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 報訊】去年底新創建(659)成功出售大福證券(665)予海通證券,執行董事鄭志明表示,套現18.2億元料於今年度入賬,預計今年度業績勝於去年度。 新創建出售金融業務後,鄭氏稱,擬專注發展內地基建業務,冀利潤貢獻比重增至佔70至80%,料最快一至兩年內可達標,現正物色新能源和水務項目,冀於上 半年有消息公佈。 今年派息額將勝去年 鄭志明續稱,現時集團無負債,處於淨現金狀態,加上出售大福的資金入賬後,財力更雄厚, 但他指集團一向不派特別股息,惟派息比率一直維持於50%水平,反映今年度派息金額將較去年度高;而資金回籠傾向投資於日後的發展項目,按過往經驗,集團 每年資本開支均逾20億元,料今年也不例外。 旗下持股22%的中鐵聯集集裝箱中心站項目,涉及18個中心站,鄭志明預期,2012年底將全面落成,料該項目每年收入可達60億至70億元,估計2015年錄得經營溢利,成為集團日後的增長動力。 中鐵聯集副總經理黃小平說,首個中心站昆明站已於08年初營運,至該年底已錄得盈利,去年辦理量達18.4萬個標準箱,按年增長19%,平均日辦理量500標準箱。 水務業務增長穩定 由於鄰近的中心站本月1日起停辦集裝箱業務,加上鐵路運輸較高速公路運輸節省至少30%成本,年初至今,平均日辦理量急升至1000標準箱,保守估計全年辦理量可增長逾30%。 去 年為集團帶來1.86億元應佔經營溢利的水務項目,業務增長仍穩定, 鄭志明預期,今年應佔經營溢利可達2億元,其中持股33%的重慶水廠,供水量和售水量料有雙位數增長。至於會否分拆水務項目上市,他指持股7.5%兼合作 夥伴的重慶水務集團,已獲批准今年上半年在內地發行A股上市,有利於提升新創建的價值,新創建自家的水務項目暫時未有分拆上市計劃,集團亦無集資需要,待 水務項目發展更成熟後才會作分拆考慮。 另外,持股28.75%的重慶唐家沱污水廠,去年污水日均處理量23.26萬立方米,處理能力為30萬立方米,預期明年第三期投入使用後,處理能力將達40萬立方米。 | ||||||
2010-11-30 AD |
||||||
|
||||||
新創建 (659)噚日「隆而重之」出咗張新聞稿,話公司對上兩個星期搞咗個「愛心果雙週」,每日向總辦事處員工送火龍果同富貴柿等時令水果,以表達對員工嘅關 懷,兼且宣傳均衡飲食嘅訊息,執行董事曾蔭培(正中間嗰位)仲同班同事加埋啲生果影咗張合照,睇到華華同班手足O晒嘴!事關我哋個大老闆肥佬黎一向都有咁 做,仲係每日一兩轉,將啲新鮮生果放喺公司嘅公眾地方,畀員工自己攞。派兩個星期生果就要出稿,咁派咗十幾年嘅肥佬黎睇怕都可以攞勳章嘞! |
| ||||||
四年培育七十幾家新創公司、創業者教父李開復的左右手、手握五億美元創投資金、現年四十六歲,她就是「中國創業教母」陶寧。她如何挑選投資對象?對台灣的網路創業者有何建議? 如果要創業,你應該聽聽她的意見! 撰文‧黃家慧 「創新工場」是以幫助年輕人創業為使命的中國投資機構,二○○九年創立至今,已成功培育七十幾家新創公司,包括安全寶、啪啪等在中國耳熟能詳的網路公司,其背後的靈魂人物,正是有「中國創業教母」之稱的陶寧。 四年前應創新工場創辦人李開復之邀擔任首席運營官,她看到的不僅是多個團隊從創新工場成功孵化,更看見一場風起雲湧的網路創業潮,正在中關村奔騰。一三年年底,陶寧接受《今周刊》專訪,分享在這四年所見證到的北京網路創業崛起,同時向台灣業者招手。 剛接掌創新工場時,陶寧一直思考:「為什麼美國矽谷有那麼多年輕又有高科技背景的人,願意放棄進入像IBM、Google這樣有明星光環的大企業工作,走出來自己創業,而中國卻沒有。」她發現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錢」! 備妥銀彈! 中國網創風起雲湧,資源唾手可得年輕人剛出社會,財富積累少,更別說開一家自己的公司。「但是在矽谷,那裡有大批的天使投資人捧著白花花的銀子給創業者,所以初始資金根本不是問題;而在台灣、中國,天使資金卻很少。」四年前的北京,天使基金並不流行,想要找人投資極不容易。「投資人一聽到投資這些初創公司,回收至少要等個八年,都說『天啊!我的上帝呀,這也太久了吧。』」陶寧描述四年前找投資人的窘境。而當時中國政府雖然設有所謂的「引導基金」,也只給中大型企業,小型的初創公司很難分一杯羹。 「直到三年前,政府開始將基金給初創公司,我們的第一筆人民幣基金,就是上海市政府和楊浦區給的!」不僅中國政府對投資初創公司的政策有了轉變,投資人對網路創業投資的態度也變得更開放。「一三年,中國就有二十二家網路公司在美國上市,又有不少家新創公司被收購,投資人看見好結果,就更樂意投資新創公司了!」陶寧指出另一項創業門檻——環境的友善度。網路創業者多半是IT技術出身,不懂法律、財務,偏偏這些卻是新創公司的必備知識。「在矽谷,有很多大型財務公司願意幫助這些小公司,或者入股,或者免費服務;四年前的中國,誰理你!」瞄準市場! 中國人口六十五倍於台灣,適合當第一戰場但今天的北京乃至於整個中國,有無數的孵化器(育成中心)在幫助這些創業家築夢。除了前文提到的「車庫咖啡」等提供創業環境,還有以大學或地方政府背景為主的孵化器提供資金,或像「創新工場」的投資機構,提供財稅、法律、管理公司等創業必備知識。豐沛的資源在中國,特別是北京,唾手可得。 當中國網創正在蓬勃發展,陶寧也給了正在起步的台灣創業青年建議:「把中國當成你的首要市場!」在資訊業,立足的市場小是一大弱勢,除非你只想做小眾市場。她認為,擁有台灣人口六十五倍的中國,又有相通的語言,正是台灣人的機會。 「有一些台灣創業者想先在台灣做好,再到中國發展,我心想:『台灣做好又怎樣?做好你也活不下去!』你應該馬上來中國發展!不然就太慢了!」兩地的習慣風俗不同,產品在台灣做得好,在中國卻可能適應不良,最後也得從頭來過,還不如一開始就直搗中國市場。 組團登陸! 台灣創意人才多,方便團體作戰陶寧建議,如果台灣創業家打算將中國當成第一市場,首先在台灣就要把團隊的人先找好,再將整個團隊一起帶到中國,讓創業者能更貼近市場。 在她看來,台灣的資訊人才多,許多人還具備與硬體相結合的科技背景,是獨一無二的好資源。她也讚賞台灣創業人充滿創意,堪與美國矽谷比擬。相對於中國,在劇烈的競爭下,創業者變得過於狼性、過多抄襲、創意不足,讓大陸有些局限。「但是網路市場競爭激烈已是全球性問題,所以不要抱怨被抄襲,你只能不斷開發新點子,在挫折時堅強活下去。」未來,無論台灣或中國創業者想要創造世界級的公司,陶寧認為「人才」的培育相當重要。「即使資訊產業已經擁有最多國外回來的人才,比例依舊很少,而且多數工程師英文不好,如何去做給歐美人的產品?」要國際化,就需要更多懂國外市場的產品經理、行銷人才等,才能把產品推向國際。 陶 寧 出生:1968年 現職:中國創新工場首席運營官兼合夥人 經歷:谷歌中國運營總監 學歷:耶魯大學MBA、北京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家庭:已婚,無子女 |
| ||||||
台北市迪化街上,一棟深邃不見底的三進式長形街屋,這是台灣名醫郭火炎、台南幫大老侯雨利家族的舊宅,後為蘇氏家族,大稻埕富豪李春生家族的親家所持有。 如今,店門口懸掛著「民藝埕」的旗幟,人們可走進這歷史街屋,優游陶藝館、展示空間、咖啡酒館。 揭開這棟百年建築的神秘面紗的是世代文化創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世代文化)執行長周奕成。四年間,他陸續租下五棟街屋,帶領三十個創業公司,平均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在迪化街成立特色店家。 迪化街,位於百年前北台灣貿易中心的大稻埕、最精華的地段上,台南幫侯雨利、聯發紡織葉進德、新光集團吳火獅、統一集團高清愿、潤泰集團尹書田、聯華食品李國衡與力麗集團郭生木,他們在此陸續創辦公司,現在市值超過新台幣七千億元。 起家厝招租,挑女婿般挑上世代文化 但這僅僅只是冰山一角。迪化街的富豪,神秘、低調、不喜張揚,許多屋主都擁有千筆土地,財力雄厚,不缺租金;要登堂入室做生意,最重要是取得「信任」。這二字聽來簡單,實際上卻困難重重。 這裡,是許多富豪的「起家厝」,意義格外不同,寧可大門深鎖,也不會輕易屋子出租給不熟識的人,尤其又是新設的小公司。 周奕成早在二○○八年時,就想進駐迪化街,但直到二○一○年,才終於找到一處屋主願意跟他談──「屈臣氏大藥房」,這棟建築是一九一七年迪化街上最大的西藥商李氏家族所建,並持有至今。 簽約期間,因為金融風暴衝擊,街上人潮少了大半,「那時候的迪化街,那叫沒有人(逛街),」台北市產業發展局局長林崇傑說。 但,惡劣的經濟環境,並未影響屋主李媽媽對於此事的謹慎態度,還遠赴周奕成在台北藝術大學,關渡山上的辦公室,前後加起來總共談了四次才點頭,讓他開玩笑稱「哩系勒看囝婿?(台語,指你是在看女婿嗎?)」 三年的尋覓加上等待,李媽媽的簽字,才得以讓世代文化如願,有了第一棟在迪化街上創業的基地,取名「小藝埕」,意即「在大稻埕上賣小藝」。 創業,對周奕成並不陌生,擁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史隆管理學院碩士、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外交碩士漂亮學歷,曾是野百合學運領袖,擔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並組織第三社會黨。他在二○○○年網路興起時創業,燒光千萬元後宣告失敗。 在二○○八年金融海嘯時期,他看到華爾街崩盤,網路、金融業建築起的空中樓閣瞬間倒塌,而迪化街的傳統店家卻屹立不搖,比許多大企業更有生存能力;當創業的意念再起,他第一個、也是唯一鎖定的地點,就是迪化街。 「我在這裡做的是傳統產業,文創不文創沒有意義,」初進入迪化街,他隱藏過去的政治經歷,也不談文創,而是開茶館、賣陶藝的小生意人。 鎖定一九二○精神,重現大稻埕榮光 認同迪化街的殷實價值,他一開始即鎖定「一九二○年代」這歷史符號,做為創業群的思考主軸。 一九二○年代,歐洲有社會革命、日本有大正民主潮、中國有五四運動,台灣的新文化運動,則由蔣渭水從大稻埕發起。 當年,大稻埕有「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文學》雜誌社,不但是台灣政治、商業重鎮,文化思潮也在此風起雲湧,是台灣進入現代化的入口。 「我們一方面在爬梳(歷史)、二方面在重新建構大稻埕的意象,」周奕成強調當年存有的「世界性」。因此,在世代文化的團隊組合中,不斷調整調動,就是想重現輝煌的「一九二○年」。 因為日本統治期間,皇民化運動壓迫下,大稻埕中的書店都被迫關閉,直至四年前,世代文化團隊在迪化街中,開設出近半世紀裡唯一的書店「Bookstore 1920s」,這也是他們在此的第一家店。 開書店,擺明不會賺錢,但精神意義強過實質收入,卻打動許多人的心,包括當地屋主們,以及想法相同的年輕人。 書店主要銷售迪化街重要人物的相關書籍,並選定蔣渭水成立台灣文化協會的日子的當週週六,每年舉辦「大稻埕1920變裝遊行」。 「好像時間(一九二○年)凝固在這裡一樣,」曾參與活動的inBlooom印花樂藝術設計工作室創辦人之一的邱瓊玉說,「周大哥告訴我們唯有認識、了解、進而尊重(歷史),才能在這裡茁壯。」 因為搭起時光的橋樑,屋主與屋主的子孫輩都成為街屋的常客,「讓家族不同世代之間的情感,變得有話題。」周奕成說。目前,世代文化三十家公司的客人中,鄰居、文青、日本、台灣各占四分之一,顯示年輕團隊獲得在地人認同。 當地經營超過七十年的天山行第二代周家安表示,「他(世代文化)所製造出來的『粉絲群』,來是就為了尋找文創及文藝氣息的迪化街。」 在團隊努力下,迪化街的街屋屋主,陸續交付祖厝鑰匙,讓年輕人進駐。 產業結合布、中藥,龜毛打造文化街屋 為求重現迪化街一九二○年代的風貌,世代文化在空間設計上也頗講究,例如特地掛上當年的「醫生燈」,挑選大稻埕開埠時期,混合台味與洋味的典雅地磚;民藝埕的「民藝」二字,更是來自當年的日本思想家柳宗悅的稱號,店裡也規畫展覽出生於當年的柳宗悅之子柳宗理的陶藝品,吸引許多日本客。 世代文化篩選合作的新創公司,也有講究,僅限能結合迪化街傳統產業,包括布匹、茶、中藥、戲曲、建築等相關產業。其次,協助入駐公司設計及商品開發,以符合迪化街風格。 再者,合資入股新創公司,打造長期獲利模式。 這樣龜毛,為的就是打造每棟都是獨特的「文化街屋」。 超越一般企業,交友也納入KPI考核 當中,將手工印花表現在生活織品的「印花樂」,由三個女生,成長為十人團隊,在世代文化底下,從迪化街裡創業,現在在高雄開出第二家分店,六成營收來自日本客;在小藝埕設立分店的「爐鍋咖啡」,也在此出名,而開出三家新分店。 與一般企業經營目標很不同,世代文化的KPI指標是「十年、百業、千家、萬朋」,意即用十年創造百家企業、千人工作機會、結交萬名朋友。 在世代文化創業群出現後,迪化街出現新創公司的群聚效應,目前已有逾五十個新創公司,超過五百人在這裡創業,成為老街中的新力量。 店家形態改變,讓迪化街的人潮已從二○○九年的低潮,二○一四年底回流至常態,有百萬人次到訪,其中兩成是國際觀光客,其中又以日本人最多;就連Evernote,全球最大的雲端筆記公司來台設據點,都選中迪化街。 雖然這五十個新創公司,只是這裡的一小部分,但如同百年來的迪化街,中西並陳、兼容並蓄,這股新的力量,讓迪化街從歷史的軌跡中蛻變,顯得更多采多姿。 【延伸閱讀】怎麼玩 ■ 活動吃美味:王永慶也愛的永樂雞捲店逛舊城:穿梭百年建築,到城隍廟拜月老嚐新意:到3進式大宅院中,搭配咖啡、點心,想像回到百年前場景 【延伸閱讀】商圈經營術 ■ 敲定主題:以一九二○年代為主訴求,開書店、辦活動。 ■ 嚴選團隊:要新創、非專櫃、開本店,並能結合當地傳統產業。 ■ 鎖定客群:結合傳統與創新,主攻年輕人、文藝青壯年、觀光客。 |
| ||||||
有沒有搞錯?在去年九合一連勝文大敗後,政治第二代參選已成為票房毒藥,但沒想到,蔣家的第四代蔣萬安居然在三月二十九日宣布參選立委,一時間讓人感覺頗錯愕。 然而,當蔣萬安宣布參選後,許多台灣年輕新創企業家紛紛在臉書表態支持,如EZTABLE創辦人陳翰林、心元資本創辦人鄭博仁、愛料理創辦人蕭上農等都按讚表態,看來蔣萬安在年輕世代中未必全然沒票房。 為什麼新創企業家支持他?原來,蔣萬安在舊金山矽谷開設的律師事務所,一直是以網路新創公司為主要客戶,成功協助台灣設計師產品平台Pinkoi等新創公司完成募資,而他平易近人的個性與專業態度也在新創圈頗獲得好評。 一三年底,蔣萬安從矽谷搬回台灣,他太太石舫亘也離開美國eBay工作,隨他回台,去年底創辦WeTogether.co,加入台灣新創圈的行列。 三十七歲的蔣萬安,以幫助年輕人當作參選主軸,以他過去的經歷,似是順理成章。 然而,選民似乎更在乎他與羅淑蕾的對決。四年前他的父親蔣孝嚴就在同一選區敗給羅淑蕾。此次蔣萬安能否打敗「蕾神」贏得國民黨初選,上演「王子復仇記」?也是另一個熱門話題。
(何佩珊) |
| ||||||
台灣又一家新創公司被購併,出手的是成立才三年的中國新創公司電話邦。雖然各界對人才外流有些惋惜,但仍看好沈育德可以率領StorySense團隊以另一種方式闖蕩全球,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撰文‧何佩珊 「要拿創投資金再拚拚看?還是接受購併?」二○一四年十月,入秋的北京微涼,但台灣新創公司StorySense創辦人沈育德的心和腦袋卻是滾燙的,因為在他面前的,是創業五年多來最重要的一次抉擇。 六個月後,StorySense旗下擁有百萬下載量的App「WhatsTheNumber」已悄悄下架,同時中國新創公司電話邦以一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三.一億元)購併StorySense的消息則在創業圈快速傳開。一時間,沈育德臉書上恭喜聲不斷,但歡欣之餘,卻也感受到各界的一絲惋惜。 「電話邦後面有小米與紀源資本,都是中國一流的精明投資人。能夠得到他們的肯定,顯示我們這些天使沒有看走眼。」不過StorySense的天使投資人胡一天認為,如果從收購戰略人才的角度來看,電話邦其實是撿了一個大便宜。 換舞台 轉個彎賺全球錢「這個團隊的品格操守、開發能力和留學背景等素質,即使在人才薈萃的北京也不多見。」相信只要給他們多一些時間與資本,配合更大的舞台,這些一流人才一定會持續進化。「可惜我個人財力有限,不然一定會繼續加碼支持。」影音直播平台LIVEhouse.in共同創辦人鄭鎧尹也感慨:「現在連人帶技術,還有資料都被併到電話邦,對台灣真的是損失。」但他很清楚在台灣發展互聯網產業有多麼不容易。 與一二年才成立的電話邦相比,沈育德○九年就以做出「連阿公阿嬤都覺得簡單好用」的使用體驗為目標,創辦了StorySense。 經過一年多摸索,他開發出電話簿查詢功能App「WhatsTheNumber」。因為切中消費者查餐廳、百貨公司等需求,推出十天就突破十萬下載量,有了很好的起步。 接下來幾年,團隊擴大,產品功能也持續提升,但胡一天表示,因為商業模式不明確,資金消耗速度超出預期,他和沈育德對公司的未來方向與融資策略有過非常多次討論,「無奈產品與台灣本土市場的局限,一直未能有大突破。」往海外發展成了沈育德不得不的選擇,「我從去年六月開始到中國找錢,在這之前也去過新加坡、印尼和日本好幾次。」他說,「台灣團隊創業很辛苦就是這樣,東也要試、南也要試。」直到去年十月,他遇見紀源資本管理合夥人童士豪,他明確告訴沈育德,電話邦在中國已發展出成熟的商業體系,StorySense要打中國市場恐怕沒有勝算。但他也知道電話邦有意前進海外,因此鼓勵兩邊合作。 「我們技術真的不錯,產品也OK。」一開始面對購併,沈育德是有些猶豫的。「但我真的不知道怎麼去做一家十億美元的公司。」他說,在和電話邦創辦人毛羽建聊過後,他相信兩邊確實可以做到很好的互補。 增資源 補足做不到的缺失StorySense網站開發工程師謝沛剛舉例,因資源有限,過去他們的作法是盡可能藉由演算法,將電話辨識的精準度提高;但再怎麼努力,八○%至八五%已是極限。而電話邦讓他們大開眼界,「他們有一個三十到五十人的團隊,每天的工作就是以人工方式打電話確認資料的正確性。」謝沛剛說,「這是我們不可能做的事。」但如果兩邊合作,就能補足StorySense原本做不到的一○%。 不要小看這一○%,曾有一次電話邦和另一個團隊爭取和某家手機廠的合作機會,最終該手機廠決定給兩邊一樣的電話清單,比較準確性,最後他們發現,有一筆只有電話邦成功辨識的電話,就是因為不久前電話邦才以人工方式確認過。 加入電話邦後,擔任營運長的沈育德主要協助毛羽建執行策略,並扛下開發海外市場的重責。不只是他一下有了管理逾百人團隊的機會,StorySense團隊也得到直接與小米等一線大廠合作的歷練機會。 當然沈育德也清楚,一旦合併,團隊多數人須到北京工作,並面臨文化磨合等考驗。因此去年十二月、合併完成前,他就帶著團隊常駐北京。 完成合併後,胡一天曾與沈育德在北京長談,「我覺得他現在經營能力與戰略格局突飛猛進。」時代基金會Garage+專案經理盧志軒也看好沈育德,能因電話邦的經歷更了解大市場的遊戲規則。 而如同中華開發金控投資部協理郭大經所說的,「既然打不過,就加入它」,其實也是變相前進中國市場,去做全世界生意的方法。 中、台兩大電話簿App團隊電話邦 公司名 StorySense 2012年 成立 2009年電話查詢相關服務 主要業務電話查詢相關服務約12億筆 電話資料量 約5億筆約150人(含StorySense) 員工數約20人小米、聯想、騰訊、百度等手機、軟體及電信業者 主要客戶 一般消費者約5億人 用戶數╱下載量 約百萬次下載 | ||||||
2015-07-13 TWM
Uber在法國遭到前所未有的抗拒,兩高層遭到拘留,被控詐欺與違法活動。它最引人詬病的,除了對有執照的計程車生意帶來威脅外,濫用客戶行動資訊、從事不道德競爭、未嚴格篩選司機等,都是未被社會認可的主因。
譯者•吳國卿
乍看之下,Uber最近在法國的問題,似乎是頑固保守國家對科技破壞的反應特別激烈的例子。我也曾忍不住想從這種觀點,看Uber在歐洲的法律問題。
現在,我想法國政府有一個正當理由,可以抗拒Uber的擴張。這家公司在說服政府或歐洲大眾相信它不是騙局上,做得還不夠。
Uber的問題,在法國特別嚴重。上周,巴黎有執照的計程車司機圍堵馬路和機場、焚燒輪胎和垃圾車。在此之前,法國總統歐蘭德已要求Uber旗下的UberPop服務「解散」,並沒收其車輛。
六月二十九日,警方拘留兩名Uber法國高層主管問話,分別是Uber法國分部總經理辛法爾和西歐區主管高爾柯提,他們九月將出庭面對詐欺和違法活動的指控。
未獲「社會營業執照」
但Uber並不是受害者,它是自己活該。管理顧問業者Futureye總經理蒂懷特說,新事業創立,必須建基在所謂的「社會營業執照」上。
他指的是一個組織的營運和產品,被社會或社區認為可接受、並符合社會的價值。如果社會開始感覺某個產業或一家公司的行為,不再可接受,就可以撤回其認可,要求採取新的和更高的規格,甚至「取消」執照。基本上,這就是Uber在歐洲和世界其他地方遭遇的問題。
Uber之所以引人爭議,可從以下六個面向探討:一、對既有運輸體系造成財務威脅。
Uber據稱價值五百億美元,但其商業模式能否存活仍是未知數,且該公司對其財務向來保密。
《彭博資訊》(Bloomberg)六月二十九日報導,Uber已計畫對潛在投資人發行十二億美元的可轉換債券,並在公開說明書上表示,公司營運虧損達四.七億美元,比營收四.一五億美元還高。
一家快速擴張的科技公司虧錢、卻有極高估值,並不是問題。但問題是,它是一家運輸事業,如果用低價與傳統計程車競爭,會不會導致所有或大部分計程車沒生意或倒閉?誰會受害?
二、對客戶隱私的顧慮,尚未提供令人滿意的解答。
去年,《Buzzfeed》兩位記者布宜安以及華澤報導,Uber美國紐約公司總經理莫瑞爾曾在訪問中誇稱他跟監布宜安。Uber表示,已對莫瑞爾採取行動,然而這名主管仍保有他的職位。
正因為這一點,我已經決定永遠不再使用Uber。這是個人的選擇,但政府也應停止鼓勵一家可輕易取得和濫用大眾實體行動資訊的公司。
三、曾經從事不道德的競爭活動。
這包括對競爭者Lyft下假訂單,目的是要挖角其司機。過程中曾用到拋棄式手機和信用卡,以避免被偵測,這已超越「科技破壞」和競爭性定價的範疇。
Uber否認故意取消向競爭對手叫車,但對挖角對手司機的作法,毫無悔意。
機制不透明頑抗法律
四、司機篩選作法不夠透明,有些甚至沒有篩選程序。
印度發生的一樁強暴案,牽涉一名曾因性犯罪遭判刑的Uber司機。這暴露出雖然Uber依賴印度政府做必要的查核,比如要求司機必須擁有執照,但印度和其他許多國家一樣,傳統計程車的監管,其實相當鬆散。
在一些國家如德國,Uber也碰上司機保險的問題;在美國,一名Uber司機輾死一個六歲女孩,Uber卻拒絕理賠,因為當時車上並未搭載客人。
五、對待司機的方式,不被眾多歐洲國家接受。
近日一項Uber委託的調查宣稱,Uber司機每小時賺的錢比計程車司機多,但它未計算載運客人的等候時間,也不包括汽油和保險等成本。
在歐洲,這些人的生活可能比大多數勞動人口差,因為他們不受歐陸保障勞動市場法規的保護。政府不希望這類法規遭到侵蝕,特別是這有違社會黨政府的主張。雖然許多美國人可能不在乎這類法規,但這並非大西洋彼岸的主流態度。
六、頑抗法律規定。
在數個法國城市禁止Uber服務,並開始對司機開罰後,Uber對罰款的金額表示不服。在德國,Uber的策略也一樣,儘管法院命令對它不利。Uber可能把這種頑抗,包裝成是為進步而勇敢奮戰;但對歐洲人來說,那只是美國人對他國法律的輕蔑。
Uber提供的運輸模式,如彈性定價、以先進軟體減少等待時間,以及司機不必依循固定工作時間,其實都是進步的想法。不過,並不表示Uber最終可以從中獲利。
法國政府有一個正當理由,可以抗拒Uber的擴張。這家公司在說服政府或歐洲大眾相信它不是騙局上,做得還不夠。
六月中,英國的投資銀行GP Bullhound排名四十家去年身價高於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百一十億元)的初創企業,即時語音軟體Skype、線上串流音樂龍頭Spotify等老面孔居多,但仍有十三家是去年四月入榜的新生。 美國媒體彭博專欄作家波希斯基(Leonid Bershidsky)直言這份榜單「平淡不起眼」,因為他主張:最珍貴的獨角獸(編按:比喻身價逾十億美元的初創企業)是「在歐洲土生土長,而且是從家鄉出發,站上國際舞台。」很可惜,在這份榜單中看不到。 根據矽谷知名創投Accel Partners分類,有些獨角獸是在地稱王,好比籌資圈 Funding 有些獨角獸則是先跑先贏,像是法國的長途共乘平台八卦車(BlaBlaCar),成立以來已深入十多個歐洲國家,每月平均仲介兩百萬名車主與乘客會員交易。去年七月拿到一億美元融資後,今年跨出海外的第一步就是進軍印度市場。 更多的是複製型獨角獸,它們都被歸類為美國之敵,代表之一是英國的電子商務平台Powa。彭博說,它的名氣低,卻視美國為第一目標市場,就從四月才推出實體物品辨識系統,如今已創造超過一億五千萬美元營收,將是市場龍頭方塊(Square)的頭號勁敵。 追蹤網購垃圾車也是生意 至於線上服飾、食品配送、電子支付系統等類型的獨角獸,波希斯基表示,說不上令人眼睛一亮。不過,排行榜上有一隻獨角獸身形模糊,他敢打賭:「看了官網簡介還是不懂它在做什麼。」這家初創企業叫Ve Interactive。 簡單來說,全球數十億網購人口中,每十個就有七個會把一大堆產品放進購物車,然後就拍拍屁股走人。這些突然沒人要的垃圾車價值高得驚人:光美國一年就有四兆美元。Ve Interactive的工作就是每天追蹤逾一兆筆網購過程,然後幫電商業者挽回其中一五%。 《金融時報》 Financial Tim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