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迪化街 悄悄變身新創公司基地

2015-02-16  TCW
 
 

 

台北市迪化街上,一棟深邃不見底的三進式長形街屋,這是台灣名醫郭火炎、台南幫大老侯雨利家族的舊宅,後為蘇氏家族,大稻埕富豪李春生家族的親家所持有。

如今,店門口懸掛著「民藝埕」的旗幟,人們可走進這歷史街屋,優游陶藝館、展示空間、咖啡酒館。

揭開這棟百年建築的神秘面紗的是世代文化創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世代文化)執行長周奕成。四年間,他陸續租下五棟街屋,帶領三十個創業公司,平均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在迪化街成立特色店家。

迪化街,位於百年前北台灣貿易中心的大稻埕、最精華的地段上,台南幫侯雨利、聯發紡織葉進德、新光集團吳火獅、統一集團高清愿、潤泰集團尹書田、聯華食品李國衡與力麗集團郭生木,他們在此陸續創辦公司,現在市值超過新台幣七千億元。

起家厝招租,挑女婿般挑上世代文化

但這僅僅只是冰山一角。迪化街的富豪,神秘、低調、不喜張揚,許多屋主都擁有千筆土地,財力雄厚,不缺租金;要登堂入室做生意,最重要是取得「信任」。這二字聽來簡單,實際上卻困難重重。

這裡,是許多富豪的「起家厝」,意義格外不同,寧可大門深鎖,也不會輕易屋子出租給不熟識的人,尤其又是新設的小公司。

周奕成早在二○○八年時,就想進駐迪化街,但直到二○一○年,才終於找到一處屋主願意跟他談──「屈臣氏大藥房」,這棟建築是一九一七年迪化街上最大的西藥商李氏家族所建,並持有至今。

簽約期間,因為金融風暴衝擊,街上人潮少了大半,「那時候的迪化街,那叫沒有人(逛街),」台北市產業發展局局長林崇傑說。

但,惡劣的經濟環境,並未影響屋主李媽媽對於此事的謹慎態度,還遠赴周奕成在台北藝術大學,關渡山上的辦公室,前後加起來總共談了四次才點頭,讓他開玩笑稱「哩系勒看囝婿?(台語,指你是在看女婿嗎?)」

三年的尋覓加上等待,李媽媽的簽字,才得以讓世代文化如願,有了第一棟在迪化街上創業的基地,取名「小藝埕」,意即「在大稻埕上賣小藝」。

創業,對周奕成並不陌生,擁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史隆管理學院碩士、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外交碩士漂亮學歷,曾是野百合學運領袖,擔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並組織第三社會黨。他在二○○○年網路興起時創業,燒光千萬元後宣告失敗。

在二○○八年金融海嘯時期,他看到華爾街崩盤,網路、金融業建築起的空中樓閣瞬間倒塌,而迪化街的傳統店家卻屹立不搖,比許多大企業更有生存能力;當創業的意念再起,他第一個、也是唯一鎖定的地點,就是迪化街。

「我在這裡做的是傳統產業,文創不文創沒有意義,」初進入迪化街,他隱藏過去的政治經歷,也不談文創,而是開茶館、賣陶藝的小生意人。

鎖定一九二○精神,重現大稻埕榮光

認同迪化街的殷實價值,他一開始即鎖定「一九二○年代」這歷史符號,做為創業群的思考主軸。

一九二○年代,歐洲有社會革命、日本有大正民主潮、中國有五四運動,台灣的新文化運動,則由蔣渭水從大稻埕發起。

當年,大稻埕有「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文學》雜誌社,不但是台灣政治、商業重鎮,文化思潮也在此風起雲湧,是台灣進入現代化的入口。

「我們一方面在爬梳(歷史)、二方面在重新建構大稻埕的意象,」周奕成強調當年存有的「世界性」。因此,在世代文化的團隊組合中,不斷調整調動,就是想重現輝煌的「一九二○年」。

因為日本統治期間,皇民化運動壓迫下,大稻埕中的書店都被迫關閉,直至四年前,世代文化團隊在迪化街中,開設出近半世紀裡唯一的書店「Bookstore 1920s」,這也是他們在此的第一家店。

開書店,擺明不會賺錢,但精神意義強過實質收入,卻打動許多人的心,包括當地屋主們,以及想法相同的年輕人。

書店主要銷售迪化街重要人物的相關書籍,並選定蔣渭水成立台灣文化協會的日子的當週週六,每年舉辦「大稻埕1920變裝遊行」。

「好像時間(一九二○年)凝固在這裡一樣,」曾參與活動的inBlooom印花樂藝術設計工作室創辦人之一的邱瓊玉說,「周大哥告訴我們唯有認識、了解、進而尊重(歷史),才能在這裡茁壯。」

因為搭起時光的橋樑,屋主與屋主的子孫輩都成為街屋的常客,「讓家族不同世代之間的情感,變得有話題。」周奕成說。目前,世代文化三十家公司的客人中,鄰居、文青、日本、台灣各占四分之一,顯示年輕團隊獲得在地人認同。

當地經營超過七十年的天山行第二代周家安表示,「他(世代文化)所製造出來的『粉絲群』,來是就為了尋找文創及文藝氣息的迪化街。」

在團隊努力下,迪化街的街屋屋主,陸續交付祖厝鑰匙,讓年輕人進駐。

產業結合布、中藥,龜毛打造文化街屋

為求重現迪化街一九二○年代的風貌,世代文化在空間設計上也頗講究,例如特地掛上當年的「醫生燈」,挑選大稻埕開埠時期,混合台味與洋味的典雅地磚;民藝埕的「民藝」二字,更是來自當年的日本思想家柳宗悅的稱號,店裡也規畫展覽出生於當年的柳宗悅之子柳宗理的陶藝品,吸引許多日本客。

世代文化篩選合作的新創公司,也有講究,僅限能結合迪化街傳統產業,包括布匹、茶、中藥、戲曲、建築等相關產業。其次,協助入駐公司設計及商品開發,以符合迪化街風格。

再者,合資入股新創公司,打造長期獲利模式。

這樣龜毛,為的就是打造每棟都是獨特的「文化街屋」。

超越一般企業,交友也納入KPI考核

當中,將手工印花表現在生活織品的「印花樂」,由三個女生,成長為十人團隊,在世代文化底下,從迪化街裡創業,現在在高雄開出第二家分店,六成營收來自日本客;在小藝埕設立分店的「爐鍋咖啡」,也在此出名,而開出三家新分店。

與一般企業經營目標很不同,世代文化的KPI指標是「十年、百業、千家、萬朋」,意即用十年創造百家企業、千人工作機會、結交萬名朋友。

在世代文化創業群出現後,迪化街出現新創公司的群聚效應,目前已有逾五十個新創公司,超過五百人在這裡創業,成為老街中的新力量。

店家形態改變,讓迪化街的人潮已從二○○九年的低潮,二○一四年底回流至常態,有百萬人次到訪,其中兩成是國際觀光客,其中又以日本人最多;就連Evernote,全球最大的雲端筆記公司來台設據點,都選中迪化街。

雖然這五十個新創公司,只是這裡的一小部分,但如同百年來的迪化街,中西並陳、兼容並蓄,這股新的力量,讓迪化街從歷史的軌跡中蛻變,顯得更多采多姿。

【延伸閱讀】怎麼玩

■ 活動吃美味:王永慶也愛的永樂雞捲店逛舊城:穿梭百年建築,到城隍廟拜月老嚐新意:到3進式大宅院中,搭配咖啡、點心,想像回到百年前場景

【延伸閱讀】商圈經營術

■ 敲定主題:以一九二○年代為主訴求,開書店、辦活動。

■ 嚴選團隊:要新創、非專櫃、開本店,並能結合當地傳統產業。

■ 鎖定客群:結合傳統與創新,主攻年輕人、文藝青壯年、觀光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7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