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股份大股東財技揭秘:立立電子式荒誕情節A股重現
http://www.21cbh.com/HTML/2011-7-30/4OMzA3XzM1Mzk4OQ.html
「立立電子」式的荒誕情節再次在A股江湖重現。
只不過故事的主角從「單晶硅」變成了更為炙手可熱的「多晶硅」。而相同的二次上市情節則從IPO模式切換為了借殼模式。
7月28日,已經暫停上市近兩年半時間的*ST遠東(000681.SZ),例行發佈恢復上市及重大資產重組進展公告,稱公司與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永祥股份)籌劃的重大資產重組事項,目前正在論證中。
對於*ST遠東的股東而言,永祥股份或許還頗為陌生,但在A股另一家上市公司通威股份(600438.SH)的投資者眼中,永祥股份卻是一個難以忘卻的痛。
作為一家已經擁有4000噸多晶硅產能的民營企業,永祥股份有著和立立電子頗為類似的際遇。
儘管永祥股份借殼*ST遠東的詳細方案尚未公佈,但是一個最新的掏空上市公司樣本卻就此浮出水面。而故事的主角正是通威股份和永祥股份共同的大股東——通威集團。
又一個立立電子
「這不就是另一個立立電子嘛。」上海某中型券商投行部的一位保薦人在聽說永祥股份的案例後坦言。
實際上,如果不是*ST遠東7月6日突然發佈的一紙公告,讓永祥股份再度浮出水面,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們或許早已忘記了,通威股份也曾經涉足過新能源行業。
本以飼料為主業的通威股份,在2008年2月多晶硅行情最為火爆之時,通過收購永祥股份,涉足光伏行業。此後,一直到2010年4月,永祥股份還是通威股份旗下經營性資產。
而在此之前,永祥股份的控股股東與通威股份的大股東均為通威集團。
永祥股份的工商資料顯示,公司的前身樂山永祥樹脂有限公司成立於2002年11月,公司早期一直從事PVC生產,直到2006年7月通過投資組建樂山永祥硅業有限公司,才開始涉足多晶硅業務。
本 報記者發現,通威集團早在2004年11月便已入股永祥股份,經過2007年2月和4月的兩次增資後,永祥股份註冊資本增至20017.05萬元,自此通 威集團出資佔比50.10%,成為控股股東。而原大股東四川巨星集團持股比例則降至46.38%,其餘48名自然人出資佔3.52%。
在完成上述增資後,永祥樹脂有限公司正式改製成為如今的永祥股份,並進行了一次資本公積、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轉增股本,轉增後總股本增至3.08億元。
相關公告顯示,2008年2月通威股份從其大股東通威集團手中買下永祥股份的控股權。
當年的2月5日,通威股份發佈公告稱,公司將從通威集團和巨星集團手中分別收購永祥股份48%和2%的股份,收購完成後通威股份將成為永祥股份控股股東,而永祥股份所從事的多晶硅業務則成為上市公司第二大主業。
上述交易以永祥股份截止到2007年底的淨資產為定價依據,並最終作價1.91億元,上市公司方面以現金方式完成了上述收購。
對於此次交易,通威集團認為其目的是「向公司注入優質資產,以利更好、更快地做大、做強上市公司,給投資者更大回報」。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通威股份將永祥股份納入懷中後沒過多久,便離奇地決定賣掉這塊曾經的「優質資產」。
「當時多晶硅行情非常慘淡,所以大家對上市公司主動剝離這塊業務還是比較歡迎的,但現在回過頭看當時公司的選擇還是有點草率的。」一位長期關注新能源行業的券商研究員坦言。
這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所指的「選擇」,正是通威股份在2010年2月所作出的賣掉永祥股份的決定。
2010年2月9日,通威股份與大股東簽訂《股份轉讓協議》,約定將其持有永祥股份50%的股份轉讓給通威集團。此次交易仍以永祥股份的淨資產為最終定價,最終作價2.48億元。通過此次出售,通威股份當年獲得了1785.41萬元的投資收益。
頗為巧合的是,此時距離通威股份從其大股東手中買下永祥股份,恰好兩年時間。
在出售永祥股份的公告中,通威股份給出的理由為,金融危機後「國內多晶硅價格大幅下降,永祥股份盈利能力受到影響」,導致公司當初收購永祥股份以「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的目標難以實現。
在順利回到原大股東通威集團懷抱的一年之後,永祥股份又再度在資本市場現身,而如果該公司此番能夠成功借殼*ST遠東,通威集團旗下就將同時擁有兩家上市公司。
「雖然不是IPO,借殼也有可能會遇到一定障礙,畢竟有二次上市的嫌疑,具體還得看監管層怎麼把握。」前述保薦人認為。
實際上,永祥股份此前在上市公司的一進一出,不僅將要面對監管層的質詢,還需要解答更多的疑問。
多晶硅鬧劇
儘管自稱是因為不看好多晶硅的市場前景才決定放棄該項業務,但實際上就在2009年下半年,通威股份還對多晶硅市場的未來充滿信心。
本報記者發現,在2009年8月底發佈的中期報告中,上市公司還曾表示「雖然多晶硅價格回升還較為緩慢,但行業的復甦已顯現。」
不僅如此,通威股份還在上述公告中特別強調「從未來太陽能發電與其它可替代能源相比,世界各國均將太陽能發電作為最具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的方向,行業前景不容懷疑」。
但頗為諷刺的是,僅僅半年之後,「不容懷疑」的多晶硅業務卻首先遭到了上市公司自己的懷疑,並被賣還給了大股東。
在前述保薦人看來,這樣的前後矛盾同樣與立立電子的遭遇頗為相似。
據其介紹,立立電子的前身寧波海納本為上市公司浙大海納(000925.SZ,已變更為眾和機電)旗下資產,其從事的半導體行業,以及單晶硅和研磨片業務,在2002年曾出現小幅下滑。
但在當年的年報中,浙大海納同樣沒有對其喪失信心,甚至在年報中樂觀預計,2003年半導體行業將逐步復甦,而上市公司將抓住發展機遇。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到了2003年,浙大海納卻突然出售寧波海納,從而引出了後來立立電子上市的曲折故事,而浙大海納卻每況愈下,最終淪落至披星戴帽的地步,被浙江眾和機電借殼上市。
另外一邊,寧波海納的核心資產在改頭換面之後變身立立電子,並由浙大海納原高管層實現控股,在經過數年的低調經營之後,業績不俗的立立電子一舉實現IPO上市,但卻在二次上市行為敗露之後功虧一簣。
同樣是看好行業未來,同樣作出了莫名其妙的出售決定,出售後的資產又不約而同地尋求二次上市,永祥股份與立立電子眾多的巧合背後,無疑還有著更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本報記者調查發現,儘管上市公司方面因擔憂行業未來而主動放棄永祥股份,但充當「救世主」角色,主動接下包袱的通威集團卻似乎並沒有看空光伏產業。
通威股份的投資者們或許並不知道,就在通威集團正式拿回永祥股份3個月之後,2010年7月7日,永祥股份二期年產3000噸多晶硅項目便正式開工,同時6000噸多晶硅項目也在這一天奠基。
「2010年7月多晶硅市場行情基本還處在底部,應該是剛剛開始回升,這幾年多晶硅行情最差的階段也就是那整個上半年。」前述券商行業研究員告訴本報記者。
但該分析人士並不認為永祥股份的二期投資開工是因為看到了市場回暖的趨勢,「投資決策肯定是早就做好了,畢竟是十幾個億的投資,更何況在開工前還有環評等等眾多環節。」
2009年的財務數據顯示,在被上市公司出售之前,儘管多晶硅價格出現連續暴跌,但永祥股份當年仍然實現了盈利,並沒有淪落到虧損的地步。
上述數據顯示,永祥股份2009年營業收入達到11.97億元,實現淨利潤為622.07萬元。
「如果再等半年時間,多晶硅行情開始好轉了,投資者估計就不會同意這個議案了。」前述分析師表示。
儘管還未看到詳細的重組公告,但重新走上前台的永祥股份2010年的經營業績卻頗為引人關注。
「會裡對借殼資產一般都會有一個連續贏利的要求,所以它願意出來借殼,說明至少去年的經營情況不會比09年的差。」上海一家知名券商的併購部負責人分析認為。
另一個可供佐證的現象是,2010年多家從事多晶硅業務的上市公司均獲得了不錯的投資收益。
與永祥股份同處於四川樂山的樂山電力,目前所擁有的多晶硅年產能也為3000噸,2010年公司該項業務實現營收5.76億元,主營利潤高達1.14億元,毛利率接近20%。
在經歷2010年上半年的慘淡行情之後,多晶硅市場顯然正在持續回暖。
江蘇陽光剛剛公佈的2011年中報顯示,公司旗下多晶硅業務的毛利率已經高達33.58%,同比勁增58.42%。
前述行業研究員告訴記者,在經歷前幾個月相對低迷的行情之後,今年7月份多晶硅價格又開始了大幅反彈。
尷尬的是,一手培育起永祥股份多晶硅生產線的通威股份,如今對這個行業令人豔羨的高收益,卻只能臨淵羨魚。
「經營企業應該是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今天看價格上漲就往裡投,明天市場不行了又往外撤。」前述券商保薦人坦言。
然而,本報記者調查發現,與剝離並未虧損的多晶硅業務相比,通威股份一直虧損的食品加工業務卻並未被清理。
實際上,就在通威股份宣稱剝離多晶硅以回歸主業的同時,申銀萬國行業分析師趙金厚就曾預計公司將陸續剝離陷入虧損的食品加工業務。
據趙金厚分析,2008年通威股份食品加工業務虧損近1個億,2009年該項業務再度虧損6000萬,其中禽肉加工和水產加工分別巨虧3000餘萬。
中信建投分析師毛長青曾在分析通威股份2009年中報時直陳,「食品加工業務仍在繼續拖累上市公司業績」。
「我們認為既然公司決心『戰略歸核』,在完成永祥股權轉讓後公司也會考慮剝離虧損嚴重的禽肉加工業務。」趙金厚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坦言。
與毫不猶豫地剝離多晶硅業務不同的是,通威股份卻一直沒有剝離虧損嚴重的食品加工業務。
2010年末通威股份旗下食品加工及養殖業務帶來的營收總額高達7.57億元,但毛利率卻僅有2.5%。
「如果大股東真是為了上市公司好,也應該先把這塊虧損業務買走,而不是急於把還在盈利的多晶硅資產拿出去,謀求單獨上市。」前述券商併購人士對此表示。
而另一個顯著的事實則是,在多晶硅業務被剝離後,回歸主業的通威股份並沒有為投資者捧出一份更為漂亮的財報。
據2010年年報數據顯示,通威股份當年實現營收96.22億元,淨利潤9434.32萬元,上述數據較2009年同比分別下降7.29%和32.74%。
與之相對應的另一個事實是,通威股份的市值從剝離永祥股份時的90.62億元,驟降至目前的52.60億元。
此外,博時精選股票型基金、廣發策略優選混合型基金和華夏藍籌核心混合型基金(LOF)等,當初為剝離多晶硅業務而投出贊成票的機構投資者們,在2010年一季度尚持有逾2000萬股的通威股份,但在投完贊成票後的第二個季度上述機構便紛紛撤離了通威股份。
OLED中國式追趕:新故事,舊情節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5/4MMDcyXzM3NzM4Mg.html
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互聯產品的日益走俏,在日、韓、中國台灣大力佈局下一代顯示技術OLED的同時,中國大陸也掀起了投資高潮。
繼 天馬微電子計劃投資70億元在廈門建設5.5代LTPS工廠(旨在為便攜式電子產品提供AMOLED中小尺寸顯示屏)後,國內大尺寸TFT-LCD主要製 造商京東方也宣佈,將投資220億元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建設5.5代OLED生產線,生產以LTPSLCD和AM-OLED技術為主的中小尺寸顯示器件。
截至2010年底,中國內地共有4.5代線4條、5代線4條,加上已簽約的廈門5.5代線共有5條。目前中國大陸中小尺寸面板出貨量被認為已比肩韓國和中國台灣,進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在SEMI China光電子照明及平板市場分析師戚發鑫看來,缺乏核心技術、缺乏人才、缺乏產業鏈配套基礎的的大陸液晶面板需要進行更深層次的戰略思考。
在 大尺寸液晶面板領域,日韓及中國台灣企業的產能份額已經高達全球市場90%,試圖趕超的大陸同行實行「通過建設生產線帶動產業鏈發展的策略」獲得一定市場 份額,但至今未能實現盈利,也未能掌握核心技術和行業話語權。如今,具有先發優勢的日韓及台灣地區企業開始在中小尺寸市場發力,大陸企業又該選擇一條怎樣 的路徑?
OLED投資潮
目前投入巨資發展AMOLED技術的面板廠主要有5家
Display Search報告顯示,隨著日系面板廠針對中小尺寸面板產能進行轉換以及整合,未來將以LTPS、IPS、AMOLED等多項先進技術把中小尺寸面板競爭 力發揮到極致。加上韓國、中國台灣以及中國大陸面板廠商也正積極朝中小尺寸領域切入,平面顯示器產業競賽已不斷升級。
統計顯示,目前,通 過中央或地方政府高額資金發展AMOLED技術的面板廠主要有5家,包括京東方、天馬微電子、維信諾、虹視與彩虹等。這些企業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有 TFT-LCD液晶屏幕製造基礎的企業,比如京東方和天馬微電子;另一類則是沒有液晶製造基礎、新進入OLED製造領域的企業,比如維信諾。
京 東方與天馬微電子目前正規劃5.5代LTPS 生產線,而其它原本沒有TFT基板產線的維信諾與彩虹,其獲得資金已規劃或者已正在興建4.5代TFT基板產線。另一家公司長虹投資成立其OLED事業子 公司--四川虹視的首條AMOLED目前試產線已完成,但是長虹其對投產AMOLED態?較謹慎,目前尚未表明未?投產4.5代AMOLED產線的規模及 時程。
中國大陸企業熱衷於下一代顯示技術,既有智能手機等移動互聯產品發展的趨勢推動,也有企業產品技術升級需求。目前,包括天馬、萊寶 高科等在內的國內中小尺寸液晶屏幕製造商,其產品主要供應內地龐大白牌及山寨市場,包括小尺寸面板的手機、可攜式導航器、可攜式影音播放器,以及採用中尺 寸面板的可攜式DVD播放器等,搶奪台灣地區面板企業的傳統市場。不過,在高端智能手機面板供應上,目前大陸企業仍是空白。
資金瓶頸
「很多風險投資人來看過,但是最後都不敢投。最合適的投資人也許是大型國企,不過困難也很多」
儘管OLED投資熱潮湧動,但是對中國大陸企業來說,發展下一代顯示技術仍顯得困難重重。除了技術難題的攻克,資本也成為重要障礙。
10 月31日,深天馬(000050)發佈公告宣佈重組方案二次遭否。2010年1月18日,深天馬與深圳中航集團、上海張江集團、上海國資公司、工投集團分 別簽署了《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協議》,約定以5.34元/股的價格發行股份購買上海天馬70%股權。上述重組方案於2010年4月通過國資委方面審核,但卻 在今年1月份遭到證監會否決。
此後,深天馬決定將原定增發方案有效期申請延長一年並進行了系列的整改,但未料想在10月底二次上會時又一次遭到否決。
兩次遭否的同時,天馬業績的暴漲暴跌(受到液晶產業波動規律影響),也從側面體現了液晶面板公司面臨的複雜生存現狀。今年2月,天馬微電子計劃在廈門建設5.5代LTPS工廠,從而向高端顯示轉型,僅此工程便需投資70億元。
作為自主OLED技術發展的代表企業,崑山唯信諾當下也面臨著資金考驗。2009年9月,崑山維信諾顯示與崑山工研院聯合成立了崑山工研院新型平板顯示技術中心,並建成國內首條AMOLED中試生產線。今年10月,崑山維信諾公司正式宣佈啟動AMOLED產業化項目。
據 唯信諾公司內部人士表示,「公司發展需要大量資金,我們一直在積極尋找戰略投資人。」該人士說,維信諾最早由崑山國資委和清華大學發起,香港上市公司億都 國際跟進投資,但發展資金仍有巨大缺口,「很多風險投資人來看過,但是最後都不敢投。最合適的投資人也許是大型國企,不過困難也很多」。
「超越式」發展之考
「是不是在適量控制生產線建設的同時,學習一下三星重點將資金放在核心技術的研發方面?」
據維信諾總裁助理高裕弟介紹,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聯合起草的《2010-2012年平板產業發展規劃》已經明確指出,到2012年,要將我國平板顯示技術提升到國際先進水平,產業規模佔全球比重由當前的5%提升到20%。
「接下來發展下一代顯示,國家還需要進行一些更深層次的戰略思考。在核心技術沒有突破的情況下,是不是一定要花大量投資大舉建設生產線值得考慮。」 戚發鑫說。
戚發鑫認為,目前中國大陸企業對下一代顯示技術的佈局,依然沿襲了發展大尺寸面板時的追趕老路,主要將資金用於生產線建設,但是這種模式挑戰巨大。作為中國大陸最大的面板生產企業,京東方依靠政府及股市進行了多輪融資,但是至今沒有盈利,也沒有改變核心技術受困的局面。
「是不是在適量控制生產線建設的同時,學習一下三星重點將資金放在核心技術的研發方面?」 戚發鑫建議說。
庫克的中國情節:示好、鐘情、迎合、討寵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22/154812.shtml
導讀 : 對於國內的手機廠商來說,當蘋果對中國市場“奮不顧身”的時候,你們做好應對的準備了嗎?

2016年的蘋果春季發布會業已落幕,果粉們期待已久的iPhone 5SE、iPad Pro mini以及新款Apple Watch如約到來,中國也再度成為新品的首發市場。
從2012年開始,蘋果對中國的態度從“高冷”轉向溫和,iPhone的銷量也隨著感情的升溫而水漲船高,而這一切似乎和庫克對中國的感情不無關系。我們不妨從產品、態度、銷量這三個線索來扒一扒庫克對中國的感情變化。
第一個階段(2012—2013年):示好
2012年初,iPhone 4S在中國發售,位於三里屯的Apple Store遭遇黃牛圍堵,一些排隊者甚至因為沒能買到手機向零售店投擲雞蛋。庫克公開表態對中國的旺盛需求感到“震驚”,與之同時,蘋果也開始全力對中國展開“追求”。
不久後,庫克第一次正式訪問中國,和喬布斯從未造訪中國的態度截然相反,盡管目的和危機公關有很大的關系。2012年前後,蘋果在中國大概發生了這樣幾件事:唯冠科技起訴蘋果iPad商標侵權,韓寒等22位作家起訴蘋果侵犯個人著作權,以及媒體紛紛報道的蘋果血汗工廠事件。不過,庫克的公開表態表現出了他對中國市場的情有獨鐘,隨後蘋果支付6000萬美元和解了iPad商標案,賠償中國作家維權聯盟41.2萬,並承諾將改善處理備受詬病的蘋果代工廠工作條件惡劣等問題。
2012年秋iPhone 5發布,雖然大陸市場不在首發名單內,在聯通和電信兩個運營商“話費補貼”等促銷活動下,第一個周末銷量就達到了200萬臺,iPhone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創造了歷史新高,市場份額占到了7.5%。而從蘋果2012年Q4的財報來看,蘋果亞太區業務同比增長了25%,中國市場對這塊業務的貢獻達到2/3。與之同時,Apple Store的數量也從2011年末的6家(香港1家)增加到了11家(香港新增兩家,北京、深圳、成都各一家)。
庫克和它的蘋果第一次在中國市場嘗到了甜頭,並開始在產品上示好中國用戶。相比於iPhone 4S,iPhone 5對普通話和一些方言有了更好的支持,iBook中新增了中文圖書等等。更重要的是,iPhone在中國有了更大的知名度,甚至出現了“賣腎買iPhone”等一系列沸沸揚揚的事件。
第二個階段(2013—2014年):鐘情
2013年的315晚會,央視把矛頭指向了蘋果,雖然庫克剛剛在兩個月前第二次訪問了中國。然而在央視的問題上,蘋果的表現卻有些遲疑,在國內媒體連續數天的炮轟下,蘋果的股價竟一度下跌了3.11%。盡管庫克後來兩次致歉中國用戶,依然暴露出了蘋果對中國市場的不了解。
但是,2013年的開局不順,並沒有影響庫克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尤其是在蘋果大中華區第三財季營收同比上季度足足下跌了43個百分點的時候,庫克依然對中國市場保持樂觀。蘋果的策略很直接,當年的秋季發布會上,中國首次成為iPhone 5S和iPhone 5C的首發市場,而在市場份額上,蘋果在9月份在華的市場份額為3%,到了十月份這個數字已經暴漲到了12%,並一舉成為中國市場上的第三大智能手機生產廠商。除此之外,iOS 7的扁平化設計在中國成為一股風潮,幾乎所有的國產手機廠商都在向蘋果看齊,蘋果也順勢成了中國智能手機行業的標桿。
而在渠道上,庫克更加表現出了對中國市場的鐘情,中國移動出現在了蘋果和合作名單里,Apple Store在大陸的店鋪數量首次達到了兩位數。如果說庫克在2012年對中國市場的示好還只是看到了銷量增長的潛力,在2013年蘋果銷量增長下滑到谷底的時候,庫克依然對中國市場青睞有加,大抵是因為“愛”吧。
不管怎麽說,蘋果終於可以在中國市場和三星分庭抗衡,盡管銷量上仍和三星有些差距,卻裹走了中國高端市場過半的利潤。而在那個時候,國產手機正興起一股“學小米反小米”的大浪,性價比也近乎成為衡量產品競爭力的唯一籌碼。可以這麽說,蘋果當時在中國市場的成功,在國產手機廠商的意料之外,卻是在庫克的意料之中的。
第三個階段(2014—2015年):迎合
到2014年初的時候,相信所有的華爾街分析師都不會對蘋果在中國市場的前景表示擔憂。而這時,庫克的態度也開始從鐘情轉向迎合。
那一年,庫克兩度訪問中國,第一次是正是敲定了和中國移動的合作,加大了蘋果在中國市場的砝碼。第二次訪華是在10月份,無論是行程、表態還是和媒體的接觸,庫克和蘋果在中國市場的影響力都上升了一個新高度。主要來看,庫克的態度主要有三點,一是參觀富士康和Apple Store,和女工交流的照片更是流傳於互聯網,蘋果在員工關懷上做出了新榜樣;二是多次強調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並向媒體表示說要加大在中國的投資,包括慈善、擴增渠道、保證供應鏈等;三是取信中國政府,2014年10月份的時候,蘋果宣布中國用戶的數據將轉存至中國電信的雲服務存儲器上。誠然,在棱鏡門事件發生後,蘋果也開始用實際行動來取信中國政府。
當然,庫克還選擇了在產品上迎合用戶。即便iPhone 6因為一系列原因未能在中國首發,但4.7寸和5.5寸的屏幕還是打動了不少中國用戶。在2014年第四季度,蘋果共出售了6930萬支iPhone,中國區的銷量占到總銷量的35%,超過美國區24%的占比,成為了全球最大的iPhone消費市場。此時,蘋果在中國大陸的零售店數量已經達到了18家,並且表示將在2015年的時候增加到40家。更重要的是,蘋果在天貓上開出了首家旗艦店,開始迎合中國用戶網購的消費習慣。
這一階段,蘋果在中國市場的銷量迎來了另一個高潮,庫克也一次又一次的強調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原因不言而喻。
第四個階段(2015年至今):討寵
2015年10月份,蘋果公布了2015財年第四財季財報,大中華區營收為125.1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62.92億美元增長99%,但比上一財季的132.30億美元下滑了5%。而在2016年第一季度的財報中,大中華區營收為183.7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61.44 億美元,增長 14%。大中華區銷量增長的下滑應該是在庫克預料之內的,畢竟美洲和日本市場的銷量已經有所下降。華爾街的分析師將大中華區作為iPhone銷量是否封頂的關鍵,庫克對中國的感情也進入到了討寵階段。
iPhone 6S和iPhone 6S Puls的發布,並未為蘋果贏來太多的贊嘆,畢竟只是較於前代產品的小幅度升級。不過,為了討寵中國用戶,新iPhone迎來了一個新顏色—玫瑰金,後來的銷量也證明了中國用戶對這一顏色的無比青睞。但是,iPhone 6S後外界對蘋果的銷量並不看好,想要支撐起蘋果日益增高的股價,繼續向中國用戶討寵,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於是乎,iPhone 5SE出現在了2016年的春季發布會上,雖然蘋果此前並沒有在春季發布會上發布手機的慣例。
iPhone 5SE討寵中國用戶的意圖似乎比iPhone 6S還要明顯,特別是在價格和中國市場的首發方面。在筆者看來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1、美國投資銀行Piper Jaffray分析師基尼·蒙斯特調查後發現,約有20%的美國消費者偏愛4英寸手機,更有數據調查機構指出約有1.8億部4英寸及以下的iPhone在使用。蘋果也在發布會上給出了4英寸iPhone近期3000萬銷量的數據。而iPhone 5S無論是配置還是價格,都已經到了淘汰的邊緣,蘋果在這個時候推出小屏幕的iPhone新品,勢必將加速這部分用戶的換機速度。回到中國市場來講,得益於中國龐大的人口,小屏iPhone似乎也有一個相當規模的市場亟待挖掘,而蘋果也在發布會上特意強調了中國市場對小屏iPhone的需求。
2、iPhone 5SE在售價上直指國產高端產品。華為、vivo等已經向4000元以上市場發起沖擊,而從iPhone 5SE 399美元的定價來看,或許會對國產手機的高端定價進行截流。一方面,除了屏幕尺寸和3D Touch,iPhone 5SE繼承了iPhone 6S的所有配置,對很多安卓用戶來說,iPhone 5SE在性價比的吸引力不容小覷。另一方面,中國消費者或多或少有些蘋果情節,得益於iOS在用戶體驗上的優勢,小屏的iPhone在銷量上截胡同價位的安卓旗艦也並非沒有可能。
3、蘋果2015年秋季發布會已經過去半年,在時間上來說屬於iPhone銷量的淡季,尤其在三星、LG、華為等不斷發布新品的情況下,iPhone的銷量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影響。蘋果在這個時候推出4英寸的新品出來,既有前面所說爭取小屏手機用戶的作用,也可以讓媒體和消費者的關註聚焦在蘋果身上。而且,從iPhone 5SE的外觀和配置來看,並不需要太多的研發成本,價格上也不會對幾個月後的iPhone 7造成太大的影響,iPhone 5SE的到來或許就是為了討寵消費者。
4、我們是應該重新審視蘋果了,而它從來都不是一家單純的手機企業,更不是死磕iPhone銷量生存的科技巨頭。在喬布斯去世之後,蘋果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通過更廉價的iPhone產品來增大服務盈利的可能性,並拉動iPad、Apple Watch、MacBook等產品的銷量也不是不可行。至少蘋果已經推出了Apple Pay,並把它帶到了中國市場,Apple Music也積累了大批的付費用戶,未來或許會有更多的服務出現。
總的來說,中國市場的命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蘋果的未來,在今年春季發布會上,從一開始中國就占據了不小的篇幅,iPhone 5SE的定價也大有瞄準中國市場的意圖。那麽,對國內的手機廠商來說,當蘋果對中國市場“奮不顧身”的時候,你們做好應對的準備了嗎?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Alter,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地下錢莊涉案2000萬被認定“情節嚴重” 非法經營外匯遭嚴打
2月9日,第一財經記者從中國裁判文書網獲悉,佛山市順德區人民法院連發三道一審刑事判決書,判決冼某、曾某等五人非法經營外匯,擾亂市場秩序,五人皆因將人民幣非法兌換成港幣遭判處,涉案金額逾2000萬人民幣。
從2010年開始,五名被告人在未經國家相關部門批準或允許的情況下,私自從事非法買賣、非法兌換外幣的活動,多次將上百萬元人民幣非法兌換成港幣,擾亂市場秩序,情節嚴重,被佛山市順德區人民法院以非法經營罪論依法判處,視犯罪情節輕重,被判有期徒刑十至十一個月並處以罰金。
事實上,近來被公安機關嚴打的非法經營外匯的案件比比皆是,有些涉案金額甚至高達上百億之多,社會影響之惡劣可見一斑。相比之下,上述三起案件的涉案金額並不大,但卻已被認定為情節嚴重的犯罪行為,可見當前監管和執法部門對非法經營外匯打擊甚為嚴厲。
目前,地下錢莊已經成為資金非法外流的重要渠道之一,地下錢莊違法犯罪活動愈發猖獗,各地地下錢莊相互勾結加劇,涉案地區蔓延擴散,隱蔽性越來越強,主要集中分布在珠三角、長三角等沿海發達地區。同時,地下錢莊與各種犯罪活動交織,其危害性也越來越大。
今年初,河北省唐山市公安局跨省作業成功告破一起涉案金額達400億元的特大地下錢莊案。廣東省公安廳也於去年11月公布該省於2016年總計破獲地下錢莊案件140余件,總涉案金額超過2300億人民幣,深圳、東莞、廣州、佛山等城市較為突出。
近日,國家外匯管理局檢查司司長張生會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今年將加大對各類外匯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尤其要嚴打“逃/騙匯、套匯、非法套利”等外匯違法違規行為和地下錢莊等違法犯罪活動。
不僅如此,張生會還表示,外管局今年將主動配合公安部門,切實發揮協作辦案機制的作用。並且緊緊抓住“誰在使用地下錢莊”、“錢從哪里來”、“錢到哪里去”等核心問題,深挖交易源頭,並利用多渠道宣傳,震懾違法行為。
實際上,今年新版的《個人購匯申請表》已明確寫明,“境內個人辦理購匯時,不得用於境外買房、證券投資、購買人壽保險和投資性返還分紅類保險等尚未開放的資本項目。”違者將列入‘關註名單’,除了當年及之後兩年不享有個人便利化額度,還將對購匯目的不如實填寫的購匯者予以處罰。
保監會重罰違法違規銷售 情節嚴重將停止新業務一年
保監會正密集發布一系列監管文件,這次的“重拳”落在了人身險公司銷售管理上。
5月19日,保監會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人身保險公司銷售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各人身保險公司應當立即對2016年以來公司銷售管理合規情況開展自查自糾,並將嚴查十大銷售管理違法違規情形,如果情節嚴重將停止新業務12個月,且對公司高管追責。
銷售問題一直是人身險公司所面臨的投訴突出問題。保監會數據顯示,2017年一季度,在涉及人身險公司投訴中,銷售糾紛6363件,占人身險公司投訴總量的50.92%,主要反映誇大保險責任或收益、隱瞞退保損失等合同重要內容、未盡告知說明義務、營銷擾民等問題。
此次《通知》要求,各人身保險公司應當立即對2016年以來公司銷售管理合規情況開展自查自糾,重點針對產品管理、信息披露、銷售宣傳、客戶回訪、續期服務和投訴處理等業務環節,排查相關經營行為是否依法合規、內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信息資料是否真實完整,對捏造散布“返還型健康險被叫停”、“部分重大疾病將列為免責病種”等虛假信息的炒作行為和通過虛假宣傳引誘投保人訂立保險合同等違規銷售問題開展全面清查和責任追究。
事實上,利用一些保險產品的更新換代以及保險政策生效之際造成的產品叠代來進行“炒停”行為,是部分保險營銷人員的慣用“伎倆”。今年3月,保監會就發布了《關於炒停“返還型健康險”的消費提示》,對“返還型健康險即將停售,有病賠錢,沒病返本的時代已經終結……”的市場傳言進行辟謠,並要求保險公司不得借用自查整改時機,虛假宣傳,采取產品“炒停”等營銷策略違規開展保險業務,違背保險最大誠實信用原則。
保監會要求各人身保險公司總公司應於2017年6月30日前將自查整改和責任追究情況向保監部門進行報告。
在自查階段結束後,《通知》中顯示,保監會要求各保監局重點針對公司銷售合規情況開展現場檢查,在日常監管中采取多種調查取證方式,切實加大監管力度,加快調查程序,對公司銷售行為存在違法違規問題且一經查實的,應依法從嚴從速進行處罰。
值得註意的是,保監會在《通知》中列明了明確要求對於公司銷售管理存在的10種違法違規情形依法進行處罰,包括:對與保險業務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作虛假宣傳;以保險產品即將停售為由進行宣傳銷售;對保險產品的不確定利益承諾保證收益,以歷史較高收益率披露宣傳並承諾保證收益;以銀行理財產品、銀行存款、證券投資基金份額等其他金融產品的名義宣傳銷售保險產品;未經客戶同意擅自簽訂、變更保險合同;因銷售行為存在違法違規問題而導致非正常給付與退保群體性事件;通過虛假客戶信息阻礙投保人接受回訪、誘導投保人不接受回訪或者不如實回答回訪問題;采取委托銷售、產品包銷、層層分銷等方式,通過無合法資質的第三方平臺銷售意外傷害保險和其他人身保險產品等。
出現《通知》中列明的違法違規行為,情節嚴重的,保監會表示將依法責令省級分公司停止接受新業務3個月至12個月。而人身保險公司一年內因上述情形有2家以上省級分公司被保監局責令停止接受新業務的,保監會將依法對總公司采取責令停止接受新業務3個月至12個月的監管措施。
同時,在最近保監會發布的各類通知和文件來看,高管責任被放到了更顯著的位置上,這次《通知》也不例外。
《通知》要求各人身保險公司建立與薪酬和職級掛鉤的內部問責制度,進一步強化總公司責任,對因制度規定缺失、監督執行不到位、合規管控不力等原因導致銷售違法違規問題的,應當追究總公司相關部門和高管人員責任。省級分公司經營區域內發生相關違法違規情形的,應當對省級分公司相關高管人員以及主要負責人進行追責。
保監會表示,下一步將對人身保險公司銷售管理自查整改情況進行全面核查,對自查自糾走過場、不真查實改以及遲報、瞞報的公司依法嚴肅處理,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保護保險消費者合法權益,促進人身保險業持續健康發展。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宣亞公告收購映客管理層股份投資人談“直播情節”:映客值得堅守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7/0620/163705.shtml
宣亞公告收購映客管理層股份投資人談“直播情節”:映客值得堅守
四郎
對處於行業前沿的映客而言,尋找一個有投入實力和B端全面開發能力的夥伴,是最快速實現商業模式升級的路徑。
今日,宣亞國際發布重大資產重組進展公告,公告顯示將協議收購映客直播創始團隊在內的蜜來塢48.2478%的股權。
公告顯示,上市公司擬收購奉佑生、廖潔鳴、侯廣淩、映客常青、映客遠達和映客歡眾共同持有的蜜萊塢48.2478%的股權。
對此,作為映客的投資方,紫輝創投創始合夥人鄭剛表示:“這種優質而又步入正軌發展的公司,非常值得長期堅守。”
針對映客和宣亞資產重組一事,鄭剛表示這有助於實現資源的強強聯合,更有助於實現直播行業商業模式的進一步創新。他稱“看公告也知道,股權轉讓里面沒有一家投資機構,說明大家都是一致看好映客未來。”
他表示,這次映客創始人團隊轉讓股權正是說明了映客已經在直播行業里率先走出了一條清晰和成功的發展路徑。直播產品被數千萬用戶所津津樂道和高重複率使用,短短兩年內映客商業模式得到驗證和認可,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因為成功投資映客和陌陌兩大直播標桿,鄭剛經常被媒體追問對行業的看法。他表示,自己十分看好直播行業的發展前景。“直播未來的空間非常之大,你不能只簡單地看到這是個鈾礦,你要看到這背後蘊含的正能量和給社會帶來的價值。”
不止是紫輝投資,對於宣亞和映客的整合,投資機構多數表示樂觀,並表示兩者的整合不僅有利於彌補各自的發展短板、且將實現資源互補。
“有人說,投資不難,但難在長期堅守。其實很簡單,只要你認可創始團隊的理念並堅定看好公司的未來,剩下的就是閉著眼睛陪著走下去就是了。”鄭剛表示。
早在宣亞收購意向剛發出之時,各機構就對這次收購事項報以高度關註。經過激烈拼殺的2016年,直播行業發展到當下,對幾家領軍企業來說,雖然打賞仍是主要收入模式,但亟待解決的還是商業模式的持續創新和是否能實現與其他行業的結合,即“直播+”。
對於實現直播平臺B端合作,雖然很早之前已經被人提出,但沒有幾家直播平臺真正的去做。“直播+”是映客率先摸索出來的行業解決方案,不但需要足夠的時間、空間和各行業B端企業的參與,更需要領軍企業的價值堅守和方向把握。對處於行業前沿的映客而言,尋找一個有投入實力和B端全面開發能力的夥伴,是最快速實現商業模式升級的路徑。
[*版權聲明:本文屬於創業家登載的商業信息,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
宣亞
映客
贊(...)
分享到:
與屍合照 破壞生態變情節日劇狂數中國遊客七宗罪
1 :
GS(14)@2016-07-12 03:19:27第1罪【捉螢火蟲】日劇《擁有神之舌的男人》中,溫泉區出現大量螢火蟲成為旅遊勝地,可惜中國大媽卻拉隊捕捉螢火蟲,破壞自然生態。電視圖片
中國遊客在世界各地無處不在,日本繼香港後亦獲中國遊客恩賜來「打救經濟」,不過日本人出名守規矩兼有原則,與中國文化簡直大不同,對於日本人近年受到強國遊客打亂生活,當地多齣日劇均有影射中國人的陋習,包括吵鬧無禮、在案發現場與屍體合照及破壞自然生態等,近日向井理主演新劇《擁有神之舌的男人》於第一集更數出部份中國遊客的七項罪名!
中國遊客質素參差,雖然強國人一時話要反日,但同時又蜂擁去日本展開爆買之旅,每日都有成千上萬的中國遊客帶住矛盾去旅行。就中國客瘋狂般入侵日本,最近日本各電視台都透過劇集來表達不滿,先後有多齣日劇都拍出中國人陋習。由日本演員向井理夥拍木村文乃的TBS電視台新劇《擁有神之舌的男人》,上周五晚播出的第一集,已經講述中國遊客殺入溫泉區破壞恬靜的優美生態環境,隨便已數出強國遊客七宗罪,當中包括到處大吵大鬧、欠缺基本禮貌、在發現屍體現場自拍、瘋狂爆買、旅館大堂耍太極、破壞自然生態、冷血睇打交,有網民笑言下次應該要加入隨街大小便的情節。
高畑淳子扮大媽贏獎
《擁》劇男主角向井理飾演溫泉聖手接班人,他練得一手替人治癒的按摩神技,首集不乏他為中國女性按肩場面,令一眾強國女流露出滿足表情,不過向井理與飾演拍檔的佐藤二朗最後卻被無禮呼喝,以搞笑方式拍出真實一面。
第2罪【自拍屍體】劇中警方在河邊發現一具屍體,中國遊客到場圍觀,更拿出自拍神棍一齊selfie(箭嘴示)。
第3罪【冷血喊打】中國人出名冷眼旁觀,劇中的中國遊客當見到有人發生爭執,竟冷血地叫人還手互毆。
第4罪【無禮呼喝】向井理義務用非凡的手勢替溫泉客人按肩,吸引不少中國遊客排隊輪候,不過卻被強國女無禮呼喝。
其實今年已有多齣日劇狂數中國遊客對日本帶來的極大衝擊,尤以今年初播出在富士台劇集《直美與加奈子》迴響最大,該劇首集已有中國人走進百貨公司爆買及順手牽羊情節,故事講述廣末涼子協助好友內田有紀殺夫,飾演中國大媽李社長的61歲女星高畑淳子,劇中多次慫恿女主角以殺人來解決問題,而且李社長為人不擇手段、貪小便宜,簡直是個典型強國人,結果高畑淳子憑住精湛演技廣獲讚賞,還獲得「第88屆日劇學院頒獎禮」的最佳女配角。
第5罪【大吵大鬧】劇中不時出現一堆中國遊客,無論在各處都大吵大鬧,甚至站在馬路邊,影響溫泉區的恬靜環境。
第6罪【瘋狂搶貨】日本以「爆買」一詞形容中國遊客瘋狂搶貨,女主角木村文乃見到中國團話要「多買一點」即不禁嘆氣。
第7罪【忽耍太極】一眾中國遊客在旅館大堂耍太極,失禮行為令旁邊的員工大感無奈。
多齣日劇齊影射惡行
其實同季由深田恭子主演的TBS劇集《請和沒用的我談戀愛》,第6集亦出現中國遊客到日本狂掃電器的戲份,深田恭子在電器舖發現要買的產品,全被中國遊客放在購物車上,便要由藤岡靛代為用普通話交涉,結果爆買的中國女人要求以雙倍價錢來讓出一件產品給深田恭子。除此之外,柳樂優彌在剛播完的NTV劇集《千年派又如何?》中與一名中國女子同居,該角色當初是個赴日爆買的中國遊客,卻在留日時為柳樂優彌誕下女嬰,順便帶出中國人非法居留的社會問題。撰文:哥羅
■向井理夥拍木村文乃的新劇《擁有神之舌的男人》,講述向井理用條神脷查案。劇照
■高畑淳子曾於《直》劇飾演強國大媽,行為入型入格。劇照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711/19689293
【動畫】女生學小說情節賣身籌廿萬救血癌兄
1 :
GS(14)@2016-11-16 05:10:05「哪位好心人能救我哥哥,我願以20萬元(人民幣‧下同)賣出我的處女之身!」上周四(,19歲少女小華(化名)身穿白色校服,在浙江杭州西湖文化廣場地鐵站出口舉着一塊寫有「賣身救哥哥」的求助紙板,希望能藉此籌得治療病兄的醫藥費。小華是雲南丘北縣高三學生,其23歲的哥哥於3年前確診患有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2014年,其骨髓與哥哥配對成功,家裡透過借貸等籌集醫藥費,在杭州為哥哥完成骨髓移植。但今年10月,哥哥出現排斥反應,至今仍在杭州一醫院治療。小華說,她家共6人,她還有2個妹妹,母親一直照顧患病的哥哥,父親在家務農,雖然當地紅十字會和好心人給予支持,但對後續治療費用來說仍是杯水車薪。她於上周六與媽媽通電話後,得知哥哥病情反覆,當即用打暑期工時省下的錢買機票,從雲南直奔杭州。當日她在醫院探完哥哥後,打定主意找辦法籌錢,她先在街上派發求助信,然後想起在小說裡看過「賣身」籌錢的情節,還去了醫院做婦科檢查證明自己是「處子之身」。她的行為引起圍觀,甚至一度導致交通擠塞,最後被警方帶回派出所。其實,小華曾在丘北縣將成串的辣椒掛在頸上出售,為哥哥湊錢。她說,「警察很同情我,但也教育我這樣做不妥當」,家人則事前並不知道她的「驚人之舉」,哥哥獲悉後也讓她回去好好念書,本周她將返回雲南。上海澎湃新聞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14/19833391
列舉倒模《星星》《太陽》情節全智賢新劇冇橋
1 :
GS(14)@2016-11-22 00:24:56韓國女神全智賢和「長腿Oppa」李敏鎬主演的SBS新劇《藍海傳說》上周三首播,收視高開16.4%,不過第二集出動咀戲收視卻跌至15.1%,網民彈《藍海》冇新意,無論角色設定還是情節都與兩大神劇《來自星星的你》和《太陽的後裔》相似,劇情熟口熟面略嫌新鮮感不足,更有多個地方翻抄《星星》和《太陽》的神劇方程式。
一樣識撩女
首先《藍海》與《星星》和《太陽》一樣,都邀得男神女神擔正,《藍海》力邀產後復出的全智賢,為做神劇踏出第一步。其次《藍海》與《星星》同屬朴智恩作品,《星星》金秀賢的「都敏俊」是外星人,《藍海》全智賢是美人魚,兩者都屬非人類,而且全智賢同樣擁有驚人力量,一腳就踢走男子幾丈遠,而且一晚就可學識如何說話及對付壞人。《星星》和《藍海》一樣講主角情緣連繫古今及擁有定情之物,外星人和美人魚同樣活在地球400多年,而《星星》的定情之物是髮簪,《藍海》則有翡翠玉
跟足84年經典電影情節《藍海》 涉抄《美人魚》
1 :
GS(14)@2016-11-23 07:53:29韓國女神全智賢跟「長腿oppa」李敏鎬主演的SBS新劇《藍海傳說》上周三首播,雖然高收16.4%收視率,不過隨後就引起爭議,除被網民彈冇新意,近日再有網民發現《藍海》疑似抄襲由湯漢斯(Tom Hanks)及戴露漢娜(Daryl Hannah)主演的1984年美國電影《美人魚》(Splash)。
《美人魚》
【用手食飯】《藍海傳說》■全智賢與戴露漢娜飾演的人魚,都在餐廳內用手進食。
《美人魚》
《藍海》不少劇情設定都跟《美人魚》相似,包括男主角意外墮海後,人魚戴露漢娜為救他在水中咀嘴進行人工呼吸。《美人魚》中戴露漢娜於餐廳食飯時又會用手進食令人側目,又會模仿人類動作引發笑聲,而全智賢於《藍海》亦用手食意粉、看影片模仿李小龍打交及學習語言等場面,因性格設定跟到足而引起抄襲疑雲。
【模仿人類】《藍海傳說》■全智賢睇片模仿李小龍,而戴露漢娜就睇電視模仿人類動作。
《美人魚》
抄襲有前科
[而《藍海》中李敏鎬進行催眠前分析對方性格的場面,亦被指抄襲班尼狄甘巴貝治(Benedict Cumberbatch)的英劇《新福爾摩斯》(Sherlock)。據知《藍海》編劇朴智恩早有涉抄外國劇集的前科,2013年執筆的《來自星星的你》已被指跟美劇《時空幹探》(New Amsterdam)相似。今次再涉抄襲,網民即不滿留言「太明顯了」、「朴智恩經常抄外國人氣劇」等。撰文:文康妮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1123/19842269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