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宏碁集团创始人施振荣:认输才有机会赢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802/141446.html


 66岁的台湾宏碁集团创始人施振荣,现在的职业是“老师”。

  现在,他在6年前退休后创立的智融集团,管理着价值220亿元新台币的资产和276亿元新台币的创投、育成及再造品牌基金,试图为“具有激情的年轻人”传授他在宏碁的管理生涯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当年正是因为不断地挑战自己,自讨‘苦’吃,勇敢变革,才铸就了现在这个全球第五大的PC品牌。”被人尊称为“台湾IT教父”的施振荣,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2010中国企业组织管理高峰论坛上,通过视频表示。

  “变革管理,首先要能认输,认输才有机会赢。”施振荣认为,认输的态度很重要。变革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过渡管理,就是对失败承担起责任,当资源要撤退时,如何有效保有资源,把损失降到最低,再慢慢转进别的领域。

  三次突破使企业重生

   从代工制造到品牌营销,施振荣带领着他所缔造的宏碁,经历过IT业数十年的起起伏伏。在他退休之后,宏碁依然保持着健康良好的发展,今年一季度,宏碁的 营业收入为1621亿元新台币(折合52亿美元)。由于在部分国家的表现好于预期,预计宏碁三季度的营业收入将环比增长10%~15%。

  虽然已经退休,施振荣仍为宏碁今天的健康发展而自豪。在施振荣看来,一路走来,宏碁成长过程中曾经经历了三个“坎”。而正是在面对这三个坎时,宏碁进行的三次坚决的变革,才成就了宏碁今天的地位,也实现了自己的功成身退。

   第一次是宏碁完成从内销向外销的变革。当宏碁的营业收入达到10亿美元时,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在两三年期间收入变得徘徊不前,所以施振荣启动了第一次变 革。正是在这次变革期间,施振荣提出了著名的“微笑曲线”的概念,要求宏碁把产业链价值比较低的装备制造移到海外基地,并提出了希望21世纪宏碁旗下有 21家上市公司的目标。

  这次变革的成功,让宏碁很快恢复了增长活力:1993年至1995年,宏碁的营收成长率依次为51%、69%、 81%,利润成长率依次为2436%、207%、72%。到1995年,宏碁集团的营业额在扣除关联交易以后,已经达到1500亿元新台币,远远超过 1200亿元新台币的计划目标。据泛美公司评测,1994年的宏碁,品牌价值已经高达1.8亿美元,是台湾品牌价值评价最高的企业。

  在高速成长几年之后,2000年,宏碁再次遇到了瓶颈——营收维持在100亿美元左右,一直无法跨越。施振荣又掀起了一次变革。

   这一次的变革是非常大的。宏碁要实现全球化,要用世界各地的当地人才、当地资源、当地资金,来打造自己的国际品牌。在宏碁内部,每个组织在台湾的事业部 成为独立主体;在海外,每个部门成为独立主体,树立整体电脑架构的经营观念,按电脑流程来设置组织流程,实现当地组装。配合新的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施振 荣把这次变革称为“速食产销模式”的变革。

  第三次变革是宏碁、纬创的分家。当时由于宏碁的PC服务板块与制造板块都在企业中占据很大比 重,因此也产生了内部资源分配不均、业务与管理文化频生冲突的问题。施振荣毅然决定,让两家公司各走自己的路。如今,负责品牌业务的宏碁已跻身为全球性品 牌,并在欧洲笔记本电脑市场拿下龙头宝座,这是品牌与代工业务分家的变革带来的好处。

  “变革的过程,大家都很辛苦,因为做的不是非常熟 悉的业务模式。”施振荣说,事实上,若观察宏碁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多S成长曲线”,每次衔接都要经过阵痛,并忍受成长的缺口。危机是无可避免的。当遇 到外在的突发危机时,对企业的考验就是如何能在第一时间处理好危机。而管理体系健全有效的企业,优质的“体质”可以将危机的危险降至最低。

  会交棒让公司可持续

 “一个组织当然有自身的生命周期。” 施振荣认为,过去皇帝们都在追求万岁,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在组织里面,一样也有生命,也有一个生命周期,组织也会老化。如果不能有突破变革的话,组织就会慢慢地趋向灭亡。

  在施振荣看来,一家企业的创立和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场马拉松比赛,而是一场接力赛。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比赛都跑完,只有学会交棒,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2004年底,施振荣宣布退出宏碁。听惯了领导人由于对权力的依依不舍,退休后仍对企业实施“幕后操作”的故事, 很多人不可避免地产生疑问:施振荣会不会只是在演戏,实际上仍在“垂帘听政”?

   “60岁退休,是我在40多岁就做的决定。”施振荣解释说,放权的原因很简单,从个人角度来说,我志在给大家做一个示范,交得干干净净,保证平滑过渡; 从企业的需求来看,接棒的人在公司跟我已经20年了,能力已经成熟,我再拖5年、10年,他们就没办法当家了。此外,面对知识经济的来临,培养创新、整 合、国际化的行销,创新要有人才,尤其是要国际化的人才。

  事实上,最高明的领导者身边往往有一大群能够弥补自己不足的人,施振荣的智慧正在于此。当很多企业家将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里的时候,施振荣从一开始便采用了权力分散的架构,进行充分授权,为强者提供更大的舞台。

   在他看来,企业要想做到代代相传,必须建立在授权的基础上。再强势的领导人,总有照顾不到的角落,也会有离开的一天。但是在一个授权的企业,各主管已经 充分了解公司战略,能够随时随地根据企业战略需要进行调整,这样的企业才有生命力。“因为未来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变化很快,建立一个生 生不息的模式很重要。”

  授权的理念,源于宏碁创业之初就提倡的“师傅不留一手”的企业文化。所有的宏碁员工,虽然没有正式的入职培训,但都会有丰富的在职培训机会。主管、员工可以通过邮件直接向施振荣反映工作问题,也会有资深主管主动带员工去拜访客户。

  “人才流失难以避免,但如果大家都不训练,社会的人才谁来负责?”施振荣提出了“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的原则。虽然人都是利己的,“但若结果是他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自己如何独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85

Kindle降到五十美元 才有得拚

2011-1-3  TCW




二○一○年美國的耶誕購物季買氣暢旺,據估計總金額將超過四千五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十三兆五千億元),創下金融海嘯以來的最高紀錄,總算讓市場對美國經濟恢復一些信心。

彭 博新聞社(Bloomberg News)在耶誕前夕,引述知情人士說法,披露全球最大網路書店亞馬遜(Amazon.com)全年售出逾八百萬台電子閱讀器Kindle,不僅比前一年 的二百四十萬台成長二.三倍,也較分析師的預期高出六○%,暫且打消原先市場預期可能出現替代效應的疑慮。

不過,抽絲剝繭亞馬遜銷售揚眉吐氣的原因,恐怕未來還不能太樂觀。

自 二○○七年亞馬遜推出第一款Kindle以來,連續三年都榮登公司口中的熱賣商品之一。不過,那是蘋果公司(Apple)在二○一○年四月推出平板電腦 iPad之前的事。當iPad推出兩個月內賣破兩百萬台,直逼Kindle單年銷售量時,讓許多預測機構都悲觀的預期,長江後浪將推倒前浪。

挑戰一:業者削價競爭 銷量雖增,獲利不如預期

光是六月以來,從美國最大實體連鎖書店邦諾(Barnes & Noble)調降旗下電子書Nook售價,從二百五十九美元降至一百九十九美元,降幅達二三%;隨後是亞馬遜被迫四十天內連降兩回價錢,硬是一口氣把單價砍到當時業界最低的一百三十九美元。

雙雄低價搶市,換來銷售量三倍跳,但獲利不如分析師預期,亞馬遜的股價應聲大跌;原先還靜觀其變的三星(Samsung)八月宣布退出電子書市場,轉向開發平板電腦。

像是賠本賣產品還不夠痛似的,第二大實體連鎖書店疆界(Borders)在第四季中還傳出將推業界首款僅九十九美元的電子書,讓原是一步冠軍保衛戰的降價策略,轉眼成為血流見骨的割喉戰。

更值得憂心的發展還在二○一一年第一季,因為內建開放系統Android的平板電腦大舉出籠,不僅尺寸、風格和品牌有更多選擇,價錢而言,比起現在由蘋果主導的賣方市場,消費者發言權大提升,預計將會更「親民」。屆時,功能單一的Kindle還有什麼搞頭?

挑戰二:iPad高調推出 功能豐富,吸走嘗鮮玩家

行銷大師高汀(Seth Godin)直指,無論從價格或體積看Kindle,它還是停留在與iPad一較長短的「精裝本」電子書思維,但配備陽春的小客車現在應該認清時勢,想要與保時捷(Porsche)並駕齊驅恐怕只是異想天開,推出「平裝本」電子書才可能找到活路。

那什麼價位才夠「平」?高汀建議,五十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五百元)!難道不會太夢幻?簡直不切實際到極點?他坦言:「或許有這個可能,但也許Kindle或任何電子書閱讀器市場的玩家都沒有第二選擇。」

論外觀,Kindle的黑白色調比不上iPad的彩色炫目;論功能,Kindle只能下載數位文體,比不上iPad的多媒體影音豐富;論性能,螢幕已經夠小,為了劃出鍵盤區,只能嵌置六吋螢幕,讀者無法享受舒適的閱讀品質,比iPad的九吋全螢幕多點觸控更顯單調許多。

高汀甚至向亞馬遜喊話,別再一心想裝配觸控式螢幕、內建3G連線等時髦的技術了,把握住超低價的關鍵原則,再加上功能更簡單明確、更易於攜帶,這樣「亞馬遜才有機會把這樣一個小玩意兒送到每個識字的讀者口袋裡。」

這個夢幻價格其實不是第一次出現,早在去年九月,市場研究機構Forrester Research的調查報告就說出四千七百多位消費者的心聲:五十美元至九十九美元才是電子書合理的價位,僅一四%表示願意考慮買一百九十九美元的產品。

解方:破除硬體思維 加強軟體,結合手機搶市

只不過,分析師愛普絲(Sarah Rotman Epps)說,電子書螢幕成本高達六十美元,Kindle成為市場最好的倖存者唯一方法就是強力售出兩千萬台,然後靠數位內容收費獲利。她斷言:「面對iPad,成功的唯一方法就是價錢壓得極低,讓人們不得不使用它。」

還有一個可以充分利用亞馬遜優勢的替代方案,那就是徹底根除Kindle只當硬體賣的做法。分析師說,有一種科技產品已售出遠超過兩千萬台,而且年年消費者都升級更新,那就是手機。

如果亞馬遜採取病毒式傳播,為越來越多的手機與其他連線裝置提供Kindle應用,電子書有機會出現「爆炸式成長」。雖然這並不意味著新模式終將成功,贏面還是很大。

回顧電子書發展歷程,二○○四年,索尼(Sony)與松下(Panasonic)首開市場先河,最後招致「雷聲大雨點小」的譏評,黯然退出市場。三年後Kindle卻讓亞馬遜一戰成名,成敗的關鍵都出在對硬體性能與內容含量的理解截然不同。

當初亞馬遜成功移轉典範,卻在另一個三年後的今天,面臨強敵壓境,也陷入之前索尼與松下競逐高階硬體性能的迷思,執行長貝佐斯(Jeff Bezos)想要藉由Kindle點燃「新閱讀運動」的火花(編按:Kindle意指燃燒),未來難保不會淪為燃燒一瞬間的過眼傳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12

兒時貧困居無定所 今成中台灣豪宅推手 聯聚建設江韋侖永遠把自己當第二名 才有進步空間

2011-8-26  TWM


聯聚建設董事長江韋侖蓋的豪宅,名氣響透兩岸三地,最近他首度出書,公開聯聚17年的成功祕訣,而江韋侖也獨 家與本刊分享,他成長與創業歷程的動力,來自擺脫幼年困頓的環境。
撰文•梁任瑋 攝影•林煒凱 江韋侖追求完美的個性眾所皆知,總要求在剪完頭髮的第十二天接受訪問,因為「剛理完髮的長度拍照不順眼」。但接受本刊採訪當天,他卻破例沒有遵守自己訂下的原則。

這是因為江韋侖趕著從大陸回國,幫剛完工的「方庭大廈」確認收尾細節,無暇整理頭髮,但我們還是從拍照見 識到他龜毛的個性。當天穿著白襯衫、牛仔褲受訪的江韋侖,要求「坐著拍時要穿外套,站著要脫外套」,原來,他認為,穿著白襯衫坐著拍照,身體會與淺色椅子的顏色混在一起不好看,所以一定要搭深色外套拍照。

眼前的江韋侖,今年五十歲,以「超越客戶期待」的嚴苛標準,打造台灣豪宅傳奇,在台灣富豪圈,「江韋侖」 三個字,就是豪宅品質的保證。

最近,建築界流傳一本非賣品的限量書《LIMITLESS LUXURY》,這本以台中七期豪宅「聯聚信義大廈」為範本的 書籍,重達三.三公斤,裡面藏著聯聚建設十七年來上百億元推案的心血結晶,建商想從中了解聯聚究竟有什麼法 寶,可以吸引台北客戶南下,其他案子都不看,就願意砸上億元買聯聚的房子。

改善車道    買一輛保時捷測試過去,聯聚新古典風格的設計、頂樓耀眼的sky lounge,早已成為全台灣同業爭相 模仿的對象,但江韋侖的態度與精神,卻是同業永遠學不來的。

鏡頭,拉回到八月二十四日,當訪客走進「聯聚方庭大廈」圖書館,目光被眼前三百年歷史的古董畫作︿花神﹀ 吸引,江韋侖卻望著拱形天花板上一盞不明顯的燈泡,似乎瞧出不對勁。

「右上角左邊第八只的燈泡色溫及角度跑位了,趕快找人來調整。」他話還沒講完,跟在後面的員工已拿起手機 拍照,傳給主管做立即改善執行,「拍照是為了檢查是否有確實改善。」他嚴格地說。

江韋侖吹毛求疵的案例不勝枚舉。為了讓「聯聚方庭大廈」車道的燈光美觀,江韋侖把車道縮小,後來客戶反映 不便,於是江韋侖利用十二天、花上千萬元台幣,再把車道拓寬,達到客戶的要求。

甚至有一次,聯聚住戶開保時捷,因為跑車底盤較低,碰撞到大樓車道。為了找出適合的車道高度與寬度,江韋 侖乾脆砸錢買一輛保時捷來測試;此外,他為了體驗頂級跑車的質感,也各買了一輛賓利、Aston Martin、勞斯萊 斯來研究。

「即使客戶覺得還不錯,我還是希望要求員工找出九十九個缺點來檢討再求精進,知道缺點,才知道下次努力的 坐標要放在哪!」雖然早已在台灣豪宅界闖出名號,愛惜羽毛的江韋侖,仍戰戰兢兢不敢鬆懈。

找安全感    小五去工廠打工賺錢江韋侖對建築的吹毛求疵,源自童年對家庭溫暖的缺憾,因此走進聯聚每棟建案 的交誼廳,幾乎沒有訪客不被那裝飾得極為溫馨的空間感染,高級手工地毯上,會擺上一張一百多年歷史的古董椅,旁邊有一盞暈黃的立燈,在角落散發出家庭的溫暖。

「我不否認我很龜毛,我覺得這是天生的。」江韋侖頓了三秒鐘,才說:「小時候環境不好,假如不努力一點,不爭氣一點,這個family(家)永遠就是這樣子。」江韋侖很少對外談他的家庭與成長背景,對他來說,這是一塊他內心不想觸及的禁區,卻也是鞭策他成功的原動力。

江韋侖在台中市後火車站忠孝路長大,「一個小房間住了四個人,而且常常換房子。」父親常不在家,甚至連他 讀到幾年級也不知道,小學四年級前,四處搬家成為家常便飯。﹁我媽媽都會跟我說,今天下課要回到哪裡去喔,不要跑去原來那個家。﹂早熟的他,很小就懂得自立,小學五年級就去竹筷工廠打工,﹁因為要烘乾,所以非常 熱。﹂江韋侖談到過往,口氣有點乾澀,他解釋去打工不全是為了錢,而是試圖去嘗試賺錢的感覺。

對當時的江韋侖來說,賺錢的滋味讓他感受到安全感,在困頓的環境下,證明自己有生存的本事,「小時候就知 道自己要有個future(未來),否則這個家一定會完蛋,要有危機意識、奮發向上,因此我高中畢業就去上班。」 要過好日子    亞洲鞋盒王跨入豪宅雖然高中念了七所才畢業,但江韋侖的成就卻讓同學意外。江韋侖回頭看過去的 人生際遇,從一個窮小子翻身豪宅天王,他直說:「當初從來沒想到,會發展到這樣的規模。」江韋侖退伍後,到 親戚的鞋盒廠工作,當時風行六合彩,工人不好找,為了趕貨給客戶,江韋侖往往工作到深夜一、兩點,乾脆睡在 工廠,隔天早上洗個澡後繼續做,「那家公司原本賠錢,後來被我做到賺錢。」江韋侖做鞋盒,賺到人生第一桶金。他二十八歲到大陸發展,後來在廣東、上海、福建、越南等地設七家鞋盒廠,包括Prada、ARMANI、Hugo Boss等 國際知名品牌,都是他的客戶,市場占有率全亞洲第一。

鞋盒事業雖穩定,但江韋侖心裡卻另有盤算,「一輩子做盒子能賺多少錢?做鞋盒只是餬口,要過好日子,一定 要從事其他行業。」於是,一九九四年,建築業門外漢的江韋侖,一腳踏入陌生的行業。

九五年,江韋侖開始在台中七期蓋別墅,就是聯聚和園。江韋侖自嘲因為「不懂」,所以蓋了十四戶、九種造形,沒想到反而引起轟動,後來台灣很多別墅都模仿這種作法,「現在回頭看,覺得自己很有勇氣。」聯聚和園一戶二千五百萬元起跳,當時是台中最貴的房子,連股東也質疑,「你賣那麼貴,什麼人要跟你買?」所以江韋侖乾脆自己先買一戶,後來這個建案賣得很好。

江韋侖親力親為,「我每天都很忙,我要control(控制),沒看到的我不放心。」因此聯聚和園完工後,員工受 不了壓力紛紛離職;之後的聯聚和平完工,也有九成員工去職。這時江韋侖才意識到,光靠他一個人是不行的,「 你一定要有資源,才能支撐理想。」當時聯聚員工的家人都會嘲諷,「你一個月領三萬元,隔壁領兩萬八的每天可 以回去吃晚飯,你乾脆領兩萬八,每天回來吃晚飯好了。」即使如此,江韋侖仍然不退縮,堅持對品質的要求。幸 好,聯聚推的建案,逐漸受到市場肯定。

○三年前,台灣房市都不好,江韋侖的信念就是,「做事業是長期的過程,不管景氣好壞你都要動,有在動,事 業才會延續,人散財也沒有了。」江韋侖咬緊牙根,靠鞋盒廠支撐聯聚建設,○四年起,他抓住時機買地;之後台 灣房價開始起漲,聯聚也憑藉口碑在上流社會打響名號。

現在預約參訪聯聚建案的客戶,已經排到一年後,不少人慕名而來「體驗」聯聚特有的接待文化;因為江韋侖要 求員工從客人抵達方式、用餐習慣、喜歡喝什麼酒,甚至要送什麼伴手禮,都要先做好功課,讓賓客享受豪宅等級 的服務。

征服人心    送鞋多買兩個尺寸還有,江韋侖即使送朋友鞋子,也是細心到極點,一次準備三個尺碼,如果對方穿 八號鞋,他會多買七號半、八號半的鞋子預備,萬一大小不合,可立刻更換,事前做好萬全的準備,以免對方穿了 不合腳,白送一場。

因為他堅信「做得好留下、做不好淘汰。」所以聯聚這幾年不是單純蓋房子,而是做品牌,他比喻,「Giorgio Armani賣一件一萬元的衣服,為什麼在Giordano一件賣幾百塊;一樣都是G開頭,一樣在台灣賣,為什麼價格差這 麼多,那就是品牌。」江韋侖在十幾年前曾誓言﹁要蓋全台灣最美的房子、十年內不出七期、不蓋二千萬元以下的 房子!﹂當年很多人都覺得他太狂妄,沒想到,他真的做到了。

即使聯聚品牌受到市場、客戶肯定,但江韋侖警惕自己,永遠當第二名,才有進步空間。問江韋侖最滿意哪一棟 作品?他回答,「尚未完成的下一棟!」永遠不滿足現況、把自己缺點放大檢討的江韋侖,用他的偏執,在建築界 寫下自己的傳奇。
江韋侖 出生:1962年 現職:聯聚集團執行長 學歷:高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81

樂觀才有前途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_sub/art_main.php?&iss_id=20111004&sec_id=12187389&art_id=15670628&cat_id=255&coln_id=22

基金A今日位居要職,但佢想當年,亦是窮學生一名,全憑自己夠勤力,捱上嚟嘅,所以佢對一啲八十後,九十後呻 冇機會上進,不以為然,佢認為只識呻,不識做之人,必然冇前途。有云昔日機會多,基金A之獅子山下故事,已成神話,講吓都俾人笑喎。但林奮強就堅持話唔 係,今天三十歲以下年青人比上一代嘅年青人(林奮強一代,今年五十歲)有更多機會,只要香港能握緊未來五年嘅話。林奮強除咗寫報告,發表文章見記者之外, 更與佢嘅八位八十後研究助理落區宣揚「香港黃金五十」嘅理念,分別在九月廿六日至十月二十日,於柴灣、元朗、荃灣、灣仔開咗五場交流會,面對年青人及街坊 群眾,討論佢地嘅報告。喺十月四日仲會移師沙田佛教覺光法師中學,十月六日於天后庇理羅士女子中學,十月七日灣仔溫莎公爵社會服務大廈,繼續辦街坊交流 會。林奮強話頭幾場有過千人參加,反應良好,討論熱烈,希望在餘下三場,有更熱鬧嘅討論。有意參加者,可打電話到 25280026查詢、登記,或自行上網http://www.hkgolden50.org報名。

點解話現時年輕人嘅機會更多呢?無他者,中國開放市場吖嘛,基金A出道之時,香港 金融服務限於一地,五千萬美元已是天文數字,今天香港服務十三億人市場,任何一個有體面嘅私募、股票基金都有十億八億美元,規模之大,三十年前無法想像。 翻查數字,一九七二年九月底香港嘅銀行存款總額共二百三十一億四千萬元,一九七二年頭十個月有五十五隻新股上市,集資總額共十一億五千萬元,一天成交總額 新紀錄為六億五千九百三十四萬元,現在睇番轉頭,呢啲數字真係濕碎到極。有前途之人一定係樂觀之人,如果成日掛住反增長,反興建新事物,唔剩止自己冇前 途,下一代人更加生活艱難。悲觀派與停滯派從來都被時代淘汰,三十歲未夠就埋怨將來冇機會,不如阿爸嗰代,好難得人同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31

貧窮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習慣貧窮 戒掉窮腦袋 才有富口袋

2011-11-21  TWM




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我們總是不 斷問自己一個問題:「我要怎麼樣才能賺到錢?」不過,如果我們把問題倒過來問:「如何讓錢喜歡我?」或許很多關於財富的迷思就可以迎刃而解。

事 實上,只要你願意改變你的腦袋,像有錢人一樣地思考,大膽地突破框架,對人生採取行動,你的窮口袋一定也能變成富口袋。

撰文‧謝富旭 研究員‧陳兆芬有一個窮人,生活一直過得不如意,就特地去找一位有名的算命師。

算命師掐指左算右算,最後告訴他:「你四十歲前一定過得又落 魄又貧窮,生活很不如意對不對?」這個窮人聽了大為驚訝,覺得算命師簡直是神仙:「大師,你說得真準,我的確一直過得不太如意,命運很坎坷,而我也快四十 歲了,請問我四十歲之後會怎樣?」這個窮人充滿期待地問。

「四十歲之後?四十歲後你依舊貧窮。」算命師篤定地說。

窮人疑惑地 問算命師為什麼?

「因為你已經習慣了!」

錢喜歡有野心的腦袋

貧窮並不可怕,可怕 的是習慣貧窮後不思改變的慣性與僵化思惟。事實上,歷史上許多有名的富翁大多有過貧窮的經驗。對許多富人而言,擺脫貧窮反而是邁向致富最重要的一股驅動 力,憑著這股動力,窮人才有翻轉命運的可能。

朗達拜恩(Rhonda Byrne)在其著作《祕密》(The Secret)中說到:「人會沒有足夠的金錢的唯一原因是,他們的思想阻礙金錢朝他們而來。一切負面而且僵化的思想、感覺或情緒,都是在阻礙好事的到來 ——包括金錢。」根據瑞士信貸研究所(Credit Suisse Research Institute)二○一一年的全球財富報告指出,擁有一百萬美元以上淨資產的台灣人僅有三十四萬三千人,占台灣總人口數的一%。絕大多數的上班族,想 都不敢想,有朝一日能晉身這少數一%的富裕階層。

這種想都不敢想,欠缺要成為富翁的野心,就是標準的窮人思惟。有一則寓 言故事這麼寫著,一位富翁在逝世前,留了一封遺囑鎖在保險櫃裡。遺囑中寫道:「我曾經是一個生活困苦的窮人,後來致富,但我不想把我致富的祕密帶進天堂 裡。遺囑中留下一個讓我致富的祕密,我逝世後,如果有人猜中這個祕密,將獲得一百萬元獎金。」富翁過世後,律師向大眾宣讀遺囑時引起全法國關注,總計湧入 數萬封信件報名猜測富翁致富的謎底。結果是由一位小女孩猜中,抱得一百萬元獎金。謎底是:「致富的祕密在於擁有要成為富人的野心!」

錢喜歡 突破框架的腦袋

負面思惟在窮人與財富之間建立一堵無形的高牆,即使是生活水準相對較好的中產階級,被這道負面思考高牆阻隔在財富之外也經常 渾然不知。《富爸爸財務IQ》的作者羅伯特.清崎(Robert T. Kiyosaki)這麼說:「中產階級大多缺乏理財教育,所以重視財務保障,反而不敢利用財務來做挑戰??,他們沒有提高自己的財務IQ,反而躲在自己的 辦公室瞎忙。」窮人必須具有突破現有生活方式框架的進取心,才有可能改變現有的財富格局。否則,即使是中產階級,如果安於現狀,不思改變,在時代無情的變 化洪流下,也可能落入「底層階級」。

西方的社會學家研究發現,中產階級出身的孩子很難變成億萬富翁。《你為什麼越忙越窮》一書的作者徐華觀 察,中產階級的安逸生活與傳統思考框架,限制了他們的進取精神。向上難以突破,向下又難以放下身段,所以大多數成為靠專業知識吃飯的薪水族,人生很容易就 被定型了。

日本社會學家三浦展更提出警告,在長期間低迷的經濟成長下,日本年輕一代的就業環境越來越嚴峻,導致許多原本中產階級的下一代對 「全盤人生的熱情低下」。不僅導致收入越來越低,工作能力、溝通能力、學習意願甚至消費意願也全面地下降,形成一股所謂新的「下流階級」(這裡指的是底層 階級之意)。

要從中產階級晉身於億萬富翁階級,單單努力工作、在專業上精益求精顯然還不夠,你還必須具備清崎所謂的「財務IQ」。有日本理 財天后之稱的勝間和代也強調,金融素養是安度不景氣,讓自己財富達到乘數效果的最好手段。因此,除了不斷強化自己的專業素養之外,培養自己的金融素養及財 務IQ,人生的財富格局才有更加開展與遼闊的可能。

錢喜歡有行動力的腦袋

再怎麼宏大的野心,以及突破現有框架 的進取心,皆需要付諸行動來達成目標。採取行動的過程中,將會面臨很多的質疑與挫折。在這個過程中,只要秉持著:我成功一定知道為何而成功,失敗也一定知 道為何而失敗,所有的成敗經驗皆將轉化成財富持續茁壯成長的養分。

如同我們在以下文章介紹的李哲豪,從焦慮中產窮忙族成為億萬富翁,潛心學 佛的他說:「雖然我在五十三歲前的理財方式是相當失敗的,但是如果沒有從失敗的教訓中痛定思痛,引導我找到另一條新的道路,我可能也不會有今天。」知名投 資部落客「口木醫生」陳祐瑲也認為,他在投資道路摸索超過十年,才對股票投資產生一些成熟的心得,「沒有過去十幾年來的耕耘,哪來今天的開竅?」而在經過 長期的摸黑探索,一旦開竅,財富累積的速度將比你原本想像的要迅速很多,這是理財達人們的共同心得。

接下來,讀者不妨先做一下小測驗,看看 你是否已經開始產生如三浦展所謂的「底層階級」的特質?即使有,先不要灰心,耐著性子看完以下的報導。你會發現,只要你願意改變你的腦袋,像有錢人一樣地 思考、大膽地突破框架,對於人生採取行動,你的窮口袋一定也能變成富口袋。

你的財經階級是否有向下沉淪的危險?

1. 你的年收入(包括工作收入與投資理財收入)尚未達到實際年齡的3倍(比如說你40歲,但年收入僅80萬元,還不到40×3=120萬元,就要回答是,如果 超過就回答否)。

□是 □否

2. 只想輕輕鬆鬆地過每一天。 □是 □否3. 能每天過自己想像的生活是最好的。 □是 □否4. 隨心所欲,只喜歡做你喜歡的事。 □是 □否5. 凡事嫌麻煩,個性散漫,只喜歡待在家裡。 □是 □否6. 喜歡一個人獨處。 □是 □否7. 覺得自己很不起眼。 □是 □否8. 認為跟隨流行就是展現自己的風格。 □是 □否9. 有時覺得,吃飯是一件麻煩事。 □是 □否10.常常吃零食或速食。 □是 □否11.時常整天待在家裡上網、打電動。 □是 □否12.覺得未婚,不必負擔養家活口的責任很棒。 □是 □否(如果你回答「是」超過6個以上,你可能有落入「底層階級」之虞)資料來源:《下流社會》作者:三浦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06

利用周K線避開虧損 今年三成獲利入袋 鄭超文:明年三月以後才有新行情

2011-12-12  TWM




鄭超文堅守的操作原則,即反轉必有形,所以只要頭部出現他就賣股,底部出現則勇敢進場。

今年初,就是因為把握住這項原則,讓他獲利落袋為安,而且伺機尋找新的切入點。

他認為,目前底部還未出現,現在不需要每天看盤,預估明年三月後,才有新行情產生。

撰文‧歐陽善玲

今年過完年,大概二、三月的時候,我就告訴身邊所有朋友,不要買股票!如果要買,就等到九月,待我發號施令後再來買。」著有《點線賺錢術》、《股市K線大 贏家》、《破浪》等暢銷書的作家鄭超文,在台股八八○○點之上,就開始慢慢出脫持股,接下來將近一整年的時間,他遊山玩水、野外露營,幾乎不碰股票。

能夠這麼篤定、甚至奉勸朋友九月之前別進場的原因,就在大盤周KD已經透露:「行情再好也走不遠,指數向上壓力沉重。」掌握方向 先看量再看價當時,鄭超文以波浪理論的調整週期,初步估計台股會在九月見到低點。「指數從高點反轉,至少會經過五個月的調整週期。加上美國股市要反轉,至 少也要五個月的時間,這樣算起來,大概九月再來買都不會太慢。」他說。

現在鄭超文持有的部位,都是不受行情影響而調節的長線標的,像金融、資產股;至於短線操作的股票,他在去年底至今年初陸續出脫後,就選擇退場觀望,已實現 獲利約有三成左右。而能夠洞燭機先,比別人早一步離開市場、避免虧損的原因,就在線型會說話。

「二○○八年五月,指數最高九三○九點,當時周線高檔長黑,最低收在八八三四點。我認為,目前台股要突破這個關卡不容易,八八○○點以上應保守操作,就開 始賣股票。」鄭超文說,要判斷行情其實不難,先看「量」再看「價」,就能有效掌握未來方向。「過去,我一直強調『四大定石』概念,像今年高點九二二○點出 現周線長黑,台股要越過這個關口,就不容易。」他解釋,技術分析最重要的指標是「形態」,再來是量、價、時、勢,也就是四大定石;但因為「形態」是由連續 多日的量、價組成,所以只要觀察這兩項指標,就能判斷基本行情。「就股市作手觀點,量是第一,價是第二。像金融海嘯前,大盤在九八○七點出現日成交量近三 千三百億元大量,我想,今年最大量只有二千億元出頭,沒有量能,高點一定不會過。」以周K線當作技術觀察指標,鄭超文在九三○九點出現的周線長黑,發現賣 點。同樣的道理,他也利用周K線,找到這波大盤支撐價位。「○九年五月中國移動入股遠傳事件,大盤出現金融海嘯以來最大量,周線跳空,判斷指數應該不容易 跌破這根周線長紅的上緣、約六六○○點位置。」透過周K線量、價表現,鄭超文輕鬆判斷高檔反壓及低檔支撐點。不過,自金融海嘯以來,鄭超文的操作態度就相 對保守,這兩年行情樂觀,他的持股頂多只到六成。隨著指數攀升,他開始賣股,只留下長線趨勢看好的標的。

操作原則 底部出現才進場「其實,大盤漲到九二二○點根本不是多頭;這麼說好了,『道氏理論』講指數背離醞釀反轉危機,只要主力部隊沒有出動,都是次要行情。像這波 金融股就沒有特殊表現,僅靠傳產股支撐,台股就只會有中、短線行情。所以金融海嘯後,我買的股票就不太多了。」鄭超文堅守一項操作原則,「我常說反轉必有 形,所以底部出來我才玩;只要這項原則掌握住,做股票就很輕鬆了。」他認為,大型頭部必定要有充實的底部,而這個充實的底部,短時間還未出現,所以現在沒 必要每天看盤。

「目前,我先看到六六○○點,如果跌破,我就不玩了,進場時間會再往後延。」鄭超文笑說,自己年紀大了,沒有能力再去注意小細節,所以必須抓住幾個重點。 像低檔大量無法有效站穩,或周線最大量收盤價沒有站上去之前,行情看再多也沒有用。

至於看好標的,長線而言,鄭超文首選資產、金融股。「台灣經濟如果不走回頭路,那麼就中國大陸經驗來看,資產股就具投資價值;尤其大盤在六六○○點附近, 所有資產股都可以考慮。」鄭超文說,特別是帳面價值沒有重估的公司,就值得布局。但要注意,部分大股東質押過度,以及本業沒賺錢的標的,必須避開。

另外,金融股也是他推薦的長線標的。「現階段比較需要考慮的部分,在釐清歐債對這些金融股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有沒有辦法解決。」他認為,如果影響有限,那 麼金融業或許只要兩岸小小放寬政策,就可以填補損失;而看好金融股的條件,同樣在資產利多,具相關題材的公司,都值得布局。

展望龍年 操作難度仍高「布局金融股,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籌碼能不能掌控得住。只有充分掌握籌碼,金融股才能真正發動攻勢。」鄭超文舉例,像二十年前的國泰建設, 就是當其他營建股漲翻天的時候,相對沒有表現;而當台股漲到一二○○○點時,國泰建設股價稍微震盪一下,就拉出長紅。這就是主力收購籌碼後,發動攻擊最好 的例子。

但話說回來,現在玩股票沒人有把握。展望明年,台股操作難度恐怕仍高。「現在最大問題,是所有投資人的錢都被卡在電子股,而以上市公司股票總市值來講,電 子股就占六成,等於所有錢都陷在這裡面,如果電子產業明年看不到春天,就算台股有行情,也只能靠金融、傳產股撐腰。」鄭超文說,台股只要能擺脫歐美景氣影 響,就有機會走一番行情。但就產業比例來看,電子股所占比重太高,光靠傳產、金融股推升,大盤無法有太好的表現。

「目前推測,美國道瓊指數接下來再破底,及台股在六六○○點之上找第二隻腳的機率,有七成左右。」他說,受歐美景氣不佳拖累,明年電子股表現不會太好;而 面對國際變數紛擾,估計台股至少也要到明年三月之後,才會有新行情產生。

「事實上,八月初周線長黑跌破之後,我和朋友開玩笑說,這種叫『殺無赦』的行情,不太可能過得了,大盤整理時間甚至會超過八個月。」鄭超文認為,不論是周 線長黑破底,或長紅突破盤整區,都是行情出現重大改變的關鍵,方向要扭轉不容易。

「另外,美國實施QE1(第一波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2︵第二波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用資金砸出市場行情。這種用鈔票堆砌出來的多頭假象,最後很可能 被打回原形。」鄭超文提醒,接下來就算美國祭出QE3(第三波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指數還是有機會見到低點,甚至要進一步思考,行情有沒有可能回到QE1 之前。

在產業布局上,鄭超文說,電子股本來就碰到供需失衡問題。在中國成長取代不了歐、美衰退幅度下,投資人應調整操作習慣,避開電子股。未來台股的多頭行情, 得靠內需、觀光表現才可能辦到。

鄭超文

出生:1955年

現職:專業投資人、財經作家

學歷:中興大學社會系

2011年贏家3心法

1.嚴守紀律,周K線高檔長黑找賣點。

2.底部未確認前,不輕易進場。

3.周線低檔大量站穩,三天不創低點可搶短線。

對2012年景氣看法

受歐美景氣不佳拖累,電子股表現不會太好。台股至少要到三月之後,才會有新行情;但向上突破8800點不易,底部支撐先看6600點。

鄭超文長線看好的族群

北部資產股 士紙(1903)、士電(1503)、裕隆(2201)、南港(2101)、新紡(1419)、台肥(1722)、遠東新(1402)優質金融股 彰銀(2801)、華南金(2880)、第一金(2892)、合庫金(5880)、台企銀(2834)、兆豐金(2886)、富邦金(288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00

突破3大挑戰 才有下個40年

2012-5-14  TCW



這個世紀一開始,美的集團意氣風 發,市場擴張勢如破竹,成長速度之快,讓「胡潤百富榜」創作者胡潤(Rupert Hoogewerf)嘆說,「令人感動!」但去年中,它卻進行了四十四年來最大規模的轉型,停止所有新增投資,從追求營收成長轉為獲利導向。

美的的轉型,恰巧反映了多數中國企業、甚至是整個中國產業,目前共同面對的難題。

挑戰一:大環境高成長熄火去年A股上市公司,三成獲利減

讓美的創辦人何享健在去年初急煞車的兩大關鍵,一個是借鏡比亞迪過度擴張失利。有股神巴菲特在二○○八年入股加持,比亞迪先後跨足汽車、手機、太陽能電池 等多個產業,但在去年營收與前年持平的前提下,稅後淨利卻大減四五%;公司並預估,今年前三月稅後淨利最多將比去年同期衰退九五%。

比亞迪的擴張失利,讓何享健心生警惕,「有一次何享健開會指著日用家電一個部門就講,『你就是美的的比亞迪!』因為它投資很大、上得(成長)很快、目標很 大,」美的電器董事長方洪波說,「再有一次他指了我,說你(製冷事業部)發展太快、不安全嘛!所以要減速。」

另一個讓何享健毅然轉型的原因,則是中國經濟成長正悄悄放緩。過去,中國這艘大船乘風破浪,讓其上的企業也跟著起飛,但今年首季中國經濟成長率八.一%, 已是連續第五季增速放緩;中國財匯金融分析平台統計,去年A股一千零三十三家上市公司中,逾六成獲利成長率低於前年水準,其他逾三成的獲利更比前年衰退。

「今天假如整個國家經濟發展不錯的話,當然,企業不需要做太多事情,因為外面的宏觀環境好,他們也能被帶動起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案例研究中心主任蔡舒 恆分析,中國企業現在最大的危機是,「他們擁有的是大環境,但是本身專有的核心技術力,比較獨特的東西是沒有的,所以一下子就被copy掉、競相削價。」

「(中國企業)今年以後幾年都會很辛苦。台灣過去(經濟成長率)也從九%降到七%,現在五%都到不了;所得高了,很難再像以前那樣,」世新大學管理學院客 座教授、中國建設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華而誠說,「因為,容易的路都走完了。」

接下來的路,「困難點」是什麼?蔡舒恆認為,是工業設計、服務與研發,這三者決定中國企業有沒有本事走進國際市場、建立國際品牌。

「大陸以前賺錢太容易了,這方面實際具體都沒有培養起來,所以研發是眾多企業的一大弱項,」蔡舒恆直言,美的成功的背後因素之一,是空調、家電的技術含量 並不高,「而且他們(美的)能做得相對穩定、毛病比較少,但我不會說他們是high tech(高科技)。」

方洪波坦言,過去研發費用占營收比重連一%都不到,但現在已提升為二%,並持續往四%邁進。去年轉型令下,美的家用空調事業部總經理吳文新說,今年除了研 發大樓等固定資產的投資外,該部門又增加人民幣五億元(約合新台幣二十三億元),專門研究改善品質,「就是把以前不該省的,再把它投下去。」吳文新認為, 最遲年底就能看見空調產品優化使用經驗的成果。

挑戰二:國內巨龍,國外小蟲領導者想法仍太本土,沒想像力

蔡舒恆認為,成千上萬的中國企業裡,華為與聯想是極少數具研發實力的公司,「但他們是完全國際化的企業,用的是全球資源。」

相對於這兩家國際企業,蔡舒恆對美的國際化的能力評價並不高,「我並不覺得它走得非常好,因為美的整個品牌在國外並不強,之前一直以鞏固(中國)國內市場 為主,在國際知名度很低。」

蔡舒恆不諱言,中國一般企業在國際營銷(行銷)的能力比較差,「他們不曉得怎麼做國際市場營銷。」蔡舒恆認為,美的集團的強項是品質耐用,但這對國際消費 者而言只是「理所當然」應該要有的,因此這家公司必須在技術、設計上下功夫,給消費者更多驚奇。

隨著美的設廠軌跡一路延伸到埃及、越南、白俄羅斯、阿根廷、印度等地,方洪波也強烈感受美的國際人才的不足,他以美國正式財報為例告訴我們,「看得懂財報 的不懂英文,看懂英文的不懂財務,」因此美的網羅人才的條件,也從鎖定國內家電經驗,改為跨國企業實務經驗者。

然而,蔡舒恆認為,中國企業國際化還有另一個關鍵因素,「第一個,他們本身CEO(執行長)的觀念要改變,因為很多策略是受限於CEO的想像力。假如 CEO沒辦法配合時代潮流、又不願意放權的話,這一塊是無解。」

蔡舒恆擔憂美的國際化能力,因為好幾位美的主管都是他的學生,「何享健底下很多人的mindset(心態)是很local(本土化)的,他們很認真,克盡 職守的把工作做得很好,但要把他的思想擴到國際層面去,尤其國際化怎樣做,我覺得是有難度的。」

挑戰三:小金雞變負擔多角化太跳躍,投資房產多套牢

國際化不足,何享健其實也清楚。金融海嘯後,通用電器(GE)有意出售家電部門,市場傳言海爾、美的可望接手。何享健卻對內部主管說,「送給我,我都不能 要!」他自認美的國際化程度還不夠,「先掂掂斤兩,我們有本事管好嗎?」

胡潤認為,中國企業家越來越靈活,過去只懂做企業,近幾年則是大舉轉投資、多角化,創造很多新機會。「大家都看到中國市場是很大的,有什麼錢就去投,跟著 浪潮、國家發展去走,搶商機而已;動作不快一點的話,是對不起自己,」蔡舒恆評論。

蔡舒恆研究的案例中,中國國企雲南白藥的多角化成效最好,它掌握具「止血」療效的獨特原料「川七」(中國稱田七),除了原有的藥品業務外,又將之應用在牙 膏上,防護牙周病;應用在洗髮精上,可以控油並去頭皮屑。這些延伸應用成功提升獲利率,也打開超市等通路,持續開發沐浴乳等具療效的中草藥日用品。

不過,多數中國企業在多角化時都「跳」得很遠,像雲南白藥這樣固守一個核心能力的並不多,房地產幾乎是大企業的共同最愛。「所有大陸的企業一旦做大,它一 定會做房地產,」蔡舒恆觀察。

但是,「房地產的投資太多了,地方債務太多了,造成通貨膨脹。所以二○一○年中國總體經濟開始收縮,」華而誠表示。「過去它(房地產)是穩賺的金雞母,現 在,金雞母已經不是金雞母,所以企業必須要想辦法,」蔡舒恆憂心,「現在在做調控,萬一調得過,肯定有一些企業會出現問題。」

堅持白色家電路線的美的集團,也在二○○四年收購高爾夫球會暨房地產開發商君蘭,到去年開發面積累計已達三百五十萬平方米,從華南到東北、從江蘇到貴州, 都有美的集團的建案。

何享健友人表示,去年底美的出售逾一五%股權給兩家專業投資機構,部分原因就是要紓解房地產資金流動性不足帶來的財務壓力。華而誠認為,中國房地產市場去 年開始因調控而轉弱,一年多來,「開發商沒錢進來,也有壓力了,所以要降價了。」房價下修後,買氣將回溫,民營企業的財務壓力也可望減輕。

雖然挑戰重重,不過華而誠、胡潤與蔡舒恆都認為,中國企業還不到悲觀的時候,一來中國城市化的大潮才剛進行到一半,二來中國許多市場都還沒飽和,企業仍有 成長的空間,只是難度提高了。和眾多中國甚至台灣企業一樣,美的必須提升研發、工業設計、客戶服務,進而讓品牌落實國際化,才能有長治久安的另一個四十 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70

專訪德國再生能源之父 費爾:市場自由化 綠能發展才有生機 楊卓翰


2012-6-11  TWM




台灣在二○○二年的《環境基本法》已經揭示廢核目標,但十年後核四仍準備運轉。

《今周刊》專訪德國再生能源之父費爾,他說,台灣九九%的能源都仰賴進口,從經濟層面來看,發展再生能源是台灣唯一的出路,但前提是必須讓電力市場自由化。

撰文‧楊卓翰 攝影‧吳東岳「我不懂,你是說台灣已經在二○○二年決定要廢核,但是你們的總統準備要讓另外一座核電廠運轉?」在德國國會辦公室裡,費爾議員(Hans-Josef Fell)的表情非常困惑。

發展再生能源,原料才不須全面仰賴進口費爾是德國綠黨議員,也是德國《再生能源法》的起草人,有「再生能源之父」之稱。他一生致力於廢核,而他所起草的法 案在二○○○年通過,從那時開始,德國的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從五%迅速成長到今天的二○%,成為他最著名的成績單。但他卻對台灣的情況皺了眉頭。

「我知道,他們說核能只是階段性的,等台灣替代能源發展成熟,自然就會除核,對吧?」費爾想了一下,準確地說出台電的一貫說詞。「然後,你們的再生能源十 年來停滯不前,對吧?」他再一次說對了。根據台電數據,去年綠能發電量僅占總發電量四.一%,而綠能占總能源供給更只有○.四%,與十年前幾乎無異。

費爾熟知這套劇本,因為當年他在德國推動再生能源時,也遭遇到一模一樣的阻礙。如今德國已經決定在二○二二年廢核,再生能源的發電量更已經超越核能。德國是怎麼做到的?

「我想你們還沒理解,從經濟層面來看,再生能源是台灣唯一能走的路。」在德國政壇為綠能及廢核發聲超過三十年的費爾說。

以他的經驗,政府總是偏好傳統能源,因為傳統能源的既得利益者太龐大;而大型電力公司為了保護自身利益,自然想盡辦法排擠再生能源。「因為傳統能源只會越 來越貴,綠能長期來說終究會比傳統能源便宜。」費爾進一步解釋:「太陽光和風都是免費的,再生能源只需要設置成本。二○○六年要價三萬六千歐元的太陽能光 電板,現在中國製造的價格只要一萬六千歐元。但是石油、煤礦、鈾礦這六年來漲了多少?」費爾聳聳肩。

這個問題,台電最清楚。按照台電說法,近日的電價調漲就是反映長期以來的國際原物料上漲,台電無法再供應便宜的電價。「你們還沒發現,所謂的便宜電價,其 實是長期以來政府對採購的巨額補貼嗎?在德國,全部能源補貼最高的不是再生能源,而是煤礦進口。」面對不斷上漲的國際原物料,九九%能源都靠進口的台灣, 再生能源是唯一出路。

發展再生能源,必須先將市場自由化但發展再生能源談何容易?台灣早在二○○九年就通過師法德國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根據台電資料,去年風力和太陽能發電比率仍只有四.一%。德國又是如何做到二○%的成績?

「你的電力市場一定要先自由化。在德國也一樣,傳統電力獨占者絕對不會自己行動。我們兩家最大的電力公司E‧ON和RWE,過去十年生產的再生能源不超過 八%。你一定要引入新的玩家。」「大公司絕不可能放下既有的傳統思惟。」費爾舉電腦產業為例:「一九四三年,IBM總裁湯瑪斯.沃森(Thomas Watson)預言:電腦絕不可能普及,全世界不會超過五台。今天大型電力公司也在說一樣的話:再生能源絕不可能普及。」費爾指出了再生能源最核心的精神 「去集中化」:「不會再有集中的大發電廠,每個家庭本身就是一座發電廠。我家從一九九一年就裝了太陽能板。今天我的房子用太陽能板生產的電超過我的用量五 ○%,我還賣了很多電出去。」費爾的《再生能源法》主旨正是如此。「要讓再生能源發展,你也需要制定遊戲規則,鼓勵大型發電業者以外的小型供電商投入市 場。」事實上,台灣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就有這樣的企圖,但是台灣的再生能源發展仍然一籌莫展,這又是什麼問題?

確保廠商投報率,才能健全產業發展「台灣的製造商競爭力很強,我家的太陽能板就是從台灣進口的。」費爾首先釐清問題:「台灣空有設備,無人發電,最大的問 題,就是市場沒有足夠的誘因。」「《再生能源法》的首要目的,就是保證讓綠能發電商能獲利。」發電商的目的,就是賣電,但綠能發電還在初期階段,投入成本 相對大;為了讓廠商願意投入市場,政府就必須干預,特別提高再生能源的購買電價,也就是「回饋電價」。「這個回饋電價一定要夠高,確保廠商的投資報酬率, 才會有人肯發電。」對於台灣版的《再生能源法》,費爾直指:「因為你們的收購電價太低了。」以風力發電的成本為例,一度電約二.三元台幣,但台電一度電的 收購電價為二.六元台幣,廠商幾乎沒有獲利空間。也難怪台灣唯一一家德商風力發電公司英華威(Infra West),揚言要在法令通過後退出台灣市場。

反觀德國,在風力發電上給予相當於四元台幣的優渥誘因,讓德國的風力產業連帶背後機具、電網、金融保險的龐大產業鏈一起蓬勃發展。而《再生能源法》帶來的龐大商業利益,可以在布萊梅舉辦的離岸風力產業峰會上看到。

德國總理梅克爾全力發展綠能,計畫興建占地約五千平方公里的離岸風力發電廠,空前規模,讓峰會上的二百多位廠商代表個個興奮不已。在台上發表演說後,穿梭 於人群之中寒暄的前社民黨參議員,西北綠能產物保險(Nordwest Insurance)的董事總經理溫德斯博士(Dr. Patrick Wendisch)更是如此。

在商言商,溫德斯毫不諱言:「我可以向你說一百個風力發電有多棒的理由,但對這個產業來說,沒有投資報酬率就不用談。」他指出:「在回饋電價之下,廠商可 以自行研發,只要提高發電效率,利潤就能擴大。這些研發不用政府出力,市場機制自會運作。」這正是費爾的《再生能源法》激起的效果。惟有廠商願意投資,民 眾才有綠電可用。台灣若不先將電業自由化,並提供綠能產業足夠誘因,英華威不會是唯一退出的廠商,而核電可能永遠無法從這個島上革除。

只靠一套法案,啟動德國綠能德國《再生能源法》六大重點:1. 保護獲利,降低投資風險《再生能源法》保證以高於一般價格優先收購綠能電力,稱為「回饋電價」,期限長達20年。價格以廠商每年能獲利7%為計算基礎。

2. 不靠政府公庫,使用者付費「回饋電價」絕不讓政府出資,不用申請預算,而是電業者直接將電價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電力消耗大戶永遠負擔最多,獎勵省電的一般民眾及企業。

3. 回饋電價逐年減低,最終退場隨著技術成熟,初期投資風險降低之後,回饋電價將逐年降低。政府預計在2030年,再生能源的成本就會開始低於傳統能源,價格干預也能退場。

4. 法條簡單,全民可參與法令淺顯易懂,老百姓都看得懂。而且申請安裝過程簡單,最快2至3個月就能安裝完成,也是再生能源蓬勃發展的主因。民眾除自給自足 外,還可賣電給業者,每度電最高可賣0.5歐元(相當於17元台幣),一個家庭一個月光賣電收入可達400歐元(相當台幣1萬5000元)。

5. 電網義務延伸,普及全國鄉鎮法令規定,電業者有義務讓綠能電力優先並聯。「只要你有綠電,電網業者就必須想辦法擴建電網,讓綠電上網」,不讓傳統大型電力公司有機會排擠綠電。

6. 完整配套

《再生能源法》激勵投資,另外更在其他聯邦法提高石化、核能的能源稅,迫使需求移往綠能。並且放寬綠能發電器材的貸款限額,讓民眾融資程序更加簡便。

找出解決方案 是綠能發達之道「的確再生能源有許多挑戰,但是遇到問題時,你是雙手一攤,還是選擇解決問題賺上一筆?」一家風力機具商舒華茲先生(Thorsten Schwarz)說,「Smart Solution」(智慧解決方案)是德國再生能源界流行的一個詞彙:當遇到問題時,想辦法解決,用這個解決方案再賺一筆。

農夫不願意出租土地讓你裝風電機?「我們有專門協調的法律公司,絕對可以幫你談一個雙方都滿意的好價錢。」舒華茲最近還新安裝了一套葉扇,運用流體力學可 以讓每小時發電量增加三成。「這套技術來自二個工學院的小夥子,現在大概比我還有錢。」問題很多,但是都有解決的方法,「真正的問題是,你想不想解決。」 德國綠能有各式各樣的解決方案,舒華茲提出了最重要的問題:「你要解決問題,成為產業領頭羊,還是繼續使用核電,等那不可預防的災害襲來?」費爾 (Hans-Josef Fell)

現職:德國綠黨國會議員

國會黨團能源政策發言人

事蹟:德國《再生能源法》起草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45

中國改革進入危險深水區 經濟成長率破五% 才有新成長動力

2013-08-26  TWM
 
 

 

過去十多年,中國創造一個沒有週期景氣循環的經濟奇蹟;然而,長達十二年的高成長已經失速。

中國要調整失衡,未來十年勢必要付出低成長的代價。

過去十多年,中國創造一個沒有週期景氣循環的經濟奇蹟。以往,中國以投資推動經濟增長模式,平均上升期為四.四年,下降期為四.二年,「但這次從二○○一年開始,中國經濟就沒有下降過。」高盛投資管理部中國副主席哈繼銘表示,原本○八年全球金融風暴時是個下調機會,但中國祭出四兆元人民幣財政刺激,又拉高經濟另一波成長。

「不過,長達十二年的高速成長,中國經濟失衡已經太久。」哈繼銘強調,失衡狀況可從投資占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明顯看出。一二年,中國GDP構成裡,投資比重高達四八%,民間消費支出只有三五%。即使像韓國、日本這種也相當仰賴政府計畫去推升經濟的國家,它們投資比重最高時期約占GDP四○%。中國不僅創下高紀錄,更重要的是投資帶動成長效益已經明顯下降。

過度投資對經濟增長起不了作用「在○八年以前,中國一塊錢投資可以帶動三毛五的GDP成長,現在兩毛錢的效果都不到。」哈繼銘說。國際貨幣基金︵IMF︶也認為,過度投資對中國經濟增長已經起不了作用,也不會為家庭收入或消費者支出帶來正面影響。這些過度投資約五兆元人民幣,占GDP的一○%。

現在到中國,處處可見過去靠投資、信貸支撐起來的泡沫已經到了崩潰邊緣。工業產能嚴重過剩(如:長青沙造船鎮)、城市裡存在大量空置房屋(如:常州鬼城)、沒有人潮的商用地產(如:上海購物中心),都明顯表明,中國經濟已經出現大麻煩。

中國用投資拉動經濟的模式已經越來越吃力,它必須找到下一個成長動力。

中國在﹁十二五規畫﹂中訂出,要用內需消費取代投資,民間消費要從三五%調高到五○%,實現所謂中國經濟「再平衡」。然而事與願違,去年民間消費占比仍只維持在三五%,這兩年,中國並沒有如預期地展開新的增長模式。

為什麼會如此? 因為實現再平衡,勢必要付出經濟放緩代價,但官方能夠接受的底線有多少?今年第二季,中國經濟成長率放緩到七.五%,已經是過去二十年來新低。

官方能承受的經濟放緩代價底線在哪?

北京大學金融學教授佩蒂斯︵Michael Pettis︶認為,要讓消費占比在未來十年達到五○%,代表消費的年增長率要比GDP高出近四個百分點;如果GDP成長率維持在七%,中國就必須在未來十年消費平均年增率達到一○%至一一%。不過,他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過去中國在最繁榮的時候,消費年增率也未達到這個水準。

佩蒂斯指出,中國GDP應該再進一步下降,若年增率為三%或四%,消費年增率為六%或七%,這是過去幾年可以達到的水準;但這個數字遠比李克強總理「七%底線論」低得多。

六月,高盛也針對此寫出一份報告。哈繼銘表示:「這份報告是假設中國投資比重逐年下降,估計到二○二○年下降到四○%;按此推估,中國明年經濟成長率預估為六.八%,二○二○年則為四.五%。」他強調,這並非對未來成長率的預測,但他也指出,高盛的推演假設非常溫和,畢竟是花七年時間才把投資比重降到與日本、韓國最高的時期一樣。

當經濟成長率開始放緩後,中國經濟會出現什麼狀況?尤其過度投資催生出的經濟大泡沫都到了一戳即破邊緣,會不會有連鎖反應,如美國金融風暴般的影響?

地方債是中國經濟最嚴重的不定時炸彈最大問題是地方債務。地方政府為了追求經濟成長績效,與企業連手向銀行借錢融資,地方政府以土地為擔保,地方財政為輔,然後向銀行安排融資。國企可以向銀行借錢,借不到錢的企業轉向「影子銀行」借。影子銀行的資金來源是從正規銀行貸款,或者從希望得到比存款利息更高回報的有錢人那裡籌措。

瑞信董事總經理兼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說,他研究中國經濟十八年來,地方財政與影子銀行是他看到中國經濟裡最嚴重的不定時炸彈;問題是,連官方也不知道這問題規模有多大,時間有多緊急。

七月二十九日,中國國家審計署宣布,應國務院要求,要全面審計地方債務。在此之前,一一年三月曾清查,後來公布一○年底,中國地方債務為十.七二兆元人民幣。第二次抽查三十六個地區,今年六月公布結果,發現其中有九個城市償還責任的債務率超過一○○%,最高的達一八八.九%,若加上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債務率最高的達二一九.五%。

然而這些數字都遠比國際機構估算的低。評級機構惠譽︵Fitch︶認為,現在中國信貸泡沫的嚴重程度遠高於美國在○八年金融風暴前、日本在九○年進入失落二十年前所達到的程度。中國債務總額(企業、家庭與地方債務)從○七年相當於當年度GDP一三○%攀升到今年第一季的二一○%。而日本在八五年到九○年,那六年的債務總額從一五○%上升到一九五%。

最終,這些債務會隨經濟下滑而一一曝光。北京宣稱中國銀行體系的壞帳比率只有一%,但︽紐約時報︾曾引述不具名的業界人士估計,壞帳會在一三年下半年開始增高,最終連同銀行外的壞帳總額約當一二年底中國總債務額的二○%。

經濟下滑的第二大隱憂是失業問題。有經濟學者估算,中國經濟成長率每下降一個百分點,失業人口至少增加三百萬(並不包括每年從學校畢業,新增加的勞動人口)。失業人口將導致社會不安,直接衝擊政權,是中國領導者最擔心的事情。

目前,堅持經濟成長率須維持在七%的一派,著眼點也是失業。對此,哈繼銘認為,中國經濟的產業結構與人口結構都正在發生劇變,勞動人口從去年開始下降,有的產業找不到工人,「GDP與失業率間,我還找不到可信的關係。」他說。地方債務與失業是中國經濟向下調整兩個隱憂,當地媒體說:「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換言之,水底下的狀況究竟如何?一時還看不清楚。

在北京經商二十多年,擔任北京多家企業戰略顧問的范疇觀察,儘管中國經濟確實處在危險邊緣,但它不會發生如西方金融風暴般情節。「西方是市場經濟,經濟成長下滑,影響企業,進而影響銀行??,一環扣一環,會有骨牌效應;但是中國經濟資源大部分掌握在政府手中,每一個環節它都可以設防火牆。」雖然,地方政府債務有問題,但中央債務不高,地方政府體制也不像美國,不會發生如底特律一樣破產問題,最終中央還是要替地方還錢。只不過,中央的錢一輸入就又增加了貨幣供給,隨之而來的物價上漲,人民受不受得了?

「中國經濟問題不會發生像金融風暴情節,造成經濟體系急劇下墜;如果中國發生戲劇性事件,那比較會是以社會壓力出現。」范疇評論。企業倒閉,影子銀行出問題,企業與地方政府也要吸收部分,轉型求生路。現階段,官方正在測試這個彈簧體能承受的壓力有多大。

第十八屆三中全會後 政策才會明朗目前,西方投資機構普遍認為,中國勢必要走經濟改革的路。最好的劇本,就是花一段長時間放緩經濟成長,逐步去槓桿,化解泡沫。

所有要去槓桿的國家,都不可避免要有一些加槓桿的動作,像美國採取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來彌補民間部門去槓桿的衝擊;未來,中國也是去槓桿與加槓桿並進。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喬虹認為,加槓桿的部分不可能再用貨幣刺激,而是用財政來支持可以提高生產效率的產業。

哈繼銘也認為,中國在醫療、環境保護與教育文化投資太少,未來這部分產業要加大力度。若中國寄望的城鎮化能發揮效果,那就要擺脫目前只有房子的城鎮化,進入人的城鎮化,最終建立一個可以接受這些人湧入的醫療、衛生、學校系統。

「這是政治主導經濟的地方,現在要等今年十月第十八屆三中全會後,習李才會有明確政策,看看中國經濟未來到底要怎麼辦。」寫過四本討論中國政經體制專書的范疇總結說。但無論如何,中國經濟再也不可能回到過去榮景,未來十年將是緩步下調、冷熱不一的走勢。

中國經濟在懸崖邊緣!

1經濟成長率下滑──

今年第二季經濟成長率僅7.5%,是過去20年來新低

2實體經濟活動低迷──

中國製造業景氣創11個月來新低

3民間消費不振──

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成長率下降中國改革的兩大深水區看不到底1經濟結構調整迫在眉睫──投資占GDP比重節節升高,但已帶不動GDP成長2地方債務危機隨時引爆──縱使最後由中央買單,也將造成通貨膨脹10.7兆人民幣約中國GDP的25% 62.62% 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21.80% 政府有擔保責任的債務15.58% 其他相關債務資料來源:中國審計署,2010年底地方債務審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567

交稅才有福利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31020/18470965

上星期「加拿大分娩」一文刊登後,有老友來電云:「加拿大福利好則好矣,你知唔知道要交幾多稅?」吾不知也。一位親戚移民多倫多二十餘年,好彩未失過業,有屋有車,叫做係中產階級,佢打電話返嚟對左丁山詳談加拿大福利主義國家,話自己交完稅、供完屋之後,月薪所剩無幾,每月小心謹慎使錢,不似在港姊妹兄弟家庭咁每月出外吃飯視若等閒。佢話:「我地買乜都要交銷售稅,買衫肉痛,到餐館肉痛,卒之捱到個女大學畢業,現在稍為鬆一口氣。交重稅,退休人士,醫療方面享受福利,係加拿大整個國家嘅選擇,香港人一定學唔到,香港人係唔使羨慕我地,社會情況完全唔同㗎。」
這個當然,如果唔係,咁多香港移民子女回流香港為乜嘢呀!福利主義社會一定要不斷有新人口交重稅嚟支持老人(似唔似龐氏計劃呢?)一旦新人口萎縮或是不願交重稅,或無能力交稅,整個制度就會陷入危機,最壞例子自不然就係歐豬國家之中嘅希臘。
香港人平時要求增加福利,但一旦講到加稅、擴濶稅基,就會群情洶湧,大力反對,以前唐英年推動GST便知難而退,特區政府至今不敢再提。環保講垃圾徵費,稍為收高啲就有人大鬧,甚至乎認為應該唔收,單憑教育感化市民咁天真,像是住在幻想國度,不知人間現實。
呢日碰到一位餐飲界人士,問佢垃圾徵費點睇?佢話餐飲業製造之垃圾,不如私人家庭咁多,況且廚餘係食客搞出嚟嘅,要餐廳付鈔(垃圾徵費)實在冤枉,佢諗出一條計仔,就係呼籲食客慳水慳碟(因請洗碗工人實在太貴),儘量減少換碟要求,最好一隻碟食到尾,骨頭菜渣堆滿一碟!呢枝笛有冇人聽?左丁山有啲懷疑,不過,業者總係要儘量試一試,唔得咪用過第二招囉,好似在外國一啲酒店浴室,同樣有一張紙卡話為了地球,請人客減少用水,儘量減少換浴巾。講得就好聽,但房間租金永遠有升冇跌,搵笨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3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