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突破3大挑戰 才有下個40年

2012-5-14  TCW



這個世紀一開始,美的集團意氣風 發,市場擴張勢如破竹,成長速度之快,讓「胡潤百富榜」創作者胡潤(Rupert Hoogewerf)嘆說,「令人感動!」但去年中,它卻進行了四十四年來最大規模的轉型,停止所有新增投資,從追求營收成長轉為獲利導向。

美的的轉型,恰巧反映了多數中國企業、甚至是整個中國產業,目前共同面對的難題。

挑戰一:大環境高成長熄火去年A股上市公司,三成獲利減

讓美的創辦人何享健在去年初急煞車的兩大關鍵,一個是借鏡比亞迪過度擴張失利。有股神巴菲特在二○○八年入股加持,比亞迪先後跨足汽車、手機、太陽能電池 等多個產業,但在去年營收與前年持平的前提下,稅後淨利卻大減四五%;公司並預估,今年前三月稅後淨利最多將比去年同期衰退九五%。

比亞迪的擴張失利,讓何享健心生警惕,「有一次何享健開會指著日用家電一個部門就講,『你就是美的的比亞迪!』因為它投資很大、上得(成長)很快、目標很 大,」美的電器董事長方洪波說,「再有一次他指了我,說你(製冷事業部)發展太快、不安全嘛!所以要減速。」

另一個讓何享健毅然轉型的原因,則是中國經濟成長正悄悄放緩。過去,中國這艘大船乘風破浪,讓其上的企業也跟著起飛,但今年首季中國經濟成長率八.一%, 已是連續第五季增速放緩;中國財匯金融分析平台統計,去年A股一千零三十三家上市公司中,逾六成獲利成長率低於前年水準,其他逾三成的獲利更比前年衰退。

「今天假如整個國家經濟發展不錯的話,當然,企業不需要做太多事情,因為外面的宏觀環境好,他們也能被帶動起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案例研究中心主任蔡舒 恆分析,中國企業現在最大的危機是,「他們擁有的是大環境,但是本身專有的核心技術力,比較獨特的東西是沒有的,所以一下子就被copy掉、競相削價。」

「(中國企業)今年以後幾年都會很辛苦。台灣過去(經濟成長率)也從九%降到七%,現在五%都到不了;所得高了,很難再像以前那樣,」世新大學管理學院客 座教授、中國建設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華而誠說,「因為,容易的路都走完了。」

接下來的路,「困難點」是什麼?蔡舒恆認為,是工業設計、服務與研發,這三者決定中國企業有沒有本事走進國際市場、建立國際品牌。

「大陸以前賺錢太容易了,這方面實際具體都沒有培養起來,所以研發是眾多企業的一大弱項,」蔡舒恆直言,美的成功的背後因素之一,是空調、家電的技術含量 並不高,「而且他們(美的)能做得相對穩定、毛病比較少,但我不會說他們是high tech(高科技)。」

方洪波坦言,過去研發費用占營收比重連一%都不到,但現在已提升為二%,並持續往四%邁進。去年轉型令下,美的家用空調事業部總經理吳文新說,今年除了研 發大樓等固定資產的投資外,該部門又增加人民幣五億元(約合新台幣二十三億元),專門研究改善品質,「就是把以前不該省的,再把它投下去。」吳文新認為, 最遲年底就能看見空調產品優化使用經驗的成果。

挑戰二:國內巨龍,國外小蟲領導者想法仍太本土,沒想像力

蔡舒恆認為,成千上萬的中國企業裡,華為與聯想是極少數具研發實力的公司,「但他們是完全國際化的企業,用的是全球資源。」

相對於這兩家國際企業,蔡舒恆對美的國際化的能力評價並不高,「我並不覺得它走得非常好,因為美的整個品牌在國外並不強,之前一直以鞏固(中國)國內市場 為主,在國際知名度很低。」

蔡舒恆不諱言,中國一般企業在國際營銷(行銷)的能力比較差,「他們不曉得怎麼做國際市場營銷。」蔡舒恆認為,美的集團的強項是品質耐用,但這對國際消費 者而言只是「理所當然」應該要有的,因此這家公司必須在技術、設計上下功夫,給消費者更多驚奇。

隨著美的設廠軌跡一路延伸到埃及、越南、白俄羅斯、阿根廷、印度等地,方洪波也強烈感受美的國際人才的不足,他以美國正式財報為例告訴我們,「看得懂財報 的不懂英文,看懂英文的不懂財務,」因此美的網羅人才的條件,也從鎖定國內家電經驗,改為跨國企業實務經驗者。

然而,蔡舒恆認為,中國企業國際化還有另一個關鍵因素,「第一個,他們本身CEO(執行長)的觀念要改變,因為很多策略是受限於CEO的想像力。假如 CEO沒辦法配合時代潮流、又不願意放權的話,這一塊是無解。」

蔡舒恆擔憂美的國際化能力,因為好幾位美的主管都是他的學生,「何享健底下很多人的mindset(心態)是很local(本土化)的,他們很認真,克盡 職守的把工作做得很好,但要把他的思想擴到國際層面去,尤其國際化怎樣做,我覺得是有難度的。」

挑戰三:小金雞變負擔多角化太跳躍,投資房產多套牢

國際化不足,何享健其實也清楚。金融海嘯後,通用電器(GE)有意出售家電部門,市場傳言海爾、美的可望接手。何享健卻對內部主管說,「送給我,我都不能 要!」他自認美的國際化程度還不夠,「先掂掂斤兩,我們有本事管好嗎?」

胡潤認為,中國企業家越來越靈活,過去只懂做企業,近幾年則是大舉轉投資、多角化,創造很多新機會。「大家都看到中國市場是很大的,有什麼錢就去投,跟著 浪潮、國家發展去走,搶商機而已;動作不快一點的話,是對不起自己,」蔡舒恆評論。

蔡舒恆研究的案例中,中國國企雲南白藥的多角化成效最好,它掌握具「止血」療效的獨特原料「川七」(中國稱田七),除了原有的藥品業務外,又將之應用在牙 膏上,防護牙周病;應用在洗髮精上,可以控油並去頭皮屑。這些延伸應用成功提升獲利率,也打開超市等通路,持續開發沐浴乳等具療效的中草藥日用品。

不過,多數中國企業在多角化時都「跳」得很遠,像雲南白藥這樣固守一個核心能力的並不多,房地產幾乎是大企業的共同最愛。「所有大陸的企業一旦做大,它一 定會做房地產,」蔡舒恆觀察。

但是,「房地產的投資太多了,地方債務太多了,造成通貨膨脹。所以二○一○年中國總體經濟開始收縮,」華而誠表示。「過去它(房地產)是穩賺的金雞母,現 在,金雞母已經不是金雞母,所以企業必須要想辦法,」蔡舒恆憂心,「現在在做調控,萬一調得過,肯定有一些企業會出現問題。」

堅持白色家電路線的美的集團,也在二○○四年收購高爾夫球會暨房地產開發商君蘭,到去年開發面積累計已達三百五十萬平方米,從華南到東北、從江蘇到貴州, 都有美的集團的建案。

何享健友人表示,去年底美的出售逾一五%股權給兩家專業投資機構,部分原因就是要紓解房地產資金流動性不足帶來的財務壓力。華而誠認為,中國房地產市場去 年開始因調控而轉弱,一年多來,「開發商沒錢進來,也有壓力了,所以要降價了。」房價下修後,買氣將回溫,民營企業的財務壓力也可望減輕。

雖然挑戰重重,不過華而誠、胡潤與蔡舒恆都認為,中國企業還不到悲觀的時候,一來中國城市化的大潮才剛進行到一半,二來中國許多市場都還沒飽和,企業仍有 成長的空間,只是難度提高了。和眾多中國甚至台灣企業一樣,美的必須提升研發、工業設計、客戶服務,進而讓品牌落實國際化,才能有長治久安的另一個四十 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