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股 市大升特升,似乎氣勢如虹,但各國發表之經濟數據就差到極,股市與實質經濟存在好大矛盾,分析師唯有話股市永遠走在經濟前頭,股市咁醒,表示經濟就快復甦 反彈咯。但願如此,希望真係下半年V字形衝上去。 玩具業大老L先生話佢間公司已經收到美國買家「警告」:「準備好生產設施,訂單將於八月急速殺到,如果準 備得唔好,你哋會蝕底,接唔到單!」L先生於是急急去搵銀行商量下半年啲買料大計,點知銀行大潑冷水,銀行家嘅態度係:「係咩,睇定一啲先,加額免問!」 L先生話銀行仲係收韁收得好緊,無放鬆跡象,與內地一聲放寬銀根,貸款就增加一萬億元人民幣比較,香港差天共地。但內地銀行聽晒命令行事嘅,壞賬撥備可以 拖得就拖,大家睇唔到嘅。 一位自稱「廠佬」嘅讀者來郵,指香港稅局玩死廠佬,希望有人主持公道。公道?去搵申訴專員啦,搵立法會議員啦,話畀左丁山聽,有 乜用呀?不過香港議會掛住用啲寶貴時間嚟討論粗口,不顧大事,確令香港市民氣餒,又即管將廠佬之稅務問題寫出嚟:「本人是正宗廠佬一名,大大話話在大陸搞 廠已經廿個年頭。幸運地,過去廿年雖然唔算事事順利,不過亦算搵到餐安樂茶飯。除咗頭幾年因為賺唔到錢所以無交稅之外,我公司年年都報足稅,亦從無拖欠。 如是者,以為無乜後患,捱多幾年就可以退休,安享晚年。點知最近收到稅局通知,話要追回過去七年一直減免的『離岸寬免』。意思係過去所寬免的百分之五拾離 岸所得要全部追回。以我公司為例,如果要全數支付,大約為兩千萬,不要話現在的環境,就算是正常情況下,一間正常的公司如何應付這麼大的額外支出? 令人不 明白的是,百分之五拾的離岸所得寬免是二拾幾三拾年(自有人回大陸開廠開始)一直為所有做大陸生意和會計師與稅局的共識。為何稅局可以單方面破壞承諾,還 要在這個水深火熱的時間推出,真是怕我等大陸廠佬死唔切嗎?希望左生可以為我等廠佬主持公道。一廠佬上」以上廠佬之言,明白不過,請稅務局或者立法會嘅工 商界、會計界議員跟進討論吓。 |
| ||||||
幾個星期下來, 文章落墨財金市場,沾不上分析或推測之意。不過這段時間的上上落落,膽小之輩如筆者,上周有幸離開戰場,北上溫州參加友人宴會,與看官分享第一手神州風 貌。 友人是從一家只有幾人的加工廠開始,2000年認識他的時候,已是一家中小規模的工廠,工人超過100。不過基地還是在廣東,以出口歐 美鞋業加工配件為主,隨着國內消費行業發展,友人不斷擴產,但發覺廣東的優勢被老家追得越來越近;04年開始,把投入放回溫州,包括廠、人手、機器,逐步 移離廣東。08年在勞動合同法正式登陸前,完成「東南西北中,發財到廣東」的美夢,衣錦回鄉。 這個不但是公主王子從此開開心心生活下去的故 事,友人回老家後的發展,一直沒停下來。原來06年以80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買下一幅十幾畝的工業地,現在地皮估值已近4000萬元。去年底,從銀 行直接貸款全額,在地皮上蓋4層樓的新工廠,上周宴請一眾商業夥伴與好友,齊齊慶祝新廠開張。 新廠開張花逾200萬慶祝 筆者 估計,友人花費超過200萬元在這個高興事上,所有到賀嘉賓,主人家包兩晚5星級酒店住宿,3天5頓餐食,其中第二晚的晚會,筆者久違的龍蝦、鮑魚、深海 黃花、燕窩等,每席萬餘元,共60席。晚會後的餘興節目,主人家也照樣安排周到,就是讓嘉賓不能不與友人同慶! 這種豪華的招待,筆者當然照 單全收,但背後的文化和商業意義,筆者一直在思考其中的關係。不是說國內工廠都是血汗和微利?不是說經過金融危機的洗滌嗎?不是說政策國進民退嗎?看官對 筆者的愚昧可否給予幫忙。 因念 |
|
||||||
新年伊始,祝願看官事事順境,夢想一一實現!最近拜訪廣東廠家,部份忙着節日補貨追單時,都一如既往,在筆者面前申訴外資企業在內地越來越難做。 不要說生意受環球經濟影響,單是中央對待的態度亦有改變,80、90年代曾經「熱烈歡迎」,今天則要求「內外合一,無分彼此」,把所有實施多年的優惠政策,一一撤除。 香港老闆說着不禁無明火起,直指中央過橋抽板,利用完外資的資源,現在國富民強,立刻不理這些曾幫助中國重新站起來的同志。 外資企業徵附加稅 令外資企業頭痛的,原來是兩個月前,國務院發佈的《關於統一內外資企業和個人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制度的通知》。 從2011年12月1日開始,對外資企業徵收兩種稅項,按現有稅收制度,作為附加稅種,城市維護建設稅及教育費,附加以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等主稅實際繳納額為計徵依據。 城市維護建設稅根據納稅人所在地分別按7%、5%、1%,三個稅率徵收(市區為7%,縣、鎮為5%,其他地區1%),教育費附加目前統一按3%比率徵收。 就這一《通知》,幾位廠佬計過,每年支出在原來稅費上增加4%至10%,就是500萬元人民幣的稅賦,現在多給20萬至50萬元。廠佬說,2011年是自己沒有工資的一年!不過,真正下來,廠家面對成本一年比一年上升,只有從降低成本或壓縮開支着手。 如 筆者拜訪的其中一位廠家朋友,對於廠內水電成本,看得非常仔細,所有與用電用水相關的地方,基本上每天監查。這種對於工人覺得帶來不便的工作,廠佬說是外 人不知道的苦衷。中央「為人民服務」,不是新鮮事,從改革開放第一天,立下「內」、「外」之分,今天對中國人民一個交代,只有一視同仁,管你以前所作所 為,香港人還是中國人嘛。 因念 |
|
||||||
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美國,跟奧巴馬進行官式會面,政治分析員忙於分析兩國政經關係。國家大事對我個人有沒有影響?我分析過這一大堆分析後,得出的結論是,做廠將會愈來愈難,而難正是部分廠家的大好機會。又難又有機會,是有點矛盾,讓我解釋。 當 前美國經濟最頭赤的問題是高達一成的失業率。美國政府實施過不同刺激經濟方案後,經濟多方面都呈現起色,然而奧巴馬政府對失業問題仍束手無策。老百姓對於 大部分經濟數據都感到既陌生又遙遠,但自己或家人失業卻是切膚之痛。美國政界把失業問題的矛頭指向中國,指中國以廉價勞工和偏低的人民幣匯率為手段,長期 製造貿易順差,是美國人失業的元兇。這邏輯是否合理可能已不重要,因為美國人似乎已達成共識,怎樣迫使中國在貿易方面讓步,是奧巴馬政府當前急務。 美 國來勢洶洶,中國不能不回應美國的要求,中國政府的考慮是,要做點事情來讓奧巴馬向國民交代,當然這些事情不可以令中國政府和人民過分委屈。讓人民幣升值 是解決貿易順差的一個辦法,不過從中國政府過去一段時間的態度來看,立場相當強硬,匯率是大是大非的中國內政,外國人無權干預。人民幣匯率策略是一個超越 經濟的議題,政治上牽連甚廣,我看不到中國的當權者有意或有力作出重大改變。再者,人民幣匯率升值,中國貨變得昂貴,訂單會流向其他國家,中國毫無得益。
解 決貿易順差的另一個辦法是讓中國工人的工資上升,這樣做的話會令工廠經營壓力增加,遲早要把工資增幅轉嫁予客戶,世界工廠出產的產品價格自會上升,同樣做 到中國貨變得昂貴的效果,不過分別是得益者包括中國工人。中國工人生活改善,有助社會和諧,帶動消費,我認為中國會朝着這方向走。 廠家呼天 搶地,哭訴經營困境: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價格颷升,其他成本如電費水費樣樣加……如果工資不停上升,簡直是把廠家置諸死地。中國政府不是不關心廠家的死 活,但讓工資上升是回應美國訴求兩害中較可行之路,況且工資已連續升了幾年,見不到社會出現動亂,就讓達爾文定律來解決廠家出路的問題。我這廠佬無力改變 這大環境,要接受,要順勢行,但怎行?
首要是不停調節自己和管理層的思維,當然不是麻醉自己嗌什麼「危中有機」的空口號,而是正面面對更困難的經營環境。困難環境會加速汰弱留強過程,即使市場規模不變,市場份額很有可能會出現波動,因為對手會做出不應做的事或不做應做的事。 過往廠家的心態是中國工人價廉,採取人海戰術,然而究竟人多是手腳亂抑或是好做事,廠家未必在意。廠家現面對的是潮退時刻,誰有著泳褲,一目了然。這時候在工廠最常出現的詞彙,一定是「生產力」。 生 產力容易理解但不容易掌握,因廠而異,要從實戰中領略。最能掌握生產力細節是前線員工,因此提升生產力一定要從上而下由管理層制定方向,定下策略和制度, 同時從下而上由前線員工帶動提出具體方案。今日的經營環境已不容許得過且過,要擊倒對手,最佳武器是超卓的生產力。其實這時候對手的心理同樣變得虛怯,你 面對的困難對手也在面對,廠家在劣境中仍能發力的話,可進一步打擊對手的信心,其實令對手離場是擊倒對手最常見的方法。
除 了生產力,廠家此刻要有加價的自信心。前線銷售員工的信息總是客戶要求減價,對手已順應客戶要求,自己不減的話會失去生意。這是欠缺自信心的表現,成本上 升不可能永遠全部由廠家以提升生產力或減低利潤來承擔,廠家認為自己欠缺加價能力的話,是極壞的訊號。跟客戶在價格上的博弈,是廠家檢驗自己實力的最佳工 具;不要怕,說出口好像有點礙耳,但這是應做的,望住客戶雙眼說:「不錯是5%,不過是加,不是減。」 廠家可自怨自艾,也可專注提升生產力和建立加價的自信心,你可笑我阿Q,我是笑着迎接這工業大時代的來臨。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
||||||
2011-10-27 NM
日版卡樂B薯片、季節限定綠茶味百力滋……電子線圈大王林偉駿,投資千萬,上年中以自己上市公司CEC國際的冧把做生招牌,開設「759阿信屋」, 轉型與本業風馬牛不相及的日本進口零食糧油百貨,連開四十六間,專攻屋邨。不過,這間被網民評點為「平霸」的人氣店,卻因定價太低,辣㷫同行,鬧出封殺風 波。 上星期,供應汽水飲品的太古集團及維他奶公司,先後拒絕向他供貨,「一罐可口可樂,要賣$3.8!一pack維他奶,要跟超市至抵價!」阿信屋定價低過兩 大超市,成為莫須有死罪。原來,我們的日常生活,由一罐汽水到一排朱古力,大財團抬高價錢,集體議價,無處不在。廠佬力抗霸權,戰事一觸即發!
「罐 裝可樂同雪碧,幾時先有貨?」在火炭穗禾苑分店,客人向店員查詢,正在執貨的售貨員回答:「賣埋啲貨尾,唔會再賣本地飲品,不如試嚇日本汽水吖!」客人問 得多,轉行做進口零食的CEC國際(0759)主席林偉駿,索性在全線分店張貼停售告示,「我想話俾人知:唔係你唔供貨,係我停售!」自言「好鬥」的林偉 駿,廠佬出身,見慣風雨,面對操控價格的行業現實,誓不低頭。 「原本相安無事,太古提供各類汽水,供應好穩定,每罐來貨價唔使兩蚊,我哋賣兩個七,毛利都有三成幾,但自從九月初,有傳媒報導我哋汽水賣得平,太古嘅營 業代表,就打電話通知我哋,話超市同便利店投訴影響佢哋生意,要求我哋加到$3.8!」兩大超市減價,可以死跟,加價呢,就唔可以定價低過龍頭大佬,林直 言「咁嘅行規」,無得做! 「電話、面談多次,都無結果,之前上嚟再傾,佢哋仲講緊要跟佢哋個價,唔可以定價太低,我當時已決定停售,豁出去,索性好寸咁當面同個太古嘅sales 講,你叫我賣廿蚊一罐都無問題,如果我拜緊山,渴到死,一定幫襯!」林說。
記者到兩大超市和連鎖便利店「格價」, 發現可口可樂,百佳定價$23.9八罐,每罐貼近三元,單買一罐要$4.2。兩間便利店七十一及OK,定價為六元。反觀林偉駿旗下零食店,貨尾可樂每罐定 價$2.7,加上可以分拆購買不同味道,與超市一pack八或十二罐,硬性規定同一款,更有彈性,定價更具競爭力。 事實上,除了太古率先發難,停止供應旗下飲品,上週五下午約三時,維他奶公司的營業代表,親自上林位於觀塘的公司,相約會面,同樣叮囑他要「跟行規」, 「佢哋話六包裝定價唔好低過十七蚊,仲教我同破抵價(百佳)看齊,買兩pack送375毫升檸檬茶。我當時就駁佢,點解要搞到咁複雜,人哋明明想飲維他 奶,你點解係要塞支檸檬茶俾人呢?」 「之前試過同超市一樣賣十四蚊,後來維他奶批俾我嘅價就愈搞愈貴,由最初十蚊,加到十三個幾一pack,迫你唔可以賣得平!」高峰期時本地飲品足佔營業額 達一成半,林寧願壯士斷臂,停售本地汽水和紙包飲品,「做廠投標落價,競爭大,但做好件貨就得;呢一行唔同,你入嘅貨俾曬錢,人哋有權干預你賣幾多錢、點 樣擺貨,有啲人硬係要個市場所謂受控,先有安全感,好畸形!」 連洋名都叫Coils(線圈)的林偉駿,大坑木屋區長大,身為長子,十三歲就外出闖天下,廿一歲開電子山寨廠,在中山自設廠房,從事設計、開發、製造及銷 售一系列之線圈製品,包括變壓器、電感器,以及線圈製品之相關元件,如鐵氧體磁性材料及電解電容器等。二千年公司主板上市,客戶包括新力及CANON。近 年業務稍微收縮,截至今年四月底,公司賺二千八百萬元。
半途出家為舊伙記
線圈老本行做足三十年,卻半途出家學人搞食 品百貨,林偉駿說緣於一個舊伙記。○八年金融海嘯,中港兩地近八千員工,裁剩五千,包括財務分析員,也是他的得力助手張茗壹(阿壹)。「那一役,傷得好 重!」 「佢係我搞上市後,返中山接受培訓嘅首批香港大學生,跟咗我近十年,港大財務系畢業,負責寫年報,上年見番佢,轉咗行賣衫。當時我就諗,電子線圈的核心業 務,內地上曬軌道,中山、廈門南京及高州,仍然有廠房,員工人數達四千多人。香港剩二、三百人,可以穩守,已經萬幸,係時候轉型。當時無咩頭緒,自己鍾意 食日本嘢,有時公司團購日本醬油,日本嘢出名質素高,受歡迎,就試嚇有無得做。」 上年七月,林在葵湧廣場開了第一間鋪,找阿壹回巢打理,負責聯絡本地代理商入貨,租鋪採購一腳踢。原本負責公司電腦程式的鍾偉健,中大電腦工程系畢業,就 充當阿信屋新界區分店店長。線圈公司一夜間轉做零售,人人門外漢,變身「奇兵」,「我成日同佢哋講,政府嘅AO都會做唔同部門,我哋由電腦工程、電子工 程,轉做飲食工程,有何不可?」 大情大性的林偉駿,化身「阿信」打不死,火速行軍再創業,三個月內連開了六店,小本經營試業,卻遇上同行封殺,反而成為他日後「大搞」的催化劑!「香港主 要代理進口日本零食嘅,基本上只有一間(編按:林不願透露代理名稱,但根據資料,本港最大日本零食代理為四洲集團),我哋十一月訂貨,點知個代理商臨時話 唔供貨俾我哋,當時佢係最大代理,佢唔供無人敢供,有鋪無貨賣,死得!」同行如敵國,供應商兼營連鎖零食零售店,見林定價低,又有上市公司背景,擴張速度 驚人,實行截貨源,先發制人。 「當時真係好徬徨,好在咁啱會展有個美食博覽,有間日本小型超市過嚟做展銷,我嗰時諗無可諗,就同佢入住啲貨頂住,佢喺日本做超市零售,賣俾我嘅價,仲平 過香港代理,嗰時我先知,香港代理無人同佢爭,做獨市,食水好深!」重擊下僥倖未被打殘,林偉駿深知,要突圍,便得越過香港代理商,搞直接進口!
赴日叩門 打破缺口
今 年二月,林就透過做線圈生意結識多年的舊客戶日立公司,輾轉引薦認識位於東京崎玉縣的日本食品總代理,成為轉捩點,「日本零食糧油市場好大,代理喺崎玉嘅 廠房有十八幢香港工業大廈咁大,老闆八十幾歲,見我五十幾,當我細路仔,見我盲舂舂過去,覺得有誠意,唔介意我創業初期貨量少。」誤打誤撞打開缺口,林偉 駿深知,要爭取具競爭力的批發價,來貨要多,快速擴張,事在必行。 「半年間,多開咗三十幾間,向領匯、地鐵租鋪,要上去講解你盤生意同財力,有錢交租都要過關斬將,七仔(便利店7-11)隔籬又話唔得,一個商場三幾間, 點避?你話無霸權就呃人!」先是零食供應商打壓,再有兩大本地飲品供應商先後停止供貨,林不諱言只怪行業太多「行規」陋習,避無可避。 「明明一罐日本咖啡,來貨價五蚊,賣六個半都已經有三成幾毛利,點解要賣到十五蚊先得?」統一將毛利定為三成半,被同行視作「頂爛市」,林直言匪夷所思, 「呢一行好奇怪,佢哋mark價有自己一套,認定日本嘢係奢侈品,多人搵就可以mark高兩、三倍,定價上已嚇走好多人,我喺屋邨開咁多分店,就係認為只 要價格合理啲,啲日本進口嘢,唔一定放喺崇光、太古城,先有人會買!」 上月,他就將台灣進口米麻糬重新包裝出售,「我哋喺台灣採購米麻糬返香港,一盒一百八十克,賣$6.9,農曆年期間,被優之良品投訴到台灣供應商,話我哋 定價太低,結果又無得賣,咁我哋咪又諗橋,聯絡台灣方面,自己印紙盒重新包裝推出市場,成本貴六毫子,賣$7.5,都係優之良品嘅三分之一。講真,可樂無 得笠個紅紙上去咋,如果得,我都好想試嚇!」 成與敗,未知,林謂現時每店每日的營業額平均達萬元以上,扣除成本、人工及租金開支只勉強達收支平衡,但起碼贏得自主權,「日本食品成日要賣到好貴,搞到 奇貨可居,我就係想打破呢種局面,賣平啲,合理利潤就得,唔好話多啲人受惠咁偉大,起碼個市場大啲,搞活個市場,有咩唔好?」入行一年平價「頂爛市」,被 同行狂轟擾亂市場的林偉駿反問。五十三歲,仍然有火。
競爭法無用
針對操縱價格及圍標等違反公平競爭行為的競爭法, 醞釀多年,卻因商界大力反對,立法過程一波三折,港府上週向商界再次作出讓步,建議取消獨立私人訴訟權,即消費者無權向涉違反公平競爭者直接興訟。消委會 不滿修訂,認為有損消費者利益;立法會競爭法草案委員會副主席湯家驊則擔心,日後成立的競爭事務委員會會偏袒商界。 林偉駿也認為立法實際作用不大,「供應商要操控定價好易,賣貴啲俾你已經得,舉例一pack維他奶,佢賣俾你十六蚊,賣俾超市十四蚊,你嘈佢,佢話人哋大 批要,可以平啲,咁又係喎,你來貨貴啲,無理由做蝕本生意,結果唔使議價,你都要賣十七蚊,佢哋一樣焗你賣貴嘢!」
| ||||||
相識多年的基金經理來電點歌,希望我從經營者角度看瑞聲科技(2018)。瑞聲近年被捧為「蘋果概念股」,股價由○九年三元升至現時二十七元,剛宣布中期營業額二十五億九千萬元(人民幣,下同),純利七億二千萬元,分別上升三成八和四成一。瑞聲生產微型音響零件,主要客戶是手機,其中蘋果是最大客戶,佔收入約四成。瑞聲純利率達兩成八,以我淺薄做廠經驗,這盈利水平近年在工業界聞所未聞。 基金經理語帶懷疑,我第一件事要看,瑞聲故事是否Too good to be true。拆解工業股比較容易,因為業務單純。瑞聲作風低調,主要靠內部增長,甚少併購活動,賬目容易分析。快速分辨賬目是否有古怪,我看兩個數字:經營現金流和派息。現金流不說謊,爆煲個案的經營現金流一定蠱蠱惑惑,似賺非賺。我翻閱瑞聲年報,經營現金流清清楚楚,無蠱惑。瑞聲每年派息,佔盈利三至四成,工業股中屬中規中矩。蠱惑公司經營現金流強勁和年年派息,不錯是有,但個案不多。單靠看年報,瑞聲賬目通過Too good to be true的測試。下一個需要問的問題,是這盤如此好賺的生意可否持續下去? 這問題可從三個層面看:蘋果會否容許瑞聲賺這麼多(瑞聲毛利率和純利率都高過蘋果)?瑞聲對手會否打價格戰,侵蝕瑞聲利潤?瑞聲會否自製傷害自己的原因?
蘋果主要代工商富士康(2038)的內地工廠不停出事,最新事故是山西工廠暴動,導致死傷,蘋果跟供應商之間的關係水洗不清。很多人即時聯想到蘋果是甚苛刻的客戶,不停壓搾供應商,令供應商疲於奔命,一層一層壓至最低層工人。我未做過蘋果生意,所說的靠推測,不過我不相信蘋果是特別苛刻的客戶。能夠滿足到蘋果質量和數量的供應商,數目不會多,蘋果不會隨便破壞跟供應商的關係,我相信蘋果採購部處事精明,會以合理和看長遠的方法跟供應商合作。蘋果太忙,也太叻,沒時間「眼紅」每一個供應商賺幾多錢,我不相信蘋果會刻意打擊瑞聲。有瑞聲粉絲指,瑞聲售予蘋果的零件,每部手機平均不超過三美元,銀碼太細,蘋果根本不在乎。這一點不成立,我指蘋果採購部行事合理,不是抓大放小,而是大小不分的全力以赴。瑞聲的競爭對手卻是另一回事,它們日夜想着怎樣擊倒瑞聲。一份投行分析報告估計,瑞聲聲學產品佔蘋果採購量約三至四成,即是蘋果同時跟瑞聲對手採購。瑞聲競爭對手的利潤可能跟瑞聲一樣高,也有可能沒這麼高。投資者須注視的重點,是瑞聲的經營數據,對手很清楚,假如瑞聲做得比對手好,對手一定不停檢討,找出人家做得比自己好的原因,然後千方百計縮短跟瑞聲的距離。
什麼是「千方百計」?閣下想得出和想不出的事情都有可能做。例如瑞聲擁有特殊生產技術,對手會想辦法得到手。以我的經驗,假如所謂商業秘密是工程圖紙和某些員工的特殊工藝,即是一些能摸到的實物,在內地「進取型」商業倫理環境,對手老早唾手可得(我有不少經驗)。我相信瑞聲的優勢是無形的,可能是公司文化。雖然瑞聲近年進軍其他手機零件業務,例如光學,但大部分收入仍是來自聲學產品。製造打擊自己的問題,通常源自管理層分心,包括把業務多元化,結果做不成新業務,又疏忽主業務。從瑞聲管理層透露的資本性開支,瑞聲仍然大力投資聲學業務,似乎沒有分心。從客戶、對手、自己等三個層面看,瑞聲的地位應該不是面對即時危險。看瑞聲過去五年業績、收入和利潤穩步增長,而且一直保持高利潤率,它的表現不是突然間爆升。多個大型基金投資了瑞聲多年,代表某程度信心保證。當然基金會睇錯,但工廠業務比科技、種樹等簡單,基金錯的機會不大。瑞聲在工業股中罕有的氣勢如虹,食正蘋果和其他手機製造商對聲學的要求,加上管理應該很優秀,因此投資界願意給予一個特高的估值。我從一個廠佬身份看,感覺是羨慕和慚愧。 蔡東豪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