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每年六月的股東會旺季甫落幕,就是為投資人權益把關的投保中心忙起來的時候了。日前,投保中心提出今年第一件「撤銷股東會決議」的訴訟,對象就是安泰銀行。 《今周刊》八○九期才獨家揭露安泰銀的股東會怪象,為了迴避《公司法》第一九七之一條的修法,也就是董監事質押比率超過一半的部分不得行使表決權的問題,因此大股東隆力集團的代表董事,緊急在股東會前辭職。 沒想到,這個如意算盤卻被經濟部的一紙解釋函給打壞了。這份解釋函表示,如果有董監事因此在改選前辭職,「可能會被法院認定為規避法律之脫法行為」。 但沒想到,隆力集團將其中一董一監仍按照原來劇本,先辭職、再選回來,以迴避股權不能投票的問題。因此,投保中心一狀告進法院,主張撤銷股東會決議。 投保中心表示,安泰銀的方式如果可以過關,未來所有高質押的董監事都依樣畫葫蘆,那麼何須修法? 無論最後法院判決如何,但一家金融機構用此特殊手段來確保經營權,其實已經顏面盡失,在台灣的公司治理上,留下難以抹滅的爭議。
(劉俞青) |
昨日,在經過數月的兩黨談判後,美國參議院通過了移民政策修訂案,法案獲得共和黨14票支持,以及全體民主黨54票的支持。該法案由一個4位共和黨參議員和4位民主黨參議員組成的集團聯合提出。
雖然兩黨參議員計劃繼續施加壓力,但是要想在眾議院複製參議院通過這一方法案的路徑,這將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亞利桑那州共和黨參議員John McCain是法案的作者之一,他表示,他和其他法案支持者將與商業機構、宗教團體和其他有影響力的支持者一起努力說服眾議院全面接受這一立法。
「這將需要那些完全支持這項立法的不同團體聯盟的支持。」McCain表示,2007年他領導了一場失敗的移民政策改革。
參議院的提案受到眾議院的反對,尤其是關於1100萬美國非法移民獲得合法身份的規定。許多共和黨人傾向於,在議會考慮以任何形式為非法移民提供合法身份前,邊境安全措施必須發揮作用,並提供相關的證明。
黨派內部固有的差異也會影響眾議院的決策。不像在參議院,大部分民主黨人至少需要6名共和黨人的支持才可以通過法案,在眾議院,共和黨人只需要內部絕大多數支持就可以在沒有民主黨人支持的情況下通過法案。
下面是新移民法案對現在和未來的移民勞工的影響示意圖:
|
||||||
在手機陣營的戰爭中,蘋果雖然獲勝,但,台商打進蘋果供應鏈並非業績萬靈丹,即便有競爭力,不保證高枕無憂。 看蘋果相機鏡頭供應商,台灣股王大立光的例子就知道。今年上半年,大立光每股大賺六十八元,但同樣做光學鏡頭的玉晶光,卻快虧掉一個股本。然而八月六日, 離iPhone 6S發表只剩下一個月的時間,大立光卻又因為一個蘋果可能再砍單的訊息傳來,股價跌停,單日市值蒸發四百億元。 在iPhone 6S推出前夕,我們必須重新調整看蘋概股的眼光。 「賈伯斯(Steve Jobs)當家時,大約一季商量一次價格;到了庫克(Tim Cook)當家時,每個月都要談判一次,合作夥伴甚至沒有辦法從這個聯盟中獲利。」前《華爾街日報》記者由佳里?岩谷?凱恩(Yukari Iwatani Kane)在《庫克時代》一書中形容。 我們要有兩個心理準備是:一,蘋概股的獲利表現難如當初。二,中國供應鏈崛起,不僅取代台商,也間接讓名單洗牌速度加快。台灣的蘋果供應商雖連續三年維持數量約五十家,但每年名單變動率約三成。本刊照目前蘋果陣營廠商擁有的優勢與不可取代性,依綠、黃、紅燈號區分。 綠燈區:掌關鍵技術,潛力黃金股代表產業:壓力感測技術、機殼、鏡頭 以iPhone 6S為例,滙豐證券在台股科技報告中,首推壓力觸控感測(Force touch)概念股。這項技術,被視為iPhone 6S的唯一亮點。它是一種可以感測手指觸控螢幕的技術,根據消費者施力大小,做出不同反應。手機中的音量高低、螢幕亮度等設定介面可能長得不一樣,按大力 一點螢幕就更亮,聲音就更大。你更可以在手機上畫一幅水彩畫,手機會根據你下筆輕重,做出筆畫粗細、色彩深淺的變化。 接下來,「大家更期待應用在音樂類型App,或者特定的手機遊戲,」3C網站點子生活總編輯莊英群說。他舉例,比如彈鋼琴的遊戲,手指敲擊螢幕越大力,喇叭傳出的音樂聲就越大。又像憤怒鳥這樣紅極一時的小遊戲,加入壓力感測功能後,也會有更多變化。 受益最多的,莫過於股價一路從二○一三年年中的六百元,跌到現在不到百元的觸控業者宸鴻。過去,宸鴻賺飽蘋果財,二○一一年營收翻倍,挑戰四十九億美元,但不幸在隔年,蘋果就改採用日系更輕薄的面板貼合技術,宸鴻慘遭拋棄。 「大環境很悶,但第二季就是谷底了!」去年第四季上任的宸鴻總經理鍾依華表示。 供應鏈透露,iPhone 6S壓力感測器八成來自宸鴻,其他兩成則是鴻海集團旗下的業成科技,業成最大客戶就是蘋果,今年六月公開上市就頗有挑戰宸鴻的意味。 此外,摩根大通證券點名瑞儀光電,在壓力觸控感測供應鏈中,背光模組參與程序最多、單價也最高。而iPhone 6S帶來更大的軟板需求,臻鼎是台廠中供貨能力最優的業者,都將在此波受惠。 iPhone 6S也將在兩項規格做細部調整,它即將採用硬度更高的金屬機殼,以及第一次將前鏡頭畫素提高到一千二百萬畫素,兩家台股常勝軍可成、大立光,率先受惠。 「當然會增加一些難度,不過準備這項新工法算很順利,一年比一年得心應手,」可成董事長洪水樹說。法銀巴黎證券推估,iPhone機殼訂單比重占可成營收比重將由去年的一成,今年攀升至一成七。 黃燈區:紅色供應鏈競逐,陷入苦戰代表產業:電池、電聲元件 黃燈區的產業,現在正面臨中國供應商激烈競逐,所以想投資此領域的投資人,必須更密切關注其毛利與訂單穩定度。 「蘋果不但幫助(中國)業者解決良率問題,還居中斡旋,替他們向美國廠商解決專利問題!」供應鏈人士透露。全世界最大的聲學元件製造商瑞聲科技、以及後起之秀歌爾聲學,與蘋果的合作都非常緊密,擠壓台灣老廠美律的生存空間。 這場戰爭的資源也很不對等。 以微機電麥克風為例,美律一年研發費用新台幣七億元,但在深圳的瑞聲科技,一年的研發經費最少六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十八億元)起跳,是美律的至少二?五 倍。美律雖仍是蘋果的供應商,但不敵對手猛烈銀彈攻擊,無法拿下高利潤產品訂單,一年內,股價從一百七十元跌破四十元,累計上半年每股稅後盈餘只有○?五 元。法人認為,美律今年下半年獲利會回穩,但苦戰要見轉機,還得等到明年初。 在電池產業,也有類似情景。 繼力神電池、德賽電池之後,去年年底,第三家中國電池廠欣旺達擠下台廠順達,成為iPhone 6電池供應商,今年,很可能紅色供應鏈就要攻破iPhone半數以上的電池訂單量,台廠剩下一家新普獨撐。「電池競爭非常激烈,今年非常難做,」供應鏈業者大吐苦水。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業者攻破城池的零組件,技術難度漸漸提高。近日更傳出一向以美系業者為主要供應商的手機天線,可能被中國業者信維突破。 紅燈區:被他廠取代,掉出蘋果名單外代表產業:連接線、被動元件 二○一三年,蘋果大幅增加連接器供應商,中國立訊精密是其中代表,短短一年內,公司獲利漲逾一倍。反觀掉單的台廠萬旭,股價從九十元一路跌到現在只剩下五元,類似的案例,實在很多。 日本媒體《鑽石週刊》曾撰文討論承接蘋果訂單的利弊:「供應商是否應該接受風險,想辦法做蘋果生意,或者一旦發現自己太依賴蘋果就應該退出,沒有明確答案。但對日本業者來說,蘋果已變成一個太大的存在,它將決定哪些供應商將生、哪些供應商將死。」 「一直到一年前,除非我們是蘋果供應商,否則市場不會關注我們,但現在市場則把那看成風險。」《庫克時代》中提到,隨著銷售減緩、蘋果開始把生意切割得更小塊,眾家公司開始思考是否要冒此風險。 蘋果的下單策略正因其手機成長趨緩而修正,太純的蘋概股並非是利多,反而也是風險,這是大家布局蘋概股之前,一定要有的心理準備。 【延伸閱讀】前景看好的可投資標的 ■大立光產品:鏡頭模組股價(元):2,995目標價(元):4,000 ■可成產品:金屬機殼股價(元):346目標價(元):460 ■台積電產品:半導體股價(元):126目標價(元):186 ■業成產品:觸控面板股價(元):118目標價(元):150 ■臻鼎產品:軟板股價(元):99.4目標價(元):120 ■和碩產品:組裝股價(元):89.1目標價(元):110 ■鴻海產品:組裝股價(元):88.3目標價(元):127 ■瑞儀產品:背光模組股價(元):86.1目標價(元):140 註:股價為8/18收盤價,目標價均為1年 【延伸閱讀】中國參戰的風險標的 ■美律產品:聲學元件股價(元):39.9法人看法:明年初才有轉機 ■新普產品:電池模組股價(元):109.5法人看法:持續賣超 【延伸閱讀】已經離開蘋果產業鏈 ■台灣晶技產品:石英電晶體 ■勝華玻璃產品:觸控模組 ■連展科技產品:連接器 ■幃翔精密產品:USB連接器 ■旺宏電子產品:記憶體 ■雙鴻科技產品:散熱器 ■金像電子產品:印刷電路板 ■順德工業產品:導線架/鏡頭模組 ■國巨電子產品:被動元件 ■乾坤科技產品:被動元件 資料來源:瑞士信貸、法銀巴黎證券、滙豐證券、德意志銀行整理:朱致宜 【延伸閱讀】中國蘋概股,最受爭議「玻璃女王」領頭 她是中國科技界最火紅的人物,「手機玻璃女王」周群飛,也是網路傳言中的最強小三。 周群飛與丈夫持股超過九成的藍思玻璃在三月公開上市,挾著全球最大觸控玻璃面板供應商的題材,以人民幣四百二十億元的身家,迅速成為新一代中國女首富。 今年四十五歲的周群飛行事非常低調,卻讓她的發跡過程更讓人好奇。她最早是個深圳打工妹,曾在手表玻璃加工廠工作,直到二○○三年她創立藍思科技,主攻手 機防護玻璃,從接獲摩托羅拉(Motorola)訂單開始,去年全球市占率超過五成,蘋果是其最大客戶。一位與蘋果合作甚密的外商高層說,藍思一直是蘋果 研發最前端的合作夥伴,其地位已是台廠難以望其項背。 八卦總跟隨風暴而來:有人說,她曾在勁敵伯恩光學任職,搭上已婚老闆、扶正成為正宮後,帶走公司一票核心員工創立藍思。周群飛被流言逼得公開澄清:我不是小三! 從深圳的小加工廠,變蘋果倚重的供應商。周群飛最鮮明的特質,是事必躬親、絕不放棄的強人性格。幫人打工時,她自己翻書搞懂技術;創業時,親自獵地建廠、 在實驗室研發玻璃配方;更重要的是,她並非萬事都向供應商妥協,她曾斷然拒絕摩托羅拉要求包下整間公司產能的要求,但又敢不斷砸錢擴廠,搶到三星、蘋果等 新客戶,最後,得以成為玻璃王國的主人。 (文●朱致宜) |
隨著是否認定中國市場經濟地位(MES)的最後時間臨近,歐盟著急了。
長久以來,歐盟對己方勝算有限心知肚明,於是選擇閃躲,並迂回包抄——這並不令人感到意外。
一份呈交給歐洲議會的內部報告顯示,即便是德國最權威的經濟研究所,也沒有能力證明“中國低成本優勢或傾銷行為”真的確鑿存在。
“需要進一步經濟分析。”位於慕尼黑的IFO經濟研究所在這份報告中寫道。
不過,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在上周訪華期間卻公開表示,“鋼鐵產能過剩與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之間是有聯系的。當然這兩個問題可以分開,但是目前在歐洲的情緒是,這兩個事件要放在一起來考慮。”
歐盟表示,要調整貿易保護工具,以適應產能過剩的現實。以7月20日歐盟所釋放的信息來看,歐盟此次也正是將對反傾銷措施改革的重點聯系放在了同“政府幹預程度”方面;與以往不同的是,為應對其國際義務,歐盟計劃取消市場經濟和非市場經濟地位之間的界限。
歐盟究竟為何在表示遵守世界貿易組織(WTO)國際承諾的同時,又改革貿易保護工具呢?當被問及此舉是否意味著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時,歐盟委員會副主席於爾基·卡泰寧在7月20日的記者會上提醒,“最好把這個概念(市場經濟地位)忘掉。”
“歐盟決意使用全新的方式來應對這一問題。”卡泰寧表示,這一全新方式將確保在未來,當歐盟企業在面對中國產品的傾銷和補貼爭議時,具有與目前等級相同的保護措施。
在《第一次財經日報》采訪中,眾多歐盟法律與經濟界學者紛紛直指,歐盟落後產業沈屙當除。然而,歐盟機構內部多層次的政治訴求,使得原本並不複雜的國際承諾,變得面目全非。
市場經濟國家?最好把它忘掉
歐盟指出,這一全新措施也意味著將消除現存的非市場經濟國家名單。
正如歐洲外交關系委員會的中國問題專家顧德明(Francois GODEMENT)所指出的,對於歐盟而言,具有象征性重要性的“市場經濟地位”背後,真正重要的是歐盟的反傾銷措施。
IFO經濟研究所的數據指出了在這一問題上歐洲部分群體為何要“夾帶私貨”:如果中國得到市場經濟地位,歐盟對華的反傾銷稅有可能降低17%-28%,這將直接影響到歐盟的生產和就業。
伴隨著歐盟祭出新招釋放的信息有限,有三點謎團亟需厘清:第一,即便消除非市場經濟國家名單,考慮到在WTO框架下允許“特殊市場情況”等做法,再加上歐盟在歷史上同俄羅斯的交手情況,有可能令其對市場經濟地位的承認程度大打折扣?其二,何為與目前等級相同的保護措施?其三,亦是更重要的,歐盟所勾勒的全面改革和更新貿易保護工具的計劃,能否在2016年12月之前得到歐盟各成員國的支持?
在最後一個問題上,歐盟自2014年以來就陷入了分化與僵局,雖然在今年法德罕見聯手,膽其結果仍不容樂觀。
美國眾達律師事務所布魯塞爾合夥人安東尼尼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一位倡導自由貿易國家的代表甚至這樣說,‘如果結果是把整個(歐盟)貿易保護措施搞得一塌糊塗的話,我們寧願看到中國沒拿到市場經濟地位,即便這違反WTO法。”
不像美國公開“翻底牌”拒絕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歐盟為何“扭扭捏捏”采取既不承認也不否認的模糊立場?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悉,在7月14日召開的世界貿易組織(WTO)貨幣貿易理事會正式會議上,當中方提醒各方《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下稱《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a)規定將在2016年12月11日到期後,美中雙方曾展開激烈辯論。
美方在應答中首次陳述了兩條為何拒絕自動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原因。首先,《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a)(ii)並不要求各成員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在《中國入世議定書》中寫得十分清楚,市場經濟地位完全基於評估“既成事實”,並要考慮每個成員的國內規則。
具體而言,《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a)(ii)規定,只有一個成員的國內法能夠確認中國是市場經濟,那麽第15條(a)才會全部到期。這不同於《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a) (ii)的到期。因此,該規定到期不能自動要求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承認。
美方還表示,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尚未達到期望,特別是在如鋼鐵、鋁等行業,中國存在產能過剩和供大於求等問題。
中方代表駁斥道,那些在到期日之後仍使用上述替代國做法的國家將違反《WTO反傾銷協議》,且這一問題跟過剩產能問題毫無關系。
然而歐盟無法理直氣壯。歐盟存在著在法律和國際聲譽雙方面的考慮,特別是前者構成了歐盟的軟肋。
歐盟方面有多位學者先後指出,這同第15條中“截至加入之日,該WTO進口成員的國內法中須包含有關市場經濟的標準”這一重要規定有關。實際上,在簽署該協議時,歐盟並沒有在國內法中對市場經濟標準有定義。但在美國,“非市場經濟國家”一詞最早已經出現在美國《1930年關稅法》對反傾銷的規定中,該法還制定了判定一國是否屬於“市場經濟國家”的6項標準。
顧德明在最近一期的《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和歐洲利益》報告中直接指出,歐盟需要跳出自己的法律陷阱。
顧德明表示,《中國入世議定書》將中國或任何國家是否應被當作市場經濟對待,留給了WTO國家的國內法裁決。
”然而,在2001年簽署該《議定書》時,那些在國內法中沒有對如何決定市場經濟地位問題進行立法的國家,在該《議定書》到期後,對於來自中國的法律行動將很脆弱。”他指出。
與此同時,許多國家在反傾銷措施方面不存在立法,僅憑行政機構就可以做出決定。這意味著即便在該議定書到期後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中方也無法在WTO就該國的立法進行起訴。顧德明指出,譬如美國的行政機構,其政府就有權可對此進行裁決。
顧德明寫道,“如果到12月11日歐盟不采取任何措施更改其立法,中國可以通過WTO上訴機制對歐盟進行起訴。”換而言之,歐盟把自己置於一個“做了也麻煩,不做也麻煩”的境地之中。
安東尼尼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包括歐盟內部法律服務機構也都同意中國是非市場經濟地位國家的這一條應當在2016年12月11日過期。
其次,如果“玩曖昧”使用拖延戰術,這將有損歐盟在遵守國際法方面的聲譽。
顧德明指出,如果歐盟違反了國際法,就不要想讓其他人再尊重國際法,這很重要。“如果歐盟未能遵守,將被指責為是偽君子或者秉持雙重標準。”
揭秘歐盟反傾銷措施改革
顧德明指出,在兩難境地之中,歐盟唯有全面改革歐盟的貿易防禦工具,在不歧視中國的條件之下,保護歐洲廠商,並在同期試圖同中方達成共識,避免中方在WTO起訴歐盟。
此前,法德罕見聯手,在今年5月共同推出一份改善歐盟貿易防禦工具的提議,提出自2014年歐盟貿易防禦工具改革就停滯不前,目前為了應對中方在鋼鐵領域的傾銷行為,有必要盡快對此貿易防禦工具進行改革。
當下,在反傾銷案件中,歐盟有兩個名單,將各國分為市場經濟體和非市場經濟體。然而,並不是所謂處於市場經濟體名單之中就不會被當作非市場經濟體對待,反之亦然。
最著名的反例就是俄羅斯。
在2002年,盡管歐盟承認了俄羅斯的市場經濟地位,但是歐盟修訂了反傾銷法中的“特殊市場狀況”條款,在其中做出“人為低價”規定,即只要在被調查國中發現存在“人為低價”,就在該反傾銷個案中仍使用替代國標準。這一條款以及其他一些限制,實則令“市場經濟地位”為俄羅斯帶來的優勢縮水。
實際上,根據IFO經濟研究所的研究,在反傾銷案件中,當歐盟將一個國家視為市場經濟體時,亦存在兩種形式:市場經濟待遇(market economy treatment),以及調整後的正常價值(Normal Value)待遇,後者產品的價格將由代表性市場的價格構成(意即被當成非市場經濟國家)。
同時,在反傾銷案件中,當歐盟將一個國家視為非市場經濟體時,則存在著三種形式:使用替代國計算方式的非市場經濟體待遇;市場經濟待遇;或者“單獨待遇”(Individual Treatment, “IT”)。
這份報告的主要撰寫者IFO外貿中心副主任亞爾森(Erdal Yalcin)就解釋道,由於歐盟反傾銷措施中存在著上述設定,即便在中國沒有得到市場經濟地位的時候,中國一些企業已經得到了市場經濟待遇,特別是當歐盟將他們當作傾銷企業,而這些企業選擇同歐盟合作的時候。
在IFO經濟研究所的實際計算中,無論是否得到市場經濟地位,在反傾銷案件中,得到了市場經濟待遇的稅率是7%,得到單獨待遇的稅率是30%,得到非市場經濟待遇的稅率是42%。
因此該研究所指出,中國在得到市場經濟地位後,即取消了替代國做法之後,並不一定會像一些學者指出的那樣,在反傾銷案件中得到大幅度的稅率減免,這實際上還是同中國的企業屆時將多大競爭力有關。
由於是否得到市場經濟待遇同政府幹預相關,這項研究的意義在於:無論是否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一個企業是否得到何種待遇,將取決於該企業在多大程度上能證明其出口銷售不受政府控制。
譬如在目前的定義下,如獲得了“單獨待遇”,歐盟就將使用公司實際的出口價格和根據替代國計算的正常價值來計算傾銷幅度。
此次,歐盟正式承諾將在該問題上遵守其在世界貿易組織(WTO)之下的國際承諾,另一方面歐盟也決定為維持“一個強有力的貿易保護系統”,在不久之後出臺新計劃,采取新的方法計算傾銷傾向和補貼幅度。
具體而言,歐盟宣稱,其未來有權決定,產能過剩或是國家幹預是否造成市場扭曲,造成難以對該產品的國內價格或是生產成本進行比較。
歐盟方面並指出,這一新措施並不針對中國,而是適用於任何WTO成員。
歐盟如引入適用於任意第三國的新計算方式,這意味著上述兩大名單將不再奏效,此次歐盟方面也證實將“消除現有非市場經濟國家名單”。
歐盟可以如願以償麽?
歐盟將調整貿易保護工具,以適應產能過剩的現實。
不過通過多份報告可以清晰看出,所謂中歐之間的反傾銷爭端並不廣泛,且僅僅集中在幾個特定領域和特定國家之中。
在爭端出現的領域方面,在化學產品和金屬制品領域反傾銷案件十分集中;而反傾銷爭端較為集中的國家方面,又以法國、德國、意大利以及西班牙為主。
亞爾森指出,中國對歐洲出口的3500億歐元產品中,只有2%的產品同反傾銷措施相關,歐盟需要向前看。“在過去,鋼鐵和化學產品曾支撐了歐盟經濟,然而在未來,應當是高科技產品。歐盟在這方面比中國更有競爭力。”
如歐盟為保護上述特定領域而修改相關貿易保護措施,一種方式是,可以在特殊領域得到特別待遇的同時,允許其他領域得到市場經濟待遇。
不過,亞爾森擔憂的是,WTO在法律框架內,此前並未有過類似先例。
盡管在修改貿易保護措施本身,歐盟是積極的推動者。但在實際中,由於對於自由貿易的看法不同,各歐盟成員國之間的看法呈現兩極對立趨勢。安東尼尼認為,在歐盟內部,希望歐盟委員會拿出措施的國家,同傳統上更加懷疑貿易保護措施的國家(英國等)之間已陷入僵局。
譬如,歐盟希望在廢除替代國價格做法後,仍能保留高反傾銷稅的可能性。為此在過去的半年中,歐盟一直試圖廢除“從低征稅規則”。
在廢除了這一限制,歐盟可以立即謀求更高的懲罰性關稅。
“如果從低征稅規則被廢除,簡單來講,歐盟可以在一些情況下征收更高關稅。”惠譽信用評級機構的高級主管彼得·阿奇博爾德認為,“在歐洲,反傾銷稅平均水平低於50%,而在美國相同稅種遠遠超過了200%。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造成了美國國內鋼鐵價格的上漲。”
但是在英國,即便是在國內出現鋼鐵產能過剩、工人下崗的情況下,還是堅持反對歐盟廢除上述“從低征稅規則”原則,且英國有權一票否決。
此前英方多名高官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英國在2年內仍是歐盟成員國,仍在包括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等問題上有發言權,且英國支持中國得到市場經濟地位。
自3.15晚會曝光網絡訂餐平臺問題以來,三大平臺下架無照無證商戶。但不到半年,黑作坊死灰複燃。9月1號,《上海市網絡餐飲服務監督管理辦法》即將實施。違法平臺將被吊銷營業許可證。作為第一把關人,外賣平臺理應為黑作坊出現擔責。
此前,8月8日, 有媒體報道稱,部分3·15下線黑店重回三大訂餐平臺,甚至通過辦假證成為百度外賣APP推薦商戶。對此,百度外賣曾在其微博上回應稱,已在第一時間成立調查組,並已將報道中涉及的所有商戶全部緊急下線。 美團外賣公關負責人回應稱,看到媒體關於商戶通過包括美團外賣在內的互聯網外賣平臺吸引顧客開展經營的報道後,美團立即下線報道指出的涉事違規外賣餐廳,並決定立即對線上商家進行一輪集中排查。
1月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外公布了《省級電網輸配電價定價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辦法》明確了建立獨立輸配電價體系,規定了輸配電價的計算方法,建立了激勵約束機制。
《辦法》創新性地引入激勵性管制理念,建立對電網企業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辦法》規定,實行費率上限管控,材料費、修理費、其他費用等高出上限部分不計入輸配電價;強化投資約束機制,電網投資與電量增長、負荷增長、供電可靠性不匹配的成本費用暫不予納入輸配電價,抑制電網過度投資;建立投資定期校核機制,防止電網企業虛報投資,當電網企業實際投資額低於規劃投資額時,對差額投資對應的準許收入的70%予以扣減,反之,差額投資對應的準許收入不再上調;建立成本節約分享機制,規定企業實際借款利率、線損率低於政府核定標準的,節約部分按1:1由企業和用戶共同分享,調動企業降成本的積極性;建立與供電可靠性和服務質量掛鉤的輸配電價調整機制。當供電可靠率、服務質量等達不到規定標準的,相應扣減電網企業準許收入。
此外,為平穩推進輸配電價改革,《辦法》建立了平滑機制。監管周期內新增投資、電量變化較大的,應在監管周期內對準許收入和輸配電價進行平滑處理;情況特殊的可以平滑到下一周期。
此次出臺的《辦法》與之前發布的《輸配電定價成本監審辦法》共同構成了對電網企業的成本價格監管制度框架。
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制定出臺《辦法》,有利於加快電力體制改革總體進程,推動有序放開競爭性環節定價、有序向社會資本放開配售電業務、有序放開公益性和調節性以外的發用電計劃,加快構建主要由市場配置電力資源的體制機制,還原能源商品屬性。
《辦法》公布後,第一財經記者第一時間專訪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請他梳理此《辦法》的亮點與影響。
第一財經:此次《辦法》中的亮點有哪些?
林伯強: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針對超大網絡型自然壟斷電網行業的定價辦法,亮點主要是明確了科學透明的輸配電價體系,為電力市場的改革走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根據“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原則,《辦法》所明確的就是中間的成本,為“放開兩頭”提供重要改革基礎。
具體的輸配電價核定方法和企業的激勵約束機制都是圍繞輸配電價體系而展開的。
具體的核定方法比較有系統性,規定了折舊費、有效資產、準許收益率等指標的核定原則和標準,又明確規定了不得計入輸配電價定價範圍的成本費用、資產;對電網企業的激勵約束機制明確了電網企業既不能多投,也不能少投,節約部分按1:1由企業和用戶共同分享,建立了分享機制,等等。
第一財經:《辦法》出臺和執行的難點有哪些?
林伯強:由於歷史的原因,初始的輸配電價核定應該很不容易。
截至目前,發改委已核定了十二個省份的輸配電價,這是《辦法》出臺的基礎。還有十多個省份今年可以全部核定完成。
目前輸配電價核定是個博弈,實際上是“討價還價”的過程。以往政府對電網的成本也是管理的,由於歷史上的電網投資很大程度上主要政府行為,主要通過投資項目進行核定成本,電網通過上網和終端電價的差價獲得利潤。今後有了一個科學透明的輸配電價體系,管理輸配電價比較容易了。
辦法可能還需要進一步細化並在今後的執行中加以完善。比如激勵約束機制中,還有一些因素比較難以界定,具體到比如上線管控、回報率、過度投資等,上線管控怎麽定,什麽樣的投資算是過度投資,這些難界定的因素需要進一步細化說明,在未來實踐的過程中摸索經驗,並相應進行修正。這對政府作為監管方來講,是很大的挑戰。
但不能說政府完全沒有經驗,以往政府也核定電網成本,這次只是換了一種相對市場化的方式而已。
第一財經:核定輸配電價後對電力價格的下行有沒有影響?
林伯強:目前來說,一些地方輸配電價下調了一些,但不是全部所有的省份核定的輸配電價都下調了,所以電力價格整體上可能會下調一些,但不能指望從核定輸配電價這個過程中掙出很大電價下調空間,真正對電價有大幅度影響的,應該來自今後的電力市場競爭和交易。
第一財經:此《辦法》在費用方面規定這麽細致,但市場環境會經常變化,一些核價標準如何能實現動態更新?
林伯強:輸配電價一旦核定,動態主要還是針對增量部分,動態更新相對現在核定輸配電價核定,應該會比較容易些,每年投資增量多少,增量部分按照合理的成本和回報就可以確定了。
美國總統特朗普21日簽署一項法案,批準美國航天局(NASA)2017財年195億美元的預算方案,並要求其研究2033年送人去火星的可行性。
科技新聞網站Recode的創始人Kara Swisher隨即發推特說,總統批準了NASA195億美元的預算方案,馬斯克不知道“會躲在哪里笑”。
馬斯克立刻在推特上回應:“並沒有。這項法案幾乎改變不了NASA正在做的事情。已經有的項目將會繼續進行,而火星計劃的資金也沒有提高。”
”也許未來會有一些法案使火星計劃有所不同,然而現在這個並不是。“馬斯克在隨後的推特上寫道。
特朗普簽署的法案中提到了”幫助人類探索火星及其他更遠的地方“。然而,馬斯克認為新的項目資金不會幫助他實現火星商業旅遊項目。
馬斯克名下公司SpaceX正在與NASA合作,兩者簽署了一個16億美元的合同。目前,SpaceX已經完成10次國際空間站貨物運載任務。SpaceX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到火星的星際旅行,並殖民火星。
美國總統特朗普21日簽署一項法案,批準美國航天局2017財年195億美元的預算方案,並要求其研究2033年送人去火星的可行性。這份“過渡授權法案”是特朗普就任總統後簽署的第一份美國航天預算法案,所批準的195億美元預算比2016財年多出2億美元。
據新華社報道,這份57頁的法案開篇便提出,美國航天的總體目標是要繼續與其國際、學術及行業夥伴一道,“把人類觸角拓展至深空,包括月地空間、月球、火星表面與其衛星以及更遠的地方”,承諾繼續發展“獵戶座”飛船、大推力火箭“太空發射系統”以及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廣域紅外巡天望遠鏡、木星衛星歐羅巴探測項目等。最引人關註的是,法案要求美國航天局制定一份路線圖,以便在21世紀30年代實施抵達“火星附近或火星表面”的載人任務。
這與奧巴馬政府時期提出的美國航天長期目標大體一致。法案特別敦促美國航天局研究2033年之前實施載人火星任務的可行性,並要求該機構在180天內向國會提交相關報告。
在近地軌道方面,此法案確認將支持國際空間站工作到至少2024年,以及繼續支持發展美國商業貨運與載人航天,從而結束美國對俄羅斯載人航天的依賴。
在深空探索方面,法案提出美國航天局的長期目標是“拓展人類在近地軌道之外的永久存在”,包括“在另一個天體上建立潛在的人類棲息地”及發展“繁榮的21世紀太空經濟”。
從現有情況看,特朗普政府高度重視航天探索活動。在白宮上周向國會提交的2018財年聯邦政府預算綱要報告中,美國航天局年預算總額為191億美元,較2016財年下降2億美元,但這已是預算萎縮最小的非國防聯邦機構。
特朗普在簽署法案時說,這份法案“重申了對美國航天局核心功能的國家承諾”,在繼續支持美國商業載人航天發展的同時,支持美國航天局的深空探索任務。
美國眾議院就新醫改法案投票的計劃推遲,讓特朗普政府陷入尷尬。美國總統特朗普當地時間23日晚間向眾議院共和黨人發出“最後通牒”:如果不在24日投票通過新醫改法案,他將采取行動,使共和黨人承受不能廢除奧巴馬醫改的“恥辱”。
一直以來,廢除奧巴馬醫改都是共和黨夢寐以求的事情。美國眾議院原定於當地時間23日就新版醫改法案進行投票,但當日下午,經過十數小時磋商的共和黨內部仍無法達成協議,遂推遲投票。有美國媒體報道,投票可能推遲到當地時間24日上午,但截至記者發稿時仍無確切消息。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引述知情人士的話稱,新醫改法案通過如此不順令特朗普“生氣”,同時對於自己的工作人員無法為法案通過掃清道路而倍感受挫,並感到被身邊的顧問誤導了。
有美國媒體分析稱,如果特朗普這招奏效,他將在國會山共和黨人中建立權威,這場勝利也將令特朗普正式就職以來一直處於被動境地的白宮揚眉吐氣。但如果這招沒有奏效,他將品嘗到在政治鬥爭中失敗的滋味,令他此前“清洗華盛頓淤泥”的承諾成為笑話。不過,目前有跡象表明,如果眾議院沒有在24日通過醫改法案,白宮準備將責任推到眾議院議長瑞安的身上。有消息稱,白宮對瑞安處理新法案的工作感到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