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廣義相對論發表100週年,愛因斯坦最經典的9句話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d70.html

廣義相對論發表100周年,愛因斯坦最經典的9句話

 

    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震驚世界的廣義相對論!今年將迎來《廣義相對論》論文發表100周年。為了紀念這一偉大理論的誕生,近期出版的世界頂級雜誌《科學》刊發了一期專刊——《廣義相對論》。

    這里,精選出愛因斯坦最經典的9句話:

 

廣義相對論發表100周年,愛因斯坦最經典的9句話

廣義相對論發表100周年,愛因斯坦最經典的9句話

廣義相對論發表100周年,愛因斯坦最經典的9句話

廣義相對論發表100周年,愛因斯坦最經典的9句話

廣義相對論發表100周年,愛因斯坦最經典的9句話

廣義相對論發表100周年,愛因斯坦最經典的9句話

廣義相對論發表100周年,愛因斯坦最經典的9句話

廣義相對論發表100周年,愛因斯坦最經典的9句話

廣義相對論發表100周年,愛因斯坦最經典的9句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513

若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真會利空債市嗎?

今日傍晚市場傳出將銀行表外理財納入MPA廣義信貸監測範圍的消息。據傳言,從今年三季度起將表外理財業務納入“廣義信貸”測算;表外理財資金運用的數據從人行調統部門的人民幣表外理財資產負債表中取數,其中表外理財資金運用余額=該表中的資產余額-現金余額-存款余額。

對於消息真實性,第一財經記者正在進一步核實中。但假設此傳聞為真,市場是否真有必要恐慌?是否可以就此預期銀行會收縮表外理財,導致購買量弱化,從而引發債市下跌呢?券商分析師的觀點已現分歧。

與控制表外理財無關

國信宏觀與固收研究的觀點是,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統計監測範圍的目的和控制表外理財無關。

其研究觀點稱,監管當局本身就對於銀行表外理財有日常統計,無必要單純以納入廣義信貸統計口徑的方式來強化監管。之所以將表外理財資產納入廣義信貸口徑,根據央行今年7月30日央行對MPA熱點關註問題的解讀,由於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擴張與否不僅受到表內資產影響,也會受到表外理財資產規模變化的影響,MPA管理制度的本質就是為了更好地控制廣義貨幣供應量的變化,為宏觀上的去杠桿進行監測準備,因此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並監測無可厚非。這只是一種技術口徑上的修正和完善,和當年將信貸資產統計擴展到社會融資總量統計相類似。

理財規模會否收縮 利空債市?

假設未來將包括表外理財的廣義信貸納入考核,是否會引發理財規模收縮,進而利空債券市場呢?

國信宏觀與固收研究匡算當前表外理財規模(可納入廣義信貸的規模),以2016年中期數據來看,合計26萬億表外理財規模,其中存款與現金占比4.6萬億,即便可納入廣義信貸計量的表外理財資產規模約20萬億附近,其中債券占比10.5萬億(含信用債7.5萬億),非標類資產4.3萬億,剩余為其他類(貨幣基金、權益等)。

2014年理財余額是15.02萬億,2015年理財余額是23.5萬億,2016年中期余額為26.2萬億,2015年同比增速為56%,即便按照2016年下半年再度新增3萬億的假設,2016年底理財余額同比增速為24%,而進入2017年,余額增速應該進一步跌破20%(假設年增量在6萬億,事實上這個年度增量挺難實現)。

國信宏觀與固收研究的觀點認為,按照當前M2增速上下20%來考核廣義信貸,上限範圍為33%,首先不會造成突破上限的影響,而按照加權余額來計算,對於總指標的影響更是不大。將表外理財規模和增速和其他廣義信貸類資產放在一起比較,形成如下表格:

可以看到即便將表外理財引入廣義信貸口徑測算,從規模和現實增速來看,其對於廣義信貸增速總考核水平很難形成負面影響,主要原因也在於表外理財的低基數、高增速擴張時期已經過去了。

國信宏觀與固收研究表示,擔心引入表外理財並惡化廣義信貸增速,導致銀行自發收縮業務的可能性不大,如果不存在這種所謂的由於考核而導致的被動收縮,那麽市場所擔心的那種負面情況就沒有立足之地了。

不過,也有媒體援引天風證券銀行團隊觀點稱,表外理財規模或將放緩,委外投資增速將受到較大影響,債市或將由此受到較大影響。

民生證券李奇霖則認為,增長快的主要是非保本理財,表外理財若納入廣義信貸,規模收縮是肯定的。不僅限制規模,還有可能制約加杠桿的能力。一筆表外理財在資產端形成一筆廣義信貸資產,如果放杠桿,則形成(1+杠桿率)*廣義信貸資產。

或重點監管非標類資產

將表外理財納入監測,未來進行監管的重點是什麽?

國信宏觀與固收研究的觀點認為,其一是完善統計檢測口徑,其二是合理控制某些資產類別的無監管式擴張。回顧年初推出MPA,其主要的目的在於信貸資產已經無法體現全部債務擴張局面,特別對於股權及其他投資、買入返售資產,需要全口徑檢測,甚至控制,這主要是對應非標類資產的無序、不透明性的擴張。

而表外理財中依然存在占比17-18%的非標資產,因此如果從防止風險角度來看,其必然是一個監測重點,而債券類資產,根本不需要如此監測,因為債券類資產的余額與變化都是非常透明化的。

因此國信宏觀與固收研究的觀點認為,從年初MPA推出到目前將統計監測口徑拓展到表外理財,其目的是在於監測或控制那些非常隱秘或不透明的非標類資產,而並不在於控制債券類資產。

從目前市場來看,傳言帶動下,債券市場已現波動,長期利率瞬間調整了三四個基點。情緒沖擊是瞬間的,未來債券市場會受到什麽影響?

國信分析稱,今年我國的金融宏觀格局以4月份為切換點,從1-3月份的“寬貨幣+寬信用”走向4月份以來的“寬貨幣+緊信用”格局,並導致了4月份至今的債券牛市,在這一過程中,MPA管理制度功不可沒,其強化了對於企業杠桿率的監管與控制,當前的去杠桿大思路密切相關。

當表外理財被納入監測後,以不規範非標形式存在的企業杠桿將面臨更大的壓力,因此會促成緊信用格局的深化,這對於債券市場是實實在在的利好的。

而且以理財規模變化來判斷債券市場購買力的模式本質也是錯誤的,因為在原理上,理財規模從屬於負債規模,負債多少是依靠資產規模變化來決定的,未來理財規模(或表外理財+表內負債)的大小變化是以市場中的資產規模變化決定的,不存在所謂的負債規模縮小,影響資產購買能力的說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382

表外理財擬納入廣義信貸 銀行委外有望緩升

10月25日下午,一則央行擬將表外理財業務納入“廣義信貸”的傳聞引發市場震動。業內人士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認為,銀行不必過度緊張,目前僅是列入測算,政策會有過渡期,預計其短期內對銀行理財資產配置的沖擊不大。同時,理財委外業務可以通過加杠桿來提高收益率,委外業務由此有望緩慢提升。

央行用意何在

“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主要目的是為了控制信貸,央行將合意信貸規模的控制升級為對廣義信貸規模的控制。”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據他解釋,MPA的實施著眼於在原有合意貸款控制信貸基礎上,通過各項存款、債券投資、股權及其他投資、買入返售、存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款項等五項納入廣義信貸規模的指標來控制信貸增長,這集中於資產負債表內的調控,而對表外資產關註不夠,導致銀行通過表外業務(主要是理財)來規避信貸規模的管制和信貸投放的通道,削弱了央行MPA控制信貸規模的有效性。

一位國有大行資管人士也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表外理財像信貸一樣,是實打實地可以創造流動性,但是央行沒有對表外理財進行統計和管理,這就可能讓貨幣政策效果打折扣。客觀上,理財業務脫離了央行的管理,弱化了央行貨幣政策的效果。”

事實上,除了傳統信貸擴張,銀行表外理財業務規模處於持續擴張狀態。中債登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6年上半年)》顯示,截止到6月底,理財資金賬面余額26.28萬億元,較2016年年初增加2.78萬億元,增幅為11.83%。上半年,銀行業理財市場累計發行理財產品97636只,累計募集資金83.98萬億元。如此快速擴張的理財規模並不計入銀行資產負債表,遊離在監管體系之外,被視為“影子銀行”。

“一個很明顯跡象是銀行業務結構的變化實質上是應對監管政策變化所作出的調整。” 曾剛表示,在原來央行控制合意貸款規模框架下,銀行通過同業業務規避央行信貸規模控制,自央行升將合意貸款規模控制升級為宏觀審慎評估體系,將同業、買入返售等指標納入MPA的廣義信貸指標中,銀行主要通過表外理財等規避央行信用規模的控制。

一言以蔽之,實施MPA對銀行管控目的在於,約束信貸規模和信用創造的規模。而銀行是為了應對監管變化,出現了資產結構和業務結構的叠代變化。

在曾剛看來,過去一段時間,銀行層出不窮的創新手段是為了規避監管,業務結構調整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規避央行對信用規模的控制。微觀上存在合理性,但削弱了現行監管的有效性,由此產生的潛在風險也亟需關註。

上述大行資管人士也分析,實施MPA考核後,銀行發展表外理財業務的動因或是受貸款規模的限制,或者受資本約束的限制,表外理財的優勢是可以在資產質量不受影響的情況下獲得收益,這部分收益即中間業務收入。 目前銀行除了營業收入考核外,中收也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單項考核指標,且在當前凈息差收窄的背景下,各家銀行非常重視中收對盈利的貢獻。

短期沖擊不大

按照通知,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的具體操作按原口徑廣義信貸實施評估,按新口徑廣義信貸實施測算。表外理財作為調整原口徑廣義信貸評估結果的重要參考因素。言下之意,目前表外理財只是作為廣義信貸的測算指標,並不對MPA考核指標產生實質性影響。

對此,招商證券宏觀分析師謝亞軒表示,短期內只是通知各銀行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進行測算,且會有政策過渡期。未來將推動理財收益率下降,表外理財擴張規模的增速進一步放緩,推動M2中樞繼續下行。

 招商證券銀行分析師馬鯤鵬也表示,通知只涉及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計算口徑,不存在“理財回表”,也不存在理財需要占用風險資本、計提撥備,其影響在於約束理財產品規模擴張。理財納入廣義信貸後,將擴大廣義信貸規模本身,同時影響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中的逆周期資本緩沖項,從而影響銀行的MPA評分結果,進而對理財規模的進一步擴張形成約束。

“如果強制執行將理財納入廣義信貸,短期沖擊或許存在,如果只是將其作為參考指標,市場沖擊影響未必那麽大。加之MPA考評對銀行懲罰力度並不大,實施過程還有阻力。”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

“如果納入廣義信貸後,表外投資也會影響到銀行的資產質量,那銀行做的時候就會保守一些了。” 上述國有大行資管人士告訴本報記者,一般政策出臺後,銀行都會觀望一段時間,揣測下監管層用意,初期會謹慎點。

從理財資金配置來看,債券是銀行理財資金配置最大的領域。中債登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底,全部理財產品投資各類資產余額 26.39萬億元。從資產配置情況來看,債券、銀行存款、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是理財產品主要配置的前三大類資產,共占理財產品投資余額的74.70%;其中,債券資產配置比例為40.42%,非標的占比則進一步降至16.54%。

對此,曾剛分析,按照央行將表外理財現金和存款余額之外的理財資產計入廣義信貸的要求,意味著MPA將表外理財項下中的非標資產和債券等納入廣義信貸存在合理性,至於對銀行究竟產生多大影響,這涉及銀行債券配置比例調整對債券市場的影響,影響有待觀察。

理財回歸資管 委外有望緩速提升

招商宏觀分析員閆玲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從今年年初開始執行MPA以來,一直都沒有穿透底層資產到理財委外業務。此次央行考慮將銀行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和MPA考核範疇,從通知的公布來看,也沒有信息表明將落實到銀行理財委外業務。由於理財委外業務可以通過加杠桿來提高收益率,銀行會比較重視委外業務的渠道,預計委外業務占比有望緩慢提升。

據了解,銀行委外有自營委外與理財委外之分。記者從股份制銀行資管部門人士處獲悉,該銀行自營委外此前已納入了MPA考核範圍,而針對理財委外則要看是否為表外理財。他進一步指出,對於商業銀行而言,理財委外是代客的,用的是客戶的錢。自營是銀行自己的錢,二者雖然都將錢委托給基金等投資機構,但受到的監管不同。具體而言,自營委外更多是通道,不涉及杠桿,MPA對通道業務已經納入監管。

此外,該銀行資管部人士透露,目前委外底層資產並不穿透,在負債成本倒逼下,可以通過加大委外去杠桿維持資產端收益。

業內人士多贊同此觀點。馬鯤鵬認為,銀行理財將加碼委外業務。他表示,作為當前為數不多的高收益資產運用方式,委外業務(不論是債券委外還是權益委外)都將成為銀行理財更重要的高收益資產類別,將迎來更大發展,在理財總盤子中的占比預計將持續提升。

謝亞軒也認為,委外業務仍會受銀行青睞,因為可以通過杠桿提高收益率,所以銀行可能會加大這部分業務的占比。對於未來銀行資產配置重心,他表示,銀行理財為了提高產品收益率,高等級高收益率的信用資產會成為銀行配置的重點,信用利差被壓縮。

不過,另一位股份制銀行資管部副總經理則對本報記者表示,對委外市場發展的影響目前並不明朗,不好說銀行理財納入MPA考核一定利好委外規模增長。

馬鯤鵬還表示,銀行理財規模擴張放緩甚至收縮後,“新發產品以滾動彌補存量產品損失或利差倒掛”之路不複存在,“做好存量業務、提高存量業務收益”將成為未來銀行理財業務的主要任務。

城商行壓力更大

此次央行摸底表外理財,考慮將其納入廣義信貸和MPA考核範疇,中小銀行與國有大行面臨調整廣義信貸的壓力和難度並不相同。面對未來理財監管可能收緊的態勢,各家對委外業務的布局力度也存在差別。

在MPA指標體系和評分要求要求中,對廣義信貸增速而非規模有明確要求。具體而言, MPA規定全國系統重要性機構(N-SIFIs)、區域性系統重要性機構(R-SIFIs)、普通機構(CFIs)的廣義信貸增速分別不得偏離M2目標增速20、22、25個百分點。

 就我國目前的城商行而言,2016年目標M2增速為13%。所以在此基礎上加22%,也就是說銀行廣義信貸增速的上限是35%。但截至2015年底數據顯示,廣義信貸增速排名前20名增幅的銀行中,只有6家增速規模低於35%,最高一家城商行貴陽銀行增幅接近74%。其中超過35%的銀行中,除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和一家農商行外,其余共有13家城商行超標。

當然,MPA考核是2016年初開始實行的,而上述廣義信貸增幅為2015年底數據,但同行可以說明,城商行面臨著更大的調控廣義信貸壓力。根據天風證券統計的2016年1~2月不同類型銀行機構理財委外產品概況,國有銀行占比14.63%,股份制銀行占比25.44%,城商行占比50.05%,農商行占比9.87%。可見城商行理財委外市場占比已經占據整個銀行的半壁江山。

對此, 閆玲指出,實際上35%並非MPA最核心的約束指標,更核心的約束指標是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如果要滿足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倒算廣義信貸增速的規模是20%到26%。但是經測算目前上半年商業銀行表外理財增速為32%,所以整個銀行業廣義信貸增速都突破了監管要求。

“雖然2016年1月正式實行MPA後,表外理財增速相對去年有明顯下降,但新納入指標增速還是超過整體增速,導致銀行管理難度加大。”閆玲說。她指出,目前從市場的影響來看,對大行更多是政策監管的意義,而非實際業務影響,而對中小銀行的影響則會比較大。

 如果指標不達標,超出央行允許範圍,銀行可能會受到多大懲罰,銀行又有多大顧忌?閆玲認為,從目前央行MPA已有的考察來看,季末考察嚴格於月末。從MPA考核分來看,目前將銀行分為A、B、C三檔,數量成梭形,A檔與C檔的銀行都非常少,B檔居多。所以從結果看,央行並非要懲罰大部分銀行而是揪出相對小部分機構進行警示。所以目前城商行壓力更大。

一旦被揪出,按照目前MPA獎懲措施,將可能面臨差別準備金率、同業存單發行限制以及借貸便利利率浮動區間調整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548

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 央行先摸底暫不和銀行考核掛鉤

近日,市場傳聞“根據央行關於MPA的調控要求,為進一步規範表外理財業務,從今年三季度起將表外理財業務納入“廣義信貸”測算。對此,第一財經記者通過多方人士確認此消息。

一位接近央行某支行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該通知以內部郵件的形式發出。今年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只是在做監測和評估,跟相關金融機構的考核並沒有掛鉤,“各地看著辦”,“這次把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是想試試看,如果納入進去是什麽樣的情況,不納進去是什麽情況,兩種情況都測試,給相關金融機構一個評級,但是後面是不是采取措施,納入監管,要看形勢發展。”上述人士表示。

央行在2015年12月為了進一步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使之更有彈性、更加全面、更有效地發揮逆周期調節和防範系統性風險的作用,將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升級為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MPA關註廣義信貸,將債券投資、股權及其他投資、買入返售等納入其中,以引導金融機構減少各類騰挪資產、規避信貸調控的做法。

上述接近央行支行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廣義信貸代表著金融機構投放到經濟當中的真實的信貸,如果原來理財規模小,對整個貨幣信貸的投放影響不大,而目前表外理財規模已經很大,廣義信貸不夠“廣義”了。宏觀審慎監管的基礎是建立在資本充足率上,如果金融機構信貸投放過多,超出自身的資本承受能力,必然要收縮一下信貸擴張,而此前表外理財並不在廣義信貸里面,就不受資本充足率的約束。表外理財有點像影子銀行業務,像這麽大頭的影子銀行業務是要納入到宏觀審慎調控的框架里面去的。

根據市場傳出的央行《關於將表外理財業務納入“廣義信貸”測算的通知》,要求“從三季度起將表外理財業務納入測算”,具體來說,“季末含表外理財廣義信貸余額=季末廣義信貸余額+表外理財總資產-表外理財現金余額-表外理財存款余額”。

央行行長助理張曉慧在今年7月的一篇署名文章中指出,廣義信貸是MPA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是與貸款相對而言的,意指更大範圍的信貸,但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統計指標。目前,存款類金融機構廣義信貸的界定範圍包括貸款、債券投資、股權及其他投資、買入返售資產以及存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款項等資金運用類別,基本上比較全面地囊括了銀行體系的信用投放渠道。

銀行理財規模在過去兩年里快速擴張,今年的規模相對保持穩定,數據顯示,2015年銀行理財規模迅猛發展,增速達50%以上,遠超M2增速。

去年年底,央行宣布自2016年開始正式實施MPA,今年年初提出將除貸款以外的其他各種表內的貸款以及類似於貸款的資產業務也要納入廣義信貸里去,再把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測算,“這是MPA在實際操作過程當中不斷完善和健全的過程,目前表外理財的數據,人民銀行的金融統計系統內部已經能夠直接取到,技術上也能夠實現。不過,2016年主要是做監測和評估,沒有配合相應的管理手段。”上述接近央行支行人士稱。

一位城商行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資本充足率對於銀行來說是非常核心的指標,不管是以前的老的監管模式,還是采取《巴塞爾協議Ⅲ》引入我國監管體系以後,都是非常重要非常核心的指標。資本充足率是銀行的核心資本和廣義上信貸規模的比率,如果將原來表外的理財還原到廣義信貸中,相當於分母做大,在核心資本靜態不變的情況下,資本充足率就會下降。在他看來,政策的意圖是央行或其他監管機構想要了解真實的金融機構資金投放的規模,如果這里面有一部分信用風險並不是由投資者來承擔而是銀行來承擔的,則要視同是廣義的信貸規模,以此進一步準確掌握信貸規模到底有多少。

中信證券固收研究團隊表示,這項政策可以看作是去杠桿背景下監管的持續發力。今年以來,市場對於監管層將要加大影子銀行業務的監管和表外業務約束的傳聞不絕於耳,然而總體上如銀監會等監管機構並沒有明確的相關表態,但此次央行MPA考核方法的修訂則是非常清晰和明確表明對表外風險的關註和監控,由於銀行表外業務主要為規避資本金和杠桿約束,因此央行此次動作也與此前去杠桿的意圖相一致。

中金固收認為,這是一次“測算”,尚未正式施行,且2016年MPA的施行對全體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的約束有限。總體來看,如果把銀行理財資金余額扣除掉現金與存款部分,納入MPA廣義信貸的考核,事件本身的實質影響相對有限,短期只是市場在前期漲太多且背離基本面、資金面的背景下“借機”調整。中期看市場還是會回到市場的主線調與主邏輯,高頻數據平穩、貨幣政策難松,但配置壓力仍非常大,且居民加杠桿放緩倒逼表內變成新邊際變量。不過,事件也體現監管部門防範風險、壓制金融過快加杠桿的意圖,往後銀行理財監管也將趨嚴,且理財的增速會放緩。之後仍需關註理財監管方案的落地以及銀監會的態度(特別需要關註房地產融資渠道收緊可能),這或是絕對理財發展最關鍵的部分,也將進一步影響到資金在銀行表內與表外的分布,從而對資金分配、債券需求有所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558

魯政委: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 不代表穩健貨幣政策轉向

10月25日晚,中國央行將銀行表外理財納入MPA廣義信貸測算的消息傳開,引發了市場對理財控規模的猜測,以及債市去杠桿預期。

對此,第一財經記者於10月27日獨家專訪了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從網傳的新規來看,其實這並不代表穩健貨幣政策的轉向。MPA對廣義信貸這一項的具體要求是,增速與目標M2增速偏離不超過22%。其實,大銀行的理財增速早已有所下降,與目標M2增速偏離估計超過10%,新規對於作風較為激進的中小銀行可能有一定影響。”魯政委認為,總量上影響不大,更多的影響可能在於結構性層面。

魯政委強調,值得註意的是,網傳新規的本意,其實是關註信用擴張的狀況,“但在任何條件下,都要根據當時的條件來調節,不應該太高或太低。從目前而言,去杠桿是政策導向,但主要是微觀上去杠桿,宏觀上還是要保持穩定,為去杠桿提供一個良好環境。”他也認為,如果宏觀偏緊,可能會使得緊縮壓力加大,因此這一銀行表外理財納入MPA廣義信貸測算的新規也需要平穩過渡。

無獨有偶,同日,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回應稱,三季度起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的消息並不完全準確。目前MPA仍沿用前兩個季度的“廣義信貸”指標口徑,表外理財並未正式納入廣義信貸範圍,只是做相關數據搜集、模擬測試等工作。央行會保證MPA中廣義信貸口徑之間平穩過渡。

此外,魯政委也認為,網傳的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也“未必意味著表外理財將來會要提取資本金,因為長期而言,這樣可能會誘發中國融資緊縮。”

參照國際經驗,1988年,西方十國集團首次頒布並實施了著名的《巴塞爾協議》,開始了對商業銀行進行資本充足率監管的國際統一協調行動。《巴塞爾協議》的實施,引起美國、日本、英國以及東南亞等很多國家都相繼發生了“信貸緊縮”現象。因此,當前的主流觀點也認為,對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進行監管給貨幣政策帶來的影響也需要引起中國的警惕。

就目前來看,MPA的整體考核框架共有七大方面,14個細化指標,是央行給銀行的一套打分體系,每一大方面的總分為100分。廣義信貸這一項屬於資產負債情況的大項下,占60分。

國泰君安分析稱,如果它超過M2目標增速+22個百分點(大銀行則是20個百分點),也就是35%,則這項指標得分為0。“廣義信貸”原來包括“貸款、債券投資、股權及其他投資、買入返售資產和存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款項”五大類(包括了除存放央行、存放同業之外的所有生息資產)。因為今年很多中小銀行資產增速過快(大銀行基本無此問題),廣義信貸同比增速相關指標(比如計算MPA資本充足率時也用到廣義信貸增速)都得分不佳,導致一季度總成績是C。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761

國企負債占企業負債七成 政府廣義負債已超GDP109%

多家機構19日發布的研究結果稱,目前中國的債務規模已經積累至較高水平,債務的結構性問題尤其是政府及政府背景企業的債務風險凸顯。目前國有企業負債占我國企業部門負債的70%,廣義政府負債已超過GDP的109%。

19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和中國誠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16—2017)。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毛振華在作主報告時表示,債務風險是經濟運行中需要密切關註的重要問題,政府及政府背景企業債務風險的防範更是重中之重。

毛振華援引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稱,截至2016年1季度末,中國總債務規模為175.4萬億元,總債務/GDP達到254.9%,已經超過美國、澳大利亞及韓國,且遠高於印度、巴西和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

“按照今年以來的債務擴張及經濟增長情況,預計2016年全年中國總債務/GDP將達到266%,在全球範圍內的排名將進一步靠前。”毛振華說,另一方面,用來預警金融危機的信貸產出缺口目前已經升至30.1%,是從1995年追蹤相關數據以來的最高值,超過美國金融危機和日本房地產泡沫危機前後水平。

毛振華說,分部門來看,我國企業部門債務余額為116.3萬億元,杠桿率高達169.1%,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95.5%)、新興市場國家平均水平(106.4%)和發達國家平均水平(89.4%),而一般口徑下政府和居民部門則分別為45.2%和40.7%,在世界各國中處於相對適中水平。

他說,企業部門債務高企是導致我國債務快速攀升的決定性因素,失衡的債務結構在企業部門內部積聚了較高的債務風險。

“此次我們中誠信課題組的報告,通過對不同所有制企業負債的深入研究,對我國負債結構問題進有了新的認識。”毛振華在論壇上說,以往對中國負債結構的研究認為,我國企業負債率較高,但是居民和政府債務的杠桿率在全球並不算高,特別是居民債務率不高,為未來調整資產負債結構、投資轉化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我們這份報告通過對各部門債務的重新梳理發現,我國非國有企業的負債並不高,高負債的核心在於政府及政府背景企業的債務。”

毛振華表示,進一步觀察發現,企業部門內部的債務分配明顯向國有企業傾斜。截至2016年3月末,國有企業負債總規模為81.20萬億元,約占總債務規模的46%,占企業部門債務規模的70%。企業部門債務問題的關鍵在於國有企業債務過高,尤其是在直接融資的債券市場上,國有企業債券在信用債中的規模占比高達86%。另一方面,盡管近兩年來我國利率水平中樞整體有所下移,但仍高於美國、日本、德國等主要經濟體,我國並不具有發達國家低成本的債務融資優勢。

分部門的測算顯示,我國所負擔債務的年利息支出超過8萬億元,約占GDP的13%。在融資成本較高的環境下,持續擴張的債務規模又同時面臨著嚴峻的付息壓力,債務風險進一步提升。

毛振華說,政府債務統計可分為三個口徑:一般口徑。中國的債務結構呈現出企業部門債務水平過高,而居民和政府部門仍有加杠桿空間的特點;廣義政府債務口徑。融資平臺城投企業債務歸口政府債務的考量。企業部門債務中以地方融資平臺為代表的國有企業債務實際依托的是政府信用,而且融資平臺在很大程度上承擔著政府的一部分功能,還款能力也對政府高度依賴。政府部門債務/GDP將從45.2%上升到109.5%,企業部門則回落至104.8%,其中國有企業為53.7%,非國有企業為51.1%。這樣看來,政府部門和企業部門債務水平均高於國際警戒線標準,甚至政府部門債務水平還要略高於企業部門;

另一個是更廣義政府債務口徑。余下的企業債務中仍有一半以上歸屬於產業類國有企業。如果將這部分政府可能承擔償還責任的債務全部包括在內,政府實際承擔的債務將達到GDP的1.63倍。

“中國債務問題的核心並不是像市場通常理解的那樣在企業部門,而在於政府及政府背景相關債務水平過高。廣義政府債務已經超過警戒線,防風險的核心在於防範政府債務風險。”毛振華表示,雖然我國具有政府信用強,政府與國有企業擁有大量可處置資產等顯著優勢,但這不改變我們對政府負債過高的判斷,對政府及政府背景企業的債務風險仍須保持警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021

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漸近 中小銀行達標難

12月19日,央行相關負責人就“銀行表外理財納入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答記者問中指出,央行將於2017年一季度評估時開始正式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範圍,以合理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表外業務風險的管理。

具體而言,表外理財資產扣除現金和存款等之後納入廣義信貸範圍,納入後廣義信貸指標仍以余額同比增速考核為主。

年底“沖時點”無效了

央行相關負責人明確指出,今年底,若金融機構表外理財業務“沖時點”,會大幅拉高明年一季度乃至二、三季度廣義信貸余額和同比增速,直接對明年前三季度MPA評估結果造成負面影響。如果有銀行因為MPA而沖時點,可能是由於對上述同比考核機制的理解還不夠準確。避免“沖時點”行為,保持廣義信貸平穩適度增長,才符合宏觀審慎評估的要求。

根據11月金融統計報告,11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74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大增7111億元。這與表外信貸比重加大有很大關系。

其中,人民幣貸款增加8463億元,同比少增410億元,委托貸款、信托貸款、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都出現增長。其中,委托貸款增加1994億元,同比多增1083億元;信托貸款增加1625億元,同比多增1926億元。

“當銀行表內融資不能夠滿足銀行貸款需求時,表外例如信托融資、委托貸款比前期快速上升,對支持企業複蘇起到關鍵性作用。”溫彬指出,從數據來看,企業通過銀行的信貸變動並不大,但企業的貸款需求在增加,且是通過銀行表外的方式(委托貸款、信托)來實現融資目標。受資本金、MPA考核等因素約束,銀行表內信貸增長不會太明顯。

由於此前央行正在研究將表外理財納入宏觀審慎評估廣義信貸指標,收緊對表外理財監管力度意圖明顯;另一方面,銀監會理財新規也處於征求意見的最後階段,落地後勢必對銀行表外理財造成更大約束。這種情況下,銀行正在尋找應對之策。

某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資產管理部負責人對記者表示,MPA其實就是宏觀審慎框架下的廣義信貸的占用,央行內部MPA側重於看增速,如果增速過快會有懲罰性措施。但這和銀監會的資本充足率並不是一個口徑,監管角度是不同的,所以說並不會影響到銀行對外財務披露上的資本充足率。

具體到銀行應對MPA考核,上述銀行人士指出,現在大家可能都開始為MPA考核做準備。有的銀行可能會希望在年底把基數做高一點。因為明年取今年底的數據作為基數,如果現在基數做高了,明年表外理財增長空間可能會大一些。

中小銀行影響偏大

中債登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銀行理財余額為26萬億元,其中約20萬億屬於表外銀行理財。目前銀行理財增速已經同比大幅下降。

中小銀行與國有大行面臨調整廣義信貸的壓力和難度並不相同。面對未來理財監管可能收緊的態勢,各家銀行對委外業務的布局力度也存在差別。在MPA指標體系和評分要求中,對廣義信貸增速而非規模有明確要求。具體而言, MPA規定全國系統重要性機構(N-SIFIs)、區域性系統重要性機構(R-SIFIs)、普通機構(CFIs)的廣義信貸增速分別不得偏離M2目標增速20、22、25個百分點。

就我國目前的城商行而言,在2016年目標M2增速(13%)的基礎上加22%,即其廣義信貸增速上限是35%。但截至2015年底數據顯示,廣義信貸增速排名前20的銀行中,只有6家增速規模低於35%,最高一家城商行貴陽銀行增幅接近74%。

金融監管研究院孫海波指出,2016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的增速是16%,如果將表外理財所有規模都納入廣義信貸的計算,僅僅扣除同業存款部分,對當前銀行MPA達標會構成非常大的沖擊。MPA中,廣義信貸統計指標體系設計得比較粗糙,原因在於防止過於精細化的計算公式和會計科目被銀行繞開。他認為,表外理財根據投資標的不同有很大的差異性,不應完全不加區別地納入廣義信貸計算框架。

央行負責人指出,“MPA實施近一年來成效較好,廣義信貸增長較為平穩有序,資本約束資產擴張理念進一步貫徹體現,金融機構經營總體穩健。同時,人民銀行也一直在根據形勢發展變化和實施情況對MPA進行完善。”

當前,未納入MPA的表外理財業務增長較快,部分銀行的業務還潛藏著一些風險。一是表外理財底層資產投向主要包括類信貸、債券等,與表內廣義信貸無太大差異,同樣發揮著信用擴張的作用,如果增長過快會積累風險,不利於“去杠桿”的體現與落實。

二是目前表外理財雖名為“表外”,但資金來源一定程度上存在剛性兌付,出現風險時銀行往往不得不表內解決,未真正實現風險隔離。為了更加全面準確地衡量風險,引導金融機構更為審慎經營,需要加強對表外理財業務的宏觀審慎評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157

央行:將於2017年一季度正式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範圍

央行有關負責人就表外理財納入宏觀審慎評估答記者問

當前,部分銀行的表外理財業務增長很快。近日,本報記者就表外理財納入宏觀審慎評估問題采訪了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

記者:央行此前曾透露正在研究將表外理財納入宏觀審慎評估(MPA)廣義信貸指標,目前進展如何?

答:前期人民銀行就表外理財納入MPA廣義信貸指標開展了模擬測算,金融機構和相關工作人員對此已有了逐步熟悉、調整和適應的過程,相關工作進展總體順利,目前看實施條件已經具備。

在總結前期經驗的基礎上,人民銀行將於2017年一季度評估時開始正式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範圍,以合理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表外業務風險的管理。具體為:表外理財資產扣除現金和存款等之後納入廣義信貸範圍,納入後廣義信貸指標仍主要以余額同比增速考核。

需要註意的是,今年底若金融機構表外理財業務沖時點,會大幅拉高明年一季度乃至二、三季度廣義信貸余額和同比增速,直接對明年前三季度MPA評估結果造成負面影響。如果有銀行因為MPA而沖時點,可能是由於對上述同比考核的機制理解還不夠準確。避免沖時點行為,保持廣義信貸平穩適度增長,才符合宏觀審慎評估的要求。

記者:央行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範圍有何考慮?

答:MPA實施近一年來成效較好,廣義信貸增長較為平穩有序,資本約束資產擴張理念進一步貫徹體現,金融機構經營總體穩健。同時,人民銀行也一直在根據形勢發展變化和實施情況對MPA進行完善。我們註意到,當前未納入MPA的表外理財業務增長較快,部分銀行的業務還潛藏著一些風險。一是表外理財底層資產的投向主要包括類信貸、債券等資產,與表內廣義信貸無太大差異,同樣發揮著信用擴張作用,如果增長過快會積累宏觀風險,不利於“去杠桿”要求的體現與落實。二是目前表外理財雖名為“表外”,但資金來源一定程度上存在剛性兌付,出現風險時銀行往往不得不表內化解決,未真正實現風險隔離。因此,為了更加全面準確地衡量風險,引導金融機構更為審慎經營,需要加強對表外理財業務的宏觀審慎評估。

人民銀行將繼續加強與金融機構的溝通、引導和風險提示,推動相關工作平穩有序地過渡,不斷健全完善宏觀審慎評估體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1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