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草根骨髓庫打破壟斷

2013-04-15  NCW 
 

 

大陸惟一民間骨髓庫十年艱難生存,價值何在◎ 本刊記者 藍方 文lanfang.blog.caixin.com 從北京志願者司南體內抽出的造血幹細胞,緩緩注入山東一名白血病患者的血管。

主治醫生觀察著手術室里正在輸血的患者,撥通了陽光骨髓庫主管蔡元斌的電話。 “她(患者)一邊回輸一邊放聲大哭,感謝捐贈者,感謝你們,給了她第二次生命。 ”這是2013年3月25日,陽光骨髓庫十年間第六例成功移植的案例,也是蔡元斌接手骨髓庫工作後的第一個成功案例。但他仍憂心忡忡,經費拮据已讓陽光骨髓庫的運營和發展陷入困境。 “現在是最困難的時候。 ”蔡元斌說。

陽光骨髓庫是中國大陸惟一民間骨髓庫,其所有經費依靠自籌。每增加一例志願者,就需480元檢測費。它曾發起“陽光天使”行動,希望志願者在捐贈造血幹細胞的同時,也能負擔部分捐贈費用。但“捐髓又捐錢”的倡導,只得到不到五分之一志願者的響應。

2012年,陽光骨髓庫僅增加169份檢測數據。運營十年,總共也只有2760 份捐獻者數據。相對比的是,有國家財政和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的官方骨髓庫——中國紅十字會舉辦的中華骨髓庫——至2013年2月底,已有166萬捐贈者數據, 成功捐贈了3309例造血幹細胞。

不斷有人向陽光骨髓庫發問:其存在是否多餘?是否造成社會資源的分散和浪費?甚至中華骨髓庫也向蔡元斌發出過邀約 :放棄陽光骨髓庫的工作,中國紅十字會為其提供同樣性質的工作崗位。但無論是蔡元斌,還是陽光骨髓庫的發起人劉正琛,依然相信民間行動的價值:打破壟斷,為中國的白血病人和醫生提供更多的選擇。

他們能堅持多久?

陽光骨髓庫起步

劉正琛和他發起的陽光骨髓庫,是一個被媒體反複講述的故事。

2001年,正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讀研究生的劉正琛,被查出患有白血病。醫生給出的最佳治療方案,是骨髓移植。但他發現大陸的骨髓庫從1992年便開始運作,到了2001年,對外公佈的監測數據量卻只有2萬余份,直到2001 年8月,才出現第一例非親屬骨髓移植。

台灣的骨髓庫比大陸還晚一年起步,卻已有20多萬名骨髓捐贈者的資料,完成了400多例骨髓移植。他沒能在北京骨髓庫僅有的兩三百個捐贈者中找到合適的配型。和他一樣等待合適配型的,還有另外400萬血液病患者。多年後,劉正琛從中華骨髓庫一負責人處得知,此人在2001年接手骨髓庫時,拿到的只有一堆磁盤。中國紅十字會在對外宣傳中也不避諱這一段失敗的歷史,認為“資金、技術、觀念”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了骨髓庫工作的停滯。

劉正琛有了自己做一個骨髓庫的想法,並取名為“陽光” ,象徵生命和希望。家人5萬元的贊助,成為這個純粹草根骨髓庫的動資金。

他提起父親第一次和北京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接觸,希望其提供一些數據、技術上的支持時,對方惟一的反應是 :“你們家還有一個腦子清楚的人嗎?”這個讓絕大多數人吃驚的想法,在劉正琛家人和同學的支持下,一步步成為現實。劉正琛動員了100個志願者進行血樣檢測,隨後,借助北大平台,發起“陽光志願者協會” ,通過各種義演、宣傳、演講活動,籌募“陽光500”的經費。2004年,當“陽光1000”行動完成後, “陽光10000”又宣佈動——而這也意味著更大的資金和運營壓力。

從 “地下” 到 “地上”陽光骨髓庫首先面對的問題,是合法性的挑戰。剛成立一個月,就有媒體朋友直截了當問劉正琛 :做骨髓庫到底有沒有法律依據,是否有權利接受公捐款。

身份陰影很快變成了現實阻礙。

2002年, “陽光志願者協會”以學生社團身份掛靠于北大,學校方面收到過相關機構的傳真,稱陽光骨髓庫不合法。

2005年,衛生部血液處將劉正琛請到了辦公室,要“瞭解”他們的工作情況。在領導 的辦公桌上,劉正琛看到了一份義正辭嚴的公函,稱陽光骨髓庫擾亂了骨髓捐贈秩序,建議衛生部予以取締。衛生部駁回了“取締”的要求。答複稱,根據國務院412號令(即《國務院對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項目設定行政許可的決定》 ) ,衛生部只對“設立造血幹細胞資料庫組織配型實驗室和骨髓移植醫院”有審批權限。而陽光骨髓庫既非實驗室,又非醫院,衛生部無權審批,也無權取締。

這一態度只是暫時平息了業務合法性爭議。為尋得公募權,“陽光”又與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合作,掛靠成立了陽光計劃專項基金,便於接收社會公捐贈。

2006年,劉正琛從北大畢業,陽光骨髓庫也需擴大社會影響力,這個學生社團必須轉型。要成立獨立的 NGO,必須先找到業務主管單位。2006年,時任北京團市委書記的關成華同意掛靠,但未及手續辦理下來,關成華調離崗位;2007年, “陽光”又爭取到了在北京志願者協會下註冊二級協會的機會,同樣是領導人調換,註冊一事擱淺。

直到2008年,劉正琛被選為奧運火炬手,與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同行迎接火炬,終於在旅途中找到機會,與劉淇談起註冊的坎坷。即便有市委書記引薦,前後也花了一年多,方才正式成立了北京新陽光慈善基金會,性質依然是只能向特定群體募款的非公募基金會。骨髓庫則成為基金會的一個業務部門。

資金匱乏

數據庫的大小事關骨髓庫的成敗。骨髓庫的基本工作,是動員志願者,聯繫專業機構為志願者進行 HLA(人類白細胞表面抗原)檢測,結果錄入數據庫,患者可登錄查詢與其 HLA 匹配的捐贈者,再由骨髓庫出面協調,進行 HLA 複檢、供者體檢和最終的捐獻移植。

其中最大支出是檢測費用。檢測機構每人收費480元。費用究竟由誰來出,成為大問題。一概由骨髓庫出面募捐,成本高昂、壓力巨大。劉正琛在與美國骨髓庫的同行交流時發現,美國的捐贈者都會承擔一部分檢測經費。否則,以骨髓庫一己的資金,檢測量只有現在的20%。而在中國,要捐贈人“捐髓又捐錢” ,一時還難以被公接受。無論陽光骨髓庫還是中華骨髓庫,主要都由骨髓庫來負擔這筆開銷。一系列的宣傳動員、組織協調也需要行政成本。僅僅依靠志願者開展工作,顯然也不可持續。中國傳統的捐贈文化是“捐物不捐錢” ,有關捐款可否提取管理費用的討論延續至今,仍未被公廣泛接受。

由於沒有專門的項目經費,工作人員的工資也只能從基金會的原始資金和其他項目中協調。蔡元斌介紹,一個骨髓庫至少需要三個工作人員,分別負責宣傳推廣、配型查詢、捐獻者服務。而目前陽光骨髓庫只能聘請兩個人,工作量頗大。

這也是中國紅十字會骨髓

庫曾面臨的問題。而2001年中華骨髓庫重新動, “吸取前一階段的經驗教訓” ,中國紅十字會首先向財政部求援,要求資金支持。2003年,中央彩票公益金開始支持中華骨髓庫建設,2003年至2005年,財政部調撥 彩票公益金1.78億元用于中華骨髓庫擴 容項目,此後每五年進行一次規劃。

中華骨髓庫發展迅速, 到2011年底,已經建立了31家省級分庫。最新的數據顯示,到2013年2月底,中華骨髓庫已有166萬捐贈者數據,成功捐贈了3309 例造血幹細胞。

相形之下,沒有任何行政資源的陽光骨髓庫力量微弱。發展至今,骨髓庫中僅有2760份檢測數據。支持檢測的捐贈主要來自一些企業家的捐款。近三年來,每年新增的檢測人數都不到200人。

如今距離2004年發起的“陽光10000”的目標仍有漫漫長路。

“病人多了一個選擇”

2004年10月,一位中華骨髓庫的志願者在網上連續發帖,質疑陽光骨髓庫存在的意義。核心觀點是,國家已建立中華骨髓庫,樣本量很小的陽光骨髓庫是多餘的,應併入並共同來壯大中華骨髓庫。

頗具戲劇性的是,此番論戰後不久,陽光骨髓庫第一例骨髓移植成功。患者曉敏首先在中華骨髓庫尋找配型,並未找到與之相合的捐贈者。無意中她打開陽光骨髓庫的網站,竟查詢到了合適的配型。在劉正琛看來,這樣的案例,本身就說明瞭陽光骨髓庫存在的必要性。

“ ‘陽光’讓病人多了一個選擇。 ”剛主持了陽光骨髓庫第六例骨髓移植的方醫生說。她介紹,山東這位患者在中華骨髓庫和陽光骨髓庫都查詢了。初步在陽光骨髓庫配上了三個捐贈者,中華骨髓庫配上了四個。但陽光骨髓庫僅用一天時間便反饋了查詢結果,中華骨髓庫卻用了三四天。對比兩庫志願者的基本條件,方醫生優先選擇了“陽光” 。

談及與“陽光”的初次合作,方醫生感受頗深, “往常都是我們去催著中華骨髓庫,現在是陽光骨髓庫天天催著我們,整個態度是不一樣的。 ”正如2004年劉正琛對網友質疑的回應,在他看來,兩個骨髓庫的數據互為補充,為患者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而骨髓庫的壟斷地位會導致服務質量的下降和效率低下,陽光骨髓庫的存在無疑有助于行業服務水平的提高。

最明顯的案例,是對悔捐率的控制。

所謂悔捐,是指患者通過骨髓庫配型後的各個階段,捐贈者撤銷捐贈的情況。

中華骨髓庫的悔捐率達到20% 左右,甚至每年還會出現幾例術前悔捐——患者已為移植進行大劑量的放療和化療,喪失了造血能力,此時悔捐,根本無法臨時再找其他匹配者,大多數患者最終只能使用親屬不完全匹配的造血幹細胞。

悔捐乃是各國骨髓庫普遍面臨的難題。為了加大擴容速度,中華骨髓庫曾一度採取現場報名、現場登記入庫的方式,但志願者流失率很高。中華骨髓庫有關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隨後骨髓庫改進工作方式,完善捐贈確認環節,分離了登記和檢驗。

檢測經費拮据的陽光骨髓庫則對志願者的篩選和動員更為慎重。2005年左右,陽光骨髓庫發現約四分之三的人報名志願者是出于社會壓力或衝動。由是,陽光骨髓庫在報名登記到檢測入庫之間設置了兩個星期的“冷卻期” ,要求志願者在此期間仔細閱讀所有材料,並徵得家人的同意和簽字。而在過去,這一過程是放在捐贈者初分配對後進行。 “若不做調整,可能四分之三的數據都是無效的,也浪費了我們的檢測費用。 ”劉正琛相信,陽光骨髓庫的民間性,督促他們不斷改進工作流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而這反過來也必然會對“競爭對手”——中華骨髓庫有所促進。

讓競爭升級

事實上,中華骨髓庫也尊重陽光骨髓庫存在的價值。 “盡管他們量比較小,但幾年來一直有成功的案例。 ”中華骨髓庫有關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陽光骨髓庫的成立有一定的“歷史必要性” ,尤其在兩個骨髓庫發展的早期,陽光骨髓庫的很多工作手法,對他們頗有啟發。

不過,畢竟“中國只支持一個官方的骨髓庫” ,上述負責人表示,民間的骨髓庫,必然會有一些困難,陽光骨髓庫近年來的庫容增加就非常慢。 “不知道他們是不是考慮到社會資源的配置,避免浪費,而工作重心有所轉移。 ”中華骨髓庫曾多次向陽光骨髓庫發出“合作”的邀約,由前者整合資源,統一負責志願者的檢測和數據工作 ;後者充分發揮民間組織的長處,充分宣傳、發動志願者。劉正琛將此建議形容成“要想合作,必先自宮。 ”盡管劉正琛堅持陽光骨髓庫的獨立性和民間性,但骨髓庫在新陽光慈善基金會中的位置,確實發生了微妙變化。

就劉正琛本人來說,早期醫生將造血幹細胞移植作為他的最佳治療方案。但2002年,他開始服用名叫“格列衛”的特效藥,並被納入贈藥項目,移植不再是首選方案。他逐漸意識到例如大部分兒童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並不需要造血幹細胞移植。2012年起,新陽光慈善基金會進行戰略調整,將更多精力轉向經濟資助、信息服務及公認知與預防。

2012年基金會獲得的1200萬元的捐助,就有967萬元用于對患者的經濟資助。

與此相關,另一個讓同事們歡欣鼓舞的好消息也令蔡元斌高興不起來。多年來一直尋求公募地位的新陽光慈善基金會,近日終於走上正式的申請登記程序,有望成為北京市第一家民辦公募基金會。這樣的變化讓蔡元斌擔心 :最終的公募款項究竟能有多少用到骨髓庫項 目上——救助類項目直觀且已見成效,更易獲得公捐款 ;而骨髓庫所需資金量大,長期方見成效,募款並不容易。

對於陽光骨髓庫的下一步,蔡元斌有明確的答案:由政府購買服務。他介紹,美國也有兩個骨髓庫,其中美國骨髓庫有600多萬份數據,另一家規模較小的猶太人骨髓庫gift of life foundation 也有60余萬份數據。兩個骨髓庫數據共享,憑借自己的服務競爭公捐款資源。

而現在,陽光骨髓庫與中華骨髓庫已在世界骨髓庫平台上實現部分數據共享。在蔡元斌看來最為理想的模式,即雙方在志願者的質量、悔捐率和工作效率方面進行競爭,平等地從政府或福彩基金獲得購買服務和項目資助。 “這將 是陽光骨髓庫生存下去的惟一路徑。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667

《投資自保》外來的和尚比較會念經? 打破三迷思 別被外資報告牽著走

2013-10-14  TWM
 
 

 

外資研究報告「喊水會結凍」的功力,很多投資人都印象深刻。

但外資藉由研究報告坑殺投資人嗎?外資的研究報告到底有沒有參考價值?

身為小散戶的自保之道又是什麼?

本刊在八六八期曾獨家披露一位新竹的陳太太買進宏達電的血淚史:她在二○一一年六月,宏達電股價約九百元時開始買進,原因一方面是看好王雪紅的經營能力,一方面當時許多媒體披露外資券商的報告,絕大多數都是建議「買進」或「持有」,訂出的目標價則是以「重返千元」最多。陳太太認為,「這麼多專業人士都看好,應該不會有問題。」結果短短不到半年,宏達電股價竟腰斬到四五○元,從此她陷入加碼攤平、「愈攤愈貧」的窘境,至今慘賠近千萬元,身心都受到極大的傷害。

陳太太的例子,其實也發生在很多投資人身上,只看到外資研究報告的評等與目標價,卻未能深入了解背後的意義,導致虧損。而花旗前分析師張凱偉的洩密事件,又讓市場開始注意外資的研究報告。

多年來,外資挾著龐大資金與充沛資源,一篇調升或調降某檔個股目標價的研究報告,股價就很容易大幅波動。由於對個股握有「判生判死」的生殺大權,使得市場都想掌握外資最新看法,搶搭順風車,也因此外資出具的研究報告,一直是重要指標。

曾於怡富、日商日興等外資券商研究部服務多年、《巴菲特選股魔法書》作者洪瑞泰指出,外資是人不是神,提出的看法或報告不見得百分之百準確。而一般投資人最關心的總是目標價(Target Price)與投資評等(Rating),但這些是如何產生?背後的邏輯?以及用什麼方式評價,更需要了解。此外,研究報告的管控,有幾個常見的迷思也需要釐清。

迷思一:券商玩兩面手法?

客戶不認同 報告利多也可能賣超為何會有出利多報告卻賣股票的情況?洪瑞泰指出,研究報告只是外資券商提供給客戶的「參考資料」而不是「命令」,客戶沒有照單全收的義務。

而且若客戶是外資基金經理人,一天收到的報告或訊息動輒成百上千,如果不是知名分析師所寫的研究報告,恐怕根本就不會被客戶注意到。

此外,在該券商下單的除了其客戶,還有券商本身的交易部門,交易部門是否認同報告內容,或有其他考量,都不是研究部門或分析師能掌控的,所以這種出利多報告卻賣超的情況,未必是券商的兩面手法,投資人還是要以個股基本面為依歸,不用在意一、兩天的買賣狀況。

迷思二:發送對象大小眼?

做一份報告已不容易 不可能再分版本很多人質疑同一篇外資報告有「AB版」:A版給大戶、B版給散戶,兩個版本內容不同,甚至建議方向相反。洪瑞泰笑著說「這是不可能的。不僅國外的相關法令不允許,寫一篇報告已經夠辛苦了,還要改成不同版本,分析師或研究員哪有這些時間?」迷思三:獨厚某些族群?

報告不外流 但從撰寫到披露有時間差外資券商的研究報告通常只提供給該券商的客戶,不會輕易外流;除非券商主動發布,否則不是該券商的客戶,並不容易取得,且在刊出前須嚴格保密。基於服務客戶的考量,頂多是在報告刊出後,由分析師聯絡幾位重要客戶,提醒他們有重要的報告而已。這次張凱偉所犯的錯誤,就是在報告未刊出前就通知客戶,有洩密之嫌。

如果是長篇報告,分析師要寫好幾天,甚至幾個星期,寫完後還要經過主管審核,以及編排、印刷等流程,往往會有相當的時間落差。 即使是一、兩頁的報告,也必須經過公司內部審核,最快也要二、三天才會寄給客戶。而報告寄給客戶後,等到媒體輾轉取得、翻譯、披露時,股價的確可能已反映完畢,這是投資人必須了解的。

想找出真正值得參考的研究報告嗎?洪瑞泰建議,可以用「橫向」與「縱向」兩個方法。橫向是:找三份針對同一產業或公司、由不同券商與分析師撰寫的報告,比較其內容、邏輯以及準確度。縱向則找同一位分析師於不同時間點,對同一產業或公司的報告,觀察他的看法是否前後一致?投資評等會不會忽升忽降?經過幾次篩選,應該就可以找出該產業或該個股,最值得參考的分析師或報告。

最後,洪瑞泰建議,操作還是要有自己的依據,「為自己的每一筆交易負責」,外資報告只能作為參考。看報告是要從報告內容中,學習外資研究一家公司的方法與邏輯,千萬不能像陳太太一樣,只看到投資評等、目標價等簡化的數據就買進,造成令人遺憾的損失。

外資報告怎麼看?

看投資評等:

Buy未必是買進 Hold不見得續抱各家外資券商的投資評等各有不同,有的分五級、有的分三級(如右表),最複雜的就是短期評等給overweight或buy,中期評等變成hold或neutral……若沒有完整揭露,投資人很容易被迷惑。

由於評等不同,所以當看到兩家外資券商評等某檔股票同為buy時,未必就是兩家券商一致看好,可能A券商的buy只是B券商的trading buy而已。

法人指出,觀察投資評等時最須注意的,就是「連調兩級」,最大的陷阱就是從buy降成hold,看似持股續抱,但由於每個評等建議的配置金額或部位不同,隱含的意義就是「降低持股部位」,也就是「減碼賣出」,只是還沒出清而已。所以絕對不能只看字面上的意義。陳太太若能看懂外資評等的背後意義,或許就不會在900多元買進宏達電了。

看目標價:

留意產生的方式

這可說是最受市場矚目的關鍵數字了。目標價的產生,有些是透過評價模型,但有時也和該券商的內規有關,未必是分析師想坑殺投資人。據一名熟悉外資生態的法人表示,有些外資券商的規定是,若要提出buy的投資評等,目標價必須比內部設定大盤指數漲幅還要高出5至10個百分點。

例如目前指數是8200點,台積電股價105元,假設某家外資內部已設定台股未來半年上看9000點,漲幅將近10%;若要推薦台積電為buy時,目標價必須超越大盤漲幅5或10個百分點,就成為105×(1+15%)=120.75或105×(1+20%)=126元所以目標價的訂定,有時只是為了符合規範而已,除非很深入了解這家外資目標價的意義,否則真的是僅供參考,不能拿來作為投資依據。

看評價方法:

透過模型 成長性為主要考量外資券商都有評價模型,透過基本面與財務面給予個股評價。包括營收、毛利率、稅後純益、EPS(每股稅後純益)、ROE(股東權益報酬率)等絕對數字、年增率與季增率都很重要。

此外,外資還很注重「營收結構」,對該公司各項產品的營收占比、毛利,以及上下游供應鏈的供貨關係都很重視。最後綜合以上條件輸入評價模型後,給予適當本益比與目標價。

洪瑞泰表示,世上沒有永遠準的評價模型,所以若外資報告不準,其實很正常。由於外資大多以成長性為主要考量,用的評價方法也偏向大波段操作;只要公司營運維持成長,就會一直建議買進,往往愈漲愈樂觀、愈跌愈悲觀,在股價高檔時還一窩蜂叫進,給人追高殺低的印象。

撰文‧唐祖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177

招商證券快消品研究專題報告——打破知易行難的魔咒 初靈日上

http://xueqiu.com/8963169076/25664887
快消品是個「知易行難」的大品類,本文將嘗試以問答的形式理清快消品運作和研究的關鍵點,以打破「行難」的魔咒,還投資者一雙「慧眼」。快消品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高消耗快的產品,如日化產品、食品飲料等,看似平淡無奇、耳熟能詳,但其實「知」容易、「行」卻難:其一運作難;其二研究難。快消品的生產門檻低、同質化非常嚴重,因此要成功運作一個快消品尤其是成熟品類的快消品相當難;其次,快消品的收入增長來自消費者的購買,這牽涉到消費者購買決策等諸多人的問題,判斷起來總讓人感覺似是而非、心裡沒底,多數時間彷彿只能拍腦袋,因此研究起來困難也不小。本文將結合筆者實業運作及投資研究經驗,嘗試從根本上破解「行難」問題。

快消品要運作成功,有三個關鍵點:1、塑品牌;2、強渠道;3、控新品。由於快消品同質化嚴重,要獲得消費者優先選擇或賣出溢價,則必須要人為塑造出差異化,這就是品牌誕生的根源,也是快消品言必稱品牌的根本,是為最基本的核心競爭力。其次,要實現銷售,必須要有強大的渠道,而好的渠道通常有三個特點:1、物流的通達性;2、價格的穩定性;3、終端陳列的生動性。其中尤其終端陳列的生動性是打動消費者購買的關鍵環節,可謂臨門一腳,也被稱作第一真理時刻,要特別重視。再者,由於快消品的新品很容易被競爭對手模仿,因此要不斷推陳出新才能始終保持競爭優勢,因此高成功率的新品開發管控能力是持續增長的重要保證,本文詳細介紹了新品開發的系統流程以及簡便實用的新品首年收入估算方法。此外,我們還對重點覆蓋的非酒類快消品上市公司的運作能力進行了全面的評價,可供投資者參考。

而在快消品投資研究領域,欲觸及最深層次的基本面,亦有三個關鍵步驟:1、看廣告;2、勤跑腿;3、多試用。快消品大多具有一定的保質期,因此要靠長期壓貨來虛增收入並不容易,所以我們應該牢牢地把握住「消費者是老闆」的快消品本質,以目標消費者的視角重點考察三個真理時刻的購買慾(即:1、看廣告後想不想買;2、進終端後還有沒有買的衝動;3、用過產品之後是否會再次購買),以及商品在重點市場終端的可得性(即鋪貨率及斷貨情況),這樣才能對標的品牌的持續增長性有全面客觀的判斷。尤其需要強調的是,在研究過程中,最好能有目標消費群參與,或至少研究者要對目標消費群有深刻的瞭解,否則極易「失之毫釐謬以千里」。此外,針對電商渠道蓬勃發展的現狀,我們也在文中介紹了評價電商運作水平的框架,供投資者參考。

一、「知易行難」的快消品

快消品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高、消耗快的產品,如日化產品、食品飲料等,看似平淡無奇、耳熟能詳,但實質上是個「知易行難」的大品類,知易不難理解,行難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運作難:快消品一大特點就是門檻低、易模仿,故而同質化嚴重,要脫穎而出不容易,尤其是在已有強大品牌的領域,則更是難上加難,成本驚人。

2、研究難:表面現象好理解,但本質和要點不好把握,尤其是牽涉到消費者的選擇,總感覺似是而非,一時無從下手。

但是行雖難,並不意味著無章法可循,本文將嘗試以問答的形式理清快消品運作與研究中的章法,還投資者一雙「慧眼」。

二、如何運作快消品——做好三個關鍵方面
查看原图1、塑品牌——建立差異化的品牌資產問題1:首先我們需要思考為什麼會有品牌,而且提及快消品則言必稱品牌?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我們在上文已有提及,說白了,就是同質化嚴重,需要通過品牌來塑造出人為的差異化,以獲取超額利潤。

問題2:到底什麼是品牌?所謂品牌,更準確地說,是其背後代表的品牌資產,即消費者看到任何有關該品牌的元素包括廣告、包裝、文字、顏色等,於第一時間在心智中條件反射產生的印象。

由此可以看出,品牌的直接作用就是以廠家期望的形式,牢牢佔據目標消費群心智,從而使自己的產品獲得優先選擇乃至品牌溢價。

查看原图問題3:如何系統化地塑造品牌?相信多數業外人士,在看到這個問題時一定是一頭霧水,即便是有一定經驗的投資者也未必能清晰地說出個所以然。在此我們將參考快消品黃埔軍校——寶潔的經典品牌塑造框架,並結合個人實務經驗,來全面生動地闡釋品牌的系統塑造方法。

查看原图


1、環境全景分析

對宏微觀環境進行全面分析,這是塑造品牌的基礎性工作,具體分析領域包括消費者及社會環境、渠道及購物者、競爭對手及公司自身的生意目標等,其中瞭解消費者是重中之重。由於本部分涉及的內容很廣,分析方法也多種多樣,因篇幅所限,在此不多展開。

查看原图


2、明確目標消費群(WHO)

消費者的需求是非常多樣性的,不要指望一個品牌能滿足所有消費者的需求,因為要牢牢佔據消費者心智,一個品牌就必須要有鮮明獨特的品牌資產,這就意味目標消費群要「專且精」而非「大而全」。

通常我們把一個品牌的全體目標消費群定義為「戰略目標人群」,但是這個劃分依然很大,要讓生意落地並穩步增長,我們還必須進一步劃分出最具短期生意增長潛力的「短期目標人群」,即飯要一口口吃,每個階段只做透一個子人群。

查看原图
一個合理的目標消費群應該有以下三個特點:(1)人群足夠大,其潛在市場容量至少超出生意目標的兩倍以上;(2)是基於需求劃分的,這樣我們才能提煉出相應的賣點並進行針對性的產品設計;(3)是否對該人群有足夠深入的洞察力,並能通過可落地的操作,始終獲得目標人群對產品的優先選擇。



3、定義品牌資產(WHAT)

品牌資產的定義分為三大部分:

(1)一句話品牌資產描述:即對品牌資產的高度概括性總結,也是品牌最終想在消費者心智中留下的總體印記或稱品牌內涵,這是品牌塑造的總綱。

(2)品牌個性:品牌所具有擬人化的性格,且要對目標消費群有強大的吸引力。

(3)品牌資產的構建基礎:包含品牌差異化賣點、品類共同訴求點兩部分,其中前者是尤其重要的,這是塑造獨特品牌資產最為核心的一步,比如除菌是舒膚佳差異化訴求,而其具有的清潔功能則只能算做品類共同訴求點,是該品類必備功能。

此外,品牌資產還包括品牌字體,顏色等品牌資產執行元素,見圖8。

查看原图
4、精準的整合傳播(HOW)

品牌傳播的目的就是要讓品牌資產在消費者心智中不斷昇華,其關鍵有二:

1、必須制定一個符合品牌資產定義的統一傳播主題;

2、必須在消費者最能接受品牌信息的時間和地點以最合適的方式進行持續傳播。

傳播媒介中有一點值得特別重視,也是我愈發深刻的感受,那就是包裝其實是一個很好的自媒體,簡單說就是「好的包裝會說話」,美觀僅僅是其極小部分功能,更重要的是必須要讓消費者在貨架前容易看到,並有興趣拿起來,同時通過凸顯的差異化功能訴求及包裝側面背面的詳細說明甚至軟文故事,直接促進消費者當下購買。

查看原图
當然除了上面四步驟大框架以外,我們認為還有三個品牌塑造落地的細節也非常值得重視,即「2W1H」——When(合適的時間)、Where(合適的市場)、How much(合適的定價),為方便記憶,我把三者總結為「天時地利人和」,具體詳述如下:

(1)When(合適的時間——天時):包括某個新品牌首次推出或已有品牌新單品推出的時間。天時正如播種要趕上時間一樣非常重要,好的時機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時點:1、足夠大的目標消費群存在可靠的未被滿足的需求時(這需要足夠的消費者研究與洞察力);2、已有同類產品上市,市場反響不錯,消費者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且先驅者尚未做大之時。很多大公司就經常選擇後者,他們可以觀察市場上的潛力新品,然後集中資源快速做大,風險相對來說也較低,尤其如果先驅者實力較弱,甚至會被後來的強者喧賓奪主。

(2)Where(合適的市場——地利):此處合適的市場是統稱,具體包括合適的區域和合適的渠道兩個方面。合適的市場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考慮:1、短期目標消費群在哪些區域富集、他們在什麼渠道購物?2、廠商在哪些區域及渠道擁有足夠的資源?(如足夠的銷售隊伍、有運作能力的經銷商、現有的品牌認知基礎等)3、哪些區域和渠道性價比最高?(營銷預算總是有限的,應優先選擇市場容量大、人均廣告及地面營銷成本低的地區和渠道)

(3)How much(合適的定價——人和):讓消費者想買並買得到只是品牌塑造的前期工作,在購買環節還有最後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價格,只有目標消費群覺得合適的價格才有意義,為便於記憶,在此我將合適的定價簡稱為人和。定價具體又包括兩個層面:戰略上(高中低檔)和戰術上(具體的建議零售價、臨時促銷價的制定)。前者好理解,主要根據目標消費群消費能力及競品定價等情況綜合考慮,而戰術上的具體價格制定同樣也不容小覷,比如一塊肥皂到底是賣2.98元還是3.05元,可能在消費者心中就完全不同,這牽涉到複雜但卻很有趣的消費心理學,建議大家可參閱經典定價書籍《無價》。

查看原图
問題4:什麼樣的快速消費品最具有運作價值?這是快消品投資中常見且重要的問題,我認為最具價值的主要有兩大類產品:

第一類是無法快速辨識產品質量差異及原材料成本的產品,如此一來消費者無法形成清晰的價格錨定,在此基礎上,就可以通過獨特的差異化訴求,大幅提升品牌溢價。

其次是能融合情感因素的產品。顯然情感的價值是無法量化的,因此也存在巨大的溢價空間。

查看原图2、強渠道——目標消費群買得到,而且想馬上買問題5:什麼是好的渠道?渠道恰如輸水管道,保證水流通暢是其關鍵。從這個角度看,我認為好的渠道有三大基本要素:1、物流的通達性(水管無堵塞);2、價格的穩定性(水壓要穩定);3、陳列的生動性(龍頭易擰開)。其中尤為重要的是一件商品在店內的陳列表現,我們稱之為第一真理時刻,因為這是消費者直面真實商品的第一時刻,正如男女之間的一見鍾情,可能在數秒之間,便決定了商品的生死,有數據表明,76%的快消品是通過店內的衝動購買達成的,所以尤為重要,這也是第一真理時刻名稱的由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陳列生動並非只是美觀,更重要的是激發消費者即刻購買慾望。

查看原图
問題6:快消品渠道模式的分類及特點?快消品的渠道模式可大致分為四類,見下圖所示,每種各有優劣,適合不同的企業發展特點和品類特性。

查看原图
大經銷商制:一般適合於企業成長初期、實力較弱且又想快速擴大銷售規模時使用,弊端是當經銷商收入到達一定規模,對廠家議價能力提高後會形成惰性,不願繼續深耕市場,使得廠家的生意增長限於瓶頸。如廠家要削藩扁平渠道,將會阻力重重,若鐵腕推進或將面臨生意大幅下滑的劇痛,很多廠家最終被迫只能安於現狀。當然若廠家品牌足夠強大,產品盈利豐厚,經銷商將依然會對廠家惟命是從,如著名辣醬品牌老乾媽。

助銷模式:首創於寶潔,主要是與經銷商建立長期共贏的戰略合作關係,廠家通過派駐經銷商人員直接掌控經銷商的銷售隊伍及進銷存,共同擬定生意增長計劃、全面指導經銷商的終端建設,廠家通過借力經銷商資源,實現對終端的可控和管理。但是這需要廠家有強大的運營系統和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做支持。

深度分銷模式:廠商通過細分市場,招募大量銷售人員直接開發、掌控終端,經銷商淪為區域配送商和資金提供方,以獲取配送差價為主要盈利模式。由於經銷商普遍較小,且廠家對終端有掌控權,廠家處於強勢地位,各種營銷政策將可以快速地貫徹執行。但由於營銷體系扁平,自有營銷人員及經銷商眾多,需要建立起強大的內部管理系統,否則將難免失控成為一盤散沙。

直銷模式:這個主要是直營連鎖店以及垂直電商。廠家對終端可以完全掌控,消除所有渠道差價,提升自己的毛利率並全程控制自己的產品質量,對於即食熟食及冷鏈配送商品來說,可最大限度保證食品安全,缺點是:直營連鎖資本開支較大,擴張速度慢,而垂直電商流量導入成本較高,且面臨其他平台電商的競爭,更適合差異化較為明顯的小眾產品。

3、控新品——高成功率的新品開發體系問題7:為什麼把控新品如此重要?因為通常來說,一個好的新品可以打一時天下,但很難久坐天下,在成熟的品類中尤其如此。這是因為快消品的研發門檻低,好賣的單品很容易被模仿,尤其在大家品牌力旗鼓相當的情況下,單一產品更是難以一統天下。

查看原图
所以應對之道,就是不斷推陳出新。但是眾所周知,快消品的營銷費用率動輒20-30%,新品短期可能更高,如果新品失敗率過高對企業價值來說將是極大的毀滅。所以企業內部必須建立一整套完成的新品上市控制流程對新品進行嚴格把控。

這方面,很多外企都有非常完善的體系,比如寶潔的SIMPL流程,一個完整的SIMPL流程走下來要18個月,雖穩健但反應速度較慢。在此我們為大家介紹一個相對本土化的新品開發流程(見圖18),建議國內企業可以按照類似的理念自行進行量身定製新品管控系統,以兼顧成功率和反應速度。同時,也強烈建議投資者在調研時對新品上市流程做重點關注。

查看原图
問題8:廠家如何量化評估新品的銷售潛力?新品上市一年內的銷量預測可以用以下公式測算:

新品首年銷量 =戶數×肯定會買率×認知率×鋪貨率×平均購買次數×每次購買量

這個公式中除了戶數是固定數字外,其他數據均需通過消費者定量調查或以往新品歷史數據估算而來,如肯定會買率是通過新品上市前的消費者調查直接得來的,而認知率則是通過新品廣告預計投放量與歷史數據對比估算得出的。

要進行較為準確的新品銷量估計,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消費者研究體系,並積累詳實的歷史數據。對於微小企業來說,成本相對較高,我們建議10億元收入規模的企業應建立起初具雛形的規範化消費者調查體系,每年投入百萬級別的經費進行消費者研究,並著手建立單品歷史數據庫和消費者數據庫,而對於50億元以上銷售規模的企業來說,應有精細化的消費者研究體系和完整詳實的單品及消費者數據庫,力求對新品上市進行較為精確的量化管控,以儘可能提升新品上市成功率。

問題9:投資者如何簡便估算已上市新品的銷售額?上文我們雖然給出了一個新品銷售潛力的計算公式,但很顯然,對於投資者來說,其中變量太多,且數據可得性很差,有沒有簡便地估算已上市新品銷售額的辦法呢?答案是肯定的,接下來,我將給大家介紹一個我們在實際研究過程中摸索出來的可操作的新老品對比估算法,計算公式如下:

新品首年銷售額=(新品鋪貨率/老品鋪貨率)×(新品貨架陳列面積/老品貨架陳列面積)×(新品店內銷售周轉率/老品店內銷售周轉率)×(新品單價/老品單價)×老品同期銷售額

這個公式看起來有點長,但其原理很簡單,就是通過對比新品和成熟老品的鋪貨率、店內貨架陳列面積、動銷情況以及零售價格,再借助已有的成熟老品銷售數據估算新品收入。上述公式中括號裡的比值可以看成新老品之間的比例係數,公式可簡化如下:

新品首年銷售額= 新品鋪貨係數×新品陳列係數×新品周轉係數×新品價格係數×老品同期銷售額

看起來上面的係數變量很多,貌似獲取起來很困難,其實不然,這些數據均可以通過終端調研獲取,尤其以商超渠道為主的新品更為適用於上述公式,調研方法如下:



(1)首先瞭解新品上市區域與現有老品銷售區域的分佈。



(2)在新品上市的重點區域選擇均勻分佈的代表性大門店,建議數量至少不低於10家,最好30家左右(數量越多當然更精確,但調研起來工作量也大)。



(3)挨個門店進行走訪,看看每個終端裡老品和新品的貨架陳列面積,由於單個陳列貨架一般是標準寬度,因此可以直接數架面個數作為貨架面積數據。周轉率則主要看生產日期與當前日期之間的間隔天數,兩者是反比關係。



(4)瞭解新老品之間的出廠價關係,若沒有就直接記錄店內所標的零售價。



(5)老品銷售數據一般可以向上市公司瞭解或依據前一年情況估算。



(6)上面數據得到後,即可代入公式計算,下面我們可簡單舉一個例子:

假設A為某公司新品,B為該公司某成熟老品。調研一共走訪了30家店面,其中A有售的店10家,B有售的店有20家;A的店均陳列面積為1個貨架,B為2個;A的出廠日期至調研日間隔時長平均為30天,B為15天;A的零售價15元,B為10元;B上年銷售額10億元,預計今年基本不變。則A的首年銷售額估算如下:

A首年銷售額=(10/20)×(1/2)×(15/30)×(15/10)×10=1.875億元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新品的鋪貨和消費者初步認知有一個基本的過程,建議至少新品上市3個月後再進行上述調研估算,當然如果想要計算更精確,也可以在新品上市首年進行多次終端調研,逐季甚至逐月測算加總。

三、如何研究快消品——把握三個真理時刻在討論如何研究快消品之前,我想先提出一個前提,那就是「消費者是老闆」,這也是在寶潔被奉為絕對真理的一句話。消費者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為什麼是老闆而非上帝,我的理解是:上帝是用來祈求的,而老闆是真正給我們發工資的,消費者不正是用口袋裡的鈔票為我們的產品投票,並最終形成了我們的工資麼?

既然消費者如此重要,那麼要研究消費品,就必須從消費者的視角去調查、分析,尤其要認真評估對消費者產生關鍵影響的三大真理時刻,這樣才能客觀評價標的公司的快消品運作能力,並更深層次地把握快消品的本質。

查看原图
1、看廣告(看完想不想買?——第0真理時刻)問題10:廣告的作用是什麼?我認為廣告的主要作用就是傳播品牌資產、提升品牌和產品的認知度、必要時消除消費者的消費隱憂,以達到吸引消費者進店嘗試購買的目的。而對於營銷人員來說,推出一條好的廣告大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快感,因此也被稱為第0真理時刻。

問題11:什麼是好廣告?多數人提到廣告首先想到的是創意,但創意好真的就是好廣告麼?非也。

廣告的根本作用是傳播品牌資產,最終影響消費者的心智,我喜歡把廣告比作糖衣砲彈,創意更像是糖衣砲彈的糖衣,主要是從感官上吸引消費者,而更重要的則是傳播的內容,這才是砲彈的彈藥,是真正起到品牌塑造作用的,因此創意與傳播內容是表與裡的關係,兩者的重要性應該是三七開,所以衡量廣告好壞,尤其關鍵的是要看傳播內容是否符合品牌資產的定義、是否精確地表達了差異化訴求點,單純靠創意的廣告正如空殼的糖衣砲彈,消費者雖然愛看,但舔過就化了,不會在心智中留下絲毫印記,這就是燒錢廣告的一大典型。

查看原图
問題12:什麼是廣告投放大忌?廣告低效甚至無效投放堪稱司空見慣,我總結了一下,大致有三大主要表現形式:

(1)不經測試:拍攝一條廣告可能花費100萬,但播出的費用可能至少是上千萬。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國在播的廣告中至少有一半以上是在做燒錢的無用功;

(2)空想主義:在沒有足夠鋪貨率時投廣告是極大的浪費,因為看了也只能空想,根本買不到,比如某些區域品牌外地根本見不到貨,也去央視大打廣告。

(3)撒胡椒麵:不達到一定消費者到達率(Reach)和到達頻次(Frequency)的廣告投放是浪費,正如水不煮沸永遠也成不了開水,因為不能足夠深刻地影響到足夠多的目標消費群,對銷量的影響將非常有限。那些資金實力不夠的企業,更應該要有聚焦思維,可以考慮聚焦重點區域的重點人群,做多媒體組合、優化投放效率,只有把拳頭握起來,攻擊才會更有力,不要試圖一口吃個胖子。

查看原图
2、勤跑腿(進店還有購買衝動麼?——第1真理時刻)勤跑腿主要是指多去重點市場的渠道和終端實地調研,個人認為主要看5個方面:

(1)鋪貨率及缺貨情況:有多少比例的店有貨?這是買不買得到的基礎。此外,看看有沒有經常缺貨的情況,這反應了渠道的基本管控效率。

(2)店內的4個份額:即在同品類中的貨架份額、規格(SKU)份額、堆頭份額、郵報促銷品份額,這是讓目標消費群能快速注意到商品的基礎。此外包裝色彩是否能在貨架上形成一個獨立的色塊,迅速跳入消費者視野,也是需要評估的重要一環。

(3)購買衝動性:對於快消品的購物決定,70%以上消費者是在店內作出的,因此除了確保讓消費者看到商品外,更重要的是必須要有足夠的理由讓消費者當下就決定購買,這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店內貨架、堆頭、包裝等處的廣告語對產品獨特訴求和購買急迫性的宣傳。(如除菌用品渲染細菌的危害、以及限時大力度促銷等)

(4)動銷速度:主要看生產日期,這是考察當下所有營銷活動的效果。此外不同品類的周轉速度是不一樣的,因此在看生產日期時應在同一品類中進行橫向比較。

(5)價格穩定性:價格不能經常變動,尤其同一層級的經(分)銷商價格要保持穩定,否則極易產生跨區域竄貨,這是快消品一大忌,極度混亂的價格也是崩盤的前兆。

勤跑腿是獲取一手資料最直接的辦法,尤其是對於新品表現的評估尤其重要。我們曾在2012年2月對豫皖蘇三省的白酒批發渠道及商超終端做了個大面積的走訪調研,其中順便針對洽洽食品的新品嘎吱脆薯片特意走訪了其大本營合肥市場的商超終端,發現店內陳列很差、鋪貨率也一般、動銷緩慢,大本營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回來後我們發佈了調研報告《豫皖蘇行思錄之二——洽洽食品:快樂的瓜子vs.猶豫的薯片》,明確表示了對嘎吱脆的不看好,果然其後洽洽的薯片業務12年及13年上半年收入分別同比大幅下滑30%和28%。

3、多試用(用過還想再買麼?——第2真理時刻)產品的使用體驗是品牌打造落地的最後一環,沒有足夠的重複購買率,銷量是無法保證的,更不用說打造紮實的品牌資產了,因此套用毛主席的一句話來說,就是「不試用就沒有發言權」。

但需要強調的是,上述三個步驟,尤其是「看廣告」、「多試用」以及店內購買衝動評估的環節,最好是要有目標消費群來參與,或者至少研究者要對目標消費群有足夠深刻的瞭解,否則「想當然」的研究很可能會「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也與我們「消費者是老闆」的大前提相違背。

以上我們介紹的三步驟研究方法主要是針對快消品傳統的線下運作模式,在電商風起云湧的當下,不少品牌也開始觸網,利用互聯網平台進行傳播和銷售,雖然較之傳統銷售方式,電商總體比例尚小,但發展卻異常迅猛,因此如何評估電商的營銷能力,也成為投資者極為關心的內容。在此,我們建議可借鑑寶潔的4C電商運作框架來進行評估,詳見下圖,具體細節較為龐雜因篇幅所限不再展開。

查看原图
四、快消品運作與研究總結「塑品牌」、「強渠道」和「控新品」是快消品運作的三大核心競爭力,因此快消品的研究必須牢牢圍繞這三個方面的能力來考察。而眾所周知,快消品運作的所有一切就是為了最好地滿足目標消費群的需求尤其是從未被滿足的需求,為此,在研究過程中,投資者必須始終以「消費者是老闆」作為研究前提,堅持以目標消費群的視角來逐一審視標的公司的三大運作能力,對應的研究方法就是「看廣告」、「勤跑腿」、「多試用」,我想這樣的研究結果將會更接近快消品真實的基本面。

查看原图
五、重點覆蓋的非酒類快消品上市公司運作能力綜合評價為了便於讓投資者對食品飲料板塊主要快消品上市公司運作能力有一個系統的瞭解,我們在此將從「塑品牌」、「強渠道」和「控新品」三個快消品運作的關鍵方面對我們重點覆蓋的非酒類上市公司進行一個運作能力的綜合評價。而之所以去掉酒類,主要是因為在當下的中國,因為某些歷史國情的原因,酒類尤其是白酒並未充分體現其快消品屬性,因此可比性不強故暫不納入本次評價範圍。

評價方法:本次評價採用星級打分制,星的數量越多代表運作能力越強,5顆星代表所有待評價上市公司中的最高水平。評價方法依據上文中提到快消品研究三步驟框架,評價內容為最近1-3年內表現出來的實際運作能力,其間固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主觀因素,但這並不妨礙評價結果的整體可讀性。

兩點重要提示:其一,所有公司的運營情況都是動態的,因此評價只代表當下的情況,切莫刻舟求劍;其二,快消品運作能力僅是反應公司基本面好壞的一個重要方面,不能單憑此做投資決策,還應綜合考慮改善預期及估值高低等多方面因素。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468

打破me too 中國IC設計廠追殺台廠

2013-11-18  TCW
 
 

 

一家小晶片公司要在台灣掛牌,竟然讓產值數百億元的老前輩公司警戒?

這家小公司是矽力杰,董事長陳偉與團隊是中國時下最熱門的「海歸派」(在海外留學、歸國工作),基本可說是,第一家將到台灣掛牌、「陸皮陸骨」的中國晶片設計公司。

矽力杰的主要產品是類比晶片,筆記型電腦、LED燈泡、機上盒(Set Top Box)等產品都用得上,可以說衝著類比晶片龍頭立錡、致新而來。中國對手「撈過界」來掛牌,致新總經理吳錦川說,「我看到他們(矽力杰)來台灣掛牌有點驚訝,以前只在中國客戶看到(用矽力杰產品),現在台商(如仁寶)也看得到了。」

不僅台灣關注,據稱德州儀器(TI)也把它列入觀察名單中。

矽力杰上半年營收只有老大哥立錡、致新一半不到,但稅後淨利卻直追致新;它在特定領域一顆晶片的售價,就能高過同業三顆晶片總合,但它也能讓客戶整體成本降低三分之一、效率提升五%,才獲得飛利浦(Philips)、歐司朗(Osram)等國際大廠的青睞。

這家中國小公司,正以一次又一次的「破框」,衝擊台灣類比晶片老大哥的舊思維。

破晶圓代工廠慣例享大客戶量身打造待遇

破框,怎麼破?一,先破晶圓代工廠只替大客戶量身打造新製程的慣例,矽力杰成立於金融海嘯發生的二○○八年,當時不論台積電、聯電等大廠,都進入產業低潮,願意破例替矽力杰這家新創公司量身打造新製程,通常是大客戶才享有的特權。

破台灣晶片業慣例不當替代品,要當第一

二是破台灣晶片設計業的「me too」(指替代方案,較易銷售)慣例,一開始就以「最好」為目標。

台灣類比晶片族群十餘年來不斷強調「取代外商」的成本優勢,當時許多產品規格都跟從Maxim、德州儀器等外商,用相對低廉的報價,吸引客戶從外商轉為台廠;當時資本市場都認為,光是這種取代外商的「快錢」,就能夠讓台灣類比晶片一路順遂。

這一度讓立錡、致新等公司四年就營收翻倍,但營收在二○一○年登頂後,近三年明顯受到主要市場─電腦的衰退拖累,陷入成長停滯。反之,矽力杰近三年營收卻都翻倍成長,去年賺了超過一個股本。陳偉自己分析,與台灣老前輩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意願」。

「開始訂的目標,就是整個行業最好的、不是second(第二名),所以產品出來時,才有可能是最好的。」陳偉解釋。

破產品設計框架不走﹁一向如此﹂的做法

三是破產品設計框架,矽力杰以自有製程為基礎,從根本重新思考產品的定位,打破「一向都是這麼做」的慣例。

舉例來說,筆記型電腦的電源控制模組長期由三顆晶片組成,並由不同晶片公司供應;但去年矽力杰一顆新晶片,一口氣就整合這三種功能,替客戶省下超過一半的成本與物料管理,印刷電路板的體積也僅原本的三分之一。也因此,矽力杰單顆晶片的售價,還高於三顆一套的售價。

創新的代價是,一來晶片失敗風險較高,二是必須額外撥出一五%研發人力。矽力杰團隊來自美國類比晶片大廠,多次開發出全球第一的產品,等於是拿美國矽谷的強大戰力,回亞洲創業。矽力杰曾經在四個月裡,開發出美國大廠需時六至十二個月的晶片,搶得三星固態硬碟(SSD)交換器保護(Protect Switch)相關訂單。

矽力杰「破框」的衝擊,也重新挑戰台廠的思維。

多年前,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在一個研討會上被問到,台灣晶片設計還能領先中國多久?他回說,至少十年。

二○○六年後,聯發科中國對手展訊、銳迪科(RDA)陸續登錄美國那斯達克(NASDAQ)股市,聯發科領先的時間落差,也漸漸縮減到兩、三年。今年,儘管中國公司還未進入全球前十大晶片設計之列,但四、五百家的產業規模,已經逼近台灣的一半,全球產值比重超過一一%,是僅次於美國、台灣的第三大聚落,這些中國晶片設計公司已非吳下阿蒙。

「我覺得台灣的處境是,以『成本』取勝的優勢,看起來不見得能夠持續了,」聯發科總經理謝清江認為,中國資訊業者這幾年思維和台灣完全不同,「台灣類比晶片設計公司長不大,因為客戶集中在IT產業,」吳錦川分析,「但這之外的應用還有工業、網路通訊等等,我說的是真正的Telecom(通訊局端設備),那種台灣是完全沒有客戶的。」謝清江總結說,「(台灣)唯一能夠做的,就是跑快一點。」

從矽力杰得見中國晶片設計公司正在轉變,並逐漸威脅台灣老前輩,台灣若是願意跨出舒適圈、接受更難的挑戰,仍可擺脫「一代拳王」的宿命。

【延伸閱讀】跨海掛牌矽力杰,淨利直逼致新!—3家類比晶片公司上半年業績表現

公司:立錡(類比IC龍頭)資本額:14.95億元營收:54.81億元稅後淨利:7.2億元EPS:4.8元

公司:致新(指標股)資本額:8.62億元營收:19.22億元稅後淨利:2.6億元EPS:3.13元

公司:矽力杰(中國首間來台掛牌)資本額:5.5億元營收:8.77億元稅後淨利:2.16億元EPS:3.96元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整理:王毓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726

誰打破了股票的飯碗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684890

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後,在有量寬的投資世界裹,沒有簡單完美市場,全球股債滙都受央行政策主宰。在宏觀策略中,一些以期貨交易、量化策略為主導的CTA策略對沖基金,主要是追蹤市場趨勢,近年回報可以「慘淡」來形容,本港有一隻以此作對沖策略的基金Man AHL Diversified Futures Ltd,截至12月5日為止,錄得負回報9.2%,2012年也是負回報6.3%。

事實上,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以程式主導的對沖基金,部分在過去5年均現虧損,今年這類策略更是所有對沖基金策略中表現最差,如果短期內沒有好轉,恐怕部分對沖基金會關門大吉。這類程式量化基金以追隨趨勢為主,過去十幾年來一直取得成功,近幾年卻表現不濟;部分基金經理認為,程式本身沒有問題,但市場改變了,而程式沒有改變。

所謂的市場改變,關鍵是各國央行的人為干預行動,非常規貨幣政策之外,有時候央行一句說話就改變市場趨勢,與歷史模式並不相同,因此,就算是最複雜的超級電腦,也無法計算出這些非常規的人為因素。最典型例子是5月份,聯儲局突然暗示出退市,美債急跌,金價暴挫,股市震盪,均令這類基金回報元氣大傷,以ManAHL Diversified Futures Ltd為例,5月份錄得負報9.2%。

既然市場變,基金亦要變,部分基金的應變方法,一是修改程式,捕捉短周期趨勢;二更為集中某個市場,如貨幣、股市;三是投資一些未被資金逼爆的市場,期望受政策影響的程度會減低。然而,更大的問題是,整個對沖基金行業近年一直處於捱打狀態,因為不少資金流去ETF市場,希望作另類投資的衝擊愈來愈大。

提到另類投資,貝萊德就在前文建議明年投資策略不宜只將資金投放於股票及債券的傳統工具上,而是應高度分散於具創意的多元化資產上。從貝萊德過去幾年併購的資產,包括今年5月收購房地產私募基金公司MGPA,以壯大在亞洲房地產市場的實力來看,該行已預視投資者對另類投資的需求有增無減。

有趣的是,我們的金管局才剛剛以綜合地產項目發展商的身份,夥拍英國企業進軍倫敦物業板塊,在漢諾威廣場投放2億英鎊。事實上,金融危機以來,不少官方投資者對英國物業市場大感興趣,卡塔爾、科威特等油國主權基金早在英國進行投資,而中國國家外滙管理局近年在當地亦相當活躍。在在反映主權基金對股債以外的另類資產興趣日濃。

我們擔心的是,專業投資者愈對股債以外的另類投資感興趣,流入股市的資金只會愈少,投資股票的難度將愈高,股市進入大牛市的時間表亦將愈遙不可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446

歐洲銀行業仍未打破“死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7815

每當金融危機爆發,銀行的資本受到衝擊,市場馬上會認識到銀行的脆弱性,特別是在經濟繁榮期內「瘋狂」累積的槓桿。

然而,脆弱的銀行業不僅是危機的傳導渠道,而且資本不足的銀行也無法給實體經濟提供信貸支持,所以各國政府都希望讓銀行充實資本,令市場相信銀行業是健康的(起碼看起來是健康的)。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後,美國政府進行了銀行壓力測試,同時通過一系列的措施,讓銀行從公共和私營部門的渠道充實資本,進而令市場重拾信心。起碼從指標上和至今的市場表現上看來,美國政府救助銀行的措施是成功的。

現在,經歷歐債危機衝擊的歐元區也計劃通過類似的銀行壓力測試,敦促銀行籌集資本,並向市場證明銀行業的健康。但鑑於歐元區內部各國的分歧,歐洲這次銀行壓力測試並公共資金的主動支持(美國政府曾強制向系統性重要銀行注入公共資金)。這意味著,在請求救助前,歐洲銀行只能通過市場籌集資本。

那麼,銀行籌集資本的動力如何呢?意大利教授Macro研究了2000-2012年歐美銀行的資本變化情況,如下圖所示,在07年危機前,研究採樣的歐美銀行更熱衷於發放紅利和回購股票,所以歐洲和美國在07年前都出現了資本的下降(灰色)。雖然07年以後這個趨勢出現了逆轉(紅色),但銀行業資本的增加部分是來自公共資金的,特別是歐洲,1949億歐元的新增資本中有1117億歐元是來自公共資金。

下圖還顯示了2000-2011年歐美銀行的資本流動情況:

(藍線代表歐洲,紅線代表美國)

因為受到危機的衝擊——經濟衰退壞賬增加,歐洲銀行業的盈利情況已經大幅下滑,因此,歐洲銀行可能還需要依賴當前的槓桿水平來獲取「合理的」資本回報率。同時,這還意味著,留存利潤對增加資本的幫助非常有限。

研究報告總結道:

總的來說,歐洲銀行的情況看起來遠未達到新的均衡。銀行至今的反應看起來都是小修小補的邏輯,因此激烈地對抗監管框架的根本性修改。這種策略只有在市場認為3%的資本比例是安全的,股東願意接受更低的回報率和分紅率比之前更低的情況下才可能成功。這兩者看起來是矛盾的。在仍然高槓桿率的業務中,股東要求的回報也應該更高。

因此,銀行必須尋求其他策略,比如說減少非核心資產和減少運營成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876

原油進口權壟斷有望兩周內打破 五大民企被列為試點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2392

中國原油進口權有望在兩周內放開,山東晨曦、山東萬達等五家全國規模最大的民營石油公司有望成為首批放開的企業。幾十年來國有企業對原油進口的壟斷將被打破。 據中國證券報,由國務院政策研究室社會發展司司長鄧文奎帶隊的一行數人近日走訪山東地方煉油企業調研,調研的主要內容就是業界呼喚已久的原油進口權放開。 此次參加調研會議的包括山東晨曦集團、山東萬達集團、天弘化學公司、山東匯豐石化集團有限公司、唐山渤海石油有限責任公司等。 地煉企業人士則表示,由於沒有原料加工,這些草根出身的煉廠開工率常年維持在20%左右,閑置設備達70%以上,無論給個人還是國家都造成一定損失。而在拿不到原油的情況下,多數地煉只能用燃料油代替原油作化工原料。後者就是原油加工後的廢料,消費稅改革後每噸進口燃料油還要加830元/噸的稅,而且會造成嚴重汙染。 此次向民營企業放開原油進口權,有望打破國有企業對原油進口的壟斷,逐步緩解以上問題。 據《21世紀經濟報道》,目前,國內的原油進口分為國營和非國營貿易兩種,國營主要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珠海振戎5家控制,進口數量無上限限制。非國營共有23家企業,但其中大部分企業都有國有石油公司背景,有些甚至是“兩桶油”的關聯公司,民營企業真正能獲得的進口配額極其有限。 五家參加調研的企業中,山東晨曦集團目前一次煉油加工能力為500萬噸/年,二次加工能力為1000萬噸/年;萬達集團及天弘化學公司煉化能力為2000萬噸/年;山東匯豐石化集團總煉化能力為2000萬噸/年;唐山渤海石油有限責任公司年銷售汽柴油為100萬噸/年,並擁有20萬噸的油庫,30座加油站。 同在調研隊伍里的中國石油流通協會專職會長趙友山表示,“目前,這幾家公司是國內民營企業里面實力相對最強的,加起來總資產有800多億,也都符合國家制定的原油進口的條件,接下來會先從試點開始,不斷推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836

青島港騙貸事件打破市場格局 高盛倉儲部門將進入中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1778

高盛下屬的倉儲業務部門正在謀劃首次進入中國,青島港融資騙貸事件曝光令原先的市場格局出現了洗牌機會。 路透援引消息人士報道稱,高盛下屬的金屬倉儲部門Metro International Trade Services倉儲公司,正在謀求在上海或者其他有保稅倉庫的城市設點。 路透消息源稱,與其他國際倉儲公司在中國尋找代理不同,高盛將直接管理在中國這部分業務的運營。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銅、鐵等基礎金屬的消費國,包括嘉能可、托克等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商都已進入了中國的倉儲行業,高盛進入中國意味著競爭將更趨激烈。 6月份青島港融資騙貸事件,暴露中國倉儲行業不規範操作,這為高盛這樣的新“玩家”進入市場創造了條件。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曾詳細報道,青島德誠礦業用同一筆鐵礦石,在四家不同的倉儲公司分別出具倉單,然後利用銀行信息不對稱的漏洞,去不同銀行重複質押騙取貸款。 騙貸事件涉及到外資銀行包括渣打、花旗、南非標準銀行,被騙取的貸款總計將近10億美元。 事件曝光後,渣打銀行直接叫停新客戶的“庫存質押融資”業務,並要求倉庫緊急清點庫存,確認抵押物真實性。 一位中國貿易商告訴路透:“醜聞極大的改變了倉儲業務市場,使用第三方不再是一個可行模式。” 自青島港倉單騙貸事件曝光以來,中國地區已有超過10000噸的銅轉移進入金屬倉儲公司C Steinweg,這相當於上海保稅區倉儲庫存的五分之一,接近LME全球銅總庫存規模。而這家有167年的荷蘭倉儲企業正是一家不通過中國本土代理,直接控制倉儲業務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888

打破200年沈默 瑞士私人銀行首度披露財務數據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310

瑞士兩家規模最大的私人銀行準備對外披露盈利狀況。在此前長達200年的時間里,他們對財務數據秘而不宣。(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彭博新聞社援引知情人消息稱,始建於1796年的Lombard Odier & Cie銀行預定於8月28日公布財務數據。瑞士第三大私人銀行Pictet & Cie. Group SCA也準備在本月披露盈利情況。

受海外監管機構的壓力,今年1月,這兩家銀行放棄了長達幾個世紀之久的夥伴關系結構,被要求公開發布財報。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隨著歐美正對本國公民開展前所未有的稅務審查,諸如美國之類的國家不斷通過外交手段施壓,整個瑞士私人銀行業和曾經享譽世界的為客戶保密的傳統已被打破。

瑞士咨詢公司Helvea SA分析師Tim Dawson對彭博新聞社表示:

這些人最先嘗試適應已經改變了的瑞士銀行產業環境。

華爾街見聞網站提及,為了免於被美國司法部指控,多達106家瑞士銀行將主動說出他們是如何幫助客戶從美國稅務系統中偷逃稅款的,並將向美國提交美國公民的離岸賬戶信息。

此前,因協助美國客戶逃稅,瑞士歷史最為悠久的、存在時間超過270多年的Wegelin& Co.私人銀行在遭遇美國巨額罰金後黯然倒閉,令整個瑞士銀行業震驚。

Lombard Odier & Cie及Pictet & Cie. Group SCA並未透露將公布哪些財務數據。業內預計,這兩家銀行為全球客戶打理的財富約為6300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688

國企壟斷局面終被打破:廣匯能源獲首張民營原油進口牌照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7082

中國原油進口資質被國企壟斷的局面終於被打破。新疆廣匯能源成為國內首家獲得原油進口資質的民營企業。(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周三晚間,廣匯能源公告稱,其控股子公司新疆廣匯石油有限公司獲得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資質。

該公司在上交所公告稱,已收到商務部批複,允許新疆廣匯石油2014年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允許量20萬噸;新疆廣匯石油可根據市場情況將原油銷售給符合產業政策的煉油企業。

《中國證券報》援引業內人士觀點指出,廣匯能源獲得此資質意味著擋在民企頭上的天花板已經被捅破,這對於破除中國能源領域,尤其是石油領域的壟斷意義重大。

根據中國現有政策,原油進口分國營貿易和非國營貿易兩種。擁有國營貿易經營權的企業目前有5家,包括中聯油,中聯化,中海油,中化和廣東振戎,這種貿易沒有配額限制。

據中國經濟網,目前,共有22家企業擁有原油非國營貿易經營資質,2012年—2014年,中國對這部分貿易的配額是2910萬噸/年。但這些配額的完成量數字沒有公布。

此前,發改委發文稱,國企改革方面,要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有序推進電信、電力、石油、天然氣等行業改革。而允許民營企業進口原油是開展油氣改革的重點方向。

新疆廣匯石油並不具備排產權限和能力。阿斯達克財經網援引業內人士消息稱,廣匯能源在哈薩克斯坦的油氣田項目進展順利,齋桑油田項目已具備原油生產能力。此次獲準進口原油配額,其海外原油有望轉運至國內銷售。

《每日經濟新聞》援引分析師消息稱,廣匯能源的原油銷售權申請也已提交,政策下發或為期不遠。安迅思息旺能源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張葉青認為,按照現有國家政策,廣匯能源至少還要過兩道關才能最終實現銷售:其一,廣匯自身獲得原油銷售權;其二,地方煉廠獲批進口原油使用權。

新疆廣匯石油是國內唯一一家同時擁有煤炭、原油、天然氣資源的民營企業。2013年,該公司獲得哈薩克斯坦齋桑油氣項目原油資源量11.639億噸,哈薩克斯坦南伊瑪謝夫油氣項目原油儲量2.1億噸。廣匯能源目前正在申請石油勘探資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0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