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啤酒差在哪里? 孙旭东
西湖啤酒2.65亿挂牌 内定青啤入主
2010年11月09日 第一财经日报
惠正一
杭州产权交易所信息显示,杭州西湖啤酒朝日(股份)公司(下称“西湖啤酒”)中方股东挂牌出售旗下45%股份和“西湖”等16件注册商标,挂牌价格2.65亿元。
股权转让方为杭州市国资委旗下杭州市工业资产经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而西湖啤酒剩余55%股份为朝日啤酒伊藤忠(集团)有限公司所有。尽管各当事方对于潜在交易三缄其口,但是青岛啤酒接盘基本已成定局。
西湖啤酒前身为杭州桃园岭啤酒厂,2000年朝日啤酒正式入股。同年6月,公司更名为西湖啤酒。目前,其在杭州地区拥有一定市场基础。
根据挂牌信息,以2010年3月31日为评估基准日,西湖啤酒资产总额5.22亿元,负债总额2.41亿元,所有者权益2.81亿元,转让部分对应的评估值为1.34亿元。而受让方需要具备的条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合法注册和有效存续的,企业截至2009年12月31日净资产人民币5亿元(含)以上、近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0%以上、资产负债率60%以下的企业法人”。
昨日,西湖啤酒和青岛啤酒方面均拒绝对潜在交易做出评论。青岛啤酒方面表示有并购消息将会按照规定公告。不过据内部人士透露,西湖啤酒和青岛啤酒早已谈妥,挂牌仅是按规定“走流程”。
作为西湖啤酒大股东,朝日啤酒表示近期并无股权变动计划。至于股权变更以后西湖品牌的去留,朝日方面表示暂无变动计划。有消息称,作为青岛啤酒的股东,朝日是本次交易的幕后推手,对此朝日方面未予置评。
在经历了一个调整期,并且痛失行业老大地位之后,青岛啤酒今年开始新一轮的大扩张。7月5日,青啤福州连江年产能40万千升的工厂开工;7月9日,青啤广东珠海公司与当地政府签订搬迁协议,总投资7.2亿元建年产啤酒60万千升的新厂;7月26日,青啤公告称,将委托北京朝日生产青岛啤酒;8月5日,青岛啤酒在河北石家庄新增40万千升项目一期工程开工;9月10日,青岛啤酒与嘉禾啤酒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在太原举行。
海通证券(11.95,-0.27,-2.21%)酒类行业分析师赵勇表示,青岛啤酒若收购西湖啤酒将体现青岛以市场份额为中心的策略,“眼下青岛啤酒正处在产能扩张期,青岛啤酒急切需要提高产销量以巩固其市场地位,类似并购案还会发生。”
我的感想:
巴菲特收购企业要求对方净资产收益率要高,负债率要低,没想到西湖啤酒对股权受让方提出了类似的条件,看来记者所言交易已内定可信程度颇高。
10%的净资产收益率是把燕京啤酒(000729)给堵在了门外,很难想象在北京市场上市场地位强大的这家公司给股东的回报率如此不能令人满意。燕京究竟差在哪里呢?很值得探讨。
不过,以市盈率论,市场给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的估值确是相差无几。豹豹觉得青啤有可能隐藏利润,确实有这个可能。我们的市场啊!不过,我可没说青啤就便宜了!
中美電商對比:我們差在哪?我們該怎麼辦 零售商研究員
http://xueqiu.com/2215105569/22402259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2011年全中國有近2億用戶進行了網上消費,總數達852億人次。然而,中國的電子商務,準確的說,從最近四五年才開始發力,卻已有不小的成績。如今人們已經習慣了網絡消費,購買日常的電子產品、服裝、書籍,還有一些服務。不過,仔細觀察在中國運營的電子商務零售商,卻能發現另外一個不得不迴避的現實:電子商務看似美好,卻難盈利。9月份蘇寧易購以6000萬美金收購母嬰用品電商紅孩子,再一次讓人把目光投向中國這一正在蓬勃而又艱難前行的產業。對比中美兩國電商的發展,是否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迅猛發展的電子商務
按照2011年的銷售額,中國最大的十家電子商務零售商及其銷售額(單位:百萬美元)依次為:天貓(15,625)、京東商城(4,787)、蘇寧易購(914)、噹噹網(561)、亞馬遜卓越 (510)、國美(488)、1號店(418)、易迅網(367)、紅孩子(232)。
成立於2008年的淘寶佔據了將近前十一名電商的2/3份額。這家電子零售商號稱出售一切合法的產品。正是由於其母公司阿里巴巴做創立的支付系統,讓B2C和C2C交易有了保障,促進了這一行業的發展。往日的支付問題得到解決後,在線評論給了對於電子購物尚待觀察的顧客第一手的市場反饋,間接的讓顧客的聲音得以在網絡流傳,電子平台的口碑,讓一度線下依靠口口相傳的品牌溝通,成為瞬間的事情。然而電商的支付,只是第一步,更多的挑戰,來源於線上和線下的整合。
線上方面,各大購物平台和網站,雖然有的打著實體商店買不到的產品,或者是進口產品、海外版等耀眼的光環,卻不能迴避一個現實:線上的產品,正在逐步的同質化。各個電商所銷售的產品本身,已經很難讓經營的電商得以差異化。而精準地促銷,往往被以價格戰為名頭的清倉活動所取代,難以獲得消費者真正的認同。細化的分類和精準的定價,也因為來自投資方的壓力,未能及時推出市場。今年8月京東商城和蘇寧易購的價格戰,也因為政府的介入草草收場,未能向顧客展示電商獨有的優勢。而京東發起價格戰的本質是因為投資方的壓力:這家電子零售商正在謀求上市。
相比於實體零售商,電商的優勢在於便捷,無論是支付還是送貨退貨。這一切都讓中國邊緣地區的消費者能夠享受到不亞於一線城市的消費水平和服務。但從電商的角度來說,這卻對物流造成了很大的挑戰。如今的電商,尚無一家有足夠的規模而降低運送成本,最終達到盈利。大的電商如京東商城,已經開始有計劃地建立自己的分銷中心和倉庫;而小一點的電商只能依靠第三方物流。對於急需盈利的電商,依靠第三方物流顯然很難將成本有效控制。而依靠自己的物流體系,卻是需要長期的資本注入而短期內很難見到回報。如凡客誠品已經把他網絡全國30多個城市的分銷體系減少到4大核心城市。
相比於物流的挑戰和線上產品及促銷的管理難度,電商還面對實體零售商「越界」的挑戰。蘇寧易購收購紅孩子而進入母嬰用品的電商渠道,被媒體解讀為下一個十年的戰略部署。這樣的實體零售商電商化,並不是簡單的如外界解讀蘇寧正在去電器化。更多地應該看作是線上線下的整合,以及服務的多元化,渠道的多樣化。由於物流的挑戰對電商和實體零售商的本質是一樣的,而競爭卻不同。因此,越界,不過是多元化的一步必經之路。
美國電商業給我們的啟示
然而相比於中國的電商,起步更早,更成功的美國電商又是如何跨越這些挑戰的呢?對比美國的電商發展,對中國的電商又有什麼啟示?
美國的網絡購物佔整個零售額的7%,這個比例低於西北歐的一些國家(比如英國為12%,德國為9%),和中國的比例大致接近。這是因為美國家庭擁有車輛比例較高,以致選擇實體店購物的幾率較大,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的電子商務發展不夠成功。事實上,無論從消費額總量、電子商務技術、消費理念等各方面,美國都走在全世界最前列。
按照2011年的數據,美國最大的11家電子商務零售商及其銷售額(單位:百萬美元)依次為亞馬遜(48,080),史泰博(Staples)(10,600),蘋果(6660), 沃爾瑪(4900),戴爾(4610),Office Depot(4100), Liberty Interactive (3760),希爾斯(3604),Netflix(3205), CDW(3,000)和百思買(2950)。
如果綜合排名前100的電子商務零售商的表現,我們會有如下發現:
1.亞馬遜是當之無愧的電子商務霸主。它自身的銷售平台,提供給小商家的平台,外加自有信用卡多種結合的方式是天貓可以借鑑的。
2.標準化非定製的產品,比如家電、辦公用品,電腦電子產品是傳統的電子商務銷售的主力軍。它們起步較早,銷售額巨大。
3.同樣是這些產品,網絡銷售額已經開始趨於平穩,增長基本都在個位數,像戴爾還出現了負增長。而在中國,不久前,京東商城和蘇寧易購的價格戰,顯示出國內的電子商務還處在標準化非定製的產品爆發階段。這部分產品利潤較低。
4.沃爾瑪和梅西等傳統超市和百貨公司近年來表現迅猛。以沃爾瑪為例,2011年的線上銷售額增加了20%。2008金融危機後,沃爾瑪有意縮小其線下實體店的營業面積,必然帶來的是庫存量的減少。它們一方面積極擴大線上店的品種;另一方面,推出郵寄到店自己取的方式,為客戶節省了運費。這種模式非常受歡迎。
5.傳統超市和百貨公司的增長,得益於云供應鏈技術的發展。借助於云供應鏈,商家有效地減少了庫存,加快了流通。原本這樣的技術為像亞馬遜這樣的專業電子商務公司所有,隨著技術的普及,傳統零售商業能得益於此。這對於國內一些想做線上銷售的百貨公司,意義重大。
6.服裝首飾類發展同樣迅速。特別是在進入一個新國家市場的時候,這類產品通常會先開通線上購物,再考慮實體店。最近美國兩大奢侈品百貨公司,薩克斯第五大道(Saks fifth avenue)和內曼·馬庫斯(Neiman Marcus)(它們在榜單上分居38和41位),都是採用合作開設電子商務的形式進軍中國市場。這樣以較小的代價就可以獲知國內市場表現。這與一些西歐的品牌在華設立店面形成鮮明對比。這對國內的服裝首飾類零售商有積極的借鑑意義。
另外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是電子商務中的物流問題。和中國的情況不同,由於美國全國境內的消費水平比較均勻,所以建立物流體系相對簡單。美國電商企業一般都是把物流業務外包。國內的電商也許還在糾結於物流外包給第三方難以盈利這個問題,下面的事實也許會有點啟事,亞馬遜在物流這個環節上是虧錢的,幾乎每一次的遞送都是在倒貼客戶,但是正是他們25美元以上免運費這個政策,吸引了大量客戶,在客戶心中牢牢建立起了世界第一的名號。
(原文首發於 中國商報超市週刊)
國產藥的質量差在哪裡? 船長---
http://xueqiu.com/8405821438/36987719
索羅斯說:「希望中國出現一批有文化底蘊的投資人群,他們有人文關懷,有道德標準」。人們宗教之外還應該加上一點人文素養和興趣或可使我們不完全落入享樂主義的漩渦!
@船長---:與各位雪友共勉!![[獻花花] [献花花]](http://js.xueqiu.com/images/face/38flower.png)
-------------------------------------------------------------------
國產藥的質量差在哪裡?2015年2月25日 10:27
@土摩托 我今天來說一個嚴肅的話題,說說國產藥的質量問題。關於國產藥,我聽到過幾個好玩的說法,都來自醫生。一個說,心血管方面的藥,夏天可以吃國產的,冬天危險係數比較高,一定要吃進口藥。還有一個說,剛開始生病的時候吃進口藥,等到病情穩定了可以換成國產藥。又有一個醫生說,普通病人的醫保數額有限,只能吃國產藥。老幹部醫保數額則要高很多,幾乎不封頂,所以我們院的幹部病房都用進口藥。
製藥業的從業人員則有不同的看法,他們普遍認為國產藥質量還可以,尤其是這幾年生產的,質量應該說都不錯。但他們也承認,確實有個別國產藥質量很差,這些害群之馬讓醫生和患者對國產藥不信任,其結果就是他們這個行業集體背黑鍋。
當然製藥行業為自己說話是可以理解的,那國產藥的質量到底怎麼樣呢?先來明確幾個定義。我這裡說的國產藥特指固體片劑,不討論注射製劑,也不討論生物製劑,只討論通常老百姓說的口服藥片和膠囊,它們佔了藥品市場的大頭,其核心成分是小分子化合物。另外中藥也不討論,基本上沒有國產和進口這一說。
這裡還要強調一下國產和進口的區別,我們所說的進口藥有很多都是跨國藥企在中國的合資企業生產的,雖然嚴格意義上應該算是國產的,只是這類產品是按照國外的標準生產的,打著外國藥企的牌子,無論是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定位還是在醫院的定價都享受的是進口藥的待遇,所以我把它們當做進口藥來看待,我這裡所說的國產藥只包括國企生產的藥。
再補充一點,我今天只討論正規藥廠的藥,不討論那些三無藥廠生產的假藥,中國有沒有假藥?我不敢說沒有,但目前那種明目張膽的假藥應該是非常罕見了,你在大城市的正規藥店買到的應該都是正經藥,一家店如果被發現賣假藥,店長立刻得判刑。假藥屬於「民憤極大」的事件,一般都會從重從快處理,中國藥監部門在這方面還是很嚴格的。
那麼,國產的藥片到底有多少種呢?根據食藥總局提供的統計數字,中國已有的藥品批准文號總數高達18.9萬個,其中化學藥品有12.2萬個,95%以上為仿製藥。也就是說,目前中國藥品市場上的國產藥絕大部分為仿製藥,所以我這個問題就可以換成一個幾乎等價的命題:國產仿製藥片的質量差在哪裡。
仿製藥質量到底差不差呢?我們來看看政府是怎麼說的。2012年2月13日,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藥品安全「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部分仿製藥質量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這份《規劃》提出,對2007年修訂的《藥品註冊管理辦法》實施前批准的仿製藥,分期分批與被仿製藥進行質量一致性評價,其中570種納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和臨床常用的化學藥在2015年前完成,這570種常用藥品涉及2400家企業,3.3萬個批准文號,九成以上的文號都是2007年以前批准的。
我來翻譯一下這句話,意思就是2007年以前批准的仿製藥質量都不敢保證,也許有好的也許有不好的,政府也不知道,你吃到好的就算運氣好,吃到差的就算你倒霉。咱們政府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決定對2007年以前批准的仿製藥進行一次重新評估,但這項工作很困難,要分好幾步來走,第一步預計到2015年以前才能完成,所以你現在吃到的國產藥,尤其是批文在2007年以前拿到的,質量都不敢保證。
如果你不相信政府的話,我再來說一個數字。2009年出版的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年鑑顯示,中國進入世衛組織採購目錄的品種數量為6個,印度則是194個,遠超中國。這一巨大差距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國大多數仿製藥的質量達不到世衛組織的要求。要知道,絕大部分世衛組織採購的藥都用於非洲,所以坊間一直流傳著一個段子,說中國的國產藥連非洲難民都不吃。
這個段子雖然聽上去很匪夷所思,但我不能不說,還真有一定的道理。
很多人聽到這裡估計會感到奇怪了,中國是製造業大國,還有個外號叫做「山寨大國」,雖然不雅,但相當形象,因為中國人的模仿能力之強是全球公認的,這其實不是件壞事,模仿也算一種能力。醫藥方面,中國藥品市場巨大,仿製藥的市場規模已經接近5000億人民幣,同樣是全球公認的仿製藥最大的市場。但為什麼中國的仿製藥竟然連我們一直很瞧不起的印度都比不上呢?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先從仿製藥的歷史談起。
仿製藥是一種極為特殊的商品,原因就在於藥品有兩個獨一無二的屬性。第一,不同來源的同一種藥質量應該是一樣的,不能像汽油那樣分成不同的檔次,92的95的,分別對應不同的價格,這在倫理上是說不過去的。第二,製藥業是一個高度管制的行業,藥品不能隨便上市銷售,進入醫保後也不能自由定價。早年間大家對這兩個獨特的屬性沒有搞清楚,仿製藥行業一直沒有發展起來,直到美國1984年通過了《藥品價格競爭和專利期修正案》,統一了大家的思想,問題才得到了根本的解決。所以製藥行業都認為1984年是全世界仿製藥元年。
總的來看,這個修正案解決了藥品市場的一個特有的矛盾,就是鼓勵創新和保障公眾利益之間的矛盾。一方面,如果不給創新者一定的市場獨佔和壟斷,沒有高額的利潤回饋,就沒人去創新了,那我們就沒有新藥可吃了,這個很好理解。另一方面,如果保護過度,藥價居高不下,公眾利益得不到保護,也是不行的。這後一條藥品的一個很特殊的屬性,電視機沒這個問題,買不起別買,和公眾利益關係不大了。藥不行,因為藥在很多國家都是屬於醫保範疇的,藥價太高的話不但老百姓不答應,政府也不答應。
這個修正案細節很複雜,我就不多說了,僅從仿製藥角度來給大家簡要介紹一下。這個修正案的核心就是回答了「如何衡量仿製藥和專利藥效果等同」這個核心問題。前面說了,藥品是不能分等級的,仿製藥必須能夠證明自己和專利藥一樣安全有效才會被允許上市。專利藥經過了I-III期嚴格的臨床試驗的考驗,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沒問題的。但仿製藥如果也要重新做臨床試驗的話,那就太浪費了,而且也沒有必要。於是美國FDA在諮詢了各路專家的意見後,認為「生物等效性試驗」可以作為衡量的指標,這就為仿製藥生產廠家節省了一大筆費用。
什麼是「生物等效性」呢?解釋起來其實很簡單。專利藥當中起作用的是小分子化合物,那麼如果仿製藥和專利藥的這個小分子化合物在分子式和晶體結構等方面完全一樣,它在血液中的動態行為也非常相似,那麼我們就可以認為兩者是生物等效的,不用再看療效。修正案規定,仿製藥只有通過了生物等效性試驗的考驗,才能作為專利藥的替代品而被允許上市銷售。反過來說,一種仿製藥一旦通過了生物等效性試驗的考驗,我們就有理由相信它和專利藥在療效上是完全等價的,可以相互替代。但是我採訪過的一位中國藥品審評中心的資深人士對我說,中國的藥品監管機構和醫生群體都沒有弄清楚仿製藥的概念,不明白仿製藥和專利藥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還以為兩者的治療標準有差別,其結果可想而知。
反觀國外,那個修正案催生了一個被稱為「專利懸崖」的現象。拿美國為例,專利藥的專利一到期,仿製藥立刻就出來了,價格低得多,療效卻和專利藥一樣,兩者完全可以相互替代,所以美國的藥劑師可以放心大膽地給病人開仿製藥,除了極特殊的情況外,藥品的付費方,也就是醫療保險機構等等,也都鼓勵藥劑師給病人開仿製藥,節省藥費。在這種情況下,專利藥幾乎沒有活路,除非它也大幅度降價,降到和仿製藥相差無幾的程度,但這往往意味著虧本,起碼利潤很低,所以很多時候專利藥的專利一到期,藥廠甚至會立即停產,有時候整個部門都被撤銷了,相關人員轉去開發新藥了。所以說這個修正案屬於一箭雙鵰,一方面鼓勵了創新,另一方面又降低了藥價,保障了公眾利益,在兩者之間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點。
但是,這個專利懸崖卻一直沒有在中國出現,進口新藥在專利過期很久之後仍然可以在中國市場上按原價格銷售。不但如此,進口藥還在藥品招標時可以享受單獨定價的所謂「超國民待遇」,導致國內進口藥的價格是國產仿製藥的好幾倍。請注意,此時的進口藥不能再叫專利藥了,於是中國醫藥界為那些過了專利保護期的專利藥起了個新名字,叫做「原研藥」,以和國產仿製藥區分開來。這是中國特有的詞兒,國外是沒有這個說法的,他們只有專利藥和仿製藥(Generic Drug)這兩個名詞,兩者的差別是專利的不同,但質量是一樣的。
前面一直在說國產仿製藥在理論層面出現的問題,下面我再從技術層面說說仿製藥的毛病究竟出在哪裡。前面講了,生物等效性是判斷仿製藥質量的黃金標準,從技術上講這個「生物等效性」涉及到兩個部分,第一是那個起作用的小分子必須要一樣,第二是小分子在血液中的行為要近似。下面我們分別來看看這兩個方面。
我們所說的小分子指的是被申請了專利的化學分子,專業名稱叫做「活性藥物成分」,製藥行業則更喜歡稱之為「原料藥」。在普通老百姓心目中這一定是仿製藥製造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某種角度來看這當然是沒錯的,這是仿製藥的核心,做不出小分子還做什麼仿製藥呢?或者做出來的小分子是錯誤的,那就成假藥了,不在我的討論範圍之內。早年的中國仿製藥確實就是從這個小分子開始的,因為改革開放前國內很難買到進口藥,但文獻還是能查得到的,於是中國製藥廠的技術人員們便從文獻上印著的化學分子式著手,試著將其合成出來,中國的仿製藥時代就是這麼開始的。合成原料藥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中國有很多優秀的化學家,大家集體攻關,很快摸到了竅門,現在可以說基本上掌握了這門手藝。
另外,懂化學的都知道,這種化學小分子從無到有的合成肯定需要很多步驟,每一步化學反應之後都要把產物提取出來,再進行下一步化學反應,這麼依次做下去。如果哪一步提純的不夠好,或者反應進行得不完全,就會遺留下一些副產品,這就是一般人所說的雜質的主要來源。這當然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而且中國仿製藥廠在這一點上確實曾經做的不夠好,但由於國家有關部門對這個問題的高度重視,雜質問題在過去的幾年當中基本上被解決了。
事實上,中國企業生產的原料藥一直是出口的,不過你千萬別以為這就代表著中國仿製藥走出國門了,這幾乎可以說是兩回事。原料藥屬於化工產品,不屬於醫藥產品,其價值在藥品當中所佔的比例是很低的。中國生產的原料藥被以極低的價格賣給了歐美和印度以色列的仿製藥廠,人家以此為原料,生產出來的藥品再以極高的價格賣給全世界,這就是世界仿製藥市場的現狀。中國只能算是一個原料藥的生產大國,不是仿製藥的生產大國,印度在這方面要比中國強很多,中國實際上已經變成了印度製藥企業的原料供應商,在這個仿製藥生態圈裡處於最底層。
這裡面還有一個貓膩,那就是原料藥的生產過程污染問題很難解決,消除污染的成本很高,所以國外藥企都不願做,讓給我們做,這就相當於把環境污染留在了國內,把利潤讓給了國外。
剛才說的是仿製藥生產過程的第一步,也就是原料藥的生產。原料藥只是藥片中的有效成分,它還不能算是藥,不是商品,商品藥需要被包裝,被運輸,所以要能承受一定的環境變化,要抗壓,要穩定,等等等等,所以原料類必須和輔料相結合,變成固體製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藥片,才能上市銷售。
反過來說,當我們從藥店裡買回一片藥,吞進肚裡後,首先必須在消化道內崩解,然後有效成分才能溶出,最後被胃腸道吸收,進入血液。這個過程如果太慢,有效成分還沒完全溶出,藥片就被排出去了,藥效根本發揮不出來。但如果這個過程太快的話,對於某些藥品來說,也有可能導致有效成分的吸收速度太快,一方面有可能帶來一定的副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得藥效不夠持久。
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生物等效性試驗的關鍵所在。生物等效性試驗通常是用健康中青年男性來做的,一般是找20個左右這樣的志願者,遵醫囑服藥,然後定期抽血,測出藥的有效成分在血液中的濃度,畫出一條藥時曲線,藥品濃度和時間的曲線,橫軸是時間,縱軸是濃度。同一個志願者先後吃專利藥和仿製藥,分別畫出藥時曲線,如果兩者相差在20%以內的話,我們就認為兩種藥是生物等效的。當然這個20%就是告訴大家一個概念,裡面的技術細節很多,我就不仔細說了。
生物等效性試驗需要用到真人,所以是很貴的。有人又提出一個變通的辦法,叫做體外溶出試驗。簡單說,這就是在37°C的容器中加介質攪拌,模仿人體消化道內的環境,然後測量一片藥在介質中的溶出曲線,和原研藥作對比。從理論上講這個方法可以模擬消化能力差別很大的患者的體內環境,但國際上還是認為生物等效性試驗是最高標準。不過體外溶出試驗有一個優勢,它非常容易做,成本很低,可以在研究製造工藝的時候隨時用來進行校正。
說到這兒有人可能要問了,一片藥吃到肚子裡,吸收速度真的會差別那麼大嗎?答案是真的,原因就在於生產工藝裡面的貓膩是很多的。專利藥在申報專利的時候肯定會把有效成分的分子式公開出來,但生產工藝則是保密的。仿製藥廠要做的事情就是從專利藥倒推回去,也就是所謂的逆向工程,一步步還原人家的生產工藝,最後生產出和人家生物等效的仿製藥。當然工藝不一定和人家一模一樣,但最後的結果一定要過硬。這個製造工藝才是製藥工業的真正的難點所在,技術含量也都體現在這裡。而這個可不像合成原料藥那樣,只需要一個優秀的化學家在實驗室裡鼓搗鼓搗就能行的,而是一個系統工程,說一句特俗的話,需要深厚的工業底蘊,不是一下子能提高的,中國缺的就是這份底蘊,這就是為什麼中國能仿其他東西,卻仿不了藥的主要原因。
這種情況其他行業也有,比如汽車,國產的質量就是不行。問題在於我前面說的藥品特殊性,國產汽車可以低價銷售,藥品行嗎?起碼在理論上是不行的。
我採訪過的一位工程師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解釋過這件事,他說製藥好比蒸饅頭,你可以用和人家一樣的麵粉,一樣的酵母,一樣的不鏽鋼蒸鍋,但因為工藝不到位,最後很可能蒸出一鍋死麵疙瘩。以前中國藥監局在評價仿製藥質量的時候只看最終成分,一看是麵粉,就通過了,可實際上相差很遠。
我們回顧一下歷史就可以知道,中國的仿製藥工業的毛病就出在鄭筱萸身上。中國在2001年加入WTO,不能再偷人家專利藥了,只能做仿製藥。在鄭筱萸的主持下,前藥監局於2002年出台了中國第一部《藥品註冊管理辦法》,從此中國仿製藥行業進入了一個瘋狂的時期,大家都在拚命申報項目,儘可能多拿批文,這股風潮一直持續到2006年中期達到了頂峰,短短4年的時間裡前藥監局批了太多的許可證,隱患就此埋下。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鄭筱萸東窗事發,很快就被槍斃了。
現在看來這部《藥品註冊管理辦法》漏洞百出。這個法雖然也要求口服固體製劑要做生物等效性試驗,但標準定得很低,比較的對象也不固定。這個多說一句:國外要求仿製藥必須和專利藥做對比,但中國可以拿已經批准的仿製藥作為參比製劑,前面說了,專利藥和仿製藥的藥時曲線只要差別在80%以內就可視為生物等效,但如果下一個仿製藥和仿製藥做對比了,兩個80%一乘,那麼就有可能差得更多了,如此一步一步比下來,到第5第10個仿製藥很可能和專利藥相差十萬八千里了。
更關鍵的地方是,這個《藥品註冊管理辦法》在仿製藥申報與審批環節中留下了太多人為操作的空間,使得造假變得極為容易和便捷,廠家很容易矇混過關,這就導致一大批本來不具備生產仿製藥能力和資質的企業輕易地拿到了許可證。據統計,中國現有的18.9萬餘張藥品上市許可證中的95%是在2007年以前發放的,分佈在將近5000家藥廠手裡。如今全中國幾乎任何一家藥廠手裡都有十幾張甚至幾十張許可證,同一種藥品有幾十家甚至上百家企業在生產,這些企業為了生存,在招標的時候進行惡性競爭,實在做不下去了就換一張許可證接著來。
這個現象是中國獨有的,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像中國這麼多藥廠,差了一個數量級,這就是中國仿製藥質量為什麼差的根本原因。也許有人會說,競爭不是件好事嗎?這麼多藥廠相互競爭,消費者肯定得利呀。這個看法在其他行業也許正確,在藥品這個行業就不靈了。原因就在於藥不是一個自由競爭的行業,中國採用的是國家招標,醫保買單的政策,招標的結果就是拚命壓低藥價,中國的藥廠在這種環境下居然也能生存,因為中國有地方保護主義,各地在招標的時候有一定的比例是可以機動靈活的,這部分份額基本上都給了本地的藥廠。再加上國家標準又定的不嚴格,最後的結果就是大家都犧牲質量拼價格,毒膠囊就是這麼來的,因為能便宜幾分錢,這很可能就是唯一的利潤點。
很多人看到毒膠囊這幾個字都很激動,以為這就是國產藥質量差的主因了,其實這點毒性說實話影響真的不大,大家都漏掉了更關鍵的因素,那就是生物等效性和進口專利藥相差甚遠。換句話說,你吃的這片藥很可能根本就不溶解,或者溶解度很低,從消化道里走個過場然後就直接拉出去了。這才是國產藥質量差的主要原因。這時候不少消費者還在要求降低藥價,他們沒有意識到這是以犧牲質量為代價的,國產藥的價格說實在的並不高,老百姓之所以覺得高,是中國的以藥養醫政策導致的,怪不到製藥企業頭上。
中國政府知道這事嗎?當然知道,我前面說的那個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就是政府對於這件事的一次糾錯,可以說是一次歷史的補課吧。但是我聽說這次重新評價工作進行的很不順利,因為大家心裡都明白,要想動真格的,就必須砍掉一批不合格的藥企。但是現在製藥廠都是各地的利稅大戶,屬於國企,僱傭了很多工人,你敢砍嗎?一個業內人士跟我說過一個特好玩的比喻,說現在的政策是寧可讓大家吃完晚飯上網罵娘,也不願讓他們吃完早飯上街罵娘。要是砍掉一大批地方製藥廠,工人失了業,吃完早飯上街罵娘,誰負責?
說了半天又回到老問題上去了,就是中國的政府、企業和消費者三方的關係沒有理順。上世紀80年代初的台灣曾經遇到過這個問題,但當時的台灣省藥監局領導人黃文鴻頂住了來自地方勢力的巨大壓力,在短短幾年時間內把台灣的製藥廠從550家迅速砍到163家,大幅度提高了台灣仿製藥的質量。
當然了,中國大陸的情況遠比當年的台灣複雜,改革的阻力肯定要多得多。但藥是一個關係到廣大民眾身體健康的特殊商品,佔用國家財政支出的份額也極高,未來的市場潛力巨大。我們能否從這個關鍵行業開始,大膽改革,為其他行業的改革樹立一個標竿?再說一句特俗的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幾百萬元惡補工匠精神代價太大,中國工匠究竟差在哪?
“接口縫隙做到0.15毫米以內,屬於A檔;做到0.15~0.3毫米,屬於B檔次,如果超過 0.3毫米就算比較差的,屬於C檔。”一位精細木工裁判在比賽現場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評分都是嚴格按照世界技能大賽的標準來執行的。

精細木工競賽項目的參賽選手
2016年中國技能大賽——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全國選拔賽8月13~14日在上海世博展覽館舉行,全國350名選手經過選拔參與角逐,其中的一部分人將進入國家隊接受為期一年的培訓,最終每個項目將派出一名選手代表中國參加2017年的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
然而,從技能大賽的選拔和培訓中可以發現,中國的高技能人才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少差距。“比如技能大賽中還有垃圾分類一項,在這方面,日本上幼兒園的小朋友都知道,而我們的選手是到了訓練的時候才知道垃圾要分類,而且也不知道怎麽分類。”機電一體化項目裁判長、上屆世界技能大賽機電一體化項目中國技術指導專家組組長李全利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在2015年的世界技能大賽上,中國選手在時裝技術項目上拿到了銅牌。此次選拔賽的時裝技術項目裁判陳義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不如人家是因為我們的孩子都不願意做縫紉、制版之類的工作,覺得那些工作低人一等,而這些這個觀念很難在一時半會得到改觀。要想實現‘工匠精神’,社會對技能人才的崇尚氛圍非常重要。”

參加時裝技術項目比賽的選手
就差那麽“一點點”?
隨著中國制造2025、打造工業強國戰略的提出,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和工匠精神的提倡也被提上日程。
“現在中國人制造的東西,其實已經很接近德國人的水平了,但還是每樣都差那麽一點,這‘差一點’的多次累積必然導致‘差很多’。我們是制造業大國,如果我們要向制造業強國發展,就必須要提高我們制造上的精度和職業規範,重塑工匠精神。”電器裝置項目的一位裁判有些許激動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在德國企業文化中,“差不多”是一個禁忌詞,任何行為必須有章可循,杜絕一切隨意,德國人甚至願意為此犧牲靈活性。德國的“工匠精神”已經滲透到整個產業系統、整個社會體系,甚至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此次選拔賽設置車身修理、電氣裝置、精細木工、電子技術、工業控制、機電一體化、焊接、商務軟件解決方案、印刷媒體技術、網站設計、時裝技術、花藝、平面設計技術、糖藝/西點制作、餐廳服務(西餐)等15個項目。

技能大賽現場
上述裁判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舉辦這種大賽的一個重要意義在於“以賽促教”,可以把比賽中的這種精度標準和職業規範貫穿到平時的職業教育中,引入到平時的課堂里。而工匠精神的樹立本就貴在長期堅持和滲透。
來自江蘇南京的一名電器裝置項目選手表示,這個大賽的意義在於能夠挖掘行業技能人才。他相信,如果能在此次大賽中取得理想成績,他今後的起點會更高。
事實上,對比發達國家,我國當前的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統計顯示,2013年初我國技能勞動者1.12億人,占從業人員的比例不足13%,其中高技能人才2863萬人,技師、高級技師僅占技能勞動者的5%。在結構方面,我國高技能人才多分布在國有大中型企業,民企和中小企業較少;傳統機加工類工種多,新型產業和現代制造業少。
隨著我國發展工業強國戰略的提出,重視技能人才,重塑工匠精神被提上了日程。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工業強國都是技師技工的大國,我們要有很強的技術工人隊伍。
今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提“工匠精神”,並在今年的“世界青年技能日”到來之際強調要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的社會氛圍,引導廣大青年大力弘揚工匠精神,走上技能成長成才之路。
以上海市為例,近年來,上海圍繞經濟轉型升級、建設“四個中心”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對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力加強職業培訓,強化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到2015年末,上海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的比重達30.17%,較上年增長1個百分點,到2020年力爭達到35%,逐步接近發達國家平均35%~40%的水平。
上海市目前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有76家,其中國家級培養基地10家,覆蓋的行業不僅有先進制造業,還有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現代農業等產業領域。
上海地鐵第一運營有限公司設施部技術主管、上海技能大師工作室負責人嚴如玨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幾年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提高了很多,一個國家要發展,科學研究固然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技能是基礎,科學研究的技術需要通過技能來實現,因此要重視技能人才的培養和發展。
嚴如玨表示,她目前正在參與集團作業標準和流程的編寫,她理解的工匠精神是把作業標準細化,同時規劃作業流程,並在實際工作中予以嚴格的執行。
“速成工匠”代價太大
“工匠精神的養成不只是靠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更需要職業素養和職業習慣的養成。而職業素養和職業習慣也不是通過一兩次比賽就能養成的,它是一個長期積累和沈澱的過程。”李全利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我們目前很大的問題是職業教育更註重結果,而不註重過程和過程中的經驗積累。在職業習慣的養成上,很多選手不能堅持,很多老師也不能堅持。”
實際上,世界技能大賽體現的正是良好的職業習慣,比賽中要做到每一步都是對的,每一步都是最好的,你才能在大賽中脫穎而出。“要做好每一步”並不簡單,必須要有好的職業習慣才能做到。
“我們的選手多是進了國家隊以後才開始培養職業習慣和職業素養。”李全利表示,在中國的小學、初中、高中等教育中,很長時間里都沒有養成好的職業習慣,一切都是隨意的,這是我們跟德國、日本等國的最大差距,我們現在做的工作都是在補課,補好長時間的課。而像德國、瑞士、瑞典、挪威等國都是工業強國,很早就實現了工業化,它們也積累了很長時間,所以它們選手的職業素養都很高,因為從小就養成了很好的習慣。

通過多次的參賽經驗和與國外同行業的交流,李全利認為,要想實現工匠精神,第一做事要認真;第二做事要堅持,在做的事都要認真做,而且要堅持到底;第三做完事後要總結、反饋、分析,否則就沒有進一步的提高。
陳義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中國選手的領悟能力強,在國家隊集訓期間通過短時間的培訓可以有非常快速的提升。然而,這種培養的代價很大,要出這樣的好成績,國家可能在那個選手的身上,一年內需要花幾十萬、幾百萬甚至更多的經費。這里面包括每天訓練的耗材費,聘請各方面專家昂貴的輔導費,其間還需要飛到各個國家和地區去參加各種挑戰賽,這中間的差旅費也很多。通過這種方式去培養工匠精神,一則代價大,二則受益面窄。
“崇尚氛圍非常重要”
“工匠精神”的養成還要靠制度的保障和社會對技能人才的崇尚氛圍。
陳義華表示,在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技師的工資比本科畢業生甚至比大學教師的工資還要高。但在中國則不是這樣,技師收入比較低。
例如時裝技師收入低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在於,現在中國面臨制造產能過剩的現實,而且中國消費者對於價格又特別敏感。但是,在工藝上講究的東西價格必然要高一些。
“10000元一件的衣服和100元一件的衣服,兩者差別在於在細節上、在精磨細刻上花了多少功夫,但往往是精雕細刻的衣服拼不過100元的。”陳義華舉的例子雖然略微誇張,但背後卻顯示出中國消費者的平均購買力依然很弱,“只有整體的購買力上去了,大國工匠精神的弘揚、發展才會有根基。”
發揚工匠精神還要轉變觀念。“我們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思想就是學而優則仕,勞力者治於人,勞心者治人。一個孩子往往寧可上一個最末的三本,也不會選擇職業技術學校,從而使得整個行業很難吸附到優秀的人才。”陳義華表示。
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高級工和技師以前是不能考公務員的,現在國家允許了,就是一種解放、一種制度的保障,使得技術人員有更多的上升空間。
此外,在中國人的觀念中,畫設計圖的叫設計師,畫結構圖的叫打版師,真正在一線的叫車工,大家認為只有設計師是“高尚”的。但從本質上來講,先做什麽,後做什麽,該怎麽改進,這個制版里面都包含了很多設計成分。
“在國外,設計師、制版師、制作工的待遇是差不多的,在德國、法國等地,做高級時裝類的一線工人都是國寶,他們的基礎很全面,很多高端禮服要手工來做的,有些人可以把衣服做得非常靈動,他們的工資是很高的,甚至有些人比設計師的工資還高。”陳義華說,“中國的情況是設計師的工資比制版師要高很多,而制版師的工資比制作工高很多,這成了鐵的定律。”
陳義華表示,服裝行業有句話叫“一個蹩腳的制版師會毀掉一個天才的設計師,一個蹩腳的縫紉工會毀掉一個天才的制版師”。沒有工人優秀的制作水平,設計師的作用是體現不出來的。大多數的國外設計師都是全才,會設計、會制版、會制作,而在中國卻局限得很死。
蔡東豪:「贏梗,差在贏多少。」
1 :
GS(14)@2012-07-12 22:09:07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fin/20120712/111084
「贏梗,差在贏多少。」
香港寬頻行政總裁楊主光
城電(1137)主席王維基賣掉香港寬頻,進軍免費電視,所有人都在期待。
楊主光和王維基是中學同學,2005年加入香港寬頻,跟王維基並肩作戰多年,他將會繼續帶領香港寬頻團隊,為私募基金服務。
楊主光認為王維基不是豪賭,其實賭得穩陣,理據是電訊界這麼多對手,城電也做出好成績,免費電視得一個競爭者,這間公司幾十年同一班人管埋,沒進步過;相反,電訊業科技日新月異,城電要不停改變,這身千錘百鍊武功就是王維基的優勢。很多人低估TVB做得出色的地方,這些地方在公眾視線以外,因為公眾目光都放在藝員花邊新聞和大股東動態,忽略了TVB年年穩賺錢的真正原因。
這些年,TVB最重要的高層,不姓方,不姓陳,姓鄭。
蔡東豪
2 :
coffee(1392)@2012-07-12 23:31:45鄭少秋?
3 :
GS(14)@2012-07-12 23:32:062樓提及
鄭少秋?
watch the tag
4 :
鱷不群(1248)@2012-07-13 00:02:592樓提及
鄭少秋?
俾我就一定重金聘請秋仔,一句秋仔效應,全世界都幫佢宣傳
Next Page