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21cbh.com/HTML/2011-8-6/0MMDcyXzM1NTU0Mg.html
耀華集團歷時5年的改制重組終於落下了帷幕。
「從我內心講,巴不得整個重組過程能快點再快點。」身兼北方玻璃和耀華集團總裁的滕福泉說,「我的很多工人都還在休息。」
他的等待終於有了轉折。8月3日,新耀華正式對外宣佈成立。
耀華集團董事長曹田平解釋說:早在2005年耀華就啟動改制,2006年「決定引入戰略投資人」。長達5年的改制,即使對弘毅投資而言也是「複雜程度最高」的一次投資。
新耀華股權結構中,弘毅投資持股60%、秦皇島市國資委持股30%、IFC(國際金融公司,其為世界銀行旗下政策性投資機構)持有另外的10%。
據接近該交易的人士透露,「由外部戰略投資人佔股70%、秦皇島國資委持有另外30%」是股改之初即定下的方案:因為政府「想要從玻璃這個充分競爭的經營領域中退出主導地位」,願意出讓多數股權。
弘毅和IFC共持有耀華集團70%的股權,而其對價僅為1億美元。是否涉及國資賤賣?
早在2009年10月弘毅與耀華集團簽訂的框架性協議中,弘毅就表示「將聯合共同投資人向耀華集團和北方玻璃集團增資1億美元」。
「首先耀華此次是發新股而不是賣老股」,據接近該交易的人士解釋,對價是在資產評估基礎上乘以入股比例達成的。新耀華的最終註冊資本為9.1億元,總資產43.8億元。耀華最後的資產評估與弘毅、IFC之前決定擬投資1美元之間,僅是巧合?
「我們對耀華有形、無形資產的評估都是嚴格依照相關規定、聘請獨立第三方的審計機構作出的。」秦皇島市市長朱浩文說。據知情人士透露,上述改制計劃規定,秦皇島市國資委將劃撥走耀華集團多於9.1億元淨資產的部分。
「弘毅的一貫策略是只搭台而讓管理層來唱大戲。」弘毅投資總裁趙令歡說,儘管是絕對控股股東,但弘毅並不介入耀華的具體經營管理,「僅在董事會就戰略、新發展做出貢獻」。據悉,在新耀華總共7位的席位中,弘毅佔據其中5席,IFC沒有派駐董事。
或 許令滕福泉安心的,是六條新的生產線已經先於新耀華的誕生上馬。「最快2013年6月底即可整體完工」。這是新的耀華高新產業園區規劃的一部分,生產「節 能環保玻璃、高強防熱玻璃和浮法電子玻璃、新能源玻璃」的這6條線是新耀華的縮影,「未來這三部分將構成耀華的收入主體。」滕福泉說。
一個任務艱巨、複雜的改制重組案例
「耀華的改制、重組、整合,是個系統性社會性的工作,我相信這一定是國企改制典範中的典範。」趙令歡說。
時間回到2006年。彼時,耀華決定引入戰略投資人以啟動主業改制。
這是最後的選擇,出售、管理層收購不可行。「作為國有企業,管理層收購是不現實的」。而無論是出售給外資還是民營企業,都會傷害到當地人的感情。創建於1922年的耀華一度是中國玻璃工業的代名詞,被譽為「中國玻璃工業的搖籃」。
但這個「民族品牌」在競爭中並不佔優勢。「儘管絕大多數年份是贏利的,但都是微利狀況」。據曾經介入耀華股改的PE人士透露,有百年歷史的耀華儘管在市場、技術積累等都頗有優勢,「但我們去看的時候這些優勢都未能轉化」。
不過,它宣佈引入戰略投資人的決定依然吸引了諸多潛在投資人的關注。「法國聖戈班、日本板硝子(NSG)等國際一流企業,香港的第一東方集團(600811)乃至中國建材集團、信義玻璃等都表達了重組意向。」耀華董事長曹田平說,這個名單中也有弘毅。
1999年從河北省建材局副局長、黨組副書記調任耀華集團董事長的曹田平說,耀華的改制,對無論哪一家投資人而言都困難重重,「我總結為既艱巨又複雜,還兼具一定的特殊性」。
首 先耀華有著一切典型的「國有企業病」。一個小例子是,當時耀華兩條浮法玻璃生產線上的工人是1600人,按照設計只要700名工人就能保證流水線的正常運 作。整個集團就是一個小社會,「除了沒有火葬場其他一應俱全」;僅製衣、運輸、電視網絡等在內的副業企業就有16家。「如何才能儘量降低改制對企業資產、 員工所帶來的震動?」曹田平說,這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難題卻並非只有這一個。2007年年初秦皇島市國資委曾經請業內專家專門研討過耀華重組的問題,在會後形成了三項原則:首先是改制不能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其次合作方要承諾將耀華的玻璃主業繼續做強,且耀華玻璃這塊品牌不能丟;第三則是要妥善安置耀華的現有人員。
「重 組還包括了耀華集團與北方玻璃集團的有機整合。」曹田平說,還要實現新耀華的老區搬遷、技術改造。從2002年開始,秦皇島就啟動了玻璃產業的「退城進 郊」,在郊區佈局新的耀華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後者又衍生出了一個難題:玻璃廠的遷建需要龐大的資金量,「搬遷並不適合玻璃廠。」耀華集團總裁滕福泉解釋 說:可搬遷的部分只佔總體資產的15%-20%左右。
無論是人員安置的補償成本,還是退城進郊過程中的土地置換,「都涉及到國有資產,對作為上市公司的耀華玻璃(600617)怎麼做補償?」這又是另一大問題。「耀華的改制、重組、整合,是個系統性社會性的工作,我相信這一定是國企改制典範中的典範。」趙令歡說。
儘 管如此,弘毅投資內部還是把耀華改制看作是一次「非常好的投資機會」。從2003年其投資江蘇玻璃集團伊始,玻璃產業一直在其關注的視野中。弘毅的邏輯 是:城鎮化過程勢必帶動對建材的龐大需求,而玻璃是建材的一類。據相關數據,建築用玻璃佔到玻璃行業整體產出的70%左右。玻璃行業一直都在弘毅的關注視 線中,卻苦於「一直沒有太好的投資機會」:有競爭力、排名靠前的玻璃企業大多已上市。
三大質疑
恰恰是ST耀華的重組方案讓弘毅備受質疑,其熱心耀華集團重組是否還有為鳳凰置業「找殼上市」的目的?其與鳳凰置業的關聯在於,弘毅是鳳凰傳媒的戰略投資人。
最初的結果,是2007年3月弘毅即與耀華集團簽署了意向協議。在眾多競爭者中抱得美人歸。
質疑也接踵而至。就在意向協議簽署的那天晚上,中國玻璃(03300.HK)董事局主席周誠據說繞道北京,坊間一度傳言弘毅屬意耀華旨在把其與中國玻璃合併。
這 種猜疑似乎也頗有幾分道理。據接近弘毅人士透露,中國玻璃與耀華玻璃無論是在市場格局還是在產品結構上都沒有太大的重合性。以市場佈局為例,華南、華東尤 其大本營江蘇是中國玻璃重鎮;耀華的主力則集中在華北,海外市場也是其強項。在2005年登陸港交所後,中國玻璃做了一系列併購:2006年收購北京秦 昌、陝西藍星,2007年又把威海藍星、杭州藍星以及中玻科技收入囊中。
弘毅是否可能為中國玻璃做嫁?2003年投資的中國玻璃,是弘毅的第一個投資案,其代表意義可想而知。從最初的江蘇省第三大虧損企業到今天的上市公司,中國玻璃對弘毅而言更具有標竿意義。
上 述接近弘毅人士否認了這一點:「中國玻璃是中國玻璃,耀華集團是耀華集團」。其指出,秦皇島國資委要求「保留耀華品牌、做大耀華玻璃主業」作為一個重要條 款寫入了其與弘毅的協議中。在公開遴選戰略投資人的過程中,諸多外資和民營企業競爭者恰恰是因為做不到這兩點而出局。據瞭解,法國聖戈班的談判前提是「不 再使用耀華品牌」,而國內民營企業則要求削減至少2/3的在職員工。
這是否意味著,弘毅在退出時不會把耀華集團賣給民企或外資?據媒體公開報導,有秦皇島玻璃界人士認為,弘毅投資有意將耀華包裝後轉手賣給英國的皮爾金頓或者日本的板硝子。
「我可以說的是,現有管理團隊的敢做、願意做使弘毅對耀華的未來充滿了信心。」趙令歡說。此前不久弘毅與秦皇島市國資委在云南昆明組織召開了新耀華發展戰略研討會,「對今後怎麼發展、耀華如何建立市場領導地位」等都做了很詳細的探討。
弘毅「搭台」控股新耀華:一場歷時5年的重組長劇
「在 耀華的業務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再考慮股改、上市的事情。」據上述接近弘毅人士說,這是新耀華董事會所定的戰略。而弘毅投資總裁趙令歡在接受採訪時也指出, 「對管理層做股權激勵」將在此次重組事宜結束後提上議程。耀華集團董事長曹田平認為,如果是單純的財務投資人,「怎麼可能在金融危機、玻璃行業處於歷史低 點時還堅持對耀華的投資?」據其透露,2008年的歷史低點時期,耀華總體虧損1.5億元。
另一大質疑則緣起ST耀華的資產重置:考慮到國有資產補償和折讓在上市公司層面操作困難重重,耀華集團決定尋找資產置入方,而讓ST耀華的玻璃主業重新回歸集團。
2008年5月其重組方案成型,江蘇鳳凰出版傳媒(601999)旗下的鳳凰置業作為新資產注入ST耀華。
恰恰是這一方案讓弘毅備受質疑,其熱心耀華重組是否還有為鳳凰置業「找殼上市」的目的?其與鳳凰置業的關聯在於,弘毅是鳳凰傳媒的戰略投資人。
「鳳 凰置業當時確有上市計劃。」據上述接近該交易的人士說。這從鳳凰置業當時火線把審計前賬面淨資產提高到8億元以上就可見一斑,為了滿足耀華的要求。但同樣 是全資國有企業的耀華集團、鳳凰置業而言,弘毅對其資產重置並沒有決定權。即使全資控股耀華集團的秦皇島市政府,選擇鳳凰置業也是慎之又慎,對市場會怎麼 反應、股東們的投票情況將如何也無從知曉。
「漸進路線」
在七八家競爭對手中,弘毅如何脫穎而出?從屬性上說,弘毅的「外資背景」對涉足國企改制並不具有優勢。
據瞭解,最初趙令歡去見秦皇島政府官員時,曾直接了當指出:弘毅管理美元基金,同時也管理人民幣基金,此次投資將是弘毅美元基金和人民幣基金共同投資。
「玻璃行業是充分競爭行業」,因此沒有行業准入的障礙。惟一的麻煩,是外資部分的投資要報商務部門審批,而結匯要一系列的採購和工程合同。但這對耀華並不構成困難,「新線的建設有大量的採購合同」。最後的結果,是外資部分的投資走報批流程多了一個多月。
「弘毅當時提出了『三個不變、一個保留』的承諾。」耀華集團董事長曹田平回憶說:企業名稱不變、商標不變、註冊地不變、耀華品牌保留。但他當時對弘毅另一個承諾卻頗為擔心,「弘毅承諾將是85%的員工再上崗。」
但這一方案無疑為弘毅贏得了好感,另一個加分點則是其對中國玻璃的成功投資,「對玻璃行業的特性、對如何引進好的管理和激勵制度都很有經驗」,而這恰恰又是耀華急需的。
對 中國玻璃的投資卻引發了另一重「障礙」,弘毅持續投資於兩家國內較大的玻璃公司,會否形成潛在的壟斷威脅?事實上據知情人士透露,弘毅確實花了一些時間和 精力向商務部門解釋:首先弘毅投資於中國玻璃和耀華的是不同基金,其股東構成並不一致。另「中國玻璃和耀華集團目前各自的市場份額都在百分之五六左右,即 使他們合併也不會超過12%的市場份額,不可能對市場的定價權形成衝擊」,何況迄今這兩家公司沒有合併、結盟的意向。
「我們很慶幸,幸好市政府領導選擇的是弘毅投資。」曹田平說,民企、外企都可能在金融危機中宣佈放棄該項投資。在2007年3月簽訂意向協議後,弘毅又於2009年10月與耀華集團簽訂具有法律效率的框架協議。
這是否騎虎難下的結果?在2007年3月的意向協議後,弘毅就先後組建了北方玻璃集團、弘耀和弘華三個合資公司,弘毅為此共計投入3.8億元。
在早期這是一舉兩得的舉措:當時對耀華的資產評估還在進行中,新生產線的上馬卻急需資金,另設合資公司可先行對耀華輸血,這部分投資在此次全部納入新耀華。另一點則是率先取得北方玻璃51%的股權,這為後續其與耀華集團的整合創造了條件。
2007 年甫一簽訂意向協議,弘毅就在幫助耀華集團優化財務結構。2007年8月當時的ST耀華發佈股權質押解除公告,耀華集團半年前質押給中國工商銀行的流通股 全部解凍。這也是其為耀華集團引入IFC作為戰略投資人的重要考慮:後者將提供1.5億美元的低息貸款,期限為8年。據瞭解,目前IFC直接提供的 5000萬美元已經到賬,協調銀團提供的1億美元中,7500萬美元已簽署協議,另外的2500萬美元IFC會持續落實。而這1.5億美元和此次投資的1 億美元構成了耀華新的科技產業園區一期建設所需18.3億元人民幣的主體部分,其餘部分由退城進郊的土地補償款補足。
「耀華集團的持續性增長需要整合新的資源,比如在產品結構調整、市場營銷層面等等,這無疑是IFC的強項。」趙令歡說,另外IFC還有國際資源優勢,又兼具發展和環境友好的雙重投資目標。
從意向協議到簽署有法律約束力的框架協議,弘毅等了2年時間。其中的主要拖累就是ST耀華的資產重置,「這是耀華集團重組路上最困難的事情」。
2009年的8月,由鳳凰置地置換耀華玻璃的方案才塵埃落定。
蘇寧云商(002024.SZ)在近期宣佈擬開展銀行業務因素的影響下,9月24日收盤漲至近期高點13.21元,市值達975億元。此後兩日,其股價有所調整,26日收報於11.77元。而在6月25日,公司股價盤中曾低至4.56元,對應市值為336億元。這只中小板曾經的熊股,不足百日市值增長近三倍,迫近千億元。
如今蘇寧云商的股價,已基本恢復到去年7月完成定增時兩大認購方——張近東全資子公司南京潤東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南京潤東投資」)與北京弘毅貳零壹零股權投資中心(下稱「弘毅投資」)的認購價12.15元。彼時,市場對兩者願意堅持以高於市場價約30%的價格完成定增頗有疑問,經過一年多的曲折變化,股價上漲對於市場或許已具說服力。
對於張近東而言,由於股價不斷下滑導致不得不追加質押股票的尷尬也基本消失,他在股權質押上的壓力也明顯緩解。
近期這一波大漲中,記者亦發現,在擬開展銀行業務重磅消息發佈前不久,公司高管兩次增持顯得非常精準,增持股份至今浮盈4813萬元。
張近東曾被迫追加股權質押
「這一輪股價上漲前,蘇寧股價長期下行給張近東的壓力頗大。」9月26日,一位長期關注蘇寧云商的北京私募人士告訴記者。
讓時間回到2012年7月7日,蘇寧云商股票簡稱尚為「蘇寧電器」。
彼時,公司稱已完成2011年非公開發行,發行股份將於7月10日上市。有意思的是,其每股定增價12.15元相對該股當時8.5元的市場價高出近30%。
原本參與定增的還有新華人壽。但後者在30%的差價面前,最終未選擇參與。由此,蘇寧電器的發行數量由4.53億股降至3.87億股,募資也由計劃的55億元降至47億元。
彼時,針對外界疑問,弘毅投資總裁趙令歡稱,投資蘇寧是基於價值,弘毅並不是要掙二級市場的錢,所以弘毅並不關心二級市場的表現。「今後蘇寧的股價會比12.15元高多了。」
為認購非公開發行股份,2012年6月上旬,張近東將其持有的63,050萬股股份進行質押,佔總股本的9.01%。張近東原本持股比例為 27.9%,認購完成後,張近東直接及間接持股的比例增至30.34%,弘毅投資則持有1.34%。按約定,參與發行認購的股份需鎖定36個月。
定增完成後,蘇寧電器繼續下行。弘毅是否不關心蘇寧電器二級市場的表現外界不得而知,但股價下行給張近東帶來了可見的壓力。2012年8月上旬,蘇寧電器跌至約6.5元。蘇寧公告稱,因近期股價波動,按前期與信託簽署的相關融資協議的規定,張近東追加質押44200萬股。
「追加質押股票要看雙方約定,一般是在股價跌了20%以後。」9月26日,一位北京投行人士告訴記者。按前述兩個時點的股價,相差確實約20%。
前述北京私募人士表示,在每股6.5元時張近東進行了追加質押,2013年6月25日每股4.56元時,如果股價繼續下行,張近東可能還要追加質押。
實際上,彼時張近東可供質押的股份已然不多。據蘇寧云商2013年半年報,截至6月底,張近東的持股19.5億股,其中14.2億股均已質押。
但從6月25日的低點開始,蘇寧云商逐步上漲,9月24日到達收盤價最高點13.21元。
對於張近東與弘毅投資而言,股價的回暖或是對此前市場疑問的最好回應。9月22日-24日,在深圳「弘毅投資2013全球年會」上,張近東稱,「最近一年是蘇寧創立以來最大的一次轉型,我們與弘毅共同經歷了資本市場的考驗」。
如今,張近東在股權質押上的壓力明顯緩解。據蘇寧云商2013年半年報,由於張近東部分股票質押已解除,截至報告披露的8月30日,張近東質押公司股份數僅為約7.6億股。
高管精準增持
8月23日是蘇寧云商這波股價上揚的一個關鍵節點。
當日,公司公告稱,其積極開展銀行業務的相關申報工作。目前公司已向相關部門遞交初步的設立意向方案,但由於民營銀行設立配套的法規制度需進一步明確,公司上報方案也需根據後續出台的相關細則優化和完善,銀行設立事項尚需相關部門的具體指導與審批。
「蘇寧云商近期大漲,跟宣佈積極開展銀行業務關係最大。」9月26日,兩位關注蘇寧云商的券商分析師均向記者表示。
前述私募人士則稱,雖然準備開展銀行業務一開始幾年很可能無法盈利,但在目前的市場情緒下,該因素具有明顯的刺激性。此外,蘇寧云商的轉型也是個足夠有想像力的故事。
8月23日,公司股價上漲6.11%。此後,繼續上行。「後面的上漲有些出乎意料,基本脫離基本面。我近期去路演,一個基金經理跟我說他主要是通過技術分析買入的蘇寧云商,我笑他太沒節操了。」一位券商分析師告訴記者。
公司股價上行給力,但記者發現,在擬開展銀行業務重磅消息發佈前不到一個月內,公司高管兩次增持,其在股價上漲路上的埋伏顯得非常精準。
據公司公告,7月15日,蘇寧云商副董事長孫為民、總裁金明、副總裁孟祥勝、副總裁任峻(合稱「管理層」) 基於對公司發展前景的強烈信心,於7月15日合計增持5,451,847股,佔股份總額的0.074%,增持均價為5.29元,增持總金額為2,884.39萬元。
7月16日,增持繼續。公司管理層又合計增持2,032,100股,佔股份總額的0.028%,增持均價為5.47元,增持總金額為1,111.23萬元。
若以9月26日的收盤價11.77元計算,蘇寧云商管理層7月份兩次增持股份的浮盈已達4813萬元。
此前,公司管理層有過增持。2011年12月13日至2012年1月12日期間,公司管理層與其他合計12名核心管理人員增持公司股票,彼時的增持均價為8.486元與8.438元。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7月中旬兩次增持的時間與8月23日相距不到1個月,蘇寧云商的高管是否提前獲知公司擬開展銀行業務的信息?
實際上,8月23日並非市場獲知這一信息的第一時間。8月21日,就有報導稱,蘇寧云商正向有關部門申請設立「蘇寧銀行」。蘇寧方面確認了此消息,並表示此舉是為響應國家對農村金融的政策支持。當日,蘇寧云商上漲8.43%。
「7月份的時候,蘇寧云商就與很多買方密集地一對一交流,交流公司的相關規劃。當然,準備開展銀行業務這一點可能並沒有涉及。」7月26日,一位北京券商分析師告訴記者。
前述北京私募人士向記者證實了該分析師的說法。他認為,對於公司高管而言,擬開展銀行業務這樣重大問題的提出需要時間醞釀,他們很可能提前知道。
針對這一問題,記者7月26日聯繫蘇寧云商,公司方面稱因流程限制,當日無法給相應的回覆。
弘毅背後站著聯想控股,也站著CPPIB(加拿大養老基金投資公司)、高盛這些全球投資界的“泰山北鬥”。
先看東軟醫療的投資:公告披露,先是威誌環球、高盛、通和、東軟控股合計出資11億元人民幣購買東軟集團持有的“老股”,接著這四方再和東軟醫療員工持股公司共同對東軟醫療增資16億元人民幣。
再看東軟熙康:景建創投、高盛、協同禾創、東軟控股、熙康員工持股公司對熙康增資1.7億美元。
那麽,問題來了,都說弘毅領投,CPPIB參股,體現在哪兒呢?
威誌環球就是由弘毅投資實際控制,並由加拿大養老基金投資公司(CPPIB)擬直接或間接參股,而景建創投也是弘毅投資的實際控制公司。
順便補下課,有些朋友在提到弘毅投資時,總喜歡加個“顧問公司”、“北京公司”、“上海公司”神馬的,那肯定是不對滴,只有“弘毅投資”這四個字才是它的真姓名。
接著說說這些聯合投資人。
高盛Goldman Sachs Group,成立於1869年,是世界領先的投資銀行、證券和投資管理公司,為企業、金融機構、政府、高凈值個人等各領域的眾多客戶提供一系列金融服務,在全世界主要的金融中心都設有分支機構,跟聯想控股一樣,也是弘毅的出資人(傳說中的LP)。
CPPIB,全名是Canada Pension Plan Investment Board,全名是加拿大養老基金投資公司,跟咱的全國社保基金是不是很相似啊?公司總部在多倫多,並且在香港、倫敦、紐約以及聖保羅設有分部。截至2014年9月30日,基金總規模為2344億加元(按今天匯率,超過12582億元人民幣),據說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投資機構,也是弘毅的出資人。
通和資本Frontline Bio Ventures是一家專註於生命科學領域的專業風險投資基金,也是大名鼎鼎的元禾控股投母基金投資的第一支專業基金,創始人陳連勇博士擁有在中美兩地生命科學領域超過20年的行業經驗,跟弘毅掌門人趙令歡一樣,也是國家“千人計劃”的評審專家。
協同禾創,不熟悉?好吧,小編說個名字,您一定知道,李萬壽博士,深創投的前任總裁,沒錯,就是他創辦的投資機構。
投了WHO?——投資就是投人
聯想控股的投資真經是柳傳誌常說的六個字:“事為先,人為重”,弘毅這些年堅持的就是這個信條,趙令歡直觀地稱之為“投資就是投人”。
具體到這個項目上,投資東軟,就是投資劉積仁和他的團隊。
劉積仁是中國培養的第一位計算機應用專業博士。1991年,時任東北大學教授的劉積仁靠著三個人兩間半教室在東北大學創立了東軟,時至今日,東軟集團已經成為中國領先的IT解決方案與服務供應商,總資產近百億元,擁有員工近20000名,在中國建立了10個軟件研發基地,8個區域總部,在60多個城市建立營銷與服務網絡; 在美國、日本、歐洲、中東、南美設有子公司。東軟是中國第一個上市的軟件公司,也是最先通過CMM5和CMMI(V1.2)5級認證的中國軟件公司。
趙令歡怎麽評價劉積仁?近水樓臺先得月,我們探聽到了原話:“弘毅十多年投資了80多個公司,第一次把這麽多錢投給一位“老師”,東軟是一家有歷史的企業,展現出生生不息的強悍生命力,是因為劉老師所率領團隊有戰略眼光,有追求和夢想,有強大的執行力。”
當然,劉身經百戰,決不是輕易就能被投資人打動的企業家,他對弘毅的評價是“這一次引入戰略投資者,是東軟新征程的開始,也是變革,是公司生命的再造,因為東軟想“活得更長”。所以,東軟如果需要資本,內部就可以解決,但是東軟選擇的是平臺,是機會,是創新的制度。現在很高興迎來了令歡領銜的投資人組合,能夠支持東軟構造新的生態系統和創新制度。”
董秘王楠也表示:“東軟是幸運的,我們很高興在又一次開始的時刻,迎來了以弘毅為代表的誌同道合的夥伴,和東軟攜手同行。”
悄悄透露一下,同在IT圈打拼多年,劉積仁和柳傳誌一直以來也惺惺相惜。
前面說了“投資就是投人”,選啥行當、啥企業同樣是個大學問。
弘毅這十年來的投資思路始終沿著中國市場的需求,而今天的“需求”,有兩個主要標誌:一是城鎮化、消費升級這兩個主要動力推動下,中國老百姓不斷出現和提升的需求;二是經濟結構轉變的方向、政府政策引導的取向。
弘毅這一輪投資的對象,恰恰是他們在前十年投資實踐基礎上最為看好的方向和模式。
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居民收入增加、自我健康管理意識的增強,以及政府對於醫療的加大投入, 並通過政策扶持鼓勵醫療設備的國產化和技術進步,以東軟為代表的優秀中國企業,逐漸發揮本土企業研發和生產的能力、市場優勢,開始主動引導局部市場的整合和部分細分產品的進口替代。醫療影像設備行業全球規模超過250億美元,中國市場規模約45億美元,而且中國的預期增長會保持在10-15%,這速度,跑贏GDP啊。
東軟醫療業務模式很新,作為中國領先的數字化醫學影像設備提供商,在過去將近20年的發展歷程中成功研制了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CT、磁共振、數字X線機、彩超、以及核醫學成像設備等系列產品,產品已銷往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近8000家醫療機構用戶。
而隨著互聯網與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不同行業的商業模式都在快速被更新、被顛覆。東軟熙康就是與移動互聯結合的新模式的代表者,致力於成為全球領先的雲醫療與健康管理服務提供商,通過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提供基於O2O模式的健康管理與醫療服務平臺,構建連接醫療機構、醫生、家庭與個人的健康管理服務生態系統。目前,熙康在中國30多個城市推進“健康城市”、“健康社區”的布局,構建了覆蓋5000多個城鄉社區、2000多萬人口的健康醫療服務網絡。
東軟熙康的健康管理業務,是符合移動互聯網醫療行業發展的方向,弘毅通過介入這個在中國具有先發優勢和豐富醫療資源的平臺,整合醫療產業鏈資源,將著力支持團隊打造中國領先的移動互聯網醫療健康管理綜合服務公司。
8年前,媒體高人把趙令歡只在弘毅內部說的一句話寫了出來,我們翻出來給大家看看,“弘毅每次簽約後,內部會有一個低調的慶祝酒會,這時候趙令歡往往對如釋重負的同事們說,‘祝賀你們,現在這個項目開始了!’”
最後,我們從公告里可以看出,這兩家公司將謀求獨立上市。
8月11日,瑞銀宣布最新人事任命。金弘毅將擔任瑞銀亞太區企業客戶解決方案部門(CCS)業務主管,現任Sam Kendall將調任紐約,重新專註於全球股權資本市場(ECM)業務主管的工作。
第一財經記者也獲悉,金弘毅將於9月初履新。金弘毅於1994年加入瑞銀,在2009至2015年間擔任亞洲CCS業務主管。
瑞銀表示,金弘毅效力瑞銀多年,積累了良好內部及客戶關系和執行大型複雜交易的經驗。未來,金弘毅將幫助瑞銀繼續打造一個不僅擁有全球經驗與專長、並深耕於亞太地區每一個擁有獨特當地市場和文化的CCS團隊。
“我們亞太區的CCS業務是重中之重,無論是從自身角度而言,還是從其推動整個地區投資銀行業績表現的關鍵作用來看。這也使得我們在前幾個季度的基礎上繼續加快發展步伐,顯得尤為重要。 無論是在債券和股權資本市場、SESG、咨詢業務,還是重大交易項目,抑或是在上半年稅前利潤取得89%的同比增長,都表明了我們在經濟效益顯著和多樣化的業務支持下,正在重回增長之道。”瑞銀投資銀行全球總裁Andrea Orcel表示。
今年,隨著全球經濟同步複蘇、資本市場轉暖,歐美銀行的財報也紛紛超出預期。2017年第二季度,瑞銀實現強勁業績增速,股東應占凈利潤同比增長14%至11.74億瑞郎。其中,亞太地區的業務增速最快,因此這也料將成為瑞銀未來重點布局的區域。例如,在CCS部門,瑞銀2017年二季度的中國ECM業務同比增長45%。
亞太區對瑞銀的重要性也體現在財富管理方面。瑞銀亞太區財富管理稅前利潤從2016年上半年的3.36億瑞郎增長至2017年上半年的4.75億瑞郎,漲幅達41%,該地區對瑞銀全球財富管理業務的利潤貢獻達20%。過去的12個月,瑞銀亞太區及新興市場的財富管理業務合並貢獻的利潤超過了歐洲及瑞士市場的利潤總和。
在金弘毅之前,Sam Kendall任亞太區投行主管12個月,並對亞洲業務進行重塑,改善了業務的核心盈利和增長動能。瑞銀稱:“在此基礎之上,金弘毅將重點加速我們的投入,實現業務增長。”
此後,Sam Kendall將轉為聚焦紐約這另一個關鍵市場。之所以瑞銀作出這一決定,Andrea Orcel 提及:“相對於瑞銀業務領先的市場——歐洲、中東及非洲地區和亞太區,美國地區的ECM業務尚未得到充分發展。”
因此,Sam Kendall在階段性完成了亞太地區的使命後也將常駐紐約,進一步幫助瑞銀推進美國地區的ECM業務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