了廣東電網上市籌備工作。中介機構進場,完成了審計評估工作,確定了電網定價模式,並基本完成招股書的撰稿。 原計劃2002年底之前完成上市工作。

2002年3月國家發佈“電力體制改革方案” (即五號文件) ,將廣東電網併入南方電網公司,廣東電網上市夭折。

南網公司成立後,在國資委的直接推動下,也開始研究電網公司上市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南網上市前期困難重重 :電網是國家嚴格監管的行業,上市涉及到監管規則,特別是電價機制,既要滿足資本市場對定價機制透明、清楚、穩定,投資者要有一定的回報率要求;更要滿足中國經濟發展對電力價格的要求,兩方面需要協調。國際經驗證明,在技術上滿足兩方面要求是完全可行的。但中國電價機制改革是非常複雜的,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

南網上市的另一個技術障礙是股權問題,廣東省原本持有70.4% 股權,但南方電網被劃為央企後,人事任命亦歸中組部,廣東省對南方電網沒有控制權。

2006年12月,廣東省政府將32%的股權賣給中國人壽,中國人壽以350億元溢價購買了這些股份。但中國人壽進入之後仍然弱勢,看不到財務報表,在董事會沒有發言權。

電網是國家戰略資產,國資委代表國家行使管理權是既定事實。但公司上市需要明晰股權,股權與管理權在現代企業制度下應該是一致的。而南網公司的股權解決方案難以達成一致。

農網問題也是南網整體上市的另一個難題,電網不僅是一般性公司,具有提供普遍服務的義務,農網的盈利性較差,成本需要在全網平攤,但承受能力又受到整體盈利能力(與電價水平直接相關)的限制。

據財新記者瞭解,關於南方電網上市方案的論證,當時首先考慮整體上市,因為以往國有企業部分資產上市有許多問題,上市公司與集團公司直接形成矛盾 ;大量的關聯交易、同業競爭對小投資者極端不公平,監管難度很大。輸配資產分開上市在電網體制改革方向不明確的前提下也難以形成共識。但電網上市的前提條件是輸配財務核算一定要分開,這是有利於電價機制改革的。

最終,南網上市在2005年 -2008年準備近三年後未能正式啓動,再次夭折。

在一位當時參與準備工作的人士看來,上述問題雖然存在,但不能構成電網上市的致命障礙,電信資產上市也有定價、普遍服務義務的類似問題,同樣能夠平衡各方需要。電網上市關鍵還是認識問題。全世界的壟斷企業的改革都需要外力推動。英國電力改革是撒切爾首相的強硬政策,法國電力公司上市是歐盟強力推動。中國壟斷企業的改革也有賴于國務院的強力推動。

參與五號文件設計的一位專家則認 為,南網上市未果的主要原因還是中國電力體制改革未能繼續進行,電力市場沒有形成,監管框架沒有建立,基本條件不具備。

但他承認,如果重啓電改,推動電網公司上市有助于壟斷企業公開財務成本,有助于監管。

為什麼拆?怎麼拆?

拆分的目的是為了形成和完善電力市場;要防止區域電網變成小國網根據財新記者從接近決策層人士獲得的消息,目前醞釀中的拆分方案是將現有的國網公司按照區域劃分為五家獨立的區域網公司,加上南方電網,中國將出現六家區域電網公司。據悉,此次分拆電網也徵求了主導第一輪電力改革的權威人士的意見。

拆分只是路徑,最終目的是要管住電網,對電網單獨定價。包括電監會前副主席邵秉仁在內的很多電力業內人士認為,在中國,很難想象有一個監管機構能夠管住像國家電網公司這樣的全國一體化公司。拆分之後,六大區域電網公司盡管在各自區域內仍然壟斷,但對監管機構而言,其成本和效率可以相互比較,此外,還可通過股份制、多元化及上市等步驟推動其資產、成本與收益的透明。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司長王駿在《什麼是“水火同價” 》一文中就曾建議,按照“合理成本加規定利潤”的規則,並通過在同類企業之間進行資產量、輸配電量和運營效率的橫向比較,對各級電網企業分別實行單獨 定價,確定並公佈其年度准許收入總量和相應的輸電、配電所有路徑的過網電價。這也是英、美、法等各國實施電力體制改革後對電網的普遍監管模式。按照這一方式,電網企業的利潤受到了限制,不再與電網參與買賣的電量有關,電網的公用事業屬性得以顯現。

據業內人士介紹,中國原本就存在六大區域電網的物理區隔和公司設置,區域與區域之間電量交換很少,因此按區域拆分具有可行性。

華東、華北、華中、東北、西北等區域網公司是國網下屬的全資子公司,但國網公司近年來一直在削弱區域電網公司的作用。在組織架構上,從2002 年五號文件頒佈不久,國網公司就開始將區域電網的資產、資金和工程管理權等上收或下放到省公司,除了區域電網的調度職能,區域電網公司能做的並不多,地位十分尷尬。 “做強公司總部,做實省公司,做優地(市)公司,做精縣公司” ,這樣的表述出現在國網公司目前的各種文件中。

2011年4月,國網公司開始了一場對區域網公司的改製運動,其主要動作是在區域網公司之外加設分部。在機構職能上,作為國網公司總部派出機構,區域分部取代區域網公司執行電力調度、基建、規劃和設備招標等職能。到當年年底,華北、華東、華中、東北、西北五個分部形成, “初步建立總部、分部一體化運作格局” 。

在物理結構上,國網公司力推的交流特高壓同步“三華電網”亦在加強總部對於全國範圍內電網的實際控制力。

五號文件出台之時,六個區域電網還是六個交流異步電網,彼此之間沒有連接或弱連接。而國網公司目前的計劃是從2013年起的八年間,投資約 1.2萬億元,投產特高壓線路 9.4萬公里、變電容量3.2億千伏安、換流容量 4.6億千瓦,到2015年、2017年和2020年,分別建成“兩縱兩橫” “三縱三橫”和“五縱五橫”特高壓“三華”同步電網,將轄下五大區域網公司連為一體。

國網公司認為特高壓交流輸電具有容量大、距離長、損耗低的優點,能夠滿足能源基地送出的需要。

但不少電力系統老專家認為,這將 破壞中國目前分層、分區、分散外接電源的“三分”結構,為電網連鎖跳閘、破壞系統穩定甚至造成大面積停電埋下隱患,同時特高壓交流的經濟性不高。

丁功揚告訴財新記者,由於爭議較 大,發改委目前的態度傾向于用“長三角聯網”取代“三華電網” ,但在他參加的項目討論會上,雙方意見差異仍然難以彌合。

區域網內部在物理意義上已經實現了物理互連,區域間的聯繫相對較弱,在特高壓交流項目建成之前,主要以直流背靠背的方式聯繫,跨區輸電量尚不足全社會用電量的5%。這是數位接受財新記者採訪的人士認為按照區域網公司結構拆分可行的理由之一。也有較為保守的意見提出建立獨立于電網的電力交易機構來削弱其壟斷。

前述投行人士則認為,橫向拆分為區域電網公司之後,為了減少資產、人員分割帶來的震動,輸配分開可以緩行。

在縱向運營模式上先對輸配電業務進行獨立定價和監管或許更具現實意義。輸配電價之所以要分開,是因為其電壓等級、線路長度不同,成本存在差異,分開後有利於核定成本。中國的配電主要由各地的供電局來完成,在國外則可以市場化。

前述參與五號文件設計的人士則強調,即使目前先不進行輸配分開,也應在輸電網公司之下,建立獨立核算的配電網子公司。電監會前副主席邵秉仁認為,輸配分開的好處是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多選擇,引入更多元化的競爭主體,使供電側的競爭更加充分。

拆分的最終目的,是推動中國電力市場的形成和完善。前述五號文件設計者認為,拆成小電網之後,要防止區域電網公司變成小國網,需要做好三項配套改革: 其一是在發電側和供電側放開,引入多元化競爭主體 ;其二是監管必須有所作為,通過核定資產、成本和確定過網費標準有效管住電網 ;其三是管住輸配電價,放開銷售電價,同時進行費改稅,取消目前附加在電價上的各種收費,包括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資金、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城市公用事業附加費等。

至於調度, “可以獨立,也可以放在區域網公司。 ”他表示。

電監會教訓

為監管電力市場所設的電監會,一直沒能等到真正電力市場的到來改革和監管,是對於未來重新組建的國家能源局的大挑戰。電監會的命運已提供前車之鑒。 “有為才能有位。 ”這是一位電監會官員對於自己所在機構處境的評價。

2003年3月掛牌,2013年3月確定不再保留,這是電監會尷尬的十年。為監 管電力市場所設的電監會,一直沒能等到真正電力市場的到來,職能主要集中在安全監管、價格檢查以及供電質量等方面,在推動進一步電力改革方面鮮有作為。

在人事任命、財務等“關鍵”領域缺少職能,也讓電監會在面對強勢的壟斷電網企業時,顯得十分弱勢。辦公地點就位於監管對象——國家電網公司——總部大樓內,在一個側面凸顯了電監會的獨立性窘境。

此番電監會與能源局重組,悲觀者視為電改的失敗與倒退,樂觀者則認為 政監合一的結構有助于電監部門增強話語權。原電監會副主席邵秉仁向財新記者指出,新機構不應再把爭權作為重點,應真正轉變職能,把推進改革作為首要任務,否則還會重陷尷尬。

“電監會不管叫什麼,監管要公開獨立和專業化,樹立立法行政的典範,明確邊界。 ”一位熟悉電力監管的專家向財新記者表示,監管內容包括安全、公平接入監管,輸電合理成本,配售電以及普遍服務質量的監管等。對於限制收入的電網企業,為了避免投資不足的問題出現,則可以採用政府的激勵手段加以解決。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者于洋向財新記者強調了對監管市場勢力的重要性,包括監管發電側可能存在的壟斷、合謀等市場勢力和監管輸配電價格以及監視輸配電服務提供者是否通過操控輸配電量來抬高輸配電價格。

在發電側開放競爭以後,保障競爭的最關鍵政策就是電網的公平開放原則。只要符合電網管理的相關安全性、穩定性和經濟性的要求,所有發電企業都有權接入電網。這需要加強對調度的監管。調度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電力市場各個參與者的利益。去年6月,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副司長何勇健曾撰文指出, “電網企業可以利用調度手段,通過發電計劃和利用小時安排,以及對用戶拉閘限電和收取容量費等方式,直接影響發電企業和用戶等的權益,同時可利用調度專業性強的特點,規避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 ”電力調度具有公共服務性質, “但隸屬於電網的調度機構,自覺或不自覺成為電網企業‘謀利’的工具,使其扮演的角色與其公共職能的本質屬性之間出現了偏差。 ”調度獨立在目前的電力市場化改革中呼聲較高,但即便機構上不獨立(國外亦有這樣的案例) ,但其公平公正公開原則需要得到保證。美國部分地區、加拿大、阿根廷等實行了調度獨立與建立電網准許收入制度相結合的一攬子改革,改革成效明顯。從英美各國的改革經驗看,從組織結構等方面進行市場化改革耗時不長,但電力市場的建立往往需要耗費十餘年時間,其中亦走過彎路。

英國在電力改革的第一階段建立了競爭性、市場化的“電力庫”體系,幾乎所有的電力交易都強制通過電力庫進 行,後來出現了操縱價格、缺乏用戶和需求方參與、競價和定價過程複雜等問題。英國不得不從2000年起進行第二次電力改革。

國內亦有教訓。2004年東北區域電力市場開始仿照英國模式模擬運行,2005年開始試運行,2006年進行年度競價後被電監會和發改委叫停。當時總體框架是在東北電網覆蓋區域建立一個區域電力調度交易中心,各省設電力結算中心,實行統一市場規則、交易平台和電力調度。容量電價由價格主管部門制定,電量電價由市場競價形成。但因競爭主體有限,煤價上漲,且當時電力市場供不應求,競價產生的價格高于市場啓動前的平均價格,差額資金虧空巨大。一位熟悉當時情況的能源局官員則 表示: “東北電力市場沒搞成,就是沒有給電網整體定價,該幹的事沒幹。大企業直供也是,東北當時要按線路一條條定。 ”電力市場的建立絕非易事,在交易形式和價格形成方面有很多細節需要考慮,這方面歐美過去數十年的經驗能為中國提供參考。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副司長範必此前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建議,在對電網規定準許利潤的基礎上確立了合理的輸配電價後,在電力市場建立初期可對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15%的居民生活和農業生產用電仍實行政府直接定價,對工業和商業用戶,按電壓等級從高到低,逐級、限期實行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自行商定交易電量和電價。待電力競爭充分後,再考慮逐步放鬆對居民生活和農業用電的管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859

《歌手告白》美聲王子從小眾市場重回主流 林志炫:只要抓準方向 就知道自己該往哪走

2013-04-22  TWM
 
 

 

以優客李林組合出道二十二年的林志炫,參加「我是歌手」歌唱競賽,重新回到事業高點。發行過二十多張專輯、華語歌壇公認的美聲天王林志炫,在總決賽拿下第二名,但他志不在得名,「尋找知音」才是參賽最大目的。

撰文‧許瓊文

「我是歌手」總決賽結束後的隔天,林志炫睡不到六個小時,便要趕到其他城市商演。出發前半小時,他特地抽空接受《今周刊》專訪。

林志炫穿著輕鬆的運動服,一如往常清瘦,墨鏡背後看得出來,他心情並不受名次影響。對於比賽結果,記者還沒來得及發問,林志炫倒是先闡述他的音樂理念。

「大家都在乎銷售量,那只是收銀機刷過條碼的結果;我關心的是音樂被傳遞出去後,開始一段看不見的旅程,買回去後聽過多少次,陪伴聽眾度過多少重要的時刻?」多數人認為林志炫因為「我是歌手」重新走紅,事實上,他從未離開舞台。二○一一年在電視演唱同步錄製《One Take》專輯,之後,他專注在現場演唱將歌曲一次詮釋到位的理念。

也因為這個理念,林志炫接到「我是歌手」製作團隊邀約,二話不說,立刻答應參加,「因為我可以在最高等級的舞台上,按照自己的意思選歌、編曲,唱自己想唱的歌。」林志炫說。

尋找知音 不在意名次,只堅持做自己身為一位歌手,林志炫渴望有舞台讓他唱歌,有知音聽懂他的歌。

林志炫從「我是歌手」第五集開始加入,一上場就以〈沒離開過〉一首較為冷門的翻唱歌曲,獲得當集第一名;之後三個月,每周比賽的名次都在前三名,幾乎篤定成為歌王人選。結果總決賽竟意外爆冷門,林志炫只獲得第二名,讓許多支持他的歌迷,為他抱不平,甚至有內定之說產生。

曾入圍六次金曲獎,卻從未得獎的林志炫,這次又與歌王寶座擦肩而過;但他早已看透得獎的迷思,林志炫雲淡風清地說:「『我是歌手』對音樂的理念,就是要回歸到音樂的本質,讓歌手回歸歌手,偶像回歸偶像,這與我的理念契合。」「與其說『粉絲』變多,我認為是『知音』暴增,如果是盲目喜歡我的粉絲,寧願不要。」林志炫出道二十二年,「說實話,我不孤單,只是剛好我的知音比較低調而已。」林志炫對音樂的堅持,始終如一,就像在主流音樂的市場裡,旁邊有一塊田,沒什麼人去,只有他一直都在那裡默默耕耘著。「這一塊小小的,但是也夠養活我、支持我,重點是也沒有大到有人來搶,不必與主流市場廝殺。」林志炫用他一貫理性分析的敘述,談著他對音樂的理想。

外表、說話時看似理性的林志炫,其實骨子裡還是有音樂人的浪漫與感性;林志炫透過他的歌聲、歌詞,傳遞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總決賽的最後一首歌,多數選手都選成名代表作,林志炫卻選擇了陳奕迅的〈浮誇〉,「你喜歡我、不喜歡我,是你的自由,我只是希望在某些時候,抓到你耳朵,為音樂夢想唱出第一個音符,從此就沒放棄過。」「我是歌手」節目總導演洪濤,非常肯定林志炫在比賽中的表現。事實上,洪濤透露,林志炫在彩排時,唱了他的代表作〈離人〉(原唱張學友),「唱得工作人員都掉淚,我建議他唱這首歌一定會奪冠。」洪濤說。

但林志炫仍堅持唱〈浮誇〉,他的理由是,「〈離人〉只需要鋼琴伴奏就夠了,隨時都能唱;〈浮誇〉卻要有管弦樂的樂團伴奏,才能有好的呈現。」可來音樂執行長薛位山,也是林志炫的鋼琴伴奏好夥伴,與林志炫有十多年的交情,他觀察,「以志炫多年的歌唱評審經驗,他怎麼會不知道唱什麼歌比較討好觀眾?但是,堅持唱他想唱的歌,是想呈現不一樣的自己。」事實上,就像林志炫說的,比賽是一種手段,吸引大家的注意。「最終,只要抓準方向,就知道自己該往哪走。」這時候的林志炫,在乎的早就不是得獎名次了。

重新出發 從「我是歌手」舞台再攀高峰林志炫在學生時期,就熱愛音樂,天生的一副好歌喉,讓他出道很早。一九九一年與李驥組成「優客李林」雙人合唱組合,進入台灣流行樂壇。

之後幾乎每一年都發行新專輯,正當歌唱事業發展如日中天時,林志炫陷入蠟燭兩頭燒的無奈。因為,父母親希望他放棄歌手身分,回到家裡接手家族印刷廠事業,在事業與家庭之間,林志炫面臨人生抉擇。

回憶當時,林志炫在第一張唱片的封面,還必須戴著大墨鏡、側臉入鏡,為的就是希望不要被父親認出來。一邊要當歌手、一邊要協助家裡印刷廠事業,分身乏術的他,決定在一九九五年暫別歌壇,回家接手父親的印刷廠。

「在人生當中,我們只有一雙手,但是手上有很多球要拋接,必須找到平衡點。當時我覺得家庭和健康,是我手上的兩顆玻璃球,如果沒接好,摔碎就補不回來了,所以我決定抱好這兩顆玻璃球。」林志炫選擇了家庭和健康。

沒想到,就在宣布暫別歌壇九個月後,一場無情的大火燒毀家族的印刷廠,頓時林志炫的事業跌到谷底,卻沒有彈起來。

但是,他沒被命運打倒。林志炫與父親重新整頓印刷事業,同時,也獲得父親的理解,林志炫在一九九七年復出歌壇,出了個人專輯《散了吧》。

一九九八年,林志炫發行《蒙娜麗莎的眼淚》專輯,之後再到單曲〈單身情歌〉;轉往中國發展後,又重新回到個人的音樂事業高峰。

堅持製作高品質音樂的林志炫,升格當老闆,自組公司「炫音音樂」,實踐自己對音樂的理想。其實,他很清楚,站上「我是歌手」舞台,他唱歌的對象不是面前五百位觀眾,而是在電視前那一群更廣大的聽眾。

在知名的音樂網站「音悅網」,提供如親臨現場般的高品質影音畫面,在「我是歌手」的類別裡,點閱率最高的前十首歌,林志炫占了五首,這就正如他所說,「一首歌,只有在音樂響起的一剎那,才是音樂生命真正開始的時候。」

林志炫

出生:1966年

經歷:

1991年 和李驥合組優客李林出道。首張專輯《認錯》即紅遍港台1992年 發行國語專輯《黃絲帶》,為年度銷售最佳國語專輯之一1995年 發行專輯《一個人的樣子》1997年 復出歌壇發行首張個人專輯《散了吧》2001年 發行翻唱專輯《擦聲而過》,一曲〈離人〉成為代表作品2008年 發行精選輯《擦聲而過2》,林志炫突破過去路線,嘗試搖滾歌曲,以及翻唱多首中、英文歌曲2011年 首次與公共電視合作,在電視演唱同步錄製《One Take》專輯2013年 參加「我是歌手」,獲得總決賽第二名代表歌曲:〈離人〉、〈散了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69

抓得住「倍數獲利」飆股 賺進四千萬元 高職洗車工掌握二方向 33歲變身中實戶

2013-05-13  TWM
 
 

 

今年才三十三歲的羅詠樂,從二十萬元投入股市起家,歷經慘賠、健康亮紅燈,終於找出一套適合自己的獲利邏輯,至今資金規模至少四千萬元。

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窮小子翻身的努力,與十五年財富增值兩百倍的投資祕訣。

撰文.林心怡

「我十七歲就開始買股票賺錢,高職夜間部畢業就沒再讀了。」當今年僅三十三歲、投資資金規模至少四千萬元的羅詠樂,分享自己長達十五年的投資資歷時,記者的確嚇了一跳,心想﹁怎麼會有人這麼年輕就懂得投資股票?﹂窮小子兼差脫貧 靠台股年賺兩百萬「我小時候家裡窮,又不愛念書,所以一直都是半工半讀賺生活費,念高職時就懂得買零股投資。嘗到甜頭後,更積極將省吃儉用存下的二十萬元投入股市,最後搭配期貨操作加速累積財富。我深信,在投資市場只要方法對了,窮人也可有翻身的一天!」出身台中的羅詠樂,家裡一共五個兄弟姊妹,從小,雖然與另一個雙胞胎兄弟並列老么,但並未因此在物質上特別受寵,反而時時都在為錢煩惱。「沒辦法,小時候一家七口的生計,全靠父親在貿易公司擔任小職員的微薄薪水。錢根本都不夠花,常常欠繳營養午餐的錢,所以我從國小時,就懂得做資源回收、打零工賺生活費。」羅詠樂回憶,「尤其在讀國中到高職那段時間,每當同學們想著該去哪玩時,我卻滿腦子都是想著如何多賺點錢。我做過的工作很多,不但發過傳單、擺過地攤,還做過半年的洗車小弟、工地臨時工,就連讀高職夜間部期間,白天除了正職,同時兼任直銷業務,甚至還時常利用課餘時間,在便利商店值大夜班賺外快,一天身兼三份工。」就在羅詠樂急於賺錢的熱血因子不斷沸騰下,一九九六年,他任職通訊行業務員期間,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結識了一位股市高手,從此開啟了他的投資視野。「還記得那時我送手機去客戶家,一進門看到金碧輝煌的裝潢;我心想:這一定是位有錢人!當時就厚著臉皮與他攀談、請教。」一聊才發現,對方學歷不高,卻是位靠股市致富的投資高手,讓他相當羨慕,也點燃了他想靠投資致富的熱情。

二方向、四重點 抓到數倍成長股後來羅詠樂就常常在工作之餘,研讀報章雜誌上相關的資訊,一開始沒什麼錢,就先從零股開始買起,「好不容易十七歲那年,我花了四萬多元,買了人生第一檔股票── 日月光,沒多久就賺了二萬多元,不但讓我投資信心大增,還促使我把省吃儉用存下來的二十幾萬元投入股市。」就這樣,九六年至九八年期間,羅詠樂借人頭開戶融資操作、重押股票,累積了不少財富;其中尤其以營建股寶建、皇普,以及金融股的東企獲利最多,才一年多的時間就賺到了二百萬元。後來,他更締造了許多「倍數獲利」的佳績,例如他曾在二十元附近重押威盛,賺倍數獲利;在十二元附近重押茂矽,三十幾元出場;之後的戰績包括:華電網、玉晶光、鈊象等股票,都是他快速累積財富的代表作。二十七歲那年,羅詠樂資產早已累積逾千萬元。

分析羅詠樂的投資策略,有兩大方向:長線投資以基本面是否有題材,並以現股持有為主;短期或中期的波段操作買賣點研判,則著重技術分析。不論是看好的小型股或高價股,都會搭配使用融資或融券靈活應用。

在長線投資標的方面,首先,羅詠樂偏愛挑選股本二十億元以下,EPS︵每股稅後純益︶至少二元以上的個股,然後再瀏覽各股股價平均價位;通常以此條件篩選的股票,股價大致都在百元以上。第二步,就從股價未達百元的個股中,檢視是否有基本面與題材面未完全發酵的好股票,並搭配技術面是否有在打底或低檔收籌碼的現象,作為參考依據。

至於在技術分析觀察上,他最常觀察重點有四點:第一,他會在股價突破日線或周線盤整區間後,K線拉紅時視為買訊;反之則為賣訊。其次,挑選價格站上周線及下降趨勢線,突破平台整理區的個股,一旦股價越過再回檔,沒有正式跌破下降趨勢線的話再加碼。第三,則是使用均線作為多空分界依據,當短天期五日或十日均線,向上或向下穿越年線,都是很好用的多空指標依據。另外,通常股價在年線之上可視為轉多訊號,反之則轉空。第四,則是從各式底部與頭部形態,搭配KD、MACD與成交量能做多空研判。

靠華電網、玉晶光、官田鋼 大賺千萬例如,○七年五至六月期間,羅詠樂就曾經因為自己從中華電信ADSL,轉換成光纖網路升級時,發現該市場的龐大商機。「我還記得,當時我等工作人員架構升級完成後,就立即查看光纖數據機是哪一家廠商。發現是華電網後,開始蒐集它的基本面資料,該公司不但股本小,包括月營收成長,毛利率均跳升,加上9周KD出現黃金交叉、MACD柱狀體由負翻正,成交量能放大,甚至出現凹洞量,都是技術面翻多的買訊。」後來,羅詠樂陸續以成本均價十五元左右持有一百張,至○八年四月在股價三十元附近全數出清,獲利一倍,淨賺一五○萬元。

另一個讓羅詠樂大賺七倍的經典例子,則是玉晶光。「○九年八月,在一次到台中五權南路附近買鹽酥雞時,我偶然發現旁邊有台中第一批LED示範路燈,仔細一看,看到一張貼有『維護廠商:玉晶光』的字樣,引起我對這家公司的興趣。」羅詠樂笑著說,當時就對LED產業很看好的他,深入研究才發現,該公司不但擁有LED路燈的題材,光學鏡頭的題材更是一大長線話題。他發現,雖然從月營收與年增率尚無明顯跳升表現,但從技術線形來看,玉晶光已打了一年半的底部,且底部出量,判斷可能有主力在吃貨,因此在股價四十三元附近陸續買進二十五張,後來當十日線穿越年線、股價站上年線時,又再加碼五張,最後在周線出現兩根長黑K棒破線後約三二○元附近賣出,獲利達七百多萬元。

至於波段操作,純粹看技術面進出的例子,羅詠樂則是以最多獲利高達三倍的官田鋼為例。「○七年三月初,官田鋼股價在低檔打底完成後,股價突破周線整理平台收大長紅棒時,研判為發動訊號,因此股價七至八元附近整理時分批布局。直到四月發動第二波上漲後,股價最高來到十二.三元附近時,在四月底出現周線收黑現象,開始分批以均價十元以上出脫,平均每張賺二.五元,持股五百張,一共獲利約一百二十五萬元。」「○七年十一月中旬,當官田鋼股價壓回前波起漲前的平台整理區時,我又再做第二波為期三個月的分批布局,股價從五元開始買到七元附近,直到○八年二月中,再度出現買進攻擊訊號後,股價一度來到五月中最高價十七.八元,直到六月六日周線未過前高,六月中周線呈現黑K下跌形態,且連三周K線出現『雙黑K夾殺』意味時,開始分批出脫持股,平均出場價位在十四至十五元間,以當時持股五百張計算,獲利約四百萬元。」至今,他仍認為,官田鋼六元以下逢低找買點,再沿著線形波段操作,還是有獲利機會。

股市慘賠教訓:不信明牌、嚴設停損只是,股市常勝軍也是有誤信明牌、踢到鐵板慘賠經驗。羅詠樂回憶說,「○七年七月間,太陽能題材紅火,當時結識一名投顧老師極力推薦茂矽,雖然當時我觀察到該檔股票已經發動過兩波攻擊走勢,股價從十五元左右上漲至最高六十三.五元,但還是聽信老師大力鼓吹該檔股票會炒到百元的說法,待股價壓回後積極在五十元附近買進一百張;沒想到卻慘遭套牢,直到○七年十一月間賣出時,股價早已跌破三十元,損失約兩百多萬元。」「○七年八月三日,也曾因為誤信友人『公司派將作多』的不實消息,在四十三元附近買進李洲約一百張,後來虧損擴大卻仍不願認賠,最後到了九月賣出股票時,股價只剩八、九元,一共慘賠了三百多萬元。此外,在金融海嘯前夕,我也曾有過重押期貨多單,當趨勢反轉又拗單沒馬上停損,一度讓資金快速蒸發,加計股票的虧損,一度讓我慘賠二千多萬元,輸掉一半的資金。」「這些慘痛的失敗教訓,讓我學會了兩件事:一是不再聽信明牌,二是嚴格執行停損。」回憶那段慘賠的歲月,羅詠樂苦笑著說當時幾乎夜夜失眠,「當時每晚睡覺一閉上眼睛就在想,該如何把錢賺回來,沒想到,心裡太過著急反而越做越錯,健康也出了問題。」「那一陣子,我不但肝指數飆高,習慣性頭痛與免疫力失調等健康問題接踵而來,後來發現在焦躁與精神不佳的情況下,判斷失準與失敗機率都提高。在越做越錯的情況下,情緒越來越不穩定,不但朋友變少,女友也離我而去。我才發現,運動、調整生活作息正常,保持冷靜與清晰的頭腦,才是在投資市場上反敗為勝的關鍵。」後來在友人的借貸籌資下,羅詠樂又找到了從股市翻身的獲利契機。

「其實,沒有一個技術指標是絕對好用的,只要固定一種主指標為參考依據,再搭配一個副指標作為確認訊號使用。當兩項指標同時確認方向時,再做買賣依據,久而久之,自然會越來越貼近股價的脈動。加上嚴格的停損紀律,這樣不但能夠降低風險,同時也能提高獲利勝算。」研究股市多年、無師自通的羅詠樂強調,「尤其趨勢一旦形成就難以被扭轉,一旦做錯了,就要認賠出場,積極者不妨反手作空,不要枯等奇蹟!」在調整自己股市操作的「人性弱點」後,紀律化的投資策略,讓他股市操作越來越順遂,不但超越先前累積的財富速度,一○年至一二年間,光是宏達電一檔股票,就讓他累積了二千五百萬元的操作資金。他的方法很簡單,就是看十日線、年線與趨勢線,作為高價股的操作依據。

多空波段操作 靠宏達電累積二五○○萬「一○年四月十三日,當我看到宏達電股價十日均線穿過年線的作多訊號後,先是在收盤前買進十張,均價在三八九元附近,直到一一年六月十三日時,當股價跌破上升趨勢線,且M頭成形後出場,均價出在一○八五元附近,一張獲利六十九萬元,十張淨獲利達六九○萬元,操作資金提升至一○八○萬元。」「後來我又觀察該檔股價十日均線向下穿過年線的空頭訊號,因此在收盤前九二○元附近融券放空了十三張,直到股價又在一二年一月十六日站上下降趨勢線,在四百八十六元附近出場,獲利約五百六十四萬元,此時總資金累積至一千六百四十四萬元左右。」「一二年四月三日,當宏達電股價跌破上升趨勢線,我又在收盤前五五五元附近融券放空共三十二張,直到一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收盤前價格站上下降趨勢線時,回補在二五六元附近,一共獲利約九二八萬元,操作資金累積至二五七二萬元附近。」大盤偏空 留意台灣五十走勢至於展望未來,羅詠樂認為目前台股大盤指數偏空,可留意台灣五十的線形走勢,一旦股價跌破五十二元附近,可以選擇大型權值股融券放空。不過近年來主力放在期貨與國外衍生性商品操作的他,手上仍然有線形看好、產業具備題材性的作多個股,其中包括高價股聯發科,中低價位的華電網、中信金,以及股價未來有翻倍機會的網通股居易。

羅詠樂分析,從居易的技術面來看,月線已經打一個大底,且出現一根K線長紅越過下降趨勢線的買訊,加上股價已回測過底部整理線,而下降趨勢線也轉為下檔支撐,顯示股價在技術面上有翻多訊號。

另外,從基本面觀察,羅詠樂也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發現到網路設備商居易的商機,「隨著大家工作對網路的依賴越來越高,對網路設備的穩定度需求也大增。像我從事程式交易,最怕的就是網路斷線。經過實際用過比較後,居易的網路設備的確比較好用。」羅詠樂指出,尤其居易近期積極研發創新的實用功能設備,包括網路設備能支援多WAN端及搭配行動3G網路作為備援,就能滿足大部分網路工作者不斷線的需求,預料將成為個人與企業的網路設備新寵,未來股價頗具想像空間。

「賺得多不如賺得久,賺得快不如賺得穩」,是羅詠樂在歷經股市大風大浪多年後,悟出的投資道理,「只要訂定好自己的交易策略後,不用一直盯盤,一樣能夠大波段操作、穩穩地賺。」每當恐懼與貪婪的「人性」再次動搖他的投資決策時,羅詠樂就會再次以「天下沒有不可能的事,人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己」的投資座右銘來警惕自己,嚴守操作紀律才能持盈保泰。

羅詠樂

出生:1980年

現職:專業投資人

學歷:台中明德家商餐飲科夜間部投資操作規模:自有資金約4000萬元

股市投資資歷:15年

羅詠樂

成功選股4心法

心法1

長線布局股本小、有題材的股票尋找股本15~20億元以下,EPS為2元以上的個股,篩選股價不合理的個股,再注意股價未達百元,個股是否為題材未發酵,且檢視基本面或技術面尚未發動股價漲勢者,作為分批布局之標的。

心法2

彼得林區選股法

從生活當中,可以發掘潛力股。例如常在PC home online線上購物等網站,逛3C找新商品或熱賣商品,作為研判產業趨勢的參考,或之前發現中華電信將全面更新為光纖網路進而追蹤受惠的廠商,以及路燈LED化趨勢,進而發現玉晶光大賺七倍等。

心法3

多空靈活操作

若為長線操作,以現股為主,短或中期波段操作高價股則會使用融資或融券。

心法4

固定技術分析觀察重點

訂立幾個主要指標與次要指標觀察就好,太過繁複反而干擾判斷準度。

技術分析觀察重點

1.日線或周線突破盤整區間後長紅為買訊,反之為賣訊。

2.股價站上周線並向上越過下降趨勢線,或突破平台整理區之個股為走多訊號,一旦越過再回檔下降趨勢線不破再加碼,反之則為賣訊。

3.使用均線作為多空分界,短天期均線5日或10日,向上或向下穿越年線為好用的多空指標,另外,股價在年線之上可視為轉多訊號,反之則轉空。

4.從各式底部與頭部形態,與成交量能、KD與MACD指標辨多空。

持續看好個股:

看好線形翻多、產業具備題材性的做多個股,包括高價股聯發科,中低價位的華電網、中信金,以及股價未來有翻倍機會的網通股居易。

羅詠樂看好潛力股居易

基本面:看好居易近期積極研發創新的實用功能設備,預料將成為個人與企業的網路設備新寵,未來股價頗具想像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583

從克強經濟學看未來三年的投資方向 資本長征

http://xueqiu.com/7119622059/24343115
做投資,不可能不看宏觀經濟的發展的,其實自中國資本市場建立之初,資本市場就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中國的經濟的發展脈搏,從最早的消費升級,到重工業化進程,再到房地產崛起,再到金融危機後的四萬億投資拉動,以及現在經濟增速下滑,不同的行業,在整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表現,可以說也是決然不同的,從長虹、康佳牛氣衝天,到「煤飛色舞」和「四朵金花」,從航運業的06、07年狂歡,到萬科的十年長牛,再到茅台在經濟滯脹期的飛漲,其實,這背後展現的都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晴雨表。

哪未來了?未來的十年,是習李的十年,從今年的緣起,到十年後,大家再回頭看,也許結論就有了,但如果今天我們能夠做出相對正確的判斷,那麼未來的財富就可期,好比十年前,選擇貸款買房,是一個道理。但本文重在未來的三年分析,為何,原因有二,目前我國經濟已經是一艘大船了,不可能輕鬆調頭,在本人看來,未來三年的政策持續性將比較穩定,但三年後,如果中國經濟調頭了,則情況大有不同,如果沒有調頭,則延續現在的政策。

這兩天,有一個詞很火,克強經濟學,好,我們就從這個角度,以管窺豹,看看未來三年的投資方向。

克強經濟學,現在看,核心認識是三個,核心辦法也是三個,當然不排除繼續新增核心。

先說核心認識。從現在的宏觀經濟政策看,克強總理對以下三點認識十分清醒。

一、產能嚴重過剩;產能過剩,可以說現在是共識,鋼鐵、煤炭、有色、水泥、造船、新能源,幾乎過去高速發展的行業,現在無一不是產能過剩。而消化產能可不簡單,如果經濟繼續高速增長,這些產能還有地方堆積,如果沒有高速增長,怎麼辦;而且我們也可以走以往的老路,堆積GDP,哪就是把現在的泡沫繼續吹大,直至最後破滅。

二、行政管控過多;總理上台就說了,把錯放在政府的手,裝回市場;現在各級政府都在簡政放權,都在削減職能,政府體系的龐大,對於市場經濟的弊端,看來總理是很清楚的,在任內也是要做的,這個如果能做到,哪整個市場經濟環境將出現很大程度的好轉。

三、金融風險過大;這段時間的錢荒,以及總理反覆說到的盤活存量資金,都體現出現了總理對目前金融風險擔心,感覺中國金融風險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刻了,如果真能把這個巨大的泡沫,或者說絕大的炸彈拆除掉,哪可是天大的幸事,如果不能,未來的危機,還真不敢想像。

核心辦法,現在看,主要也是三個:

一、不走以往簡單投資拉動的老路。從十八開始,直至今年兩會,經濟學界、實業界、投資界,大家都在等投資拉動策略,現在看,應該不會出了,除非中國就業出現巨大問題有可能會出,經濟下滑都不會出,因為現在的高層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容忍了經濟的低速增長。現在看,我國就業並未出現大幅度的下滑,部分人群有些緊張,比如大學生,但總體就業形勢還算平穩。

二、去槓桿化。這個很大程度上針對金融體系,而中國的金融體系,個人認為,還應該把房地產拉進來,因為中國的金融風險,不僅僅是銀行一個行業的問題,尤其要包括房地產,銀行如果說有不良資產,怕就是大量的房地產貸款,再加上很多收不回來的地方投資項目。如何化解,現在看,總理的思路,1、緊:就是不防水;2、盤:盤活現有存量;3、引:把資金引向實體。

三、調結構。調結構喊了很久了,九十年代就有這個話了,李總理看來是有些動作的,營改增就是為調結構,大力發展服務業就是為調結構,現在很多細化政策,尤其促進消費的政策,都是為了調結構。

基於這些認識,其實這三年的投資方向,很明確了。

一、產能過剩的行業不能投

以前,經濟形勢好的時候,煤老闆可風光了,現在誰再去做煤老闆,只能說不識時務了。大量的煤壓港消化不了,這個趨勢短時間,至少三年內不可能變化,因為不需要大量發電,不需要再大量的生產鋼。這可以說是一個很長期的過程,雖然現在煤炭跌的很厲害,鋼、有色、銅以及大宗資源類產品都很便宜,但看看他們的PE吧,每個季度都在升高,至於發電,短期成本下降,但需求的下滑才剛剛開始,很難說這個行業能獨善其身。中國目前消化產能,絕對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專家們沒少做測算,但我不太相信他們,他們肯定算不準,肯定算少了,我相信中國人的國民性,頭腦發熱後,帶來的瘋狂是可怕的。

二、槓桿化過多的行業要小心

為何說要小心,因為這主要涉及金融業和房地產及相關產業,金融業屬於要小心,房地產及相關屬於不能投。

先說金融業,金融業包括銀行、保險、證券等,主要說銀行吧,因為中國的金融就是銀行的金融。金融不論哪個時代,都是資本食物鏈的頂端,這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這個行業才屬於要小心的,資本是逐利的,中國在金融危機之後,做實業就已經不賺錢了,人民幣升值、人工成本上漲、國進民退,這些都導致金融機構把大量的貨幣資本引入虛體經濟,而不是實體。很難想像,現在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資產到底有多少,西部荒漠上修的高速公路和高鐵,能否收的回投資,是一個巨大的問號!但是,如果這個泡沫消化掉,注意不是破滅,是消化掉,中國的銀行業將是第一個重整旗鼓的,所以,如果能夠找到具有遠見和健康「體魄」的銀行,目前看,絕對是一個極佳的投資標的,但短期看,我指未來三年,屬於吸籌和等待的歲月。

再說地產,最後的瘋狂,絕對是最後的瘋狂!別相信什麼最後的黃金十年了,三億農民進城了,城鎮化拉動了,現在城裡的房子少嗎?不少!是貴!已經有2.6億農民工在城市了,等他們買的起房子,是那年的事情了,而且,現在很多地方根本不缺房子,從總量看,房地產業絕對過了過去十年的黃金時代。房子蓋的差不多了,就連萬科都開始做商業地產了,還有多少房子可以蓋,在過兩年都不用,商業地產也要飽和!李總理去年提城鎮化,年底房價漲了漲,高興壞地產商了,今年再看看,人的城鎮化!不是房子的城鎮化!現在任何一個房地產股上漲的時機都是撤出的好時機,而且,人口老齡化不可不重視,四二一家庭,倒是人口下來了,很多家庭都是幾套房子,有那麼多人要嗎?現在說起來覺得有點遠,其實很快的。而與房子相關的行業,建材、水泥、尤其工程機械,除了產能過剩消化不了,就是天天吵架,他們的黃金時期,都過了。三一、中聯屬於2009。

三、調結構

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這段時間,國務院沒少發文,人民日報也沒少寫文,關於國產奶粉,大有打氣打到爆的趨勢,為何,拉內需啊。現在只剩下內需了。其實,所謂的調結構,就是拉服務業,當然還有高端製造,但高端製造,政府難以有作為,航天除外,而拉動服務業、拉動消費,政府能做事的!當然,老百姓買不買帳是另外一回事,但天天喊,總歸有效果的。其實,中央也看到了,不管怎樣中國經濟是在增長的,居民收入是在增長的,這個趨勢是確定的,打這個算盤,是能夠帶動經濟的,不會快跑,至少能跑的起來。目前來看,第三產業將是主要的方向!

那好,第三產業包括哪些,看看具體定義,主要包括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流通部門,包括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商業飲食業、物資供銷和倉儲業;第二層次是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金融業、保險業、地質普查業、房地產業、公用事業、居民服務業、旅遊業、諮詢信息服務業和各類技術服務業等;第三層次是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包括教育、文化、廣播電視事業,科學研究事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事業等;第四層次是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包括國家機關、政黨機關、社會團體,以及軍隊和警察部門等。

這樣一劃分,就都明白了,只要是第三產業中的優質上市企業,這半年來的表現都是不錯的!大眾食品、醫藥、文化、物流等等,只要是這些行業中的優質企業,都是極佳的投資標的,半年的時光已經證明,其實,未來的三年,也會是他們。

至於農林水利,多少年的不溫不火,有概念的玩玩,做價值投資的,我看就算了,風險太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1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