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 10年後擁有4.00mil資金
如每月可將收入之21%即$21600儲起,加上本金1.4mil就算無回報都可在10年後儲足4.0mil。如稍作投資,每年4%年回報可令月儲金額降至$13000。當然讀者的如意算盤,是不作任何儲蓄,那由1.4mil用10年增長至4.0mil,年回報需要11%。
先將1.40mil拆開兩半,筆者經驗強調的是資產分配,良好分配令你回報在可預期之內,孤注一擲結果只會零和一百,看你自己是否承受得起,或幻想自己成日係電視劇主角如丁蟹者適用。買債券對於某些投資目標是一個好的投資方案,對另一些目標如醫療儲備,結婚儲錢則不是好方案,除非你搵到個可等你十年八載的好伴侶吧!
拆出約一半0.78mil,確是可以放入債券,只要有找來6%年回報的,有十年後已收回1.4mil,封實蝕本門了。剩餘0.62mil,要買樓買股才有望發大至(4.0-1.4)=2.6mil,年回報需要16%。如將全數買哂股票,唔係唔得,不過長年期計每年16%要資深trader才有望觸及。當然有讀者60%回報一年都試過啦,但又能否持之以恆,每年皆是呢? 所以我們確要一些槓桿,令回報之要求可降低。
其實世界是有回報,將三十萬投入而年回報十五萬的! 咩話?? 即係每年50%回報!? 當然有,咪就係買樓收租。但係有一條件,就是買入價必然要低於他日賣出價,此回報方可成立。還有,首年租金之一半要用作買樓洗費如印花稅、經紀傭及差餉等等。講到呢度可能你即時變絕望,心諗試問香港而家買間樓,有咩可能唔「摸頂」?摸頂答你唔到,但讀者再等多五年無理由再等唔到下一個循環低位。等市跌而政府政策放寬,再係呢幾年物色個成日租樓既朋友,他日年收十餘萬租金,不是無可能的事。
但有一點肯定是,你今天在報見到劏房大王收幾錢幾錢租,咩咩人又執到個筍盤大賺幾百萬,肯定不是用一天努力而做成的。當中人脈與所需經驗及快速反應,是多年努力累積而成,有空再在交流會上和大家一談。
債券買賣確實煩,銀行食水深,我要再整理一下才能較易告知。至於你單名買入單位、九成上會後出租在現時是不准許的,加上價格不就,可以長等一下。以外子買入第二單位用七成上會是可能的,如無其餘負債,工資顯然足夠。但出租一旦被銀行發現,亦會被隨時call-loan,第二間房仍可報買入予家人自住,所以七成上會有可能。如報出租投資用途,現行規條下只借五成。剩下些少資金,在現時人人縮手之股市不難發現良好買入時機。時間有限、只能講到個大概,請續留意homeblogger。
| ||||||
他的名字,經常和德國紅點(Red Dot)、iF,美國IDEA 、日本G-mark等國際設計大獎一起出現。 出生在屏東枋寮,身為牧師之子的他沒喝過洋墨水,卻是華人設計界唯一兩度同年摘下紅點、iF、IDEA三金獎的傳奇人物。他被宏?硅藽飽A開啟工業設計生涯,兩個月前在滿四十八歲前夕,鴻海郭台銘上門投資他。 他是設計界金童謝榮雅,但半年前,他的帳戶卻僅剩二百零二元,比起剛創業時遭遇瓶頸,戶頭一度只剩四百元還慘! 「每一件你願意為它死的東西,你才可藉它而生,」這是謝榮雅走過二十多年設計生涯,摘下一百零六座國際設計大獎之後的體悟,這兩句話他寫在自傳式新書《破立》的全書最末。新書出版前夕,他接受本刊專訪,道出未曾對外界透露,金獎光環背後,跌宕至人生最谷底的陰影,以及如何從生命破局,攫取創新能量。以下是對談摘要︰ 談破壞式創新唯有在瀕死點上,我的手才能伸進去帶來顛覆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為什麼決定用《破立》當作新書書名? 奇想創造執行長謝榮雅答(以下簡稱答):回想起來,每次的轉折,不管是自己商業模式轉換,或是設計產生新想法,都是在盪到每個谷底時,才讓原本的看法翻轉過來。 每個破壞之始就是創新之始,「破立」正說明了我這樣的心境。它不是故意有一個標準作業流程(SOP),也不是在我年輕時就清楚理解,而是被一股內心想做出改變的力量,不斷推著走;到了中年回顧才知道,人生谷底往往就是新的轉換開始。就像以前做設計服務,除非業主坦承遇到瓶頸,再不轉型就走絕路了,問我能不能救他,而非只想美化外觀讓產品更暢銷;唯有在那個瀕死點上,我的手才能伸進去,透過設計帶來顛覆力量。 舉第一個拿到iF設計獎作品——可攜式嬰兒磅秤為例,這是當時業主啟德電子代工訂單不斷流失,正探索轉型品牌時找上我,雙方合作的成果。更多例子是企業二代思考轉型,想打破原來家族企業的框架,才會想到找設計師。 對現有產品的叛逆性,跟美麗島事件的衝擊有關 問:書中提到「破壞式創新」,是能拿下上百座國外設計金獎的唯一指標。這也是一種破立思考? 答:(停頓),這跟美麗島事件,我國中時期的轉折有關。一般人看到的是群眾運動,但我的父親是長老教會牧師,教會當時那麼多牧師被抓,週日家裡有警察來站崗,對我來說是很衝擊的,我也從那時開始看黨外雜誌,累積對現實環境、教育制度和政治的不滿。 你問我破壞式創新,我直接想到這個(指美麗島),是後來發現,客戶雖付錢給我,但我質疑他的產品時是激烈的,不只言語挑釁業主,更利用設計技術、材質和製程,改變既有供應鏈,讓很多老闆不能忍受,他不能忍受就不會是我的客戶。我對現有產品的叛逆性,是在宣洩國中就開始累積的不滿情緒,這股憤怒後來在設計上找到出口,期許自己掌握未來美好生活的價值樞紐。 問:你五專念電子資訊處理,是當時的熱門科系,為什麼後來走上設計這條路? 答:當兵時我沉澱思考,做什麼工作,熱情可以燃燒一輩子?我想起專科時我在學校擔任學生會美工主席,包辦學校晚會布置和畢業紀念冊印製等,常要把舞台設計的製作物,懸掛到超過五米高的牆上。學校禮堂不是專業劇院,沒有升降設備,要掛東西上去,得疊好幾張桌子再架梯子,一群人在底下扶都沒人敢上去,從小有懼高症的我,卻想都沒想害怕的事,抓著鋼絲就爬上去,因為一心想著要呈現自己設計的東西,「願為它而死才能藉它而生」就是那樣的心境,命都可以不顧,這是我在寫程式時,所沒有的。 談合夥鬧翻、離婚傷口所有事都因「痛」而改變,從關心物件轉為關心人 問:幾年前,你成立大可意念,引進合夥人之後雙方卻鬧翻,才出走再組奇想創造。如果那是一個和人關係的「破」,它帶給你怎樣的建設性幫助? 答:引進外部資金前,我對台灣製造業代工有較高期待,認為可以因設計、拿國際獎項帶來改變,但當製造業老闆成為我的合夥人時,我卻清楚看到雙方內心世界對於價值選擇的差異,血淋淋看到一個設計團隊被植入傳產系統的矛盾。骨子裡代工思考的製造業,看待設計只是產品造型、美工的一環,設計師靠接案維生,本質上賺的是代工業的代工錢,經營設計公司仍首重營收成長。國外品牌公司找設計師,則是詮釋品牌風格,設計團隊在乎能否掌握產業話語權的高度。 所有事都因深覺痛而改變。我開始思考,既然整個產業都是硬體思維,缺乏服務和體驗,所以,嘗試走進服務業領域,從物件的設計走向服務設計,如改造大同家電門市,這過程中,自己心境起了很大變化。或許是進入服務業,從關心物件轉為關心人比較多,兩年前一個學妹對我說:「Duck(謝榮雅英文名),你人變溫暖了,以前的你,是不會打電話來關心高雄氣爆。」 這句話點醒我,以前是多麼不溫暖。的確,以前什麼事都只想到自己,努力在物件設計做出突破,滿腦子技術如何整合,享受從中帶來的莫大成就感,好友、親人生日不會打通電話問候,吃飯時別人替我倒水視之理所當然,更沒思考過合夥人關係確認後,還需要經營這件事,最後,合夥人當然沒有必要再忍受我。 問:婚姻關係的結束,也是因為你的過於自我中心? 答:離婚是在我二○○六年首次拿下「三金」的前一年,當時天天做設計、畫圖畫到半夜,我前妻是公務員,無法忍受日夜顛倒生活,但我沒有關照到她,認為努力賺錢天經地義,同樣犯了過於我執的錯誤。 我以前就像是一把設計精良、冰冷銳利的刀,但因為心境轉變,幾年前設計一把用掌心溫度熱傳導的奶油刀,發想時我先畫的竟不是刀子本身,而是一張早餐情境的草稿,想的是和家人在一起時,人們需要一把怎樣的刀。 談帳戶見底的轉折因為生命中最大的破局,反找到很棒的投資人 問:過去半年,是你設計開業二十多年來最驚濤駭浪的轉折,帳戶只剩下兩百多元時,還宣布停掉唯一獲利的設計服務業務,為什麼? 答:早在三年前資金就出問題了,當時剛開始投入廚房用具的品牌事業,錢一直燒;半年前,檯面上朋友能借錢的都借一輪了,跌到谷底中的谷底,反倒讓我回頭檢討,是不是我們想掌握產品規格、品牌話語權的決心永遠不夠?我經常質疑業主,二軍人才做設計,一軍人才做OEM代工,但自己卻犯同樣的錯,努力做設計服務維持公司營運,看起來是賣創意,其實還是在做勞務服務。既然如此,白天做設計、晚上到處調錢,為的是什麼?過去二十年的設計開業生涯,又錯過了什麼? 這個起心動念,讓我決定停掉最熟悉的設計服務,轉向發展技術和品牌。破釜沉舟之際,奇想生活找到新投資者漢民科技;我帶著這個決定回頭去找鴻海,馬上簽下談了一年多的合約,「富奇想」二○一四年十一月五日成立。 因為生命中最大的破局,反而讓兩家公司都找到了很棒的投資人,公司資產一瞬間,由負轉正。 【延伸閱讀】 台灣多個第一次,都他貢獻的——謝榮雅重要作品與得獎紀錄 ●2003年作品:啟德電子可攜式電子嬰兒磅秤意義:個人第一個iF獎 ●2005年作品:詰佑真空防潮箱意義:獲iF、德國紅點雙獎 ●2006年 (國際設計金獎)作品:1.生產力建設建案「似水年華」環保圍籬2.成貫兩用自行車燈 意義:1.台灣第一座IDEA環境類金獎2.獲iF金獎並催生infini品牌 ●2011年 (國際設計金獎)作品:大同50週年紀念電鍋和包裝意義:台灣第一座IDEA包裝類金獎 ●2013年作品:1.大同馬來貘電鍋2.奇想奶油刀SPREADTHAT! 意義:1.大同潮家電專案成功推手2.奇想生活廚具品牌熱賣商品 ●2014年作品:奇想靜音板SonicMAZE!意義:雙料iF獎並獲薦德國國家設計獎 資料來源:奇想創造整理:尤子彥 |
中國金融投資(0605):順勢而為才可大放異彩 作者:北山 編者提示:本文只是作為格隆匯會員做的公司研究的分享,我們對其中邏輯與結論不持任何立場。請讀者務必自我消化和理解,並務請註意投資的風險。 前天,看了格隆匯發的香港信貸(1273.HK)的文章,對其挖掘邏輯與艾路,深表贊同。港股挖寶,優先挖中小市值股,但方向確定之後,如何確定標的才是關鍵!沿著香港信貸的邏輯,本人找到了另外一家特質相似的公司——中國金融投資管理(0605.HK),話不多說,直接開講! 先帶大家F10,看看基本資料吧。 中金投集團提供的主要業務包括:利用自有資金開展直接貸款業務;通過擔保公司平臺提供銀行貸款業務;圍繞中小企業融資需求開展融資咨詢類服務。其中從營收結構來看,公司目前的主要營收來源在於融資服務,而目前也正在積極拓展貸款類業務。業務範圍主要在大陸,目前在香港開始開展業務,上海分公司也已經成立! 好了F10的資料看完了,就來帶大家講講核心關註要點! 1、老規矩:先判斷是否是老千 中國金融投資管理的前身是港佳控股,港佳控股之前曾有數次低價配股,但中國金融投資接手之後,只有一次配售,且較當日股價並無大比例折讓,(2014年4月10日,配售價0.55港元,當日收盤價0.63港元)。且公司自從大股東2011年入主以來,已經實施3次分紅。這基本可以把老千嫌疑排除。 更重要的是,公司的二股東是央企東方資產管理公司,這也足以判斷公司為非老千公司! 在此必須啰嗦一下,很多散戶喜歡買中小市值股,而買中小市值股第一要看的就是是否是老千股。在A股是“爛股損一時,藍籌悔一生”,但港股,藍籌或許漲的慢,但千股絕對是股民的滅頂之災!至於千股如何壓榨小股東,在此我就不贅述了,格隆匯大佬有諸多專門的文章對此進行分析! 2、財務安全、幹凈 從公司的資產結構表就可以看出,首先公司的資產結構非常簡單,主要是由客戶貸款、商譽、現金組成,其中信貸資產占絕大部分。 公司的2014年的資產負債率(資產端除去商譽)只有24.73%,且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財務放杠桿空間還是比較大的。 ![]() 資產端的質量來看,唯一的瑕疵在於6.5億左右的商譽資產。商譽是公司“洗大澡”的利器,但基本上都會發生在公司經營不穩定,公司積弊甚深之時,以利用商譽減值來混淆視線,達到掩蓋問題和矛盾的目的!但公司目前經營穩定,利潤穩定增加,基本不存在需要“洗大澡”的情況!所以,6.5億的商譽基本上可以將其看作一個空氣,我們估值時,將其剔除就好! 公司的在2013年有將近1.9億港幣的擔保業務,而2014年已經降到了2800萬港幣左右規模,且擔保的客戶主要為汽車經銷商,因此,擔保業務發生大規模損失風險很小! 3、資產證券化力推資本加杠桿,擴大貸款業務 從公司的財報來看,公司的主要資產結構非常清晰,從權益和負債角度看,資產負債率非常低,即便是剔除了商譽這項資產之後的資產負債率在2014年都只有24.73%,對於一個立誌擴大貸款業務的公司來說,還存在非常大的放杠桿空間。 公司目前已經在啟動資產證券化,而信貸資產證券化正是政府在力推的金融改革措施之一! 從表中可以看到,公司的資產的主要部分在於客戶貸款,非常適合做ABS業務。 ![]() 4、業務有較大上升空間 從公司目前的業務組成來看公司一直都是以融資咨詢服務為主,輔之以對中小企業的直接貸款業務。 公司的業務結構分兩個層次看: 服務中小企業 以中間服務業務為主 對於中小企業的融資,中小企業根本無法從銀行獲取足夠的貸款,盡管李總理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要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但很明顯,這問題是不太可能通過四大行來解決的,而且隨著民生銀行在中小企業貸款領域的戰略收縮,標誌著股份制銀行在中小企業貸款方面也在收縮, 所以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需要更豐富的金融生態鏈。 中金投(0605)恰恰是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的有益補充,中小企業貸款的高風險需要貸款單位付出相對較多的精力去甄別風險,設計方案,基於此,中國的小額貸款公司、P2P平臺以及其他中介才如火如荼的發展! 所以,論述至此,大家也都明白了, 中金投受益的邏輯是,中國的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短期難以解決,而問題的解決仍然得依靠中金投(0605.HK)這些非傳統的貸款單位和中介公司!金融生態鏈的延長和金融層次的豐富是未來的必然! 其次,公司是以融資咨詢收入為主,通俗一點講就是旱澇保收的一項業務,中間業務的特點就是安全邊際高,風險較小!不過公司也在貸款方面開始發力,2014年,公司利息收入已經較2014年大幅上升,且公司正在籌備小額貸款公司,預計在貸款業務方面將進一步發力! 此外,公司目前已經在上海增開分公司,在香港的貸款業務也已經開展,未來一旦地域業務範圍逐步拓寬,公司業務將具備非常大的上升潛力! ![]() 5、市值不大、估值不高 港股中小盤股,市值是個關鍵,市值太大,外資關註,就沒咱們什麽事了;市值規模太小,容易流動性出問題。而中金投(0605.hk)截至收市,市值為30.55億港幣,不大不小,剛好。從成交額來看,每天有4000萬左右,也足夠一般規模資金自由出入了! 此外,估值方面,公司顯然低估,公司目前的靜態PE只有9.9倍,PB1.15倍,當然,扣除一些商譽,PB可能要打些折扣,PB在1.5左右。這家公司與格隆匯大俠莊臣之前分析的優質標的香港信貸(1273)有一定的可比性,都屬於業績穩定增長,但估值較低的公司。 6、與國內大型金融企業合作 首先,公司已與北京城鎮發展基金合資成立了小貸公司,這算是具備了一定的官方背景。這將會豐富公司的業務生態鏈。且小貸公司,目前都致力於解決中小微企業的貸款,因此,這將是公司全面進軍中小企業貸款領域的信號! 其次,公司與天津銀行北京分行簽訂了合作協議,在渠道建設和資金來源方面達成協議。這將會使公司的資金和渠道建設方面獲得一定的保障! 總結一下公司的基本面情況: A、公司央企股東,穩定分紅,非老千! B、業務紮實,穩步增長!中小企業貸款難是宏觀性的大問題,能為解決這個問題出力,基本上就屬於順勢而為! C、財務安全且幹凈,財務杠桿較小! D、市值不大不小、估值不高!(不受資金關註,沒辦法)。30億的市值,首先,股價容易上去,其次,流動性不會太差!(當然,炒股各有各招,昨天還聽說一個專門做仙股發財的故事) 最後再補充一個額外的優勢:就是東方資產管理公司已經舉牌出線!東方資產在內地屬於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之一,其背景之雄厚,一般人只能望其項背!重量級選手的介入,將極大的拓展公司前景的想象空間。 ![]() 三個解讀: A、大央企介入,提供信用背書(當然不是老千); B、大象級的東方資產可以提供資金支持,足以解決小螞蟻公司中國金融投資(0605.HK)在貸款領域資金瓶頸; C、咱們可以再大膽一點想:在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的信達在香港上市之後,東方會不會借殼605?當然,這一點,純屬YY,大家自行判斷想象! 所以,業務有潛力、估值還有優勢是事實,這是不以那些“姥姥舅舅”的意誌為轉移的,港股即將迎來大量內地資金,基本面好的中小市值公司將會被第一輪挖掘! 最後附股價走勢圖一張,供大家欣賞!(貌似技術走勢很順眼) ![]() 來源:港股那點事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持有該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來源“港股那點事”。 |
北京動用行政手段大舉干預資產價格,是為了防範系統性風險的必要之舉,但在救市初步有成之後,更大的挑戰在後面。「暴力救市」改變了市場的運作方式,中國股市必須重回資本市場的基本規則。 撰文•陶 冬 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 ∼ 中國前領導人 鄧小平二十三年之後,中國政府真的出手,沒有關掉股市,不過改了資本市場的遊戲規則,關了作空者的退路,也關了股市集資之門。 六月中旬開始,A股市場經歷了一場浩劫,股價暴跌,對股民財富、市場信心均是摧殘。證監會整治場外配資、查處過度槓桿,從監管的角度是正確的,不過其後果 卻是當局做夢都想不到的,股市市值在三周內的損失,超過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德國的整個國內生產毛額(GDP)。去槓桿帶來拋售壓力,指數下跌導致更多結構產 品被強制性清倉離場,觸發火燒連營,股市一瀉千里,半數以上的上市公司需要停牌自救。 救市是不得已之舉 防制市場恐慌、防範系統性風險A股暴跌,不僅影響市值、財富、消費,更可能成為觸發潛在系統性風險的誘因。此次市場調整,銀行的參與度不算太高,不過券 商、資產管理公司的槓桿超高,遠超過監管所允許的水準和公共數字所見,金融企業的資本金一般較薄弱,難以承受跌市中強制平倉的重創。同時貸款炒股的企業不 在少數,抵押物業炒股的個人也不在少數。 更可怕的是,結構產品、衍生產品、場外交易大行其道,金融資產的風險傳播管道變得不可捉摸,監管帶來的拋空反噬,加深了資金的恐懼,加大了市場的動盪。 筆者認為,北京動用行政手段大舉干預資產價格,乃不得已而為之,是制止市場恐慌所必需,是防範系統性風險所必需。 政策干預反市場 恐加深外資疑慮 北京的「暴力救市」,雖然與美國聯準會二○○八年干預債市,和二○一二年歐洲央行干預匯率在技術上有所不同,但是本質上均為動用非常規貨幣政策手段,不設 上限、不設時限地買斷金融資產,試圖用天量的流動性來撲滅恐慌之火,乃非常時期之非常舉措。救市是為了從進入惡性循環的市場非理性行為中跳出來,為了避免 整個金融體系,甚至整個經濟被熔化。 救市,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排山倒海的賣壓逆轉了,市場情緒有了初步的改善,但是更大的挑戰在後面。資本市場並非兒戲,政府突然改變遊戲規則,無視市場規 則,主宰參與者的生殺大權。這種反市場的政策干預,與資本的本性格格不入,與中國政府近十年致力建設符合市場規律、與國際準則相接軌的資本市場大相逕庭。 可以說,這是建設和培育資本市場道路上的一次重大挫折,可能推遲中國開放資本專案和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同時外資對於進入中國市場必然更猶豫,摩根指數( MSCI)勢必延緩將A股加入其指數的進程,甚至國際貨幣基金(IMF)接納人民幣成為特別提款權(SDR)幣種的決定,都可能受到影響。 同時,中國股市的集資功能也受到嚴重傷害。資本市場的核心,在於資金在公平、透明平台上進行公共募集,信譽、信心十分關鍵,而此是建立在對遊戲規則、監管 條例、資訊流通、合約精神的尊重和認同之上的。政府干預股市,踐踏了市場的共同準則,改變了市場的運作方式。政府有公權力來執行它的意志,不過資金則可以 選擇以腳投票,不參與今後的集資活動。對於中國股市,如何重塑信心是擺在政府、監管、企業和投資者面前的共同挑戰。 此次股市暴跌的最大教訓,是從投資方到監管、從政府到媒體,多數人對市場失去了敬畏之心,以為政府意志就是上帝意志,以為自己就是股神,只看到槓桿的賺錢 能力,只看到金融創新所帶來的繁榮。其實幾乎所有人都意識到風險,但是選擇漠視風險,以為自己在風險爆發前可以全身而退。幾乎所有人都強調中國市場的特殊 性,其實貪婪、瘋狂遠大過國情的特殊性。 輕忽風險終釀大禍 葬送人民血汗錢 政府、媒體是幫凶政府站在入市干預的勝利者台上,不過它又是失敗者。這輪市場上揚,既沒有基本面支持,也沒有企業盈利的支持,北京憑著央行印鈔權,硬要打 造出政策牛市,考慮不夠周全。在對互聯網金融、衍生性金融商品不甚了解的情況下,放開監管尺度,聽由市場任意搭建風險管道,最終釀出大禍。國家媒體並不熟 悉資本市場運作,偏要運用壟斷的話語權,連篇累牘地鼓吹牛市剛開始的論調,葬送了大量百姓的血汗錢。 政府暴力救市,取得初步的效果,不過這並沒有給資本市場一個句號,而是帶來更多的問號。其中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是,政府救得了一時,救不了一世。股指打到 四千五百點後又如何?沒有理由北京無限期地持續救市,萬一之後再掉頭向下,會不會再救?如果不斷救市,北京就成了投機勢力的提款機;如果不救市,民情壓力 勢必巨大。 筆者認為,中國資本市場的唯一出路,就是回歸資本市場的基本規則,讓市場供需決定資產價格,讓資產估值引導投資決策。只要不出現系統性風險,政府不應該救 市,也沒有能力無限期救市。過去試圖通過資本市場改變實體經濟的作法,根本是本末倒置的。搞好實體經濟,為企業打造好的營商環境,是政府的本分;將精力放 在鼓吹政策牛市、推動市場槓桿上,則進入了偏門,早晚會釀出大禍。 至於投資者,回歸基本面才是投資正道。「經濟不降,股市不升」,那是歪理,放著有盈利增長、有分紅的公司不買,追求小股 槓桿 英國政府在一九九二年英鎊匯率之役,輸得一敗塗地,不過這反而將英國造就成全球金融中心。無他,懂得亡羊補牢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