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立論:太陽底下新事物 林少陽

2009-07-23  AppleDaily






 

昨 日港股在3點後突然急跌,引起市場一陣恐慌。新能源概念、個別內需股及最近公佈業績出色的成衣股,依然有捧場客;內房股出現獲利回吐,卻見資金轉投本港收 租股。近日陸續收到多家投行推銷新能源概念,趁空檔出席相關分析員會議,其中一家,乃由垃圾發電變身全球最中資的多晶硅供應商保利協鑫(3800),注資 後市值突然由30億變成近300億元的龐然巨物,公司上市後的業績紀錄,基本上可以掉落垃圾桶。至於新業務的未來潛力,資料的唯一來源是由管理層提供,是 否信得過實在說不準。有投資銀行預測2010年市盈率是14倍,表面看估值不算離譜。預測基準是假設多晶硅價格不再回落,以及擴張計劃順利完成。作為太陽 能發電的主要原材料,在油價創出歷史新高時,多晶硅價格去年高位一度搶至250美元公斤水平。油價由天堂回歸凡間,多晶硅價格亦急跌至60美元。單看環球 供應,表面上看目前仍是供過於求,現價能否企穩視乎政策。

中央揀正日食谷新能源

最近西班牙政府減少對太陽能工業補貼,美國政 府的新能源政策亦遲遲未出台,令捧場客心神恍惚。幸好,昨日早上傳來中國財政部、科技部及國家能源部簡稱《金太陽工程》的聯合公告,決定以財政補貼方式支 持國內光伏發電產業。官員費盡心思,趁昨日華東出現世紀難得一遇日全食公佈政策。有說當我們計算生產多晶硅及所有原料所消耗的地球資源後,太陽能發電只是 另一個破壞地球的低(負?)經濟效益的政府行為。分析員的盈利預測有幾準,大家心照。至於是否賭得過?那已是計數以外的問題。林少陽以立投資管理投資總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58

隆成新事 my way:the thought of Peter


http://vitus99.blogspot.com/2010/02/blog-post_23.html


愛「車仔」朋友, 請參考.


資料來源, 台灣經濟日報
隆成集團董事長黃英源表示,隆成去年自創「幼幼天地」通路品牌切入婦兒幼童市場,目前已成立50家直營店,預估兩年內展店至150家。記者溫建勳/攝影
全球前三大的嬰幼兒手推車製造商隆成集團(1225.HK),已獲得證期局上市核准發行TDR (台灣存託憑證),將是農曆年後第一檔發行的TDR。
隆成董事長黃英源表示,隆成製造業已獲「中國名牌」,去年自創「幼幼天地」通路品牌切入婦兒幼童的通路市場,目前已成立50家直營店,預估今、明年將展店至100家、150家。
法人說,若隆成展店順利,未來在中國的嬰幼兒通路市場,將出現隆成挑戰麗嬰房(2911),台商打台商的局面。
隆成TDR預定發行5萬張,每單位發行價格暫定為10.1元,預定募集5.05億元。比較特別的是,隆成選擇真明麗(911868)、康師傅(910322)的模式,每一單位TDR代表兩個原股單位。
以隆成昨(1)日在港股以1.15港幣收盤計算,目前TDR小幅溢價5%,溢價幅度僅大於巨騰(9136)、旺旺(9151)。主辦承銷的永豐金證券表示,TDR溢價差小,有助於保障台灣投資人
值得投資人注意的是,隆成將是第一批適用TDR抽籤新制的股票。依照新制度,若超額認購倍數達15至18倍,隆成TDR就必須撥出15%供民眾抽籤申購;若超額認購比例達25至28倍,抽籤比率提高至25%。若隆成TDR超熱,超額認購達40倍以上,抽籤比率為35%。
隆成集團資本額3.05億元,主要生產嬰幼兒手推車、汽車座椅等相關產品,今年營收估逾50億元。里昂證券曾出具報告指出,隆成在中國幼兒手推車市場排名第二,是典型的中國民生概念股。
法人指出,隆成是第一批進入中國大陸的台商,不動產取得成本較低,目前共有349畝地,取得成本為人民幣4,650萬元,經過20年的增值,目前土地現值為人民幣2.78億元(折合新台幣12.56億元),現值相當於四個資本額。法人表示,隆成是典型「中國資產股」。
由於中山當地的人工成本逐漸墊高,隆成不排持另覓內地作為生產基地,中山總廠等已經完成地目變更,111畝廠商隨時可變更開發為商用地、住宅地。
隆成過去三年的現金殖利率分別為8.2%、7.7%、8.4%,預估今年殖利率也將維持在8%以上,隆成也是首檔「定存概念股」的TDR。


資料來源:鉅亨網.
全球前三大的嬰幼兒手推車製造商隆成集團(9112 25-TW),已獲得證期局上市核准發行TDR (台灣存託 憑證),預計農曆年後掛牌上市。隆成TDR預定發行5萬 張,每單位發行價格暫定為10.1元,預定募集5.05億元 ,每一單位TDR表彰兩個原股。
隆 成主要產品為嬰兒車、嬰兒床及其他嬰兒用品代 工和自有品牌銷售製造。隆成在全球嬰幼兒手推車製造 市場享有相當高的市場占有率,產品行銷美國、歐洲及南美洲等50多個國家及地區,隆成除嬰幼兒推車與嬰兒 床外,尚包括學步車、哺育用品及搖椅等嬰幼兒用品。 同時隆成並自創知名品牌「小天使」,以及中國通路門市「幼幼天地」,積極切入中國內需市場,公司年營收 超過60億元新台幣,同業之中規模最大。
目 前隆成幫全世界上百個知名品牌代工設計製造, 包括Kolcraft、Evenflo、Century、Graco、Chicco、M othercare、Tomy、Fisher Price、Recaro等,而且公 司有測試完整的大型實驗室,完全符合及客戶需求。 目前隆成的製造及通路事業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各為85% 及15%,製造事業仍是主要獲利來源。但不排除未來將 逐漸由工業製造股,轉向以品牌內銷大陸的內需消費概 念股。
隆成旗下的通路品牌「幼幼天地」已經開設超過50 家,銷售據點超過1,500個,目前貴州7家、廣東20家、廣西15家、福建約10家,2009年有10家門市店已經因為 經營狀況不佳而關起來,但也又新開了10家新店。2010 年至少會開50家店。隆成經過多年耕耘,已成為中國童 車市場知名品牌,並榮獲「廣東名牌」、「中國名牌」與「國家免檢產品」稱號。
隆成近年來毛利率由2006年23.04%成長至2009年上 半年26%,2006-2009年上半年度營業收入分別為港幣11 .25億元、港幣12.09億元、港幣14.91億元及港幣6.43 億元,營收呈現穩定的成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95

紡織老店拚獲利 市值逆勢攀升 力麗集團營建、新事業撐起江山

2010-8-30 TTW




紡織業起家的力麗集團,走過三十五個年頭後,發展成為以紡織、營建、新事業三足鼎立的完整架構,旗下並有力麗、力鵬與力麒三家股票掛牌公司。在ECFA簽署與營業所得稅調降利多挹注下,紡織業前景持續看好,加上觀光、環保工程等新事業,成了集團再躍起的祕密武器。

撰文·吳美慧

當 大多數傳統產業出走到海外設廠,力麗集團卻逆向思考,堅持固守台灣。不到海外設廠,倒不是力麗集團特別「愛台灣」,而是力麗主力產品的聚酯加工絲或是力鵬 生產的尼龍粒,生產線幾乎已全數自動化。加上電費占生產成本達三成,相較之下,在台灣生產的成本還低於中國。因此,力麗集團決定利用台灣的優勢持續擴大產 能,從成績單來看,策略是成功的。

「過去十年,每年我們的產線都在擴充。」力麗集團第二代掌門人郭銓慶說。之前因涉及前第一家庭弊案辭去力麒建設董事長職位,如今走出弊案陰霾,重回工作崗位,儘管未在集團中的公司掛名,但身為長子,各公司的布局與規畫仍瞭若指掌。

重研發才有競爭力

「除 了研發,還是研發!」許久未接受媒體專訪的郭銓慶說,憑藉這點,力麗與力鵬才能夠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生存下來。其中,力鵬打敗德國成為全球尼龍粒最大生 產廠,日產量一一○○噸;力麗的聚酯加工絲月產量九四五○噸,在國內排名第三。由於產品品質優良,縱使單價較同業高,下游廠家依然願意多花錢向力鵬、力麗 購料,以增加產品的產出率。

在產業位置上,力鵬與力麗同屬於化纖領域,因此,兩家公司在二○○七年進行產品整合,並以LIBOLON︵力寶 龍︶為核心品牌,是目前亞洲地區唯一橫跨尼龍、聚酯領域的公司。整合不到三年,今年剛好天候變化激烈以致天然棉歉收,人造纖維需求大好,加上中國限電,供 給量不足,只好轉向台灣下單;因此,激勵尼龍粒與聚酯加工絲售價一度大漲兩成,今年力鵬、力麗業績表現不俗。抓到絕佳難得的機會,力麗與力鵬今年每股獲利 有機會創近十年新高。法人估上述兩家公司今年每股獲利上看一.八元,因此帶動股價上漲,推升市值。

在集團中,力麗與力鵬扮演著傳承紡織本業的角色,獲利隨著景氣而波動。相較之下,以營建為主的力麒建設顯得活潑許多。從營建為出發點,並延伸到觀光、休閒與環保工程領域,發展迄今頗有集團的架構,儼然成為力麗集團中的新興集團。

力 麒長期深耕台北市,推案也以台北市為主,奠下立於不敗之地的優勢。「未來三年的推案大致都敲定了。」郭銓慶自信地說。七月,力麒推出在中正博愛特區牯嶺街 豪宅案「力麒麒御」。加上完銷的「力麒太和」及尚未認列的「力麒蕭邦」與「力麒麗麒」等,下半年推案總金額九十億元。另有天母西路、中山北路六段都更案, 以及新莊等地的新推案,因此郭銓慶對力麒未來兩年營運表現充滿信心;法人推估力麒今年每股獲利將達二.二元。

力麒觸角深入中台灣

除深耕台北市,力麒也嘗試跨出台北縣市。去年十一月,該公司以每坪三百萬元高價,標下台中七期、歌劇院旁三八八坪土地,未來將推出超豪宅,這一役能否讓人耳目一新?除測試力麒在其他縣市的推案能力,也攸關公司的獲利表現。

力 麒從營建為出發點,也積極尋找事業的新天地,觀光休閒以及環保工程,成了事業的另一片天。力麒規畫出不同的營業項目,利用不同的轉投資公司作為區隔。在環 工部分,從汙水處理到海水淡化,都是業務範圍,並成立了綠山林與東山林兩家公司來營運。其中,綠山林在○四年與高雄市政府簽約「楠梓汙水下水道系統BOT 案」,已從去年底開始營運,全能運轉時的汙水日處理量約七.五萬噸,可帶來年營收六.五到七億元,淨利約一.六六億元。東山林則在二○○五年與宜蘭縣政府 簽訂「羅東汙水下水道系統BOT案」,該案將分三階段開發,第一期已在去年七月營運,日處理量一.五萬噸,可帶來年營收一.五億元,獲利五千萬元。

在 觀光事業方面,則交由轉投資的儷山林公司負責,並區分為儷山林、日月潭儷山林、花蓮儷山林等公司來負責;其中,儷山林是為北投纜車而成立的特許公司,力麒 持股四八%,該纜車全長四.八公里,不到三十分鐘就可以從北投到達陽明山。由於北投纜車能否興建還處在爭議階段,若能過關,有機會成為力麒的金雞母。

飯店方面則以「哲園」為品牌,在日月潭有「日月潭哲園會館」,同時還規畫在墾丁與花蓮插旗,一旦多點式的飯店陸續開張後,將成為國內新興的飯店集團。環工與飯店都是目前最夯的行業,力麒有機會成為集團中,最有「錢」景的公司。

力麗集團07年年底至今年8月中市值變化2010/8/20集團總市值:296.77億元1/19~8/20市值波段增幅:15.7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39

從高雄到台北 用專業團隊打造新事業王國 葉國一「只看人、不看地」 的另類地產投資學

2011-3-14  TWM




葉國一投入房地產三年,已建立專 屬的個人品牌。他除了要求專業,更重要的是,他深知很多朋友是衝著「葉國一」這三個字來買房子,所以更要求品質。

撰文.梁任 瑋

二月二十五日上午,位於新北市新店區近郊的﹁大台北華城﹂社區,寧靜的山間響起悠揚的小提琴演奏聲。這一天,號稱全台最貴的別墅建案「新 普國玉」,低調地在這裡舉行開工典禮。簡單的儀式中,英業達集團會長葉國一,在客戶、建築營造團隊以及銀行團面前,感性地談起開發這塊土地的心路歷程。

時 間回到二○○九年底,當時由於金融海嘯的衝擊,為了度過景氣寒冬,企業紛紛緊縮支出,但葉國一卻毅然以十四.五億元向新普建設董事長柯秉松,買下新店大台 北華城兩萬坪土地,其中的兩千坪土地,雙方再以合建方式,推出頂級別墅。

「最早想要蓋二十多戶,一戶一百多坪,後來又縮到十八戶、十四戶、 十三戶,最後只蓋六戶獨棟別墅。」葉國一說,為了決定「十三戶變六戶」,他站著聽建築師李天鐸簡報,足足思考了兩個小時,最後才決定放手一搏。

其 中的關鍵點是,葉國一認為,「真正的豪宅應該要與自然結為一體,華城空氣好,交通沒有問題,先天就具備豪宅的條件,因此一次就挑戰最頂級。」新店華城特區 是這幾年興起的熱門別墅區,與老牌別墅區陽明山分庭抗禮,有著「北陽明、南華城」的說法。在新北環河快速道路、中安快速道路相繼完工下,挾著「離塵不離 城」與新店門牌的雙重優勢,這幾年特別受到建商青睞,積極推案。

找對專業的人,比看幾十遍土地還重要!

不過,「新普國玉」的 醞釀過程,也未如預期順利。除了設計圖重複修改一年多以外,冗長的建照申請流程,也讓首次到山坡地蓋房子的葉國一見識到,興建別墅要注意的環節,不會比在 市中心蓋一棟豪宅大樓還少。

踏入房地產業三年多,葉國一也有一套迥異於人的投資哲學,就是從不看土地。

「我只看人,不看土 地。」葉國一坦言,投資房地產都是幫忙朋友,因為相信朋友才會拿錢出來,因此只要找對專業的人,比看幾十遍土地還重要。

他說:「高科技業和 蓋房子沒有兩樣,都需要專業。」例如第一次和國揚集團創辦人侯西峰合作時,就發現他根本就是建築業裡的電腦軟體,只要向侯西峰講一塊土地的基本條件,他可 以馬上算出能賺多少錢,這個就是他的專業。

與柯秉松的合作也是如此。四年前,台北市華國飯店德惠街旁、占地一百多坪的大樓正準備拆除重建, 有一天,葉國一從華國飯店的十樓往下看發現了,覺得可以與華國飯店整合開發,也因此認識了該大樓的地主||新普建設董事長柯秉松。

柯秉松把 土地賣給葉國一,後來又將新店大台北華城的兩萬坪土地也賣給了葉國一,更開啟雙方後續的合作。

柯秉松說,「葉董常說,這個你處理就好、那個 你處理就好,這句話,比他叫我怎麼做,壓力更重。」柯秉松說,葉國一雖然沒有真正經營建設公司,但對品質要求很高,而且只與專業人士合作。柯秉松印象很深 刻的是,葉國一很在乎統計數據,向他分析市場時,一定要拿出數字說服他,否則無法過他那一關。

前亞力山大董事長唐雅君引薦,與侯西峰展開合 作例如,當初新普國玉找營造廠,為了給客戶更高的保障,多花了五千多萬元請日商華大成營造來施工,使得每坪的營造成本將近三十萬元,直追台北一○一大樓每 坪造價。

「現在蓋房子如果還計較成本,不會做出高品質的產品。」柯秉松說,與葉國一合作後,讓他真正體會到,要蓋出好房子,要不計一切,所 以在新普國玉,每戶都配備全球最貴的德國頂級廚具,一套要價近一千萬元。

投資事業橫跨電子、蘭花、房地產的葉國一,這三年積極投入北、高兩 大都會區房地產開發,手頭掌握兩萬多坪土地,房地產業者估計,可推案規模高達百億元,已具中型上市建商一年推案的規模。

葉國一踏入房地產的 緣起,則源自於三年前,經由前亞力山大董事長唐雅君引薦,葉國一開始與侯西峰共同投資房地產,包括國揚位於高雄市新田路上的「國硯」、新店大台北華城土 地,以及國揚在台北市天母忠誠路上的豪宅案「國揚天母」,都可以見到他的身影。

葉國一說,國硯和原來的預估有滿大的出入,本來這個建案總銷 應該是八十億元,因房價不斷上漲,現在總銷金額已上看一百多億元,比預期的金額多出二十億元。

據了解,高雄「國硯」案總銷售金額一百億元, 按照葉國一可分三成比率估算,若全案順利賣光,葉國一大約可拿到三十億元。以他當初投入十六.七億元算,投資報酬率相當豐厚;這與過去筆記型代工產業和競 爭對手殺價搶單,常常為了三%、四%毛利率爭得你死我活的情況相比,房地產業的高投報率確實讓他驚豔。

為了讓帳目單純,葉國一投資不動產, 都採個案合作,不直接入主公司股權,其中又以合建模式居多。

例如,與國揚建設合作的「國硯」、與新普建設合作的「國玉」,都是由葉國一買 地,再委由建商興建,確保營建品質。

較為特殊的是,「國硯」與「國玉」兩案,葉國一雖然是地主,但是分回房屋的比率卻都只有三成,不似台北 市中心傳統合建比率──地主占七○%、建商占三○%。

估價師分析,由於高雄與新店的土地便宜,但開發風險較高,而且營造費用追加,都是建商 負擔,葉國一分回比率較少,不見得比較吃虧,從這點也看得出來葉國一精打細算的一面。

很多人衝著「葉國一」來買房子,所以更須要求品質隨著 葉國一熱心幫助朋友解決土地資金的名聲在房地產市場打開,這兩年很多地主慕名而來,希望與葉國一合作開發建案,也不乏土地仲介對外打著葉國一的名字買賣土 地。

有一陣子,就有賣方知道葉國一要買他的土地,刻意抬高價錢,條件更難談,因為朋友介紹來的投資案暴增,葉國一後來也聘請國內土地代書界 某位大老當他的私人顧問,幫他處理各式房地產疑難雜症,包括看契約、解決法律糾紛等。

「他的成功絕非偶然。」柯秉松說,葉國一除了要求專 業,更重要的是,他深知很多朋友是衝著「葉國一」這三個字來買房子,所以更須要求品質,才不會把自己辛苦建立四十年的名聲搞砸了,「愛惜羽毛,對他來說比 什麼都重要。」「過去被外界視為低調神祕的科技業大老,願意跨行到房地產發展,本身就是最大的賣點。」一位房地產業者分析,由於台灣房地產市場轉趨成熟, 施工品質大多有一定的水準。

相較之下,行銷變得更為重要,具有科技業與營建業雙重身分的葉國一,本身就具備這樣的優勢與賣點,再加上他口才 很好、配合度又高,尤其是他的朋友很多,橫跨各行各業,銷售根本不是問題。

將青春歲月奉獻給科技業,貢獻台灣經濟發展、見證台灣經濟奇蹟的 葉國一,這一回跨足房地產業,竟也走出一條成功之路。「葉國一傳奇」的戲碼持續上演,未來只會讓更多人見識到他眼光的獨到之處。

具 備中型建商的推案實力

葉國一掌握的土地,可推案規模估計高達百億元,已具中型上市建商一年推案的規模。

地點 位置 面積(坪) 開發用途 購入金額

(億元)

台北市 士林官邸旁 686 自用 13.7

華國飯店

德 惠街旁 300

(含華國飯店) 興建辦公室 5.0 新北市 新店大台北華城 2萬 開發為別墅 14.5 三重原太子汽車廠 3500 申請地目變更住宅,與國揚合作 28.9 高雄市 新田路、漢來飯店對面 1538 (持分30%) 興建豪宅「國硯」 16.7 亞太財經大樓、土地 1.5萬(樓地板面積) 商辦 14.2

資料來源:葉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39

單偉建的新事業:注資2.5億美元執掌必康製藥

http://www.21cbh.com/HTML/2012-3-17/yMMDcyXzQxMDMyMw.html

2.5億美元,這是陝西必康製藥有限公司(下稱「必康製藥」)近期從太盟投資集團融到的第三筆資金,加上此前從中國光大、建銀國際、紅杉資本、SIG以及新加坡UOB等機構的融資,必康製藥已經完成了近4億美元的融資。

正是在資本的推動下,必康製藥成為中國醫藥工業20強。

不 過,在必康現有管理制度的約束下,近4億美元的融資並沒有立刻產生效益。據必康製藥執行總裁香興福對媒體的公開採訪顯示,「2010年,必康製藥超額完成 了年度經營目標12億元,全年產品銷售額達15億元。按照規劃,2011年計劃完成主營業務收入30億元。到2015年,必康在新的發展階段提出了闖關中 國醫藥集團第一梯隊的願景戰略目標,力爭實現50億元目標。」

對於投資必康控股,單偉建表示,「我們認為必康的管理團隊優秀,產品線豐 富,研發能力紮實,加之我們帶來的國際先進的法人治理結構和專業化管理的理念,其前途不可限量。此外,太盟將以自己的資源、能力和豐富的經驗全力支持必康 的發展,通過新的董事會,我們將進一步提升必康的公司法人治理和專業管理的水平,使其達到國際一流的標準。」

然而,如果其管理團隊優秀,單偉建為何還要擔任必康控股改組後的董事長呢?

單偉建的目標

單偉建入股必康製藥後,資料顯示,其已經成為必康控股的另一位領導者。

據 最新消息,日前,必康控股、其全資控股的香港必康國際有限公司(下稱必康國際)以及必康製藥已經改組了董事會。在新一屆的董事會陣容當中,太盟投資集團主 席兼首席執行官單偉建出任董事長,包括中國光大控股、紅杉資本、美國SIG以及太盟投資集團的高級專業人員各佔一席。此外,必康製藥的創始人李宗松、執行 總裁香興福和財務總監王成傑佔據了另外三席。

創始人讓出董事長的職位,這在企業融資的案例當中並不多見。

對於單偉建的任 職,必康製藥創始人李宗松表示,「太盟投資集團以及單偉建先生是非常值得尊敬和信賴的合作夥伴,不但對必康製藥的現狀和未來戰略有著深刻的認識和高度的認 同,而且能夠站在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提供出色的建議。這種戰略性資本的投資理念與企業高度吻合,加之專業化的管理,既能幫助必康製藥鞏固在企業經營和營 銷上已有的核心競爭力,還將提升其在資本市場的視野、形象和地位,推動必康更快更好地發展。」

種種事實顯示,單偉建決心要在必康製藥「發揮一把」。

資料顯示,2007~2008年,在第一輪融資之前,必康製藥曾用2年時間完善了企業的資本、組織、業務等架構。

那麼,時隔四年之後,單偉建還能再做什麼?或許,我們從其當年代表新橋資本入駐深發展過程的改變當中可以尋找思路。

對於入駐深發展之後的價值,單偉建曾這樣表示,「 我們是通過董事會引進國際最佳的法人治理結構,把握戰略方向,並通過管理層獎懲制度來提高銀行的價值和全體股東的利益的。在這方面,我們有很豐富的經驗。」

類似的模式,通過董事會進入,擔任董事長的做法,必康製藥的發展思路我們由此可見。

此外,雖然其談到必康控股未來的發展,其中包括上市的說法時曾如此表態,「我們的首要的目的是幫助必康發展和增長,其它都言之過早。」

不過,不可忽視的是,眾多投資機構進入必康製藥之後,上市應該是眾多股東最大的心願。

攜資本揮舞併購大旗

正是必康製藥此前的瘋狂擴張與併購,給單偉建帶來了機會。

資料顯示,成立於1997年的必康製藥,經過10年常規發展之後,到2008年的時候,在2008年國家工信部、商務部公佈的醫藥工業排名數據當中,已經成為中國醫藥工業500強之一。

然而,僅一年之後,其就成為了中國醫藥工業20強。

個中原因在於,2009年,必康藥業完成了與輔仁藥業集團的戰略重組,使之快速成為集原料藥、中成藥、化學藥品、生物製劑、疫苗研發、生產和營銷於一體的現代化大型醫藥企業集團。

此 外,除了輔仁藥業旗下的河南開封製藥集團,必康製藥還曾先後控股了武漢五景藥業、江蘇康寶製藥、成都長青製藥等多家製藥企業,開始了整合國內醫藥工商企 業、建設覆蓋城鄉醫藥市場營銷網絡的戰略佈局,並由此擁有了中西藥十多個系列、1000餘種規格產品,其中進入國家基本用藥和醫保目錄的品種有300多 種。

談到必康製藥的商業模式,必康製藥創始人李宗松曾表示,「從梳理整個資本市場的結構做起,以資本力促進商業的高速發展。而在商業經營上,必康的商業公司主要是做自己的1000多個產品。」

然而,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張,無論從管理經驗還是人才團隊的儲備上,必康製藥是否已經準備好了?而這,顯然也是單偉建的特長。

不過,在單偉建入主之後,必康製藥能否實現預期整合的效果,一切只能等時間來驗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28

投資新事業 該先顧財務風險或成長機會?

2012-10-01  TCW




企業發展新事業時,領導者首要面對的難題,是短期獲利與長期報酬間的取捨;再者則是該如何為新事業設立財務指標。

此期,我們繼續邀請TVBS董事長張孝威與台大會計系教授劉順仁對談,開創新事業時,如何平衡財務風險和成長機會。

台大會計系教授劉順仁(以下簡稱劉):企業靠新事業成長,都面臨拿捏風險與機會兩難。以財務來檢驗新事業可避免走錯路,但也可能因掐太緊而扼殺機會,如何在成長機會與財務風險之間平衡?

做新事業,財務指標該緊或鬆?

TVBS董事長張孝威(以下簡稱張):跨足新事業,除了先確認產業趨勢以及本身核心能耐,首先,須講得出商業模式是什麼,策略上要怎麼讓公司賺錢,確保商業模式奏效,穩定獲利。

我同意做新事業不能完全看財務,但檢視商業模式對不對,必須要有一些財務數字。除非你真的很幸運,否則失敗機率很高。但是這(財務數字)應該是一個大框框而已,不是一個緊箍咒,否則乾脆不要做算了。

我常開玩笑跟我們財務長講,(看新事業)不要那麼小鼻子小眼睛好不好?財務長有時聽了會覺得很委屈(笑)。

劉:既然要看財務數字,最難的就是該緊或該鬆,你會用什麼財務數字檢驗新創事業?

張:我認為,投資新創事業比起用本業成長更難,所以不一定要表現在每股獲利,或者要求它一下子就得賺錢,但是至少要有free cash flow(自由現金流),投在裡面的錢,它有自己再生現金流的能力,假如你連維持現金流都很困難,這就非常非常的危險(加重語氣)。

劉:這很類似Amazon(亞馬遜)的想法(編按:亞馬遜在發展新事業時,較重視現金流穩定成長,代表新事業的商業模式正確,而非僅看獲利)把財務數字當 成新事業發展的里程碑,獲利雖因投資降低,只要現金流穩定成長,代表商業模式是對的;但是好的商業模式不能忽略外在競爭者的動態。

你在電信業時,正值﹁數位匯流﹂開端,當時的競爭對手一直在投資新產業,如網路音樂書店平台,但是台灣大哥大(以下簡稱台灣大)相較比較保守,是考量財務風險或沒看到好的商業模式?

張:其實這就是我們後期一直在討論應該focus(聚焦)在哪些可能的投資,其中書店、網路商城也在上面,當時有跟某家網路書店談,但是它價格開得太高, 談不了,那就沒有辦法。這也就是我講的,一個新產業,你說真的要做完整的財務預測,很困難,可是你也不能說就隨便投(資),還是得要有個限度,不能無限上 綱。

趨勢對了,財務沒達標就停損?

劉:我想企業對新事業都會設一投資限度,但其實最兩難(的)是,你還沒看到財務結果出來,卻得決定要不要繼續?

股市的錢被「套牢」之後,要認賠殺出,台灣人是稱之為「停損」,大陸則稱之為「割肉」,對於企業要停損新事業投資,我覺得後者的翻法非常傳神。萬一,你給新事業三年的時間,(結果)到時它沒給出財務數字,什麼狀況會讓你(選擇)繼續投資或停損?

張:如果產業趨勢已經改變,基本上處理掉(新事業)當然希望能儘量處理到「損益兩平」;如果不行,就算「虧小錢」還是要處理啊;如果繼續陷在裡面,等於﹁throw good money after bad money﹂(賠了夫人又折兵),更痛苦。

這時候就非常需要領導人下決心,因為當你決定說我們應該得停損了,通常新事業的負責人都是不以為然的。

如果產業趨勢沒變,你必須檢驗過去做的東西以及已經建置的能力,到底是到位還是不到位。但我告訴你,通常在位的人都不願承認(不到位),這時你得找不同的人,a pair of fresh eyes(擁有新視野者)更客觀重新評估。

我記得從○八年開始,電信業非語音收入的成長,對台灣大非常重要,但是非語音的營收在當時的佔比恐怕只是single digit(佔比一○%以下),你看整體數字還看不太出來,可是趨勢已浮現(編按:非語音營收在二○一一年已佔台灣大營收二一%)。

(這業務)發展了好幾年,前面一直做不太起來,後來換了一個人去看事情,就發現資源配置不對,沒有善用原有通路資源,後來把(非語音服務)與語音一起包裹著賣,結合一些新產品的資源,再一起推費率,一旦做改變,營收很快速的成長。

劉:新事業不可能不犯錯,但是,犯的錯得在允許的空間內,國外大型企業都摸索一套方法論去控制風險,其實,無論是在台積電或台灣大,雖說投資新產業、新技 術金額非常大,但(同樣)都有個趨勢與技術演進可判斷,現在你在媒體業,大多數的產品走軟性路線,屬性差別很大,觀眾的喜好也很難有什麼趨勢可言,雖然投 資金額比過去小很多,但評估投資成本與效益,你覺得更難或更簡單?

張:我覺得難度是挺高的。大家都希望新事業一開始由小開始做起,然後慢慢長大,但是有些遊戲沒辦法從小開始玩起,一開始就有相當的規模。

譬如說以TVBS來講,過去比較專長於新聞,以及對事件的深入分析報導,但是將來如果你想在兩岸三地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它的商業模式已經改變,靠新聞性的節目比較困難,勢必要走娛樂性和戲劇性節目。

我們的四十二台雖然也有一、兩個算是滿搶手的娛樂性節目,可是也不是一個很強的頻道,幾乎沒有戲劇性的節目,我如果要做新事業,得拍連續劇、建影棚,還有別忘了將來一定走數位化HD,這個設備投資遲早也得做,對電視台來說是相當大的投資。

以前在電信業、半導體,一、兩億(元)不算什麼。但因為我們一年賺不到十億(元),花個一億、兩億(元)相對來講就是很大的錢了。

再來就算決定要做(戲劇),你在做這樣改變的過程中,可能會干擾到新聞部日常作業,所以反過來,還得去說服,甚至於是強迫他們接受,工作反而更多元。

劉:這邊(指TVBS)的創新,較偏向要不要增強戲劇節目?怎麼樣增強?好像跟你過去的領域不太一樣,怎麼去評估?

減低新事業風險,可找外部合作?

張:我是看產業面,我不會自己去看戲劇怎麼編劇和製作。我現在的想法是用TVBS的品牌價值去延伸,我們最大的價值就是品質(quality),甚至於我 招募新人,人家也覺得說我們公司是有一定的專業程度,由一個點來擴充,先做一些新(娛樂或戲劇)節目,一旦提升收視率,它(指娛樂戲劇節目)的價值就會不 同。劉:面對一下子投資大的產業,又與原本的核心能耐有些差異時,找合作夥伴也可以是選項之一,你考慮這樣做嗎?

張:不同商業模式有正面效益也有負面衝擊,最後思考點都不能脫離supply chain(供應鏈)和value chain(價值鏈)。

雖然我們不排除跟外部合作,但是要做戲劇,你必須去想在供應鏈裡,我要留下哪些value(價值),這非常重要,譬如像是現在的娛樂性綜藝節目,我看大部 分(價值)都被製作公司拿走吧!所以就中長期來講,最重要的,是要建構一些自己基本的能力;不然的話,你乾脆去買人家的戲劇來播播就算了嘛。

劉:到底要投資多少錢、選擇哪一種商業模式做新事業?其實,沒有一定的公式;可是企業每做一次選擇,都必須回頭去思考這些舉動是否能提升企業存在的價值,才是最重要的依據。

【延伸閱讀】台灣名師觀點》財務指標當里程碑,投資走錯也不會傷筋骨

財務風險與成長機會常被視為難以兼顧的兩難,財務長更被視為企業裡踩煞車的不討喜角色。其實,在台灣的企業新事業踩煞車的,常是事業群的總經理,而不是財 務長。因為新事業常常依附在核心事業群,該事業群總經理在以利潤為主的KPI(關鍵績效指標)影響下,往往不願意承受新事業前幾年的虧損。這時候,企業執 行長就必須展現決心,跳出來為新事業保留足夠的資源。否則,會造成績優企業創新與成長停滯不前的困境。

我建議,發展新事業時應視財務數字為新事業發展的里程碑,一點一點達標,確認走的方向正確,累積小勝,形成持續往下走的信心與能量。

把財務指標當成里程碑而非煞車的另一個好處,就能在虧損擴大時先警覺,再回頭看看是趨勢改變了,又或是商業模式該修正,這樣企業投資新事業就算錯,也不至於傷到筋骨。

亞馬遜就是最好的例子,執行長貝佐斯(Jeff Bezos )深信消費者需求之所在就是亞馬遜應該提供的服務,因此開創新事業時,縱使華爾街一度認為亞馬遜是燒錢企業,股價狂跌9成,只要企業自由現金流穩定成長, 就代表長期的策略並沒有走錯,終究會轉為獲利的商業模式,一路由網路書店、商城、做到雲端商務。企業改變看待財務風險與機會方式,反而更能消除財務安全的 考量,真正找到適合發展的新事業。

口述:台大會計系教授劉順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20

【每日一黑馬】真朴教育:棋聖聶衛平的新事業 年營業額超6000萬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894.html

【導讀】真朴教育是一家由棋聖聶衛平、洪波和真格基金共同創立的少兒教育機構,旗下包括少兒圍棋項目「聶教室」、兒童戲劇等產品。當你以為這只是間圍棋輔導班的時候,「聶教室」2012年的學生總數已經突破了10000人,教師共計300多人,2012年營業額超過6000萬元。

8年前的一個夏日午後,本文主角洪波在自己的家鄉浙江台州城裡散步,腦海中忽然浮現出一個問題:如果現在我就要離開這個世界,還有什麼遺憾嗎?

他開始仔細回想此前的人生經歷,包括自己的第一桶金和第一次失敗。

洪波的第一桶金來自電視購物。1999年,電視購物行業剛剛興起,台灣的同行帶著美輪美奐的產品和宣傳用的錄像帶來到了內地,很多產品都遭到瘋搶。那個年代,市級電視台非黃金時段的廣告費每月只需2萬元,洪波的產品每月營業額就能做到50萬。他賺大了,但心裡越來越難受,因為產品本身並沒什麼效果,廣告也言過其實,這錢賺得良心不安。沒過多久,洪波就解散了團隊,並將「陣地」轉移到東北。

洪波在東北做起了IP電話業務,但後期因為市場份額增長太快,搶了運營商的生意而被迫叫停。洪波形容那時的自己「死得很慘」,電視購物所賺的錢全都賠了進去,最終他帶著僅有的18萬元回到了浙江老家。「後來想想,電視購物的錢也許本來就不是我該賺的,在這件事上我沒有任何的後悔和動搖。」2000年停掉電視購物節目後,洪波再沒賺到過那麼多錢。2005年他投資餐飲行業失敗,甚至還賣掉了上海的房子還債。當你以為故事主角即將就此消沉下去的時候,緊接著,便有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儘管洪波認為自己十年創業已無遺憾,但2005年起,他還是決定要做點不一樣的事情。

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洪波的家鄉浙江台州,街上總有長長的圍棋攤。洪波的成長階段也正是聶衛平叱咤棋壇的年代,圍棋是那一代人的成長過程中無法抹去的記憶。洪波從小就喜歡看父親下棋,直到今天,遇到失意的時候,他還是會下上一盤棋,哪怕是在網上。

2005年,洪波開始有念頭想做一家圍棋輔導機構,因為他覺得圍棋可以鍛鍊人的戰略思維,有益於兒童的成長。他沒有急著出手,而是在兩個月內走訪了浙江三個城市,做了兒童圍棋現狀的調查報告。洪波發現,當時圍棋培訓還停留在競技層面,大部分圍棋機構還在搞競賽,希望靠選手比賽來給自己撐門面,他認為這種「精英」教育會放棄外面更大的市場機會。

一年後,洪波來到北京發展,經人介紹認識了聶衛平。當時聶衛平及幾個弟子開了一家圍棋道場,培訓全國選拔出來的圍棋尖子,但生意並不理想,資金上甚至難以為繼。洪波趕上了好時候,聶衛平最終決定與他合作,並將機構命名為「聶衛平圍棋教室」。其後,洪波費了很大力氣清理了多餘的股東,最終這家機構的創始人只有他本人、聶衛平,及後來的投資機構真格基金。

在洪波看來,大量培訓企業過分強調「精英教育」的重要性。「他們沒想過,如果可以換換思路,市場更大。『聶教室』之所以能做到細分市場第一名,其根本原因在於我們不只在做圍棋培訓,而是在做兒童教育。」洪波說道。

洪波認為教育的本質可以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一個中心」即主動學習,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能夠主動學習。「兩個基本點」即安全感和信心,這兩點在「聶教室」的教學當中得以體現。

「聶教室」的圍棋教材簡單易懂,被洪波戲稱為「弱智教材」,這種教材讓孩子學起來充滿信心,家長也覺得孩子是個天才。洪波認為,自信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一個人的自我認知有多高決定了他將來能成長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在對老師的甄選上,「聶教室」的標準也頗為特別,他們不招收學習過圍棋的專業老師。這源於德國一家知名教育機構的發現:老師初次接觸知識並教學時的效果最好,或者說和學生共同學習的老師最易被學生接受。「聶教室」起初也招收有圍棋經驗的老師,但沒過多久學員開始流失。有經驗的老師很容易給學生施壓,流失率集中發生在半年到一年間,原因就在於孩子的興趣沒有被激發出來。

洪波將自己的機構命名為真朴教育,使命定義為「致力於學生自由成長和自由發展的新教育」,「聶教室」只是其中的一個產品。在洪波的計劃中,未來企業的發展會走多元化路線,而所有產品最終都只做一件事—讓小朋友的成長通過這些產品變得不一樣。真朴教育把這種不一樣的小朋友稱做「小柱子」。

但凡在溫暖舒適的環境中,都會有樑柱的支撐,樑柱的成長來自於樹木。洪波覺得每一個學員都是一棵樹苗,只要承擔責任,勇於付出,最終都能成為真正的「柱子」。真朴教育也將成為「小柱子」的成長訓練營。

「聶教室」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段開設課程,採取階梯式收費,每小時80-180元不等。儘管這個價位幾乎超過正常的兒童補習班費用,但仍然有家長源源不斷地把孩子送到「聶教室」。按照一些家長的說法「說不出哪裡好,只知道孩子玩得很開心」。當你以為這只是間圍棋輔導班的時候,「聶教室」2012年的學生總數已經突破了10000人,並在上海、深圳、山東等地設有分校,教師共計300多人,2012年營業額超過6000萬元。

「我們將來會做一間像夏山一樣的學校。」夏山學校,這家位於英格蘭東薩佛郡的實驗學校被譽為世界上「最富人性化的快樂學校」。這也是洪波的夢想所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173

短視頻Keek:六旬老翁的新事業 融資1億美元估值9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7660.html

【i黑馬綜合報導】據外國媒體報導,加拿大微視頻社交網絡Keek的用戶數量剛剛突破5800萬,而且目前正在進行融資,規模最高達1億美元,估值也大約在6億美元至9億美元之間。

今年1月初,Keek就已經融資1800萬美元。在Keek網站上,用戶可以發佈短視頻,最長時間為36秒,這一點與Instagram和Vine相似。Keek增長迅速,每天新增用戶達到25萬,而且已經在全球18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使用量最多的第一大視頻應用。

Keek允許用戶發佈和分享視頻,並以視頻為主要的交流方式,它希望成為視頻網站中的Twitter。Keek 可以讓你通過電腦攝像頭或手機來更新你的視頻內容。它結合了Facebook、Twitter、Tumblr的特點,可以讓你快速簡單的分享視頻信息。Keek只能讓你錄製最長36秒的視頻,不過這已經足以滿足普通的視頻交流需求。

有意思的是,許多移動互聯新創公司都由類似扎克伯格那樣的年輕人創辦,但是Keek的創始人Isaac-Raichyk,今年已經64歲,接近退休的年齡。他出生於波蘭,是一個程序員,40年前經由以色列、美國來到加拿大,他先後創辦了三家公司(其中Keek誕生於2011年),其中的Kolvox通信公司於1994年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408

你別無選擇----反對轉基因是在做無用功(兼談國人 抵制新事物的慣性) 二月立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a21780101m1yg.html

轉基因能夠被爭論成這樣,背後是有一定的利益驅動的,這種利益驅動主要是來自一些商業目的,比如有機食品生產商就會強調轉基因的安全性是值得懷疑的,不過最終這種混淆視聽是無用的,包括有機食品本身實際上也是一個商業噱頭,沒說它是騙局算是客氣的了。

 

民眾討論和質疑轉基因本是件好事情,質疑不僅是基本權利,更是推進事物發展的反作用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漸漸的從質疑到聲討轉基因就不對了,尤其是其中三個最大的主流觀點很有問題,它們是:

1.是個背後存有巨大陰謀的利益驅動,害中國人的。

2.請給我們告知權和選擇權。

3.好不好尚無定論,我們迴避,請挺轉派先吃,並多吃

 

利益驅動那是肯定的,陰謀的利益驅動,那就太義和拳思維了,基本上是受迫害狂想症的再次發作,很多東西不是專門為了害中國人而設計的,閉關鎖國,就沒人害得了你,既然選擇國門洞開,那就要面對一切;轉基因最大的利益驅動,和每一個推進人類進步發展的科學技術一樣,在改變世界的同時也獲得巨大的利益,這無可厚非,也光明正大。

 

告知權和選擇權看似表面有道理,實際是沒有可操作性的,比如無線信號,有害無害一直有爭論,過去量很小,沒怎麼關注也就算了,現在移動互聯時代,無線輻射劑量增幅成百上千,足夠量變到質變了,到底有害無害?過去量不大時就有畸變、致癌和影響後代之說了,那麼今天如此高劑量會怎樣,需要時間來驗證,那你用不用呢,你不用可以,你死到鄉下去,發現死到鄉下也不行啦,谷歌要搞大氣球了,從天空直接輻射你,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告知權,也沒有選擇權,你只有挖地窖的選擇,而且還不能隨便亂挖,很可能那是犯法的。

 

轉基因食品在美國不需要特別標識。FDA 對此的解釋是「專門的轉基因標註,在食品安全法律上說不通。有可能存在安全隱患的成分才要用標記的方式提醒消費者。轉基因至今為止並沒有發現任何不安全的例子,標記後就會給消費者以轉基因成分有安全問題的錯覺」。因此在美國,民眾沒有得到轉基因食品的告知權和選擇權。

在中國,這個告知權和選擇權也是給不起的,不要說法理上行不通,操作上也沒有可行性,我們目前連基礎食品工業的安全性尚不能保證,做不到出了問題立即溯源追究,更別奢望在轉基因食品上能夠做到完全標識,要做也是騙人的,因為根本經不起推敲,漏洞多多,任何反轉人士想找麻煩都是輕而易舉,就好比霧靄裡面帶個所謂的口罩那樣,可以有心理安慰,但不可能真正杜絕霧靄。

 

 至於請挺轉派先吃,並多吃的話,是很無知的,因為轉基因產品量最大的是基礎食材,比如白糖,食用油,玉米,大豆,西紅柿;轉基因食品首先不是為個別人服務的,它是為解決全人類糧食安全和供應為第一要務的,所以能有幸成為轉基因產品的,必然是整體食品產業中用量最大的群體;所以,你大快朵頤的某些食物,正是轉基因產品或者含有轉基因食材,你不吃可以的,高價去買所謂的「有機」食品,最好植物自己種,菜油自己榨,醬油自己做,不要外出下館子,餐館可以保證不用地溝油,但保證會用轉基因油,合理合法而且省錢經濟,更不要出國,尤其是美國加拿大,必會被轉基因食品轟炸而死;一些化妝品也不能用,因為內含提取物原料極可能就是轉基因的。

 

不管你挺轉還是反轉,轉基因是必不可迴避的,除非你滅掉物質追求的慾望,回歸森林,去做個野人,退到鄉村你都迴避不掉。

 

人類能大規模的全面走進工業化,基本的支持來自於農業生產力大解放,百多年來,全世界農業是在耕地不斷減少,人口不斷激增的情況下,逐年增產的,這個過程中還伴隨著農業生產人口的急劇下降,但仍然逐步實現了農業現代化,不僅基本消滅了困擾全人類的饑荒問題,不斷提升全人類的平均壽命,還更大力度的支持了現代工業,因為農產品早就不僅是食品,還是工業原材料的一個巨大分支,這個農業現代化,支撐了當今世界的一切,幾乎每一個人,都是這個成果的受益者,尤其是我們這個曾經把讓十億人吃飽作為豐功偉績的、正在追趕先進的「發展中國家」。

 

農業現代化,典型如美國,是以不到5%的從業人員養活三億多人口,還兼顧糧食出口同時要支撐整個工業原材料的供給,如此強大的產能來自化肥,農機,農藥,生物科技,氣象氣候和土壤植被等多學科的綜合發展,這種需求隨著人口增長不斷增大,這種上升趨勢未變,以至於到了現在,能持續提升和優化這種產能的唯有基因技術了,因為人人都要吃飽,吃好,住好,用好,同時耕地又不斷被侵蝕,糧食產量要持續增長,化肥農藥要儘量少用,農業從業人口遞減再遞減,因為這是工業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標誌,同時資源投入相對有限,如此條件下,要求一個高效率的產出,目前人類科學能力所能滿足這樣苛刻要求的,基因工程技術是唯一,沒有之一,轉基因是這個體系中的重要一支;生活在現代的每一個人,正在追求物質享受的每一個人,絕無可能和轉基因技術的成果----轉基因食品隔絕,不僅不可能,連選擇權都沒有,人口基數放在那裡的。

 

所以要反對轉基因,首先要反對這種追求物質無限擴大化的生活方式,反對工業化無限螺旋上升的發展態勢,像不丹那樣以追求全民幸福感為國家發展目標,徹底放棄GDP增長為目的的發展方式,甚至否定科學發展觀,回歸自然,弘揚農耕生活,這是根本性的解決問題,如果全體國民能有此共識,那麼獲得幸福感的難度是不大的,吃的更加自然是不難的,農耕型社會為主體也是必然的,只要運作的好,不餓肚子的目標可能可以達到,反轉基因也是可以真正落實的;一旦走上西方工業化發展的道路,千轉百繞終究不能迴避效率最優化的經濟選擇,而效率最優化原則下,馬上要發生的就是食物的豐富性被漸漸抹去,在中國,你可以吃到口味上百種的雞,在美國,你只能吃到不超過四五種的雞,絕大多數是那種60-90天裡從雞蛋破殼到殺頭拔毛變光雞,一輩子沒見過陽光的工廠籠子雞;在中國,你可以嘗到多種口味的西瓜,在美國,全年供應的幾乎就一種西瓜,大、紅、甜還無籽,但是不好吃;還有那大大的草莓,自然環境裡是不可能長成這樣的,口感遠遠不如中國的小草莓;

 

但是大規模農耕生產就是這樣的要求的,在這個道路上,來自英國的種公豬正在準備擠佔全中國豬爸的位置,壟斷趨勢強勁,因為它的基因可以讓豬三個月就出欄,經濟性倍增乃至數倍增長,抗病性也好,困擾中國豬倌的兩大核心問題迎刃而解,困擾中國CPI的豬指數也將會被降伏,就這兩個好處,不論是豬倌還是國家高層主管,放棄各地優良口味的豬種還不是時間問題?

 

未來十年的中國,城鎮化是一個重點發展的區域,將有更多的農民轉為城市市民,農業從業人員必然不斷下降,這是我們下一個十年經濟成功的必要符號,同時糧食生產不能下降,農產品總產量要上升,耕地最好的結果是不再下降,靠什麼?靠農機、農藥、化肥,大規模集約化生產,這個過程中我們必然會失去農產品的豐富性,因為多樣性必然是低效率的,同時我們絕對要拚命提升單位時間和土地與投入成本下的效率,這個效率提升的手段,最高級的就是轉基因了,當所有條件都具備的時候,結果是唯一的,所以,今天,以崔永元這位高級腦殘為代表的反轉人士,就是那種一邊享受著現代物質文明,一邊又不遺餘力的反物質文明,套用文革那句「打著紅旗反紅旗」的老話,崔主播的做法可以叫做打著物質文明反文明,虛偽透頂,愚蠢至極!

 

我本人骨子裡本來不認同西方的發展模式,但是我根本無力反抗,我生活在這個時代,我無從選擇,我想通了是因為反正最後宇宙都是要滅亡的,地球生命更是不久遠,與其坐以待斃,循道自然,倒不如和自然比拚一下高低,看看智慧到底能發展到哪一步,所以我對抵擋這種發展態勢的,任何螳臂擋車的無用功,除非是精神和道義上的,一概嗤之以鼻。

 

一直說國人缺乏科學素養,在轉基因這件事上表現的很是淋漓,而且能夠參與這場討論的人,應該是具備了一些基本條件的,首先他們必定溫飽過頭,因為他們有選擇吃不吃的能力,其次他們受過教育,甚至高等教育,第三他們基本是社會中高層人士,具備這些特徵的人在當下中國應該算是中堅了,都不能去認真認識一下什麼是轉基因,去瞭解一下我們有沒有可能根本上迴避轉基因,其代表性人物崔永元自己造謠傳謠,隨著認識的加深觀點立場也且戰且退,從反對到保留選擇權,殊不知結果是連選擇權都沒有的,作為一個有一定話語權的媒體人,有著太多更應該關注的痛點,今年的媒體年終總結,有一個中國「哄搶」專輯,崔永元有去美國瞎折騰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不如去深度瞭解一下,這些參與哄搶的人們,有沒有時間興趣來關心一下轉基因是什麼,如果有一車轉基因食用油翻撒滿地,他們會不會一樣哄搶,你個吃飽飯的大V,來看看你生活的國度其國民基礎是個啥樣,相比之下,他們是不是更值得關注?轉基因食品是不是更無法迴避?

 

轉基因的不可迴避,是經濟發展方式和國情決定的,沒有選擇餘地,但可以有質疑精神,因為質疑可以讓代價最小化,所以我一直很關注各種質疑,可惜多種質疑幾乎沒有任何學術討論的意義,讓人感到很突兀的是多數人最後集中在三個問題上,一是要權威說法,二是退一步,自己不做小白鼠,讓別人先來;三是完全抵制。

 

首先權威說法是要不來的,就算美國FDA,聯合國糧食總署的認可,它也是相對權威,有沒有副作用,就是讓時間來給出答案,副作用無非有三種,好影響、無影響,壞影響;全人類來做小白鼠,美國人做了二十年,我自己估計也做了十年了。

 

國人提出拒做小白鼠,或者根本徹底抵制。

 

近代中國是個極其落後又坐享其成的國家,在人類文明進步史上,極少有開拓者的身影,而對於文明發展的成果,更多的是反對和抵制;人類是怎麼進步的?人類是先驅者不斷用自己做小白鼠付出代價一點一點進步的,居里夫人提純鐳的時候,還對其放射性的危害沒有認識,以至於她把提純的鐳放在小瓶子裡隨身攜帶;飛機誕生之前,有多少好男兒死於自己的狂想和實踐;醫藥的發展史更甚之,新藥毒性都是時間和人們的身體反應積累出來的,四環素造成整整一代人牙齒發育不良;農藥的使用更是傷害巨大,這一切,除了那些科學家們有沉重的付出,普通民眾也付出不菲的代價。

 

中國都是拿來主義,用了並且感覺良好,理所當然;孟山都公司是化肥和轉基因工程的踐行者,被污化成一個十惡不赦的惡人,要推進滅人滅種的撒旦計劃;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很多評論,覺得這個國家的一些人特別可惡可恨,好處都是我的,壞處你都先給我試錯一遍,別跟我談別的,混蛋的可真不是一點點,雖然不能要求普通人都具備這種無畏的精神,但是哪怕你對這種試錯精神表達一點點敬意,也是善莫大焉,可惜,沒有!

 

世界村裡有這麼一個族群,他們享受現代文明,同時以各種方式和角度反對現代文明思想和發展方向,他們喜歡文明的產物----各種現代化商品,他們是拿著別人的優秀產品來比拚購買力的一群動物,同時無任何感恩之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571

新事業熄燈 董座留不住 林行憲淚灑尾牙

2014-01-13  TWM
 
 

 

一月是歲末年終吃尾牙的日子,卻傳出光寶集團整併子公司之際,在光寶工作超過三十年的集團榮譽副董事長林行憲,在子公司光寶動力儲能科技(簡稱光寶動能)的餐會場合上激動落淚。

其實,林行憲二○一○年交出總裁位置後,就升任副董事長,主掌光寶新事業群,成了光寶動能、光寶綠能、光寶移動等三家子公司董事長。去年三月,光寶前任執行長滕光中宣布退休,緊接著六月,林行憲也轉任榮譽副董事長,在光寶就已形同沒有真正的位置。

隨著光寶持續整頓轉投資事業,每年虧損超過兩億元的光寶動能與光寶綠能,成了這波被縮編的目標。尤其,去年兩家公司虧損進一步擴大,光是前三季虧損就達三.三七億元,因此去年底,光寶便宣布將兩家子公司併回母公司,以整合資源。

手上兩家公司吹熄燈號,集團內又已無林行憲的位置,也難怪感性的他,會在與員工惜別之際潸然淚下。

儘管光寶發言管道聲稱林行憲仍是自然人董事,但對比當年林行憲與光寶集團董事長宋恭源出身德州儀器,一同壯大光寶,成就台灣第一家掛牌上市的電子公司,昔日站在巔峰之姿已不復見。

(賴筱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3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