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八月三十一日,味千中國控股行政總裁潘慰旋風般的到了台灣。只停留兩天,她一下機場,先趕往南僑旗下餐廳點水樓和集團會長陳飛龍見面,再四處拜訪、巡點、看店、用餐、購物、受訪,一點空檔都不留。 時間,她不浪費;所以,接受本刊獨家專訪,和品味欣葉台菜在地小吃,可同時進行。 這次來台,有能耐吸引台灣七、八家具分量的餐飲業者搶著拜會,潘慰的來頭非同小可。 談合作、把台灣知名餐飲品牌引進中國、來台探詢TDR掛牌?各種可能都有。就像潘慰從無到有,在中國把味千拉麵做到比拉麵的祖師爺日本還要風火。 她,在二○○七到○九年,連續三年蟬聯中國胡潤餐飲富豪榜首富。領軍味千中國控股,二○○七年三月底在香港掛牌。潘慰擁有味千五二%持股,以九月三日每股收盤價港幣十一.九四元計算,身價上看港幣六十六億元(約合新台幣二百七十億元)。 她的市場眼光精準 掌握不同食材成本,調整行銷策略 從香港南北貨食品行小妹起家,再轉行餐飲,潘慰如何翻身中國拉麵女王?時間拉回一九八○年代,她高中畢業後自學英文與會計,同時在香港擔任食品行財務,看到食品貿易的商機,決心創業,學到一身本領。 「我基本上是『一腳踢』(廣東話,指什麼事都做),」一身全白褲裝,雙耳和左手上的鑽石配飾閃閃發亮,潘慰十分豪氣的細數經營進出口貿易時,她如何一人包辦採購、業務、行銷、財務,甚至人資等各種營運所需角色。 戴著眼鏡,受訪中長髮未盤起、仍滿臉幹練形象的潘慰,自認很會看人,「所謂HR(人資),就是對人的觀察。」 早期從事貿易十多年,她從源頭的採購、業務、行銷與市場觀察,到後端成本控管等無所不包。當時中國商場不流行開具信用狀,出貨只憑口頭約定,倒帳風險很大,「你對事物、對人都要分析,要有一個很準確的判斷。」 因為對人、對市場的眼光精準,「我賣貨是怎麼賣?……我是先出錢給別人賣,賣了貨,我們收錢,這生意不是太多人可以做到。」因此,掌握不同食材的產地、品 質、成本、保存、季節變化等特性,並隨國內外市場需求,視供應商與客戶類型,擬定不同行銷策略,再評估對方信用狀況,成了潘慰當時必修功課。 商業嗅覺來自街頭,這也埋下她日後轉行連鎖餐飲的種子。 她的生產線不睡覺 餘料再加工,做成包裝麵繼續賣 一九九五年,潘慰到日本考察時吃到味千拉麵,「哎呀,這個東西好吃,」她回憶,那就像她幼時在山西太原成長時,記憶中「媽媽的味道」。她的口氣,就像她在台灣嘗到欣葉台菜最經典的菜脯蛋、南瓜炒米粉、杏仁豆腐一樣,邊吃邊讚嘆:「這怎麼做出來的?」 當她再參觀味千拉麵熊本中央工廠,看到包括豬肉、豬骨分離、熬煮、油和湯分離,再經乳化、濃縮等先進系統化的中央廚房生產流程,全組合成可複製的發展潛力,「它的門檻很高,不是在一個小廚房就可以做好的。」 為什麼她知道這可以做起來?潘慰兩次用了然於胸的口吻說:「商人嘛!」 「吃漢堡,跑到北京、上海、香港吃的(口味)都一樣,吃炸雞也是這樣的概念,妳就明白這些道理。」說話一分鐘最多能講兩百字、語調快速但不急促,潘慰這樣解釋自己十多年前率先看到中國餐飲業沒看到的東西。 「我的工廠拉麵設備是沒有睡覺的時候,把它的效率最充分發揮。」算得精細,不讓生產線有一絲一毫浪費,最早因為工廠有餘料,潘慰便把它做成各系列小包裝拉麵,目前包括大賣場在內,全中國共有超過七千多個通路。 也因此,除了一般餐飲業有的「餐桌通路」,她還同時有「貨架通路」,雙管齊下把效益發揮到最大。潘慰形容,她的生產線是二十四小時開工,這就是工業化的威力。 大策略沒有錯,小地方也不放過,據潘慰員工形容,她有時會出現在某家店,身著名牌服飾一樣趴在地上看死角找問題;她也會去翻廚房垃圾桶,主要是要知道有沒有浪費食材。 她的利潤領先同行 小店面經營,翻桌率最高達十三次 出自精算再精算個性,潘慰除了對自家財務一清二楚,從她攤開餐飲同業報表,一樣倒背如流,就知道她隨時保持較勁的戰備姿態。 「(西式餐飲)毛利保持在六○%到六二%,……利潤率八%到一○%,已經是很優秀的公司。」事必躬親,細節都不放過的潘慰很熟悉中國餐飲業營運數字,「我也看到有一些(中式餐飲毛利率)可以到六五%,是吧,但利潤大概在一○%左右。」 近年來,味千的毛利率高達近七成、淨利約一六%,領先其他中、西式餐飲同業。「我是一個產業鏈,去到兩個終端,飯桌跟貨架……,我這樣一個產業鏈,做不到這樣的毛利率,那我要打屁股了。」潘慰的語氣裡,絲毫不給自己任何理由。 精算成本,也是利潤領先同行的原因之一。 「廣東話有一句話叫作『一闊三大』,很多東西一寬,空調也要多、人也要多跑兩步,是吧,燈費也要多一點,」現階段改採壓縮面積的小店經營策略,同時降低成 本又增加翻桌率,潘慰的算盤打得精。「我們原來的店去到兩百多、三百多、四百多平方(公尺),後來我慢慢面積減小,兩百、一百八、一百五十,因為我發現這 些小店經營都很好。」 在潘慰的觀念裡,坪效來自兩個地方。一個是「all day menu」(全天候菜單),客人早上也可以上門,午餐、晚餐更不用說,下午三、四點,晚上八、九點,一百多種可選擇的菜單包括拉麵、飯類、小點、甜點。另 一個是來自翻桌率,「我們在選址的時候,最起碼一個座位下來,我們自己內部有要求,要六個翻桌率。最高的有去到十二、十三(次)。」 她常去看其他速食業者,找出別人的死穴,開出自己的活路。她發現,中國很多速食業做二十四小時,但地方太大,「每平方效益不高,」如果人均消費又不高,坪效怎麼出來? 她的求勝心旺盛 現場堵八十五度C老闆,學坪效經驗 所以,當潘慰看到八十五度C的經營模式,就驚為天人,「三合一的概念,能夠利用這麼小的地方,而且它能夠二十四小時經營,你想想現在有哪個做得起來?」她 馬上想和創辦人吳政學合作。為學習八十五度C在中國快速複製的坪效與成功經驗,今年一月,潘慰斥資約人民幣四千萬元,取得八十五度C二%股份。 問潘慰,既然看好,為何不多投點?潘慰樂得音量放大,「它讓我加碼,我肯定加碼!」 早在二○○八年中,八十五度C二十四小時的營運模式就吸引潘慰注意,但當時,她幾次想接觸吳政學都未果。貴為中國餐飲首富,潘慰沒有身段,打算親赴吳政學可能出現的場合就教。 「有一次台灣連鎖加盟協會有活動要我過去,潘慰特地去等,……行事很果決,只見一次、談了一下就決定投資,」吳政學透露。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觀察,潘慰投資八十五度C的金額不用多,就能理所當然深入了解其展店策略與方法,讓效益發揮到最大。 元大證執行副總經理李明山透露,日前曾介紹給潘慰一位專門做料理包的廣州台商,雙方談完,行程滿檔的她竟在隔兩天後的週末,專程飛到廣州參觀工廠,不放過任何一個能讓成本下降的機會。 這樣的擰毛巾哲學,即使在高毛利情況下,還是不放棄再擠幾滴水出來。撇開不可控制的租金與人事成本,她會從集團統購的議價能力等成本壓縮空間切入,近期甚至考慮朝上游收購養豬場,再擴大產業鏈。 九月一日,潘慰要離台的下午,問她受訪完去哪裡,「我回上海。因為我還要退稅,早點回去(飯店)。買了東西要退稅。」貴為首富的她,絕不讓身邊的任何一分錢花得冤枉,拉麵女王的精算性格,一覽無遺。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17dn8.html
1,是否過於自大?
2,是否太敏感?
3,是否可以忍耐?
4,是否能逆向思維?
5,是不是容易誘惑?
6,是否會被輕易說服?
7,是否相信風險測評?
如果你不能承受比較高的風險,你自己應該非常清楚,不用相信那些理財師給你進行的風險承受能力測評。另外,風險的概念是相對的,一個100w的人投資5w和一個只有5w養老金人的投資風險是不同的。即使是兩個相同資產背景的人都投入相等的資金到相同的股票,他們所面臨的風險也不一定相同。若一個是金融專業的理財師一個是IT背景的工程師,很明顯第一個人的風險會小很多。
8,是否相信陰謀論?
股市陰謀論在中國是個很盛行的事,在有的情況下你越陰謀論,越顯得德高望重,或者深不可測,其實陰謀論往往使投資者陷入求證陷阱,因為投資者所設想的陰謀不能證明也不能證偽,如果你抱著陰謀論,那麼還不如不做投資。在否認最基本的法定報表存在的合理性之後,還殺入股市,毫無疑問他會無立足之地。
2011-12-22 NM
創業便是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實力和意志力闖出一番新天地。事事都想找人幫忙的人不是創業的材料。當然有些人可能會這樣想:自己資源少,先借助別人的資源,然後才動用自己的資源,這樣做自己的資源不就變得更多、更充裕了嗎?
這 種想法無疑很聰明,但聰明不是創業的要素,性格才是。事事想依賴別人,即是沒有信心。缺乏自信,做起事來會三心兩意拿不定主意。遇到困難,心神忐忑,不敢 拿主意,因而小事化大,大事成災;最後他創造出來的不是事業而是災難。沒有錢,你可以問別人借,沒膽做決定,卻不能向別人借個膽來作決定。 常言有道,創業是冒險;而每一個決定都可能包含極大的風險。沒有膽量面對不測的未來,那又怎能為生意作抉擇?在每個困難面前膠着,生意必然逐漸惡化,最後 爆發災難。不少人創業最後演變成災難,便是這個原因。如果你創造的是災難,那麼愈是依賴別人的資源,愈是用上更多的資源,最終你只會創造出愈大的災難。 事事依賴別人,那是因為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當災難發生了,這樣的人便會自我開脫:我沒做過任何決定,故此跟這場災難無關,都是別人之過。他因而理直氣 壯地把責任推卸給別人。
為什麼有些人會事事依賴別人?那是因為他們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怕自己負責任,也等於說要 別人負責,讓他坐享創業成果。這些人當然不會真的這樣想,他們只是認為借助別人的資源做生意便是精於運籌帷幄。可是依賴別人的性格卻出賣了他們事事要別人 負責任的潛意識傾向。自己創業卻要別人替他負責,這樣的人也是創業的材料?這樣的人創個屁也難啊! 我第一趟創業是開毛衫織造廠。事後視之,那來得理所當然:從十二歲起我便開始在毛衫織造廠當童工,到二十七歲創業,織造毛衫是我唯一懂得的行業。熟悉這個 行業創業起來也就駕輕就熟。創業之初,一切信手拈來按照舊老闆的做法;熟練是夠熟練了,但運作死板,毫無驚喜、毫無突破,得過且過,賺錢不多,是一盤非常 沉悶的生意。
直到我創造了miracle yarn(神奇毛線)事業才有了突破,得以快速擴展。那時候出口成衣到美國或歐洲都要配額(quota),而配額價格昂貴;出口一打毛衫去美國,視乎供 求,配額可能從幾百元炒賣至過千元。我新創業,毛衫廠沒有往績,也就沒有配額;買配額接生意,經營非常辛苦。 當時出口絲質產品不用配額,我於是想到給絲(只用廉價的絲腳)冚上不超過20%的兔毛,因而創造出不需要出口配額的毛衫。價格相宜因而熱賣,到那個時候公 司才迅速擴充成為大中型的毛衫織造廠。隨後我又創造了speed sourcing(快速產貨系統),讓我們成為香港規模最大和最賺錢的毛衫廠之一。
從 自己的經驗,我確信創業真的要靠自己,不單止不能依照別人的經營模式和做法,甚至不能依賴自己以前熟悉的經驗,因為創業便是創造個嶄新而獨特的將來,而只 有透過創新才可以創造個屬於自己的未來。既然那是你自己的事業,你便必須以自己的靈性來創造這個事業,因為你的創作包含了你的靈性。 創業就是創作,以自己的能量創造自己的事業。什麼是自己的能量呢?那便是源於內心、主動迸發的思維、主意。我們叫主動發自內心那道勁做靈性,創作便是靈性 推動、發揮的意念,所以我們叫那些像Steve Jobs那樣創作力特別強的人為天才。 天才便是如有天助之才,天性便是我們的靈性。靈性是上天賦予我們的,那是於我們與生俱來的真性,我們叫由真性造就的結果為創作。發乎天性的創作是完全屬於 自己的,不是向別人借來的,更不是抄襲別人的,此之為真正的創作。創作要靠靈感,靈感便是靈性發揮的作用。
既然靈 性是天賦的,靈感也必然與天地的靈氣扯上關係。因此創作的時候人們往往呆在那裡久久無動於衷,意識完全空白,不知所措,因為靈感完全不受我們控制。可是靈 感一來,思念便如潮洶湧,要停也停不了。這思念彷彿是天賜的,但也不是完全是天賜的,而是我們內心的靈性與天地靈氣互動所產生的意念。我們利用記憶中的經 驗跟天賦的靈性與天地靈氣交流,從中捕捉靈感,一旦給我們逮着,靈感便穿上思維的外衣成為我們的意念。 為什麼自己的意念對創業來得那麼重要?因為創業不是複製別的生意,別的生意有不一樣的人和事,無論環境或所涉及的思維都不同,創意的生意不可能跟別的生意 一模一樣。創業時我們極其量只可以複製別的生意的架構、它的外表,卻不可能複製其內涵;複製其人與事的關係、天時地利的條件及其前瞻性和意念。
得 其軀殼而欠其神髓,這樣複製出來的生意便猶如麻木不仁、毫無靈性的殭屍,那又怎可能有成功的機會?不,創業必須以自己的意念去創造,只有這樣創造出來的生 意才有內涵,才有神韻。這也就像一個有靈性的人得到天地靈氣供養的靈感,他創作起來才可以出神入化。 很多人以為創業靠的是聰明。不,創業靠的是性格。創業是創造未來,而再聰明的人也無可能預知未來。既然創業是創造出一個不測的未來,那當然是要冒險的了。 冒險便難免危機四伏、驚險百出。面對危機挫折,要渡過難關,創業的人要有百折不撓、堅毅不屈的性格而非聰明才智。故此創業便要勇敢地面對困難,在困難危機 面前處變不驚,保持頭腦清醒,不僅無懼困難,還要熱烈擁抱困難,因為只有困難才能指引我們走向成功之路,因為所有事業的王國都是從解決困難的過程中一磚一 瓦建造起來的。
解決了生意上的困難,事業也就向前闖進一步,而事業便是這樣一步一步地闖向成功。有困難那就恍惚是 上天在告訴我們那是一道通往前路的門,打不開這道門我們就要失敗了。可是我們毋須為失敗氣餒反而應該親近、擁抱失敗,因為失敗帶來教訓,故此是我們的朋 友,教訓可以令我們頓悟,令我們察覺:噢,左邊的路不對,可能右邊的路才對。如果右邊的路也不對,或許前面又或者後邊的路才對。只要不氣餒放棄,我們最終 是會找到對路的。 每趟失敗都包含走向成功的訊息,我們叫這些資訊為負面的資訊(negative information),創業成功靠的便是這些負面資訊的指引摸索前進。創業是一條蜿蜒崎嶇跌宕無常的路,只有充滿自信和意志堅毅不屈的人才配在這條路 上衝刺。創業是一場性格定輸贏的遊戲! ####
目錄:
第一章:成績表及性格背景
第二章:選股策略
第三章:買入賣出策略
第四章:案例以及投資歷程
第五章:學習與反思
【最壞時候的虧損不超10%,這是我近三年不斷研究的重點:他是怎麼做到的?】
沃爾特.施洛斯(以下簡稱老施)有限合夥公司簡稱WJS
標普指數28年零3個月收益率:887.2%
WJS有限合夥人28年零3個月收益率:6678.8%
仔細看下表,我將未來文章慢慢解釋和分析此表和關於格雷厄姆和多德式的一些投資巨匠。
年份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豁然開朗: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可取代毅力。才幹也不可以,懷才不遇者比比皆是,一事無成的天才很普遍;教育也不可以,世界上充滿了學而無用的人。只有毅力和決心無往不利。——洛克菲勒】
【學歷不重要,成功關鍵是你的性格】老施沒有上過大學,或者商學院。巴菲特說,老施幸好沒上過商學院,才能將簡單的事做得那麼徹底!學識過深,很難做到那 麼質樸,那麼簡單地一根筋了。這給我們普通大眾展示了一種機會:就是投資根本不用太多的學識,關鍵是你必能默默將最簡單的事情堅持做好,那就是埋下頭去尋 找價值!
【巴菲特忠告:簡單能勝過複雜】他的辦公室只有1間,直到2002年才擴到4間。而且沒有秘書,沒有任何辦公人員,只有他的兒子幫他。他們從來不靠內幕信息,確切的說,內幕信息至少離他們有1英里遠。他們就設定幾條標準挑選股票。1989年父子倆接受採訪,被問及投資理念,回答"我們儘量買便宜的股票"。聽到這些,什麼現代組合理論,技術分析,宏觀判斷和複雜模型,都歇了吧。
【對自己坦誠,你明白麼?就是別欺騙自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對自己要坦誠,不要讓情緒左右你的判斷,要明確自己這輩子要什麼,不要因為華爾街賺錢就做這行。
【昔孟母擇鄰處】老施說,要與受人尊敬的人和好人打交道。
【排除干擾,靜心定氣】他從來不用電腦,但堅持每天早上讀報,唯一其他參考資料是ValueLine雜誌,最喜歡看「表現最差股票列表」,找到理想標的後買入一些(股價較賬面價值有折價,債務少最好沒有,管理層有一定持股比例),然後讓上市公司將財務報表郵寄到自家信箱。每天工作時間堅持上午九點半到下午四點半。1956年自立門戶後,將近50年(2003年基金清盤,專門為自己理財)年復合收益率16%。
【將簡單的事精緻地堅持下去就是奇蹟】難怪,Forbes雜誌曾在封面說,聽Schloss談「簡單」的價值投資對現代人是一劑「補藥」。他嚴格遵守Graham法則,清教徒式的投資生活,施洛斯從未聲稱自己熟悉企業的具體運營,而且幾乎不與公司的管理層交流。他也不考慮時機的選擇--比如是不是買到底部?或者賣到高位?--也不搞趨勢分析。他不考慮宏觀經濟。
【膽小、摳門、倔犟是老施三大特點,膽小:要買的散一些,不怕少數黑天鵝飛起;摳門:要買的越低越好。倔犟:「沒人能影響我。」】巴菲特說「他真的知道怎樣找到"比賣給私人投資者價格低得多"的股票。他持有股票數量比我多得多,他對公司所處行業的性質等,沒有我關心得多。我也影響不了他。不過這是他的優勢之一,因為沒有人影響得了他」。 記住複利的魔力小心槓桿。它可能對你不利。他有著大蕭條時代的節儉。他的妻子,安娜,開玩笑說他跟著她屁股後面關燈以節省電費。他會向訪客展示他從信封上取下未蓋章郵票的技巧。那些他鍾愛的價值線表格來自他58歲兒子掏錢購買的訂閱。施洛斯說「我還掏啥錢?
【坦誠對己,不做面子活】我不是很擅長判斷「人」,我更喜歡跟數字打交道,除非上市公司離得很近,否則我不會去調研。因為我們很「小」,所以我們不會去約見管理層,除非你是富達(Fidelity),否則他們怎麼會聽你的呢?在基金規模小的情況下,還是同數字打交道更容易些。
【自閉的快樂:可以很低調很專注和更安靜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施洛斯根本不與外界進行溝通,也沒有任何獲取有用信息的渠道。事實上,華爾街上根本沒有人認 識他,他也根本不理會華爾街上的任何想法。他只是仔細查看股票手冊(類似《證券市場週刊數據手冊》)上的有關數據,向公司索取年報,他所做的一切僅此而 已。
【心態寬容但不意味著盲從】聽從你所尊重的人的建議。這並不意味著你要接受它們。
【閱讀包括"讀"和"思考",相信他在後者上更會下大功夫】他通常從上午9:30工作到下午4:30,在紐約交易所收市後只是多干半小時#施洛斯依舊經常翻閱他珍視的1934年版本的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這本書被3條膠帶綁在一起。在他的公寓客廳對面的小房間,牆上掛著幾幅巴菲特的搞笑圖片(奧馬哈的聖人和豐滿的啦啦隊員或成堆的伯克希爾納稅申報單站一起),下面潦草的簽名是施洛斯舊日的暱稱「大沃」。
<未完待續>
江湖闖蕩,輸贏看似比的是武功,其實比的是性格。作為園丁的我,喜歡具有深厚內功且惇厚樸實性格的俠士。
關於襯衫,電商是渠道,他不會製造出異彩紛呈的消費品,渠道可以逐步搭建,品牌效應可以慢慢累積,這個可以等。但最終決定企業命運的是內功:產品的質量和創新,這個不能等,而且還需要長久地堅持、保證。
定性分析,就是要拿準人或企業的性格,看好他,猶如交了一位低調內斂、不斷修煉內功的好朋友。當前他已經站在淨資產出點頭的價格位置上,那我們還有什麼可恐懼呢?想想,一家企業的老闆會依據股票市場的價格變動,而輕易將企業賣掉麼?不會吧?好,我就將自己比作企業老闆,是企業這個小樹苗的「園丁」,除非有人開出了比「參天大樹」還高的價格,作為園丁,收穫了未來若干年的成果,到那時收手,我才有成就感。
早輪同一位舊朋友吹水
講開男女話題(就黎做左白姐姐)
引伸出一些想法
小弟經常提及的
人生百分之九十的東西如家庭環境、長相、智力等等
早早注定
然而
人生旅途上最最最關鍵的「性格」
卻是可以由你掌握或修正的
由基本面去睇
大部份人所追求的事業、愛情、家庭、自由、金錢等
最終的共同點都是想得到「快樂和幸福」
我們與其羨慕或眼紅別人所謂的幸運
何不努力經營自己
多d笑容,多欣賞別人,少些惡意批評,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努力做好每件事
並以樂觀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塵世間種種光怪陸離及onL79的事
所謂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慢慢地自不然會擁有一個良好的朋友圈
咁你結識到好男好女或得到貴人幫助的機會
自不然大d啦
又
即使你天生幸運女神轉生
條件卓越,人見人愛
但沒有努力經營的心
恐怕最後還是留不住有心人
只會剩下一籮觀音兵
快樂和幸福
從來不是唾手可得
但絕不是遙不可及
願共勉
口述:張向東
很多年之後,我可能會忘記澳大利亞海岸線的景色,也想不起登上乞力馬扎羅山的感覺,卻總會記得在廣州喝的那頓酒。那天夜裡,鄧裕強來到我住處,跟以往一樣,先從冰箱裡取了一瓶啤酒灌了幾口。他顯得很興奮,彷彿要宣佈一件大事。隨即,掏出他那個寫得密密麻麻的小本子,說,我要做一個免費的手機網站,會成為3G時代的最大的無線互聯網門戶網站。我一愣,沒完全聽明白他的意思,但我知道他一直在鑽研手機上網,而且他從來不是一個停留在口頭上的人。沒容我繼續思考,他眼裡放著光,唾沫橫飛地跟我說了一大堆設想。末了,他讓我辭職,一起幹。
我補充一下,那是2003年,我在《新週刊》當記者,那還是中國媒體的黃金時代。聽了鄧裕強的構想以及對他的信任,我很快從雜誌社離職,入夥,創業!那算是我第二次創業,前一次是在來廣州之前,我和幾個技術牛人在北京搞了一家互聯網公司,名字叫「解決」,做RSS的軟件,很超前。一年之後,互聯網泡沫破裂,錢也燒完了——我們的公司還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先把自己給解決了。那次失敗對我打擊極大,我消沉了一個月,去廣州也是為了脫離原有環境,尋求內心安穩,但沒想到第二次創業又來了。
我們的公司叫久邦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為了紀念大學時在未名湖畔喝酒的酒幫。折騰了一段時間,2004年3月16日凌晨,基於手機上網業務的3G門戶網上線,是中國第一個免費的手機網站。當時在線人數兩人,總訪問量兩人。沒錯,就是我和鄧裕強。今年,3G門戶網的門戶日PV超過11億,日活躍用戶超過2000萬。從2009年起,3G門戶已經從網站向移動互聯網平台轉型。
這些成就當然使我興奮,但和鄧裕強認識16年來的這份感情我更覺珍貴。他是那種對人好但不輕易表達的人,認定了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極致的人。
我和鄧裕強是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1995級的同班同學——大一住同一個宿舍,斜對鋪。到目前為止,我們系名氣最大的畢業生是李彥宏。
我是從陝西關中平原的農村來到北京的,剛上大學的時候很為自己是農民的兒子而感到自卑。鄧裕強來自東莞商人家庭。我經常開玩笑說,像鄧裕強這樣的人讓人很恨,來的時候坐飛機來,我們全宿舍湊錢買一台電腦,他一個人兩台電腦,還都是最好的。
鄧裕強比較內向,不愛說話。或許是因為我比較活躍、看起來有主見的緣故,鄧裕強有問題都會找我請教,逐漸我們關係就比較密切了。
大一時和鄧裕強在市區賣羽絨服,被城管驅逐,兩個少年扛著幾十斤的蛇皮袋,從西單走到王府井。因為錯過回校的末班車,為了省錢,那晚我們就在地下通道里待了一宿。我一直享受那種少年時候,一起互相鼓勵的感覺。冬天,兩個十八九歲的年輕人在街上互相鼓勵著走,像患難兄弟,在那個時候建立起來的信任是永遠不可能忘。另一次,我和鄧裕強從昌平校區進城,分頭行動,我去看籃球。後來沒有回北大本部約定的宿舍和他會合,留宿在球友那。鄧裕強以為我走丟了,很是焦慮。回昌平後,他反覆排隊,給我們約好的那個宿舍打電話。第二天我回去,跟他炫耀球賽的精彩,舍友罵我沒良心,我去跟鄧裕強道歉,他只說了一句,你回來了就好。
大學時候我們都不愛去上課,要麼去圖書館看書,要麼打籃球,要麼打牌,再就是喝酒。我熱愛籃球,甚至將它看做我的宗教;而鄧裕強整天坐在電腦前寫程序,想著怎麼成為比爾。蓋茨,他一度要退學創業。學習成績嘛,都在中下游水平。
1999年畢業的時候,互聯網正是顯學,我去了李國慶的公司,負責網站流程。接著去創業,把自己「解決」了。之後去了廣州。
3G門戶網剛創立時,是鄧裕強拿出他之前做短信增值業務賺得的200萬元積蓄撐著。我為什麼放棄工作,又去做一件前途未卜的事情?鄧裕強和我一起創業,雖然我們性格一個外向一個內向,但都暗含了跟互聯網的基因對應的東西,就是自由。好比你遇見一個人,她成為你女朋友,你會發現其實女朋友跟你成長、性格里面最本質的東西是相關聯的。創業也是不斷尋找自己的過程,回過頭去想,互聯網就是我們的命。別人一直問我們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我講我們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只有兩樣,就是我們對於手機的理解和熱愛。我們做這個公司,在年輕的時候當然是想名利雙收、成名天下。
2004年,我們剛創業的時候,最熱門的是以移動夢網為代表的收費手機互聯網業務以及短信增值業務,3G門戶做免費上網算是最早的。鄧裕強負責技術,我負責網站的推廣。沒有拿到投資之前,確實過得比較艱難。我們都是坐公車去公司;鄧裕強去買電腦部件的時候,會為了省一點點錢跟賣方磨破嘴皮子;跟人談事也約在消費低的地方,搬家的時候作為「老闆」的鄧裕強也親自扛東西。看到錢越來越少,很是有焦慮。第一筆融資來得也巧,IDG投資基金副總裁楊飛從一位投資經理女兒的口中聽說了免費的3G門戶網,不久就趕來和我們洽談。
2005年,從IDG那裡獲得了第一筆200萬美元的投資後,日子逐步好起來。感覺前面也寬闊起來了,這個時候有了一種各自獨當一面的感覺。鄧裕強相當於一個工頭,帶著大家一起上工。他作為CEO,仍然親自查看源代碼,2008年國慶節假期,鄧裕強讓司機用車拉著他以及200多部不同型號的手機,跑遍了廣東每一個市,就是為了查看用不同手機在不同地方登陸3G門戶網時的信號狀況。鄧裕強隨身一定會帶著兩到三個
同操作系統的手機,只要有任何空隙時間,他都會拿出不同的手機體驗各種不同的應用。很多不瞭解的人都笑稱之為「手機狂人」,而真正懂他的人才會明白他是為移動互聯網而生的人。
公司達到300人之後,一度有些混亂。我和鄧裕強都是不拘小節的人,管理不是我們的強項,沒有辦法拉下臉面對同事。後來就想到把大學同學常映明請過來統籌團隊管理,酒幫又壯大了。他是嚴厲而又懂得方法的人。
我期望的公司,是保持一種熱帶雨林裡的狀態,物種多樣化,開放、信任,才有生命力和創造力。我和鄧裕強的性格差異很大,但他會尊重我。看到我登山、騎車、出書,他會笑著說一句華而不實,但不會反對,也不干涉,覺得這就是我的風格。我和鄧裕強沒有過激烈的分歧,一方面我們都是比較簡單的人。再者,我們做的其實是同一件事情,只是不同方面,所以特別像背靠背的感覺,像周潤發和李修賢演的《喋血雙雄》一樣。我們倆默契到,公司重大決定通過打一個電話幾分鐘就能相互搞明白了、大家就達成一致了。有些時候我會覺得趣味更重要,鄧裕強認為價值更重要,我看一些軟的東西,他看硬的東西。因為3G門戶網最核心的東西是產品,而鄧裕強負責這一塊,因此公司戰略決策的最終決定權在他。我和鄧裕強都不會在公司裡動怒,最讓我們惱火的是員工的不成長,產生路徑依賴,不創新、跟不上潮流。
要說創業的痛苦,有。2007年,剛剛完成第二輪融資,公司發展到那個階段事情非常多,每天就是開會、開會,我被事情推著走,壓力很大。而我覺得自己要的生活不是整天在辦公室裡打轉。後來突然就想明白了,我們做的事情是有價值的——讓中國人通過最廣泛的東西(手機)獲得信息的能力有了。那個時候鄧裕強也在焦慮,他焦慮的是公司的未來:誰都不知道今天Android、蘋果系統成為智能手機的主流,傳統手機技術上也制約了他的很多想法,因此在那個時候看不到方向。
3G門戶網的最大瓶頸也是公司內核問題,包括創造力以及對這個行業是否有比別人更深的洞察力,所謂外在東西,錢、技術、管理等的問題等都是相對好解決的。
要說我們和前幾代企業家們的區別,是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不同。柳傳志那代企業家在創業及經營企業過程中背負的東西太多,有民族使命;馬云、馬化騰、張朝陽這一代企業家,更像是搞洋務運動的一幫人,不一定有洋背景,但企業模式來自國外,而且創業成為他們人生的全部;我們這一代創業者就走向多元化了、更注重趣味,我們不勉強給自己加東西,創業是整個生活的一部分。另外,我們這批創業人對於一些習氣會有意識地克制,相對更健康。
當下中國,互聯網改變現狀的力量最大。我跟同事說,我們在用技術手段做著真正改變這個社會的事情,而不僅僅停留在所謂的圍觀。社會各有分工,我不是時政評論員,也不是媒體人,有些事情,對我而言多說無益,做比說更重要。我推動的事情就是通過技術方面的革新,促進了這個社會更加快捷地交流——對一個公民而言,信息自由是他在這個社會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而我們的工作在裡邊起到了價值。
我最怕的一件事情,是自己踮起腳尖,就能看到未來的生活。作為企業家,我依然不斷地去嘗試一些別的東西,去做喜歡的事情。雖然互聯網對我而言很重要,但天天只做一件事情遲早要麻木,敏感的內心也要萎縮。我愛讀書,收藏了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國家地理》,和自上世紀90年代創刊起的幾乎每一期《連線》以及中國的《萬象》,也定期向公司同事推薦書。再一個,3G門戶網旗下的東西文庫就是多元化的產物。迄今為止,東西文庫出了5本書,但它初衷是為了傳播中西方有趣的技術以及人文思想,比如去年出版凱文。凱利的《失控》一書。我本人也計劃在10年內找到不同的人、做10個系列的對話,已經完成了「創業者對話創業者」和「接近自由的方式」兩個系列。
當我打算去法國騎自行車,立即去辦簽證,第一時間飛到法國去。在騎行過程中,遇到種葡萄的莊園,我就下車,進去跟主人要一杯酒喝。我也去登山,我從乞力馬扎羅山上下來的時候,發短信給鄧裕強,表達登頂的興奮。他給我回的短信居然是——下週四公司有個會,你會來參加嗎?
來源:東方企業家 作者:文:鄒蔚圖:李冰
I黑馬導讀:2013年11月22日,由張向東和鄧裕強創立的久邦數碼登錄納斯達克。而下面推薦的一篇來自2011年東方企業家的文章。張向東自述了他是如何堅守8年之久的創業歷程,而他認為和鄧裕強創業一個外向一個內向都暗含了跟互聯網的基因對應的東西,就是自由。
口述:張向東
很多年之後,我可能會忘記澳大利亞海岸線的景色,也想不起登上乞力馬扎羅山的感覺,卻總會記得在廣州喝的那頓酒。那天夜裡,鄧裕強來到我住處,跟以往一樣,先從冰箱裡取了一瓶啤酒灌了幾口。他顯得很興奮,彷彿要宣佈一件大事。隨即,掏出他那個寫得密密麻麻的小本子,說,我要做一個免費的手機網站,會成為3G時代的最大的無線互聯網門戶網站。我一愣,沒完全聽明白他的意思,但我知道他一直在鑽研手機上網,而且他從來不是一個停留在口頭上的人。沒容我繼續思考,他眼裡放著光,唾沫橫飛地跟我說了一大堆設想。末了,他讓我辭職,一起幹。
我補充一下,那是2003年,我在《新週刊》當記者,那還是中國媒體的黃金時代。聽了鄧裕強的構想以及對他的信任,我很快從雜誌社離職,入夥,創業!那算是我第二次創業,前一次是在來廣州之前,我和幾個技術牛人在北京搞了一家互聯網公司,名字叫「解決」,做RSS的軟件,很超前。一年之後,互聯網泡沫破裂,錢也燒完了——我們的公司還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先把自己給解決了。那次失敗對我打擊極大,我消沉了一個月,去廣州也是為了脫離原有環境,尋求內心安穩,但沒想到第二次創業又來了。
我們的公司叫久邦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為了紀念大學時在未名湖畔喝酒的酒幫。折騰了一段時間,2004年3月16日凌晨,基於手機上網業務的3G門戶網上線,是中國第一個免費的手機網站。當時在線人數兩人,總訪問量兩人。沒錯,就是我和鄧裕強。今年,3G門戶網的門戶日PV超過11億,日活躍用戶超過2000萬。從2009年起,3G門戶已經從網站向移動互聯網平台轉型。
這些成就當然使我興奮,但和鄧裕強認識16年來的這份感情我更覺珍貴。他是那種對人好但不輕易表達的人,認定了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極致的人。
我和鄧裕強是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1995級的同班同學——大一住同一個宿舍,斜對鋪。到目前為止,我們系名氣最大的畢業生是李彥宏。
我是從陝西關中平原的農村來到北京的,剛上大學的時候很為自己是農民的兒子而感到自卑。鄧裕強來自東莞商人家庭。我經常開玩笑說,像鄧裕強這樣的人讓人很恨,來的時候坐飛機來,我們全宿舍湊錢買一台電腦,他一個人兩台電腦,還都是最好的。
鄧裕強比較內向,不愛說話。或許是因為我比較活躍、看起來有主見的緣故,鄧裕強有問題都會找我請教,逐漸我們關係就比較密切了。
大一時和鄧裕強在市區賣羽絨服,被城管驅逐,兩個少年扛著幾十斤的蛇皮袋,從西單走到王府井。因為錯過回校的末班車,為了省錢,那晚我們就在地下通道里待了一宿。我一直享受那種少年時候,一起互相鼓勵的感覺。冬天,兩個十八九歲的年輕人在街上互相鼓勵著走,像患難兄弟,在那個時候建立起來的信任是永遠不可能忘。另一次,我和鄧裕強從昌平校區進城,分頭行動,我去看籃球。後來沒有回北大本部約定的宿舍和他會合,留宿在球友那。鄧裕強以為我走丟了,很是焦慮。回昌平後,他反覆排隊,給我們約好的那個宿舍打電話。第二天我回去,跟他炫耀球賽的精彩,舍友罵我沒良心,我去跟鄧裕強道歉,他只說了一句,你回來了就好。
大學時候我們都不愛去上課,要麼去圖書館看書,要麼打籃球,要麼打牌,再就是喝酒。我熱愛籃球,甚至將它看做我的宗教;而鄧裕強整天坐在電腦前寫程序,想著怎麼成為比爾。蓋茨,他一度要退學創業。學習成績嘛,都在中下游水平。
1999年畢業的時候,互聯網正是顯學,我去了李國慶的公司,負責網站流程。接著去創業,把自己「解決」了。之後去了廣州。
3G門戶網剛創立時,是鄧裕強拿出他之前做短信增值業務賺得的200萬元積蓄撐著。我為什麼放棄工作,又去做一件前途未卜的事情?鄧裕強和我一起創業,雖然我們性格一個外向一個內向,但都暗含了跟互聯網的基因對應的東西,就是自由。好比你遇見一個人,她成為你女朋友,你會發現其實女朋友跟你成長、性格里面最本質的東西是相關聯的。創業也是不斷尋找自己的過程,回過頭去想,互聯網就是我們的命。別人一直問我們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我講我們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只有兩樣,就是我們對於手機的理解和熱愛。我們做這個公司,在年輕的時候當然是想名利雙收、成名天下。
2004年,我們剛創業的時候,最熱門的是以移動夢網為代表的收費手機互聯網業務以及短信增值業務,3G門戶做免費上網算是最早的。鄧裕強負責技術,我負責網站的推廣。沒有拿到投資之前,確實過得比較艱難。我們都是坐公車去公司;鄧裕強去買電腦部件的時候,會為了省一點點錢跟賣方磨破嘴皮子;跟人談事也約在消費低的地方,搬家的時候作為「老闆」的鄧裕強也親自扛東西。看到錢越來越少,很是有焦慮。第一筆融資來得也巧,IDG投資基金副總裁楊飛從一位投資經理女兒的口中聽說了免費的3G門戶網,不久就趕來和我們洽談。
2005年,從IDG那裡獲得了第一筆200萬美元的投資後,日子逐步好起來。感覺前面也寬闊起來了,這個時候有了一種各自獨當一面的感覺。鄧裕強相當於一個工頭,帶著大家一起上工。他作為CEO,仍然親自查看源代碼,2008年國慶節假期,鄧裕強讓司機用車拉著他以及200多部不同型號的手機,跑遍了廣東每一個市,就是為了查看用不同手機在不同地方登陸3G門戶網時的信號狀況。鄧裕強隨身一定會帶著兩到三個
同操作系統的手機,只要有任何空隙時間,他都會拿出不同的手機體驗各種不同的應用。很多不瞭解的人都笑稱之為「手機狂人」,而真正懂他的人才會明白他是為移動互聯網而生的人。
公司達到300人之後,一度有些混亂。我和鄧裕強都是不拘小節的人,管理不是我們的強項,沒有辦法拉下臉面對同事。後來就想到把大學同學常映明請過來統籌團隊管理,酒幫又壯大了。他是嚴厲而又懂得方法的人。
我期望的公司,是保持一種熱帶雨林裡的狀態,物種多樣化,開放、信任,才有生命力和創造力。我和鄧裕強的性格差異很大,但他會尊重我。看到我登山、騎車、出書,他會笑著說一句華而不實,但不會反對,也不干涉,覺得這就是我的風格。我和鄧裕強沒有過激烈的分歧,一方面我們都是比較簡單的人。再者,我們做的其實是同一件事情,只是不同方面,所以特別像背靠背的感覺,像周潤發和李修賢演的《喋血雙雄》一樣。我們倆默契到,公司重大決定通過打一個電話幾分鐘就能相互搞明白了、大家就達成一致了。有些時候我會覺得趣味更重要,鄧裕強認為價值更重要,我看一些軟的東西,他看硬的東西。因為3G門戶網最核心的東西是產品,而鄧裕強負責這一塊,因此公司戰略決策的最終決定權在他。我和鄧裕強都不會在公司裡動怒,最讓我們惱火的是員工的不成長,產生路徑依賴,不創新、跟不上潮流。
要說創業的痛苦,有。2007年,剛剛完成第二輪融資,公司發展到那個階段事情非常多,每天就是開會、開會,我被事情推著走,壓力很大。而我覺得自己要的生活不是整天在辦公室裡打轉。後來突然就想明白了,我們做的事情是有價值的——讓中國人通過最廣泛的東西(手機)獲得信息的能力有了。那個時候鄧裕強也在焦慮,他焦慮的是公司的未來:誰都不知道今天Android、蘋果系統成為智能手機的主流,傳統手機技術上也制約了他的很多想法,因此在那個時候看不到方向。
3G門戶網的最大瓶頸也是公司內核問題,包括創造力以及對這個行業是否有比別人更深的洞察力,所謂外在東西,錢、技術、管理等的問題等都是相對好解決的。
要說我們和前幾代企業家們的區別,是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不同。柳傳志那代企業家在創業及經營企業過程中背負的東西太多,有民族使命;馬云、馬化騰、張朝陽這一代企業家,更像是搞洋務運動的一幫人,不一定有洋背景,但企業模式來自國外,而且創業成為他們人生的全部;我們這一代創業者就走向多元化了、更注重趣味,我們不勉強給自己加東西,創業是整個生活的一部分。另外,我們這批創業人對於一些習氣會有意識地克制,相對更健康。
當下中國,互聯網改變現狀的力量最大。我跟同事說,我們在用技術手段做著真正改變這個社會的事情,而不僅僅停留在所謂的圍觀。社會各有分工,我不是時政評論員,也不是媒體人,有些事情,對我而言多說無益,做比說更重要。我推動的事情就是通過技術方面的革新,促進了這個社會更加快捷地交流——對一個公民而言,信息自由是他在這個社會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而我們的工作在裡邊起到了價值。
我最怕的一件事情,是自己踮起腳尖,就能看到未來的生活。作為企業家,我依然不斷地去嘗試一些別的東西,去做喜歡的事情。雖然互聯網對我而言很重要,但天天只做一件事情遲早要麻木,敏感的內心也要萎縮。我愛讀書,收藏了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國家地理》,和自上世紀90年代創刊起的幾乎每一期《連線》以及中國的《萬象》,也定期向公司同事推薦書。再一個,3G門戶網旗下的東西文庫就是多元化的產物。迄今為止,東西文庫出了5本書,但它初衷是為了傳播中西方有趣的技術以及人文思想,比如去年出版凱文。凱利的《失控》一書。我本人也計劃在10年內找到不同的人、做10個系列的對話,已經完成了「創業者對話創業者」和「接近自由的方式」兩個系列。
當我打算去法國騎自行車,立即去辦簽證,第一時間飛到法國去。在騎行過程中,遇到種葡萄的莊園,我就下車,進去跟主人要一杯酒喝。我也去登山,我從乞力馬扎羅山上下來的時候,發短信給鄧裕強,表達登頂的興奮。他給我回的短信居然是——下週四公司有個會,你會來參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