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功權:資本是理性的,我卻不是理性的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02/153054.shtml
導讀 : “一般來講,比較火爆的概念往往三五年之後就一定會出問題的。”
i黑馬訊 12月2日報道,今日,原鼎暉創投合夥人王功權在新浪C+峰會上發表演講,分析了資本與人性的關系。他認為資本是理性,而這種理性與投資的視角和資金來源相關,“做投資的,他是看未來,他要看未來,他要看的是三年、五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不過他卻不認為自己是理性的人。
以下為王功權演講內容,經編輯刪減:
今天來到這里非常高興,活動安排的方面溝通討論的問題是資本是理性的。說到這件事情我蠻感慨的,因為今天可能大家註意到,在介紹我的title上還是知名投資人,但是實質上我現在已經基本上不做投資工作了,我在投資界從業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後來因為資本特別地理性,而我不是一個理性的人,所以我在2011年退出了基金管理行業。
我現在和朋友們共同創辦了新的公司叫青普旅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我們一種文化藝術度假中心,在南方主要是雲南、海南、江南一帶建立這種文化藝術度假中心。我們希望倡導一種文化度假和度假文化。我這次創業受到了業界的高度關註,很多朋友說:“王總,你原來就混在資本的圈子里,現在你創業,你的公司肯定是不缺錢的。”他們認為我們跟資本市場會有非常好的連接。但是我是從投資領域過來的,所以我在創辦自己企業的過程中,在自己企業尋求跟資本結合的過程中,我是不停地站在投資人的角度來考慮我自己企業的資本戰略。開始的時候有的朋友說,說王總:“現在人家隨便一個概念就作價幾十億,十幾億,向您這樣的資源,引領朋友一起創業,你上來上十個億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我回頭掂量掂量自己不能這麽做,如果在投資界的角度,如果在原來的二十一世紀基金也好,我會不理性的投資,因為資本是理性的。
資本的理性和幾個方面有關,第一,錢實質上是來之不易的。不管你管的是別人的錢,還是你自己的錢,錢是來之不易的,錢是人類勞動,體力勞動、智慧勞動高度凝結的產物,它在社會運行的各種元素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樣珍貴的一種東西,實質上我們應該珍惜的。不管是管錢的人,還是自己有錢的人。你如果自己有錢,你說我有錢就任性,你如果管別人的錢,你有管理別人錢的權利,你說我有錢就任性,但是實質上所有有錢就任性的,包括有權都任性的,在歷史上的記錄中都是被定入到恥辱柱上的。
資本是人類勞動的結晶,所以決定了人們要對它格外關心。自然管理錢的投資人應該是非常理性的,這是基本的職業精神也是資本本身的價值驅動。
另外一個方面,做投資的,他是看未來,他要看未來。他要看的是三年、五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所以它如果不理性,今天這個風口上沖到這里,明天在那幾風口上,他就沖到那里,這樣的投資是不會成功的。一般來講,比較火爆的概念往往三五年之後就一定會出問題的。這是這麽多年來在這種經濟領域中,我從創業也好還是做投資也好,自己深刻體會到這一點。今天非常火爆的概念,一般來說三五年之後會發現問題。大家回想一下,互聯網從崛起到現在,真正爆炸性成長的很少。騰訊是爆炸性成長嗎?阿里巴巴是爆炸性成長嗎?百度是爆炸性成長嗎?都沒有。都是慢慢發展起來的,並且在互聯網技術發展大潮中快速成長時期,這些企業跟這樣的大勢一同成長應運而生,這樣好的天時地利才有這樣大規模有價值企業的誕生。在這里面有很多資本理性的努力,也有很多像這些優秀的創業者,這些企業家艱苦地奮鬥,才成就了這樣的事情。沒有多少特別爆炸性成長的。
有人會說有的就是爆炸性成長,時間不長,對不對?就大規模的燒錢。那麽現在出現了這樣一種模式,這種模式就是我通過大規模的市場營銷,甚至是補貼,然後去搶用戶。但是前提是我有一個很好的產品。這樣的話形成一種用戶上的壟斷,然後通過資本的認可更進一步地大規模的燒錢,使這個資本的投放本身大規模的投放構成門檻,讓競爭者望而卻步。然後自己實現市場上的壟斷,進而回過頭來在資本市場上獲得價值認可,融了資本進一步投放到自己的產品開發和市場拓展中。這樣一種模式確實是最近幾年出現的,但是這樣的模式實際上不多的。大家回頭想一想,我們掐著手指頭算一算,真正這樣成本的並不太多。資本是非常理性的,它看三五年後的。
我在過去的投資過程中,基本上我投資的項目一般在四年到五年通過IPO或者賣給上市公司,然後掏錢退出,基本上是這樣的時間。當然有快的,比如說我投資的快點傳媒,一年回報,比如說我投資的學大教育,三年在納斯達克上市了,也是投資回報率非常高。但是既然這樣,整體下來基本上都是四五年左右退出。最近有人說我投新三板馬上就能上市,你的做市商也可以做的價值很高,但是實際上資本是理性的。你的企業到底好不好?到底企業是不是真正有價值?真正有很強的盈利能力,它未來三年、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是不是有很好的發展,這些東西總是資本要考量的。短期投資的確實有,我們國家在進行經濟調整,在經濟調整過程中很多產業不能運行,大量資本從各種產業當中遊離出來,東一頭,西一頭鋪在各種暴利行業,原來房地產領域比較多,現在房地產領域國家進行了調整,然後又進入股市,股市有了不正確的波動以後,後來發現新三板很火,大家又鋪到新三板上來了,這些情況是不是正常?不正常。真正經濟成熟的國家,真正成熟的市場,在市場上成熟的股民或者資本的擁有者應該是非常理性的。這種情況是國家在進行經濟調整的過程中,企業在進行轉型的過程中,資本在瘋狂的尋找自己的出路的過程中表現出的一些不理性的狀況,它不會成為一個常態。
根據我過去的經驗,我認為資本是非常地考慮未來會怎麽樣的。如果假如說今天按照一個什麽樣很好的價格,你認為很高的價格投進來了,那地內損失地外補,它一定在以後的過程當中想辦法把自己高價購買的情況補回來。我們在創業的過程當中,在企業成長的過程當中,在跟資本對接的過程當中要時時刻刻意識到資本是非常理性的。假如說你遇到了不理性的資本,你就是用自己的假數據或者自己用各種方式對於這樣的元素,那樣的概念最後把資本騙進來,即使這樣騙進來的資本一般都是不理性的資本。
不理性的資本帶來的結果就是在未來跟你合作的過程當中,配合的過程當中它本身就不理性,這樣給企業帶來非常大的危險。因為它成為你的股東,在很多情況下它表現出不理性,急於退出,或者對行業並沒有真正看好,或者對行業本身並不看好,他帶著非常急躁的心情,一旦企業遇到一點問題就必然會形成股東之間的矛盾。所以這樣的不理性的資本大家是非常警覺的。正因為如此,我現在創辦的公司,我在跟資本對接的時候,我自己就特別謹慎。總是前半夜想想自己,後半夜想想別人,考慮一下我這樣的作價或者投資結構別人願不願意接受。目前我們創辦的企業應該說是考慮到未來的。我們做的是一種度假產品,不是簡單的東跑西顛的去旅遊,找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住下來,真正和自己的家人、朋友住下來,清靜一段時間,接觸一些文化、藝術、知識,和文化導師們在一起互動,了解當地的民俗,民族的特點,體會和欣賞品位當地的這種風土人情。是這樣的一種產品。那我們在全國各地建這樣的度假中心進行連鎖,這樣的東西今天走起來貌似有點早。但是我相信這樣的度假生活,這樣的生活方式,會是未來我們國家很多人的習慣,所以我們先行一步。在這樣的情況下考慮了3.5年,甚至更長時間市場的需求。正因為如此,我們也希望有理性的資本跟我們對接,共同實現我們的夢想。
被期權“騙”了三年 我卻不願意離開這個“騙局”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103/166760.shtml
被期權“騙”了三年 我卻不願意離開這個“騙局”
懂懂筆記
“要謹慎的選擇一個創業公司,如果選錯了,真的是進退兩難。”在看完《一群被“浮躁”毀掉的95後神奇少年》一文後,讀者黃銳明主動找到懂懂筆記,並表示在互聯網行業類似這樣不靠譜的創業公司其實有很多,但它毀掉的不僅僅是創始人本身,更多的是被“騙”進來一起創業的合夥人。而他,恰恰就是深圳大量創業合夥人中的一員。
來源丨懂懂筆記
作者丨木子
“人生最寶貴的青春都付出在這里了,看著身邊的同齡人一個個月入過萬,組織了家庭,我卻每個月拿幾千塊錢,依舊獨身一人。”如今,銳明守著一家前途未蔔的創業公司,拿著根本無法兌現分紅的期權協議,想著創始人曾經規劃的一幅幅藍圖,不知道應該選擇離開還是繼續堅持。
他的好友,同樣是創業合夥人的龐傑告訴懂懂,現在放棄意味著浪費了過去幾年的青春,不放棄卻又不知道所堅守的項目能否會真的有所回報,“幾次想著離開,但最後總打退堂鼓。”
打工,意味著生意是老板的;合夥,則意味則事業是自己的,所有的付出都在投資自己的未來。這使得大量追夢的打工者,不惜放棄穩定的工作,成為了一名“事業”的合夥人。
但那些“期權”、“股權”甚至“發展空間”,真的能給“合夥人”一個美好的未來嗎?或許從銳明和龐傑的故事里,大家能夠有所啟發。
拿著應屆生的薪水,卻操著合夥人的心

“來了你們就不是給我打工的,而是合夥人。”
三年前,沖著這句話,銳明和龐傑加入了一家互聯網初創企業。他們告訴懂懂筆記,入職時這家公司剛剛成立,創始人是位80後。其主力業務是一個叫“停車管家”的APP應用。銳明負責項目的宣傳推廣,龐傑負責活動策劃。
當被問及為什麽要從大企業離職,選擇這樣一家初創企業時,他們都表示,大企業穩定但晉升空間小,而小企業有不可估量的前景和可能。
“剛開始工資只有4000元。”銳明說,三年前4000元在深圳只能保證基本的溫飽,和應屆生的薪酬水平差不多,租個房子就沒了一半,至於攢錢那是想都別想。但創始人承諾在轉正後給他們每人5%的期權,深深吸引著他們,哪怕兩個人合租一間關外的城中村房,也要留下來為“事業”奮鬥,“這是自己創業最簡單的方式了,不用投資之外,還有基本工資。”
公司太小,自然不可能為所欲為,很多工作上的職能交叉,讓他們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為了爭取項目的天使輪融資,銳明和龐傑需要做大量的PPT,並將公司形象進行一系列包裝,盡可能讓投資人看到“希望”的一面。
“忙了兩個月,終於有了回報。”龐傑告訴懂懂筆記,在技術部門刷了註冊用戶和留存數據之後,公司拿到了天使輪融資。與此同時,他和銳明也提前轉正,迎來了屬於他們的期權,“所謂的期權,雖然只是CEO簽字的一份協議,但我們都很高興,因為我們是(公司的)事業合夥人了。”
在慶功酒會上喝得酩酊大醉的兩人,都在感慨自己趕上了一個好時代,讓他們如此簡單就能擁有一份能夠為之奮鬥終生的事業。但令他們沒想到的是,在天使輪融資之後,公司的停車業務似乎也停滯了。
“因為CEO覺得這項業務可上升空間不大,所以不想花太多心思在上面。”銳明說,那個時候剛好外賣應用大熱,所以創始人打算開發一個只服務深圳區域的外賣應用,試圖在還沒完全普及的外送市場分得一杯羹,“他告訴我們,哪怕最後沒市場,只要有用戶和數據,就能賣錢。”
在投入了大量研發經費之後,外賣應用正式上線了,然而銳明和龐傑又再一次承擔了項目對外的形象工作,不停修改PPT也讓他們倆喘不過氣來,因為創始人又想通過這個應用的名義,再融一筆資金進來。
“說融資是為了公司的長遠發展,但用現在的詞來講,就是‘PPT創業’。”銳明告訴懂懂,僅僅一年時間,他和龐傑就連續接觸了多個新的互聯網項目,而且每個項目只要能夠“圈”到投資人的錢,就開始停滯了。
“這樣下去,所有項目沒有產出,對公司來說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於是,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龐傑選擇離開了公司。而銳明卻因為放不下期權而留下來。
因為默認了自己是“事業”的一份子,所以公司任何一個戰略決策,都有可能影響到個人未來所能收獲的成果。但銳明其實是只有期權、股權卻沒有決策權的所謂合夥人,只能無力的跟著決策層所指定的方向執行,不能決定公司的方向,只能暗自期盼公司的戰略布局是正確的,“被創業”有時候比打工更盲目。
那些從未兌現的承諾,成了合夥人堅守的希望

在承接了龐傑部分工作之後,銳明工資漲到了5000元每月。另一方面,“裸辭”的龐傑也開始尋找新的工作。為了有更多上升機會的他,依舊選擇進入初創公司。
“還是期權加工資的形式,但和之前有很大不同。”龐傑告訴懂懂筆記,他新入職的這家電商公司,已經有成熟的業務板塊,主要從事的是海外代購,並在淘寶和京東上都擁有店鋪,銷量業績也比較穩定,“我主要還是負責線上活動的策劃。”
正當龐傑在積極習慣新公司的工作時,“留守”原企業的銳明卻開始遇到新的問題。因為資本市場漸漸趨於理性,加上許多“爛尾”項目讓公司整體聲譽受損,所以創始人的“PPT創業”計劃也宣告失敗。沒有了“忽悠”來的資金收入之後,創始人不得不開始想辦法,篩選可快速變現的項目養活公司,並補上虧空的“窟窿”。
“因為CEO套了錢在前海買了房,所以壓力挺大,每天都逼著我們想辦法(變現)。”銳明告訴懂懂筆記,在老板的焦慮之下,每天開會討論,耗費了職能部門大量的時間,為的就是從眾多已有項目里找出一到兩個可以實現快速盈利,“說起來簡單,之前很多項目都是虛的,想盈利可不簡單。”
最終,公司的戰略主線回到了最初的停車應用上。為了能夠盡快讓公司有流動資金進入,創始人要求所有員工,都有義務承擔起部分業務職能,而銳明則被派到業務部門,負責聯系有可能合作的停車場,洽談入駐平臺的業務。
“因為公司盈利我也有分紅,所以就當一塊磚,哪里需要往哪搬。創業講究不了太多。”於是他欣然接受了公司的安排。但心急的創始人每天都會要求所有人匯報進度,過強的工作壓力與心理壓力顯然讓銳明有點透不過氣,“(創始人)總洗腦說潛能是逼出來的,但我們每天連軸轉十幾個小時都在工作,也快到極限了。”
就在所有同事怨聲載道、部分成員選擇離開的時候,銳明率先與龍崗某物業公司達成合作意向,物業旗下管理的近二十個小區停車場均順利入駐了平臺,實現停車位預約與聯網支付功能。
“一時間我就被捧成了功臣。”實現了業務突破之後,他得到了創始人的嘉獎,順利晉升為公司市場總監,成了所有同事努力的榜樣。然而,合作小區的總量並不大,能為平臺帶來真實用戶十分有限,所能創造的利潤收益,也還不夠填上之前虧損的坑,“連續幾個季度下來之後,賬面依舊是虧損的,大家也沒能拿到分紅,但業務壓力卻更大了。”
銳明在為拓展合作而發愁時,龐傑的公司也開始遇到新的危機。因為海外代購項目擴張太快,加上A輪融資遲遲未能談妥,所以資金緊張,員工工資已經拖欠了一個月。早就成為核心管理層的龐傑,更是被“以身作則”為由,拖欠了三個月工資了。
“單是員工工資,公司每月支出就超過80萬。”龐傑告訴懂懂筆記,雖然他是創始人嘴里的“合夥人”,但分紅沒拿到不說,這一年也是光漲職位不漲薪,“投入了這麽多心罰,也是個核心管理層了,就想再堅持看看。”
很多進入創企的合夥人都會想,公司成功了,就能收獲豐厚的回報,公司失敗了,最多重新回歸社會,找份工作一樣能活。但當自己投入了精力之後,卻會覺得已經很難割舍這份前途未蔔的“事業”了。就像龐傑說的,夢想總要有的,或許,哪天項目就成功了?
亂投醫的創始人,讓“合夥人”進退兩難

“困難都是暫時的,大家要看得夠遠,公司是大家的。”
龐傑告訴懂懂筆記,這句話是創始人在公司資金最緊缺的時候,用來挽留他們的。在公司里呆了兩年之後,他卻發現,業務的發展、公司的規模,都與創始人當初所描繪的差了十萬八千里。
“期權分紅沒實現,跨國公司沒做到,掛牌上市也沒有,發展戰略還三天兩頭換一次。”他向懂懂筆記展示了一份2016年度企業的工作規劃,在密密麻麻的條目中,僅有一條是在年內實現了的,其余的計劃都在各種戰略調整的過程中,被忽略了,“本來規劃是機密文件,但壓根沒實現的規劃也就毫無秘密可言。”
然而,從今年開始,創始人把公司業務開展不順的原因,歸結為工作計劃沒有執行到位,並要求每個部門每個月都要提交大量工作計劃,而且每份工作計劃都要經過大量“論證”,如果通不過,部門還要繼續修改、細化,直到創始人感覺滿意為止。
“於是,我們各部門都在領導的帶領下,為了做計劃而做計劃。”他表示,每個季度做計劃就花掉了他們大量的時間,論證甚至連續幾天都在開會,而且通過之後還要細化到日計劃繼續論證,“CEO總覺得支付工資就要得到豐滿的工作內容。但相反,我們每天、每月、每個季度剩下可以做落地工作的時間很少。”
而最終,沒有充足的時間可以實現計劃落地,創始人則又將問題歸咎到執行上,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死循環。就當龐傑在思考這是否是企業管理的個例時,銳明也陷入了為了計劃而計劃的漩渦中。
“更慘的是,我們幾乎每個月都會改變戰略。”因為停車項目收益慢,滿足不了公司日常運營開銷,所以總是舉棋不定的創始人開始不停開拓新的業務,不停尋找新的合作,每每畫出來的“大餅”,就需要所有人想辦法實現。但每個項目商業計劃做出來之後,就會有新的發展方向又誕生了,公司越困難,戰略改變就越多,“或許從他(創始人)的角度來說,他覺得這麽多項目,有一個成型就能夠盤活整個公司。”
為了拯救公司,加班成了龐傑和銳明的日常,但已經成為公司核心管理層的他們,依舊拿著幾千元的工資,面對這飛漲的物價而苦苦煎熬著。對於他們來說,或許所謂的“合夥人”還不如一個拿著固定工資的“打工者”。
“銳明三十,我三十二了,都到了而立之年。”龐傑告訴懂懂筆記,這幾年身邊很多創業公司,都因為盲目轉型或者內耗而倒下了,他們兩人的企業也維持得很艱難,但因為習慣了把公司當成自己的事業,所以期盼著有朝一日,那張蓋著印章的期權協議能夠兌現分紅,公司能夠像創始人說的那樣實現上市,自己也能走向人生巔峰,“當初也都想賭一把,賭對了我們都是成功者。”
【結束語】
說創業容易,但許多創始人從一開始就少了一份堅持。有多少企業在憧憬未來,畫著“大餅”的路上轟然倒下了,而那些沒倒下的,卻是通過計劃和不停改變的戰略,在嘗試“續命”。大量的打工者因為“期權”、“股權”,甚至“晉升空間”的誘惑,成了不計回報的“合夥人”,跟著創始人馳騁在未知的路上,也燃燒著自己的青春。
或許有人覺得,這是一種歷練。但待過兩家創業公司的龐傑卻表示,收獲經驗的前提是要跟對人。如果遇上不靠譜的創始人,那麽除了付出時間和精力之外,並不會有任何收獲,能成為小米那樣成功的創業公司畢竟是少數。
“現在想想,沒有效益的初創公司,說期權股權都是扯淡。”交流的最後,銳明感慨著自己逝去的那三年青春,“三十了,事業上我立不起來,但也很難下決心離開,生怕離開後它就成功了。”
[本文作者懂懂筆記。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懂懂筆記(ID:dongdong_note)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期權
創業合夥人
銳明
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